高中语文教材特色范文

时间:2023-08-18 17:5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教材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

篇1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 教学

一、语文教学内容精选化、整合化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实际生活中的各方面去。”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建立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要超越语文,学习教材是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内涵。尤其是现今的新课标教材,属于不完整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间,由教师和学生去创造性的完成,以达到开启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之目的。我主张语文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新冀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语文教材、不要把握语文教材意图。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需要对新冀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

1、理清新冀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在教材的“品质”上,叶圣陶提出了“朴实、精确”的要求,主张足以示范,以顺应学生“身心的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能”。这更是一种基于语文素质教育根本目标的正确主张。毫无疑义,语文教材只有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范本,学生所掌握的语文能力才能真正成为人生发展的阶梯。

2、体会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新冀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了解新冀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新冀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学思想、方法,体会新冀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3、用好、用活、用实新冀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新冀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新冀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新冀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强调要按照学生的情况进行语文教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新冀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新冀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要科学的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叶圣陶的语文教材理论不但包含了叶圣陶对于语文教材标准、性质、功能的富有特色的见解,还包含了他对于语文教材归宿的别有见地的论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养成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这历来是叶圣陶语文教材归宿论的基本思想。他把语文教材视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基础,要求教师从教材出发,尽量推广、扩大,落实到课外广大的阅读天地。他说:“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参读相关文章。”这种书籍,这种文章,主要是指课外读物。因此他强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他说:“阅读要养成习惯才实用,所以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换句话说,课外书也该认作一项教材。”通过教材,带动学生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这确应成为语文教材观所追求的归宿。

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化

语言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学习动机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讲求形象、生动、精练、幽默、富有启发性,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能够集中精力,坚韧不拔地探索下去,并能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

1、生动形象、富于直观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绘声绘色,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令人深思、最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语言,语文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就能使语言充满魅力、富有启发性;就能启迪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动脑去思考、动眼去观察、动口去表述,学会写作,从中获得知识。

2、规范准确、富有科学性的语文教学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必须借助于语言来表达,因此语文教学语言必须要做到规范和准确。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要求语文教师讲课时发音要正确,语句要合乎语法修辞,用普通话;要求围绕中心,句句紧扣,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要求遵循规律,论证严密,立论有据,不以偏盖全。语文教学语言的准确,要求语文教师选字用词要科学无误,不含混、不糊涂、不模棱两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否规范和准确,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规范准确、言简意赅的教学语言,才具有美感效果,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之,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或障碍,妨碍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剔除颠三倒四的罗嗦话、无关紧要的两可话、牵强附会的题外话、不着实际的空洞话、不合语法的半截子话。

篇2

关键词:技术院校 语文教材编写 遵循原则

时至今日,技术院校语文教材也可谓林林总总,单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就有5版之多,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各地区各专业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特别是随着义务制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材开发的迅猛发展,技术院校的语文教材更显得落伍,以至于成为制约技术院校有效开展语文教学改革的瓶颈。

在我从事技术院校语文教学的20余年中,选用过的教材就有十数种,当然也各有利弊。拿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语文(第五版)来说,该教材以2010年《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在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引进实用语文、生活语文的新理念,着力构建了以职业精神为核心的人文体系和以“读写结合”为核心的听说读写一体化训练教学体系,强化选文的规范性、可读性和经典性,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但令人遗憾的是该教材面向全国发行,不能有效地体现区域特色以符合不同省市技术院校学生实际,甚至有的选文篇目和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出现重复;而且该教材下册为集中的应用文写作训练,不能有效体现专业特色的同时,也因集中的应用文学习难免枯燥而不能有效地长久地吸引学生,致使学习效果欠佳。

2004年6月,根据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正式付梓,随后山东省内学校纷纷选用。而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也早在2002年的时候,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本着与鲁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衔接的目的,开发能够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并且能够充分体现职教特色的技术院校语文教材,成为技术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明确技术院校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特色

明确技术院校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特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鲁教版语文教材开发的必要性。技术院校培养的是“同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较高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初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同此目标相适应,职业教育有自身的特色:“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和“初、中、高级职业技术水平的职业教育”构成其两大内涵。于是,就决定了技术院校语文教学任务的特色,即综合化、专业化、实践化。在这里,“综合化”是指技术院校语文教学要注意与初中、普通高中、职业培训及后续教育课程的沟通与衔接,注重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专业化”是指技术院校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要与专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专业性,实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实践化”是指技术院校语文教学应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要把握技术院校语文教材编写应该遵循的原则

“发展主体性”,这是技术院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理应成为技术院校语文教材编写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注重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养。只有让学习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甚至为之痴迷的活动,使之与实际生活产生密切联系,学习的内容才能够顺利有效地被接受、理解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而构成学生理解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知识因素、思维因素和技能因素。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技能是保证。知识要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视野的拓展而不断积累。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做基础,提高理解能力无异于空中楼阁。因而,在实现“理解”目标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授与积累,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其技能和素养。因而,在技术院校语文教材编写过程还应该遵循有序性原则。同时,理解的难度对学生而言,往往体现为知识和经验能否有效衔接。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因为每个学生的经历、体验不同,而对课文乃至字、句、段的理解产生差异。有些理解看似出格,实则包含着阅读者独特的见解,体现其个人的价值观。因此,体验性原则也要予以关注。从尊重学生体验出发,允许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鼓励同学间合作、探究、讨论,并通过合作、讨论等实践性活动,弥补自己认识的不足,从而形成更丰富、正确、全面的理解。因而,在技术院校语文教材开发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坚持学生主体发展原则,同时把握知识的有序性原则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实践,即从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尊重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能 力倾向以及专业需求,优化技术院校语文教学内容,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三、要体现技术院校语文教材的创新性特点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学习语文,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要回归于生活。为此,第一,教师应从思想上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用活教材,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找准教学内容与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结合点,独具匠心地诱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资源,放飞思绪,用生活(包括阅读与生活)的素材滋润语言,让语言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得到滋养,使语言的运用不断走向得体、自如与洒脱的境界,实现与生活的交融。第二,是回归生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语文教学中促进“生命”的回归,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懂得热爱和珍惜生命。第三,是回归职业。当前技术院校面向企业办学,根据企业和行业的需要构建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围绕校企联合办学搞好课程设置、培养方式、评价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系列配套改革。作为技术院校的语文教学也要积极探索新方式、新渠道,针对企业人才需求的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实施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促进人才全面成长。

本着以上原则,技术院校语文教材也应该实现与时俱进,在编写过程中突出如下特点:

1.人本化。即从学生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和发展,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建构。立足技术院校学生实际水平,以适合学生身心发展为重要原则精选教材内容,关注文本的人文因素,注重设计语文体验性活动和应用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对教材内容动情动容,感受语言的神奇魅力。

教材内容的优选,可以参考示意图如下:

如果说,“应当熟 悉的课程内容”建构起学生个人的语文修养的话,那“应当持久理解的课程内容”将构成学生成长的基本能力,是学生适应日后的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关键。这既是教材编写者应该极力关注的内容,也是教师在选择、使用教材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

2.整合化。即注重同一学科不同内容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沟通,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出发,在语文学科内部,力求语言与文学渗透、阅读与写作交叉,既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又陶冶情感,完善人格提升精神境界;在不同学科之间,力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合多种领域知识,让语文教材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多彩世界,能够使学生透过语文教材增长见识,学会创造。

3.生活化。即强调语文教材的编写要着眼于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倡导生活化学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语文教材的源头活水,也只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材才能唤起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发展的原动力,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思维;特点;教学方法

为了缓解早期教育体制对学生造成的压力,教师要重新调整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学方法改革开始,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越的课堂学习环境。因此,从语文学习思维角度出发编制教学改革方案,有助于全面提升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一、高中语文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教学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对培养高中生综合文化素质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是其它课程学习的基础,作为汉语言文字集中的一门课程,与其它高中课程相互贯穿着,学好语文也是学习其它课程的基本要求。

二、高中生语文思维特点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没有拥有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金钥匙”。从根本上来说,高中生感到语文课程学习难度,主要是期思维模式与课程标准不一致,尚未掌握科学的语文思维,才导致现实学习中出现一系列困境。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思维特点包括:

1、历史性。语文课程是立足于汉语言文字的教材内容,所有课题、教案都是用汉字语言描述出来,这些都具有历史传统元素。因此,高中生语文思维也带有历史性,从历史中感受语文教材内容,才可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内容,从历史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体会教材编写内容,才能真正学好语文知识。

2、灵活性。中国汉字语言多种多样,不同组合形式表达的语言含义也不一样,这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的灵活性特点。为了展示语文教材固有的学习特色,高中生思维应当灵活多变,参照语文教材内容形式选择不同的方式去学习,才能理解语文知识的要点。当然,这对于高中生思维活跃性要求更高,如何灵活变动思维是需要长期培养的。

3、系统性。语文是高中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学习语文知识必须注重系统层次划分,按照不同时段参与教学活动。一年级是语文学习的初始期,学生刚刚接触语文教材,对学习语文要形成相对完整的概念认知;二年级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期,学生必须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思维,详细学习语文教材内容;三年级是语文学习的考核期,学生思维要灵活多变,结合高考大纲灵活地变换学习方法。

三、高中生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对策

高中是学习生涯的特殊时期,尤其面对高考体制,学生往往承载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对语文课程学习失去了应有的积极性。为了进一步优化高中语文教学方案,教育部门颁布了新课标准则,指导教师与学生参与课程学习。针对高中生语文思维特点,注重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师必须重视的工作,具体包括:

1、语言表达。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对培养阅读语感具有辅作用。

2、学习情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4、创新改革。教师本身也要坚持创新改革,学习更多的教学经验、教学理念,为语文高效率教学课堂做好准备工作。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

结论

总之,语文是高中教学课程体系的核心构成,学好语文是每一位高中生的学习目标。根据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呈现出来的思维特点,教师需适当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案,依据新课标准则建立更加完善的课堂环境。其中,灵活变换课堂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模式改革,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瑾.浅论高中语文课创新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06)

[2]刘艳丽.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探讨[J].新西部(下半月).2009(12)

篇4

关键词:苏教版;语文教材;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8-026-1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折射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品性和哲学思想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不仅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古时先贤圣哲精神的发扬。高中课本中文言文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还能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文言文在中学课本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教好文言文,怎样让学生领会文言文已经成为新课改苏教版语文教师的研究重点。本人结合多年语文教学经验分析如何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进行教学创新。

一、高中苏教版语文教材特色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文言文占据了40%的比重。新版文言文教材突出两个特色:①人文背景浓厚。新版教材在内容上改变了老式课本过分强调字词句解释,相反的,深化了语文科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共识,以人文课文统领专题全面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如《江南的冬景》中“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寥寥几笔就细致刻画了北方冬季的闲暇生活,充满了北方憨厚朴实的人文气息,给江南的学生一种很直观、详细的生活场景。“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此句更是以江南典型地域钱塘江为标准细腻刻画了江南具体的人文地理特点,深度表现了江南的生机和韵味,开阔了北方学生的眼界和人文知识增加了南方学生的认同感。②学习方式人性化。新版教材增设了“活动体验”和“文本研习”等模块,更加人性化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对《红楼梦》中“刘姥姥进荣国府”和“刘姥姥进大观园”两个选段中讨论了不同眼睛折射出不同的人情世故和生活样貌。这样的训练内容安排很明显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不同于普通的训练能力与知识积累。

二、创新性文言文教学应具备的特性

1.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运用于教学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影视资料和作者简介,让学生对课文背景有个宏观的把握和掌控,还可以播放名家学者对本文的见解和深度剖析,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增加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这样方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不断深刻地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

2.有效合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教师应该通过文言文教学合理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课文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文字美的阅读而忽略强调语法,注重内容美的感悟而忽视固定化的教授,注重形象美的感动而忽视课文的词句解释。例如:《项脊轩志》的“月夜桂影图”,教师应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感悟那三五之夜,桂影斑驳,明月半墙,珊珊可爱的意境。体会句子借景抒情,表达的那种动人含蓄,宁静致远而又韵味的环境,让学生有种被带到风花雪月、花香弥漫的恬静美妙世界的感悟。

3.体会作者思想的闪光。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学生的成长接受者各种思想的熏陶,教学工作者应该通过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思想的闪光,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和远大的理想。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指引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发学生对文章的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古为今用。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通过文言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加文化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传承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知道文化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是新一代学生所具有的共性。教学老师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一点加大对文言文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指引学生学习文言文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提升准确运用与正确理解词句的能力,充分挖掘汉语文在精神与物质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继承弘扬古代先哲思想中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争取自由,追求真、善、美等优秀文化精华,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文言文教学中的古为今用措施,内容丰富,施用面广,对学生的影响深刻而久远。所以教学老师应时刻注重挖掘这一广阔领域,提升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很重要的部分。任课老师应根据以上准则灵活地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争取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学生生活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对文化认同感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增强,为社会主义和谐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相文,王松泉.语文教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周庆元,于源溟.《诵读法的历诗演化与现时解读》.《中国教育学刊》,2004(10).

[3]王雅萍,司亚飞.《建国后基础教育语文教学评价》.《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

[4]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

篇5

(一)提升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能力

教师要尽量指导学生懂得更多的思想内容,使语文这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能够发挥它的价值和意义,指导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和生活,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积极的思想道德体系,更好地适应生活并学会生活。

(二)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围绕着教师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化意识和语文学习潜能,加深学生对人性化意识的重视,形成一定的体验感悟。

二、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措施

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对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视,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一)结合教材内容,培养人文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中出现了太多的物质诱惑和思想诱惑,使人易于产生浮躁的心理情绪,使人陷入思想的迷途。当前我国很多高中学生对肯德基、麦当劳、香奈儿等内容较为熟悉,而不能清晰地说出我国优秀思想哲学家孔子的理论。大部分学生属于独身子女,家长的溺爱使学生缺乏良好的奉献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自我意识强烈。所以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应用一些中国传统经典作品或者名言,使人文素养在教学中的渗透,加深学生对人文素养的直观认识和理解。例如,在指导学生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沁园春·长沙》这篇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对课本内容学习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深入感受当时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恰同学少年》等相关电视剧的视频片段,加深学生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诗词的直观理解。另外,教师可以引入杜甫的《春望》,温故而知新,引领学生对古代诗人爱国思想的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设计人文情景,引发人文思考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创建情景模式的方式,在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的掌握知识并提升自我素养,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例如,在指导学生对高中语文教材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朗读的方式,感受当时马丁·路德·金的慷慨情绪。教师可以选择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朗读的形式,使这首文章能够更加富含魅力和趣味性,加强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热情。在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深入领悟当时马丁·路德·金渴望黑人自由、权力平等的愿望,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加深学生的坚定意识和对梦想的不断付出。

(三)应用实践活动,提升人文素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活动,能够真切检验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互动的实验活动方式,在学生进行愉快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在不断丰富自我语文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不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在学生进行实践性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操作,并加强团队之间的配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真实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感。小组内明确的分工合作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之间的默契配合程度,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例如,在指导学生对高中教材《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活动,在学生对课本内容完成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本篇文章共有多少个偏义复词?”“这首诗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等问题,引发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一个学生负责深入思考一个小问题或者小部分,从而形成完整的答案整合,加快学习的效率并能够保证质量。在不断的小组协作中,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结束语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契合策略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把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熏陶契合开展,是现代语文教学的新要求,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探讨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契合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的结合策略。

1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契合的现状

1.1没能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元素。通过语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往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辅助阅读资料,这些阅读资源不仅信息含量丰富,而且其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重要渠道,这也折射出高中语文教学挖掘传统文化的缺失。首先,高中语文课堂给学生提供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较少,没能满足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古典文学名著教学、历史文化散文教学中没能充分的进行传统文化熏陶。其次,传统文化教学机械,没能把传统文化知识有效的传递给学生,还主要以知识介绍为主,没能采用辩证的教学态度,学生获得的传统文化的信息内容较为肤浅,存在教学简单化和形式化问题。最后,教师研究传统文化投入少,没能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在静态教学观念的影响下,传统文化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突出。1.2缺少科学的传统文化渗透方法。传统文化的魅力建立在科学的教学方法基础之上,只有高中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价值。首先,教师没能结合语文教材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联系的不紧密,例如,在《师说》的讲授过程中,没能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氛围。单纯建立在课文翻译基础上的传统教学方式,没能让学生深刻领会师道尊严的价值。其次,教师没能实现课内课外的结合,没有在课堂教学把握传统文化渗透的重点和有效方法,不能掌握科学的方法把传统文化嵌入到语文课堂上来,没能及时解决来自学生的文化困惑问题。最后,信息化的渗透方式是当前的主流教学方式,但是课堂教学中没能探索出形成学生良好价值观和激发学生情感的信息化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

2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契合的原则

2.1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原则。在高中语文课堂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且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汉语言思维,引导学生认同汉民族的共同语言,赞同汉语言文字的文化艺术魅力。首先,应当注重使用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传统文化,注重展示传统文化的语言美与文学美。其次,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特别是在把握经典文学作品时,要引导学生以汉语言的思维方式把握传统文化内涵,形成正确的文化观。2.2理论结合实践教学原则。高中语文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必须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又要结合学生的实践,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刻印象,帮助学生在内心认处认同并实践优化传统文化。首先,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语义的理解,全面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潮流与内涵行为与价值认同。其次,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传统民俗活动进行教学,例如,引导学生在端午节理解理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情怀等,促进学生践行优化传统文化。此外,还可结合乡土特色,开展地方性教学,注重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现象进行语文教学。

3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契合的策略

3.1挖掘语文教材内容策略。为了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目标,应当从高中语文教材出发,注重挖掘语文教材中渗透的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目标。首先,教师应当全面熟悉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围绕教学目标对传统文化教学素材进行整合。其次,优化教学设计,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把传统文化元素有效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氛围中科学的掌握传统文化内涵。最后,把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课堂教学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产生情感与生活的共鸣,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例如,在课文《兰亭集序》的教学中,在讲述“不知老之将至”时,可以结合论语中“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的珍惜时间例子和语句,引导学生深刻感知时不我待之感,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有关时间的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语句。3.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为了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还必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契合中,全面提高传统文化教学的效率。首先,在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应当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方式方法,以直观的形式把传统文化元素生动的展示出来,为传统文化教学形成良好的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的主观学习兴趣。其次,可以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包括学生的亲身体验参与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深刻的记忆效果。最后,从学生感兴趣的历史典故等出发,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现象进行深刻的思考,还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经典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把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可以结合传统礼仪,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繁琐的仪式,从而引导学生对文化中微妙的人物关系进行深刻体会,进而全面的把握人物形象,使高中生对文本形成深入理解。3.3结合课堂拓展传统文化阅读。为了起到语文辅助教学的作用,应当结合高中语文日常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辅助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素材,促进学生在在不同的辅助教学中全面感知熟悉传统文化,并且对古代经典文化有更充分的领略,形成学生较好的传统文化修养。首先,教师可以围绕课堂教学中的内容,为学生推荐精典的古典文化的篇章段落,促进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其次,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把机械的教学内容生动的讲授给学生,重点对其中的文化现象进行重点阐述,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刻的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接触古典文化名著,同时阅读一些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散文,例如,引导高中生从余秋雨,秦牧等人的历史文化散文中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全面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的修养。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实现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契合的目标,不仅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可为高中语文教学营造良氛围,促进学生更好学习语言文字知识,形成学生良好的语言素养。为此应当挖掘传统文化内容,科学使用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理解传统文化能力。

参考文献

[1]姜祝萍.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J].高考,2016(15).

[2]史海英.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学周刊,2016(7).

篇7

――基于消防院校《大学语文》教材运用价值释析

云南昆明消防指挥学校 周洪波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消防院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现已成为推动当前适应现实消防需求消防教育培养对象发展重要价值显性载体。基于大学语文教材建设运用价值释析,反思大学语文教材本质与价值追求诉求,探究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本质,挖掘教材建设价值实现,架构培养对象所需教材建设基本思路。

关键词:消防院校 大学语文 教材建设 价值略论

目前全国高校所用或统编的《大学语文》教材,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和人文性凸聚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攀沿依托。以昆明消防指挥学校《大学语文》教材为例,经过多年探索,大学语文课程从内在品性探究有其独有特色性质、潜在目标定位和人文追求价值,在教材本质价值体现消防指挥人才人本精神追求,课程目标定位体现培养对象人格精神塑造,在教材建设终极价值体现个体全面发展,现已成为推动现代消防人才素质教育培养生力军,面对培养对象需要教材教学现实,如何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编出适应现实消防实战需求集开放性与多元化、高质量与人文化的大学语文教学教材,突出消防院校教育时代特征,挖掘教材本质与价值追求模式,对于推动院校大学语文建设具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

一、现行课程教材建设运用价值分析

大学语文教育价值是逐渐被揭示和被明确过程,也是教学资源建设不断提高过程,推动现代消防指挥人才人文素养、写作能力和责任使命等需求素养。

(一)寻根探源教与学。

大学语文是一门培养和开拓人文视界的课程,教学过程体现全新传递大学教育理念有效填补以往教学缺失,使学员感受院校学习新意。面对年龄心智和人文精神已达成年且与普通高校学子有所差别的培养对象,在大学语文教育中融入学习认知转型达到提升自身思想、学识、风度和人品,培养气质内涵和终生竞争力学习理念,形成具有创新意义教育目标指向,实现与培养对象精神接轨。面对因为浮躁和喧哗社会影响而陷入短暂迷茫遭遇各种人文难题,大学语文教材在“教师的教”和“学员的学”显现徘徊。大学语文是一门给中学语文补课的课程吗?学员回答表明过去大学语文失败在于是在补中学课,不能较好培养学员鉴赏表达和会动手运用教学需求,亟需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探索。

(二)开阔研究指与向。

随着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活动广泛兴起,注重提高人文素养能力兼顾丰富完善教育视野。近年来,消防院校大学语文建设改革研究对大学语文教材和教学任务新认识得到拓展,由过去“高四语文论”提倡弥补高中语文学习缺陷延伸到“大学文学论”,从人才与人文素养关系、课程教学特色和人才融入现实实战、人才走向等层面构建较为完整宽广的人文视野,明确文本牵引主动追求理想和重拾寻觅人文精神,让人文台阶迈向不同岗位和走向不同人生熔铸更高层次人文素养殿堂。但现代社会中充满活力语言及富有时代特色语文范例没有很好地融入研究,目光局限聚集古代传世经典作品层面,忽略广阔域外文明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当代作品脉络,不可避免造成大学语文教材滞后当下社会生活被动状态。

(三)反思载体互与补。

作为一门联系学员、课程和教师间重要关系纽带的课程教学载体,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环节取得长足发展。以昆明学校所编教材为例,大学语文教材打破了长期依靠外来教材教学和纯中国文学状况,避免“炒冷饭”和“难度倒置”,形成多元特质互补,作品的选择和注重时代融入教材建设特色体系。调查表明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不仅锲合消防院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还更适合对应教育特点重要载体。但部分院校过分追求人文性使大学语文教育步入忽略基础性和应用性同样是大学语文课程特征和价值追求体现误区。与有所谓“高四语文”重复现象而授人以话柄,文学思路与大学中文专业教学相近引发部分学员疏离情绪,存在教材选取篇目与中学语文大量重复、教材内容比高中语文还浅、人文和实用文体指向不明等问题,这是因为部分大学语文教材建设视域不够宽阔,在一定程度上离开语文教材本质属性和背离语文价值本位,给教材建设运用造成混乱而将大学语文课程推入非语文境地。

二、明晰教材本质建设价值追求认识

大学语文教材作为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程建设价值追求的根本,作为培养现代消防指挥人才文化素质教育重要载体,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明晰课程性质、定位、功能与价值阐述,显性提升大学语文教材本质与价值追求潜在承载。

(一)教材性质。

大学语文教材从原意上来说是一本语文类的教科书,其内在品性是教育性。其作为培养消防指挥人才的载体,教育性必须立足于语文学科的品性,不仅要注重工具性和基础性,更要重视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

(二)教材定位。

依据院校现代消防指挥人才培养目标,大学语文教材目标定位是提高学员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教材建设要以我国古今民族优美精炼语言和文本应用为媒,通过丰富多彩古今中外优秀作品选,借助作品所塑造真实感人艺术形象,传达古今中外贤哲英豪高尚深邃睿智节操思想,关注消防指挥人才人文陶冶、人格提升和能力锤炼。

(三)教材功能。

教材功能既有语言文学修养听说读写能力功能层;又蕴涵熏陶传统儒雅、砥砺现代指挥人才人格教化功能层。既是大学语文教材本质潜在力量的转换,也是培养对象主体内化价值追求显现,体现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现代消防指挥人才精神实质。

(四)教材价值。

大学语文教材价值不仅体现教与学、信息对流和主体发展实用价值、原生价值同时再现内核价值复合体,教材建设核心价值集中体现主体发展,提供现代消防指挥人才精神食粮标准,送去人文关怀温情和捎去终极意义价值信息。

三、架构培养对象需求教材建设体系

面对时代观念变化和现实消防实战的需求,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应为消防工作新变化而求新。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代表编撰思想观念变化,是现代消防人才共同人文理想不停跋涉途中的驿站, 在新思想体系与价值观念尚未完全成熟定型社会人文环境更深刻担当身上重托时代赋予更多责任。基于消防院校《大学语文》教材运用价值分析和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创新理念探讨,不断深入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探索研究,在总结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价值基础之上,理清发掘适应培养对象需求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体系架构。

(一)架构选编文学文本教材建设体系

基于文学文本为中心审美特质教材的选择,院校大学语文建设需打破文学文本定义常规,重新考虑教材中现当代文学类作品设置,大胆跨入大语文视野形理念更新,去掉现行教材中那些陈旧、不便教学或不能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形成文本对话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蓝本。教材部分内容以时代、文体和地域方向为选围,选编现代文、古代文、诗歌和散文等内容融汇大学教育、语言文章和中国文化,形成具有时空选择无限性和相关区间有限性教材建设体系。大学语文教材建设遵循学科基本规律和考虑学科内在规律,在主体文本遴选、教学重点和文本背景等布局,既要考虑不同体裁文本作品联系与区别,也要考虑不同年代不同作者作品的文本比例,文本选择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语文基本知识之上兼顾古今中外一定比例外国文学作品文本。教材在选材中鲜明确立教育多元化理念,筑牢培养对象精神成人选文本和做文章,让学子学习过程开阔眼界获得精神启蒙和人文素质提升。

(二)架构提升中文素养教材建设体系

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中文素养应看作一项基本能力,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应成为主导。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可将文本分成现代大学与学人、学员身份与视野、人文精神反思录和文学家心灵世界等模块,注重现代指挥人才自我身份认知,具有生活视域和学习视域导向性质,形成人生意义价值主题,向培养对象传达无论“做什么、怎么做”均需语文修养理念诉求,任何专业的成功者往往都具有较高语文修养,进而让院校学子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学习是专业所需,语文既是培养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培养对象取得成就重要根基,是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所缺乏人生意义价值追求对话诉求的准确定位。

(三)架构融入知识视域教材建设体系

教材建设吸收新观点和顺应全球化语境新变化需求解决“文”与“人”关系课题难题。以人为本价值标准系统落实到文本采摭上,要进入作品所构成体系之中,由文本部分构成整体,再从整体分离成部分,最终融入对话新视域。编者既是阐释者,又是传播者,还是把关人,经过编者与作为传播者的教师对话形成敞开空间。教材建设编写融合学子基础现有水平,不能简单照搬地方院校语文教材模式,也不能人为地拔高教育要求,在主体文本遴选方面,既不能过于晦涩难懂,也不能使之浅显,作为传播者应与作为受众主体的读者形成核心意义对话,选择人类能够普遍认同观念和展示时代进步作品表达熏陶,对于开拓刚步入大学学子视野和增强现代消防指挥人才感悟时代能力具有很强指导意义。在这样一种理念推动下,利于大学语文教育空间拓展,消除对大学语文教材大学语文语境融入隔阂,提高培养对象整体人文素养,体现教材本质建设新型教育价值脉络。

(四)架构人文教育功能教材建设体系

语文课和其他学科主要区别在于有其独特的人文教育功能。教材的编写要根据现实消防实战的需要,针对当前学员情商缺失、理想信念淡漠和功利主义至上等现象,结合院校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水平、学员语文水平、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等状况,发掘人文性内容和选编架构教材文本。通过选编较高文学水平和较强感染力的名作名篇来影响、教育和感染学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现代人才向素质重要高地挑战,让培养对象主动筑融大学语文思维,积极追求大学文化理想和人文精神,在语文浸润中提高修养内涵,促成培养对象提升素养、开启智力和创新能力终极蕴涵,筑牢服务现实实战人才任职需求厚实人文素养和提升表达能力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徐中玉.大学语文・不该站在边缘的课程[J].社会科学报,2004(12).

[2]王步高等.大学语文・序(修订本)[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双教材;可持续发展

职业中学的教育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初级、中级技术人才,决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因此,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将影响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做人处事。学生通过语文活动,吸收前人创造的人文精华,使自己成长为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的人,同时,学生在在交际和思维中学会使用语言,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人”,有助于学生生活、工作的良性发展。

一、职业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

新版职业高中语文教材与普通高中语文教材相比,注重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特别注意理论学习联系实践应用。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教材安排了现代文阅读序列、文言文阅读序列、文学作品欣赏序列、写作训序、口语交际训练序列。教材的体例本身就体现了职业中学语文的实践性特点。教材这样安排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写作应用文的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教材的特点就要求我们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如何把语文课变成实践课。语文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传道受业的凭借和依据,又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范本和示范。教材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范本和示范。因此,职中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在初中语文教学基础上,通过听、说、读、写的有效训练,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能针对性地进行多方面交流,提高学生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文学修养。尤其在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综合性和实用性的当今社会,职业中学教学中的语文教学注重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目标有多个,其首要的目标是就业。但就业目标与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不能把就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要求看得太狭窄。尤其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适应某种职业工作 都需要综合的职业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包括知识技能、态 度,决不仅仅是“一技之长”而已。正因为如此,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不应把职业教育定义为“就业教育”。 尽管职业学校语文教材历经多次改革,更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但职教语文教学仍差强人意,改革步履为艰,有时甚至寸步难行。为什么?一般人认为:只有考不上大学、没有出路的人,才上职业学校。这无形之中就降低了职业学校学生的档次。所以,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比普高学生差。除此之外,职中学生不重视语文,我认为还有这样的几种原因:一是重专业轻语文,忽视语文对生活的重要作用。对语文所学知识缺乏认同感,所以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大大降低。二是课外阅读量少,忽视语文学习的生活积累。三是教学内容疏离了学生的生活。语文教学内容就是教材的内容,教语文就是教教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大纲要求的所有课文。这样的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了学生的专业特点,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应用能力,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看不到知识与他们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关系,看不到语文在专业中的应用,也逐渐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殊不知,语文课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据了解,在大学,高职生专业一般强于普高生,但是文化课及综合素质比不上普高生,而这本身又制约了学生自身专业的进一步的提高、发展。这个问题, 长期困扰着我们,其中原因值得我们去深思。

三、充分利用教材,着眼于教师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立足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发挥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

篇9

【关键词】新课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特点;启示

1.引言

现代文阅读是语文高考中分数分量较重的环节之一,也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果依托既定的素材,通过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关键。这样,就需要充分了解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特点,进而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2.新课改背景下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特点与启示

2.1新课改背景下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特点

2.1.1素材的文化性

根据这几年来的数据统计来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素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多数是文化性的材料,更多的集中在关于文化艺术现象的讨论,而且所占比例日趋增长。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阅读素材的文化性更是充分彰显了语文这门学科的内涵与本质。

2.1.2赋分的稳定性

近几年来,高考语文使君不断增加阅读题目的分值,而且一再强调,要充分发挥高中语文对于学生科学文化素养、语文综合素养以及道德素养、应用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作用,通过对现代文阅读的学习,则可以充分实现对上述功能的有效挖掘。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分值的不断增加,足以可见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语文中的重要性,也充分体现在了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考察的重视程度。

2.1.3考题的选择性

选考题的出现是高考试卷的一大特色之一,这就是新课改的显著变化之一。事实上,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划分,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随着选考题在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中的出现,不仅仅极好地满足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也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入贯彻与落实。

从整体来看,高考阅读试题中,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的好处主要在于:

首先,在高考的阅读中,不仅仅出现选考题,还有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的分类。这两种类型文本的出现,可以说既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更有助于学生实用能力的提升,可以说这是21世纪这个特殊发展时代的特殊要求,这种改革恰恰较好的满足了对于人才的实际要求。

其次,与文学类文本相比,实用类文本考察的是学生的实际技能,这种技能对于学生未来踏上工作岗位,可以说是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的。

第三,对于高中生来说,文学类的阅读可以说一直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也是导致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选做题中的这种分类,便于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作答,更容易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性考量,更容易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也更加科学、客观。

2.1.4}材的多样性

在传统的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中,题材相对单一,对学生的考察也是相对有限的。现在,语文阅读题材呈现出了多样化发展的显著趋势,这样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来说,都有了更多的选择,教师可以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学生则可以更好地发挥主体地位,全面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2.2新课改背景下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给予的启示

2.2.1进一步合理运用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在高中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进程中,教师所要做不再仅仅局限于研读与剖析教学大纲,同时还要依托课程标准,以语文教材为主体,完成更进一步的挖掘,尤其是对教材中所彰显的时代价值与文化内涵进行剖析。要想真正实现上述目标,教师首先要备好教材,教好教材,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材,科学安排选修课和必修课内容,强化内外整合,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得到更好的引导。

2.2.2加强句段理解训练,扎实掌握基础

积累字词是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基础,训练和夯实基础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2.2.3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探究性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学”的方式的弊端与不适性也逐渐显露出来了,这就需要教师将探究学习融入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事实上,次从高考中引入了探究性阅读,而且所占分值不断提升,就注定我们必须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立足教材,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启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者是分组讨论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至关重要。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有较大的思考空间,教师如果能够加以合理应用的化,势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结语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现代文阅读无论是在素材还是在赋分的稳定性,亦或是考题和题材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以此为依托,采用多种措施和途径,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特点,找到合理的解决思路,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刚.新课改背景下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特点与启示[J].考试周刊,2015.74:33-35

[2]王红梅.找准文本切入点,让解读更精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学苑教育,2015.23:69-70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93-02

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主要侧重的是对学生基础语言认知能力和语文欣赏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们需要在语文教师的系统教学中,逐步学习高中阶段的各类语文知识点,包括对散文、说明文、诗歌等类文体进行不同程度的解析和意义情感的欣赏。

语文教师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一方面会在课本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完善和丰富教学资料,指导学生对语文文化常识的积累;另一方面还需要明确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完善课堂教学的形式,在调动语文课堂教学范围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改变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态度,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考虑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高中语文教师往往需要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巧妙结合,并借助外在的教学环境或教学资源,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积累,笔者认为,针对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1.以课本教材内容的教学促进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根据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安排,语文教师往往会对学生进行课文中字词、语句的梳理和讲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和赏析课文中的相关主旨和意蕴。学生们在语文教师的课堂指导下,一方面会不断拓展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不断提高自身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文本解读的能力。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合理安排课时进行语文课文的教学,指导学生们在课文的学习中了解每位作家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意义。学生们在此过程中,既可以体会到作家对各类文体的情感表达方式,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语文课本内容的综合把握。例如,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人教版第一单元的内容时,针对单元中的《沁园春・长沙》、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四首诗歌,语文教师除了向学生们讲解现代诗歌的不同派别特征和风格,还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们深入诗歌内容,学习和了解诗歌中的各个意象涵义以及诗歌的绘画美、建筑美以及音乐美,感受中国现代诗歌的新特征。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本教材内容的教学时,还应该注意对学生文本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前任务的形式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查阅资料达到对课文背景和内容的简单了解。与传统的单一教学不同,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到所学课文中作家的生平、代表作及作品的写作风格,并对文中的重点生字词做出标记。最后可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文中细节问题的疑问或思考。这是对教师课堂教材教学内容的细化和延伸,能够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也实现了集思广益,调动学生解读文本的自学能力。

2.利用语文写作教学锻炼学生思考和创作的能力

高中生在教师的教材内容的教学指导下,往往会了解和掌握到一些基本的文体风格和作家写作范式。而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调动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能力以外,还可以通过语文写作教学的方式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从而推动他们语文综合修养的提高。针对高中生的语文写作教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实施。

首先,语文教师可以安排一定的课时向学生们讲解高中语文作文的写作要求、写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学生们只有在明确要求和注意事项的基础上,才会在将来的高考中避免达不到要求而造成作文走题或跑题的写作失误。所以,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在写作的伊始,指导学生明确了解高考作文的写作范式,在字数、错别字、文体以及主题方面尽量达到标准。

其次,高中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语文写作训练,在高中阶段进行写作的时候,往往是对作文思想和表达方式的拓展和升华,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做好引导和批改建议的工作。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安排一定的作文任务,鼓励学生阅读和学习优秀作家的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构思和创作能力,做好对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等形式的语文写作。这种类型的写作教学,既能丰富和深化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学生对语文写作创作的兴趣。

3.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除了上述教材内容的教学和语文写作的教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调动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丰富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效率,从而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兴趣。

首先,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可以鼓励有不同兴趣的学生投入到校内或校外的语文活动中,这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既是对学生专业兴趣的调动和锻炼,同时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例如,书法类比较优秀或擅长的学生,可以在活动的参与中,拓展语文学习的视野,并进一步认识到不同层面的书法写作特色,从而激励自己的书法写作向着更加完善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语文写作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活动,进一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并结交到志同道合的写作朋友,拓展自己的写作视野;语文表达能力突出的学生可以参加相关的语文辩论类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到丰富的中国和外国的语文常识,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语文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