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中历史成绩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18 17:5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升高中历史成绩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组合作 高中历史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59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和不足,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要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历史,老师就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良和创新。由于教学方法比较落后,既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较为消极,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导致历史水平较差,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较大影响。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大多是类似于“填鸭式”教学,所谓“填鸭式”教学,即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灵活的学习方法,老师的教学也以照本宣科为主,学生在学习中就只能进行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应试特点,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相关知识,但对于长时间的记忆和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情感价值的把握没有用处。因此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就必须得到改良,那么如何运用一种教学方法能使得高中历史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就成了高中历史教师研究的重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是比较常见的,且效果也较为显著,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运用。这一教学方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教育中,孔子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单独学习,所知道的就会较少,所掌握的知识也就较少。因此学习理应与同学合作,才能使得学习效率更高。
一、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进行合理、科学地分组是关键,一个良好的分组可以使得学生之间的合作更默契、更高效。而分组不当,不仅使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可能造成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心思不集中,影响课堂秩序,使得教学难以进行。因此老师要注重在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之中的具体教学方法,也要注意到在合作学习方法开展之前如何进行科学地分组。一般而言,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在运用中要注意到的是几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性格、成绩、男女等。在性格方面,主要指的是一个小组的整体性格水平不能太过于活跃,也不能太过于沉闷,必须要做到适中,太过活跃的性格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之中容易聊与学习无关的话题。而性格比较沉闷,在讨论环节则无人发言,小组学习的意义无法体现。因此在性格方面,一个小组必须包括性格较为开朗的学生,也要包括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使得两者能够互补,以达到学生性格上的平衡。在成绩方面,一个小组的学生在成绩上必须要存在差异,如果一个小组的学生成绩均较为优异,那么与之对应,就势必有一组学生的成绩均较差,这样的分组使得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班级水平更差参差不齐。因此在分组之中,老师要考虑到每一组都有成绩较好的学生,也要有成绩中等甚至成绩偏下的学生,让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全是男生的小组容易发生摩擦,全是女生的小组经常在课堂上闲聊,因此在分M中,老师也要考虑到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均衡,使得每一组都包括男生也包括女生。
二、明确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为了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使得学生的历史水平能够得以提升。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能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一般会出现几个问题,首先是教学内容虽然设计良好,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习得不够深入的现象,其次是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难度较大,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无法完成。最后是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太过于基础,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即便能够掌握,对学生的提升也不大。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尤其是对难度进行充分考量。在教学内容的选定上,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初期,难度应该相对较小,确保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运行得较为成熟之后,教学内容的难度就应该旨在提升学生的历史水平,难度应该偏大。第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内容设定要符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确保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也能完成高中历史教学。第三,老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内容的设定时,要进行完整的设计,包括历史知识、学生需要讨论的问题、老师需要提的问题等,只有进行充分的设计,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条不紊。
三、确定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流程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根据老师制定的计划进行,因此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过程中要明确学习模式的流程。当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已经较为普遍,本文结合了他人的成功经验,分析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应该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即历史知识本身、历史规律的认识、教育意义、延伸知识。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知识学习才能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且学生的学习也比较充分。以为例,小组合作学习最初是对本身知识进行学习,学习之后分析爆发的历史规律,即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战争的爆发和清政府的战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三步由学生讨论的教育意义,即对当代学生的启示。第四步是对相关知识点的延伸学习,对延伸知识点的学习是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四、增进交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过程当中,为了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老师要能够增进和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这一点做法符合新课程中提出的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观点,也能够保证老师的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 翻转课堂教学 探索与反思
高中历史作为一个包含了从古代到现代全部内容的学科,内容往往枯燥无味,学生对历史学科没有学习兴趣,所以学习起来会觉得困难。而将翻转课堂利用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从这个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对历史知识的学习。
一、翻转课堂运用在历史课堂中的作用
翻转课堂也可称为“颠倒课堂”,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并且让学生在课下通过视频或网络等形式进行自学获取知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学习,不占用课堂时间的情况下,使学生能够在增加学习兴趣的情况下,更好的掌握学科知识。对于高中历史课堂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课堂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学习,并面临着考试等压力,再加上历史的学习枯燥无味,导致学生对课堂学习提不起学习兴趣,不能进行主动学习。但是由于翻转课堂的特殊的教学模式,将学生视作学体的主体,提升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并将教学资源重新整合,是一种全新新的教学模式,使历史学习更加具有生动性。
(二)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
每个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都具有差异性,有些学生感觉历史就是死记硬背,不能进行理解学习。并且由于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枯燥,教师不能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学习。但是,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利用较为先进的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情况下,将历史知识进行形象化,促使学生理解性学习,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并且在课堂之上,学生之间进行历史知识问题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于历史知识的认识理解,帮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共同协作的能力。
二、翻转课堂在历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一)“翻转课堂”得不到认同
“翻转课堂”在历史课堂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由于其认同度较低,还不能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得到全面发展。由于传统课堂实施时间久远,学生与家长一般接受不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并且由于高中处于关键时期,家长与教师受传统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不能相信“翻转课堂”中网络课堂学习的模式,认为网上的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学生,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并且,还有些教师因为没有充足的“翻转教学”的经验,对教学视频的制作缓慢,并且不了解网络平台的教学效果,教师一般会缺乏对此种教学模式的积极性。
(二)学生对“翻转课堂”缺乏学习积极性
首先“翻转课堂”这种历史教学模式,就是利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主有浴5是由于许多学生本身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学习积极性,“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反而成了其进行娱乐的借口。再加上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不理解,积极性不高,认为是进行休闲娱乐的方式。最后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课程进度缓慢等问题,影响学生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
三、促进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顺利开展
(一)建立试点试验班
由于现阶段翻转课堂还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大多数人对其还不能产生正确的认识。所以,为建立能够得到认同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先建立翻转课堂试点试验班。历史教师应进行探索学习,掌握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共同制作翻转课堂所需要的视频教材。然后挑选合适的学生组成试点试验班级,进行阶段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展现出翻转课堂的优势。进行推广宣传,增加教师、学生与学生家长对于饭啊转课堂的认识,得到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认可。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翻转课堂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所以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翻转课堂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水平,以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可以对学生进行有关翻转课堂的宣传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了解。还需要营造较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了解的基础上增加对于翻转课堂的认同度。并且,教师要对教学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精心设计教学视频,增加学生对于翻转课堂的兴趣,从而做到能够自主学习历史知识。同时,教师应发挥好指导作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使学生在提高历史知识的学习成绩的同时,提高翻转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研究
教师还需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探索,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网络的多媒体,通过网络、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等多种平台,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构建高中历史课堂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中还处于探索阶段,依旧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阻碍。然而,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他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为增加高中历史知识能够更好的被学生学习吸收,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高中历史教师必须不断的进行探索与研究,实现翻转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邬云琰.翻转课堂: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以高中历史“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学为例[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01).
[2]李越.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36).
篇3
我们首先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高中历史教学的地位较低,重视程度不足,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高中历史的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很多的人认为历史课程的学习非常的简单,即使没有历史老师的讲授一样可以学得好。学习历史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为了考试,取得好的分数。在临近考试的时候,只要自己能够背一背,记一记,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一样可以取得好的成绩。历史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教学理论化严重,学生不感兴趣;传统的讲授式理论课堂较多,缺乏充足的探究实践时间;学校领导重视不足、教师教书态度不严谨,敷衍了事较为严重;教学模式滞后,教学质量不容乐观等等。众多的问题当中,还是可以说明,高中历史的教育改革方向不明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等都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对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找到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模式和教育思想,构建更多的实践和探究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和实用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彰显高中历史教育的特性。
二、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和实用能力的方法
无论是基础教育改革还是高等教育改革都有一个思路和方向,那就是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给足学生一定的探究和实践的时间与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找到学习的自信心。对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来说,更应该如此,无论是出于基础教育的创新还是高中历史的课程教学优化来说,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实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针对以上笔者剖析的问题,我们发现,要想提升高中历史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和实用能力,必须革新教育教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优化课程教学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学生具备学以致用的观念等等。
(一)革新教育教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在以往的高中历史课程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地位较为被动,师生之间很少交流,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要想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实用能力,必须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能够与老师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学生想学什么或者如何学好和掌握相关的技能都可以及时的反馈给教师,掌握的效果和程度教师也可以及时的了解,对下一步的授课调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思维和实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首先在观念上就是让课堂实现回归,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和能力提升的主要阵地。
(二)优化课程教学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对于历史课程教学来说,不同于语文、英语等课程的教学,高中历史的教学不是说让学生记忆住学科的内容,死记硬背不是这门学科的目的,学习目标更多的是突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让学生做到以史为鉴,了解历史常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并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从课堂导入、新授课、教学过程、教学总结到课后练习,都要转变以往的固定思维,更多的突出思维和实用性和有效性。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课程的优化要从教学目标开始,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突出三维目标中的能力培养,在教学模式上更加的多元化,尽量紧扣教材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授课,比如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情境教学、实践教学等,授课的地方也不一定都是课堂,也可以是历史教育基地,电影院等,实现有效的针对性教学,这样肯定会大大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实用能力。
篇4
关键词: 高三复习 更新理念 策略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在世纪之交,我国启动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的实验、新课程的实施、新理念的运用进入到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而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的全面推进,高三历史教师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标》中蕴涵的思想,大胆而又谨慎地审视和深入地探讨,关键还在于转变理念,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夯实基础,立足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知识的建构、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善于结合各种版本的新课程实验教科书来适当整合教学内容,全面提升高考历史复习备考的实效。下面笔者从高考备考的主导思想、新课程理念渗透、复习手段方面,谈谈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以期抛砖引玉,求得方家指教。
一、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里涉及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建构原则和属性特征,即它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并依据上述原则,及时调整更新了课程内容。基于此,教师的理念更新正是关键。
广大历史教师应抓住机遇,及时调整、更新理念,改变方法,切实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知识建构为基础,以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重点,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抽象说教为兴趣教学;变机械的死记硬背为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和记忆方法;变单一知识传授为知识、能力、觉悟全面提高;变注重书本知识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现代社会相联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师还应学习其他版本的教材、教参,在比较中学习相关知识,丰富备课资源;学习相关杂志文章和专业著述,掌握史学主流发展方向,如当前史学界的三大主流观点,即生产力标准、整体史观、现代化理论,以生产力为基本标准,以整体史观为新视角,以现代化理论为主线认识历史;认真研做近几年江苏高考试题,思考其命题思路与设计技巧,归纳出指导我们教学的注意事项与方式、方法,让历史教学熠熠生辉。
二、更新方法,合作互动,迎接挑战
高三历史教学建立在深刻理解“文明史观”、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深刻理解历史教育本意的基础之上,对知识点重新进行认识与建构,这样才能较为彻底地解决“把握哪些”、“如何把握”等技术性问题。我认为,高三新课程历史复习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意加强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分析。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分析有所欠缺,复习中面面俱到,有的老师甚至又补充了很多的内容,使得复习的重点不突出,难点没有突破。因此,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细化,针对课程标准设计出问题,然后明确落实,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程标准。凡是课标中没有的,包括整节课的内容,可以大胆删除;以人教版教材为主,参考其他各种版本的教材。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史实”描述比较完整,对“特点”则没有表述;又如,“了解希腊自然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教材中只是叙述了希腊城邦的形成与内容,没有对相关规律性内容的解释。因此,要根据其他版本的教材补充相关知识,以全求面、准确理解课标内容。
(二)辩证看待课标与教材、教参的关系。
我们知道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它的灵魂是历史课标;历史教参是对历史教材的解读与补充,是教学的辅助材料。在教学中,老师们应依托课标和教材,但要敢于跳出教材看教材,多思考课标、教材、教参相互衔接是否合理,可探索、选择、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和教参。依据课标,把握重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确定探索性教学活动的亮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历史领域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教学活动,对教材、教参要相信但不要迷信,要依托但更要探索与创新。
(三)处理好必修与选修、通史与专题的关系。
从2007年高考方案看,试卷结构兼顾必修和选修,而且在Ⅰ卷、Ⅱ卷中区别对待。教学中要明确必修、选修在试卷中的不同地位,明确考查的方向和训练方式。必修部分既要准备选择题,又要训练主观题,选修部分突出训练主观题。考虑到对选做题的灵活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要灵活,同时要注意,选修部分在教学中要突出本模块知识的联系,不搞跨模块、跨学科的知识联系。要明确教学侧重点,根据必修、选修模块所占分值,突出必修模块的主体地位,以求全面、细致、扎实、灵活地掌握,基本按照已往高考的要求进行;选修模块要突出重点,不在琐碎的知识上下功夫,在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等方面有所侧重,强化教学与训练。
(四)处理好通史与专题的关系。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是模块单元体专题形式编排,其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其一要注意通史与专题史的有机整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某一领域、某一类别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其二要依据新教材的有关问题,探寻更高层次、更严密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其三要在教学中不能就教材讲教材,就模块讲模块。历史的发展有因果性、关联性,但新教材各模块之间没有严密的因果性,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重新整合一些模块内的单元内容,以更有历史的特色。
(五)注意借鉴其他版本的教材。
视察中我们没有发现一个学校能够注意借鉴其他版本的教材,基本上都是依据人教版的新教材来进行复习,有的复习中紧扣人教版的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而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哪个版本的教材,各种版本的教材只是帮助理解和求证课程标准的材料而已,因此,我们在复习和教学中要注意理解和分析课程标准,“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同时,要注意借鉴其他版本的教材,哪个版本的教材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到位,我们就采用哪个版本的教材,决不能按照一个版本的教材一路讲下去,以免贻害我们的学生!
三、研讨实施方案,提高教学实效
(一)夯实基础,搭建历史专业知识结构。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依托课本,一点一滴,扎扎实实,并力图结合新课程理念,突破重点难点,讲深挖透。如果我们不能努力贯彻落实这些考查点,不能在每一个适当的环节将新课程的理念进行适度的渗透,那么理念的更新就是一句空话,学生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也是一句空话,应对高考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高考作为对学生学业成绩最常态的评价,以考查主干知识与书本知识为主,以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为基点,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结论的认识能力。纵观近几年高考,尽管历年的题目千变万化,五彩缤纷,但不管怎么变,不论什么题型,如材料选择、材料问答、热点焦点问题等,它的知识来源、结合的考查点,始终离不开“课本”,万变不离其宗,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故夯实基础,落实考点,是高考备考的“万金油”和取胜的“法宝”,以不变应对万变。这是所有高三历史教师的共识。
新课程在历史学科内容体系上的最大变化就是将原来的通史体例改为学习模块和专题,即在初中形成了系统的清晰的通史历史发展线索的基础上,高中阶段进行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学习模块的专题内容学习。学习模块好比树干,学习专题好比树枝,学习内容好比树叶,三者密切相连。在深入理解模块、专题的基础上,辐射相关内容,对知识内容进行整枝,以树干、树枝带动树叶,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整棵树的知识网,前后呼应、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目的。它摒弃了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呈现历史知识的范式,以世界文明演进线索来叙述历史的发展,从纵向来看,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现代文明(知识文明)发展;从横向来看,人类文明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样不但视野更开阔,内容更丰富,而且知识系统更合理新颖。
(二)关注中外关联、古今贯通,把握历史学科的相关问题。
中外关联,就是注意不同文明之间的横向联系。古今贯通,就是纵向理清不同阶段相关历史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中外关联、古今贯通是新课程体系的另一新亮点。它打破了旧课程体系的中外割裂、古今分列的局限,在同一个模块中既有中国史的内容,也有世界史的内容,既有古代的内容,也有近代和现代的内容,使我们能够从时间、空间上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一个纵向和横向的整体把握。如关于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如果把古代、近代、现代贯通起来,就展现了一个从专制到民主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这样来观察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思路就豁然开朗了。
(三)渗透课标理念,结合热点,把握材料取舍,进一步活化教材。
新课标强调历史课程要关注学术发展,这也是新课程的亮点之一。作为高三历史教师,在高考复习中,必须反复研读新旧教材,对比其中的变化,不能“另砌炉灶”,即不能丢开旧教材完全跟着新教材走,切忌将新教材的所有新材料都提供给学生,无谓加重学生负担,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新教材中获取一种启迪。新教材在论述一些重要历史问题时,对旧教材中很多小字内容演变为新课程教材必须掌握的大字内容,也呈现了很多新提法、新论断,譬如增加插图、材料、史料、探究与学习等,这些方面要特别关注。
(四)重视反思性教学要求的落实。
从教师看,反思的途径一是从自己中来,积累资料;二是从学生中来,发现问题;三是从同行中来,共享资源;四是从理论中来,审视发展。从学生看,反思的途径一是检测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方法是否得当;二是学习中有何感、有何悟;三是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师生间的沟通。要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五)坚持适时、适度、适中的原则,优化训练过程。
目前,由于新课程刚刚推行,配套新课程的教辅资料很少,能够较好地服务于我们新课程教学的教辅材料更是凤毛麟角!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选择,优中选优。有的学校老师手中有大约10多本教辅材料,学生手中也有两种材料,大多数材料都抄袭了旧版本教材的材料,许多习题根本没有办法去做,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较重的负担,教师和学生都无所适从。因而建议教师最明智和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剪刀加浆糊,先选出来,然后剪贴,印制成讲义的形式发给学生。尤其是练习题的选择更要慎重,建议教师绝对不要采用现成的成套的试题。另外,学生手中的材料不宜太多,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同时建议老师要注意批改学生的练习,知道学生错在哪里?为什么出错?等等。做到讲评时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同时,我们还建议教师要注意明确落实问题的详细答案,尽量让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能够较好地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再去吃回头草!
(六)倡导合作、和谐,优化资源利用。
1.精心备课
个人备课要备到点子上,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强化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一是加强对《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研究,把准考点,理清知识点,找准关键点,寻找突破点,确定复习重点;二是加强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研究,找出规律,指导教学;三是沟通教材各部分的联系,构建结构,引领方向,宏观把握,微观处理;四是整合教材,归类知识,发现规律,用活教材;五是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更新知识。在此基础上,把理解准确、方向对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2.加强集体备课
目前,由于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比较陌生,再加上新高考的压力,单靠一个老师的孤军奋战很难去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而加强集体备课成为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建议备课组长要注意分工合理、到位,谁负责选择练习,谁负责比较各种版本的教材,……尤其是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讲解的知识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设计和答案,等等都应该明确到人,认真落实,形成书面的知识内容。然后资源共享,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高三历史教师要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夯实基础,立足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知识的建构、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善于结合各种版本的新课程实验教科书来适当整合教学内容,以“文明史观”贯穿复习进程,引用新教科书的某些史料来优化练习,并强化校本教研和网上交流,切实进一步提高高三历史备考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徐赐成,杜江涛.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立足点.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6).
[2]谢芳青,梁仁华.关注新课程改革,提升高考复习质量.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0).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高效性;课程改革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很多老师产生了这样的困惑:现在历史课该怎么教,才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能提高学生的成绩。本人认为,要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理念和提高学生成绩,就必须优化历史教学过程,提高历史课堂的高效性。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应,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基本标尺。新课程目标是指本课程要达到的结果,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决定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
(一)确立目标原则。
新课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应该遵循“过程与方法”为载体,“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归宿的基本原则。
(二)优化教材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教师既要把教材看作一个“剧本”,真正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努力做到“入乎其内”,提炼出简练、高效的知识主线;同时又要把教材看作是一个“案例”,不唯教材,力图“出乎其外”,进行优化选择;要结合学生学习和教材,分析哪一部分由学生自主学习,哪一部分需要老师讲解,哪一部分需要师生互动共同完成。
(三)注重分析学情。
学情包括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往课堂中的表现以及学习的态度和兴趣、学习方法等。只有了解了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才能说我们的教学是有针对性、高效性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出发点。
二、优化教学过程
课堂是实现教学高效性的关键环节。学生的成长依赖于每一堂课的积累。优化教学过程可以使广大师生耗费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收到优质效果,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突破口和有效途径。
(一)转变方式,知能并举。
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应该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师通过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猜测、分析的过程中学习新知,逐步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多种方法教学,如自学辅导法、分组讨论教学法、学案导学教学法等,努力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智力、能力得到协调的发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优化气氛,民主平等。
心理学认为心理气氛和工作气氛是影响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课程标准也强调:当前的教学,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在民主自由的空间得到发展。课堂气氛是教学活动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积极的、良好的课堂气氛,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愉悦氛围的刺激,使教师教的最佳心理状态和学生学的最佳心理状态相吻合,激发师生充分发挥潜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最大程度上实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气氛涉及到许多因素,但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了解当代高中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特点,淡化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角色痕迹,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互动,给予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和权利,鼓励学生质疑发难,发表不同意见。以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三)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鼓舞学生获得认知和技能的一种力量,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动因。现在的高中生,思维活跃,极易接受新事物,但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学生觉得历史与自己的生活太遥远、太陌生,太枯燥,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因此,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使其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实现学习的高效化。
(四)精心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
精心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创设良好课堂情境,努力实施情感激励,有利于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因为历史教学的本质在于通过教师的语言叙述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进而达到抽象概括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历史课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它对教学语言的特殊要求。历史教学语言是一种以历史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为主要施教对象、以规范化的语言为传播媒介的专业性语言,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学、教育学和语言学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和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传递反馈、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个性的熏陶、感化,还是引导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和创造性活动,都必须借助历史教学语言。只有通过历史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多种感官、神经系统和大脑的积极活动,特别是听觉和视觉,才会为他们所接受,起到语言的交际作用,使他们获得的感性认识能够实现理性的飞跃。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很容易就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实施了情感激励,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实现高效化。
三、优化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就是把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再创新,让它适合首先适合自己,适合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其次适合学生,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达到激发自己的教学兴趣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学习为主题的形式构建了新的历史课程体系。并且规定了每个主题下每个学习模块应达成的具体目标和学习模块下每一个学习内容的具体目标。从而使学生不仅明了自己所学的历史内容,而且明了这些内容应学到何种程度。目前新编历史教材,在内容上是基本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但综合性、跨度与弹性都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
(一)依据学生的实际优化教学设计。
让课本中的引言、例题、图片、注释、文字说明和历史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把历史教材进行生活化、条理化处理,让教学内容在咱们的手中变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二)依据课标优化教学设计。
识记层次,是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最低要求,这一层次学习行为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所学的基本史实。要求学生记忆基本历史史实,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记忆,引导学生总结记忆的方法。然后通过有组织的测试达到要求。理解层次,要求学生在达到识记层次的基础之上,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这对我们来是最有效的是通过训练,结合识记结果,在训练的实战中的达到。在课堂上主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层次,要求学生在达到前两层次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这个层次是比较难的目标,我们并不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我们涉及到即可。对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对学习内容的再创造过程,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享受一顿顿文化知识大餐。
四、优化学习组织形式,规范学习过程
(一)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情感体验。
教学需要备课,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情感体验。在教学设计上应有创意地对整个教学流程进行规划,采取将学生“带入情景-活动体验-感悟内化-激励践行”的基本程序。对教材的处理,应遵循紧扣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的原则,把教材变成“活”的,使其更丰富,更富有立体感,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和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运用丰富的多媒体,扩展教学时空,预设生动的情景,然后让学生以特定的角色走进历史进行体验,用情感轻轻拨动学生的心弦,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使其在体验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获。如在学习“”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一名战士,请从战士的角度来写一段话描写这次战役,还可以画一系列图片来表示这场战役;如果你最后战死,你又转化为战士的亲人,请你为战士的亲人,请你为你最爱的失去的亲人写一段话。”这种设计,使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走进历史,为他们学习创设生动的情景,加深了情感体验达到教育的目的。
历史教材所涉及的事件、人物,上下五千年,纵横五大洲,这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无疑是烟波浩渺,难寻其综。因此,在总复习开始时,教师备课就要高瞻远瞩地回顾、总览历史。在黄河岸边看黄河,可能感慨的仅是黄河的波涛汹涌,无法领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而站在历史长河去看黄河,你看到的就是另一番景象:她从世界屋脊涓涓发源,远远流淌,生生不息,前仆后继,孕育了世界上最古老灿烂的中华文明……回顾、总览历史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线描、图例,而是俯瞰提升,从中去捕捉历史车轮的轨迹,去深层思索历史所包含的规律性、自然性的东酉。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从整体、全局、系统上掌握知识,把握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实现参与式教学。
采用自主管理与互动管理,让学生自主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自主选择伙伴组成团队,学习型小组最好为4-6人,而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性。为历史学习建立最基本的学习单位。学习小组自主选定进取的目标,自己分析原因,自主制定对策,自主组织实施,自主检查效果,自主评定总结。学习团队成员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形成共同愿景,以谦虚好学、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心态互相切磋,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进行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师生、生生有组织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对我们老师来说,看着一个个小组在紧张的背诵记忆,训练,欲与其他小组一比高下的样子。我们难道不偷着乐?
(三)建立学习组织制度,规范学习过程。
鼓励小组建立小组规范,通过小组规范和小组的合作氛围促使小组成员各负其责,积极为小组做出贡献。积极引导建立一套竞争规范,保证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同时竞争要以发展提高为目的,并采取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发挥各小组组长的带头作用,加强对组间合作的积极引导,以规范学生学习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恰当使用现代教学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要有机整合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屏幕只是起到了“电子板书”的作用。其实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如何有机整合,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信息技术应该起到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发挥的作用,它的“不可替代性”,应表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形象化与直观化,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一是利用网络技术搜集和扩充课程资源,拓展课程资源的时空范围。互联网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无限延伸的资料库,可以放宽教师的教学视野。二是利用软件技术对枯燥的数字进行加工处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直观形象的展示给学生。
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课件创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情境,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同时,还有利于综合知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比如用制作的课件,可以把图片、声音、文字、录象、电影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多媒体化。课件能综合信息,可以有序地、生动地展示各个直观素材,学生可以轻松地接受有关信息,壮观、丰富的画面也深深感染了学生,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在获得有关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在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上,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使用,这就既要选择好教学课件,又要注意与传统媒体的互补。①叙述历史现象(事件)不妨多选用视频文件辅助教学,如讲授“”背景、经过,可调用一段“近代春秋”教学录像,使用前,还应该给学生设计好一些问题,带着问题观看,以利于开展问题的讨论,提高课堂效率。②进行单元复习或知识网络的归纳,可使用制作课件,达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的目的。③活动课上可播放内容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影视录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的教学效果,这实际上也是为使课堂教学高效化做准备。
六、发挥图册、图片、实物、文物等在教学中的作用
历史课堂教学重在知识再现,通过再现,分析现象,探寻规律,揭示事物间内在联系,而图册、图片等在教学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使历史现象再现,教师的讲述固然很重要,但有时在讲述的同时配以一两张图片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图册、仿真文物等在课堂教学中也经常会“说话”,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重要的作用。总之,只要能够充分发挥辅助教学功能、增强课堂直观感、真实感,激发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作用的图册、文物等,我们都可以向学生展示,目的只有一个:使课堂教学高效化。
七、优化检测训练
课堂检测是检验课堂是否高效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心选择和设计课堂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教师还要有优化讲解意识和技术,力求讲得精当、讲得明白、讲得精彩,以利于引导学生学会方法。设计的练习尽量采用新颖的、贴近生活的材料,使课堂训练成为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切实提高课堂高效性。
八、优化课堂评价方式
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出:“历史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一)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主渠道,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决定着新课改的成败。对一节课而言,其一要有意义,即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锻炼了能力,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其二要有效率,即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有效率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家都在教师的充分引导下,都学到了知识,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其三有生成性、常态性。这节课是不完全预设的,而是教师共同参与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投入的过程,是一节平实的课,常态的课。其四是有缺憾的课。残缺的美是一种真实的美,课堂教学有缺憾证明就是一堂真实的课,反映学生学习真实水平的课。
(二)实施有效的学生评价。
历史课堂是一个灵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把学生的主动权切实还给学生,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自主的课堂。教师适当的有质量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既要突出“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的落实,又要兼顾“因材施教”的推进。充分发挥学生评价功能,使学生在求知的全过程中,兴趣、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投入的程度深入了,质量提高了,思维发展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总之,在新课改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开展研究性改革实践,优化历史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现实,把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