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重要考点范文

时间:2023-08-18 17:5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重要考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历史重要考点

篇1

【摘 要】现如今,快餐食品与快餐文化充斥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学历史教学也受此风影响,“快餐式”教学大行其道。此教学方式不注重教学过程的精细化,侧重于考点的勾画与提炼;不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偏重于单调的记忆与反复的训练;不顾知识体系的完整,精于考点的归纳与整理;不注重历史能力与素养的提升,专注于解题技巧的指导。这些都不符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性与人文性原则。

关键词 “快餐式”教学;能力培养

快餐式生活已成为当下流行的、时尚的生活方式,因为它的方便、省时、速成等特点颇受大众的欢迎。目前更是进入了疯狂时期,冲击和影响了许多传统文化。如在阅读领域:作文速成读本到处都是;中外名著速读、经典浓缩版琳琅满架,令人目不暇接。在教育领域:各种短期速成班、培训班充斥大街小巷。目前这种快餐教学也已走进大中小学校园。原来以实践、感悟、探究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渐被大容量、快节奏、花样新的快餐式教学所取代。初中历史教学更是深受其害。

一、人教版初中历史“断代史”教材的选用,不易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现行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采用了主题式的课程体系,按主题来选材,即把能反映同一历史主题的课程放在一个单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尽量减少知识容量,从而减轻学生负担。只是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式的了解。这样做的初衷是好的,但如果学生学习完初中历史,对基本的朝代知识都不了解,何谈历史素养?在一些人看来,课本的变大、变厚必然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实际上,这是对教学目的的认识存在着偏差。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死记历史史实(南京市的开卷考试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服务。现在这种主题式的教材史实叙述不详细,人物描写不丰满,学生根本没有阅读兴趣。学生只能掌握一些零碎的历史知识,不易构成知识体系,也无从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这样的教材让初中历史老师往往只抓“点”而不顾“线”,既然只抓“点”,就可以速成教学。于是有些历史老师上课只是简单、机械的勾画,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最终的后果是高中历史教学非常困难,因为缺少了初中历史通史学习的基础。

二、各种应试“宝典”的出现,放弃历史能力的培养

南京市的历史中考每年都会根据《课程标准》出台“考查内容与要求”,并要求老师对“考查内容与要求”进行再解读。于是我们一线的科任老师就据此编制各种应试“宝典”,然后让学生脱离书本,死记考点,反复练习。南京市初中历史教研员王兵老师就非常反感这一做法。他认为这样一来,一个个活的历史知识就成了脱离历史背景与史实的死考点。学生死记考点,谈何历史素养与历史能力的培养?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存在勾画考点式教学,尤其是初三的一轮复习。一节课20分钟老师就可以讲完,完全忽视了知识点过程的教学,完全丢掉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只能记住一个个知识点,却不能加以应用。因为他们不知道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更不会运用历史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近几年,南京市中考历史试卷越来越活,以材料形式出现的题目越来越多,而我们师生却感到越来越难。这既反映了我们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表明出卷者想把我们一线老师的教学目光引向课本,回归史实,注重能力。显然,这种速记考点的方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中考模式的制约,挤压历史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目前许多地方中考内容为初中教学的六本书。考查内容广,使得初三的教学时间显得非常紧,大多数学校第一学期要上完全部世界史的内容,而下学期要进行六本书的复习。而历史每周只有两节课,这就逼得一些老师不得不用一节课时间上两节课内容。这样的历史教学真可谓是“快餐式”,老师只讲“重要的”,学生只要掌握“必须的”。在这种快餐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失去了阅读历史史料的时间,也失去了历史阅读的空间,最终失去的是历史学习的兴趣。

四、过度依赖于多媒体课件,粗粝化教学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教学因为它的形式新颖、材料丰富、课堂效率高而广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许多学校班班有多媒体,这确实给我们的教与学带来了方便。于是,现在不少老师每节课都要使用多媒体,离开它课就不会上了。我们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媒体课件教学在有许多优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方法或手段,不是教学目的。教学工作中不应该舍本逐末,不去看是否适合内容而一味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更有甚者是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教学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就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必然导致教师对多媒体形式的追求远远大于对文本内容的深思。其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有些老师从网上下一些课件直接拿到班上去上,这不仅没让课件为教学服务,教学内容反而受制于教学环节。虽然教学节奏变快了,教学容量变大了,但教学效果却变差了。

总的来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快餐式”教学在前几年还是大有市场的。在短期内,也确实提高了一点均分。但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随着2011版课标的落实,这种重结果、轻过程、死灌硬扣的“快餐式”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教育的发展,这种机械、僵化的应试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历史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历史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他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快餐式教学实现不了这一目的,它犹如一份方便面一样,在盲目追求了色香味的外在因素后,恰恰丢弃了营养价值这个最为重要的因素了。我们千万不能只关注成绩和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这样对学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课前准备;优化教学;课后复习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初中历史是一门副科,得不到重视,在农村地区,由于升学的压力,初中历史更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成为一门“鸡肋”学科。人们认为历史科目就是死记硬背,把知识点背下来,考试就会取得好成绩。然而,事实就是如此吗?并非这样。笔者作为一名农村地区初中历史教师对这种现象的出现表示忧虑,在无力改变当前局面的情况下,认为通过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成绩,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是非常可行的办法。

一、课前充分准备,奠定高效课堂基础

我们知道,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是杂乱无章的,必然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

考虑地区因素,打造高效课堂,首先就要高效备课,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尤为要重视起来。历史学科的高效备课要求教师从学科知识的教学转变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科能力教学;从机械地“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把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等作为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此外,还要了解学情,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才是有效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创造实践,激活学生的主动操作潜质。学生在课内获得知识,形成的能力是有限的,而课外则是一个内容丰富、色彩斑斓的大世界,教师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如,模型制造、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

教师如何构建宽松的教学气氛呢?第一,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应照本宣科。只有教师的思维活跃了,学生才能自由大胆地发挥想象力。第二,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和“一刀切”的作法。避免对学生约束过多,限制学生的思维,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严肃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第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的眼光看待学生。他们对新事物的探究精神,教师和家长应给以大胆褒扬、热情鼓励和积极支持,达到一种心灵上的交流。第四,教师在教学中要容忍不同的意见,支持不同的见解,给学生创造心理安全的环境。

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即学生的解放,教师的解放。在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放手,敢于抛弃传统课堂的“不信任文化”,让“不放心”“不放手”变学生为“我的课堂我做主”。学生往往在教师的“放心”和“放手”过程中还会生成新的问题或观点,实现高效学习。

三、综合农村地区环境因素,简化有效地做好课后复习

精心设计课后练习,让历史课堂教学留有思考的余地,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讲《》一课时,在将要下课的时候我布置了这样的练习题:1.英国发动的根本原因是什

么?2.林则徐为什么要销毁鸦片?3.第一次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针对这些问题,课堂上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课后同学们进行了反复的复习,在第二次历史课开课前学生都得出了满意的答案。这样的练习题让历史课堂教学留有思考的余地,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巩固和提高了历史教学的成果。

历史复习要及时。科学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复习如果间隔时间长,几乎等同于重新学习。复习要做好经常化,最好做到:每天在复习,每周有小结,每章有总结。期中、期末进行总复习。复习时应分清重点、难点和考点。特别是对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内容,应及时复习。复习时还要注意收集错题,装订成册,注意研究,“不要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复习时还要注意与别人争辩。与同学、老师讨论,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争论过的知识最容易记忆。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带来好成绩。好成绩带来好心情。好心情带来健康发展,健康发展使人走向

成功。

篇3

一、抓好初三历史总复习

1.通过单元复习,夯实基础

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小型的知识网络体系,以“繁荣和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为例,可以从选官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诗歌、书法、绘画、艺术宝库等分类去整理,使人一目了然。事实上,中考用黑板报、数轴线、演示图等新颖的形式来考的题目很多。

2.通过专题复习,提升学生的能力

一般来说,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专题为主,这是在第一轮单元复习的基础上对考查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取舍,就某一重要问题将考试要点中与之有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学科内的综合,旨在理清历史线索,构建历史知识的纵横网络,进而形成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对比、综合、归纳能力。

3.研究中考题型,进行实战训练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既是真题也是范题,有一定的指引作用,特别要关注与前一年相比有一些微调的考点。选择题的本质就是判断,考生一定要从题干的立意出发,找出关键词,要克服“似曾相识”“似是而非”的思想,冷静思考、明辨是非;做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最大限度提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然后与课本内容“对号入座”,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同时还要强调: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表述规范,整齐简洁,没有错别字。

4.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全员提升

课堂上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前提下,教师要把自己的视角和言行多放在中下等学生身上。依据木桶原理,导致教学效果出现不良结果的也往往是学习最差的学生。优等生一般不会在易错点和易混点上出现很大的错误,他们训练的重点应该是思维和能力的挑战,而中下等学生则不同,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每节课的基础知识,更不能很灵活地加以运用。因此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为了每一个高效率的课堂,为了历史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

二、练出开卷考试小技巧

1.扭转错误观念

由于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学生不重视也已习以为常,况且是开卷考试,绝大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反正中考时可以带资料进去,到时翻书找答案不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开卷考试是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变化,体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要求,减轻学生不必要负担的考试形式。

2.训练快捷定位找考点

对于任何一个考核点,都要能在最短时间内在教材中找出来。我们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从操作步骤上说,可以分为三小步:首先是定方向,确定该题的考核点;其次是选定教材;最后是根据目录精确定位。从教法上说,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训练:一是根据目录查找考核点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教材划分为各个单元;二是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出题时要考虑好分布与跨度,可以将常见的考点在页码下用便笺纸延升到书外,以便查找。

3.考前准备

开卷考试,材料的准备很重要。虽然少了又不放心,但是过多也用不上,历年都会出现考生像搬家一样进考场,不过只求个心理安慰。其实带进考场的材料不在多,但要精,而且必须是经常使用而熟悉的材料,这样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尽快查到所需要的知识点。整理历史开卷考试所需要的资料:六本教材、《中考指导用书》、各种模拟试卷等,要注意按照重要程度摆放,将最重要的放在最上面。还可以准备一份备忘录,将各种解题方法和特别需要提醒自己的话写在上面。(友情提醒:所携带资料不受限制。)

4.走进考场

拿到政治和历史试卷,首先要浏览全卷,对试卷的结构、题量等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合理安排时间,政治和历史合场共计120分钟,建议考生先完成政治选择题,再用60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历史试卷,最后剩下的时间做政治非选择题。并注意:选择题一定要注意一一对应,杜绝错号的情况(江苏省高淳县沧溪中学曾出现过一位同学选择题全部未涂卡,痛失30分);非选择题答题书写要整洁美观,要在规定的区域内答题,并杜绝错别字。

篇4

【关键词】历史 活动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5-0086-01

近年来,中学历史教学中新增加了历史活动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活动课已成为当前历史学科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课的开设,能使学生主动地寻找和发现知识,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培养能力,有利于历史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这无疑是一件好事。所以,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笔者及全校历史专业教师对初中年级历史活动课的教学进行大胆尝试和运用。

经过实践,效果却不甚理想。我校初中历史活动课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诸多问题:(1)对历史活动课缺乏足够的重视,许多教师对初中历史活动课设置的重要意义、性质和作用并不明确,所以在上课时教学内容重复,影响教学效果。(2)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把握“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这一宗旨,把活动课上成普通课,甚至根本不上,这就违背了当初决定开设活动课的初衷。(3)活动课的内容很少涉及中考考点,这就更容易被教师忽视,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差。所以,笔者认为正确认识和理解活动课显得尤为重要。

一 历史活动课的内涵

历史活动课以课程为依托,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的一种教学模式。初中历史活动课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为了更好地开展历史活动课,笔者对历史活动课的实践做了一些粗浅的探究。

二 实践历史活动课

1.进行社会调查,获取历史知识

社会调查的途径有很多,课堂教学由于空间、时间、环境的限制,时间长了就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兴趣,丧失应有的活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适度让学生走出教室,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每学一段历史,就组织学生通过走访或观看影像资料,尽可能多地了解历史遗迹,也可以指导学生调查自己家乡或身边的一些相关的历史情况,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总结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2.寻找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走出教室的历史课,固然受学生欢迎。但学生的主要活动是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只能适当开展,而且课外活动还要受到许多其他条件的限制,因此课堂才是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

第一,观看电影、电视。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直观、形象地再现某些重大的历史场景或历史活动,让学生完整地观看历史纪录片,也可以让学生看一些电影片断,通过看电影让学生穿越时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第二,举行成语沙龙竞赛。历史知识中包含的成语、典故非常多。适时让学生搜集整理,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当节课本知识的理解深度,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

第三,编演课本历史剧。现代学生不喜欢看戏剧,但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扮演历史人物,许多学生会踊跃参与。教师应根据学生兴趣,选取既有趣味又有哲理的相关史料,让学生自己编演。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能力。

第四,组织历史辩论会。如对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特别是那些历史上有争议的内容,可以先让学生搜集材料、筛选材料、提炼观点,然后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辩论。通过开展辩论活动,让学生各抒己见,使道理越争越明,印象越争越深。既可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述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3.关注热点,开展学科渗透活动

历史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因此,教师应时刻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三 反思历史活动课

1.准备充分,方法得当

活动课的课前准备工作相当繁琐复杂,且工作量大。对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这也是活动课难以大规模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教师不仅要搜集整理大量的资料,而且还要制作课件,组织学生查找相应的资料,对学生进行分组,还要考虑各种突发事件、活动的步骤方法等等。

2.组织实施,活而不乱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异常兴奋,场面常出现混乱。如何使活动课课堂做到气氛活跃而又能有序地进行,这就要看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组织管理能力了。学生的回答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超出已编写好的教学设计,这时教师的博学和临场发挥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要做“平等交流中的首席”,始终把握好尺度、进度和节奏,要大致上朝着你的教学设计方向走。

3.总结经验,及时反馈

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

教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做好它学生的各方面才能全面发展。教育也是培养社会发展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技能,影响学生思想行为,能帮助他们积极主动的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教育存在已久,所以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n程标准后,中国教育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教育是我国重视的事业,只有让国民的综合素质提高,我国才会发展得更快更好,才能让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注重基础,这是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所以教师要充分重视这一阶段的学习。初中是学生学习各个学科知识的重要综合阶段,这时候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广,需要记忆的东西也很多。很多学生都觉得历史知识的记忆比较难,是让人头疼的一个学科,因此有很多学生都怕历史学科的学习。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他们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做好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总结反思出一些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方式方法,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历史学科主要讲的是过去发生过的事。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认识世界、了解历史,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历史也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多教师都采用授受模式进行教学。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勾画重点难点易考点,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也记不住老师讲的知识点,还经常记混记错,在考试的时候喜欢答非所问,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不好。所以,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方式的把握,让学生把历史学科的知识点清楚的记在脑子里,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初中历史是让学生了解各国国情的重要途径,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人文情怀,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发展史,开阔学生的眼界。学好初中历史,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更加丰富。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把历史知识学得更好。采用情景教学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教学中体验学习,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习中来。而传统的教学,学生一般的学习方法就是勾画重点,背记课本上的知识点,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浓厚的,积极性是不高的。

一、情景教学的涵义及其作用

情景教学指的是教师利用一系列的情景,让课本上的知识重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历史当时发生的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可以让学生准确快速的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景教学也有很多作用。

第一,情景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对任何事情,只要我们充满活力、饱含热情,我们就可以把事情办得很好,学习也是如此。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对历史这门学科充满兴趣、充满好奇心。情景教学就可以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利用这样的方式教学,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去了,自己边做边学,就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也让他们认真听讲,扎实基础知识,为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出来,让学生体会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好的印象,把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来,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

第三,有利于学生的德育教学。从学生进入学校开始,不管是在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的学习,学校都一直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以德育人是教育的根本。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可以让学生的品德品质都得到发展,让他们对事物的发展有一个判断的根据,对历史事件的发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当代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全球变成了“地球村”。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不断强大,更需要各类人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全方面的人才,不仅是知识的教育,也要注意其他方面的教育,更要注意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

二、情景教学的应用

找到了良好的教学方法,就要学会利用它,让它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作用是非常大的,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班级整体都融入到学习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知道他们的需求,让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变得融洽。教师也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加强交流,让他们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篇6

关键词:初中生;自主学习;学习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378-01

初中历史课理论性较强,上不好,课堂就缺乏活力,显得枯燥空洞,学生兴趣不大,积极性难以调动,学生就不愿学。加之,中考开卷考试的改革,考试时学生就拿上一大堆资料在那里翻个不停,找答案,应付考试。笔者认为,在教学的同时,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动起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教学尝试,也应是新课程教改理念所提倡的。故此,这里就初中生历史自主学习策略与学习能力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探讨。

一、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起点。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可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历史课本身是极具趣味性的,“满堂灌”的教法,很难教出兴趣,也很难学出兴趣,更不会让学生自主的去学。因此,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在于激趣。

1、沟通交流,激发学习动机。课堂中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以情激趣,耐人寻味的谈话,都可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教师平时应真正做到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要爱护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要多关心,多激励,多督促,多一份爱心和耐心,这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让学生积极参与,诱发求知欲望。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现主体性地位,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获得成功的快乐,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可能得到培养和发展。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让我看,我也许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懂”。非常明显,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才可能学会、学懂。

3、用历史人物熏陶感染学生,增强自主学习的责任感。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可用教材中典型的历史人物来熏陶感染学生。学生在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的启示下,为国读书的责任感就会增强,并成为一贯的意志行为。因此,应把求知与思想感情,意志行为等结合起来,如在中国近代史上,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涌现了许多历史名人,民族英雄等,利用这些英雄事迹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二、教给学生自学学习的策略,培养学习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与其教会学生学会,不如教会学生会学,自主学习方法好比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便能终身受用,从而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就是主张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了提高初中生自学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应使学生知道学什么,明白怎样学。

学习历史一般的方法途径是:阅读教材,提炼有用的历史信息,看教材材料,帮助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文物;再读教材小字部分,使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更加清晰,最后再读课文正文部分,掌握历史知识点,提炼课文所反映的重点历史信息,帮助其记忆历史知识。为了便于记忆,也可以利用教材上的地图知识,把历史知识放回到地图上,从而加深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识。

例如,教学“”这一课时,不妨先布置学生完成以下几个问题:发生的时间是;的导火线是;何时发展为全民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以此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在书上寻找相关的内容,熟悉教材。不但可以达到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训练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而且对课堂上学习掌握新知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以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要点后,教师应在课堂上利用适当的时间进行训练。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趁热打铁,复习所学,巩固所学,延伸所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自觉性、自主性。例如,中考复习中,教师应负责好方法的指导,复习任务的引导,具体由学生自主完成。我先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如下任务:一是准备教材,这是进行复习的基本。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中考说明整理相关知识要点。三是交流核对。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完成中考说明知识要点的整理工作,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己动手找的过程中,其实也是自主复习考点知识的过程。正是通过这样不断的激发,不断训练,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了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复习效率,甚至于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考历史课取得了优异成绩。

篇7

除了明确这些基本的规则与要求之外,为了提高中考历史复习效果,考生还应该明确与掌握近年来我国中考历史所坚持的其他一些具体的、对备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规则。下面,我们就结合各地中考历史试题,对一些特别重要的具体规则加以说明。

一、处于新旧课标交替过渡时期的历史中考,着重考查的是新旧标准都要求学习的课程内容。

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已于2012年1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虽然基于新标准的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初步定于2013年秋季开始使用,但关于新标准的教师培训活动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为更好地达到中考目标,也为引领、促进教师更好地学习新标准,2012年各地中考历史试题普遍加强了对新标准的关注。通过对2012年各地中考历史试题的分析发现,试题对新标准关注的基本原则是:200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旧标准”)中要求学习的知识点,若在新标准中被删减了,就不再考查,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旧标准中不要求学习的知识点,若在新标准中增加了,也暂不考查,以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简言之,在新旧课标交替过渡时期,历史中考着重考查的是新旧标准都要求学习的知识点。明确这一点,对使用现行教材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大大地提高中考历史复习的效果。

作为考生,我们只需明确新标准删减了旧标准中的哪些知识点,因为这些被删减的知识点在中考中是基本不会考查的。至于新标准又增加了哪些知识点,那就主要是历史老师应研习的了。据仔细统计,与旧标准的知识点相比,新标准减少了56个知识点,增补了25个知识点,使课程内容的总量有所下降。新标准在初中历史六个学习板块所删减的知识点如下:

在2012年的中考历史试题中,绝大多数省(市)的命题都对上述新标准所删减的知识点进行了回避,以减轻学生的备考负担。在第一届使用新标准教科书的学生毕业前,这一规则将持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中考注重“年度回避”的规则,同一地区的中考试题在三年内一般不重复考查同一知识点。

由于初中历史有六大学习板块,需要掌握的课程内容繁多,而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比重又较轻,所以每年中考历史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很有限的。有些地方的历史中考,还与思想品德、地理合卷,每年考查的知识点就更少。这种“内容多而考题少”的历史中考特点,就决定了中考历史必须注重“年度回避”的规则,连年考查同一个知识点的现象是基本上不会出现的。一般说来,同一地区的中考试题在三年内也不会重复考查同一知识点。这主要是为了提高中考历史试题的覆盖面,考查更多的重要历史内容。

关于这一规则,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任一地区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题加以证明。这一规则可促使师生加强对近年来中考试题的研究,可让师生明确近年来中考试题的命题方式、提问角度、答案特点,可让学生自觉回避近三年所考过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复习的针对性与效果。对于中考历史“年度回避”的知识点,这里需要做两点说明:

一是“年度回避”的知识点的大小,一般以《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要点为标准。下面我们以“2011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第16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为例来说明知识点的“年度回避”情况。该题及其答案如下:

(2011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这首歌唱出了世界人民的美好心声。

【文明共享的时代】

定居北京的加拿大琳达,早晨起床后,打开韩国制造的电视机收看早间新闻,一边吃着面包,一边喝着巴西产的咖啡。然后开一辆由世界最大经济体成员国所产的汽车去一中加合资企业上班。

(1)成立于1993年的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是什么?琳达的生活与工作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自1986年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身为关贸总协定)的谈判历经15年,“黑发人谈成了白发人”。2001年中国终于成为其正式成员。

(2)既然谈判如此艰难,中国为什么还要加入世贸组织?

【对话与合作的时代】

2010年11月17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对华铜版纸反倾销反补贴案税令,美海关将从税令公布之日起开始对华输美铜版纸产品征反倾销反补贴税。

(3)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摩擦与分歧?请写出你的建议。

该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欧洲联盟;经济全球化。(2)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任答两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3)熟悉世贸组织规则,在其框架内寻求解决;加强沟通与交流,实现合作与双赢。(言之有理即可)

篇8

[关键词]阅读材料;历史;材料解析;历史素养

材料解析题是历史学科的特有题型,对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对材料解析题的作答不得要领,理不清头绪,兴趣不高,得分不甚理想。那么,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哪些?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解析能力?对此,笔者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

一、提高学生历史材料解析能力的必要性

材料解析题是中考历史题型中最具特色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它的发展变革与历史课程改革和中考命题改革一脉相承。一方面,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已经成为材料解析题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逐步形成运用历史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另一方面,中考材料解析题的命题范围跨越了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六本教材,材料涉猎广、组织结构严密、主题突出,《初中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就提出了对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甄别和运用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这说明材料解析能力是学生阅读、分析、运用材料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对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评价维度。因此,提高初三学生历史材料解析能力迫在眉睫。

二、历史材料解析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归因研究

问题是工作的方向,也是研究的突破口。为了准确找出学生在材料解析中存在的问题并探明原因,笔者以本校初三某班学生为研究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试卷测评。在对数据统计后发现存在如下问题:学生对材料解析题没有兴趣,缺乏练习;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史实的识记能力不强,忘记或混淆知识点;不能完整、按点、条理清晰地答题;缺乏对材料的综合感知,知识迁移能力较弱。

通过分析,归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教学手段僵化,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单向灌输的教学手段,因缺少师生互动和合作探究,没有真正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悟”,学生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二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碎片化”,未能“提纲挈领”,知识记忆出现了“遗漏”“错位”。三是学生阅读习惯不良,方法有误。例如不重视“?”的数量及每一问的分值等信息的提示作用,导致漏答、漏分。不懂得应先看问题后看材料,导致答非所问。四是学生缺乏对材料进行提炼、加工、整合的“过程性”感知,影响了结果的表达。五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不强,或是语义表达不清,或是答非所问,导致失分。

三、提高学生历史材料解析能力的方法

提高初三学生的历史材料解析能力,一方面是要转变教学手段,建立起新型的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学生的方法指导,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具体可从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综合运用材料三方面入手。

1.提高学生材料阅读能力的方法

材料阅读能力是指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感知。其要素有二:一是识读材料,对材料进行“解码”,获取有效信息;二是理解材料,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感知,实现纸面材料与脑海中知识的有效联系,认识材料的本质。这说明材料阅读能力本质是一种再认再现能力。《历史课程标准》就将再认再现能力解读为“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而《初中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则明确历史材料要“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对此,笔者认为提高材料阅读能力应引导学生“回归”教材,以对原有知识经验的巩固实现对材料的再认识。为此,强化对历史概念和名词的注释解读。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范例来解释抽象的、不易理解的概念,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用类比的方法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悟”中有得。同时,认真研读和结合历年真题,引导学生熟悉教材中的重要图片、重要文献内容、重大改革措施,掌握这些史料所代表的重要信息,学会从史料中识别、提取关键词,化繁为简。三要强化课堂讲练,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如引导学生先看问题,了解所设的问题的具体要求(背景、原因、含义、主张、评价、影响等),化大为小,以便缩小思考范围,快速与教材建立联系,节省时间。

2.提高学生材料分析能力的方法

材料分析能力是指运用历史唯物论观点⒗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历史课程标准》对材料分析能力解读的是“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而近几年的中考材料解析题,如2013年46题“中国近代的侵略与抗争”、2014年47题“唐至近代中日关系”、2016年32题“祖国统一大业”均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专题命题形式,强化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因此,提高材料分析能力应引导学生形成横向和纵向交叉的立体知识网络。一是教师可选取如美国史、中日关系史等常考点,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个性化提纲,评选优秀后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展示,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二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富有历史特色的方法记忆知识点。比如将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用年代尺的方式展现出来;用表格进行四个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史事件异同点的比较。三是结合历年真题帮助学生领悟常考点的出题规律。以历史人物、文献、运动口号为侧重点强化对材料间关系的理解,实现对材料的整体感知。

3.提高学生材料综合运用能力的方法

材料综合应用能力是指能够史论结合,并用准确、严密的文字逻辑体系将答案清晰的表述出来。综合运用材料能力是建立在阅读和分析材料基础上的最高能力。它是学生综合能力在试卷上的体现,决定着卷面的分数。目前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能规范的进行文字表达和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主要方法有:一是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完成对重要历史名词和易错字的归纳,正确书写汉字。如强调王羲之的“羲”、康熙的“熙”、焦裕禄的“裕”“ 禄”、金城公主的“城”等字。二是引导学生理清文字的表达逻辑,切莫闹了文字笑话。如一材料题问“日本夺我东三省发生在哪次战争中?”一些学生因搞不清主语,将答案写为“”,结果造成了“日本夺我东三省发生在中”的逻辑错误。三是引导学生形成对“启示型”题目的规律认识,实现知识迁移。以2014年中考题为例,此题由“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三则材料组成。问题(4)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大国崛起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做好此题应引导学生明白,要先对三个大国的做法进行信息提炼、归纳、概括,再分类整合以条目形式转化为“经验性”“概括性”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实现新的学习(知识迁移)。四是综合最新模拟题和中考政治学科资源,引导学生归纳今年中考热点。即通过强化学生的“现实”敏感度,培养学生以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课改没有完成时,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相关研究也没有止境。相信随着课改研究的深入推进,历史教学研究会更加丰富多彩,从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与课改一起成长的每一位教师。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历史故事;反思;教学目标

历史课不能没有故事,许纪霖教授曾说过:“历史的灵魂是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是孤魂野鬼。做历史老师,最重要的是学会怎样讲故事,把被教科书掉的故事重新发掘出来,活生生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鲜活的人物形象、紧张的戏剧冲突里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魅力。”本文就如何在历史课上运用故事做一探索。

一、对历史课要有准确定位,要明确我们在教什么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开篇就讲,历史是一门基础性人文学科。这就是说,历史课程是提升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在授课中要突出基础性、思想性与人文性。历史故事在初中课堂上的运用便能充分体现历史课的这些特性。

初中孩子年龄尚小,都喜欢听故事。因此历史课不能只局限于记忆课本知识,落实中考考点,而要让学生听到一些和教学相关的历史故事,让他们能够融入历史场景中,参与到历史事件的“活动”中,从而培养他们对历史课的兴趣,主动去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经验教训,充分体现历史课的思想性与人文性。

历史课需要故事,但历史课不是故事会。历史课在讲故事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为什么这样做,历史事件为什么是这样发展,从成功的事件中我们能得到哪些经验,从失败中我们能得到哪些教训,从而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这也是历史课区别于故事会的特点,即对历史事件的反思。真正优质的历史课是故事与反思的结合,故事是载体,反思是灵魂。

历史课不能没故事,这是不容置疑的。故事如何呈现,又是一门学问。教师把课堂上讲故事的机会留给了学生。时间久了,学生就养成一种习惯,即主动在课前收集本课所涉及的故事,并尽可能地做到精彩讲述。讲故事的机会留给学生,一来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积极性;二来学生可能会对同学讲的故事产生质疑,听故事的同时会思考讲述者讲的对不对,事件真是这样吗等一系列问题,这本身又是历史学科应该具有的学科素养。如果改为教师讲,学生会认为教师讲得一定是对的,于是全盘接受,缺失了怀疑与思考。如,讲“禅让制”时,我让学生讲关于尧舜让位的故事,一个学生讲舜品德好,天神给了他一个鳞片,这个鳞片总是救他于危难之时,然后讲舜弟象如何害他,每次都有鳞片帮他。学生马上对他的故事产生怀疑。另一个学生讲了另一个版本,即传统版本,舜弟象与其母三番五次加害于舜,但舜每次都能想办法化险为夷,但舜对象和从前一样好,于是尧将首领让给了舜。两个版本的故事,学生当然会对比哪个更接近于真实。长期下去,学生会养成一种怀疑思考精神,这种精神对人的长远发展来说或许比知识更重要。

故事交给学生讲又会出现另外的情况,课堂很难操作,学生讲故事不会考虑课堂时间,很多时候一个故事没讲完就下课了,且大部分学生讲得不很精彩。针对这些问题,我定了课堂上的规矩,一个故事时间不超过5分钟,且有专门的计时员,5分钟时间一到就强制终止发言,即使故事没讲完。所以我提醒学生在课前准备时要先自己演练几次。如果故事讲得太生涩,老师就会给他复述并润色一下,不至于让其他同学太失望。

二、故事要有目的性,为教学目标服务,需要深挖掘

在日常教学中,有的教师热衷于取乐学生,活跃课堂,将主要精力放在故事的精彩性上,故事讲完了,课也结束了。此类课完全是为故事而故事,为热闹而故事,历史课就成了故事会,失去了历史课的韵味,不成为历史课了。历史课上的故事必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挖掘故事背后的历史之魂,即通过对故事的反思,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尧让位于舜的故事是为理解“禅让制”这一目标服务的。讲完故事后教师应让学生思考:尧为什么要让位于舜?学生很容易得到舜品德好,弟弟多次加害于他,他却不计较。教师可进一步挖掘:弟弟多次加害于他,他每次都能脱离险境,这说明舜不仅善良,而且有能力。由些可以看出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标准一是品德好,二是有能力。再者,尧让位于舜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征得各部落首领同意。由此学生很容易理解禅让制的概念了,即集体推举贤能的人当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故事时始终要坚持一项原则:故事永远都是为达成历史课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而不是历史课本身。

历史课常出现两个极端,一是随着课改大潮,教师一上课布置学习任务后就由学生看书自学,然后学生对照课本将学案写完,然后做题巩固,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这样的课虽然可以保证学生的应试成绩,但也使历史课沦于背诵、默写而庸俗化,学生无法真正走进历史,体会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也不会对历史产生兴趣。二是整堂课都在讲故事,缺乏对历史的思考,历史课变成了故事会,这样的课堂虽然具备了历史的趣味性,但却缺乏了对历史的深层思考,从而使历史课走向轻浮。一堂好的历史课既是体验性的,富有情趣的,同时又是深刻的,发人深省的。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简单有效;历史知识;学习

G633.51

一、学习历史的策略分析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营造出学习氛围的活动或情境中,明白了学习目标,掌握了学习规则,能够调控学习过程,并能够以此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简单来讲,学生历史学习的这一过程就是运用历史学习策略的这样一种活动。无论是怎样一门学科的学习,学生都会遇见为什么学习和怎样学习的话题,而学习策略又与这些话题息息相关。

学习应当是自觉的一种行为,学生需要有效的运用、调节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首先需要做的是对学习任务要有所明确,随后将自己体内的学习动力激活,能够有效的对学习行为进行控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后再对学习后的得失进行分析,充分有效的对学习效率进行评价。

总的来讲,在历史学习中的高效性和有效性都会受到学习策略的影响,对于现今教育改革的现状,我们必须将学生在教学中所占领的主体地位提高,以便将他们在学习中的创造性、自觉性以及主动性发挥出来。

充分的对历史学科的各项功能进行认识,从兴趣建立的基础上进行历史知识的拓展。教师应当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始终让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保持高度热情,如: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是从学生熟知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着手,以此为基础对他们各方面的历史知识进行拓展,并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充分的认识到现在安稳、美好的生活来自不易,是多少先人牺牲生命换来的。

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具有一定特点的,不仅需要了解它的综合性、过去性、思想性和具体性,还需要掌握相应知识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如:常见的历史知识大多是由理论知识和具体知识构成的,而具体知识又是由人物、时间和地点组成的,因而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历史规律和概念,使其形成特有的历史理论基础。

历史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懂得远古时候人类、姓氏的起源,又要懂得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因而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需要熟知大量的历史事件和时间、发生地等,这不是要他们去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这样有利于更长时间的记忆保存,并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当时的历史事件进行理解、模仿、演示等,有利于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他们的历史知识记忆。

二、简单有效的历史学习方式分析

学会学习是学习的前提基础,怎样来评价学生学会学习的好坏,就需要从学习方法的运用和掌握方面分析。历史知识的学习同其他学科的学习并没有明显差异,学生同样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对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了解,并且根据自身学习的特点和习惯,需要选择适用于自身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够有效将学习效率提升。

我们时常将历史学习的方式分为两类来运用,一类是在学习中使用的方式、策略、原则、途径和措施等广义涵义;一类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所使用到的适于自身发展的狭义涵义。

笔者认为要做到在简单有效的学习到历史知识,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听课方式的使用,如:每一章节的历史知识都会涉及到很多的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等,学生难道需要全部记忆下来吗,答案是否定的,同数学教学一样,在历史课程中上课方法的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应当做好记听思三个步骤,简单讲就是记住重要的,听取重要的,思考会考到的。听课时需要注意力集中的,根据教师的思路走,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在教师授课中会时常涉及到非常重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就是学生的易考点。笔者认为,听课环节是最重要的,它一个步骤所带来的效果是记和思考两部分的总和,只有学生听取了教师讲的,才会知道什么内容该记住,什么内容不该记住,思考什么是有效的,思考什么是无效的。

在日常的课余时间里,笔者时常鼓励学生对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拓展,查看一些历史资料、视频等,在课堂上笔者也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多媒体上播放一些重要性的历史故事,介绍一些历史人物的背景。想对来说,正确教学方式的选择有益于将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提高,而在兴趣建立的背景之下,学生自然能够自觉的去学习历史知识,并在长时间的知识沉淀中,学生会总结出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方式出来,而这样势必会达到长期、简单、有效的历史知识学习效果。

三、总结

综上所述,历史知识的学习是长期性一种学习过程,良好的历史学习效果不仅利于学生提升自信心,发扬中国民族文化,还有利于在对人物事迹的思考中,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促进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正如前文中所提到,历史知识简单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的,只有在兴趣培养出来的前提之下,才能够达到良好的历史知识学习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彦蕊. 论初中历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D].河南大学,2014.

[2]范A莉. 历史概念有效学习研究[D].苏州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