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被动句总结范文

时间:2023-08-18 17:5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被动句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被动句总结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一书中指出:“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将古人的智慧结晶记录和保存下来,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媒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文言文的教学。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文言文中的遣词用句跟现代的白话文是有很大差别的,有些词句甚至完全相反。文言文大都晦涩难懂,学习起来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习起来也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来记忆和理解。因此,很多学生都对学习文言文提不起兴趣,对文言文学习有抵触情绪。

文言文的学习是从初中就开始的,但初中阶段学习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基础的,只停留在背诵和了解文章大意的阶段。而到了高中,难度就加大了,要掌握字词的含义、用法以及它的语法功能,还要学习几种特殊文言文句式。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材的衔接不紧密,难度突然加大,很容易让很多学生晕头转向,对文言文学习丧失兴趣。

二、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1.树立正确的文言文教学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教师就必须有正确的文言文教学观。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端正态度。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文言文是保留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所以文言文的学习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端正态度,积极致力于文言文的学习。其次,重视讲读。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由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讲读技巧。例如,对于李密的《陈情表》一文,此文用词精准,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重自己的讲读技巧,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文言文的美。

2.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文言文感兴趣才能学好文言文。传统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大都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使学生自动自发地学习文言文。另外,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在课外也主动地学习文言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现在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传统的“串讲”的方式。对文言文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解释,这种教学方法虽然严谨认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单调无趣的文言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兰亭集序》一文时,教师除了对文章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外,还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作者在文章中描述的自然风光。

三、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语感

文言文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并不广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触不到文言文,而且,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遣词用句有很大的差别,读起来很拗口,也就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不了兴趣。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通过诵读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多多接触文言文,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课文类型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例如,在学习《兰亭集序》一文时,教师可以让男女生分别读文章的不同部分,来表现兰亭流觞曲水的清脆水声以及文章中深沉稳重的思想感情。

2.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由于文言文与如今学生的时代背景相距甚远,语法习惯也与学生熟悉的白话文出入颇多,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晦涩难懂,不知所谓,渐渐产生抵触敷衍的学习态度。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重新激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带领他们发现文言文中的语言魅力,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

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需要灵活地综合运用。比如可以在学习前先让学生接触一些关于文言文的影视作品,可以是根据文言文内容改编的电影,可以是介绍文言文写作背景的纪录片,也可以是文言文作者生平介绍的小视频,通过影视作品的叙述可以使学生初步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以所学文言文为主题的多种语文活动。如果是游记类型的文言文,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故地重游。参考作者的游览路线,将观景的心情进行古今对比,甚至仿照文言文结构写下自己的旅游心得。如果是情节性较强的文言文,可以组织学生改编成情景剧,以文言文形式演出来。可以改编成历史正剧,也可以改编成历史喜剧,甚至可以加入流行的现代元素,如穿越,改编成多个历史事件的串烧剧。如果是揭示哲理的文言文,教师可以组织辩论会,探讨文章所揭示的道理是否过时,或者组织一场知识竞赛,对学生的文言知识进行考查。

3.强化字词句的学习以夯实基础

(1)明确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的话,就能使文言文的学习事半功倍,所以,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明确教学重点。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古今异义词、常用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型,所以,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针对这几个方面加强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的学习。

(2)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能使结果事半功倍。在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中,启发推测法、连环翻译法、合作探究法、“以旧带新”等都是行之有效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①启发推测法是指,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抛弃传统的“串读法”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题,教师只在一旁起指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启发。这种教学方法更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文章内容以及字词句的含义和用法。

②连环翻译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翻译文章。这种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③合作探究法也是组织学生进行组织活动,把文章平均分给几个小组,进行组内讨论之后,向全班讲解负责段落的字词句,再由其他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一起合作探究。

④“以旧带新”是指,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链接,以旧知识的记忆来带动新知识的记忆,以新知识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强化记忆,对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字词句进行系统的学习。

4.注重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的总结与积累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字词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规律,就能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注重文言文字词的总结与积累,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字词之间的规律,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效率。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常见的文言文知识进行分析与整理,在不断地总结与积累中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在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础知识,领会文言文中蕴含的美,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篇2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但是高中较重的学习任务,过早的进行文理分流,“重理轻文”思想的存在都影响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的发挥。注重高中语文人文性教育变得愈加急切和紧迫。基于此,笔者就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实践进行研究探讨,希望能够为各位高中语文教育实践和研究者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

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为核心的教育,主要以追求真、善、美为目标。教育中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是对人的充分的尊重,给灵魂自由成长的空间,是对人生命的尊重和捍卫。高中语文的人文教育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的层面进行教学。教学是服务于学生的,教学只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全面、综合地提高。课堂教学是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载体,教学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需求而存在的,可以说富含人文关怀的教育是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而实施的教育。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意义

(一)高中语文实施人文教育是由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所以只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教学才能成其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在语文教材的内容中我们会发现人文性和工具性都是存在的,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更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学生未能真正走入文本的深处,和教材进行对话,学生掌握得相对牢固的内容是课本中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学生能够记忆大量的词汇而并不是都能够进行很好地运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未能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很好地形成和发展。自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更加注重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同时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对基础语文知识进行掌握,还要从文本的深处得到生命的体验和升华。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学生多了更多思考的空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身的思考,获得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技能和思维。所以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由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二)高中语文实施人文教育是由学生的内在需求决定的

通过新教学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发现,注重人文性的语文教育是学生更加乐于接受和感兴趣的。因为传统的灌输式的语文教学容易让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久而久之,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人文性的语文教育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给出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达成思想上的共识。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当中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不断树立起学生的信心,这样的教学能够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所以说高中语文的人文性教育是学生内心深处呼唤和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自身的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

(一)语文教学应该是满含爱的教育

爱是必须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要素之一,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把相关的语文知识教给学生,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做人的道理,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形成爱的品格和意识。陶行知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笔者认为关于这句话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做一名有爱心的教师,做有爱的教育。教师可以自身作为爱的榜样,学生能够受教师行为的感染,做心中有爱的人,去爱生活,爱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二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去爱,培养学生爱的能力。如:《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读出相关的图景来,通过对文字的逐句的理解,不仅能够体味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天的美,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最后教师还可做一定的延伸,让学生聊一聊自己家乡的美景或者是自己印象深刻的景物,学生对自然的爱在课堂的延伸过程中可以得到升华。

(二)语文教学应该是把学生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教师要把学生和自己位置持平,把学生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他们需要自身的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多提问、多放手,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热爱生命》这篇文章,教师可以给学生提问:通过这两篇热爱生命的文章,你对生命有了什么样的理解?这是教师在学习了整篇文章之后教师给学生处事的问题,通过对整篇文章的梳理,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大概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最后这个问题的指引,学生能够说出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把握。最后通过教师的总结,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生命的意识,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对生命的新的认识能够构成学生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熏陶。

总之,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要谨记语文的学科性质,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尤其是不能忽略高中语文的人文性教育,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爱,体验爱。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每位学生都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他们需要全面、综合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作者:常娥 单位:辽宁省锦州市辽西育明高中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语文 衔接 过度

一、高一学生语文成绩下降的原因

1、初、高中课标的差异

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的差异、教法学法的差别,从而导致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困难。初中的课程标准淡化语法,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如诗歌教学。初中阶段实际教学不是很重视,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审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

再如文言文阅读。初中阶段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淡化语法、句法、修辞。而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2、教材的原因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应试效果也比较理想。相对而言,高中语文“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语文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3、教法的原因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另外,为了应付中考,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这种封闭被动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受到了扼制。但是进入高中以来,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语文的学习。

二、相关对策研究

注重教法、学法的衔接,由于初、高中教学的不同。初、高中在目标要求上的侧重点不同。初中更加重视学科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科知识体系了解的成分更多一些。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同时还要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高中还面临着一个国家的选择性考试――高考。因此初、高中在教法和学法上必然存在差异。

高中语文教师就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包括如何预习、怎样读书、记笔记、思考问题、考试方式的差别、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要求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除坚持初中养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外,我们觉得学生要多读多写多说多听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

1、多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兼而有之。读的内容也要杂,课本要读,报纸要读,科技文章也要读。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厚积薄发。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初中阶段是“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因此,对于教材中的文章,在诵读背诵的基础上,更强调理解。要求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基础上,更强调自我钻研,自觉读写,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

2、多写。

据统计,一个人要达到文通句顺,至少要写够十万字。显然,初中一学期按规定写六次作文,每次五百字,三年总计约两万字,即使加上小学阶段作文,考试作文等,写作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写的方式也应多样化,如日记、周记、笔记、感想,小作文、大作文等。同时要注意,作文不光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要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可互相评改,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3、多听。

不光听教师说,听教师泛读,也要听课文朗诵录音。指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学生在记好笔记的基础上,主动参与,积极的思维。强调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动态学习,重视能力提高。使学生认识到,有的内容,如中心思想、段意、文章思路等等,一旦记录下来,也就没有很大的价值了,关键在于思维的过程,只有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才能提高思维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取得好的成绩。

4、多练。

篇4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鸡肋 语言文字 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钱梦龙先生曾经感慨地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教材中所选的文言篇章是千古传诵、文质兼美的佳作,在新课改中我们应尽力从音韵、形式、情理角度去展示古汉语的美,让甘如醴酪的美文在学生心中绽放成璀璨之花。

一、音韵之美

朱熹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也”。叶圣陶先生也说,吟诵能“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兴趣” 。读,可以突出形象思维,感悟课文内容;读,可以鉴赏再创造。文言文教学要做到每堂课都能听到读书声,或老师范读,或听名家范读,或学生朗读。 “读”并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更是为了把握文言文的音韵神韵。

首先是要求读准字音,特别要求掌握通假字、古今字、异读与破读。例如“数”,在“范增数目项王”句中读“shuò”,意思是“多次、屡次”;而“数罟不入池”中读“cù”意为“密”。又如通假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生”通“性”。

其次是读准句读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通读文言文,做到正确停顿,恰当理解。如《廉颇蔺相如传》“相如前进缶”一句,应是“相如/前/进缶”,而非“相如/前进/缶”;《师说》中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正确断句应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再次是要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文言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如《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可以让学生边读想象:清风明月,水色一天;朦胧迷离,羽化登仙。读《陈情表》中的“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时体会李密的如泣如诉。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让文言文中的无声语言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

二、形式之美

古人作文很重视文章的形式美,所谓“言而无文,行而不远”说的就是这个。在谋篇布局上或似《阿房宫赋》骈散错落的句式;或似《六国论》一般正反论述,深入浅出。

在遣词造句上或似“蜀山兀,阿房出”般高度凝练,6个字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而从“兀”到“出”的过程,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 特殊句式更是文言文美的体现,对特殊句式的了解也有助于现代汉语的学习。如许多成语是从古文演变而来的,如:草木皆兵(判断句)、古为今用 (被动句)、沧海(之)一粟(省略句)、唯利是图(唯图利。宾语前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忧患生,于安乐死。状语后置)……通过学习,学生对成语中的古文知识点有了全面的了解,对成语的掌握将更好。

在修辞手法上多用比喻、对仗、排比、对偶等让文章增色不少。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其中既有排比,又有对偶和比喻,间接写出宫中美人之多。

三、情理之美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的历史性总结和升华。语文的工具性早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语文的人文性,亦是由该学科的自身特点所决定。文言文大多是作者“披情入文”的呕心之作。其中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热情,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仁爱之道,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善心德行。学习这些文言作品,就是聆听圣哲先贤的济世忠告,体会中国古代文人的超然、旷达、淡泊、宁静,领略集大成者的才华、品德、襟抱与睿智。

文言文经历了上千年的锤炼,载负着璀璨的华夏文明,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它之所以能久传不衰,在于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无尽的美学价值。语文老师肩负着历史的责任和使命,要尽力去发掘文本中美的因素,让这些古代文化之精华在教学中大放异彩,让古汉语之花璀璨于历史星河中。

【参考文献】

1.杜草甬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2.秦训刚 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刘永康 翟启明《中学语文教学论》天地出版社2001年.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语文教学

一、信息技术对高中语文听力教学的影响

传统的听力教学,主要是靠录音机和教师本身来完成的。这种方式虽然起了重大作用,但仍有一些缺点:如方法单一,控制不便等。计算机的应用,将会弥补这些不足。

1.利用磁盘存贮听力材料。磁盘具有容量大、携带方便、容易保存、复制快捷等诸多优点。薄薄的一张磁盘可存贮相当于几十盘录音带的内容。磁盘的复制比录音带的复制容易的多,轻轻一击,则复制完毕。并且,软件及网络听力资源丰富,选择空间大大增大。..

2.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听力材料。这种方式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形象生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听力中的难点,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听力。而且,在播放中,所播放的阅读课文内容可以任意前进、后退、反复。学生如果某~句或某一段听不太明白,可以迅速而准确找到重复听。这一点是录音机无法比拟的。..

3.选择地道的语文阅读课文软件。传统的听力教学,尤其是教师本身的语文授课是因人而异的。有些教师普通话不准确、规范,势必会给学生的听力提高造成障碍。而好的听力软件,所播放语音纯正、地道,学生听来则是一种享受,可以有效地弥补教师的

不足,比较轻松地受到阅读课文的感染。

二、信息技术对高中语文口语教学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培养学生说的交际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对说的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环境。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而真实的空间。

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和社会各界人士交谈。现在,QQ聊天越来越多的走进学生的生活。足不出户,学生便很容易地与社会各界人士沟通,交流情感。并且,不是面对面的交谈,可以省却学生的羞涩之感,学生可以大胆地去说。因而学生和他们交流就更容易,交谈话题更多。学生可以通过校内互联网,学生可以和教师、同学自由对话。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各自的语言水平和爱好,选择不同的交谈内容和交谈对象。

三、信息技术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多年来,许多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理论工作者对此做了大量工作,虽已取得一些成果,但总体效果还不够理想。而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则会使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条新途径。它可以有效地克服以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问题。网络具有信息丰富,题材广泛且新颖、反馈及时等特点。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选择网上阅读材料时,大体遵循以下五个原则:一是拓展性,即从网上选取的材料是对教材内容的扩展,延伸,而不是简单的重.. 三是趣味性,即所选材料要符合学生特点,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四是科学性,即所选材料要真实,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因为网上虚拟的东西数不胜数。五是艺术性,即所选择材料要难易适中,适合学生阅读水平,对一些文章可进行适当曲编。另外,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开始所选择的材料难度较低,趣味性强,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并且对于阅读结果不划分等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后,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及时调整阅读内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欣赏水平,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信息技术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影响

传统的语文写作训练方法比较单调乏味。教师一般是让学生写写日记,或对课文进行赏析,或训练几篇话题作文,通常是先讲讲方法,再安排学生写作,最后教师分析总结。这些做法都较死板。而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则可使高中语文写作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活写作背景。教师可在屏幕上显示一些迷人的画面、关键词语,或者播放一段故事,让学生观其形,闻其声,然后有所感而写。并且,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练习,逐步地进行写作训练。..

2.利用网络优势,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电子邮件的出现,缩短了交流的时问和距离。教师可指导学生结交笔友,发送电子邮件,让学生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五、对信息技术的几点思考..

1.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的影响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教法的变革等。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无法想象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进行有效的结合。此外,教师在美术、音乐等方面亦应有不俗的修养。..

2.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的影响向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篇6

一、合理控制教学进度

学生名著阅读的考查内容是语文教材以外的,教师可以自主安排教学节奏和进度。这样虽然为教师带来了好处,但是还存在一些弊端,比如没有秩序,还会出现教师在名著阅读考查最后时期才准备应试的情况。名著阅读教学为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一定的负担,这就违背了文学名著阅读的初衷,所以教师要制定科学的名著阅读教学制度,可以以学习的具体情况和教师自身的教学计划为基础。比如教师可以在高中三年的各个阶段中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名著阅读教学进度。学生高一时期阅读四本名著,高二时期再阅读四本名著,均分上学期和下学期两个阶段进行,高三是学习最为紧张的阶段,阅读两本名著,学生在学习知识之余,可以阅读名著缓解自己的学习压力。之后教师再引领学生进行总复习,总结阅读经验,使学生不断改进阅读方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二、积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在规划好教学进度之后,教师要进行阶段性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名著中的重点内容。教师首先要使学生对文学名著感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自主阅读时保障阅读效率和质量。比如运用先进的教学平台,让学生自主投入到名著阅读中。一旦学生能够将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就会触发好奇心理,自然也就会被名著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从而沉浸在阅读的世界中。

另外,教师可以每周为学生制定一个任务,阅读名著的5~10个章节,让学生将自己阅读的章节读后感和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记录到作业本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总结自己阅读的章节内容,将章节的重点情节写下来,使学生对名著情节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教师可以每个月为学生举办一次文学名著交流会,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启发,,解决自身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对经典名著中语言的误解或在阅读中遇到的不理解的字、词、句等,都可以进行讨论。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方式和习惯,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还能够有效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及质量,一举两得。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可以选取一些比较经典的片段为学生讲解,使学生了解名著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提高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名著阅读。

三、优化设计阅读问题

许多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缺乏目的性,整个阅读过程只是漫无目的地浏览,导致无法明确阅读材料中的重点内容,而且无法产生自己独特的体验,更难以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并且在阅读中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通过有目的性的阅读更好地吸收文章内容,并且产生独特看法。

如今高中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对其非常宠爱,所以学生也就认为父母对自己好是理所应当的。学生一旦产生这一思想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教师要通过阅读名著使学生明白“孝”这个词的意思。《孝经》这一名著是我国古代儒家的经典,在我国思想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阅读《孝经》,之后为学生创建问题,比如其中的“二十四孝”具体有哪些?在父母生老病死的过程中“孝”的标准有哪些?子女的“孝”是否是理所应当的?“忠”和“孝”的关系如何?之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述孝顺是我国文明的瑰宝,也是传统美德。在此过程中学生就能逐渐转变自己的思想,明白父母是赋予我们生命最伟大的人,父母在养育我们的过程中承受了种种困难,“孝”是一件神圣的事情。

篇7

一、自主学习背景的创建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应当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并不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放任,恰到好处的引导依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为了让学生以较快的速度进入到自主学习的良好状态,高中语文教学应当首先明确这一点,并以此理论做好背景创建工作,让学生在和目标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学习环境里面发挥主观能动性。如在讲到韩愈所创作的《师说》一文的时候,教师便需要提供相应的背景,使学生了解到韩愈创作此文的动机。背景提示可以采取以他山之石攻此山之玉的办法,向大家展示同时代另一位文人柳宗元所创作的《答韦中丞论师道书》。在这篇文章里,柳宗元指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韩愈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明确提示大家,韩愈在创作这篇文章的时候,可谓是用心良苦的,具有非常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和匡救流俗的正气。

二、自主学习动机和任务的把握

高中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任务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大体说来,动机会影响任务的安排,而任务完成的过程,又会对动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此,教师亦应从两个角度考虑该问题。1.学习动机的把握首先是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动机。既然我们关注到自主学习手段的应用,就一定要注意到学生对于此种学习手段的认可程度,即学习欲望的强弱,若是没能注意到这一点,则自主学习指导将会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无法保证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全面进步。我们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里出现的《采薇》一诗为例,对该问题加以说明。为了让学生以更强的自主学习动机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教师应当使之对先秦古歌有必要的了解,为此,向大家展示先秦时期的地图,以及玁狁入侵中原的历史资料图片都是比较可取的办法。当时,玁狁是一个民风剽悍的民族,他们往往利用南下侵扰的办法,给周天子的政权带来生存危机,所以周天子动员民众一致对外,保护国家安全。戍卒响应天子号召,从家乡出发远赴前线,进行一场利于国家和民族的正义之战,因此,这首诗中虽然有些悲愤不平之气,但不平情感针对的对象并不是天子,它不是平常意义上的怨诗。借助这种材料提供的办法,学生能够较容易理解戍卒之所以如此说、如此想的原因,理解他们对战争是什么态度,对和平是如何希冀,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将变得更加明确。其次,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处在更为友善的情境氛围里面时,则原本具有的心理习惯将和学习动机保持一致,所以教师完全可以将和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在学习到《采薇》一诗时,它里面所牵涉到的各种表现手段,在其背后都是受特殊语言思维所支配的,若是认真研究,实际上趣味性非常强,像如何对比兴手法进行灵活运用、如何把握重章叠句的策略等。正是这种近于无意识的又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创作思维,才使文章展现出了自然娴熟的技巧,教师将和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可谓是动机强化的一种必要方法。2.学习任务的安排我们既然关注自主学习指导的问题,便需要使学生在强烈动机的基础上,得到相应任务的鞭策,以此保证学生有快步前进的动力。再者,以任务为基本出发点和目标导向的做法,对于自主学习而言,也是契合先进教育理念的。也就是说,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即背景的安排、动机的强化之后,必须有适时的任务安排。像在学习《采薇》一诗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向学生提出两个任务型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在《采薇》一诗中,有哪些词汇、句子能够表达出远戍之人的心理活动?第二个问题是:本诗开头所写的“采薇”和诗歌主题有什么关联?可以说,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主动走近知识的过程,并非机械地接受知识,因此在利用目标问题时,提供学习任务的做法,会让学生更加顺畅地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当然,教师亦应注意到,语文学科的情感发散特点比较突出,所以还需要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同步得到相应的补充材料,以便情感得到更进一步的激发,确保学生在学习任务的完成环节能够专心应对。在选择拓展性补充材料时,教师应当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点是材料信息细节应当尽可能丰富,且与目标任务充分相关,像在完成“本诗开头所写的‘采薇’,和诗歌主题有什么关联”这个任务时,若是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同属于《诗经》之中的其他作品的相关表现手法,则学生便可以在发散性思维的带动下,很快得到合理的推论。第二点是应当尽可能做到让补充材料完整且简洁,现今的高中语文课堂时数并不是很充足,精简的补充材料对学生才是适合的。第三点是要保证材料不能过难、也不能失之于简单。

三、自主学习基础和思路的关注

学生在进行语文学科知识的自主学习时,所需要面对的内容总结起来无非是两项:其一是字音词义等基础,其二是文章创作的思路。此外诸如技巧、情感、价值观等的学习,则多数可以附着于上述两项内容之中。1.基础关注在基础内容方面,高中语文教材所展现出来的东西往往具有很大难度,所以,如果让学生达到良好的自主学习效果,教师便理应给予语言基础障碍扫除的相应指导,让学生得以发挥出自主学习的优势。但由于目标内容本身较为繁琐,全部让学生自学此部分内容并不十分恰当,有的需要教师的前期提示,有的需要教师的后期总结,特别是要重点关注那些学生难以靠自身实力独立解决的术语定义及词义拓展等难点基础知识。也就是说,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研究性学习,如果可以合理融入教师的提示或者总结,则将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生动,同时又保有一定的研究严谨性。2.思维清理我们在上高中语文课时,利用自主学习指导的策略,其中一个主要目标在于学生得到知识的无形熏陶,而另一个目标则在于确保学生在能力方面有更大的进步可能性,尤其是思维水平的全面提升。所以,教师要基于目标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机会在内容面前,利用自主学习的契机,自觉理清自身思路。像在接触到韩愈的《师说》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便应当明确本文在论述“师道”这个论题时的思路特点,并使之为自身思维发展服务。为了帮助学生实现此一任务,教师可以提前对板书加以精心设计,把全篇文章的论证要点罗列出来。学生则可在此基础上,做出更加精细的研究和筛选,由粗到精,科学感悟本文行文思路,特别是自觉分析韩愈在文中所指出的几种师道形式,像李蟠型、百工型、孔子型等。

四、自主学习的稳步提升

篇8

论文摘要:2008年江西省也开始了新课程改革,语文作为改革的主阵地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本人在研读新课程大纲时发现,“人文性”被提到了与“工具性”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本文试图从语文教育理念、语文课程安排、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评价、语文教师本人等方面来阐述当代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现状,为我们进行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众所周知,高考是我国社会环境下相对公平的选拔手段。但随着应试教育之风越刮越烈,随着语文分值的增加,高中语文教学渐渐走入误区,陷入了人文性缺失的困境。

1、语文教育理念走入误区,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统一、刻板、功利性的应试教育的阴影下,为了与严格的考试训练相适应,有些高中的语文教学依然偏重知识技能的训练,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使语文工具性特点更加突出;忽视了语文人文教育态度,削弱了它的人文属性,导致语文学科人文内涵及文化底蕴的缺失,使语文这门充满人性之美、人文底蕴极为深厚的学科,沦为了一种应试的技艺之学。

目前,虽然在形式和理论上人们的认识是比较先进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教学、对话教学等,然而,实际操作却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依然是热衷于归纳总结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和教学模式,轻视道德教化和思想修养;重视智育,轻视美育;重视机械操练,轻视思维开拓;重视短期分数提高,轻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的倾向。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被彻底忽视。

2、语文课程安排欠缺合理性,人文思想缺失严重

在高中课程的设置中,语文这门学科尽管课时并不少,但内容主要被语言、文法、修辞等“理性”内容和八股式写作技巧的枯燥训练所占据。学生被框在课堂里,框在语文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了生活实践。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到:“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①作为社会交际工具,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语文源于社会生活,并且运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视了生活实践,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

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开放的课程体系,需要由教室的小课堂走向生活的大课堂,唯有如此语文教学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3、语文教学严重唯科学化,课堂失去人文光彩

深入到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会发现唯科学化早已深深地植根于有些教师的教学意识当中,广泛地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一言以蔽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唯科学化倾向已经表现得越来越严重。

在教学目标上,知识本位的物式目标成为教学目标。有的学校甚至把大学中文专业有关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知识系统,压缩以后放进高中语文课程。有些教学材料也是以语文知识系统为编写起点,过于加强理性知识的传授,削弱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有的语文课堂依然以全盘讲授的物式灌注为主。课堂始终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把过多而又无用的知识灌注给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造成学生自学能力缺乏,生活能力缺乏,思想自律能力缺乏。 这种“唯科学化教学模式”使最具人文性、人情味、人性美的语文教育逐渐成为语言文法的训练和写作技巧的操练。

4、语文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人文精神培养发生偏差 目前,由于整个社会对知识的重视,考上大学成为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目标。

在家长看来,考上大学预示着学生未来的工作有了保证;在学生看来,考上大学就完成了学校和父母的任务;在学校看来,高考的升学率是学校未来发展的直接保障。语文因为直接与考试息息相关而受到了重视。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以分数论成败,以成绩定优劣是教学评价中最常见的现象,“三好”的标准往往为“一好”所代替。

在现实的教学中,教育主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是考分的高低,只要成绩好,考分高,其它的一切都掩盖了。著名教育评价学家斯塔夫尔比姆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②简单的评判标准抑制了学生多维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表达,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弃了语文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

5、语文教师缺乏人文精神,教学个性化被程式化 由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并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新的教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还缺乏一种新的认识。从时代背景到作者简介,从内容分析道写作特色,教师大包大揽、教师劈章斩句地加以语法分析,庖丁解牛一样进行逻辑推演,却很少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情趣、理趣、景趣、意趣,很少提示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加以思考、辨析、探讨,忽视了对新教材中所拥有的人文精神的挖掘和体验,不能有效传递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审美情感、人性感悟。学生始终在作品与讲授的外围,教师只能采取“组织教学”这种原始的方法逼迫其参与。这种僵死的模式不仅使学生丧失了语文学习的热情,同时也使学生丧失了课堂这一特殊生活的乐趣。

因此,语文教师教学要有个性,先要摆脱“应试”教学的桎梏,从但一旦以、刻板的教学藩篱中走出来,还语文一个丰富多彩的真面目,把语文学科建设成为一门深受学生欢迎的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学科。

以上的种种缺憾,正是由于语文教学缺少一种泛着温馨光芒的内涵——人文关怀。而高中阶段是人的性格、价值取向及人生观、世界观基本定型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身心迅速发育、日臻完善、自我意识无比强烈、对个人价值有被认同的渴望、并希望在集体中彰显个性。这一系列的变化决定了高中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与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也使高中时期成为给学生一生奠定一个坚实的人文精神基础的黄金时期。

注释:

[1]赵善饴:《说苑疏证》,第498页.

篇9

【关键词】文言文 高效教学 对策

在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文言文教学都占有很大比重。随着年级的升高文言文所占比重也在上升,足见它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新课程改革也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论述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几点对策。

一、浅析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几种问题

作为古典文化的结晶——文言文,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厚的文学价值。然而再看时下文言文教学,一味注重文言知识传授,使原本意蕴丰富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把作品肢解得支离破碎,重形而失神。至于作品的内涵和文学价值往往被老师包办,致使教师累,学生苦,效果低。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有以下原因:

1.从教师的方面看,因观念或功利,忽视学生主体性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课堂形式往往呆板僵硬,缺少灵活性,把文言经典课完全上成了解析课。同时在高考的指挥棒的威力下,教师们有意无意的奉行字字落实,句句分析的原则,以致学生养成了强烈的依赖性,极大地挫伤了他们获得知识的主动性。造成文言文教学虽用时多,但结果却是成绩差、收效微。

2.从学生的方面看,被动接受文言文,学习意识淡薄

文言文离我们这个时代太遥远了,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而且高中文言文大多精深、难懂,令学生望而生畏,提不起兴趣,自然就缺少了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他们学习文言文多是迫于考试和教师的压力,很少是出于对文言文的喜爱而学。

3.从社会文化现状看,文言文基础薄弱,文化氛围冷清

自以来,文言文极速缩小了它的适用范围。文言文在社会生活和日常交际中不再必需,没有了语言大环境,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必然存在诸多困难。

二、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高效教学的几点对策

文言文教学低效的问题不仅表现在教师、学生、社会文化现状几个方面,还要考虑整个的语文教育大环境。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并取得文言文教学的最佳效果。笔者在教学上对此进行了如下总结:

1.注重预习 自主合作

预习是所有学科学习的不二法宝。这一基本学习方法对文言文的学习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预习过程最关键的就是同学之间的自主合作。同学们在老师的提示下:首先,通读两遍课文后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分析,最后把重难点与疑问分小组汇集出来,再进行组间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最终把它们汇集到老师处。这时教师结合课文的重难点和学生的讨论,上课时重点就放在学生的疑难处和易忽略的知识上。二者契合一处,再相互补充,授课与学习效率都将达到最大化。

2.强化诵读教学 加强诵读指导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贵在读。勤诵读,有助于学生对语言节奏、语调、情感的把握,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久之,学生的语感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升。语文教师根据不同的课型,可分别采用“范读”、“反复读”、“品读”、“悟读”等方法对学生加强指导。每次学习文言文之前要朗读二到三遍,对学生来说,不通过诵读是难以达到能读懂读通的。

3.培养主体意识 鼓励质疑

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学习效率的高低。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基础,老师大可放手让学生去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学贵有疑,如在学习《劝学》时,细心的学生对“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与“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两句中的“致”和“至”提出疑问:两字皆是“到达”的含义,为什么字形却不一样呢?是通假字还是编者的失误?对此学生可展开讨论。讨论的结果并不重要,贵在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参与其中的学习热情。

4.强调归纳和积累的重要作用

归纳和积累在文言文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文言文教学中,文言知识比较多且比较零碎,造成学生记忆困难,如果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有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内容。归纳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进而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篇10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现状 趣味教学

一、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一个人的逍遥游

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师和学生都知道语文很重要,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不知道如何走出目前的教学无趣的困境。真可谓“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痛苦的语文,咬文嚼字,浩如烟海;看到的是枯燥的语文,古文百篇,成语如山;看到的是艰难的语文,微言大义,弦外有音。

语文教学变成了一个人(教师)的独角戏,或是一个人(教师)的孤单,一群人(学生)的狂欢(睡梦)。教师在上面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在下面听得是昏昏欲睡。

二、我的分析——为何不能逍遥游

语文真的就如此无趣吗?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认为语文教学不该是只教课本,应该是用课本教。我认为学习语文不只是“一头扎在课本内”,也可以是“读报刊、看小说、听诗歌、看话剧、分析范文等”。当然,课本应当首先学好,因为“课本是经过精选的一课之本”。学习语文不只是“一头扎在题海中”,也可以是有效地使用题海中的阅读材料,认真查找丢分点,总结经验,让自己每做一套习题都有新的收获。绝对不可以是“做很多重复又无效的练习”,那是无用功。学习语文不只是“一头扎在课堂里”,也可以是“开门读书,活跃思维,开阔眼界”,可以是“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社会采访”,可以是“看一些经典话剧”,还可以是“参加作文大赛、辩论大赛”,等等。

现今的教学模式是课堂形式单一或机械化,要么是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更多时候是教学中出现这样的情况: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我们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被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扼杀。

三、我的教学实践——一群人的逍遥游

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下面我以教学《逍遥游》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中,庄子的《逍遥游》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两篇文言文作为“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中的模块之一——“心连广宇”,在《逍遥游》中庄子给我们虚构了一个摆脱外在世界的一切束缚、与天地浑然一体的精神世界,将人放在一个现实的宇宙中自我审视,突出了人要超越庸常,无所约束,从而获得生命的大快乐,即做“无己”之“圣人”,“无功”之“神人”,“无名”之“圣人”。但是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却难得“逍遥”。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本来就是一个老师怕教、学生怕学的板块,作为最后一个文言板块,难度明显有所提高,它并不是简单停留在文言文字词讲解上,而是上升到一种宇宙观、人生观的理解。

我在教《逍遥游》时,让学生谈了对“逍遥”两字的理解后,就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庄子对“逍遥”一词的理解——“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并根据注释翻译、理解、评价,有了初步的理解后再引导学生对此思想论证过程进行解读。鉴于之前的教学中的不足,我先让学生找出庄子论证其思想的事物并分类对应成组:鲲、鹏——野马、尘埃,大舟——芥……(前者为“大”,后者为“小”)其中第一组在文章四个段落中出现,集中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文意,并且从中可以总结庄子散文“重言”的特点及其磅礴气势。

《逍遥游》之难,不在文言词语、文言现象,而在理解那种“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我从“三笑”入手,破解《逍遥游》,而第三笑是全文的关键。宋荣子笑“知、行、德、而(能)”者,宋荣子达到的境界是“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怎么理解这一句?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思考,不难找到“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句话。

经过讨论和引导,学生都能够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这个时候,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寻找这样的例子,便可以开拓他们的思路,积极思考道家的“逍遥”境界。我们可以结合现今的从众心理、凡事做表面文章不实事求是的风气,让学生体会到,大家都称赞你,并不一定你就做得是对的;大家都诽谤你,并不一定你便要否定自己。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证明这个观点,当然,先让学生举这些例子。

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庄子这种逍遥思想的看法。学生兴趣浓厚,活动积极,发言积极,课外也有了意外收获。从练笔中,学生或多或少地领悟了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境界,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四、逍遥游语文

经过三年的激发兴趣的语文教学的一路摸索,学生和我都尝到了甜头,学生收获了成功,我收获了愉悦。

翻看刚刚毕业的学生写来的信,信中这样写道:“乌篷船渐行渐远,撑走高三的岁月。朝圣者谦谦前行,我们经历了磨砺。放蜂人拥抱自然,尝到生活的甜蜜。我们愿做守望者,守望一生难忘的回忆。我们愿做补碗人,让苦难为我们人生防滑。愿做生命的旁观者,旁观万物在奋斗中成长。怀念背水的日子,倾听麻鞋之歌,楼阁上的老水车,装满了忧与爱。”

读罢,想起塞林格的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教师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师不就是这样的守望者?

何谓逍遥游的语文教师?其一,要有思想,即有教学个性。听其课如听美妙绝伦之音乐,久听不厌;听其谈如听圣母之布道,能使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其二,要有成绩,即教学质量高。不管如何顽劣学生到他的手里都会变成另一个人,而且成绩能高于同行一大截。其三,要有师德,即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他们对人生大彻大悟,淡泊名利,不事张扬,独辟蹊径,在浊流如水的社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其四,要有学识。即爱学习,特谦虚。他们读书入迷,求教名师堪“程门立雪”,爱思考如贾生推敲。

能逍遥游于语文教学之天空的教师应是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仰望教学之天空,守卫精神之土地的人。守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