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作文训练范文
时间:2023-08-18 17:5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三语文作文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医院门诊处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转学带来的学习内容难以衔接所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篇2
关键词:复习课现状;高效课堂案例;实效性策略
一、高三语文复习课现状
目前,高三语文复习中或多或少存在四个主要问题:教学内容盲目化(脱离考点)、教学内容超纲化(超出考点)、教学内容烦琐化(肢解考点)、教学内容简单化(矮化考点)。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复习的效率和效果。作为一名高三语文老师,每个班级语文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什么,每一个学生的强项弱点在哪里,每一阶段的复习应重点突出什么,应该心中有数。共性现状如下:
(一)推不动
背默不跟着走,布置的作业不能顺利完成,课外不学语文。
(二)读不懂
主要反映在阅读部分,诗词看不懂意思,现代文看不懂重点词句,读不懂文本的内涵。
(三)写不出
概括题漏掉信息,赏析题写不完整,延伸题观点例子两张皮,作文缺少鲜活的内容。
二、高三语文实效性课堂构建案例
下面是我的高三语文复习课构建高效课堂设计一例:
课后,语文组长给出这样的评价:“这节课实效性很强,高三需要的就是这样实实在在的课堂。”高三的课程内容决定高三课程性质。以“鉴赏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为例,我是这样构建高三实效性课堂的:
(一)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人物形象类别,明确答题要点,规范答案语言。
(二)巧妙合理的导入
由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引出周瑜的形象和作者的形象,找出刻画二者形象的语句,作者通过对周瑜的仰慕与敬佩表达了自己的壮志难酬,进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人物形象。
(三)诗歌人物形象分类
紧扣教材,阅读教材,明确人物形象分类:诗人自己的形象,例如,杜甫《登高》中的作者,李清照《声声慢》中的作者;诗人之外的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刘兰芝、《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木兰辞》中的花木兰等。
(四)高考对人物形象题的考查方式(设题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试概括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3.结合诗句,赏析诗中某某形象。
(五)读诗句,感知人物形象
选取高中教材中典型的诗句和人物,让学生读并感知一类人物形象,如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感知出一个傲岸不羁、豪放潇洒、不慕权贵的诗人形象;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感知出一个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形象的诗人形象……类似的形象共有八类,他们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六)如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以李白《独坐敬亭山》为例,分析诗人的形象。先大声读诗,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答案。教师当堂点评学生的答案,肯定对的,否定错的。接着互换角色,让学生扮演阅卷老师,利用PPT展示三个不同答案,学生根据答案给出分值,设置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规范答题和培养得分意识。
(七)归纳答案要点
根据学生自己组织的答案和给出的答案,我总结了此类题答案包含三点:一是写了谁(特征+身份)?二是分析具有某种特征的依据;三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给出答案要点后,再做练习题巩固。
语文课堂的驾驭能力至关重要,一节课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完全在于老师的引导。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大量训练;③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
三、高三语文复习课实效性策略
高三语文复习阶段,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以下三种意识:目标意识、学生意识、效率意识。目标意识主要指考点目标要明确。只有明白了“考什么”,才能真正明白“怎么复习”。那么,怎么样的复习才是“货真价实”的、才是高效的。
(一)吃透考纲,把准考脉
新一届高三如何应战,首先要明确好复习课的两个基本标准:所讲――讲授的内容,学生一听就懂,就明白;所教――传授的方法,学生一学就会,就能用。
其次要明确好复习课两个基本前提:
1.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吃透命题精神:①命题不当,导致无效;②选题不精,导致无效。
2.研究复习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①不追求讲了什么,而重视学得怎样,复习指导科学化。②不追求知识系统,而重视答题规范,答题思路程序化。
(二)做好三个研究
首先是研究学生。通过分析试卷、个别谈话、自我小结等方面考查研究学生学习情况,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能力、思路与方法,使学生对考点知识达到“四知”的程度:已知、熟知、基知、未知。
其次研究《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考试大纲,看是否有题型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着力研究“八考”:常考、已考、重考、轻考、轮考、不考、未考、将考,弄清主干知识点、能力层级及能力点、赋分特点等情况。针对“八考”,明确复习训练方向、重点、时间精力投入等。再者研究题型的变与不变规律,如新课标卷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近几年变化比较明显,考查虚词的题取消了,出现文言文断句题,再如2015年文言文第6小题考查的是古文化常识题,在阅读人物传记的同时也应多关注人物访谈题型。
(三)注重实效――优讲、巧练、深评
1.优讲
我理解中的“优”就是讲解一道题归纳一类题的做题技巧。而且一道题必须讲透,不能含糊其辞,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以“意象意境”题为例,这类题高考设置分值一般为6分。学生答题找准三点:景(描绘画面)、境(营造氛围,背四字意境词语即可)、情(作者的思想感情,注释有提示),三个点,每个点得2分,只要学生动笔写,至少得4分以上。高三语文复习课知识点是有章可循的,比如文言文知识贵在积累,没有太多的方法可谈,古诗词鉴赏除了积累外,重点在理解和方法上,高分作文的写作技巧很重要等等。
2.巧练
练是学生的行为,也是老师的行为。“巧”表现为训练题选择的“巧”和训练中点拨的“巧”。短时间内获得高分,只能从题的分值上入手。在训练时,根据分值写答案。以高考第七题文言文翻译题为例,每小题5分,5分如何获得?学生心里要有数,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及句意通顺各占几分,让分值落实到题的每一点上。坚持这样练,学生得分高了,自然就喜欢从习题中获得成就感。
3.深评
篇3
【关键词】创新;立意;结构;表述;新颖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高三学生专门用于写作训练的时间有限,作文问题也较多,文章立意千人一面、结构平铺直叙、语言平淡乏味。高三语文教师只有依托课堂主阵地,围绕让学生写出“立意新颖、结构新奇、语言清新”作文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强化训练,才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一、强化创新思维训练,力促作文立意“独树一帜”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上。许多研究证实,“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重要条件。学生习作作为一种积极能动的创造性活动,需要教师创设鼓励创新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促进创新思维发展。
第一,要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树立鼓励创新的写作导向。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思想,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地把对生活独特的观察,创造性地表达出来,从心底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不良行为,对学生每一次略有创新的发言,每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不失时机地给予赞许、鼓励和欣赏,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见解是肤浅的,也不能粗暴否定,而是在指出错误的同时,肯定他的探索精神,并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追寻真理,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快乐,从而愿意创新、渴望创新。
第二,突出发散思维训练,提升学生创新立意的本领。
教学中,教师要做循循善诱的“主持人”,在指导学生立意时,不宜提过高、过死的要求,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积极发表真实、新鲜健康的见解。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一幅大树根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供养大树的根须来提炼出默默奉献的精神;从根须的盘根错节入手,提炼出团结精神;从钻土破石的根须入手,提炼“钻劲”、“挤劲”和“拼劲”;从依赖大地的根须入手,提炼感激人民、报效祖国的情怀;从护卫土地的根须入手,提炼讴歌爱国主义者的动人业绩和高尚情怀。
第三,引导学生正确取舍观点,把握创新习作的正确方向。
教师首先要保护学生说真话的积极性,其次是巧妙地引导学生运用集中思维,从发散的角度中,经过比较、权衡,最后抉择出一个新颖、深刻、熟悉的最佳角度。发散思维能想出尽可能多的立论角度,但在众多的角度中该选哪个角度最佳,要靠集中思维。这两种思维互相制约、又相互依存,要搞好多角度思维训练,还要靠这两种思维的辩证统一。学生从众多角度中选准一个角度,是扩散思维转到集中思维的过程,但这个过程还未终止,如发现材料不足,还要在集中思维所确定了的角度范围内再进行扩散思维,展开广泛的联想回忆,寻找尽可能多的素材。接着,教师还要引导对这些素材进行再集中,这样从分散到集中再分散的循环往复,才可能选择出典型的、有说服力的根据来,从而进入构思,布局谋篇的阶段,最终收到满意的效果。
二、强化谋篇布局训练,力促作文结构“新颖独特”
将文章中心论点分解为几个表现命题,是架构文章的基础,高三语文教师要重点训练学生并列、递进、辩证、比喻四种分解方式。
第一,并列分解,从不同的侧面横向展开中心论点。以议论文为例,通常分为提出问题、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三部分。首先,是从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并列分解“是什么”;其次,从因与果两方面并列分解“为什么”;最后,从解决问题的途径出发并列分解“怎么样”,学生不一定要将这三方面问题都阐释清楚,可以择取其中之一,着重展开。
第二,递进分解,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或者分析、解决问题的顺序,逐步地完成对中心论点的论述,可以是由表及里、逐层剖析;或是步步推进、解决问题;也可以是以时间为序、纵深推移。例如《在荣誉面前》一文中,可将“荣誉”放在时间的链条上,着眼过去、现在、未来三个视角安排分论点。
第三,辩证分解,就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事物,既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缺点,防止“一叶障目”或“过犹不及”。可以是分论点的对比展开,如05年北京高考作文《说“安”》,可以分论为我们喜欢安,渴望安;但我们又要提防安,不能因为暂时安逸而蒙蔽了双眼;人生、国家都要将“安”字慎选。也可以从内部辩证分析,如只有经历过“不安”的痛,才能真正体会“安”的乐;只有勇于主动打破眼前的“宁静”,主动进取,才能得到未来更长久的“安宁”; “安”与“不安”只是事物相对的两面,没有绝对的界限。
第四,比喻分解,通过化抽象为形象的分解方式,论点不直接表明,而是用喻体表明观点,使文章显得含蓄又有底蕴。如话题“读”可以分解为:读,一把钥匙,一把可以打开心灵的钥匙;读,一把钥匙,一把可以理解别人的钥匙;读,一把钥匙,一把能打开心灵黑暗世界的神奇的钥匙;读,一把钥匙,一把探知未知世界的钥匙。
三、强化语言表达训练,力促作文表述“自然清新”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缺少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只能是无源之水。高三作文教学要将语言表达训练,贯穿于教学始终。
第一,强化演讲与口才训练。鼓励学生利用问题探究、群体辩论、活动演讲、课间谈说、师生对话、双亲交流、与外人接触的机会,磨练言之有物、物之有情、情之有理的个人口才。在课前开展“演讲”活动,将演讲活动作为一次口头作文训练的有效途径。
篇4
高三学年学科多、时间紧,如何科学安排语文复习,正确应用语文复习方法,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努力提高复习效率,是每一个考生必须思考的问题。反思是寻找不足,反思是为了更好地改正与提高。我们在按部就班进行复习的同时,务必好好反思自己的复习策略。那么,对于高三学生而言,高考语文总复习应该反思什么呢?
反思一:你是不是夯实了高中语文知识体系?
语文考查最核心的内容是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即考生的知识面、思想层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语文复习最大的缺陷是没有形成语文知识网络,亦即忽略了语文学习之本。一句话,没有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就不可能有考试时的解题能力。那么,在高三学年,语文知识体系包含哪些内容?狭义地说,是考点,也就是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中规定要考的知识点;从广义地说,是同学们应该有的语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必需的课外语文储备。具体有两条线:一是课本,包括根据考点来编的各类复习指导书;二是课外,如对文化经典,文学名著的涉猎,等等。
要构建语文知识体系,同学们就应该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对号入座,系统梳理有关知识。文言文(包括文化经典)的复习要回归课本或原著,要从积累18个虚词和120个实词的主要意思入手,掌握翻译的基本方法(信、达、雅),弄清通假字、文言句式、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诗词鉴赏除了要弄清古诗词常见思想内涵和表达技巧外,还要认真看一些鉴赏实例。文学名著要熟悉小说故事梗概及思想内涵,记住一些精彩难忘的情节,掌握主要人物的特点及事迹,了解作者行文布篇的技巧。建议重点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边城》、《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等五部名著。语言运用题的复习,要彻底理清病句修改、句式变换、语言表达等各类题型的知识要点及解题技巧。作文复了要广泛涉猎,积极训练外,还要熟悉掌握必要的审题、立意、选材、表达等技巧。
在构建知识体系过程中,同学们常常会犯以下错误:一是没有系统性,心血来潮时关注一下,或者在练习中听试卷讲评时“蜻蜓点水”突击一番;二是尽管有计划,但常常被各种考试中断,无法贯彻下去。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要提高能力,就必须抓根本,也就是构建语文知识体系。
反思二:你是不是科学安排了语文练习?
考试与练习作为一种对教与学检测与促进的手段,作为高考的必要的热身,毫无疑问是同学们语文复习的重头戏。同学们在理顺语文知识体系、研究命题规律的基础上,认真进行各知识点的训练及综合训练,不断参加各种类型的考试与检测,由语感上升为能力,进而培养自己答题的自信心,最终达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很重要。某种情况下说,对付高考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考考考、练练练”,也似乎不无道理。问题是,你应该练什么,怎么练。
高三语文训练,宜从“点”到“面”。按《考试说明》列出的知识点,根据复习进程,在老师的指导下,先按知识点体系进行逐项训练,力争每个考点过关;然后转入综合训练(套题训练),从宏观上去作答高考模拟卷。在训练中务必善于总结、归纳,找方法、找规律,对容易出错的薄弱部分及时补缺补漏,对一些新的题型及考点迅速予以适应。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复习重点,就能提高复习效率。
强化训练不是大搞题海战术,也不是寄希望于借此猜题、押题。面对铺天盖地、泥沙俱下的复习资料,同学们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选择,训练也应与阅读有机的结合,不能囫囵吞枣、昏天黑地的滥做一通。做题,应精选精练,保证有时间去掌握考点知识,进行课外阅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万剑而后识器”(刘勰),只有正确处理好阅读与训练的关系,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能力。 转贴于
练,不能仅仅局限于正儿八经的考试。上复习课时要动笔,要实实在在做一些文字表述题目,不能只限于听课或口头表达,这点很重要。
反思三:你是不是重视了作文训练?
写作是同学们的一种思考,一种表达,一种超越,作文能力的高低是语文水平的重要表现。同学们作文的提高需要实实在在下苦功夫,日积月累,勤于思考,勤于笔耕。高三学年,学习任务重,时间紧,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作文水平,同学们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要认真学习作文基本知识,力求掌握必要的作文技巧。比如,如何达到作文的基准分(不走题,三基本)?作文如何审题?作文如何小题大做或化大为小?作文的材料哪里找如何用?怎样写好开头和结尾?怎样在作文中设置亮点,力争拿到发展分?等等。二要根据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个人的实际情况,制订并落实切实可行的作文训练序列,力求书写规范,端正清晰,真正着眼于作文素质的全面提升,不崇拜猜题、押题、套题这些所谓立竿见影的训练。三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必要的阅读,从阅读中借词、借句、借意、借表现手法,为自己写作服务。阅读面可以小些,如《读者》《思考与智慧》等刊物,《智慧背囊》《时文选萃》等书籍,各地方高考满分作文,都是能在较短时间提高作文水平的好材料。
重视作文就要实实在在动笔,不一定完篇,也可进行作文提纲的训练,学一学“一题多纲”,训练文章框架的搭建。好好梳理自己过去的作文,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可将自己高中以来特别是高三以来的得意之作找出来浏览,有可能的话进行修改、创新。这既是一种练笔,也有可能在考场上把它“牵”到考卷的题目上来。
反思四:你是不是给了自己自由支配的空间?
语文学习中的“悟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无法比拟的,而这种“悟”不是语文老师完全可以代劳的,它需要同学们的自我消化,自我感悟。当前高三语文总复习的缺陷除了将重心放在无休止的考查考试上外,还在于有些老师一厢情愿地替同学们安排好总复习的任何一个环节,变相剥夺了同学们必要的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空间。老师居高临下,同学们被动参与,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的指导一旦出现偏差,成了误导,听课者浑然不觉,仍在按部就班,其后果非常可怕。
篇5
充满智慧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诗意的教学。即使是在备考的高三阶段。追求诗意教学和高考总复习并不相悖。综观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题越来越活,以安徽卷作文题为例,07年《提篮春光看妈妈》、08年《带着感动出发》、09年《弯道超越》、10年写《吴兴杂诗》引发的联想和思考、11年《时间在流逝》,无不关注考生主体精神的构建和发展,强化语文学科的人文滋养,让人感到无限的诗意和温情。这说明我们在高三必须摒弃枯燥和模板,关注纷繁的社会现象和文化思潮,提升人生境界,让学生告别冷漠,活跃思维,恢复生气,才能真正地应对高考。
诗意的教学应当浮动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这种情绪、灵气和悟性是师生对人生经验、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课堂经验等各种经验集合起来之后产生的。如果把整个语文教学比作夜空的话,那么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无疑是整个夜空中最耀眼最动人的星光,如果没有这些星光,夜空将是一片死寂,而星光的相互辉映则能照亮最黑暗的夜空。
为了高三语文教学充满诗意,我做了以下尝试:
1 吟咏诗歌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先秦的诗经、楚辞,汉、魏晋的乐府古诗,唐诗、宋词、元曲就是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史中一颗颗璀璨明珠。历代诗歌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堪称我国民族语言的结晶。在高三如果光是孤立地把古诗鉴赏当作高考的一个专题是狭隘而无益的。古诗鉴赏教学是一个圆点,它辐射出去的应该是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宗法观念、人文现象、对幸福人生的追求和向往,最能体现中国古典文化的丰富和至美。除了背诵默写之外,笔者会利用早读课,和同学们一起吟诵古诗,比如《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等。很多同学兴致很高,往往笔者刚开始读第一句,他们就接着吟咏不已。尤其是《春江花月夜》,虽然高考大纲上没有把其列为必背篇目,但是反复的吟咏,同学们已经深深为之吸引,其音律美、形象美及春水般源源不断的语势,都使得同学们欲罢不能,不仅不再是学习的负担,反而成为繁重的学习中的一种享受。
有时笔者也会补充一些课外的诗作,和同学一起朗读。比如笔者选了《红楼梦》中的《秋窗风雨夕》《葬花词》和《咏白海棠》(宝钗、黛玉),自然吟咏,没有刻意去背诵,但有些诗句已自然而然铭刻于脑海,如“质本洁来还洁去”、“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段香”、“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等都是自然成诵,不仅了解了古诗意象,还能走近名著,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2 读童书,找童趣
许多童话书都表现出纯真的心灵,表达出关于生命与生活、爱与责任的真谛所在。笔者重点挑选三部童话书在课堂上进行朗读。第一本是《小王子》,那清新的文笔和单纯的世界、那慑人心魂的忧伤和对真爱的追寻,使同学们非常感动。第二本是《爷爷变成了幽灵》,不仅表现了祖孙之间深厚的感情和幸福快乐的时光,而且蕴含这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死如平静的道别。第三本是《窗边的小豆豆》,可爱、幼稚、思想奇怪和行为惹人发笑的小豆豆,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小姑娘,幸运地走进了巴学园,演绎了一连串的真善美的故事。这是书本身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在笔者朗读的时候,教室里弥散这宁静、温馨而又崇高的气氛,我们每个人感觉走得更近,然后一起和主人公同喜同悲,找回了失落已久的童真、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本不觉得高三是在“炼狱”,连桌子上的强化训练和模拟卷也不再显得冰冷。
童书作家杨红樱也说:“现代孩子普遍的冷漠和老成导致了作文素材的缺失。现在写作的最大问题是无米下锅。对所有问题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自然就写出来了。但今天的孩子缺乏对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关注。”读点童书,不仅可以积累作文素材,还可以让在高考重压下的压抑的灵魂得到解放,抖擞精神,调整心态,积极地看待社会和人生,写作文的时候也可避免无感可发、无话可说、内容空洞。
3 我手写我心
随时随地,把看、读、想的内容记一记。看到的与语文考试有关的精彩内容,可能是一句广告词,可能是一句宣传标语,也可能是一句流行歌词,都可以把它记下来。遇到的典型题例,特别是那些新颖的、有代表性的题例,动笔把它们记下来,仔细揣摩、领会。有时偶然想到的问题,可能是思维的灵光一现,也记下来,说不定考试的时候能用上大排场。还可以分类别记一些写作素材,对人生的思考、对人类未来的关注,亲情、乡情、爱国之情等等。
篇6
[关键词] 高三语文 教学策略 综合素质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三的语文教学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学生经过前两年的语文学习,在掌握了丰富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应该进入了知识的内化生成和发展创新的学习阶段。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因基础薄弱,往往对语文产生一种难言之痛。高考又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提高语文成绩,难于上青天。不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颇有一定的成效。
一、务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注重板块,以一点带全面
高考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抓分”,为了高考能抓住分,就要狠抓基础知识,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学生是否优秀,要在细微之处见分晓。基础正是细微之处,只要抓牢基础就可以拿高分。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就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把握。老师总结出一些高中学生应该基本掌握的字音和字形,并印发给学生,然后不定期考查其中的内容,帮助学生强化记忆,时间长了,学生再做选择题的前两道题时,自信心就明显增强了,正确率也明显提高了。
实际上,适应高考新题型与狠抓基础并不矛盾,很多高考新题型实际上并不“新”,比如高考中新增加的“文言文翻译”和“古诗鉴赏”就是我们平时经常练习的题型,它不过是从选择题演化成了主观题而已。因此,我仍然沿袭了以前的讲课方式,对文言文,我仍然特别注重文言文句式的特点以及词性、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老知识点做认真讲解;对古诗鉴赏,我也是仍然特别注重对诗人的写作风格、诗词背景、描写方法等做分门别类的讲授。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考题型的变化实际上对我们的教学带来的冲击并不是很大。
老师要注重板块教学,以一点带全面。比如古诗鉴赏这一板块,我计划分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五个板块给学生复习。每个板块教给学生基本知识、答题方法、基本术语,这一板块训练好了,对现代散文这一板块,语言运用里的修辞等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注重情感,培养学习兴趣;设置障碍,激发学习热情
语文学科尤其是高中语文一直在学生的心目中处于弱势地位,有的学生从来都不重视语文学科,有的认为学与不学是一样的,感觉似乎下了一番苦功夫,好像成绩上也没有明显的进步。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开始逐渐减少,再加上高三的时间紧张,各科的练习如排山倒海般压在学生身上,因此,许多学生就开始逐步放弃语文学科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占领阵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两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对厌倦语文学科的学生先进行思想疏导,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意识到语文学科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还要他们明白语文学科也是一个可以通过努力提高的学科。让学生坚信经过高三一年的强化训练,他们一定能在知识储备、阅读水平、解题技巧以及写作文采等方面有一个全新的飞跃。而且,语文学科是高考第一科,成绩的好坏,将极大地影响到以后的考试情绪,千万忽视不得。学生是明白事理的,只要我们耐心地为他们讲清道理,一般来说,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老师的劝解的。第二步,老师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语文课不能让学生做数理化。如果这个阵地都不能占领,要指望学生课后在学语文几乎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必须坚决占领我们的阵地。
三、注重交流,搜集高考信息;适应形势,探索教学途径
高三开学前,笔者认真学习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尽量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积极探索高三语文教学的方法,语文教学的灵魂,探索如何有效地提高我们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探索如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汉语言素质。本人特别注重高考动向,搜集有关高考的各种信息,并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因为我深知:教学实际上就是一场战争,谁的信息灵,谁就掌握了先机,谁也就有了获胜的把握。准确的信息,可以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少浪费许多学生宝贵的时间。从某一个角度来说,谁掌握了准确的信息谁就赢得了更多的有效复习时间,谁就抢得了主动,占得了先机。
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作为教师的我们也逐步摆脱了“粉尘漫天飞,黑板到处挂”的教学模式。老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为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容量,还会使学生的兴趣点更加集中,识记只是更加牢固。就语文学科来说,这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摆脱单纯靠声音传授知识的单一形式,增加了直观性和形象性。
四、注重试卷分析,梳理知识要点;规范时间,营造考试氛围
高三教学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考试频繁。我们绝不应轻视任何一次考试,哪怕是一次小小的课堂测试,我们都会根据题量的大小以及题目的难易为同学们规定考试时间。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营造一种紧张的考试氛围,以期与高考合拍,让学生们经常感受这种限时的紧张的考试气氛,一是可以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一个好的应试心理状态;另外一个目的也是让学生们注意掌握自己的解题速度,避免因题量稍大而答不完的现象出现。
每一次检测、考试结束以后,进行详细的试卷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哪些问题是学生掌握得最为薄弱的。同时,这些薄弱的环节也为我们确定了以后的教学方向,最主要的是,通过试卷分析,我们可以避开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要点,甩开这些“包袱”以后,我们就可以轻装上阵,教学中的针对性就会更强,经过反复几次的“甩包袱”的过程以后,最终会使学生达到全面掌握各个知识点的目的。这样的综合运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综上所言,在新课程高中语文改革教学浪潮的推动下,高三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连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为他们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奠定良好基础。学生在开放式的教学中,形成“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提高技能”的良性循环,定能够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价值观,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高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张孔义.新课程中学语文实用教学85法.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4.
[3]董梅.浅谈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三语文教学的应对策略.中学语文(下旬),2008,(05).
篇7
一、基础是细胞
在高考试卷中,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比比皆是,大到对文本的解读,小至对名篇名句、文字的书写等等,无不是对考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核。因此,夯实基础,是高三语文复习的关键,是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前提。
1.落实默写,加强识记。2010年福建高考对名篇名句的考查,由2009年的12篇增加到18篇(段),针对这18篇(段),学生要人人抓落实、篇篇抓过关,且要做到会背、善记,即所有要求的篇目均会背诵,又能掌握每篇的名句、重点句及其正确的书写。教师要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出这18篇(段)中的形近字、同音字及易错字,并通过练习或考试的形式加以巩固,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2.落实古文,加强拓展。高中教材中,文言文知识是与高考试题联系最密切的一部分,但高考并不考教材的内容,而是知识的再现、能力的迁移,正如叶圣陶所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高考试卷中出现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句式特点等,大多可在教材中找到例子。如2010年福建高考语文第2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未及属稿
属:撰写
B.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具:完备
c.遂大困,寻死富阳
寻:不久
D.挟三百金之富阳贾 贾:商人
题中加点的“属、具、寻、贾”等四字,不止一次在教材中出现,只是变换了另一个语境而已,如果学生熟悉教材内容,那么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的判断。教师在复习必修5个模块的文言文部分时,要针对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旬式特点等,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归纳、总结并做好知识的迁移引导。另外熟记、巩固教材中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句式特点等,对解读试卷中的文言文、诗歌鉴赏、文化经典部分将是轻车熟路、轻而易举,因为高考要求的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3.落实名著,加强识别。“文学名著”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学生课外阅读量的积累和课外阅读的效率,仍然定位于检测学生是否“读书”,虽然考查中外八部小说,篇目较多、阅读量较大,但试题仍是对名著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的考查,无论是选择题、填空题,还是简述题,能力层级均为A级(识记)。正因为名著篇目较多、阅读量较大,在高中三年教学中,对名著阅读应该有一个宏观的规划。可采取化整为零,逐渐积累的方法,根据教材后指定的阅读篇目及本校的特点,把八部作品分散在各个学期完成,高三复习时加以总结,化零为整,强化突破。同时,在学生掌握名著情节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辨别同一个情节或人物在命题角度上的变化而作答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考试应变能力。
4.落实语用,加强联系。“语言运用”部分,范围广、涉及面大、实际运用强。如2010年福建高考语文第16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3分)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中外艺术家联袂登台,奉献了一台美轮美奂的大型文艺晚会。《相约上海》用欢快的歌舞、款款的深情,――;《江河情缘》通过多瑙河与长江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表现了中国人民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朝气蓬勃的活力;((世界共襄》充满浓郁的异国情调,传递出世界各地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真诚祝愿。
(1)画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1分)――改为――
(2)填入上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2分)( )
A.描写了“今夜部州月,闺中只独看”的真实故事
B.营造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浓厚氛围
c.吹响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时代号角
D.勾勒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美妙景象
本题所选材料为2010年5月份报刊登载的关于上海世博会的报道,这样的题目设置既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文明”的教育,又能在现实情景中考查考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考查内容为成语使用(或修改病句)、语言连贯两个考点。
“语言运用”部分是现行初中教学的一大盲区,这给高中教学顺利开展增加了难度,如果知识点逐个讲解,内容多,耗时长,且收效甚微。我认为除了“修改病句”这一考点需单独复习外,其他考点如仿写、成语使用、语言连贯得体等等均可以结合作文教学进行。
笔者每次外出教研、学习,内心得到的感受只有一个,那就是:只要基础好,什么先进经验都比不上。因此,基础的落实、巩固,将是一个战无不胜的法宝。
二、能力是灵魂
高考是能力的考试,“考而不教,教而不考”已是明摆着的潜在规律。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明确指出:“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关注考生的发展潜能,在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它把考查的能力分为六个层级,即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等六种能力。能力是高考的灵魂,是基础知识内化或外化的结果,能力的高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考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可以说,解答试题的过程其实就是考生语文能力外在显现的一个过程。
当然,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习得的,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各种语文能力逐步形成的过程。高三语文复习更要以“能力”为突破口,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学生各种能力如审题、语言运用、阅读、探究等的培养力度。其中,写作是高考能力考查的重头戏、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分数占70分,作文的得失关系到语文成绩的高低。因此,作文训练要贯穿教学始终。而审题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是写作的重点、难点,这两者关系到作文的成败,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如2010年福建高考语文作文题,是典型的新材料作文,充分展示了新材料作文的特点:从要求上看,体现了“四自”方针:自主立意、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从材料内容上看,开放性大,采用“无主题材料”,即材料没用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从另一个角度,也可说是
“多元主题材料”。“多元主题材料”,写作角度多,但必然涉及“多元有界”,必然涉及“最佳立意”,因此,今年作文存在一定的审题难度,检测的是考生对材料的多角度审读和提炼能力。准确地审题立意是写好今年作文的关键。
因此,作文教学中,在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同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要明确新材料作文的写作特点,领会“四自”方针,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材料,领会文意,提炼观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其次,辨明作文类型,加强文体写作指导,对现在流行的四种作文类型: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看图作文,根据各种类型的写作特点,逐一训练,让学生辨明写法,同时针对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不同的文体特征,适当训练加以区别,规范文体写作:再次,适时提高审题难度,培养学生的耐挫心理。高考命题是不可臆测的,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应做好种种预设,以最坏的打算获取最好的成绩。
三、技法是支架
技法指的是学生答题的技巧和方法。高考是在一定框架下答题的特定考试,有其潜在的游戏规则。虽然有的考生答案大意基本相同,但有时评出的成绩却有出入,因此,如何规范答题是考生减少失分的必备条件。我认为,在高考试卷中,最佳的答题规范有三:观点明确、开门见山、分点阐述。当然,题型不同,命题角度不同,答题技巧也存在差异,教师在分析试题、讲授习题答案时,应帮助学生归纳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让学生掌握答题规律,在答题时有“法”可依。
作文是评卷中主观性最强的题目,虽然采用两评或三评四评,较为公平、公正,但由于评卷时间短,阅卷老师大多是匆匆扫过,难免会出现误差。因此,开篇点题、观点明确、材料新颖、结构匀称、有文采及书写规范等,将是作文训练的重点,也是考场作文获得好成绩所必备的技法。
探究题是新课标下的产物,旨在考查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它不仅题型开放,而且答案也常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紧扣要求,思想健康,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条理清晰,即可符合要求。如2010年福建高考语文第15题:
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w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6分)(文学类文本闼读之林斤澜《春风》)
文章最后说“《内经》‘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一。理一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6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王庆其《“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
这两道探究题都是要求考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深度解读。文学类文本《春风》要求探究的是“写法”,实用类文本《“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要求探究的是“启示”,都是从一个侧面命题,探究性不浓,答题时只要围绕所提出的问题展开即可。但如果是从多角度命题的,答题就相对比较复杂:首先要简明扼要亮出观点,可从正面肯定,也可从反面否定:其次要紧扣文本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最后略加小结。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篇8
高三语文课上,我们会无数次提到“语感”一词,“语感”从何而来?主要从朗读训练中获得。众所周知,汉语的的词法、句法变化规律比较复杂,光靠学习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来把握这些规律是比较困难的。而朗读,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大声朗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受到比默看更强烈的刺激,并通过反复诵读,使语言的词语要素、句式、情味、气势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感受到语言的丰富性、连续性,逐渐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有了语感,才能在听说读写中辨别出语言文字使用的正误与优劣。而不重视朗读的结果,便是学生语感差,不会读,不会写,而反过来这种状况又会导致学生不想朗读,甚至害怕朗读,形成恶性循环。到了高三,经过低年级的语文各项训练,学生也许形成了初步的语感,但这种语感不很明确,学生也可能不自知。经过高三复习课上理性的分析,并通过朗读加强,学生的语感会得到强化,这比单纯的传授解题技巧更有效。 在高三阶段,大声朗读在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人际交往的信心,培养健康人格心理等方面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对于一个语文老师,能够让学生读好书,让学生喜欢读书,那就是他最大的成功,”高三学生,生活、学习本来就紧张,各种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惜时如金,走路如风,没有时间聊天、谈心,于是造成心里压抑,甚至自闭自卑。而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可以使他们将心中的抑郁苦闷释放出来,调节课堂沉闷的气氛,而且可以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同时朗读过程中的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增强学习和人际交往的信心。
2.寻找一切朗读机会
已往的高三语文复习课,我只知学习别人的经验,精讲多练。但我发现,时间长了,学生累了、疲了,他们无精打采,课堂上死气沉沉。近一年,我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于是积极引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我发现,只要有心,高三语文复习课堂上朗读的机会很多,可朗读的内容也很多;而且,尽管少做了两道复习题,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提高,可能要比多做两道题有用得多。
2.1抓好晨读;有研究表明,早晨是人一天中记忆力最强的时候,因此我充分利用晨读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加强识记积累。分阶段布置学生朗读背诵的内容,如1——5册要求背诵默写的名句名篇、文言散文、精美散文;指导大声朗读复习资料上的“多音多义字”、“易混形声字”、“易读错的成语”等,通过大声读,学生读音的错误会暴露出来,老师和同学,就能帮助他纠正错误。而且大声读,可以强化记忆效果,加强积累,特别是2005届湖南卷,将背诵识记名句名篇的分值提高6分,这6分可是相对易得又值钱的分。
篇9
关键词:高三学生 语文心理策略
教育心理学认为,心理素质是生命的精神载体,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它一切素质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处于高考紧张备战时期的高三学生在语文学科方面往往存在淡薄意识,以致作为母语的学科语文居然得不到学生的重视,语文科成为了不少学生高考科目中的“短腿”,这与学生的特殊心理无疑有很大的关系,仔细探讨这个问题无论是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高考成绩还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经过认真搜集材料,,比较研究,发现总结了一些特点,并分析其成因,探究应对策略。希望对高三语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学习起到一些作用。
一、特点
功利性强,急于求成。 处于激烈竞争中的高三学生往往以能否迅速提高成绩,提高成绩的速度来判定在学习的哪一方面花多少时间。而“语文学科知识的掌握在于学生不断地积累和巩固。”1语文学科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特点又明显不能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过分功利的学习动机导致很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违背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学生对语文淡薄意识明显。长期以来社会上流传着语文学科拉不开差距的思想不可能不对学生产生影响。有的学校指导思想也不正确把语文学科排在了高考科目的最后一位。高三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为紧张的一年,许多学生希望在这个短暂的时期考到最好的成绩,而语文学科本身的循序渐进性又不能象其他学科那样在短时间内增长特别多,反而让学生觉得即使不努力,也不会下降很快。
依赖性强,缺乏自主意识。长期以来,学生已经习惯了依赖老师。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做,不敢越雷池一步。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要逐一进行检查,学生才肯做。高中的学生依然没有忘记这种模式,即使背课文,也习惯于给老师背课文,这样他们才有信心背。高三的学生依然无法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布鲁纳认为: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除了尽可能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以外,“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
二、形成原因
语文成绩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在高考这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中取胜依然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目的,分数依然是一个硬性指标。高考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很宽,而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在一年之内有突飞猛进的提高实在是难上加难,而其它的科目努力起来却可以前进不少。老师所总结的那些做题方法和技巧也不象其他学科那样见效,而且还受理解能力的限制。不少学生语文学习成就感不强。有的学生开始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但考试时因为理解能力不够,还是无法得到高分。而那些没有按照老师要求做的学生凭语感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分数。社会上长期以来流传“语文拉不开差距”在学生心理已经形成。个别学生甚至以为即使不在课堂上努力学习,作为中国人语感也不会差到哪里。
高三时考试频繁,而且形式单一,一套套形式大同小异的模拟题让学生感到没有高一、高二时那样赏读作品的乐趣。这样对于一些文学爱好者也渐渐感觉到高三语文课堂已经不再是他们自由驰骋的天地,而是考试的训练场。
学生正常的阅读权利被限制或剥夺。古今中外的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是精华,学生大胆地阅读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和写作水平,还可以拓展视野。少数学生限于小说阅读中不能自拔的反面势力让少数学生家长、老师不能正确引导学生阅读,把学生正常的课外阅读理解成闲书,进行没收,这样学生的一点点求知欲也被抹杀了。
过分追求有趣的学生心理特点导致学生对武侠、故事会、读者等杂志较感兴趣,而对比较难懂的学术性文章、科技说明文不感兴趣。曾经有位学生提议如果课本编的象作文书那样适合学生理解就好了。
可见,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不只以趣味判定书的好坏,还要看它能否给自己实实在在的提高。
数理化的练习可以迅速地改变学习成绩,学生做对题后,往往会有成就感,而语文学习不是通过做练习来完成的,硬性作业少、软性作业多,硬性作业要天天检查、评比,软性作业效益是隐性的、长期的,所以他们投入的精力就少,甚至有些学生还认为,语文考试的成绩往往是不定性的因素更多,考得好与否,关键不在于复习、学习的情况,更在于临场的发挥与“运气”
三、应对策略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叶克斯--多德森(Yerkers Dodson)律向人们揭示了, 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学习效率也随之增加,动机过弱不能激起学习的积极性2.。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因地质宜地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首先,应该从思想上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对其他科的影响。语文素养是基本素养,其重要性在于决定一个人的文化归宿、决定了一个人了解中国社会的能力3。让学生知道语文学科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强大动力。记得教高一时,有部分学生不明白为什么现代人要背诵古文。我给他们讲有个同学过五关斩六将即将赢得工作机会,但在适用期内因为把“沁园春”的“沁”读错了,就失去了工作机会。
其次,要让语文课上得精彩。每一堂语文课都是教师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应该使语文课堂生动活泼,并且富有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到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了,比教师被迫学习效果要明显得多。教师的作文批语、课外谈话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再次,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体会主人翁的自豪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只要学生参与了,他们的潜力是无穷的。
最后,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总之,改变学生不重视语文学科的错误思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分析他们轻视语文的心理特征,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语文作业研究》中国语文课程网
篇10
【关键词】高三语文复习策略以学定教高效
新课改以来,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似乎深入人心,而现实中,这些理念仍然停留在口头上。由“以生为本”衍生出的“以学定教”乍听振聋发聩,而到实际教学中往往还是以师为本,以师定教。以学定教,那就要分析学生学的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的思维心理特点等等,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很难,因为教之前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所以课前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笔者作为高三分管校长,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 从作业中了解“学”,及时批改,及时反馈
我刚工作的时候教的是初中,记得那时候每天都有很多作业要改,但是到高中之后,我发现改作业好像不是语文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批改任务基本上集中在大小作文上,日常性的作业基本上就忽略了。所以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练习册上一个问答题只是几个字,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轻率浮躁的习惯,一到考试语言组织总是出问题。而且老师不批改作业,也就无法及时了解学情,及时调整。
所以本届高三,我要求组里老师每天必有批改的作业,而且每项作业上都有分数,每周必须有一次作文成绩,大小作文隔周一次。一开始老师们有点抵触,认为语文很多作业不好以分数量化。但是我们知道高考就是用分数来衡量的,所以每天必须有书面作业,而且要收上来批改,如果是一早的课,课后也要回批给出分数。每个班有一张登分表,由课代表每周五交到年级组。
这个工作做起来之后,老师确实很辛苦,但是收效也很明显。比如复习到语言运用、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的时候,这些都是要学生用语言表达的,哪怕只有几个小题,老师在批改之后的讲解更有针对性,也更轻松自如了,学生因为老师的批改,做起作业来也更认真,听起课来也更投入。而且教学相长,批改作业过程中会给老师很多讲解的灵感,甚至会丰富原有的答题思路。
批改之后,我们要求老师尽量使用实物投影,把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展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
所以我觉得学生为什么那么在乎数学,这和数学老师每天必须批改作业有关,我们即使不能像他们每天几套作业的批改量,但每天一次还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学生的学习是需要显性的反馈和激励的。
二、 从旧题中反思“学”,温故整合,事半功倍
高三复习永远有不断的练习材料出现,新的题目永远也做不完,其实在一段时间后,尤其是第二学期,回顾旧题,重新审视自己的问题并能自己把它矫正,能力更容易得到提高。且由于是旧题,会降低难度,又加深印象。况且,无论是考试还是专题复习,学生都已经接触了大量典型性的题目,能把它们全弄明白,各个知识点也就掌握了。对学生而言,整合贯通旧有知识可能会难一点,所以我们备课组就集中力量,落实这项工作。
我们学校每周安排两节课集体备课时间,第二学期的集体备课我们除常规性工作外,主要就是重点突破,通过每月一次的互评课,对有提升空间的、学生掌握又不太好的项目进行集中专题整合探讨。
举例1:二模之后,我们把所有的答题思路和模式等,和学生一起整理成专题知识清单,把厚厚的教辅资料整理成几张纸,方便学生巩固。针对学生几次考试中的弱项如“现代文阅读语言的表达特点”,我们专门讨论了一次专题复习,就是从曾经学习的课文语段和曾做过的试卷习题中,寻找典型的语言特点术语词,让学生感性接受积累这些知识点,建构他们的知识清单体系,然后又重做曾经考过但得分不理想的语言题,让学生分析自己的问题,再进行巩固训练。
举例2:作文复习,坚持专题化、序列化,不同点是加大前后专题知识的勾连,尤其是紧扣学生的实际状况。高三第二学期关于作文的集体备课时,主要讨论复习专题(审题立意、打开思路、选择运用材料)、上课思路、材料选择等,听课结束后集体再研讨,然后全年级共用教案课件教学。重点一,引导学生回顾整合曾经做过的题目,自主分析,总结自己的问题和经验,学生必须是这个过程的主体;重点二,老师加强指导,针对共性问题提供解决策略,提供可操作性建议,帮助升格。
三、 在检测中紧扣“学”,以学定考,稳步提升
看了不少名家关于语文教学的心得,他们很少提及练习和考试,不知什么原因。但是考试、检测依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到来,因为有回避不了的高考,于是不断地练,不断地考,大概就成了现在高三的一大特征。也有很多教师抱怨,这打乱了本来的教学节奏,一考试,原来的教学不得不停下来,从备考到试卷讲评,动不动就是半个礼拜。
但是经验和能力的获得往往来自实践,实践之后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检测、考试也是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是自我激励的重要手段。光学不练,学生发现不了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无从进步。再退一步说,学生始终是要参加高考的,平时不练,高考岂不傻了眼?
但是练也要讲究方法和策略,教师始终要从学生出发,明确练的目的是什么,否则每一次练只能是对学生的一次伤害,弊大于利。
我们采用了以下策略。
策略一:学考结合,正向激励。除我们无法掌控的考试外,我们一定要让每一次检测都能给学生以正向激励,就像架子上的葡萄,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必须立足于所复习的内容,复习什么就考什么,根据复习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检测,一点一点帮助学生掌握。
策略二:化整为零,重点强化。不要动不动就是“高考仿真”,把高考的题型分解,在阶段性检测中重点强化某一类题型,让学生得到充分检验。至于高考仿真卷,可以到第二学期再接触。
策略三:自主纠正,自我消化。现在每次检测,我们都是网上阅卷,小题得分下来之前,我们都会把答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答案自批。小题分下来后,学生再回批,从而发现自己认识上的问题。教师再针对学生得分低的项目或容易忽视的地方有重点地讲评。自主学习,学生更容易掌握答题规律,与教师点拨相结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前提是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即使一开始没有,慢慢培养,也会形成。
而作文,根据得分,先同学互批,从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角度写上评语,教师再复批,指出评语中存在的问题。作文如果只有一个分数,学生不知其所以然,那么考多少次都是一样。
策略四:矫正训练,巩固到位。检测也是复习,应该说是一次很好整理提高的机会。所以每次检测之后我们并不是匆匆讲完试卷赶往下一复习点,而是充分利用这一次检测,让学生得到强化和提升。
高三基本上每一次大小考试都是网上阅卷,在批改中,备课组有针对性地要求阅卷中注意截屏,挑选典型错例,每人把自己负责批改项的问题整理成学案,再提供一些同类型的反馈训练题。学案的内容主要包含:该题得分情况,出现的问题,学生错例(截屏),巩固练习。
挑选错题类型时,我们主要侧重那些如果被指出来并得到重视就可能被改善的问题,例如书写不规范,思维打开方式的不严谨、不全面,读题不细心导致扣题不准确等。课堂讲评时,学案和PPT结合使用,基于学生问题,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四、 在同步考试中体验“学”,设身处地,有的放矢
教师同步参加考试,一度受到非议,但是教师不亲自参与考试,在指导学生考试上更多的是想当然,而非真正从学生思维出发来指导。这一届,我们要求老师们无论大考小考,都和学生一起参加考试。
参与考试和自己备课式的做题感觉是不一样的,备课做题基本上是看看题目大体有个思路,然后对照答案再去分析理解,然后把自己理解到的讲给学生听。而且我们很多时候是由答案推导思路和方法,但是学生拿到题会怎么想,他会怎么组织语言,这些我们很少去想。而同步考试就不一样了,在没有答案的情况下,教师要把试卷写满,既要理解题目,又要寻找答题思路,还要组织语言,真正从一个应试者的角度去感受,而当答案下来后,再来分析问题所在,这样,讲解时和学生的思路就更贴近,也更能帮助到学生。
- 上一篇:城市园林绿化调研
- 下一篇:提质增效开展情况汇报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三挑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