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要点范文

时间:2023-08-18 17:5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知识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

篇1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控制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政府部门对基础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建筑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建筑工程项目涉及范围广,完成周期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工程的整体质量,进而影响项目的综合效益。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是企业发展的根基,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 高层建筑施工控制要点

1、高层建筑的强度控制

高层建筑的强度控制主要是指混凝土的强度,根据建筑要求有严格的规范标准,因此,为了保证建筑质量,提高效益,建筑施工中几点控制要点非常重要,不能有丝毫疏忽,其内容如下:

(1)配比的选定。工程开工前,一般均要按设计要求到法定试验机构做配合比试验,在实际施工时照此执行。但应根据工程的实际结合现场原材料情况,对实验室的配比进行调整以确保实验室配比的实际通用性,这就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在实际施工中加强原材料把关工作。

(2)严格养护制度。①对大体积混凝土应有养护方案,应有专人负责,从主观意识上要对养护有足够的认识。养护方案中应从人员、水源、覆盖等多方面措施进行考虑,不漏主要关键细节。②加强养护期的督查。采取有力措施进行跟踪记录,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养护的有效性。

(3)加强混凝土强度评定。根据《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规定,混凝土强度应分批进行检验评定。

2、高层建筑测量控制

(1)轴线的控制

①基础施工中的轴线控制。高层建筑基础施工一般多为深基坑大开挖施工,根据现场的轴线控制点,将轴线控制网点引出至轴线外边5m,设置龙门桩,并保护好轴线控制桩。用经纬仪将轴线投测到基槽内,采用50m钢卷尺对各部位的桩位、承台、基础梁、墒体进行放线,再在基坑四周钉轴线木桩,拉线、小钢尺配合的方法,严格控制各细部放线尺寸。

②±0.00以上结构施工的轴线控制。高层建筑±0.00以上结构施工过程中,由于脚手架与施工层同步向上,导致从一些基准点无法引测,因此一般常采用内控法。在±0.00结构施工复核轴线无误后,以经纬仪的视线通透为原则,沿一层楼面最长纵横向轴线偏移2m,预埋多块200mm×200mm×10mm钢板,在钢板上标出控制轴线或主轴线控制点:二层及以上施工时。以一层楼面为基准在每层楼面相应位置留设200mm×200mm方洞,采用激光仪引测下层楼面的控制点,再用经纬仪及钢卷尺进行轴线校正,放出各层轴线和细部尺寸线。采用激光仪引测同时还必须考虑激光仪光点的修正,减小光点产生的误差。

(2)垂直度的控制

①控制垂直度是保证高层建筑的质量基础,也是关键的环节之一。为控制建筑大楼的垂直度,首先应根据大楼柱网布置情况,先将大楼四个边角柱的位置确定。在安装四个边角柱的模板时,沿柱外层上弹出厚度线,立模、加支撑,采用吊线的方法测定立柱的垂直度;保证垂直度100%后,对准模板外边线加固支撑、浇筑混凝土。

②过程中的垂直度控制,应用激光仪加重锤进行双重较验,这样更能增添垂直度的准确性。同时加上内、外双控使高层建筑的竖向投测误差能减小到最低限度。在进行二层及以上转角边墙柱装模施工时,用吊线的方法测定转角边墙柱模板垂直度。在四周二层及以上转角边墙柱定位、支撑、加固后,以此为基准,在转角边墙柱模板上下口外侧,沿纵横两向向外钉二块挂线板,并在其模板上下口各挂二道线,以此控制外边墙柱与转角边墙柱在同一轴线与垂直度上

3、标高线的控制

①在每层预控轴线的至少四个洞口(一般高层至少要由3处向上引测)进行标高的定位,同时辅以多层标高总和的复核,然后辅以水准仪抄平,复核此四点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上,以确保标高的准确性。

②这其中对四个洞口标高自身的准确性要求提高,因施工过程中模板、浇筑、加载等原因,洞口标高可能失去基准作用。必须确保引测点可靠性,加强洞口处模板支撑,同时辅以直径为12钢筋控制该部位楼面厚度,确保标高的准确。

③在大楼四角、四周具备条件处设立层高、累计层高复核点,每层向上都附以该位里进行复核,防止累计误差过大。层面标高复核过程中必须实现每层面的四个洞口控制点与外层高复核点在同一水平面上方能确认标高的准确性,达到标高控制的目的。

二 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

1、施工原材料的选择

建筑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建筑材料的质量,在高层建筑中用到了大量的水泥、钢筋、沙石等材料,建筑施工部门中的材料检验人员要严格把好质量关,确保使用的建筑材料符合建筑施工要求,杜绝收受红包采用劣质产品的现象。对于使用的原材料要进行抽样检测,对不符合要求的产品杜绝使用,其中所要检测的重要材料有,钢筋的规格是否符合要求,混凝土的结构轻度是否符合要求等。

2、施工设备的选择

建筑施工进度对建筑质量也有重要影响,通常施工企业会与投资方签订项目验收时间,这就给施工方带来一定的时间压力,如果工程时间紧迫,施工方往往会偷工减料,降低工程质量,所以施工方应当适当选用高效的施工设备来提高工作效率,常见的施工设备有打夯机、搅拌机等,从而确保施工质量。

三 建筑裂缝的控制

1、从设计的角度看,控制建筑裂缝主要有以下几点措施:

①加强地基勘察工作。对于较复杂的地基,在基槽开挖后应进行较全面钎探,待探出软弱部位进行加固处理后,再进行施工;

②合理设置沉降缝。使其自由沉降,以防止裂缝产生,沉降缝应按规范要求宽度设置;

③合理设置后浇带和膨胀加强带,采取相应措施补偿收缩混凝土;

④设计选用延性较好的材料。在设计楼板钢筋时,为了提高楼板混凝土与钢筋结合工作延性,选用强度相对较低、延性较好的Ⅰ、Ⅱ级钢筋优于强度相对较高、延性较低的Ⅲ级钢筋,尤其胜于冷轧带肋钢筋。

2、从施工角度看,控制建筑裂缝的措施主要有:

①从严控制混凝土坍落度。坍落度大,水分就多,混凝土的干缩就大,沉降也就愈大;

②浇筑混凝土前应将模板用水浸透。在柱、梁、墙板等变截面处宜分层浇捣等;

③在干燥的有风天气或夏天浇筑混凝土,干缩裂缝是极易产生的。应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进行二次抹压,并应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在其表面覆盖麻袋、草包并保持湿润:

④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两年内保持空置房间内的相对湿度与室外相对湿度基本一致并不低于85%。这一要求可采取经常开窗的方法实现,有条件的地方定期洒水增加湿度则效果更好;

⑤合理安排屋面保温层施工。由于屋面结构层施工完毕至做好操作层,其间有一段时间间隔,故屋面施工应尽量避开高温季节。

篇2

一、处理好主持人和记者的画面关系

主持人和记者的画面关系会产生视觉上的“第一印象”。如何取景构图、如何配色都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演播室中,主持人一般采取坐姿,景别以中景、中近景为主,这是因为中景比较适合反映主持人的上半身动作和手势,中近景则让观众感觉比较亲切。背景的色调通常采用沉静大气的蓝色,传达理性与思考的味道,比如央视的新闻频道。出镜记者在现场都是站着和主持人对话,景别以中景、中全景为主,比较适合记者采访和介绍当时现场的情况。一般以固定镜头为主,介绍情况时摄像机会跟随记者的介绍进行移动。

在二者位置排布关系上,双视窗、多视窗画面在直播中越来越常见,以演播室主持人和现场记者双视窗构图居多。在主持人向记者提问时,通常会给出二者的双视窗画面,当主持人提问结束时,画面切给出镜记者。一般有几次提问就会有几次双视窗画面,连线结束时有时会给双视窗画面,有时直接切回演播室。应该说,历经电视业长时间的积淀探索,形成这样的构图模式有其视觉和逻辑的合理性。

二、处理好角色对话关系

现场连线的参与者会产生两种关系。一是主持人和记者之间的连线关系,这也是新闻连线中最基本的关系。另一种是记者和新闻当事人之间的采访与受访关系。前者是一种同事之间的合作关系,后者是一种采访与被采访关系。透视连线中的角色关系,需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采访对答模式。

现场连线遇到的首要问题是――主持人和记者的对话是跨越空间实现的,因信号的传输问题,记者通常会在延迟数秒后才能听到主持人问话,极易造成问答互抢或无人应声的冷场局面。解决办法:连线前先约定好,形成稳妥的固定模式。如简化问候,把问候和问题一并提出。如约好“甩词”,主持人用“下面请某某记者介绍一下现场情况”把话题甩给记者,或是用问号连接,记者听不到主持人的提问绝不提前开口。连线结束,记者要用“我这边的情况就是这些,主持人”作为结束语,提醒主持人接过话题。

现场连线中,有时因天气等原因出现信号传输故障,导致连线中断,致使现场视频连线的下文语境缺失;或是因为时间紧迫导播发令等原因现场的介绍或采访会被演播室的主持人所打断,造成现场播报的不完整。解决办法是主持人语气要平和,心态要平静,把情况跟观众交待一下即可,然后转到下一话题,实现平稳过渡。如“前方的信号不太好,稍后我们会继续连线”。

三、 把握好“问”与 “不问”、“说”与“不说”的关系

一般说来,主持人是新闻直播中的主导者,他什么时候问,问什么,对控制连线节奏、把握连线内容非常重要。如果前方记者表现良好,介绍情况点面俱到,剖析问题层层递进,那主持人就应该少发问少插话,保证连线的顺利进行。仅仅用一些语气助词,简单呼应对方的介绍即可。

直播中也可能出现偏离新闻主旨的情况。比如前方记者准备不足,或是并未充分理解主持人的问题只能蜻蜓点水地介绍一下概况。这就需要主持人具有一定的话题掌控能力,可以做到随时将话题引回到正轨上来。主持人在局面失控的情况下要敢于发问,抛出一个具体的问题让前方记者接住,可以有效控制局面,从简单到复杂,帮助记者理顺思路保证话题得以继续进行。

除了问与不问,主持人还应掌握“说”与“不说”的关系。要避免在连线时传递无用信息。在连线之前,应提前想到该问什么,一定要抓住要害,避免空泛失当。

主持人的“说”应表现在连线将要结束或已经结束时,他应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理解并处理新闻,对事件进行概括总结或是上升到一定高度,打开一片开阔的空间,给观众以启示,引发他们的思考。在进行连线报道时,如何干脆而又礼貌地结束连线,并对事件做出客观又有深度的剖析,是对主持人个人素养和能力的考验。

四、处理好连线与直播的关系

在以往新闻节目中,连线报道并不是经常性的内容。它依附于直播报道,并没有独立出来。因此,它与新闻直播依然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

在大型直播报道中,连线环节依据时间推移来传递动态信息,属于线性报道。每次连线记者要主动捕捉新鲜点或关键点,予以重点展示。这些节点一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直播更为顺畅地进行下去;二能起到丰富直播内容和样态的作用,增强节目观赏性;三能起到调节时长、控制直播节奏的作用。由此可见,连线环节的作用不可谓不重要,但它依然要服务于整个直播流程。

以2012年末笔者参与的哈大高铁开通直播为例,整档直播节目中发自现场的连线报道遵循时间顺序,展开“纵向”报道。列车运行是否通畅?车内外温差如何?手机信号好不好?乘客乘坐的感受如何?这些连线涉及的内容紧紧围绕新闻直播主题,以形式丰富内容,服务于整个直播。而且这些连线并非不可或缺,在直播过程中,因种种原因也会有一些连线环节会被随时舍掉,显示了连线起到的是这种服务、补充的作用。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基础知识;记忆

纷繁复杂、涉及面之广、内容之丰富的高中历史知识令众多学子“望史生畏”。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过程中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石”,历史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基本前提,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正是由于新课改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应用有了更高的要求,决定了在新课改条件下,历史教师需要有更加扎实的学科素养,运用积极、阳光的评价,能够让学生如沐春风、如淋春雨,充满自信。

一、指导学生强化历史基础知识记忆现状分析

高考,万人拥挤的独木桥。对于压力本来就很大的莘莘学子,面对知识内容庞杂、记忆量过大的高中历史共有的三本必修和六本选修教科书时,往往都会“望书兴叹",无从着手。即使把历史基础知识背得“滚瓜烂熟”的学生,也未必在考试中能一举得胜。这就说明,高中历史老师在指导学生强化历史基础知识记忆的方法上还有些欠佳。传统的历史课堂“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行为随处可见,老师只让学生把需要记忆的重点知识勾画下来,就让学生死记硬背,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兴趣。

二、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科学,历史课堂上教与学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对历史知识的识记。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而知识又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关于指导学生强化历史基础知识记忆的几点思考

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说:“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但是在实际历史教学中,由于很多原因,使我们的学生在记忆历史基础知识时,方法死板。不能举一反三。就此,谈谈本人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共勉。

1 善于归纳知识点,强化记忆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历史问题进行多角度、立体式的分析,抓住关键词,理顺知识点,对一些内容较多的问题,可将历史知识条理化、要点化,每一知识可分解成几个要点。并根据前后顺序标上序号。对每一要点找出其中的一个关键词语,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就非常容易把握住历史现象形成的因素、发生的原因、事件的性质、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历史作用,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现象等。如“中国古代有哪几个政治清明的统治时期?”“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的?”这样的提问应多用于归类复习或专题训练,是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的基础,便于学生记住基础知识。

2 有意识地讲授一些历史概念

当前,我们所用的教材没有对历史概念做出系统完整的解释。这是一种缺憾,诸如“冷战”“雅尔塔体系”“氏族公社”“社会主义阵营”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这些历史概念进行归纳讲授,弥补并提高教学的理论深度,进一步提高学生记忆历史基础知识和历史思维的能力。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只有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基础雄厚,每天更新知识,积累渊博的历史知识,才会在课堂上运用自如。

3 加强重复记忆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强化学生复习、巩固历史基础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平时要求学生用5到10分钟的时间,有意识地进行复现,回忆今天课堂上学了哪些知识内容,老师分析了哪些重点和难点问题等等。对一些知识如果记忆模糊,一时回忆不起来,则翻开书本或课堂笔记,认真阅读一下,强化记忆。此回忆复习的方法,可放到课间或者午休,甚至晚上睡觉前都可以,关键是必须去完成。如果学生每天都能坚持去做,花时很少,却能收到十分显著的效果。学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后,就得从内容和知识结构整体上复习巩固。这样坚持下去,日积月累,就能清晰地掌握所学知识内容。

随着新课改的有效实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也迎来了改革的春天。以教师讲,学生听,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培养为特征的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弊端重重,新课改需要历史教师有较高的史学理论修养,只有教师自己能够深刻地理解并熟练地应用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才能真正教会学生,提高学生的能力。指导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强化高中历史基础知识,这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张忠,认真摸索教学规律,改进中学历史课教学[J],云梦学刊。1980(02).

篇4

关键词:电力系统,标幺值,专门单位名称

中图分类号:G232;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1-0045-03

Expression of Perunit System in Electric Power Papers

YANG Qiuxia LIN Haiwen

Abstract: In electric power papers, the presentation ofperunit system is in confusion.The authors carefully analyzed the common expression methods, and provided suggestions accordingly. Finally, the authors recommended “pu” as a special unit term.

Keywords: power system, perunit system, special unit terms

标幺制(perunit system)是一种相对单位制,各个物理量均用标幺值(perunit value)表示,用于电力系统分析与计算中,便于直观和迅速地判断系统元件参数、状态变量的正确性,并能大量简化计算。因此,标幺值计算是电力专业人士必备技能。标幺值的计算公式和结果,尤其是计算结果常以文字或图表方式出现在电力类稿件中。由于关于量和单位的一系列国家标准中都没有关于标幺值的内容,在已出版科技期刊中关于标幺值的表示方法多种多样,因此,本文对标幺值的表示方法进行详细分析并给出使用建议。

一 标幺值定义

标幺值是相对于有名值而言的,有名值是电力系统各物理量及参数的带量纲的数值,标幺值是各物理量及参数的相对值,是不带量纲的数值。标幺值定义为[1]:

标幺值=有名值/基准值(与有名值同单位)

二 标幺制相关表示方法分析及建议

笔者查阅了国内外的图书期刊,将常见的标幺制相关表示方法进行总结,结果如表1所示,同时在表中给出对该表示方法的说明及建议。

1.变量的表示

标幺值用I的表示方法与有名值变量表示没有进行区分,常出现在期刊稿件中标幺值计算公式很少或者仅出现如“短路电流标幺值I为……”字样时。

I*是几十年来国内电力专业教材采用的常规标幺值变量表示方法,上标*用来和有名值进行区

Ipu是国外一些书籍采用的表示方法,也是孙立华老师所推荐的方法[2]。该表示方法意义明确,符合SI规则。但是在电力系统计算中,I常常带有其他下标甚至是复合下标,如果此时还要加下标pu,会显得下标比较烦琐。因此,笔者建议在大量计算式中有复杂下标时,还是采用I*更好一些。

对于科技期刊所刊登稿件,大多是结果性质的,大量书写标幺值计算公式和过程的很少,所以使用I、Ipu和I*的表示方法均可。

2.数值的表示

科技期刊中出现标幺值最多的是标幺值形式的计算结果,即便是同一种期刊所登文章中,数值的表示方法也不统一。科技期刊稿件中数值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

(1) 出现在计算公式中,I=0.089;

(2) 出现在文字叙述中,如“晋东南―南阳―荆门线切除短路故障在相邻线路上引起的沿线最大 2%分闸过电压分别为 1.66 pu (单相接地 )、 1.76 pu (两相接地 )和 1.79pu” [2]。

第(1)种情况一般应加文字说明,如“以下计算均采用标幺值”。第(2)种可不加文字说明,读者可通过类似单位的“pu”知晓是标幺值。

表1中,0.089(标幺值)和0.089(p.u.)用括号“()”加以说明,其效果与“以下计算均采用标幺值”等同。至于p.u.,其实是标幺值(perunit value)的缩写,“p.u.”等同于“perunit value”。

3.图表的表示

标幺值形式的计算结果在稿件中常以图表的方式呈现。在已出版科技期刊中,图形中的纵坐标标目有U、U(p.u.)、U/pu等形式,笔者认为,在没有统一规范标准的情况下,这些方式都能表明是标幺值,均可采用。

4.总结

表1中可采用的表示方法可分为:说明性表示和以pu为专门单位名称的表示。不论使用哪种表示方法,应该全文统一,不宜混杂使用。

三 推荐表示方法

从标幺值的定义可以看出,标幺值是量纲一的量,但是在多年电力类书籍和期刊中,0.089pu或0.089p.u.的表示方法已经成为一种常见表示方法,简洁明了,方便阅读。是否有必要以不符合标准为理由,废弃0.089pu或0.089p.u.的表示方法,必须采用“……标幺值为……”的形式?为此,笔者查阅了标准,发现常见单位分贝(dB)、弧度(rad)、球面度(sr)等都是量纲一的量,一贯单位制单位都为1,但在国标中专门规定了其单位。

《GB 3102.7―1993 声学的量和单位》引言指出,“对于对数性量,如声压级Lp=2lg(p/p0)为量纲一的量”“可用特殊名称的单位贝[尔](B)表示,实际使用时常用其分数单位分贝(dB)”“分贝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在《GB 3100―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附录A“SI单位的十进倍数与分数单位及可并用的某些其他单位示例”中贝和分贝同样是作为单位的。

但是作为电力系统计算常用的标幺值,国标没有给出专门规定,显然不是“国家法定计量单位”。那么,是否有必要采用pu作为专门单位名称?能否采用pu作为专门单位名称进行表示?

关于“是否有必要”的问题,笔者认为只要不违背标准,就可以在书籍期刊的标幺值表示中采用形如“0.089pu”的表示方法,方便作者表示,方便读者阅读。

关于“能否采用”的问题,笔者认为符合标准指导思想:《GB 3101―19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2.3.2.2节指出“平面角和立体角的一贯制单位是数字1。在许多情况下,用专门单位弧度(rad)和球面度(sr)则比较合适”,2.3.3节指出“对于某些量,单位1是否用专门名称,取决于具体情况。例:平面角α=0.5rad=0.5”。

期刊规范表示的目的是提高期刊质量、实现科技信息有效传播。采用“0089pu”这种表示方法在使文章更简洁的同时,还可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当仅在电力系统分析和计算中用的标幺值,还没有引起标准制定者足够重视,还没有上升到为其规定专门名称时,可以依据标准指导思想,将pu作为专门单位名称进行表示。至于p.u.,笔者认为不如pu好,因为小写且不加点符合一般单位的命名习惯。

四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标幺值的定义介绍和表示方法分析,给出了各种表示方法的使用建议,并提出以pu为专门单位名称能够以简洁清晰的方式规范标幺值表示,建议在电力类文章中采用,以规范表达,方便行业应用和读者理解。

参 考 文 献

[1]华东电网有限公司.现代电力工业词典[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28.

篇5

做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首先要明确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的结合的意义所在,然后是如何在方法上实现教学语言生活化。从教学方式上体现生活化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出适合当代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新方法和创新模式,实现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现实生活;结合运用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命题。我国知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足见现实生活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围绕它所展开的争论也一直是推动世界教育改革运动的一条主线。无论从外国教育学者夸美纽斯到卢梭,还是我国的教育大师陶行知先生,都针对这个问题做过深入的研究,以探究到最为恰当的方式为教育教学服务。

陶行知先生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曾说:高中历史教学在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同时,还要“以史为鉴”,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让高中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教育教学模式逐步发展到: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使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模式下展开关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讨论,是教育学者们共同致力于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围绕它所展开的争论也构成了推动全世界教育改革运动的一条主线。在新形势下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历史教学中,使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作为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既能顺应时代的要求,还能避免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因为教育观念、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偏差或者局限性导致的教学误区,如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填鸭式教学、满堂灌、照本宣科等现象使本来鲜活的历史变得呆板、苦闷、无趣。在素质教育的大潮和新时期的课程教学改革影响下,面对上述教学中的现状,只有改善这些弊端,才能真正给历史“形象生动、活起来”,才能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学习历史知识,才能激发学生们的自主求知的兴趣,让历史承载的民族与文化得以真正的传承。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大多数的教师一般是按部就班地进行课程的讲解,他们总是认为历史课堂要尊重历史,所以在对于教材和教案都深信不疑。他们往往形成了连贯性的教学思维,很难照顾到学生们的学习立场,也不能很好的向学生们展示情景模拟,促进学生们加强印象记忆。整体分析是要教师在教学模式中多进行自我反思,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还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注意学生们的反馈信息,在教学中增设举例、拓展、提问等环节,促进历史知识的点、线、面的交流。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的意义

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新教学理念的树立,并且不仅对历史学科本身,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在现实主题与高中历史课程相联系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或老师、同学提供的各种现实主题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现实主题与高中历史相联系的问题,并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这种求异的创新思维,不但是为了解决课本历史知识的问题,而且使学生参与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锻炼学生的发散性、辐合性等多种思维方式。由于学生们受经历和知识等种种原因的影响,对现实和历史问题的解决也会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样,学生求异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三、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融合的策略

现行高中历史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理念、新形式、新评价,但是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又束缚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进行。面对这样一种局面,如何找到恰当的方法来实现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恰接是值得思考的。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尝试实施反思性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可以让教师们不断探究自身存在的教学问题,还能将“教”和“学”统一起来,提升自身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拓展自身教学的深度和宽度,丰富教学内容和丰满自身知识储备,更好的立足于教育学界,帮助更多的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难点,带领他们实现学习历史的跨度上的飞跃。2.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历史课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激发兴趣,激发兴趣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历史题材的诗词以动人心弦的力量和富于韵律的美感给历史以艺术的概括,而具有史学家的著述和政治家的训导则是有着不可取代的教育魅力等现象。把这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描述的现象加载到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上去,就能实现构建生活化课堂的模式创新。

四、结语

老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充分的课时备课,在教学过程中多进行生活化探索,同时课堂作业也要突破传统走向多样、走向开放的参与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不断综合化,评价方法也日趋多样化。现行的高中历史教学在生活化过程中虽然仍存在种种困难,但在种种改善之后,通过教学质量就能验证效果。实践表明,教学与生活结合的方式还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的。在当今的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尽管还需突破多种困难,但是总体发展趋势是良好的。

参考文献:

[1]张硕.试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的结合[J].中学时代,2014,(20):115.

[2]王琦河.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的结合[J].新课程,2011,(05):116.

[3]黄晓燕.新课改下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篇6

【关键词】新课改 高考 历史复习 五“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005-01

1、前言

近年来,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发展,有效性教学的顺利开展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效地实施高考历史复习教学工作,如何将教跟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已然成为高三历史教师需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这就要求历史教师需重视五“化”经验的积累,优化教学改革,提升历史复习效率,最终帮助学生取得优良成绩。

2、新课改高考历史复习的五“化”经验

2.1 知识结构化

一般来说,知识结构主要说的是知识相互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在日常的历史教学进程当中,教师帮助学生实施的知识结构构筑是指将大量相对独立并且分散的历史概念与事实纳入到具备有一定整体性的学科体系当中,演变成为有用清洗的脉络以及分明的主干、条理性较强的知识网络。在宏观的基础上来看,能够将高中历史教材合理地划分成为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这三个主要部分;同时,每个部分均包含有自身的知识结构,譬如说中国古代史能够被细化分成原始社会以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块内容;延伸下来,每块内容仍然具备有自身的知识网络结构。由微观的角度出发来看,历史概念通常持有一定的固定结构,譬如说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复习讲述时,多是从原因、经过以及结果、性质、所造成的影响等等方面开始实施的,在进行原因分析的时候,一般都是跟下列三个方面的内容有着必然联系的,第一,资本主义兴起,产生新生产关系,第二,资本主义生产的深化发展受到原来的封建王朝的阻碍影响,第三则是新势力跟旧势力形成激烈的矛盾斗争,最终被激化,革命爆发。通过对知识结构的层层分解,逐步构建出完整历史知识基本结构网络,主次清晰,合理规避出现历史知识交叉混淆以及重复的情况,同时,将复习重点充分突显出来。所以说,高中历史教师需在高考复习教学过程需引导学生针对教材知识结构进行深入掌握。

2.2 内容线索化

众所周知,历史知识具备有较强的时空性质。内容线索化要求依照所给出的线索,超越时空界限,实现教材中原有体系的合理突破,重新树立相同类型、性质的知识内容,有效地分门别类,并构成完整的某个历史问题体系。将范围大小作为主要依据则可将线索划分成为粗线索与细线索两部分,具体来说,粗线索的范围相对较广一些,譬如可将中国近代现代史依照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的线索划分成为三大部分;细线索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小一些,其甚至可以是直接通过相关知识点串联而成的。新课改下,在进行高考历史复习的时候,不能够仅仅停留在拉粗线以及重新组织教材的层面上,需将更为细化的线索有效地发掘出来。纵观高考试卷,每个问答题中最少都会有一条细线索,若在平时注重学生线索归纳能力的培养,则会使其在解答历史试卷的时候不会出现混淆史实与丢三落四的情况。将内容联系作为主要依据则可将线索划分成为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在高考历史复习过程当中,线索花要求学生强化纵向的历史知识联系,使得知识系统更具科学条理性,同时,还需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认真理清知识网络,灵活完成知识复习。不管是运用何种线索实施复习,均需引导学生活跃思维,提炼观点,进行问题分析,提升复习效率。

2.3 理论系统化

通过查看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卷,理论性较强的题型比重逐年攀升。将史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寓论于史是日常历史教学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在高考复习中需重点加强。所以说,在进行复习的时候应系统地展开史学理论体系介绍,强化相关训练,做到合理规划,强化纵向与横向联系,充分运用学生的知识迁移,在辩证法基础上,展开立体式复习教学。

2.4 训练模拟化

训练模拟化涵盖有形式、能力要求以及讲评模拟化的三层涵义,训练形式的模拟化经过一定训练使学生对于高考试题形式更为熟悉,提升先人为主的感性认识水平;能力要求的模拟化更为靠拢高考试题,在充分营造考试氛围的情况下,使学生参与多场实战演习,在真正的高考中保持沉稳;讲评的模拟化要求教师针对高考答案进行深入钻研,为学生传授更多规律技巧,引导学生进行错误根源的深刻剖析,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水平。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模拟化训练的时候需适可而止,若是过分滥用,不但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还有导致教学效率的较低,产生消极影响。

2.5 答题浓缩化

新课改下,在实施高考历史复习的进程当中,有效进行体系构筑,将线索理清,目的在于在答题的时候将知识要点充分反映出来,需具备有较强概括能力。对此,高考参考答案则作出榜样,但是在实际的答题中,很多学生密密麻麻写很多却未得要领,欠缺一定的提炼概括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将原来的进行知识点罗列的简单做法摒弃掉,实现“答题要点化,要点序列化,序列文章化”。平时问答题练习,可学习答题浓缩化,进行多种角度的大容量的问答题训练是必要的,浓缩答案要点是充分利用时间、减轻记忆负担、提高效率的最佳方法,也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有效途径。

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反思策略

一、序言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喜爱看一些历史的书籍或者影视资料,喜欢上历史课,但是不喜欢背历史知识要点。因此,高中学生在面临选择文科和理科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不愿意死记硬背,都选择了理科。而且,由于外界的一些影响,导致文科毕业的学生就业率差,所以,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历史课程。虽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我认为教师除了教授教材上的内容外,还需要教授学生主动学习历史课程,吸引学生学习。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学会反思,需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二、对新的教材特点进行分析和反思

我国教育部门采用了新的历史教材来安排历史教学,根据新课标的,我们知道了新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具备三个特点:一是知识处理上变得更加灵活,通过模块来完整的体现出知识教学要点,通过压缩教学时间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二是使知识要点的主题变得更加突出,通过融会各种古今知识来丰富历史的教学内容。三是使知识要点的选择更加个性化,通过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方式,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另外,由于新课程历史知识是围绕着专题知识结构和组织历史内容形成的,它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训练能力,让学生能够判断知识要的,能够通过各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因此,历史教师需要研究知识要点,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教会学生利用分封制自主提出问题,在筛选问题的时候,需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历史教师还需要做好新课程历史知识专题的深入挖掘工作,需要围绕专题组织历史实际来形成专题知识结构,依托专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以此来提升历史教学的学术性和思辨性。历史教师也可以直接通过教学任务分解来实现综合性历史教学管理,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学”和“思”,理解教师的“教学”,掌握知识的落实程度,从而发挥出课堂历史教学质量,让学生正确的理解历史知识。因为传统的旧的教学观念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历史教学使用需求了,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引导着学生一步一步的分析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总结出正确的结论,同时,按照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正确的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在筛选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自己理解知识,自主解决问题,学生就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有利于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反思模块教学方式能够优化课堂教学质量,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三、对教学现状的反思

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及时调整好新课程实践中的知识难点,尤其是专题模块和问题中心的内容体系,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总结。由于新课程的专题设置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需要学生储存着大量的知识内容在脑海里面,所以,学生学习某一个专题内容之前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量才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所以,新课程一开始就采用了专题教学的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存量。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总是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导致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知识内容的铺垫,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另外,由于新课程中的初中历史内容与高中历史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衔接问题,不利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因为,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否充足会直接影响教师的专题教学质量。当前的新课程就是采用了专题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而现行的高中教学只是在高三的时候才运用了这一方法。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老师必须做好大量的知识铺垫。由于新课程标准的历史专题涵盖着大量的综合历史观点,它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如果在日常教学中遗漏了这些知识内容,那么就会造成教学中过渡的流畅性,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新的知识内容。虽然《新课标准》中有着较强的知道教学作用,但是教师仍旧需要对新课标准进行理解,然后使用自己的教学方式自主的开展教学活动,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四、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传授知识内容,而且还需要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和创新,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新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反思的方式来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因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提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性,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另外,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让学生凭借着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来感受历史文化,通过自己的摸索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教师还需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知识去感受和摸索以及发现,教师需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探究时间,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实践,让学生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来了解历史知识。此外,教师还需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使用新课程的标准来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教学的“沙龙”,以此来实现新课程的维度整合。

五、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新课标的教授方式与传统的知识教授方式不一样,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来达到教学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日常教授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师方式理念,需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来整合自己的教学知识要点,打破传统的、单一的科学教学模式和知识框架体系,通过专业的知识专题来进行教学,从而达到优化课程的目的。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创新能力;课堂教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关键,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塑造作为重点来抓。同时必须根据历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开展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历史学习的真谛,才能树立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一、立足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和思路

高中历史具备文科科目的基本特征,即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适度采用情境教学的办法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完全投入具体情境中,进而产生学习的高度自觉和积极性,并能够潜移默化地转变学习方式和思路。简言之,情境教学的情境是一种外在的引导因素,帮助高中生领会历史学习的奥妙,并自觉地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总之,诸如情境教学之类的课堂教学新方法,不但可以帮助高中历史教师快速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转变过去那种单一、陈旧的学习方式,进而激发出学习的创新能力和思维素质,这是极大的进步。

二、充分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聆听、感悟的能力,而且必须具备运用历史知识和理论解决一定问题的能力,这就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升华和进步。所以,广大历史教师必须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要点来抓。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负责人,历史教师要承担起更重要的任务,既要开展日常的教学活动,维持教学的高水准,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势。基于此,高中生也要认识到自主学习与学习方式转变、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密切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的复杂联系。加强自主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转变学习的方式方法,同时培养创新能力。

三、“放权”给学生,开展合作式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前文已经提到,学生始终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主体,也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尊重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决定历史学习的思路和策略。当然,这样的决定是基于正常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之下的。

灵活运用合作式学习的方法,既可以增加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和层次,也可以引领学生更好地体会集体、团队学习的乐趣,进而增强学习方式转变的力度,同时大幅度提升高中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包秀侠.如何适应新课改理念下的历史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2).

篇9

关键词:阅读能力;高中历史学习;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204-01

当今是一个信息时代,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瞬息万变,能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已然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顺应时代,学会学习,立足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由此能力立意是为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之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在这一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一要求也以大量的材料题的形式在高考试卷中得以体现。注重各项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各类人才的时代需求。

诚如我国古代儒学大师朱熹所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读书”。阅读是学习之母,是归纳、分析、综合、理解等其它高层思维能力活动的基础。要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学会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等历史学科能力,首先要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

1.读课本、明主题、理条理

教科书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教材。培养阅读能力可以首先从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科书入手,教以阅读方法和技巧,训练提取历史信息的基本能力,建构历史知识的主线。

1.1 利用目录、从全局掌握学习模块的基本脉络。教材目录是全书的总纲,是全书内容的高度浓缩,会读书的人,首先会利用全书的目录对全书的内容进行一个综观,把握全书的基本体系和总体结构。

1.1.1 读全书的专题标题,思考各专题的内在联系。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专题六“罗斯福新与当代资本主义”、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从专题标题可以看出专题一到四阐述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不同性质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特点,尤其近现代经历了一个在曲折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过程,并由此引起了社会生活的一系列变迁。结合专题五至八,可以看出本册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三种性质的经济形态--中国古代经济、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情况。二、世界的经济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1.2 认真阅读专题及专题下各课的标题。如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从专题标题可以揣摩出这个市场的有两大特点——“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的”,即是一个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世界市场。再看每课标题“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蒸汽’的力量”、“走向整体的世界”,可以基本掌握该专题的主要内容:通过开辟新航路和血与火的征服欲掠夺,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革命,世界走向了相互联系的整体。

同样的方法把握其他各专题的主要基本内容与结构,这样就从宏观上把握住了整个教科书的基本脉络、知识体系。就像建房子,房子的框架结构建牢固了,接下来就只要添砖加瓦。

1.2 掌握专题主线下精读课文。

1.2.1 抓住专题导语、课前提示把握专题中心,强化专题体系。在通过目录形成宏观知识体系之后,对各专题进行深入学习。在专题目录下,进一步阅读专题导语和各课的课前提示,对专题线索进行充实,形成完整清晰的专题线索。如必修二专题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的主线和专题体系即可更加清晰:古代世界文明彼此孤立、隔绝,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地孤立的状态,使世界有了联结的通道;随后血腥的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两次工业革命增强了资本主义列强扩张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也大大提高了世界市场联系的技术基础,日益走向整体的世界。

1.2.2 标记和提取关键词句,要点化,简洁化。抓住关键词,理清线索,掌握要点是将书读薄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正所谓“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尤其在阅读正文和大段文字时,应该养成标记关键字句的习惯,在关键句下划线,再关键字眼上作统一的醒目标志。如交待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内容、结果、意义或影响的重要字句,尤其是一些贯穿专题主线的重要事件和核心词,如“奠基”、“建立”、“巩固”、“完善和发展”、“强化”、“形成”、“确立”、“根源”等。对于一些时间的背景、过程、影响比较复杂的情况时,以序号进行标记,使之要点化也是极为必要的。科学的标记有利于迅速抓住知识的要点,也为日后的复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要点记取法是学习和记忆历史知识最为常用和高效的方法,避免了"眉毛胡子一起抓"不着边际的低效学习方法,保障了学习的效率也减轻负担。长期习惯养成和训练,归纳、概括能力必将大大提升。

1.3 归纳梳理,化为己有。将教师传授的的阅读方法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在实际训练中调动思维能力,提高归纳能力,笔者的在此作了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有:①强调课前预习,设计预习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在联系;发动学生设计板书标题。②根据历史知识的类别选择适合的方式,将其用表格或曲线图表现出来。③专题学习结束时,对专题知识进行归纳,形成一定的网络结构和较完整的体系。实践证明,这一类的联系对于锻炼学生提取历史知识,把握重要知识点,以及加强对历史线索和知识结构的建构效果是明显的,对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也是极其有效的。

2.注重在材料题练习中提高阅读能力

课改以来,历史高考试题以材料题为主要方式,以文字史料为主,辅以各类历史图片、图表、漫画等多种形式的史料设计问题,考查学生各项历史学科能力。在短时间内读懂材料和问题,全面、准确地提取有效信息是理解命题意图、科学作答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平时练习中就应该注重解题指导,从“读懂”开始训练。笔者认为指导学生在阅读题目与材料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两个方面:①抓住历史基本要素:时间、空间、人物、事件;②掌握三个重要策略:确定中心、划分层次、抓关键词。尤其应强调的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就应对这些重要信息进行圈划,强化 “眼到、手到、心到”的阅读习惯。

3.课外泛读,丰富知识,开拓思维

篇10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异步”教学法 教学研究

上世纪80年代,异步教学概念就已经提出,经过多年研究和发展,现在我国已经形成具有教学特色的异步教育模式。在“异步”教学法中,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下,能够加深对学习的思考,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体现[1]。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异步教学法转变了教学主体,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对推动我国教育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异步”教学法的特点

(一)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的学习要求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和授课目标,教师过于重视“教”的作用,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处在较低的状态[2]。但是在“异步”教学法中,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方案的制订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学生学习中的问题,通过与学生一起讨论,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同时在学生提出见解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显著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生自主性学习得到体现

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异步”教学法中,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中对学生教学同步的传统教学观念,制订教学方案时更注重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主体由原来的教师变为学生。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制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问题,加强学生对学习的思考,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主思考,积极融入学习,大大提高学习兴趣。

(三)学生的创新性得到培养

在“异步”教学法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尊重,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性有很大帮助。在传统教学中,在授课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讲解,学生学习被动,缺乏对学习的讨论,学习思维受到极大的限制,思考问题也形成固定的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有很大不利。在“异步”教学法中,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见解,逐步培养自主思考能力,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应用“异步”教学法,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会大幅度提高。

二、“异步”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堂问题的设计

在“异步”教学法中,课堂提问是必需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写好教学备案,对教学内容全面明确,设计课堂问题。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对于基础性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要回答出来;对于较深层次的问题,小部分学生经过思考可以回答出来。这样通过不同程度的问题设置,既可以表扬学生对已学习知识的掌握,更可以鼓励学生加强学习思考,提高学习主动性。

(二)学生自主学习

运用“异步”教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可以通过四个阶段体现:

1.在高中历史学习中,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阅读也是基本的条件。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要教导学生端正阅读心态,做到认真仔细阅读。在阅读中,最好做到粗读和细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对阅读思考。同时,对于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概念等,可以通过做标记的形式辅助记忆[3]。

2.做好学习提纲。高中历史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对知识的贯通性要求较高。因此,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学习的知识,做好简明的学习提纲,罗列基本的历史知识架构,通过提纲对历史知识加以细化。通常可以采用两种学习提纲形式,一种是知识网络型的学习提纲,根据教材内容贯通性,将教材各章节的知识要点进行分类,在每一类中详细列出知识点,学生可以在提纲中加上标题和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种是问答型的学习提纲,对于教材各章节学习中的知识要点,通过问答的方式罗列出来,学生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对于历史概念也能形成连续的认识。

3.教师答疑。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后期阶段,积累问题是必然的。对于积累的问题,有些学生可以自己解答,有些则不能。对于学生不能通过综合分析解答的问题,教师应该提供帮助,解答学生的疑问。

4.教师的强化。在课堂教学将要结束的阶段,对于课堂教学的问题,教师要对问题结论进行综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最后的总结强化,解答学生的疑问,鼓励存有疑问的学生课外继续研究,充分提高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异步”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显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对学习的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的实用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朝祥.浅析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实践,2010,21(0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