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主要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8-18 17:5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主要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历史主要知识点

篇1

一、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育资源开发,可以将较为抽象的初中历史知识变得具体、化繁为简,很好地帮助初中学生理解和记忆初中历史知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初中学生减轻历史学习的压力,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初中历史知识涉及范围非常广,它涵盖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中国与西方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因此,初中历史知识是较为复杂的。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理解较为困难的初中历史知识点,这些历史知识难点会花费初中学生大量的时间,降低初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而网络环境下开发的初中历史教育资源可以直观地将初中历史知识展现给初中学生,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事实和知识点,从而有效地帮助初中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以苏教版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下册中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历史知识点的教学为例,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生、发展地都集中在西方国家,而初中学生由于历史学习还处于基础阶段,历史知识点的积累量相对不足,对于西方各国旧时期的经济发展的学习和了解较少,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历史知识点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理解和学习起来较为困难。而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资源的开发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强大资源库系统有效地开发网络初中历史教学资源,并且将这一历史知识点完美、直观地展现给初中学生,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初中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初中历史教育资源的科学开发

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它对于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和水平有着非常强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认识到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并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地开发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资源,科学利用开发的初中历史教学资源来帮助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第一,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人文资源。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人文资源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重视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第二,合理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社会资源。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很多都是有关于社会发展的历史资源。社会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社会资源,从而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量和对社会的认识、学习。第三,合理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自然资源。初中历史教学资源中包含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历史的发展需要自然的承载,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重视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自然资源的开发。

三、初中历史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篇2

关键词:开卷考试;历史教学;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08-02

初中历史科目在江西省的中考中采用开卷考试形式的几年中,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教学理念,考试要求明确、内容全面、试题规范,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了历史教学的发展。然而,反思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部分学生、个别教师甚至学校管理者在中考实行开卷考试的形势下对初中历史教学有着诸多认识上的误区,并影响了历史教学。为此,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策研究。

一、从思想深处轻视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忽视其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学习的教学常规

现在有些师生在应试教育下都非常现实,你考什么我就学习什么,你多考我就多学,你少考我就少学,你不考我就不学。既然中考历史只有50分,那我只以50分的态度对待你。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对初中历史教学持较普遍的轻视态度,有些同学抱着“副科”的错误认识,对于掌握初中历史知识的各个基本环节严重缺失。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听讲,课后练习很多同学直接抄答案,把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放在考场上,临时抱佛脚,严重影响了历史课教学工作地开展。

对策:把初中历史当作一门正常的课程来对待。学校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常规检查考核等方面严格遵循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不歧视、不忽视;历史教师应该“自重”,搞好初中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所谓“主科”教师,要尊重初中历史的教学时间,不挤占、不挪用;至于学生,应以学习知识为目的,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中考分数为现实利益诉求,搞好历史学习的各个环节,不放弃、不懈怠。

二、开卷考试时对课本或资料严重依赖

对于考试,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所有答案都在书上,缺少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开卷考试科目时,很多同学把大量资料带入考场,考试一开始,有些同学连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也要翻书,手忙脚乱,耗费大量考试时间。由于缺少平时积累,很多答案只是课本文字的拼凑。有些知识点似是而非,张冠李戴。

对策:教师应加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管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力争把重要知识点让学生消化于4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应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注重平时点滴知识的积累。要记住,各种资料在开卷考试中其实质作用只是参考,而不是抄袭!

三、轻视开卷考试的难度

好的开卷考试题目既能减少学生的记忆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能考察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各项能力的提高情况。我省每年的中考历史试题难度基本固定,即容易题、中等题和较难题分值的比值约为5∶3∶2。可以看到其中难题也占了20%,加上中等难度题,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占到了一半。这些题目考察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较深刻的理解和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平时没有认真学习的同学是做不好这些题目的。事实上每年中考历史分数在40分以上的优秀考生比例还是不算大的。在初中历史多年开卷考试之后,其命题思路有迎合高考之势,对学生能力考察要求逐步提高,相应的对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策:在观念上走出轻视开卷考试难度误区的同时,结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以历年中考真题为蓝本,做到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对知识的讲练测三结合,有复习,有模拟,全面提高学生各项能力。

四、重“开”轻“闭”,忽视重要知识点的记忆

意思是因为是开卷考试而在学习中人为的违背了学习知识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只知道“开”眼翻书,不愿意“闭”眼“关”书,什么也不装入大脑,忽视重要知识点的记忆。“闭”上眼,“关”上书,茫然一无所知。开卷考试初衷是减少学生对死记硬背知识的依赖,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但有同学认为,反正考试可以翻书,所以什么也不用记。相反,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初中历史的很多知识点离不开记忆。否则考试时翻起一大堆书来犹如大海捞针,盲人摸象,毫无所获。

对策:首先,明确面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应记忆的知识点:(1)重要的历史时间、人名、地名,重大的历史事件等常识性知识点;(2)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脉络、基本规律和阶段性特征;(3)历史演进中转折性的重要拐点;(4)课本上能反映历史知识学科特点的重要文字表述和观点;(5)教师讲课中提炼归纳出的带总结性的知识点;等等。其次,以点带线带面,通过以上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建立起历史学科的知识框架体系。

五、学习历史重“过去”而轻“时事”

这里的“过去”即历史课本知识,“时事”即当今的“家事、国事、天下事”。2012年江西中考历史命题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时代性原则,该原则要求试题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相联系。这一原则给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应试要求,也是我们平时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观念和能力要求。

对策: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注意把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当今的时事政治有意识的进行联系拓展,用历史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现代一些国内国际重大问题的来龙去脉、产生根源和发展方向,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脉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把相关的历史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相联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他们可能有的生活体验,把握历史知识讲解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学以致用。

六、重“知识”而轻“创造”

2012年中考命题还要求贯彻创造性原则。在这一原则的要求下,今年中考历史试题开放性问题达5分之多,占总分的10%。而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侧重于课本知识的讲解掌握,对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做得不足,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显得力不从心,回答时要么无的放矢、漫无边际,要么头痛医脚,张冠李戴。显然,学生要解决开放性问题其是否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显得至为关键了。

对策:这就要求教师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打造开放性课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多角度思考问题。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高效课堂;有效构建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05-01

就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来说,不仅是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科目之一。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构建,不仅是课程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构建,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从历史角度出发,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比较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往往就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经过为主要的教学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作为历史之外的旁观者,对历史事件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一味的跟从教师的教学思路,对相关历史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新课程改革条件下,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点之外,更多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历史人文素质的教育,简言之就是"以史明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转变相应的教学理念,从历史的角度对学生加以引导,将历史进行还原,让学生在观察中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比如就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第三单元活动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在传统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节省课时,通常会直接为学生进行相关的总结,让学生进行记录即可,但历史课堂的有效构建,就应通过这些活动课程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在展开教学之前,可以让学生将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并同时要求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为自己一方的辩论提供有力的依据。在辩论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发言,但要控制好秩序和时间,让学生在这种较为自由的学习空间中掌握并巩固相关历史知识点,学会站在现在的位置,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事件的来龙去脉,得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2.多媒体资源的有效利用,丰富课堂呈现方式

除了上文中讲到的教学理念的转变之外,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构建还离不开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就历史课程本身而言,如果单从课程内容来看,有的历史事件与现在的时代相去甚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不到相应的学习热点,于是历史课程也就成为了学生眼中枯燥的代名词。针对这一现状,历史可侧很难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教师应充分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丰富立体的历史课堂。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在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教材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不同的呈现。比如就八年级历史教材第一单元""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可以提前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收集相关的资料或视频,开展正式的教学之前,可以播放一遍让学生进行观看。在播放之前,教师应准备2~3道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避免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毫无重点。

与此同时,在初中的历史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就一些较难的历史讨论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最后进行小组意见的汇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同时从某种程度来说,还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对象。因此,除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组织之外,教师还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为初中教育体系的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月红;;"说书"--历史课堂的表达技巧[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年04期

篇4

一、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特色

1.义务教育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改革后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高了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推动了九年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坚持两方面的原则,一是提高教学的普及率,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都可以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二是课程标准符合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自身的优点。改革后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加入了人文主义、民主平等、可持续发展等体现时代精神的特色因素。学生在赞扬先人取得的科技成果的同时,可以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帮助;通过了解我国社会体制的演变历程,认识到民主与平等对人民的影响力;通过学习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材料,掌握世界格局的变更,认识到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初中课程标准更加重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用书本中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增加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

2.降低了初中历史教学的难度

初中历史课堂标准注意到了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时间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线索,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自主学习的模块。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本历史常识的层面上,对历史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知识点的整合,并针对教材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而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探讨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并做出自己的判断,进行相应的解释说明。历史课程标准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更加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3.改变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新增加了交流讨论的模块,例如,教材设置了关于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成败的讨论课题,并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找出王安石变法没有商鞅变法效果明显的原因。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个环节,及时地总结每单元的重要知识点,然后和学生一起研究分析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制度,归纳出两者取得不同效果的原因。学生在归纳的过程中能加深对变法内容的理解,掌握变法的内容对当时社会体制的影响,分清这两次变法的功过是非,并且清楚两次变法效果不同的原因。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还可以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熟练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初中历史标准中已经剔除了以往初中历史教学大纲中重视课本知识学习,忽略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学生为核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重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切实可行

历史教学的评价一直是广受教师和学生家长关注的话题,对于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有着指导作用,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对传统教学评价方法中的不良影响因素做出了评判,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法,确定了教学评价的指导地位,以此来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质量,促使教师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鼓励教师不断进取、认真工作。初中历史教学的评价方法不仅考查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过程中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和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评价方法不再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重点,而是作为评价的一部分,采用科学的评价手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

二、实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意义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打破了以往封闭式的教学体系,加强了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根据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问题的分辨能力增加了许多时政信息,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在国际环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正确地理解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历史教材内容的设置更加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增进学生与历史教学内容的联系,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重点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学会如何收集历史资料,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

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能力水平相较于小学生有了很大进步,但又有很多不稳定因素制约着其能力的发挥。初中历史教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应该有充分认识,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一是整体观。初中生的整体观普遍还不高,而历史学科本身就是需要从宏观上看待的一门特殊学科。

二是历史理解能力。有些历史事件和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点难的,需要知道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就要向学生解释事件的来龙去脉,这就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三是初中生的记忆力。初中生处在人生的发展阶段,是记忆力的黄金时代。初中生的记忆力有着自身的特点:无意识记忆较明显,随着心理活动有意性发展,有意识记忆日益占主导地位。这些记忆特点是教师必须知道的,可以根据具体问题设置记忆内容,使用记忆方法。此外,初中生的抽象记忆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历史课堂对于这种能力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初中历史的学科特点

一是宏观性。初中历史课从宏观来看,需要培养学生的宏观历史观念,不能割裂历史,历史是联系着的,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古代到现代,这些大方向是需要学生把握的,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宏观、客观、联系地看问题。教师应该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联系世界历史,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是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和记忆能力等特点,以普及学生的历史常识为主要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三是人文性。初中历史教学应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对学生进行陶冶,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认识历史,正确地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是综合性。初中历史关注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五是记忆性。初中历史无疑是需要记忆的,没有记忆就无所谓学习,历史知识的记忆包括对概念、具体事件,以及时间的记忆等。各种知识点都有不同的特点,当然记忆方法也应该不同,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不同的引导。

三、有效教育下的历史教学方法

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初中历史,是一门整体性和具体性相结合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纵横两条线索,运用整体感观理解历史,知道历史的发展特点和世界的整体性,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

二是重视理解记忆。历史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理解的,如果没有理解那就谈不上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理解课文,从课文中选取关键知识进行解释。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难点和疑点在哪里,以便更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和知识点。

三是讲究记忆方法。记忆历史知识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取不同的记忆方法进行记忆才能真正事半功倍。作为历史教师,本身就应该牢记重要的历史知识,进而要学习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对学生进行记忆方法的训练和传授。比如,在记忆没有相互联系的几个词的时候,可以采用故事记忆法,将这几个词联系起来编成一个故事。这样的方法使学生既记住了知识点也能从中感受到学习的故事性,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获得成就感。

四是重视知识拓展。历史不单单是学习课本知识,单调而简单的知识固然方便记忆,但历史教学的课堂不应该只有记忆,教师应该适当补充一些知识,联系我们的生活,让学生产生兴趣。在历史教学中,一些细节的引入往往会对学生学习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本知识。

篇6

尴尬的初中历史课

初中历史课是非常重要的,但又是不被重视的。为什么说它重要?唐太宗曾言:“以铜为境,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境,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知史者人文素养必定是残缺的。初中历史课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文化沃土,因此不可谓不重要。但它又为什么不被重视呢?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它在中考中的地位不高;二是它不是基础性学科,对其他学科学业水平的影响不大。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面对的是一门既重要又不被重视的学科,这是很尴尬的事情,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笔者认为,常规的应对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逃避,另一种是讨好。所谓“逃避”就是指历史教师默认学生对历史课的不重视,对这门课程提不起精神来,照本宣科,草草了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上历史课时的感觉必然是味同嚼蜡。所谓“讨好”是指以“有趣”为宗旨,或笑谈野史,或大话奇闻,或以各式活动调动课堂气氛,或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视听刺激,结果学生的注意力都被“玩”给吸引去了,知识没掌握好,思维也没有得到发展。所谓“寓学于乐”只剩下了“乐”,“学”的味道却被严重冲淡了。因此这两种方式都是对历史课的敷衍,甚至是亵渎!

思维可视化来了

要让学生们发自内心地爱上“尴尬”的历史课,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要有趣;第二,要有用;第三,要高效。然而教师如何能做到这三点呢?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确很难做得到。

如今,“思维可视化”来了,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首先,使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将教学的焦点从“知识层”推进到知识背后的“思维层”,从而使教学活动实现了从“灌输知识”到“发展思维”的跃升,也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同步发展了思维能力。其次,以直观的图示化语言帮助教师将原本不可见的思考路径清晰地呈现出来,使抽象的、复杂的思考过程更容易被理解,从而大幅度提升教学效能。

如何用“思维可视化”重塑历史教学

在“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中包含多种图示技术:学科思维导图、学科思考策略模型图、解题鱼骨图、概念图等。其中学科思维导图与学科思考策略模型图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前者适合用来梳理知识或帮学生打开思路,发展辨证思维能力;后者则适合用来揭示或总结规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或形成有效解题策略。而学科思维导图又大体分为归纳型、分析型、创作型三类,其中归纳型与分析型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最为常用。

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是基础,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绘制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来完成预习,在头脑中形成较为清晰的知识结构;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是深化,学习小组借助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对关键知识点(大多数是难点)进行深入探究或引发思维碰撞。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绘制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入手,但不能一直停留在这个层面,因为绘制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偏重于对书本知识的梳理,缺乏对关键知识点的深入探究,思维仍然停留在知识表层,无法满足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意识,发展学生深度思考能力的需求。据笔者了解,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但大多数都停留在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层面,甚至是粗糙低劣的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层面,所以效果很难显现出来。

因此,要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教师必须对关键知识点有准确的把握和深入的理解,既要找得准(什么是关键知识点)又要探得进(深入本质,总结规律)。当然,教师不能把“自己的分析”直接给学生画出来,而是要通过有效提问引导学生去画(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逐层深入,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快乐。

下面笔者以九年级上册《第15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人教版)为例来说明如何通过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结合模型思想)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步,鼓励学生跳出教材知识表述局限,小组合作探究,寻点设疑(找到关键知识点进行深度探究)。

第二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学科基本思考策略模型(发生了什么?为何会发生?如何发生的?会有何影响?)进行解析。

第三步,挑选一名学生扮演老师,以绘制分析型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并讲述对关键知识点的分析。其他学生则进行质疑,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分析更为完善。

第四步,教师依图对学生的分析过程和结果进行点评。学生则同步完成对分析过程的反思,更正思维误区,修补思维漏洞,强化优质思考策略,从而使综合思维品质得到升华。图1所示的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除了对关键知识点的深度分析,教师还可以通过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来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基本步骤同上)。下面是笔者引导学生对“殖民活动在历史上究竟是一种罪恶还是发展”这一问题所进行的辩证性思考,并通过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呈现该思考过程(如图2)。

结语

以思维可视化技术重塑初中历史课教学,让原本看不见的思维跃然纸上,简化了教师的“教”,深化了学生的“学”,使我们找到了“减负增效”的新支点。不仅如此,思维可视化技术还让笔者的历史课超越了历史课:学生上历史课不仅仅是为了学好历史,而且在学习过程(即有效思考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获得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

点 评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教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前言

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同学们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们要加强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所谓有效性是指:1.有效果,指对教学过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评价。2.教学效果,是指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3.有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4.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能明显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减轻同学们课下的学习压力,有利于同学们的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作为老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的综合素质,因为就历史课来讲它所涉及的知识点非常丰富,可谓是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及,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例如:在讲到元朝铁木真灭宋时我给同学们讲了关于爱国英雄文天祥的一些故事,还有关于铁木真的一些英雄事迹,每当我讲起这些故事来同学们就特别来精神,都会竖起耳朵来听。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频率。”作为老师还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些时候语言就是是吸引学生们听课的一个关键因素,语言表达要明确要斩钉截铁,这样才具有高的可行度,千万不要支支吾吾欲言又止,这样不但同学们听了会半信半疑,而且会引起同学们的厌学情绪,相反,如果老师的语言简明练达,具有逻辑性;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让同学们赏心悦目,处于愉快的氛围中,当然会对教学产生很好效果。达到提高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抓住历史教材的特点

教材是经过专家仔细研究,多年总结,精心编制的,因此其质量应该说是相当可靠的。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现在我们用的是人教版的的教材,这本教材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教科书不管是在导入新课时还是在课本的内容中都用大量的生动形象的,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例如:在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用女娲造人和补天的传说,以及西方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导入。再如,在讲“推恩令”时正文中并没有直接出现推恩令这个名词,因为这个词毕竟太过抽象,并不容易理解,所以文中就以非常形象具体的语言来讲述了这一节。这样作为教师我们就要顺应教材的这种编排形式,来引导同学们,使同学们对即将的要讲的新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切不可像有些教师一样认为这些是次要的东西,考试也不会考,所以就直接略过,直接讲他所谓的考试内容,这样直接导致了学生们产生厌烦的情绪,就算是努力学习的同学们老是面对这些枯燥的内容学习效率也难提高。因此抓住教材的特点,应用到教学策略中,并且充分合理的应用这一特点来进行有效教学,从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还是只限用于灌输式,老师在上面讲,同学们在下边听,这种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同学们积极性不高,当然也起不到好的效果。要想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加多样化,让同学们对历史的学习更加感兴趣。例如: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重现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我们教学的时候并没有必要一味的去强调重点的考点,因为讲授新课并不像总复习那样需要针对考试,讲授新课的时候还是要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主动地去学习,在我的教学中,除了讲课以外,我通常会适时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多媒体给同学们播放一些有关历史的视频和图片,同学们当然会非常欢迎,课堂气氛也是更加活跃。

再如:我会鼓励学生手脑并用,以为在历史的学习中有太多的文字,同学们总是面对枯燥的文字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在讲到《》时其中的赔款银两合计为八亿九千万两白银,我让同学们计算如按当时的16两制换算成斤计算,相当于多少斤,再按2000斤为一吨换算,也即相当于多少吨白银。如果用每辆十吨的大卡车装载,要用多少辆同样的卡车才能一次装完。这样通过计算,使同学们更加具体的认识到了《》赔款的巨额性,进一步感受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另外,在课堂教学上还要注意教学过程的信息反馈,只有通过这样的信息反馈老师才能更加清楚同学们听课的效果,同学们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作为老师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之中作出调整,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加完备更适合同学们。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注重历史知识系统化

历史的知识点非常多,而且知识点也很零碎,记忆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因此老师就应该在讲课的时候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知识点穿成串使知识更加系统,通过一个线索就能将所有的知识点全部都拉出来,这样记忆起来就能比较容易了。通常情况下历史的大线索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横向的,即在同一时期发生的主要的大事,如:将同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知识相联系。另一条纵向的就是时间,如:政治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经济随时间的变化等。当然还有很多小的线索,也可以把一些事件联系起来,就要求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留心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要鼓励同学们自己发现线索用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综上所述,要想把握好有效教学,使其能真正的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就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抓住教材特点、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系统化,以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初中历史有效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参与,彰显的是学生的“人本”意识,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历史课堂才会生机盎然,有效教学才会如花似锦。

参考文献:

[1]胡继渊,沈正元.《加涅的有效教学策略思想的浅析及借鉴》[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05).

篇8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提升教学成效 创新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中考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许多师生对历史教学工作重视程度不足,与此有着必然的联系。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效提升教学素质化程度,从情感、能力、思想与知识等方面形成合力。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提升教学成效。

一、强化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情感

在许多学生的眼里面,初中历史学科和地理、体育等科目一样,是“二等学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低下。针对这样的现状,我在历史教学工作中,强化学生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情感。首先,让学生明白,对于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具有一定的认识,是最基础的要求,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让学生对历史学习增强责任感。其次,通过生动的实例来教育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判断明天,“知古方能前瞻”,我们可以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汲取到丰富的规律,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与判断能力。通过这样的思想教育,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认识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强化手段提升,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活动

在现代教育手段不断得到普及的今天,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也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加大对教学设备的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成为初中历史课堂的重要辅助手段,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相当比例的初中历史教师并没有充分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甚至认为没有多大必要。对此,我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深入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导入都是教师的三言两语,难以对枯燥的历史教学课堂产生激趣作用,我在新授教学之前,结合教学内容,播放一段与教学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为深入开展历史教学奠定积极的情感基础。其次,针对历史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的实际情况,我运用多媒体手段,从网络上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片片段,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演示,一方面将枯燥的文字转变为生动的影像,提高了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对历史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优化历史教学活动。

三、强化模式创新,提升师生教学互动质效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采取“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机械模式,师生之间互动较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意识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这一点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不一致的,学生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也难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探究能力。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师,我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作为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促进师生互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强化课前预习活动,要求学生在开展新课学习之前自行学习教材,对照预习目标进行尝试性努力,并适当搜集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基础性资料,为课堂研究学习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在课堂教学之中进行自主探究模式创新,改变以往历史教学单向传授的方式,将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为一组研究提纲,向学生揭示出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深化集体研究学习的成效,我还对学生进行了科学编组,按照不同学习能力层次人员均衡的原则,实施人员分组,每一个小组的成员基本控制在8人以内,保证探究学习活动秩序井然,深入高效。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笔者主要对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帮助解决,对具有共性的问题集中辅导,帮助学生加深对探究题纲的突破能力。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成果梳理,给予指点,学生自行完善补充,主要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学习目标。另外,在每一节课教学结束之前,都要开展历史知识点当堂检测活动,将本课中的教学要点进行简要测试,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调整教学安排,促进整个历史教学活动深入推进。

四、强化主题活动,深化学生思想引领作用

历史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学科,不仅承担着历史知识传授的目标,而且要对学生的人生理念产生引导作用。在贯彻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载体,整合各种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初中历史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主要依托辩论、交流、演讲等形式,进一步拓展初中历史教学空间,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更加有效,理解更加深刻,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引导作用。例如在教学第二次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等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一分钟演讲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在演讲中得到升华,有效深化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再如在教学内容的时候,我在班级开展了“感动中华”主题活动,要求学生每人搜集一个和有关的英雄事迹,在班级进行交流汇报活动,进一步深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努力”的信念。

五、强化教学拓展,构建全面立体教学模式

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初中历史考试作了重大的改革,在中考中历史实行了“开卷考试”,这样一来好像历史就变成了副科的副科,在学科中的比重似乎比其它副科更轻一些,使得学校与教师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更是缺乏激情,历史课在学生的心目中好像可有可无。其实历史是初中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初中学生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树立正确历史观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不应该完全把目光只是放在中考上,要探讨课堂教学的调整和改革,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结合历史典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如果按照课本去讲,那只会是干巴巴年代与名字的堆积物,学生不仅无兴趣去学还会越听越烦。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其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还是人类文化典故的载体之一。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穿插一些历史典故,充分利用典故的故事性,可以帮助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例如初中历史教材中就有许多成语典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知识点进行历史知识的解读,以一个成语典故作为历史某一事件的阐述载体,必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毕竟就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讲故事“的方式,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举例说,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中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时,教师如果只是把这个战役定义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从课文中阐述“前秦80万军队对东晋8万军队在肥水展开斗争,东晋最终取得胜利”,那稍显枯燥,也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毕竟这些基本的知识点学生已经从课文中获得,教师在进行“复读”那肯定难以让学生产生新鲜感。而如果教师以成语教学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以“淝水之战”、“草木皆兵”这两个成语典故为核心主题,展开故事性的教学,则必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专注于课堂。又如,在学习东汉班超出使西域的知识点时,教师也以“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两个成语典故着手,进行教学组织。“投笔从戎”写的是班超为报效祖国,放弃文书工作,毅然从军;而后一个成语写他在通往西域的途中,临危不惧,果断的斩杀匈奴使者,胜利完成东汉赋予他的使命。通过这两个成语可以把历史事件进行一个高度的概括,并很好的描述了班超这个人物形象,写出他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片段。而学生在学习中,也会被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典故所征服,不仅学习兴趣大增,文史知识也得到了提高。通过以上的几个例子,教师可以把“成语典故”作为教学的支点,在此之上,让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其他章节的学习中,也找出与历史背景和人物相关的历史典故,并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在增加师生交流的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更为广泛的搜索,找出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这无疑可以增强学生资料收集和分析的能力,也可以间接的扩大学生的课外知识阅读量,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二、利用影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历史的追溯和记录已经不在单纯的依靠文字,而是充分的利用了各种科技,历史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在是死板的文字,而是是有血有肉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现代人对历史的演绎和追溯方式,把历史影音资料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动”的历史画面中,认知历史。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教师可以以近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某个片段为教学资料,让学生从中判断其剧情是否遵循历史进行改编,如果与历史记载有出入,那可以让学生对此进行评述,甚至可以让学生担任“编剧”,从史实的角度出发,对人物事件进行编排。通过这样的影像教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更深层次的思考,这对学生的历史学生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结合社会焦点事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几乎没有障碍。初中学生虽然没有进入社会,与社会亲密接触,但是这并不妨碍社会各种信息传入校园,也并不妨碍学生读取社会各种信息。特别是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的传播更是“无孔不入”,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学生也开始关心社会问题,对各种信息都怀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进入社会信息网络,获取各种信息。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从时代的发展出发,在教学中注意以社会焦点事件为背景,进行相关历史知识的阐述,在学生已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如教师可以从近段时间一些省市争夺“100周年纪念日”的归属为导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这一社会事件进行分析,根据个人的判断,对这起“纷争”做出相应的评述,并说明自己的判断的理由。通过社会历史事件的分析,学生一方面可以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也可以解决现实社会的一些问题,从实用性的角度,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下,才会完全融入课堂,而教师也才能顺利的把信息传达给学生,保证传输与接收双方的同步有效进行,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新的教科书体现了初中历史课程特点,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做到目标让学生参与制定,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只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努力进取、勇于探索,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一定会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只要我们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友爱每一位学生,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一定会走向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图示教学法;历史与社会;教学应用

由于历史知识的复杂性和零散性,我们可以采取图示教学法将历史知识进行有效的串联,这样可以方便学生学习和记忆。图示教学法是用图形、表格、框架等形式对历史事件进行梳理和展示的教学法。通过这些图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根据图示分析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密切联系。本文就将针对图示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积极意义以及图示教学法的具体应用方法进行研究。

一、图示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历史课本中的目录就是图示的一种,目录是把一册书的重要知识系统地联系在一起,把每个零碎的知识点按时间或者其他线索串联在一起,学生就可以通过对目录的研究和学习来巩固自己的基础知识。学生可以在目录的基础上对每章的重点知识进行逐层拓展,这样有逻辑地进行学习和记忆,历史的学习就会变得简单很多。

2.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历史的学习顺序有很多种,并不一定必须按照时间顺序来学习。教师可以按照事件的性质、事件的联系等条件将历史知识进行整理。整理成图示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帮助学生记忆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我们对于历史知识不应该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教学时只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强行记忆,学生不但会失去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还会渐渐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通过引导让学生将历史知识梳理成图示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日后的学习中将会更加积极主动。

4.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强调死记硬背,学生普遍认为历史的学习枯燥乏味,难以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采取图示教学法,将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展示,并且和学生一起总结图示,这样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对历史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

二、图示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课前进行预习,对知识进行初步了解

初中历史教学主要的应用方法是课前进行预习,对知识进行初步了解。要掌握每节课的知识和重点,然后将每节课的内容用提纲的形式进行整理,进而设计出图示。通过图示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课程的内容。

2.教师应注意丰富教学图示形式

初中历史教学主要的应用方法有丰富教学图示形式。历史教师在应用图示进行教学时,要采取多种图示并行的方法,不要反复采用单一的图示法。只有不断丰富教学图示的形式,才能使图示教学法发挥更大的作用。

3.充分利用图示法简单明了的特点

初中历史教学主要应用的方法有充分利用图示法简单明了的特点。图示教学法能把复杂的学习变得简单,可以将众多的知识点更加简单明了地展现出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在课上和学生一起将教学的重点以及学生遇到的难点找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对学习的重、难点进行梳理,总结成图示的形式进行记忆,这样的学习形式对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4.发挥图示教学法的科学性

初中历史教学主要要发挥图示教学法的科学性。教师在利用图示法教学时要结合国家教学大纲进行,一定要遵循教学法的科学性,要在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有严格的逻辑性,要经得起验证和推敲,对于图示的使用形式也要保证准确无误。图示法教学只能是对历史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不能出现不良作用。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图示教学法是一种顺应时展的体现,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简单有效地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和记忆。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一种非常先进、有用的方法,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多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同时还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希望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多运用图示教学法进行教学,同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图示教学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