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范文
时间:2023-08-18 17:5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新课改 评价体系 困惑
自从2001年新课改在全国各地推行以来,全国各地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学习新课改并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与学习心得。笔者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也认真地投入到新课与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来。通过学习,笔者认为新的课程标准确实有其优越性,但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评价体系仍有有待商榷之处。
1.教学观念的更新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所以,初中历史课的讲授以知识的完整性为主。但是,新课改之后,这样的形势发生了变化,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强调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2.教学方法的更新
(1)采取多让学生参加教学活动的方法。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教师一个人主讲,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教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教师的角色更多的像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由强调结果到更强调过程。
初中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地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了。从别的实验区反馈的信息看,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想办法从不同的途径力求解决问题,这就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4)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性,使各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课堂评价的困惑
(1)新课程标准提出对初中历史评价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惟一的评价内容。”因此,当前历史教学评价改革的重点是倡导多元化的评价,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针对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提供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在书面测验中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倡创设具有实际背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历史问题情境,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发挥的余地。
(2)目前主要的评价方法。
第一,档案袋评价法。档案的建立最好在学期初。一般按一个单元或一个主题收集材料,保留在档案袋中。学生将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重要资料、体会、成果都可以收集到档案袋里。其内容包括: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及解答,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单元课外阅读书目,学习方法和心得,撰写的历史小论文、研究报告,历史竞赛获奖证书及他人评价结论、自我评价结果等等。
第二,专题作业法。所谓专题作业法,不是以评价学生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知识为目的,而是以评价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为目的。这种方法包括现场调查、撰写历史小论文、辩论赛、故事会、历史剧表演等等。用专题作业法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观察法。在教学过程中,观察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并加以记录,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成效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
第四,纸笔测验法。纸笔测验是最常用的评价方式,应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做出相应的改进。要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不但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测验要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测验的形式应多样化,既可以是闭卷,也可以是开卷;还可采取学生自主测验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命题、编制试卷、组织测验、评价总结,使历史测验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五,学生自我评价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历史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评价,可以对自己历史学习的特长以及不足有较为清楚的了解,有助于学生主动改进学习状况,增强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新一轮课改中,新的课程目标注重探究式学习,历史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构建开放的学习和评价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兴趣培养;策略
中国分类号:G633.51
历史是一门既注重基础知识学习也注重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学科,它对于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学习历史的中的热情并不高。因此,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魅力,从而实现初中历史的教学目的。
一、 强化课程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丰富而多元的,包括组织教学、复习检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教学小节、巩固新课以及布置作业等内容,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效果,就必须强化导入新课的环节,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和课后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1、故事导入法的实施。深入分析学生的成长历程和心理发展历程,了解他们的兴趣点。经过分析,发现初中学生对故事比较感兴趣,这为初中历史老师进行历史教学提供了思想来源,老师可以多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并将其导入历史课程,通过生动的讲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西方文明的起源》时,历史老师就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相关的民俗小故事和西方名人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创造良好的求知和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自学和探索能力,为课程教学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2、诗词导入法的实施。古代诗词作为我国的文化精髓与传统文化,反映了我国的历史发展与精神内涵。每一句诗词都是基于一定历史环境的创作,并反映了一定的历史内容和社会情况。因此,古代的诗词歌赋为我们进行历史研究和教学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因此,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老师可以强化诗歌导入,在让学生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领会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有利于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强化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参与的能力。比如,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忆昔》就反映了唐代的社会政治与经济情况,历史老师就可以创造性地将其运用到《盛世经济的繁荣》相关内容的教学之中,透过诗歌让学生们感受唐代历史的演变与繁荣,并深入了解唐代的社会特色,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学习这些相关内容,从而发挥诗歌导课的作用。
3、歌谣导入法的实施。由于历史学科的内容相对繁琐,使得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学生往往会产生对历史学习的厌烦态度,从而使其在对历史问题的理解方面产生许多问题。如何弱化历史学习的枯燥性,加强学生学习的愉悦感和幸福感,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歌曲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从某一侧面反映出历史的发展情况,而且由于歌曲的特殊性,它更加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利于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创造良好的历史教学环境,提高学生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比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歌曲就展示了我国期间的社会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二、强化教学资源的交叉使用,加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
1、充分利用教材插图。教学插图作为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资源充斥着历史教科书的各个角落,作为初中历史教材的一大特点,历史老师应当善于发掘这一现象并在教学课程中充分利用插图的作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入,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这提示初中历史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课程中,可以尽量利用书中的插图,旨在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充分利用多媒体。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集声音、图片、音频等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由于历史课程的历史性,这就决定了它与现代生活的差别是必然存在的,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远古时代的历史场景和历史事件,从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并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比如在讲授《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相关内容时,就可通过在课堂播放相应的图片和影像资料,便学生真切感受到祖国发展的历程,从而培育其热爱祖国的精神情怀。
三、强化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经常一段时间的学习,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并且能够独立提出和解决一些问题,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表扬式教育,在了解学生心理变化的情况下,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应当加强小组学习,强化学生之间的沟通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历史老师还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从而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历史,并领悟学习历史课程的意义。因此,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强化其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历史老师在开展历史教学工作中,应当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现代技术,力图给学生呈现一个生动的、直观的、形象的、充满乐趣的历史学习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昌新.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N].学知报,2010
篇3
1自主互动教学方式的概述
1.1自主互动教学方式的概念:自主互动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在班级中构建一个共同学习的组织和团体,由教师负责,学生参与共同实现学习的目标的方法。共同学习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配合和促进,大家可以进行共同探讨和学习。教师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以后,组织学生有效的进行自主互动学习,极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自主互动教学方式的特征:自主互动教学方式主要有三个特征,层次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层次性是指在进行互动教学的时候是分成不同的小组的,这些小组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来划分的。并不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一个组,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一个组。而是平衡的划分,把学习能力强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平均的分配到每个组里。自主性是指在进行互动教学的时候需要学生有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互动性是指在进行互动教学的时候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让互动教学真正的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
1.3自主互动教学方式的作用:首先,互动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平等交流的机会,在互动中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其次,在互动教学中能够有效的鼓励学生对不同的题型有多元化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因为互动学生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之间想法的融合,让学生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最后,在互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都是比较轻松的,没有压力,不用担心自己说的对不对,只要把自己想说的都表达出来,很容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2互动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原因
初中历史课程知识点多,记忆比较难,是很多学生学习的瓶颈。历史知识冗杂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而互动教学可以通过在班级建设一个学习历史的组织和团队,由教师负责,学生参与,全面推进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初中历史的教学指导。教师要主动多给学习行为滞后的学生提供机会,鼓励他们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处理好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机会,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历史探究题和讨论题,这些题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导致学生做起来把握不住重点,正确率低,而教师则没有很好的教学方法,不知从何下手,一味的照本宣科,导致对这些题的教学效率不高。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主动推广互动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可以有效的解决历史探究题和讨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自主探究,说出自己的想法,各抒已见,集思广益。这类历史题目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这更能发挥互动教学法的优势,通过互动教学法让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通过讨论和辩论来获取历史知识。可见互动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3自主互动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历史,对历史中的一些知识和内容仍存在疑点和不清楚的地方。教师按照课时的讲解并不能完全的让学生消除疑虑和困惑,需要进一步的教学。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注意方法,一味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导致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都不高,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历史有着严重的厌学心理。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情况,历史作为一门知识性的学科,需要用特别的方法去学习,不断创新。而自主互动教学方式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自主互动式教学在具体历史教学过程中往往有三方面的应用,这三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的。
3.1创设情境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来说,历史是发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事件,之所以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高,是因为历史时间离现实生活太远,学生无法联系起来。所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具体的可以对某一历史时刻进行虚拟,让学生自己想象自己是某一时期的历史人物,选择自己要扮演的人物,通过历史教材了解该人物的具体事迹和情况。比如说在学习鉴真东渡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想象自己就是鉴真。鉴真的六次东渡每一次都遇到什么情况,如果这些内容书本没有相应介绍的话,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课前进行查阅和整理,然后像讲故事那样然让学生叙述出来,每一东渡遇到的挫折,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其他同学配合表演。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演以后组织学生观看关于鉴真东渡的影视纪录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鉴真东渡这部分内容记忆深刻。这样的教学方式完全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只是旁敲侧击的给予辅导,课堂以学生为主,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虚拟了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营造了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氛围,这是非常好的历史课堂自主探究教学形式。
3.2合作探究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合作探究对学生来说是自主学习的过程,而对于教师而言,要提前进行计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展开。给学生引导自主探究的方向,提供相关的资料和素材。自主探究并不是对任何历史知识都进行探讨,而是对平时学习过程学生遇到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和容易出错以及比较重要需要深入挖掘的知识点,还有有争议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注意学生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出正确的观点,形成正确的认识。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关于战争的历史事件,讲这些内容的时候,需要学生掌握战争发生的时间、原因、内容和意义以及后续的影响。如果这些知识都分散开来记忆的话,就增加了记忆的难度。所以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讨。
比如在学习卢沟桥事件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师给出问题和思路:
1. 卢沟桥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
2.卢沟桥事件发生的原因?
3.卢沟桥事件发生的经过?
4.卢沟桥事件发生以后造成的影响?
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去探究,不仅把历史教学的多个方面串联起来,同时也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进行历史的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纷纷各抒己见。通过讨论、争辩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也应该充当好指导者的身份,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即时的进行疏导和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
3.3反思总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反思总结是对之前创设情境和合作探究阶段的升华,就是在完成教学目标以后,要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总结,同时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加深记忆。比如说学完科举制度以后,让学生从自己对科举制度的理解进行总结,写一份对科举制度的感想。或者教师可以拓展范围,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关于科举制的资料来进行分析写作。最后把学生写的东西统一上交,教师评阅以后,选出几篇写的比较好的文章,在学生之间进行传阅。这也是让学生自主互动探究的一个方面。
4结束语
篇4
可以说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向是正确的,也是当今教育发展大趋势的必然结果,下面我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学生实际水平与新教材内容、体例编排不符。从教学实践来看,存在以下几个难题:
1.初高中历史知识衔接难:现在的高中新教材用的是模块专题方式来编写,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但它是建立在学生对初中历史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基础之上的,特别是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通史知识,这与现今的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有很大出入。许多或者说绝大部分农村初中对诸如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很不重视,或临近毕业前匆匆应付会考,历史课由非专业老师替代。这就使得初中毕业生的历史素养普遍较低,这就很难与高中专题教学去衔接,以这样的历史基础知识去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我们这类镇级普通高中不太容易。
2.课时比较紧张,按照新课程改革方案,历史必修课时规定是每周2课时。岳麓版历史必修(Ⅰ)七个单元28课,必修(Ⅱ)五个单元28课,按一学期20周计算,去除期中、期末考试,实际新授课时间只有17-18周时间,一学期只能完成新授课,巩固练习的机会很少,加上模块专题教学历史知识跨度大,密度大,有些知识点较难。由于学生初中历史基础知识普通薄弱,在教学中常常得停下来,帮助学生理清一些历史发展的脉络,一学期能把新授课上完已属不易,总是在赶进度,赶时间,这样的课上下来,许多学生对有些知识只能是囫囵吞枣,不知所以然,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3.有些内容的安排过于理想化,岳麓版必修(Ⅰ)(Ⅱ)(Ⅲ)每一课后都安排有学生的探究活动内容,设计目的是倡导学生自己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他们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应该说这是正确的,也是课改的方向,但我个人认为安排得过于理想化,特别是对镇级普通高中学校,首先教学时间不能保证,学生时间不能保证(还有其他学科的安排),教学条件不能保证,所以有许多安排在实际教学中只能流于形式或走过场,不能达到应有的目的。
二、镇级高中教师现状与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之间存在差距
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教师是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能力如何,直接决定了课改的可行性。现在的教师除少部分通过各种学习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算是能与时俱进,但大部分教师掌握的仍是传统的知识和技能,开发课程资源无论从水平、能力还是时间,都非常有限,大部分教师是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进行教学的,面对新课改,还很不适应。如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否适当、合理?教学方式、方法能否让内容去满足目标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如何处理?由于新课改来得比较迅速,没能给教师一定的适应期,教师的现状与新课标的要求之间存在着差距,教师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明显滞后。从省到市区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十分重视新课改,注重对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原则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但在实践中实际效果却大打折扣,培训常是集中听几位专家的报告,报告基本上都是从课改的宏观层面来讲,缺乏长期性、针对性,教师的许多疑问或想法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如今应试教育的大背景未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于是出现“穿新鞋、走老路”、“人家怎么办我就怎么办”等等问题,新课改的理念不能落到实处。现在有些专家学者提出校本教研来解决这一问题,对这类中学这是一个好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建议,但它首先需要各级领导、学校和广大教师真正摒弃传统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理念,这仍然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全部或大多数教师基本领会课改精神,校本教研才能在质的基础上得以提升。
篇5
一、定位要正确,重视基础教学,强调人文熏陶
历史讲的是人类社会过去的事情,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博大精深,宏观又微观地帮助人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懂得社会,认识自己,树立起科学的又充满人情味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学科在提高中学生现代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如何抓住这一优势,扬其所长,应当始终是中学历史课程的指导思想。可是在现实中,中学历史教学却被异化为入学的“敲门砖”,尤其是在高一年级的历史教学中明显存在着一种倾向,就是不根据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现状,片面强调教学与高考接轨,希望学生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到位的理论分析,熟练的解题能力。这种教学定位,往往因为起点过高,造成学生在心理上对历史学科产生畏惧,进而形成思想上的厌学情绪。这种现象极大地妨碍了历史新课改的进行。因此,要搞好高一新课改的历史教学工作,首先应正确定位,面对将来大部分学生将学习理科这一现实,我们要做的是,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充分重视解决学生所面临的什么是历史、学历史有什么用、怎样学历史等实际问题,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逐步形成学习历史的能力与技巧,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更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不是单纯地应付升学考试,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它能使人丰富知识,涵养品德,健全人格,发展特长。学好历史,可以通晓世界文明的演变史,了解当今世界各种问题的渊源.能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中吸取有益于社会进步、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营养,从而达到“鉴古以知今,读史以明智”的目的。这对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将终身受益无穷。
篇6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历史教学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就教法的更新与学法的指导进行一些尝试,采取“三步曲”的课堂教学模式——“启发与预习、朗读与练习、讲授与巩固”,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下面笔者就此“模式”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以期待共勉。
1 感受新课程:启发与预习
启发即对新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提出明确的要求,将正确的思路指给学生,以便他们能有的放矢地去预习。所谓预习实际上也就是学生们课前的一种主体性自学行为过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前有无预习对本节课的成功与否有着相当大的意义,尤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更有必要进行课前预习。这是由于小学的基础知识比较浅显,容易掌握,只要课堂注意听讲还是应付得了的。到了中学以后,老师的授课方式和教材的知识结构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特别对于普通校的学生来说,由于普遍基础较差,假如课前不作预习,仅靠课堂听讲,势必难以当堂完成学习任务。于是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要点,只好加班加点,进行补缺补漏。虽然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去了,但课余时间亦被各科瓜分殆尽,这与当前开展的素质教育相违背。针对这一现象,我想:与其让学生留着一大串问题走出教室,还不如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目的。
所以从本学期开学伊始,我就刻意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要求学生们就下节课要讲授的内容去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经过预习,他们对老师今天将要讲述的新课内容已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同时也带着困惑和本能的求知欲来到课堂。如在上《战国七雄》一课时,由于准备充分,一上课就有学生举手问道:“为什么上节课对春秋五霸介绍详尽,而这篇课文只重点介绍秦国而不全面讲解其他六国呢?”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能提出有如此深度的问题,说明学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预习的技巧。
2 启发新课程:朗读与练习
我们千万不可小觑历史课上的读书方法,重点段落由个别学生或集体朗读,创造机会多设计问题由学生轮流作答,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多把机会让给那些腼腆或成绩较差的同学,对其作答要及时予以肯定,一方面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可锻炼其语感。无论是书本上的思考题或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要留有一定时间思考,让学生轮流回答,再由教师归纳总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尽量肯定,无须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中心意思明确即可,就要大肆表扬。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却不愿花时间来吃透问题,那只能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所以我们应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在课堂教改实践中,对学生的踊跃回答,我就经常加以赞赏、鼓励。如在回答“公元前221年为什么很重要”时,教参的表述是:因为这一年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而学生是这样说的:“因为这一年战争结束了,天下太平了,所以老百姓欢欣鼓舞。”我认为意思相近,予以肯定。
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课堂的口头交流也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会使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也会使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3 体会新课程:讲授与巩固
我在重视学生主体因素的同时,并非就可以忽略教师主导的因素。不管怎样,教师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分析问题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导演仍然贯穿全过程,引导学生们获得一个又一个知识点。
- 上一篇:金融业税收管理现状及对策
- 下一篇:安全生产月开展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