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教育体系范文

时间:2023-08-18 17:5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化教育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化教育体系

篇1

关键词:师范教育;教师职业;教师素质;教育结构;教育过程

师范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我国教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师范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师范教育现代化是适应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迅速达到先进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大工程。师范教育现代化既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又是师范教育高度发展的一种状态。

一、 全面审视师范教育的重要作用,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

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教育是“立国之本”[1](P374),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1](P.88)作为普及教育之本的师范教育办得好与不好是关系到民族兴衰、国家存亡的大事。这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有适当的国民,“就全靠教育”,“要造就适当的国民,须有适当的教员。”[1](P374)而要想有适当的教员,就要有适当的师范教育,所以陶行知先生认为“师范学校负培养改造国民的大责任,国家前途的盛衰,都在他手掌之中。”[1](P374) “国家所托命之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2](P139)将师范教育提到与民族命运、国家前途密切关联的高度来阐明其地位和作用的思想,对我国师范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定和实施,使全社会认识到,实现四个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关键在师范教育。这就是说,只有师范兴,教师兴,才能教育兴,国家兴。师范教育不仅具有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技开发等一般性的高等教育功能,还具有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特殊功能。

师范院校要为基础教育发挥全面的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一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二是加强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和服务指导,包括中小学教材教法改革研究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形成职前职后师范教育一体化的办学体制;三是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教育决策咨询。全面发挥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功能,是师范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师范教育重要功能的体现。这为教师专业化提出了迫切要求。教师专业化是适应新形势、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客观要求,也是师范教育现代化重要标志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促成教师是一种专业的认识,得益于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的《关于教师地位之建议书》(1966)指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业。就目前来看,教师工作只是在“服务重于报酬”这一点上符合专业的标准,而在其它所有方面几乎都远离专业的要求。[7](P98)教师在专业化过程中存在并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第一,由于目前的教学是以讲解式为主,所以无需专业性学习,教学可以凭经验而得,这与低技术型行业一样。第二,学校课程、教学内容、考试时间等无一是由教师根据需求自定的,因此实际上也不存在所谓专业的自由。第三,教师职业的修业时间远低于其他专业。第四,教师就业资格较易获得。

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就要建立统一的教师专业标准和严格的教师资格制度,组织相应的教师资格考试和颁发教师资格证书。依法保障教师素质,从教师队伍的入口把住质量关。随着国民整体素质的大幅度提高,普通教育师资的来源要由以培养为主转变为以选拔培训为主。

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将会使我国独立存在的师范教育体系被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所逐步代替,这意味着师范教育从“师源”到“生源”的开放,即鼓励有能力的教育机构积极参与教师教育工作;鼓励非师范院校的学校毕业生经过规定的培训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从事教育职业。今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概念将代替“师范教育”一词,对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进行全程设计。所谓教师教育一体化就是适应社会和教育的改革要求,针对现有师范教育中职前在职隔离、体制机构各自为政、教育内容重叠交叉、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据终身教育思想、教师职业生涯理论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构建一个体系完善、机构合理、内容科学的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6]

二、 重新整合师范教育培养目标,使教师素质综合化

培养合格的教师是师范教育的根本任务。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从社会需要出发,在不同的时期对教师的要求就不同。教育学家陶行知曾提出:在提倡新教育时期,对教师的培养目标是:其一,“要有信仰心”;其二,“要有责任心”;其三,“要有共和精神,事事与学生共甘苦”;其四,“要有开辟精神”;其五,“要有试验精神”。在试验乡村教育时期,对教师的要求是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把环境的阻力化作为助力,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精神;做人民的朋友,有献身教育事业决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国难教育时期,对教师的培养目标是:应当解决国难而不可加重国难,必须追求真理,讲真话,跟学生学,和学生大众站在一条战线上。在民主革命时期,对教师的培养目标是:教师必须虚心好学、宽容,理解学生,能解放学生的眼睛、双手、头脑、嘴和时间、空间,跟民众学习,放下先生架子等。陶行知在各个阶段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尽管内容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基本精神。[3](P637)

陶行知关于师范教育培养目标问题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而深刻,它体现了师范教育的专业特性,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培养有生活力教师的教育目的和办学宗旨。对于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师范教育改革,培养合格师资仍具有借鉴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有必要借鉴陶行知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思想,重新设定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求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有机结合于一身。

确立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特别要注意:第一,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相结合,使教师的培养建立在较宽的学术视野的基础上。第二,突出教师素质培养的重要地位,使学生具有为人师表的职业特质。第三,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教书育人、确立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打下坚实基础。第四,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既有从教的知识,又有从教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有强烈的敬业精神,科学的教育理念,追求真理的品性,优良的人格特征,好学习、善创造、讲奉献、为人师表,能够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然而,我国目前师范院校现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协调的方面:师范教育没有自己的特色;师范专业结构模式简单;师范毕业生不具备从业竞争优势;师范教育教学不能适应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笔者认为,为了适应现代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师范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1)优化师范教育课程结构必须做到四个结合,即提高整体素质与强化专业基础相结合;拓宽专业口径与适应中学教育改革相结合;开拓专业新领域与适应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突出师范特色与面向普通中学相结合。

(2)优化师范教育课程结构:首先是明确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强化基础,拓宽口径,文理渗透,提高能力;其次是把握建构优化师范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的统一性、实践性、广博性、衔接性和超前性等主要特征。 (3)优化师范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的途径与方法:首先是预测未来,确立我国师范教育体系改革与发展措施,要建立“师范教育一体化”模式,就是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的师资一体化;其次是努力增强师范教育体系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再次是合理使用师范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必须重视解决重复办学的问题。笔者认为师范院校应与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合并,以更好地实现“师范教育的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实现教师素质的综合化。

三、建立全方位师范教育培养体系,使师范教育结构多元化

二十年代初,陶行知曾根据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总结我国师范教育的经验,提出了“广义的师范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广义师范教育对于师范教育的办学方向、教育功能、结构模式、培养目标、教学机制、管理体制等都赋予广泛的含义。

一是确立面向大教育的师范教育办学方向。主张师范教育必须面向全部学制的要求。全部学制包括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样的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提高,逐步从小教育裂变为大教育。大教育也就是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师范教育必须为大教育培养和训练各种各样的教育人才。

二是全方位的师范教育功能。广义师范教育不仅要培养训练教员,而且要培养训练教育行政人员、各种指导员、各种学校校长和职员;不仅要培养未来师资,而且要训练在职教师;不仅要培养训练教师具有一般的学识才能,而且要分别因学校等级、市乡情况、学科性质而培养训练教师具有特定的学识才能;不仅要培养教育工作人才,而且要培养教育科研人才;不仅要有学历教育,而且要有岗位培训,等等。总之,“教育界要什么人才,就该培养什么人才。”[1](P448)

三是多元化的师范教育结构。1977年后,我国针对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较低的现实,我国政府对师范教育事业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师范教育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截止到1997年,我国拥有高等师范院校232所、教育学院229所、教师进修学校2142所、中等师范学校892所。至此,一个与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基本相适应的师范教育体系也逐渐形成。

我国现行的师范教育结构模式主要分成以培养新师资为主的各类师范院校教育和以训练在职教师为主的教育学院、进修学校、广播电视教育等师范继续教育。这样的师范教育结构模式,总的来看存在着不够完善、不够灵活的地方:一是重视新师资的培训而忽视在职师资的继续教育;二是重视教学人员的培养而忽视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三是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素质培养;四是重视学校教育人员的培训而忽视社会教育人员培训;五是重视正规化而忽视机动性。

目前教育的发展又向师范教育提出了不少新功能需求,首先是来自中、小学在职教师学历水平提高的趋势;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干部的培养要求的提出;三是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在学历和实践经验都达到一定水平后,要求科研型的进修,为培养创新型的教育专家服务。为了克服目前我国师范教育功能缺失的问题,确立新的师范教育发展理念,变“终结性师范教育”为“终身性师范教育”,变“知识传播型的师范教育”为“知识催生型师范教育”,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层次、一体化的师范教育结构模式,纵向沟通,横向联系,协调发展,形成整体优势,以实现师范教育结构多元化达到符合全部学制需求的目标。

四、 全面提高师范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过程现代化

师范教育必须适合社会生活和学生的个人需要,其培养的方法必须与社会生活实践和学校教育的实践结合,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提高师范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过程现代化。

第一,开展多元的生活教育,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培育人的需要,在学校组织健康的生活教育、劳动的生活教育、科学的生活教育、艺术的生活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教育等。在现代生活中还要进行现代教育,“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4](P248)

第二,以集体生活为教育基础。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可通过集体生活进行。因为集体生活是全部教育的基础:其一,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二,集体生活可以逐渐培养一个人的集体精神;其三,集体生活用众人力量共同创造出合理的生活。

这种集体生活可以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集体自治,目的是让学生在集体自治中学会自治;二是集体探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努力,追求真理;三是集体创造,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有思考的行动来产生新价值。这种集体生活不是孤立于世界之外的,而是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并注意个性发展。

第三,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这一原则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来说是做,对己来说是学,对人来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哪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5]坚持“教、学、做合一”原则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使之彼此达到整合。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就是要把实际生活中的事拿来研究,一面动手干,一面动脑想,手、脑相结合,以达到“理论与实践之统一”。教与学以“做”为中心,就是说教与学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上进行。这种做有三个特征,即行为、思想、新价值的产生,[5]也就是通过学习、思考,进而创造。

教与学是教育活动中两个基本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不在教学,而是教学生学。教师不能“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去教好学生。

第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生活教育,必然需要依赖并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自动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提倡“自动主义”,即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

“智育注重自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学生除了跟教师学,还要跟伙伴学、跟民众学、到图书馆去学、到社会和自然界中去学。“体育注重自强”,就是动员学生自觉、积极地“建立健康堡垒”,因为,“身体不属于自己,我们的身体是为了整个民族乃至全人类所有。”“德育注重自治”,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自治“可为修身伦理的实验”、“适应学生之需要”、“辅助风化之进步”、“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1](P.29)

当前我国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新,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文化,特别是其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及其趋势对学校教学客观要求的反映。目前师范教育也正面临一个巨大的转轨压力,我们有必要构建现代化的师范教育模式,以实现教育过程的现代化。

第一,师范教育要确立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现展意识。我国现代化建设既为师范教育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师范教育内容提出了丰富的教育素材,“运用它来增加我们的知识,增加我们的力量,增加我们的信仰。”

第二,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教育环境。知识、才能、创造性已成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三个支点。现代教育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是生活的主体,而生活的真谛就是自我选择,人的这种主体性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产物。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的教育环境,其中重要的是在教育中必须把师生关系放在一个民主、平等、友善和合作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第三,建立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使课内与课外结合,实行多渠道施教;知识与能力结合,倡导实践出真知;实行主导与主体结合,坚持学生本位观念。

综上所述,大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仅是师范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也是师范教育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陶行知全集.第八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全集.第四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全集.第三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5]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篇2

一、着力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积极构建完善的现代职教体系是这次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要实现服务需求的目标,为产业发展培养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建立完善的体系,按类型教育特点来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办好各个层次的职业院校,打通职业教育纵向的人才培养通道,同时,既要重视学历职业教育,也要加强短期技能培训,并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技能教育,培养树立广大学生的劳动和技能意识,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衔接的通道。

一是积极推进中高职衔接。要努力构建职业学校学生升学成才的立交桥,积极探索以专业对口为基础的技能型高考,实行中、高职相衔接的招生制度。目前我们多年实行的统一文化课招生考试制度,有利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选拔,但是不利于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选拔和培养。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要求,建立从初级到高级,从中职到专科、本科、专业硕士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以专业对口为原则、课程体系衔接为基础的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制度,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打通职业教育学历提升通道,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省教育厅从去年开始进行中高职院校对接培养试点工作,第一批有21所高职院校和55所中职学校参与试点工作,今年又有一批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参与试点。2015年开始,我们要支持本科职业院校招收专业对口的专科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专科职业院校招收专业对口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开展3年中职教育与4年本科教育、2年专科教育以及3年高职教育与2年本科教育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招生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招生比例。

二是积极推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衔接。市、县政府要统筹考虑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划和协调发展。在高中阶段,要始终坚持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普通高中招生要严格实行“三限”政策,要更多地鼓励、引导学生就读职业学校。各级政府要切实改变对教育工作的评价主要与高考升学率挂钩的做法。不能只关注考取了几个北大、清华,一本、二本的学生,必须关注全体学生,为所有的学生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普通教育学生要加强劳动教育,进行基础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在普通中学开设技能课程,组织普通中学学生到当地的职业学校或公共实训中心进行一些基本技能训练,使他们在训练中找到劳动的乐趣,形成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品质。现在从小学到中学、大学,都存在以知识、分数代替能力、品德的现象,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现状。高等学校要实现转型发展,今后我省相当部分高校都要办成技术型、应用型大学,少办研究型、综合型大学。而这当中,特别是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校时,都应该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

三是坚持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并举。建立完善的职教体系,要高度重视加强各类短期技能培训,建立终身学习制度。要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良好资源,面向在职职工、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广泛开展职前培训、职后培训、转岗培训等各种形式的培训。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课程,实施“培训包”式的培训服务,提高培训效率和办学效益。在县一级,要重点加强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拓展县级中等职业学校的服务功能。县级政府要统筹各种政策性培训任务,利用职业学校的资源优势来统一承担这些培训任务,使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在完成学历教育任务的同时,成为本地的实用技能培训中心、就业转移培训中心和普通中小学生劳动技能教育的训练基地。

二、着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达标建设

按照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省教育厅已启动达标中职学校建设工程,印发了《江西省达标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标准》,并审核确定了一批达标职业学校,安排了专项资金支持。今后几年全省上下要加大工作力度,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达标建设。

第一,必须坚持“一县一所”的布局要求。除了少数不举办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区,其他县、市、区必须办好一所达标中职学校。这既是《职业教育法》对县级政府的要求,也是县级职业学校承担的任务具有其他学校不可替代性所决定的。各县要根据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要改变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要强化教育督导的作用,加强对县级政府履行职业教育发展责任的督导,对没有办好一所达标中职学校的县(市、区),不能评为教育工作先进县。

第二,市、县政府切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规定,要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要制定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并根据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制定以同级财政投入为主的资金分担办法。明确规定,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这为加大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提供了经费政策保障,各级政府必须落实到位。各市、县要根据本地的产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学校实际情况,加大对经费的统筹力度,认真做好达标学校建设规划,出台政策激励、推动本地达标学校建设。

第三,必须统筹推进达标学校建设与资源整合工作。据统计,全省现有534所中等职业学校,但多数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不具备,实习实训设施缺乏,专业师资不足,办学规模很小,办学效益低下,办学水平不高。根据本次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和省政府《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各市、县(区)要加大统筹力度,对没有达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学校,实行“关、停、并、转”,鼓励优质学校采取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整合办学资源,推进达标学校建设。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总体思路,加大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整合,通过努力,使全省保留300所左右的达标中职学校,使其办学条件和规模保持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

第四,要高度重视加强职业学校专业标准化建设。专业标准化建设是达标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各设区市要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合理规划专业设置,避免专业设置重复。要科学制定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标准,明确专业建设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实训室装备标准、专业师资配备数量等,保证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省教育厅将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重点推动一批专业标准建设,大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职业院校和专业,大幅提升我省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服务水平。

三、着力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2008年以来,我省提出“坚持三个立足,建立四项机制,实行九个对接”的职业教育办学思路,并围绕这个思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校企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我们要看到,目前校企合作普遍存在学校积极性高、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下一步,我们要在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真正做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实现校企实现深度融合。当前有几项工作必须加快推进。

一是加紧研究制定推进校企合作的意见。要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来确定校企合作的内容、合作的方式,规定企业在技能性人才培养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以及承担培养任务后应享受的相应权利和优惠政策,使校企合作规范化和长效化。

二是要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双向挂职交流制度,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职业教育研究所、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建立企业和职业院校之间实行订单式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制度。

三是要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在地方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的统筹下,在职业院校和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培养高技能人才。制定现代学徒制相关政策、制度、标准。建立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报酬制度,鼓励企业建立对学徒制学生给予一定劳动报酬等相关政策,对学徒制“师傅”“教师”给予一定报酬的制度,等等。

四、着力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教师缺乏是我省职业院校办学的一个瓶颈。很多职业学校办不好,不是没有设备,而是缺少一批“双师型”“师傅型”的专业教师。据统计,全省职业学校生师比是28∶1,而国家要求是12.5∶1,全省专业教师缺额很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扩大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队伍规模,优化师资结构,提高专业素质,加快解决生师比过高、“双师型”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偏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我省县级职业学校大部分是普通中学改办而成的,大多数是文化课教师,不能适应职业学校教学要求,必须对他们实施转岗培训,使之成为合格的专业教师。对完全不能适应职业学校教学要求的,要采取措施调离或安排其他岗位。各地要制订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提升计划,提升教师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建设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要建立专业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定期到对口企业实践制度,强化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完善教师年度教学质量考核机制。

二是要建立多元化的专业教师来源渠道。各地要落实扩大职业院校教师自主招聘权和办学自的各项政策,允许学校招聘未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但在专业对口企业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学校任教。地方政府要统筹当地人才资源,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在职、离职或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担任专业教师。

三是要重点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造就一大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名师。专业教师的水平决定了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我省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也取决于是否有一支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专业教师。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要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将专业经验、技能水平、教学实绩、技术开发能力、信息技术能力、职业资格等作为专业教师职务评聘、晋升、评优的重要依据。职务(职称)评聘、工资待遇要向一线专业教师倾斜,要为专业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五、着力加强职业院校管理

在努力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的同时,要创新职业教育管理,提升职业院校管理水平。

一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管理要率先现代化,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要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职业教育管理方式,减少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政府主要通过总体规划、政策引导等手段,以及税收金融、财政转移支付等杠杆,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扩大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

二要抓制度建设,完善学校管理基本制度和办学标准。要努力建立具有职教特点的现代学校制度,从改善治理结构入手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同时积极完善学校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包括教学制度、实习制度、学生制度、后勤制度、财务制度。要针对办学需要和我省省情,研究制定职业院校的各项办学标准,如学校设置标准、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教育教学标准、实习实训标准、条件装备标准、信息化建设标准等等,通过完善标准体系来促进职业院校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

三要抓示范引领和常规管理。要重点建设一批起示范作用的职业院校,以此来带动和提升全省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我省已有31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中职学校,5 所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12 所省示范高职院校。这些院校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学校管理等方面有效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要抓好职业院校的常规管理工作,完善管理评价评估制度。当前要特别加强学生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和实习工作管理工作。有关部门和职业院校要切实加强资金管理,严查“双重学籍”“虚假学籍”等问题,坚决杜绝套取国家资助资金的现象发生。

篇3

1.1精神文化建设缺失

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教育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精神文化的建设缺失,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远程教育精神文化。现代远程教育的精神文化是与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历史传统、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紧密相关的,是教育理念、办学理念和学习理念的综合体现。现代远程教育理念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部分教师在进行网上资源建设中往往照搬面授课程的教学模式,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没有结合网络学习的特点进行设计,导致网上教学资源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无所适从,不能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化学习,造成学习质量的下降。部分远程教育试点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在办学过程中不能通盘考虑,盲目扩招学生,忽视了办学质量的提高,使办学声誉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致使社会对现代远程教育期望值的下降。

1.2制度文化建设不尽完善

现代远程教育的制度文化建设是构建远程教育制度保障体系的关键环节,是提高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巩固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成果,维护远程教育办学声誉的有力保障。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制度文化的建设还不尽完善,没有建立起合理、稳固的制度保障体系。由于各个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没有建立起统一的网上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各试点高校的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大多是独立进行的,往往是试点高校独自进行网上资源的开发设计,相互之间缺乏合作,开发出的资源质量良莠不齐,这种资源开发和设计的独立性决定了各试点高校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和管理制度必须适应自身的教学管理模式,导致试点高校制度建设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现代远程教育制度体系。

1.3人本文化建设亟待加强

现代远程教育的教育对象是社会大众,目标是建立终身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而要建立终身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以人为本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观。但是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人本文化的建设,尽管在远程教育模式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在具体的远程教育教学中有时会忽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往往按照固有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设计网络课程,没有按照现代远程教育的理念来进行课程建设,课程的设计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不能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无法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了学习质量的下降。部分远程教育试点院校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先进、具有现代远程教育理念的教师,在人才建设方面没有长远的规划。同时对远程教育人员的培训投入不足,培训的时间安排较少,培训内容不能紧跟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步伐,造成了部分现代远程教育的人员不能较好地把握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规律。

1.4师资队伍文化建设有待提高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教书和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队伍的文化建设是现代远程教育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目前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工作中的头等大事,但是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队伍的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完善的方面。首先是部分教师不能准确把握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在网上资源建设中按照面授教育的思路进行资源的建设,资源的建设不能适应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模式,资源内容缺乏新意,资源建设的水平不高,无法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教学优势,不能适应远程教育的教学特点和规律,造成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其次是部分试点高校师资配备不足,缺乏具有先进远程教育理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并且其人才战略缺乏长远的规划,在优秀教学人才的引进方面没有长期的发展战略,制约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最后是部分试点高校对教师的培训重视程度不足,培训的时间较短,次数较少,并且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缺乏新意,不能根据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调整培训内容,造成了培训质量的下降。

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现代远程教育文化的举措

2.1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现代远程教育的精神文化建设是远程教育文化建设的核心环节,构建具有现代远程教育特色的精神文化对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各个远程教育试点院校应当高度重视现代远程教育的精神文化建设,将精神文化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工作重点,加大对现代远程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引导教师树立现代远程教育理念,使教师能够将远程教育的理念熟练运用到远程教学当中,充分运用远程教育先进的技术手段,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特点和规律进行网上资源的建设,切实做到网上资源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远程教育试点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应当树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注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人才,促进现代远程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远程教育试点院校应引导学生熟悉远程教育的学习特点,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远程教育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适应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形成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理念,巩固远程学习的学习效果。

2.2完善制度文化建设

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建立了适应自身办学特点的教学和管理制度,并且在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的发展,对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原有的各自为政的教学和管理制度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远程教育的发展要求,因此,各远程教育试点院校必须加强合作,对网上资源可以采取合作开放的形式,加大力度开发出一批专业特色鲜明、资源水平较高、资源内容丰富的网络课程,切实做到网络资源平台的共享,建立高效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使各试点院校之间的网络资源能够达到优势互补,避免网上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针对资源的高度共享建立相关的教学和管理制度,利用教学和管理制度来规范网上资源的建设,对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应用都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通过建立规范有序的教学和管理制度来保障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逐步提高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水平。

2.3重视人本文化建设

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面向社会各阶层的大众化的教育,其宗旨是构建终身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为社会大众接受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提供支持服务,要求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的理念为社会大众提供学习支持服务,这种教育模式要求现代远程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人本文化建设,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优质的教学支持服务,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应当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远程教育的学习质量。同时应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培养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运用远程教育理念进行教学的能力,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重视培训的效果,提高培训的质量,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鼓励教师进行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研究,建立相应的教学保障机制支持教师自身的发展,充分重视教师各方面的需求,保证远程教育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本文来自于《职业教育》杂志。《职业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2.4巩固师资队伍文化建设

篇4

 

教师是推进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一国文化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则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一环。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转变,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现代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对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中,笔者以专业化为主线,对高职教师专业化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明确我国现阶段教师专业化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对策,旨在为高职院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参考。

 

一、高职教师专业化提出的背景

 

“教师专业化”这一理念最早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之后,国际教育大会于1999年明确了“专业化是提高教师地位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已成为教育界、产业界的共识。但就发展情况来看,职业教育质量仍不高,制约其质量提升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教师素质问题,这已成为阻碍中国职教事业发展的“瓶颈”。国家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建立职业院校教师轮训制度,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从国家战略的层面提出来。

 

二、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一)高职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化的过程

 

职业教育同职业工作密不可分,职业的内涵不仅规范了职业工作的维度,同时也规范了职业教育的标准。对于高职教师而言,要掌握一定的岗位专业知识。这一方面需要修正教师培训的目标、内容,融入一些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制定新的教师执业标准,引导教师向着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二)高职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社会化的过程

 

教师社会化首先是选用的社会化。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就是教师成为专业人才的过程,教师除了要持有职业教师资格证,在专业方面还要有国家、行业颁发的专业资质方面的证明。教师社会化其次是教师职业特性的社会化。同普通教师相比,职业教师同企业、行业部门交流更广,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教师具有更广泛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高职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管理和培训制度化的过程

 

高职教师专业化一方面需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合理的教师职业准入标准,建立科学的职业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提升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的认可度;另一方面需要国家与社会建立高职教师培训专门机构,从政策层面上支持教师参与专业技能提升。

 

三、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一)高职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教师数量相对不足。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教师紧缺问题也日益严重。近十年来,高职院校持续扩招,师生比呈现不断扩大趋势。《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指出:部分院校生师比超过20∶1,个别院校竟然达到40∶1,专任教师年教学工作量超过500学时,影响了企业实践的开展和专业素质的提升,不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上,青年教师比重较大,他们大多缺乏一线实践经验,无法成为科研骨干;学历结构方面,教师大多只持有中专学历,拥有硕士及博士学历的教师较为缺乏;职称结构上,新设置专业及实践课的任课教师数量较少,非专任教师职称偏低。

 

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从企业调入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不到10%;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比例均大于40%。此外,我国高职教育师资力量主要以高校毕业生为主,其缺乏一线生产经验,直接导致教学同实际联系不紧密,难以胜任实训教学。

 

队伍不适应产业发展要求。《2012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提到:“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迫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不断提升行业服务能力,但目前师资状况很难满足产业发展要求。”就目前来看,我国高职教师大多缺乏科研服务和攻关能力,对产业发展的贡献极为有限,不利于学生从教师方面获得更为全面的职业信息与行业信息。

 

(二)高职教师专业化的问题

 

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上的问题。一是重学历达标,轻教师综合素质。学历达标指标清楚,易操作,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察不够完善。二是重行政管理轻教师专业发展。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管理主要从行政角度出发,侧重对教师评聘、晋升等方面的考察,忽略了教师专业化能力的发展。

 

教师来源上的问题。一是缺乏规范的准入程序,高职教师主要从高校毕业生中吸纳,对于企业选调、企业兼职教师聘请等来源渠道的准入机制尚未规范,妨碍了高职院校吸引优质教师资源。二是缺乏严格的准入标准。教师在上岗之前除了教师资格考试并未经过专业性质的职业测评,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与实践技能训练。

 

高职教师培训的问题。一是培养目标不到位,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学术性、教育性、职业性的统一,但就目前来看,大部分教师的职业性较差,缺乏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专门培训。二是培养模式不科学。教师无法到实际工作场景中完成培训,培训完毕又缺乏贴近专业实际的考核方式,教师的培训效果不佳。

 

四、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双师型”教师: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目标

 

从外延上看,“双师型”教师的发展目标同教师专业化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是一致的;从形式上讲,“双师型”教师指同时持有职业技能等级和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这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定标准是一致的。具体来讲,要做到“双师型”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培养行业职业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教师要学习同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知识,具备将专业知识融入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相关工种的技能要求,注重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传授。二是要了解企业行业管理规律。教师要深入一线生产中,了解企业对专业工种的管理方式、管理标准,组织同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等。三是树立市场观、质量观、效益观、产业观。教师要站在宏观角度审视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多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走向市场,接触更多行业内精英,培养学生的职业交往与协调能力。四是与时俱进,提升自己。“双师型”教师要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及时了解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信息,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并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

篇5

1 化解教学重点、难点

体育教学因其特殊性,有不少运动项目是要教师进行现场示范教学,是将许多“非常态”的行为动作经过组合、规范、连贯后最后才得以实施。有些结构复杂,技术性强的动作还必须在瞬间的快速运动中才能完成。例如:跳高中的“起跳――过杆――落地”动作;蹲踞式跳远中的“踏板――腾空――落地”动作;支撑跳跃中的“挺身跳下”动作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很少出现的形态动作。这给教、学双方都带来很大难度。教师虽多次讲解、示范,但学生们中仍有关键要领难以掌握者,教师更不可能在空中长时间停留进行分段讲解。信息技术其特有的图、文、声、像同步,三维动画演示,模拟实物形成过程等特点,可以很好地将体育知识点活化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场景,把难以理解的技术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将复杂的技术动作用“定格”、“慢镜头” 等方式逐渐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可逐次讲解各个分解动作,并针对重、难点进行演示、讲透,就能让学生在屏幕上,清楚地看到自己所难以掌握的各种动作中的关键性技术要领,增强理解深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通过画面、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生动、真实的形象。例如:篮球教学中学习“原地双手胸前投篮”技术,在如何掌握好投篮瞄准点,用力大小,球的旋转和飞行弧度等教学重、难点时,日常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控制球让它按照科学的飞行弧度进入篮框,更不可能让它停留在空中来讲解其要领。而此时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动画教学,先播放完整动作过程,再通过计算机的存储、调用或重放等功能进行分段讲解,既弥补了感性材料不足的缺陷,又避免了体育知识在单纯用语言描述时的晦涩和费时费力,可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

2 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优化运用既符合学生求知、求新的心理特点,又能创设比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这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它提供的许多可能性往往是我们普通教学手段所难以企及的。现代信息技术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信息,带学生进入愉快的学习中,使学生对体育感到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设计编排中,我始终针对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而猎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注意运用多媒体的特点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跨越式跳高的第一次课教学中,怎样才能吸引学生?我首先在网上下载了几位获得世界冠军的跳高运动员整个跨越式跳高动作的完整过程,用在课中学习跨越式跳高动作之前给学生放映展示,同学们看到优美的动作,不禁摩拳擦掌,情绪兴奋,禁不住赞叹起来,再配上飘逸的慢动作示范,加上教师的导语配合,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在一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不可能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这与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的特点有关,为了再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一堂课的尾声,放一曲优美的慢节奏音乐,把体育的动律感和音乐的节奏感融合起来,使学生耳闻其声,心如其境,这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又达到了全身心放松的目的。

3 克服教师自身局限,提高教学效果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除受学校客观物质条件限制以外,教师的专业特长、教师的年龄、生理、健康状况、教学动作示范难度也是影响教学内容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化运用可有效帮助教师克服此类客观因素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的限制,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在体育教学中,有许多运动技术不仅结构复杂,而且需在一瞬间完成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例如:田径跳跃项目中的空中动作;体操支撑跳跃的连续动作;技巧的滚翻等。还有一些非常态动作,如投掷项目中的最后用力顺序,跳跃项目中挺身式跳远的展体等,对学生来讲只通过传统的讲解、示范方式掌握这些动作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教师的示范动作受多方面的限制,随意性往往较大,如教师对动作要领的领会程度、教师年龄、身体状况、心理等因素;另一方面,学生的观察角度和时机也有很大的局限,由于动作快、综合难度较高,因此学生很难清楚的观察到教师的示范动作。这必然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课件,把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象采用慢动作、停镜、重放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化动为静,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教师就可以讲解各分解动作的要领,演示整个动作的全过程,进而抓住动作的关键部分,突出重点、难点、更快的建立动作表象,提高认知阶段动作学习的教学效率,有效缩短教学过程。例如:在教学一套完整的双杠联合动作时,可以说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很多体育教师已很难自如地完成动作,这样一来,教师就害怕上这方面教材的内容。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课件的制作上,我们可以采用先从体操大赛中截取下来的一段双杠动作让学生欣赏,感受来自体操的美,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及信心。接着运用动画效果,把本套双杠的联合动作演示一遍,并穿插上重点、难点,再运用暂停,慢放等手段加强学生的记忆。这样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有效弥补了教师的自身缺点或条件的限制,从而为教学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篇6

关键词:视觉文化;幼儿体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07-01

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多媒体技术作为视觉文化中的典型视觉对象,不但可以综合表现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还能为体育教学环境增添新颖的工具,对幼儿体育态度、个性发展、德育水平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视觉文化对幼儿体育教学的影响

1.1对幼儿自身相关因素的影响

1.1.1对幼儿视听器官的刺激作用。影像动漫对于幼儿而言具有通俗易懂、声画并茂、形神兼备等优势和特点,用影视表现出来的事物,能让幼儿一目了然、易于接受。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审美观念形成的奠基期与关键期,许多事实都表明,当代的视觉文化正在影响着儿童思考与感觉世界的方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幼儿的审美观念。我们所要利用的就是幼儿对影像动漫喜好的倾向性与幼儿视觉的习惯性,来改进相应的教学策略,使幼儿更快更好的掌握体育技能,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和整体教学质量。

1.1.2对幼儿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视频图像作为多媒体教学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幼儿而言,具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能使一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过程,以形态各异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更愿意接受,并勇于进行亲身体验。有调查显示,学生通过观看动画片有助于对相应体育项目的情感联系、认知程度以及正确体育态度的建立。看这样的影视资料,使幼儿也能够效仿片中的情境,从而在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中。不但完成了学习任务也可以对体育活动产生感情,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与正确的体育态度。

1.2对幼儿体育教师相关因素的影响

1.2.1转变体育教学观念。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经历了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到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历程。在教育技术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视觉文化的痕迹以及它对教育技术的发展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现代教育论强调在活动中要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在幼儿学习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学习,进而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独立性。这也就要求体育教师对于幼儿的体育教学观念不能只局限在让其进行身体活动,应利用幼儿这一时期最单纯和最直接的特点,将良好的体育观念和态度传递给他们。

1.2.2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增加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更加多样化,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运动领域不应只是说教式、填鸭式、灌输式教育模式,幼儿喜欢看生动形象的视频,视频图像也以其色彩好看、音乐好听、画面变化快的特性迎合了幼儿的天性。例如在进行艺术体操或舞蹈的教学中,如果老师只以口述和示范形式进行讲解,那么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造成教学效果不佳,如果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过程做成精致、易懂的视频播放给幼儿观看,不仅可以吸引幼儿的目光,同时让幼儿感受舞蹈的美感,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就可以解决传统体育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1.2.3提高体育教学技巧。幼儿的体育教学活动,以往多以老师引导进行体育游戏为主,以娱乐和健身为主要目的,造成过去幼儿体育教师教学技巧相对较为单一。由于现代体育教学目标的提高,通过体育课要达到的预期目的的多元性,这就对体育教师教学技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多媒体式教学的应用,这不仅对幼儿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多媒体的了解运用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而如何正确的将室内的多媒体教学与室外的实践课教学合理运用与融合,则是目前对幼儿体育教师提出的最大问题,这是一个值得幼儿体育教师不断探索的领域。

2.视觉文化促进幼儿体育教学的策略

2.1课程目标上。突破现有对幼儿体育活动的目标定向,从培养幼儿对体育的娱乐心理扩大到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内在价值的理解。当前的体育教育理念仍滞留在单纯提高幼儿体质和提高技能的状态,缺乏与时展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因此,针对影像动漫对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建立与视觉文化时代相契合的体育教育理念并制定相关的课程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这就要求幼儿教育机构要在根本上树立正确的幼儿体育教育观念,针对幼儿体育教学部分设定细致缜密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2.2课程内容上。在原有体育活动课基础上,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将视觉文化中的多种媒介影像纳入课程之中。在体育活动课中介入相应的影响资料,将多媒体教学与实践课教学充分融合,利用影像等,让幼儿从心理上重新认识体育活动的意义,拓展幼儿对体育的狭隘认知,进而提高幼儿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实践操作的动力。

2.3教学实施上。教学过程中,在观看动画片等视频资料的同时,让老师与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引导幼儿理解善恶美丑,分辨是非对错。针对于"视觉文化"教学方式,将对提高幼儿体育技能训练扩大到提高幼儿对影像动漫的认识与读解上。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去理解图像背后的深层含义,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3.结束语

学龄前幼儿是早期教育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这一时段的教学效果影响着幼儿将来的成长发展,所以,优质的早期教育势必是我们不断努力和完善的方向。视觉文化对幼儿树立正确的体育态度、个性的发展和德育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幼儿体育教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岩. 幼儿体育游戏与品格培养关系的探讨[A]. .2012年幼儿教师专业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3.

篇7

韩骏充分肯定了陕西省及榆林市教育信息化特别是教育教学应用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他希望陕西省各级教育部门,围绕落实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更新理念,创新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实现各级各类资源的充分共享,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创造新经验,构建具有陕西特色,全国领先的发展模式,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王建利在讲话中全面总结了陕西省十二五期间在三通两平台建设、资源配置、教学应用、教师发展、系统平台建设和公众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充分肯定了榆林市领导重视,应用广泛,管理精细,勇于创新,为全省推进教育信息化积累了宝贵经验。他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

重要性的认识,牢牢把握互联网+?的时代机遇,紧紧围绕国家创新战略,不断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快人人通平台和教师个人空间应用创新,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开展一批中小学信息化创新示范项目与活动,完善和优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到2020年,基本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教育强省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全省基础教育由学有所教走向学有优教。全省各级教育部门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督导考核,突出创新驱动,保障信息安全,努力实现省委、省政府到2020年建成教育强省,在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標任务。

篇8

关键词 农村;农民;农业产业化;继续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7-0073-04

一、理想农村继续教育体系的结构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其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村教育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1]。农业产业化的实现,从根上来讲要依赖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经验表明,提高农民素质必须建立完善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继续教育体系。之所以将其定义为继续教育,而不是简单的称之为教育,是因为农村继续教育体系的对象是从事生产的农民,他们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实践经验,并且通过生活实际获取相当数量的知识储备,所以将这种教育体制定义为继续教育更为准确。结合我国国情和国外经验,农村继续教育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推广农业科技的继续教育体系

推广农业科技的继续教育,就是在农业生产中以推广科技要素为目的的继续教育,是农村继续教育体系的首要组成部分。通过农业科技的推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农业受自然环境、气候地理等因素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该教育的内容类型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种实用技术上。

(二)促进农业协作的继续教育体系

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实现农业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现代农业转化,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发展多种经营和实行分工分业的专业化生产[2]。因此,农业发展要求农民、农户、自治组织之间进行协作发展。我国农村实践表明,农民自发协作意识不强,甚至有些抵触,原因在于没有意识到农业协作的优点,缺乏明确具体的指导。

(三)农村治理机制的科学引导体系

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农业制度的现代化。农业制度的现代化创新包括农业生产制度的现代化创新、农村治理机制的现代化创新以及农民保护机制的现代化创新。其中,农村治理机制虽然不是农业自身发展的直接要素,但是却对农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其主要内容为理顺农村民主自治关系,通过民主科学的治理机制,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并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为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等农业一体化、专业化生产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3]。从当下中国的实际出发,结合基层自治组织在农村的实际影响力,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是最为理想的公共产品提供者,可以通过农村治理机制创新,使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有效承担起服务农业产业化的使命。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自动化发展,农业从业人员将不断减少,而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特别是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将逐步增多[4]。劳动力转移作为劳动力在地理位置和产业部门之间的流动,被视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5]。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和安置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劳动力的直接吸纳;二是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城市转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农民工”现象。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城市转移有效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欠缺的问题,然而在转移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农民工的“不平等”待遇。究其原因,除了城乡二元体制下户籍制度所绑定的相关社会保障福利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大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生产效益低、社会评价低的工种。另外,由于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违法犯罪导致市民对农民工整体的负面评价。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继续教育,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五)“农民大学”为代表的普及型继续教育体系

无论是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协作引导,还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局限于一定领域的技能培训。而作为农业产业现代化的主导者,农民需要的能力素质,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培训领域,进一步讲,农业产业化需要农村的全面现代化,更需要人的全面现代化。因此,必须构建一个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继续教育体系,而这一体系的实际载体以“农民大学”为典型代表。所谓“农民大学”,就是定期举办、面向全体农民、就近便利的农民学习机构,该教育培训的定位是普及型教育培训,涵盖领域广泛,内容繁简不一,主要目标是通过参照现代大学的综合培养体制,但取消大学的准入门槛,并降低一定的深度,将现代的人文理念和科学常识普及给广大农民,全方位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

二、我国农村继续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9

【关键字】职业教育 河南特色 现代 一体化

2010年国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党的“十”把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发展区,随着河南省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职业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河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融入河南省的国家战略规划,包括2014年的中原经济区、2016年的国家中心城市以及2017年的河南自贸区的提出及成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当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加速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总目标的实现,为河南省乃至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输送人才资源。

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1.普遍重视公立院校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未形成体系。目前我国存在的现代职业教育是以公立院校的职业教育为主,而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当除此以外还包括职业培训,可以是公立院校、私立院校或者培训机构来承办。职业教育体系中我国主要以中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主要是在公办院校进行的全日制学历职业教育。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所需人才数量在不断增加,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所存在的这种较为单一的职业教育模式就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2. 我国目前对于职业教育的制度政策不完善,导致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拉动效应不明显。根据对国外成熟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来看,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应当相衔接,其生源应当大部分来源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输送。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能够有效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据统计,韩国、台湾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生源至少有一般来自于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而我国则大多来源于普通高等中学,而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则大多直接进入社会,中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生源的断层情况十分明显。

从国家对于职业教育招生计划的政策发展来看,对高职院校从中等职业院校招生的比例在不断增加,比如从1997年的百分之三到2006年的百分之五,然而相对国外成熟职业教育体系来看依然十分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些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在积极尝试扩大招收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比例,然而最高也不过百分之十五。国家对于严格控制招生比例的政策,实际上对于职业教育体系的一贯性传承性是十分不利的,使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学无门,只能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而高等职业教育所招收的学生与普通本科学生的生源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只能招收高考分数较低但不具备职业教育基础的普通高中学校毕业生,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特色大大缩水。因此国家相关政策的不完善使得中高职教育生源错位不能衔接,其带来的危害就是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发挥不出其特色及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二、河南现代职业教育的现状

1.河南中原经济区国家发展战略、人口大省等特点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要求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党的“十”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河南省要在十的要求下继续坚持走农业发展的道路,要改传统型农业生产为新型农业发展,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体现了四化同步的内涵,这就是河南省特色道路。中原经济区战略中新型农业现代化在粮食生产核心区、优质安全畜禽产品生产基地、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优质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基地等综合性农业生产片区,强调设施农业、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形成绿色农产品的集约化生产,加强农业产业集聚升级、绿色观光产业的发展等,新型农业的发展就要求有大量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三化”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劳动者具备全新的知R、技术和技能结构,这为河南省的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河南省同时是人口大省,然而人口大省却不意味着人才大省,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查了解到,目前存在岗位需求多于合适的技术性人才供应的尴尬局面,这主要是由于职业教育培养特色技术型人才的缺失所导致的。要把河南省的人口大省转变为人才大省甚至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及义务。

2.建立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体系是河南省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建立发展中原经济区、国家中心城市、河南省自贸区等,促进河南省经济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是全面的,既要基层的技术型人才又要高技能型人才,既要能吃苦会动手的人才又要会管理会研发的人才。这些人才主要来自于职业教育的培养,因此河南省要建立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体系,将职业教育的方向向上不断发展,逐步设立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学历,以满足本省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议

教育永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使命。因此,“在教育方面,可能比其他领域,更多地在国家策略上采取了决定性的行动”,以保证 “教育行为的选择服从于和服务于一定的教育目的”,要促进河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规划,积极探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实现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一体化的建立。

篇10

[关键词]立交桥式;职业教育;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是按专业类别培养人才的一种职业定向教育,是给予学生或在岗在职人员从事某种特定的职业群所需的实际知识、技能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是生产社会化和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支撑。目前全世界包括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振兴国家经济、增强综合国力,都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我国也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2014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5年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计划(2015-2018年)》中也提出,要通过三年建设,使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的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持续提高,促使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优化成效更加明显,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由此可以看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党和国家按照我国教育体系在21世纪的改革发展要求出发,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决策和重要构想,为今后如何发展职业教育描绘了一幅形象、生动、具体而博大的图景。本文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阐述,以期能为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成功构建提供一些帮助。

一、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经具备了为社会经济的各行各业培养工作在生产、管理、经营、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仅就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来说,已经占据我国全日制教育体系的“半壁江山”。而且也初步形成了初、中、高职相衔接,又与普教、成教相互沟通的中国特色的职教体系。

然而尽管如此,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发展中仍面临不少困难与问题:首先是观念问题,目前社会上仍然充斥着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人们在行动上没能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相待;其次是发展规模,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长期以来并不平衡,职业教育在规模、结构、效益、质量等方面还无法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再次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衔接问题,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仍是一种终结性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也还局限于专科层次,只有少数高等院校开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实际上已然存在,如各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若是从实质上来分析,虽然这是属于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但却没有从职业学位上来突显其职业性。这极大局限了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也使得我国职业教育的层次远远赶不上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现实需要。因此,做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发展本科、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加强职教和普教的沟通工作,构建立交桥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立交桥式”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立交桥式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宏大,内容丰富,要想构建好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就必须要了解并掌握其内涵。

(一)何为立交桥式职业教育体系

立交桥本为道桥领域的名词,用以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网,以保证交通畅通无阻。而教育立交桥是根据我国长期以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及“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形象化比喻。教育立交桥是指按照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打通各类教育之间的阻隔,通过设置培养人才的不同方案和课程体系,以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阶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互相沟通与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立交桥将各类教育层次之间单一、平行、平面、封闭的状况转变为多向、立体、多途径和纵横交错的发展。

(二)立交桥式职业教育体系的起源

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都是各国立足于本国国情,根据本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程度,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为符合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而构建的。这其中尤以德国的立交桥式职业教育体系最为瞩目。

德国的立交桥式职业教育体系以双元制为基础,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形式多样、功能齐全、结构复杂、完备成熟的体系。其横向可划分为普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两大体系;纵向又可划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包括中职)、高等教育(包括高职)这三个层次。从横向沟通情况上来看,德国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沟通良好,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经过继续学习可以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普通学校的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获得有效的职业指导而迈人工作岗位。而从纵向层次来看,德国职业教育的层次性、梯次性很强,高一层次的职业教育须以低一层次的职业教育为基础,彼此之间层次衔接紧密,不仅满足受教育者升学深造的愿望,同时也可使高一层次学校的学生达到规定的入学水平,从而保证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

(三)构建立交桥式职业教育体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