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文辅导范文

时间:2023-08-18 17:5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语文课文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语文课文辅导

篇1

关键词:英语课外辅导班;教学方法;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81-01

随着英语课外辅导机构的大量兴起,其作用不言而喻,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与学校的教育模式相比,课外辅导更加灵活,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同时,课外教育体系的发展并不完善,存在很多需要正视的问题。经过我和我团队成员的多次问卷调查和走访,现将校外英语辅导班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教学现状

1.教师水平良莠不齐,准入制度不完善

有很多辅导班打着新东方概念、剑桥少年英语的幌子,实际师资不过是中师、中专、大专刚毕业的学生,甚至有的还没有教师资格证等相关证件,而真正有教学经验的在职老师的辅导班只占了很少一部分。通常人们更愿意相信教龄较长的资深教师,并不一定是因为这些老师的学术水平一定很高,知识储备也未必很大,但是其教学经验很丰富。尤其对于初中生来说,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不仅对于国家考试大纲了如指掌,而且更懂得如何更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讲解知识。所以,学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未必就教学出众。但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教师,其知识储备必定丰富,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也能体现出自己的教学水平。

2.教师流动性过大

校外英语辅导班教师流动性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兼职教师来说。有些辅导机构为了缩减开支,大多聘用兼职教师,更多的选择和更丰厚的收入增加了教师的流动性。

3.管理体制不完善

以本溪市某镇为例,镇上的几家英语辅导机构均来自本土。其创办人都是从家庭辅导逐步扩展而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辅导机构。这些机构通常只有一个人主管,其他人属于“工作人员”。最为明显的是缺乏考核制度。这些辅导机构的老师按课时结算工资。不同于学校的老师,这些老师没有升学压力,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难以衡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

4.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过多地注重英语学科的学习会使孩子减少在其他学科上的学习,造成偏科,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其次,英语辅导机构过度注重应试教育,只看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而不注重英语讲究的“听、说、读”,因此,不少孩子的英语虽然取得了很高的成绩,但却是“蹩脚英语”,语音语调等方面都相差甚远。辅导班对成绩的过多追求无形中也给孩子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二、对策与建议

1.制定合理的工资待遇,稳定师资力量

首先辅导班要完善教师待遇,分类管理,强化竞争意识。教育本身是一个社会学工作,但是校外辅导班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和盈利性,教师的工资待遇通常是与招生量相关的。招生人数多,辅导班收入高,教师的收入自然会有所增加。但是,教师工资应该与教学水平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但能提高教师的竞争意识,也能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此外,教师待遇不仅是经济上的考量,还包括情感上的需求。辅导班应该在教师管理中注意对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认可和赞同给予充分的空间。其次,定期组织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辅导班应该在完善自身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这既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的义务。身在一个学习型社会,教师需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在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修养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更卓越的教学水平。

2.实施科学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第一,辅导班要完善服务机制,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办学宗旨。虽然辅导机构具有一定的盈利性,但是也应该重视其教育性的特质。辅导班在招生前应该认真考察自己所在的环境,地理位置以及交通状况,以学生的利益为己任。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后,认真为其推荐合适的班级。这是对辅导班负责,也有利于辅导班展开教学。第二,做好辅导班、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家长只有在了解孩子上课状态的情况下方可对症下药。同时,辅导班老师更应该注重社会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结合。英语是一门听、说、读、写、译皆有的学科,学习切不可断章取义。老师可以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加强学生英语其他方面的训练。

笔者认为对于英语辅导班而言,不断提高自己的师资力量,端正自身的办学理念,合理管理教师学生,方为辅导班持久之道。对于家长而言,辅导班的选择一定要冷静慎重,对孩子英语的学习要做到有度,不可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篇2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近些年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在逐渐下降,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及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者,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健康教育导师,就需要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健康教育方法、手段。在新形势下,辅导员采用哪种方法和手段可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应是辅导员重点思考的问题。

目前,课外体育文化活动的健康效应已逐步为人们所认知,探析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与健康的关系,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作为教育手段,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开辟新的有效途径。

1 课外体育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健康的实施手段和途径

课外体育文化活动既是一种身体活动,又是一种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因此,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而且对学生社会适应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课外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健康效应。

研究已经证实,课外体育文化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手段,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文化活动可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减轻抑郁和焦虑状态。在课外体育文化活动进行中,尤其是集体活动特别利于增强大学生间感情上的交流,体验合作的乐趣、增加彼此间的亲密感、安全感,利于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如果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项目,这又可满足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研究提示,参加课外集体项目的体育活动的大学生scl-90各项因子得分均比参加个人项目的大学生得分低,且存在显著差异,提示经常参加课外集体项目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好于经常参加个人项目的学生。

2 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作为大学生健康手段的要点

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作为重要的手段,可有效的提高或改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在手段的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项目的选择:对于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辅导员可联合体育老师给出针对性的活动项目。整体以集体项目或混合类项目为主,宜选择那些娱乐功能较强的项目,这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满足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2)活动的形式:宜以非竞争性的方式开展活动。邱新宇等的研究显示,娱乐、健身等非竞争性活动可双向调节心境;黄志剑等的实验表明,竞技性活动的结果对学生的心境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失败会使活动对改善心境状态的作用受到影响。

(3)活动时间、频率:研究显示,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越激烈、时间越长、次数越多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越理想。叶景山的实验研究表明,每周锻炼时间在3 h以上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每周锻炼时间在3 h以下(平均每天不足0.5 h)的学生。提示每次1 h以上、每周3次以上的课外体育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健康状况改善效果比较好。

3 总结与建议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高效课堂;要素

中图分类号:G6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6-0026-02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形势下,探求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高效课堂是一种优化的教学形态, 构建高效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学语文高效课堂应以丰富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学生的动态学习为主要形态,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为主要形式,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活动中被学生高效地吸收、理解、掌握并转化为素养。

构建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因素很多,这里探寻的是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要素。旨在探索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普遍规律。

一、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高效优化的课堂形态是靠教师来设计、实施和掌控的。打铁先得本身硬,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除学习语文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研究现代教学理论,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名师的经验,丰富与发展自我。准确制定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的导向,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是高效课堂的关键,师生活动的科学分配是高效课堂的保障,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是高效课堂的基础。课堂教学的成败、优劣,教师起着关键作用。

依据现代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以教材为起点,延伸学习语文知识,包括文字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体知识、音韵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中国现代、古典、外国文学中的经典篇目。其二,要学习当地及全国先进的语文教学经验。其三,要深入研究和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等,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并努力做到常用常新。总之,教师的学习提高要有目的、有目标、有针对性,不可纸上谈兵、装门面、故弄玄虚。

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严格按照课标的要求执行。在语文教学备课时,制定教学目标要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导致语文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兼顾学生知识水平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因人而异,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80%左右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优等生可在课外进行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只可提出一些基础性的学习要求,使其循序渐进,产生成功感,获得动力,实现语文学习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决定高效课堂流程的关键。整个教学课堂框架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要适宜全堂课教学内容的展开和逐步推进,要体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从现象到本质的教学规律。为此,不同的课型应有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起始课、讲读课、阅读课、复习课等均应在教学环节上有不同的设计,也应有不同的侧重。

这里仅以阅读课教学为例,可设计“感知语言”、“理解语言”、“品评语言”、“运用语言”、“综合评定”等五个课堂环节。“感知语言”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初读课文,在读文中感知语言,初步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理解语言”,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细读课文,理解课文语言,较深入懂得课文的内涵,深刻在什么地方。“品评语言”是指学生精读课文,把握内容重点,探究内容含义,研讨手法等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品评语言”指学生能评价课文,能简单初步运用文艺批评因素。“运用语言”是指在教师辅导下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训练。这是由学习知识到形成技能的链条型教学活动过程。最后“综合评定”是指为整节阅读课做小结,使全堂课堂有着落更有实效。

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始终处于阅读课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各种启发引导是为学生学习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服务。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读”相互穿插,相得益彰。

四、整体调控教学活动

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调控主要表现在对各环节任务与时间的安排,对各环节衔接过渡的掌控,以及师生互动的力度、情绪的引领等。通过教师灵活调控整堂课的教学活动,犹如红线穿珠,把全堂课连结成为一个整体。使学生对全课知识能总体把握,易于理解、记忆和运用。

要实现高效课堂的灵活调控,教师就必须吃透教材,全面细致了解学生情况,摸准课堂师生互动的脉搏。课堂上,要努力缩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增加课堂情趣,使学生爱学、乐学语文。

灵活调控语文课堂另一个重要手段是运用电教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还可利用辅助教材、图片、实物来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语文课堂高效实施。

篇4

关键词:课程改革 观念更新 阅读教学 学习方式

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因此,语文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否适应课改的要求,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在新课程实施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师生在同一个平台上共同参与教学。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应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研究中学语文有机、有序、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教师扮演的角色是教学的参与者,而不是绝对的权威者,要让学生感到是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展示自己的个性与才华,没有压力,没有紧张感,结果的对与错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是否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整体设计目标,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灵活开放;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成果展示,激发学生兴趣,以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构建起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新程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促进学生自我丰富语言知识,强化语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提升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坚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和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学生精神状态的变化。

二、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尊重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对象是开放性的。真正的文学作品总是以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拨动读者的心弦。编入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经典名作往往蕴涵着作者强烈、深刻、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都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很难用单一的主题来概括,只是许多时候教师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突出地讲解一下重点与难点,侧重对某一思想、某一艺术特色作比较详细的分析或探讨。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课堂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只是课文的重点之一而已,决不能以此来代替课文的所有内涵,更何况课文的思想本身就是多样性的理解。

课文《愚公移山》是通过“移山”来表现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人定胜天的坚强信念。而有学生却提出了这样的质疑:愚公为什么不移屋?为什么不凿山洞?凭什么让子孙后代都要跟着他挖山?当大家都围着“移山”与“移屋”两个观点打转转时,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众多思维模式与结果中跳出来另辟蹊径,提出“移山”还是“移屋”、“挖山”还是“凿洞”、祖辈的“权威”与子孙的“盲从”等问题让学生思考。阅读活动中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学生以相对的主动权,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切不可把教参捧作圣经来规范学生思维与行为,让开放的课堂飞扬学生开放的思维。经常这样让学生在充满质疑的百家争鸣的氛围中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将越来越宽阔。

三、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沟通了听说读写,沟通了其他课程,沟通了课内课外,沟通了校内校外,沟通了书本学习与实践,是一种综合化了的课程。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综合性学习必须根植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倡导回归生活,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效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学习平台。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情境”、“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相互有交流和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活动,核心是使每个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学习,做到在互动中把学生引向深入,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又要因材施教,采用个别辅导方式,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形成适合自己学习语文的方法。

四、研究性学习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更大活力

阅读是一种广泛,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自主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的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允许学生对问题解答结果的多样性。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角色,提倡独立思考,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篇5

一、电教媒体对语文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影响

如何对待中学语文教学、怎样界定中学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一直以来颇多争议。但近两年趋向这种认识:生活处处即语文,中学语文必须紧贴生活才能摆脱困境,走出低谷。这就是所谓的“大语文”教学观。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就远非一两套教材所能涵盖得了。而且,学生在教学中也不应仅是被动的受教育者,他们必须成为教学的主体。电教媒体在拓展教学内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拓展教学内容优化信息输入输出范围和途径:课本作为传统教学中使用的唯一教材,虽然也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但是一则不能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二则只凭视觉输入信息的单一途径也不利信息的长期保持。录音机、投影仪、电视机、计算机等电教媒体的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利于信息的长期保持,使学生能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较快的形成技能。而Internet更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信息库,从网上我们可以获取非常丰富的信息,这些知识通常又是按照超文本方式来管理和组织的,这大量的信息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2.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人们在实际交流时常常会感到言难达意,面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而语文偏偏正是靠“言”来达“意”的一门艺术,这就必然会遇到有限的语言难以准确表达无限意蕴的问题。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比如古诗词的意境等),如果单凭教师口头讲解,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却又因使学生感到乏味而收效甚微。恰当的运用电教媒体就能把直接形象与抽象文字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使他们从丰富的感性认识中获得事物的表象,再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来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突出学生主体作用,优化师生关系: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已成为共识,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很多的限制。电教媒体的应用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二、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创造生动语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我们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语文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春江花月夜》一诗,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的声音,让学生感受月夜潮水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

2.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延伸教学空间

语文教师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储备自己的语言知识,教学时就能厚积薄发,纵横捭阖,既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又把知识性、趣味性寓于一体,增强了师生之间交互性和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加大信息通过容量,提高传输速度;更能发挥调动和启发作用,变单纯听觉为主的学习方式为视、听、思考结合,动脑、动手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多媒体教学可以拓展教学空间,开阔学生视野,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层面。如在学习的《雷雨》(节选)这一课时,我们在课前把由《雷雨》剧本改编成的电影让学生观看,借助影片,课文节选这一部分那阴沉、压抑的舞台气氛也被电视定的环境再现了出来。观看电影使学生对整个故事有了整体感知后,再来学习这一课,学生对剧中人物如鲁侍萍、周朴园、四凤、周萍、繁漪等形象的认识和看法就更全面准确了。

3.及时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进行有效交流的重要技能,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需要丰富的素材。不少学生害怕作文,甚至讨厌作文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觉得作文没啥可写。改变这种状况,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多读多积累;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电教媒体。各种电教媒体能为学生提供极为丰富的写作素材,极大的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向学生展示广阔的写作空间。教师如果再恰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提高认知与判断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写出的作文就言之有物,自然成理了。

写作成功的一个关键就是不断尝试和修改。传统的作文辅导教学,无论教师全批全改,还是师生共同批改、学生互改,都收效甚微,而面批的效率又太低了。电教媒体特别是多媒体技术能很好地帮助广大中学语文教师解决这一难题。教师把优秀的或差的文章各1~2篇输入电脑,上课时在电子百板上逐段显示“例文”,引导学生发现“例文”中的问题,各抒己见,师生一块讨论,共同修改,在“改”中逐渐体会要领,把改后作文与原文对照显示,学生很容易就能看出修改的效果,“原来我也能写好”的成功体验油然而生,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讨论中师生增进了感情,“改”的任务落到实处,作文指导的针对性提高了,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有了进步,就有了兴趣,尝到了甜头,学生就愿意多次修改作文,直到满意为止。这样,就能使学生从阅读对比中得到启发,有所进步。

篇6

文本解读问题是随着新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而出现的。

文本解读问题在2011年仍然争议重重。汪笑梅指出文本解读存在三大问题:程式化思维带来僵化的解读,浅表性思维带来泛化和误读,笼统性思维疏漏了细节的解读。(《文本解读――语文教学的核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第4期)林寿清、闫娜概括文本解读三大误区:迷信教参,照本宣科式解读;模仿名师,照猫画虎式解读;崇尚个性,照时髦穿衣式解读。(《文本解读要紧扣三句话》,《小学语文教学》第2期)王加明说是四大误区:迷信教参,迷信权威;架空分析,忽视语言品味;曲解文本,偏离作者本意;拔高文本的思想,提升作者的境界。(《文本解读要有辩证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第9期)郭黎明归纳为五大误区:脱离文本,拓展学习漫无边际;淡化文本教学,过程实同“走秀”;文本解读随意,忽视价值引导;抛开文本,偏离语文学科要求;肢解文本,学习目标与过程破碎。《浅谈文本解读的误区及教学对策》,《小学语文》第5期)李国兵指出,高中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有的不知从何入手,有的不从文本出发,有的过于概念化,有的肢解文本,有的生硬挂靠政治,有的不区分文体之异。(《文本解读策略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第9期)

人们继续找寻文本解读的理论“武器”。李华平提出文本解读知识开发途径的两个方面:借鉴中国古代文本解读方法如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仔细领会、注重比较、分级解读、诵读涵泳;借鉴西方近现代文本解读方法如细读法、语义分析法、词义分析法、双重情节分析法;在上述两个方面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本解读方法如体验创造式和分析创造式。(《语文科文本解读方法知识开发的途径》,《教育科学论坛》第1期)李文忠认为,分别以作者、文本、读者为中心的三种西方阅读理论对文本解读的要求和价值是不同的,梳理要求之差异,分析价值之不同,有利于提高阅读的有效性。(《三种文学阅读理论与中学语文文本解读》,《语文教学通讯》4D)王进民、徐广振认为,西方文艺理论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和接受美学理论及中国的传统文学理论,为中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提供了新的视野。(《中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的新视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第5期)钟晓红认为,从认识论逐步转向存在论的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从认识论走向存在论的文本解读》,《文学界》第8期)

人们在探寻文本解读策略。马启标主张精当、适度、适时地引入素材以帮助文本解读。(《例说引入素材帮助文本解读的策略》,《中学语文教学》第6期)刘菊春提出文本解读三法:替换、删除、添加,三者的本质是比较,解读中要突出语言的“个性”。(《文本解读三法:替换、删除、添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第9期)李国兵对有效的文本解读提出如下方法:抓住文本标题解读文本,紧抓文本实现感知整体,抓住文本重难点解读文本。(《文本解读策略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第9期)张红提出文本解读五视角:“聚集文字”解读法,“把握意图”解读法,“凸显核心价值”解读法,“拓展资源”解读法,“主题多元”解读法。(《文本解读五视角》,《现代语文》8月中旬刊)林寿清、闫娜认为文本解读要注意文本的三个维度:解读文本的意(内容)、道(情思)、形(表达)。(《文本解读要紧扣三句话》,《小学语文教学》第2期)谢雄龙认为,文本解读要正确处理解读视域与教学视角、人文因素与语言因素、延伸拓展与回归文本三对关系。(《文本解读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小学语文教学》第9期)王加明提出,文本解读要辩证处理一元与多元、创新与守旧、深入与巧出、文意与文句等四对关系。(《文本解读要有辩证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第9期)藏云认为,可变换多种角色解读文本:立足于读者的角度,展开作品层面的阅读和体悟;立足于教者的角度,展开教材层面的解读和处理;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展开“学材”层面的审视和反思。(《立足多种角色解读文本,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江苏教育研究》第29期)王婷婷认为,正确解读文本要综合读者视角、编者视角和作者视角以及文本体式等各方面因素,但其中不可不注意的是语文课应以学生需要为基础,从以上角度展开文本分析。(《语文课以学生需要为中心的文本解读》,《科教导刊》2月中旬刊)刘认为,加强朗读是遵循以作者为中心的文本解读理论的最佳方法,文本细读则是文本理论的解读策略。(《语文课文本解读的策略探讨》,《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6期)吴亮霞、吴亮奎认为,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是:谁在对文本进行解读?依据什么对文本进行解读?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教育理论与实践》第4期)郑逸农认为,文本解读的对象首先是语言,尤其是语言表达的形式,文本解读的深度应该看对语言解读的深度,尤其是对语言表达形式解读的深度。(《给文本解读一个恰切的定位》,《语文教学通讯》2A)

文本解读既是“多元”的,也是“有界”的,“相对”的。杨进红认为,多元解读是有边界的,多元有界的维度受文本、读者、阅读活动价值取向这三者限制,阅读教学只有结合文本、读者、审美价值,才能在“可能”的意义世界里寻求到阅读的真意。(《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的边界探讨》,《现代语文》5月中旬刊)杨进红、代秀秀认为,阅读教学中应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但多元解读只有以文本为基础,靠近作者与作品的本真意义,切合具体的语境和语体,这样的多元解读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多元”和“有界”》,《现代教育论丛》第4期)崔国明提出文本解读的“相对论”:相对客观性,相对确定性,相对延伸性,相对多元性。(《文本解读的“相对论”》,《教学与管理》第6期)崔国明又说,尽管文本解读是多元的,但首先要关注的是“信度”,他为此提出文本解读“三多”“三少”:多关注“整体把握”,少纠缠“末叶细枝”;多强调“两情相悦”,少看重“一厢情愿”;多遵循“常规出牌”,少追求“断线风筝”。(《文本解读要坚守“信度”的底线》,《语文学习》第3期)茹红忠研究多元化解读操作策略,其中包括知人论世、品味细节、突破思维定势等。(《阅读过程中多元化解读操作策略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第9期)

多年来,从教师要求角度谈文本解读,大家谈及最多的一直是“技”而非“本”。讨论此问题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但众所周知,决定教师文本解读能力高下的关键不是拥有多少策略而是教师的文化底蕴、文学修养和专业水平。这样看来,文本解读问题不是教学技巧问题而是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即教师的读书、思考、写作、反思能力,对此我们不能不知。

五、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长期无解却年年讨论,它从来都是热点。

大家照例罗列作文教学中的重重问题。黄厚江认为,目前作文教学诸多问题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作文教学的基本定位不明,即搞不清楚中学作文教学的课程价值是什么,或者说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我们能教学生写出什么样的文章――作文教学基本定位再思考》,《语文学习》第5期)李亮认为现在习作教学的“尴尬”源自三方面的倒置:意愿倒置、内容倒置、标准倒置。(《习作教学难题破解之我见》,《小学语文教师》第4期)钱林波认为,中学写作教学最大的问题表现在写作教学内容的缺失与混乱,使写作教学长期陷于无效或低效状态。(《从“文本位”到“人本位”――中学写作教学内容开发的三个维度》,《教学月刊・中学版》第4期)彭祥生指出,作文教学中高投入与低产出有目共睹。(《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和出路》,《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第8期)董蓓菲认为,当前作文教学的症状有:教学目标迷离,评价标准失范,命题技术滞后,畏难情绪泛滥,写作知识匮乏。(《作文教学的症结何在》,《语文学习》第2期)李猛说:当前作文教学目标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严重;教师教学模式封闭、单一;学生缺乏动笔、练笔的自觉性。(《新课标指导下中学作文教学的创新研究》,《现代语文》10月中旬刊)贾志敏认为,目前的作文教学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教师教作文无法,学生写作文无奈,教学的结果无效。(李节《呼唤语文“回家”――特级教师贾志敏访谈》,《语文建设》第7~8期)董林海、胡立业指出当前作文教学的“五多”、“五少”:修饰技巧多,文体规矩少;作文次数多,成功文章少;拼凑字数多,精练意识少;学生批阅多,教师掌握少;学习教材多,拓展阅读少。(《反思作文教学的“五多五少”》,《语文建设》第9期)朱紫彪认为,当前作文教学整体无序,作文教学理念“唯课余论”、“唯学生论”,作文备课目标模糊,教学过程设计空泛,方法单一,忽视学生的写作过程。(《初中作文“有序”教学研究》,《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版》第9期)陆建生、丁坤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作文明显缺乏生活基础,素材老套,内容苍白俗套,缺乏真情实感;教师的作文教学也出了问题,作文命题的主观性强,教学随意性强,脱离学生主体等。(《呼唤中学作文教学的质性回归》,《语文教学通讯》4A)邹翠平认为,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一写作文就恐惧,无从下笔,语言干瘪,词汇贫乏,句式单调,空洞无物,错字连篇,病句成串,结构混乱,作文中应变力、创作力严重缺乏。(《例谈如何利用阅读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广西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张文香认为,基础教育作文中虚假、造假现象严重,令人堪忧。(《让基础教育作文回归写作本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第6期)

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作为现象令人担忧。叶黎明、林婷婷认为,写作课堂上教师严重缺“教”,就是作文教学中教师缺席“教学”,以为写作不需要教,学生自己多读多写就会了。(《散文:写作教学的问题纽结》,《语文学习》第1期)郑桂华指出,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过程缺乏具体指导,对学生作文的评阅意见不具体,没有针对性,学生无法将评语与自己作文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不知道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有问题,什么原因,应该怎么改才会提高。(《作文的批阅与讲评》,《中学语文教学》第3期)余树财认为,教师缺乏对写作过程本身的关注与指导。(《作文教学要关注写作过程本身》,《教育科学论坛》第11期)

大家给久“病”不愈的作文教学开“药方”。魏小娜认为,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价值取向要实现两个转型:从“个体内省”向“社会认知”转型,从“后喻文化”向“前喻文化”转型。(《对我国作文教学中“真情实感”的反思》,《课程・教材・教法》第11期)董蓓菲说,我国写作教学一方面要吸纳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充分认识各学派的写作过程认知模型的观点及其局限性,另一方面要借鉴教育发达国家写作教学改革成果,系统改进写作教学课程标准、教材编制和教学行为。(《作文教学的症结何在》,《语文学习》第2期)雷实呼吁用好教科书,尝试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配合,加强议论和说明的写作。(《中小学须逐步加强议论、说明的写作》,《课程・教材・教法》第11期)李海林、叶黎明认为,要搞好写作教学,前提是开发写作知识与技能,关键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重点是指导学生的写作过程。(《写作教学的内在规定性》,《语文教学通讯》9B)李亮认为,教作文一要降低起点,让孩子“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二要重视过程。(《习作教学难题破解之我见》,《小学语文教师》第4期)余树财提出关注作文过程: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生活,修炼他们发现生活的慧眼;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写作的过程,体悟探索写作的规律。(《作文教学要关注写作过程本身》,《教育科学论坛》第11期)钱林波提出作文教学应从“文本位”转向“人本位”,在“真实”、“具体”、“反复”这三个维度观照之下,采用分步骤、有序循环推进的教学策略,把一次完整的作文教学分解成几大部分逐步落实。(《从“文本位”到“人本位”――中学写作教学内容开发的三个维度》,《教学月刊・中学版》第4期)吴立岗认为,习作教学有五句话需要明确: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兴趣是习作的动力,思维是习作的关键,阅读是习作的基础,表达是习作的重点。(《对语文教学两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小学语文教学》第6期)贾志敏认为,作文训练应该按“课内、课外两条线交叉进行”,即课内的训练作文与课外的生活作文交叉进行。(李节《呼唤语文“回家”――特级教师贾志敏访谈》,《语文建设》第7~8期)从以上观点看出,加强写作过程指导成为众多讨论者的呼声,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人们呼吁建立写作训练体系。崔峦认为,作文教学需要比较完整的训练体系:低年级写话,中年级写片段,高年级写整篇。(魏本亚、尹逊才《小学语文课改十年的问题与反思――对话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语文建设》第3期)吴立岗认为,要根本提高习作教学质量,必须解决科学化的习作训练序列问题。(《对语文教学两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小学语文教学》第6期)王相武认为,应形成遵循其本源、符合其规律的作文训练体系。(《作文的本源及其对应的训练体系》,《中学语文》上旬刊第1期)顾海平建议从“我们希望学生关注什么、表达什么”和“学生在关注什么、想表达什么”这两个维度的交叉点上选择合适的话题,设计训练情境,构建高中作文训练话题序列。(《根深才能叶茂 固本才能强末――高中作文训练序列的二维思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第11期)

在众多解决方案中,大家不约而同提到读写结合和以读促写策略。孙绍振认为,当下作文教学无效和低效甚至反效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文本解读与写作脱离。(《作文教学的症结――孙绍振教授访谈》,《语文建设》第11期)邹翠平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当务之急是加强阅读教学。(《例谈如何利用阅读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广西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温儒敏说,如果说有作文教学的正路,那就是三句话:读写结合,广泛阅读,适当练写。(《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课程・教材・教法》第1期)罗俊丰认为,语文教师要立足文本,紧密联系课后一些相关的改写、续写题,坚持让学生仿写,在学课文的同时注意渗透写作训练。(《从学习课文中学写作――浅谈初中作文教学》,《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版》第1期)崔峦说:阅读一定要关注语言的形式,关注文章的写法,让学生通过课文学到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他强调:读写结合,读写贯通,以读促写,这是很重要的;不能读写分家,到作文课上才谈作文。(魏本亚、尹逊才《小学语文课改十年的问题与反思――对话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语文建设》第3期)吴剑颖则提倡“随文而写”:在教师引导下,借助教材中的课文与相关文本,体验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生活感受付诸笔端的,构建写作的形式资源。(《随文而写:让学生有文可作》,《现代语文》5月中旬刊)

从本年度作文教学众多言论看出,作文教学并没有随着又一年的过去而有所改进,而是问题依旧,人们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大多了无新意。唯呼吁多年的建立写作教学训练序列和加强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观点足应引起重视。在强大的应试教育机制下,在语文学习时间被不断挤压之下,建立可广为接受的科学的写作教学训练序列是改进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而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曾一度被抛弃,现被重提,这是一种回归。

六、教师素养

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使语文教师素养不足问题得以全面暴露。十年来,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讨论一直方兴未艾。本年度,对此问题的讨论转化为对语文教师素养(素质)的讨论。

语言素养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素养,这跟其他学科教师形成了根本区别。张传宗指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自己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要边教边学,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和业务水平,成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爱好者、读写听说的能手、语言教学的设计师、语文课的主持人和辅导员,乃至堪称扎扎实实的语文教学专家”。(《构建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体系》,《课程・教材・教法》第3期)杨慧莲认为,语言敏感就是语文教师的职业敏感,语文教师要具备三种语言敏感:对学科语言要敏感,对学生语言要敏感,对教师语言要敏感。(《语言敏感:语文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教学月刊・中学版》第3期)张亮认为:语文教师的德性修养与其他学科教师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言语;语文的德性之师应激发、呵护学生言语生命的表现欲求;语文教师应该追求、创造言语表现的卓越境界,这是语文教师德性形成的能力之本。(《论言语与语文教师的德性》,《中学教育学刊》第8期)

除了语言能力,语文教师还需具备哪些素养?有人说:语文教师要拥有与作者、作品对话的资格和能力;语文教师不可以照搬教科书,应渗透教师的独特体验、思考和评判;语文教师不能满足于做知识的传声筒和教科书的简单传递者。(刘笑天《专业成长必须跨越的两个误区》,《语文教学通讯》4A)有人说,语文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唤醒”:以鲜活多彩的语文性唤醒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以深沉厚重的人文气息唤醒学生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与理解;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唤醒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陈江《语文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唤醒”》,《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第7期)有人说,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对文本进行“转换”“拓展”“整合”的能力,在教学中,既超越文本,又不脱离文本,既不抛开语文课的课程特点和培养目标,又能够为学生营造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付胜芳《高素质的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两种关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第7期)有人说,语文教师要有幽默感,要有渊博的知识以及灵活的教育机智。(张艳婷《语文教师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第9期)有人说,优秀的语文老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睿智机敏、博学仁爱的人格魅力,并能将其思想、精神、灵魂以及人生感悟、知识架构、文学理念等等浑然天成地融入到每一节的课堂教学中。(陈孝荣《慢慢走,欣赏啊――谈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语文》上旬刊第11期)李欣说,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高尚的节操、正确的道德标准、渊博的知识、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认同感。(《新时期下语文教师素养探究》,《青年作家》第2期下半月刊)钱春霞认为,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应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富有诗意的语言、熊熊燃烧的激情、灵活的教学方法。(《浅谈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素养》,《现代语文》8月中旬刊)沈建忠认为,语文教师应具备下列几种课堂教学能力:精准的文本解读能力,解决好“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科学的教学设计能力,解决好“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灵活的教案设计执行能力,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恰当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的几种能力――由〈女娲造人〉案例谈开去》,《语文教学通讯》1B)代伟伟称,语文教师需能扮演好多种角色:研读教材时是批评家,备写教案时是导演,课堂教学时是演员;而在课堂之外,语文教师是一位业余作家。(《语文教师需扮演好多重角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第9期)

读书,是提高语文教师素养的不二法门。钱之俊说,当前语文教师素质的低下,不读书是个大问题。(《不读书是个大问题》,《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第7期)杨再隋说,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关键是读书。(《关键是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小学语文教学》第11期)赵徐洲说,好教师是一个爱读书、爱学习的人。(《好教师应有“四个学做”》,《语文建设》第6期)孙建华认为,新课改下语文教师专业成长首先要广泛地阅读,教师只有成为阅读的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才有可能影响学生的阅读。(《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的自我关注》,《教学研究》第3期)钱之俊说,读书、思考、胆识是决定语文教师素养最重要的因素。(《谁影响了文本有效教育――浅谈语文教师素养与文本阅读教学》,《语文教学通讯》4D)张占杰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应当是学者化的教师,其专业成长过程应当是学者化的成长过程。(《试论中学语文教师学者化成长的基本内涵》,《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年3月刊)

语文教师还应从哪些方面提高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崔峦对语文教师新手的寄语:热爱语文,不断学习,加强教学反思。(魏本亚、尹逊才《小学语文课改十年的问题与反思――对话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语文建设》第3期)赵克明认为,新入职的青年语文教师应养“六气”:底气、骨气、大气、雅气、勇气和灵气。(《青年语文教师要养六“气”》,《语文学习》第4期)陆长霞提出语文教师的六项修炼:教育热情的修炼,阅读学习的修炼,设计水平的修炼,“双磨”(磨课、磨题)能力的修炼,诊断反思的修炼,教学技能的修炼。(《析语文教师的修炼》,《现代语文》5月中旬刊)杨海亮说,教师要有“静下来,守得住”的功夫,要有“爱教育,爱学生”的情怀,要有“不媚俗,不从众”的心志,要有“喜读书,勤思考”的习惯。(《做一名有“气场”的教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第9期)李思衡认为语文教师应树立目标意识、原创意识、精品意识、教研意识、学习意识五种意识。(《五种意识,教师水平提升的推动力》,《语文建设》第4期)周茜提出高中语文教师素养习得的四方面: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兢兢业业地工作,提升教师的自制力,从集体的思想源泉中吸取养分。(《关于高中语文教师素养习得的思考》,《群文天地》2011年第3期)程翔说,成长中的语文教师要注意积累自己的课堂作品,“让课堂教学作品来引领自己,提高专业发展水平”。他提醒教师不做“教书匠”,应朝着文化人的方向发展。(《“特级教师不是我的奋斗目标”――特级教师程翔访谈》,《语文建设》第10期)

鉴于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相比于其他学科教师的要求也要高得多。然而,社会普遍的职业倦怠、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和对教学技巧和方法的片面追求,大大阻碍了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我们认为,语文教师提高素养的根本是多读书,勤思考,爱动笔,努力让自己成为博学多闻的专家和博览群书的“杂家”。

篇7

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作了很具体的规定。在“教学目的”中,要求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把“听说”和“读写”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并列地位。在“教学要求”中,明确要求“初中阶段继续培养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高中阶段“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这就确定了听说读写是整个中学阶段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就近年高考语文而言,听说能力的考查有明显的加强的趋势。一是直接命题考查考生的语音、停顿、重音、歧义、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方面的能力;二是结合作文试题,考查考生实际的口头表达的能力,比如广播稿、演讲稿、讨论稿、节目主持人发言稿、通知等应用文体和谈话语体的写作及修改。

再就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言,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思维敏捷,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是娴于辞令、口齿伶俐、善于社会交际的人才,必须是耳聪目明,“听人说话,能够了解对方要旨”(叶圣陶语)的人才。

然而,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却是:由于语文教学的影响,仍然是只重视书面表达能力训练而忽视口头语言训练;有的甚至将教材中有限的听说专项训练改为学生课外自学;现行中学教材(尤其是高中部分)虽然有听说能力的专项训练,但指导性不强,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实施,而且没有科学的系统,更没有专门的教材;不少教师认识到口语训练的重要,在教学的实践中想方设法给学生锻炼口才和听力的机会,但毕竟无序;农村中学教学设备的有限又使得有识之士的“教改”实验只是“空中楼阁”;结果,学生读了十几年书,学了十几年语文(且不说在生活中的学习),大多数听说能力却较差,发音不准,吐字不清,语调平淡,语速不当,话不成句,表情难看……成了十足的“书呆子”。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听说教学必须改革,而改革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之中迅速地大面积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中学语文听说教学改革的出路何在

陷入困境之后,必须走出困境。近十年来,笔者一直在农村中学任教,而且一直与同仁一道努力探讨听说教学改革之路。于此且作一总结以就教于大家。

(一)改进教学的组织形式

语文教学必须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进组织形式,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在研读大量文献和各种语文教改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省属重点农村中学)实际,学生实际个人(自身)素质的实际,大胆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实行“以小组教学为主,以班级教学和个别辅导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地说,这种组织方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成立语文学习中心小组。每班4-5人,由有语文特长和语文兴趣较浓的同学组成,语文学科代表兼组长。中心小组的主要职能是:①参加教师备课,研究讨论教学的难点,分析落实教学重点,具体讨论确定教学要点,分析安排训练的知识能力点和训练方式;②负责组织指导、督促和考核本班学习小组(见第2点)的语文学习;③编选拟定语文课文练习和单元练习,组织进行单元检测;④帮助老师批阅修改评析部分作业;⑤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之下负责讲析(或安排组织其他同学讲析)部分课文。——总而言之,让中心小组成为老师的帮手,成为小老师,负责组织、管理具体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

2.成立了语文学习小组,每组4个成员,各小组同学的语文素质大致相当,座位临近(前后左右同桌,如不是同桌,在语文课和语文活动课时自行调节)。其主要任务是在教师和中心小组的组织引导下完成各项语文学习任务(其中包括课内外的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3.组建了语文中心小组和学习小组之后,教师主要的职责是:①具体指导语文中心小组的工作,在各种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中做好示范(比如示范朗读,示范备课讲课,下水作文等等);②组织中心小组讨论制订单元教学要求和课文学习重点;列出课文和单元教学的知识能力点;③重点指导学生学好最重要的基本篇目;④补充语文中心小组讲析课文时遗漏的知识点和未处理好的重点难点,补充与课文或单元有关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⑤编制单元练习,组织单元考试;⑥科学评价语文中心小组和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并提示补正方法;⑦负责课文或单元或语文活动的重要的关键问题的小结或撰写相应的专题论文;⑧编印优秀作文集,组织优秀作文稿;⑨指导各种重要的语文活动(如朗诵、征文、创作课本剧,等等);⑩精选印发课外练习并指导课外阅读。

(二)优化听说能力训练的方法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采用的听说训练的主要方式有如下4种:

1.朗读。这里所说的朗读主要包括:①早自声朗读课文,精彩片断和要求背诵的篇目;另外每学期补充10篇古诗文,要求背诵。每周三节早自习,每节40分钟,一学期下来,诵读时间达40小时,三年初中或高中,诵读时间达120小时,课文背诵达60多篇;②名篇赏读,间周一节课(课外活动),主要从《中国青年报》、《杂文报》、《散文》、《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报纸杂志选择精短时文;③新闻会,间周一次,要求全体同学写稿投稿(也可从报纸上荐稿,大量采用根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编拟的新闻稿,每天晚上7:00至7:30是全校学生收看电视新闻的时间);中心小组选稿改稿定稿,再安排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普通话脱稿播送。

2.读书报告。主要有三种形式:①故事会,每学期2次,在期中考试后进行(因为本校每年春秋两期分别有音乐之春和艺术节,在中期考试后第3周左右进行,故事会就安排在此间的课外活动之中),主要讲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生活故事、名人故事、民间传说等等;②读书报告会,每期开学第一周进行,主要讲所读的书籍(以文学名著为主)的基本内容、故事梗概、人物形象;朗诵其中的一两个精彩片断;宣读自己的“文学评论”(实际上是读书心得,往往既省“评”,又省“感”);③假期见闻报告会,每期开学第一周进行,主要是概述自己假期所见所闻所感,在此基础上重点叙述二三事。

3.讨论论辩。①讨论,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其具体方式包括个人钻研、小组讨论、班级讨论、教师(或中心小组)总结发言。②论辩,即组织论辩会,不定期举行,从课本、影视、生活中去选择与语文学习相关的重要的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进行论辩。要求各学习小组在认真准备材料,充分讨论酝酿的基础上写出书面发言材料(或提纲),然后采用双方论争的形式进行辩论;同时组织好“评委会”进行裁判和评定。

4.讲课比赛。

我这里所说的“讲课比赛”主要有两种方式:

①讲析课文。每期一周,一般在期中考试之后的第一周进行(因为本校每期期中考试之后有一次运动会,停课2至3天,学生相对较轻松,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去备课),但必须在开学之初公布教学计划时就要安排各学习小组具体的授课任务(我的教学计划和总结往往是先由中心小组讨论草稿,然后我定稿打印,学生人手一份)。作为教师一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好“讲课”示范,二是具体指导如何备课、如何确定难点、如何设计练习、如何讲课,教给学生“教学”的方法。

②评讲试卷。这里所说的“评讲试卷”主要是指在语文教学其是语文复习中,让学习小组在分头准备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对语文试卷进行评讲。要求学生必须讲清:“试题考的是什么(知识点)——怎样考的(角度、题型)——怎样解答(答题技巧)”;必须评准:“试题好不好(难度、信度)——好在何处(科学性)——有何启示(相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学生评讲时出现不足,教师要认真分析,予以补正。

(三)寻找检测听说能力的科学方法

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具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听写:从内容上说,包括听写词语、句子、句群、语段;从文体上说,主要是古诗文;从方式上说,可以老师朗读学生听写,也可以是学生互相听写。

2.听话答问:通过同学老师诵读或播放录音,要求学生答问。问题不宜设置太多,问题的内容可以是记忆性的,可以是筛选性的,也可以是理解性的。

3.听话笔记:其中包括听课笔记,要求记准要点,记清思路,记住难点,突出重点。

篇8

关键词: 中学语文;分层作业;差异性

对于学生而言,作业完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作业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长期以来,中中学教师在学生的作业设计上普遍存在着作业内容、形式和作业量等方面的“一刀切”现象,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开展中学语文作业设计改革研究的,显得十分重要。

一、分层作业的内涵

目前,对分层作业的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分层作业,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来完成。”这不仅关乎到作业“量”的多少以及作业“质”的高低,更关乎到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并选择合适的作业完成,及其将来的继续持续化发展。让人人学有价值的知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知识,不同的人在知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有人认为:“分层作业是根据学生个性、能力差异选择不同层次的有针对性的作业,同时辅以分层评价与辅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的一种教学探索”。可见,目前语文教学界对分层作业还没有一个专门的定义。

二、分层作业设计的意义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每时每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精彩。”新课程提出要促进学生全面、自由、个性的发展。体现在作业设计上,因人而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既可以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减轻不同层次学生的一方面的心理压力,从而帮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体会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进行作业分层设计就显得极为重要。

三、中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普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可具体表现为:

(一)作业分层设计关注知识,忽视学生的心理

对新课程改革中的中学语文课堂观察发现:一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把作业内容进行了分层,根据每节课的教学要求,老师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内容,如熟记生字、组词造句等较易的任务要求“学困生”完成,对于短文阅读等任务要求中等生完成,而对于整体把握、拓展联系、课文改写等较难任务要求优等生完成。这就忽视了作业分层设计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形成以学生成绩进行等级划分的教育不平的现象,这样的分成作业设计不仅打击了“学困生”的自尊心,而且容易让“优等生”骄傲自满,迷失了未来发展目标。所以,中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分层,而是为了通过作业分成设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明确自己的发展层次和发展现状,冷静面对现实,查找自身发展的不足,进而懂得这种分层是相对的、动态的、暂时的,只要自我努力,就可以消除差异,从而在现有基础上,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二)作业分层设计形式化,忽视学生的自主性

在分层作业设计实践过程中,一些学校和老师将学生的作业分为红皮本(优秀生)、黄皮本(中等生)和蓝皮本(学困生)等。老师对不同现象的作业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这样可以使老师节约一点的批改作业时间。这样做无疑已人为地给学生贴了“标签”,不仅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一些“学困生”产生自卑心理,而且这样做往往导致作业分成设计教学的形式化,表现为教师在形式作业设计中关注作业量及难易程度的变化,殊不知,这样的分层作业设计与操作,禁锢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特别是中等生和基础差的学生,会觉得自己的学习成绩已经定性,提高的速度与幅度不会太大,而丧失学习兴趣,不求进取的问题发生。

(三)作业分层设计只注重数量,忽视质量

课堂练习作业的设计,教师往往按照学生的差异提出一定的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作业练习的数量。造成有些习题内容相似,重复雷同,学生虽然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作业练习,但简单、机械、量化的“题海战术”训练方式,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而造成一些“学困生”厌学情绪的滋生,这种只注重“量”而不重视“质”的作业设计产生的负面影响更明显,危害更大。

四、中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的改进对策

(一)差异为本,分层优化作业

分层作业,要及时发现、及时布置,这也就是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对个体动态变化及时应对的过程。完成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及内化所学知识,最终形成能力并有所创新提高。教师在每天布置作业之前应做好三件事:理一理,即梳理了解学生对当天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的学习内容在形成了什么样的学习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了怎样的程度等;想一想,即针对学生当天所学习的内容,教师应该设计什么样的作业: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分别是什么等;问一问,即当天所留作业学生的选择情况,并根据学生的选择情况进行引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二)关注学生的自主选择性

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前提是科学合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这种主导要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以及分层作业的人性化、个性化及其科学性、艺术性。教师应时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用“量体裁衣”的方式进行分层作业的实际操作,即从学生所学知识的差异上确定作业的内容和要求,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和选择属于自己的作业。

(三)优化作业评价方式

篇9

1.激发学生兴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和途径让学生增加对语文课堂的向往,从而自觉的学习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比如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可以利用一段相关动画、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也有利于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丰富课堂内容。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一个课文中讲述的情境,可以利用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知识。例如在讲授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播放一段电视剧片段,引导学生从视频中快速了解贾府中的人物,还可以根据人物的服饰、讲话语调的不同判断贾府中人物的地位。这种教学方法显然极大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势必比传统模式讲授一节课都有用。

3.加快信息反馈。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理解能力都不尽相同,信息技术在推进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交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公共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课堂有疑惑的知识点也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向老师请教。老师也可以通过特定信息系统对学生学习进度监督,从而强化了老师对学生学习进度的掌握,进一步加快教师和学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

4.提高教学效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能严格按照书本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即使想将知识点扩展一下,时间上也不允许,导致教学效率相对比较低。而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之后,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有利于缩短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的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途径

1.基于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的运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比如投影设备、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视频播放软件、图文播放软件等。这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多媒体设备和软件使用能力,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把每堂课讲授的内容用各种软件做好,比如使用PowerPoint做好幻灯片,使用视频软件录制好视频。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节省板书时间,让教师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堂讲解;另一方面就是教学视频或幻灯片显示效果更整齐清晰和规范端正,更有利于学生的接受。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可以在学习了课文的感情思想后播放相应的视频,这样就将声、形、色这三者结合起来,更利于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利用这个教学模式时需要注意对时间的把握,尽量将“讲”和“放”穿行,讲一段,放一段,这样才能让课堂更加张弛有度,更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

2.基于计算机情境虚拟教学模式的运用。计算机情境虚拟教学模式就是根据课文的环境,利用虚拟教学课件来展示文章中的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易于理解文章。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将文中的一些环境描写展示出来,把夏秋的景物作为背景,再加上旁白美女蛇的故事,这样可以让学生联想到在鲁迅笔下的那个“乐园”的感觉,接着展示百草园冬天的景色,再让学生根据课文去联想拍雪人与捕鸟的场面。这种计算机情境虚拟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充分发挥个人才智,进行主动联想,从而增加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有想自己亲身尝试的欲望,并感受到课堂的趣味性。

3.基于因特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运用。因特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程度息息相关,只有教师和学生都有互联网可供使用,所有的教学过程才可以不用在教室里进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才不受时空限制,教师在网上为学生讲授课程,解惑答疑,并相关的学习信息,甚至还可以利用BBS论坛进行讨论,学生虽然见不到教师,但还是可以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大大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扩大了师生交流的渠道。目前很多中学都建有自己的校内网,教师可以将作业和辅导资料等放在网上,学生可以从校内网上快捷地获取学习资源,可以在网上学习课程,也可以利用电子邮件互相传送作业、解答问题等。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加强师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能力,又需要学校和老师加大对学生上网的引导,防止学生使用网络做一些无关学习的事情。

三、结束语

篇10

一、语文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大家都知道,中学语文的内容很丰富,它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学好其他各门学科,首先要打好语文这个基础,因为它是各种思想交流时不能少的方式,是人与人进行交际不能少的工具,如果少了它,我们的科学文化的大厦将失去基础,那谈何发展与进步。认识到这些,我们就要把语文教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把语文教学重视起来。

二、让语文走进学生心里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应该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语文教师大都是班主任,这样更容易与学生进行交流,走进学生心里,我们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和理解课文内容,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上语文教师,喜欢上语文课,我们的语文教师是富有爱心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充满欢乐的。在平时还要注意加强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两方面的训练,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轻松和快乐。

三、教师可以通过读、写、说、听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得以发展

通过这些基本的训练,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读、写、说、听这些单方面的训练时,不要忘了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方面的训练,使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某一方面的突出,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育得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到一定的高度。

四、强化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两个途径

1.得法于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语文课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平时讲课得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完成学习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任务:(1)要读懂课文的内容,只有读懂才能走进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并有自己深深的体会。(2)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实际训练,经过课堂上正规的训练,从而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去学习其他内容时才能轻松应对。比如,我们平时进行的朗读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知道在课文中的悲愤处就用悲愤的感情去读,伤心处用悲伤的感情去读,通过一次次的训练我们的学生可以感知文章的外在的美,更可以深入到文章中品味。(3)要学会读,从实际教学来看,学生的读对于语文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它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一项要求。

在课堂上可以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教师在提问时,问题设计要合理,要有明确的学习的目标与任务。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获得独特见解,在小组问展开积极的交流与讨论,就必须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这样经过学生的主动思考,才能形成更多的见解,才能让学生深入的去学习语文。

2.利用好课外

语文是应用性、教育性和工具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我们要利用好生活,要在生活中为我们的语文开疆拓土,让生活成为学习语文的大后方,把语文知识的学习建立在我们的大语文的环境中,在语文课堂之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要上好语文活动课。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活动课是很重要的。怎样才能上好活动课呢?我们就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辅导。在学习时要有效地把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要用有效的方法来激励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让书籍走进学生的生活。我们语文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阅读,比如让学生参加朗读比赛、举行班级阅读活动、写作比赛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让学生走进生活这个课堂。语文存在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是学生最好的运用和学习语言的老师。如果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积累各种素材和汲取知识的营养,这样才能使语文学习变的生动有趣,学生愿意学语文。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授之我们的学生以“渔”,在课下我们要让学生用教师教给的方法自己去获得自己的“鱼”,这样我们的语文才能学得扎实,语文知识的运用得以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