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考试技巧范文

时间:2023-08-18 17:5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考试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历史考试技巧

篇1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技巧

复习是把一个阶段的授课内容总结、归纳起来,帮助学生梳理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过程。它有利于学生复习知识内容时较容易把握轻重,目的较明确,思路也清晰。从心理上来看,因为有老师的点拨,学生会显得较从容、较自信,会较有序地进行复习,效果就会令人满意许多。所以,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复习也该注意方法,不能小瞧。那么,历史与社会学科复习有哪些技巧呢?笔者总结多年的经验如下:

一、全体总动员:进入复习,决战中考

笔者一般会用这样的话语鼓励他们:

(1)复习是一个机遇!基础差的学生是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基础好的学生能完成飞跃!

(2) 不要迷信“金卷”,它只是传说。要相信课本,一定要重拾课本。

(3)个人的才是真正拥有的!忌被教材和题目牵着走,改变它,让你成为主人!

二、时间及课程安排

1.复习顺序

九年级七年级八年级古代史(中国史在前,世界史在后)近代史(世界史在前,中国史在后)专题复习4月3日开始(专题复习可在学生能力较强的班进行,其他基础较差的班进行最基础的口头练习、自问自答、相互问答)5月份综合题训练。

2.一节课安排

(1)第一个10分钟讲评上节课易错题。特别是小测验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学生难解决的问题要强化。

(2)第二个10分钟老师梳理考点线索(问答式教学),一定要看着课本,只有紧扣课本,学生印象才深刻,理解才到位。

(3)第三个10分钟自主复习考点内容。记忆是基础,脑袋里装有知识才能写出来。

(4)最后15分钟小测本节课的考点。

3. 4月份,专题复习

提高班 :15分钟讲专题+15分钟“集结号”的强化练习+15分钟小测验。

提高班作业:16位学生做专题,其他学生做“集结号”的强化练习以及填图题,学困生每天做10道题、考10道题。

基础班:做最基础的题目,形式是口头练习、自问自答、相互问答+15分钟小测验。

基础班作业:做“集结号”的强化练习以及填图题,学困生每天做10道题,第二天测验前一天练习过的10道题

4. 5月份,考纲出来后一定第一时间买新试卷

如:历史与社会全真试题、实验学校金卷、历史与社会金卷的前四套+后四套。

5. 6月份,总结归纳复习

(1)主旨:最后三周一定要给学生归纳,并转化为问题让他们进行记忆。

(2)按考纲顺序整理考点,印发给学生。

(3)最后二节课传授答题技巧,并做最后的听写。

三、备课流程

(1)依据深圳“金卷”中对考点精细解读,在教材中进行批注。

(2)易漏点写在抢分提示上。

(3)做“金卷”,学生难理解的题写出来进行评讲。

(4)看“奥考王”补充抢分提示。

(5)看“切割中考”,将拓展的题目补充到抢分提示中。

(6)分析中学教材,补充课堂练习题。

(7)将胡江平老师的考试指导融合在抢分提示中。

(8)每周尖子生做一套题,并将他们的答案作为参考答案贴在墙上,批改后还要进行个别辅导。

(9)联系最新、最热的时事,做到用书本知识与时事的有机结合。

四、抢分提示

(1)比较后找出特点:如记忆雅典三大机构时,要注意各自的职责。

(2)学生难理解的要重点讲:例如雅典的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学生对奴隶制并不很清楚。

(3)“年代尺”可以让学生建立时间感,不会在纷繁复杂中弄晕:古罗马发展线索: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帝国时代。

(4)准确书写:①睁大眼睛看易错字:涿郡、玄奘、曲辕犁、雕版、北伐;②名称的书写: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中国。

(5)利用好地图这个重要工具,识别地理位置:如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最好点出它的“四至”:西起不列颠,东抵幼发拉底河,北越多瑙河,南至北非,这样学生更清晰明了。

(6)中外对比:古希腊(海洋文明)与四大文明古国(大河文明)的比较;与希腊城邦时代同时存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的比较。

(7)事物的演化:注意雅典“民主制”与现代国家“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等的区别;法西斯名称的起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演变。

五、作业应具有个性化、总结性特点

(1)明确每天任务的三个关键词:背(知识点)+写(课时作业本或“金卷”)+疑(作业有问题及时与同伴或老师探讨)

(2)分层布置:基础较差的学生:做课时作业,第二天小测验也是考作业内容。基础好的学生:①做“金卷”;②基础好的学生要看书,特别要看不想看的内容;③发散式思考:看到佛教传入中国的线路图,想想佛教有没有传到欧洲。

(3)总结性作业:例如中国古代史之第一。(总结15~20个)

六、奖励及惩罚制度

(1)及时奖励。当小测验成绩很好的时候,就表扬他们:短时记忆很好呀。当100分累积到5次时发短信给家长。

(2)及时惩罚。小测验不足60分的学生,放学后要到老师办公室背书一段时间;对于思维活跃,记忆力较好的初三学生群体,最黄金的记忆年龄,给点压力是必要的。

七、各类教辅资料的优势

(1)金卷:①中考考点精细解读详细、全面;②课时作业本作为第一轮的课堂小测验特别好。

(2)集结号:①有专题,适合第二轮复习;②图片比较多;③有口头练习,但错误较多。

(3)切割中考:①专题训练新颖;②图说社会丰富,特别是长江、黄河、欧洲、中国行政区图是学生需要的。

(4)天利38套:可让基础好的学生买,但字号太小。

(5)胡江平老师的题目不错,但没有新考点,可能是在新考纲之前出的。

上述经验笔者常在课堂上告诉学生,这是秘诀,让他们有信心跟着老师走,并愿意去做,在中考后证明这样的复习效果是高效的。当然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复习方面,还有待提高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魏立舟.历史与社会课程中教师的引领智慧[J].试教通讯,2005(19).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技巧

一、前言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中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有时较多的内容形式还是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故事为教育题材,所以,有的教师会认为初中的历史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好教”,而且也认为学生对历史产生“好学”的心理。但每次的考试成绩多数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历史老师没有清楚地掌握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没有合理地、有效地利用好课堂上的45分钟,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不很理想,仍然需要教师对教学技巧进行改进。所以,需要教师们积极地探寻初中的历史教学方法技巧,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运用灵活的多媒体技术与多种教学方式,给学生们再现丰富的历史教学内容,感染学生,使课堂教学更加主题鲜明、生动活泼,直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针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并对照这些问题作出相应的改善方案。

二、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的突出

初中的教学需要教师面对的是一群12~16岁的青少年。教师授课时应该紧紧地抓住这些青少年喜欢在历史课堂上听并记那些形象性较强人物的事迹和故事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基础的任务就是把简单且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并具体的场面,再现给学生。同时,还要求教师要尽量去渲染历史背景后再去讲这个时期的历史人物,还要讲得有声有色。这样就会突出人物的鲜明性且富有特色,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栩栩如生。例如:在初中历史教学讲“”这段历史时,就可以以丰富的语言,再现当时的场景,让学生们感受到侵略者的罪行,描述可以这样写:“……残酷的侵略者点燃焚烧圆明园的大火一直持续了3天3夜。整个北京都被笼罩在了久久不能飘散、长达50多公里的黑色的云团里。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是中国历史上最精美且最宏伟的皇家园林。这座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就给烧毁了。大大小小的灰星飘满了所有的大街小巷,一片天昏地暗的场景,就像是发生了日食一样。……”这样的描述有对具体情景的描写,也有对无比精美的圆明园被侵略者烧毁的惋惜,更有对他们这些强盗的野蛮行径的控诉。给历史以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一定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学习的气氛自然也会变得浓厚。

三、讲清发展、注重关联、理清条理、突出结构

现实的过去是历史,历史的发展是现实。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在讲清了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横向或纵向的联系,突出结构,注重关联性,讲出发展来。所谓的关联,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内容:(1)历史与现实的关联;(2)一堂历史课的知识的内在联系;(3)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现在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国内外重大新闻等,都可以选作联系课文的好素材。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章历史内容,课文中首次提到用于战争时笨拙的坦克、简陋的飞机和远程大炮等非熟悉的军用武器,在目前的教学中就可以联系到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的坦克、隐形飞机以及海湾战争中的“爱国者”和“飞毛腿”导弹等武器。教师再对其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非常有兴趣地了解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懂得现代科技技术的巨大进步会给未来的战争带来怎样的残酷性。再例如讲“明治维新”这一章时,可从日本在隋唐时期向中国学习,然后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历史,以及日本向西方学习而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历史事实,通过这些历史让同学们学会联系历史内容,并做出归纳总结。认识到: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不仅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还需要有开放性的胸怀,主动学习他国一切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先进东西,认识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重要意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目前我国努力实施“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的学习方法,不仅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还能让学生们听来非常有兴趣,易于接受,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思想觉悟也相应地随之提高。

四、结语

历史的教育教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具体到初中的历史教育,其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接受效率还是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技巧,都是教学者在教学道路上需要探求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在现阶段的教育环境中,教师们都需要经过反反复复地试验和再实践去提升他们自己的内涵,以便达到在传授学生知识时能够更为有效地进行学习的目的。虽然历史的史实是不变的、唯一的,但是对历史的结论分析却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将精力放在把有效并且正确的信息传授给学生方面。当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自己分析等应有的能力时,就会把这些看似唯一的历史结果升华成认知,而有了属于自己分析出来的多方面内容,进而增加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其实,多数的初中学生在认知历史的方面较为迟钝或可以说还是稚嫩的,他们对于教学内容的中心理解和教师预设的教学中心思想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这其实并不是一个不好的信息,这有力地表现了这些学生已经“发酵”了老师授予的知识,同时还产生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想法,对此,教师们应该加倍呵护,耐心倾听他们的见解,并给予鼓励。

参考文献:

[1]王玉玲.中学历史教学基本技巧的拾缀[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1,5(11):47-48.

[2]曾焰.浅谈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形式下的教学技巧[J].华章,2012,8(16):122-124.

篇3

一、认识“误区”

一些教师认为,开卷就是打开课本、资料,抄抄便可,因此教学时只需让学生看看课本,教师讲讲资料,考试时便可以应付自如了。有些毕业班的历史教师认为自己教学任务重,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而学生则认为历史是开卷考试,复习不复习都差不多,到时候翻书找答案就行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不及时纠正,历史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教学质量也很难保证。历史开卷试题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其“源”,并且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在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只有将教学方面的认识误区纠正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

二、科学分析

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考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训练学生的主观思维为主,融历史知识于始终,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还要做好初中、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联系现实的抽象思维分析、概括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提供给学生;二是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强调该背的一定要背,把知识消化吸收,并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将知识点系统化地划分成不同的专题。

三、有效教学

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重视过程教学,让学生多讲、多说、多做,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如总结知识、归纳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熟悉开卷题型,掌握答题技巧。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试题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列举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学生应知其解题规律、特点、技巧,在训练中不断提高答题水平。

1.选择题一般由题干与选项两部分组成,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阐释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解答时,应从准确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

2.列举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知、综合、归纳能力。

3.材料解析题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时间、出处、人物、事件及相关历史知识理解考虑,并迅速查阅课本资料,再分析所问问题,找出相关知识点,最后综合分析,归纳作答。

4.问答题是历史考试的传统题型,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完整准确的认知掌握程度。做题时,先审题,重点分析关键性词语,找准知识点。

四、初、高衔接

篇4

一、紧扣考纲,立足课本,把握专题主线,突出主题化

从对近几年中考历史试卷的分析不难看到,其立足点依然是基础的历史知识点、主干知识、历史阶段特征以及历史常识,因此复习时要做到依“纲”据“本”。“纲”即《历史课程标准》和《中考历史考试说明》,“本”就是历史课本,复习时《中考历史考试说明》和历史课本不要分离,要结合使用,以“纲”为指挥棒,“本”为载体。

专题复习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让学生形成与专题相关的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感知,进而增强其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因此在确定主题时要抓住初中历史的主干知识。例如,在对九年级下册第1到11课进行课本整合专题复习时,笔者将主题设定为“20世纪美日关系”。确定主题后,把握专题主线同样也至关重要,不但便于提炼专题学习要点,写好专题复习提纲,还能深化学生的历史认识,提高审题、答题技巧。

二、分析探究,注重情感教育,突出历史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专题复习也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注重情感教育,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正确地考查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专题复习应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人文素养。在“20世纪美日关系”中,通过对课本的重新整合,学生在学习20世纪不同时期的美日关系的基础上感悟历史。教师设置问题:“学习了20世纪的美日关系,你有何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探究,认识到: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只有壮大本国的国家实力,才能避免被侵略,所以我们应该放眼全球,善于学习,以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三、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力求情境化,突出历史学科的综合性

将历史问题与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是中考的重要特点,同时也是让学生保持新鲜感,提高复习课关注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专题复习“20世纪美日关系”中,笔者在确定主题时就重视时事热点和历史知识的联系和整合,以热点问题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丰富社会热点,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把课堂知识延伸到社会热点中去,将捕捉到的反映当前国际时政热点的问题――美日关系与学科教材主干知识建立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同时把知识学活、用活、内化、迁移,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在本专题的导入部分,由与美日有关的漫画切入,联系分析近期与美日有关的时事热点,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距离,进而发挥历史学科学以致用的功能。

篇5

农村中学历史教师,师资不稳定,数量少,素质低,任务重。构成主要是:兼职教师;临近退休或体弱多病的教师。主要有以下三种现象:

一、大量的历史非专业教师的存在,缺乏专业历史教师,学历专业不对口

许多农村中学专业历史教师奇缺,大多数是半路出家,为非专业历史教师, 缺乏系统而扎实的历史专业理论水平和历史专业知识素养。大量非专业人员充任历史教师,专业历史教师又普遍缺乏在本学科教学方面提高和发展的欲望,造成农村初中历史教师整体业务素质薄弱,难以完成素质教育赋予历史教学的新任务。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今天,要想承担历史课改的重任,需优化历史教师队伍,加强历史专业教师的培训。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只有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他就能成为有才干、有经验的行家。”教师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校本教研的时间不充足和质量不达标。

二、大量“流动人口”的存在

在农村中学,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习的功利性十分强烈。“中考考的就学,不考的学科就不感兴趣了”。在许多地区中考不考历史或者开卷考试,这就使得学生普遍不重视历史的学习,这种倾向在农村初级中学更为普遍、严重。学校领导和历史科任老师自身都不重视历史教学,大都抱着临时的思想。每学期,甚至在学期中途,有些学校有些班级,历史科任老师随时会换人。历史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农村中学教学方法改革滞后,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性不强。大部分教师掌握的仍是传统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明显滞后,教学质量低下。课程资源的开发无论从水平,能力还是时间,都非常有限。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只有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他就能成为有才干、有经验的行家。”很显然,很少老师做到了这点。某县有名非历史专业的教师所带的班级历史成绩名列第一,当问及他成功的秘诀在哪里?他的回答竟是让学生反复背课本。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农村学生学习功利性十分强烈。许多地区中考不考历史,这就使得学生普遍不重视历史的学习,家长亦仅注重孩子的数理化等成绩,忽视历史教学,初中历史教师也是无可奈何,这对高中文科教育的冲击是相当大。

农村学生视野狭小,信息闭塞,人文素养缺失,历史学科基础薄弱。农村中学的学生在阅读量、知识面、理解能力方面都有所欠缺,学习方式还没有发生根本转变。

韩愈在《进学解》中指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农村学生,家长多数长年在外打工,留守学生特别多。把子女交给爷爷奶奶或亲戚代管。爷爷奶奶对孙辈比较“娇惯”、“管不住”,家庭教育缺失,学习基础稍差,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留守学生学习困难,缺乏自信、自我约束能力差,纪律意识弱,这就对历史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增加了难度。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托尔斯泰也说:“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他人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线。”而我们有些老师似乎忘记了这些技巧。

新教材对于学生的起点要求更高,需要学生掌握较好的基本知识,较强的分析思维能力。新课程似乎有一个“预设的前提”,即学生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历史学科基础,但这种“预设的前提”与现实的差距是相当大的。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材给农村历史教学制造了麻烦。高中新教材用的是模块专题方式来编写,它是建立在学生对初中历史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基础之上的,但这与现今的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有出入。中考历史开卷考试,学生以及家长不重视,初中历史教师也是莫可奈何,相当大程度上冲击了高中的历史教育和文科教育。

篇6

我们在进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课题调研时发现,高一新生在常规文化课闭卷考试中历史成绩偏低,且种种因素导致班内学生的成绩反差较大――百分卷答卷中,80分以上的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1%左右,30分以下的学生却占到学生总数的37%左右。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

我们课题组多次对此进行研讨,认为解决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抓好课程标准的衔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分别是进行初、高中历史教育的国家标准,分别对课程性质、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作了阐述和规定。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历史教师要认真地对照这两个标准进行研究。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对于初高中历史的要求有了全局把握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就成为可能。

二是抓好教材的衔接。初高中历史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是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初高中新教材,不仅体例不同,而且在内容上也有很大的区别。根据国家教材编写“一标多本”的政策,每一省份或者市区选择的教材可以各不相同。河南省同时选用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有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岳麓出版社和北师大出版社四个版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也有多种版本。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方选用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和高中历史教科书不是出于同一家出版社――我们南阳一带初中普遍选用中华书局等版本。在编排体例上,初中教材基本是按照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编排,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高中教材则是按照专题性质,古今中外的历史排在一起,共三册书(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史)为必修教材,另外六册书为选修教材。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做好教材衔接工作。例如,针对初中教科书没有涉及或讲述较少的内容,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材料补充;针对教科书不同或相似的观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多角度解读,从而使知识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上进一步得到落实和解决,使课堂真正做到高效。

三是抓好教学方法的衔接。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意识都较强,并已具有相对较强的价值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也明显增强。针对高中生这些特点,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也要随之发生变化。高中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式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此我校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实施具有我校特色的“学议导练高效课堂模式”,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解放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从而有效改变了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历史教学不再仅仅只是关注知识的传递,而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做到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

篇7

一、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历史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行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地扩宽了初中历史教学的相关途径,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动态概念、历史的空间,将其思维激活,提高其对于历史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那么就能充分使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久而久之,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1.多媒体技术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与直观性的特点

多媒体技术能够由播放历史地图、文献资料、文物图片、历史纪录片及历史事件的模拟动画等方式,将以前过去的历史生动、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让抽象的事情具体化、难办的内容简单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从而有效缩短了时空上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2.较强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初中的历史教材着重于趣味性,讲述历史人物所发生的事件,以过程性的知识为线索,对于理论分析的要求较低,历史教材的编纂与初中生的不强的逻辑分析能力等心理、生理特征相吻合。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生动、一目了然、节奏紧凑、容量较大等优点,能够为教师提供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古今结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思维能力,创造了知识的迁移与内化的机会。学生从“被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重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历史的学习中体会人生,揣摩现实、展望未来,形成自己所独特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在潜移默化中找寻属于自己的轨道。

3.节奏紧凑,涉及的内容广

历史课的内容繁多,头绪杂乱,并且因为课时的局限,教师在课堂上大多都在板书,为学生描述抽象的人与事,为学生解释难懂的概念,因此一节课下来,教师也只能完成传授基础知识这一环节,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锻炼学生的能力。通过多媒体,就能够在备课的时候将板书的内容准备好,还能从其充分补充相关的法律资料、影视音乐、图像图形等,除节省了板书的时间,还能将费解的概念全部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将所讲授的内容简单化、形象化,节省教学时间之余,还能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4.创建恰当的教学情景

精心创建的历史情景,不仅可以调动大部分学生的求职热情与学习兴趣,还能将学生引入知识的圣殿,让学生能够穿越时空、地域的阻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由心中接受并形成一定的历史观念。以往都是依赖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创建历史情景,学生会觉得教师的描述过于单调与苍白。现在,多媒体的演示教学可形象地将历史重现,让学生恍如身在其中,使得自己的心灵更加贴近历史,有助于思维与形象的融合。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所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起着桥梁的作用,但也不能与课堂、师生脱节,更不可以将所有通通包办。要想多媒体技术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最主要就是怎样使用得当。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发现很多历史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存在一些问题,这样不仅掩盖了它的优势,还可以产生负面的影响。

1.“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改变

“一言堂,满堂灌”,一直以来都被批评,不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之后,有些教师错误地觉得多媒体能够接替教师的职能,直接用计算机唱“独角戏”,完全忘记了教师所要起到的作用。自然也没法体会教师的教学特色,导致课堂氛围死板拘谨。这样使用多媒体技术会有反效果,只不过将以前的“人灌”换成目前的“机灌”。

2.教师所设计的课件华而不实

课件作为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教学质量直接受到其设计的好坏所影响。课件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不能简单地流于形式。不过仍有教师没有留意到教学的最终目的,仅将书本搬到电子银屏上,没有很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除此之外,历史课的讲授一般会配合着大量的图片与视频,有些教师就单纯追求其视觉效果,让学生深刻地记住显示画面,完全脱离了历史的内在联系与本质特征,导致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3.学生由接收者变成观赏者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不仅要发扬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历历史的过程中通常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过有些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后,从来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重视学生是否感兴趣,将学生这一主体直接忽略掉。师生间的讨论交流都埋没在声、光、图像的展示中,学生不再是课堂的主任,而是观赏课堂的外来者,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仅沉溺在欣赏精彩画面中,而忘记学习实质性的历史,久而久之,就脱离了学习本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康权.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J].新课程学习,2009,(04).

[2]房君,武华斌.信息技术与历史教育创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S1).

[3]俞毅成.浅谈多媒体教学及其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06).

[4]郑亚春.关注初中历史课堂中生成性问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8).

[5]矫丽娜.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作用――初中历史“”一课的教学[J].山东教育,2000,(35).

篇8

[关键词]历史教学 生活化 活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新课程历史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基于生活,教学更具有生活性。现代生活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现代生活总会有历史的影子和痕迹。历史教学不能割断历史与生活的联系,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历史、感悟历史,在历史学习中体验现代生活,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一、初中历史教学脱离生活的主要表现

历史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但由于近几年中考总分中历史所占比例很小,被学生普遍认为是副科,他们学习的时间和兴趣远不如语文、数学和英语,就是和物理、化学、政治、地理相比也差得很远。中考历史所占的分值不高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历史教学的方法单一,严重脱离社会生活也是重要原因。

经调查,大多数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浓,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给定的标准答案,而不想更多地去思考、探索。很大一部分学生不利用或不会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因而欠缺收集、整理、利用历史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局限性。在某种程度上,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原因可归结为重要的一点:学生主体性缺失。尽管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的课程目标,但实际上,课堂教学仍然把重点放在对考试内容的训练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的特性常常为教师所视而不见,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二是追求考试成绩的功利性。由于“考试”这根指挥棒在教学评价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希望通过便捷的方式获得好成绩。这样,历史这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多被当做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特点。而且大多数学生为了获得更高的总成绩,愿意把学习的时间用于语数外等科目上,花在历史学习的时间上较少。

三是布置历史作业的片面性。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而生活化课外作业则处于一种更为尴尬的位置。许多作业设计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

二、生活化历史课堂的打造

历史教学的生活化,包括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历史作业设计的生活化和检测评价的生活化。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去安排教学过程、历史作业和历史教学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联系社会生活去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一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现代生活是历史的发展和延续,历史教学内容都是过去发生的事。课堂教学要实现生活化,就要联系生活实际去进行历史教学。如《五雷》的教学内容,虽然是近百年前的事了,但我国把5月4日这一天定为中国青年节,就是要青年在新的时期发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中,要联系新时期的伟大梦想,鼓励青年学生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

二是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历史的有效课堂表现在学习的效果上是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认识历史,分析历史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知识和技能。学习技能是指通过各种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来促进学生进行历史批评性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法。这里的“学法”不仅包括学习理解各种历史问题的原则和技巧,恰当拿捏各种与历史学习相联系的认知过程,而且还包括是否树立了远大的学习志向与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了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等。

三是历史作业的生活化是历史教学生活化的重要环节。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就要实现历史作业的形式和内容的生活化。历史作业生活化是判断学生能否将历史知识与技能学以致用的重要方式。否则,学了不能用,不仅等于没学,而且还有浪费人力物力之嫌。在新课程实践背景下,应用的意义还在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创造性潜能是否得到应有的保护、挖掘与培养。应用层面越得到师生的重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就越高,创造能力也越好。此外,历史教学检测评价也要做到生活化。

总而言之,生活化的历史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学习历史,感悟历史,在生活中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和唯物史观去认识社会,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 参 考 文 献 ]

篇9

【关键词】历史教学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84-01

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旨和核心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自主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对以前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一场根本性的变革。然而,在这场“变革中,初中生由于缺少“自主学习”能力,而教师又突然“退位”,这或多或少会引起教学秩序的“动荡不安”,所以尽管有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声势浩大”,但最终又会走回原来的老路。怎样避免死板地、被动地接受教师“填鸭式”的灌输,而使学生像小鸡找食那样自主学习,通过我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保证和前提

学习动机是让学生自觉自愿学习的内驱力,可以想象,一个没有学习劲头的学生是很难在学习中有所建树的。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前提是怎样更好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1.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和认识实际,巧妙地利用教具、学具等,创设能引导学生探究的激趣情景、问题情景,营造与实际相关联的具体情境,让学习内容和情景有机结合起来,把知识发生的背景,置于一幕幕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景之中,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知识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2.展示成果激发动机。学生学习是为了获得成功,学生学习的成功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强动力。教学中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实践、探索。学生能干的,教师坚决不干,要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产生成功的体验,让他们时时感到“我能行”、“我在进步”、“我又成功了”的自信和愉悦。

二、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会和熟练地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首先要通过自主学习来熟练掌握书本知识,这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拓宽其它学习能力的保障和基础。决定学生学习效率是高还是低的重要因素是,学习和掌握各种相关知识的方法和技巧,这一方面的训练,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达到:1.找到记忆每个具体知识点和概念的便捷方法,能迅捷地获取知识并保持住记忆,做到准确地再认识,这是高效率学习的首要体现。在这一方面,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建设性意见,供学生借鉴和根据自身的不同特点来进行选择;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变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目标,探索最佳的记忆技巧,并相互分享和促进共同提高。2.探索概括性地掌握某些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凡是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包含着时间(或朝代、皇帝)。背景,人物、事件经过(或主要内容)、影响(或历史意义)等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效率就可能很低,而且当要用到这些知识的时候,恐怕早已忘的一干二净了。这时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重组或提炼加工,把一些主干记忆要素提取出来。这时我们也可以巧妙地借鉴语文或其他学科的记忆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并划出来;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便于学习掌握。3.探索出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历史是人类发展的延续,它的每一部分内容是相互联系,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因此有必要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把一些看起来是零散的知识点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首先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子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制度、政局、政体、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经济专题目录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农业、商业、手工业等;第二是弄清楚历史的阶段性特征,从政治、经济、文化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结合自身特点对方法进一步加工、改造。确定隶属、层次关系,摸索出一套最佳学习途径。

三、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

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历史教学对于学生了解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对于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世界,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意识和爱国精神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每位教师都要努力研究新课改精神,通过有效的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有效教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教师的义务和责任。

一、紧扣课标和目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所以备课要以课程的内容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教师还须转变角色,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教材,以一个学生的眼光是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备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只有好的脚本,才能有更精彩的表演。

二、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提供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让学生们的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之后,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教师上课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我在教授中国历史《难忘九一八》一课时,导入时播放低沉悲怆的歌曲《松花江上》,将歌词投影在大屏幕上,学生仿佛被带到了三十年代初,中华民族危机时刻,一个个露出沉浸在乐曲中肃穆表情,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乐师弹琴,第一音符就悦耳动听,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才能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三、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明确的提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师讲得再好、再精彩,缺乏了学生的活动,都将是失败的一节课。所以,初中历史教学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创设一个平等、明主、宽松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激发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变被动学为主动的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用很多的方式,比如,组织一场辩论赛,让学生在证明论点时,必须运用古今中外的例子进行论证;每节课开始时留五分钟讲历史故事,这样学生课外就要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还有就是开展小教师互助活动,让优生帮助困难学生,做困难生的小教师。这一系列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为将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重视课堂的有效提问

历史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能否提出有效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课堂上教师适时适度,而且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够把握教学的节奏,能够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候,一定要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提问。例如,在学习《》时,书上把教学的难点定为怎样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围绕这个难点,可以设计以下的问题来逐步化解难点,先让学生回答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的状况;然后让学生在书上找到英国资产阶级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学生划出英国发现,从事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就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教师继续让学生总结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清政府从领土、关税、贸易方面丧失了一系列;最后教师点明这样势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那就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的有效提问,逐渐化解难点,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运用媒体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和强大的交互功能,能灵活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素材,能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器官,生动、直观、形象地再现历史史实,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弥补了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的靠“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来单纯地刺激学生的听觉器官、让学生被动地感知历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主动性等缺陷。因此,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信息”不再为人们所陌生并全方位进入我们生活的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育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两大支柱之际,我们应跟得上时代,利用已有条件充分的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努力将信息资源引入教学,为教学服务。

六、重视评价机制的有效性

评价机制是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评价机制是教学质量验收的过程,反映着学生知识层次发展的状况,同时也对教学的反思与改革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在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评价机制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这种机制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在一段时期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但是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所以评价机制多元化的发展具有必要性。在评价机制建构中应当在学习成绩评价发挥作用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进步程度,从而利用激励机制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及努力的方向,实现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