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背诵的技巧范文

时间:2023-08-18 17:5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背诵的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历史背诵的技巧

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试卷;评改

初中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其中包含了诸多历史人物、事件以及时代变迁等,因此该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大量记忆,这就使学生在记忆过程中出现内容混淆等状况,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掌握技巧,在背诵的基础上多了解一些课外知识,从而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结果。然而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手段,主要的目的是将教与学相统一,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试卷批改和讲评的手段,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提供重要依据。

一、历史试卷讲评分析

考试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在试卷中具体的情况,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以后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评改试卷中,不应该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要通过考试,针对其中的问题做好记录,找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非单纯地评分。历史试卷在讲评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知识掌握以及概念理解方面,知识迁移以及应用能力方面暴露出此问题。教师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讲评,做好查漏补缺工作,最终的目的是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淡化考试成绩,重视试卷中反馈的问题,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在试卷讲评中,具体做到:①让学生交换评卷。通过别人试卷中出现的问题看自己试卷中是否也存在,试卷的书写是否规范等。学生常常忽略的问题要重点分析。这种交换评卷角色的方式,让学生以评卷员的身份从试卷中发现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②了解出题的意图以及采分点。教师在历史试卷讲评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到出题的目的,明确各个采分点。对知识进行标注给分,这样学生明白知识的掌握层次,以便在下一次考试回答中,不失去分数。③做好批注评分和签名。为了提高批卷的客观性,提高试卷的讲评效果。因此在批卷过程中要在试卷上注明批卷人。批注并评出分数,提高评卷质量,这也是一种评卷的负责态度。

二、对评卷结果要予以肯定和表扬

在历史试卷评卷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评卷结果进行查阅,重新把关之后,再做最后的分数确定。针对在批卷过程中对批注比较认真以及批卷比较合理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并且在上课的前几分钟,要当堂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有助于在以后的评卷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外针对在评卷过程中发现的不合理现象,教师同样要重视,及时进行谈话等,对相关学生进行指导。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先总结原因,再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并指出问题,进一步强化历史学习的知识点及正确解题的思路,提高历史答题的技巧和要点,提高以后的学习效果,使得以后的评卷更加合理。

三、特别纠正

针对个别学生在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指导和引导,以正确的解题思路来提高试卷成绩。历史考试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使得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了解不同的题型。有目的性地帮助不同学生分析试卷问题,找出失分的原因。针对学生在试卷中反映出的情况,从基础知识、解题技巧上进行分析并查漏补缺,针对不同的原因,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和讲评。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比较试卷效果的过程中,总结原因,然后站在教师的角度分析。最终达到强化知识点以及掌握正确解题思路的效果,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明确答题要点。学生通过历史试卷来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丰富历史内涵,了解更多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初中历史试卷在评卷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阐述了在评卷完成之后如何进行讲评等工作,针对学生在试卷中反映的问题进行探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历史考试成绩,丰富其历史知识的目的。通过考试,学生了解了自身掌握历史知识的情况,另外还可以从试卷中反映的问题,为以后答题提供更多的技巧。在评卷过程中针对试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予以及时的改正,做好查漏补缺工作,最终的目的是让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方法,让学生提高答题能力和历史学习效果。教师要淡化考试成绩,了解考试的真正目的,让学生提高历史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余秀兰,吴云生,于学忠,夏燕.影视作品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3).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 材料题 解题方法 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114

史料是学习历史的资料之一,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基本的史料是对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要求。传统观念认为初中历史知识简单,仅靠记忆和背诵就足够了。其实不然。随着近几年中考历史考查角度的变化,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题都有大量的史料出现,这就为历史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而在中考历史中对史料阅读的考查大部分是通过材料题来体现的。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将材料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作如下探讨。

一、读设问

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有了设问,就可以根据设问知道这道题要考查的大概知识点。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无趣的。做材料题首先就要明白问题问什么,不能只顾低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假如学生先看材料,遇到材料很难,比如大段的材料特别是古文,他们就会心生胆怯,不知所措;遇到材料很简单,他们很熟悉,就想当然地认为题目的答案是什么,然后马上下笔,这样很容易丢分。而看完问题再看材料就具有针对性,可以对症下药,又避免了粗心大意造成的失误。

二、读材料

1.标点符号是重要信息,尤其是句号、分号、省略号

材料一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党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做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认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由乱。”“威不两错,制不二门。”

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派的思想主张。(2分)

分析:本段材料共分成五句话,仔细观察会发现五句话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句话是当今学者的评论,后面几句话是这一派别的言论。当今学者的评论中由省略号分成三层意思。第一个省略号之前强调法家重视实践,第二个省略号之前半句强调否定贵族特权,后半句强调抑制商人和学者。古代法家具体言论实际上就是对当代学者评论的进一步说明,所以古代法家的言论就是当代学者的评论。这样答案就非常清晰明了。即主张变革:废除特权;重农抑商;轻视教育;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尊法抑儒(任答一点1分,共2分)实际上就是我们分析的内容,语言上概括性强些、精确些。

2.关联词很重要。如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而且;虽然,但是;又,更,还……

材料二 这时,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其他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果断地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起,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止,前后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秦始皇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2分)

分析:该材料共分四句话,设问是秦始皇能够完成统一大业的条件,通过阅读我们会发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这句话表明前面两句就是答案――完成统一的条件。再看前面两句中的关联词,很明确“一方面”“另一方面”正好是两个条件。所以答案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具备了统一的社会基础;商鞅变法使秦国增强了经济实力,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

3.读懂题目的开头部分很关键

比如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分析:学生乍一看,可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写什么。其实一般材料题的最后一问就是“认识”“启示”“借鉴”之类的问题,说到底就是问本题的灵魂是什么,几段材料的主旨究竟是什么。这

样的题的答案一般就隐藏在该材料题的开头部分中。

如这道题“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就是对儒家思想地位的一个评价,当然我们也可以想到传统意义的答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题目的开头部分是不能忽视的,是题眼,是整段材料的灵魂。

4.材料的出处是另一个重要信息

材料四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这段材料体现了什么思想?

分析:本材料假如不看出处比较难以总结,但一看到是伏尔泰语录,我们就明白是什么思想。即使不看材料我们也比较清楚伏尔泰的思想是自由平等。但是我们不能直接写答案,必须看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省略号把这段材料分成三层。第一个省略号之前半句显然是描述语言,两个省略号之前强调平等,后半句强调自由。

三、答题

篇3

【关键词】活动;多元;价值;防空;励志

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农村,随着城镇学校的扩建和扩招,农村学校的生源严重流失,面对这种现状,学校采用小班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笔者也结合自己的历史课程进行了深入的实践与研究、反思与总结、分析与论述。在这纪念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班级学生结构特点,笔者尝试着深入开展以纪念“九・一八事件”为主题的德育系列活动,这样不仅顺利的完成了教材预设的教学内容,还达成了历史课堂的多元价值。

第一、防空演练的价值达成

在纪念九一八事件的日子里,结合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防空演练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深入实践中提升综合逃生、自救能力。

1.防空逃生演练。在纪念九一八事件的日子里,我们从活动的策划、宣传、落实、反思、总结来提升每个学生的逃生演练意识,并在活动的实践中达成能力的提升,比如今年九月十八日,十点零九分拉开防空警报,所有学生快速,井然、有序的离开教室,撤向宽广的操场,空袭警报中全部师生抱头蹲下或趴下。

2.消防灭火演练。消防安全是学习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教学行为中,我们可以借助演练进行消防安全演练,逃生的环节加一些火灾现场的渲染,让学生迅速用毛巾、手帕、湿巾纸等快速沾湿后进行逃生,并让学生拿着灭火器、消防栓去灭火,不仅掌握火灾现场的逃生技巧,还掌握基本的灭火技巧。

第二、牢记历史的价值达成

牢记历史、才能更好的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了解历史的细节,才能感悟当年耻辱的原因,更能努力提升自我、实现强我中华的伟大梦想。虽然学生刚刚进入初二,按照教材预设的时间,我们的教学进度还没有进行到《中华民族的》,但是我们可以借助这一具体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开展一系列的牢记历史的活动。

1.主题黑板报的布置。班级中利用班级橱窗、班级文化墙、班级黑板报进行以“缅怀先烈、牢记历史”“难忘九一八”等主题文化布置,让班级的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布置这些主题的内容中,学生在参与布置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了解这段让每个中华儿女都难忘的历史,让每个学生为此而震撼、为此而流泪、为此而奋起。班级中有与之相关的图片、文字、警句等等,这些内容再次让学生牢记这段难忘的历史。

2.主题手抄报的评比。在这个时间段,我们完全不需要让学生通过背诵、记忆等形式来记住某个历史时间、历史人物,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手抄报的形式让每个学生进行手抄报的制作,让这段历史时间、人物、事件成为学生记忆中的一部分,成为学生历史素养的一部分,也成为学生思想素养中的一笔精神财富。

3.主题演讲赛的进行。历史老师在学校一般不担任班主任这一角色,但是历史老师可以联合政教处、团委、班主任团队等进行一个“难忘九一八”的主题演讲比赛,让学生结合对九一八事件的认识进行主动报名参加,学校对班级推荐的作品进行海选和推选,最终进行以年级或学校为单位的演讲大赛,把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对侵略用语言、音乐、泪水、愤慨等情感表达出来,用情用泪用行动来牢记这段历史。

记住的不仅仅是历史,是耻辱、更是教训,这样的活动的开展不仅达到课程预设的目标,还丰富了学生的阅历和生活,丰富了学生的素养和品质。真正达成提升教材价值的效果。

第三、励志向上的价值达成

在和平的年代,我们的牢记历史是为了展望更好的未来,擦去泪水,我们可以再次静下心来慢慢分析这段历史的悲剧,从到,再到、等,中华儿女正因为经历这种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困难才深思、反省,每个中华儿女都发现落后就要挨打,而为了避免这种灾难的重演,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需要用行动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1.为梦想而学习。人生因为梦想而伟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而个人梦想的完美实现是寄托于国家梦想的实现。面对当下的和平年代,我们有非常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面对这种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应该珍惜一切来之不易的环境,用心、用脑的去学习,用这种最快捷最科学的方法来实现我们的梦想,实现中国梦。

篇4

思考

这里的“历史教育”指的是狭义的历史教育,即在学校教育中,以历史学科为依托,以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师生共同探究、成长的教育活动,通常也称为历史学科教学、历史课程教学等。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历史学科在中学相对边缘化。在与教师们的交流中发现,大家对于历史教学都存在不少困惑,我先谈谈感触较深的两点。

困惑一:中考要求与认识间的矛盾

中考作为重要的评价手段,是对初中阶段教学的综合考核,也是学生未来求学的重要参照。中考的总分为750分,历史只占50分,而且是以开卷、与政治合堂分卷方式呈现。由此可见,在考试指挥棒“指点江山”的现实下,历史学科的现实地位多少有些尴尬。

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许多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种认为反正考试可以翻书抄,所以平常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都没关系;另一种则认为不管怎么考,我以“不变”应“万变”,学生只要将知识点背熟就行。所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存在问题,忽视了平常教与学的积累,把希望寄托在考前背书、考中翻书。真的可以这样吗?纵观2007年以来的中考试题,我们发现,中考关于历史的考察有明确的要求:立足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能力立意、彰显学科知识传承与资鉴明智的功能、注重育人价值、进行综合考察。从这个角度看,考试本身与教学的价值取向是吻合的、不矛盾的。但是,如果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没有构建起学科清晰的知识框架和脉络,没有掌握恰当的学科学习方法,没有深刻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价值,他们很难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近几年重庆市中考历史平均分都在33分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一问题。

困惑二:学生喜欢历史与不喜欢历史课的矛盾

大多数初中生对历史是感兴趣的。他们喜欢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传说,他们爱看历史剧、历史小说,他们愿意听易中天、袁腾飞……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他们并不爱上历史课!这是为什么?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我们教师也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在许多人看来,历史教学就是讲过去的事情,在旧纸堆中翻找陈旧的知识,并将其分割为时间、人物、背景、经过、结果、影响……于是,历史的丰满与美感被肢解,原本灵动的历史成为生硬的知识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罗列课本知识;有的教师偏离主题,讲故事说闲文;有的教师对照考点勾划要点,要求当堂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怎么会喜欢?当然,也有似乎很不错的教学:课件精美、资源丰富、活动频繁,课堂气氛热烈。然而刻意的热闹之后,留在学生脑海里的东西并没有多少。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淡漠了。对此,我不禁要问:我们的历史教学怎么了?我们到底要进行怎样的历史教学?我们的教学到底该给学生们什么?

这样的困惑许多一线教师都有,当然也包括我。要走出困境,肯定需要改变,怎么做?就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课堂、改变自己的教学。遵循历史教学的价值准则,回归教育本源,实现学生真正需要的历史教学。

二、回归学科本源,做有价值的历史教学

历史的本源和价值是什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说:“述往事,思来者。”在他看来,历史贵在启示后人,启发人生智慧,资鉴明智,进行方法论和价值观的引导。这就是对历史本源的表述。“真正的史学,必须是以人生为中心的,里面跳动着现实的生命。”[1]历史的价值在于能服务人生。历史的本源和价值就是:以史启智,服务人生。

作为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就必须从历史本源入手。教师要常追问自己:这节课我要干什么?这节课的灵魂和主线是什么?它的教学价值到底是什么?教师通过深入思考,把握知识学习与思想价值的关系,用思想价值引领学生学习知识,用思想塑造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的历史教学对学生才更有意义。

1.遵循历史之“道”,用智慧引领课堂

所谓历史之“道”,就是历史学科的智慧、素养与价值,它隐含在历史事件之中。教师要分析、感悟并提炼历史之“道”,在设计教学时,做到立意高远、讲求主旨,从历史意识的角度入手,引领学生从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取汲取智慧。这就是专家所言:课堂的灵魂就在于价值引领![2]

历史的价值与智慧无处不在,认识原始文化不仅在于知道有哪些原始人类、他们怎么生活,还在于了解认识他们的过程体现了“探索永无止境”的精神;古代的卓越工程,其“卓越”不在于建造了多少宏伟工程,而是在于其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古今中外的改革,其价值不仅在于能学习、善借鉴、敢创新,更在于它遵循规律从国情出发……历史的智慧还在于它不是孤立的点而是延续的线。例如,该怎么看待中国近代史?曾说:“……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3]中国近代史的基调是痛苦的,那学习中国近代史就应当立足于中华民族如何在悲苦中不断地抗争、探索、突围、解困……一节课、一个主题、一段历史,只有按这样的立意去思考、建构,三维目标才能融为一体而生成有灵魂、有智慧的课堂,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历史的无穷魅力,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人生智慧。

2.追求教学之“术”,用精彩助推学习

篇5

关键词:历史课堂;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202-02

有效教学是课堂的生命,是教师追求的目标,是永恒的主题。“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 [1]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

本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结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应该包含两个方面:即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本文结合自己的一些做法,从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两个大方面,对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初步的探讨。

一、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历史教师是情境的创设者、活动的组织者、学习的指导者、练习的设计者等,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立足于“教”,又要指导学生的“学”;既要让学生“学会”,又要引导学生“会学”。只有教师“导”得好,学生才“学”得好。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1.准确理解教学目标

教师要认真备课,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所以教师备课时要以课程的内容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应考虑学生所处的年龄特征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眼光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使教学更贴近学生。教师备课如果偏离了教学目标,课堂上就有可能出现一些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辩论、浅薄乏味的表白等,看似热闹,但都是低效或无效的作秀,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这种课虽然让人感到热闹、活跃,但却不能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量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2]

2.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十分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可通过文化机构、传播媒体、学校、社区、参观访问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3]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历史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学生实际、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黑板、挂图、模型、实物等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同时积极利用音像、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设施,丰富教学内容,为教学锦上添花。例如在《血腥的资本积累》时,我收集一组挂图:《被抓获的黑奴》、《关押在船舱里的黑奴》、《黑奴运抵美洲》和《拍卖黑奴》,让学生直观感受黑奴的悲惨命运;运用课本地图《三角贸易》示意图,感知三角贸易的路线和过程;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电脑出现一艘动画贩奴船,形象生动地演示了三角贸易的过程,大大激发学生学史兴趣;再播放一段视频录像,让学生了解三角贸易的罪恶;最后呈现一段文字史料,让学生讨论三角贸易的影响。一个善于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教师,一定会教得轻松,学生也会学得愉快,课堂教学效果也就大大提高。

3.恰当选择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也都有它的局限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选取教法,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这就是因材施教。“选择恰当的教法,使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安排、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4]本人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法,如:对一般的历史事件就采用讲授法;分析历史现象多选用启发式教学;对有争议的历史问题常采用讨论法等,优化课堂结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打造独特教学风格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是让学生喜欢历史课的重要因素。历史包罗万象,从时间上看贯通古今;从空间上看,纵横中外;从内容上看,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各个领域。历史学是典型的人文学科,充满了人文关怀。一个人格优良、学识渊博、经验丰富、语言生动、幽默风趣、睿智豁达的历史教师,肯定吊足了学生的胃口!一个精神饱满、情感丰富的教师,一定能够用自己的热情来点燃学生的激情!一个神态自若、轻松娴熟驾驭课堂的历史教师,肯定大受学生欢迎!当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必须练就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因此,教师要提升综合素质,不断地加强学习,注意个人的积累和修炼,博采众长,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全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真正看作自己的合作伙伴,让学生参与教育的全过程,主动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生只有“爱学”、“会学”,才能真正做到“学会”、“学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的爱对学生的学习个性发展影响非常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学生。”新课程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历史知识的学习者和探究者,也是历史知识的体验和置疑者,还是历史知识的评议和应用者、传播者和普及者。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良好个性的空间。只有学生乐学好思,敢于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放飞思维,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2.教给科学学习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除了培养学生对历史科的兴趣外,还要指导学生的学法,使学生自己能学,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大教育家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为不教,学为自学。如何学好历史?学法很多,如预习复习、乐思善疑、比较与联系、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背诵记忆等。教师应带领学生总结出最适合本人实际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主动、自觉、持久地学习,才能高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转变单一学习方式

新课标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5]历史教师要善于创设历史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操作实践、生生互动、师生对话等,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如上《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时,我提出问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享受了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同时也经受着破坏环境的恶果。这究竟是灾难还是快乐?请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这样很快活跃了课堂气氛,激起了学生探究这段历史的热情,收到满意的效果。

4.在参与中体验感悟

历史因其过去性的特点,现代中学生对于遥远陌生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在理解和认识方面不够深刻,往往模糊不清。学生要想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获得快乐,必须参与到学习过程来,亲身体验历史。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亲身实践对学生学习和认识的重要性。历史课堂进行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很多,如记者采访、观看视频、小品表演、参与辩论等等。学习《大变革的时代》一课,我让学生尝试编排历史短剧《商鞅变法》,通过同学们精彩的演绎,形象地再现了历史情景,变“死”的历史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的活动学习中来,通过动脑、动口、自编、自导、自演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从中得到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达到了历史教学的目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学无痕,润物细无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标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不断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长远常新话题,需要我们不断寻觅,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