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课程范文

时间:2023-08-18 17:5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新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历史新课程

篇1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历史 教式学模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课程的实施,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和史学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立足于新课改的基础上,面向真实世界,教给学生有生命的、有生活的历史内容,发展生活化的历史课堂,关注“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贯通,实现生活化教学,真正做到“通古知今”、“彰往察来”,使学生从历史的探究中真切感悟生存智慧,逐步做到“学会学习、学会观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进而“学会发展、学会生活”。所以,构建怎样的符合学校和学生特点的历史教学模式,显得非常重要。下面就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是在改革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是50年代初我国历史教育工作者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融合我国的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五个环节为结构程序。它的优点是方便了人们对历史教学活动过程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指导也更为明确具体。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巩固了教师系统地讲述历史知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积极地接受历史知识,教学双方形成了双向的反馈交流,这一改革后的模式,从其特征上看,可称为“讲谈——接受式”。讲谈——接受式教学模式,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采用指导阅读、看图、图示、讨论等法,属于接受学习的教学范畴。由于它方便易行,又能起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并可采用多种变式,因而是目前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初中的历史教学。

二、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又称导学式。它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和教师有的放矢、相机点拨的辅导,使自学和辅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错综复杂的教学过程,从理论上可以作这样的剖析:以教师为主体,作用于教材、学生等客体,构成了教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作用于教材、教师等客体,构成了学的过程;教师、学生均具有主客体双重角色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其职业的特点和年龄、智力及知识水平的优势,理应发挥主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即主导作用,主要用于对学生的指导、点拨和引渡上;同理,学生的学习活动也理应接受教师的主导。然而,学习活动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一切都需要学习主体主动积极地去吸收和消化知识,并构建为自己特有的认知结构。

“从宏观上看,人的健康成长过程也必然是受动性递减,主动性递增,直至完全能把握自己,达到‘自由王国’的过程,故学生的主动性必须受到重视和珍重。”这样,教的主导性和学的主动性的契合,就构成了“自学——辅导式”的主旋律。显然,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论是支撑该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自学——辅导式在功能目标上突出强调了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但是,这一模式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它比较适合于高中的历史教学。此外,它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提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有利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问题,而且要善于概括知识的结构,熟谙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作出精要的表达: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要善于和学生交流,并作耐心的辅导。

三、参与——活动式

参与——活动式是近年来出现的较为新颖、同时也是引起较大反响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主张。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一模式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和活动。所谓参与,一是指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二是指师生共同参与包含了教学活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

篇2

一、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过于注重对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总是被动地吸取教师从外部提供的知识信息,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一学生从不说二的机械式被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迅速培养出吸收、储存旧知的知识型的人才。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与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需求创新人才相悖。

二、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教师不再是传统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欣赏者。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与学生平等相处,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学生在意趣盎然的历史课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譬如,在《领先世界的科学文化》一课中,在介绍了祖冲之及其圆周率的伟大成就,以及世界人民对他巨大贡献的认可,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然后让同学们通过课文自学,提出问题。有的同学提出:“祖冲之是怎样计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第七位?”“圆周率有什么用?”虽然不乏幼稚,但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的认识,已经不再满足于课本的陈述,而开始产生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的思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陡然上升,历史教育的功能得以实现。

三、倡导“个体创新”精神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历史学习离不开史书(主要是历史课本),但又不要人云亦云,唯书是从,墨守成规,而应有高屋建瓴,不拘一格,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我因其结局说明落后就要挨打。一同学对这句据理力争,认为落后不一定就要挨打。他举例中国历史上一些落后的民族曾大举进攻先进的中原地区,如:金兵灭北宋、蒙古灭南宋建元、满洲打败明朝,这些落后民族就先后打败有着先进科技文化的汉族。这位同学与众不同的想法,赢得了同学们的喝彩,也使我不禁拍手称赞。这一问题虽然史学界已有探讨,但他在不依靠史学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在逆向思维过程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这就是“个人首创”,这对于历史学习来说,无疑是不可缺少的。

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历史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要把教学重心从“重教”转到“导学”上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这不仅提高了课堂实效,更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一堂好的、高效的历史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渗透着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如何阅读教材、如何观看插图、如何评价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这些方法的指导应不时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历来就有“政史不分家”的说法,历史与政治的紧密联系的。“政史不分家”,历史为政治提供事实依据,政治为历史提供论点,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步学会运用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又要懂得如何用史实论证观点,既要避免讲空话套话,又不能机械地堆砌史实,要做到史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读史明智的境界。

六、新课改对历史教师的要求

(1)要有广博的知识,能够学贯中西,博采古今,能够对历史和现实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今天的历史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投入,不仅需要‘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沉稳;还需要‘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灵活变通;更需要‘但开风气不为师’和穷究义理、以破樊篱的自主精神与独创意识。”而“沉稳”、“灵活变通”、“创新精神”均来源于教师的深厚学养和气质风度。

(2)要善于以准确、凝练、形象并充满哲理与文采的课堂语言来表达历史。“作为现实的人,今天的历史教师应该是性情中人。‘情’是一种充溢于心中的强烈感觉,它模糊而具体,朦胧而清晰,虚幻而实在。我深信它是构成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创造活动的内驱力。情感是历史思维深潭中的活水,动情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前提,激情使历史母体受孕。平静恬淡、无动于衷地看待世间万物固然是史学家的长处,但不能作为历史教师在感悟历史和传授历史时的心境。因为,那种近乎死寂的平静会使心灵走向麻木,思维变得疲倦不堪。” 确实是这样的,授课时只有真情倾注,才能使历史在激情飞扬的师生之间互动着。只有这样,历史课才会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生活的历史课。也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能实现它的终极目标,即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要想提高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我们教师必须要探寻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优化教学,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成效,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172-01

《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对此,笔者以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为依据,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优化教学导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导语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最初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对此,我认为设计好课堂教学导语,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设计好教学导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1)选好导语的素材,即所设计的内容应该与教学的内容相关;(2)突出重难点,即围绕教学的知识点有重点的突破;(3)导入的时间不可过长,以防影响后面的内容教学。

二、创设丰富的情景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历史教学特别倡导情境的创设,因为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运用一定的情境教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不断的学习理解文本内容;另一方面,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例如,笔者在讲述“和同为一家”时候就采用了编历史剧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具体步骤可设计为:(1)利用藏族民歌“今天文成公主来,狮子进了大森林。孔雀落在大平原,不落的太阳高高升起,从此幸福太平……”来渲染背景氛围;(2)阅读文本中与“吐蕃使者求婚”相关的内容,鼓励学生扮演上述内容;(3)阅读文本中和“文成公主西行”、“文成公主在吐蕃”等相关的内容进行扮演。通过上述的扮演活动,一方面,能够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潜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扮演的活动中进一步地明确了在封建社会里,民族的和亲政策的积极意义。

三、运用文本插图教学,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效果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视觉感官欣赏的需要,帮助学生把一些较难记忆的语言项目通过插图进行轻松的理解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

例如,在“商鞅变法”教学中的商鞅舌战图是反映该变法艰辛的最好实例。对此,笔者以为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进而练习现在的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问题,以起到追古思今的作用。

四、利用学习疑问,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的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中利用这些疑问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的精神和学习品质,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问题探究能力。笔者以为,巧设疑问,以疑激趣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1、设计的问题应该紧紧围绕文本教学内容;2、创设的问题,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3、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能够顺利的完成上述问题的解答,以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例如,笔者在讲述“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分别是什么?(2)纸的发明在什么时间?(3)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

篇4

一、把握“准确性”,变“讲解”为“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事物、现象,深入全面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学得的知识不仅能够保持较深的的记忆,而且在讨论中增长知识,开阔思路,活跃思想,增强学习兴趣与动机。新事物、新观点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讨论更能泾渭分明。“讨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他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竞相迸射。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背景下的习题教学可以通过组织课堂争论,提高学生的准确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方法,如评价历史人物时,要认识到历史人物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掌握历史人物的活动、主要事迹、主要思想,然后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和历史分析的方法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既不能拔高,也不能贬低。这样,方法以知识为载体,知识以方法为钥匙,相得益彰,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注意“层次性”,变“无序”为“有序”

基础知识是完成其他教学目标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依托,习题教学中注意层次性,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学生不求甚解造成肤浅认识的现象。历史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体现多样性,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历史习题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应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层次去分析,才能思路清晰,深刻记忆和理解历史问题,才能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和有序地去理解问题。设计有序的习题课还必须善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和情感氛围,使教学在促进学生心智方面得到和谐、同步的发展 ,使兴趣、注意、爱好、意志等非智力要素与感知、理解、应用、实践、解决问题等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均得到同步和谐发展。

三、突出“主体性”,变“授知”为“启智”

新的教学理念突出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功能从“以本为本”转化为“以人为本”:教学生学会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一味的什么都接受;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对学生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关注学生个体所处的文化背景,增强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多维有效互动。从授知转化为启智;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化为人的整体的和谐发展。新课程的其中一个理念是倡导建构性的学习——实现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和学习兴趣,改变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习题教学也就更不能排除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讲解习题时,不能一味地给学生对答案,要鼓励学生参与思维,在操作上要积极引导,允许学生对答案进行辩论。只要有新意,教师就应该肯定,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对习题的全面认识,让习题课的教学也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篇5

[论文摘要]初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认真组织教学,历史课堂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与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并进行积极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各种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是其教学实施,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教学形式展现出来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历史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比如讲点课外知识以扩大知识面;讲点有趣的典故以引起思考;讲点历史变化变迁的原因;开历史故事会让学生自己讲述历史;组织学生编个历史剧等。这样使学生始终有兴奋点,思维一直围绕历史转,从而冒发思想的火花。在教学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兴趣的激发。一是结合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可利用时事资源,引发学生对当今世界各个地区发生的热点问题感兴趣。如朝鲜核问题、我国举办奥运会、伊拉克战争等,让学生对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发展的思考;二是利用古今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古今的一些名人或英雄相对比,探究中华民族的一些发展史和人文美德;三是借助实物、图片等教具创设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如动员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珍藏的各朝代钱币,学生平时买的文物古迹宣传片,以及在名胜风景区拍的相片等,在课堂展示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引发了创新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如讲左宗棠时,我采取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左宗棠,你该如何?让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良好。当然,还有很多的方式:如让学生走上讲台当老师,就某一个专题的分组开展辩论赛,编排和表演历史短剧,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学唱历史歌曲,编写家庭史、社会史,举办故事会,撰写学生小论文等等,都会让学生感到有趣,也就会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广大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多媒体技术对历史学科而言,它不仅使历史学科丰富生动的特点直观的体现,而且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历史理论和历史内容,对实际的教学工作起了较好的推动作用。首先,历史是所有学科中与学生现实距离最远的学科。因为历史教学所传授的知识都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而对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来说,他们对现实了解的知识面和接触事物的经验还不够广泛和深远,对于一些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就更不用说了。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为学生营造历史环境,实现跨时空的直观感觉。这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当今历史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局面,而且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省历史教师的枯燥文字表述时间,学生也可以从这些画面中不知不觉领悟历史的真谛和历史发展的真正规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次,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师还可以很轻松地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能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古今中外每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实物、图片、历史遗址等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可以大大开阔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再次,多媒体还可以实现远程教学,可以真正的把封闭式的小课堂转化为开放式的大课堂。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增加信息量,增强历史学习的直观性、趣味性,培养、引导、发展、巩固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转贴于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它带来的惊喜和成功,但同时也伴随着不少迷茫和困惑,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因此我们要在改革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总结中提高,使现代教育更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421

在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有了很大的转变。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要重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重点放在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多与学生在课堂进行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意义。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勇于提出疑问,并且能够和同学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从而培养学生养成使用探究学习法的学习习惯、独自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要将新课标的实施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并需要教师改变从前的教学模式,重新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并设定教学目标,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得到全面优化,在教会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来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

一、以学生为课堂主体

在以前的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上,教师通过背书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历史,学生慢慢会对历史失去了学习兴趣,并觉得历史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学生听从教师的安排,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地被动,而通过了新课标的改革,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必须要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主要在于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引导,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在学习汉朝的建立的时候,学生从教材上得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劝谏,只尊崇儒家思想,学生要对这一举措进行深入的理解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给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角度,学生可以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积极参加到讨论中,培养了学生提出疑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外还要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是符合逻辑的都要给予细心的、认真的并耐心地进行讲解和肯定,如果遇到回答问题不是很全面或者不是很正确的学生,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如果遇到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

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更适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中国自古以来都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大国,但是初中生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只知道,历史都是野蛮的、荒凉的、破旧不堪的。因此对初中历史课本的一些比较美好的元素进行发掘是很重要的。如,教师在讲解古代历史的时候,可以使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许多古代历史文物的实物彩图,让学生从这些充满古人们智慧和灵魂的文物中体会到美感。要是教师去参观过文化古迹,可以给学生讲述游览的经历,还可以给学生展示自己与文物建筑的相片。如果学校的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历史博物馆中参观,让学生切身感受历史的博大精深和美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三、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能力、学生的解决能力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评价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自信,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创新。如,教师在讲到丝绸之路的历史事件对现代生活的启发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往改革开放等一些事件上讨论,并且要给学生中肯的评价。

四、课堂教学的方式由传统变创新

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改变教学方式,学生也因此改变学习方式。因为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改变的基础是源于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改变,所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来决定教学方法,而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对知识的需求来学习新的知识,这样学生能够把新知识和旧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了知识体系,最后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可以帮助师生之间顺利沟通、互相学习,实现教学相长。

五、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学习

在初中历史的课堂上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能够把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缩小,是学生能够理解历史,看到历史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如,教师在讲到八国联军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来给学生观看圆明园原来的样子和烧抢后的荒凉,通过进行比较,让学生触景生情,体会到历史责任感。

六、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的方式来拓展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之前根据教材对问题进行认真的设计,学生在课堂上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来对课本进行阅读,找到问题的重点和答案的关键点,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能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总结:

通过新课标的改革,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从以前的教学方法中总结一些好的方法并与新的方法进行融合,形成新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体系,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优化后的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的方式更形象地给学生提供了轻松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实践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丰宪.新课标背景下如何优化初中历史教学[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9)

[2]刘秀萍.谈新课程3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J].大观周刊,2011(2)

[3]杨玉芳.论新课改背景下乡土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苏州地区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篇7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历史老师 课堂教学

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所以我国的教育教学部门对相关的教育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或者完善,其中初中学生的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变化就体现了这一点,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以及相应老师的教育活动带来一些比较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或者思想。现代的新课程标准对于初中老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一些挑战或者要求,其中对于初中历史老师来说,需要他们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及时的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以及教育方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化。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仍然处于喜欢玩耍同时也不喜欢读书的阶段,这就需要老师在进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将教育教学活动与娱乐进行结合,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以及效果。

所以,初中历史老师可以利用游戏进行相应的历史知识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可以利用一个实际的具体例子阐述该项工作,例如:在历史教育教学中经常需要记忆相应的历史事件以及该事件所发生的时间以及地点,如果没有采用科学合理的记忆方法,那么这样就很容易使得学生记忆混乱或者没有条理性。历史老师可以设置一个简单的小游戏让学生们都参与进去:教师可以先将历史事件利用一把椅子充当,同时营造相应的历史事件所发生时的具体情景或者气氛,让学生蒙上眼睛进行前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历史老师对其进行引导或者带领,最终让他们接触到上面充当历史事件的椅子,然后让学生睁开眼睛,老师对整个游戏进行解说,某某人在特定的时间内撞到了该历史事件,学生在完全了解以及掌握该历史事件之后,历史老师可以让其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分析或者思考,从而开阔同学们的思维,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该历史事件发生之后,自己的感受或者感想,假如当时真的是同学们撞上这样的历史事件,那么他们会采用什么样的动作。

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历史老师尽量让游戏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其趣味性,与此同时让学生们进行畅所欲言,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娱乐的同时,也能够学会相应的历史知识以及掌握所要求的各种历史事件的内容。

一、历史老师对初中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以前的历史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都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当教学主体,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学生只是扮演着被动的接受者形象,从而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容易走神,同时大部分学生会感觉历史知识繁琐以及杂乱。所以相应的教育教学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了改变以及完善,要求历史老师对初中学生进行知识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比较高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以及掌握历史知识学习的正确方法。

历史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有趣的方法去记忆历史知识,与此同时对于各种历史问题让学生们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意见,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与此同时也能够让同学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最终达到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

二、历史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与同学们建立比较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老师能够与学生们协调好师生关系,那么学生将会对其产生一些好感,这样也会使得学生愿意认真听讲该老师的课程,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也会表现的比较积极主动。所以历史老师对初中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在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之前,需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尽量在平时的接触中与同学们进行沟通或者交流,从而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样当历史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就能够比较轻松愉悦的进行听讲或者提问,而不会感觉紧张或者烦躁,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历史水平同时提高老师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例如:在校园里如果遇到学生给老师打招呼的情景,老师应该给予笑容或者问候,这样能够让学生感觉老师在性格上平易近人,也就会对其产生好感;同时老师在课堂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给予尊重或者重视,从而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工作中主动积极的参加教学活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各种要求以及标准的提出,不仅仅对学生提供了各种帮作用,同时也给老师带来一些挑战,但是我们相信初中历史老师一定能够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优化学生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殿祥. 新课程标准下的优化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J].文理导航(上旬),2012(01):19-29.

[2]李勇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创新[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18):22-33.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 新课程 兴趣培养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6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重要的课题。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此问题发表一孔之见,以求教于教育界同仁。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比如讲点课外知识以扩大知识面;讲点有趣的典故以引发思考;讲点历史变化变迁的原因;开历史故事会让学生自己讲述历史;组织学生编个历史剧等。这样使学生始终有兴奋点,思维一直围绕历史转,从而冒发思想的火花。

在教学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兴趣的激发,一是结合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可利用时事资源,引发学生对当今世界各个地区发生的热点问题感兴趣。如朝鲜核问题、我国举办奥运会、伊拉克战争等,让学生对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发展的思考;二是利用古今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古今的一些名人或英雄相对比,探究中华民族的一些发展史和人文美德;三是借助实物、图片等教具创设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如动员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珍藏的各朝代钱币,学生平时买的文物古迹宣传片,以及在名胜风景区拍的相片等,在课堂展示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引发了创新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是问号”。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我给学生设置一个质疑的平台。如在“有问题要问”的环节中,根据学生的自读情况,我设置了六个问题:1.你知道西域指哪?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和第二次出使西域有什么不同?3.你认为张骞出使西域对汉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4.你能说出汉代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吗?5.班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使西域的?6.欧洲同我国首次交往的标志是什么?用质疑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用抢答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既解决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给学生注入了质疑、思考的学习理念。教学调查表明:学生喜欢并愉快的接受这样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如讲左宗棠时,我采取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左宗棠,你该如何?让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良好。当然,还有很多的方式:如让学生走上讲台当老师,就某一个专题的分组开展辩论赛,编排和表演历史短剧,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学唱历史歌曲,编写家庭史、社会史,举办故事会,撰写学生小论文等等,都会让学生感到有趣,也就会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广大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

多媒体技术对历史学科而言,它不仅使历史学科丰富生动的特点直观的体现,而且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历史理论和历史内容,对实际的教学工作起了较好的推动作用。首先,历史是所有学科中与学生现实距离最远的学科。因为历史教学所传授的知识都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而对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来说,他们对现实了解的知识面和接触事物的经验还不够广泛和深远,对于一些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就更不用说了。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为学生营造历史环境,实现跨时空的直观感觉。这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当今历史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局面,而且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省历史教师的枯燥文字表述时间,学生也可以从这些画面中不知不觉领悟历史的真谛和历史发展的真正规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篇9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策略

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这为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采用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能够取得丰硕成果。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以多种形式表述历史问题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一般都是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很多教师在课堂中都习惯性地采用“我说你听”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其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而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也无法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的效果。为了对初中历史教学成果进行有效提高,教师要在课堂中充分贯彻新课程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中可以有效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和问题。

例如,在学习《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时,教师可以多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向学生提问“郦道元所写的著作是什么?他所著的书主要是关于什么方面的?”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学生能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之中,同时也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所学的历史记忆更为深刻。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对历史学习方法进行创新,提升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对历史知识掌握得更加全面。比如,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来个历史大穿越,分别对书中的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几个人物进行角色扮演,然后表演他们在相互见面以后对自己的著作进行交流探讨的场景,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历史课程更有趣,加深学生对历史学生的记忆,而且也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的感受,对书中的知识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得更透彻,全面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二、将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效结合,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知

初中历史涵盖的知识点非常多,从古代史到近代史再到现代史,要想让学生全面了解通透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的时候,可以将书本中的历史知识和现生的一些事情进行有效的结合,消除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对历史知识能够了解得更为透彻。

例如,在W习《寻访“丝绸之路”》时,教师可以将其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开展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举行中美会谈等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丝绸之路”的意义,也会让学生对现生的一些国家大事有一些了解,加强学生的知识见闻,让学生能够更加融入历史课堂的学习之中。同时在学习《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时,教师可以将其与如今的南北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对比,或是联系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情况,让学生明白南方与北方在经济上的异同点,这样学生在学习由魏晋以来到两宋时期经济中心逐渐南移的内容时就不会感到陌生,而且也能通过古代和现代的对比,让学生理解起来更为容易,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联系现实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外,还要发挥史鉴功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让学生能够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对现代的一些事情进行反思,促进学生思维境界的提升,同时也让学生在将来步入社会时能够有效为社会效力,让历史上的错误不再重演。

三、通过学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历史是一门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里面包含着的知识是对历史的传承和传播,因此,除了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外,教师还要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得学生在历史学生之中能够辨别文明与野蛮,明白是非功过,学习先人伟大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例如,在学习《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时,李时珍用27年时间才写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那么就可以让学生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像司马迁的坚强不屈、商鞅的不畏强权、屈原的爱国主义等都彰显着伟大的精神,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对这些故事进行细细品读,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他们高尚的情操,并在实际生活中能够不断提升自己,使得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能够有效提升。历史中传承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对历史知识进行教学,教师就要努力让这种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使得每一位学生不仅是这些优秀精神的传承者,也能在自身行为中将这些精神进行传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历史教学的努力探索不仅是在积极践行新课改,也可以促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使得学生将来更好地立足于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尽责效力。

总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在教授学生历史知识的时候要将课改理念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结合,将改革理念贯彻到历史教学实践中,将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引进到初中教学课堂之中,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历史教学实践中,全面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同时,历史教学应担负起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的责任,使得学生能够发展得更加完善,更加全面。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教学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和改变,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没有得到提高,或者是在短暂的提高之后又出现了递减的情况。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怀着比较功利的想法,他们认为到了初三的时候把老师画的重点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是什么原因让历史这个充满了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如此不受学生喜欢?虽然中高考的指挥棒是不能避免的重要因素,但是,教师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我们是不是真正做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乐于动手和思考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并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喜欢参与探究、体验新事物,更喜欢历史课堂上教师为他们创设一个能够参与探究的学习氛围。那么我们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平台呢?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样的反思是多层次的,有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我们会思考这些问题:这节课要给学生讲什么?希望学生学到什么知识?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上完一堂课后,笔者会反思,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怎样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等,并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平台,让他们自主参与探究的过程。下面笔者就以自己设计的《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一课为例,来说明教学过程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平台的教学观念。

第一,课前热身,创设情境。

在上课之初,我播放了一首歌曲《梦驼铃》,让学生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并且这首歌与丝绸之路有一些关联。

第二,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我们经常所说的‘三山夹两盆’指的是哪里,同学们知道吗?”设置这个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第三,学习新知,理解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还原历史,并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限制,锻炼学生口头表述历史事实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四,总结收获,体验交流。

让学生自己总结在本堂课收获到的历史知识,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进而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笔者设计的各个教学活动都是为了给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一、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

很多教育专家都指出:学生不是单纯的盛知识的容器,教师不能像倒水一样把历史知识一股脑地倒进学生的脑子里。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原则是学生能看懂的知识不讲,这个环节完全可以由学生来掌控。我会设计自读环节并提出一些学习要求,让学生自己学习并完成学习要求:1.自己通读教材,学习教材中出现的历史知识;2.提出有疑问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或向老师提问;3.规定自读时间是15分钟。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这样的自读过程能弥补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是有一定差异的,他们的知识需求也是不同的,在自读中,通过一定时间的读书和思考,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知识需求去发现和思考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书上出现的,也可能是课外知识的延伸。比如,张骞出使西域他的语言不通怎么办?汉武帝开始攻打匈奴是在什么时候?……这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既给了学生提前预习的准备环节,又使教师多了一个掌握学生个性差异和知识需求的机会。

二、为学生创设敢于质疑的教学环境

一切的发明创造都是由疑问开始的,曾经有人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是问号。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质疑的教学环境。比,说在教师“丝绸之路”这一课时,根据学生在课上的自读情况,设计了几个问题:1.你知道西域指的是现在的哪个地区?2.张骞曾经两次出使西域,这两次出使有什么不同吗?3.你觉得张骞出使西域对汉代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4.汉代丝绸之路的路线是怎样的?5.班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使西域的?6.我国和欧洲第一次交往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用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串联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热情,又让他们形成了质疑的学习习惯,而且学生非常喜欢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高涨。

三、为学生创设探究历史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