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教材范文

时间:2023-08-18 17:5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教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教材

篇1

关健词: 审计学特点 审计实践教学 目标 问题 改革

审计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有着自己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方法体系。而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扩展和深化,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审计学的学科特点及审计实践教学的目标

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审计学知识的运用要与社会直接接触,其应用的结果同样也要受许多外部因素影响。从渊源上看,审计学产生于会计学,会计学的理论、方法的运用与发展都会影响审计学的发展。现代审计学的专业性很强,与许多相关学科的理论相互渗透,具有边缘性和综合性特点。综上所述,审计学是一门具有应用性、综合性、边缘性和经验特征的学科。掌握并应用审计学知识,仅仅依靠传统的、侧重理论传授的授课方式是行不通的。

十七大报告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办学的永恒话题,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兼顾的培养模式始终是衡量高校人才质量的依据和标准。实践教学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最能体现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从被动地获得知识和一般技能转为积极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审计实践教学改革对于完善审计学科的建设,更好地实现审计课堂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结合,提高审计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目前影响审计实践教学的关键问题

1.实践课程的设置不能满足应用型学科的特点

经验型、应用型学科开设的相关课程应体现出其实践应用的特点。审计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致命弱点就是授课时间太多,练习时间太少;理论课时太多,而实践性教学环节太少。学校教育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环境,它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限制了人的社会化,如果再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就会导致学生缺乏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难以适应复杂的现实社会。

2.缺乏可以参考和借鉴的经验

审计学体系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覆盖业务、人事等方面的监督和促进体系,其实验项目设计需要相关人员精通组织的财务会计和业务事项,把握组织整体的运作脉络。既涵盖会计、审计业务范畴,又要把握审计实务的关键环节,突出审计技能和专业培养;既具备系统的相关专业知识储备,又具有相关的实践操作经验;既体现业务训练,又注重思维培养和逻辑推理。而目前国内各高校开设此专业的院校尚不多,能够推广和借鉴的有关经验更少。

3.实验教材研发滞后

审计模拟实验知识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等特点对审计模拟实验教学资料的准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到目前为止,审计模拟实验教材仍然很少,教学内容简单陈旧,难以适应审计实务发展的需要。一些学校现有的审计模拟实验教材大多是一些实验指导教师根据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的现成审计工作底稿,然后加上自己的理解编制而成的。这些模拟材料纯粹是素材,未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它们往往“过于真实”、“过于虚拟”或“过于简单”。而“过于真实”或“过于虚拟”的材料会影响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可操作性;“过于简单”的材料又达不到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效果。

三、进行审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

审计学虽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它跟其他学科一样,仍然有一个理论结合实际、理论转化实际的问题。将审计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审计实践,这不仅是审计教学改革中的重点,而且是高校审计学教学工作者致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1.转变思维模式

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审计学的实践教学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要提高审计实践教学的效果,就必须摒弃这一错误观念,以培养审计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目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的有效融合。其次,要结合审计学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要,理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以审计学理论为基础,将审计学理论融于实践教学之中,强化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不断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再次,要有开放的、兼容的眼光,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将校内课程模拟实验与校外基地实践相结合,将直接操作与间接训练相结合,将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在教育实践中开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途径。

2.构建与优化审计学课程体系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合、重组课程无疑是构建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审计学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验课程体系两部分。对于审计学课程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审计学理论知识和审计学技能,还要掌握会计学、成本管理、税法、财务管理、经济法、数理统计等多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从审计学的角度将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强化审计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是人才质量提高的前提和基础。强化审计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在强调理论教学的同时,对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进行规划,确定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将实践教学穿插其中(或者进行课堂案例分析,或者进行专业模拟实验教学等)。

(1)案例教学

审计学案例是对审计学理论的支持和具体应用。案例教学法是将源于实践的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案例作为桥梁,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教学方法。在审计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好的案例应该既能融会相关知识,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审计学实务已经涉及经济管理和经济监督的领域,这就决定了审计学的全过程必须是错综复杂和千变万化的。在审计学教学中,通过给学生提供有案情、有场景的“审计实务”,将有利于深化理论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审计学理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2)审计专业模拟实验

由于审计学的应用性特点,审计专业课程中应渗透实践教学,每门课程都应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审计工作的直接载体是各种票据和账表,涉及商业秘密,审计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往往阻力更大。相比之下,审计模拟实验通过创造一个模拟的审计系统,使学生在模拟的审计实务环境中,根据实验内容的要求,从头到尾自己动手操作。通过这样的模拟实验,学生对审计工作的全貌会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审计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这种实践效果,是审计社会实践所不具备的。由于审计学的基础是会计学,因此,现代审计实验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有赖于学生会计课程实验基础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做好审计专业模拟实验教学,重在构建和规划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信息技术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强化审计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将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和其他专业相关知识进行科学梳理,确定会计学与审计学的关系,确定审计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关系,为审计专业实验课时安排、内容组合及人员配备等进行有机融合,能为学生积极参与审计实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好知识储备工作。

4.加强审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审计学是一门强调应用性的学科,审计专业师资的培养取决于两方面。

从教师的角度看,审计学的授业者应该主动地、经常地加强自我修炼,使自身具有培养学生获得真正创造力的能力;应该主动参加实际的审计实践,利用实践的经验提升自己掌握和驾驭知识的能力;应该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懂得如何获取和运用信息,具有帮助学生释疑解惑、领悟真意的能力;应该能够洞察审计实践的细微变化,捕捉将有可能导致审计学概念、理论和方法体系变化的迹象,能够提出自己的创新性的观点。

从学校的角度看,高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对审计专业教师的培养:

(1)在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制定相应政策,在现代化教学、实验、科研条件上为教师充分发挥才能创造广阔空间,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投身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加强与国内外审计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创造机会使审计教师能够参加地方或全国甚至国际的会计、审计社会团体活动,增加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3)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进行讲学、指导工作,以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5.开发优秀的实验教材

从审计教学的实践来看,审计专业模拟实验教材在审计专业模拟实验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较为完善的实验教材应该能体现审计学相关课程的系统性和审计教学的逻辑性。因此,实验教材应囊括会计学的主要课程,不仅应涉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内容,还应包括和涉及税收、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内容。高校审计专业教师应主动加入到审计专业模拟实验教材的研究与编写中,按照规定程序收集、整理审计专业模拟实验教学所需资料,力求所选资料有代表性、全面性和合理性,并促进教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实践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综述.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11.

篇2

[关键词]审计学科 教学效果 教学改革

怎样让学生轻松的学,怎样让学生又复习了会计的基本知识又学会了审计的基本方法,既掌握了审计学基本理论又能熟悉一般的审计实务中的具体工作,还要让想考注会的学生有一个坚实的专业基础。我们于2008年3月成立了审计学教学方法研究的课题组,针对我们的学生水平,在我们现有的师资条件下,经过一年多的总结、摸索、外出学习、请专家来、到实习基地考查,汇总了一些教学经验与方法,以供同行指教。

一、对学生的认知

会计专业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到底会了多少会计知识,对会计的基本理论掌握的怎样,实际的工作能力有吗?在开审计课前找学生座谈,这些学生基本上是院级或系级信息员,成绩好、对教学工作支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了解拿到会计证的情况,实际上我们几乎100%的学生在三年级都可以拿到会计证,会计师考试的知识层次是我们的基本要求,了解所有的本科学生在学院内的实习岗位上都有没有实习的经历。了解三年级的学生对审计有什么样的感性认识,去事务所打过工没有?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后,我们课程组成员就有了第一手材料。在备课,教材的选用、参考书的选择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采用上,都可以有的放矢。

二、制定备课细则

备课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是教师在课堂讲授之前进行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备课环节主要包括把握大纲、钻研教材、准备教学进度表和讲稿、设计教案、开发课件、准备教具等工作。我们采取的教学方法是集体备课,案。对备课的基本要求是:

1.明确备课目的。备课是为了学生“学好”,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克服“只重备教材,忽略备学生,轻视备方法”的做法,注重整体性,考虑全面性。

2.除认真、深入钻研教材外,必须广泛猎取和掌握丰富的相关知识,要特别注意吸收新思想、新信息,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充实备课内容。教师备课应紧扣教材,又不拘于教材,应参阅本课程其他教材或专著,深入钻研、分析,集众家之所长,择其精华而授之。

3.既考虑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兼顾差异教育,因材施教,克服教学中的片面性和一般化,讲究备课的针对性。要针对大纲、针对教材、针对授课对象,结合课程特点和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备课工作具有实效性。

4.掌握教材的内容、特点,弄清主要问题的来龙去脉及领悟关键内容的前因后果,精心构思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和重点内容的展开与深入步骤,做到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注意教学设计的层次性。

5.注重备课的计划性,对每一章节、每一单元的知识点认真进行梳理,对分析判断结果加以整理、归纳,编制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表,并编写成教案。

三、重视课堂教学

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目标明确、内容正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方法恰当、仪态大方、语言艺术、板书合理。不同的章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章,讲审计的起源,以“故事”的方式开始,逐渐引导学生明白民间审计的起源、政府审计的起源、内部审计的起源,然后引申审计的定义、审计的作用、本质、特点、对象。再从详细审计到资产负债表审计、再到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这样层层进展让学生掌握审计的概况、现实、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法规这一章,则以48项审计准则为重点,讲述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为导向,将48项准则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做一个全面的概括。讲审计的方法、程序、内部控制时用“案例”教学法,由于这几章的内容比较枯燥,用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再联系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一步讲解,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在审计抽样这一章中用“问题式”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创立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审计抽样这一章的基本概念有27个,都是学生不熟悉的,这一章和统计学的知识联系紧密,在上课前让学生自己找不明白的问题、自己总结提出问题,上课时将27个概念联系起来共同分析,怎样用这些基本的理论来解决审计实务中的问题。实务的讲解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内容为参考,力求知识系统全面、然后精深,邀请我系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老师参加我们的课题组,共同商讨遇到的问题,让他们用课余时间给同学们讲解考试心得。

四、合理配置师资队伍

我们系有四位审计老师,高级会计师/副教授、审计师/讲师、讲师、注册会计师,年龄结构合理,全是硕士。审计专业教师的专业搭配比较合理。需要改进的地方是:要在财务审计教师的基础上,配备擅长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法律法规等的专业教师,以满足审计教学的需要。长远看在师资的形成上,一方面可以让现有审计教师去进修管理、工程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一方面可以从管理专业、工程专业和法律等专业要一些年轻的师资,对其培训审计方面的知识,形成以财务、风险、绩效管理、投资审计等多方向、多专业的师资队伍,以满足审计教学的需要。

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

在教学体系的安排上,现有的教材基本上是先理论后实务,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打乱课本顺序,帮助学生根据具体实务操作案例理解审计理论。

六、重视案例教学法

我们一直在尝试中国地质大学经管学院张雪梅教授的案例教学法。用“选择案例―介绍案例―分析案例―应用理论―总结归纳―形成理论体系。案例的选择来自报刊书籍,有时是自己编的,国内的多,但是我们要求精而少,有启发性,只有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进行分析和思考。

参考文献:

篇3

摘 要:审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重要学习课程,同时也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关键。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审计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工学结合下的审计课程改革,从制定专业审计课程标准、编制科学的实训内容、调整考核重点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旨在推进审计课程改革实践,提高审计课程教育质量,为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更多人才。

关键词 :工学结合 审计课程

审计课程是高校会计专业中职业能力培养的一门重要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学习与掌握相关知识比较困难。新形势下,社会对会计专业人员的素质、技能等要求越来越全面,在这种形势下,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对审计课程开展改革,结合新的课程标准,整合课程内容,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考试制度,提高学生审计课程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制定专业的审计课程标准

基于工学结合视角,我们需要对企事业单位审计工作进行调查研究,然后科学合理地编制新的审计课程标准[1]。

(一)改变传统学科模式

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的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在进行具体的项目操作的过程中完成审计课程知识的学习,通过完成任务,构建课程理论知识结构体系,培养专业能力。

(二)更新课程内容

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视作主要课程内容,选择理论知识需要和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紧密结合,并对会计专业对理论知识的需要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审计师资格证书对专业理论知识、知识结构、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也要考虑。

(三)开展工学结合

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学生采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形式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对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发掘和利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评价教学成果时应该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相结合[2]。

二、编制科学的实训课程结构

(一)电算与人工算法比较

对审计学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审计基本课程结束之后,学生根据相同的一套资料,借助财务软件进行审计处理,比较电算化和人工算法之间的差别,并进行两种算法的核算和评价。

(二)优化实训内容结构

首先进行单项实训内容的整合,重视单项实训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层次,通过单项实训内容的调整, 形成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实训体系。在大二接受会计手动模拟实训,并使用电算化实训验证其实习结果,在大三时,使用大二实训过程中使用的手工实训资料进行交叉会审,而手工实训资料在进行适当修改之后又可以用作低年级学生进行会计知识学习时的基础资料[3]。实训中产生的会计报表,能够作为财务分析的基本资料,供给学生在财务分析实训中使用,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对会计学科体系的全面、深入的认识,提高对前后序列实训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掌握。

(三)采用有效的实训教学方法

实训教学需要采用有效、灵活的教学方式,将实训课程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因而,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模式、PBL教学方法、分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充分调动起来,提高实训教学效率。

三、构建有效的工学结合模式

(一)课岗结合

课程与工作岗位结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该在审计工作过程中选择实践性强的内容,实现课程内容和审计岗位之间的融合,而且有意向国家审计相关证书考察方向靠拢。在审计主体课程设计过程中,以独立审计为主线,对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独立审计三种形式进行讲解,以财务审计为主,辅以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等内容,按照审计员岗位要求,对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专业性格进行培养,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后,能够具有相当的调查能力,监督检查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对审计教学内容开展创新,选择组织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联合地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局等行业单位专家,协同进行审计课程教材的开发,对审计各个阶段使用的审计方法进行演示,使学生对审计工作有更直接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三)建设审计实训基地

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教材、案例、实训和就业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学校可聘请优秀的审计人员作为指导教师进行实训课程的指导,并积极聘请审计界专家开办审计专题讲座,让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和学习,企业为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学校是企业人才的源头,积极推荐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就业。通过和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就业机会。

(四)制定重点考核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制度

把学生的能力水平作为成绩考核的核心,参考课程评价思想制定考核制度[4]。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配合平时成绩。期末试卷可采用单项、多项选择题、案例分析和综合题等题型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则需要包括作业情况、课堂提问情况、实训表现、阶段性测试等综合内容。同时要重视过程评价和阶段评价,通过对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情况对学生职业能力水平进行准确评价。

结束语:

高校审计课程改革应该以让学生能够掌握一套用以面对和解决会计工作中面临困难和挑战的方法体系为改革目标,当地本科院校需要在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建设和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会计专业就业形势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专业、课程、教材的调整,全面开展教学内容改革,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制度手段保证教学质量,同时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视作审计课程的教育目的,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重视实践课程,实现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结合,通过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提高专业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马宪亭,尹新爱.关于工学结合模式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2,(09):3-4.

篇4

【关键词】工作任务导向法 审计教学 银行存款审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061-02

审计学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主修课程之一,但由于审计课程本身较抽象,市面上的审计教材中的一般审计原理理论知识就占据大半,且过于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难调动,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等问题,加之现有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实践量不足,不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工作成就感。因此,传统审计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 工作任务导向法概念

工作任务导向法是来自备受称赞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其中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我国的许多高职院校都在探讨运用。

工作任务导向法与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教学方法不同,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所教课程的内容,在课前设计一个既具有实际意义的、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把学生的学习和日后的实践密切结合的任务,并将任务下达给学生。将学生分组并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按步骤完成任务。下发的工作任务过程表一般包括任务名称、重点、任务细化分配、任务的完成计划、重点内容等。任务完成后,学生需要把在任务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任务完成时间与难度评估,完成心得等总结出来。

学生需要以自主或合作形式完成教师设置的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必须掌握包括已学过的知识和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当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既学到新知识,又掌握与知识相联系的模拟实践知识,体验操作成功的成就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 工作任务导向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审计教学中偏重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多停留在审计程序中,很少有具体过程的模拟操作。这是因为现今较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教,实践工作经验较缺乏,上课基本上根据教材传授审计思想,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被隔离,教学效果较差。

工作任务导向法弥补了现行审计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审计实践技能操作脱钩的不足。针对年轻学生“轻理论,重实践”的学习特点,把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入到一个个典型的工作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能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成完成工作任务去主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主动地感知审计环节和工作程序。

实施好工作任务导向法必须注意一些保证措施:(1)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及组织教学的能力。审计在讲解的过程中,涉及到会计学、金融、管理、税法等多方面的知识,是一门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有较高的素质。推行工作任务导向法模式不仅促使教师备课要知识多样化,更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状况,使教学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转变。(2)从需求出发选择或自编合适教材。市面上审计教材水平高低不一,其中的重点会计师审计部分的内容来自西方教材,表述较抽象,许多只是对审计程序的简单列举,无法适应工作任务导向法审计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编教材,特别要强调实践技能操作部分,形成活页纸、工作页,引导学生利用材料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3)改变考核方式。传统教学中只注重期末卷面成绩,不利于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在新的模式下对学生的考核应提高实践和出勤成绩的比例,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比例,甚至可不采用期末考试的方式,只采用平时在小组学习中个人自评与团队内部结合考评的方式。

三 在银行存款审计中使用工作任务导向法举例

首先,了解本次教学的工作任务及目标。(1)课程内容:银行存款审计的目标与实质性程序;(2)教学目标:认识银行存款的审计目标,并选择合适的银行存款实质性程序,最后完成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其次,工作任务要具体布置(把学生分组,每组选出负责人)。

[项目1]了解银行存款审计目标,选择恰当的银行存款实质性程序。

活动导入:银行存款概念及使用规范知识介绍。

操作程序:学生自主看书,并小组讨论,教师从旁指导。

[项目2]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与检查(操作重点)。

活动导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相关知识介绍。提出问题:如果注册会计师需要自己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如何操作?如果被审单位同意提供银行存款的余额调节表,注册会计师在取得后,如何检查?

必备知识:(1)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程序;(2)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检查程序。

如果是被审计单位提供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注册会计师在取得后,应先检查调节表中未达账项真实性和资产负债表日后的进账情况,若存在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前进账的项目要作相应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审查银行存款余额的真实性并不能只依据调节以后的银行对账单余额与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是否相等,还要在查明余额相等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账单与银行存款日记账逐笔进行核对。

技能操作: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如何进行银行存款询证,并检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完成后,采取小组内互评,负责人点评,最后教师总评。

再次,知识总结。(1)关键知识复习:包括银行存款审计目标;银行存款的实质性程序。(2)关键操作要点强调: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填制方法;银行询证执行程序;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检查程序。

最后,布置课后作业(略)。

四 结束语

在审计教学中采用工作任务导向法能使教学转变为学生为中心,工作任务为中心,很好地体现高职审计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使教、学、做、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但有些学校教师对德国“双元制”的内涵和理念理解不够,实践中过于生搬硬套,导致过度削减基础理论教学,甚至将专业课教材完全抛开,单纯只采用工作任务导向法,致使教学效果滑向了另一极端,这需要警惕。

参考文献

[1]孔企平.“有效教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7(2)

[2]汤勇、李富.工作任务导向法运用中的问题分析[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60~61

篇5

关键词:会计专业;审计;必要性;拓宽就业

由于许多高校和职校纷纷开设会计类专业,使得会计类毕业生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致使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多不能从事会计类的工作,无法学以致用,导致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困惑,也给我校会计类专业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培养会计类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拓宽会计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增强他们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这成为了当前会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开设审计实务课程的必要性

首先,随着国家对学科专业设置的改革,审计课程被纳入了“大会计”专业教育的范畴,各院校的审计均从属于会计学科,审计是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砍掉审计实务课程会造成会计学科知识学习内容不完整,这是不合理的。

其次,从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而言,能够安心工作并且能从最基础的会计事务处理做起是技工学校毕业生的优势所在,因为技校学生在与专科以上的学生进行岗位竞争时,理论知识肯定不能相比,但能够从最基础的事务开始做起,这是企业的期望也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应该在基础实务和业务熟练程度上增强自己的优势,审计实务就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一。

随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财务公司等许多服务中介机构的成立,社会上不仅需要一定的会计人员,还急需大批为其服务的辅助人员:助理审计岗位。这些岗位不仅要具备基础的会计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审计实务知识,现在如果把唯一开设的一门审计实务课砍掉,我们的学生进入这些事务所工作后,就很难快速适应,甚至不知道工作底稿是什么,怎么填?审计报告是什么?如何写?无形中就增加了就业的障碍。因此,我校会计专业更应该开设审计实务这门课,更应该重视审计实务的实践性教学。我也建议不仅要继续开设这门课,而且希望学校能更重视这门课的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对我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在我校开设好这门课

审计是会计专业主干系列课程中最难开展教学的一门课,学习本课程必须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会计学和各类专业会计的基础加识,否则会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学习本课程应最好在《会计基础》《财务会计》《税法》课程学完的基础上,再开设《审计实务》课程,按照循序渐进,才能使学习效果有所保证。同时应加强实操训练,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练习,加强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我校近两年开设了这门课,但由于课时有限,没能很好地让学生进行实操训练。在我校要开展好这门课,应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教学目标。技工学校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要充分体现技工教育的特点,要适合技工教育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就业岗位实际。技工教育“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培养注册会计师,而是培养注册会计师的助手,即助理审计员,其主要任务是读懂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账目及相关资料,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取得审计项目所必需的审计证据。这样,能加强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2)选好适合技工学校学生学习审计实务的教材。现在我们选用的是科学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审计实务》,该教材的特点是:①突出审计实务。此书以独立审计为核心,尽可能少讲理论,多讲实务。②注重实操训练。此书对于主要的会计报表项目审计都设置了实操训练,并给出资料,填制各审计项目的审定表、检查表等基本审计工作底稿。③有相关知识引导。在介绍每一个审计项目之前,引导学生回顾、复习相关的会计、税法知识。④体现新会计准则精神。此书无论是会计科目、账务处理、会计报表格式、报表项目一律按照新会计准则。该教材总的来说比较好,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缺陷,在实操训练时给出的资料不太清楚它的来龙去脉,教学生填写审计工作底稿时有时不知如何填,没有配套的正确答案,另外应把每个审计项目业务一般存在的错弊分析加进去,最后再模拟一个企业的审计过程和整个工作底稿的填制就更好了。所以,就目前这个现状我们应该再多选几本教材来看一看,选一本更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材。

(3)多增加一些课时,改进教学方法。我们现在一学期每周4节课,大概有72学时,按资产负债表项目进行讲解和实操,时间都非常紧:前面要讲审计种类与审计组织、审计目标与审计过程、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后面还要讲审计差异处理与审计报告、现金流量表与会计报表附注审计。可以说,只讲这本书感觉课时都非常不够,如果还想加一些内容,那课时更加不够。现行的教学基本上局限于课程讲授,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实操训练比较少,有时还会埋怨学生不好好听讲,现在沉下心来反思一下,对于我们没有任何审计业务感性认知的学生,单靠讲授,而没有实验、实践操作作为铺垫,很难融入教师讲授的内容之中,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使教学过程变得枯燥无味。以后如果课时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用幻灯、电视录像、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和解说审计案例,使学生对审计业务有感性认知,知道审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职业判断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多采用演示教学、案例教学,使日常的课堂生动、有趣。同时,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要多一些探讨和交流,这样能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融洽师生关系。

(4)开展审计课程的模拟实验,多组织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实习。在审计课程上安排期末一周进入模拟实验,模拟企业会计的全过程,编制一套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变动表,进而模拟审计人员编制一个按资产负债表项目进行审计的工作底稿,使学生身临其境,理解什么是审计?审计是干什么的?从而使学生能够把在此前学过的课程知识串连起来,从感性上理解资产负债表项目审计的实务做法,加深了解和学会如何利用审计专业知识去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暑假,利用教师、毕业生的关系组织在校学生去到社会上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财务公司等去协助工作,在帮忙的同时进行学习。另外,也希望教师和学生可以向当地的审计或会计师事务所索取一些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样本资料,使我们能更加逼真地进行模拟实习。教师只有通过大量审计实验以及实务训练,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精髓,才能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去。

总之,审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必修课,是培养会计人员不可缺少的一门课,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为了拓宽会计类专业人才的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开设这门课,而且一定要开好这门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综合运用好各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审计知识和会计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使他们成长为会计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龙银洲.审计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王珠强.审计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合作办学;管理会计;双语教学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国际化,国内很多高职院校与国外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项目。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2007年与新西兰尼尔逊-马尔伯理工学院(以下简称NMIT)合作办学,开办了市场营销和计算机信息管理两个中新合作专业,课程采用中新合作教学模式,每个专业共有8门专业课程由NMIT选派专业教师来我校授课,另有8门专业课程由NMIT指定,由我校具有双语教学水平的专业教师进行授课,授课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授课教师经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选派后到NMIT学习英语及专业教学方法和模式,经培训合格后再承担合作项目双语课程的授课任务。管理会计作为市场营销(中新合作班)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主要采用双语教学模式。以下就管理会计这门课程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1.管理会计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涉及到会计、管理、生产等学科的内容,同时要求数学思维较强,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再加之双语授课,学生普遍反映学习管理会计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 专业术语难以掌握

管理会计涉及到的专有名词非常多,很多名词很多非常晦涩,单从字面理解有些甚至会出现很大的误差,比如作业(activity)与学生平时印象中的“作业”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管理会计里作业(activity)指的是生产作业,而不是课后作业(assignment),另外还有很多比如cost driver (成本动因)、relevant information (相关信息)、irrelevant information(非相关信息)、 flexible budget (弹性预算) 等等,理解起来就更加困难。

1.2 专业内容不易理解

管理会计知识体系很庞杂,所用分析方法独特,主要是为企业管理者作决策服务的。虽然没有太高深的数理知识,但学生反映要想理解得很透彻也非常困难,尤其是在双语授课的时候理解起来就更加的困难。比如,讲完工产品成本计算单(Schedule of Cost of Goods Manufactured)的时候,怎么由制造成本的构成到在产品与完工产品之间的关联再到完工产品与产品销售成本的关系等复杂问题的深入分析会使学生顾此失彼,经常会混淆起来,学生往往是耗费很长时间也不得要领。

1.3 对企业流程缺乏感性认识

管理会计是一门与企业生产紧密联系的学科,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很多生产流程、生产方式等有关知识。由于学生缺乏对企业内部的了解,对产品生产过程基本是一无所知,从而导致管理会计授课的困难,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讲授成本计算的方法时,job costing(分批成本计算法)和 processing costing(分步成本计算法)时,学生理解起来特别的困难。

1.4 学生对英文原版教材接受度低

授课所用的教材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性资料,其选择应以是否“有助于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规范和根本标准。我校管理会计曾经选用的教材有Charles T.Horngren 的《Management Accounting》和Brewer/Garrison/Noreen的《Introduction to Managerial Accounting》。这种外文版的教材动辄上千页,大部分内容都结合案例或者讨论的形式,对早已熟悉了国内教材模式的学生来说无法很快抓住重点,另外,我校属于高职高专学校,很多学生英语四级都未考过,因此,受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的限制,读起来也比较费力,造成大部分学生不愿意看英文原版教材。

2.提高管理会计双语教学效果的对策分析

2.1 整理专有名词,方便学生阅读

由于是专业课程,必然会牵涉到很多专业术语,而专业术语对于学生对本课程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而学生看到的教材是英文版,一些专业术语难以理解,这时就需要知道他们相对应的中文意思,以便理解。为此,可以将各个章节的专有名词集中整理,用浅显的英文进行注解,力求做到让学生能够理解透彻,一边更好地理解英文版教材的内容。同时,建立强制性的预习、复习制度,以便于学生能够上课跟上教师的授课进度。

2.2 提前印发讲义概要

在目前的专业教学中,由于选用教材及授课老师使用的主要是外文,这就会造成一些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去预习课本知识,上课时又听不懂,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失去学习信心。针对这点,我们认为如果提前把下节内容的重点以纲要形式印成讲义发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仅很清楚地知道下一章节需掌握的内容,而且上课时能随时掌握老师的进度。其次,在听课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地对各知识要点做笔记。他们能够通过讲义清楚地知道哪些知识点已经掌握,哪些未完全明白。这样有助于他们在课堂内外的小组活动中提出他们的疑惑。再次,讲义对学生的课后复习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同时,学生边听课边做笔记也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以及速记能力。

2.3 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引入教学内容

由于管理会计是从生产实践中产生的一门科学,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可以安排相应的生产实践课。这样在遇到像 job costing (分批成本计算法) 与process costing (分布成本计算法) 这种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到工厂现场教学,这样有助于深刻地领会知识。

2.4 引导学生接受原版外文教材

使用原版的英文教材可以使学生领略到管理会计原汁原味的东西,包括西方对课程体系和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序。这样学生才能无论从形式还是实质上都能学到西方的知识内容,能够与世界主流的知识和思想接轨,并为将来毕业后到外企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在双语教学中,教师要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原版教材的语言特点和规律,让学生认可并欣赏原版教材特有的语言的流畅和地道,使学生认识到双语授课不但能够使学生学到理论知识,同时对提高英文水平也大有裨益。

3.结论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专业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是一个全新的实践,只有根据中方学生的特点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双语环境下既能够学好知识又能提高英语水平,为今后学生能够成为真正的国际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福家.我对高等教育发展中若干现象的迷惑[N].中国青年报,2004-11-17.

[2]戚艳霞,王鑫.我国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现状和改进[J].会计之友,2008(16).

[3]蒋轶.《管理会计》双语教学方法初探[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6(2).

[4]张振山,房红.基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管理会计全英文教学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6).

[5]戚艳霞.构建应用型导向的管理会计双语教学体系[J].2012(08).

作者简介:胡其昌(1974—),男,江西临川人,副教授,浙江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审计实务。

【摘 要】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国际化,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与国外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的新机制。对于这些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合作班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没有现成模式可供参考。本文探讨了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市场营销(中新合作)管理会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难以理解、学生对教材的接受度低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合作办学;管理会计;双语教学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国际化,国内很多高职院校与国外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项目。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2007年与新西兰尼尔逊-马尔伯理工学院(以下简称NMIT)合作办学,开办了市场营销和计算机信息管理两个中新合作专业,课程采用中新合作教学模式,每个专业共有8门专业课程由NMIT选派专业教师来我校授课,另有8门专业课程由NMIT指定,由我校具有双语教学水平的专业教师进行授课,授课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授课教师经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选派后到NMIT学习英语及专业教学方法和模式,经培训合格后再承担合作项目双语课程的授课任务。管理会计作为市场营销(中新合作班)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主要采用双语教学模式。以下就管理会计这门课程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1.管理会计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涉及到会计、管理、生产等学科的内容,同时要求数学思维较强,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再加之双语授课,学生普遍反映学习管理会计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 专业术语难以掌握

管理会计涉及到的专有名词非常多,很多名词很多非常晦涩,单从字面理解有些甚至会出现很大的误差,比如作业(activity)与学生平时印象中的“作业”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管理会计里作业(activity)指的是生产作业,而不是课后作业(assignment),另外还有很多比如cost driver (成本动因)、relevant information (相关信息)、irrelevant information(非相关信息)、 flexible budget (弹性预算) 等等,理解起来就更加困难。

1.2 专业内容不易理解

管理会计知识体系很庞杂,所用分析方法独特,主要是为企业管理者作决策服务的。虽然没有太高深的数理知识,但学生反映要想理解得很透彻也非常困难,尤其是在双语授课的时候理解起来就更加的困难。比如,讲完工产品成本计算单(Schedule of Cost of Goods Manufactured)的时候,怎么由制造成本的构成到在产品与完工产品之间的关联再到完工产品与产品销售成本的关系等复杂问题的深入分析会使学生顾此失彼,经常会混淆起来,学生往往是耗费很长时间也不得要领。

1.3 对企业流程缺乏感性认识

管理会计是一门与企业生产紧密联系的学科,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很多生产流程、生产方式等有关知识。由于学生缺乏对企业内部的了解,对产品生产过程基本是一无所知,从而导致管理会计授课的困难,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讲授成本计算的方法时,job costing(分批成本计算法)和 processing costing(分步成本计算法)时,学生理解起来特别的困难。

1.4 学生对英文原版教材接受度低

授课所用的教材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性资料,其选择应以是否“有助于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规范和根本标准。我校管理会计曾经选用的教材有Charles T.Horngren 的《Management Accounting》和Brewer/Garrison/Noreen的《Introduction to Managerial Accounting》。这种外文版的教材动辄上千页,大部分内容都结合案例或者讨论的形式,对早已熟悉了国内教材模式的学生来说无法很快抓住重点,另外,我校属于高职高专学校,很多学生英语四级都未考过,因此,受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的限制,读起来也比较费力,造成大部分学生不愿意看英文原版教材。

2.提高管理会计双语教学效果的对策分析

2.1 整理专有名词,方便学生阅读

由于是专业课程,必然会牵涉到很多专业术语,而专业术语对于学生对本课程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而学生看到的教材是英文版,一些专业术语难以理解,这时就需要知道他们相对应的中文意思,以便理解。为此,可以将各个章节的专有名词集中整理,用浅显的英文进行注解,力求做到让学生能够理解透彻,一边更好地理解英文版教材的内容。同时,建立强制性的预习、复习制度,以便于学生能够上课跟上教师的授课进度。

2.2 提前印发讲义概要

在目前的专业教学中,由于选用教材及授课老师使用的主要是外文,这就会造成一些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去预习课本知识,上课时又听不懂,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失去学习信心。针对这点,我们认为如果提前把下节内容的重点以纲要形式印成讲义发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仅很清楚地知道下一章节需掌握的内容,而且上课时能随时掌握老师的进度。其次,在听课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地对各知识要点做笔记。他们能够通过讲义清楚地知道哪些知识点已经掌握,哪些未完全明白。这样有助于他们在课堂内外的小组活动中提出他们的疑惑。再次,讲义对学生的课后复习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同时,学生边听课边做笔记也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以及速记能力。

2.3 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引入教学内容

由于管理会计是从生产实践中产生的一门科学,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可以安排相应的生产实践课。这样在遇到像 job costing (分批成本计算法) 与process costing (分布成本计算法) 这种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到工厂现场教学,这样有助于深刻地领会知识。

2.4 引导学生接受原版外文教材

使用原版的英文教材可以使学生领略到管理会计原汁原味的东西,包括西方对课程体系和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序。这样学生才能无论从形式还是实质上都能学到西方的知识内容,能够与世界主流的知识和思想接轨,并为将来毕业后到外企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在双语教学中,教师要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原版教材的语言特点和规律,让学生认可并欣赏原版教材特有的语言的流畅和地道,使学生认识到双语授课不但能够使学生学到理论知识,同时对提高英文水平也大有裨益。

3.结论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专业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是一个全新的实践,只有根据中方学生的特点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双语环境下既能够学好知识又能提高英语水平,为今后学生能够成为真正的国际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福家.我对高等教育发展中若干现象的迷惑[N].中国青年报,2004-11-17.

[2]戚艳霞,王鑫.我国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现状和改进[J].会计之友,2008(16).

[3]蒋轶.《管理会计》双语教学方法初探[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6(2).

[4]张振山,房红.基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管理会计全英文教学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6).

[5]戚艳霞.构建应用型导向的管理会计双语教学体系[J].2012(08).

篇7

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现代审计教育必须以社会对审计需求的发展为导向,注重学生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学科发展、专业设置、外部环境等因素,要体现审计学科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既要有宽阔的视野,又要站在学术的前沿,突出体现现代审计对信息技术的需要。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随时关注审计领域的发展动态,紧跟当前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步伐,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并适当引入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课程。审计学专业教学内容应包含审计基础理论、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实务等方面,以及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这三大主体审计的内容、方法和程序,适度地融入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工程审计、计算机审计、环境审计等内容。

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结合我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设计了包括通识教育课、专业课、实践环节三大板块的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通识教育必修课主要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设置,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基础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VF)、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以及体育、军事理论课程、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大学生学习与心理指导等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按人文素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素养教育、健康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教育6大模块设置,学生每学期至少选修1门课程,学有余力者可以多选。专业课遵循“先基础,后主干”“、先理论,后实务”的顺序,设置为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三部分。由于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熟悉会计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等相关知识,为此我们设计的审计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包括会计学基础、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财务管理、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共计9门课程。审计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包括财务会计、财经基本技能、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基础、金融学、会计模拟实训、税法、审计实务、会计软件应用、成本会计、金融企业会计、计算机辅助审计、投资学共计13门课程。其中,金融学、金融企业会计、投资学等课程是结合我院金融行业背景而设置的课程,不仅体现了行业差异性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院审计学专业的办学特色。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还应体现各个行业对审计人才的不同要求。为此我们设置了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内部审计、政府审计、金融审计、审计案例分析、审计英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专业选修课。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志向以及就业方向,采取“三选一”的方式,从12门专业选修课程中选修4门,学有余力者可以多选。审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由课内实践(实验、上机等)、校外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调查、军训等项目构成。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形式,应该贯穿于审计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审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我院审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形式:①审计实验。为配合审计学专业的课堂教学,我院在校内建设了手工和电算两个审计实验室。手工实验室主要用于训练审计程序、方法等内容。实验时,学生每人领取一份用档案盒存放的模拟企业账套资料(以前做会计模拟实验时形成),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制定审计方案、实施抽样审计、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等一系列手工操作。电算实验室配备了专业的审计软件,学生借助于模拟的数据资料开展社会审计及企业内部审计,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实际操作能力。②案例教学。实施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审计社会责任的感性认识,是培养审计学专业学生实务技能的重要手段。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弥补教材的不足,有利于巩固和深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③审计实习。审计实习通常在校外进行,使学生通过接触社会,深入地了解审计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综合考虑各审计机关、各单位审计部门和社会审计机构的特点,我们认为实习基地主要应建在会计师事务所,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审计业务,可以尽早熟悉将来可能承担的审计工作。

本文作者:刘东辉盛永志作者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篇8

会计电算化培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上世纪8 0年代起,我国会计电算化开始起步和推广,在这将近3 0年的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财政部门、各类大中专院校和培训班培养的一大批会计电算化人员,已经掌握了用友等软件的使用与维护,具备了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理论和实务操作知识,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贡献着白己的力量。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会计电算化培训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我国会计电算化普及率偏低、技术明显落后。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办学渠道不规范,学历教育与培训班目的不明确。会计电算化学历教育比较混乱,这是显而易见的。乱主要表现在办学条件、教材、文凭、证件等方面。就办培训班而言,传统的财经院校、师范院校、理工类院校、电大、自考、夜大、函大等无论是否有条件都在办。有关部门没有高度重视,没有明确规定开办此种教育的条件,也没有进行定期的检查评估。就教材而言 全国会计电算化教材五花八门,多数是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科学规范的教材甚少,有的教材照抄照搬, 剽窃现象十分严重。就文凭和发证而言 目前好多单位部门人员为了切身利益,按权力的大小和出钱的多少获取文凭或证书,社会上也存在很多制假证、卖假证的不法组织。

另外,会计电算化教学目的不明确。部分培训班和教学点办学的目的在于搞创收或赢利,对学员的培训求数量不求质量。更有甚者,对一些学员只收钱不培训,考试替考,在社会上造成了一种不良的社会效应――只要交钱就能买到证,课上不上无所谓,考试只是形式而已。以上各种情况如不加以严格规范和整顿,必将阻碍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发展。

2.会计电算化培训师资严重缺乏。会计电算化师资力量不强。一方面,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教师比较稀少,而许多会计人员由于知识老化,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积极性不高,短期培训很难取得明显效果。另一方面,许多

教学点或培训班为了节约教学成本,不配备专业专职电算化教师,而是临时聘请兼职教师授课,并不能达到教学要求,也影响了教学质量。

教学用计算机达不到相应的要求。一是计算机数量有限,许多办学点或培训班不能做到上课时单人单机, 学员上级练习时间很难达到规定的课时;二是计算机的硬件配置与电算化软件的要求不相协调,经常出现教学用财务软件与机房配置不相容的现象。

3.会计电算化培训的知识结构单一。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性很强,除了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具体内容安排上和计算机有很大关系。目前 ,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在使用微机处理业务的过程中往往是除了开机使用财务软件之外,对微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 一旦微机出现故障或与平常见到的界面不同时,就束手无策,即使厂家在安装会计软件时都作了系统的培训,但一些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会计人员入门还是很慢,而且经常会出现误操作。一旦出错,就会使系统数据丢失,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瘫痪,这主要是缺乏计算机相关知识。此外,还要有其他相关知识的配合 这些相关知识包括各类企业组织方面的知识、审计知识、经济学知识、 管理学知识、外语知识等。

4.会计电算化人员的再教育不能与时俱进。会计电算化培训的内容滞后。众所周知,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 相隔不到几年,软硬件操作系统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而电算化培训的教材却落后于现实,会计人员通过培训所学的知识回去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再加上再教育周期长、课时短、内容敷衍应付,从而跟不上时代。更严重的是,有些会计人员的再教育中缺少会计电算化内容,没有将会计电算化纳入必修的内容。

5.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滞后。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一直落后于技术的发展,与国外电算化理论更是有差距。现今市场上流行的财务软件多是上个世纪末开发研制的软件,存在会计软件模块少、功能低、版本升级更新无保障的缺陷,至今国内没有开发研制出具有统一标准、通用的财务软件,只靠提高编程能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成本核算软件通用化问题,因此,需重视会计电算化理论的研究。电算化会计理论研究的滞后,会制约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成熟与发展。

做好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规范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会计电

算化是会计工作发展的方向,是信息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会计电算化不仅改变了会计核算模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还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因此,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领导、培训机构应高度重视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把这一工作作为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为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发展做出贡献。

另外,规范各办学点的办学渠道,规定严格统一的办学条件,使用科学统一的教材,严格控制文凭与电算化证的发放。使各办学点充分认识普及电算化的重要意义、明确培训的目的、端正办学态度、提高教学质量,缩小我国会计电算化与国际的差距。

2.加快建设会计电算化培训的师资力量。建议有关部门督促各办学点配置教学必需的计算机,保证培训过程中单人单机,让学员能充分上机练习,掌握电算化知识, 另外,要鼓励各教学点购一些比较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使财务软件与机房配置能够兼容。建立会计电算化课程专业教师库,通过对学员上课学习的问卷调查及反馈意见,给教师打分,从而筛选出一批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高及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常年聘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经验。

篇9

一、职业技能

要确定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哪些职业技能,要先确定该专业学生可以从事哪些职业岗位的工作。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发展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实际上,商务英语专业本质上还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研究方向。原因在于它仍然没有脱离语言作为工具这个本质,而商务在该专业中一直处于被淡化的地位。原因在于它包含的领域过于宽泛,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电子商务、法律等。再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就业岗位有: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货运等;市场营销专业也是如此,比如,市场调查员、营销策划项目经理、广告策划专员、市场开发专员、营销管理人员、市场推广人员、大客户谈判员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有:人力资源总监、职业经理人、培训师、人事部主管、劳资主管、助理、公关经理、猎头顾问、涉外文秘、文员等;财务相关专业岗位有:会计、出纳、会计主管、财务总监、审计等。因此,要确定商务英语专业职业技能,则应该参考各相关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再具体到具有岗位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技能涉及的实践教学内容。各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总结起来包括:基本职业技能(语言、商务知识、办公软件使用)、核心职业技能(各岗位相关专业理论、实践知识、业务能力)、综合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身心素质、人际技能)等。

二、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为止,独立院校中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语言能力不如英语专业的学生,商务专业能力不如学习商务相关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也无法和专业学生相比。原因在于各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语言的教学,没有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实际上,商务相关专业就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专业业务能力要求远大于语言能力的要求。对于专业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的开展和研究也处于初级阶段。实践教学设备、师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有其他方面的保障还不够完善。

三、有针对性的培养

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首先应该改革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岗位实践操作能力。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保障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够支撑学生将来的就业、从业和职业发展。也就是专业知识、语言训练、职业技能的培养应该成为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核心部分,并且占用重要比重。改变商务英语专业注重培养语言能力,简单增加商务知识的现状,要让职业技能教学涵盖语言的学习和坚固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有,职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培养也要融入到日常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之中。

(二)教学模式

这就要求语言、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教学同步进行,而不是按照现在高等院校中的普遍采用的“语言+商务知识”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CBI的教学模式即ContentBasedInstruction(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就是直接用实践操作完成语言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也就是用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实现专业知识、语言教学和实践操作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此外,独立院校可以借鉴高职、中职的经验,通过课、证、岗、赛、校企合作、课内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

(三)三位一体

专业职业技能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实现要求有设备、师资、机构和管理的保障。职业技能的实践操作离不开设备,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岗位中的基本职业技能,如:办公软件的操作需要的计算机设备;岗位核心职业技能需要的业务流程的模拟训练实训软件、硬件设备等。市场营销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实训设备以及其他商务相关专业亦如此。师资保障则需要“复合型、双师型”教师。要培养专业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就要求教师首先是专业知识、语言能力、业务岗位实践操作综合实力过硬的复合型、双师型教师。所以独立院校应该加紧培养满足要求的教师,可以聘请企业中在职人员或者派有潜力的教师到企业中锻炼。机构保障指的是校企合作。独立院校应该与行业企业进行广泛的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就读期间或者是寒暑假到企业中实习、实训,在真实的岗位上实践所学的知识。在管理上,针对独立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的特点,从制度要求和日常考核中保障课上下,课内外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四)课、证、岗、赛相结合

此外,课、证、岗、赛的教学模式贯穿其中。其中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一定要倾向职业技能的实践操作。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报关员等岗位应该熟悉进出口贸易流程,外贸谈判、合同的签订、信用证的审核、备货、租船订舱、报检、保险、报关、提取提单、发装船通知、制单、交单、结汇等。而这些课程内容没有完善的、实时的、适应于独立院校学生使用的教材,所以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教材编写能力、教学的同时开发相对完善的教材体系。证书的考取也要融入到教学中,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除了毕业证之外,还要求学生有职业资格证,所以要证明学生具备职业技能还有帮助学生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这样就要求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根据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的要求,完善相关知识的学习。岗,指的是岗位技能训练。这需要校企紧密合作完成。在校内的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实际的工作岗位还涉及具体行业、具体企业以及企业对员工的具体要求,因此,真正要获得专业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只有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才能有真切的体验和确实的收获。比如,外贸公司的具体产品,产品所在的行业、公司的规模、该产品在国际贸易中要遵守的国际惯例等等都因企业的不同而不同。所以,独立院校一定要和企业有广泛的合作来保证实践教学的圆满实现。赛,指的是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技能大赛。鼓励学生参加国际级别的,国家级别的,省级级别的和学院级别的各项比赛。让学生通过比赛,巩固和实践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有针对性还体现在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实践教学。独立学院的学生是高考中第三批次录取的生源。这就说明独立学院的学生的基础知识、综合素质在第一、第二批次录取生源的水平之下。他们多年的学习习惯也会影响大学期间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教材内容的选取、难易程度的取舍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上都应该有所调整。

四、总结

篇10

关键词:学习兴趣;审计知识使用能力;审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55-02

审计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会计学科课程建设的一个难点,与会计学科的其他课程不同,审计学依据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编排,对会计知识的要求较高。在审计教学中,在重视理论探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实践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独立科研的能力,就需要以课程为平台,从一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思维,使用知识的能力,克服教育的功利性,达到教育终生受益的本质。因此,在高校审计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终生使用知识的能力。而探究培养审计学习兴趣,提高审计知识使用能力的教法在高校审计教学中就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用型大学审计教学的主要问题

在审计教学过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状是学生对于审计课程学习的热情不高,兴趣低下。审计学教材大多以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为依据编写,涉及大量的注册会计师职业指导和规范内容,因此其基本概念的专业性较强,规范化程度也较高。很多教材一开始就大量涉及职业规范和执业准则的内容,这些内容并不能形象地描述审计工作的实质性内容,因此,对初学者来说首先无法充分了解审计工作的实质性内容,就不能对审计准则与理论部分透彻理解,对课程的热情与兴趣也因此减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按部就班地根据教材与大纲的顺序,靠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就无法突破教材编制上审计工作与职业规范分离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直接接触审计工作实质与工作内容,从而透彻地理解审计职业规范与准则,因为不理解所以兴趣下降,即便是学校安排了充分的教学实践课程,也会因为没有兴趣深究浮于形式而没有任何收获。以提高学习兴趣为核心结合实践教学的教法旨在解决审计教学的这一顽疾,提高审计教学效果。

二、提高审计学习兴趣教法研究

1.就审计教学的方式来看,当前大学的审计教学局限于教材,前半部分为审计理论与职业规范和准则,后半部分为循环审计,而教学也遵循这种顺序,但是完全依照这种顺序教学容易割裂二者的联系而无法让学生不断加深对审计实质与工作内容的理解,使得课程因为不理解与枯燥而失去了兴趣。审计课程及其教材的编写与认知审计的过程并不一致,它由已经理解和掌握了审计工作实质的人先讲解审计职业规范与准则,再讲解审计程序,但是对于学生学习来说,首先需要理解审计工作的实质内容,再学习审计工作程序,最后注意审计职业规范与准则,这样才符合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现象内容开始直到把握规律的认知过程。相对教材顺序而言,这个学习过程具有反向性,在教学时候要牢牢把握这一本质,需要教师首先明白审计工作是在做什么,审计工作有哪些实质性内容,为什么会有这些审计理论和审计程序,它们出现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而现行的审计教学方式对于这个本质把握得不够,尽管在审计教学中涌现出很多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但是,方法不是万能的,不是依靠某一种方法就能够解决审计教学中所有的问题,因此作为教师,一方面要熟知各种教法的利弊,对每种教法怎么用,用在哪些内容上才能提高效果,另一方面要对每一章节以及审计课程的目的有清楚的认识,对知识的运用有自己的标准,能够以自己为轴心,依靠对审计理论、实务、实践、内容等方面透彻的理解和深刻独到的见地来带动学生,让学生因为理解审计工作与审计工作的实质性内容而主动发掘自己的兴趣。

2.就审计教学过程来看,目前在大学的整个审计学教学过程中,虽然案例教学已经在审计教学中有了充分的应用,也出现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成果,但是作为老师能否储备数量丰富的案例并且利用所引案例还原审计工作的全貌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通过精选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参与分析与讨论,在案例讲解中,以自己的思维作引导,逐步还原审计理论与审计工作程序,从而让学生通过案例还原整个审计工作全过程,强化学生对于审计工作的理解。活用案例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符合对认知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另一方面可以以此为支撑点,对审计知识来一次自我的追踪与补漏,依靠特殊的印象来不断积累学习兴趣。

3.最后,就教学内容来看,审计学的课程大多以教材为主,配合相对的习题课程,这使得审计课程变成了考试做题模式的应试教学,与审计实务工作相去甚远。如果审计课程使得学生的知识与思维改变为针对考试与习题,那么,教育功利性的弊端就会凸显无疑,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审计学习的热情,会让学生觉得知识的有用性不够,无法与实际工作衔接。因此作为老师,及时补充相关知识能够让学生觉得知识不过时,还要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仅是知识,还有思维、方法这些受用终身的东西。

三、兴趣与实践结合,提高审计知识的使用能力研究

知识的使用能力如何在课堂上提高,理论与案例的结合是很重要的环节,因此,需要老师对案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精心准备,也要在授课时注重讲解理论在实务中的表现形式。案例的选编要有老师自己的思路,即便是经典的审计案例,也不能固定于已有的模式,应该以审计实务作为基本结构,对基本材料加工改造,围绕学生所需掌握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法规来组织,从而在分析讲解时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的兴趣,从思维和方法上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论授课,编讲案例和实际练习时,也要注重实践教学,实训课程是审计实务课堂的表现形式,对于衔接实际工作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些理论和准则在实务中如何表现、如何运用,在审计实务中初学者要特别注意什么问题需要老师给予特别的提醒,保证学生对于掌握理论知识和使用知识之间的衔接,从而提高学生使用审计知识的能力。

大学教育,绝对不是学生学习生涯的结束,而恰好是学习生涯的开始,每一位大学的审计课教师都任重而道远,必须不断上下求索,为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做出应有的贡献,而究其本质,培养起学生求知的兴趣与欲望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审计学课程讲好了会非常吸引学生;讲不好,会变成枯燥无味的教材解释,如何以课程以及课本为平台和载体,让学生洞悉理论与实务的规律,装载科学思维与技能,培养和积累学生终生学习的兴趣,这对任何一位审计学授课老师都是不小的挑战,如何讲好这门课,还需要广大教学人员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张颖萍,杨红宇.审计案例教学研究[J].会计之友,2005,(7).

[2]何玉.国外审计教学研究及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8,(7).

[3]赵兰芳.论案例研究法在会计领域的应用[J].会计研究,2005,(10).

[4]张雪梅.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2008,(4).

[5]李金华.对当前审计工作的若干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