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重点范文
时间:2023-08-18 17:5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一语文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唯一的关注点是字词句的理解,学生唯一的感受是枯燥无味、昏昏欲睡。究其原因,是文言文教学目标过于单一,教学方法过于呆板,教学模式过于陈旧,课堂教学少了一点“艺术”与“文化”。因此,探索并实践一套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将有效地提升文言文教学效果,发挥文言文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潜在功能,让文言文焕发新时代的活力。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关注到文言文的文化魅力,努力使课堂教学“艺术化”。
一、发掘传统文化,让文化之光成为文言文课堂的明亮背景
文言文简洁优雅,有独特的词法句法和语言风格,更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重要记载,是中国古人思想精华的萃聚,是民族生活的片段记忆。这些名篇佳作,沉淀了一代代中国古人的精神火种,凝聚了先人深刻的情感,启迪和陶冶了无数后世读书人。所以,文言文教学不但要有理解字词句的目标达成,也要承担了解文化,传承文化的重任,更有滋养人文情怀、浸润心灵的作用。
文言文教学中纪传体人物传记很多,许多教师在遇到年号、官职、时间、地点等词时,只告诉学生翻译时不译即可,殊不知这些恰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人的历法,古代的官职和称谓都是民族个性的深刻体现,适时讲解,不仅可以解决今后阅读中的同类问题,而且可以使文言文教学丰厚起来。三年以后,诸多文化问题就会在文言文课堂得到解决。
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学习古人的文字,却不了解古人的文化,岂不是知表不知里?岂不是避重就轻、舍本逐末?因而,要捕捉文言文中的文化因素,让学生在解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走近文化现象、领略文化之美。
为了强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积淀,可以在基本教学的基础上构建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内容的古诗文教学体系,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精髓,以课堂为主阵地向课外延伸,使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积淀和内化传统文化的精髓。
《侍坐》篇中“暮春”时节的活动,《兰亭集序》中的“流觞曲水”,《滕王阁序》中为书写序的王勃当仁不让的背景故事……无不引起学生探知古人生活的好奇心。课堂上教师对这些文化因子稍作讲解,无疑会让课堂丰富起来、灵动起来,触发学生对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文化让文言教学为我们的生活营造了一份安静与深刻,也必然会唤起古今贯通的想象力,激发起学生探索的热情和与中国历史、文化对话的渴望。
二、艺术地驾驭课堂,也是改善文言文教学应该思考的问题
笔者在长期的文言文教学中得益于以下几种方法,从而使文言文课堂多了一点活力与灵气,教学方法多了一点“艺术”的气息。
1.多层次朗读,让美读成为文言文教学的催化剂。
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声韵美,古人也常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所以文言文教学要做到每堂课都能听到读书声。《语文课程标准》也呼吁“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然而,怎么读、怎样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如何有兴趣、带着思考去读,怎样才能读出美感……这恐怕要求教师在设计朗读环节时多一点“艺术性”吧。
将朗读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巧妙设计朗读环节。例如教授《蜀道难》时,我设计的朗读题目是:文章中哪些语句让你觉得蜀道高、难、险?你能用声音把这种感受传达出来吗?问题一提出,整个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整整读了一节课,《蜀道难》全篇文章几乎都被学生读出来了。首句“噫吁嚱,危乎高哉”就多次被朗读,学生比赛看谁读得好。问之为什么认为此句最能体现“蜀道难”,有人感受到作者惊叹的情感;有人甚至发现这七字都是一声字,而一声的声调调值是55调,在旧声里是最高的……由此,学生在美读声中体会了作品的内容,教师也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美读中,学生的“心、眼、口”并用,从而“传出文字情趣,畅发读者的感性”(叶圣陶语)。
默读、“乱”读、范读相结合,多种朗读方法相并用,让美读多一点变化和技巧。长期以来,在文言课文的朗读方面,教师多采取让学生齐读的方式。其实,朗读本身是阅读环节之一,它充满了个性色彩,而齐读却要抹杀这些差异。所以,教师应尽量少让学生齐读,多一些个体朗读。让师生通过这一方法,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默读为课堂营造静谧的感悟气氛;“乱”读(不是乱读,而是让学生出声地非齐读)是乱中有序,乱中有思考;范读则或声情并茂,或深情感动,或气势夺人……多种朗读方法并用,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2.巧用“成语”,落实重点词语,夯实文言文基础
文言文重点字词的理解,始终都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点,但实践中的字词教学效果并不很好,学生记不住重点词语、不会分析词法语法。而巧用传统文化中的成语,用成语带动文言文基础的落实,可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古代沿用下来的,或来自古代经典著作,或来源于历史故事,生动简洁、形象鲜明。因此,以成语为契机,可落实许多文言文重点词和生僻词的意思,夯实文言文基础,并积累成语。
例如《荆轲刺秦王》一文,“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速”的意义,学生很难把握,但只要使其联系到“不速之客”,就很容易记住“速”乃“招致”之意。“不假思索”中,“假”是“假借、依靠”之意;“再接再厉”中,“厉”通“砺”,意为“磨刀石”……这些成语中的重点词,也是文言文中的重点词,学会这样的联系迁移,就会事半功倍。
3.有设计的讨论,让思辨的气息丰盈文言文教学
受到课时、学生学习现状等诸多因素影响,长久以来,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仅限于教授词句、把握文章的观点情感,而不做任何拓展。其实,挖掘拓展课本以外的话题,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落实课堂内容,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篇2
一、把握练习内容,分块收集习作素材
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经过艰苦的选材过程及思维方面的沉淀,通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人为创造活动之后,如此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却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基调,社会道德意识,民情风俗观念,集个人而成的群体粗线条情感喜恶的规范和影响。这样,在特定的时代或时期,就把无形的写作信息无意识地纳入或宽或窄,或深或浅,或长或短,或浓或淡,或急或缓的创作主渠道中。这些创作主流,虽也呈现出纵横交错,繁杂纷呈的特点,但一定程度上却粗线条地、清晰地凸现出了短期内不易变更的题材集中意识。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
二、拟题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阅卷中,改卷人对没有文题的作文是深恶痛绝的。而没有一个新颖,别致的文题,读者对于整篇文章,从心理上说,一开始就有一种困倦的情绪。文题拟得好,对一个有一定学养,训练扎实的高中学生来说,文章已成功了大半。
一是抓关键句拟定文章题目。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定夺。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紧扣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
二是以材料来拟定文题。名家作名文,离不开想象和联想两种心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习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大部分学生常写出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的文章。这些联想不丰,味道不足,干巴,瘦弱的羸弱体文章,有如先天气血不足,后天有失调养的少年,蔫瘪而无丝毫生气。这是指导者的心头大忌。而联想却加强了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和强烈的美感效应。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字释义 教学难点 突破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38-01
词汇虽说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基础,但是由于汉语是中国的母语,高中又是语文教育的高级阶段。大部分教师认为对字词释义是一个主要靠学生自发掌握的知识点,不需要过分的强调讲解,因而目前字词释义教学的重要性常常被许多教师忽略。再加上语文的字词覆盖面广、又存在着一词多义、多音字、近义词、同义词等多种现象,对词汇的总结归纳和讲述也成为了词汇教学的难点。因而在字词释义讲解过程中,其讲解内容也显得十分难以把握。因而,掌握合适的方法,突破语文字词教学的难点,丰富学生对词汇的掌握,强化学生的词汇网络结构,增强学生学习字词释义的兴趣和能力,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一、高中语文字词释义的教学难点
(一)同音异形字太多,不便于学生掌握
语文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异形字,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字词的难度。从最基本的层面出发,其书写就常常存在着错别字现象。
比如,学习中遇到的“罄竹难书”中的“罄”就很容易写出“磬”,生活中用到的基本词汇“安详”的“详”,就会有很多学生会写出“祥”。由于同音异形字在语文中非常的普遍,再加上语文教学课本上内容的局限,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授和学习过程中都及时的归纳总结并进行改正。
(二)字词本身的内容太多,教学中难以把握
由于高中语文的字词释义是包括很多方面的,比如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度”,“予度不得脱”中就表示“估计”,在“付之度外”中就表示“考虑”。但是在考试中,考查的内容都是非常灵活地,因而教学的内容难以把握。而类似的现象又没有相关的书目进行系统的概括整理,这就需要教师自己的归纳总结,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三)词释义的教学重心难以把握
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高中教材所呈现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因而,对于语文的学习,字词意义的扩展和理解其实大部分应该来源于课外知识的拓展补充。但是由于教学大纲对于语文课本的重视和要求,课本教学占据了语文教学大部分的时间,这就给高中语文字词释义的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充分的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够促进学生对字词的充分理解和掌握。
二、高中语文字词释义的教学突破方法
(一)对词语的释义教学与语境语体相结合
不同的字词在不同的语境其用法和涵义不同,比起“闹”字,在常规的解释中指“喧哗,不安静”,多与声音相关,而在“杨柳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话中,正好与语言中描述的“花艳相交,蜂飞蝶舞”的语境相符合。又如,《荷塘月色》中描述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飘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的“渺茫”就恰到好处的体现了荷香的若有若无。
不同的语体,是根据其不同的交际领域运用不同的语言材料区分的,每一个语体,都有它特有的词汇系统。这里教师可以运用语言描述中所用的的语体来讲解词汇,比如,出现在课文《守财奴》中的“文书、签字、财产、收入”等词语都是有着很强的应用性公文事务的语体色彩的。
(二)对词语的释义教学与语言的运用和语感相结合
不同的词语,在语言中的作用不同。比如鲁迅《祝福》中描述天气时写到“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句话中用到的“闪光、钝响”等词语就很好的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语感教学,就是将一些字词释义与学生的灵敏感觉结合起来,比如看到“红色”就想到正义,看到“绿色”就想到希望等等。只有感受到字词在语言中的魅力,学生才会真正的喜爱上语文,真正的去理解和学习语文。
(三)从字词释义出发,引导学生积累,进行深层的探讨
篇4
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 B论据 C论证
3.比喻三要素:A本体 B喻体 C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因why 何过how 何果what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 B偶尾同韵 C中联对偶 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 B议论 C抒情 D说明 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喻) D作比较 E分类别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 B总分结构 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 B按空间顺序 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
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 B对比法 C 喻证法 D E归谬法F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E反问 F设问 G反复 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 A并列短语 B偏正短语 C 主谓短语 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 F介宾短语 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名词性短语 B动词性短语 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 B谓语 C宾语 D补语 E定语 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 B数量代 C副介连 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 B倒叙 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 B表列举事项省略 C表说话中断延长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古典诗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44
对高中生古典诗歌的教学,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高中生在经过了多年的基础诗歌的背诵和学习,对诗歌的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固定思维和学习习惯,因此,为了深入拓展高中语文的古典诗歌教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们加大对古典诗歌学习的重视。除了要求学生们完成必要的诗歌背诵和默写之外,重点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尤其是引导他们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了解整首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文人心态,实现对诗歌的全面了解,将对诗歌学习的技术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继而拓展学生们古典诗歌的艺术视野,丰富语文基础知识储备。笔者认为,对高中生古典诗歌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一、古典诗歌的字词教学
高中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首先是要弄清古典诗歌中相关字词的意义和语法用法,继而在此基础上完成对诗歌句子意义的理解。一般情况下,高中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和掌握到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这对他们今后独立完成古典诗歌的阅读和鉴赏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针对学生们的字词教学,可以从字词的类别来进行。高中生所学习的古典诗歌主要分律诗和歌行体,对诗歌中各句的结构划分应该有一定的语言辨别能力,继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对个别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要引导学生们对诗歌中的七言歌行进行语法和语义的划分,这种划分基本上就可以帮助学生在语义的基础上实现对部分实词虚词的理解,继而为接下来的翻译和鉴赏诗歌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从字词的对仗技巧的角度教授学生们学习古典诗歌字词理解的互文。中国古典诗歌往往会追求对偶的特点,因此,在分析和解读古典诗歌时,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引导学生们掌握基本的字词分析方法,还可以利用诗歌中的前后文实现对相关字词的巧妙解读。这种教学方法既是字词解析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古典诗歌的学习过程中,在提高古典诗歌教学效果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强大魅力和技巧性。
二、古典诗歌的翻译教学
高中语文教师在完成了基础的古典诗歌字词教学之后,还需要引导学生们完成对古典诗歌的翻译。一般情况下,古典诗歌的整篇意义是可以为读者读懂的,但是一旦涉及到将古典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白话文,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技巧,力争做到信达雅的翻译效果。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们针对所翻译的诗歌中的句子,进行重点标记,遇到模棱两可的句子翻译时,应该回归到全文或段落中进行反复对比和思考,继而得出最合适的翻译效果,这就是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精准,也就是信的体现。这是诗歌翻译的基础,也是诗歌翻译的重中之重。学生们只有做到了正确的诗歌翻译,才能在接下来的诗歌翻译中保证信达雅的艺术层面的标准。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合理编织现代白话语言完成古典诗歌和诗文的翻译,在保证语言通顺的同时,尽量体现语言组织的逻辑和优美。优秀的诗歌翻译,往往能够进一步升华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同时也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古文和现代文之间的相通性。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时,不仅仅要求学生明确诗歌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的准确翻译,同时还需要深入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态,以第一人称的翻译视角感受作者的语言写作的张力,继而在现代文的翻译中加以体现。学生们在这种翻译教学中既可以巩固所学的字词类知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诗歌写作翻译的技巧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鉴赏语文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教学
相较于初中阶段古典诗歌基础知识和技巧的教学,高中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教师锻炼学生对诗歌艺术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这是对传统诗歌教学内容的升华,也是现代教育模式下诗歌教学手段更新的体现。学生们在这样的教学训练中,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古典诗歌的深入认知,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诗歌欣赏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修养。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对诗歌中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征的分析,学习和了解古代诗人诗歌创作的基本要素,感受中国古典诗歌严谨性的同时,体会他们语言的表现力。尤其是针对部分诗歌中作者的炼字和炼句的艺术技巧,思考作者选取该类字词的原因和意义,继而从语义和语法的层面探究和鉴赏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例如,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们进行诗歌艺术鉴赏时,可以鼓励学生们从诗歌的体裁、语言表达、形式技巧等层面进行分析,锻炼和提高学生独立鉴赏和思考的能力。
篇6
1 优化设置高中语文合作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
合作教学,顾名思义是让学生从单个的学习个体转变为集体研究学习的形式。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有效载体是基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立足于高中生的身心特点,以及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对学习载体进行优化设置,较为有效的是建立综合性学习研究小组。在小组的设置上,教师应当坚持均衡、适中原则,首先要保持各个层面学生在小组里面的均衡分布,打破学生座位的限制,让好中差不同层面的学生均衡地分布在各个研究小组里面,一方面能够保持小组学习能力的均衡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相互帮助。在研究小组的设置上,要保持人员数量的适中,一般情况下不宜超过8人,人数过多,则难以控制局面,人数过少又无法形成群策群力的研究氛围,按照6到8人的规模设置学习研究小组,能够较好地发挥这一载体的作用。
2 把握好高中语文合作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合作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的一次创新与改进,能够较好地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动起来,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这一模式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收放有度的”原则,首先是要充分地“放”,让学生具有拓展思维、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地将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设置难易程度适中的研究题,让他们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摆脱被动等待教师给予现成答案的思想,积极开拓思维,深入开展研究,以实现自学习成效的最大化。同时,教师还要掌握好“收”的度,开展合作教学模式并非所有的内容全部由学生自主合作来完成,一些重难点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无法完成,必须要教师在其中发挥点拨引导作用。教师要针对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环节、难点方面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点拨,让学生产生茅塞顿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从而深入推进语文合作学习。
3 设计好高中语文合作教学模式的学习提纲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合作教学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充分的自主学习。在这样的开放型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设置一条贯穿前后和体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线索,并以这条线索引领、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当深入地研究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重难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总结,设计出一组涵盖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的思考题,作为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的学习提纲。在学习提纲的设计上,教师一方面要让提纲与教学目标的各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还要让重难点在其中体现出来,确保学生按照学习提纲进行分析研究,成为教学目标逐步实现、深入的过程。只有设计出具有全面性而且重点突出的学习提纲,才能够保证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向正确,成效明显。
4 组织好高中语文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究过程
合作学习模式其内涵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自主学习研究,二是合作讨论交流。在教师出示学习提纲之后,每一位学生应当对照提纲进行深入的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和小组其他成员交流学习成果、学习心得,提出自己的疑问,凝聚集体智慧共同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方方面面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发挥教师在探究小组设置的牵头学生的作用,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共同研究。另一方面,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进行一些难点的启发引导。所以,教师在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同时,还要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教学进度,及时搜集相关的反馈信息,对下一步教学环节的开展进行优化调整,部分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全班进行集体提示,以保证学生能够有效、深入、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师生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同时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合作性,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奠定扎实的基础。
5 发挥好高中语文合作教学模式的促进作用
高中语文教师运用合作教学模式应当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能力这一目标,让这一新颖的模式成为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工具,让教学活动变得“活”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其中,使语文教学活动不再单调枯燥。同时,教师还要在合作教学模式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活跃,合作意识得到增强,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证明,运用合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兴趣,改变以往教学课堂枯燥单调的局面,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这样的学习模式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也能够发挥明显的促进作用,较好地实现了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合作教学模式,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优化,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动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洪艳.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37).
[2] 陈志红.语文教学中学习能力培养的渗透[J].文理导航(上旬),2010(06).
[3] 黄易飞.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J].广西教育,2010(05).
篇7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高中生面临着来自升学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所以题海战术一直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然而这并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质。从新课改实行以来,将语文的阅读作为教学策略的研究重点已经成为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来谈一下高中语文如何能够实现有效阅读。
一、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注重预习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应当培养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教学指明了方向。以往的教学中也会安排预习,往往由于目标不够具体明确而流于形式。关于预习也有一些方法可以尝试,比如每篇课文学习之前,学生须上交问题本,用简洁的语言写出预习课文后发现的几点问题,提问角度不限,但是自我思考的结果;或者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设置一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书面完成,我将这样的预习作业定为常规,并让学生养成习惯。古语云“非学无以致疑”。“学”在先,“疑”在后,学生完全自读,凭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质疑,问题源于学生的真实想法,而且提问的角度不限,使学生有广阔的独立思考的空间,思维处于发散的状态,可触及到文章的任何角落。这样的预习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文学作品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所以阅读教学中必须认真品读语言,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体验。
二、有效阅读的研究反思
阅读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要想实现高效的阅读,阅读的方法和思路必须是对正确的。语文的有效阅读的研究重点应当放到对阅读策略的研究上。《语文课程课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当“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也就是说,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不同的个性,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以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纵然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如果没有阅读量的累积,还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的作用。阅读的方法来源于大量的阅读,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还要进行一定数量的阅读。
三、探究式阅读的训练
高中生面对的依旧是高考,而且目前来说,这对高中生还是一次转折点,所以高中阅读就带有比较强的功利性。学生要想考上理想的大学,光靠课内的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的层次感。语文教师要借助学生对阅读的自觉性,引导他们把兴趣爱好保持下去,让他们认识到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感悟能力。教师也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要富有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从而有效地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教、教师讲,很少有学生的阅读。新课程强调体验和感悟,实际上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很显然,体验和感悟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够体验,才能够感悟,才能够因文悟道。能力依赖于知识,更依赖于方法,方法是能力的桥梁。新课程新教材强调了阅读能力的层次和要求。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力求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切入点,从学生的思维的形式和模式入手,借助语言学、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的原理和规则,追根溯源,开发出一套快速而行之有效的语文阅读的具体方法,以此贯穿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凭借这种方法并且熟练地驾驭这类系统的方法进行阅读,准确地把握各种各样的阅读材料,达到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真正达到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标。并且,教师运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能使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课堂教学模式得到有效的更新,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五、分层施教,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分层次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机会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差别,如果对每个学生的训练都同一标准,则势必是强者智力过剩,弱者畏难扫兴。在阅读教学中,采取分层次训练的方法,既有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统一尺码的训练,又有因人而异训练的兼顾,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训练的机会,能够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篇8
论文关键词:多用电表,欧姆档,多倍率,电路图
多用电表是中学物理教材电学内容的一个基本点,也是重点。因为多用电表的原理包含了串、并联电路的规律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而这些规律是电流计改装成电流表、电压表和欧姆表的理论基础,更是历年高考电学实验考察的重点。新课程改革中,人教版教材在本节的编写上充分体了现新课程理念,摆脱了旧教材中单纯理论的推导和仪表结构、原理、使用方法的讲解,而是先以例题的形式引入,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电路图(图1),通过“体验式探究”的方式,来理解欧姆表的工作原理。然后过度到图2探究如何把三个单独的电压表、电流表、欧姆表合为一个单量程多用电表,通过共用表头让学生体会实现“多用功能”的巧妙之处。最后的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实现多量程多用功能的,结合图3领悟转换开关在实现“多量程”功能上的作用。
笔者教学中就是把这些难点进行梯度化处理的,以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本节“欧姆表”、“多用电表”两模块内容的。但在师生探究多用电表原理时,学生通过讨论发现书中的电路图与实际的电表内部结构不同,并向教师提出疑问:教材的电路图(图3)虽然能实现多功能测量,即能测电流、电压、电阻,而且能实现测电流和电压的多量程功能,但却不能实现测电阻的多量程功能,即不能实现电阻档的倍率转换功能。
学生的提出的两个主要问题如下:
1、电路图中多路电源与实际表内只有一路电源相矛盾
keyimg22、如果实际电路有多路电源按着教材中的原理图去设计时,确实能实现多倍率功能,但有一个基本要求:即每路电源的电动势关系应满足E=nE1。(E1是×1档的那条支路电源电动势)。由此可推知若E1=1.5V,则×10、×100档的电源分别为15V、150V,而×1K档的电源电动势就应高达1500V!显然这不可能,也很荒谬!任何电表内都不可能装有这么高的电源,还是直流电源!
提出第1个问题,是因为学生打开多用电表后发现确实表内只有一个含源电路,且通常只装有一节或两节干电池,即电动势只有1.5V或3V,这与教材电路图中的多个含源支路相矛盾。
提出第2个问题,是通过分析教材电路图图3必然会得出的结论。由于虚线框内的电路相当于一个安培表,选择开关置于3或者4,等于制作了两个欧姆表(类似图1),很显然这两个欧姆表是同一个安培表改装的。那么实际测电阻时,只要指针偏角相同,流过两个表头的电流就应相等(因为表头G一样),且流过电源的总电流——即安培表的电流也应相同(因为安培表内部结构一定,流入表头的电流占总电流的比例也就确定)。不防设3为×1档,4为×10档,显然多用电表要求用这两档测电阻时,若指针均指在I0(假设为半偏)的地方,3档对应的阻值若为R0,则4档对应的阻值应为10R0。现在就用3档来测某个实际的电阻(阻值就为R0),首先要进行欧姆调零操作,即短接两表笔,调节电源支路的可调电阻,使指针满偏,操作的结果是欧姆表现在的总内阻
R内=E/Ig,(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x=E/(RX+R内)决定的);然后测电阻R0时,指针刚好半偏,则必有R内= R0。同理用4档来测另一个电阻R`X(其阻值为10R0)时,也要进行以上操作,且必有R`内=E`/ Ig ,R`内=10R0,综上可知R`内=10R内,即有E`/Ig= 10E/Ig,显然要求E`=10E。同理可推:若多用电表还有其它倍率档,辟如×n(n可以为1、10、100、1K)档,则必须要增加类似3、4那样的含源支路,且电动势大小应是E`=nE(E为×1档支路电源的电动势)。可见按照教材原理图实现欧姆档多倍率功能就必须要满足E`=nE这一条件。试想一上,若×1档支路是一节干电池, E1=1.5V,那么×10档的支路电池就必须为15V,而×1K档的电池就会高达1500V!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实际的学生电表内部是没有那么多含源电路的,更不可能有那么高的电动势,但学生电表又确实具有欧姆档多倍率功能的。矛盾产生的原因在哪里呢?通过查找各种厂家多用电表的资料,发现实际电路远非教材中的示意图那么简单,矛盾的焦点在于实际的电表欧姆档的多倍率功能,并不是靠增加含源支路和提高电源电动势来实现,而是靠改变安培表的量程来实现的!笔者研究后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图4),用它向学生说明欧姆档多量程原理,就很容易,也与实际的电表内部结构吻合。本图相当于把三个量程IA不同的电流表用相同的电源和可调电阻改装成了三个欧姆表。根据R内=E/IA可知,由于IA不同(IA是安培表的满偏电流,流过总电路而不是流过电流计的满偏电流Ig),所以三个档所对应的欧姆表内阻R内是不同的,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x=E/(RX+R内)可知,当指针指在相同的电流值Ix上,由于R内不同,所以RX不同,举例来说:假设现在来测一个未知电阻RX,刚好使指针半偏。因为欧姆刻度线上正中间的刻度值对应的电流为IA/2,所以所测电阻RX =R内,如果测量前选择的开关置3且欧姆调零后R内=15Ω,则说明所测的RX =15Ω;若开关置的是2且R内=150Ω,则所测的RX =150Ω;如果开关置1且R内=1500Ω,则RX =1500Ω。可见,尽管原来的电流刻度盘一样,但改装时相同电流刻度值I(注:不是电源的总电流,而是流过电流计的电流)所对应的电阻值RX是不同的,因此原来的一条电流刻度线就可以表示三个欧姆刻度盘,因而实现了多倍率功能。
教材中电路图和本图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体现出换档后电流表的电路变化。对于前者(见图3)不论接3档还是4档,当表头指针偏转角度相同,电路的总电流也会相同,由Ix=E/(RX+R内)知,欧姆调零时由于指针都要满偏,所以电路总电流Ix相等,此时Ix=E/R内,所以要想R内不同只有改变E才行,这也是前面学生发现的矛盾E=nE1原因所在。对于后者(图4)即使表头指针偏转相同角度,由于换档导致其他支路与表头支路的电阻比例关系已经变化,总电流仍然是不同的。可见,本图设计一方面保证了换档后即使指针偏转角度相同,但流经电源的总电流也是不同的;同时也重点保证了换档后欧姆调零时表的总内阻会不同,这就确保了欧姆档多倍率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廖佰琴、张大昌主编《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赵沃槐.优化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仪器与实验,2002,(10).
3.安忠刘炳升《中学物理实验与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正视 朗读 意见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深深地感到学生们在朗读能力上一届不如一届。虽说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可是分数是学生和老师的命根儿的现状一点儿也没有改变。许多老师认为语文考试只考字词、阅读、作文而从来不涉及朗读,所以为了不耽误工夫,考个好成绩,干脆省了这道“手续”。然而 经常放声朗读不但不影响语文成绩,还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培养很强的语感,塑造学生良好的气质,这些都是写作的基础和重要条件,也是提升学生内在语文素质和气度的重要途径。在此笔者以几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并综合学生们的语文朗读现状,提出几点正视语文朗读的意见。
1.朗读教学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注重诵读教学是可达到的。
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张中行先生也说过:“一面吟诵,一面体会,是旧时代读书人练基本功的方法。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三味书屋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的情形更加形象,这种表现,状貌也许近乎可笑,但那种认真体会其韵味的态度是好的。”学生诵读是语文课应该重视的一项工作,老师带领学生诵读,学生自己诵读,诵读的过程是学生含英咀华的过程,也是把经典语言“化”人个人身心的过程,这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文科课程的主要标志之一。
诵读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法。“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讲的都是诵读的好处。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诵读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开阔同学们的眼界、胸怀、提高品德修养大有帮助。所背诵的东西一旦烂熟于心,则其词语、佳句、章法、思想、韵律等都会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素养,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多诵读能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能起到重要作用。
2.朗读的有效性
2.1 诵读可以发现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和断句。大家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就可以及时纠正错误。如果仍是“哑巴语文”,错误也许就在沉默中湮没。
2.2 多诵读有助于理解文意。诵读是打开思路的钥匙,多诵读能培养我们良好的语感,诵读出来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人认为把“问君能有几多愁?”读成陈述句和疑问句都可以,但如果读出声来,会明显感到,读成疑问句的处理,则显得平淡了。
2.3 多诵读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语言的韵律和美感要通过声音来体现。中国语言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还表现在声音上,节奏、韵律、排比、对仗,只有用声音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我们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利用课件展示画面再结合诵读,学生读后脑中会出现鲜明的形象,这样学生的记忆背诵也快,记忆也长久。
多诵读,可使学生将文字、声音、形象审美熔铸在一起,挖掘出“声音”这一语文教学中常被忽略的因素,复活语文本身的精神血肉。学生通过多诵读,将文字转化为饱含情感的声音,培养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对作品的表达形式和情感内容的分析和领悟,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多诵读还可以使学生对文章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使他们说话写作时很自然的就能创作出优美的句子。背诵使他们积累了更多知识,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文学的审美有了更进一步提高,这不是以往苦求而不得的教学境界吗?
3.朗读的基本要求
给学生提出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指导学生朗读的一个重要方面。朗读,一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颠倒、不多、不读破句;二是自然流畅: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传情达意: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我们不仅要提出朗读的基本要求,重要的是要指导帮助学生按要求去朗读,一步一步达到目标,这是需要花一定力气的。
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停顿是语句间的间歇、声音的休止。一般分五级。段与段之间停三拍;句、问、叹、冒号处停两拍;分号处停一拍半,逗号停一拍;顿号、间隔号处停半拍。长句中没有标点的地方有的也应该适当停顿;根据作者在句中表现的感情也作适当的停顿。重读就是把句中重要的词语读重一些以示强调。句子的主语、谓语、修饰限制的定语要读重一些。语调的变化是用来表达不同的感情,常见的有升调、降调、曲调、平调四种。表示颂扬的、赞叹的悲壮慷慨的句子,要用升调;表示祈求的、感激的、沉痛悲哀的、叹息的句子要用降调;表示怀疑的、双关的句子用曲调;表示心平气和的、庄重的、谨慎的句子用平调。速度依文章的内容而定。交代、说明性的内容,描写幽静、秀丽的景色的内容,激烈的对话,含有快活、愤怒、恐怖等内容的要读的缓慢。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的突出特征是多安排学生读,以多种形式反复不断地让学生读,教师加强指导,使学生在朗读中提高朗读水平,加深对课文的记忆理解,增强语感,陶冶情操,读出风采。
4.朗读的方法
朗读教学要开展的生动活泼,富有成效,重要的一点是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恰当地方法。
4.1 教师范读,学生循声朗读。
4.2 背诵朗读。这种方法是通堂朗读,达到背诵的目的。如语言优美的诗歌、散文等。
4.3 欣赏性阅读。放录音或录像,让学生欣赏高水平的朗读。适用于朗读难度较大、较长的文章。
4.4 表演性朗读。适用于较强表演色彩的文章。如《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等,学生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到讲台上进行表演性朗读,学生们会很感兴趣,课堂气氛很热烈,教学效果也较好。
4.5 模仿播音式朗读。这种方法适用于很有气势的论说文,如《谈骨气》等,让学生们模仿优秀的播音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信学生们会很努力的。
5.朗读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篇10
关键词:短文 改错
在我多年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我始终把提高学生英语的各种能力放在首位,并力求从多角度单方面下手。比如有效提高高中学生英语短文改错能力。短文改错是各大省市英语高考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句法分析能力,而且测试考生是否能正确运用所学的词汇、语法知识。短文改错能综合检测考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还能鼓励考生纠正其错误的语言使用习惯。
但是,在考试中,我们的学生得分率较低,尤其对于高考出现的新的改错题型,在练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束手束脚,不知所措。即使有的学生知道错在何处,也不知如何纠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应对短文改错这一题型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放矢地进行反复练习,提高对该种题型的解题能力。
在复习中,首先要透彻理解主要语法知识,对各种词法,句法了如指掌。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语法知识框架结构,由易到难地分析“错之所在,病之所倚”,才能思路清晰,切中考点,做“明医”,不做“庸医”。下面笔者把教学教研中的几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1.最容易诊断出的是动词的时态病理:
动词的时态、语态是高考英语改错题中的考点,在上下文中应保持一致,而且在文章中容易看出,要求注意通篇比较。
如: 1)···and they find me a comfortable one on second floor.(应改为found)
2)We listen to my CDs together and soon became best friends.(应改为listened)
3) My sister saw a lovely cup when we are shopping the other day(应改为were)
4) I am secretary of the City Student Union (CSU). We were organizing an art exhibition···(应改为are )
2.名词的单复数或不可数名词易分辨:
如:1)I plan to make friend with them so that we can help each other on the course work.(应改为friends)
2)Li Ming’s parents invited I to spend two wonderful week in Qingdao with them. (应改为weeks)
3)More than 1000 painting will be on show,(应改为paintings)
4)He agreed to reading my story and give me some advices on how to write like a real writer.(应改为advice)
3.注重形容词和副词之间互换:
如:1)Everyone else seems very nice and warmly here.(应改为warm)
2)Li Ming and I loved walking along the beautifully beaches there(应改为beautiful)
3)I had to try hardly not to laugh at her shocked face!(应改为hard)
4)As you are very popularly with us Chi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应改为popular)
5)He is not doing so good in his studies.(应改为well)
4.代词的用法,比如she与he,you 与me, her 与 him 以及it用法,不定代词等在上下文中,偷换概念或者指代不清。
1)I’m going to attend mine first lesson this afternoon,(应改为my)
2)Li Ming’s parents invited I to spend two wonderful week in Qingdao(应改为me)
3)As she did this, lots of tea splashed on his T-shirt!(应改为her)
4)We would be grateful when you could join them that day(应改为us)
5. 冠词多加或者漏加,尤其是一些习惯用法。
如:1)they find me a comfortable one on∧ second floor.(漏了the)
2)she bent down and picked up to look at a price on it(应改为the)
6. 非谓语动词to do, doing, done 。
如:1)I had better to stop now(应去掉to )
2)Li Ming came ∧see me every day.(应加上to)
3)Looking forward to hear from you soon.(应改为hearing)
4)He agreed to reading my story(应改为read)
7. 介词误用或固定搭配。
1)we can help∧each other on the course work(应加上with是固定搭配)
2) Then I invited Li Ming over in my place.(应改为at)
8. and与 but,So ,or , how与 what, so 与for等连词误用。
1)for I’ve got some preparation to make, Keep in touch.(应改为so)
2)Last year I was ill but had to stay in hospital for a week(应改为and)
9. 各类从句中which that whether if where when why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如:1)let you know what things are going.(应改为how)
2)It was turned out to be her own cup, that she’d left on the shelf by mistake(应改为which)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