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所有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8-18 17:5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所有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
0092-01
阅读是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有重要的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与分析是分不开的。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索教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指导学生分析历史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
历史学科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各知识点从表面上看似乎缺乏连贯性。但实际上,这些历史知识点间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分析和把握历史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在此基础上阅读历史教材。
例如,在历史教材中,很多历史知识其实是被“三要素”或“三部曲”串联起来的。“三要素”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发生,都是由具体人物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所引发的。“三部曲”是指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发生是由原因、经过和结果三部分所组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三要素”或“三部曲”去阅读历史教材。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发觉历史知识点不再凌乱,而是可以串联起来的。学生在分析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的基础上去阅读历史教材,自然会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层次阅读。所谓层次阅读,就是根据历史发展的规律,区分历史事件发展的层次,并从中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和支线。例如,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变革虽然复杂,但都是按“王朝兴起―鼎盛繁荣―走向衰落―王朝覆灭―频繁战争―新王朝产生”这条主线发展的,这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现象,背后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规律作用。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条历史主线去阅读教材,把握封建王朝变迁的过程,学习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这样,学生记忆历史知识时就有了线索可寻。
二、指导学生细读历史教材
目录、标题、大事年表都是初中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应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标题”,从标题中把握全文的主要意思。这里强调的“阅读标题”,不是简单看一遍标题,而是在阅读过程中领会标题的内在涵义,从标题中了解每一章或者每一节所讲述的大概内容。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分析教材章与节之间的关系。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其中,第一课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二课是《原始的农耕生活》,第三课是《华夏之祖》……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第一单元的标题中理解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中华民族的来源问题。该单元先从介绍我国最早的居民开始,从原始人的生活一直讲述到黄帝与炎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学生阅读教材后,教师应进行总结:“这一单元的所有知识,都是围绕中华民族的起源来展开的。”通过阅读标题,学生从整体逻辑结构上,把握了历史知识的联系,学会了抓住重点知识,掌握了“从总到分、从分到总”的阅读分析方法。
现行历史教材(人教版)中增加了许多插图,有图文并茂的优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先观察插图,然后再看文字的内容。例如,学习“春秋战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观察地图,引导其弄清当时各个诸侯国的地理位置,然后再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的文字部分。这样,学生会发觉诸侯国的战争与地理位置是有密切关系的,且地理位置对诸侯国争霸有重要的影响。
三、培养学生阅读历史书籍的习惯
教师应培养学生在课后阅读历史书籍的良好习惯,以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 问题意识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101
创新就是在提出问题后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创新能力的人需要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由于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历史教学中。
一、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1.这是历史学科的要求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了以史为镜,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了解历史是为了现在和将来的更好发展,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如何“以史鉴今”,这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在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将“死”历史学活。
2.这是培养学生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途径
古往今来,所有发明创造都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出现的,只有发现问题后才能有创新方向。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接触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当学生现有知识储备与新知识无法衔接的时候,必然就会产生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
3.这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法宝
初中历史教师要全面地认识和处理好历史学科三维目标的地位与关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历史知识是基础,学习历史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记住一些年代、人名、地名和事件上,“历史教学并不是单纯地传递历史知识而已,同时透过教学活动,对历史因果的分析、历史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以培养学生分析、批判的能力,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产生所谓‘历史意识’。”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转变教学思维,让学生想问
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历史教学从重视结论识记转变为重视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树立积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并将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打破思维定式,克服思维的惰性,同时鼓励学生破旧立新,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只有实现教师到学生的思维的转变,才能让学生在历史课堂想问。
2.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
一个紧张严肃的课堂和一个不尊重学生的教师只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战战兢兢、情绪紧张,很难提出问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需要学生敢于提问,这就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精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的特性,尊重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不局限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问题和疑惑能得到有效的表达。
3.重视基础学习,让学生能问
初中历史学科在学校、教师、学生眼里比语数外次要,这种不重视使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一知半解。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有着一定的要求。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实际意义,想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困难的。很多时候学生不会问是因为他们对历史基础知识没有很好的把握。教师要重视丰富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储备,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教学内容,需要熟记的要及时督促学生记住。
4.正确开展过程引导,让学生深问
当学生对一个知识点产生疑问,很可能刚开始只是一个浅层次的问题。如何让学生的问题更加深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提出假设问题、回答假设问题,不断归纳总结,由一个问题延伸到另一个问题,环环相扣。学生提出问题后自主寻求答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自我提问和自我解答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形成理性的批判思维和积极探索问题的科学素养。
5.讲究提问技巧,让学生会问
提问也需要学习。古语有言,善教者必善问,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历史课堂提问中的作用,对历史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教学中可以由教师向学生提问,也要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实现良性互动。
根据新课改的人才培养目标,初中历史教师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实现历史教学从结论为主到探究过程为主的转变,让学生在不断的提问与质疑中提高创新能力,真正掌握学好历史的方法。
[ 参 考 文 献 ]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观;培养方向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95-02
初中阶段,学生开始初步接受系统的历史知识,每个学生都会对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初步见解,历史观的形成也处在萌芽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老师要特别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避免学生生搬硬套,使历史学习变成简单的死记硬背,而要创新教育方法,使历史学习更生动有趣。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就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创新授课方式
学生学好历史的必要前提在于老师教得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近年来,教育界出现新课改大潮,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也不再符合二十一世纪国家对人才的培养标准,因此,老师们都在积极创新更好的教学方式。根据历史教学经验以及对新课改教学方法的研究,我总结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学的更轻松,更高效,最有意义。
1.1 利用多媒体,形象的展示历史。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高科技进入了平常人的生活,在教育领域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以其自身的直观性、时效性、共享性等其他教学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多媒体学习历史,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放映相关历史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历史事件对当时的人们和后代的人们造成的影响,更加直观的感受历史。通过多媒体可以丰富学生学习方式,使历史学习不再是传统的学习课本,死记硬背,让学生对历史课堂更感兴趣。另外,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各种功能,丰富课堂形式,通过有奖问答,抢答,小组合作,以及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方式,让课堂更加有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提纲学习,把历史事件串成串。所谓历史,就是对以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展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不难发现,很多历史事件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甚至,按照一定的顺序可以将很多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比如,按照简单的时间顺序可以将从古到今的历史事件都串到一起;以货币的产生为线索,可以将各个朝代有关货币发展的事件整理到一起;以儒家思想的发展为线索,也能够串联出各个朝代的相关事件,背景,意义等。利用提纲来学习历史,是一种非常清晰高效的学习方式。然而,由于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都处在发展过程中,如果任由学生自己整理提纲,往往是不够全面的,因此,在历史学习的初级阶段,老师要带领学生一起整理提纲。所谓带领,就是既不能包揽所有工作,又不能撒手不管,而是要做到收放有度,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的完成整理工作。在完成某一单元或某一模块的学习时,老师可以给出学生一条线索,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以及老师给出的线索列知识提纲。然后单独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们起来交流分享自己所列的知识提纲,并根据其他同学的回答和老师的讲解查漏补缺,不断完善自己所列的体系。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提纲来学习,可以使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楚明了,逻辑性强,日积月累可以使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2.开拓学生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了应对考试大都是进行灌输式教学,课堂上,老师照读课本,把重点知识划出来,然后让学生背过,这样的课堂毫无生机,老师讲学生记的模式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对枯燥的历史课堂产生厌烦心理。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我在研究历史备课时,进行了微妙的设计,力求让学生融入课堂,积极主动的思考,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历史,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记住知识点,但是却没有真正理解这些文字真正的含义,记得快忘得也快,在答题时,由于不理解,只能一股脑的把所背的一大段知识点全都写上,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效率。要想改变这一现象,我认为必须要培养学生形成历史思维,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初中生年纪比较小,思维不够成熟严谨,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认识可能比较浅显宽泛,因此,老师要根据学生们的回答进行总结与浓缩,提炼出学生们的回答中的精华并加以补充。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历史,可以提高学生们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养成积极动脑,主动思考的好习惯。通过多次的练习,学生在不断的锻炼和老师的指导下,便会形成历史思维,这样在面对问题时,学生就不会不加思考就把学过的知识点全都写上,而是会根据提问,结合所学知识,做出最精准的回答。这才是对历史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才是历史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读史使人明智,以史鉴今,人们可以知得失,茫茫历史中,有许多伟人留下了令人敬佩的丰功伟绩,也有许多小人留下的是遗臭千年的唾骂与教训。学习历史,不仅要掌握知识,理解内容,能够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的认识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
篇4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 历史教学 社会教学
历史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能够了解本国与世界的发展历史,对社会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还能够提高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形成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观念。信息时代的到来,让全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很多外来思想给我国的传统教育带来了冲击。对此,我国的历史教育要积极做出改变,遵循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吸收外来文化当中的精华,摒弃外来文化当中的糟粕,制定全新的课程改革标准,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育方法,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改善我国的历史文化教育。
一.多元文化教育简述
多元文化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发起的民权运动。民权运动在主张公民权利平等的同时,也提出了尊重各民族文化的观点。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充分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风俗,要以客观观点评价各民族的发展历史。到现在,多元文化已经被各国专家学者重视,展开了相关研究,形成了严谨的教育理念体系。美国教育专家詹姆斯・A・班克斯认为:多元文化包含三方面内容――平等对待学生的教育思想、倡导学生平等的教育改革活动和遵循公平原则的教育过程。英国的教育专家詹姆斯・林奇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就是要在多民族的社会当中,开展满足所有民族需要的教育改革运动,帮助具有不同文化的多种民族和谐共处,互相尊重,共同提高。
根据以上专家学者的观点,和本人的教育体会,我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有:正确认识社会中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辩证的角度理解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社会现象,并且进行解释;认同社会内部存在并且符合人类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其他价值观念;在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的同时,吸取其他文化当中的优点和长处,让自身取得进步。通过多元文化教育,学生不仅拓宽了视野,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加深了,还能够培养学生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自身的谦虚态度,以便学生能从其他文化或他人身上吸取优点,取得进步。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
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教育发生了重大改革,新的课程标准随之产生,我国历史教材的编撰与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都遵循了新的课程改革标准。据本人对这一课程改革标准的解读,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多元文化教育”这一概念,但是新课标的历史考试大纲当中明确规定了学生要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这就体现了多元文化教育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在初中历史的教育当中进行渗透。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掌握多元文化相关的历史知识。我国是一个汉族为主,多种少数民族共存的国家。在进行历史教育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汉族的文化历史,也要介绍其他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给予各民族文化充分尊重。除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地域文化从地区空间分布的角度上出发,研究各个地区的发展历史,在生产方式上的相同与不同。教师在教授历史课程的时候,也要注意对各个地区的风俗习惯、文化现象的介绍,防止学生出现地域歧视之类的不健康心理。
然后是培养多元文化的相关技能。学生在了解多元文化的基础知识之后,能够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从而用来解释文化现象的不同。比如说教师通过讲解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和西方城邦社会的差异,让学生思考社会体制差异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生产模式是社会体制的形成原因。通过不同文化的艺术内涵,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官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另外,让学生对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群落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有所了解,形成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包容能力和对不同文化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
最后是形成基于多元文化的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不同文化的了解,让学生能够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将历史知识运用到解决当下的问题当中,构建共同发展的和谐未来。多元文化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具备对不同文化的知识了解,具备相关的技能,更要养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教师要在教学当中渗透对不同文化理解、尊重的态度,让学生意识到每一种文化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要用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在维护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
三.多元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多种学科都具有知识交叉。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历史学科的这一特点,适当进行知识的延伸,开拓学生的眼界。从多元文化教育的角度来说,历史课程的延伸性给了多元文化渗透的空间。结合课程的内容,引入其他文化背景的相关内容,能够缓解课堂讲解的枯燥乏味,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从具体的教学方法来说,主要由以下几种:
案例教学法。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本节课要讲解的内容,摘取课文当中的案例,并且从不同文化中选取相同案例进行对比教学。学生通过对这些事例的了解,归纳事例的差异与不同,再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能够深化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同时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提出不同的意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比如在讲解伊斯兰教的形成时,教师可以把天主教、道教、佛教的发展历程一起拿出来进行对比,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者让学生将将身边是否存在这些宗教的痕迹。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多元文化就在他们的身边,形成对不同文化的包容、理解的观念和态度。
任务指向教学法。任务指向教学就是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根据课程内容设置若干个问题,将这些问题以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解决任务的目的去进行针对性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给学生指出了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避免浪费多余的精力,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另外,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学习的目的性得到了加强。比如在学习汉武帝主要事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按照思想、政治、军事、外交等几个角度自行从课文当中进行寻找。在学生总结完毕之后,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归纳总结是否有遗漏,如果有遗漏及时进行补充。
探究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与前一种方法具有相同点,都是主张学生进行自发式学习,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同点在于探究教学法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在处理,结合教学目的设置新的教学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去进行知识上的探究。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让学生明白需要从新的教学情境中探索哪方面内容,然后再让学生组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学生得出结论之后还要让学生对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比如东晋淝水之战一节,教师在介绍战争背景、战争过程之后,可以提出“如果淝水之战前秦获胜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一问题。学生通过对东晋和前秦两方社会形势、领导阶层能力、国家实力的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也会强大和进步”,从而培养学生借鉴其他文化的意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难免会面临学生的文化背景差异。这种文化背景差异不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障碍,而是应该遵循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给予不同文化充分的尊重,并且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化、包容不同文化,在了解其他文化的基础上,学会从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当中吸取经验,投入到我国的文化建设当中。多元文化教育,不仅是我国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也是我国在历史和社会学科教育当中的一大进步。
参考文献
[1]杨鑫.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中的民族团结教育分析――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视角[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01:35-39.
[2]李哲.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03:124-127.
- 上一篇:微观经济学供需关系
- 下一篇:中级审计相关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