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整理范文
时间:2023-08-18 17:5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知识整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政治文明史;衔接
通过对近几年初高中历史在新课改要求下发展现状的观察,我发现,初中历史新课改的教材依然是通史体例,基础知识在改革中被大量删减,一般课本中常使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进行历史叙述,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而且,从教师方面来看,初中教师不教高中,高中教师不教初中,因此,他们对历史教学的把握只是从一个独立的阶段来进行的,忽视了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与过渡。在学生方面,由于初中历史内容比较简单,大多数学生采取课上勾画重点,课下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后仍旧采取原来的学习方式,这就给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了困难。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常常会觉得高中历史难、深、广,衔接问题相当突出。
由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初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因此,我将从初高中历史政治文明史中的“中国政治制度”方面来进行研究,从教学角度来寻求有效的教学衔接对策,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关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
研究新课改之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首先需要从初高中历史的课程标准方面入手,对课程标准进行分析,以此能够更权威、科学地发现初高中历史在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共性和个性,从而进一步找出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依据。
通过对课程标准中有关于初高中历史在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要求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课程结构上,初中历史课的开展主要是以主题形式来进行的,在开展的过程中基本上是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为依据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发展的时间性和线索性。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初中阶段的课程比较简单,通史不通,理论概念比较模糊。在古代政治制度的讲解上主要是以史实为教学重点,对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不做深入的要求,即点到即止。而高中历史新课程在初中通史的体例基础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在这种体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相较于初中阶段就显得翔实。此外,高中历史也不像初中那样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教学内容,此时的教学内容出现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在一定程度上教学内容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在这种情形下,学生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应对教学。这种教学标准的安排也规定了学生的不同教学目标。例如,在知识能力方面,初中历史主要从客观角度入手,而高中历史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从而使高中历史向学生提出更加宏观的能力要求,这就给高中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只需要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即可,而高中历史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在情感态度方面,高中历史相较于初中历史,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教学衔接对策
1.教学目标的设置方面
教学目标是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方面,我们首先可以从课程标准入手,改进完善学校的教学标准,使学校的教学标准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作进一步的细化和升华,具体解读和阐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每一个专题的内容标准、教学要求。教师在牢牢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融合进本校的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此才能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这三维目标。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教学目标的设定除了细化教学目标之外,还需要考虑到对学科知识的分析和对学生的分析,因为学生也是设计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对历史教学内容的分析主要是在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之上,加上学生的已有历史认知和对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目标才是符合教学发展要求和学生学情的。下面,我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来论述一下如何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这一教学内容方面实现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
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归结到历史教学中,主要就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在历史教学中,“知识”就是指知道、理解和记住教师教授的历史事实,并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这些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整理、解释、评价。“技能”就是指将学到的知识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复现”。在《秦始皇中央集权的形成》这一课中,我常常会设定以下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掌握重要概念,例如,中央集权等;②阅读有关资料,提高过去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流程的设计
教学流程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而进行教学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导课、新课讲授、小结等部分。下面我从知识结构整合和材料的选取这两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实现知识的衔接。
(1)知识结构的整合
由于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在设计的知识点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进行适度地“取舍”,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例如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课中,知识点比较琐碎,再加上古代史是初中七年级的学习内容,这就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不便,这时我就会用归类学习法来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衔接。
(2)材料的选取和运用
历史主要是以史实构成的,这些史实距离学生已经很远了,学生对此了解不多且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枯燥。这时,教师就可以选取一些与现代政治有关的内容来进行补充教学,而且对这些材料的运用也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来展示给学生。我在介绍历史人物的时候,一般都会补充一些当时的人物画像、名言、代表作品等;在介绍历史事件的时候,会播放与之有关的视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史料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学的层析性,以此引导学生对初高中历史内容进行衔接。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做好初高中历史衔接工作,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衔接,这还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吸收他人的教学成果,为历史教学献计献策。我还将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探寻初高中历史衔接的有效方法,以此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篇2
【摘 要】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作为政治教学的内容补充和典型的实例素材,与政治教学相结合,全面反映了当前国内外的政治形势。时事政治具有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的特点,与高中政治的理论体系紧密联系。所以笔者认为,找准时事政治与教材的切合点,把时事政治融入政治教学中,能大大地提升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效用。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时事政治;理论体系;课堂教学效用
目前,大多数的高中时事教学通常分三步:时事专题、时事新闻、时事评述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时事政治教学往往流于形式,主要以学生讨论为主。甚至,圈定一些时事政治资料,让学生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地将政治与教学相结合,把时事政治运用于课堂教学。那应该如何利用时事政治,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用呢?
一、以时事政治为话题,导入新课
政治课,由于理论多,内容枯燥,学生往往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一直采取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很难集中精神听讲,学习效率非常不高。然而,时事政治具有新鲜热辣,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的特点,而且来源广泛,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新闻等多种途径了解到时事政治。教师如果能利用近期时事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那么将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心思迅速进入课堂,认真听讲接下来的内容。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的时候,可以给学生看选举视频,看完之后,看是否有同学知道选举流程是怎么样的?再问,是否有同学知道主席是怎么选举出来的?以此作为导入,进入公民的政治参与这一块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及好奇心,让他们接下来能好好学习该板块的知识。
二、利用时事,丰富课堂教学
鼓励学生广泛了解时事政治,一方面可以丰富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巩固教材理论,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插入时事政治,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
1.利用时事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
高中政治包含了大量的抽象概念以及原理,有些概念虽然学生听过,但是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理解其中的本质和内涵。如果教师在讲授这些晦涩难懂的概念时,能够穿插一些时事政治加以说明,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这一教材中,主要讲的是生活中哲学,众所周知,哲学是比较难懂的。对于高中生,更加是只能理解到一些表层的意思,而不是深入地理解了内容。比如,在学习该教材第四单元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一课中,首先对价值与价值观就不能深刻地理解它们的含义。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时事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实践。关于价值观的实例非常多,比如之前造成很大轰动的河北保定李启铭交通肇事案,流行语“我爸是李刚”就是从此案而来。还有许多抗洪救灾的英雄们,为了抢救灾民,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于是他们受到了人民的尊重与爱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所以他们做出了截然不同的事情。好人受到人民的尊重与爱戴,而坏人就会受到唾弃与批判。让学生明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多么重要。
2.将时事政治作为实例素材
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将最新的时事和社会新闻作为实例素材,选用学生关注的重大事件,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用最新的时事代替课本教材中陈旧的案例,增强新鲜感,同时也跟着时展,是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点有更深刻全面的理解。
在学习必修一第八课《财政与税收》这一课的时候,在讲完征税与纳税的概念性知识后,可以引入一些企业或个人偷税漏税的时事,让学生加深对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认识。
3.深入分析时事政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想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多变的价格》,教师可以把黄金的价格作为分析例子。从各方面深入分析为什么黄金价格会波动。并让学生思考问题:“影响黄金价格的因素有什么?为什么大家要抢购黄金?”学生可以分成小组讨论,分析及解答问题。学生有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说明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学生能学以致用了。也就是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用。
4.专题讨论,用所学政治理论评述时事
时事中蕴含了很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们去发现,判断。在课堂上开展专题讨论会,教师引导学生 围绕时事政治材料进行讨论,分析时事中的理论知识。然后进行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这种探究方式,改变了教师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去发现,自己获得知识。
三、小结
总之,时事政治在政治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保证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政治教学的课堂效用,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希望每位高中政治教师都能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政策方针,尽量把时事政治与教材理论结合起来,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把时事贯穿于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中,让学生们在学中用,用中学,二者结合,达到最有效的学习与运用,为政治教学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刘西亮.如何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时效性.中学时代[J].2013.
[2]史云婷.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时事政治运用策略.考试周刊[J].2012.
[3]吴析宸.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时间管理研究.西南大学[D].2013.
篇3
关键词:时事政治;兴趣;现状;有效利用
对于政治学科而言,时事政治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知识板块。因为在当今社会,高中生再也不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心态,应该关注社会中的时事新闻,并能运用政治学理论解读、分析这些时事新闻,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而教师也必须有效利用时事政治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大纲》,《大纲》明确指出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的是学以致用的能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效果。考查学生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考查考生学习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考查学生自己获得知识、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素质,考查学生对各种知识的迁
移、整合和创新运用的能力,考查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一、高中政治课堂中时事政治教学现状
1.对所学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欠缺
所谓的调动知识,就是对学生平时所学习的基本知识,理论依据,在考试时能灵活的运用。这是一个自我回忆与思考的过程,学生要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判断,对理论知识的回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答问题。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政治教育多数以说教灌输为主,盲目的追求讲解理论知识,学生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当某个知识点要运用时,很难准确的驾驭有关知识,分析得文不对题,错误引用相近理论来解决问题。
2.缺乏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导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会对知识产生一种爱好和追求,会发自内心的主动学习知识,产生强大的动力。而目前高中政治教育中,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重视不够。很多同学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政治相对于语数外来说,没有那么重要,从而有种抵触心理。老师要改变学生这种想法,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地区学习和完成政治学习任务。这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课成绩的关键。
3.教学过程中对时事政治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中的教学中很大程度上是围绕高考升学率为中心,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教授课本中的知识点,对时事政治的教学一笔带过,或者是邻近考试时集中讲解,很少利用专门的课时集中讲解时事政治。教学过程中随意性强,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不能很好的把时事政治教学与整堂政治课很好的结合起来,很难做到统筹兼顾,重点明确,进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1.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目的。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点能熟练的记在脑中,随时提问都能准确的回答,但是到考试运用中,却不能充分的调动知识点,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可以通过时事政治教会学生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点。结合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热点时事,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讨论的时事热点,要与教授的知识点有联系,事先设立好问题,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时政新闻为切入点,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课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是一门非常枯燥的学科,而且理论抽象,不像历史教学可以引古论今,甚至以故事的形式来教学,也不像地理教学,很多都是发生在身边的实例,而且在学习中可以品味大好河山的风光魅力,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政治课堂如果课堂之处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越好后面,学生越想昏昏欲睡。以最近发生的热点事件为切入点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如:2013年12月到次年4月之间,生猪价格反常性的持续下跌,5月发生快速反弹性上涨。教师在教授高一思想政治第二课《多变的价格》时,可以以此为例,让学生分析猪肉价格为什么会持续下跌,对人们产生了何种影响,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很快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样可以开始向学生教授知识点。在一直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掌握知识点,这样学习效率高,而且学生不容易忘记。
3.强化时事政治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作用
篇4
关键词:高中政治;哲学知识;高效课堂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包含极为复杂的理论知识和基于实践的经验的总结,因此,在高中政治哲学课堂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的哲学素养,就必须深度地剖析政治哲学知识中的重难点,科学地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加强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生活中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一、深度剖析哲学中的重难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中包含有很多的重难点知识,这些知识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反复的讲解,进行深度的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在引导学生进行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时,首先,应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哲学知识理论体系,即哲学包含有三大部分,分别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并对三者的关系有准确的认识,其中唯物论和认识论相对于辩证法的知识来说是比较好理解的,因此,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的重难点就集中在辩证法这一大块知识点上,这一知识点包含有联系的原理、发展的原理、矛盾的原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以及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以及内因与外因这几大知识点。在这一阶段,重难点主要集中在矛盾分析法这一哲学知识点上,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对矛盾这一知识点进行深度的剖析。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矛盾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主次矛盾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在了解这些原理的基础上,教师要着重对引导学生辨析矛盾的主次方面和主次矛盾原理。首先,引导学生从内涵上进行区分,主次矛盾是存在于复杂事务中的,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同一矛盾中的两面;其次,从作用来看,在事物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三,要认清办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想问题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即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哲学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哲学知识是来源于实践的,因此,学习哲学知识的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所学的哲学知识指导实践,在课堂中,教师就要积极地将哲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可以选用生活中的小故事进行讲解,也可以选用一些寓言故事进行相关理论的分析,或者是联系形势与政策中相关的知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哲学理论知识点。如教师可以就最新一期的地质学报刊载封面文章(英文版)介绍到的我国科研人员首先在自然界中发现金属铀,这一发现对核能原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在自然界没有金属铀,最新一项研究打破了这一惯常认识,教师可以结合这一时政信息,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认识论知识。此外,还可以结合我国提出的要打造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创新是关键,质量是根基。这一时政新闻让学生掌握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同时,还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哲学知识,如,古时候有一位父亲,买了一只猫来解决鼠患,但是鼠患缓解的同时,猫也偷吃了鸡,他的儿子很生气,父亲告诉他,没有鸡我们不会挨饿受冻但是没有猫却会,他的儿子就不再抱怨了。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理解矛盾的相关知识。
三、引导学生用哲学的观点解决问题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哲学知识不是学习哲学最为重要的目的,学习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可以用所学到的哲学知识紧密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能够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政治哲学课堂中进行多角度的引导,让学生树立起用哲学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同时要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尤其是要以分析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对材料或者问题用哲学的观点进行科学地分析,同时运用正确的方法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际的训练,如鼓励学生观察学校的布局,班级规章制度的设置,学校整体的管理制度等这些生活中的事物,对这些事物进行分析,找出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地方,说出理由,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结语:总之,高中政治哲学课堂的高效构建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深度的讲解,同时要注意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并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进行灵活地运用。要明白,哲学是来源于生活又能够指导生活的,只有能够在生活中进行合理地运用,才是真正高效课堂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张满顿.政治哲学思想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1,18:46-47.
[2]郭强.以哲学思想引领高中政治体验式课堂[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4,12:5-8.
[3]陈维.浅谈高中政治复习中如何突破哲学重难点[J].群文天地,2012,09:196.
篇5
30例患者均在3个疗程内获得明显的近期疗效。结论 中药熏蒸加中成药内服的治疗方法对痹症能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分型论治;中成药;中药熏蒸
痹证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长、治愈率低等特点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中医历代医家对痹证有详尽的观察和丰富的论述。《黄帝内经》首先提出风寒湿痹和热痹,在《素问・痹论》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之说。又说“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痹热”即为热痹。这些对痹证的分型及其主证、病因和病机一直为我们今天的临床治疗所沿用。我们是从2006年开始采用中药熏蒸外治加中成药内服的方法治疗痹证,近期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30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23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21岁;病程最长10余年,最短为3个月。患者均具备下列3项特点。①病因病机特点:正气虚衰邪气侵袭,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造成气血经络为病邪闭阻。②临床表现特点:关节、筋骨、肌肤等部位疼痛或肿胀或麻木或重着,屈伸不利,活动受限,病久畸形,肌肉萎缩。③发病特点:以外感为诱因,痹痛发作常与四季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气血亏虚、先天不足者容易发病。
2诊疗方法
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为患者选择适宜的中成药内服。①风寒湿痹:证见肌肉、关节冷痛沉重,遇寒痛增、得热痛减,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紧等。适宜内服:寒湿痹冲剂、寒痹停片、祛风止痛片等。②风湿热痹:证见肌肉、关节红肿热痛,痛不可触、遇凉稍舒、得热痛增,口干而苦、舌红苔黄、浮脉数等。适宜内服:湿热痹片、寒热痹胶囊、舒筋活络丸等。③痰淤互结:证见肌肉、关节肿大或局部肿胀有硬结或瘀斑,舌紫暗苔白腻、脉细涩等。适宜内服:瘀血痹胶囊、大活络丹、小活络丹等。④久痹正虚:证见肌肉、关节疼痛或僵硬畸形,功能受限,自觉乏力、低热、腹胀、手足不温、腰酸腿软,舌质淡、脉沉细无力。适宜内服:痹冲剂、当归补血丸、杞菊地黄丸、桂附地黄丸等。
在内服中成药的同时进行中药熏蒸治疗。①中草药制备:当归、丹参、乳香、没药、莶草、伸筋草、透骨草、雷公藤、青风藤、附子、川乌、草乌、甘草等各50 g加工成粗粉,封入布袋备用。②选用河南开封国安休闲设备厂生产的GA-3022型熏蒸治疗舱。在治疗前将备用药袋放进药煲炉内,待治疗舱预热加温至40 ℃后即可开始治疗。每次治疗温度要设定在45 ℃以内,治疗时间设定在20~30 min(以患者周身透汗为宜、大汗即止)。1次/d治疗,3个星期为一疗程。每次治疗前要诊察并记录患者的体温、血压、脉搏。对有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以及怀孕、经期、哺乳期妇女不宜采用中药熏蒸疗法。对患有糖尿病、结核以及皮肤表面有破损的患者也要慎重对待,对体质虚弱的痹证患者要加强监护。
3疗效判定标准
3.1治愈全部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主要参考指标(指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等理化检查结果正常。
3.2显效全部症状消失或主要症状消除,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主要参考指标(同上)检查结果基本正常。
3.3好转主要症状基本消除,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或明显进步。
3.4无效与治疗前相比较各方面均无进步或改变。
4治疗结果
30例痹证患者均在3个疗程内(两月余)获得较为满意的近期疗效。其中临床治愈17例(占57%)、显效7例(占23%)、好转6例(占20%),总有效率100%。在治疗前血沉增快的患者16例(占53%),类风湿因子阳性的患者11例(占37%),抗“O”增高的患者8例(占27%)经治疗后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这与临床症状好转基本一致。
5讨论
痹证为中医病名,包括西医命名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很多病种在内,其中有些病种的病因病理西医至今尚无定论,它是一种致病因素多样、病理属性复杂、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疾病。中医认为,正气先虚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侵及是痹证发生的外在条件,经络气血闭阻是痹证发生的病理关键,采用“杂合以治”的综合治疗措施是治疗痹证,提高疗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药熏蒸疗法又称中药气浴疗法,是中医外治疗法的分支,是以中药蒸汽为治疗因子的药理和物理综合疗法。这种疗法自先秦时期就有记载,后世不乏其术。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认为“外治之理,即为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又说“外治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药物经皮肤吸收在中医外治中应用范围较广,除熏蒸法外还有贴、敷、擦、涂、浴等等皆为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而发挥治疗作用。现代研究认为,中药熏蒸疗法能促进周身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使机体的新陈代谢旺盛。在中药蒸汽的蒸腾作用下,药力经皮肤腠理达脏腑,振奋气机,不仅能达到综合的治疗目的,还可以作为患者体能锻炼的手段增强体质,使患者能更好地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
篇6
一方面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但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并利用规律。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时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小 结】
一、“四个一”:
一个核心概念---物质;
一个根本观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一个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一个对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二、“两个二”(两对辨证关系和方法论):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三、主干知识与热点联系: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篇7
一、“互动式”复习课模式的内涵
“互动式”复习课模式是指在政治复习课上,在师生双方互相认识、理解的基础上,以师生双方的平等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通过平等对话、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互动学习,以提高复习效率,实现复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复习课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课后练”的模式,由“灌输式复习”转变为“互动式复习”,由“单边活动”转变为“多变活动”,由“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体会自主探究的乐趣,体验小组合作的快乐,感受互动成功的喜悦。
二、构建“互动式”复习课模式的意义
首先,“互动式”复习课模式将新课程理念和改革目标融入复习课,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在一节复习课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合作交流,讨论争辩等方式,让学生主动的整理知识,并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生疑、解疑,使所学知识获得螺旋式上升,从而达到知识系统化,并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的目的。
其次,“互动式”复习课模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利于班级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的能力。“互动式”复习课模式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复习的方式,在小组合作复习中,不同层次的同学可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共享知识和经验,实现自我超越。
再次,“互动式”复习课模式更加注重复习效率。在复习课上不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互动过程,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还有利于提高复习课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形成一种“互动互学、互补互惠”的学习模式。
三、构建“互动式”复习课模式的行动策略
1、在教育理念上,树立“有效教学”理念,实现“两个转变”,是构建“互动式”复习课模式的思想保证。首先,要实现“由教师主讲到学生主讲”的转变。长期以来,在复习课上都是教师主讲,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头昏脑胀。“互动式”复习课模式将尝试变“教师主讲”为“学生主讲”,它把一节复习课设计为几个学习阶段,每一阶段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转变师生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其次,要实现“由预见课堂到生成课堂”的转变。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过程。“互动式”复习课模式要求在教师预设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注学生新知识的生成,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在互动中可以使学生智慧的火花如同火山爆发般喷射出来,教师应具备必要的教学机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由原先的预设课堂转变为生成课堂。
2、在组织形式上,改变班级授课课制的形式,将班级小组化,采用小组合作复习,是构建“互动式”复习课模式的组织保证。要进行适当的分组。根据复习课的要求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班级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4~6人,将两张课桌合作,学生环形入座。学生的安排上一般遵循“优势互补、自主参与”的原则,按照学生的水平差异及性格差异,进行合理安排,并在活动中不断的调整,以达到最优配合效果。
3、在教学程度上,采用“三段式”复习程序,是构建“互动式”复习课模式的过程保证。首先,知识归纳阶段,学生在教师的目标引导下积极开展自主复习活动。教师在课前布置好本节课的复习课题、复习目标、复习内容,让学生自主复习,时间约为10分钟。学生通过自主复习要对已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构建知识网略。这个阶段完成后,要求小组发言人说明本节课复习的主要知识点、重难点及本小组成员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存在问题等。
篇8
关键词:高中政治;创新;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104-01
新课改目前正在火热的进行,各个科目的任课老师也随着新课改的要求在不断地完善着自身的教学活动,在新课改的所有要求中,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对教师创新能力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学当然也不例外。高中政治任课老师应当肩负起高中政治课程创新的使命,完成新课改的创新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的发展阶段。下面本文将从高中政治教师在创新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实践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1、什么是创新能力
要提高高中政治老师的创新能力,首先得明确什么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打破传统并以新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自觉主动地寻求新的一种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的能力。而对于高中政治教学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在总结以往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试图去改变以往的教学形式或者教材上固有内容,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的政治教学创新能力严重缺乏,这就把高中政治教学的创新工作摆到一个突出的位置。
2、高中政治教学创新遇到的主要问题
(1)高中政治任课老师的创新动力不足
高中政治老师的创新动力不足,这与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制度有一定关系,很多老师迫于升学率的压力而不敢创新实践,实际上这两个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创新也可以提高升学率,况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考命题也在不断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因此高中政治老师是可以做到升学创新两不误的,只不过是部分老师以此为借口,不愿意花费心思思考教学方式、教学形式的创新,只是固步自封。另外一方面,部分老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忽视了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部分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技能严重缺乏
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就是创新技能,如果创新技能不足,会直接导致创新能力滞后,创新技能是创新能力提高的工具,没有了创新的工具,创新的能力将无从谈起。目前我国高中政治教学依然以大量讲解政治理论为主,缺乏足够例子为佐证,缺乏好的教学技术支撑,只是单一的讲解式教学,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的时间,而没有从教学的成绩上着手,没有从学生的接受角度去备课,这样必然会导致创新能力难以提升。
(3)部分高中政治教师创新意识缺乏
创新意识指的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地、主动地寻求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一种观念,这种观念的形成与主体在实践活动中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有关系,一个喜欢创新的人,必然是一个喜欢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人,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到了思考与创新的乐趣,进而长期地影响个体的心理倾向,在行为中就不自觉地想去创新。对于高中政治任课教师来说,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工作,为提高教学水平而去摸索与思考,而不是只为了拿到工资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有老师自己树立了这种意识,主动去思考,同时结合以往的经验,才能够实现创新。
二、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提高的相关措施
1、营造创新气氛,带动创新热情
创新不仅是一个人的事情,因为人是群居性动物,在集体中往往能够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创新需要它自身发生的环境。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老师之间可以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帮助,还可以相互启发,共同创造,这就需要创新环境的创造与创新机制的建立。一个好的机制可以带动老师创新的积极性,一旦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那么创新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是一件令人快乐,就像玩游戏一样的活动,那时候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将不再是问题。
2、重点提高老师的创新技能
对于高中政治老师创新技能的提高,笔者认为首先得对所有任课老师进行一次相关培训,在培训中着重对创新能力的要求、目的,怎么才能达到创新进行理论上的培训,待其对理论达到一定认识并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之后,对其进行创新手段的也就是创新技术的学习与培训,让其对这些教学设备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初步地使用,这样在以后的教学中就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形式使用不同的设备,除此之外,还需要拟定一些操作性比较高的创新性方案,把创新的各个环节都涉及到其中,并把此项内容列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一部分,这样一来教师的创新技能将会有一个提高。
3、不断增强高中政治任课老师的创新意识
有了创新意识,老师才会自觉地去思考如何创新,否则不管外部的创新环境创造的如何好,学校的创新机制如何完备,教学设备如何先进,只要老师没有创新意识,那么所有的创新都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创新,只有创新意识才是整个创新的灵魂,相当于一个事物发展的内因,无论外因的力量多么强大,都只能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不起作用,外因也将失去效力。另一方面说,高中政治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教学,为全面的创新作准备,因为大的创新是很多小创新积累而成的。
总体而言,面对当前新课改的大好形势,高中政治教师目前的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也必须赶上时代的节奏,不能停留在旧的步伐中不再前进,这样只能是与整个时代的潮流违背,也将影响到下一代人政治素质的提高,笔者希望此文能够对高中政治教学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 张保梅.论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6:129-130.
[2] 黄庆华.论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2.13:87.
[3] 杜训宏.浅论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学习(下),2012.10:157-158.
篇9
关键词:时间管理 时间规划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34-01
一、高中政治课堂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
1.课堂时间规划不合理
一个优秀负责的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前,一定会做好相关的课堂授课计划,而课堂授课计划可能会因为一些突发的情况发生改变,无法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课堂上一切的事物都没有固定性,但课堂时间却是固定的四十分钟或是四十五分钟。因此,把握住课堂时间才是一个课堂教学的关键。但从现在的教育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课堂都存在着课堂时间规划不合理的现象。高中政治课堂经常存在拖堂的现象,大都是因为教师没有做好课堂的时间规划,而是放任课堂时间随意流失,没有起到真正引导学生在有效时间内学习的作用。
2.课堂时间分配失衡
课堂时间的规划是依据于课堂教学的内容,除此之外,课堂时间的分配也是十分重要的。课堂时间规划的是整体内容,而课堂时间分配则比较关注课堂上的具体内容。课堂时间分配失衡是课堂时间管理方面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教师把握不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或是缺乏授课经验等都是导致课堂时间分配失衡的主要原因。
3.课堂时间利用不充分
课堂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方式,课堂时间能否利用充分关乎着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高中政治教师理应是政治课堂的主导性人物,但并没有发挥主导课堂的作用。一些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做练习,而且练习的内容过多,大多数课堂时间交由学生自身分配,这就占用了太多的课堂时间,很容易出现无用的时间,使得课堂时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课堂练习不是课堂教学最关键的一部分,不能够占用过多课堂时间,一旦课堂时间被过多占用,就导致教师讲课的时间缩短,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时间管理的策略
1.增强高中政治课堂的时间意识
时间意识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意识,这也关系到一个人做事效率的高低。高中政治课堂关系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质量,理应被着重关注。但就目前的高中政治课堂存在的时间管理问题而言,增强高中政治课堂的时间意识是重中之重。所谓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增强高中政治课堂的时间意识对提高教师管理课堂时间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能够在意识层面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必然也能够在实际教学中把握好对时间的规划和利用。但增强高中政治课堂的时间意识,并不只是随意喊口号那么简单,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长期配合和坚持,最重要的是课堂主导者的自觉和自律,严格遵守课堂时间,认识到每一秒钟对学生的重大作用,不能随意浪费课堂时间,也不能任课堂时间随意流失。
2.完善高中政治课堂的时间规划
增强高中政治课堂的时间意识是前提条件,那么完善高中政治课堂的时间规划就是在回应时间意识,就是时间意识增强的一个表现。高中政治课堂时间规划不合理的问题,必须严肃对待积极解决,必须在原有的时间规划的基础上予以完善和改进。课堂时间规划的主要是教师授课的内容,每一时段讲授什么知识,如何让知识在一定的时间内正确传达给学生都是课堂时间规划需要考虑的内容。具体的课堂时间规主要体现在:第一,合理有序的安排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传达给学生,不能轻重颠倒本末倒置。第二,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的环节,废弃无用的教学环节,将课堂导入、知识讲授、课堂活动等利用时间分配巧妙地结合起来。第三,适时运用教学活动,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适合教学活动,因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为了不合时宜的教学活动而去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第四,所有的课堂时间规划都要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之后,做好相应的学情分析之后,才能确定时间规划,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综上所述,是完善高中政治课堂时间规划的主要手段。
3.重视高中政治课堂的时间调控
教师在增强高中课堂时间意识之后,也做了相应的课堂时间规划,还需要合理地进行时间调控。如何才能合理地进行时间调控呢?第一,快速准确地进入教学情境。俗话说:“好的开头就是成功了一半”,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教学导入时需要学会利用教学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来,迅速带领学生进入课堂,不浪费时间。第二,规范课堂言语表达。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注意仪容仪表谈吐表达,不能让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语或是不标准的术语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等。第三,果断处理课堂出现的紧急问题。课堂之上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课堂意外,教师需沉着冷静,果断处理这些意外,秉持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尽量缩短意外事件占用课堂的时间。
参考文献:
[1]王轩.中学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的数学模型[J].教育导刊,2012(3).
[2]朱丽华.课堂管理的“三维”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2(4).
篇10
【关键词】 高职院校;知识管理
一、知识管理理论的内涵
维也纳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是现代管理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其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知识管理理论。1988年,德鲁克提出知识工人是组成新经济的个体,他的这个观点得到普遍认可,由此揭开知识管理的序幕。知识管理可以从狭义与广义两方面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即知识资源管理,它是指对知识及其创造、收集、组织、传播与利用等相关过程的系统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服务、资产、产权、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包括知识开发、分类、加工、共享等环节。
二、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的研究
(1)教育管理角度。从教育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把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和手段,侧重于从知识管理重视“以人为本”和“组织创造”的角度为教育事业的经营和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改革启示,提高学校的绩效,重视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2)教育技术学专业角度。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内,不仅重视对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更加注重对其技术的实践与应用。主要用知识管理理论来指导解决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宏观问题和微观问题。宏观上用知识管理理论指导教育信息化中的知识共享和创新问题;微观上的大部分研究着眼于教育资源建设这一角度,探讨应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来优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管理。目前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已成为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3)图书情报学专业角度。知识管理关注组织的知识创造与共享,这与图书情报专业不谋而合,在这一领域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在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管理上的应用,并形成了较具特色的研究领域―基于图书馆的知识管理。
三、知识管理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概况
国内各高职院校在知识管理方面,还处在观念讨论和理论介绍阶段,真正系统地进行知识管理实践的学校还很少,这主要是由学校的非营利性、学术性以及人才培养的迟效性等特点决定。时至今日,我国高职院校知识管理研究应当从理论层面转入实践层面。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某岗位职员调离后,新职员要花费很长时间重新摸索和熟悉此岗位的工作,不能充分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智慧,造成不必要的重复,降低工作效率;职员在工作时,总感觉所掌握的信息不很全面,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检索到需要的知识;同样的工作知识,为什么在职员需要的时候都要自己从头开始学习,不能与他人共享,造成重复操作,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这些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大降低了行政管理部门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工作效率。鉴于此,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必须进行知识管理以避免以上弊端。
四、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中的知识管理应用
(1)知识开发。知识开发是知识管理链的源头,其关键问题是保持部门管理的开放性,主要在于提高部门的知识吸收能力、知识交流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知识吸收能力决定了部门利用知识的水平,知识交流能力决定了部门内部知识共享的程度和深度,知识创新能力决定了部门进行知识生产的水平。这几种能力都需要部门管理者组织策划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进行提高。(2)知识分类。知识分类是知识管理的难点。在高职院校里,工资制度、上班、作息时间等是显性知识,个人工作习惯、领导风格等属于隐性知识。高职院校在进行知识管理时,要严格划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充分挖掘出隐形知识,并使之显性化,助力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3)知识加工。知识加工包括整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化两个环节。整理显性知识,可通过信息管理手段进行,关键是使知识系统化;隐性知识,高职院校就只能运用知识管理手段使其显性化,需要部门领导者采取一系列的转化措施与手段。(4)知识共享。组建共享网络应以局域网建设为手段,通过加强知识库的开发与管理,实现知识共享,推动部门和个人管理能力的提高,达到管理方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从社会的边缘走进了社会的中心,由为经济服务转变成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必然要求学校建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内涵的新模式,知识管理作为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特点诞生的新型管理方式,正好符合了高职院校角色转换的需要,也必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周秋莲,邓华.论高校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