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18 17:5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宏观经济分析方法

篇1

经济学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特质,决定了经济学研究方法应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执。但就现状而言,国内对于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尚显不足。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因性,使得国内经济学研究的数字化、模型化尚处于摸索阶段。

近年来,基于我国制定发展规划、确定投资规模、拟制战略目标等决策的需要,准确评估和预测经济现状与发展趋势,已然成为迫切需求。通过建模分析经济走势,成为经济学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也是未来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的重要方向。实际上,早在1979年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与美国国际经济循环研究中心合作,建立了由七个发达国家为基础的国际经济指标系统,其通过选取关键经济因素、确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建立了基于模型的经济评价系统。之后,一些国际性组织也出现了相应的监测预警系统。1979年欧共体开始关于成员国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1978年经合组织建立应用先行指标来监测成员国经济动向的机构;80年代中后期,日本等国相继建立了经济预警系统。1990年国际IFAC大会出现了系统辨识中最新理论――人工神经元网络理论用于景气预测,取得较好的拟合效果。近几年来,基于模型的经济发展研究,已经引起国内经济学界的重视,并取得了相应成果。基于模型化方法研究经济发展问题,具有分析结果精确可信、趋势预测科学和精度高的优势,或将成为经济学方法发展的主流方向。

然而,不同于其它系统的是,经济系统是极其复杂的系统。一是分析对象多样化,二是每个对象的影响因子多样化,导致建立系统模型极其困难,如果考虑数学上的模型变量复共线性问题、收敛问题以及精度问题等,基于模型化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则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二、系统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系统建模是利用输入输出等观测变量辨识和估计未知参数,建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较为准确的数学模型或统计模型,以分析系统特征的过程。建模方法诸多,可大致归纳为两种:一是机理分析法,即通过分析过程的运动规律,运用一些已知定律、定理和原理建立起过程的数学模型,也称理论建模;二是测试法,过程的输入输出信号一般总是可测的,且过程的动态特性总是表现在这些输入输出数据之中,故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提供的信息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也称为辨识。测试法的关键之一是必须设计合理的试验,以获得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因为研究目的不同,侧重点和关注的角度不同,所需的信息就不同。当然,获得了观测数据,在具体建立模型时,则会根据物理背景、系统特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数学方法估计模型参数。例如,在能较为准确建立系统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且对在线处理能力具有较高要求情况下,Kalman滤波方法成为主要方法;若仅能预知观测样本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简单函数关系前提下,最小二乘方法成为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手段;若预先知道被估系统或参数的某些验前信息或分布,且采样数据又不充分情况下,Bayes方法成为最有效方法;在多元回归问题中,不同自变量对估计的作用与影响程度不同,而且估计精度并不和自变量个数成正比,因此选取那些对因变量具有较强解释能力的变量去估计和分析被估变量,则成为必然,这是对信息具有综合与筛选功能的主成分分析方法的任务。

实际问题是复杂的,不同工程问题需要采用不同方法去解决。一般来说,建模需要遵循一下步骤:一是分析问题性质;二是根据问题设计试验方法;三是通过大量试验采集样本数据;四是分析对象的物理特性,建立假设模型;五是通过数学方法估计参数、重构模型;六是建立一定准则并检验模型的正确性。当然,建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关于建模的细节问题这里不再详述。

三、 经济建模的基本思路与问题分析

经济系统是数学建模面临的最为复杂系统之一。一是经济系统本身结构复杂;二是影响因素复杂,既有显性关系,又有隐性联系,如何选择二者建模变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只要不断探索其规律,从不同侧面观察、观测其变化,总是可以为其建立起比较合适的模型,以研究和把握其发展变化的基本机制和原理,为精确控制该系统提供支撑。和其他系统建模一样,经济系统建模以要遵循一下基本原则:其一,目的性:即明确建模的目的,不同的建模目的牵涉到的模型结构和建模方法可能不同。在经济领域,研究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则研究的途径、实验的设计和采集的数据性质则不同,所以明确建模目的是研究数量经济问题的关键环节;其二,实在性:即模型的物理概念要明确。对于经济问题,就是要明确研究问题的侧重点和角度,这样才能建立准确的模型,获得正确的数据和结果;其三,可辨识性:是指模型结构要合理,输入信号必须是持续激励的,获得的样本数据要具有代表性,而且要尽可能的充分;其四,可验证性:在建模之前,必须建立一定的模型检验方法和准则,有些需要通过实际背景和景象,有些需要通过新的数据去检验模型的正确性,模型不同,得到的结论不同;其五,节省性:建立的模型自变量或待估参数要尽可能的少,否则计算量大,结果有可能因为自变量或参数的相关性而失真。

在数量化研究,尤其是通过建模研究或预测经济发展时,以下问题尤应关注:

一是数据的采集比较困难,往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周期。经济问题无论是研究的角度、影响因素还是自身的变化规律都具有诸多随机性和不可测性,因此收集什么样的数据,多长时间采样一个数据,数据的遍历性和关联关系如何认定等都比较复杂,这些都是影响建模方法在研究经济问题时的制约因素和瓶颈,也是建模方法难以在经济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机制问题,就是有数据的组织不深入研究数据,能深入研究的组织却得不到数据,或得不到真实数据。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事前认真设计研究对象的角度、目的和方法,然后分析影响因素或变量,最后确定采样数据的大小和周期。当然,加强各部门的合作,尤其是科研院所与职能部门的合作是提高数量化经济研究水平的必要保障。拓展数据采集渠道,加强数据监管,确保数据真实性,是提高研究结果可信性和可用性的基本要求。

二是经济问题影响因素和边界条件难以把握。和工业过程或机械过程不同,经济问题如社会问题一样,容易受政策因素、自然因素和战争因素等的影响,所谓的蝴蝶效应就指出了经济不确定性的实质。所以,经济变化的规律往往具有突变性,不像自然界运动规律就是遵循牛顿三大定律一样,经济问题往往因外部干扰,其发展特征、速度、规模以及效率等可能会和前期发生截然变化,导致研究问题具有断续性。所以在研究经济问题时要注意抓住问题的内在本质,一般情况下,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问题本质基本具有持续性;另外要有预见性,能够尽早预知和把握影响因素和成度,从变化中甄别数据的真实性,尽可能使突变前后的数据和模型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

三是初始模型难假设。经济问题一般没有明确的物理背景或原理做支撑,加上数据是离散数据,所以在问题初期,很难假设比较合适的模型去拟合得到的数据,往往要经过大量的试算与分析,才有可能把握模型的真实形态。这就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对象的本质,从不同侧面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尽可能多的获得验前信息,为模型假设提供知识和经验支撑。

四是判断准则难确定。我们知道,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确立的准则不同,结果和结论不同。另外,准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诸如结果判别的阈值可能随着发展要动态作出调整,例如基尼系数,国际警戒线为0.4,实际上该值允许一定的浮动,若政治稳定、制度保障到位、宏观调控有力,那么该值即使超过公认的警戒线,也不会产生社会动荡和信任危机。所以说,评判准则如何确定、如何动态调整、如何做到既不虚警又不漏警,是经济建模要考虑关键环节之一。

五是检验方法和手段较少。任何模型都需要进行正确性检验,否则,结果的可信度值得怀疑。但是由于经济问题的复杂性、变化的不确定性、实际背景的模糊性和数据的稀缺性,导致检验模型正确性的方法和手段较少,结果可信区间、模型修正等缺少后续数据支撑。该问题既要尽可能通过已有数据通过外推做拟合检验,也要在建模方面充分吸收专家学者和历史经验,以保证模型符合研究对象的客观实际。

参考文献:

[1]刘树成,张晓晶,张平.实现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J].经济研究,2005(11)

[2]蒋金荷,姚愉芳.中国经济增长与电力发展关系的定量分析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0)

[3]祝转民,畅建海等.克服复共线性影响的方法探讨[J].飞行器测控学报,2003:22(2)

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企业投资项目决策;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从理论上来说,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包含了三个基本含义:

第一是满足需求,特别是贫困人民的需求。它的必须条件就是完成经济的长期、平稳、高效率的发展,它的充足条件就是把人口的数量限制在适当的范围以内,这样呢就可以使它呢可以满足劳动力增长的需求,又不会让尤其是贫困人们的需求感到有压力。

第二是清除极端。在满足当代人或后代人的需求时,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会存在着资源的日益减少与环境的日益恶化的问题,清除极端的必要条件是不断探索与扩大非再生资源,不断提高可再生资源的生产力,其充分条件则要求尽可能地节约利用资源,积极治理与保护生态环境。

第三,平等共享。要求各代人之间与同代人之间实现资源的平等与公平分配、良好生态环境的平等与公平共享。其必要条件是建立与资源的持续供给相适应的发展规模与速度,其充分条件是制定相吻合的政策与法律体系。

可持续发展就是求得达成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并且维系新的平衡,要求支撑人类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基础具有持续性,以满足不断发展的需要,从而达到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的是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和发展,迫切需要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可持续发展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经济增长的正作用,最大程度的限制经济增长的负作用,达成真正程度上的经济增长,尤其是在发展战略的制定上。

二、企业投资项目决策中的经济统计分析

企业项目投资决策,是由相关的企业组织,根据许多的可行性研究资料,使用科学的决策手段,将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相结合,将不同投资项目或投资项目的不同方案进行估计预算和确定,挑选出最佳的决策方案全过程。投资项目的决策是投资项目过程中首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阶段,因为决策是否正确,不单单关系着项目以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严重的是可能的对整个国民经济都可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企业选择一个什么样的项目进行投资也就变得及其重要了。

企业投资项目的分析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即投资项目的微观经济分析和投资项目的宏观经济分析。

投资项目的微观经济分析仅仅从企业角度出发,对项目内部的费用和效益进行分析来确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不涉及投资项目对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损益,因此,投资项目的微观经济分析就带有较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投资项目的宏观经济分析是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来分析评价一个项目的决策方案,投资项目的宏观经济分析的目的是对投资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以确定投资项目的实施对社会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投资项目的宏观经济分析较投资项目的微观经济分析更具有意义。投资项目的宏观经济分析是从整个社会角度出发来考察、研究、预测和评价投资项目对社会的贡献,以此决定项目的取舍,它既要考虑直接经济效益,也要考虑间接经济效益,从多方面评价,所以也就更有利于企业的不断成长和社会的持续性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投资项目的宏观经济分析是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来分析评价一个项目的决策方案,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更加有助于企业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必要的并且是有益的。

三、实施企业投资项目决策中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在制定投资项目决策时,应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综合的进行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处理好投资项目的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的之间两者的关系。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企业论证投资项目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的估计,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来考虑、研究、预测投资项目对预测的社会目标所作的贡献的大小,所以当投资项目符合国际或地区产业政策、企业限于分析能力可通过咨询有关研究机构予以解决,而相关的政府机构应积极的予以相关的帮助。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要在目前已经习惯了的、确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加强不确定性的分析,充分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经济数学所提供的各种理论与方法,去为企业制订各种决策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去为企业在一定的风险下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或者在一定利益下承担尽可能少的风险提供有依据的保证。

结语: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进行宏观经济统计是存在一定的技术上的难度的,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够做到的,因此并不是强行要求每个企业都要进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呢,特别是对于大型的企业,很有必要进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的,因为大型企业的一些决策是关乎到国计民生的,所以呢特别是大型企业要在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之下呢,进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献上一份力量。

篇3

【摘 要】本文结合河北省井阳公路四座大桥,对旧桥改建下部构造再利用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说明旧桥改建下部构造再利用的经济效益明显,项目技术有一定推广意义。

【关键词】旧桥改建;下部构造;经济效益

Economic analysis of bridge reconstruction

Tian Ze-yu

(Big wide highway Jingheng Management Offic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00)

【Abstract】In this paper, Hebei Province, four well-yang Road, Bridge, Old Bridge reconstruction of the lower part of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re-use of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ower part of the old bridge structure and then rebuilt using the obvious economic benefits, the project will promote the significance of technology.

【Key words】Old Bridge reconstruction;Lower part of the structure;Economic

省道井阳公路位于河北省井陉县,西接山西阳泉,全长18.993公里,是晋煤外运的主要通道。全线有大桥四座,分别为南峪大桥、贡家庄大桥、地都Ⅰ号桥、地都Ⅱ号桥,原桥1982年建成通车,设计荷载标准为汽车-20级,挂车-100级,已运营25年,由于超重车辆较多,承载能力下降,已不能满足车辆运营要求。将四座桥上部结构拆除重建,改为预制同跨径三箱三室箱梁,下部结构(包括盖梁、柱等)虽然也有缺陷,但为了保证晋煤外运,保证河北省冬季取暖,为在最短时间内通车,所以对下部结构加固后进行再加固后再利用。

1. 桥梁改造的宏观经济分析

数据调查:施工期间,每天车辆约 200辆,每车按 1.5 T考虑,工期90天,正常情况下运营车辆 4500 辆,每车载货不低于60T,客流车辆约占货车10%。

1.1 桥梁下部加固施工时的宏观经济分析。桥梁下部加固施工期间,全社会公路使用者所遭受到的损失有:(1)客货运输成本提高,费用为59400元;(2)客货运输时间延长,费用为5940元;(3)附近相关公路增加拥挤,客货运输成本提高,行车速度降低,费用为1296000元;(4)客货在途时间增加,费用为129600元;(5)由于车辆绕行而使得增加里程提高运输成本,费用为45144000元;(6)交通事故增加、货损事故增加而引起的损失等。因无调查数据,不计。根据以上调查数据,桥梁下部加固施工期间,全社会公路使用者所遭受到的经济损失共达到4663万元。

1.2 桥梁下部结构加固部分若为新建的宏观经济分析。桥梁加固部分,如果采用新建,则发生与桥梁加固施工期间相似的全社会公路使用者所遭受到的损失。计算过程中主要区别是新建的建设期比加固期长2.5个月。可以用建设期/加固期作为调整系数来推算,建设期取5.5个月。计算结果为:

桥梁下部新建的宏观经济损失为:

S=加固的宏观经济损失×建设期/加固期

=4663×5.5/3=8549(万元)

2. 桥梁改造的微观经济分析

桥梁加固及新建对当地公路管理部门的影响主要包括收费损失(收费公路)和工程建设费用。

2.1 对于收费公路上,维修加固与拆除重建桥梁下部结构比较,工期将提前75天完工,车辆绕行或限速造成的收费损失为:

收费损失=日平均收费损失额×延长的施工工期

=6万元×75天=450万元

2.2 桥梁加固或新建工程费用。完成按技术标准加固或新建方案的投资估算,依照有关公路工程定额进行,新建方案还应包括拆除桥梁构件所涉及到的费用。若采取全部新建方案,上部结构全部拆除重建预算金额为1505万元;下部结构全部拆除重建预算金额为383.6万元;现采取上部结构拆除重建,加固下部结构方案,下部结构回固费用大约为93.2万元。经济效益费用分析表如下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采用桥梁下部结构再利用形式,和新建桥梁相比,直接建桥费用节约290.4万元,提高收费450万元,带来的经济效益为4626.4万元。

3. 经济评价

井阳公路四座大桥均选择下部加固再利用,这样不仅节约了大量资金,工期仅为三个月(较新建方案提前两个半月)就使全线通车,极大缓解307国道的交通压力,使晋煤外运更加方便快捷。当时正值冬季用煤高峰,该路的提前通车,使其和307国道、石太高速一起承担起晋煤东运的重任,将极大缓解煤炭运输的交通压力,使石家庄市与山西阳泉联系更加紧密,沿线群众出行更加方便;不仅仅是节约了资金,证明了桥梁下部加固的再利用在经济角度是可行的,而且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极大地促进了河北和山西两地的经济发展。

旧桥改建下部构造再利用,为两省创造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旧桥改建和桥梁下部构造再利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魏洪昌、张劲泉。公路桥梁维修加固技术经济评价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3:63-65.

篇4

“我们对数据模型的预测一般基于对数据的积累,另外有自己一定的研究方法。”2月4日上午,刚开完会下来的王虎在接受《投资者报》专访时如此表示。

记者注意到,他在回顾一年中形成的报告时指出对宏观经济的总体把握方面尚无重大失误,除了年初对GDP的增速预测低于年末实际值外(预测为8.4%,低于8.7%),其他经济指标的预测均没有犯方向性的错误。

他透露,2009年对宏观经济分析基本依据三个逻辑框架:周期理论(始于1999年建筑业周期的延续)、广义流动性(货币资本、货物贸易、劳动力等)和供求理论(费雪方程式的变换)。

从周期理论中他们认为,2015年之前中国经济增加的原动力仍在起作用,故看好房地产业;在对广义流动性的理解上,他们坚信全球经济复苏过程漫长,出口高增长、升值、加息等预期难以兑现;而他们运用供求理论不仅解释人们对CPI无须恐慌,而且还解释了大市值股票为何表现糟糕的原因。

积极政策内涵或会调整

王虎预计,2010年中国经济的重心将转向扩内需和调结构,从而逐渐释放中国的消费增长潜力。政府经济战略的调整,最后必然反映在经济政策的导向上,“预计2010年中国政府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政策内涵可能会有所调整。”

2010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导向预计将会有所调整,用于民生的支出份额将会上升,尤其是保障体系的建设将会加快,这也会释放中国社会的消费能力。

在货币政策方面,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短期内面临的困境,是民间投资的复苏和消费的增长及产能过剩的加剧,这些增长领域的问题也将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从促进民间投资的角度来看,首先应保持一个比较低的实际利率;促消费的增长则需要进一步发展消费信贷,也需要维持比较低的利率水平;对产能过剩的治理,实际是如何提高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的问题,这方面可能主要依赖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优化信贷结构,防范信贷风险。

为此,“我们认为,无论从物价上涨速度还是从保增长调结构的经济目标考虑,央行在2010年(至少是在上半年)将不会调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的操作主要体现在公开市场操作和对信贷投放的窗口指导方面。”

2010年GDP关键看出口

对于2010年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王虎预计投资会下来,消费跟2009年差不多,关键是看出口。“如果出口转好,投资则会下降,同时国家政策收缩会紧一些。”

虽然目前出口不太明确,不过今年情况应该比去年好。随着全球经济缓慢复苏,2010年的出口将现10%左右的增长,中国的出口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由2009年-3%左右回升到2010年的0贡献,因而从宏观调控角度看,中国经济增长对内需(投资和消费)增长的要求将低于2009年,从而对刺激政策力度的要求也将会减轻。

篇5

关键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发展问题;提高方法

引言: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社会经济领域应用的范围在扩大,都促进众多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其在发展过程中对基础性的理论、方法等开展合理化运用有利于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研究、应用的水平。对于国家有关经济主管部门来讲,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知识、模式等进行有效性应用可以把握好经济发展的整体性趋势,为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指导我国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数据信息参考。因此,我们针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发展面临的问题、提高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工作。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学科由以往的经济学、统计学融合而组成,通过对宏观经济理论的运用,进行众多经济运行资料、信息、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宏观经济的运行形成基本的统计分析结果,加深对经济发展趋势、产业经济结构认知的水平。在具体的应用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通过专题性的统计分析工作和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工作形成对宏观经济运行发展趋势的深刻判断,渐渐形成完整性的报告内容[1]。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面临的问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用的方法存在滞后性的问题,无法有效性、客观性的反映出宏观经济运行中深刻的问题。同时,有关方面的统计分析人员缺乏创新性思维,没有顺应经济发展运行的客观规律。第二,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大数据时代特征。比如:对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存在认知上的缺陷,使得大数据特征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型无法有效构架,无法科学、客观、准确的分析、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特点、未来发展的趋势等等。第三,缺乏必要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力,影响到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比如:众多企业出口积极性受到削弱、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等等[2]。

三、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方法

(一)全面贯彻新型的理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需要以发展性、多样性、灵活性、全面性理念为支撑,提高其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讲吗,第一,需要有效性、灵活性的贯彻我国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方针,充分结合我国经济运行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性的方法规避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因素,促进我国经济更加平稳、科学、健康的发展和进步。第二,需要应用多样化的理念,充分的协调好经济运行发展中的各种资源、各个领域,使得它们在多样化发展的理念下更加协调,促进我国宏观经济整体性进步。第三,需要应用好宏观经济分析理论,有效性的解决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好其未来运行规律,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运行质量和效率[3]。

(二)提升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经济的发展运行是促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础。因此,对于我国政府来讲,需要应用有效性的手段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使得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有可靠的动力。具体来讲,第一,明确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发展目标,依照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模式、方法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第二,对于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进行科学规划,有效性的巩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结果,使得我国经济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经济平稳、安全、科学、健康发展。第三,进行投融资体制的创新。投融资体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社会中各个企业资本的质量和安全性。因此,我国需要加快革新投融资体制,建立起必要的风险投资基金。第四,我国政府需要促进出口退税进程的加快,为众多出口企业的信贷提供有效保障。第五,进行国家发展资金的统筹,对重点的经济领域进行全面性扶持,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和支持。

(三)构建大数据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式

大数据理论和技术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型,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用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讲,我国需要以政府信息数据发展应用为重要切入点,全面促进政府信息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使得政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中长期的科学规划,提高经济分析的水平和效率,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4]。

(四)保障社会供求基本平衡

保障社会供求基本平衡有利于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重要指标数据支持。因此,对于我国的政府来讲,需要从众多的方面着手,保持我国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具体来讲,第一,需要应用多种方式提高我国的就业率,提高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应用能力。第二,适当性的增加政府支出,提高我国经济运行中消费比例的提高、拉动内需,提高宏观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为更好的开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重要依据。第三,促进货币的流通,加大对基础性经济领域的投资。第四,降低城乡之间差距,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开展合理化的资源分配,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5]。

结论: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本文以我国政府为主要的视角,通过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问题为研究的重点,提出来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政府在各个方面的举措应用完善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平台的构建,对于经济运行中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对于众多资源进行统筹,有效性解决了经济发展问题,提高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也促进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伟.探索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1:8.

[2]袁天夫.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20.

[3]丁宇昕.宏^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31-32.

篇6

[关键词]“试错法”改革 宏观经济微观基础 马尔可夫过程假说

〔中图分类号〕F015,F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07)01-0069-06

一、引言

1978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背景是渐进的和全方位的经济转型。即使现在的汇率制度改革、金融体系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仍然在摸索和实践之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沿用“试错法”(Trial and Error)的改革思路,但是“试错法”意味着改革者不能区分转型的长期影响和短期冲击。而很多经济现象长期和短期效应是相悖的(例如汇率贬值的J曲线效应、农业产量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关系等),这必然造成改革者走很多弯路甚至错路。到了改革的深入阶段,这种情况尤其严重。就目前情况来说,国内争论的一个热点,就是我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是否是有效的,有人甚至说,这些改革总体上是失败的。以上问题的出现与对我国转型经济的研究现状不无关联。

目前关于转型经济的研究可以归类为三种方法。(1) 制度经济学分析,采用的是制度的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如Sachs、[1] Jefferson和Rawski、[2]吴敬琏。[3](2) 微观领域的产业组织分析,主要采用静态博弈方法或厂商行为方法,如Tian、[4] Bai [5] 和Svejnar [6]( P243-254 ) 等。这两种方法的研究多采用静态和确定性分析,忽略了动态和不确定性的影响。经济人是前瞻性(forward-looking)的理性人,没有理由不对未来进行预期;另外在中国经济转型中,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如工资体制改革引起了收入的波动,以及教育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引起了支出的不确定性等。但它们与本文的主旨不同,这暂且不谈。(3) 宏观方面的结构性宏观经济分析及实证分析。其中,结构经济分析主要是利用国外现有理论直接构造结构性的宏观经济模型。但是这种方法肯定是误导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国外宏观经济理论建立的基础是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与我国从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的渐进转型有着本质的差别。例如大多数对人民币合意变动幅度的研究(Chou和Shih、[ 7 ] 张晓朴、[ 8 ] 林伯强[ 9 ] 等),主要是套用国外均衡汇率模型。但国外均衡汇率理论一般假定分析国家为小型开放经济、产品市场自由竞争和要素国内自由流动,而这三个假定在中国无一成立。实证分析方面主要是利用中国数据进行各种计量回归,有时在模型中考虑一些制度变量,如Cowgill[10]和Song[11]等。但是该做法在加入制度变量时十分主观;另外,即使我们能够确定那些制度变量会影响宏观经济,但对于这些制度变量如何进入模型,以及如何影响宏观经济这两个问题,我们仍然是不清楚的。

总体上,目前中国经济改革遇到了一些困难,这至少在部分上是中国经济研究在方法上落后而导致的。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是:首先对目前的“试错法”改革方式进行规范和科学的理论化和量化,然后阐述特定制度和转型背景下的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机制,最后,据此科学地设计制度转型的推进进程。宏观经济运行机制是现实经济人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经济实现,而对理性的经济人行为进行规范的描述,则又是科学地阐述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的前提。因此,解决(或至少部分解决)目前改革困境的出路在于:把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流分析方法与我国经济转型的具体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重新建立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理论,再把微观研究运用到宏观经济分析。建立这样的理论或模型,会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安排起到重要的指南作用,这样的模型和方法本身在理论上也是对经济学的贡献。

二、为什么要分析转型时期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

(一) 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定义

所谓微观基础,应是指两个方面的含义,微观行为基础和微观制度基础。微观行为基础是指代表性的经济主体(通常假定是理性的)出于特定的动机(例如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公理化假定),在资源约束下进行决策、决策实施和事后学习等的行为,以及把这种行为理论化和模型化的方法;微观制度基础是指经济中现有的制度安排对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特定约束。则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就应该是指:

“在经济中现有制度安排、资源和信息的约束下,理性的经济主体出于特定的动机而进行决策、决策实施和事后学习等的行为,以及把这种约束下的行为理论化和模型化的方法。”

(二) 微观基础的重要性

近年来,在国内外宏观经济学领域,加强微观基础研究的呼声愈加高涨。那么,在宏观经济领域,微观基础到底有多重要?

对此,不同的经济学家有着不同的看法。Snowdon等[12]对主流经济学派主要经济学家的访问表明,大多数经济学家倾向于认为微观基础十分重要,但并不代表宏观经济学的全部。微观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表现在:首先,所有的宏观现象都是许多微观现象的加总;其次,没有这种研究工具,经济学就不再有许多内容,最终将演变成描述;最后,微观基础的研究能够揭示一般经济规律后面的深层次的渊源,使得我们对宏观经济的运行具有更深刻的理解。但这并不是说全部宏观经济学都必须从微观经济学基础出发,有很多像IS―LM模型等那样十分有用的模型,尽管这些模型并没有从单个单位出发并从此建立起来。

实际上,如果经济的结构稳定(例如完善的市场经济),政府的政策行为也具有一致性,一般性的经济理论加上经验性的研究可能已经可以满足一般的宏观经济分析需要。例如,就短期预测而言,一些实证模型,尤其是时间序列模型十分有用(Hanmilton)。[13]

(三)为什么要分析转型经济的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卢卡斯批评”的启示

尽管在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基础研究并不能代表宏观经济学的全部,但是,微观基础对于研究转型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它代表了我国宏观经济研究唯一正确的方向。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借鉴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最新成果。在近几十年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中,可能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所谓的“理性预期革命”,“卢卡斯批评”(Lucas critique) 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卢卡斯(Lucas)[14] 在其经典的论文中指出:政策制定和实施者行为方式的变动,如果不考虑结构性经济模型深层次参数(deep parameters),则计量经济研究(尤其是凯恩斯式的Tinbergen框架研究)就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模型分析和预测的系统性失误。

对此,Lucas举了一个极好的例子:如果你看到我在克拉克大街上驾车向北行使,你就猜测几分钟后我仍在同一条大街上朝北走,那么你就获得了良好的(尽管不完全)预期的成功。但是你想预测如果克拉克大街关闭以后我的反应,那就应该想想我打算去哪里以及我另外可以选择的路线有哪些。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决策问题的本质和微观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如果想知道在政策的一些变化下,人的行为可能怎样变化,那就有必要研究人们做出选择的方式。

“卢卡斯批评”主要是针对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的行为方式而言的。它虽然深刻,但忽视了对经济主体赖以行为的制度背景的考虑。这可能是因为卢卡斯把分析建立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因而不必要过分强调制度背景。但在我国全方位和渐进的改革中,经济制度一直处于深刻的变动中。这意味着传统理论借以发挥作用的最基本的条件也都得不到满足,更不用说政策制定者行为方式的变动了。可见,如果我们套用国外的模型来研究中国宏观经济,必然会导致模型的设定错误(specification error),而招致“卢卡斯批评”。而套用国外现有的理论直接构造中国的结构性宏观经济模型,正是当前研究我国宏观经济的主流方法之一。例如,刘小玄等[15]和Wang Xi[16]论证了在经济转型时期,由于特殊的晋升制度和“控制者收益”效应,我国国有经济经理人同时存在数量与效益的双重经营目标。而完全市场经济中的厂商一般被假定只具有利润这样的效益目标。这就意味着国有经济必然表现出异于完全市场导向厂商的特殊行为。此时,套用国外的厂商模型来分析国有经济行为,方法必然错误。王曦[17] 对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实际上,不单是国有经济行为与货币需求函数,类似的结论贯穿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各个方面。

传统理论和模型之所以有效,正是因为它们是从一定假定条件(制度稳定、市场竞争性等)下对经济主体进行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而在我国,由于经济转型的作用,这些通常是合理的一般化假定条件都不能得到满足。生搬硬套西方现成模型分析中国经济在方法上是错误的,其结论会误导。

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是,把现代经济理论和我国经济转型的特殊背景联系起来,重塑转型时期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建立推导真正符合我国宏观经济分析的理论和模型。

三、如何建立转型经济中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

宏观经济学本身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由于经济现象十分复杂,经济学本身又同时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特征,对同一经济现象会有不同视角的观察,因此出现了不同的学派。目前国际上代表性的主流宏观经济学派有:新古典学派,代表人物是R. Lucas,T. Sargent和R. Barro等;以及新凯恩斯学派,以N. Mankiw,O. Blanchard和S. Fischer等为代表。虽然其观点不同,但若深入考察其思想体系,我们会发现各个学派在分析思路上存在着相当的一致性,即首先是建立关于经济人行为的若干公理,然后通过一定的技术模型化经济人行为从而引出结论并指导政策。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公理化和逻辑化的分析方法。从这个角度看,转型时期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问题就包括建立转型时期微观行为的公理化体系;通过一定的方法对经济人行为进行理论化并指导政策。逻辑化的分析方法通常与建模的技术相联系,可以直接向主流学派借鉴,这里暂且不谈。对经济人行为的公理化假说是微观基础分析的思想基础,它通常包含对经济人目标、预期和市场出清三个方面的先验论断。不同学派的假设不同,因而引至不同的结论。下面提出转型时期的公理化假说。

(一)特殊制度下的代表性的理性人假设

主流宏观经济学假定经济人是追求目标函数最大化的理性人,简称为理性人假说。

在经济学中引入理性人假说出于两种动因。一是所谓的“规范性”动因,即了解人们在既定情况下怎样合乎理性的行动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这通常与讨论人们“应该做什么”的规范性研究联系起来。第二种动因涉及到能解释和预测实际行为的理模型运用的可能性,这属于“是什么”的实证性研究范畴。经济学家首先对理进行刻画,然后基于理分析实际行为。这一动因构成了一般均衡理论的主要基础。其理由是,尽管实际行为从原则上说可以采取任何形式,但有理由相信在大部分时候它可以被描述成是“理性的”。

在经济学思想史的发展上,将人类看成是在不懈地追求他们各自的私利,以代表理性人的最大化目标,是一种重要的观点。虽然有许多其它的动机(例如令人满意的和有界的理性)在人类的行为中可能是重要的,但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强理性人假说,长期以来在刻画个人行为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由于把理性人假说运用到经济学研究的方便和深刻性,“新古典学派”和“新凯恩斯学派”同时继承了理性人假说。

(注:相对于“新古典学派”比较一致的理论框架,“新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显得有些庞杂,但一般认为,标准的“新凯恩斯学派”接受了理性人和理性预期假说。)

就转型经济而言,笔者认为,一般意义上的代表性的理性人假设可以用来分析转型经济中的宏观经济。首先,代表性的理性人假设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最为方便的理论框架,能排除那些最明显的行为不协调。其次,经济学发展史证明,代表性的理性人假设是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可以使我们对宏观经济的运行具有更深刻的理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这里强调的是一般意义上的理性人,是指在特有制度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代表性经济主体。在特有制度下,“个人利益最大化”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经济理论中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厂商利润最大化”和“政府福利最大化”,可能具有更特殊的形式。例如,前文已经说明,国有企业经理同时具有数量与效益的双重目标;又如,在人民币外汇市场上,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和特殊的行政制度,对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的操作员甚至汇率政策的决策者都倾向于维持汇率基本不变。此时,个人风险最小化是更合适和直接的假设。

(二)市场非出清的可能

持续的市场出清(continuous market clear)是指:理性经济主体根据已有信息进行最优反应的结果,造成了在每一个时点上,所观察到的经济现象都处于均衡状态;所有的观察结果都被视为是“市场出清”的,是经济主体按照他们所觉察到的价格做出的最优供求反应的结果。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不可能在人行道上存在不被人拣起的10美元钞票。

新古典学派是市场持续出清假说最强硬的支持者,并且该假说可能是新古典主义最核心的部分。它意味着,价格和工资会以极快的速度调节到均衡点,不可能存在供求的脱节和非自愿的失业。理性人假说、理性预期、持续的市场出清再加上卢卡斯总供给曲线,构成了新古典的均衡经济周期理论。其政策含义包括:政策无效性的主张、反通货膨胀的零成本和“卢卡斯批评”等。“新古典学派”对于经济理论出色的演绎,也许加上一点修辞上的优势,(注:这主要得益于理性预期中的“理性”一词,因为没有人希望自己是“非理性”的经济学家。)使得它在20世纪70、80年代极其盛行,“凯恩斯主义”似乎注定要退出舞台。但是新古典主义断言反通货膨胀政策具有零成本和市场持续出清,当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根政府进行反通货膨胀的试验之后,两国经济深度的衰退似乎对新古典主义提出了相反的证据。这使得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开始重新思考新古典经济学的公理化假说,尤其是持续的市场出清假说的可信性。在反对阵营中,新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成为主要的力量。

“新凯恩斯学派”面对“新古典主义”的挑战,开始着手重塑凯恩斯主义的微观基础。他们虽然接受了“新古典学派”理性人和理性预期的假设,但对持续的市场出清假设一直予以激烈的批评。他们认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劳动的非同质性、信息的不对称和菜单成本(menu cost)的存在,以及关心公平的经济主体行为,使得价格和工资的调整存在名义的或实际的刚性(nominal and real rigidity)。刚性使得价格和工资不能足够迅速地调整以出清市场,于是名义和真实的需求和供给冲击将导致产量和就业巨大的真实效应。产量和就业对其均衡值的偏离是巨大而长久的,而且毫无疑问这种偏离对经济福利是有害的。政府因此要对经济采取干预的政策,并且这种政策干预是有效的。

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不可能连续出清,甚至不可能出清。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国照搬前苏联集中计划的模式来管理经济,国有企业内部实行物资和原材料的计划调拨分配,财务上实行统支统收;银行系统也采用条块分割的方式来实行现金发行计划和贷款计划的数量性管理。在这种体制下,市场的作用被压缩到了最低点,市场非均衡占据了统治地位,很难想象会有持续的市场出清。经济转型之后,由于我国实行渐进的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因此整体经济中的持续市场出清也是不可能的。例如,我国到目前为止仍实行固定利率制度,货币市场不存在利率机制调整货币供求,更不用说快速的调整。

市场非出清的可能性意味着,在一些时候,我们必须利用非均衡分析方法来分析特定的问题。陈平等 [18} 对现阶段人民币汇率非均衡机制的分析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

市场非出清的可能性还意味着,与“古典二分法”不同,名义冲击很可能对真实经济总量造成巨大和持久的影响。王曦等(2003)[19] 对我国货币市场实际运行态势的分析表明,我国货币市场的冲击作用具有波及性、永久性和持续性;货币市场失衡是普遍现象;宏观总量在向均衡的渐进调节过程中呈振荡性波动,存在超调现象。

(三)经济转型中的预期

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的思想最早可能起源于Muth,[20] 1961年他认为:“预期就是对未来事件有根据的预言,因此预期与相关经济理论的预言是基本一样的。”大约10年之后,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才正式将这个假说吸收到宏观经济研究中;随后,该假说开始被新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采纳。理性预期是指在形成关于某一变量未来值的预期时,理性的经济主体会最有效地利用所有可以得到的该变量决定因素的信息。新古典和新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一般使用的是理性预期的强形式,这与马思的假说相符,即认为:经济主体对经济变量的主观预期将同这些变量的客观数学条件期望一致,或者说理性预期不存在任何系统误差。如果在时期t要预测t+1时的变量Xt+1,则理性预期意味着:

Xet+1=E[Xt+1|It]

其中,It为时间t时的信息集。理性预期也可以表示为:

Xet+1=E[Xt+1| It]=Xt+1+εt+1

其中,ε为理性预期的误差,E[εt+1]=0,E[εt+1| It]=0。

E[εt+1]=0和E[εt+1| It]=0清楚地显示,理性预期不存在系统误差。

就笔者而言,理性预期的思想无疑是正确的。这首先是因为,如果我们采用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代表性的理性人假说,我们实际上就是假定,他(她)具有和真正的经济学家一样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注:这个假定可能过强了,一个相对弱的解释是理性的经济主体可以从公开得到的专业经济学家的研究报告中获悉专业预测。)

这就是说,理性人没有任何理由不高效率地运用他(她)可以获得的公开的信息。其次,可以证明,很多其他的预期形式,例如适用性预期、外推型预期等,实际上都是理性预期的特例,是特殊随机过程下理性预期的特殊实现。但问题的关键是: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经济人是怎样进行预期的?

四、“试错法”改革的随机过程表述

“试错法”经济转型,其含义是:改革者在推进下一步的改革时,除了大方向以外,其依据就是当前的改革推进程度。在数学上,如果可以把某些制度改革的推进想象为一个性的随机制度向量的变动,则该制度向量刚好具有随机过程中的马尔可夫性(Markov property:是指随机向量的下一期变动只与该向量的当前实现有关,与历史无关)。这就是本文要提出的假说――“试错法”改革的马尔可夫过程表述。为了使这个假说更有适用性,我们分别考虑了两种表述:

强形式:Xt+1=AXt+C+εt+1(1)

弱形式:Xt+1=AXt+C+μ(Zt)+εt+1 (2)

其中,X为制度向量, A为系数矩阵,C为趋势向量,ε为i.i.d.的白噪声,It为时间t时的信息集,函数μ(・)表示其他当前状态向量(Z)对改革推进的影响。由于μ(・)利用了额外的信息,因此式(2)的假设要弱于式(1)。弱形式的一个例子是我国政府在1988年宣布要进行“价格闯关”的情形,其中μ (・)表明了“政府宣布”的作用。

这种“试错法”的改革推进特点对经济主体的预期行为而言,就是他们缺乏或只具有很少的信息来预测未来。对式(1)和式(2)取条件期望,有:

预期强形式:E(Xt+1| It)=AXt+C (3)

预期弱形式:E(Xt+1| It)=AXt+C+μ(Ωt)(4)

式(3)表明,对改革推进的预期只与当前的改革安排有关,与改革的历史无关;式(4)虽然利用了当前改革推进的额外信息,但仍与历史无关。

以上分析说明,由于经济主体在预期时只使用了最近的信息,因此其预期表现出“短视(myopia)”的特征。

五、结语

在“试错法”的改革过程中,制度背景不同、经济结构不同导致了中国宏观经济殊的微观行为方式。此时,直接照搬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模型是误导的,必然遭受到“卢卡斯批评”,产生系统性错误。解决这个问题应从深层次着手,将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重塑转型时期的中国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作为这个工作的第一步,我们重新定义经济转型时期的公理化假定,包括对“试错法”改革的马尔可夫过程表述、特殊制度下的代表性的理性人假设、市场非出清的可能以及理性预期假说。下一步的任务就是,针对具体问题,利用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技术展开分析。在这方面,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Sachs, J. D., Woo Wing Thye and Yang Xiaokai. Economic Reforms and Constitutional Transition [Working Paper].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t Harvard University, 2000.

[2]Jefferson, G. H., and R. G. Thomas. Enterprise Reform in Chinese Industry [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1994,(8, 2).

[3]吴敬琏.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 [M] .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4]Tian Guoqiang.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Chinese Collective Enterprises [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0,(28).

[5]Bai Chong.en, David D. Li and Yijiang Wang. Enterprise 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When Is Up Really Down? [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7,(24).

[6]Svejnar J. Productive Efficiency and Employment. In William A. Byrd and Q. Lin, Eds. China’s Rural Industry: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M]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7]Chou, W.L. and Shih, Y.C.The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of Chinese Renminbi [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8,Vol26.

[8]张晓朴. 均衡与失衡:1978-1999人民币汇率合理性评估 [J]. 金融研究,2000, (8).

[9]林伯强. 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的估计与实际汇率错位的测算 [J] . 经济研究, 2000,(12).

[10]Cowgill P. A. A 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Analysis of Post.Reform China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Geogia, 2001.

[11]Song Haiyan, Liu Zinan and Jiang Ping. Analyzing the Determinants of China’s Aggregate Investment in the Reform Period [J]. China Economic Review, 12(2001),227-242.

[12]Snowdon, B., H. Vane and P. Wynarczyk. A Modern Guide to Macroeconomics[M] .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1994.

[13]Hamilton, J. D. Time Series Analysis[M]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14]Lucas, R. E. Jr. Econometric Policy Evaluation: A Critique. in K. Brunner and A. Meltzer(eds), The Phillips Curve and Labor Markets[M] .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1976.

[15]刘小玄,刘芍佳. 双重目标的企业行为模型――兼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 [J] . 经济研究, 1998,(11).

[16]Wang Xi. Investment Behavior and Investment Aggregate During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 [J].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2006, (2).

[17]王曦. 经济转型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流通速度 [J]. 经济研究, 2001, (10).

[18]陈平,王曦. 人民币汇率的非均衡分析与汇率制度的宏观效率 [J]. 经济研究, 2002,(6).

篇7

而从投资从业人的角度来看,目前的时期可能就处于较大波动的时期或者波动的预备阶段。我们说比较剧烈而不是剧烈波动,是因为在我们的预期当中,至少整体的宏观环境是相对稳定的,这是相比之上世纪初以及上世纪中期而言。而且从波动的范畴来说,可能经济领域的变化,要比政治领域的变化更加明显。然后经济领域的变动结果,再回过头来影响政治格局,当然这是更长时间之后的事情了。

而且以我们目前的关注度,即使仅仅关注经济一个领域,也是非常困难的事。并且即使意识到经济领域的未来变化,却依然难以割舍我们以往的思维模式。最典型的来说,现在宏观经济分析以及投资策略研究,依然是无数投资分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主要组成部分。而无数的投资者,也依然执著于自上而下的、从宏观经济去判断大盘未来走势。即使已经被今年以来的结构性行情打击的无以复加,但依然寄希望于对上证指数的分析,期望能抄到一个大盘的底部,这从银行股的无数次萌动可见一斑,同时继续无视其他更加波澜壮阔的结构性机会,却没有发现,经济结构与市场结构,经济属性与市场属性都已经或者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

有人说,中国股市的前十年,属于大盘时代,当时股票品种太少,随便买一只,而不用管公司是做什么的,就可以享受不少于大盘指数的收益。尔后十年,以2006、2007年的大牛市为代表,其特点就体现出以板块为主的操作模式的开始,主要的操作形式就是以风格轮动和行业轮动为主,从而获取超越大盘的收益。

篇8

(二)ln-shim序列的bp滤波

频谱滤波(bp)利用谱分析方法对经济时间序列的周期进行分解。根据黄继平、黄良文(2003j的研究,大致可以认为上证指数在18个月至60个_月之间存在波动,因此,可以把wp=1/18(p=18),wq=1/60(g=18)作为切断频率。采用bk固定长度对称滤波,设定滞后项数为18,循环周期pt=18,pu=60,分解结果如图3所示。从保存的权重矩阵可以看出,2~3年周期成分的权重最大,可以作为上证指数的循环要素。需要注意的是股市周期是一种重复出现的价格周期,它属于时间周期。价格波动的底部称为波谷,顶部称为波峰,周期长度是从波谷到波谷测量的。

从序列循环因素图可看出,在1994~1996,1996~1999,1999~2002,2002~2006,2006~2008年间存在上证指数的周期循环。当然股市周期也可以从波峰到波峰测量,但时间序列中波峰通常不如波谷那样稳定而可靠。

2 公司管理能力。公司内在价值不仅取决于各种显性的财务指标,而且公司隐性的管理能力也很重要。在股市周期性波动的波谷,寻求安全边际高的投资目标需要同时兼顾两个方面。投资大师巴菲特对公司管理能力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者的行为是否理性。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公司最重要的管理是公司资金的分配。从长远来看,资金分配决定了股东投资的价值,如何分配公司盈利——继续投资还是分配给股东,是一个逻辑和理性的问题。(2)管理者是否坦诚。在股市投资中,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是以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为依据的,但许多管理者在对外报告公司业绩时乐观有余而诚信稳健不 足,这是经理人员为了追求自己的短期利益所致。因此,能够坚持全面、真实地披露公司财务状况的管理风格,成为考察公司管理能力的一个标准。(3)管理行为是否有效。公司管理者可能盲目模仿、争相攀比同类公司的行为,包括扩张、并购、建立经理奖励制度等等,这些行为可能带来平庸的回报甚至损失。

(二)公司外因分析

1 公司所处行业背景。行业研究是对上市公司进行分析的前提,也是连接宏观经济分析和上市公司分析的桥梁,是价值分析的重要环节。行业有特定的生命周期,处在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的行业,其投资价值不一样;而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同地位的行业,其投资价值也不一样。在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良好、速度增长、效益提高的情况下,有些部门的增长与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同步,有些部门则高于或低于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因此,投资者应选择与经济增长同步的要素密集使用行业及在行业生命周期中处于成长期和稳定期的行业。

2 宏观市场背景。(1)宏观经济及国家政策。经济周期和政策周期对股市周期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研究价值投资时,必须考虑作用于股市的外部力量所构成的系统性风险。对于宏观经济,主要考察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及其趋势,预测其周期,从而对股票投资做出前瞻性决策;对于国家政策,主要分析其对股市周期的影响和对行业的影响,以及对上市公司业绩构成的影响。宏观经济和国家政策的变化,对于投资股票和持有股票时间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2)投资主体。投资主体的构成对股市的发展及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法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在投资理念方面的差异是明显的,因此投资主体也是研究价值投资时需要考虑的因素。目前投资者的过度反应仍然是价值投资可以利用的一个机会。

四、以2006~2008年市场波动周期为例进行检验

篇9

【关键词】货币供给 货币缺口 货币政策

一、引言

流动性过剩会造成资产价格的上涨,也会带来通货膨胀。流动性不足则有可能带来经济停滞甚至危机。我国2003-2006年处于流动性过剩状态,2006年以来股票市场迎来牛市。有人认为这是资金过多造成的,流动性过剩为股市提供了足够多的资金。事实上 流动性过剩会引起资产价格的上涨,这个结论得到很多学者的支持。国家统计局宏观经济分析课题组(2008)认为造成国内2006年左右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体系资金过多。此外,还有流动性过剩会引起社会上出现过多闲置资金,企业会更加热衷投资,将实业转向泡沫行业;流动性过剩也会造成货币政策传导效力不足,使大量资金活动于在资本市场内,游离实体经济之外,致使出现表面流动性过剩,实际内里不足的矛盾现象,破坏了宏观经济结构。

其实国外很早就开始了有关流动性研究问题的研究,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国内从2007年也开始大量研究该问题。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是探讨流动性涵义;二是评估流动性状态;三是深入研究流动性发生变化的根源及影响;四是不同层次的流动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流动性状态对央行未来采取政策的影响。其中流动性涵义的界定是研究流动性问题的基础,流动性的评估方法以及其影响因素是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对经济的影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稳定货币政策制度。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流动性研究发展至今,关于流动性涵义,国内外学者意见趋于一致,认为流动性不仅仅只是凯恩斯当年所提出的货币概念,而是将其分内涵和外延,包括其他金融资产。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2008)、周吉人(2013)、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课题组(2013)均根据不同主体将流动性分为货币流动性、银行体系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着三个层次。其中货币流动性指货币的充裕程度;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指商业银行整体资产的扩张情况;市场流动性则讨论在金融市场上资产变现的难易程度。从现有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外的研究都将流动性分为多个层次,有差别的只是根据国家的特性而或分三层亦或两层,总体来讲,大体相当。

在评估整个经济流动性状态中,国内学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就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微观角度上研究者多半自觉或不自觉地直接将中间的银行体系流动性直接认定为整个经济的流动性状态(陆磊,2007),主要的评估主要有:存贷差、存贷比、存贷款增速、备付金比例、超额准备金率和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以及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率等指标。从宏观角度上研究者则主要利用价格缺口法、名义货币缺口法、实际货币缺口法以及货币过剩法,马歇尔K值系数,M/GDP对其趋势值的偏离等等。国内的流动性层次的划分主要是从基础性的货币流动性到中间层次的银行体系流动性,最后直到下游的市场流动性。而上述不论是微观角度还是宏观角度,基层的市场流动性都是被分割在外的,且多为数量型指标,央行制定货币政策也多半采取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等,收效也不错,造成这种局面也许是由于国内的制度以及历史因素造成的。

然而,我国当下正处于经济改革阶段,在金融体制变革和经济结构也在不断转型等诸多因素下,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创新使用了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抵押补充贷款(PSL)、常设借贷便利(SLF)和中期借贷便利(MLF)以及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来调整流动性结构。这些创新的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表面上看上去依旧为数量型调节方式,但从深层上考虑,是引导长短期利率。在发达经济体系中,货币当局多半利用利率等价格型调节工具。美、日、欧洲在面对经济危机时,多半先采用零利率政策。改革的过程中国内货币当局也正在慢慢弱化数量调控,强化价格调控。

本文认为货币过剩在理论上表明为货币供给的总量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会引起房价、股市等资产价格的上涨以及通货膨胀。根据此定义,本文应用我国1997年第一季度至2013年第四季度的数据,来分析实际货币供给和均衡货币供给以及实际货币缺口的关系。

二、模型检验与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样本范围为1997年第一季度至2013年第四季度,变量(图1)采用的均为季度数据,且均经过X-12方法进行了季节调整。所有样本数据均来源于WIND数据库。本文利用Eviews6.0软件先列出均衡货币供给量序列,再对各变量及其一阶进行ADF检验和协整检验,最后做Grange因果关系检验。

(二)实证检验

赵亮(2012)通过门限面板模型研究我国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特征得出我国最佳的通货膨胀区间为[0%,3.2%]。杨祖艳(2009)认为可以通过根据政府采取货币政策治理通胀时的当下通胀数值3%来作为均衡的通胀率。以此本文中均衡的通胀率采用3%。其次,均衡的GDP增长率的测量利用生产函数、HP滤波及状态空间方法得到为7.67%。根据表达式(7)和(8)便可得到均衡的货币供给量增长率,进而可得到均衡的货币供给量序列。货币供给量与均衡的货币供给量之间的差额再扣除均衡的货币供给量即为货币缺口。

结果显示,上述变量经一阶差分后构成平稳序列,均为一阶单整过程I(1)。接下来进行协整检验以避免“伪回归”问题。如下表:

ms与mgap协整检验结果

结果表明,实际的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缺口存在着明显的协整关系,也就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经过上述两步,最后对其进行Grange因果关系检验,以进一步分析三者关系。

Grange因果关系检验

通过Grange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实际的货币供给量变化能引起实际的货币缺口变化,但后者不能引起前者变化,而且实际的货币供给量的决定也并没有参照均衡的货币供给量进行。

(三)结果分析

本文实证研究与早前一些研究结论有些许不一样,即实际的货币供给量与实际的货币缺口之间不是互为Grange因果关系。货币需求函数的不同是其中一个原因;许多学者都有研究过1997年-2009年期间的流动性状态,在此之间流动性状态与经济情况是较为吻合的。我国2008年下半年4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从17.50%降至14%,5次降低利率,从4.14%降至2.52%,同时采取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M2增速持续超两位数,其目地是向市场提供宽松的流动性资金,拉动内需以此刺激经济。从历史角度来看,当一国出现经济危机时,该国货币当局几乎是首发措施便是利用极低的利率和释放流动性缓解国内流动性出现的危机。不过在2013年6月出现的银行流动性严重不足事件中,央行是在最后的阶段才释放流动性缓解银行的短暂性的“流动性危机”。虽然最终还是释放了流动性,但从侧面可以反映央行对待市场的态度的转变,也许这也是结果出现不同的原因之一。

三、结论

本文基于货币需求理论对国内的货币供给和货币缺口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第一,我国实际货币供给与货币缺口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实际的货币供给量的决定没有参照均衡的货币供给量进行,表明满足流动性状态实际上是实际货币总量偏离实体经济所需的货币量造成的。第二,实际的货币缺口变化不能引起实际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这也说明将货币缺口作为衡量流动性过剩的度量指标已不再合适,经济改革转型的同时,货币政策中更多地应该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更多地重在调整流动性结构,使释放出的流动性能够渗透到实体经济真正所需要的地方。

自2007次贷危机以来,全球发达经济体系整体受挫,经历了很长一段艰难复苏阶段,国内虽受到些牵连,但GDP增速前期依旧呈现良好状态,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货币当局也将人民币国际化提上日程,多国利用人民币作为外贸结算货币,人民币于2015年被纳入了SDR(特别提款权)。

综上所述,无论是利率市场化还是人民币国际化,都将对货币当局制定货币政策造成一定的影响。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有研究认为可以通过利率政策或采取财政部与央行资产负债表协同的央行资产负债表政策对国内流动性进行调整。

众所周知,我国的外汇占款要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从我国的央行资产负债表来看,一方面,资产方外汇占比过重。2007年外汇占总产为68.01%,此后外汇占比增长率一直保持着两位数高速地增长,截至2013年12月,外汇占比高达83.29%。另一方面,负债方主要以储备货币(即基础货币)为主。基于我国的外汇储备的货币发行体制,资产负债表上大量的外汇占款,就会带来以下问题:大量的外汇占款,造成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本币供给压力增大,会释放出更多的流动性,进而引起通货膨胀,在面对上述情形,央行要防止过高过快的释放流动性,则必须进行对冲,此外在财政部的协同帮助下,央行的一系列对冲流动性举措也许能达到更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流动性的度量及其资产价格的关系[J].金融研究,2008,(9).

[2]国家统计局宏观经济分析课题组.近两年来价格上涨的特征、原因及走势分析[J].统计研究,2008.

[3]杜晓宇.我国货币供给与货币缺口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3).

[4]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课题组.中国央行流动性供给机制:问题及改进[J].上海金融,2013

[5]周吉人.重新认识流动性和流动性风险管理[J].宏观经济研究,2013,(9).

篇10

摘 要: 步入21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已经由过去的欧美繁盛转瞬间变为亚太繁荣,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亚太这块新兴的繁荣大陆上,而次贷危机的席卷更让这种关注变得无可取代,在亚洲,中国的崛起在世人眼中无疑是惊人的,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更是让许多西方国家望洋兴叹,在过去10年中,中国依靠正确的宏观经济调控引导使得其发展进入了飞速时期,经济增长总值更是一路领先。通过对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不断摸索与研究,发现我国宏观经济的相关调控在当前依旧面临着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尤为突出的特点是它们并非短期之内可以马上得到解决,而是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而过去急速发展的模式让一些未能及时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都在发展之后集中的爆发出来,如何妥善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值得深思。

关键词: 总需求管理 市场经济与动态均衡 总供给与发展模式转变

乍看之下,因为无论何种经济体都会面临着宏观经济所带来的问题,而以中国宏观经济问题作为标题就会显得不太合乎逻辑,但是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种问题的确是当今世界经济范围内普遍关注的方向。对于中国而言其经济发展已经连续30年走高,而摆在我们面前的经济问题到底是短中期还是长期,值得每一位经济学者做出思考。

一、宏观经济理论的长期分析方法

对于长期宏观经济问题的讨论,因为其具有很大的抽象因素,所以一般在讨论时可以将其分为两部分以便更好的解析。

其一是交易理解的实际产出与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如果对所使用的技术不加以改变,而是单纯的投入,其产出也应该同比增高,但是受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等相关因素的相互干扰,就会使得投入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变为动态下降(理论上甚至可以降至为0)。这种理论看似过于抽象,但也并不是没有实例(例如在前苏联解体之前,政府虽然对经济的投资不断增大,但是其经济还是陷入了无法挽回的境地)。而与之对立的,是一些发达经济体虽然没有过快的增长速度但是却依旧保持着较为理想的活力,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投入递减效应。

其二便是更为抽象的解析了,一个健康成熟的经济体可以利用价格自由调整的市场经济机制作为其发展的基础,并依照市场当下的选择预判出最优的消费储蓄比率,最终使得可以将今天储蓄转化为明天消费的灵活市场体系。而病态的经济体制则是一种不顾市场经济导向,以超前消费为理性选择地盲目之举,这种现象如果不加以遏制就会发展成现实中美国次贷危机的真实写照。

二、中国长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首先,可以将中国30年来的经济发展进行展开似的简要分析。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对于资本的需求要远远大于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这就使得在那个年资的收益十分的高,而当时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仅满足了高速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形成了低工资与高增长之间的循环,也将进一步将高收益与低工资之间的循环做到了强化。这种不太健全的双重循环交叉的推动,支持了我国经济持续30年在高投资低消费的轨道上运行。这种发展模式在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之前也出现过,

其次,这种发展模式是否可以得到长期性的持续?如果无法持续,那其主要的症结又体现在哪里?例如过去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让中国成为低端制造品基地,而通过手工制造中国也获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去低廉的劳动力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缺,直接变相的提高了商品的价格,随之引起的是市场对商品的需求减少,这些变故都最终导致中国过去的低价劳动力已经成为一去不返的标志。

最后,资本动态的无效与生产过剩之间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一种良好的生产方式会因为其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而促使市场表现出非理性的亢奋,直接的表现就是会将过多的投资盲目的引入其中,而这种过多的投资会不会引起收益缩水便成了不得而知的未知数。

三、中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对策

时至今日,新兴崛起的金砖国家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后,都已经逐步进入了发展的调整阶段,这其中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境况更为强劲,但是需要做出调整的事态已经无法阻挡。通过对别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借鉴,不难发现市场是最为敏感的经济试验田,中长期的经济调整计划对于未来的发展更为有利。在过去的发展道路上,中国经历了让世界为之瞩目的创业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而这些新鲜的血液也大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崛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一大批新兴崛起的企业公司都面临着逐渐老化的趋势。而要想在这种老化的大流中生存下来,就要学会不断的寻求创新与突破。其次是关于规范经济体制建设的问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经济发展体制而言同样如此,只有一个规范合理的经济发展环境,所有的经济起步才会得到根本性的保障。最后是当地政府与创新关系之间的问题。长期以来,对于市场经济而言政府所起到的作用似乎只有管制,但其实科学合理的政府决策是可以起到帮助经济发展的作用的。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经济若想长期保证发展,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调控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加快对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调整步伐。积极构建包括煤、电价、天然气及成品油等在内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价,彻底来改变资源要素价格长期不合理的情况。第二要不断加快垄断行业及部分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可以通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来在国有企业内部推行公司治理制度,还可以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能够进入到部分垄断行业的领域中来。第三在我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不够强大和世界经济复苏不到位的大形势下,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要过早停止,相反还要继续采取更多的必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当前的经济发展,以确保我国的经济能保持持续回升的发展态势,同时能有效缓解经济发展的压力。 (作者单位:鞍山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流动性回收与新规划效应下的中国宏观经济[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