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理论范文

时间:2023-08-18 17:5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教学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教学理论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95-02

一、“分层次教学”的主旨思想

“分层次教学”的主旨思想是:教师的“教”要考虑到学生“学”的特点,因为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学方法也应体现出差异。根据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群体,教学活动相应地也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开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挖掘利用学生的差异,以此促进全体学生的文化素质发展。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一)心理学研究基础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浅至深、从现象透过本质、从具体深入到抽象、由单一发展到繁杂的过程。教学活动实质上是教师指导学生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过程。在语文教学中,不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存在着高低差别,因此制定教学计划前必须要清楚人的认识规律。

(二)教育教学理论根据

客观来说,学生在基本知识基础、性格爱好、智商水平、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技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吸收和接受教学内容的能力也存在差别,这决定了教学活动必须要实事求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让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和提高。

(三)教育教学现实依据

在传统教学模式面前,许多普通高中都遇到不少困难。一是当前的高中知识理论程度高,抽象思维能力要求高;二是普通高中开展教学活动都以升学率为单一目标导向,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激励下,许多教师采用非合理教学方式,造成多数学生陪读少数所谓的“尖子生”的现象,极大地伤害了大部分学生的自尊和学习动力,也违背了教育理念。

三、高中语文教学的“分层次教学”实践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遵循“分层次教学”的方法,是继承和发扬“分层教学思想”理论的具体体现。根据“分层次教学”方法,学校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班,各班开展分层次教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在实施分层次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不同种类的操作模式。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操作模式以供讨论:

(一)班级的分层

学校根据学生升学语文成绩,在入校时进行分班。因为语文能力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要实现科学合理的分层分班,必须以学生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上期考试的语文成绩和平时的作业情况作为参考依据,除此之外,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兴趣和方法、学习能力和意志力、写作水平等方面也是分层分班的重要考虑因素。要努力避免学生对分层分班的抵触情绪产生,学校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分层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引导学生在内心接受并支持分层教学。同时要动态调整分层,积极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进取。

(二)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感

教学长期目标是给所有学生树立要达到的学习目标。长期目标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它与学生的学习吸收能力、思维习惯、进取心和意志力息息相关。短期教学目标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对学生成绩考核后形成的,在最近一段时间或阶段性考试时可达到的目标。长、短期目标要有机结合,层次鲜明、目的明确,尤其是对排名靠后的学生,要循循善诱激励其渐渐进步。

三、课堂教学的分层

1.学习目标的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级别的班级开展教学活动时,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此外,还需对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层次水平再次细分,按个体能力水平提出个人学习目标,让每一位学生清楚知道自己的学习任务,了解自己所必须要掌握的学习内容,并保证达到目标。

2.课堂提问的分层。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情况分层次提问,基础一般的学生回答基础性的问题,对中等生可以设置相对灵活的问题,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难度高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和讨论,强化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敢于思考核发表自己的见解。

3.作业任务的分层。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量须相同,但内容侧重点要有所区分,课上和课后作业分三个层次。基础层学生重点练习基础题型,中等层学生练习一部分基础题,同时增加适量略有难度的题目,对于高层次的学生,需有针对性地布置基础性、灵活性、综合性的题型。作业分层设定和布置,既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感到轻松、自信,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学习辅导分层。要鼓励高层次的学生多主动思考,勇于去发现和独立解决问题;老师可适当点拨中等层次的学生,引导大家思考和讨论;教师要对基础层学生开展耐心详细的辅导,帮助他们建立面对难题的自信,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和积极发言,积极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

5.考试测验的分层。在设置检测试卷时,要配置必作题和选作题,基础层次的学生必须完成必作题,鼓励中等层学生在完成必作题后,试着挑战部分选作题,高层次学生则要求完成所有题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按要求完成相应的题型和题量就可获得相同的成绩分数,这能有效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态伦理道德的关注越来越重视,因此培养学生们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尤为必要。学生生态伦理道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属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范畴中的,因此也可以认为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中阶段作为学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语文教学在生态伦理道德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此,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一、在文本研习中熏陶

语文新课程在基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在教材中编排了非常多关于人与自然方面的文章。这些课文在为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生态意识,为学生们生态伦理道德观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几千年来传承了大量关于大自然的名篇佳作,这些美文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无疑是极好的素材。例如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春江花月夜》就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在具体的教学当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一名句进行赏析与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引入刘希夷所作《白头翁》中“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来引导学生感悟古人对于天人关系的认识与感受:生命与宇宙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得以展示,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哲学思想。而诗人风格独特的审美体验与人生感悟更是让学生获得了很多启迪。

总的来说,引导学生进行这些文本的研习,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对自然美的世界加以感悟,并树立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这对于学生建立起同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在阅读讲练中渗透

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在这一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用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材料来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渗透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就近几年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来说就极具特色。 2002年全国卷阅读题《沙尘暴》、2007年四川卷阅读题《瓦斯的开发与利用》、2007年全国卷阅读题《关于保护生态多样性》、2008年湖北卷阅读题《关于湿地》这些文章都是向学生们渗透生态教育的好文章。因此,教师在知道学生做题的过程当中,可以适当的向学生们介绍一些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问题的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生态教育的影响,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提升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观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再比如学生进行古文翻译训练时,教师就可以通过选用国学经典中与生态伦理道相关的文章进行训练文本,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古汉语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生态伦理道德修养。如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等,学生通过学习或多或少的都可以了解到孟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思想。

三、在实践活动中体会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对外界的认识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这一主张,语文课程应该同其他课程、书本学习以及实践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高中语文教学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了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进一步的接触社会、认识自然,以实现语文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效果。正因如此,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更应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以体会,建立起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学习《像山那样思考》这一课文时,老师可以围绕这一课文要求的学习目标与人文内涵来组织学生开展以“环保、生态”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增强,在无意识中也会提高学生对于生态环保方面的重视,乃至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当中去。不仅如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运用的相关学习当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与环保有关的宣传语、广告词,让学生来做出赏析、点评,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创作进行评比。这样一来,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精神得到了培养,而且有利于促进高中语文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总而言之,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生态伦理道德,不但可以极大的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眼界、丰富社会经验,而且对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也有良好的效果。实践中感悟是校内外沟通的大融合,这一举措势必会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因此,高中语文生态伦理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究、感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样,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的体会也会深深的影响到其自身的生态伦理道德观。

【参考文献】

[1]邵建新,朱永芳.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0(02)

[2]朱永芳.语文教学中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J].教育.2010(01)

[3]冯景龙.浅议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J].双语学习.2007(08)

[4]江红.关于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 2005(12)

篇3

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高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学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教学的渗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所以需要加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学[2]。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教学的渗入方法主要有:

第一,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信息在实际教学中,地理教学知识与德育教育教学的知识,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的显性的,德育知识是隐性的,所以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的挖掘地理教学中的信息,领会地理教学中的德育知识、情感、思想,合理的利用地理教学时间,将从地理教材中获取的德育教育知识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学习,实现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入。教师需要对地理教材中的蕴含的德育知识、情感、思想有一个较高的认识和领悟,只有这样才可以很好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德育学习,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将德育教育教学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第二,获取最新的地理信息进行引导地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日常日常生活中会接收各种各样的地理信息,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自己获取的最新的地理信息,及时的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对最新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客观的角度进行事物的分析。教师将最新的地理信息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要将其中存在的利与弊指出,将其中蕴含的德育教育信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理解其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和内容,实现地理教学中德育的渗入。

第三,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地理是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学科,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学科,地理信息知识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在地理信息知识中隐藏的德育知识往往被人们忽略。为了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地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合作,根据高中生阶段的不同、以及高中生的思想形成特征,组织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地理信息知识中的德育信息会显现出来,此时教师需要合理的引导学生,领悟这些德育信息,并把不同的地理知识中隐藏的德育信息总结、分类,让学生通过地理知识学习合作、交流,领悟这些隐藏的德育信息,实现地理教学与德育教育教学的结合。

2、小结

篇4

STS(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Society社会)教育是教育界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旨在突出交叉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结合生活实际.它重在刺激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标准推出后,STS教育对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STS教育的优势特点就是具有互动性、开放性、综合性以及人本化等特点.

二、STS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联系生活实际,介绍物理科学前沿众所周知,高中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它所涵盖的知识面也非常广泛.首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教学内容,并且要有意识地渗透STS教育.例如,在讲“电路”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当前物理的科学前沿问题,叙说当前的新材料、超导技术、航天、通讯技术等的发展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作用,教师要给及学生了解大型及超大型集成电路、激光全息摄影、防伪技术等.其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提前设疑.教师可将社会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都系统地罗列出来,在对应的章节知识点教学时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向学生展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这样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例如,在讲“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牛顿运动定律”时,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实际问题分析.让学生了解交通事故的起因,刹车距离、动摩擦系数,等等.又如,在讲“几何光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哈勃望远镜及各种光学仪器.通过对科学前沿的了解,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科的学习是无止境的,从而促使学生更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2.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实践活动中锻炼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实地考察环境保护、噪声污染等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亲自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就会无形中得到加强.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到一些科研单位或者工矿场地,亲身体验、测量、实验、参观等.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社区做一个家庭防火调查,并通过所学物理知识提出解决问题方法.这样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都有很大的帮助.

3.注意交叉学科的知识结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不仅要讲授本学科的知识点,还要注意交叉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也是将STS教育有效渗透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讲“电磁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电磁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同时,对于一些定理和物理现象,也可以借助语文知识来汇编成顺口溜,让学生更加易于记忆.这主要是锻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物理问题,或者站在更高的起点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交叉学科之间的联系教学,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还能加强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适时举办科普讲座科普讲座的内容一般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贴近生活实际,也是物理学科的前沿问题.那么在科普讲座开展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仔细去听、去思考.必要时可以提供学生发言的机会,或者设置小组,分组进行材料报告.一般科普讲座的内容要多涉及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如航天、军事、通信技术等.这样就能吸引学生去听讲,去思考.根据社会相关热点问题,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分小组出科普小黑板报,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科学现象.小组讨论也能鼓励学生去积极地查询相关资料,相互间讨论.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探索精神,也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篇5

一、分层次问题教学法及其实质

“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与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我校对分层次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在客观上是与马赫穆托夫的这段理论相吻合的。因此,对问题教学法本身可以作出这样的界定:问题教学法是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推行分层次问题教学法,就是将问题分成A,B,C三个层次,根据不同层次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A类问题,最简单,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自主完成;B类问题,有所提高,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内部探讨学习,然后小组交流展示,达到掌握的目的;C类问题,难度较大,课堂上教师在指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前提下精讲、学生精练。“分层次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学习平台,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分层次问题教学的程序

“分层次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与实施可概括为“三环”、“六步”。

“三环”为:第一环节是创造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定向,为“生成”问题;第二环节是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个体与集体合作学习),分析、解决问题,为“探索”问题;第三环节是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为“发展”问题。

“六步”为: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步是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目的,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问题定向;第三步是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第四步是对假设方案、推论、尝试解决问题;第五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科学检验,并掌握科学方法;第六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奠定基础。

三、分层次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 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英国科学家波普曾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一一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触发新问题的问题。”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从中不难看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当好学生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和身边的现象中提取问题素材:如太阳能热水器作为一种环保能源产品已进入千家万户,但随着季节变化,太阳日照不断变化,怎样安置太阳能热水器,才能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再如贷款购房、购车的分期付款问题,彩票中奖问题,等等。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让学生知道问题源于生活实际,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促使学生从生活中不断去发现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再则,为了知识学习的达成,可向学生提供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去思考、去讨论、去体验,发生有意义的学习。如在两百多年前,一位数学家观察了下面一组算式:6=3+3,8=3+5,10=3+7,12=5+7,14=3+11,16=5+11……得到了一个猜想,他的猜想是什么?从而引人数学归纳法的知识,也让学生明了每个知识的存在都起源于问题的存在。

2 在真实问题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引导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去发现一些需要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一种现实需要当中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不仅体验到问题解决的困惑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例如:海上有一灯塔P,在它周围3海里内有暗礁,一客轮以9海里每小时的速度由西向东航行,行至A测得灯塔P在它的北偏东60℃,继续行驶10分钟后,到达B处,又测得灯塔P在它的北偏东45℃,问客轮不改变方向,继续前进有无触礁的危险?又如,易拉罐是由金属做成的,若做成圆柱形,为了让成本最省,该怎样设计?这类题目用数学知识对实际问题作出决策,真实的问题情景能使学生带着积极、主动、愉悦的情感来解决问题。

3 在问题探究中构建新知识。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问题包括起始状态(问题被认知时问题解决者所处的情况,旧知识的储备)、目标状态(问题解决者所要寻求的结果,新知识的形成),以及南操作引起的从起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种种中间状态(探究过程)。显然教学中构建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学习者的经验(个体体验、个体认知),利用个体参与探究,有利于学习者梳理已获知识、形成选择并运用经验去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同时对新知识的认知并不全部源于接受简单的供给,而来源于亲身的探究,生成于自己的思维之中。

4 在问题探究解决中寻找新问题的“生长点”。在一个问题解决后,如何产生新的问题,这是数学学习思维的连续性和持续性的体现。问题是需要不断去探索、不断思考才能形成问题,才能形成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再提出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从中引发新的问题,找到问题新的“生长点”。问题可以从书籍、报纸、新闻中收集而来,也可以由教学者自行撰写或南现成案例改写而成,甚至可以让学习者自行创作,最主要的是要能选择一个适合教学的问题。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从具体案例人手,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体验解决问题的需要。

篇6

【关键词】有效阅读;五步阅读法;悟读;赏读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抱住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从字词到段意到中心的肢解式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现象大量存在,一般性教学中重复机械性的、强行填鸭式的现象随堂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型的、虚假的演戏愈演愈烈。二是对语文课改理解出现偏差。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比较前沿的阅读教学信息,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指导不够到位,不乏有流于形式的现象,看着热闹,却没有实效。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

二、高中语文走有效阅读教学的必然性

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状,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师需要在课题研究中提升理论和实践能力;基础薄弱的学生,也更需要有更为快捷有效地有效阅读方法指导。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分解为几个方面的能力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分类更具语文学科的规范性,要求也更具体,指向也更明确。这给我们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切入点和新的实践操作平台。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力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阅读。阅读是贯穿提升语文素养整个过程的活动。而当下高耗低效的阅读教学显然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着明显的脱节。因此,寻找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必然的选择。

三、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含义

“阅读教学策略”是指运用语文教学的一定手段,遵循阅读的一定规律,教师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要求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来完成阅读任务,从而形成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如果说,阅读兴趣关注的是“想不想读”的问题、阅读方法关注的是“怎样读”的问题,那么,阅读策略关注的就是“为达到阅读目的、应当采取何种阅读方法、按怎样的步骤来读”的问题。它的理想状态是:学生拿到读物,能够自觉确定阅读目标、灵活调用阅读方法、有效监控维持阅读过程、最后能够对阅读效果作出客观评价;最终养成自觉运用策略进行有效阅读的习惯。“有效阅读教学策略”重点在于有效性的教学阅读策略研究。这个有效性,绝不同于阅读的功利性,这个有效性不仅是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还是阅读审美,以及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延伸。

四、我校“五步阅读法”具体内容

第一步:初读,了解相关资料。包括作者、背景、注释、文体等。以知识识记、积累为重点,有社会、历史知识、文体知识。第二步:通读,梳理文章思路。内容方面,涉及对象(人物主次及关系)、事件、特征(对象的性格或品质)、主旨(对象特征所体现的普遍意义或作者写作的意图)。能力要求:准确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事件的概述能力(人物+行为+结果);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能力;由个别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逻辑思维能力。形式方面,涉及段落、层次及关系。知识要求:懂得关键词、中心句;了解层次结构的几种关系(总分、并列、连贯、对照)。能力要求:准确把握关键词、中心句的能力;概括语意的能力;分析层次结构关系的能力。第三步:解读,理解重要词句的意义或作用。有表层义、语境义及作用分析。知识要求:词语积累,语法知识。能力要求:能分析词语或句子对文章主旨、对象、特征、结构、表达效果等的作用。第四步:赏读,鉴赏评价文章的内容与艺术手法。知识要求,识记常见写作手法的定义及其作用。能力要求,能判断文章内容的积极或消极意义,能指出文章的写作特点及其效果。第五步:悟读,由文章生发见解和感想。包括感受、见解、模仿与创造。知识要求:社会与生活积累,阅读积累。能力要求:联想能力,创造能力,迁移能力,表达能力。五步阅读法,清晰地呈现了阅读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流程,知识点和阅读的能力点分解到各个步骤,一目了然,阅读任务的指向性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避免阅读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五、教师在“五步阅读法”课堂的作用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体育教学; 渗透;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关键阶段, 心理尚未定型, 且在学习压力的影响下, 容易产生叛逆心理, 不利于高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至高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就当前阶段而言, 许多体育教师将过多精力与时间放在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与体育技能的传授上, 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往往处于心理困惑中, 无法摆脱负面情绪, 不利于其健康发展。因此, 作为高中体育教师应正视当前高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措施, 加强心理健康指导与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 即人的心理世界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的平衡状态, 是个体与他人维持的健康的人际关系, 并在认知水平、心理情绪、意志行为等方面始终保持在积极状态, 能长时间保持良好的调控能力。在高中体育教学实践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应及时转变当前体育教学现状,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并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学体系中来, 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 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不良情绪, 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

在体育活动中, 学生的心理逐渐从学习压力中解放出来, 并将关注点转移到体育运动中, 通过运动放松心情, 通过运动释放压力, 并对负面情绪与不良心态进行调整。就体育运动而言, 不同的运动项目其运动强度与运动节奏也各不相同, 学生通过不同节奏的体育项目, 使身心得以放松, 并逐渐摆脱在学习中产生的挫败感与自卑感, 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自信, 进而促进心理状态的改善, 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二、高中体育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高中体育运动锻炼中, 篮球、足球、体操、跑步等体育项目均对学生的体力有所要求, 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 需要有吃苦精神与意志力做支撑, 才能做好每一项体育项目。这样一来, 在体育锻炼中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 高中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 而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情感目标, 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不怕吃苦, 坚持不懈, 并学会与他人的团结协作, 促进自身意志品质的提升。

(二) 有利于改善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现如今, “健康”已不再仅仅是传统医学中的概念, 除了身体健康以外, 心理健康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课题。当前阶段, 高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多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 面临与日俱增的升学压力, 心理脆弱无处宣泄, 导致心理情绪常常处在不良状态下。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与疏导, 很容易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在高中体育教学中, 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展开全面疏导, 能进一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减轻心理负担, 使其心理状态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三)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当前, 高中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 学会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不仅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较大影响, 而且还影响其学习效果。与其他基础学科不同的是, 体育教学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来完成, 并且在具体活动的参与中能够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通过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缓解其人际交往压力, 使学生学会正确地与他人交往与配合, 进而提升其社会交往能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一) 明确培养目标,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应首先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以高中生心理健康标准为依据, 确定具体方案, 要求在体育教学实践中, 重视对学生自我认知的正确培养, 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正确地与他人交往, 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视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提升耐挫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心理, 掌握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 提升自控力。

(二)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体育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 对体育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均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讲,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心态平和、心理健康, 就会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良好的教学情境中, 并能在体育活动中彻底放松心情, 进而使其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因此, 作为体育教师, 在掌握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与体育技能的 (下转第35页) (上接第31页) 同时, 应首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且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 能够适应不同的教学情景, 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突发问题, 并为学生做好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 改善体育教育教学环境

对于高中生而言, 教育教学环境对其身心健康可产生重要影响。因此, 学校应关注对体育教育教学环境的创设, 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在教学硬环境的创设上, 应加强对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 加大对体育器材的购置, 为学生体育活动的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满足其体育运动需求;在教学软环境的创设上,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轻松的教学氛围, 无论是在师生交往上, 还是在教学气氛上, 都应让学生感受到轻松、愉悦, 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体育特长, 充分展示自我, 激发其锻炼热情, 进而提升教育效果。

(四) 通过竞赛活动, 塑造健康心态

高中学生自尊心与好胜心较强, 体育教师可针对学生的这一个性特点, 科学组织体育竞赛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体育竞赛活动, 养成良好的心理情绪, 塑造健康的心态。例如, 在班级内部组织篮球比赛, 让学生根据个人意愿进行组队,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与组内磨合, 学会正确的分工与写作, 不同的组内成员负责不同的任务, 并通过球场策略的商讨,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篮球赛场上, 所有球员以组内集体获胜为目的, 不能为了展现个人球技而不顾小组荣誉, 以此建立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 培养其竞争意识的同时, 塑造良好健康的心态。

四、结语

总之, 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 要求教师在教育工作实践中,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中体育教学而言, 教师应在对学生传授体育知识, 讲授体育技能的同时,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至体育教学活动中。本文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简要概述的基础上, 分析了高中体育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并重点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希望能为广大体育教师分享一些有价值的教学经验, 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曾祥林.浅谈高中体育教学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 2017, (10) :228.

[2]马德强.高中体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 2010, (04) :263.

篇8

关键词: 高职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法 课堂辩论赛 思维能力 辩论能力

我曾承担08高职语文第二册的教学任务。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经调查了解,高职学生虽最低录取分数线都在420分以上,实际整体学习水平却很低。在语文教学中我很快发现了这一点,有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较差,阅读理解能力甚至不如初中生,在这种情况下,单凭讲课满堂灌输语文知识是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辩论能力的。因此,我采用课堂提问法、课堂辩论赛等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一学期下来,收获颇丰。

课堂提问司空见惯,但是,提什么样的问题能使学生既感兴趣又增长才干是需要教师动脑筋的。本册书选择科技说明文较多,如《海洋与生命》、《奇妙的克隆》等,特别是《奇妙的克隆》这篇文章,内容深奥,非专业人士较难看懂,这给我们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如果把教学重点放在看懂克隆技术上面,必然事倍功半。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理解克隆技术对人类伦理道德的冲击这一方面,提出问题:公众对克隆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强烈反应?让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讲:克隆人既然和普通人一样有感情、有思维,那么,如果本人犯了罪,却让克隆人去顶包,这样对克隆人是不公平的。还有的说:克隆人和本人的关系怎么确定?是父子母子关系还是兄弟姐妹,在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的情况下,克隆人会造成人们伦理道德观念的混乱,接踵而至的是整个社会人们思想的混乱。所以,同学们最终得出结论:克隆人的问题,目前尚未解决,国家应在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慎重考虑这一问题。

紧接着我问道:如果一个人患了不治之症,我们可不可以克隆一个和这个病人一样的新人,从他身上获取健康器官?这毕竟是为了救人。学生们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的说:可以,反正救活了一个人。有的说:不可以,克隆人有感情有思想完全和人一样,你救活了一个人等于杀了另一个人,太残忍,医生变成刽子手了。还有的说:能不能克隆器官而不是克隆人?学生们的思维开始拓展,讨论到这儿完全达到了我的目的,这正是课文中的最后一个问题:克隆技术的前景是造福于人类。

通过这样的提问,课堂变得非常活跃,学生们拓展了思维空间,从单纯的学习克隆技术问题延展到思考社会伦理道德方面,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根据医学知识,我们了解到:左脑掌管语言,根据现有的知识进行逻辑推理,这是非常重要的功能。但左脑产生的语言一般没有启示性,也难以得出新的理论。右脑的功能在于感悟、想象和预料。[1]碰到一些百思不解的事情,如果出现某种启示,这是储存在右脑里的信息被调用,问题往往迎刃而解。在我们的思维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右脑的创新功能,在想象的世界中遨游。课堂提问的问题越新颖、有难度有深度有挑战性,越会激发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事先设计一些疑难问题,再加以疏导启示,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以后,会有一些奇思妙想出现,这无疑是可以增长思辨能力的。

语文课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开设,可见国家对这门传统学科的重视程度。著名作家毕淑敏说:“语文”二字,顾名思义,是又能“语”,又能“文”的,而且是先“语”而后“文”的,……请重视培养学生“语”的能力。[2]“语”字当然有很多种解释,请允许我用最简单的一种,就是“语言”――“说出你自己的话”……体察自己的内心,准确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是人生基础之一。一个人一生使用语言的场合,比使用文字的频率要多得多,……语文课应该先教会孩子们如何说,然后教会如何写。先学说清楚,有真情实感,再是写明白,文采斐然。[2]

对于毕淑敏的这番高论,我非常赞同。过去,语文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文”,即写的方面,而忽视了学生“语”,即说的方面。因此,在语文课上,我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压力较小、业余生活单一、缺乏竞争意识等特点,进行了一次辩论赛,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辩论的题目是“竞争会影响同学之间关系吗”,正方是“竞争不会影响同学关系”;反方是“竞争会影响同学关系”。赛前一周,我把所带的每个班分为两部分,一半是正方、一半是反方,在正方和反方中各挑五位种子辩手,让他们查资料,写提纲,做好充分准备。在辩论过程中,其他同学均可参与辩论。并选定一名学生做主持人。辩论过程紧张激烈,正方反方的辩论虽然稍显稚嫩,但很多学生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有的讲述历史故事据理力争,有的引用名人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更多的直接用班里同学的真实事例辩论,唇枪舌剑,场面热烈,出现了像08高职数控(1)班的许鼎政、单克国,08高职数控(2)的高娜、吴通,08高职机电(1)班孟飞,08高职机电(2)班厉坤、杨斌等优秀辩手,而且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原来对语文不感兴趣、不太听课的学生在辩论赛上思维敏捷,口齿伶俐,侃侃而谈,大显身手,和平时的萎靡不振判若两人,这充分证明了辩论赛的吸引力,也证明了“说”的重要性。

辩论赛结束后,我做了总结,我认为高职学生由于读书不多,普遍缺乏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语言较为苍白,所列古今中外事例较少,因此没有说服力。其实一个健全的口才,应该由“口”和“才”两大部分组成。“口”主要是我们的口头表达的能力,而“才”则是我们可供“口”表达的知识、才学。“口”与“才”缺一不可,有口无才,便是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有才无口,则为茶壶煮饺,满腹经纶却倒不出来。这次辩论赛,既提高了学生们“思”和“辩”的能力,又暴露出学生们“才”的缺失,对我以后指导学生读书,读什么样的书,健全学生们良好的语文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问题。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设计好的课堂提问、课堂辩论赛是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们的思辨能力的。当然,提高思辨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要探索其中规律,不断去挑战新的高度。语文教学就是一座座险峻俏丽的高峰,你登了一座高峰,放眼望去,还有更加高耸的山峰矗立在前面,你的任务就是不断地攀登,永不停息自己的脚步。

参考文献:

[1]王亦然.开发右脑.中华医学,2009,4.

篇9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语文 人文性

一、重视“以人为本”,强调人文性教育

语文教师不应把语文课程看成一种既定的死的文本,应看作是有待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开发的学习资源。学会开发适应不同智能结构的有效的课程方案,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机会。我们的语文课程应以培养多元智能为重要目标,为学生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自信,创设多元开放的课堂,与鲜活的时代紧密相连。旨在陶冶性情、唤醒心灵、自我构建,促进生命个体的总体生成。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根据炼词需要设计成语接龙,仿例造句活动;根据作文积累和历练需要可以设计口头作文比赛,诗词意境描绘;根据课文讲故事、演讲比赛,联系课文内容一问一答访谈;根据评价鉴赏需要可以设计课本剧表演、鉴赏、学生讲课、学生命题、答题以及举行书法比赛等活动。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讲话欲、表演欲、特长展示欲,让学生有自信力、成就感、快乐感。

二、积极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在多元智能环境里,为学生提供单一的、直接用于激发学生某些智能的素材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设计出一些让学生感到有意义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各种智能组合,如基于语文学科的专题学习就是与此相吻合的。一方面,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提供的专题素材要跨越学科界限,做到资源的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研究同一专题的不同方面,这就有了选择学习材料的自由,同时也有充分的机会探索各个学习领域。另一方面,在专题学习中,学生需要规划自己的学习,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如提出问题、拟定计划、收集信息、记录统计、分析整理信息、发表意见、讨论交流等,学生不仅需要运用各种基本技能,也获得了使用不同的技巧和智能进行学习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制于课本,而是在做中学,从而体验更深刻,知识经验更丰富。

三、转变观念,更新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并非像传统智力定义所说的那样,是以语言和数理逻辑等能力为核心的,也并非是以此作为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是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为核心的,也是以此作为衡量智力高低的标准的。这一全新的智能理论对于课程评价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个与真实生活相关、能提供一个有关学生学习的丰富描述的多元评价系统。(1)内容更新。对评价对象的各种能力进行全面综合考查,如把学生课前训练,平时发言次数、社会实践报告等项目也纳入期末成绩评定,让更多的学生愉快参与到学习中来,树立新的课程观。(2)功能更新。应由注重甄别和选拔学生转向注重培养学生,帮助每个学生建立成就感和自信心,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学生观。(3)方法更新。应有效整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泯灭于僵硬的数字、分数,而应客观地反映学生发展的丰富性和生动活泼的个性,应适当加入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名著课外阅读、精神面貌、道德品质等定性评价,树立新的教学观。(4)对象更新。应由过分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超越,通过关注“过程”促进“结果”的提高。(5)主体更新。应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元化,以人为本,由被动的评价接受者转换成评价的自觉构建者,由评价客体转换成评价主体,达到人的自由。注重积极肯定、欣赏式的评价,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评、互评的作用,以获取更广泛的评价信息来源,促进被评学生内省智能和人际智能的提高,树立新的评价观。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

(一)合理运用教学软件

所谓的教学软件其实就是指课件,是软件应用于教学领域内的独特称呼。在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软件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软件,一般都是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以及Flash等软件。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地理教学灌注了新鲜血液,它把难以用语言表达出的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但是,有时由于教师准备得不充足,或者没有完全发挥出其主导作用,导致课堂气氛虽然活跃了起来,但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学生从中能够真正了解和接受的知识其实很少。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于课件的使用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要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来选择和制作课件,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接受和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对教学软件的具体应用

高中生处于青少年阶段,其思维正逐渐从感性思维转变为理性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课件的内容一定要进行科学选择。课件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其所具有的科学性。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固定概念和比较感性的内容是不需要使用课件的。如果是单纯的概念,只要教给学生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记忆就可以了。对于比较感性的内容,例如旅游地理这一类知识的讲解,只需很少的一部分图片便可以完成教学任务,根本没必要去制作大量的课件。课件的运用主要针对的是那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这样在课堂上可以直观地将其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只从旁引导即可。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要认真,可选择合适的时机插入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动态画面或者是图片,以便对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阐述。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播放一些音频和视频,以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在使用课件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将教学内容作为依据,在课件中体现出教学目标,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好地感悟。例如,在对《地球宇宙环境》一课进行讲解时,如果以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即单纯地用语言叙述,那么无论教师的口才多么的出色,讲述得多么清楚,学生也很难理解。但如果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教师在讲解之前,可以将太阳系的运行画面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然后教师再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就会更好地进行理解了。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不但能够快速地接受和理解知识,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软件的作用

(一)常用的教学软件及其使用简介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教学软件就是GoogleEarth,这款教学软件是由Google公司用于提供地图搜索服务的网络软件,它能够提供非常清晰的遥感影像,小到居民的住宅,大到整个空间都能够非常清楚地展示出来,可以让学生在封闭的校园内对宇宙进行观察,掌握全球动态。将这款软件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完成“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在安装GoogleEarth软件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自己在旁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当软件安装完成之后就可以利用它进行高效率的地理教学了。

(二)关于GoogleEarth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