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5 05:5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厂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厂人才培养工作计划

篇1

2013年11月1日,2013北京市植物工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二次技术委员会暨设施园艺高端技术论坛在北京市龙城华美达酒店召开。本次会议是由北京京鹏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北京市植物工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专家、北京京鹏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部分客户代表、媒体人士等60余人应邀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京鹏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吕科主持,公司董事长田真致欢迎辞。与会专家听取了北京市植物工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周增产教授汇报了一年来北京市植物工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平台的建设情况、未来发展方向和工作计划。与会专家对科研平台的建设情况、植物工厂产业化发展遇到的瓶颈及解决措施、无土栽培未来发展前景和北京市植物工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下一步工作计划出谋献策。

日本千叶大学的Toru Maruo教授应邀介绍了日本植物工厂关键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齐飞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张志斌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邹志荣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花卉蔬菜研究所蒋卫杰研究员、山东农业大学王秀峰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李道亮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卢凤君教授、沈阳农业大学孙周平博士等8 位专家分别就中国设施园艺产业升级、现代农业设施的区域分布特点及未来格局、设施园艺人才培养方式探讨、无土栽培类型与应用、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园艺上的应用、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路径等内容做了主旨报告,与在座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会后,与会专家和代表还实地参观了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双埠头村的北京市植物工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平台。该基地占地面积22.7 hm2,是一个坚持自主创新,通过产-学-研联合,集成多学科优势,进行设施农业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平台。其中,国内首座最大规模的“植物工厂”和集成了低碳节能技术、物联网信息技术、智能花卉栽培传输一体化系统、多种立体栽培模式等功能的“智慧温室”引起了各位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

本次论坛的召开将对我国设施园艺的现代化发展,特别是植物工厂新技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2

1.实施项目化教学针对汽车维修接待人员的组织要求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可设置专业基本技能群和岗位能力群,不同能力群设置不同课程,并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比如对于专业基本技能群课程的教学设计,应改变传统教学中“理论+实训”的方式,采用注重教学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的项目化教学,将教、学、做融为一体,综合考虑学生的素质、技能和知识目标,在此过程中,将每个模块的内容分成若干个工作项目,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项目任务、目标、工作计划、工作程序等,学生分工合作,进行计划实施,然后采用师评和自评方式,师生共同检查、评估项目工作成果,按照工作过程组织学习过程,每个学生既有知识学习,又有技能操作学习,实现了学习、工作、工具、方法、对象和劳动组织方式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和现代生产、服务意识。

2.创设教学情景情景教学法属于项目化教学,是根据学生可能担任的职务和实际教学内容,编制一套与该职务相似的项目,将学生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学生在情景中自主处理各种问题。情景教学可分为准备、实施、评价三个阶段。比如在学习汽车服务与礼仪洽谈技巧时,教师可选择大众、丰田、东风雪铁龙等这些常见品牌4S店的服务接待人员培训教材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流程和步骤;之后进行现场模拟,让学生针对工作流程的不同阶段扮演客户、接待人员、维修人员等不同角色,指导教师可根据情景的发展随时向观看的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现场解答;最后采用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的方法考核学生经过角色扮演后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进行基础训练后,教师可带学生进入4S店进行实地考察和锻炼,使他们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体验接待顾客的过程,并与维修接待人员加强交流,让学生从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及时做出改进。

3.教学保障条件加大汽车维修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创建一体化教室和仿真实验室,设置多媒体教学区、汽车零部件陈列展示区、接待区、交车区等,配备完整的教学资料,比如教学进度表、管理文件、教材、教师指导材料、汽车配件名录、学生学习工作单和成绩表、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仿真实训软件等,为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训练提供条件。加大校企合作建设推进,比如我们学院就与宝马、上海大众、东风标志、雪铁龙、上海通用、一汽大众等厂家进行合作,使用厂家最新资料、设备,使用各培训中心的仿真实训场地。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应积极为教师创造知识能力提高的条件,让教师深入工厂、企业实习,学习汽车维修接待技术,强化实践教学经验,同时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交流,聘请企业高技术人员到学院开展讲座,努力培养一支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熟练实践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汽车维修接待教学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二、结束语

篇3

[关键词]顶岗实习 工学结合 岗位意识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是实现高职实践教学与职业工作零距离对接的高职教学基本规范,是高等职业院校培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关键教学环节。顶岗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直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获得真实职业体验,锻炼提高工作能力,最终实现顺利就业。通过企业顶岗实习,学生职业素质得到强化训练,增强了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责任感;同时,推行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双赢之目的。

我校历来注重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食品专业根据食品企业的生产季节性制定教学计划,一般安排大二学生经过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理论学习之后,在企业生产旺季及时安排学生雨润集团内江雨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汇源果汁万州公司等大中型食品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结合近年教学与企业顶岗实习的实际,分析总结食品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各个方面的问题,探索新的思路与方式。

一、顶岗实习的主要教学效果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为学生建立了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平台,为食品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食品加工行业的窗口,一次学习和丰富专业知识的机会,一个磨练意志力的战场。参与顶岗实习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过程实现了思想、意识、能力诸多方面的转变。

1.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岗位意识

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进入企业生产第一线,自觉地将自己由大学生角色转为企业员工,将每天的学习生活方式切换到现实社会中去。每个学生都从基层岗位做起,每个岗位都有严格的管理规范,学生们自觉遵守工厂各项制度、服从企业工作岗位安排,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与普通员工一致按时上下班,尽职尽责完成工作任务,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在学校老师和企业员工双重教育下,在两种育人环境的熏陶下,大部分学生能完成由“孩子”、“学生”到“职业人”、“社会人”的角色转变。通过体验职业岗位、体会责任意识,学生大多能做到改变角色、适应岗位、转变观念的需要。

2.融入企业精神,磨练坚韧意志

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们亲历着企业文化的熏陶,体验着融入企业精神。食品行业第一线的工作岗位比较艰苦,这正是学生磨练意志的好场所。顶岗实习期间,大部分学生穿上工装和胶靴,完成着重复着单调的手工操作;克服了因“三班倒”打破的常规作息时间带来的生理不适;不少学生在生病期间,为了不耽误正常生产,仍然带病坚持在工作岗位。能够坚持岗位责任的原因则在于企业精神的激励,他们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一份子,把个人的岗位责任融入到了整个企业的利益之中。

3.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顶岗实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虽然做的是比较具体、简单的操作,但他们与招聘的普通工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学生也通过参加企业顶岗实习和岗前新员工培训,从企业的现实中看到了自己将来基本定位是符合社会要求的技术性、应用性高级技术人才。他们能以自己专业知识的眼光观察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中的先进经验和存在的部分问题。通过不同岗位学生感受和体会不同,学生们通过工余之间互相交流,与带队老师及企业领导探讨企业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积极的心态和敏锐的职业素质,不断充实专业知识和技能。

4.接触现实社会,提高沟通能力

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接触的都是企业的领导和职工,通过经常接触、交流,增长、丰富了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提高了交际、沟通能力。由于实习工厂大多处于城乡郊区,工厂生活娱乐条件较差,离城区较远,但他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相互帮助,共同克服困难,彼此增加了深厚的同学情谊。在顶岗实习期间,通过组织实习生与企业职工的联谊活动,增进了学生与企业员工之间的友谊,丰富了实习生活;不少学生与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结下了难舍的友情。

5.增强学习动力,强化求知愿望

进入顶岗实习的工作岗位之后,许多学生才真正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没有工作经验,没有专业技术,能力欠缺,知识不足,让她们在工作中感到力不从心。当看到农民工在工厂只能做粗活、累活、脏活,工资待遇低下,还经常受气,部分学生从这些民工中看到了自己父母的身影,深刻感受了挣钱的艰辛,也认识到知识技能的重要。看着那些具有高学历的主管、经理,能用流利的外语接待外国客人,能顺利的处理好复杂的业务事项。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很强的工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动力。她们深刻的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上才有自己一席之地。

二、顶岗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顶岗实习是一个特殊的教学过程,校企双方都是教学的组织管理者和培养实施者。食品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暴露不少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企业岗位单一与学生期望多岗的矛盾

学生在校学习了基础理论、专业综合知识后,对食品企业一般都憧憬着美好的期望,他们希望到食品企业的多个岗位上去锻炼自己,提高综合能力。当他们被分配到工厂的一线生产岗位后,并非是他们原来想象中的情况。面对包装、称量、贴标等单一岗位,认为这些岗位技术含量低、操作简单,枯燥乏味,降低了他们的价值,浪费了学习时间。部分学生产生了不安心实习的现象,极个别的甚至擅自回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单一性,不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不完全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企业对学生期望值与学生实际能力现状的矛盾

企业以效益为目标,效益以质量为保障。企业需要能够胜任完成工作任务的顶岗学生,以确保产品质量。但是.从学校直接走上岗位的学生,尚缺乏对企业管理、企业生产等的适应性。因此,企业需要能顶岗的学生,而学生的实际岗位能力与企业的需求存在差距。我们在某果汁厂顶岗实习时,企业对于我校学生寄予厚望,许多全新进口设备都由外国技术员带领学生安装调试。当学生们掌握了基本操作,外国技术人员撤走以后,生产期间部分机器出现了故障,我们的学生却无法排除,其结果是影响了工厂正常的生产。现实让学生看到了自己能力的差距。认识到现代企业员工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也要有一定外语水平,起码能读懂专业说明书。

3.企业的生产需求与学校教学进程的矛盾

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学生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学习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后;大二期间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2-3个月,然后回校继续学习专业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生产岗位的锻炼和体会,明确学习目的,增添更强的学习动力,成为符合企业和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企业接受实习生的目的,一是可以借助学校的实习生力量,解决企业生产旺季中季节性用工的突出矛盾;二是在顶岗实习期间,从中选拔人才,并希望留下他们。但这批学生因需回校完成学业不能继续留在企业,如果等到学生毕业后企业再招回很可能因学生重新择业而丢失这批满意的“苗子”,这样的矛盾与冲突是校企双方目前较突出的问题。

4.企业效益追求与实习生基本权益保障的矛盾

学生实习期间一般是企业最忙的生产季节,部分工厂人员超负荷运行,从效益出发,企业一般都尽量减少后勤方面的投入;住宿条件较差,生活设施缺乏,业余生活单调,后勤条件难以满足众多实习生的需求。特别是新建工厂,企业领导主要精力倾向生产设施建设完善方面,更加容易忽略员工后勤条件的创造,学生们下班后生活用水保障不力,工厂没有医务室,生病后得不到及时诊治,学生正常生活比较困难,影响了实习效果。

三、完善工学结合机制探讨

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直是高职教育努力追求的办学理想。学生顶岗实习需要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建立校企共同制订实习方案、共同分配实习任务、共同履行管理职责。整合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实现“联合培养”机制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探讨。

1.关于顶岗实习的主体和主导

顶岗实习是一个特殊的教学过程,需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完成。学生是顶岗实习的主体;学校和企业双方都是顶岗实习教学的实施者,学校处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是顶岗实习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因此,学校要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培养方案的要求,选择与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实习单位,落实顶岗实习岗位,做到专业与岗位对口,并尽可能按照专业岗位群的技术能力要求进行交叉换岗、轮流顶岗。让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基本能学以致用,在工作实践中能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丰富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进一步的提高专业水平。

2.关于完善顶岗实习质量监督与考核机制

学校要与企业、学生签订协议,明确三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要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制订顶岗实习工作计划、实施方案,明确学生顶岗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并编制学生顶岗实习手册。要认真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动员,严格实习纪律,切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实习期间,学校要安排教师带队,加强实习管理,及时处理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必要时系部可派领导对实习工作进行巡回检查,并做好检查内容记录。要建立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顶岗实习质量监督与考核机制,共同评定学生顶岗实习的成绩。在成绩评价中要将实习学生的技能水平、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劳动态度、劳动纪律等内容,以及实习过程中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的技术改革和创新成果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不予毕业。

3.关于规范管理和安全保障

学校要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规律,结合行业企业要求安排顶岗实习,要将顶岗实习作为必修的教学环节纳入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相结合;要保证学生顶岗实习既有学习任务,又有生产任务,力求做到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就业三者的有机结合。顶岗实习时间累计不得少于半年,原则上不得安排一年级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学校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顶岗实习条件和安全健康的实习环境。学校不得通过中介机构直接组织、安排和管理实习工作,不得安排学生从事没有安全保障的实习工作。学校要与实习单位协商保证学生每天顶岗实习时间不超过8小时。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与安全意识教育,明确实习期间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安全要求,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学校和实习单位要为实习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等相关保险。要将学生实习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有关事项写入实习合同中,要求厂方给予一定保障。学校不得拖欠或扣发实习单位向实习学生支付的实习报酬。学校和实习单位要关心爱护实习学生,帮助解决实习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朱乐敏.高职食品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实践与思考[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11(4):64―68.

[2]李崇高,黄建初,韩明等.高职食品类专业建设模式的探计与实践[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8,2(1):75-80.

[3]杨建平.浅谈离职院校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J].工贸技术学院学报,2006(1):67―69.

[4]夏毅敏,王琴,何玉辉,等.高校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91-92.

[5]徐银.高职食品专业毕业就业质量调查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21):261―263.

篇4

关键词:加强;中职生;就业能力;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8-0178-02

一、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2+1”培养模式

以就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2+1”两段式教学培养模式,“2”即第一、二学年让学生在校内完成通用基础模块课程和专业基础与技术课程模块的学习与实训,“1”即第三学年以岗位群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学生进入协议单位的相关岗位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具体情况如下:

1.校企合作构建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学校与企业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组建一支勇于改革创新、实践能力强,学历、职称及年龄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兼结合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由行业专家为主体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专业教学改革工作小组,并制定工作制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改革工作小组,参与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改革和课程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指导、教学考核与评价等全过程。

2.成立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培养研究室。在合作企业内,由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成立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培养研究室,作为校企合作的常设组织结构,结合定单培养协议、顶岗实习协议及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日常教学和顶岗实习的教育和管理。

3.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专家、操作能手作兼职教师,参与学校教师的培训及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4.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2+1”两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与合作企业签订的“2+1”人才培养协议,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合力,前两年企业配合学校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完成通用基础模块课程和专业基础与技术课程模块的学习与实训。第三年学校配合企业,在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职业技能,委派专职教师深入企业,配合企业进行管理,及时掌握实习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实习效果。在顶岗实习阶段,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及实践考核取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达到企业员工内部考核标准,取得企业相关岗位的“上岗证书”。

二、加强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培养

1.发挥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开设职业指导课,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诚信教育、团队合作意识教育等,帮助学生增强职业意识,树立职业道德,为实现成功就业做好思想准备。

2.通过进工厂参观学习、与工厂技术人员交流,使学生了解化工岗位员工行为规范。通过观看化工真实事故录像,并进行安全模拟演练,使学生明确化工行业安全的重要性,从自发到自觉遵守化工行业岗位行为标准。

3.通过“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技能模块课程的学习和实训,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较强的事业心,爱岗敬业,责任心强;获取信息及对信息的分析能力,将学生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4.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融入校园文化和校内实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认同企业的价值观,树立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敬业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文明生产意识,促使学生加快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可通过以下活动来实现:邀请企业领导、先进工作者到校作报告;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体验企业的工作、生活情境;在实训室(车间)、教室悬挂企业安全操作规程,张贴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图片,以及在企业工作的优秀毕业生照片;把企业的员工手册、操作规程发放给学生,等等。

5.通过学生社团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6.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

1.以典型生产过程为主线,按从业人员职业需要安排专业知识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2.采取边理论、边实践的形式,使两者有机结合,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本知识。

3.以校内化工实训设备、实训仿真软件为依托,将专业课程有机融合,构建“理实一体”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线,理论为实训服务,实践验证理论,理论指导实践,体现“理实一体”、“做中学、学中做”的职教理念,使学生熟练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知识。

4.加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新模式。

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专业基础实训、模拟仿真实训、生产操作实训、顶岗实习实训等共同构建实践能力培养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第一、二学年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做一体化”实训,第三学年安排为期一年的学生顶岗实习。

1.校内实训。

(1)实训地点。具有职业氛围的校内专业实训基地。

(2)实训时间。第一、二学年。

(3)实训方式。以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实训车间”为依托,将实际的工厂生产环境引入教学,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实训车间”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运行和管理模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企业的工作过程。按照生产车间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采用班组形式,明确班组负责人并定期更换,班组负责人负有生产车间工段长的职责,负责组内基层管理、组织分工、工具设备管理等工作。班组任命安全员,记录操作中出现的失误和安全隐患,实施过程中采取组间对调监督的方式,每个班组由工段长描述本组的工作计划和最佳操作思路。

(4)实训的实施。设计工作场景,教师(车间主任)布置工作任务,工段长填写交接班工作日志;工段长独立设计工作任务单,包括原料选择和配制、计划操作规程、确定产品质量控制方案、产品检验方法等;班组进行现场真实操作,记录操作工时、电耗及最终产品质量,严格按照工厂实际操作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5)评价。班组间互评,指出对方的操作缺陷;车间主任(教师)点评,对每一项工作任务进行评分,与学生一起总结本实训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

2.顶岗实习。

(1)实习地点。校外实训基地。

(2)实习方式。第三学年安排为期一年的学生顶岗实习。

(3)实习的实施。根据学生自愿与学校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安排学生在合作企业集中进行顶岗实习。为保证学生实习期间的有效管理,利于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顶岗实习前,学生、学校、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明确三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明确顶岗实习的内容,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全方位考核评价。学校选派化工专业课教师和毕业班班主任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分别负责实习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实习期间,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企业实习纪律,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不随便请假,树立强烈的纪律观念;认真学习岗位技能,掌握操作规范;树立较强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纪颖,小白.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就业――来自2007年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论坛的消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0).

[2]郭曙晖.试析提高中职生就业能力的途径与方法[J].职业教育研究,2011,(5).

[3]林莉.探索校企合作模式 促进中职教育新发展[J].大视野,2008,(7).

篇5

我们厂的老板在讲话中豪言壮语的表达了如何求发展,如何做大自己的企业。可是他的运作方式与他的良好愿望发生背离。如工人工资低,福利待遇差,人才培养不够等。特别是工人生产的计件价格,远低于同类行业。工人打工的目的是为了求生存,是想用自己的劳动力交换等价商品。当工人认为自己的劳动力交换的商品低于自己的劳动力价格时,就会失去工作热情,就会辞职离厂,另谋职业。一个工厂如果员工不稳定,频繁流动,这无疑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新员工技术不熟练,工作效率低,浪费时间,浪费材料,目标任务完不成,不合格产品增加。这些对于一个员工来说是一个小失误,但对一个求发展的企业来说却是一个大失误。因为这些原因,不能按质按量的交货,诚信一次一次的丢失,客户一天一天的减少,一个本来可以做大做强的企业,一个本来可以威名远扬的企业,就因为这些失误导致了衰败,最后被竞争对手吃掉。一个好的管理方式可以使一个企业走向辉煌,一个不好的管理方式可以使一个企业走向毁灭,可见管理是多么重要。就我们厂而言,管理工作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现在我就对不好的一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员工的精神生活和素养管理抓得不够

要想一个企业快速发展,必须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素养教育,是现代5s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忽视了这一项,企业的生命就不会强盛,发展就不会健康。厂里现在高呼的口号是抓好目标任务生产,而关于目标任务生产的辅工作没有引起重视。如人才培训,素养教育,精神生活的改善等都没有纳入工作计划,也没有提上议事日程。一个企业要想求发展,就必须有计划的进行人才培训和素养方面的教育,定时定期的在看板上表扬先进个人和先进事迹。看板是反映工厂情况好坏的一个窗口,同时也是员工精神生活的一块绿洲。一个内容丰富的看板,可以源源不断的给员工提供精神食粮,告示一些员工关心的事项。但我厂的看板却闲置已久,尘封多日,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精神生活的贫乏。员工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需要精神生活的滋润,当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同时满足后,员工就会自然的与厂建立感情,就会通力合作,就会以厂为家,自觉的激发工作热情。这种热情来自于员工的心灵深处,他们急主人之所急,忧主人之所忧,热情的持久性和强烈感与主人共振共鸣,奔放出来的力量足以使一个企业腾飞。而这一重要方面被厂里的领导层冷落了。

篇6

关键词:“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应用;技能训练模式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实施“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加强与企业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纵观我国职业教育的百年发展史,特别是近20年的发展史,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横向比较,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有很大差距。其主要原因是我国职业人才培养,存在学校“热”与企业“冷”的矛盾。因此,探讨与高职实训基地相配套的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成为当今高职重要的课题。

一、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主要特点

1.“双元制”教育模式

“双元制”的德文词为“Dual-System”,国内也称“双轨制”,是一种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形式。“双元制”教育模式由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二者各为一“元”,学生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双重身份,由企业和职业学校双方共同承担对学生的职业技术培训。企业与学校,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一种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这种培训具有较强的技术鲜明性,超前性,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以培养学生能力本位为主要目标,这里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专业能力,也称技术问题解决能力;其二是指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指在学生学习本专业之外的能力,当职业有变更时,劳动力具备的这一能力仍能起作用,这是一种跨职业的能力,对于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的核心作用。

2.德国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征

基于“双元制”教育模式,德国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以学习领域为主要内容和以行动导向为主要手段,其中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不是针对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而是针对一个工作岗位设计一个教学方案。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导地位,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整个学习过程不再采用知识传递的方法,而是着重知识的转化,教师根据行动领域提出学习领域,设定学习情景,学生再按小组、团队工作法进行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培养的是一种行动能力,这些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与其说教给学生全面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教给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来应对万变的社会。

3.德国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行动导向特色

德国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行动导向: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参与性学习。信奉的是“我听到的,我会遗忘;我看到的,我会了解;我做过的,我会记住”。在教学过程中,德国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德国的教师和学生都注重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强调学习中的互动与交流。老师们往往从实际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和程序入手,然后划分不同的行动领域。

二、当今从业人员职业能力范畴

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是以社会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以受教育者为中心,所以社会的需要会反馈为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又成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从业人员职业能力是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从职业能力所涉及的内容范围来看,涉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大范畴(如图1)。专业能力是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而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是跨职业的“人性能力”。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明确培养如下的职业行为能力:

1.专业能力

操作数控机床的基本技能、零件加工工艺性分析及制定工艺方案、程序编制、输入及调试、切削加工及运行监控、常用工艺装备的使用与选择、常用刀具的使用与选择和获得“数控机床操作工”中级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2.社会能力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的创新精神,工作中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能力,具备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社会责任心和环境保护、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

3.方法能力

通过自学获取新技术的能力,利用网络,文献等获取信息的能力,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评价工作结果(自我、他人)的能力。

显然,传统的实训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当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需求,而应根据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差异,探索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技能训练模式。

三、“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应用和实践

1.本土化理论

本土化理论即外来教育思想与本国教育实际的会通、融合,使外来教育思想转化为本地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因而体现出本土特征的过程。教育本土化是将全球化之下的一般教育范式应用于本土教育领域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也是本土教育的选择性适应过程。“双元制”教育模式要“本国化”“本地化”“民族化”,具有本国、本地、本民族的特色和特征。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应用,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和校情。首先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热” 与企业“冷”的现状下,高职院校依据从业人员职业能力标准,寻求校内实训企业化,实训内容产品化的途径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其次,结合德国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行动导向特色,专业教师基于工学结合设计学习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方法设计实训教学内容。因此,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应用启示:校内实训企业化,实训内容产品化和基于工学结合设计学习任务。

2.“1+3+4+1”式“任务驱动法”技能训练模式建构

我院数控技术专业2008年定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数控技术专业以学校“机电”品牌专业为依托,不断强化自身特色建设,逐步建设了具备规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2008年江苏省高校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点)。基于校内实训企业化,实训内容产品化和基于工学结合设计学习任务的有效途径,建构“1+3+4+1”式“任务驱动法”技能训练模式(如图2)。现以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实例,数控技术专业主要针对机械制造业中的数控机床操作、数控工艺员岗位,对学生进行数控加工与编程等职业能力的培养。主干课程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选择来自企业现场的典型零件为载体,对每一个典型零件案例进行适当的修改,面向职业工作岗位设置学习领域,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递进式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式”。其中“1+3+4+1”的意思:根据从事的典型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形成“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又包含3个“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由4个典型的“工作任务”组成,“工作任务”经过适当改造形成适合教学的“学习性工作任务”,根据职业特征分解学习性工作任务为主题学习单元。这些性的工作任务最终形成12个由简单到复杂的一组“生产性实训”。

3.“1+3+4+1”式“任务驱动法”技能训练模式实施步聚

“1+3+4+1”式“任务驱动法”技能训练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将具体任务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小组,在具体实施时学生加工来自企业的典型零件,接受真刀真枪的训练和职业氛围的熏陶,感受真实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氛围。教师重点观察学生的工艺基础知识:定装夹方法、进行数控加工机床、刀具、量具和毛坯的选择,使用工具、手册等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运行的具体过程采用六步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资讯(工作任务描述)

①基本工作思路:分析零件图样,了解现有工作条件,加工工艺性分析,拟定加工工艺,编写数控加工程序并模拟仿真加工,修改、优化程序及工艺。信息资讯(图书资料、网络资料、企业资料等)途径及方法指导。

②工作任务分析:分析零件的加工工艺性,了解零件的使用功能和结构特点,分析零件的加工技术要求,重点分析主要加工部位的技术要求。现有生产工具的功能、主参数、使用范围等。

(2)决策(确定实施办法)

确定加工方法、工艺流程、工序内容和各步加工参数,进行坐标值的有关计算。确定实施方案。

(3)计划(考虑如何完成)

①制订数控工艺方案:工序合理划分,刀具的选择,夹具的选用,检测计划,成本效益分析等。

②加工方法的选择:工序划分的方法,材料热处理方法,定位基准的选择,走刀路线的设计,切削用量的选择。

④实施:编制加工程序,并进行仿真模拟(对程序进行测试、修正、优化、管理),形成数控加工工艺文件。安装毛坯,领取刀、量、夹具等,进行刀具预调、刃磨,操作数控车床进行加工并对加工过程进行监控。

⑤检查:使用测量工具,对零件的精度进行检验。

⑥评估:加工质量及效益评价,工艺文件整理及存档。完成自我评估和总结。

四、“1+3+4+1”式“任务驱动法”技能训练模式的保障措施

“1+3+4+1”式“任务驱动法”技能训练模式要求在校内实训基地营造出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其管理模式向着现代企业环境逼近,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健全的组织规范,严格的组织纪律,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精神等真实的工业环境。比如实训基地小到师生统一着装、大到先进机器的配备都是按照现代化“工厂”要求进行内外环境建设,受训者进入校内实训基地就能感受到一些现代工厂的气息,角色随之发生转换,受训人员的工作任务是有实际价值的工件,体现训练工作的“真实化”。

实践校内实训基地“1+3+4+1”式“任务驱动法”技能训练模式,需要确立建设现代校内实训基地的理念与原则:

1.专业主干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制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培养模式等。

2.贯彻能力素质本位教育思想,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全面实施能力素质教育,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服务于生产、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性教学基地。

3.实现完整的育人功能,充分体现两个转化和一个结合,即由操作技能训练向技能与管理相结合、技能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方向转化,以及技能训练的教学过程尽可能地与教学产品相结合。

4.“大工程”观念,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逐步形成关于典型产品的生产技能、安全生产、质量保证、经营管理、成本核算、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等工程环节的全局性认识。

5.生产性实训基地全方位开放,不仅要为数控专业学生服务,而且要为“机械专业群”学生技能训练服务。

6.服务地区和行业,紧密结合本地区或本行业以及本校实训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与可能条件。

五、结束语

将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应用,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校情采用“1+3+4+1”式“项目驱动式” 技能训练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学校办学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能使学生得到的职业技能训练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逐步解决企业用工难与学校学生就业难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姚荔明.“双元制”讲练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2008,7:57

[2]姜大源,昊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宫剑,黄小江.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给我们的启示[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6:59

[4]黄国清,曹燕燕.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能力内涵的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12:133

[5]邱贺平.借鉴德国“双元制”实现教学模式本土化的思路与做法[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1:45

篇7

关键词: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服务外包;职业标准;对接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在此需求下,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从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数量到2013年达到了1266所,招生人数也增加到237.43万。在1266所高职院校中(2013年具有高校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有749所开办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占全国高职院校的59.16%。据2013年《上大学网中国高职院校最爱的专业排行榜》统计,专业点数量排名前十位的高职专业中,商务英语专业榜上有名。而全国本科院校中,英语专业比重高达77.44%,以903所院校占据榜首。

根据数据统计,虽然商务英语专业在全国的布点率高,但从图表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高职院校和本科的专业设置上,商务英语专业都是重叠的。当然不难想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都会有所重叠,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在专业特色上不明显。另一方面,随着商务英语的应用更广、更深,与之相应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却显得相对滞后,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从近几年的高职商务英语学生就业情况统计中我们就能发现:虽然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较高,而且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率较高,但专业对口率和学生岗位满意度及在资水平上来说并不尽如人意,种种情况使得当下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处于瓶颈阶段。近几年来,高职院校虽然早已意识到该问题,并从高职院校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能力培养、就业、师资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但并没有有效地解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就业难和就业对口率低等问题。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服务外包行业在我国迅猛发展,成为我国大力发展的朝阳产业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能力不断提升,业务类型和国别呈现多元化趋势,服务外包业正步入快速成长期,对懂外包、了解商务和具有一定英语知识和能力的职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着重指出“建立健全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商务英语专业应乘势而上,加大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服务外包职业标准对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我国服务外包发展情况

(一)发展历程及政策支持情况

外包产生于19世纪初期的欧美国家,其产生和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20世纪初,随着工业生产进入大规模机械化时期,制造外包出现。由于运输成本的下降和生产后勤组织的改进,外包向低工资地区延伸,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制造商纷纷将外包中心转移,使得中国成为主要接包国家,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同时,随着IT的应用与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通信成本的迅速下降,IT产业应运而生,其效益远远超过制造外包并慢慢成为公司的主业,由以硬件为主向以软件为主转变的格局也逐渐呈现,从而导致企业将硬件制造外包给低工资国家来降低成本。至此,作为服务外包起源的IT服务外包得以迅速发展。

中国服务外包起步较晚,虽然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但是国际服务市场并不发达,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据统计,中国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1%,不到发达国家水平的43%,发达国家当然平均水平位70%。另外,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较弱。中国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和财务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客户服务能力普遍较低,缺乏国际竞争能力。目前,虽然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力还有所欠缺,但中国政府和政策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中国在“十一五”期间,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要求,为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优化出口结构,扩大服务产品出口,商务部决定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并在全国相继建设了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十二五”规划建议又指出:“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发展服务外包,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引进优质资源,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同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过30多年稳定的经济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环境。中国在城市环境、交通电力、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具备了较好的条件,这都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服务外包行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在全球的服务外包行业中,印度是最大的服务外包国家,自20世纪末以来,承接了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总量的80%,尤其在IT外包领域业务承接量比重更大,形成了印度独揽世界服务外包行业的基本格局。虽然各种分析和资料显示,中国是印度服务外包业最大的威胁,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印度最强大的对手,但是随着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规模的高速增长,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却逐渐在数量、质量与结构上呈现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情况,如专业人才短缺、能力较弱、流失严重、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等问题,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虽然中国拥有大量具有一定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但是具有从事外包服务业务能力又熟悉业务并能熟练运用英语的专业人才比较匮乏。全球85%以上的服务外包项目都需要英语进行沟通交流,如软件外包中,英文软件就占据了80%以上,而国际呼叫中心服务就更离不开英语,可以说,英语语言能力已成为跨国公司选择接包方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对于中国外包企业来说,如果想成为主要服务外包地区,必须要克服语言障碍,这也成为了仅次于成本因素的第二大问题。

教职成[2011]6号《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中指出“推进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要指导、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标准和教学指导方案开发。要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紧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指导学校加强专业建设,规范专业设置管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探索教材创新,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特别是与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在如此政策指导下,高职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应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针对职业和岗位需要设定课程内容,真正从职业标准内涵出发,使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与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相符。

三、当前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服务外包职业标准对接现状

目前,我国个别城市成立了专门的服务外包学院,部分学院成立了服务外包相关专业,或者是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一到两门服务外包相关的专业课程。缺少针对服务外包岗位实际开设的课程,且课程注重语言的理解和语法的掌握,缺少与服务外包业务和岗位需求为重点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接触类似外包业务情景和真实工作场景学习的机会,导致学生不能准确、有效地掌握英语知识。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大部分学生虽然通过了高职高专使用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甚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却严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与服务外包企业的需求相差很大。通过对在服务外包企业实习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发现:首先,学生知识面窄,专业英语词汇了解少;其次,知识运用能力差,处理的文件语法错误百出;经过一段时间的企业培训和实践后,能与客户进行基本信息的交流,处理和完成服务外包业务中一般性的工作,如对一些基础的资料进行翻译,读懂简单的客户信函并回复,书写基础的技术材料等,能达到外包企业低端岗位的要求,而诸如随时与发包方进行业务沟通,正确理解项目中的英语资料,并根据业务发展情况撰写英文报告等中级层次的要求差距较大。

四、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服务外包职业标准对接实现途径

(一)开拓多种渠道,递进开展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第一,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外包校外实训基地,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平台,及时了解行业企业需求,校企统筹协调,组织学生参加培训,为深度合作奠定坚实基础。第二,通过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中学、学中做,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校企共同制定培训和工作计划,确保工作与教学安排的目的效果统一。第三,通过订单培养模式,组建企业订单班,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企业主要负责企业文化和业务技能讲授,实现校企共育共教,学生技能培养和就业目标明确,达到在校学习和岗位工作的无缝对接。第四,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聘任企业负责人作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建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根据合作的不同阶段和企业需求采取了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勤工俭学等合作模式,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文件,明确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分别享有的权益和承担的责任,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实现校企生有意愿、有保障、有效果,三方共赢。

(二)培养目标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产业发展

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立足外贸转型升级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将培养服务外包技术技能人才增设为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之一,通过服务外包行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夯实服务外包基础技能培养,并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增设服务外包理论与实务、服务外包英语、英文数据处理、BPO岗位技能训练等相关专业课程。校企分析归纳服务外包岗位技能点,确定或调整服务外包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重点打造“4+1”职业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数据录入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服务外包业务能力,不断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差距,提升学生行业就业竞争力。

(三)引企入校,实践教学对接企业生产,搭建教学做一体化平台

学院或专业可与当地服务外包公司创新开展“引企入校”合作模式,双方共建服务外包生产性实训基地。双方签署协议后,企业可提供设备、项目、业务培训等方面资源,学校提供场地、设施、人员等,双方成立管理小组,共同制定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及相关文件,并由校企双方各自安排指导教师对基地运营和教学安排进行管理,共同协商制定基地业务安排和计划。如此操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可兼具公司交付中心和实训基地职能,并能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做一体化、业务技能训练问题,解决工学交替中教学与工作协调的矛盾,为学院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提供真实业务的实训环境,实现企业真实职业环境和真实工作项目,提高人才培养的职业化水平。

(四)校企共育师资,优化双元师资结构

教师定期到服务外包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具体工作项目,有效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可聘请外包企业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将最为真实优秀的工作理念、职业态度、业务技能传授给学生,优化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建立一支富有实际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校企共建资源,服务行业企业培训

建立校企智力合作,学院与服务外包企业可共同组建一支工学结合教材开发团队,在双方通过研讨确定方案框架之后,按照各自分工进行完成,企业更侧重实际案例、任务项目、行业前沿知识的选取,学校更侧重职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归纳提炼,校企共同开发教材解决教无所依、教材不切合实际、不利于学生掌握实际业务技能等问题,为企业培训和学生服务外包课程提供优质学习资源。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从知识和能力方面充实,更要从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上出发,全方面多角度加强。因此,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协作,为达到此目标进行努力。

综上所述,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面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要依据服务外包职业标准,改革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加强专业课程建设与职业标准对接,随时根据市场及岗位需求补充和调整相关课程内容,真正做到高职学生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同时,也提高服务外包人才的英语语言能力,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在全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格利哥(Greco J.F.),鲁丹萍,肖步哲.国际服务外包理论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韩天龙.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问题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8).

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钻井专业;HSE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T4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0-0096-02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省级示范高职院校,一直努力培养各类动手操作实用型的专门人才,特别重视以及突出在学习中的实操培训环节,这既是高等职业教育当中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要求,也是区别于其他教育,比如基础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实训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场所,能保证学生在模拟实际工作环境的情况下,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还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能培训与鉴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硬件,其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对于钻井技术专业来说,以钻井生产任务为载体,依照高素质技能型石油钻井专门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结合本专业“基于钻井作业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建设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成理实一体化的创新性实训场所,为学生提供一系列钻井专业室内平台。由工作过程导出相应的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 为学生提供与钻井现场一样的学习情境。学生完成这些模块的学习后, 将会获得相应的三大石油公司共同认证的硫化氢证书、HSE 证书、井控证书和钻井中级工证书, 成为一名准钻井技术的技师。

1 HSE实训体系的重要性

石油钻井技术是石油工业的“龙头”,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技术密集的系统工程。在高投入、高技术含量的钻井施工中,钻井施工人员在行进高强度施工作业的过程中,随时可能遭遇各种诸如油气燃烧、爆炸,井喷、有毒气体挥发、重物砸伤的危险,同时施工过程中流动的原油、泥浆液、各种药剂,也随时可能给环境带来污染。这时,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的科学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行业倡导的HSE-MS理念,突出的是“预防为主、领导承诺、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而其要求实现石油行业“追求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在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HSE战略目标,是石油天然气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走向国际大市场的准行证。

我院钻井技术专业作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是江苏乃至华东地区钻井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在校学生进行HSE职业培训是专业实训室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学生HSE思维的确立,也是其向着专业化、职业化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准。

2 实训室建设的目的

①配套辅助钻井专业其他实训室的建设,努力还原最真实的钻井作业;通过作业现场,让学生了解到钻井作业当中的各种安全隐患,进而规避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安全事故不可避免的时候,能够采取最恰当的操作处置,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最大程度保护人员安全,最大可能的降低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②借用实训室的建设,搭建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的平台。其中,通过HSE实训室的培训,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努力实现在校内完成学生在专业上的硫化氢证书、HSE证书的考核。通过这些举措,助力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快速成长。

③增强学生行业安全意识和提高安全救护能力,熟悉行业操作规范,上岗后可以迅速融入工作岗位。切实地养成学生的职业素养,尽早地实现学生向着职业钻井工作人员的职业转变。

④借助实训平台的建设,培养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为石油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希望企业通过我们学校学生在岗的过硬表现,拉动学校钻井专业群的建设,真真正正地把我们专业做大做强,实现校企共赢,学生受益。

3 中国石油HSE基层培训体系

HSE体系源自企业,服务于企业。因此,了解石油企业对职工的HSE培训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石油HSE基层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不断调研,搞清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各岗位应知应会的HSE管理知识和技能,进而明确各岗位人员的HSE培训需求,确定各岗位胜任能力模型,为策划和实施培训创造条件。

第一步:确定课程开发的方法、内容和工作计划。在了解围内外先进的HSE培训课程和教学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工作思路,逐步确定课程体系的开发方法和工作计划,在不断尝试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

第二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仿真模拟培训。随着安全工程研究院试验手段不断完善和实验室建没的完成,通过建成的各类实验室、数字化虚拟工厂和事故应急指挥系统开展仿真模拟培训。通过对石油装置常见事故的仿真和典型事故案例的回溯,培养学员的事故处置能力和应急能力。

第三步:建立实物培训基地,进行技能培训。建设包括炼油化工各生产单元、化工原料和产品储存、原料及产品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培训装置,模拟各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的事故,为应急救援培养战斗员和指挥员。参照BP消防培训学校模式,用于对石油开采企业、石油炼化企业、销售企业的安全技能培训。

4 HSE实训室建设

在学院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把企业的HSE培训搬到学校中来,总的来说,难度比较大。我院钻井技术专业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申报专业,在建造了钻井实训平台、固井实训室的基础上,配套建设了钻井HSE实训室,其中包括了钻井HSE现场管理系统、井场赌性气体检测及报警系统、报警以及紧急救护模拟系统,这和目前中国石油HSE基层培训课程体系是相符合的。

5 实训内容

通过对石油企业对职工HSE培训的需求,再结合硬件建设,我们构建了以下实训。

5.1 井场毒性气体检测及报警系统实训

为了加强学生石油工程系统各个岗位的HSE职业意识,我院在钻井实训平台的基础上完备了该套系统。此系统有各种井口毒气探测器、毒气报警控制器、毒气源、空气呼吸器、对讲机以及管线布置等组成。在学生实施钻井平台操作的同时,我们通过控制毒气源的释放,此时,毒气会被相关的毒气探测器捕捉到,从而触发毒气报警控制器发出响声,学生会在第一时间选择正确的逃生路线,到达上风口,当有险情时,能够正确地、迅速、熟练地带上空气呼吸器,从而经行后面的相关抢救和施工。通过这个毒气报警系统模拟现场,学生能够切实的感受到井场作业,并且时刻警惕自身安全,以实现增强学生HSE意识,从而规范操作。

5.2 紧急救护模拟系统实训

在院领导的重视下,我们建设了紧急救护模拟系统实训室,在模拟人起搏救护系统的帮助下,学生可以亲手对模拟人实行起搏救护,在显屏的指示下不断规范救护技巧。同时配套开设了HSE救护课程,在老师的辅导下,学生可以掌握伤口包扎,洗眼,担架使用,起搏等等紧急救护的技巧。最后,在救护实训室完成课程考核。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结合毒气报警系统,对学生进行井场安全事故紧急处理的模拟培训,从而增强学生的紧急应急和处理能力。

5.3 管线巡检系统实训

管线巡检主要是巡检石油管道(或者污水管道)是否发生漏损情况的工种。其也是HSE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巡检系统实训中,结合后面将讲诉的HSE管理系统,在钻井实训平台、模拟电磁信号标签、巡检信号接收器的帮助下,学生通过手持巡检器扫描所在工种的所有巡检点,信号自动反馈给巡检系统,以此检查学生对工种的训练度和安全意识。

5.4 钻井HSE现场管理系统实训室

院部专门划拨一个机房,打造一套专门为钻井技术专业学生量身设计的一款钻井HSE现场管理软件系统,其充分体现了以教学为主,动手辅佐的实训功能。

5.4.1 钻井安全图书馆

在学生登录管理系统之后,学生可以进入钻井安全图书馆的界面,该模块包括操作工序、事故案例、HSE标准、电子书籍、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的相关视频、书籍以及教书PPT,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这个界面下,可以实现教师理论教学、学生巩固复习以及查阅相关资料的功能。

5.4.2 巡检系统

管理系统下一个比较重要的功能,在钻井实训平台、模拟电磁信号标签、巡检信号接收器的帮助下,学生通过手持巡检器扫描所在工种的所有巡检点,信号自动反馈给巡检系统,以此检查学生对工种的训练度和安全意识。

5.4.3 考核系统

在该系统下,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利用网上培训教育管理系统对学员的培训进行管理,学生可以通过管理系统了解自己的培训计划,借助系统实现学习、答题考试、记录考试成绩,生成个人的HSE培训档案。系统还具有注册申请新的培训课程、查询我的培训课程,生成个人培训报告等功能。

6 实训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6.1 专业偏向性强

我院HSE实训室建设围绕着钻井技术专业而设置,依托钻井平台、固井实训室、泥浆实训室,以钻井实训平台为中轴,所有的HSE培训都是为了配套钻井技术岗位。

6.2 照顾面不宽

紧急救护模拟系统和井场毒性气体检测及报警系统远远满足不了专业HSE培训的需要。

6.3 建成时间短

钻井平台及其配套HSE实训建设刚刚完成,对于如何高效实用平台、如何更有效利用平台培训高素质的学生,还要进一步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 戴红霞.基于高职“324”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的研究[J].高职教育,2014,(1).

[2] 李发印.固井作业仿真实训平台建设方案探讨[J].教学研究,2013,(1).

篇9

【关键词】开放式;柔性教学平台;知识结构平台;网络化教学

一、引言

电气自动化技术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集电工电子技术、电机拖动、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伺服驱动技术和网络控制技术于一体,是适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每个学生的独立动手操作机会很少,实验教学只能按老师的要求和实验台的功能进行,实验的数量和质量受到极大限制,无法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在整个实验教学中缺少一个贯穿于整个自动化控制技术领域中实验、培训、开发的环境,很难实现综合素质较强的电气自动化方面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针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基于开放式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所涉及到的技术层面和社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规格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一个柔性实验教学平台——可反复重构的硬件、软件构成积木式柔性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式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基础性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专业操作技能的训练与考核,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开发与设计等。柔性教学平台可根据人才的规格要求和学分制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组合。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能力要求

根据技术发展的规律和需求,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和其他技术人才一样,人才的培养是根据社会、企业不同的需求而分层次的。由于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复杂性,一般来讲,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根据企业需求分两个层次,如图1所示。

图1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规格及知识能力要求

“蓝领层”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要求能够承担电气自动控制模块(PLC、单片机等设备)的简单编程,自动控制设备的安装、维护与调试。“金领层”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要求在掌握安装、维修和调试的基础上,能根据需要对具体的电气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必要的二次开发和改进,使原有系统的功能更加完善。

三、柔性实验教学平台的建立

1、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平台

首先根据人才培养规格来设计理论知识结构模块,然后在此基础上来建立实验硬件平台、软件评价平台,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平台

(1)文化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文化基本素质,是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形成的基础,也是个人提升层次、转岗、变岗的基础,应保证打好文化基础。

(2)机械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学习机械方面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它包括机械基础、机电工程制图、气压与液压知识、机械加工等方面的知识。

(3)计算机应用知识模块:主要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使用方法、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Internet入网方法、数据库管理系统基础知识和WORD文字处理系统的使用、VB使用等方面知识。

(4)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主要包括电气控制的基础知识、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与变压器知识、传感检测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5)电气控制技术模块:主要包括交直流调速技术、工厂供配电技术、PLC应用技术、变频器应用技术、电工EDA技术、自动控制基础等方面知识。

(6)电气设备维护与维修模块:主要包括常用电气设备维修、数控机床维修技术、设备大修工艺的编制等知识。

(7)电气控制系统开发与设计模块:主要包括PLC、变频器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单片机系统的开发、人机界面的开发、普通机床的数控化改造等知识。

(8)网络软件技术应用模块:主要介绍局域网的开发应用知识、局域网管理知识、工业控制软件(如组态软件)的应用知识、PLC等控制设备网络通讯(以太网、局域网)等知识。

2、硬件实验平台的搭建

通过对上述人才知识结构的分析,便可构建柔性实验教学硬件结构平台,如图3所示。

(1)金工实训室:由台虎钳、普通钻床、普通车床、常用的工量具等组成,学生可以进行钳工技能训练,学会锯、锉、钻、铰、攻丝等技能,学会钻床、车床的基本操作技能,工量具的使用方法等知识。

(2)电工基础实验室:主要由电工实验台、电工基础实验模块、电工仪表等组成,学生可以进行电工技术相关的实验操作。

(3)电子技术实验室:主要由实验台、模拟电路实验箱、数字电路实验箱、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组成,为学生提供模拟电子、数字电子技术的实验、电子制作等实训操作。

图3 实验教学硬件结构平台

(4)电机与变压器实验室:主要由实验台、交直流电机实验装置、变压器实验装置、电工仪表等组成,为学生提供交直流电机、变压器等实验。

(5)计算机应用实训室:由若干台计算机和一台投影机组成,为学生提供常用操作系统和基本软件的使用训练、计算机组装训练、计算机程序设计训练、网络维护训练和CAD软件使用训练等。

(6)液压气动实验室:主要由液压传动实验台、气压实验台等组成。为学生提供液压、气压控制技术训练。

(7)电工基本技能实训室:主要由电力拖动实训台、电器控制电路板、电机等组成,为学生提供电气控制线路安装、电子技术安装等训练。

(8)电子EDA模块:由若干台计算机、一台投影机、EDA虚拟电子工作平台系统、印制电路板制作系统组成,为学生提供常用电子EDA软件的使用训练、电子线路的设计、模拟调试及电路板制作等。

(9)电气控制模块:主要由PLC实验室、变频器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数控实训室、工业过程控制实验室、故障检修实训室等组成。为学生提供PLC、单片机、变频器、传感器、数控技术等专业技能训练,学习工业过程控制知识,学习组态软件等知识。

(10)MPS实验室:主要由MPS柔性生产线、计算机等组成。为学生提供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实习,学生可以学习PLC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气动控制技术、软件编程技术、接口技术、通讯技术等多种控制技术有机结合的应用技术。

(11)电气技术开发实验室:由计算机和一些电气控制元件、接口板、控制卡、驱动单元、步进和伺服电机、工业软件等组成,主要为教师和水平较高的学生提供开发、设计、改造电气系统的场所,同时可进行一些光机电一体化实验。

四、柔性实验教学软件结构平台搭建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以及硬件实验平台的正常运转,做到统一协调,有条不紊,柔性实验教学软件平台包括以下内容。如图4所示。

图4 柔性实验教学软件平台结构图

软件结构平台中各种软件的功能:

(1)电气教学管理软件:负责理论与实践教学计划的管理,监督整个柔性实验教学平台的运转情况,检查一体化教学执行的情况。每个实验室的工作计划在学期开始之前就输入到管理系统中。

(2)专业应用软件:根据电气技术人才规格培养的要求,应配套相关的正版专业软件,如AutoCAD、EWB、Protel 99SE、组态软件等。

(3)仿真系统软件:根据教学需要配套相关的电气控制技术中仿真系统软件,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通过软件的仿真调试与操作,使学生可以对PLC、单片机等进行仿真调试,从而减少设计周期。

(4)学生考核评价软件:本软件主要负责学生考核成绩的管理。根据不同层次人才规格及学分制的要求,给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建立一种新型的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尽量采取计算机统一考试、统一评分,现场测试、操作、现场打分的考试办法,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技能考试和比赛,并给予奖励和学分。

(5)网络管理软件:负责管理局域网的正常运行。

五、特色精品课程的建设

在构建教学平台的同时,应该注重精品课程的建设,因为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具体体现,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它可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促进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试方法的改革,促进师资队伍、设备和设施建设,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通过我们对我系相关课程的研讨,可将PLC、电子技术等课程建设为精品课程。另在建设精品课程时建议多引入仿真技术,例如在PLC课程建设时,可以开发一套与教学课题相配套的仿真动画(组态仿真),这样学生就可以模拟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

在建设时要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教材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篇10

Zhao Ruilin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咸阳 712000)

(Shannxi Poletechnic Institute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Xianyang 712000,China)

摘要: 高职教育课程是以 “职业技能/工作项目”为单元、生产工作过程为线索设计教学内容,工学结合模式是实现此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本文就工学结合模式下,研究PLC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Abstract: The vocational curriculum designs teaching content taking "the vocational skill/work project" as the unit, taking the productive work process as clue.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is an effective way of achieving the goal. This paper studied the design of PLC curriculum course content according to work-study pattern.

关键词: 工学结合 PLC 课程设计

Key words: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PLC; curriculum project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65-02

0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设计及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应当满足生产工作对职业技能的需要,教学活动必须与生产活动紧密结合。

1以“课程活动观”引导课程设计

课程活动观是将课程看成“受教育者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的观点,适合职业教育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职业教育强调课程要在学生生活经验、学习动机、实际需要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以掌握职业技能为主。”(姜大源,2007)另一方面,教学实践证明,擅长形象思维的教育对象更适应于教学于活动之中,在做中学、学中做。课程设计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与关键,首先要明确高职教育的类型、层次与人才培养目标,找准课程设计的基本方位。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社会需求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层次与类型的准确定位,是课程设计的基本目标。

2以“职业技能/工作项目(岗位)”为单元、生产工作过程为线索重组课程内容

课程活动观下的“职业技能/工作项目(岗位)”课程,应根据技能培养需要,在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职业技能与知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生产过程、工作与服务流程重组。职业院校的工学结合,是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

具体在PLC课程中要如何实施。有以下几点思考:

2.1 调查研究①进行分析调查,根据各个企业不同,调查目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PLC技术人才?②我们怎么样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如何提供符合企业要求的人?③企业会提供给我们什么?

2.2 课程内容设置①职业学院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是具有较高理论基础的实践应用的人才,首先要加强理论的教学,在授课过程,要及时的进行教材或教学内容的更新,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当前生产实践相适应。②授课过程中要强调教师授课以实际应用为主线,所授课程以教化示范为主题,使学生能够独立掌握理论内容。

2.3 实践实训①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效果,通过实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能够知道学习理论的缺陷,从而加强学生学习的方向。②实训强化。学生要选择毕业后的去向,根据专业方向,以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或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化,学生即将面临工作,这时的强化学生爱学,增强实践效果。

通过各种措施,使企业支持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学校开展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工作,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这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承接的课题,也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发展高职院校特色化的基础之一。

《PLC控制系统集成》课程是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优质核心专业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PLC技术在机械设备应用项目为驱动,以PLC编程及软硬件综合调试能力训练为中心,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和实用性,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实践教学内容。PLC课程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

3教学组织:从以理论学习为轴心,向以实践活动为轴心转移

教学组织实际上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活动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与空间的安排方式,它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按照“课程活动观”的要求,教学组织主要是明确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以及布置相应的教学情景。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与主角,学生按照生产、工作或岗位操作规程独立操作,教师充当“教练”角色,只有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教练”才予以指导。

在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体现思维过程和行动过程的完整性,通过学生自己完整实施“资讯、计划、实施、检查、交流、评估” 等环节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本课程设计制定了系列教学文件,主要有课程标准、教学组织方案、工作任务单、工作任务检评单等标准,提高了课程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工作,在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本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教学中采用“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规律、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在实训室、生产现场完成课程教与学,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学边实践边提问,使学生较快理解PLC的工作原理,掌握PLC软件使用、硬件安装和布线方法,具有较好的程序设计、系统调试、检修与维护能力。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现场教学模式,既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开拓了视野,也能把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

4教学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的多种方法相结合

4.1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坚持工学结合,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学生技能学习。将一个实际项目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把项目的内容按照课程相关知识点分割成若干单元,每一单元作为一项工作任务。开课时首先向学生说明项目的总体任务,解决的问题,达到的目的,需要提交的成果要求,让学生对其有所了解。教师讲课时把理论结合实际融入理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与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4.2 现场教学法在模型室、实训场、生产一线进行现场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易于学生掌握较抽象的知识点。

4.3 “教、学、练、做”四位一体教学法在PLC理论和实践技能讲授过程中,坚持采用教、学、练、做四位一体教学法,边讲边学,边学边练,边练边做,讲、学、练、做相互交叉,学做合一、理实一体,使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

4.4 案例教学法课程教学采用工程典型案例、选取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讲解,有效地使难以理解的概念简单化、形象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引进生产一线人才入校园,把实际生产与校园学习有机结合,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前沿性技术。

5案例分析:以学习情境5――机械手臂的PLC控制系统设计调试,解析课程改革设计与实施过程

在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体现思维过程和行动过程的完整性,以班组式的教学组织模式,通过学生自己完整实施,按照工作过程的“六步法”――“资讯、计划、实施、检查、交流、评估” 等环节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5.1 信息资讯通过工厂参观,认识实际生产中机械手的应用,从感性认识角度加强对机械手的了解。机械手是一种能模仿人手的某些工作技能,按要求抓取和搬运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装置。自动线上的机械手能完成简单的抓取、搬运,实现上、下料工作。

5.2 计划控制方案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通过Flas课件,使学生了解机械手控制形式与过程,进一步分析和掌握械手的控制要求,制订出机械手控制方案的最优计划。

把机械手动画图简化,转化成图纸,使学生对机械手的控制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5.3 实施制作:PLC控制系统的设计:①确定用户所需的输入/输出设备及I/o点数。②选择PLC:该机械手的控制为纯开关量控制,所需I/o点数不多,选择一般小型机即可。③程序设计:程序总体结构。④实训要求:设计程序,完成接线和程序调试,写出总结报告。

5.4 自我检查、交流每组学生自己检查实施方案计划,机械安装和PLC软件控制系统是否存在问题。同时与其他组讨论交流,吸取其他组设计方案的优点。通过教师的指导,使系统设计方案最优化。

5.5 评估建立突出能力本位,强调工作过程,以产品质量监控为核心,融职业综合素质考察的评价体系。依据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考核标准,对实施过程进行考核,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工具使用、操作技能、展示交流、整理文件等考核点,同时对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进行评价。由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建立完整的评价考核体系。

6工学结合的PLC课程改革及实际效果

实施工学结合,一是根据职业标准的要求,注重技能培养,构建满足岗位目标要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二是细化教学环节,这是工学结合实施过程细化,即每一单元要达到什么目标,讲什么内容,在什么地方讲,由什么样的人讲,采用什么方法讲。

PLC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教学方法更加细化,突出课堂教学、实训室模拟、车间实训的基础环节,强化集中实训,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环节,提高高一级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工种训练,延展职业能力环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环节,教学环节始终贯彻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就是围绕生产、工作或就业进行教学,课程教学以工作或就业为目的。本课程是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同时也为其它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在专业能力体系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中发挥作用,真正成为专业核心课程和核心技能。求实效,不统一模式,推进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时,专业带头人提出适合本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指导教师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分步实施,所以实效较为明显,也容易获得企业专家认同。

7结束语

课程改革要遵循既大胆实践,又循序渐进,不断总结,完善提高的过程和方法,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且要有长期作战的观念。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善逐渐完善,绝非一日之功。课程改革是一项非常繁重、复杂的任务,尤其是当今职业教育教学矛盾日益突出,解决这一矛盾是一项系统工程,PLC课程改革可谓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9.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