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语文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18 17:5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学语文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作文 写作素材 写作兴趣 创造性思维
一、作文的概述
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①
二、积累写作素材
晋代的陆机在《文赋》中说道:“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②揭示了写作的本质是“物―意―文”的双重转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作文材料。
(一)立足教材,举一反三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熟练运用教材中的实例为写作服务。”③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讲解课文中的实例,并让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挖掘出其它的论点。通过这种途径不仅可以让学生把教材学活学透,又能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二)着眼课外,广泛阅读,
1.着眼于课外,拓宽视野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教师就可以有目的地布置一些中学生优秀作文和中外名着的阅读,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内拉到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从而养成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提高写作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多读一些名篇名着,博览群书,以积累丰富的词汇、语汇和借鉴文章的写作方法,为写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三)感知生活,细心观察
从“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的观点来看,写作素材的来源还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让学生多参与社会生活,细心观察,增加体验,积累写作素材,捕捉写作灵感。我们在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时,一定要求学生分门别类地搜集,去糙存精地积累,并逐渐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学们只有细心观察周围的环境,积累好的素材,才能把外物和内在的情感连接起来,产生触景生情之感,从而写出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文章。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拓宽作文教学的实施途径
目前作文教学是按照作文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这三个环节而渐次展开的,考察这个教学过程,存在两个主要的弊端。第一,作文教学过于封闭。往往只是以教材中的讲读课文为基本范文,而这些所谓的范文价值是相当微弱的。第二,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精神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为了使作文教学结出具有时代新特质的硕果,应当拓宽作文教学的途径。
〈二〉几种具体做法
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是中心明确,文通字顺。创造性思维与常规性思维相对应,是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多种思维综合表现。这就是创造的思维。
1、重视“双基”。
有人认为现在搞创造性思维了,“双基”(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可以不管了。这当然是不正确的,因为掌握“双基”是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双基”的训练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载体。
2、记录灵感。
灵感是一种短暂的顿悟性思维,时很短,瞬时即逝,是在受到某种启发而爆发出的思维火花,这是极其重要的创造性思维的质变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写作的激情。要指导学生及时记录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获得的新鲜感受,既可以是片段的、点滴的,也可以是成篇的,只要有创意,都是可贵的。
3、一题多作。
一题多作,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
4、变通“模式”。
记叙、说明、议论文体的写作,其结构有一些“模式”、“套路”,既要看到“大体须有”,这是写作实践的总结,又要看到“定体则无”,事物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必须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既有所借览,又有所变通。
5、寻找“独特”。
既要指导学生善于在书籍、生活中,获得独特材料感受。指导学生从读过的书引起联想,结合当前时代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学校生活,多写“材料独特”,“感受独特”的佳作。
四、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学生享受写作的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事实上,在学校学习的许多东西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所接触过的一切文明财富会在心灵中――首先在情感,内心感受中――留下痕迹。”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④
总之,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通过积累素材,广泛阅读感知生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灵感,打开思维的闸门,迸出思想的火花,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
[2] 刘松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320.
[3] 叶圣陶.叶圣陶作文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0.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89-02
随着教育体制的发展,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重视。阅读作为语文的一项重要内容与能力,开始被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伴随着社会各界关注程度的提高,陈旧阅读教学的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教学的发展。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不断进行着反思与总结,结论虽然略有偏差,但是却都指出:如今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忽视了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性,因此限制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阻碍了学生潜能的发展,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目前的阅读教学方式存在着诸多的弊端。首先是阅读教学目标偏离,忽视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其次是阅读教学的过程关于简化,没有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再次,教学方式太过单一,语文教师拘泥于教材,局限于考试,影响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针对这三种情况,笔者认为,要想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与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就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绝对无法产生良好的学习效率与效果,阅读教学更是如此,只有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阅读,才能够产生较高的阅读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重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在阅读范围、阅读内容、阅读角度等方面开放,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阅读的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
具体来说,语文教师为了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可以采用以下办法:
1.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大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虽然是学习的主要场所,但是作为阅读教学来说,课堂阅读却只是基础,课外阅读才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以课堂阅读带动课外阅读,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与教材相关的优秀作品等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精心设计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阅读,精心设计一些活动,如读书交流会、辩论会等等,引导学生参与进来,互相分享阅读的乐趣与收获。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更是由于学生的实际参与,得到一种成功的体验,大大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3.营造读书的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一个良好的氛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全力营造一种阅读的积极氛围,运用氛围的力量去感染每一位学生,最终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即将面对高考,压力巨大,故而其阅读往往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因此单纯依靠个性化阅读很难实现学生高考考好的愿望,还需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课外阅读的层次,进行探究性阅读。语文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培养探究的方法与习惯,培养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引导学生在一定的阅读范围内,运用自己个性化阅读的经验与习惯,培养对各种文学体裁的阅读方法,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感悟与认知的能力。
只有把学生自主的个性化阅读与教师引导点拨相结合,去探究性地阅读,才能够真正达到阅读的目的,才能够帮助学生实现高考的理想,才是真正的探究性阅读。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时候,语文教师要注意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各种游戏的教学,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探究的尝试与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习惯,开放学生的思维方式,张扬学生的个性,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倡导学生进行目的性阅读
篇3
关键词: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251-01
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有诸多意义,它不但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进而实现素质教学的目标,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分析。
一、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阅读教学充满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进行阅读和探究,因此教师务必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便是其中有效的手段之一,为此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情境形象化、具体化,这样可大大减轻学生理解上的难度,比如在学习契科夫的文章《变色龙》时,如果学生对变色龙为了保护自身安全而随环境不断变色的特点不太了解,就很难真正理解奥楚蔑洛夫本质上的性格特征,而仅仅停留在“可笑”这个层面,这时教师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观看一段自然界中变色龙的录像,帮助学生迅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情境;二是教师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当出现不和谐因素时,教师要注意处理的方式及方法,尽量不要破坏了原有的学习气氛,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心智发展的和谐;三是在阅读教学开始前,教师要创设好导语学习的情境,尤其是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艺术享受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和能量。
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可使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名人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及时摘抄和记录对自己有启发或较为优美的语句,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标记和圈点,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必会积累一定读书的心得和经验;其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的指导,针对不同的文章和资料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比如有的材料需要学生大声朗诵出来,有的需要学生反复进行研读和分析,有的只需要大致粗读以下即可,总之要教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材料合理选择阅读方式。
三、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涉猎课外阅读,开阔自身的视野
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的,也并不是仅仅依靠课内阅读就可以实现的,因此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学生进行广泛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切忌出现一看到学生看所谓与学习无关的书籍,就好像遇到洪水猛兽,对学生采取禁止、批评的策略,这会严重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其次教师除了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之外,还要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作品,相信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会收获大量历史、地理、人文知识,还会提高自身的阅读速度及理解能力,进而增强自身的文学素养。
四、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是学生在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它是阅读的较高境界,在进行一般性阅读的过程中,中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阅读方向,只是深深被故事情节吸引,而不会从中汲取营养,阅读还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鉴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感知语言魅力,理解其中的文笔之美与思想之深,进而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和思想上的启发,获得一定的阅读创新能力,此外教师要注意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把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动地位,改变学生习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缺乏敏锐观察及丰富想象的阅读方式,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发挥自身想象的深度、广度,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真正与文章作者做心灵的沟通及交流,结合自身的社会经验及生活见解对文章进行分析,提高自身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五、让阅读教学更贴近实际,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篇4
语文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就是阅读。阅读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接受文字信息的、复杂的思维过程。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大脑进行想象、联想,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对于课外阅读来说,对一个人思维的发展,对一个人思想的形成等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外阅读本身对学生的学习,尤其对语文学科来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教师应该理清课外阅读与考试的关系
阅读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阅读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增进学生的情感;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我国有句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只要书读得多了,写起文章来有如神助。“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同样是说阅读对于语言表达以及写作的重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阅读对作品本身思想的理解作用。因此,合理的课外阅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必然有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况且,现代考试已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考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考察,阅读本来就是考试的重要内容,再加上写作,更是占据了语文考试的较大比重,而写作本身与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语文的课外阅读对于考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要认清阅读与考试之间的这种关系,不要因小失大。
二、强化学生的主题阅读意识
在高中语文的课外阅读教学中,要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主体意识,更要不断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以上都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阅读能力。
三、教师要正确选择课外阅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语文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阅读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于一些地区的学生来说,教材甚至是学生的唯一阅读来源。因此,语文课外阅读教材建设就显得极为关键。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教材的建设理应跟上时代的步伐,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要展现时代的气息。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师既保留传统的经典又能增添时代的色彩,达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然而,当前的语文教材却远远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这也是导致学生对语文阅读不满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高中语文教材建设是改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之一。高中语文阅读教材的选择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基本要求,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加大更新频率,缩短更新周期,并尝试开发使用多种教材,使教材多样化,尤其在阅读材料的选择和编排方面要紧随时代的潮流,尊重当前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阅读特点,适当安排学生喜爱的作品。教材的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自主性阅读的开展。
四、结语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与一般阅读所不同的是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实践活动。其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一种能力。它不仅应该包括上述阅读的内涵,而且还必须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培养学生作为现代人所需要的阅读技能为重要任务,以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理想。
【参考文献】
[1]朱文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以学生为本[J].新课程(教师版).2007,(06).
篇5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记载用文字,它承担了先辈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一个浓缩,也是中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紧、任务重,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没有掌握好,造成了部分学生对文言文丧失了兴趣。那怎样才能做好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工作呢?文章就此展开讨论。
一、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主要来自课堂教育。但是在高中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文言文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教学方法不正确,学生不配合等,导致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也大打折扣。在此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改善教学质量,已经变得十分紧迫。
1.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行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转变成为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新课改也提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语言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搞好语文教学的同时,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对本专业的知识做到精益求精,还应做到“涉猎广泛、博览群书”,不断地学习充电,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水平,从而能够把文言文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2.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都采用的“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学生没有读懂和了解文章意思的情况下,就让学生朗读且背诵全文。这种学生死记硬背的模式,不仅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而且导致学生对文言文逐渐丧失兴趣。因此,教师要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转换角色,由一个传授知识者转变成为引导者。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优化和改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工作。在讲解文章重点语句以及词组的同时,让学生朗读和翻译全文,使学生能够自己感悟和理解全文的意思,积累和丰富文言文知识,培养语感。如果发现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有什么不懂或者有什么错误,应及时讲解或纠正。
二、让学生多朗读,多感悟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课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多朗读、多思考,这样可以有助于学生自己对整篇文章有个大体的了解。而且通过让学生朗读全文,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说话的语气和语速,有利于学生自己感悟和揣摩文中作者所表达出的语气高低和语速快慢。最后,让学生通篇朗读全文,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多朗读、多感悟,通过正确的方法和引导,让学生进入一个正确的朗读氛围。
三、做好总结归纳工作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日常的总结归纳工作十分重要。每上完一堂文言文课,教师都应该把这堂课中出现的重点词汇、语法、语句等进行归纳总结,并让学生记住和掌握这些重要知识点。不过,在这个环节中,要注意的是,对重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要建立在对整篇文章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之上,不能只是简单地通过死记硬背,而是在通晓全文内容的前提下,做到有效地归纳总结。
四、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重要性
文言文是先辈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一个浓缩,在传承中国古代文化以及文字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在语文考试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学生学好文言文,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实现自我、提高语文成绩的一个有效途径。让学生明白这些,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随着国家大力推行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转变原有的教学方法,由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和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在高中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熊建群.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J].学园,2011(10).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语文思维;方法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语文教学存在较多弊端,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加强对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一、语文思维能力教学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教师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模式也进行了优化与创新,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改革体系并不健全,理论与实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调整,但在教学中对新课程实施带来的变化显得有点不适应,存在被动改革的问题。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文选类题目比较多,教学的方式比较死板,教师教学的灵活性普遍比较差,所以学生的语文素质难以得到提升。很多教师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加入了很多诗词或文学作品中精彩的段落进行赏析,但是由于缺乏整体理解,所以培养语文思维的效果并不明显,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仍需要不断改进。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文思维能力的方法
1.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以兴趣作为引导,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对课程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导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地学习与接受知识。比如,在讲解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片段时,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采用设疑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如作者刻意描写王熙凤的笑声有什么目的?为什么黛玉与宝玉初次见面就有一种相识的感觉?以此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为了找到答案,可能会在课下反复阅读《红楼梦》的相关篇幅,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有着较大帮助。
2.拓展学生语文思维的广度
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但学生首先应具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储备量,高中生普遍文学知识储备比较差,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教学文学作品时,需要学生具有理性的思维与感性的认知,前者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后者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语文思维不单单对学习语文课程有所帮助,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为学生在分析与思考时都会受到语文思维的潜在影响。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拓展学生语文思维的广度,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多为学生提供一些素材。比如,在讲解《将进酒》时,不单是学白的这一首诗词,还可以联系到其他作品,如《蜀道难》,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运用了夸张与想象等手法,但是抒情方式又有一定的区别。用对比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其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扩大思考的空间,使他们在看待问题时更加全面,视野也更加广阔。在知识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学生的思维就会发生质变,这样有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
3.拓宽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度
在语文思维的广度扩展后,还要拓宽语文思维的深度,这是对知识内涵的深度挖掘,是让学生通过文字的表象,了解事物的本质。比如,在讲解《雨霖铃》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让他们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课文中“多情自古伤离别”这一句子体现了作者的情感,那么作者为什么“伤离别”,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篇诗词等任务,这有利于知识的积累,还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另外,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提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促进他们语文思维的形成,并培养其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与竞赛的方式,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活跃n堂气氛,加强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性。
4.提高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
归纳与总结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复习,也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学习方法。在归纳与总结时,可以实现知识的升华,创造并接收新的知识。语文思维能力对学生学习其他课程也有着较大帮助,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知识归纳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余生活中也会接触一些零散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风格有着很大差异,单看这些知识好像对学习帮助不大,但通过对知识的归纳与总结,会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学生在阅读完一部文学作品后,总结出这部作品的创作风格,这会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通过思考可以提高其学习能力。
5.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比较能力
在学习语文课文时,同一个作者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可能有较大的差异,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采用对比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比较能力。不同的文学家在同一时期创作出的作品可能差别迥然,这与作者的性格有较大关系,在分析时有着很大的趣味性。在文学创作中,对古代文坛有着较大影响的学派有“桐城派”“元白诗派”等,“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散文的特点是条理清晰、语言简明达意。“元白诗派”是指以元稹与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其注重写实,语言通俗易解。为了更好地掌握不同学派的特点,教师需要通过实际作品让学生有深切的感受。在对不同时期文学作品进行讲解时,教师应注重对作品内容、思想主张、文章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的介绍,还要分析当时的创作背景,这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每部文学作品蕴含的情感以及力量。教师在讲解时,也要为后期的比较做铺垫。在分析作品特色时,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包括类似的作品以及不同的作品。学生在阅读后可以分小组讨论,分析作品的特点。课堂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印象,还能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加强文学作品的比较,也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这对语文思维以及文学修养的提升都有着促进作用。
语文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其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综合能力有较大影响。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与优化,教师应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不仅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加大课堂容量,还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以及感性认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并挖掘出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意,提高语文思维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 荣.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6):47-50.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兴趣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2-110-01
一、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学习
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不只是每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字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会如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学生要会上语文课,在课堂上就要会听,而学生成绩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课堂短短的45分钟的听课效率。听课效率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听课的关键在于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要眼耳手脑各种感官齐配合去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眼要盯着老师的板书和老师讲课时的表情动作,耳要听清楚老师讲课的内容,要听得准确,听出重点,听出弦外之音,听出老师讲课的意图;手要有选择地记,要记重点、难点和疑问;脑筋要开动,积极思考,抓住老师讲课的思路。心理学家曾做过实验,分三组学生同时收听同一内容的录音,规定A组全部记录,B组只听不记,C组只记讲授要点。结果A、B两组的学生只记住全部内容的37%,C组学生却记住了58%,可见抓要点,适当做笔记,效果最好。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多发言,积极参与,主动地学,随老师的教学思路转。这样也可以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听课效果好。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正是为终身学习“培养习惯”的教育。学生在上语文课时,养成圈、点、勾、划的好习惯,才能真正上好语文课。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新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唤醒学生自主意识。我们要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提倡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倡导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求异思维。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都有成功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
三、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如用故事引入,或借助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手段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教师在课堂上还应针对不同的重难点,相应地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使程度低与能力强的同学都得到成功鼓励,从而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对学好语文充满信心。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理清文路、捕捉要点、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疑问,鼓励学生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的需要选择相关的小问题进行研究,而且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课堂空间。语文学习需要在讨论中得到深化,但教学任务的繁重、时间的紧迫,却往往使讨论开展了却又草草收场。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弱的学生可能根本就还没进入状态,能力强的讨论也不深刻充分,这样的问题对学生真正的能力培养、自我发展收效甚微。所以,教师必须设置高素质的问题,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并且采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形式,授之以渔,在充足的时间互相聆听,探讨得到最终结论,这种真正的讨论参与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激发学生兴趣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文学作品的主题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可以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的欲望。教师把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引入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肯定他们的勇气,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进积累,激活思维,发展能力。
四、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篇8
文言文作为我国早期语言交流和文字传承的工具,它是古人们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是我国五千多年文化的写照。然而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由于课程知识量大、课程进度紧张,致使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没有对重点知识进行全面把握,加上缺少高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抵触、厌恶的情绪。本文就对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进行了阐述。
一、增加教学方式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文言文学习感兴趣了才能消除畏惧心理,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到文言文的学习中。老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时机,采用合适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兰亭集序》时,可以向同学们展示部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让他们亲眼感受一下“天下第一行书”的魅力,从而对课文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如学习《鸿门宴》时,可以播放电影“鸿门宴”的相关片段,让同学们在电影中感受当时剑拔弩张、暗流涌动的紧张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针对不同的课文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来培养同学们对文言文的兴趣,能够大大提高上课的效率与效果。
二、联系相关历史背景,增加学生见闻
人教版高中教材中选择的文言文大多都和史实或当时的政治相关,要么就关乎作者个人的人生境遇、情感波动,因此,如果老师只是单纯地对课文进行讲解而忽视其历史背景就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文章的背景、逻辑、情感,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可以先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历史背景,讲述一下秦、晋两国联合攻打郑国的原因(晋国一方面是晋文公逃亡时在郑国没有得到礼遇以及公元前632年晋、楚交战之时郑国出兵帮助楚国,另一方面是为了争夺霸权,和当时也急于扩张的秦国联盟对郑国发动战争)。同学们了解了城濮之战和秦晋攻郑的历史背景后,对当时复杂的国家关系就能够心中有数,更容易理顺文中的逻辑关系,对文章能够有一个更深刻地理解。同样,《鸿门宴》、《荆轲刺秦王》、《过秦论》等文章均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相联系,构成重要的因果关系,不联系相关历史背景进行教学,很难达到好的效果。
三、加强字、词、句式的教学,强化学生基础知识
字、词、句式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传统教学中,老师往往对文言文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和重要考点一遍又一遍地讲解、重复,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次多义”、“词类活用”等概念。教法很死,学生学习也枯燥,但是这些基础知识又是文言文学习的根本,不得不重视,那么老师实际的教学中就要做到“死中有活”。例如,通假字就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它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另一个字,如《鸿门宴》中“令将军与臣有?S”,“?S”通“隙”是隔阂、嫌怨的意思。通假字的掌握是解读文言文必备的基本功能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生理解、掌握。对于一词多义的现象,我们不仅要了解词的本义,还要了解其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如“畔”本义是“田边”的意思,引申为“旁边”,如桥畔;又因为其与“叛”同音,假借为“背叛”的意识,即其假借义,如“亲戚畔之”。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梳理能力都比较弱,老师对于这一类的基础知识要不断强调,及时总结、归类,对于“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固定句式”等常见的文言文句式要让学生做到了解他们的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新大纲对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老师一定要做好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强化基础知识教育,同时也要立足教材和学生实际,在教法上灵活生动,强化课堂效果。
四、强化技巧教学,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思考研究;求实
一、卓越口才打造精彩课堂
1.1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具有丰富的内涵
我始终认为语文教师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传承者,饱受诗书的熏陶,即使是日常与学生交谈也应做到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对于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文人逸事更应如数家珍。在课堂上更应在准确的基础之上做到表述生动形象。作为一名现代的语文教师,我觉得知识面不妨宽一些,从天文到地理甚至艺术多方涉猎,广为吸收。
1.2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幽默的情趣
幽默是智慧的灵光闪现,幽默和搞笑是天悬地隔的两个概念。幽默是会心一笑,无伤大雅,而搞笑则极有可能是恶俗、低级趣味。语文教师应学会幽默,这对于调节课堂气氛、应对突发事件大有裨益。语文教师多那么一两个幽默笑话,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为学生送去欢乐,也会提高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
1.3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澎湃的激情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有相当高的热情,要在课堂上展示从生活中挖掘和提炼的美。兴之所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亦未为不可。只有我们作为老师的先爱上我们课堂内传授的东西并对其充满热情,我们的学生才会被调动起来,最终达到与教师共鸣的佳境。
1.4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迷人的天真
更多的时候,在语文的殿堂里,我们只是个被感动的人。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必拘泥于教师的身份,太过一本正经,太过不苟言笑,太过喜怒不显于色。天真是良好的语文品质,而天真的真切定义,应该是无所顾忌的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
2.1 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2.2 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2.3 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三、一节好的语文课,应重在求“实”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重在求“实”。教师怎能单纯地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而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呢?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现在缺少的不是激情而是冷静。我觉得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匡正:
3.1 少一些拓展延伸,多一些潜心会文
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如同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让他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引发了学生更为深刻的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但有些教师,却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延伸、拓展与整合。语文课上成了知识常识拼盘课、五花八门杂烩课。如果语文课堂长此以往,必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课外拓展要立足文本,为语文教学服务。
3.2 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
3.3 少一些合作讨论,多一些朗读品味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更“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给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时不时地就来个小组讨论,动不动就来个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讨论的效果,而是追求讨论的形式,做了许多无用功。合作、讨论并不是不可以使用,但老师应该注意的是需要讨论什么内容,怎么去讨论,如何展示和评价讨论合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质量;方法;能力提升
口语交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口语交际能力的好坏,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口语交际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就变得极为重要而必要了。下面,就初中教学的点滴,谈谈提高口语交际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胆量仪态的训练方法
胆量、仪态对口语的表达效果有直接影响。有的学生一上台,由于心理紧张,或满头冒汗,或手足无措,或搔首弄耳,或抿嘴卷衣角等等。因此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胆量、仪态的训练。多给他们上台的机会,并要求他们上台要从容,举止稳重,态度大方,讲究仪容。上台的次数多了,各方面的细节注意到位了,学生的自信心就有了,胆量自然也大了。
二、创设情境的训练方法
人的成长与遗传、环境、教育、自身努力四大因素有关。环境所起的作用又特重要。亚洲潜能开发大师陈安之说:人的成功,智力只占30%环境却占70%。人生下来智力上差不多,但生活的环境却相差很大。有的生下来就在富人家庭,而有的生下来就在贫穷的家庭里,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所面临的环境会有一定的差距。人是环境之子,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他所处的环境造成的。“存在决定意识”,人的存在环境决定人的成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起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可见,“时势造英雄”,无凝是正确的。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对环境与人的关系的共识,也是环境育人,环境造人的最好注释。要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应该首先为学生创造一个从多方面施展学生口语表达的条件和环境,创设一个和谐平等的情境,鼓励学生动脑思维。那什么是情境呢?《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从中看出,无论是情形还是景象,都必须是具体的。具体可感性就是情境的特质。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和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具体环境。情境是具体的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他与意境不同,情境是具体可感的,意境是属于人的主观的精神世界。“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感情方面有特定的作用。例如:在野外听老虎的吼啸声和在动物园中听,其感觉是不一样的。在体育比赛中,对方的强弱,观众的反映,对运动员的情绪状态有很大影响。这些都是由于情境不同。”这就是说,所谓的“情境是指对人引起情感变化的具体的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口语交际教学更应该注重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情,生主动交际之兴,入境练主动交际之能。口语交际情境创设的方式有很多,如:假想一个场景,进行真情告白;展播录象节目等。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创设的情境既要有形象性,感染性,又要对交际具有挑战性和诱发性,特别要注意符合生活实际。因为与生活相符的交际情境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学生的情绪因此而变得高涨起来,交际的主动性就容易被激发出来。否则就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美国教育家杜威对情境教学做了有益的探索。他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我们要做好语文教学,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从他的论著中汲取养料。他认为,教学过程必须创设情境,依据教学情境确立教学目的,制定教学计划,利用环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改革实验中,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让学生在大自然多采的情境中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他还特地为学生编写了《大自然的书》,对学生进行情境教学。他说:“我力求做到在整个童年时期内,使周围世界和大自然始终都以鲜明的形象、画面、概念和印象来给学生的思想意识提供养料……”他利用自然进行情境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知道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我国古代就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古代的教育家在他们的论著中,就论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如:墨子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所染》)。他将人的本性喻为纯洁的素丝,如把白丝染上青色就是青色,染上黄色就是黄色,因而强调“故染不可不慎也”。深刻揭示了环境对人影响的威力。孟子曾指出,如果要一个楚国人说齐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到齐国去住上几年,这“一傅众咻”的道理说明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庄子认为“婴儿生无硕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庄子・外物》)荀子则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荀子・儒效》)这些都证明作一个道理:人的成长绝不能脱离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古代教育家提出了“择邻而处,居必择乡,游必就士”等有关的教育原则。其经典案例就恐属孟母三迁教子、断织教子的故事了。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前面说了: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语言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实践培养来的,没有具体的情境,学生不可能承担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也不可能有双向主动的实践过程”。我们现在的教学条件比起古人来,实在是好多了,特别是有了多媒体,我们的各种设计就能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使之更容易进入情境之中,从而去主动交流。
三、培养良好思维习惯的训练方法
思维习惯在学习语文提高交际能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习惯是由于长时间的经验和重复在后天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固的不意改变的行为倾向。语文本是一门工具,用以交流的,但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也多起来了,特别是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较差。这是由于老师习惯于满堂灌,学生习惯于不自主思考,不交流,习惯于接受,所以许多学生有一种懒惰心理、自卑心理、怯于公众说话,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失败之处。
服从训练是一种带有强制型的训练,不管受训者愿意与否,都必须服从训练的要求,按照规定的行为方式去做,经过多次重复,使之形成习惯。服从训练的目标是社会的规范和道德行为。
强化训练是一种不带强制性的训练,是一种有意识行为的强化,既对受训者身上自发的出现的一些良好的行为采用各种方式,加以巩固和加强,使之成为一种良好习惯。如,有一位学生看书时习惯用红笔在紧要处作记号,老师发现加以鼓励,使之成绩提升,还使之形成了做笔记的好习惯。对待不良习惯,强化训练的方法不是训斥和惩罚,而是加以弱化使其逐渐消退。
认知训练是一种以自觉性为基础的训练,通过受训者的学习和认知,使其认识到所训练的特定行为的意义、缘由和作用,从而形成适当的动机,以便自觉的去进行训练,并形成习惯。它注意受训者的具体情况、目的兴趣和行为的整体性。这种训练比较适用于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训练。如刚上初中的学生还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就训练其写日记并适时鼓励,让学生养成不写日记就觉得少了什么似的。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将上述三种方式根据情况综合运用。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问题,勇于发言,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的良好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 上一篇: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解读
- 下一篇: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