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范文

时间:2023-08-18 17:5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

篇1

一、新课程理念教学优势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历史教学,基于新课程理念,进行创新教学,教师对学生的管制越松,学习自由度越多,自主学习途径越足,就越方便学生进行学习,甚至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提升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以及文化底蕴。

二、创新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

在初中历史教学观念上,教师能够转化教学位置,开放学生的思维与潜能,能够让初中历史课堂中充满活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出相关历史教学情境。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对学生给予引导、点评,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通过提出相关历史教学问题的方式,设置课堂教学悬念,以此来吸引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注意力,不及能够抓住课堂中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望,也可以激发初中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仅仅将历史课作为对史料的简单罗列,不仅要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也应该将学生作为历史的见证主体,使学生对历史有深刻的认识。初中历史教师要与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不断改善师生关系。

三、创新教学观念模式,优化教学情境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之中,可以落实、讲解基本历史知识,创新教学理念,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行为渗透和教学影响,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印象,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的时期,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去记住派别知识,分别有大资产阶级以及雅各宾派,还有热月党人等知识,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趣味。基于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历史知识自我教育的能力,“鉴古知今”,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师应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走入宽松、平等、自由的历史课堂,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身心发展、思维方式等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可以展示自身的平台,给出正确方向引导,使课堂充满活力。

四、运用现代化技术教学,创新教学手段

对于新课程理念下,创新初中历史教学,可以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结合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短时间内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知识与材料,调动初中学生的感官与学习积极性。在进行初中历史创新教学中,可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应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优化历史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故此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创新中,老师可以向学生定期的开放现代化教学资料网站,基于新课程理念,老师能够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为其实施创新教学。多方位地创造有利的初中历史教学条件,积极运用现代化技术中的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历史教学;利用组织网络组织教学,开发以及制作初中历史课件,使学生对历史有直观的认识。

五、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导入法教学

篇2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78-01

新课程理念是新课程的灵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的教育教学行为,再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把丰富的历史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主题鲜明,直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一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目前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思想和做法有哪些?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推进新课程实验进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但发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实施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呢?我认为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

二是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主要障碍。在目前大环境下,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新,而应该实事求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各种研究成果,融合新课程理念,踏踏实实研究历史教学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解决实际操作性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转化为个人教学行为习惯。

二、把握“知识”目标,重视过程与情感目标

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做出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第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人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辨的讨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就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国史的思想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三、抓住教学重点,倡导教学形式多样化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篇3

关键词:新课程;科学分组;环节设置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新课程”模式,是有一定的策略的,现本文总结出几点策略,以供初中历史教师参考。

一、新课程阶段

在学生的新课程阶段,学生通过协作共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因为学生具有个体化差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即使通过交流讨论也难以得出解决方案。有些是因为学生没有查阅到相关资料,有些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差,而有些是因为小组成员之间意见不一,难以达成共识等等。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发挥自己引导者的作用,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点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教师要将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简化,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采用总结归纳和演绎等方法进行探究,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在实践中寻求真知。比如在学习初一上第二单元的春秋战国的内容后,针对家喻户晓的“诸子百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分为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几个派系,对各自代表的观点各抒己见,自由进行争辩。教师也可选择一个派系,加入学生的讨论中,并在其中给予指导性意见,引导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并锻炼自己的口才。在这种灵活的新课程中,学生能够在教师提供的舞台中展示自我,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营造和谐轻松的合作氛围,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科学地进行分组

要开展新课程,首先需要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的合理分配对新课程效果有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需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和学习能力的高低进行互补分组,以让学生取长补短。在课堂分组学习中,往往存在冷场现象,学生的交流较少,即使老师布置了新课程的任务,但基本上都是几个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讨论,而其他学生一般都是在做自己的事情。为避免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尽量让兴趣相投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学生就能有共同的话题,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提高学生的交流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并尽量在每节课都采用不一样的分组形式,让学生保持新鲜感。分组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固定式的分组,这是最基本的一种分组形式,即以“互补”为原则,如男生和女生为一组,学习成绩好的和学习较欠缺的为一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为一组。这种分组方法能够取长补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二是同桌二人组合,这种组合可用在复习课上,让同桌两人进行互相检查和评价,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共同提高。三是自由式分组,对于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教师还不熟悉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各方面的表现,可以先让学生自由选择小组成员。四是辩论式组合方式,这种分组形式可运用在全班活动的时候,比如在初一上册第三单元开展关于“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中,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分为正反方,虽然辩手只有几个人,但小组内的其他学生要为本组搜集相关资料,为辩手提供策略。通过不同的分组形式,就会使课堂新课程变得更加丰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历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合理选择分组形式,以提高新课程的效果。

三、问题设置环节

问题是贯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要素,学生的新课程需要围绕一个问题来开展,要实现新课程的有效性,对于问题的设计十分重要。教师在设计新课程的问题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内容:一是要结合历史教材,紧密联系课文内容,而不能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内容;二是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新课程中;三是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只有源于生活,学生才能意识到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是有意义的,值得去学习;四是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历史知识的掌握水平和能力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问题,由简到难,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再到抽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效参与。比如在学习初二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后,学生在学习了课本上的知识后,除了教材中提到的战役之外,历史上还有哪些抗日故事?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一些自己所知道的中一些比较出名的战役或者抗日小故事,开展故事会,这些故事可以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也可以是从电视剧中看到的,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得到了培养,并且这种学习方式新鲜有趣,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篇4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20-01

一、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培养

历史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历史的学习以及感悟能力对于学生的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初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的改进,是实现历史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措施。要想提高历史课程教学质量,改进我国历史教学课程的现状,必须要加强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当前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仍然还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再加之我国素质教育过程中对历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导致历史教学效率受到很大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应用各种先进的知识,对历史教学效率进行提升。当前历史教学依旧没有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反而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最终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能力的训练本来就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自由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给学生多的自由,给学生更多发挥主动性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历史知识进行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效率提升的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新的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频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学过程中各种媒体资料的时效性、开放性程度不断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这些新媒体形式的运用,为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1、改革传统教学过程中填鸭式教学观念

历史教学是一门人文性质很强的学科,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加强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需要对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进行改进,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对学生的教育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要从学生个体的发展出发,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全面性的人才。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认为学生进行历史训练只是为了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并没有真正领悟到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内涵的提升带来的作用和意义。在素质教育中,应该把以人为本作为历史教学教学的重要原则和基础。首先要明白历史教学教学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育人,而不仅仅是各种历史知识的传授。历史教学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2、加强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应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一味地示范和模仿只能让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到厌烦,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该要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性,采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比如采用互动合作、游戏等方法进行历史教学,使得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所提高,从而能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上来,体会到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对各种历史事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对各种历史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广泛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初中的历史教学实现现代化,通过理论与图片、音乐相结合的方法来提升历史教学的感染力,历史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学习,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加深对各种历史事件的挖掘和了解,从而加深对历史的感悟能力,并且能够运用历史经验对现代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

3、加强情境教学理念的运用

历史课堂是丰富多彩的,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情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国,教师要注重进行情境创设。情境的创设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步骤,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体会情境提升学习效率,所以这是一个基础的步骤。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对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行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可以对一些基础知识有所了解,比如在讲解的内容时,需要对当年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讲解,使得学生明白爆发的背景,从而加深所学的历史知识的理解。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可以放录音或者视频,将各种历史事件通过录音或者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相对于课本上的文字而言更具有吸引力,也能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比较宽松良好的环境。播放视频、录音,或者利用图片与音乐、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历史事件的感悟能力的提升。

4、加强互动合作理念的运用

互动合作学习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合作的关系,对各种教学任务进行完成的一个过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合作与互动都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新的教学理念下要对传统的一对多的教育模式进行改变,可以在课堂上加强讨论教学的力度,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设置科学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可以沿着问题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进行优势互补。合作与互动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合作与互动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课堂外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等。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有了很大的改观,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人文类课程的教学,加强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理念的改革,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加强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应用,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黄毅虹.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2)

篇5

一、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无声地听。历史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过于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反映在考查方式上,则是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记忆。学生认为历史就是时间加地点加人物,以为学历史就是背这些琐碎、枯燥、死板、乏味的文字。上课勾教材,课后对教材,考前背教材,考完扔教材成为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环节。其实历史不是史料的堆积物,学生不用记住所有的细节、时间、地点,就像一个聪明的木匠并不常常随身带着斧锯,修水管的人也不常常扛着铅管。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探索问题、总结历史学习方法。我国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确立了崭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体现知识性、能力性、情感性;在历史学习的内容上强调现实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在历史学习的方式上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评价体系上强调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历史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实施策略

(一)树立多元化的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三维教学目标。多元化的三维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主要表现是从学生学习历史的全过程、学生人格发展的视角确立并提出目标要求的。无论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站在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立场上进行阐述的。一个教师只有胸怀育人的大目标,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汇成一股推动学生天天向上的巨大影响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二)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历史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曾说:“如果你是教历史的,你的教学任务首先要注意,在你的课堂上,听讲的不是什么抽象的学生,你应该看到,你面前是具体的,活生生的,独特的人们……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抱负和干劲。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只有当人们有了活生生的个性时,思想的热血才能沸腾起来。”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的讲台,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努力当学生的顾问;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的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

(三)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件进行穿插。例如一位历史教师在讲授《两极格局的形成》时,给学生穿插了一个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您好!爸爸》:1961年8月12日,星期六,住在东柏林的母亲西尔维娅带着4岁的女儿来到西柏林看望父母。她做梦都没想到,第二天醒来后,一道墙从此分开了他们的家庭。她的丈夫,孩子的父亲还在那边,孩子想念爸爸,妻子思念丈夫,没有别的办法,西尔维娅只能每天下午抱着孩子来到墙边,来到能看到丈夫下班时经过的地方,向墙的那边张望,孩子只能远远地向路边的男人大声喊“您好!爸爸”。听完这个故事,不用教师多说,学生已经深深感受到美苏冷战对第三国造成的影响。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历史,学习历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展开参与性的教学过程

篇6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课堂 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28-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对创新课堂教学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而创新教学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学方法?本人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更新教育观念,发挥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谁获取知识谁就是主体。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不再是老师单纯地教学知识,而是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只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成为新课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它在整个教育学环节中教师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教师只有适时更新教育观念,才能促使教师在教学手段的改变及师生关系转变上有所突破,从而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四个方面发挥学生主体性:一是尽可能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挖掘他们学习的潜力;二是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如的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三是精心设计有梯度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四是在课堂上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问题情境是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在教学时,把数学问题情境作为沟通数学与生活的桥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趣味性、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数学规律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联系生活实际,灵活处理教材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统一编写的。传统的教学往往受教材的限制,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因此教材的局限性和学生的需要产生了矛盾。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灵活的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适当的取舍、调整、优化等,使教材充满生命气息,缩小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发散性思维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一个问题,求异求佳。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不但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中学徒式操作的弊端,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主动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对于数学教学来说,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是教学中常用的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渠道。一题多变是适当改变题目的结构,把一个题目改变成许多题目,或将问题逐步引申和发展,使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迁移。通过系列的变形探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让学生系统的掌握相关知识。

五、注重学法指导,发扬教学民主

著名科学家达尔文曾说过,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新课程理念也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正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发扬教学民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本人的做法是:一是培养学生形成预习的习惯,特别是七年级学生,大多没有预习的习惯,而八、九年级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的增加也不自觉预习。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坚持每天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并在上课前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二是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养成听、思、记的习惯。要求学生上课要积极、主动地与老师配合,处理好听、思、记三个环节。三是培养学生养成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把课堂作业作为老师批改的作业,把课后作业让学习小组互改,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避免了抄袭作业的现象。四是培养学生养成小结与复习的习惯,在每节课、每章节、每单元的内容教学结束后先让学生先进行小结,指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图,学生能完成的教师就不必代劳,学生遗漏的要给予及时补充。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就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六、适时应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步入课堂,不仅解决了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解决的问题,还可以把文字、图形、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体手段于一体,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思维的空间,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充实、更形象,更生动,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使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对提高效果更为显著。在教学实践中,切忌沿袭传统的授课模式,借助现代化技术把“人灌”变成了“机灌”,这样就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失去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本意,所以在教学时要适时应用多媒体教学尤为重要,不需要用的坚决不用,要用时就要用好,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深化素质教育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数学课堂的创新教学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教师就必需在课堂上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王俊刚;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年第12期。

[2]靳玉芳;利用数学情境教学提高学习兴趣[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年第12期。

篇7

一、转变教学观念及教学角色

我们要传统英语的模式有深入的了解,才能知道哪些可取、哪些不可取。首先,我们对高中英语教学进行初步的了解,有些学校高中英语教学主要仍是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为主体。导致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如下:

1.班级人数偏多制约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及效果。由于班级班额大多数偏大,教师在课堂内能采取的教学方式就受到了限制。

2.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难消除。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按韩愈的说法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很多老师只是充当“控制者(controller)”、“评估者(assessor)”“组织者”(Organizer)”,学生只是被动地在进行学习。重教师教授,轻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教师往往在不自觉中取代了学生的主置,“学”几乎等同于“听讲”、“抄写”、“记忆”,而“教”几乎等同于“讲解”、“灌注”、“考试”、“评分”。课堂上学生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

3.因部分教学素质的制约,导致了许多教学科研成果无法加以利用,造成严重浪费。有些学校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差异,导致了教育资源不能得到良好的利用。而现代教育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做成功的控制者,评估者和组织者,更重要的是做成功的“参与者(participant)”、“导师(tutor)”、“帮助者(helper)”、“促进者(prompter)”,也就是说要完全地转换自己的角色,把课堂的中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从社会需求来看我们现在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适应能力、务实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社会人才。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收获的不仅是言语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英语的兴趣,热情和学习英语的能力和方法。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进行教学探索,创新出适合我们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提出几个结合:即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会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这对我们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和“会学”。要做到这点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功夫,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可采用“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法。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做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起到指导作用,以达到“导”在关键上的目的。其次,在学习课前预习,划出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时,或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困难,迫切需要教师解难答疑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把握好关键时刻,恰到好处,这时学生的思想集中,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可收到最好的效果。当然,除备好课外,教师还应精心设计,分析哪些材料让学生自学;哪些材料由教师精讲;哪些材料用讲练结合形式进行;考虑精讲火候;研究怎样才能讲深讲透,讲得条理分明,深入浅出,使讲解富于启发性。同时要避免教师“抱着走”包办代替,唱独角戏,而应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对所学学科本身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在培养学生自己找规律,自己做总结,通过独立思考、开发智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三、建立有效的英语教学管理机制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科学化的实施与管理。实施目标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目标体系,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标准保证目标的有效性。在目标确定和实施过程中,必须留有一定的可供选择的范围。按照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分级总体目标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和标准,这一明确的、系统的、科学的体系,使目标体系的建立有据可循。新课程以“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为理念,开设了选修课程,以学习领域一科目一模块为基础设计课程,这种新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为目标管理提供了可选择的空间。要结合平时积累的形成性评价的结论,根据考试结果,组织学生对照自己的学习子目标,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以利于在下一步的学习中改进学习策略或对子目标进行必要的修改。在充分听取学生的看法的基础上,教师也要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找出目标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评价,使目标管理进入新一轮的教学循环。

篇8

一 教师要更新化学实验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传统的实验教学强调教师讲清实验原理、实验装置用法等,做好课本的演示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有关注,但训练的重点是学生能否观察实验的现象,是否弄懂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等。而在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不只是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注重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功能,这是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教学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要求、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我们要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意图,做好从大纲到新课程标准的衔接工作,教师应及时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大胆在化学实验教学上改进,让学生观察、思维、动手能力方面得到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二 教师要有新的化学实验教学管理方法

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效率不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化学实验教学管理薄弱。课程改革后“教学质量”已不再是书面的测试成绩,而是指学生的整体素质,对于化学实验教学来说,“质量”就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课程标准与新教材给我们启示:

1.确立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

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技能目标。知识目标是指学生必须学会的基础知识;能力目标是指让学生具备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不善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人,就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目标是指实验操作须具备的技能。传统实验教学更注重的是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而对能力目标的关注和训练明显不够,因此确立化学实验教学目标,把化学实验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技能目标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显得至关重要。如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基本原理是让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含氧化合物,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很多种,且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分析各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思维能力将有很大的益处。

2.改变以往的看实验、背实验为学生动手做实验

传统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教师准备好演示实验仪器和药品,按照课本的实验要求一步一步地演示验证,这样实验现象很明显,但这种实验教学只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学生思维训练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常存在学生看实验、背实验,而真正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很少的弊端,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改变旧教材中存在的演示实验多、动手操作少的状况,充分发挥化学实验作用,把大量的演示实验分散到每章节的“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中,为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3.改变传统教学的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传授课本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看教师做演示实验,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侧重于实验的知识,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制约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具有以下优点:一是知识功能,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助于形成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有助于理解和巩固所学化学知识;二是情感与技能功能,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可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发学生自主科学探究的精神,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学会一些简单的操作、常见仪器的使用、实验现象的记录与分析等,因此将化学课本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可充分发挥实验的知识功能、情感功能与技能功能,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来完成科学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实验教学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优化化学实验教学,突破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方便的教学手段,是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优点是给人的视觉系统以强烈刺激。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但提供了大量生动形象的素材,而且能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讲到CO的毒性、如何防止CO中毒的实验教学时,我补充小白鼠中毒的实验,在两个盛有无色、无味气体的容器中分别放入一只活小白鼠,当小白鼠在盛有CO气体的容器中慢慢中毒快要身亡时,不少同学感到既新鲜又惊奇,也产生了疑惑:是什么气体使小白鼠中毒?

悬念由此产生,我随即点拨:这个无形的杀手是——CO!并迅速地将快要身亡的小白鼠移入另一容器中,这只小白鼠又活蹦乱跳起来,全班同学为之兴奋不已,气氛甚为热烈。课堂教学中结合CO性质,采取动静结合的多媒体技术来表现,用多媒体技术说明CO的用途来增强同学们的感触,当播放CO中毒机理、如何防止CO中毒及保护环境、防止空气污染的录像时,全场鸦雀无声,同学们受到强烈的震撼。

2.利用多媒体技术虚拟实验,演示很快、很慢和危险性较大的实验

篇9

所谓“开放”,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的任务。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整合性,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二、开放教学环境,创设民主氛围,促使师生关系朋友化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说明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为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操作平台,让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时,教师才真真正正地成为学生的良朋知己。

三、开放教学方法,激趣导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3.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案例《有理数的加法》(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就是上面思想的一种体现)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的位置位于出发点的那个方向,与原来的位置相距多少米?

分组讨论,由小组的代表说出本组成员的想法。

(答案包括了全部可能的四种分类情况)

①先向东走20m,再向东走30m;②先向东走20m,再向西走30m;③先向西走20m,再向东走30m;④先向西走20m,再向西走30m。

(2)组织交流,共享发现。

讨论如何根据实际意义转化为数学表达式。

通过讨论,很快有四位同学说出下面四个等式:

(+20)+(+30)=+50?摇?摇(+20)+(-30)=-10

(-20)+(+30)=+10?摇?摇(-20)+(-30)=-50

设置上面的问题和活动,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们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3)探究本质,统一认识。

观察上述四个算式,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并总结归纳。

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指导学生看书上的黑体字,比较一下书上的表达方式与我们自己的表达方式有什么区别?并集体讨论,以加深印象。

四、开放教学内容,“活”用教材,力求教学内容社会化

数学是人类的活动。如果课堂内容与生活相联系,那么学生的活动过程就会显得更加有意义,他们投入的积极性也就会更加强烈。

教学案例(初二):

大米蒸成米饭后质量有所增加。某饭店的厨师小张每千克大米蒸出的米饭比小李多了0.2千克。现在用同样多的大米,小张蒸出了24.2千克的米饭,而小李只蒸出了22千克的米饭。问小张、小李每千克大米各蒸出多少千克的米饭?

(1)创设情景

①老师首先统计班内哪些同学爱吃米饭。然后,让各学习小组讨论米饭的形成过程,即妈妈是如何蒸大米的(学生的情绪非常高,不少同学有蒸米饭的经历)。

②选两名学生代表说说米饭的形成过程(结果这两位同学说的方法与过程不一样,从而又引出其他同学也相应说出了各自的经验和方法)。

(2)探讨

①问题:大米蒸成米饭后为什么质量会增加?用同样的大米,为什么有的人蒸出的米饭多,有的人蒸出的米饭少?米饭质量、每千克大米蒸出的米饭质量、大米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②老师把上面的问题分别交给了六个兴趣小组,通过讨论来解决(这六个小组各自进行了激烈争论,有两位同学竟然站起来争吵,问题很快得以解决。同时,大家在讨论的时候,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即蒸大米的时候,加的水要适量,既不能太多,又不能太少)。

(3)在同学们弄懂了题意之后,师生接着列表分析:

人名米饭质量(千克)每千克大米蒸出的米饭质量(千克)大米质量(千克)

小李?摇?摇?摇?摇22?摇?摇?摇?摇?摇?摇x

小张?摇?摇?摇?摇24.2?摇?摇?摇?摇x+0.2

上面问题的解决,不仅使得同学们在合作中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和方法,而且使得他们在探讨中学到了一些生活常识。

篇10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放弃以往陈旧的实验教学模式,改变以往教师教的枯燥、学生学得乏味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探索、去创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正确引导学生动手、思考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现在笔者结合自己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浅谈以下几点拙见。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实验素养

“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教师的实验素养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我从如下三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1)科学性:从实际出发对成功的实验进行记载,实验参数存档备用,失败的演示实验作出说明或解释,严忌故弄玄虚、自欺欺人。(2)精确性:演示实验做到反复演练,使之实验效果达到最佳程度,并考虑有可能出现意外情况采取应急措施。(3)高效率:尽可能了解实验室现有器材的品种规格性能和作用,挖掘器材潜力、提高利用率、努力提高实验技能、力求演示实验简单、形象、清楚、可信,并尽量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更有效的进行专题实验教学。其次,加强自身业务锦绣,以适应当前素质教育需要,经常性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实验教学观摩课,会研究,学习他人的先进的实验教学经验,做到学以教用。

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1.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众所周知,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如在观察“摩擦起电”规象时,要提示注意:①手帕摩擦过的塑料膜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②手帕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③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识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课本中各种各样的电路图、滑轮组装配图、物态变化图像等等,都是从画图、识图及图像与实物转化的角度,训练学生对物理规律掌握的程度的,换句话说,也就是靠想象来认识物理规律,然后靠作图来进行分析、判断的。如“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在学习“导体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这一内容时,可启发学生联想“右手拿镰刀割麦子”的情形。根据“右手定则”,磁力线方向(麦子)、导体运动方向(镰刀)、导体中感生电流方向(四指)的关系就十分明确了。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想象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些超乎他们自己经验的形象;由于想象的材料来源于实践并与感知、记忆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和模型等,来帮助学生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大知识范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3.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课堂讲评小实验、小制作,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并使班级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这佯,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促进了一系列附带内容的学习。

4.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中学物理实验又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安培表、伏特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极的接线位置,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使电流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