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考试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18 17:5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考试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改;思考;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056-01
新课程改革下,学校教学开始注重素质教育,高中的物理教学的课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不断进行创新和变革,素质教育不仅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和学习负担,还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和备课的时间,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都非常有益。
一、高中物理新课改实施后,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高中物理新课改实施后,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物理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些物理知识情境,而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小游戏的方法进行,比如说在做“摩擦力”这个探究性的实验时,教师可以将两桶5升的水放在两个光滑面不同的桌面上,一个桌面比较粗糙,一个桌面比较光滑,教师让一个学生推动水桶,我们就会很自然地发现,在比较光滑的桌面上的水桶被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推动了,但是处在粗糙桌面上的水桶,虽然同样被学生推动了,但是在同样的时间内,同样力度下被推动的距离不一样,而且学生在粗糙的桌面上推动水桶时看上去比较吃力,这就是摩擦力的作用,采用小游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的物理实验教学,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二、高中物理新课改实施后,鼓励学生爱问问题
(一)在课堂上,要紧扣物理教学,教学生善问、会问。老师引导的方式要富有情感,学生在课堂中是很会看老师“眼色“的,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要一视同仁,不能对学生的问题带有歧视的有色眼镜,对学生的问题要做妥善地处理,切不可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浅薄就盲目的诽谤学生的智慧和努力,对于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物理教学不仅要生动,而且老师要有耐心,学生更要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不要妄自菲薄,辜负老师的信任。
老师要不断得发现学生问题中的“意义”。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没有做到紧扣物理教学的内容,但是老师要相信学生,问题的提出都是学生自身对物理教学的理解,学生理解物理教学的内容有误是很正常的。在实践中,学生的问题会更加有挑战性和深度。
(二)培养学生爱问问题、敢问问题的意识。老师经常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讲了这么多遍还是什么都不会?其实不是学生学了很多遍,仅限于老师讲了很多遍,听不听在学生,学不学也在学生本身,即使老师费尽心机的讲再多遍,学生还是不肯消化,也就掌握不到学习的重点,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方法。因此,高中物理教学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在课堂上发问的权力交给学生自主掌握,将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变成学生问、学生答或者学生问,老师答的灵活机变的教学方式。
三、高中物理新课改实施后,重视学生物理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物理课程中一些简单学识和知识是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自然现象,但是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却是将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结论。对于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科学现象,我们应该用模型的方法将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反映,然后根据科学的理论和推理,对物理知识加以解释和深化。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物理课程中的物理概念、物理理论和物理公式进行探究性学习,一些物理自然规律和物理运动都要学生进行实际的探究得出结论。对于一些科学的现象和解释,学生也应该运用已知的理论进行推理和探究,加深对物理理论的理解和重视,使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高中物理新课改实施后,物理注重探究性实验教学
(一)增加物理实验课堂教学。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对物理实验产生的现象以及过程是十分好奇的,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求知欲与好奇心,想发现大千宇宙世界中的奥妙,而且更想亲自验证大千世界的奥妙,积极开展探究性的物理实验对学生物理教学来讲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做电热器产生的热量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教师为了安全起见,可以为学生进行演示,或者是在家庭中家长做实验,实验的过程:接好电路以后,电阻丝甲的电阻大于电阻丝已的电阻,R甲>R乙,然后进行通电,发现电阻丝乙的火柴点燃了之后电阻丝甲的火柴才被点燃,证明电热器产生的热量多少与电阻有关:如图一:
(二)亲自实验代替演示教学。学生实验学习代替教师演示实验教学,要想提高学生在物理课堂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就要鼓励学生在物理课堂上亲自动手做物理实验,这样学生可以就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认识,比如说:做功与内能的改变实验中,对玻璃杯内的空气做功,空气内能就会增加,从而使温度上升,玻璃杯内的易燃物品就会着火,这样学生就能够亲身体验实验的过程中的变化,能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记忆。
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一般是比较抽象的,且内容比较复杂、综合性比较强、技术含量比较高。新课程改革下,学校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要注重高中的物理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高中物理教学课堂中,物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黄悦.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及实施[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09(6).
[2]陈士军.河北省磁县第一中学,河北.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教法研究,2011.04.05
篇2
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狄德罗。
启蒙运动的背景:
1)先进的思想家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高举理性大旗,批判封建专制和中世纪宗教神学,主张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和国家;
2)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主张:
1)伏尔泰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通过国王的改革就可以过渡到君主立宪制;
2)孟德斯鸠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
篇3
关键词:物理;高考;弹簧;分类解析
【中图分类号】G634.7
弹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品,与弹簧有关的受力问题也是高考物理试卷中的宠儿。看遍全国各地历年的高考物理题目,弹簧无处不在。弹簧之所以受到历年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是因为弹簧与物理连接后的运动状态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隐蔽性。试卷中运用弹簧问题作为检测手段,不仅能够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点,而且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观察能力有直观认识。如此,弹簧问题成了历年高考物理试题中的热点、重点、难点。但是,虽然弹簧问题千变万化,仍然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就对常见的弹簧问题进行分类解析。
基于胡克定律上的思维发散
弹簧与另外的物体相互作用,做造成本身的长度增长或者缩短,这种变化的规律遵循胡克定律,即形变量与受力大小成正比。如此,在试题中出现类似问题是,就可以考虑运用胡克定律来解决。
例1、一个弹簧被悬挂在天花板的O点,他的劲度系数为k,弹簧下端挂有一个被托盘拖着的质量为m的物体,弹簧此时位于原长位置,然后使弹簧以加速度a从静止匀加速开始下降,请计算物体匀加速计算所用的时间。
二、基于弹簧伸缩性的思维发散
弹簧不仅可以承受拉伸的力,也可以承受伸缩的力。在遇到这一类试题的时候,只要能分析得出弹簧所受的力是拉力还是压力,就能解决问题。
三、基于弹簧隐藏条件上的思维发散
关于弹簧的物理试题中,往往会将已知条件隐藏到题目中去,而且只有运用这个已知条件才能够顺利解答出题目。因此,找出隐藏的已知条件也很重要。
四、基于弹簧本身惰性的思维发散
弹簧的结构十分特殊,这就导致了弹簧的弹力是慢慢改变的,而不是突然发生变化。这就是弹簧的“惰性”。有时候利用弹簧的这种特性,也能解决很多问题。
六、总结
弹簧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但都是围绕弹簧的各种特性。只要紧紧抓住弹簧最基本的特征,就能够快速找到试题突破口,进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卫青山,尹雄杰.物理弹簧问题分析的思维起点[J].中国考试.2006.高考版:35—38
篇4
关键词:回形针质量;平衡摩擦;摩擦力做功;动能定理
G633.7
一、动能定理
动能定理简单来说就是反映一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力,这些力综合起来会对运动的物体作出一个总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恒力,另一种是变力,恒力做功是动能定理的基本原理。在传统的动能定理实验过程中,大多数是采用小车运动从而发力带动着纸带进行运动,在整个过程中会出现许许多多的数据。物理动能定理实验过程中,存在误差较大的就是平衡摩擦中出现的数据,所以,我们需要对动能定理实验过程M行优化,我们便可以将平衡摩擦中出现的误差降低到最小。过于理想化的实验也会导致忽略许多误差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降低了实验的难度,会误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
二、分析实验原理
1.实验原理
已知动能定理: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量,即W合=Ek2-Ek1
首先,我们要来了解一下动能定理的实验原理,对实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每一个器材都要进行仔细的检查,首先要将回形针与滑轮进行牢固的连接。在动能定理的实验过程中,小车的运动完全依靠着回形针的拉力,当实验过程中所运用的回形针质量远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时,小车在实验时所做的运动是匀速运动,也就是说小车所受的力是恒力。记录下小车通过两光电门的时间t1和t2测出挡光片的宽度d通过计算可得到经过两光电门的速度v1和v2进而得到小车经过两光电门的动能变化。如图所示就是动能定理的大致过程:
2.选择合适质量的回形针,提高实验精度
设小车的值为M,回形针的质量为m,细线对回形针的拉力为T,对小车和回形针作受力分析可得
由此可知,只有当M远远大于m时,才可认为回形针的重力等于细线的拉力,小车所受的合外力才可以用回形针的重力来代替。由此可以看出回形针的质量决定着整个实验的质量,笔者选取122.9g的小车和不同质量的回形针进行实验,得到如表1所示的实验结果:回形针的质量越小,实验误差越小,回形针的质量从17.0g到5.2g实验误差减小了1.3%。
三、实验改进措施
1.精准平衡摩擦
物理动能定理实验过程中,存在误差较大的就是平衡摩擦中出现的数据,所以改进实验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精准平衡摩擦,首先对于力学轨道的选择要认真仔细,断然不可以选择气垫导轨来进行实验。气垫导轨做出来的实验有时候会过于理想化,过于理想化的实验就会导致忽略许多误差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降低了实验的难度,会误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效率降低。如果选择了普通的力学轨道,在实验的过程中回形针的重力就会被理解成是小车受到的合外力,这样就可以精准的对小车进行平衡摩擦。
2.改进平衡摩擦方式
之前对于实验过程中摩擦的平衡过于简单和粗糙,所以在以后的实验过程中需要改进平衡摩擦的方式,原先在实验的过程中运用的是垫高轨道的方式来进行摩擦力的平衡,这样的方式对摩擦力的平衡效果不是很好,造成的实验误差也相对较大。究其原因是因为用于垫付轨道的物体具有一定的厚度,对于所垫物体的具体数量也不好掌握,多垫就会导致平衡摩擦过度,少垫则会影响平衡摩擦的效果,这两点都会导致数据存在较大的误差。为了改进实验,我们需要额外再提供一个拉力以便降低实验的误差,并且也不需要额外垫高轨道,只需要让小车在轨道上做匀速运动即可,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实验过程中的误差。
三、精准进行数据处理
在物理动能定理实验处理过程中,即便是将实验过程优化到最高点,也会出现大大小小的误差,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摩擦并不能被完全的平衡。实验来源于实践,在实际生活的过程中摩擦力做功处处可见,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力做功现象。在对动能定理实验过程进行优化改进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数据进行精准的计算,我们需要对摩擦力做功进行仔细的数值计算,然后将该数值计入到合外力所做的总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数字化系统可以减少动能定理实验过程中的误差,通过不断对实验过程进行优化和改良,提高实验对于教学的现实意义,数字化信息系统可以精准的对试验中的数据进行计算与归类。传统的动能定理实验通过人工实际操作进行计算来得出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存在的误差较大,并且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降低了实验整体的效率。以上是本人的粗浅之见,文中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同学们和教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吴志山.用DIS探究变力做功时的动能定理[J].物理教师,2010
[2]纪希弟.减少“探究动能定理实验”的系统误差[J].物理教学,2011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探究与实践
一、 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特点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在新课改阶段,高中历史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结合当今实际,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
如今各省市的高中历史教师都在跟随课改的步伐,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从而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有力地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但如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高中历史教学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束缚,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二是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由于初中所学的历史知识较薄弱,所以,他们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以往的薄弱环节进行补习,就增加了高中生的学习负担。此外,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没有了解到考试的真正内涵,没有从研究考试入手,一味地认为学习高中历史是应对高考的手段,这就没有更好地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探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有可能导致高考的失利;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缺乏继续教育,较深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缺少对当今历史的研究,也没有进行知识创新,而导致了自身知识陈旧,在课堂上,教学方法不够创新,进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
(二)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相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高中历史教学有其独到的特点,其特点具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教学目标方面,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是不相同的,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浅层次对历史的了解;而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是为高校输送合格的和有潜力的人才,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学好历史的同时,考入自己理想的学府,从而做一个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在教育对象方面,与初中生不同的是,高中生通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高中生比初中生的思想更加活跃,更善于思考,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再次,在教育层次方面,高中历史教育是初中历史教育与大学历史教学间的一个桥梁,肩负着普及与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任务。高中历史知识是初中历史知识的扩展和加深,它运用初中所学的知识积累和高中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了高中生较高层次的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探究
面对如今的社会形式,对教育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高中历史教学也应该如此。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新课改下,教师们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见解,并指出学生意见中的不合理问题,通过共同探究来解决问题。通过探究,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历史问题,从而解决历史问题。另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高中政治中的哲学思想,来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更加科学地认识历史,以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历史的能力。
(二)在课堂上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
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探讨、研究,在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和发掘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探究性学习的好处。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对于高中现代史方面,一般的考试题目都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和用联系的观点来解决问题,这就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就是要把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与当今社会相联系,从而为社会服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把社会作为学生的最大课堂,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实际来进行教学,从而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延展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大小事,让他们能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走进图书馆,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中拓展自身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开展一些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历史的意义。教师在带领学生去参观的过程中,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高中生对历史认识的水平,真正使学生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
三、 总结
总的来说,要想做好高中历史教学教师就必须结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的教学方法,从而为祖国培养更加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中新课程通识性培训丛书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龚奇柱.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历史教学.2006(1).
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改善措施
一、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导致学习时间保证不了。特别是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记记背背。没有什么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记就一定能学好,所以课余时间学生基本上不学历史。把时间用在学习“主科”上。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通过多年对高考的关注,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在高考中。历史分数占100分。历史学科的成绩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高考总分。从高考中历史出题的角度来看,并非学生简单背背就可以得高分。学生需要有分析问题、分析材料的能力。做题方法的积累、答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学生只是在快考试时进行突击性背诵,那是很难取得―个理想的成绩的。
另一方面.历史学习中确实需要记忆一些知识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纷繁复杂琐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导致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不少学生便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历史课在他们眼里也威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课。而在背过之后。考试依旧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打消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二、有效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1、注重激励性教育
激励性教育是指用激励性语言、行动去触动心灵的心理教育。其宗旨是以“情”为主体,感化或促进提高。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动机是在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使人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的、积极状态之中,而动机作为心理倾向具有引起或发动活动的功能,也具有维持活动达到目标的功能,同时还具有调节人的行为的功能。因此,在新课标素质教育中实施激励性教育是必然趋势。发挥目标的导向功能,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展目标导向性的激励性教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制定课节目标教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都要与学生一起制定和明确教学目的、新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引起学生对学习的重视,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欲望。
2.制定中长期目标,建立良好的榜样形象,制定期中或期末的成绩目标,可把一个你认为各方面都值得你重视楷模、时刻激励自己的榜样形象作为行动的动力和方向,将头脑中的榜样形象具体化,形象越清晰,榜样越具体,越有利于学生内在潜能的激发。
2、注重有效利用历史影视资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教学中最求有效性成为考察教学效果的形式之一。有效教学即“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的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高中历史课程越来越提倡在课堂中适当的运用影视资料,优秀的影视资料能直观、形象的展现历史,甚至能够还原历史场景,学生通过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宏伟壮阔的历史画面、曲折细腻得历史情节直接触摸历史,走进历史,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教学。利用影视资料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可以在短短的两三分钟之内快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对影视资料进行筛选和加工改造,使其符合高中生的心里特征,并且加以生活化、情境化、活动化,使历史只是由高深变得浅显,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使历史走进学生的生活和经验,逐步发展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3、注重学习组织的多样性
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讨论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方法。理论上讲,讨论学习相对于单纯的讲授型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极大地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是合作学习的新型教学学习方法,是对传统的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与广中的有效补充。但是,在目前历史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存在讨论形式单一的问题。长时间以来,分组模式固定、分组成员固定、讨论形式固定.造成学生对问题探讨的热情削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因此,在组织模式的设计中,形式的多样性是至关重要。下面介绍三种实用的组织教学形式。
整合法。学生们在进行分组讨论的时候,可以先进行独立的思考,说说每个人自己的看法观点,再一起将这些观点整合起来,形成小组一致的意见这样做的好处是保证到每个人都围绕问题进行了思考。
补充法。补充法可以针对一些错综复杂的难点问题。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几个小组代表进行发言,然后,依次让其他成员进行补充。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补充完善,逐渐找到正确的方向,进而对知识本身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可以培养学生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
提问法。当然,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讨论学习中,传统的提问法也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不过,提问时可以丰富提问的形式,变老师向学生提问的传统模式为学生之间互相提问,甚至是学生设计问题向老师提问等。这样的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更培养他们的思维模式,由单纯的接受与回答变为主动的提问探寻。
参考文献
[1]吴志文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情景教学法的应用[J].教育界2012(2)
[2]李晓梅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J].考试周刊2010(41)
[3]王锋谈谈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J].文教资料2011(5)
[4]崔明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课外阅读:中下2012(6)
[5]赵麦浪论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4)
[6]张晓利浅谈网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魅力中国2011(3)
[7]谭汝珍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分析[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5)
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创新性教法 探讨
高中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仅要根据教学大纲布置教学任务和目标,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兴趣爱好,创新性地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而创新性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升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还能够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将来的成长与发展都十分有利。
一、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性原因分析
目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目标不明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教学目标。这样就导致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是为了提高成绩而不是为了兴趣爱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与情操,还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无法主动学习历史知识。其次,教学方法不科学,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理论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导致高中历史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不喜欢主动思考和学习,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再次,教学模式落后。目前,在不少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中都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二、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性教法策略
1.创设良好的课堂交流氛围
高中历史课堂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场所之一,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学习氛围是否良好。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和谐、活跃、平等、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高中历史教师与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的缺点与难点,进行有效补充和重点学习。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选择彰显历史特殊性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历史材料,使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多种历史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并且及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之间进行开放式交流,互相学习探讨,一起了解和感受历史,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与情操。
2.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贴近
高中历史教育要想取得成功,仅仅依靠历史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也应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学习历史知识,延伸历史课堂,与学生的实际相关相贴近。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破历史课堂与教材的现状和束缚,学习历史知识应该拓展到课堂之外,使高中历史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让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得以有机结合,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与真实化。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教育资源,开展具有地域性特征的高中历史教学,然后再将当地的历史知识融入到历史教材与课堂中去,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生活化与真实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
3.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为了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历史课堂教学的需要,选择或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需要非常熟悉和掌握学生的性格特征与教学课程资源,合理使用教学工具与素材,使用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高中历史教学。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讲到汉朝历史中对汉武帝的评价时,可以弃用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在平常的电影、电视和文学资料中了解汉朝历史,在学生印象中汉武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然后教师再结合历史教材,对汉武帝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和了解,充分挖掘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潜能和主观性,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4.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一个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高中历史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成果,研究和完善能够提高学生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要实现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相统一,高中历史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其次,高中历史教师要采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原则,让学生自身也参与到对历史学习的评价活动中,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观念要求下,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教学需求,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改善和提升教学方法与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与兴趣,提高历史学习信心,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也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蔡长斌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讨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2,124。
篇8
一、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中历史教师们都在努力重新建构新的教学理念,实现新教学目标的达成,寻求新颖有效的教学形式,试图打破往常传统的、已经不适宜现在教学目标的教学形式,以此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更好的提升学生们的历史素养,但是我们必须正视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依然存在的一些教学困境和教学问题。具体说来,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学生缺乏目标与兴趣
“以史为鉴,可以知古今”,这说明历史不仅仅只是反映过去,更与现实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效的历史教学必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但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的这种教学现状是十分明显的,学生接触的历史教学是一种脱离现实生活的历史,这种教学弊端也会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觉得学习历史知识没什么用处,是在浪费时间,渐渐就会产生一种“学而无用”的厌学心态,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初中历史教学是十分空洞的,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更别说培养学生的历史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浓厚的学习兴趣是认真学习的前提,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不高的困境便也可以从这里寻得原因。
2.教学模式单一与落后
目前,许多高中历史教学依然停留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上也只是一味停留读和记这个层面上,历史学习的确需要记忆一些知识,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纷繁复杂琐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导致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一味的停留在读和记的层面上,让学生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历史课在他们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课程,以至于学生对历史课程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二、有效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1.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情境教学法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通过情境教学法,可以很好的将课堂内容导入,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形象的历史情境,这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将强烈的求知欲转化为认真学习历史知识的动力。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吸取历史教训,更好地推进今天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是简单地记住历史。所以教师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从而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布置有趣味性的作业,化知识为能力。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让他们觉得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2.改变教学方式
首先,学方式要多样化和科学化。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架设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
要使学生真正学好历史,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借助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结论性内容较多,这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部分老师认为历史课没有什么内容好讲,只须向学生灌输结论。他们记住该记的内容就行了。其实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教材上的结论,而且要使之理懈、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历史问题,老师们要充当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媒介,帮助学生架设通向教材的结论的桥梁,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
4.注意与现实的结合性
把历史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化历史为现实。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很多学生认为离自己很遥远.学起来没有兴趣,但大部分学生对时事政治比较感兴趣,往往在课堂上老师一讲时政热点问题就听得特别认真。教师如果能恰当地把历史与时事相结合,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
5.学法指导是动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够顺利升学,以便学到更高层次的知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观察现实问题,力求做到学以致用。
6.作业与评价的开放
学生的作业量要适当,不能太多。要回归到课标的要求和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编制一些基础性的练习,但最好也要有开放性的题目,比如“法德化解百年恩仇,对中日两国有何启示?”、“随着匈牙利等10个中东欧国家的新成员入盟,欧盟的建设之路还有多远?”等。试题涉及的知识主要是教材,同时还应向课外延伸,联系现实,联系生活,即使是识记类的知识,也要尽可能通过活题来检测。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或作业,可以由教师评价,也可以学生互评或学生自评。但教师是“首席”评价,即使是学生自评或学生互评,教师也要了解评价的情况,以防止评价“走过场”,失去评价的意义。
三、结语
笔者认为,在当前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多样性、综合性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本领,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对于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以上是笔者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希望这些经验对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字:新课标;高中历史;分析;实践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无论是教学的侧重点,还是教学方法,都与从前有着很大的不同。从前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从而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一、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特点
(一)教学目的过于传统,只是注重单一的知识传授,实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高中教学中,普遍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备好课,不断地钻研教学大纲,将那些所谓的重点,考点全部打包传授给学生,而这种传授方法,就是将枯燥的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下来,其实这种方法是非常错误的,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无聊,并不能很好将教学的本质达到。
(二)教学的氛围相对比较严肃,缺少学生之间彼此讨论以及思维发散的过程
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认真地授课,学生坐在下面认真地做着笔记,中规中矩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存在了很多年。这就造成了高中历史课堂的氛围相对严肃,学生之间没有相互讨论的机会,教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这就压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发挥出来。
(三)教师的评价以及考评方式相对比较单一,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反馈受到限制
一般而言,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就是通过考试来看,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很客观,很全面地去评价一个学生。单独从考试成绩来看,很多学生,他可以考出很好的成绩,但是他的历史脉络并不清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很局限,这就是典型的会考试的学生,并不能说他们就是优秀的学生,也不能单纯的从成绩来评判历史学习的好坏。
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历史教学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
(一)将一本厚厚的历史书,分成了几个板块和专题,这就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因为历史这门学科相对于其他的学科而言,比较具有复杂性和细碎性。很多小的历史事件都是沿着一条时间线的发展相互串起来的。所以只要我们把握住这条时间线,然后将这些事情串起来,历史的脉络就比较清晰了。现在的课本,每本书都分为不同的方向。用整本书来讲政治,讲经济,讲历史人物等等,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更加具有针对性。另外,每个单元之后都会有一个相应的专题,这就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起来。
(二)新课标的历史书将历史脉络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学生和教师面前
新课标对于历史的发展顺序有了更加清晰的展示,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从古至今,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各个现状,让我们觉得历史都在不断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新课改发生的变化。同样也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更加明确教学不可再墨守陈规,要学会创新,用更加专题化的板块将知识系统分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从而更好学习知识。
三、新课标对于历史教学提出的一些新方法
(一)教师必须具备更新传统教学观念的素质,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从前的那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所以教师必须要时刻具备更新传统教学观念的能力,制定更加符合现在教学要求的方法,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地推进,在课堂上,教师不要再始终像从前一样不断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填充,要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教师要做的,就是做好引导者的工作,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做好帮助学生学习的工作就可以了。
(二)要明确教学的重点不再是教学的结果,而是教学的
过程
从前的传统教学,教师考察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就是考试和平时的测验。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或者其中的要领,教师大多都忽略了,这就需要教师明确,现在的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做到注重教学的过程。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了解更加浓厚的历史文化知识,感受历史文化气息,学习历史文化名人,以史为鉴,更好地开创未来。这才是学习历史的目的,也是我们高中生学习历史的最主要成果。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目的,明确了动力,才能够更好地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且新课标相比较于从前的旧课标,有一个最新的变化和要求,那就是更加注重实用性,这就要求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结合实际,将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来。比如说我们在了解了一个历史事件之后,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它对于现实生活有什么影响,或者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实际意义,这些才是我们高中生必须要掌握和应该掌握的问题。
四、结束语
高中的历史教学,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学生和教师都要在不断变化中学会与时俱进。适应新课改的发展,遵循新课标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将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也更加健全了学生的人格,是教学水平不断推进,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最有力证明。高中历史的知识不算复杂,但是却包含了古今中外,尤其是我国的历史发展脉络,作为一个中国人,学好历史知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史为鉴才能够更好地开创未来,不断地用历史教学来激励自己,将有利于自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柳依宁.新课标下对高中历史作业流程的探索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潘明足.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创新教学模式探析[J]. 课程教育研究,2013,19:54.
[3]韩丽群.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与实践[J]. 网络财富,2009,11:130-131.
篇10
关键词:历史 中考 开卷考试 弊端
众所周知,考试是一个无形的指挥棒,能够影响学生学习精力的投向,反映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利用考试这个指挥棒,提高教学水平,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是现阶段素质教育最应研究的问题之一。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历史中考采取开卷考试。但高中历史考试,无论是学业水平测试还是文科高考,都采取闭卷形式。为何历史中考采用开卷考试?历史中考应如何更好地与高中历史教学、考试衔接?开卷考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开卷考试是否能得到学生足够的重视?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历史中考开卷考试的弊端。
首先,不利于初中教师的课堂教学
初一中国古代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设一些历史情景,让学生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老文明;初二中国近代史开始逐步培养学生阅读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初三世界近现代史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或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历史教材的编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历史中考仍停留在开卷考试阶段,学生会认为考点都在书上,看书就行。遇到具体问题时,缺乏通过全面思考和综合分析应考的能力,而只是一味的依赖书本和各类资料,很难有效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给历史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扰。例如,老师在教学中不知道是教知识重要,还是教“翻书”的方法更重要。然而面对中考压力这一不争的事实,面对繁重的7门功课,学生自然选择“速战速决”的方式,相应的参考书不可避免的摆在了课堂上,成为无形的指挥棒,而不是选择从有趣的史实和渊源文化中独立思考。
其次,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是一门系统、综合学科,对于史实的了解和学习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学生从小时候听父母讲历史故事,到自己识字看历史书籍,再到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问题、思考世界,进而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注定了历史教学和学习既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三年五载所能办到。如果不在初中打好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基础,在高考压力之下的高中阶段恐怕更难达到。培根曾说,“学史使人明志”,学好历史不仅是为了中考、学考、高考,更多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乐趣,学会运用,从历史事件、史诗长河中寻找人生方向和生活坐标,培养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过程。而闭卷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三,不利于初、高中历史的衔接
历史中考是选拔性考试。开卷考试虽有一定难度,但教师会根据中考考试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也会按照中考要求掌握相关知识点。但目前完全依赖课本和资料的现状,忽视了基本历史常识和学习规律,令人担忧。例如,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我国如何取得胜利等等问题,这些是中国人应有的基本常识,许多学生却是一问三不知。学生升入高中后,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历史常识,但学生历史知识的脱节、断层现象很普遍,带给高中历史教师诸多困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这个历史问题老师讲了没有?讲了,但是没记住。这种现象是由于没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不具有应有的分析问题能力?是否需要高中老师把原来的知识再讲一遍?如果要讲,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高中历史的教学任务很重,要在两个学期完成必修一、二、三的教学任务。初上高一的学生学习任务较重,从初中过渡到高中有很多不适应。数理化难度的加深,政史地理解的提高,学生可能没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
第四,不利于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重视
中考历史开卷考试,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刻苦专研、研习问题的能力,认真听讲的氛围,独立思考的习惯,甚至死记硬背的方法都弱化了。开卷可能会使学生产生不自信心理,学生总想在书上找到每一道题的答案。由于一考定终身,学生更求有书为证,不敢放飞思维。学生因历史中考开卷考试的心理压力较轻,会产生依赖情绪,中考复习时通常会比闭卷考试投入更少的精力。其实,开卷的试题量和难度并不比闭卷大,但学生常常不是独立地思考解题方法,而是急于翻书,结果浪费了时间。很多学生存在题目未答完的情况,驴唇不对马嘴的应答也不在少数。学生在考试形式的影响下,易形成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复习、人文知识贫乏的现象。许多人不知秦皇汉武、不晓唐宗宋祖。一个对自己国家的历史、社会知识都知之甚少的人,还能有很高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吗?
第五,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