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平面设计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18 17:5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平面设计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平面设计方法

篇1

关键词:极简主义;平面设计方法探讨

就目前而言,极简主义风格具有简约时尚、简单大方、色彩构图简单但不失神韵的特点。极简主义可谓低调奢华有内涵,受到人们广泛的喜欢与热爱。极简主义可以简单直白的传递信息,能够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1]。在平面设计中使用极简主义,不失为一种创新的好方法,需要重视文字、配色、排版等几个因素,实现简化的特点,从增加平面设计的整体设计水平。

一、极简主义风格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的主要核心是对信息进行传达,在整个平面设计中应该注重整体的设计效果,在设计宣传广告或者产品包装的时候,平面设计的视觉效果能够第一时间吸引用户;能够第一时间把想要传达的信息传递给用户,因此,吸引用户的关注,满足用户的需求是最重要的[2]。传统的平面设计与极简主义平面设计相比,设计者更加强调设计的烦琐性,往往就容易在表现手法上过于复杂,表现的信息不够明确,时间久了,用户就会产生视觉疲劳,失去对产品的兴趣。随着人们对美观度的要求和标准不断地改变,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就会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极简主义风格平面设计――字体

以往的食品包装或者广告宣传平面设计的时候,往往文字会占据绝大部分的篇幅,导致用户没有办法很快的对需要的信息进行提取;但是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大篇幅的减少了文字的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更容易被辨识的简约的图片或者代表概括性的文字。能够让用户在最快的时间内获取到想要知道的信息,能够减少视觉疲劳压力,从而极简主义风格大大的提高了信息传达的速度与效率。

极简主义重视简约直接明了的使用文字或者图片对想要表达的信息进行展现,这就减少了用户阅读的时间,同时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价值,看到食品包装或者宣传广告的时候就可以知道相关的属性信息,让用户清晰明了的了解极简主义风格的平面设计想要传达的信息。

如图1,在一般情况下,目前流行的极简主义中需要对字体进行一定的设计。可以使用象形文字的方法来表现想要传达的信息[3]。秉承了简约大方的特点,也可以把信息清楚明了的表达清楚。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广告设计使用极简主义风格对字体进行创新,更换文字的字体、色彩或者排放的顺序,把文字转换成更具有我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字体,比如象形、大D等等,这些字体不仅可以做到创新,还可以体现出极简主义的风格。极简主义风格的平面设计进行设计之前,还是需要对设计的主题进行了解,选择适合主题的文字字体。

另外,我国在全球化的地位不算增加,各国之间不断地进行文化交流,英语的使用也越来越多,在极简主义风格进行平面设计的时候,也有很多设计者会把品牌或者上交使用英语来实现极简主义风格,使用首字母作为品牌的标识,大方简约同时又增加了辨识度。

三、极简主义风格平面设计――图形

在对不同的平面设计主题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根据设计的主题来选择最理想的图片,这样能够有效增强图片文字与设计要求的一致性。极简主义风格的平面设计需要在设计中使用的图片也符合极简主义风格的标准,使用合适的图形,能够更加全面更加有效对信息进行传达。比如,对女士表示关心的时候,红丝带就是最好的标志;对男士表示关心的时候,蓝丝带就是最好的标志,这样能够把信息进行快速有效的传达。在极简主义风格的平面设计中,使用相对应的图形是对平面设计的一项创新与改善。

如图2,“酷儿”的平面设计,为了增加孩子的亲切感,选择了一个比较可爱的卡通图形作为标识,简单大方同时让排版更加的清楚,容易被人们辨识记住,增加了平面设计的艺术感与设计价值。

如图3所示,备受欢迎的“土豆设计”,经常被使用在广告平面设计中。就是把土豆的形状进行拆分,分割成条形形状,然后在进行重组,这就会让用户眼前一亮,产生新鲜的视觉效果,对于“土豆”而言已经破裂,但是呈现出来的是另一种美感与和谐。这样的“土豆设计”使用的是解构式的设计方法,把以前完整的构建拆分成不同的部件,然后使用替换的方法对拆分的部件进行设计重组,把拆分之后没有用的图形换成有使用价值的图形,这样就会增加用户的阅读乐趣和使用的价值。

四、极简主义风格平面设计――色彩

色彩的搭配在平面设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往往用户对平面设计的第一眼就取决于对色彩的感知,是看待设计的第一印象,非常关键[4]。色彩的搭配也是极简主义风格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色彩的搭配在极简主义风格中包括无色彩构图和极简色彩构图两大类。

(一)无色彩构图

如D4所示,在日常的产品包装和广告设计中,无色彩构图经常被使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使用的颜色是黑白色,黑白搭配简单素雅,但是也不失大气与高端的气质。黑白两色反差可以进行增加对比,可以帮助情感的表达,提升神韵。

(二)极简色彩构图

极简色彩构图使用的简约色系的搭配使用也非常的多,比如蓝色、白色、绿色等,比较明亮的简约色系进行搭配,可以减少用户出现视觉审美疲劳,同时合理的搭配颜色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五、结语

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极简主义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平面设计中加入极简主义设计风格不失为为平面设计进行创新改善的有效方法之一。对平面设计中使用极简主义风格的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可以让平面设计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结合极简主义风格简单、大方的表现形式的特点,实现数据信息的快速有效的传达,本文笔者从字体、图形、色彩搭配等多个方面展开讨论,在确保平面设计风格一致性,强调三者的全方面的统一,充分的彰显出极简主义风格在平面设计中的特色与魅力。

【参考文献】

[1]夏艺芳.极简视觉风格的扁平化设计在用户界面设计的创新[D].武汉纺织大学,2015,26(9):11-11.

[2]罗婧u.极简主义在扁平化风格网页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J].2016,12(5):91-91.

[3]徐孟瑾,朱华.移动体验――手机界面设计――极简主义在APP界面设计中的原则探讨[J].设计,2016,18(7):29-31.

[4]梁磊.极简主义风格在UI设计中的应用与价值探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2(11):58-61.

篇2

关键词:总平面设计;户型平面设计;环境;以人为本

有建筑哲学观点认为我国建筑界重认识论、方法论的研究, 轻本体论和价值论的研究。在这种理论研究指导下, 难免出现城市建筑无特色、建筑与环境不协调的设计。基于现实中的问题, 笔者从平面设计价值观、平面设计功能、平面设计手法等三个方面来论述应对之道。

一、建筑平面设计及总体设计必须考虑节能措施。

1,建筑设计时,平面形状的变化原则上应使围护结构的总面积越小越好, 建筑的长度、宽度变化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以求最经济、最合理的节能面积。据资料统计:长度小于100米,能耗增加较大,从100米减至59米能耗增加8%―10%,从100米减至25米, 对于五层住宅能耗增加25%,九层住宅能耗增加17%―21%。如对于九层的住宅建筑,宽度由1米增加到14米,能耗可减少6―7%, 宽度增大到15―16米,则能耗可减少,12―14%。建筑栋深即建筑物沿纵向轴线方向的总尺寸。对于单间建筑物来说,当其层数相同而栋深不同时,栋深加大,建筑物的传热、耗热指标明显降低。这表明加大栋深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

2,建筑平面布局对建筑建筑节能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冬季热损失的变化,那么怎样进行合理的平面布局?

(1)热环境的合理分区尤为重要,由于人们对不同室内环境的使用要求及其在其中的活动状况各不相同,因而,人们对不同室内环境的要求也各异。在设计中,应根据这种对热环境的需求合理分区, 即对热环境质量要求相近的房间相对集中。这样做既有利于对不同区域分别控制,从而取得最大限度利用日辐射保持室内具有合适的温度, 同时减少能耗的效果。

(2)温度阻尼区的设置的影响。为了保证主要使用空间的室内热环境,可在该热环境区与温度很低的室外空间之间,结合使用情况设置各式各样的温度阻尼区,这些阻尼区就象一道“热闸”,不但可使房间外墙的传热损失减少40%―50%,而且大大减少了房间的冷风渗透,从而减少了建筑的渗透热损失。设于南向的温度阻尼区常可当作附加日光间来使用,这是冬季减少耗热的一个有效措施。

3,建筑规划与节能的关系。

(1)我们来看一下朝向与节能的关系。从节能的角度出发, 如果总平面布置允许自由考虑建筑物的形状、朝向。由此,我们应选择长方体型、南北朝向。

(2)是建筑之间的间距、密度与节能的关系。建筑间距从节能的角度考虑,我们当然希望南墙面的太阳辐射面积在整个采暖季节中不要因其它建筑遮挡而减少。在公共型建筑如医院、福利院等尤为重要,住宅的日照间距也要求较高,这里最重要的我们不能忽视的是, 建筑密度的增加将导致建筑日照的减少,但在用地十分紧张的条件下过分地减少建筑密度又造成浪费,故需在保证节能效益的前提下提高建筑密度。适当缩短南墙的日照时间,把南墙面日照时间缩短为10―14点,因为在这段时间太阳辐射量占总辐射量的80%以上。因此,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建筑间距,而使建筑密度提高。

二,平面设计应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求。

平面设计的作用是真实地反映人在其中的感受,满足人的多方面功能需求。作为人类生活场所的演进,建筑传统的本质属性是人的存在性,这是第一性。任何营造活动都是人与自然共生的结果。建筑的发展是主客体互动的审美关系。建筑不仅要满足人们的一切活动,它的形成也必须是各方面同时并进的。现代建筑的最新课题是要使合理的方法突破技术范畴而进入人情与心理的领域。

人与空间密不可分,人对空间的需求是人类的最基本需求之一。作为建筑的平面,它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建筑创作应该真实反映这种特点,反映人在其中的活动和感受,满足人的多层次需求,而不是单纯沉溺于平面组合的游戏,平面的设计应实实在在地为建筑中的人服务,创造出良好的空间体验。

然而,当今也有许多设计人员盲目仿效“手法主义”。这意味着他们的平面设计不是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而是采用“虚伪”的手法,把业主引入“平面的幻觉”,在今天这个商品化社会中,这种作品有时能够得到客观的经济效益。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行为却阻碍了建筑发展进程。这并不是说我们在设计时,不要考虑形式的东西。当然,我们在重视功能的同时,同样要给形式以高度的重视,但故意玩弄玄虚的平面组合游戏是背离建筑设计规律的,我们应在充分考虑人的前提下去完善平面。

三,运用适当的手法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

建筑平面是由许许多多的墙面来界定的,如果除去墙的意义,那么这些长长短短的线就构成了平面的一个肌理。在建筑平面中, 肌理是对空间组织结构的陈述,它是把握平面结构的参照系。由此来看, 在建筑平面的设计中适当地引入“手法主义”不容置疑地有其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在某些方面表达设计人员的意图,同时又可以给人感官上的愉悦,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如:南京市汉府雅苑中心会所的设计者以“轻松、休闲、优雅和服务性”的设计理念表现,较好地解决了环境与人的心理需求的统一;清华大学吴良墉院士主持的北京菊儿胡同改造设计,就是一个遵循城市原有的建筑手法, 从而使建筑特色与城市风格相得益彰;

四,建筑总体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1,结合环境。处理方法:

(1)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

(2)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感受塑造空间。

2,造型。建筑总体设计应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

3,理性。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这方面最重要的是把视线集中在人的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思考,视线所能及范围内着重考虑。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多层不上人屋顶等视线不能及处采用简洁处理,体现一定秩序,满足可能的俯瞰效果,并从墙面倾斜、局部层高处理等来控制人的视线和控制小环境。如曲面玻璃可将天空反射向地面,使局部低层或镂空引进阳光等。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反映出城市文化和历史。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有着很大影响。所以在建筑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即要在城市规划设计指导下对建筑进行设计。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建筑是构成城市的主要物质基础,建筑设计必须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才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

的和谐、健康发展,作为一个设计师,不仅要关注建筑本身的特点与个性,还要使之与城市规划相适应。

总的说来,平面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决定性环节。如果忽视它的作用必然会造成一些生搬硬套、盲目抄袭,从而使城市建筑与环境失去地域性和特色。因此,我们要摆正平面设计的地位,从平面入手,研究它的生成过程和规律,同时重视本体论和价值观,把“以人为本”作为设计的重要的依据,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同时,结合生态环境,运用适当手法,取得建筑与节能、环境、人本、城市本身共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外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张锦秋,《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建筑》,2003。

3,闫寒,《建筑学场地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篇3

课程设计应该提前准备,紧跟课程内容,充分挖掘业余时间,在不同阶段不断地修改完善相应的内容。把课程设计与教学同步进行。这样,在不增加停课设计时间的情况下,加大了课程设计的时间跨度,从而为提高课程设计质量提供了条件。通过系统教学把设计能力的培养扩展到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这两个教学环节中,使两个教学环节成为有机整体,有利于学生对建筑设计能力的掌握。

1.1建筑施工图方案草图设计阶段

通常的情况下,课程上完了绪论、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也就是前四章的内容后,再加上早期工程制图已上完,学生对房屋施工图的方案设计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可以布置任务书,任务书的内容可以按教材上的任务书,单元式多层住宅楼设计。设计之前可查阅有关资料,进行施工方案设计。先进行草图构思,解决建筑功能分区与环境协调、平面构成、平立剖相互关系等问题,可要求学生做出若干个方案进行比较,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较为合理和完整的方案,并进一步细化尺寸及构造。平面设计是关键,先从平面入手,同时认真分析剖面及立面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综合考虑三者的关系,按完整的三维空间概念去进行设计。建筑平面设计包括单个房间平面设计及平面组合设计,单个房间设计是确定房间的面积、形状、尺寸以及门窗的大小和位置,而平面组合设计是根据各类建筑功能要求,抓住使用房间、辅助房间、交通联系部分的相互关系,结合基地环境及其它条件,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将各单个房间合理地组合起来。施工图的方案设计完后,上交进行第一次修改。

1.2构造设计阶段

民用建筑的组成分为六大部分,即墙体、基础、楼板地面、楼梯、屋顶、门窗。在课程中每一组成部分分一章讲解,每讲完一章指导学生在自已的建筑施工方案图上作出相应部分的细部修改,课程上完后整个修改过程就进行完毕。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夯实基础,又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学生也能把看似松散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一体。同时利用了课后时间,节省了课程设计的时间。楼梯是建筑物中重要的部件。楼梯的净高在平台部位应大于2m;在梯段部位上应大于2.2m。在平台下设出入口,当净高不足2m时,可采用长短跑或利用室内外地面高差等方法予以解决。所以在本章节中作一个楼梯的大作业,包括平面图及剖面图的设计,为以后的课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设计周阶段

在设计周阶段,指导老师要拿出详细的指导任务书,以指导学生完成设计任务规定的完整施工图的设计。对于初学者来说,没有实践经验,不知道一套建筑施工图的完整内容,容易漏掉一些细节,并且对图纸的内容往往表达不全,不完整,并且对已学过的制图规范记得不清,画图顺序颠倒,因此画图前要作出相应的要求和规定,以便作出质量较高、幅面较为整洁的设计图纸。对于设计指导任务书,其主要内容如下。

2.1图纸一律用手工绘制

2.2合理的图面布置

要进行合理的图面布置(包括图样、图名、尺寸、文字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做到主次分明、排列均匀紧凑、线型分明、表达清晰、投影关系正确,符合制图标准。

2.3绘图顺序

一般是先平面,然后剖面、立面和详图;先用硬铅笔打底稿,再加深;同一方向或同一线型的线条相继绘出,先画水平线(从上到下),后画铅直线或斜线(从左到右);先画图,后注写尺寸和说明。一律采用工程字体书写,以增强图面效果。

2.4重视尺寸及名称的标注

①外部尺寸、内部尺寸、纵、横定位轴线编号及门窗编号、标注房屋各组成部分的标高情况、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出楼梯的位置、楼梯间的尺寸、起步方向、楼梯段宽度、平台宽度、栏杆位置、踏步级数、楼梯走向等内容;②注意线型的粗、中粗、细线的应用区别;③在底层平面图中,通常将建筑剖面图的剖切位置用剖切符号表达出来;④建筑平面图的下方标注图名及比例,底层平面图应附有指北针表明建筑的朝向;⑤建筑平面中应表示出各种设备的位置、尺寸、规格、型号等,它与专业设备施工网相配合供施工等用,有的局部详细构造做法用详图索引符号表示。

3注意问题

篇4

论文摘要:以烟台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形态构成》课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基础,对如何突出形态构成课在建筑学专业中的教学特色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形态构成作为一门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旨在加强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该课程一般分为3部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空间构成。从传统形态构成课程多年的教学内容来看,无论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机械设计,还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等,形态构成课程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几乎都是通过抽象的点、线、面、体来逐步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训练的步骤也是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思维模式过渡。这种形态构成教学模式从20世纪引入我国建筑教育开始到现在,曾经对我国设计类教学中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因为专业特色或专业侧重点不同,课程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

以建筑学专业为例。以前,建筑学专业的形态构成是与本系视觉传达专业同堂上课,师资相同,讲授的课件内容和方法也都是传统沿袭下来的。但渐渐发现,传统的形态构成课程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仅适应视觉传达专业的教学。因为该专业过多的是注重平面设计或二维空间的抽象设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感觉形态构成课程纯粹的点、线、面学习很抽象,形态构成课的内容与建筑设计没有直接的关联。特别是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有点脱离实际。学生渐渐对形态构成课程失去了兴趣和学习动力。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形态构成课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构成课的过程中觉察它与今后建筑设计课的紧密联系,又如何突出构成教学的建筑学专业特色,成为我们探索建筑学专业形态构成课程改革的初衷。

2006年,经过酝酿,决定对形态构成教学内容进行大胆探索性的改革尝试。一反往日单纯抽象的点、线、面、体训练,而是将它们的训练结合在建筑平面、立面、形体的生成过程之中,即把点、线、面、体的训练与建筑平、立面以及形体的设计直接联系在一起。训练的要素不再是抽象的点、线、面、体,而是将建筑平面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或建筑立面中的门、窗、细部构件连同构件的色彩、材质作为点、线、面、体的组成素材,成为建筑平面、立面的生成要素,按照构成的美学原则,进行一个平面或一段立面的构成训练,让学生在平、立面的构成过程中体验或掌握点、线、面、体的构成原理。例如在点、线、面的训练中,选取一段建筑立面(20cm×20cm,比例1∶50),让同学在这段限定的立面上,运用点、线、面要素做立面设计,立面设计要符合构成的美学原则。图1是学生的点、线、面作业,为了做到训练由简单逐步过渡到复杂,不仅忽略了建筑内部实际的建筑功能,而且也摒弃了色彩和材质在立面上的考虑和表达,只限定用黑白灰三色表现,目的是让学生能全心关注形状之间的构成法则。这个作业极大地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他们在把玩建筑立面设计的同时,也体会和掌握了点、线、面的作用和美学的基本原则,学会了如何利用点、线、面来组织平面和立面,达到了训练的目的。点、线、面的练习,让学生寻找一些建筑平面,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抽出平面组成中的点、线、面组成元素。改革后的色彩构成。该作业是在第一个点、线、面作业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己点、线、面作业生成的立面付上色彩和材质,体现色彩构成及突出某个或某些形式美的构成法则,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在一个既成的建筑立面上进行色彩构成。这3个作业完成之后,同学感觉很新鲜、很兴奋,体会到了构成在建筑平、立面设计生成中的重要作用,达到了构成课与建筑设计课有机衔接的目的。新晨

篇5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绿色建筑被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概念特别关注建筑的“环境”属性,它强调利用一切可行措施来解决生态与环境问题,不局限于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是一种更易为普通大众所理解与接受的概念。高校建筑学专业是培养具备建筑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摇篮,在推动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这一需求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与任务。绿色建筑的兴起是绿色设计观念在建筑学领域的体现,与传统建筑设计相比,绿色建筑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在保证建筑物的性能、质量、寿命、成本要求的同时,优先考虑建筑物的环境属性,从根本上防止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二是设计时所考虑的时间跨度大,涉及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即从建筑的前期策划、设计概念形成、建造施工、建筑物使用直至建筑物报废后对废弃物的处置的全寿命周期环节。

2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分析

绿色建筑设计设计的相关学科包括:绿色建筑文化与历史、绿色建筑基础理论、绿色建筑技术基本知识、绿色建筑分析、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与管理等。它贯穿于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只有通过对建筑学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与修订,才能将绿色建筑的知识体系融入到建筑学专业长达五年的教学过程之中。本文旨在从建筑设计实践课的课程结构调整方面着手去探索高校建筑学专业基于绿色建筑思潮下的教学调整和应对策略。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毕业设计是高校建筑学专业最重要的核心主干实践类课程。作为生产实践类课程,它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课程设计的实践,了解不同类型建筑自身的特点和使用要求,初步掌握各类建筑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会处理各种流线的关系,学习建筑体型处理技巧和方案设计的表现方法。指导教师在进行设计指导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调,帮助学生在设计过程之中融入绿色建筑的理念、充分考虑绿色设计的要求并逐步掌握绿色设计的技术与手段。

2.1建筑的选址与布局

建筑应选址在远离自然灾害与环境污染的地方,并应考虑使城市在现有的区域以内沿着已有的运输线路集中发展,以此增加公共交通的利用率。通过多功能建筑的开发和保持开发密度来减少土地使用中的分隔状态。为了达到节地的目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下空间、旧建筑改造、城镇废弃地的利用等手段。在城镇中修建绿地以改善城市的微气候,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在开阔地带栽种密集的防护林以保护城市边缘不受不利气候条件的侵蚀。因此,在制定设计任务书的时候,指导教师就应充分考虑绿色设计的要求,根据不同课程设计题目的训练目标,合理地选择基地的地理位置,综合考虑基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包括所有场地、场所、场景的特征。规划布局是建筑节能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师应指导学生从分析气候条件出发,将规划设计与节能技术、能源利用有效地结合起来,使采暖地区建筑在冬季最大限度地利用日照等自然能采暖,减少热损失;使炎热地区建筑夏季最大限度减少得热和利用自然条件防热。在平面布局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片面追求构图与形式,指导教师应提醒他们综合考虑建筑布局、建筑朝向与间距、建筑采光与通风等因素。

2.2平面设计与形体组合

建筑平面形式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很大。通过墙壁、屋顶和地板最大限度的共享,减少建筑结构的热量损失。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建筑平面组合应充分体现当地气候特点,炎热地区建筑平面宜舒展开敞以利于加大通风量;采暖地区平面应集中布置,以减少外墙面积有利于节约采暖能耗。许多学生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追求形式的丰富感,可能会处理很多凹凸进退转折分割的体形,造成建筑外墙表面积增加,建筑传热耗热量增大。这一过程中,老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造型与节能之间的关系,既要兼顾造型的美观与创意,又要考虑建筑的节能需求。设计中建筑的进深不要太大,必要时增设天井,并利用天井来促进以烟囱效应为基础的自然通风。栽种植物来改善建筑四周的微气候。指导教师应帮助学生去理解,天井、空中花园、绿化带等元素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形式上的需求,而更是承载了一定的技术功能。

2.3立面设计与材料的选用

在立面与造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常因缺乏对窗地比、建筑遮阳、外门窗节能等概念的理解,为了追求建筑的纯净感、轻盈感、通透感,过度地选择玻璃幕墙作为外墙材料。指导教师应给他们补充这些相关方面的材料与构造知识,有助于他们利用开窗形式、幕墙形式、遮阳构件等技术手段,找到进行立面和造型设计的有效方法。设计过程中,还应考虑到外墙保温层、外墙材料构造方式等因素可能会对立面造型带来的影响。

2.4材料与能源

虽然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最后图纸深度通常只要求达到方案深度,但老师亦可在设计过程之中,指导学生综合考虑材料与能源的选择。因为材料与能源选择一定程度要也会影响到建筑的形式与造型。设计过程中应最大限度使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清洁的太阳能和风能。不论结构材料或表皮装饰材料,应选用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或选用能够改善环境的生态环境材料,即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环以及废料处理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最小和有利于人类健康的绿色材料。因地理位置因素,我校建筑学专业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就地取材采用地方材料,如重庆地区常见的砾石、条石、鹅卵石等进行立面设计的创作与探索。

3结语

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可持续建筑;平面设计;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可持续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针对其各个构成要素,确定相应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同时,这些构成要素又是设计者要具体操作的对象。在绿色建筑设计体系中,目标及原则的分析和把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这里以生态要素为主要对象,扼要阐述其设计目标和原则。事实上,很少有建筑能对具所有的方面做出深入的响应,而绝大多数的绿色建筑都是根据其所在地域的经济条住、气候特征、文化传统等具体因素对不同的方面有所强调和侧重。

可持续建筑设计考虑因素

在所有的建筑中,居住建筑大约占50%一60%。所以如何提高居住建筑的环境性能、降低其能耗也就成为居住建筑设计的要点。在最初设计时、布局的密度、位置、方位等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量的消耗量。同时,提高保温标准、减少不必要的空气流动、提高采暖空调设备效率以及通过建造温室和加大朝南的窗户面积来采集被动式太阳能也对能源消耗有较大影响。因此,建筑师和工程师的最初决定,对随后是否有改善机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住宅中的能量消耗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

①建筑形式(紧凑的开发形式具有很多优点);②建筑围护结构(使用热容量大的材料以及高效的保温反来吸收太阳能辐射,并延缓夜间温度的降低);③建筑方位(布局时,增加采集阳光的面积,减少顶风的面积);④微气候(布局时,和用绿化设计来增加遮阳的效果);⑤交通(选择建房地点时,考虑减少开车出行的需要.并增加公共交通站点的密度)。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对于可持续住宅设计应采用紧凑的结构,以使相邻的墙壁、地板和屋顶可以最大限度共享;提高净空的高度,以增加四周表面的相对面积;为阳光照射和和用太阳能留出空间;考虑自我遮蔽的分布形式;和用屋顶空间来调节室内环境;栽种树木来遮挡夏季的阳光;提供高效的保温层,来节省能虽和提高舒适程度;安装低能耗的照明系统;为用户提供调节个性化环境的设施;为以后提高保温标难创造机会;

按这些指导原则修建出来的庆屋,其特征和形式都与当今建筑师设计的大多数建筑迥然不同。在过去十年间,各国政府尽管改善了保温标准和采暖空调系统,但郊区房产的迅猛增长,以及不重视开发现个城市地区由的“闲置土地”,使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增长。这是因为在郊区修建的建筑,绝大部分都是独市或者半独立的住宅,分散的布局,使人们出行时宁愿开车,而不愿坐公共汽车或者火车。尽管设汁和施工的技术都有所提高,但能源消耗的增长幅度,还是高于预期水平。因此,住宅建筑选址应该注重闲置土地的和用,尽量使用交通、市政管网较为齐全的熟化土地。此外,为了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这些房屋需要以紧凑的形式修建——楼层高度适中,比邻修建以便共享墙暖和层顶等设施。

可持续建筑设计

3.1平面设计

良好的建筑平面设计能有效地改善建筑热环境与自然通风的状况。平面设计的重点要体现在体形控制、平面分区两个方面。

(1)平面和体形控制。1)减小体型系数和于抵御冷热极端气候。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小的体型系数能将暴露于外界气候中的界面尽可能控制到最少,这无论对于减少冬季火热还是减少夏季得热都是有和的。而对于高度一定的建筑(比如在发展少国家中建设量最大的多层住宅,高度一般多在6层左右),其平面形式也就几乎成了影响建筑体型系数的唯一因素。这也能使我们对体型系数的探讨集中到建筑平面上来,简化了问题的难度。在常见的平面形式中,圆形平面可以拥有最小的外表面积,其次是方形。从平面形状来看,凹多边形平面与凸多边形平固相比都会具有较大的体型系数,所以,开敞天井和内天井对体形控制都是水和的。不论是开敞天井或内天井,其主要目的无非是为了加强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然而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导致外界面增加,体型系数扩大,此时通过建立可应变的玻璃界面调节体系可以在极端气候下封闭天井。这样在满足自然采光的同时隔绝热交换.可以降低热工能耗。2)通过体形平衡得热与失热。尽管大陆性气候冬季气温很低,但大部分地区太阳日照辐射还比较强,特别是建筑的某些朝向的外界面在向外散失热量的同时也接受太阳辐射,包括南向的和东两方向的外界面,其可称为“受热界面”。如果从冬季和用太阳能的角度出发,适当调整受热界面的性能,可以做到受热外界面吸收的日照辐射热量大于其向外散失的热量。这部分“盈余的”热量能够补偿建筑其他外界面的热损失。这样,受热外界面特别是南向外界面的面积越大,补偿给建筑的热量就越多,对节能就越和。因而,此时建筑的体形不是以外界面越少越好来评价,而是应以南向外界面足够大,同时其他方向外界面尽可能少为标准来评价,用建筑南向外界面与外界面总面积之比来进行比较,更能说明建筑体形对太阳能的和用情况。当然,南向外界面的扩大又会导致建筑夏季得热增加,因此合理的确定南向外界面积与建筑南向遮阳是做到通过体形平衡得热与失热的必要因素。

3.2空间设计

(1)内部空间。内部空间的设计极大地影响荐建筑能耗和室内环境。合理的内部中间设计可以改善建筑的得热量和失热量以及自然通风。

(2)外部空间(室外空间)。在外部主间设计中,庭院和中庭是改善建筑热环境和自然通风的最重要因素。庭院和中庭是由建筑围成,没有顶,是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坚特征,是在当地的气候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庭院在中国传统民居中非常常见,从华北到华南都有分布,唯一的区别是庭院的大小不同。带有庭院的建筑,在不同的地方是有区别的。华北地区,由于太阳高度低,庭院朝向南面,这样就能获取充足的阳光和日光。中部地区,建筑群更加集中,因此庭院尺寸就比北方的小很多。华南地区,由于温暖的冬季而处自然通风比阳光更加重要,因此。其建筑群是中国最为集中的,庭院的尺寸比其他地方的都小,庭院缩短为中庭。中国的庭院除了大小和形式不同外,所有的庭院都融入了气候的因素。

由于庭院对自然的适应,建筑能够适应气候的变化尤其是极端气候。以下几点体现了建筑的适应能力。

(1)气候的过渡。进入建筑庭院的气候可以作为一种资源。庭院中的空气运动与自然界的不同,除非庭院是外部空间。由于受到庭院周围垂直立面的约束,庭院中的空气温度受到空气盆积积效的影响呈垂直分布。冬季,空气温度由下而上升高,而夏季则相反。这样,庭院成为建筑与外间气候之间的缓冲带,建筑室内空间在极端气候以外的任何时候都能保持舒适。此外,夏季由于庭院四周的屋檐会形成阴影,阴影会使空气温度降低。

(2)可调节的热缓冲带。通过调整建筑群的关系和建筑立面的设汁产生热缓冲层,形成室内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缓冲带。缓冲带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极端气候的不利影响,建筑热性能也可以随之得到调整。空气将集中在庭院中,能够减弱外部气流对室内环境的不利影响。空气温度和气流比较稳定,这有利于冬季的热量储存。夏季,庭院的热压能够改善自然通风,有利于建筑的被动冷却。

在一定范围内,庭院宽度与高度的尺寸反比例是烟囱效应或热压通风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当尺寸较小并日高宽比较大时效果更佳。这种庭院有时被称为中庭。但这会降低太阳辐射和自然采光的效果。因此,应当根据当地气候和阳光条件来设计庭院的尺寸和比例,包括日光和通风也应考虑。

结语

可持续建筑力求达到建筑寿命周期的资源有效利用,文章系统地分析了可持续建筑的设计思路,提出从建筑建筑布局、建筑平面设计等途径来实现可持续性,探索以设计手法协调建筑与环境途径。

参考文献:

朱唯; 袁春学. 可持续建筑与设计方法探讨[J].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22):30-31.

篇7

【关键词】结构设计;各专业设计;协调统一

高层建筑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结构工程师不仅需要重视结构计算的准确性,而且要密切与各专业协调,从而保证计算简图的实现。结构优化设计理论是一门交叉学科,由于相关学科和客观条件限制,目前发展很慢。优化设计决策将推动结构工程师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时应用实用优化设计技术,推动结构优化设计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1.高层建筑中各专业设计的协调统一

高层建筑设计是个多专业、多程序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建筑、结构、设备”三个基本环节,参与高层建筑设计的工程师都深深体会到,对于每个专业单独而言是最完美的设计,但结合在一起却不是优秀的设计。各专业之间的矛盾如不妥善处理,高层建筑就无法施工,建成后也无法使用。“建筑、结构、设备”是互相制约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高层建筑设计既是各个专业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各个专业之间互相协调的过程。提高高层建筑设计质量,不但依赖于各个专业设计水平的提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结构、设备”的协调。我们认为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阶段一般应以建筑专业牵头进行各专业协调,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则应以结构专业为主进行各专业协调。

1.1结构设计与建筑专业设计的协调统一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进行结构布置时,要与建筑平面设计密切配合,使高层建筑不但美观实用,而且结构受力合理。施工方便、造价经济。

1.1.1柱网和剪刀墙的布置要满足建筑平面功能要求。

1.1.2建筑平面开间进深要尽量统一,便于结构构件标准化。

1.1.3建筑体系变化不宜复杂。柱子剪刀墙不能错位,其截面不能明显缩小或取消,同一楼层楼面标高要尽量一致,不宜设计错层和局部夹层,防止短柱及剪力集中。

1.1.4楼梯间、电梯间不宜布置在受力复杂或应力容易集中的转角部位,如因需要无法满足上述要求时,必须采取加强结构措施。

1.1.5合理布置建筑平面,力求简单、规则、对称,使建筑平面质心、刚心尽量一致,防止在地震作用下引起建筑扭转效应。

1.1.6非承重构件要选用轻质材料,承重构件采用高强材料,以便减轻结构自重,降低设计荷载。

1.1.7旋转餐厅平面设计应与结构设计密切配合, 共同确定平面布置、悬挑尺寸、旋转带尺寸及层高等。高层建筑基础是整个结构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为了增强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高层建筑基础埋深一般为总高度的1/8~1/12。为了充分利用这部分空间,高层建筑通常设地下室,作为设备层及其它辅助房间。

高层建筑地下室设计时,首先,根据结构类型、工程地质及施工条件等因素选择基础型式,基础型式确定后,再进行地下室平面设计。建筑专业和其它专业要在满足结构设计基本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各专业设计。

1.2结构设计与给排水专业设计的协调统一

给排水专用房屋包括水泵房、消防水泵房、水箱间及水处理间。这些房间由于有设备及设备基础,荷载比一般房间大,特别是高位水箱间设在建筑顶部,荷载特别大,对结构设计十分不利。水泵间最好设置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内。给排水专用房间内管道较多,应注意预留孔洞,预埋件位置及尺寸,防止出现结构削弱部位。给排水管道直径粗,数量多,竖向管道应集中于管道井中,结构应对楼板孔洞局部加强。水平管道应避免穿过梁、柱。对管道穿越剪力墙、筒体、楼板处应进行强度验算,必要时采取加固措施。结构布置应为管网系统创造条件,避免管道绕梁绕柱,增加水阻力或满足不了水平管道坡降要求。高层建筑消火栓较多,消防水管较粗。为不影响建筑功能,常将消火栓、水管暗设于墙内,如果设在剪力墙内,则必须进行结构验算,防止局部削弱。

1.3结构设计与暖通专业设计的协调统一

高层建筑空调设备(风道、冷热水管、空调箱、空调机组等)通常与电梯、电梯厅、楼梯、电气间、卫生间集中布置在核心区,构成维持整个高层建筑活动机能的关键部分。在竖向布置上又与给排水、电气等集中布置在设备层。结构设计时应充分注意核心区及设备层的特点:

1.3.1楼面负荷大,在内力分析及楼板设计时应考虑。

1.3.2预埋管道附件多,注意局部荷载超过设计荷载。

1.3.3设备层层高不同于标准层层高,而且应力集中,是抗震薄弱环节,要考虑抗震加固措施。

1.4结构设计与电气专业设计的协调统一

电气专业的室内敷线, 原则上应以导线在金属管中沿墙及楼板暗设,这对于预制装配整体框架、框架一剪力墙结构是很困难的。穿梁的垂直管道要在预制梁制作时预留孔道, 并且梁宽和墙厚尽量一致,如不一致则要求墙的一侧与梁的侧面平齐,使穿梁管不露墙外。

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基础沉降因素分析

高层建筑对地基基础要求严格, 为了保证高层建筑整体稳定性,高层建筑基础沉降值和倾斜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对于箱形基础和群桩基础,其整体倾斜值至今尚未有较好的计算方法,因此通过沉降观测了解高层建筑基础的整体倾斜就更重要了。通过对杭州某大厦基础沉降几年观测结果分析,可看出:

2.1在承受自重应力阶段,基础沉降量不大,沉降倾斜也不大,属于均匀沉降。附加应力阶段,基础沉降增加较快,沉降倾斜也比较明显。工程竣工后,基础沉降继续增加,沉降倾斜也继续变化。经过两年之久,基础沉降才稳定下来,沉降倾斜不再变化。可以看出:基础沉降倾斜由附加应力产生,附加应力值越大,沉降倾斜值越大。

2.2在承受自重应力阶段,整体弯曲值很小,属于均匀沉降。在附加应力阶段,整体弯曲才比较明显。可以看出:整体弯曲由附加应力产生,附加应力值越大,整体弯曲值越大。从观测结果看,整体弯曲实测值都比较小,通过计算得出:引起弯曲的弯矩值大大低于箱形承台混凝土的计算抵抗弯矩值。与基础应力测试结果一致,证实箱形承台内钢筋所受整体弯曲应力较小。

2.3地基变形不是直线,不论横向变形还是纵向变形,都是中部下凸的曲线,地基变形不均匀。地基变形的不均匀,会引起基础的不均匀下沉,使上部结构产生附加应力,引起结构内力的变化。因此,高层建筑结构分析应考虑上部结构、地基、基础的共同工作。

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基础应力测试结果分析

3.1钢筋计测试结果看,具有群桩基础的箱形承台,受整体弯曲影响很小,局部弯曲应力也不大。实测钢筋应力值均小于钢筋的抗拉强度计值。因此,具有群桩基础的箱形承台,可以不考虑整体弯曲的影响,按局部弯曲设计。钢筋计测试结果表明,箱形承台(包括箱形基础)增加附加隔墙是可行的。附加隔墙既可以降低顶板、底板计算跨度,又可以增加整体刚度。

3.2土压力盒测试结果看,具有群桩基础的箱形承台与桩间土之间的应力值均较小、与群桩基础的单桩反力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对群桩基础箱形承台进行反力计算时,可以不考虑桩间土的作用。

3.3混凝土应变仪测试结果看, 群桩应力随施工荷载增加而增加。各桩应力值相差不大。因此,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群桩基础各个单桩受力比较均匀。

综上所述: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只有充分考虑到其他各专业设计的协调统一; 充分考虑到地基的沉降原因以及基础应力的作用,并施以建筑结构实用优化技术设计,才能争取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建筑平面,空间设计,内部空间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design methods of building plane combination to use what space combination way, what kind of space combination form, adopt what kind of space combination technique of building space organic combination rises, are discussed, with strong theoretical and value, for reference.

Keywords: building plane, and space design, interior spac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设计不仅要研究每一个空间的设计要求和方法,还需要研究每一个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其较为复杂的关系中找出空间组合的总体性和规律性,以便更好地使用建筑的空间。文章从建筑平面组合设计的方法着手,就采用何种空间组合方式、何种空间组合形式、采用什么样的空间组合手法将建筑各种空间有机地组合起来,进行探讨。

一、平面功能分析

平面功能分析其实就是分析人在空间中行为活动的规律,并以此作为确定房间布置的标准。常见的平面功能分析方法有:

1.单元分析法。组成建筑物的基本单位是单元,一个建筑物一般都是由很多个相同或不同的单元组成,而这些单元之间可能是没有任何功能联系的,如住宅建筑、幼儿园中的幼儿生活区等,对于这些建筑,应该侧重从单元内各使用空间进行功能分析。首先,考虑好这个单元内部的各部分空间,包括卧室、活动室、盥洗 、衣帽间、室外活动等等。 然后,把办公、辅助的划分为一个单元,再把这几个部分进行拼接。这就是按单元进行分析的一种功能划分方法 。

2.流线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主要是适用于对人流流线和生产流线的要求较高的展览建筑、交通建筑、生产性建筑,以便能够确保使用空间能够按一定顺序排列,避免人流、车流、货流交叉,保证短捷通畅,因此需要侧重流线安排进行功能分析。比如说,在汽车客运站设计中,可以把旅客流线、车辆流线、行李流线分开,从流动方向分为进站流线和出站流线,然后再进行平面功能的完善。

3.以大空间为主体的分析法。有些建筑其主要部分、主要使用空间很明显,如影剧院、体育场馆等。所以在进行空间组合时,应该把功能分析侧重在主要部分、主要使用空间的分析研究上。首先,找出要做的建筑的重点是哪部分功能。然后,围绕该部分进行平面组合,譬如,观演建筑主要是围绕观众厅来组织其他的辅助空间和交通。

4.组、类分析法。主要适用于使用功能复杂、规模较大的建筑,按使用性质,把所有的房间分成几组,按照各组的特点要求,再进一步分析相互关系。譬如,我们常接触到的教学楼,中学一般包括教学、办公和生活服务三个大基本的部分。教学部分主要包括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等。这个部分主要为学生使用,要求有安静的环境,应避免干扰,这是一个区域。办公部分主要包括行政办公和教师办公,行政办公既要考虑对内又要考虑对外的联系,教师办公则主要是考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生活部分主要是包括宿舍、食堂、开水间、淋浴等,这些房间除宿舍外,一般有噪音污染,所以要保持与教学部分的隔离,还要考虑物品运输、垃圾清运和对外直接出入口的关系。

二、建筑空间平面组合设计

在掌握一个建筑各使用空间的使用要求、各使用空间之间功能关系的前提上,可以开始考虑采取合理的空间组合方式,在建筑使用空间功能分析结果的指导下,将建筑的各个部分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一个建筑整体。建筑空间平面组合的基本方式主要有:

1.走道式。为了确保各使用房间的安静和不受干扰,可以采用走道式的组合方式。因为,走道式组合主要是通过走道来联系各个房间,这样就可以保证使用空间与交通联系空间明确分开。如果一个建筑有数量较多的使用空间,而且房间相似和重复率高,则可以考虑采用这种组合方式,如宿舍、办公楼、学校教学楼、医院等建筑。根据使用要求、地区气候条件的不同,又可把走道式建筑分为内廊式和外廊式。所谓的内廊式,就是沿走道两边均安排使用房间,此组合较适合于北方建筑,其最突出的优点是:走道使用率高,节约交通面积,保温节能,经济实用。

2.单元式。单元式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形式,其主要是以楼梯来联系各个使用房间,从而形成各基本单元,然后再由各个基本单元相接形成一个建筑的整体,此时各个单元之间的关系可以是隔离的,也可以是联系的。这种组合方式的最大特点是:空间集中、紧凑,可以很好的保持安静和避免外界干扰,所以住宅建筑使用较为广泛。

3.广厅式。通过广厅形成空间的核心来联系各个房间就叫做广厅式。广厅是大量人流的集散中心,通过它不仅可以把人流分散到各主要使用空间,也可以把各主要使用空间的人流汇集到这个中心,这就是这种组合方式的特点。通过这样的设计理念,可以把广厅变为整个建筑的交通联系中枢,一幢建筑有一个或几个中枢,主要是看其规模大小。这种组合方式适合于如博物馆、火车站、图书馆、航空站等,有大量人流集散的公共建筑。

三、建筑内部空间组合设计手法

1建筑内部空间组合的空间关系

按照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不同的组合方法。建筑空间组合的基础是空间之间的关系。从位置关系上看,空间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

1.1邻接关系。通过一个分隔面将两个独立的空间分隔,当然分隔面上允许各个空间,按照各自的功能或者象征意图的需要,合理清晰地加以划定。既将空间分隔又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那些面的特点,决定了相邻空间之间的视觉及空间的连续程度。分隔面的形式:两个空间之间的分隔面,既可以是完全界面,也可以是不完全界面,既可以是由列柱形成的虚界面,也可以是由于地面的抬高或降低形成的虚拟截面。

1.2过渡连接关系。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空间,可以由第三个过渡空间来连接或联系,叫做“过渡连接”。在这种空间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过渡的特征,通常情况下过渡空间在尺度上不能大于它所连接的空间,当然在特殊情况下,根据设计的需要也可以等于或大于它所连接的空间。

1.3穿插关系。所谓的穿插关系是由两个空间构成,而在一定范围内产生相互重叠,进而形成一个公共空间地带。体积重叠部分的归属情况决定了这两个空间是否能保持其各自作为空间所具有的界限及完整性。

2建筑内部空间组合手法

2.1空间对比与变化。大小高低的对比:借助空间大小的强烈对比作用而获得小中见大的效果,在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时常采用,也就是俗称的“欲扬先抑”的手法。实际上,这种手法在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建筑中都有运用,时常会借空间大小的对比作用来凸显主体空间,其主要原理是:意识地安排一个极小或极低的空间在通往主体大空间的前部,此时,人们的视野被极度地压缩,当走进高大的主体空间时,视野会变得很开阔,这样直接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情绪突变,变得激动与振奋。开敞与封闭的对比:空间界面的虚实关系其实就是空间的开敞与封闭。所谓封闭空间,指的是界面以实为主,开小窗或不开窗的空间;相反,开敞空间,指的是界面以虚为主,以大面积玻璃围合的空间。相较而言,前一种与外界较隔绝,因此空间室内光线比较暗淡;后一种与外界的关系较密切,所以空间比较明朗。这样一来,当人们从前一种空间走进后一种空间时,强烈的对比作用会让人顿时感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2.2空间的重复与再现。在建筑的有机统一整体中,通过对比可以打破单调以求得变化,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看,重复与再现可借协调而求得统一。尽管错误的、不适当的重复可能给人产生单调感,但适当的、合理的重复不一定会产生单调。举例来说,在音乐中,会通过某个旋律的重复形成一定的主题,这样的重复不是单调,而是整个乐曲的统一和谐。建筑空间组合也是如此,合理的运用对比与重复这两种手法,可以产生相辅相成的综合效果。其实,在建筑的对称布局形式中,所有对称都必然包含着对比和重复这两方面的因素。在古代建筑师那里常把对称的格局称为“排偶”。所谓偶,指的就是成双成对的意思,其实也就是两两重复地出现。这样,从全局来看既有对比和变化,又有重复和再现,从而把两种互相对立的因素统一在一个整体之内。

结语

在现代建筑结构日常复杂化和丰富化的今天,建筑的结构已经开始朝多元化发展,要保证建筑空间的使用质量,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就必须要在建筑平面组合设计方法上作出正确的选择,保证设计组合方法符合建筑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绿色建筑 高校建筑学专业 建筑设计实践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Green Design Strategies of College Architecture

Building Design Practice Lesson

WEI Xiao, CUI Lulu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strategies of the global green building professionals thought university training. The impact of green building trends to accelerate the cultivation of green building professional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should be timely relative to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adjustments and reforms. Architectural practice course is a professional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core main course; you can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overall green concept layout, graphic design, facade and design, choice of materials and energy aspects.

Key words green architecture; colleg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 building design practice lesson

1 绿色建筑思潮的兴起

建筑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利用物质技术条件,按科学法则和审美要求,并通过对空间的塑造、组织和完善所形成的人为物质环境。它是人类生存与行为的场所。建筑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类生活和行为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环境。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也会衍生出一些环境和发展的问题。比如自然资源过度消耗、气候恶化、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这些问题对人们的发展产生了大的威胁。绿色建筑作为建筑界应对环境问题的回应,已经成为世界建筑研究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在发达国家被不断实践与推广。

2 绿色建筑思潮给高校建筑学专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绿色建筑被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概念特别关注建筑的“环境”属性,它强调利用一切可行措施来解决生态与环境问题,不局限于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是一种更易为普通大众所理解与接受的概念。

高校建筑学专业是培养具备建筑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摇篮,在推动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这一需求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与任务。绿色建筑的兴起是绿色设计观念在建筑学领域的体现,与传统建筑设计相比,绿色建筑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在保证建筑物的性能、质量、寿命、成本要求的同时,优先考虑建筑物的环境属性,从根本上防止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二是设计时所考虑的时间跨度大,涉及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即从建筑的前期策划、设计概念形成、建造施工、建筑物使用直至建筑物报废后对废弃物的处置的全寿命周期环节。

3 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分析

绿色建筑设计设计的相关学科包括:绿色建筑文化与历史、绿色建筑基础理论、绿色建筑技术基本知识、绿色建筑分析、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与管理等。它贯穿于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只有通过对建筑学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与修订,才能将绿色建筑的知识体系融入到建筑学专业长达五年的教学过程之中。图1本文旨在从建筑设计实践课的课程结构调整方面着手去探索高校建筑学专业基于绿色建筑思潮下的教学调整和应对策略。

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毕业设计是高校建筑学专业最重要的核心主干实践类课程。作为生产实践类课程,它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课程设计的实践,了解不同类型建筑自身的特点和使用要求,初步掌握各类建筑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会处理各种流线的关系,学习建筑体型处理技巧和方案设计的表现方法。指导教师在进行设计指导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调,帮助学生在设计过程之中融入绿色建筑的理念、充分考虑绿色设计的要求并逐步掌握绿色设计的技术与手段。

图1 传统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课程构架

3.1 建筑的选址与布局

建筑应选址在远离自然灾害与环境污染的地方,并应考虑使城市在现有的区域以内沿着已有的运输线路集中发展,以此增加公共交通的利用率。通过多功能建筑的开发和保持开发密度来减少土地使用中的分隔状态。为了达到节地的目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下空间、旧建筑改造、城镇废弃地的利用等手段。在城镇中修建绿地以改善城市的微气候,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在开阔地带栽种密集的防护林以保护城市边缘不受不利气候条件的侵蚀。因此,在制定设计任务书的时候,指导教师就应充分考虑绿色设计的要求,根据不同课程设计题目的训练目标,合理地选择基地的地理位置,综合考虑基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包括所有场地、场所、场景的特征。

规划布局是建筑节能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师应指导学生从分析气候条件出发,将规划设计与节能技术、能源利用有效地结合起来,使采暖地区建筑在冬季最大限度地利用日照等自然能采暖,减少热损失;使炎热地区建筑夏季最大限度减少得热和利用自然条件防热。在平面布局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片面追求构图与形式,指导教师应提醒他们综合考虑建筑布局、建筑朝向与间距、建筑采光与通风等因素。

3.2 平面设计与形体组合

建筑平面形式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很大。通过墙壁、屋顶和地板最大限度的共享,减少建筑结构的热量损失。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建筑平面组合应充分体现当地气候特点,炎热地区建筑平面宜舒展开敞以利于加大通风量;采暖地区平面应集中布置,以减少外墙面积有利于节约采暖能耗。许多学生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追求形式的丰富感,可能会处理很多凹凸进退转折分割的体形,造成建筑外墙表面积增加,建筑传热耗热量增大。这一过程中,老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造型与节能之间的关系,既要兼顾造型的美观与创意,又要考虑建筑的节能需求。

设计中建筑的进深不要太大,必要时增设天井,并利用天井来促进以烟囱效应为基础的自然通风。栽种植物来改善建筑四周的微气候。指导教师应帮助学生去理解,天井、空中花园、绿化带等元素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形式上的需求,而更是承载了一定的技术功能。

3.3 立面设计与材料的选用

在立面与造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常因缺乏对窗地比、建筑遮阳、外门窗节能等概念的理解,为了追求建筑的纯净感、轻盈感、通透感,过度地选择玻璃幕墙作为外墙材料。指导教师应给他们补充这些相关方面的材料与构造知识,有助于他们利用开窗形式、幕墙形式、遮阳构件等技术手段,找到进行立面和造型设计的有效方法。设计过程中,还应考虑到外墙保温层、外墙材料构造方式等因素可能会对立面造型带来的影响。

3.4 材料与能源

虽然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最后图纸深度通常只要求达到方案深度,但老师亦可在设计过程之中,指导学生综合考虑材料与能源的选择。因为材料与能源的选择一定程度要也会影响到建筑的形式与造型。设计过程中应最大限度使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清洁的太阳能和风能。不论结构材料或表皮装饰材料,应选用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或选用能够改善环境的生态环境材料,即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环以及废料处理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最小和有利于人类健康的绿色材料。因地理位置因素,我校建筑学专业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就地取材采用地方材料,如重庆地区常见的砾石、条石、鹅卵石等进行立面设计的创作与探索。

4 结语

绿色建筑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课题,从人类凿穴为居开始,人类的修建行为与自然环境就一直处于一种相辅相成的博弈状态。合理地改造自然环境是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而肆意地开发与掠夺必定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为全人类的发展带来隐患。绿色建筑不是一种新兴的建筑形式,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意识,是无论决策者、投资者、设计者、使用者都应该树立与提高的价值观与伦理观。培养绿色建筑人才迫在眉睫,及时修订与调整高校建筑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与教学方式,亦可成为对此全球思潮的回应。

参考文献

[1] 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篇10

该地块东西南三面为环路,北边紧靠五层高的良良饭店,考虑退界,基地实际可使用面积只有2 560m2,虽然用地紧张,但总平面人流路线分区合理,互不干扰:底层西东两侧分别为营业厅主次入口,北面同良良饭店形成闹中取静的内院作为内部职工出入口,南侧为消防疏散口及沿街店面,地下车库出入口布置在东侧两端。为吻合紧张的总体用地和四周道路互不平行的特殊地形,建筑平面设计成交角为83°的平行四边形。上下一体,不设裙房,标准层建筑面积1 800m2。为了能在建筑一至三层布置东西贯通的营业厅,大厦的交通内核没有设置在平面的中心而是一分为二布置在南北两侧,这是该大厦平面布置的主要特点之一。

与其它工程设计过程有别,本大厦原为招标项目,竞标方为我方和美国波特曼建筑设计事务所,结果我方以合理的平面布局获得专家团的多数票而中标,但美方浑然的造型也深得业主喜爱,本着真诚合作的精神,最后的定稿方案系结合了双方的优点而成,最后的施工图设计由我方完成。目前该项目已经竣工交付使用,这里谈几点我在设计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建筑设计是各种矛盾的综合

由于面对黄浦江,该项目在规划上有严格的限高要求,故主楼标准层必须做得较大才能满足面积需要,如果按惯例把营业厅设置在裙房,则裙房布置会因场地狭小而显得局促,使营业厅无法达到满意的空间效果。这样,营业厅的设置就成了平面布局的难点所在。

在分析了问题之后,我们发现由于场地狭小,按常规布置手法根本无法解决遇到的矛盾,于是我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主楼核心筒分开布置在南北两侧,并结合大跨度预应力柱网,使建筑能在底部产生一个能够贯通东西的大空间用以布置营业厅。这样一来营业厅空间顺畅并获得了良好的景观,客户在处理业务的同时能欣赏到浦江美景,设计中难以解决的矛盾反而成了方案的突破口。

波特曼雄浑的设计风格

身为美国著名建筑师及房产商,波特曼创造了著名的共享空间设计理念,现在他虽年事已高,但每遇重要方案,必亲自出马,设计热情绝没随着年龄而减退。初见他的方案就让我想起中国武术里的“大力金刚掌”:内力深厚,越老越雄浑,方案中表现出自信与肯定。

由于用地紧张,整个大厦索性不设裙房,上下一体,就像矗立在黄浦江边的一个巨大的墩子,并在六到八层利用雕塑手法挖去四角,在四个角柱外用黄铜包成四个直径为3.5m的铜球,在石材幕墙的衬托下既协调又夺目,既厚重又不乏新意,充分表现出银行建筑特有的殷实与富有。

为解决周边道路互不平行的矛盾,建筑平面设计为夹角呈83°的平行四边形,并直接采用平行四边形柱网,这与方形柱网局部加斜向出挑的结构布置方案相比,虽因斜角的出现增加了平面分隔的困难,但给造型的处理带来了便利,看来为建筑的整体效果在局部做出让步也是值得的。方案从内到外,均透着一股强劲的震撼力,一种大刀阔斧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延续到室内空间的处理上,在营业大厅内椭圆形的中厅以及圆弧形的楼梯均表现出这样一股圆融的大气,这种大气绝非那些赶时髦的浮夸设计能比。平时,我们只讲建筑本身的设计方法,而很少提到建筑人性的一面,而一个气韵生动的建筑它本身就是建筑师本人人格与人性的流露,从这点来说,对一个优秀的设计,功夫其实在画外。

由此我想,对于经常要疲于应付业主要求的建筑师们,如果能够用更具专业震撼力的手法来征服业主,不仅满足而且能够超越业主对建筑原有的构想,那么便可达到业主与设计师的双赢,但这对于建筑师的素质要求就更高了。但对于一个以建筑设计作为终身职业的设计师来讲,这应是他努力的目标。

方案构想与技术可行性

为使银行家们能在工作间隙欣赏浦江美景,也为丰富沿江立面,美方在大厦顶部设计了一个圆形的玻璃大厅作为酒会的场所,周围是绿色葱葱的屋顶花园。构想虽好,但进入施工图阶段后,各种设备在屋顶的放置成了问题。幸好在屋顶有四座出于造型考虑而设的塔楼,最后终于由各方的协调努力,将空调机房,冷却塔,卫星天线等设备成功地“塞”了进去,确保了屋面的完整,使圆形大厅的设置成为可能。但由于屋顶风大,树木无法成活,效果图上漂亮的绿色只能成为建筑师心中的想象了。

本大厦竣工已经两年了,回顾为它艰苦奋战的日子,有不少感触。国外的建筑设计事务所由于都是在优胜劣汰的商业环境里生存下来的,所以都拥有着很强的设计实力,著名建筑师更是如此。在中国加入WTO的形势下,国内的建筑师的确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也应看到,建筑设计有其很强的功能要求,而这种要求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地方性,对国情和业主最熟悉的毕竟是我们自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与国外建筑师激烈的竞争中分一杯羹也绝非是没有可能的事,惧外也是不可取的。

作者单位:上海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收稿日期:2002年5月

五层会议厅

大厅圆弧楼梯

银行营业大厅

屋顶花园平面

从中山南路看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