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重点知识点的归纳范文
时间:2023-08-18 17:5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重点知识点的归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初三历史 有效复习 复习策略
初三是学生备战会考最重要的一年,不仅学生学习任务重,教师教学任务也很重,如何全面、系统地提高初三历史复习的有效性,保证学生复习效果,是很多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初三课程任务重、课时有限,复习时教师往往采用讲练结合的传统复习模式,以致学生感到厌烦和疲倦,无法掌握、理解、应用重要的历史知识,且极易遗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从而导致复习效果差。为提高初三历史复习有效性,教师要改善复习模式,采用适宜学生的有效复习对策。
1.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
初三复习时,学生共需复习六册历史教科书,所以有必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详细复习计划。制订和实施好的复习计划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但由于每个学生实际情况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其制订复习计划。此外,教师还应兼顾班级大多数学生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整体复习计划,例如:初三上学期讲完这一学年需学习的上下册历史内容,下学期则进行循环复习。初三是教师教学任务重的阶段,为保证在上学期讲完上下册历史内容,且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结合考试范围和教师目标要求,向学生讲解重难点内容,对于其他较为简单的知识点可适当简化。初三下学期复习过程中,教师至少应进行两轮复习,第一轮复习应结合《会考说明》要求,系统地复习初中所有历史知识;第二轮复习注重专题复习,即教师拟定专题题目让学生不断练习,并记忆知识点。结合第一轮和第二轮复习,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初三学生历史复习效果。
2.激发学生复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复习时教师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联系实际生活等措施,激发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兴趣,进而调动其复习积极性,取得理想的复习效果。
在初三历史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应用多媒体课件有效结合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复习,从而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复习人教版初三历史上册《俄国十月革命》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并串讲俄国十月革命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图片,也可组织学生根据图片记忆学过的历史知识,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复习范围内深入了解和掌握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历史意义及该章节的重难点知识。
历史的功能是服务于现实社会,初三历史复习中联系实际生活,关注时事热点,可激活历史复习课堂,转变学生接受历史复习的心态,即由“要我复习”转变为“我要复习”。例如,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签署“购买”合同;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些事件进一步恶化了中日关系,教师可将此时事作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复习中日关系专题。
3.指导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规律复习
与初中其他学科相比,历史需推理的知识少,需记忆的知识多,尤其是初三复习阶段,没有科学的复习方法,仅靠记忆无法复习好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间地点等。历史是一门知识有特点、有规律的学科,即每个历史阶段、历史事件都有一定的联系和前因后果,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规律性,应用先分后合法、集中归类法、一石多鸟法等进行复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复习效果。
先分后合法是指化每个重大历史事件为零,先分头记忆再整合记忆。例如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历史事件时,分别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背景、经过、结果、历史意义,之后根据事件内在联系整体把握,并进行综合记忆。
集中归类法是指按一定顺序、规律集中归纳相同或相近性质历史知识,之后击破式地进行学习和记忆。例如,复习改革变法时,可按历史发展顺序列表集中归类关于改革变法的历史知识,该表内容包括朝代、时间、人物、改革变法内容、影响、意义等方面。
一石多鸟法是指复习相关历史知识时,由此及彼地联想扩充,有机结合和掌握同类历史问题。例如复习《》这一历史知识时,可联系《》、《》,这三个条约不仅丧权辱国,影响也逐渐加深,使中国从开始、加深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强化基础和重难点知识
复习初中历史过程中,完成基础架构搭建和弄清基础知识点后,需对基础知识、重难点知识进行强化,才能牢固掌握基础和重难点知识。对历史基础和重难点知识的强化,不仅能强化学生复习效果,而且能培养其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三复习历史时,教师要注重复习历史基础和重难点知识。例如复习《侵略与反抗》时,侵略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不仅是基础知识,而且是重难点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分析侵略对中国的利与弊,即侵略破坏了中国文化、资源、经济等,并导致人员伤亡,同时侵略也摧毁了中国旧制度,唤起了民族意识,发展了部分地区商品经济。
总之,初三历史有多种复习方法,每次系统复习均有一定侧重点和连续,复习时由于基础知识巩固、重难点知识突破相互渗透、掺杂,导致学生难以取得复习效果。为提高初三历史复习有效性,教师要采用适宜学生的有效复习对策,即在复习过程中,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指导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规律复习,强化基础和重难点知识。
参考文献:
[1]张震宇.浅谈初中历史第二课堂的几种可行方式[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4).
篇2
一、统筹安排合理利用时间,制定好复习计划
初三下学期我们历史科的教学任务重,复习要涉及初一至初三六册的教材,复习范围广、内容多,如不能有效地安排好、利用好时间必将影响整个教学进度、教学效果,要取得较好成果一个良好的复习计划极为关键。因此我校在每学期期初,我们初三历史备课组成员都会根据学校的周课时数和校历表制定好一份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好复习进度。本学期期初至市质检考试前完成第一轮总复习,以《考试说明》为纲,以课本为本,以《复习指南》为指南。从5月下旬开始进行第二轮复习,主要以《初中历史学习报》中考版为主进行一些综合训练强化学生解题技巧。
二、立足《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以《考试说明》为纲回归课本
1、学习考纲、指南新精神
中考历史学科要复习的知识点既多且杂考查的角度又新,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如何设题最后还得回归课本回归考纲。因此我们的复习策略是“以不变应万变”,“紧扣考纲、把握趋势、夯实基础、锤炼能力”。每年市教科所的《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出炉后,我们备课组成员都会一起学习领会《考纲》和《复习指南》的新精神。特别注意比较当年《考纲》、《指南》和往年相互比较有啥新变化,变化点在哪,这些变化点就是我们当年须多关注须反复锤炼的重心。
2、复习立足考纲回归课本
近几中考试卷80%为基础题,另20%稍难题和较难题也以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为支撑,基本史实的再现仍是考察的重点,这就意味着掌握好基础知识是中考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保证。因此,我校初三备课组的复习方针是紧扣《考试说明》,夯实基础,依据考试说明的知识要求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与整合。不求每一位同学能熟记所有的知识要点,但求学生对每一册,每一课内容的纲要非常熟悉,只有这样在开卷考时,学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找到所考查的知识点的位置,加快答题速度,提高答题质量。
“回归课本”,就是复习时我们以课本为准则,注重对课本知识的梳理、归纳与整合。第一轮的复习时我们“紧扣教材”,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细致地阅读教材,逐册、逐章、逐节地对《考试说明》要求的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全方位对知识进行梳理,绝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但是要注意的是复习不是上新课,不能照本宣科,要注意去粗取精,在整理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后对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突破,使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只有让学生对基础知识了然于胸,在考场上才能大大减少翻书的时间,提高做题速度,才能节省出更多时间用来思考难度较大的题目。
3、根据《考试说明》构建知识网络与能力培养
初三年的学生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再加上初一二年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又要求在一学期里熟知三年的知识要点,理清知识结构,这就有些强其所难。因此需要老师根据考试说明精心编撰复习提纲,在提纲中按照章节顺序整理出各个章节的知识结构。一份好的复习提纲能让学生对知识结构一目了然,能抓住每一个学习主题的框架,熟悉提纲和课本目录。一份完整、详细的复习提纲,对学生来说是考场上必不可少的一件利器。
复习要注重基础知识但不能忽略能力培养。在复习中要注意基础与能力并重,因为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复习要点线结合,注意要点化、线索化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抓住了基础知识这个“点”还要注意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这样就可以清晰地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点线结合应贯穿于复习的全过程,复习完一个主题的内容可串线,复习完一本书后也可适当地串线,尤其是同一主题的内容更应该注意联系,由于历史总复习的时间很紧张不可能再有更多时间去组织专题复习,因此只能注意在平时复习时将之融入。实践证明,抓点线结合,便于将历史知识要点化、线索化、条理化。抓住了点,复习便有了针对性;抓住了线,就可以以线相串,串住一些知识点,就可以“顺藤摸瓜”,记住各个部分的历史内容。
四、适度关注时政热点,解决现实问题,学以致用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提问艺术;质疑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940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可见,课堂提问非常重要,恰到好处的提问更是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之处提问,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积极探究,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掌握重点知识,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学科优化。
一、初中历史课堂提问设计的原则
1.注重趣味性
初中生思维处于发展阶段,借助提问能达到启发、活跃其思维的目的,引导其由表及里,不断深入,实现内涵的挖掘。基于这一点,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针对问题展开联想,运用已有知识解答问题,以此提高课堂效率。
2.具有针对性
提问的针对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教学内容,紧扣题旨,激发学生对重点知识关注的兴趣,让学生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深化认知,实现突破与创新,提升思维能力。二是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因材施教,既要考虑学生学习基础,及时回顾巩固,又要适当拓展,提供学生创新机会,促进其学以致用。由此便能在学生能力范围内让基础与拓展并进,借提问引导其全面发展。
3.突出层次性
学生认知能力存在差异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就要注重全面性,突出层次,既有简单易答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也有拓展的,能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实现能力的挖掘与提升。这样一来,就能避免“吃不饱”和“吃不下”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整体能力提升。
二、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基于上述原则,教师要结合实际,充分考虑学情,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设计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唤醒其认知,帮助其融入教学并有效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要有利于师生互动,活跃课堂,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1.紧扣教材,提问导学
历史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有效提问必须基于教材展开,紧扣教材,突出内容的针对性,让学生对相关事件的思考有所依托。需要注意的是,在针对文本提问时,教师要注重内容的提取、改进,避免就事论事的枯燥讲解,要在理论的基础上增加趣味性,借助提问启发学生,让其思维活跃起来。比如,笔者在讲《唐朝的衰弱》一课时就抛弃传统提问方式,改为穿插拓展性知识导入提问:“大家有没有听过《过华清宫》这首词?”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感到有些意外,但马上表示听过。于是笔者进一步提问:“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诗中描写的人物是谁?”面对这些颇具文学性的问题,学生马上来了兴趣,小声谈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话题,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于是,笔者就趁热打铁进一步追问:“很多人不喜欢杨贵妃,认为她是红颜祸水,让唐玄宗沉迷于享乐,从而导致了唐朝的衰败。在你们看来,这种说法成立吗?这对杨贵妃公平吗?如果你们觉得她有冤屈,就找史实证据为其辩驳。”这样一来,笔者就将教学推向了,学生积极投入到“洗冤”任务中,从而使自主探究延伸到合作交流,围绕“唐朝衰败的原因”展开讨论,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促进知识理解,让课堂变得有趣、高效,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2.创设情境,趣问引思
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存在偏见,认为其内容枯燥,不仅毫无趣味,而且没有学习意义。学生的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作为一门了解过去、探究已经发生的事情的学科,容易让身处现代的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对此,教师要借助趣味提问改善局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融入,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在提问时,教师要注重生动化情境的创设,运用形象语言打破历史课堂的沉闷枯燥局面,借助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目睹”历史。比如,在讲《科举制焕发的活力》一课时,笔者就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融入其中:“假如你生活在唐朝,家住杭州,寒窗苦读十几载,一心想要当大官,成为匡扶社稷的人才。现在你想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于是和家人开始商量,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如何到达长安?去长安的路线怎样设计?准备考什么科目?该如何准备?为什么?学生边思考边开展合作学习,他们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针对问题联系文本灵活思考。学生对此十分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讨论、发言,很生动地阐明观点。之后的班级讨论中,学生代表各抒己见,以教材为基础发表见解,在你来我往的互动中很快就掌握了学习要点。通过创设情境趣问引思,学生一改被动面貌,积极投身于互动交流中,主动探究,积极表达,不仅打牢了基础,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深化了文本理解,促进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突出重点,由问深究
历史教学要围绕重点、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展开探究,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以此达到深化认知的目的。经过日积月累,学生就能在不断的认知、感悟中学会系统归纳,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从而在考试解题时能清楚考查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历史,了解过去,更要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的基本特点,在探究思考题、讨论题时能“有理说得清”,避免毫无根据的随意阐述。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要突出重点,通过重点将前后要点衔接起来,引导学生系统认知。比如,在讲《侵略与反抗》一课时,笔者围绕重点提问: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对于这样一个概括性的问题,学生当时没有答出来,笔者也没有讲解,选择了搁置。随后讲到《近代化的探索》一课时,学生对中国的近展逐渐了解,更新了已有认知,相较于之前了解深入。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评述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之路。学生结合文本有条理地阐述,解答得很不错。以此为契机,笔者再次提问: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学生马上有了答案,他们结合两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概括,清楚说明了理由。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突出了重点,明确了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探究,还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认知,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实现探究能力的提升。
4.适当拓展,借问发挥
篇4
【关键词】兴趣;阅读;乐思;技巧
从七年级开始,学生才系统的学习历史。虽然我们常常说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好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把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与同行共享。
一、抓纲务本
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比如,七年级第一课就有“请你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如何渡过”这道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不仅要运用历史知识,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这类的题目一方面可以巩固自己的知识,还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因此,对于课本知识,我们大家要学会分类学习。
二、教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这样天长日久的训练,同学们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做到“乐思”
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学“美国的冷战决策”时,可以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①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②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③“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彻悟,更是思维的启迪。长期如此的训练,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外国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老师在教学中会鼓励大家质疑,要求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评价、定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从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在讨论美国南北战争时有同学就提出“如果当时有其他的办法能缓解当时美国的状况,林肯会怎么做?那么美国的今天又会是什么样子?”
实践证明,勤学善思,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知识的系统、归纳、判断、评价、分析、总结的能力会逐渐增强。学会思维就等于找到了获取知识的金钥匙,自学能力也会增强。
四、学会“巧学”
(1)及时训练。学完新课后的集中练习是能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以学完的知识要及时复习,根据记忆的规律,以往总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巩固,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总体复习。历史学科是一张规律性强,线索脉络清晰的知识网,把握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住关键以点带面,历史课的学习及总复习便会化难为易。
横向联系的学习方法既要体现在总复习中,也应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学习训练过程中。老师每讲到一个可以类比的历史知识时,大家可以跟着老师的提示回忆所学的相同、类似的历史知识,然后加以分析对比,把类似的历史知识归纳到同一条记忆链条中去。如讲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时,就可以表格的方式把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加以对比,分析出异同,在分析对比中,悟出掌握知识的要领,这样多次训练、引导,学生就会掌握联系对比的记忆方法。
篇5
一、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课是以书本教材为指导的形式,按教学课程来教,是书本的执行者,严格按照课程规定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不能发挥教学的灵活性。学生是学习的接受者,一切以教师的讲学为指导,学习死板、生硬。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成了固定的模式,使教与学都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的实施,促使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时代步伐。摆脱以往一本书,一根粉笔就能完成的教学,必须思考如何教。教师要把书本作为学习的材料,对内容合理利用,优化教学方法。改变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状况。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改变过去一言堂的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讲学中,双方形成良性的互动,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围绕学生来展开教学,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统一。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认可自己。常有学生对某老师有反感,就不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因此,教师要爱学生,把他们当成朋友看待,语言要有亲和力,家长式的教学让学生有压抑感,不能激发学习兴趣。要平等看待每个学生,尤其对学习较落后的学生,多辅导、多鼓励,树立其学习的信心。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有好感,自然在学习中感到学习的乐趣。教师更新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放手给学生自行探索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发现,在自我发展中创新,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有重要的作用。 1.引导学生能够设疑提问。积极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处理的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思考能力。学生首先要能掌握基本知识,进而加深对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缜密,善于分析课文,发现问题能力。对不懂的知识点要做笔记,有疑问才能引起学生思考。教师教学并不是无懈可击的,要鼓励学生质疑,共同交流探讨,加深理解。当前的学习参考资料,学习辅导资料类书籍很多,质量参差不齐,教师要慎重选择,让学生在学习时注意分析鉴别。要多思考,对辅导资料与教材的不协调之处,要敢于质疑,不能死读书,思维要灵活。通过学生提问,补充了教学中的欠缺之处,教师在教法上能更加完善。提问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和历史创造思维能力。在课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合作,借鉴他人的知识,能从不同的角度汲取丰富的知识,拓展思维。学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取长补短。同时培养语言表达的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所搜集的资料就一定的问题进行争论,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3.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不能让学生盲目地阅读,给出一个范围、目的,学习才能提高。比如,在预习时,课前让学生预习教材,阅读教师印发的有关材料和课外读物,课上教师只需讲重点知识,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体现了教师教育、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师对学生能看懂的就不用花费太大精力,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能养成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和甄别资料的能力,同时,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初中历史课文有图文说明,很适合学生自学,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放手让学生去学。通过欣赏图画,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学习,将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将多媒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为了适应教育发展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多媒体已广泛地运用于教育领域。传统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听来获取知识,而多媒体是视听结合、图文并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有利于创设历史的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加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这些都超越了传统的教学媒体。一个历史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总是难以使原本单调的历史事实变得生动有趣。如能让历史再现,就可打破课堂的局限性,大大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其感性认识,使理解更深刻。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极大促进了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因此,多媒体技术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将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结合起来,构成三者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师若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学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就会产生一种学习的责任感,这就是一种独立性。只有具备这种独立性,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而多媒体技术正是学生由听讲者变成参与者的真正媒介。
四、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 上一篇: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 下一篇:消防站建设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