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8-18 17:5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科学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科学的意义

篇1

开放教学评价。开放式生物学教学必定要有开放性的教学评价作为后盾和保障,在考查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上不能仅用传统的考试方法,而要引进实验观察、动手操作、撰写心得体会和小论文等多种评价标准。注重学习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和参加实践的兴趣在评价中得到激发。

实施探究性生物教学方法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主动开展探究性教学,改变长期以来只强调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并以灌输的方式进行传授,只是简单地“授人以鱼”,而没有“授人以渔”的现状。生物学的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从设问讨论结论提高的探究过程中,达到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探究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

1.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夯实教师生物教学功底。从传统生物学教学方式向探究式教学的转变,要求教师先行。要在思想上强化教学创新意识,充分认识这种转变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也要求教师进一步提升生物教学功底,具备较深厚的生物学知识,这是培养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前提条件。要树立认真钻研的精神,不断更新、充实专业知识,及时把握教学动态,吃透课程标准,明确授课目标,准确取舍,突出重点,做到有选择地开展生物学探究性教学活动,防止泛泛而为、不分轻重。

2.循序渐进,选取合适的课题进行探究。在探究性生物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按不同的难易程度设置适当的问题,是教学的关键。中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学习领会的能力有待逐步提高,探究课题的设置也应当循序渐进,适合不同阶段的特点,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因而,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事先制订好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的步骤、方法和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既要环环相扣,又要将每个环节与各章节课程相融合,并突出重点。

3.教师要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则要发挥好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在一个完整的系列活动中学会尝试、分析、归纳和总结。教师的引导要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因势利导,着重强化中学生各种基础训练,为今后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因人施教,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功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三是因果关系,对探究性学习要完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过程,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4.重视探究性学习的总结与反思。总结与反思是至关重要的升华,毫不夸张地说,若缺少总结与反思,探究性学习只是完成了一半。教师要带领学生认真分析探究性学习的结果,得出有理有据的结论。同时积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辩证的分析归纳和科学的总结表达。而及时的反思更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开展研究性生物实验课题

研究性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课堂知识和生活实际中提出研究性课题,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结论,以此来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自主地吸收生物学知识,应用生物学基本理论解决问题。它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强化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它是以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得出研究结论交流研究心得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性实验过程。

1.变验证性实验为研究性实验。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大多为预设好的、简单的操作过程,由于事先有了明确的实验结果,学生只需进行模仿操作即可完成整个实验。这种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自主钻研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提出质疑、发表见解的探究思想,束缚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当今的中学生物教学急需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研究性实验,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的欲望,变被动验证为主动探索,促使学生在研究性实验的开展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亲身感受问题带来的挑战、研究带来的收获。

2.选择合适的研究性实验课题和组织方式。中学生物学的研究性实验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较为粗浅。因而,研究性实验课题的选择上要注意做到:第一确定合适的难易程度,难度超出中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范围,就容易使学生在困难面前出现畏缩,达不到教学目的。第二确定合适的时间长度,一个研究性实验如果时间拖得过长、占用时间过多,也会增加学生的课程负担,使学生失去兴趣。第三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学生兴趣的课题。生物科学来自于生活,实验课题紧扣生活实际最能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从而完成实验研究。在组织方式上可采取通过收集材料或听取讲座后,撰写报告的方式,也可成立研究小组,进行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过程,还可鼓励学生独立开展实验,通过个人的努力完成研究。

3.走进自然,开展研究性实验。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让学生走进自然开展研究性实验是最贴近生活实际的研究方式,是强化中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更能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更好地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实质。

篇2

摘要 阐述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和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应认真挖掘教材、研究教法,制定科学的教学实践方案,正确认识生物课堂教学的价值与目标,关注人文化生物教学的价值,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的生物教学目标。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人文价值 能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基础教育新课改应全面、系统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新课改把“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从而使课程实施体现出“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为特征的发展性特点。新课程注重强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综合创新思维的习惯,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设计与价值目标的达成来体现。

1 生物课堂教学的人文价值

生物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伟大成果,一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文化力量,同时人类文化的进步又极大地促进了生物科学的大发展。生物教育不应仅是知识的传播、科学精神的培养,更是一种课程文化的浸润与陶冶。生物学教学如何倡导包括人文精神教育在内的完整生物科学文化教育,如何实现“生物学的人文教育价值”,是现代生物教育面临的新课题。认真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研讨教法、细心备课是生物教师的基本功,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生物教学的人文目标的构建与达成,体现生物教育的人文价值,突出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

高中生物新课标理念是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生物学新课程表现出一种人性的回归,一种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彰显了人的生命价值,强调人的生命意义。对学生而言,生物课堂教学是认识地球最美好的时光,每一位热爱学生和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活实践组成的生物课堂教学。教师要激发学生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活中不倦的满足感,这样才能体现生物课堂教学的人文价值。

2 生物课堂教学的目标构建

生物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生物教师必须突破原有的认识,用动态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并在改革中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在研究课堂教学时教师更要注重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生物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以求整合的效应;另一方面是生命活动等诸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协调和整体发展。

2.1 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实现生物教学的生命价值

“学生学习”可以从“人”的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三个层面来解读:一是掌握生存的常识和技能,提高独立生存能力;二是遵从生活的规律与规则,以便和谐地与人相处;三是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社会。学生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是有尊严的个性存在。教师应怀着期待的目光积极引导,应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学生这部刚刚打开的“书”的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坚信所有学生发展的潜力是无限的,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去阅读和感受其中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兼顾具体的教学情景,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另一方面,教师以一种欣赏和积极的态度与学生一起去建构完美的人生,共同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例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时,笔者带领学生参观南京中山植物园和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植物园里四季葱绿,呈现出盎然的生机,师生参观了30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珍贵稀有的银杉,含苞待放的睡莲,并听取了植物学专家的解说,了解到我国植物栽培和育种方面的辉煌成就。特别是我国“神舟五号”飞船进行的植物育种研究更激发了学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兴趣,对宇宙探索、航天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在古生物研究所,学生了解了我国在考古方面的重大发现,无不被科技工作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科研精神所折服,无不为伟大的祖国而骄傲。通过这一活动,理论联系实际,既解决了课堂上照本宣科难以解决的问题,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使学生了解到生命的意义在于探索、拼搏、为祖国奉献。考察后,学生又写了参观日记,使学生的认识再上一个台阶。由此可见,学生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欣赏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通过教学创新,教师也在不断创造新的自我,从而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2.2 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目标  任何学校的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生命的整体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以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都应顾及学生的多方面发展。生物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生物新课程特别关注科学理论和生活实践的关系。对学生来说,他们很有可能在课堂上邀游于科学世界,局限于书本,远离现实;而在课外活跃于现实生活,远离书本,书本中的科学理论知识与现实中的生活实践成为两条平行的轨道。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学习“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时,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有更深刻的理解,笔者有意让学生在校园附近――南京秦淮河流域,进行水体污染调查实践并写出环境治理的可行l生设计报告,学生四个人为一组进行环境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分析研究,还进行了论证、评比,他们由书本结合实践,经过一番讲解、辩论,评出了最佳设计方案。可见一旦教师将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学生就会感觉到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要,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而是一种有趣的活动。因此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应多思考一下学生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技能等方面已经积累了的经验,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经验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

2.3 关注学生的文化底蕴,达成生物教学的情感目标  学生文化是指学生特有的价值观念、一方面表现为与成人相异的一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反映其要求自主独立的需求;另一方面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成人的价值观念。因此,学生文化既与以教师为代表的化有相通之处,又在一定范围内与其相矛盾。新课程生物教学应给这种学生独特性文化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在与教师文化的双向互动中,使学生文化服务于教学。例如,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和“超人奥特曼”是学生特有的文化,在“新陈代谢与酶”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充分利用学生很感兴趣且耳熟能详的奥特曼来说明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了少数的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

用。这是人类对酶的认识发展的里程碑。在讲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时,教师用“新铁臂(阿)童木,猛”来记忆组成生物体的6种微量元素(即:zn、Fe、B、cu、Mo、Mn),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了该知识点。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灵活运用学生的特有文化,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趣味性,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增加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4 尊重学生的人格。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生物教学氛围

长期以来,人们把生物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个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的缺陷。这样既忽视了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的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而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应扼杀学生不断提出为什么时的猜想和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来探索世界的热情,教师只是一个教学情景的创设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学习障碍的咨询者、学习过程的组织管理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是学生游戏的伙伴和可信赖的朋友。

例如,在进行“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中,笔者为了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提出一个讨论题“绿色植物除了为我们提供有机物以外,还具有什么作用?”经过一番讨论、分析,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总结为:可以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地球上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得以发生和发展;大气中一部分氧转化为臭氧,在大气上层形成臭氧层,能够有效地滤去太阳辐射中对生物具有强烈破坏作用的紫外线,使陆生生物的出现成为可能;绿色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大量的植物能阻挡粉尘、消除噪音、遮荫纳凉等。

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能大胆发表见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有七嘴八舌才能说出新和异,讨论、辩才能碰撞出火花,才会有创新,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有的可能不符合事实,或离题万里,或观点幼稚、离奇可笑。教师决不能冷嘲热讽,而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因为没有大胆的想象便没有创造。

生物教师的创造能力、主导作用能在处理这些活动的情境中得到发挥。这些活动的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

生物课堂中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

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

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新?

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

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

你能否用不同的语气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

篇3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巧妙地设计一个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序幕”,就会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开启思维的机器,使得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这好比文章的开头,好的开头可以使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一种强烈读下去的渴望心理。常用的几种导入艺术方法有:新旧知识联系法、悬念法、趣味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根据自身教学风格、教学内容以及自己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可生搬硬套。下面以“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为例,比较两种不同的导入方式。1.1常规导入法教师开门见山“: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我们在必修2模块中学习过的基因工程的三种基本工具,还有印象吗?”……1.2情境教学法首先请学生观看PPT(在观看的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这段视频传递了哪些信息。播放学生感兴趣的我国科学工作者培育转基因抗虫棉过程或其他基因工程的视频),接着发问:“通过视频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主要信息?”绝大多数学生回答:“我国科学工作者已成功培育出了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此时教师表扬并再问:很好,究竟如何才能培育出转基因抗虫棉呢?学生:让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在棉花细胞中表达,可培育出抵抗棉铃虫害的抗虫棉。此时教师给予肯定并再问:很好!我想请同学们一起回忆一下要实现这一过程需要哪些相应的工具?学生“: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分子运输车”———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此时教师给予肯定,接下来和学生一起分别学习DNA重组技术的这三种工具。很显然,第一种导入方式直白、平淡,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而第二种方式通过创设情境(以视频介绍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的前沿领域,开拓了学生视野,增强了科技意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2提问艺术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提问与回答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亦是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提供,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师生间、生生间互动交流所获得。在教学过程中,提问与回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比如说:提问要适时、适度、适量,提问要面对全体学生,提问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回味性。例如,在学习DNA重组技术的“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的作用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提问:可见DNA连接酶的作用是将双链DN段“缝合”起来,即恢复被限制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在此,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是否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的另一种可以连接形成磷酸二酯键的酶,它“姓甚“”名谁”呢?学生随即想起“DNA聚合酶”。老师接着再问:“DNA连接酶与DNA聚合酶是一回事吗?”学生立刻就活跃起来,进行热烈的讨论,探究得出结论:不是一回事。DNA连接酶和DNA聚和酶的相同点:形成磷酸二酯键。DNA连接酶和DNA聚和酶的不同点:①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酸片段上,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连接酶是在两个DN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②DNA聚合酶需要以一条DNA链为模板;而DNA连接酶不需要模板。教师这样适时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探讨总结,让学生自己探究出准确的答案,既避免了学生对概念的混淆,又使新旧知识融合,深入理解领会学习内容。另外,对学生的作答,教师或者让学生或者自己及时给予引导、修正、补充,力求答案正确清楚,确保了教学的有效性。

3启发艺术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启发艺术是指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巧妙的引领。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启发艺术的表现方法亦多种多样,如诱引法、点拨法等。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难以理解和接受,回答也就不得要领,此时,教师可以采用点拨法对学生加以启发引领,因势利导使学生解答接受。如:学习“分子运输车”———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内容时,教师可从下面四个思考题入手,逐步分析作为载体必需具备的条件。(1)作为分子运输车———载体,如果没有限制酶切割位点将会怎样?教师适时点拨、设疑:限制酶切割位点的作用是什么?师生互动、解疑得出:限制酶切割位点可以被限制酶切割,进而目的基因才可以插入。(2)霍乱菌的质粒有多个限制酶切点,能否用它来做分子运输车?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教师适时点拨、设疑,霍乱菌对受体细胞来说是一种怎样的细菌?并进而归纳出霍乱菌是一种致病菌,其质粒对受体有害,将影响受体细胞新陈代谢,进而使转入的目的基因也无立足之地。(3)假如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不能复制或不能转录,转基因生物能有预想的效果吗?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教师适时点拨,导入受体细胞的目的基因不能复制或不能转录,我们将不可能获得基因产物,实验将失去意义,而且目的基因在细胞增殖中会丢失。(4)目的基因有没有进入受体细胞,如何去检测呢?教师适时点拨,如果载体上有遗传标记基因,这样,在载体进入受体细胞后,就可通过标记基因的表达来检测。对载体必须具备条件的分析是本节的难点。要想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只有通过适时的点拨、引导,才能让学生领悟,只有使学生真正想到科学工作者实际工作中这方面的困难,才会明白预先为什么要选具备某些条件的载体。另外,这样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从而确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4结束收尾艺术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篇4

1.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20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第1节“植物的生殖”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

教材以绿色开花植物为例,介绍其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如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其中植物的双受精过程和果实、种子的形成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植物的双受精过程又是本节课的难点。

1.2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和七年级的生物课学习中,对“传粉、花和果实的结构”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对绿色开花植物“传种接代,延续生命”的过程,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方式,学生并不清楚。其中,“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这部分内容又比较抽象,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2 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描述绿色开花植物花粉管萌发和双受精过程;说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2.2能力目标

尝试自制学具,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尝试图与文字转换的表达,提高学生的阅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双受精以及果实和种子形成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道花、果实与种子对于绿色开花植物“传种接代,延续生命”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认同生物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树立为实现梦想努力学习的决心。

3 教学设计思路

3.1线索教学贯穿始终

本节课以花的梦想为线索进行教学,花的梦想是形成果实和种子,使生命得以延续。花要实现梦想需要经历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形成这一系列的过程。这条线索把一系列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一环紧扣一环,连贯自然,使教学内容不零乱,富有整体感。

3.2自制学具突破难点

教师指导学生亲手制作“双受精过程”的简易学具,并利用自制学具演示花粉管萌发和双受精过程,边演示边用语言描述,生动形象,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自制学具的使用使学生体会到了做中学的乐趣;让学生尝试了图与文字转换的表达,不但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4 教学过程

提前一天布置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作“植物双受精”的简易学具。用橡皮管模拟花粉管,两粒黑芝麻模拟两个,圆形硬纸片模拟花粉粒;用不同颜色的卡纸分别制作部分雌蕊(只有柱头、花柱和子房壁)和胚珠(用黑色水彩笔标出八核胚囊),用不同颜色的卡纸制作是为了区分子房壁、珠被和胚囊,上课时备用(图1)。

4.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播放一组花的图片给学生欣赏,让他们感受春天的气息。不同的花虽然大小、颜色、形状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有着相同的基本结构。教师出示“桃花的结构”Flash课件,要求学生将结构名称拖动到花的相应部位,再提问:对于一朵花来说,什么结构是最主要的?为什么?(雄蕊、雌蕊)。花的结构的相关知识是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相隔时间较长,学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遗忘,所以这部分的复习很有必要,为下面学习作铺垫。

4.2花的梦想是线索

尽管花的大小、颜色、形状不尽相同,有的高贵艳丽,芳香四溢,有的毫不起眼,甚至还有臭味,但是它们都有着自己的梦想,它们的梦想是什么呢?(形成果实和种子,延续生命)它们又是如何实现梦想呢?实现梦想是艰难的,需要经历一系列过程。投影呈现实现梦想的“三步曲”:(1)开花、传粉;(2)花粉管的萌发和双受精;(3)形成果实和种子。

教师以“花如何实现梦想”为主线进行线索教学,实现梦想“三步曲”的呈现又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一目了然。

4.3一步曲――开花、传粉

①播放“开花、传粉”视频,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完成开花和传粉概念的填写。由于开花和传粉知识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就已学过,所以对开花和传粉的概念,只以填空的形式进行知识回顾。

②观看传粉方式的动画,比较白花传粉和异花传粉,提问:在自然界,哪一种传粉方式比较普遍?花粉依靠什么媒介落在雌蕊的柱头上呢?

③小结:自然界中,异花传粉方式比较普遍,有漂亮花瓣、芳香气味的植物主要靠昆虫传粉,叫做虫媒花;没有漂亮花瓣、芳香气味的植物主要靠风力传粉,叫做风媒花。

4.4二步曲――花粉管的萌发和双受精

过渡设疑:完成了开花和传粉,花儿迈开了实现梦想的第一步,接下来落在雌蕊柱头上的花粉会发生怎样奇妙变化呢?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1页图文资料及信息库中相关内容,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投影出示自主学习提纲。

4.4.1子房的结构是基础

教师出示“子房纵切结构示意图”,讲解子房。子房由子房壁和胚珠组成,胚珠外面的部分称为珠被,里面的部分称为胚囊,胚囊内有一个卵细胞、两个极核等结构。在此基础之上再请学生拿出自制学具,辩认子房、子房壁、胚珠、珠被、卵细胞、极核。子房的结构虽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后面内容的理解,尤其是果实和种子形成部分的学习,需要以子房的结构作为基础。

4.4.2带你走进微观世界

①出示有关花粉的图文资料,启发学生说出花粉适宜传播的特点(小、轻),进行形态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教育。

②播放花粉管萌发和双受精的Flash课件,强调落在雌蕊柱头上的花粉有许多,但只有一个可以完全萌发,长出花粉管,一个花粉管内有两个,一个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与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

4.4.3利用自制学具开展小组活动

以4人一小组为单位,利用自制学具,边演示边描述花粉管萌发和双受精过程。教师提醒学生用上“长出、穿过、进入、结合”等动词,帮助记忆。然后请小组代表上台,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小结:什么是受精?什么是双受精?教师强调双受精是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受精方式,并进行板书。

提问:这样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还是无性生殖呢?

4.5过渡设疑

师:当花完成传粉、受精任务之后,花瓣等美丽的部分便随即枯萎凋谢。人们常常为朝花夕零、昙花一现而伤感,其实花只是为结出种子而开,花败之日正是庆祝一个新生命的华诞之时。你知道花的哪些结构会凋谢吗?什么结构会继续发育呢?

教师播放“受精后花各部分凋落”的Flash课件,学生看完课件后,交流得出结论:花瓣、雄蕊、柱头和花柱凋落,子房继续发育成果实。

4.6三步曲――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①提出问题:子房是如何发育成果实的呢?先结合图片回顾果实的结构。出示一组果实和种子图片,图中哪些是果实?哪些是种子?(花生果、西瓜、桃子是果实,花生米、西瓜子、桃核中的桃仁是种子。)

②在学生学会区分果实和种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桃花的子房和桃的果实图片,并推测出子房的各部分的发育情况,用连线的形式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

③播放子房发育成果实的Flas对假设加以验证。师生小结,将结论以网络图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过程,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养成观察思考、探索研究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7联系生活,开放思维

有些植物只有一枚种子,例如桃,而有些植物有2~3枚种子,例如花生、蚕豆,还有些植物却有许多种子,例如西瓜,这是怎么一回事?教师引导学生对平时经常见到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走出教材,走进生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4.8情感升华,结束新课

教师播放“绿色开花植物有性生殖过程”视频,重现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一系列过程。

师:花的梦想――形成果实和种子终于变成了现实。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梦想,今天的梦想可能就是明天的现实,为了心中的梦想,让我们调整好人生航船的方向,瞄准目标,拥抱梦想!

最后教师投影出示一首有关梦想的诗歌,与学生共勉。

篇5

关键词: 生物学 课前五分钟 提高兴趣

课前训练是最近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环节,但它通常只见于英语课或语文课中。在生物课堂中极为少见,甚至没有。在本学期的生物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我作了一个尝试,即在生物学课堂中设置了“课前五分钟”。

所谓的“课前五分钟”指的是在每一堂生物课的前五分钟,让一至两位学生到讲台前为同学介绍一种生物知识,如介绍“月季”、“梧桐树”、“梅花”、“骆驼”、“恐龙”等。介绍时,要求介绍出每一种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活地区等;或者是介绍一种生命现象,如“为什么有的花是在晚上开放的”、“为什么骆驼又称‘沙漠之舟’呢”、“为什么大象的鼻子那么长”等;或者借助新闻、网络等向同学介绍有关生物发展的一些最新消息,如“福州・虎狮兽存活27天”、“虎狮兽花花满月”等。虽然这个尝试进行的时间很短,但效果不错。

一、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开发其潜力的主要途径。在介绍时,老师要求学生上台介绍时,要用普通话,而且语音要准确、清晰、响亮。同时,应脱稿,最好是把收集来的有关书面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刚开始时,大多数学生很拘束,上台时扭扭捏捏,不敢看同学,说话声音很小,拿着稿子念。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训练,学生大方起来了,声音也大了,头也抬起来了,慢慢地,讲台那一方天地成了大多数学生展示自己的一个舞台。

二、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信心来源于成功的体验。赏识每一位学生的长处,肯定他成长过程中的细微进步,让他不断有成功的体验,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每次学生上台前和介绍完,台下的同学们都会给予掌声,教师对于学生的介绍也会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如,“今天某某同学的介绍真有创意”,“今天某某同学的介绍很新颖”,“某某同学的声音很美,介绍时非常清晰又响亮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某某同学今天的准备很充分,介绍也很棒”……虽然有的同学的介绍不一定很好,但老师都会尽力寻找其中一两处闪光点给予肯定性的评价,予以激励。这样,学生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就有了动力,有了信心。

三、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我们应当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思维,增加知识积累,使学生从“课堂”的世界跨入更为广阔的周围世界,以吸收社会各种信息、拓展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因而在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上网或上图书馆等)。学生在大量材料的寻找过程中,就大大增加了阅读量。同时,要求作为听众的学生认真听,必要时应稍作记录。这样,人人讲述,人人积累,吸收信息,储存信息,不仅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四、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教师的任务就是创造良好环境,爱护这种愿望,并使之早日化为行动。而在学生的介绍中,如“树与鸟的生死之交”就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自然界中每一种动物和植物的生存与发展与人类都是息息相关的,保护每一种动物和植物是人类的责任。而“斑羚飞渡”中老斑羚从容地走向死亡,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通一条生存道路的感人情景更是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房,感动了每一位学生。“聋狗文尔内”、“母爱不朽”……一些生动的篇章,不仅让学生有了知识的体验,更让学生在这些篇章的熏陶下,得到了美的心灵世界的审视和培育。

五、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篇6

【关键词】医学生物课 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64-01

笔者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医学生物知识作为科学素养的一部分,是现代人一生都需要并应不断得到发展的。一个人的职业、生活与生物学也有直接的关系。

一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关键是心理对该学科有无兴趣,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医学生物学的教学涉及许多深奥抽象的概念、原理以及有关医学的基础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要求,把书中的一些知识、事例或故事等绘制成相应的漫画、图片、图表等,并在课堂上用投影仪、幻灯、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其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愉快的情感交流中获得知识,在轻松的气氛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如在讲授第八章生物与环境时,我出示了一组相关图片,先让学生分析说明其含义,然后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再将其与教材中的理论观点相联系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 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思想,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前提;生物学习能培养学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积极态度,如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生命科学宝库的金钥匙。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都是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教学,以传授课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即使是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很少有机会与学生的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相联系。

在医学生物学课程中,贯穿师生互动学习,可给学生一些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加深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和热爱,更好地知晓生物教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体现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参与中接受知识。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身,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进行情境设置,将理性的教学内容运用音乐、图画、录像,以感性的方式直观地反映出来。使抽象的书本知识外化为一个个具体、熟悉的景象;使枯燥呆板的文字符号物化为生动的丰富形象;使学生置身于可知可感的环境中观察、体验,直接地感受蕴涵于情境中的思想与情感。同时,使学生在思索与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三 医学生物学基础教学注重实验教学

医学生物学的实验教学目的不仅是训练学生技能,培养动手能力,而且还要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细胞学理论知识的联想和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对细胞生命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和思维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接近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标准。为此我在保留少数验证性实验内容的基础上,更侧重开放性及探索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等内容。如有丝分裂末期的主要过程是子核的形成和细胞体的分裂。曾有人认为星纺锤体含有三种纺锤丝,即三种微管:(1)星体微管,由星体散射出的微管。(2)极微管,是由两极分别向相对一极方向伸展的微管,在赤道区来自两极的极微管互相重叠。现在则认为极微管可能是由星体微管伸长形成的。(3)着丝点微管,与着丝点联结的微管,亦称着丝点丝或牵引丝。着丝点是在染色体的着丝粒的两侧发育出的结构。有报告说着丝点有使微管蛋白聚合成微管的功能。无星纺锤体只有极微管与着丝点微管。核膜破裂后染色体分散于细胞质中。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的着丝点分别通过着丝点与两极相连。由于极微管和着丝点微管之间的相互作用,染色体向赤道面运动。最后各种力达到平衡,染色体排列到赤道面上。在这个难点上,尽可能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学生将从中得到启迪,能更好地理解细胞学的理论知识及生命现象。

生物科学素养作为科学素养的一部分,是现代人一生都需要,并应不断得到发展提高的。一个人的职业可能与生物学没有直接关系,但任何人的生活和工作都不可能脱离生物圈。生物科学素养包括具备基本的生物学知识,相应的技能和能力,对社会中的生物学问题的解决有浓厚兴趣并积极参与,用正确的价值观规范自己的态度、行为和习惯。同时,科学是开放的、发展的,今天被认为是正确的,明天未必仍然完全正确,科学贵在创新,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要求。作为医学生物学教师应与时俱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人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体验,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达到“可以不教”的目的,这应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篇7

关键词:初一学生 生物学科 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习兴趣、情感对学生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趣和激情,才能产生探究和学习的动力,驱使他们知难而进和孜孜不倦。

初一学生刚由小学迈入中学,激发他们对生物课的兴趣,也就让他们对生物课的学习有了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竭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以此来提高学生素质,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一、 精心设计第一节课,抓住学生的兴趣

上好第一节生物课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节课教学应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意义,了解生物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意识作为主要内容。

1、做好课前调查,熟悉学生底子。初一学生刚由小学升入中学,生物教师对他的生物底子了解的不是很透彻。因为一般在农村生活的学生对大自然接触比较多,对许多生物体和生物现象见识也比较广泛,但是由于教育条件的限制,理论性知识比较缺乏。相对而言,城市里的学生,由于教育环境优越,往往掌握的书本知识比较多,然而见识的生物和生物现象却很少。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里的学生,一旦升入中学,便开始更深入,更规范的学习生物和生物现象。了解学生现有的生物功底,将更有利于以后的课程设计。因此在未上课之前,应该对刚入学的初一学生一份关于生物的调查,同时也让学生们对第一节生物课产生浓厚的期待,具体调查内容可以包括一些简单的生物指示。做完调查后,统计学生的答案,基本就知道学生对生物的认识程度,对以后授课事由形象到抽象、由实物到理论,以及实验分组时组员的搭配有很大的帮助。

2、精心设计第一节课。第一节课主要讲述的是生物特征,是对生物的介绍。讲授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生物课的重视程度。成功的话,将提高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让学生对生物课产生一种兴奋的期待的心情,失败的话,让学生味同嚼蜡,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课堂情绪。在讲授第一节课,想抓住学生的兴趣,就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让学生产生自豪感。第一节不宜讲解太抽象的知识,应该以简单的生物和非生物材料为例让孩子去区分,使孩子们能展现自己的指示,有强烈的自豪感。二是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教师要在学生识别生物的基础上拓展新知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做题中不会产生无从下笔的现象。三是让学生对第二节课产生期望。课后要布置适合教学任务的习题,让学生复习新课的同时,又为下一节课做很好的铺垫,激起了学习下节课的欲望。

成功的结束了第一节后,仅仅是起了一个好的开头,在往后的课程中依然要好好的把握这三个方面。除此之外,在针对实验、调查、设计等不同课程时要给予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做好实验和探究,加深学生的兴趣

小学中,只有简单的手工设计,到中学后,学生才正规的做实验,特别是生物实验是最在开始的实验课程。因此做好生物实验,不仅为其它实验打下了了良好的基础,还培养了学生手脑结合的能力。我们可以尝试带领学生一起捕捉实验材料;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动手做实验;积极倡导和引导学生完成探究,让学生生活丰富起来。

三、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技术

1、多媒体手段直观新颖,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例如在教学中使用投影片、录音讲述生物学家的故事和生物学史故事,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讲“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就以录像的形式放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并且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将其定位于书中的哪些知识点。学生一下子被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吸引住了,个个认真观看、思考,并抢着回答相关的问题,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利用情境调动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利于知识的理解和保持。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篇8

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方法不得当、不注重教学实效、为电教而电教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对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缺乏必要的研究。为此,笔者就生物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问题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整体考虑课堂电化教学的总目标

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教学问题和要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过程与操作程序。课堂电化教学设计从属于教学设计,但与教学设计又有所不同,主要是课堂教学中介入了电教媒体,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眼于从整体上考虑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

课堂电化教学即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并结合传统教学媒体、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教学形式。最优化教学其实是教师所期望的一个理想目标,生物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并不一定都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也是相对而言的。要实现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的目标,是有一定条件的。首先,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素质、教学能力等。因为课堂电化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否则就难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标。

其次,课堂电化教学也不是每堂课都能进行的,因为中学生物学科配套的音像教材,并不是每个章节的内容都配有的。因此是否进行电化教学,这就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而定。教师在进行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时,无论选择哪些教学媒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从整体上考虑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如果不从整体上去考虑,而是从局部去考虑,那么就较难取得最优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首先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它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等人把人类学习分为三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布鲁姆等人的分类方法来分类的。生物学科也同样包括这三个领域,由于《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只规定了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比较忽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时,教师如何来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呢?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首先,教师应处理好《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学科教学目标与章节教学目标的关系。学科教学目标是宏观的教学目标,它“统帅”章节教学目标;而章节教学目标是微观的教学目标,它受宏观教学目标的制约。生物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章节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深浅及学生原来的学习基矗其次,教师应处理好全体与个别的关系。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等级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章节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教师在确定实际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认真加以分析,不能机械地照搬。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能根据《生物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日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无疑为实现生物教学最优化的目标创造了可能的条件。

三、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媒体的选择

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的程序与方法、媒体的选择与优化组合等。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教师制定的教学策略必须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所以教学策略的制定是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制定教学策略与选择教学媒体时,教师应重点考虑如何通过教学策略的制定,尽可能地发挥电教媒体的技术优势,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篇9

一、新课导入作用与原则

1.导入的作用

新课开始时,老师若通过恰当巧妙的富有吸引力的导入可在极短时间内稳定学生情绪,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知识的兴趣。新颖的导入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引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从而开动脑筋,全身心投入学习。恰如其分地导入可以减少知识和思维的断层,使知识内容过渡平滑自然前后衔接紧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为新知识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2.导入的原则

引人入胜的导课应具有新颖性、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简洁性、探索性。创造出轻松、有趣、新奇的情境,联系实际精粹巧妙的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征和思维特点的教学内容。即,精、趣、巧、启、连。

二、导入的方法

1.直接导入法

以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引起回忆,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

2.新旧知识联系的方法

“温故而知新”。任何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然与其他知识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内在联系。在导入新课时,以复习、提问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3.运用典故导入的方法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通过故事、寓言、谜语或成语等典故来组织导入语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很快学生就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4.幽默轻松的导入方法

在教学中,以情境运用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导入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枯燥抽象的概念变为轻松快乐的音符,调动学生情感使学生对繁杂的理论变得易懂易记。

5.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揭示矛盾,巧设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减少教学盲目性,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中。 转贴于  6.设疑导入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入新课时,要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7.生活实际导入法

利用生活实践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一些现象事物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这些事物虽然熟悉,但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然,用这样的现象在作为情境,学生必然有要探个究竟的心理,激发出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由现象深入事物本质的探究精神,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8.实验导入法

采用适当游戏实验将学生置于一种自然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可有助于学生理解。

9.创设情境导入法

利用语言、电化教具、挂图、活动等多种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思维。

10.多媒体技术在导入新课中的运用

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素材,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导入新课常用的方式有:

(1)动画启趣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原动力。将教材的内容与媒体技术整合,加上教师精练、生动的解说,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最佳学习心理状态。

(2)图文设疑导入——启动思维

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恰当设置疑问,产生悬念,使学生产生急于解惑的心理,撑起学生思维。

(3)渲染思维情感导入——积蓄情感

情感对人类行为会直接施予巨大的动力影响,它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起到感化作用,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情感对师生双方同样是一种驱动力。教师的情感对学生起着极大的感染和陶冶作用。美是诱人的金苹果,美最能唤起爱的情感,使人们往往产生共鸣。

(4)强烈对比导入——触动心灵

篇10

关键词:敢问;想问;善问;自主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已经不习惯主动思考,更谈不上自主质疑,他们习惯了“接受性”学习。其实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在生物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前提。课堂提问是师与生互问、生与生互问,让学生在质疑、争辩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造地问的良好习惯,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一、正确看待学生的质疑精神

作为一位毕业没几年的新教师,说实在的刚开始走上三尺讲台时我最害怕的就是上课时学生对我或教材提出质疑。显然对我质疑就是不信任我,因为刚教书难免会出现一点错误。若某个学生当时就提出质疑会让我无地自容,满脸通红,甚至当时我会有点小“恨”那位学生;对教材质疑就更加让稚嫩的新教师的我束手无策,因为我一向是迷信教材,从来都没以质疑的眼光看过我们的教材。所以刚毕业的第一年我觉得自己面对学生的质疑有点忙乱,也有点困惑,但是第一年也是我成长最快的一年,在此我真的也要感谢我的学生。我把自己困惑的事和老教师交流一下发现,其实学生面对我们这种新教师还敢于质疑,一般对老教师不敢质疑;师傅也告诉我学生的质疑是我宝贵的财富。

二、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质疑

反思我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平时的课堂往往我讲得多,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我的问题。学生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中,长期没有疑问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慢慢也就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觉得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自己有意识地在课上课外引导学生对我或教材质疑,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对生物学产生兴趣同时很快掌握知识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师生情感,让学生“敢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将学生看做是平等的有思想的教学参与者,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学生和教材质疑。对于学生大胆地猜测和疑问,即便是错误的也要首先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决不可嘲讽,而应调动全班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教师在一旁作引导、评价。

由于高一新生对生物学不是很了解,上课总是难免有些学生会提出一些偏差的质疑,这时基础好的学生可能会觉得很好笑,这时一定要正确引导课堂氛围,千万不能让那位同学觉得自己很无知,否则就扼杀了他质疑的精神。

对于和学生的关系我还是比较自信的,这要从点滴做起,不光在学习上关心他们还要在生活上关爱学生。这样你的学生会把你看做良师益友,自然就敢于把他的想法说出来了。我们要努力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问”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放开胆子敢问,而浓厚的兴趣是学生想问的源泉。兴趣不是天生的,它可以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建立。

高一新生年龄段是最具活力的,也是刚刚接触生物学,我们要从他们的身心发展着手,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利用奇妙的生物学现象激发兴趣,其次利用生物学史中的人物故事激发兴趣。学生是很喜欢做实验的,尽管课时很紧张,我还是会让学生每个学期做几个实验。因为当一个人亲身经历时会有真实体会,能提出更多的问题。比如,在学习《还原糖、脂类、蛋白质鉴定》时,如果不做实验,学生就是死记硬背菲林试剂和双锁脲试剂的区别,但是若学生自己亲手做实验时,他们会问:为什么鉴定蛋白质时要先加A液再加B液?这样顺着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完全理解反应原理,而且不会遗忘。

大发明家贝尔在学校学习时各门功课都很差,但他很爱玩小动物。后来爷爷给他讲了很多有趣的科学故事,教育他学好功课,使他玩小动物的兴趣转移到学习知识和发明创造上来。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可以转移的。有的学生到了高二,甚至马上要升高三了,学习还不放心上,我找他谈话时说自己反正成绩差,控制不了就是学不进去。我发现这个男生其实是因为成绩差,缺乏自信。我要让他在生物学习中找到成就感。于是我“强迫”他一有时间就来我办公室,我给他辅导了一个月,在下一次月考中他不再是倒数第几名,成绩提高了不少。慢慢的这个学生开始喜欢上生物课了,还会经常来我办公室问问题。

3.构建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善问”

生物学科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它本身探索的就是关于大自然的生物规律,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表现在质疑上。布鲁诺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的提出者不仅仅指教师,也包括学生。乐于质疑问难的学生说明正积极参与新知学习,这样的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要使学生善问,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并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其次,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教师提问,使学生有疑就问,对有创新个性的问题要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最后,要保证学生提问的质量,既要拓宽知识内容、深度、广度,又要控制范围,不能漫无边际。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新知的关键点上。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敢问、想问、善问,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刻体验生物学习的过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促进自身发展。

美国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只有善于质疑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生物教学中,要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我爱我师,我更爱科学”的挑战权威、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力求培养人性的全面的与最佳品质以及促进健康个性发展形成的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