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语文辅导范文

时间:2023-08-18 17:5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的语文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的语文辅导

篇1

关键词:个性心理 认识水平 心理差异 分层指导 心理特征 语文智能 心理指导 非智力因素

在语文高考复习中,通常有部分教师因时间紧、任务重,容易忽视考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只是一个劲地讲知识,做练习,向学生施加压力。这种做法与教育心理学观点不相符的。因为面临高考的学生大多数视高考为人生的一道难关,害怕失败。要想高考复习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光复习语文本身是不够的,还必须如同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应当首先关心人的心灵的教育。……应当特别重视那些培养人的灵魂、意识、情感和信念的知识”,对考生的思想给予确实的关怀,帮助考生消除心理障碍

一、教师应了解各层次考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状况及其差异,加强心理指导。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与他人不尽相同的独特的个性心理。同样是面临高考的学生,虽然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对语文复习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有不同的层次的。

其中A层考生对语文高考复习的目的认识较清楚,也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和方法,悟性也高,复习的内部动机占优势,但容易自以为是,一旦成绩有波动,就受不了打击;B层考生有一定的基础,在复习过程逐步形成了有意识的动机,但这种内部动机还没有强烈到不需要外部刺激的程度,在复习还未见效时,容易“急功近利”,顺利时肯下功夫,不顺时则会动摇;C层考生虽想学好,却摸不到门经,成绩上下去,逐渐形成对语文复习的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D层考生,语文基础差,在复习不见效时,成绩下降,老师、本人、家长都不满意,受到各种批评的情况下,便形成了十分讨厌复习语文的条件反射,以致于出现对语文“心死”的悲哀。

考生差异如此之大,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考生的差异进行分类,分层指导,提出不同要求。那种不顾学生个性和心理承受力,一律高标准、高要求、高压力的一刀切做法是不可取的。作为教师应根据教育理论中的“量力性原则”,视考生基础知识,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施以不同强度的压力,指导学生纠正种种不利于语文复习的心态,形成良好的复习观念。

在刚开始复习时,我并未注意考生心理问题,更谈不上心理分层指导,后来经过了解,发现学生对语文复习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有如前面所说的极大差异。于是我充分利用语文科拥有充盈的心灵教育材料的特点,抓住时机,在教学环节中渗透相应的心理指导。如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分别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思考回答过程中,使A层学生得到点拔,B层学生得到了解,C层学生得到扶持,D层学生得到鼓励,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又如作业的分类布置等。我还利用个别谈话的形式,帮助考生分析认识自民政局的个性心理,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教师应根据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及时进行心理指导。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智力技巧形成过程中会出现成绩逐步提高,进步暂时停顿或成绩起伏等现象。据笔者对几届毕业班学生的执教经历了解到,考生在复习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复习初始,考生面对语文考纲要求,感觉一团麻,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因此学习过程容易出现漫不经心的情形;复习中期,随着语文复习内容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不少考生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状态,面对一些以解答的问题和一次次成绩的起伏,会出现疲沓、泄气和松劲;复习后期,一部分考生觉得头脑塞满了东西,再也塞不进去了,因而烦燥,另一部分考生却觉得头脑空空,什么也没装进去,因此恐慌,还有一部分考生会因几次月考成绩不佳而自暴自弃,只等高考。

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出现的以上种种现象和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是非常需 要及时进行指导。我们应利用优良的非智力因素来弥补智力的某些弱点。如果教师不帮助学生及时消除复习过程中的不良心态,就不能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起来,考生的语文智能就难以提高,复习目标就难以达到。

篇2

步入高三,语文新授课基本结束,主要任务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各类高考题型的专题复习。传统的复习课有两大弊病:一是学生做题多。一开始还有些效果,然而日复一日的练习使学生的兴趣和信心渐渐消磨殆尽;二是老师讲的多。学生听得很累,时间一长就昏昏欲睡,可谓高耗低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早就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究竟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给复习课插上一双轻灵的翅膀呢?笔者积极实践“活动单导学”模式,使高三语文复习课旧貌换新颜,带来了不少惊喜和收获。

二、“活动单导学”模式下高三语文复习课的特点

“活动单导学”模式是以活动单为载体,以活动为主线,主张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即以小组为单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活动单为媒介,学生主要通过答案比对、尝试评分、失误归类、对策研究、模仿借鉴等多样化的活动进行自主探究、总结,在老师的导引下提升完善,探讨解题策略、提高解题能力的过程。

“活动单导学”下的课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发现者、合作者、实践者。老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复习“活动”的助学者。通过创设情境、点评提升等方式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落到实处,高效地实现学习目标。

三、高三语文复习课“活动单”设计

“活动单”是“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学生课堂活动的导航仪,一般由课题名称、学习目标、活动方案和课堂反馈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活动方案是“活动单”的主体,每个“活动单”中一般设计3~4个活动方案。每个活动方案下面还可以有几个子活动。活动过程设计的问题要明确,语言要简洁,各个活动间要有层次性。

四、高三语文复习课应用“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效果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复习课也不例外。“活动单导学”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愉快主动地参与复习,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高了,激烈的争论多了,轻松的笑声也有了,学生真正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这种复习课上,学生再也不是被老师牵着线走的“木偶人”,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想学、会学、乐学,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学生的学习成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三)提高了课堂的复习效益

“活动单导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学生的“学”变成课堂的基本特征。传统复习课的枯燥沉闷不见了,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积极的行动,他们自主思考、交流讨论、激烈争论,班级里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所学,有所得。活力高效取代了高耗低效,复习课的效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四)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篇3

关键词:辅导员 思政教育 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235-02

沟通是发送者凭借一定的渠道将信息发送给既定对象,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沟通问题是一个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对其都有专门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研究,足见其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沟通问题具有其鲜明的独特性,特别是在高校教育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沟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征。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教育进一步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如何不断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加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成为热点话题。面对发展的新形势,时代的新要求,高校已不单纯是一个传授学术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平台,而应该是一个适合人施展才能,促进人健康成长,培养更健全发展的人才的立体舞台。高校辅导员工作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的一部分,沟通在辅导员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握时代的形势,充分发挥沟通的作用,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问题。本文试图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沟通”为切入点,将“以人为本”教育观作为指导思想,全面剖析“沟通”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并从整体认知如何在辅导员工作开展中加强沟通机制的建设,以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助益。

1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沟通缘何改变

1.1 时代:人情距离的增加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在人们的头脑里掀起了一场巨大的风暴,站在时代前沿的青年对此更是有着深刻的感受。应该说,公平竞争、讲究效率的市场经济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进取、理解、尊重、务实、勤奋等健康向上的精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在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刺激下,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也更多地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对崇高的精神追求蔑视甚至完全放弃。而随着新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国外先进的文化技术一同进入国人视野的还有西方物质文明中的糟粕,对物质的崇拜和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之下,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淡漠,通讯工具更加便捷的另一面却是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更加遥远。人们更加重视自身利益,人与人之间缺少互相帮助的温情,更多的是利益的算计和相互之间的防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越来越少,变得越来越陌生。

思想活跃但是鉴别力相对较低的青年学生难免会受到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在进入高校学习后,大部分大学生将自己视为一个独立个体,不注重融入集体,忽视集体利益。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都产生了障碍。

1.2 学生个体:单向度沟通

现代学生的成长环境也决定了其与周围环境的沟通方式。现在,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都是家境较好的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家人的溺爱和大包大揽的培养方式使孩子养成了不能尽快适应环境、极度依赖家长以及偷懒耍滑等不良习惯。在进入高校学习之后,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很多学生无法适应,表现出邋遢、散漫、惊慌失措、无所适从。在这种状态下,与人沟通就成了问题,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困扰着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独立生活学习之前,大多数学生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在与同学相处时,他们不懂尊重他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感受,这种自我中心的行为必然遭到他人的排斥,学生在群体中相互拒斥,形成了一个个“绝缘个体”。而大部分学生在人际关系中遭受挫折之后,会感到沮丧和迷茫,乃至疏远集体生活。他们转而将沟通的欲望寄托于书籍、电视、网络上面,将双向的沟通变为单向的对外界的关注,同时也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同周围的老师、同学的沟通交流。

1.3 网络:虚拟沟通的诱惑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极大改变了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快捷、巨大的信息资源、交互式共享带来的平等和自我成就感、方便友好的界面操作……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对于多数的大学生来说,网络给他们带来的更重要的改变是虚拟的网络环境为大学生开辟了新的人际交往途径途径,为他们提供了更加自由的抒发感情的空间。但是同时,先进的网络技术也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有许多大学生沉迷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乃至于荒废学业。此外,对大学生影响巨大的当属网上交友。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网络中,人际交往是虚幻的、间接的“人―机―人”交往,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人”交往,这种沟通方式让大学生没有了在现实交流中的负担,提供了巨大的选择空间和释放情感的平台。大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大胆尝试,获得交流情感上的满足,但是,网络交流的特点决定了这种网上的情感交流往往有一定的欺骗性以及与现实生活的差异性,使长期沉溺其中的大学生的情感与社会现实、道德准则发生违背。久而久之,这些大学生就产生了现实的人际交往障碍:对人冷漠、虚假,不愿交往,人际疏远,并相伴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情绪低落、消沉、精神不振等现象。

篇4

经过新课改的进行,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都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与学习的主体”,但在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却没有真正领悟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教学方法来提高高中语文有效课堂,基于此,本文拟主要分析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问题。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有效课堂 环节

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与进展,但是在整个高中教学中,还有一些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影响着整个高中教学的发展,高中语文学习的效率低下已经成为高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高中生一提起汉字就会皱起眉头觉得太难了[1]。目前有很多文章谈到了关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问题,但是很多都是针对性不强。在给高中生教学的时候,由于受教材的限制,使高中生不能很好地学习语文,以下将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没有正确的教学构建方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构建知识,主动构建所学的知识,并领会其中的意义。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要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背景,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外部刺激和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的角色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要主动地搜集资料,分析信息,并对提出的假设,通过设计合理的方案,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同时在当前学习知识时,要与自己之前的知识背景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出引导者的地位,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组织协作学习,并引导协作学习朝着有利于建构的方向发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加强情感交流,让学生能够更加体会到课堂学习就是自我学习,合作学习[2]。

2.缺乏情感因素

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是共有目标、共有价值观、共有使命、共有理念的“集合体”。一个组织要建立共同愿景,就是要凝聚整合个人的愿景,主动而真诚地为组织建立起一套引导学习的原则和行动法则。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学习”。学习是充实组织和个人的内在力量,是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发展目标与自我价值。情感教学涉及到的是一个集体组织,也是一个可以成为专业学习的共同体。情感教学就是集学习、教学、情感交流为一体的组织,教师在建立共同愿景的基础上,通过更新教育观念,从情感教学整体发展考虑,开展团队学习,最终实现自我超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建设情感式教学模式已然成为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在促进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学校竞争力、推动新课程改革进程等方面贡献很大。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有效课程的策略

1.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情感交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构建知识,主动构建所学的知识,并领会其中的意义。课前,让学生预习完成基础知识问题,思考和量力完成探究预设问题,仔细进行高中语文认知拓展,尝试完成即时检测,交教师批阅。教师批阅或抽查导学案并记录发现的问题为课堂教学做准备。课中,教师引领学生借助导学案这个平台,完成知识建构,着重组织问题探究的展示、争鸣,补充和完善思路,进行知识归纳小结,点拨认知拓展和评议即时检测。课后,整理文本,完成反思。教师在使用本导学案时,坚持学生自主预习,不看不讲;新知学习,不议不讲;课中训练,不练不讲的原则,一般还要布置课后作业。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加强情感交流,让学生能够更加体会到课堂学习就是自我学习,合作学习。

2.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学生对运动的感知,对运动技能的理解和学习,需要有适宜的课堂气氛,而适宜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现代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们的心弦,就会被遗忘。”他认为教学的“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的色彩,要引起学生的感受”。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所谓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辅导讨论”模式,是指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或者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在学习中碰到即时的问题或者想法,利用检索工具无法自己很好地解决,可以通过网络将问题提交给老师和其他同学,让大家思考、讨论或者经过教师辅导,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如Stephen J.schmidt.就研究了如何使用网络来促进合作学习,他认为利用网络给学生展示更详细、更真实,在这种情境下能使学生对问题理解更深入。教师既要创造宽松的氛围使学生积极讨论,又要防止讨论过于偏离学习话题、学习内容。在形成了类似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后,这种模式也就基本成型、成熟了。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辅导即能达到个别化,也能实现“大众化”,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更加及时和丰富,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和监控也就多了一个不错的渠道。另外,对学生而言,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充分的“后援”保障,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及时得到解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和能力都能得到提高。此外,他们高中语文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激发,一些基本信息技能也得到提高。在这种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辅导讨论”模式下,师生之间是类似网状的师生关系,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好的交流、沟通。这种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课外整合模式是前述两种课内整合模式的良好补充。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后进生改进

语文学科一直是主科之一,但是相对于数学和英语学科,可能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上花费的精力相对来说比较少。放眼于当今的辅导班市场,大家都在忙着上英语、数学的辅导班,家长在孩子的课外辅导上都下足了精力。经过高考改革后,语文学科的比重逐步超过英语学科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家长及教育界也将精力逐渐从数学及英语学科上往语文学科转移。这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更是一个将我国汉语世界化的一个巨大的契机。

素质教育强调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作为教师应该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虽然分数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测验也是我们检验教育成果的比较可靠的标准之一,所以说我们还是得想法设法提高学生的成绩,毕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将该掌握的知识点掌握。

后进生问题是每个阶段每个学科的教师都比较关注也比较头疼的问题,对于高中阶段的教师来说,在对待后进生这一难题时,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基础。高中阶段的学生和初中阶段比较,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高中阶段的孩子比之前更独立,在很多事情上都有自己的特有的想法。在认知上也逐步加深了,知道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自己行为所能够带来的后果,在面对一些状况时也能够根据现状去寻找导致结果的原因,所以高中阶段的教育,要融入更多的自主、尊重和自由。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科,像其他学科一样,在学习的量以及难度上都有所加深,再加上高中阶段要学习的科目比较多,还面临着高考这一人生重大的转折,无形中学生自身的压力会很大。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改善班级里的后进生问题呢?应该行哪些方面入手呢?首先教师应该找寻这些“后进生”出现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找出解决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原因呢?下面做个分析:

一、兴趣问题

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素质教育强调学习最终还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强制的学习是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很多学生学习不好的原因就是个人情趣问题,实际上,他很聪明,但是就是不喜欢学习,对学习有抵触情绪,在我所接触的这么多的学生中,这类型学生挺多的。在课堂上,只要你问和学习有关的问题,他们马上变得死气沉沉,但是你若讨论其他话题,可以明显感觉出他们的思维的活跃性,由此可以推断出他们并不是智力比其他人差,而是没有将心思放在学习上。对于高中阶段的语文的学习,应该说比其他学科简单的多,也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深入的学科。高中阶段的学生都有很强的独立性,也有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所以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说教,讲一些大道理,去触碰他们心灵深处的那根弦,找出他们的弱点,是可以让他们转变自己的学习态度的。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来选择学习与不学习,而要为了自己以后的人生而克服个人喜好,将兴趣点转移到所学的学科上,渐渐的转变,形成一种习惯,最后就会变成一股力量,促使自己驶向理想的港湾。

二、基础薄弱

很多学生由于自己以前处在不懂事的年龄,没有将学习当回事,渐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知道自己必须好好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恰如俗话说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从小学到初中进而高中,这些阶段所学的知识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说语文并没有数学知识那么衔接的紧凑,但是你以前的底子没打好,也对现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科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的负担。比如说,很多生字你都没有掌握,怎么向更高深的知识点走进。还有以前的一些文学常识等等以及一些句子短语的结构组成了,这些都会成为你学习上的绊脚石。对于学习,我们必须抱着一种端正、认真的态度,学就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

三、好高骛远

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学习能力不差,但是过于自负,总觉得自己很厉害,这些小知识点对他来说小事一桩,存有“推、脱、等”的想法,总觉得回头再记忆,放一起一会就能掌握好,这样日复一日的积累,就出现的“危楼”。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世界开始充满更理性的无线好奇,时间和精力总是不够用,于是很多同学就存在借用学习时间去做其他事情,殊不知,借容易,还起来就费劲了,长期以往的后果是头重较轻,地基不稳,学习起来越来越累,越来越被外面精彩的世界所吸引,心放出去了,就很难收回来。从这点上讲,高中阶段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其实,有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态度也是好的,有必要的。

那么在对待后进生的问题上,教师应该注重哪些问题呢?

一、备课要考虑接受能力

备课是教师作为教师不可缺少的一个工作环节,备好课对于上好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要多方面考虑,当今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就是大多数教师,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教师,他们面对着巨大的压力,毕竟学校会以升学率作为他们绩效考核的标准之一,这一原因导致很多教师只顾及班级里的前面一部分学生,对于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就没有精力去辅导。这种做法完全是为了教师自身的利益和荣誉考虑,但是这也不能说是我们教师的素质低下,很多时候这也是教师的无奈之举,很多教师在这样做的时候,内心也在做挣扎,只能说这是我们国家教育行业的一个亟待整改的问题,是教育界的一大弊端导致的。

二、尊重、平等公平对待

后进生也是有尊严的,作为高中生,他们都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在对待后进生这个问题上,予他们充分的尊重是大前提。所谓后进生只是在成绩上暂时落后,并不是说有什么大的人格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公平、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在平时讲授语文课的时候,多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

篇6

关键词:学习方法 语文 教学

杜郎口中学门口有这样一句名言:“教师最大的悲哀是包办,学生最大的悲哀是依赖”。为了避免这种悲哀的出现,我们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应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对于这一要求的实现,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每个有差异的学生,而分层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能够有效地解决该教学问题。本文从学习需要的层面出发,对分层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进行如下深入探讨。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高中语文的学习是在不同学校特定的环境下、以语文课程目标要求为基础、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自我构建与生成的经验习得行为。对于高中生来说,其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从现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目标存在着不明确的情况,加之一些学生还没有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提升受到一定的限制。此外,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反思练习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仅仅是经验的累积,无法将学到的语文知识个性化。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将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以学习需要为导向的分层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然性

分层教学,指的是以语文课标与教材的要求为基础,在一个班级内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在接受能力以及基础等方面存在的区别,设计出不同层面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并给予学生不同层次的辅导、检测以及评价等,进而实现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来确定知识信息的获取。而学习需要,则指的是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愿望或者学习意向,是驱使学生进行语文课堂学习的根本动力。学生的学习需要主要包括:自主需要、归属感需要、自尊需要以及成就需要四项内容。正如上文所述,学习需要的满足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而基于学习需要为导向的分层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则可以有效地将学生需要与课堂教学目标进行融合,进而让全体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实现教与学真正的双赢。

三、以学习需要为导向的分层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策略

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为基础,结合学习需要以及分层教学法的相关理论,确定以下以学习需要为导向的分层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策略:

1.以学习需要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学习认知方式、学习风格以及学习需要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在分层时,应对行政分层班级进行再次分层,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精细化的分层,即以学习需要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

2.预设语文课堂分层教学的目标。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分层的实际情况,对课堂上分层教学目标进行预设。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确保以学生需要为导向的分层教学的实施效果。通过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目标实施以及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考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而使得以学习需要为导向的分层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

3.以学习需要为导向分层教学的具体分层。以学习需要为导向分层教学的具体分层按教学流程依次为:学习需要的分层、课堂设问分层、作业布置的分层、分层辅导以及分层考核检测。通过对这些具体分层的实施,真正将学习需要贯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而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分层辅导为例,教师对优秀层的学生则以学习需要中的自主需要和成就需要出发,鼓励这些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去探索和发现;自主需要以及归属感需要基础,在对其进行提示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与讨论;对于基础层的学生则以归属感需要与自尊需要为基础,对这些学生进行耐心的讲解,努力帮学生建立其解决问题的决心,鼓励这些学生进行思考。

4. 以学习需要基础动态来调整学生的学习层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本身是作为动态系统存在的,这就意味着学生需要在不同内容的语文课堂教学或者同一语文课堂教学的不同进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同样的,相同的学生在不同时期,甚至在同一语文课堂教学的不同进程中其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这就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师应从语文课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的学习层次进行动态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将以学习需要为导向的分层教学方法的优势发挥出来。

篇7

关键词:分层备考;因材施教;多角度分层

一、分层备考策略提出的背景

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连南县)地处粤西北群山中,是瑶、壮、汉族混居的民族地区,交通不便利,经济不发达,中小学教育相对落后,致使学生(约60%是瑶族或壮族)进入高中后,语文基础参差不齐,加之教学硬件相对落后、师资水平整体不高等原因,多年来连南县考生的语文高考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二、分层备考策略的理论基础

学生语文基础参差不齐,注定不能混在一起备考。“一锅煮”的话,将来语文高考成绩肯定不能令人满意,为此,笔者自然就想到分层备考。

分层备考的理论基础源于孔子“因材施教”教育理念,源于“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也就是要求教育者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分层备考策略的尝试

近两年笔者利用担任高三语文备课组长的有利条件对我校语文高考备考作了些尝试:分层备考——对教学对象和教学资源多角度分层备考。

四、分层备考策略的具体操作和意图

1.学生分层——培养目标分层

把学生分层的目的其实就是确立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使不同学力水平的学生在其能力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体验成功的

快乐。

(1)根据测试成绩引导学生粗略分层分班

因为学生语文学力差异大,进入高三后,年级就根据学生高二期末测试和高三摸底测试成绩划分ABCD四条分层分班线,学生根据自己成绩自愿选择某一类班级,年级适当调配组成ABCD和体育艺术类(以下简称E类班)五类班级。这大体上把学生分成不同学力的层级,以便开展与之相适应难度的教学。

(2)班内分组取长补短精细分层

分班只是根据总成绩粗略分层,大体上区分了语文学力层次不同的学生。分班之后每个班级中学生语文学力的差距也还是较大的,为了让全体学生的语文在高考备考中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每个班的学生继续分层,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每组六至七人,每个学习小组内,语文学力优、良、中、差各层学生都搭配有,以优秀促进中下,“以兵教兵”,让中下层学生分散在各个小组中突破,提升语文水平;让优秀生在“教”的过程中更深刻掌握知识和能力,更加优秀。

2.教师分层——师资优化组合,人尽其能的分层

为了取得更好的备考效果,分层备考不能只给学生分层,还得给高三任课的语文教师分层。高三语文备课组根据各位教师的年龄、教学经验、能力水平、性格特点,大致把教师分成老中青三层,并让教师们相互结对子,让一个骨干教师指导一至两个年轻教师,以老带新,以新促老。

具体教学工作的安排上,优秀的骨干老师任教A班和D、E班语文,一是为了培养优秀生,二是为了消除D、E类班学生“被遗弃”“被淘汰”的误解,切实帮助底层学生提高语文高考成绩。教过高三,有一定教学经验日趋成熟的中层教师任教B或C类班语文,年轻教师在骨干教师指导下任教C类班语文。这样,学生和教师都会得到最佳的发展。

3.备考内容分层——核心分层

分层备考的核心在于对备考内容分层辅导,以期取得最佳的

高考备考效果。针对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备课重难点、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单元测试、阶段测试都应分层处理。

首先,给各类班级学生“诊断”,从学生问卷调查、约谈和统计作业测试错误率等反馈中分析出学生需要什么,找到五类班级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和水平的“最佳发展区”。然后,确定各层类班级高考备考的重点。

(1)D、E类班抓基础

D、E类班绝大多数学生语文基础极差,在高考中能考上80多分就是突破,那么备考的重点就定位为抓基础。在整个备考复习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夯实汉语拼音、词语辨析和运用、病句辨析、识记名句名篇、语言运用等语文“双基”。测试训练不按高考模式命题,删去高考题型中的选考题、文言文试题等难度大的题型;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考出成功感,考出信心。

(2)C班加强能力,提高难度

C类班学生除加强语文“双基”外,再加强较浅易文言文和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能力,指导其写出合格的各类文体作文,练习测试题适当加大难度,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让有富余学力的学生尽力发展,向AB层类学生靠近,以期高考时语文能得90~100分。

(3)A、B类班突破难点

A、B类班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好,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和写出优秀的各类文体作文,争取高考语文能上

110分或120分以上。

备考内容分好层后,备考过程中,备考重难点并不是不变的,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或修正。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培优辅差上分层,有针对目标生的语文通病进行集体辅导,也有针对目标生个人实际情况量身定做的“订单式”辅导;有课内辅导,也有课外辅导,以期获得最佳辅导效果。

五、分层备考效果比对

分层备考前的2010年我校语文高考平均分为82.5分,清远市平均分为91.6分,低9.1分;分层备考后的2011年我校语文高考平均分93.5分,清远市平均分99.1分,低5.6分,两者比较,我校语文高考成绩进步是明显的。从优秀生角度看,2010年我校语文高考最高分是120分,1人;清远市最高分132分;2011年,我校语文高考最高分130分,120分以上有12人,清远市最高分139

分。我校语文高考成绩也是有明显进步的,说明分层备考是有一定效果的。

六、反思改进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理念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

比较文学起源于国外,在经历了引进、介绍以及改造后在国内开始发展起来,并且呈现出日趋完善的趋势。目前在国内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是其两大主要支柱,跨学科研究和阐发研究则是比较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两种研究方法。

目前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较为典型的定义是:所谓比较文学,主要是基于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以及不同学科间的跨越式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其主要采用的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以及跨文明研究的方法,对跨越式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以及互补性等进行详细探究,通过发现文学规律及特性,促进世界文学加强了解和整合,最终全面推动世界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近来来,随着比较文学在国内的逐渐发展,将人文精神理念积极融入到比较文学中,进一步彰显人文素养,推动文学理念朝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这样充分说明了比^文学的强劲发展势头以及新鲜的学术活力。

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在于通过文学教育手段,运用综合性和边缘性的学科整合,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格以及审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重视对人类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

在中学语文新课标中也明确规定了,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而这种教学理念正和比较文学中“兼容并包”和“和而不同”、“尊重生命”、“新人文精神”等理念不谋而合。可以说,比较文学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理念是高度契合的。

二、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结合的实施策略

(一)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要素和教师的学历构成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参与主体是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其中学生的主导地位是无可争议的。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导位置往往由教师所代替,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其学习能力还在进一步培养当中,所以这种替代也显得顺理成章。

以往研究当中大多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入比较文学教学的重要作用,更多的关注点则放在了教材的编写以及教改方式方面,其实高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才应当是多加关注的地方。具体来说,比较文学的理念以及方法是需要教师通过备课、授课以及课外辅导来完成的,而对于学生的要求则是使其学会如何应用比较文学思维和视野来分析文本,提高自身思维,拓展视野。

(二)实施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囊括了备课、教授、课外指导以及作业批改等具体行为。首先,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做好备课工作。

若是教授外文作品,应用比较文学的合理性就不言而喻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重视作者以及译者介绍,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译文和原著之间的关系,可能这种教学只是浅尝辄止的尝试,但势必会增强学生对不同语言差异的理解,体会不同文化语境,懂得语言表达方式的区别。

长期以来,将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外国文学选读课文直接当做外国文学作品来宣讲是有一定问题的。抛开翻译问题不谈,译文在中国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就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若是课文是来自和外国文学有关系的中国文学作品,则可以借助延续影响的思路来探寻课文的外国文学渊源及其在中国发生的变化,而课文同外国文学缺乏关联性,教师就需要通过平行研究的方式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工具的作用以灵活直观的方式来讲解比较文学方法中的难点。这里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幻灯片以及视频资料等来展示异域文化特色,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文化差异。

一方面,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阐明课文所涉及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文学特色,使学生加深对外国文学作品背景的理解,以此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学及语言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要不失时机的讲授比较文学的基本知识。然而就目前流行的比较文学教材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理论枯燥的问题。

因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具体的文献现象,以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切入点,让学生有一个大致轮廓。然后在逐渐深入,讲解翻译研究等,重消化不重记忆。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培养宽广的胸怀和广博的视野。

这对于学生尽管要求很高,但应当让学生形成这样的意识。具体讲解时,教师要善于联想和引申,善于引入他国文学文化为参照,这就要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再次,在课外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阅读比较文学书籍的习惯,以每次解决一个问题为宜。

教师可以通过周期推荐文学读物的方式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譬如一周或者是半个月为一个周期,在周期内向学生推荐影响研究方面的理论及论文或是有关世界文化方面的书籍,让学生明白文化的多元性。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尽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以减少阅读量,求质不求量,让学生知道基本的中西方文学经典作品,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来主动探寻答案,解除内心的疑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培养学生形成“世界主人”的意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还应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逐步形成“世界主人”的意识。现阶段,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文化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地球村的观念逐步形成。

因此中学生应该在此阶段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而比较文学的理念就是通过世界性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并将具备“世界主人”意识最为比较文学的最终指向。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复习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25

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复习是极其重要的关键环节,复习成效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最终的发挥效果。在复习阶段强化技巧方法研究,可以实现授人以渔和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在如何提升复习教学成效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一、切实抓牢“课堂效率提升”这一重要阵地

在高中语文复习教学中,课堂始终是主阵地,千变万变不能离开主阵地。笔者在教学中重点发挥课堂复习教学的成效,对学生进行技巧方法的辅导,首先要求学生突出重点,将每一节复习课的重点要点摘记下来,勤动手发挥课堂笔记的作用。好脑袋不如勤笔头,每过一段时间都对这些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有助于提高复习效率。其次,笔者在复习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勇于表达不同的观点,这也是提高复习教学效率的重要抓手。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积累下一些掌握不够牢固或是存在疑惑的地方,在复习的最后环节鼓励学生讲出来,经过讨论研究能够实现拾遗补缺的效果。另外在复习教学中,学生之间还要发挥相互帮助的作用,通过讨论辨析等手段完善学习成果,提高复习的全面性、深入性,这对于提升语文复习教学成效具有极大的帮助。

二、切实推进“教学模式创新”这一重要措施

许多高中语文教师的复习教学方式呈现简单化的趋势,以知识点灌输和机械重复练习为主要模式,学生不仅学得费时费力,而且兴趣也难以得到提高。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创新,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设置学生提问、质疑和探究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来思考,由此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互动效果。另一方面还大胆地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一些系统化、条理化的复习内容,安排学生走上讲台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这是教学中非常少见的模式,笔者为了保证这一教学模式的效果,在课前对担任教学任务的学生进行了专门培训,保证他们这一部分内容的掌握非常扎实,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也更加贴近学生思想特点、理解能力,同时渗透进自己的学习技巧方法,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讨论研究。这一方法对于增强教学实际效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整个复习教学活动也充满了趣味性。

三、切实改进“学习方式变革”这一重要理念

语文复习教学要强化学生学习方式点拨,通过更加科学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首先,笔者鼓励学生结成对子进行学习,相互提问,共同分析研究,同时还鼓励学生以寝室、座位等便利条件为基础,组成相互帮助学习的对子,抽背语文知识点,共同分析学习难题等等,将个人枯燥的学习转变为集体的学习,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程度。其次,笔者要求学生将点滴时间都充分运用起来,平时将语文学习的重点难点罗列出来,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上,一有时间就抽出来看一看、读一读、背一背,以此促进学生语文复习成效的提升。

四、切实发挥“情感因素促进”这一重要作用

高中生学习紧张,压力大,如果缺乏积极的情感,学习将会举步维艰,尤其在相对枯燥的复习环节。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发挥情感因素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成功,受到快乐。首先,笔者在复习过程中关心、关注、关爱每一位学生,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困难,有哪些知识点尚未掌握,然后及时进行点拨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技巧方面的不足,拾遗补缺夯实基础,这是语文复习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内生动力。其次,笔者还要求学生之间相互结对,在班级营造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以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复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五、切实体现“逐层深入巩固”这一重要目标

篇10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诗歌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短歌行》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所以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要注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另外,对于作品的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的评价,要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而不能凭自己的臆想乃至好恶去曲解作品。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诗歌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案例将结合本校的“先学后教,当堂导练,自辅落实”的教学策略实施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探讨有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案、小组合作活动教学法。

案例细节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朗诵苏轼《赤壁赋》中关于曹操的语句,塑造曹操的形象,引出并板书课题。学生认真体味、感受曹操的形象。

2.检查先学任务

教师询问先学任务完成情况,激励学生呈现并评价。学生呈现,学生评价、学生总结。

3.学生课堂自主学习

教师展现学案,明确各小组的学习任务,每个学生的学习形式及方法。各组的学生先阅读学案中提供的概念,结合事例思考,再阅读诗文,自主完成练习。

4.学生课堂交流、合作学习

教师明确: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内部共享学习成果,要求整合出最佳成果。学生交流合作,发表意见;讨论整合出最佳成果,明确发言人。

5.学生课堂呈现学习成果

教师明确呈现方式;肯定呈现内容的闪光之处。每组发言人呈现,其他小组同学认真倾听、评价。

6.学生学习成果总结

教师谈整体感受,课代表谈个人感受。

7.学生朗诵

教师要求全班齐读,提出齐读要求:整齐、有情感。教师评价并过度到下一个学习内容。学生齐读。

8.学生课堂自主学习

教师展现学案,明确各小组的学习任务,每个学生的学习形式及方法。各组学生反复诵读诗句,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9.学生课堂交流、合作学习

教师明确: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内部共享学习成果,要求整合出最佳成果。学生交流合作,发表意见;讨论整合出最佳成果,明确发言人。

10.学生课堂呈现学习成果

教师根据呈现情况,进行引导。每组发言人呈现,其他小组同学认真倾听、评价。

11.课堂总结

教师板书,学生总结

12.学生背诵

教师提要求,学生背诵

13.布置自辅落实作业

教师布置,提示完成时间,学生记录

案例反思

对比初中学生,高中的学生阅读积累更丰富了,理解感受能力提高了,个性发展更完全了,因此高中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更有活力的了。然而我们面临的问题却往往是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参与意识逐渐减退,继之而生的现象就是学生的参与能力停滞甚至减退,语文课堂失去活力。

新课程理念突出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切入点,把教学的立足点,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把备“教案”变为备“学案”,为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提供了文本和方案,实现了教学一体化,教与学协调同步,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组合作是互动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教学中学生不再是孤立地学习,而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探索性和研究性的学习。团队形式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学生与环境间的互动与交往直接对所处环境、所理解的内容产生体验和感受,激励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敏感性和反应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并在团队合作的学习中有效地促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高。

本节课我上课是按学案设计的几个环节规范而有序地进行。基本是以“自学——讨论——点拨——检测”的四段式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

1.自学

学案设计有自学指导和自学检测,学生可以按学案要求阅读教材。学生的预习自学一定会产生困惑和疑难,在百思不得其解时就会产生讨论交流的欲望。而在自学检测中,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也有了讨论解疑的需求,于是进入第二个环节。

2.讨论

优化组合的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强有力的学习团队。组长一定是优秀的学生,有能力解疑解难,帮扶差生,所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一般性的疑难问题,可以在小组的交流争论中得到解决。学习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将由老师辅导点拨引深,进入第三环节。

3.点拨

教师对学生的辅导点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在自学讨论时,教师在课间巡视中,深入学生,对个别学生或小组给予随机的指点帮助。另一方面就学生的共性问题和知识的应用拓展,作指导性点拨引深。这样,教师的辅导帮助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帮到学生的需要的地方。课堂上教师的辅导讲解不超过十分钟。

4.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