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08-18 17:4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三语文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三语文教学策略

篇1

关键词:新课标;高三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高三语文教学的开展也有了新的教学气象,但是现阶段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三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高三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是高三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新课标背景下高三语文教学实施存在的不足

1.习题训练缺乏创新性

虽然新的课程标准,不主张以应试作为教学研究的基点,但是就高三而言,客观上,高三正处在面临高考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直接关系到高三学生高考成绩的好坏。因此,在高三阶段开展习题练习课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从现阶段高三语文习题练习教学课实施的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现阶段高三语文教师在语文练习题的内容选择方面存在一些急需改进的地方,虽然目前高三语文教师每个人手里都有不同类型的资料,这些资料不论从种类上,还是从内容上来看,都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在高三语文教学中,一堂好的练习课教学,不能只依靠现成的练习题内容,因为这些内容都是不同地区的不同编者根据当地高三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当地学生的学习情况编写的,其在教学的实用性方面不具备普遍性。而在高三的语文教学中要想让练习更具实效性,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实际需要来整合优化练习的内容,只有这样的练习才能更具实效性,才能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语文能力的提升。

2.教学方式过于刻板,缺乏灵活性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三语文的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学上依然遵循着那种“唯我独尊”的权威式的教学方式,在高三语文课堂上,学生是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内容,学生就得无条件地接受,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要想选择自己想要的学习内容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提出自己独有的见解也往往被视为教学中的异类,很难得到应有的认同与激励,教学的主体地位没有在高三的语文教学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此种教学方式持续下去,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慢慢会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这种刻板而缺乏灵活性的高三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新课标背景下高三语文教学实施的对策

1.开展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

高三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想真正取得教学实效,就必须要对教学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尤其在新的课程标准推行的背景下,要开展好高三语文教学,需要高三语文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研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同时,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作为高三语文教学实施的准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基础再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师要学会因地制宜地创新高三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无论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上,高三语文教师都要在教学实践中,力求创新,让教学的实施更具实效性。

2.要以生为本开展高三语文教学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高三是高考的关键时期,各个学科的教学更多的是为了在高考中最终取得好的成绩,教学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这没有错,但是把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作为高三语文教学唯一的教学目标,就未免有些过激了,新的课程理念要求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施以学生终身语文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并且强调语文教学活动,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在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施中不仅要尽最大的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还要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考虑,以生为本,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进教学策略,以实效性的高三语文教学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升,推进高三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这样学生不仅在高考语文学科方面会取得良好的成绩,在语文素质方面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为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课标背景下,高三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对促进高三语文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高效率的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施也有利于高三学生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对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开展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施起到抛砖引玉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策略一:强化三个意识

在高三语文复习阶段,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以下三种意识:目标意识、学生意识、效率意识。目标意识主要指考点目标要明确。只有明白了“考什么”,才能真正明白“怎么复习”。要作到在备课时依据考点、在课堂中观照考点两个方面。

《考试说明》中“古诗文阅读”部分D级能力的“鉴赏评价”里有这样一条表述: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备课过程中,围绕这一考点,我们选择了2010年高考全国卷I中的一题为例进行解读,并梳理答题思路和方法: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第(1)题首先要审清两问关系:从写什么到怎样写。让学生抓住意象词语及关键动词――蜂、雀、日、风、花、叶,绕、隐、争、归、见、飞,写素蝶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状态,指导学生归纳提炼答案:通过素蝶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环境渲染)、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景物衬托)来描写的。第(2)题也要审清两问关系:从含意到手法,让学生抓住第一问题干中的“咏物诗”及诗中关键句“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中的“幸”“欲”体悟“托蝶寓己”主旨。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提炼出答案:托物言志。

在复习教学中,还要把单一问题上升为同一问题,即从考点出发将问题类型化,并根据考点要求提炼答题思路和方法。比如由《咏素蝶诗》而归纳咏物诗表现手法的类型: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因物寄事、借物讽事。也可以通过此题整合表达技巧鉴赏步骤:第一步,抓住诗歌内容(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怎样写、效果怎样)。第二步,注意题干线索、诗歌题目、注释。第三步,回忆表现手法的类型。第四步,对应本题表现手法,提炼答案。

目前,高三语文复习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四个主要问题:教学内容盲目化(脱离考点)、教学内容超纲化(超出考点)、教学内容烦琐化(肢解考点)、教学内容简单化(矮化考点)。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复习的效率和效果。我们建议要紧紧围绕考点进行复习教学,讲、练、评、析、改,不能旁逸斜出,要突出考点的落实。

还是以上面提到的咏物诗为例。我们的操作方法是:首先,提供咏物诗或词约10首,早读时反复诵读。在课堂上讲析本题后立即课内练习2到3首。随后再进行2到3首同类型诗歌的课后巩固。紧扣考点,将同类型问题拓展深化,反复训练,直至练熟,以实现“讲一类,读一类,练一类,巩固掌握一类”的基本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高三复习阶段,学生还是应试的主体。所以,在高三语文复习阶段,树立“学生意识”,是每一位老师都要做好的一件重要工作。

首先,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学。可以通过试卷分析、小纸条调查、个别谈话等方法去掌握第一手资料。例如文言文翻译,多次训练后,我们发现学生在特殊句式的翻译题上普遍得分较低。为此,我们针对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安排训练,通过评价比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巩固。

其次,找准学生答题的主要问题教学。不妨通过分析学生答案、学生自检自省答题的思维过程(或针对某题写出答题小结)、与学生谈话等方式掌握真实情况。比如现代文阅读题,我们发现,学生主要存在四大问题:读题审题不准、关键信息提取有误、思维缺乏深刻性、提炼表达不精练。问题明确后,在复习中可对症下药逐一解决。

最后,我们还应关注“目标生”。比如上节课训练了修改病句,为了解某几个“目标生”训练情况,可再选几个句子让他们做。上课时,抽“目标生”回答问题,并评析修改答案。

我们关注考点,聚焦学生,最终可以实现提高效率。强化“效率意识”对于时间紧、任务重的高三复习来说有着关键意义。如何提高高三语文复习的效率呢?一是课堂价值最大化、训练价值最大化;二是集中目标、突出重点、一课一得;三是练一类、会一类、熟一类、迁移一类;四是讲一类、懂一类、掌握一类、迁移一类。

策略二:加强三个研究

首先是研究学生。通过分析试卷、个别谈话、自我小结等方法来考察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能力、思路与方法,使学生对考点知识达到“四知”的程度:已知、熟知、基知、未知。

然后是研究《考试说明》。我们发现近三年考纲稳定,没有大的变化。在此基础之上,我们着力研究“八考”:常考、已考、重考、轻考、轮考、不考、未考、将考,弄清主干知识考点、能力层级及能力点、赋分特点等情况。针对“八考”,明确复习训练方向、重点、时间精力投入等。如造字法和汉字形体演变不考,前者可能在字形、词语理解等方面略有帮助,但不应费时费力,后者则不需涉及。

在结合《考试说明》进行复习时,既要注意考点全覆盖,又要突出重要考点,更要关注考点创新。还要尝试紧扣考点创新题型,在创新题中,要加强多考点融合、主客观题融合的题型训练。另外,也应该注意指导选题、拼题,淘汰不符合高考试卷考点覆盖特点的试题,提高训练针对性和有效性。倘若我们静下心来,研究近三年各地高考卷的试卷结构、分值、试题编排、考点覆盖、试题与考点及能力点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近几年高考卷语文试题选材的四个关注:关注时代热点、关注地域特点及文化特点、关注文化反思、关注日常生活。这就为我们在高三语文复习阶段选好资料,精选试题,淘汰陈旧落后的试题,命制、选择和拼组时代性、文化性、生活性强的试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再说研究题型变与不变的规律与特点。比如字音、字形题,江苏省多年来第一题一直考的是宇音,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形式,可是2011年突然考了字形,虽然变了,但“胜卷在握”“相形见拙”“咳不容缓”三个词语错误点明显,大多数考生都能准确判断。

所以,我们在复习时,还要注意考点融合与题型综合,考点与考题不回避重复、已考常考轮换等问题。

策略三:把握三个关系

在操作层面上,我们建议把握好三个关系:知识、试题、方法的简化、优化与内化关系,专题复习、查漏补缺与学科整体或套题训练的关系,讲、练、改、析、评、补有机整合的关系。

要把握好知识、试题、方法的简化、优化与内化关系。首先是研究考纲与高考试题,根据其已考、常考、重考等规律特点,根据复习的不断推进,根据学生已

知、熟知、必知、不知情况,将教材、复习资料(特别是第一轮)由厚变薄,尽量将知识简化。如字音、字形、词语、病句、文学常识、名句名篇默写等就不宜多讲详说,宜简化,重在常见常用、易错易混,应记少不记多、练生不练熟。集中复习与分散训练又可以有机结合。几个板块可集中复习训练两周,然后化整为零,以“随堂小练”形式,课前三分钟,限时训练有关4个考点的选择题15个,对完答案即可,自习课时可重点讲其中几个较典型或较难的题。其次是备课组集体研究,确定深讲多练、精讲精练内容,以“精要好懂、高效好用”为原则。随后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学生自己反思提炼出最适合自己的高效好用的做题方法与习惯。最后,内化要特别强调反复训练、反复揣摩、熟能生巧,达到“得鱼忘筌”的程度。

要把握好专题复习、查漏补缺与学科整体或套题训练的关系。比如在进入二模复习之后,根据一模考试的情况,我们开设了“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之筛选整合信息”专题复习,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我们教给学生四宇解决方案:“理“――通读全文、理清结构,“定”――审读题目、确定区间,“提”――精读语段、提取关键,“组”――再读题干、重组答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要把握好讲、练、改、析、评、补有机整合的关系。要讲有重点,练有方向,改有目标(考点与能力目标、目标生、边缘生),析有问题(诊断主要问题),评有针对,补有拓展(知识、能力、材料、方法与思路、题与题之间、相同相近或相反试题补充训练)。

策略四:突出三个训练

抓好三个训练:主干知识过关训练、基本能力形成训练和综合应变能力训练。

以辨析并修改病句为例,掌握判断七类病句的知识与方法就是主干知识。对它的专门过关训练,意义重大。事实证明:病句题屡做屡错的根本原因是一部分学生未能真正把病句的毛病找出来。语病具有隐蔽性,它隐藏在健康的语句之中。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还可以分得细一些,找一些典型的病例让学生细细辨析。解题时,首先要求画出有病之处,然后再加以甄别确定。

以现代文阅读为例,思路梳理类题目的训练即是基本能力形成训练。行文思路,从作者角度来说是思路,从文章角度来说是结构。要考虑文体、线索、叙述方式、逻辑事理顺序、时空顺序、段落关系(如并列、转折、因果、层进、条件等)。

最后,关于综合应变能力训练。首先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训练,比如2008年重庆高考题:

据媒体报道,2008年5月8日9点18分,奥运祥云火炬成功登顸珠穆朗玛峰。冲顶过程中,一朵白云始终停留在珠峰上空。火炬点燃不久,一道彩虹在珠峰上空出现。请以此为内容,展开想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作一副对联。(4分)

想象的调用、拟人的修辞、对联的知识等综合能力在这一题中充分得到训练考察。

还有方法、策略、思路的综合运用能力训练和知识、方法、策略、思路的灵活运用能力训练。尤其是新知识、新思路、新策略、新方法与旧知识、旧思路、旧策略、旧方法(常规)对比。比如2010年重庆高考题:

1.根据下面的情景和要求,代拟一段对话。(4分)

情景:一青年学生与一老教师

相约登山,各负一行囊。学生要替老师背负。老师婉拒,学生坚持。

要求:(1)老师要说出婉拒的理由,学生坚持的理由要有针对性;(2)符合情景与身份,语言得体。

老师婉拒说:

学生坚持说:

2.两个同学要去参加运动会,他们都邀请好友为其助阵。请分别拟出两个同学的邀请语。要求:话语得体,符合规定的语言表达方式。(4分)

一位同学幽默地说:

一位同学含蓄地说:

对比发现:第1题要观照情景与人物身份的差异;第2题要观照“幽默”与“含蓄”规定的语言表达方式。

策略五:狠抓三个规范

任何考试的应对都有一定的规范可遵循。面对高考,想要获得更多的分数,我们必须强调规范。操作越规范,结果就越成功。

首先是训练的规范。在高三语文复习阶段,给学生做的试题应该是经过精心筛选的、符合高考要求和高考模式的规范的试题。不然只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同时也要求时间规范,作业按时、解题现时、考查定时。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很多学生平时练习时可以做出的题目,临场应试时往往失败,究其原因就是平时训练缺乏时间规范。5分分值的题目花20分钟时间做,在考试的限时状态下,当然会顾此失彼,捉襟见肘了。老师的评改也要规范,高三的老师必须要求自己按高考要求评改。以作文为例,高考的阅卷标准与平时习作的标准就有不小的差距,若不分清其中的差异,必然谬以千里。

其次是答题规范。思路方法要规范,不同题型、不同问题、不同要求有相应规范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答案要规范,应按要求答题、按点答题,准确简洁、无错别字及病句。比如,我们提出阅读题规范答题四个步骤:

1.审读题干(弄懂要考什么):2.回归文本(找到答题区域);3.整合答案(连缀有效信息);4.修正润饰(检查是否完善)。

篇3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语言知识是这样描述的:高中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1972)指出:Without grammar,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but without vocabulary,nothing can be conveyed.然而,在当前高三英语教学课堂中,许多教师对基于教材阅读文本的词汇处理仍停留在字典搬家式讲解、听写检查、课文填空等简单机械的模式中,很少主动创造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词汇使用情景语境。这种费时低效的词汇教学模式俨然让高三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成为鸡肋。为此,本文重点探讨基于文本阅读高三语言知识教学的基本策略。

二、教材分析

《牛津高中英语》第九模块第四单元Reading Biblical idioms in English.文本阅读材料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圣经习语的定义,几则习语的圣经故事以及掌握圣经习语的重要性。但当进入对文本语言知识点学习的时候,学生忽略了对高三课文语言知识点学习也是一次温故而知新的过程。

三、教学设计说明

1.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根据阅读任务,基于话题去整理语言,理清文本的内容和脉络。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联想策略来理解记忆词汇,主要是横向联想和纵向联想。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可改善语言输入的质量,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例如,相对于by and by,可以帮助学生大脑风暴这类短语:again and again,on and on,bit by bit,little by little,step by step,day by day,day after day.相对于文本中出现的in a word,可以帮助学生整理表示“总结”的表达:to summarize,in summary,to sum up,on the whole,in short,in brief,in a word,in conclusion,to conclude.语言知识,特别是词汇知识相对零散,导致学生在进行语言输出时,需要从大脑记忆深处临时调集所需词汇来满际的需要,费时低效,而且准确度不高。

2.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最终达到扩大学生语言知识储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阅读课教学目的。

【设计说明】学用结合永远是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最佳途径。(文秋芳,2001)。创设与所读文本内容相关的新的情境,将书本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的情境中,给学生提供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机会。语言学习与阅读密切相连,但不能凌驾于阅读之上,至少不能脱离语境和上下文来孤立地学习语言知识。用选词完成句子的练习来巩固文章中所学的谚语,再补充其他类似文本中的圣经习语,一方面满足学生对圣经习语学习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至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更多圣经习语的意义以及具体的使用的情况。

3.探究熟词新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利用各种字典探究阅读文本中重难点词汇,及时整理归纳。

【设计说明】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对文本词汇进行深度广度探究,进而促使学生对词汇的熟词新意更关注。《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针对语言知识这一项注明:“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掌握不少于3500个英语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同时,在语言运用这一项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考生应能根据特定的语境准确适用英语语法,选用恰当的词汇;适用一定的句型、词汇,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相较于2014年《说明》,2015年更强调在熟记3500词汇表的基础上关注一词多义,熟词新意。

四、结束语

英语文本是教学的凭借,它承载着话题、语言、结构等功能信息,是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其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陈娇玲,2014)。词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词汇、积累词汇、扩展词汇和正确运用词汇(陈琳等,2007)。在一切为了高考的环境下,如果教师不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学生不能形成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词汇的学习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次,那么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语言形式,很难把语言知识转化成语言运用能力。“不管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词汇,都要学以致用。只有在语言使用(包括听、说、读、写)中才能深化和巩固词汇知识”(桂诗春,2006)。高三词汇复习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基于文本的语言知识点的学习最终目标应该是基于高考,高于高考。

参考文献:

[1]Wilkins.D.A.1972.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4]陈玲.程晓堂.高洪德.张连仲.英语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陈娇玲基于文本阅读的写作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4.8.

[6]桂诗春.英语词汇学习面面观[J].外语界.2006.

篇4

本学期在校长室的正确领导下,在郑为双校长的亲自指导下,本人及科研师训处取得如下一些成果。

(一)教育科研

1.两省级课堂通过结题鉴定,五个省级课题通过结题鉴定。

2.__校长主持的《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课堂教学策略》的课程在顺利结题后,参加省中小学教研室组织的课题成果评比中,获得二等奖。

3.沈新亮等四个个人课堂通过市级课堂鉴定。

4.__校长主持的《1+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朱志江主任主持的《情感教育心理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通过省规化办立项。

5.二十多个课题参加市县课题研究的立项申报工作。

6.“1+1”高效课堂在学校轰轰烈烈地开展,召开了多次研究讨会,先后出版了四期《__教科研》(“1+1”高效课堂专集),在市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7.我本人在《__教科研》上撰写了指导性文章二篇。

8.先后组织了多次对内外“1+1”高效课堂的研讨课。

9.组织了“1+1”高效课堂展示暨学校优质课评比。

(二)队伍建设

1.能与唐冬霞、时善科等教师结为师徒学习的对子,通过“青蓝工程”和名师工作室,对他们在课堂教学、论文写作、课题研究等方面给予指导。

2.亲自为青年教师发展学校开设两次专题讲座。

3.为语文学科组开设两次有关现代文阅读的专题讲座。

4.为市县高三语文教师开设专题讲座。

5.本人是《试题调研》中“百家讲堂”的主讲人,本学期先后作了四次主讲,对高三语文教学作了复习指导。

(三)学科组建设

1.英语学科基地被评为市先进学科基地。

2.申报学科基地,我校成为市物理学科基地。

3.二十二名教师被评为第六届市学科带头人,在全市各类学科中人数最多。

4.多名教师在省市县优课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

5.在省师陶论文大赛中多人获奖,其中周守尧获得一等奖,打破了历届师陶无人获一等奖的纪录。

6.英语学科组被省教研室表彰为先进教研组。

(四)其它方面

1.在校四星级复评中,做好与教育科研、队伍建设等相关的一些材料。

2.协助学校组织省物理学会年会在我校召开。

3.做好学校“1+1”高效课堂的宣传工作,在《中国教师报》《__日报》上发表文章介绍我校成功经验。

4.做好年级、学科教研室教育科研的考评工作。

(五)教学方面

1.高三(1)语文教研组蹲点领导,高三语文教学中起到引到作用。

2.多次在组内开设示范课。

3.指导唐棠等学生在省市作文大赛中获奖。

由于工作比较出色,本人被为校首届感动__十大人物、校先进教师和__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

二.存在问题

1.名师示范性工作不够加强。

2.教师教科研能力不够加强。

3.工作的创造性不够显著。

三.改进措施

1.加强对名师示范性工作的考核与评比。

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篇5

习题讲评课是高三语文教学的常规课型之一,差不多占了高三语文课堂教学的半壁江山。应该说,一堂有效的习题讲评课将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每一个同学发现自身的亮点、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可以让每一个同学找出自身的缺点、盲点,促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查漏补缺。然而,在现在的高三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的习题讲评课教学都存在着一些误区,从而导致了习题讲评课低效甚至无效的结果。

误区一:注重面面俱到,忽略主次需要。现在我们的很多教师都习惯从所做习题的第一题开始,认真讲解,依照次序一讲到底,面面俱到。这种讲评方式信息量很大,因此,所耗时间很长,往往讲一份习题要花上三、四个课时的时间,而且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兴趣。同时,每次的习题讲评课都是同一模式,缺乏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习题讲评的针对性,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

误区二:注重结论呈现,忽略思维过程。很多教师在习题讲评课的过程中往往只是侧重于核对题目的答案和结论,而不进行思维过程的思考和呈现,只是简单的告知学生一个题目的答案,而没有教给学生这一答案得来的思考过程,让很多同学仅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终还是不能真正掌握解题方法。

误区三:注重单向传授,忽略学生参与。我们的很多教师还是认为习题的讲评就应该是教师讲,而学生听,但很多时候还是我们的教师在上面讲得津津有味,而我们的学生在下面听得无动于衷,因此,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缺少师生互动,缺少对学生体验与思考的尊重,学生很少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习题讲评课让学生仅仅是一个接受者,而不是一个参与者。

误区四:注重知识归纳,忽略拓展运用。课堂上,不少教师在习题讲评的过程中也注重了知识和方法的归纳和总结,这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他们却没有能够了解学生在记忆知识过程中遗忘的特点,没有针对他们的这一特点,去及时的安排相应的课外拓展训练,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有效的巩固,因而导致了学生只能一时的掌握所学知识,而不能很好的利用所学知识去解答一类题目。

通过反思,我觉得以下一些教学策略能够让我们的习题讲评课教学走出误区,让习题讲评课充分发挥作用。

策略一:明确教学目标,关注学生需要。我们教师应该要认识到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要把备课的重点由“备习题”转变为“备学生”,我们要结合学生答题的实际情况对习题中的知识点进行认真的分析、统计,从而确定学生对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真正让习题“为学生所用”。在习题讲评课时要分清主次,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集中一点突破!

策略二:力求自主探究,掌握方法规律。习题讲评课不能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而应该成为师生交流,学生发展的舞台。我们教师在习题讲评课中不能简单粗暴的告诉学生一个结论、一个答案等,我们要让学生掌握的是题目答案得来的一个思考过程,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得出感悟,从而真正领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真正有所得!

篇6

《课标》的真实语境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怎样让感性与理性和谐相融,怎样让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这是语文教育必须正视的核心问题。

小学教材大多是文学作品,其中尤以儿童文学作品居多。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作品,形象鲜活、富有质感,大都经过千挑百拣,极具人文价值。同时,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也决定了其对感性材料、感性认知的依赖。阅读《课标》,我们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语文诗意感性的浓厚气息。如 “感知”“体验”“感觉”“体验性活动”,都是学生感性学习的具体表现形式。

有专家认为:儿童在本质上是一种缪斯性存在,儿童文化是缪斯性文化。这种缪斯性文化主要表现为充满旺盛的想象力,具有诚挚的情感,怀着艺术化的生活态度。“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德尔林语)语文课堂是孩子重要的生命旅程,他们有权享受诗意感性、充满意趣的课堂生活。语文教育还是应多一份诗意,多一份感性。

一、在直觉意会中放飞“解文”的自由

汉语的表达极其灵活和自由,语意、语用远高于语法。其文字具有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信息冗余性。许多语言材料意思无法定量或外延不够明确,不能给出绝对精确的定义,而语义的朦胧也正是汉语的魅力所在。因此理解运用语言很多时候需要孩子的意会与顿悟。

如《雪孩子》中“化”字的教学。

师:这里的“化”字你估计是什么意思?

生:“化了”就是没有了。

生:就是雪孩子变成了云,不见了。

生:雪孩子是雪堆起来的,家里着火后,雪受热变成了水,这个就是化了。

师:你还见到过什么化了?

生:我家厨房里烧菜用的白糖,时间长了变成了糖水,这就是白糖化了。

生:我吃糖块时,嘴里的糖块慢慢变小了,这也是化了。

生:我家附近有个黄金加工店,那工匠把金块放到火上一会儿,金块就变成了水,这就是金子化了。

维果斯基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化了”是一个抽象静止的语言符号,但教师并不死抠词解,而是通过联系、比较、揣摩、想象等方式,激活学生的经验世界,让他们在意会中诱发语感,领悟诠释“化了”的丰富内涵。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要以这种感性的方式让学生把静态的文本语言读成个体言语,从而让学生的个人话语系统得到高品位的文本语言的补充和修正。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暗合了儿童的精神特质――自由与想象。

二、在熏陶浸润中丰厚语文的素养

李希贵先生在担任高密一中校长时曾让自己上初一的儿子和上初三的侄女参加高三语文期末考试,两份试卷严格密封,和其他试卷一起批阅,结果和平均成绩相差无几。李希贵说:这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语文能力从来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出来的。无非是我的孩子多读了一些书,接受了大量的语言文化精品的熏陶感染。由此开启了高密一中著名的语文实验室计划,使学生的读写量比传统方式大6~8倍。

说到底,语文教育就是以浸润、熏陶、感染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写作中学习写作。比如阅读教学,一个优质的有张力的文本大于一切方法,其产生的精神和语言上的震撼是一切精巧的方法无法比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量的高品位的儿童阅读就是开启童年语文教育的金钥匙。《课标》所指的“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谓一语中的。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学语文是熏陶的过程,是熏锅底熏出来的。这种熏陶是隐性的、长期的、综合的,有时甚至体现于一些不为人知的教学细节。

如一位年轻教师上一堂观察作文课。他在课堂里做了一个煮金鱼的实验。为了营造课堂的悬念,教师说自己饿了,要把金鱼煮了吃,然后问学生可以怎么吃。有些学生就提建议,说可以烤着吃、煎着吃,也可以煮着吃。还有一些学生在听老师说要煮金鱼的时候非常吃惊,站起来请求老师不要把金鱼煮了吃,因为那样太残忍了,可教师为了把课按照预先设计的环节上下去,坚持非煮不可。最后金鱼被教师抓进了试管里。

金鱼当然没有死,可孩子们那种纯真、善良的天性可能就在我们这样的语文教学下被异化了。曾听一位教师说:我就是语文。且不论这位教师说的是否名副其实,但语文教师的学养是制约语文教学质量高低的核心要素,这是不争的事实。语文教师自身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怎样用语文教师自身的学养和情怀去熏陶感染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的确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

三、在深情感召中助燃语文的温度

真正的教育应当与人的灵魂有关。因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雅斯贝尔斯语)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语文教学未能触及孩子的灵魂,未能让孩子的灵魂变得更加“清澈”“温暖”,这显然不是好的语文教育。

如一位名师执教《天鹅的故事》片段。

师:同学们读懂了老天鹅的行动,然而你们可明白它的心、它的情?你们就来做一回它的代言人吧。

师:老天鹅啊老天鹅,难道你就没有看到冰面上那片片白羽、斑斑血迹?

生:没有关系,为了大伙的生存,我愿意。

生:我看到了,如果这白羽、血迹能够换来大家的食物,我心甘情愿。

师:老天鹅啊老天鹅,你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难道真是钢铁之躯,就不怕那钻心的疼痛、刺骨的寒冷?

生:我像石头是因为我攒足了劲,要竭尽全力,我很疼,但我愿意!

生:不,我也知道疼痛和寒冷,但是为了我们的集体,我必须这么做!

师:老天鹅啊老天鹅,以你的声望,完全可以命令年轻天鹅行动,何苦要忍受这般苦痛?

生:你错了,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号召大家投入战斗。

生:正因为我德高望重,才更需要做个榜样!

教师的三处追问可谓匠心独运,不仅让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进行了很好的梳理、提升,而且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语言的转换和重组,实现了个性化的言语诉说。同时教师三处饱含深情的追问,也推动了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生成。置身其中,哪位学生能不动容,不被老天鹅的精神感召?这就是语文的温度。美德和精神的诞生需要土壤,我想有温度的童年语文教育应当就是这样的土壤。当然深情并不是煽情,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深情当是适切第一。

四、在语象扩张中彰显文本的意境

语象(Verbal image) 为新批评派的特殊术语,语象是语言级的形象,直译为“用文字的物质材料制成的像”,有别于脱离语言后在意识和想象中留存的形象,是指不脱离语词或词组的具词性形象。在童年语文的视界里,语文的形象意义远大于语文的概念意义。怎样让学生深入地、多维度地与文本交往接触,在品味感悟中还语言以形象、还文本以意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教学策略。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罗才军老师执教《伯牙绝弦》片段。

师:……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

师: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

师: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

(女生齐读,很有感情)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

生:我认为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

师:你的古文底子真厚。是的,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

生:我的脑中跳出了“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我听你说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众人笑)

生:(很有气概地)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就是这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请你来读!

生:我想到了一句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

罗老师的这堂课气象宏大、扎实醇厚,给很多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策略之一就是运用语象的合理扩张,此处即是明证。如果按照中国古典文论的说法则是扣住了“峨峨兮”“洋洋兮”“江河”等核心意象,通过对这些“寓意之象”感性而不乏诗意的联想品味、反复玩索,从而产生了极具张力的教学语境。我想这也是理想的童年语文教学之境。

五、在个性体验中召唤语文的灵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不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儿童在语文实践过程中,不但是课程意义的接受者,更是课程内涵的主动建构者。他们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对话文本、建构意义的。教师若能顺势而导,让学生富有个性地表达阅读结果,就有可能超越文本,产生新的阅读创意。

如《北京亮起来了》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尽情地朗读了全文,欣赏了短片中北京的夜景,现在你想说些什么?

生:北京的夜晚真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生:北京的夜晚我想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金碧辉煌”。

生:我真想现在就到北京去,去看看北京的灯……

师:是的,正如大家所说――北京的夜很美,真是赏心悦目……

生:老师,你不是说现在国家能源紧张,要节约用电吗?我们这儿经常停电,大街上好多路灯都不亮了,北京为什么还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那不是浪费吗?

师:(稍作思考)是啊,我们处处节约用电,提倡节约用电,北京的夜晚是否太铺张了?限电与“北京亮起来了”真的矛盾吗?请你先静静思考,再听听小组里同学的意见。

生:我认为不矛盾,听我爸爸说,限电也是有地区差别的,比如农村停电较多,我们城市相对少些。北京是中国的大城市,我想那儿限电应该会宽些,不算浪费。

生:对的,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我们能让他们看到一个黑乎乎的北京吗?

生:限电是近两年的事,作者写这篇文章说不定是很早很早以前……

生:我认为都重要,都要做。节约用电使我们养成好习惯,而城市变得亮起来能给人带来方便,带来美的享受。

生:老师,我想长大后建一座全国最大的发电站,把源源不断的电流输送到城市和乡村,让工厂的机器转起来,让我们的街道亮起来!也让我们的北京夜景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