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问题范文
时间:2023-08-18 17:4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学科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问题 历史教学 浓厚兴趣 主动探究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037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推动着学生主动而积极地求知,是学习探索的动力、发现的基石。通过巧妙地设计问题,可以改变以往枯燥而机械的历史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次要从属与被动接收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与自主构建。使得整个课堂教学因此而变得更加精彩生动,更加富有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得到素养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用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正是推动学生主动认知的内在动力。要想让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就必须要着眼于对学生好奇心的激发与保护,让学生对认知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改变以往学生的被动参与与机械接收,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以饱满的学习热情来展开快乐而主动的探究。以往的历史教学采用机械而枯燥的历史史实知识的讲解,教学枯燥无味,自然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采用提问艺术,通过富有趣味性与探索性的问题,来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激起学生对认知对象强烈的好奇与关注,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如在学习《繁荣的宋元文化》时,为了引发学生的关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可以结合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入手来巧妙地设计如下问题:(1)这首词的作者、词名是什么?(2)词中的周郎是谁?在历史上周郎和赤壁有关的史称什么?(3)这位词人对词的发展有什么样的贡献?(4)与这位词人词风一样的还有哪位词人?这样几个问题就可以巧妙地结合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教材,主动而积极地思考,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让学生在学到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灿烂而辉煌的文化,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用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历史学科记录的是已经发生过的人与事,许多教师与学生都认为历史学科的学习就是记与背,这无疑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根本就没有理解这些知识,而且还会让学生对历史学科彻底失去兴趣。而要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真正发挥历史学科启智明理的功效,就必须要引导学生展开独立而主动的思考与思维活动,达到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运用问题教学法,结合具体的历史知识点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主动思维,自主地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改变学生的机械记忆,实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主动构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历史史实。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直观地理解这些史实,我并没有直接来进行教材的枯燥讲解,而是让学生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谁?天子是谁?(2)“草船借箭、火烧连营”出自哪场战役?(3)赤壁之战是孙权与刘备联合作战打败曹操,进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说明了什么?(4)许多人认为曹操是奸雄,你是否赞成对曹操的评价,说一说你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前两个问题学生可以没有悬念地回答,而对于后两个问题,学生颇有争议。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思维与探究空间。学生结合自己平时通过观看影视剧、阅读小说等都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与见解,在学生之间展开一场激烈而充分的讨论,这样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不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能够联系特定的历史环境与背景,加入自身的深入理解。
三、用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教师巧妙的提问可以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记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减少对教师的依赖,让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独立而主动的思考。这样学生就不再是人云亦云,拿到教材就是机械地记忆史实,而是能够学会自主地思考,能够联系特定的社会环境与历史背景来思考,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不同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将学生从教材中摆脱出来 ,从固定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可以深刻地从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来思考。在平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教材持有批判意识与质疑精神,不迷信教材与教师,而是能够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独创性。
四、用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不是知识的机械记忆与运用者,而是能够真正地运用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创新型人才。历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我们的历史教学不能只是让学生机械而被动地学习历史史实,而是要让学生在历史认知活动中来增强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而问题教学法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来展开主动探究,可以让学生将知识与运用、学习与思考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所得到的不仅仅是相关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度。让学生可以学会探究,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提问艺术,提高问题本身的价值性与问题呈现的多样性,不要只是问一些关于时间、地点、人物的简单型题目,而是要基于学生的现实基础与认知水平来提出更多的关于原因、影响、地位等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发挥问题激趣、启思、导行的功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加深学生的理解,让整个课堂更有活力,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刘冯.浅谈初中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5(16).
[2]周茵.初中历史课堂提问艺术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1(27).
[3]徐燕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情境设计的研究[J].新一代:下半月,2010(12).
篇2
现在的我,虽然已经脱离让我觉得尴尬不已的初中历史教育,但是面对高中历史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我觉得是应该借着课题的名义,认认真真的、全面的甚至是深刻的去反思一下,我们初中历史教育的问题,寻找一个初中历史教育的正确方向,找到初高中历史衔接的最佳解决方法。那么,本文就是通过笔者为首的课题小组走访了很多的初中学校,了解了初中学习历史的现状,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对初中历史存在的问题进行的调查和分析。
一、初中历史存在的问题,最实际的是从高中历史教学中反映出来的;
常年在高中历史一线教学的老师们,尤其在高一年级的时候,会有一个很普遍的感觉,就是时时感到时间严重的不够,因为你要给学生“补课”,“补”什么“课”呢?补初中的历史课,很多简单的历史概念、历史阶段、分期,就连觉得但凡是中国人都该知道的代表性的事件都不知道,也就是高中教学出现的严重问题,说明初高中知识的链接断代是很严重的;走访到四中和三中部分高中历史教师时,他们对刚进入高一的学生进行历史知识问题的摸底,当问及到威尔逊、亚历山大二世、俾斯麦、、工业革命等初中历史知识时,回答正确率为5%。就连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长城的起止地点回答正确率也仅为35%,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现象了?我们课题小组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到了织金县的八中、七中、四中和三中四所学校,请班主任帮忙让学生去填写了初中历史学习现状的调查表,根据两天的调查和统计得出以下数据:
75%的学生认为,因为中考不考历史,实行学分制和开卷考试,没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去学习历史;
22%的学生认为是学校和班主任对历史不重视,包括教师也没有认真教,历史课经常变为语文和数学课,而且即使上了历史课,也是敷衍了事,草草结束;
还有3%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喜欢学,历史太枯燥,学了历史也没什么用;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初中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原因有三,也就是没兴趣、不重视、不考试,而不考试则是学生不学历史,是不重视历史学习的最主要的原因。由此可见考试成为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中国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是导致初中历史教学的根源,在应试教育下,考和学结合亲密异常,但是导致的结果,就历史一科而言就是知识断代、空档的严重,国家底蕴的丢失。
二、追根溯源,找寻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学校、领导、家长的不重视
在初中学段,历史学科过去甚至现在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叫“小三门”,教师不教不行,那是你的饭碗;学生不学不行,因为教育部要求的,但是学了没用,又没有实际的分数,在中考中的地位是可有可无,所以被认为是门“副科”、“小学科”,各级领导相对忽视,在很多学校的课程表上,历史课所占课时往往不足,而且课程大多安排在学生容易疲劳的下午。
家长也会不断的给学生灌输,考试又不考历史,有什么学法?这些副科就当放松学着玩玩,没必要当真,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语数英上面,给学生请各种各样的补习教师,买各种各样的辅导资料,但是其中历史不会有一分一毫的存在。
(二)历史教师的自我催眠和自我“堕落”
对于学生来说,反正历史和自己的升学没有关系,学得好与不好都没什么大碍,因此在上历史课的时候不主动地、甚至是拒绝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有的学生把历史课当成自己的消遣课,希望历史老师多讲点历史故事,或者在上历史课的时候做别的学科的作业;更有甚者把历史课上成休息课,教师本着直接的职责去维护教学秩序,结果会遭到学生的讽刺、挖苦甚至是辱骂,教师得不到起码的尊重。那么,在这样一种尴尬的教学环境之下,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还是热情高涨,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之后,逐渐心灰意冷。
三、对初中历史教育的建议
历史,是一个国家文明传承中的精髓,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才是做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前提。历史课程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没有那个国家会不去重视自己国家的历史,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一个国家的底蕴所在。那么要如何改变当前的现状呢?笔者以为应“对症下药”,采取如下对策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以人文主义为方向,促进学生的主动、全面和终身发展。有一句话讲得很好,“灭人之国先去其史”,一个国家要想消灭它,最好先把他的历史去掉,其实就是我们讲的愚民吧,日本人在打中国的时候,对沦陷区的统治不就是这样?德国二战占领法国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其实历史的重要性是世人皆知的,可在功利性很强的现代社会环境中,大家关注的往往是那些影响学生将来在社会层级流动中地位的高利害学科,历史再“可以使人明智”,也只能被打入“冷宫”。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原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一、初中历史课堂合作探究性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问题的设计缺乏探究性
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设计的探究性问题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思维的层次和梯度。我听过这样一节课,课堂上师生互动热闹,整体感觉很不错,调查学生对这节课也很满意,随机测试多数学生并没有掌握这节课的知识。结果让人意外:为何热闹的课堂并没有好的学习效果?其实那节课的症结是: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思考的价值,学生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代初中学生知识面广,思维能力强,思维积极性高。他们不再满足于接受知识,而是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不再满足于老师讲“是什么”、“为什么”,而是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亲自去探索历史现象的奥秘,认识历史之间的联系,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他们不再满足于课堂学习,而是更希望去调查,去寻访去搜集,搞自己的研究。
2.讨论环节重形式轻主体
讨论学习是课堂的常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但是经过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看似热闹的形式下,掩盖的是空洞的教学内容。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从而导致了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一般的课堂合作学习的流程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全班展示,最后教师总结。这样的讨论或合作学习,其实就是流于形式,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进去,看起来课堂气氛热闹非凡,学生的思维没真正调动起来。所谓的交流合作,只是几个好学生表现口才而已,演“课堂秀”。
3.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过程缺乏教师适时有效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过于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没有适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过早介入,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地探究就失去了原本可以自主发现问题的机会。这样的自主探究学习,是形式主义,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历史是一门趣味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从时间看,上下五千年;从空间看,纵横五湖四海;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各个领域。历史的多姿多彩,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那么,历史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避免流于形式,真正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我在平常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总结出了以下几个不成熟的作法:
二、初中历史合作探究性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1.要实现有效探究学习,就要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
开展合作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探究的问题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能够激l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的。所以,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关键。当然,探究性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要有思维的层次和梯度,问题不宜过深否则学生会无从下手、徒劳无功。
2.讨论或合作学习要注重实质,真正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打破教师“一言堂”格局,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但是并非只要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讨论、表演,就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使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参与到讨论或合作学习当中来,教师不能只重视形式,需要讨论或合作的环节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参与率,而不是少数优等生代表集体进行讨论或合作。当然,并非所有的课程学习内容都采用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只有较复杂、可以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学习内容,才需要采取讨论或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有选择合适的内容,创设一种“需要合作”的学习情境,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合作前,先给学生充分思考、独立学习的时间,让每个学生有自己初步的想法后再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问题还要联系学生生活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合作学习任务。
3.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有效地进行引导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这对教师而言,最大的挑战莫过于角色的转换。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活动的管理者,更是指导者、合作者。因此课堂中,要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路线、学习方法,让学生提高能力。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不能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变为让学生“自由发展”,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点拨疑难,指点方法,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师生交流,学生领会内化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会学。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对目标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而不是让学生毫无目标地自由讨论,否则会出现无序而无效的课堂。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探究问题确定之后,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寻求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探究活动进行不同的指导,并适度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保证学生有效探究的进行。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既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真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余丽 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 [D], 华南师范大学
[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丹晓莉.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叶澜:《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基础教育》。
[5]《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
篇4
【关键词】初中 历史课 情景教学 问题研究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之下,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可谓是层出不穷,教学评价标准也一改过去单一的模式,除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之外,教学中学生是否参与,是否对课堂呈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课程内容是否结合学生实际并给以他们生活的启迪等等都成了课程评价的内容。而教师如果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其关键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初中历史课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是否有探索历史的动力敬爱那个会对整个课程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毕竟历史的知识是诠释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初中学生从认知心理上来说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单纯的向他们传授书本知识难免会让他们感到枯燥和乏味,以致于产生厌倦的心理。所以,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在历史课上的兴趣,并能够创设轻松活跃的气氛进行教学以便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适当加以情景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那么,在初中历史课中我们可以采取怎样的方式惊醒情景教学呢?下面我就结合几方面的的实例对此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在新课改的推广落实之下,多媒体教学在作为一项不可或少的教学手段,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丰富资源,如: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教学,再现历史场景,从而让学生在声图并茂的视频资料中感受历史。如在讲第一次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当时国人吸食鸦片的情况,不管是官僚、地主,还是军官、士兵,甚至部分老百姓都在鸦片的侵蚀之下逐渐走向精神萎靡直至衰竭的情形,并且英国的鸦片走私还造成我国的白银大量外流,进而减少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鸦片的大量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禁烟也就势在必行,林则徐的也是维护民族尊严,抵抗外来侵略的重要体现。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领略称林则徐为民族英雄的原因。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的相关视频或是图片,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当时的历史,从而增强学生兴趣,加深印象,以便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古今联系,展现历史情境
虽然说历史都是"过去"了的事,但是所谓的"以史为鉴",历史同样可为当今所用,同时历史教学也是一门将过去的事情通过课本内容传达给学生,并转化为学生认识的一个过程。所以说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但是学生学习历史却是现在的。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善于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联系,能够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进行教学,从而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而其中一个常见的方法就是在现实中提取一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如在讲到《》中有关时我便引入了国务院总理在2011年3月14日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时有关台湾的谈话的新闻。这一新闻当时引起了很大关注,教师就可用此引导学生探讨跟台湾相关的历史问题,在探讨过程中教师适时的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尝试追根溯源,探寻历史,以此同时能够辨别是非。并且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又适时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相关的内容,这样学生就很快掌握相关知识点。所以说通过古今联系,创设历史情境,对热点时事加以关注和探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
三、丰富课外活动,让学生走进历史
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历史课有一大优势,就是有许多的历史遗迹和历史资料可以参观、考证。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就可以合理的运用这一大优势,带领学生走进这些历史遗迹,考证诸多的历史资料。如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或者是一些历史文化遗存、遗址等等,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进行历史考证,从而让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触历史,让学生在走进历史的同时学会分析、思考,并获得知识。如讲授《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调查、访问的形式到自己的社区去寻访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的老人,让他们分别谈谈改革开放给他们生活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以衣、食、住、行为主),探讨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发生的变化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况,并做好记录,在下一节课上全班同学进行探讨。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认识到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除了上述三种创设历史情境的方法外,教师还可以采取组织学生活动,进行情景剧表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或者是开办历史角,创设不同的历史文化等方式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置身于历史情境中,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历史的存在,从而起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97-02
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的主要方法。优化提问技巧,提高设问质量无疑会大大开启学生的智力,为课堂教学增辉添色。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注重研究提问的艺术。
1.提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好问题的难度
提问设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过于深奥,则显得高不可攀,学生不知所云,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而且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也就无法落到实处。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基础和思维特点,把握好问题的难度,使所设计的问题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邻近发展区域内",即在"跳跳就能够得着"的高度上,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后能够回答。比如,讲中国近代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非常抽象的历史概念时,教师可以把"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这类难度大的问题改设成"前后中国政治、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接近学生认知和思维水平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结合史实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含义。这样既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概括提炼,提纲挈领
不少学生只侧重记忆具体的历史知识,如某一事件的背景、内容、影响等,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宏观把握,因此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而高考则往往注重考查主干知识,况且如果学生缺乏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历史知识就会零散,学生即使记住了,遗忘得也快,而且不会应用。因此,教师应该设计一些针对历史知识框架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概括提炼。
2.1 利用课本黑体字。课本上的黑体字标题本身就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点,这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注重主体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2.2 利用章节目录。这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黑体字、单元目录,把握各个基本知识点或各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既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形成整体史观,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3 由个性到共性。历史知识虽然繁多但又有规律,规律性体现了历史发展最本质的东西,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教师可以就历史知识的规律性设计问题,把历史知识由具体知识上升为规律性的内容,学生又可以用这些规律去解决新问题,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联系现实,以史为鉴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古人又说:"读史使人明智。"因此,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唯一的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联系现实设计一些问题。这类问题会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的育人功能。
故设障碍,诱导思维。课堂上,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提问时可故意设置障碍。学生虽不能及时回答,但可令其有所发现。例如:在讲授完"王安石变法"这一内容后,我作了如下设问:"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但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这该如何理解"、"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而我们已学过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他们为什么能成功"、"通过学习了我国古代的几次著名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等。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求异,理论联系实际,对比分析,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锻炼了思维的灵活性。
4.层层设问,步步深入
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曲径通幽,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例如:我讲时期"民主运动高涨"这一史实时,进行了四步设问:"造成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包括哪些重大事件?其是什么"、"造成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对'高涨'两字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能用其他词,诸如'爆发'、'形成'等来代替它吗"、"为什么说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成为反对统治的第二条战线"等。这样,经四步设问,加上教师的及时步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很快就得出有关的正确结论,因而学习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水到渠成的提问艺术有助于解决学习疑难问题。
5.创设矛盾,激起波澜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287-01
历史是一门辩证思维要求极高的学科,问题需要做到条理清楚,语言规范,言简意赅。学生提问能否做到以上要求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要让学生做到心中有问就“想问,敢问,善问,会问”。由教师结合问题,根据教学实情和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并作出评价。
一、多维思考,夯实基础
对历史要从不同的角度、线索、层次等方面,多方面理解,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灵活性有很大的益处。如原因的角度往往有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历史影响有积极、消极影响,或政治、经济、思想、当时、后世的影响等,而考试则往往选取某一个方面考察,因此平日教学时教师需要变换设问的角度或方向,通过增减问题的限制因素和条件,使学生根据不同条件、 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分析解答问题。该类问题能为学生摆脱习惯性思维束缚,学会随问题的条件、角度的变化 灵活地解答问题。
二、提问要把握时机
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一定要恰到好处,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提问时机。一般在历史课堂上,提问的时机无非就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力的课前提问,为了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课中提问,为了总结深化知识点的课后提问等。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注意把握这么几个有利时机,设置恰当的问题,会使得课堂提问的效果倍增。例如,在给学生讲到《秦帝国的兴亡》时,为了引起学生对这节内容的注意,笔者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提了这样两个问题:秦始皇究竟算不算一个好皇帝?秦始皇的出现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作用?就这样,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学生自然对这部分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教师再继续新课的讲授,效果自然会好得多。
三、历史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如果教师只提问少数的“尖子”学生,而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总是怕他们答不出,答不准确而避开他们。这就使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最终导致他们思维能力愈差,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有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较差的学生在本组大胆发言,然后教师再提问他。提问时,也要注意让其他同学认真听。可这样说:“现在请第X组的代表回答,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的对不对,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这就照顾了大多数学生,使回答的、旁听的都能积极动脑。
四、尊重见解,问评结合
当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对老师的提问作出自己的一番见解后,他们迫切想得到老师的评价。事实上,历史老师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往往是:答对了,坐下,讲下一节内容;答错了或不够准确,再叫下一位同学,接二连三,直到满意为止。这样的做法,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或者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较好的做法是,在学生同答时,老师认真倾听,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回答。答完后,老师针对学生的答案,作出适当合理的评价,以表示对学生思考结果的尊重和重视。首先肯定其正确之处,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动力。同时,对其不正确、不全面之处给予纠正或补充,并且说明你对他的评价理由,使学生从反馈信息中获得新的学习。即使学生的回答完全错误,也不要给以严厉的训斥,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回答时,允许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培养他们开放、发散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补充,相互评价,在师生、生生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
五、教师对课堂个性化提问要建立恰当的评价制度,教学操控必须是游刃有余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导善控,建立恰当的教学评价制度。除了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以外,教师还应当适当点拨,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跳一跳”,并把果子“摘下来”。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要严格把关,既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能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对错不分。因此,课堂上教师要依据课堂评价制度有效化审时度势,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样,回答正确的学生,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的或不全面的学生也能得到及时调整、纠正,改变原有欠缺的认知结构。如此,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的知识才是有效的,准确的。例如,八年级历史上册《》这一课中,对历史影响的认知对八年级学生来讲是个难点。教师设计个性化提问时,应尽可能降低难度,使学生突破难点。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评价的积极作用。”“为什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教师尽可能结合相关史料,设计个性化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实现对历史影响的正确评价。
优化历史课堂提问,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锻炼学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指导;学习
自从新课程教学标准改革后,历史学科在初中基础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但是,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学习主动性较差,难以掌握正确的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不少学生都习惯了传统的教师的强制性的灌输教学方法,但是在当前的情况下,这样的教学方法只会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产生一些比较消极的影响.现代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就必须要在实践中探寻最佳的教学方法.所谓最佳的教学方法,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真正的确保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确保学生日后的高质量发展,从而有效提升自身历史之储备量.因此,教师务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指导,突出灵活性与针对性,从根本上提升每一位初中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一、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历史
历史是一门以时间线索为基础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对历史时间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进行准确定位,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敏感力,这样才能够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但是,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历史知识点往往较多,历史时间与时间节点通常较多且复杂,为此历史教师要针对初中生的特定学习能力进行方法指导,尤其要指导其学会合作探究学习历史,这是帮助学生在近阶段中快速高效提升历史课堂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那么,教师该如何正确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呢?笔者将结合自身初中历史课堂指导教学案例谈谈合作指导的教学细节.比如,在«秦统一中国»的教学过程中,公元前230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是秦发动战争的时间点,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学生们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对时间点的记忆能力较差.为此,我指导学生们组成合作探究学习小组,教会学生们如何通过合作小组来与同学一起记忆历史时间点,例如有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合作探究学习小组中分享自己的记忆技巧,这无疑能够帮助其他同学一起记忆知识点,获得整体进步与提高.同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将秦国统一六国按历史时间先后顺序,分别拆分成几个特定历史专题,让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通过专题来学会预习课本、搜集资料、整理课堂专题重要信息等等,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训练,从而有效提升每一位初中生的历史学习质量.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把探究的问题或者主题罗列出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牢记目标,围绕目标展开学习.
二、指导学生搭建历史学科立体知识体系
众所周知,历史学科中的知识点较为琐碎,但也不完全无迹可寻.教师要想让初中生能够在这一学习阶段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就一定要指导学生搭建历史学科立体知识体系,从而帮助学生们逐步树立历史学科学习自信,逐步掌握历史琐碎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不仅在平时生活中能够完善自身对历史的了解与掌握度,同时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历史以时间发展为基础,以关键任务为核心,具有较为明显的时空感,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学生通过人物情感、历史事件影响来提升学习效率,深入掌握历史知识点.比如,在«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对纸技术的发明和历史来源形成清晰深刻的认识,以相应历史事件为切入点,教会学生们通过具体历史事件来记忆古人是如何进行造纸的,造纸又是在什么事件逐步形成成熟的技术路线的,以及指导学生们去思考造纸技术给古代人民带来怎样的巨大影响,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又存在什么影响.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指导思路下,已经不是在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而是以历史思考的角度去学习历史、领悟历史,从而实现质的变化.搭建知识体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对比法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三、指导学生举一反三,有效复习
教师要想让学生们真正能够取得较好的历史成绩,并能够获得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就一定要在指导学生们正确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举一反三,学会有效复习,做到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善始善终,从而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点,大幅提升历史学习效率.复习指导中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就是要指导学生们将历史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同一类型问题与同一时间点问题相联系起来,从而在具有联系性的相关历史知识点中学会思考与领悟,不断提升历史思索能力.比如,在«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这一大章节的复习教学指导过程中,我指导学生们将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历史事件整合起来,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在同一类型知识点中进一步整合,不断提高初中历史复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同样,以章节复习方法为基础,贯穿整个历史课本,让学生们在复习过程中举一反三,逐步巩固历史立体知识体系,从根本上改善历史复习效果.
四、结语
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重要性在新课程教学标准改革后日益突出,教师必须从指导学习方法与复习方法下手,提升学生们对初中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不断推动学生融入历史学科的自主高效学习与复习氛围,培养学生准确的历史学习思想观念,使其乐于学习历史,高效学习历史.
作者:谢树森 单位:福建省泉州就南中学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各地方都在实施素质教育。对于初中历史来说,也要在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这样才有利于初中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全面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同时,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
1. 更新初中历史教学基本理念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要是学习历史知识,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对于学了历史知识之后对学生有什么影响,教师很少关注。所以,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1.1初中历史教学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1.2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解释。
1.3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通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2. 采用与以往不同的教学方法
2.1设置问题,进行研究式教学。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般直接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就不利于教学。因此,教师可以采用设置问题,进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创造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2.2帮助初中学生在历史课上提高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增加历史知识,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让历史成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才的一门重要的课。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活、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2.3让学生多参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初中学生大部分不愿意参与初中历史课的课堂活动。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2.4重视史料分析。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几乎没有史料分析,而仅仅是知识的讲授,甚至有的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书呆子。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首先让学生“愿”学。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会“燃情”,要点燃每一位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全情投入到历史课的教学活动之中。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过程,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设计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学生们的情感悄悄地被点燃。同时,教师还要会“煽情”,让学生的情感更深、更持久。在学生需要帮助时,老师能正确地引导,及时地鼓励,这样有利于激发出学生更多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如,可以不断优化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
其次,让学生“乐”学。这就要求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大事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有效性;实践性
一、初中历史学科的现状
一直以来,多数学生与家长对历史学科抱有错误的认识,认为历史学科只是一门副科,历史学科的学习只需要简单地背一背或记一记,上课听一听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历史的学习远没有这么简单,传统的学习方法已经逐渐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历史教育需求。
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不大,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就要促使学生喜欢历史课。而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只是机械、死板地记忆,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学生渐渐失去了历史学习的兴趣。
中学历史学科具有深刻的内涵与要求,学好历史课,有利于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公民意识的培养,以及历史荣辱感的培养。
二、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历史的学习途径应突破以往完全依赖教材的模式,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初中历史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其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及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知识掌握与运用的态度及能力等。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更应强调学生的主体与核心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和学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且精心的准备,结合学生的实际合理设计课堂,引导学生大胆参与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成立小组,自由讨论,积极且主动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等。
2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学科是对距我们很远年代的事实的讲述,所以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和史料,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体会和了解历史事实,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也可在一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人物的扮演,促使学生在重温、想象、体验及感悟历史的同时,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充分发挥其历史想象力,潜移默化之中促使其产生情感趋向,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商鞅变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扮演商鞅的角色:如果你是商鞅,你会应用怎样的方法,来使秦国兴盛起来?适度的设疑和发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进行激烈的讨论,充分挖掘其潜力。而在课后,教师也可以进行教学拓展,创设另一个情境:如果你是那个历史时期其他国家的国主,你会怎样面对秦国的挑战呢?这样,在课后学生也会积极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3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和品德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也为当前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好的教学辅助和更多的便利。比如: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历史人物或事件更加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及热情。 例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拿破仑战争》的精彩片段,引起学生对法国那段历史的好奇和兴趣,然后再将拿破仑大帝的相关事迹讲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法国的历史,加深学生的记忆。
也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漫画、图片或文字等。比如: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大屏幕播出“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字幕,再因势利导,将的历史事实讲述给学生听,培养其用历史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并直观未来的历史。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与探索,寻求更适合学生实际发展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热情,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操。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进行历史的学习与探索,在不断的自主探究中增强对历史的热情。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运用分析
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涉及的范围很广,并且存在很大的时间跨度,因此,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更要注意使用科学的历史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对历史这一学科的兴趣,避免因为历史学科的繁杂而失去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
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故事教学的原则
对于学生来说,故事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很强的代入性,童话故事可以将幽默童真的语言赋予小动物或者其他事物,通过它们之间的故事给孩子以启迪,寓言故事同样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告诉孩子相应的道理,但历史故事不同,对于历史故事来说,老师要以一个十分严谨的态度对待它,不能一味追求吸引学生的效果而对历史故事大力渲染,而应当秉承以下几个原则对初中生进行历史故事的教学:
1.1坚决保证历史故事的真实性
上文提到,历史故事不同于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它的发生的存在是有一定的历史资料及文献来支撑的,并不是专家或者老师随意编造一个关于历史的故事就可以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故事的教学时,一定要对众多历史故事进行严谨地挑选,将一些符合史实地故事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如果老师对该故事的真实性存在怀疑,则要去寻找一些文献来验证这个历史故事是否是真实的,不能给学生带来历史知识上的误导。
1.2要保证历史故事的趣味性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目的就是在于通过故事增加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动力,于是,教师保证历史故事的趣味性是在历史教学中良好地运用历史故事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选择具有一定层次感的历史故事,这样的故事一般来说具有更多的趣味性,能使教师的初中历史故事教学更加高效。
1.3要保证历史故事的针对性
我们国家的历史十分悠久,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成千上万个历史故事,在进行历史故事的教学时,老师要紧密结合本节课要讲的历史内容,选取的历史故事要和本节课的内容相匹配或者是相关联,切忌选择一些针对性不强的历史故事进行教学,以免对学生的历史学习造成困扰,对学生构建历史思维体系极其不利。
2.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故事的运用策略
2.1利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
历史学科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课前导入这一方面,当前,我国许多初中历史老师都存在不知如何进行课前导入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他们会直接让学生看课本上的内容,通读一遍课本上的文字就是课前导入了,其实不然,这样的预习工作是起不到大作用的,反而会让学生觉得历史学习没有意思,历史知识比较枯燥而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对教师开展历史教学也没有一丝益处。相反,如果老师在课前导入的阶段运用历史故事,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进行具体的新课之前,老师可以先将本节课要讲的历史知识涉及到的历史故事给学生讲解一遍,并着重强调这个历史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参与人物,这样让学生对于这个历史故事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进行具体的课堂教学,能够很有效地提高老师的课堂教学的效率。
2.2注重历史故事的语言描述
语言的运用情况也关系着讲故事的效果,历史故事虽然要严格按照史实来讲述,但是并不意味着必须完全照着书本或者文献念给学生,何为“讲”,在不违背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对历史故事进行简单地渲染,这才能够更好地达到效果,在讲历史故事时,教师首先要做到保证历史故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不可瞎编乱造,其次,教师要做到客观地讲解历史故事,不能将自己主观的情感投入进去,而对故事进行多余的渲染,最后,教师要做到语言的精炼和生动,精炼的语言既要求教师用高度概括的文字传达故事的意思,又要求老师能够抓住故事的重点,突出故事所要表达的情感或者描述的现状。生动的语言既是要求教师在不改变历史故事的前提下尽量将故事讲得更引人入胜一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到讲故事的环节中,比如:教师可以针对历史故事,按照历史发展的规律引申一些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要求学生对这个历史故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历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