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18 17:4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必修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必修方法

篇1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丰富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推动了教育系统化改革,有效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教育部门要对高中语文选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清晰的认识,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确保课程的合理性,同时从差异化角度改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质量。

【关键词】

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丰富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推动了教育系统化改革。本文将对高中语文选修的内容进行阐述,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为更好地推动高中语文选修的发展提供帮助。

一、高中语文选修概述

高中语文选修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在实际教学中,通过语文选修的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但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较难展开,同时课程多以大课的模式展开,缺少互动性。

二、高中语文选修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平衡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高中语文选修和必修课程之间的平衡机制有待完善。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是开展选修课程的基础,选修课程应该是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从选修的内容上看,在人教版本的选修书中,包含了数百篇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选择主要强调的是语文专业知识的学习,而由于高中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对于一些文章不能做到透彻理解。同时,在考试中,对于选修课程的选取范围应该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比例。在对选修课程设置的时候,要首先保证必修课时的完整性,确保学生建立牢固的理论基础[1]。

(二)适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资源较少

目前,虽然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包含了很多的课程内容,但真正适合语文选修学习内容较少。例如:在进行写作课程的选修学习时,选修课程对写作的审题方面、立意方面以及细节描写方面等都做了相应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在必修课程中也同样要进行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适合选修学习的文学写作方面则较少。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待改善

选修课的教学方式和必修课的教学方式是具有明显不同的。在必修课教学中,教师要更注重对语文专业知识的学习,而选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探索模式,课程要具有一定的活力,所以选修课的教学方式要具有很强的开发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受到高考模式的影响,在进行选修课教学的时候一般也采取必修课的教学模式,从而影响了选修课的教学效果[2]。

三、高中语文选修中的问题解决对策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要更加合理化

在进行高中语文选修客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之间的关系。选修课程要注意避开必修课程中的重复内容,发挥好选修课程的有益补充作用。例如,在选修Ⅰ的教学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明确选修Ⅰ课程设置的目标,以加强学生交流能力和阅读能力为基础,设置“新闻传记”、“小说与戏剧”等模块。在实际教学中,选修课的课时一般都会受到限制,教师要做针对性的布置,优化选修课程资源,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选择对学生帮助最大的课程来教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意愿做一个简单调查,通过适当的补充来增加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进行《古典文学》学习的时候,对于《花间词鉴赏》和《豪放词鉴赏》两者就要区别对待。前者可以通过意境模拟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作词时温婉、快乐或哀伤心态,而后者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大声豪迈的朗诵,来体会豪放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作用,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

选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同时注意处理好和高考的关系。选修课和高考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选修课的设置目的是为了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选修课教学的时候,不能以应试的心态来进行教学活动,这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学校相关教学部门要引导教师对选修课教学正确认识,处理好和高考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轻松的上课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3]。

(三)从学生差异化角度出发改善教学模式

差异化教学方法一直是我国教育部门所提倡的教学方法。在进行选修课教学的时候,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差异化的影响,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安排多元化的选修课程。例如,在《先秦诸子选读》教学中,教学计划时间较短,但选修课的内容却非常多,同时由于进行文言文学习的难度较大,给选修课程的学习带来了不利影响。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备课的时候,通过集体讨论,总结出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特点,在实际教学的时候,根据学生对先秦诸子理论的兴趣进行分组,由对应的老师进行相应诸子理论的讲解。通过这种差异化的学习方法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选修教学效果。

结束语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能够丰富高中教学内容,有效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但同时高中语文选修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教育部门要对问题进行清晰的认识,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确保课程的合理性,同时从差异化角度改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质量。

作者:简良恩 单位:贵州省瓮安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黄卫荣.探究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建设,2014,30:3-4.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合理选择;集体备课;扬长避短

高中语文新课程安排了选修课,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的特点,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检测中,语文试卷也体现了对选修模块内容的考查。现就我们在语文选修开设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思索进行总结与回顾。

一、通盘考虑五个系列,合理选择选修模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选修的五个系列,推荐了一些模块专题,人教版选修教材有十几种之多,教学中如何确定选修模块?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立足于与必修接轨,有利于传承和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立足于我校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程资源,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扎实进行;立足于体现选修课主要内容与目标特点,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的拓展与学习个性化选择。由此,选修课的模块选择延续了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课程目标,在五个系列中分别选择开设五个模块课程:“中国古代诗歌诗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文章写作与修改”“语言文字应用”。

二、选修提前介入,与必修适当并行

关于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开设顺序如何安排,《意见》提供了两种方案。我们在方案二的基础上做了一点调整。我们认为:选修课开设的目的是满足学生的需要,选修课开设的科目、时间顺序必修适合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选修课。选修课开设的时间不宜过早,但新课程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把原先跨度为3学年的必修课压缩为1.25学年,若先开完必修再开选修,也就意味着高中三年时间,六个学期,有三个半学期都在选修课里“泡”着。必修课课时少,容量小,时间集中,选修分量的加大和教学时间的相对集中,再加上每学年春学期不能保证两个必修模块共72个学时的教学时间,使学生必须接受的“必修”受到影响,造成必修课的学习难以圆满。

在进行了必修三个模块的教学后,我们从高一下学期第二学段开始开设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必修四在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必修五在高二下学期第一学段),到了高二再开四个选修模块,其余的选修模块在高三上学期开设。

通过实践,我们感到,这样的编排更符合学校的教学实际,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对学生来说,选修课渐入佳境,必修课余音绕梁;对教师来说,提前摸索选修课教学方式方法,沉稳应对选修课所带来的教学挑战。

三、教师扬长教学个性,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高中新教材的特点是容量大。选修模块也是一样,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6个单元,每单元赏析示例加上自主赏析以及推荐作品至少六篇作品。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要从实际出发,增加自主性和创造性。教材仅是一个学习的平台,师生是教材的主人,教材内容的取舍权在师生。在教材处理上,要“学完”,未必是“教完”。这是在开设选修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其次,要认识到选修课应有别于必修课。既不要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随意的讲座,这里需要研究的实际问题更多。对必修内容我们要求“精读不嫌细”,而选修内容则“宽泛不怕粗”,“读读议议加背背,书面练习几近无;重在多读多感受,触类旁通底不薄”。由“必修”范例的“举一”,到“选修”扩展之“反三”,翻出一个天宽地广的新领域。

在开设课程之前,我们认真地研究了课程目标,做到目标落实,不随意盲从,更不能想当然,漫无计划。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每个单元包含“赏析事例”“推荐作品”和“自主赏析”三个板块,我们根据教材特点进行大胆的取舍,有的篇目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要流派与风格,并精读一些重要篇目使学生获得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以及在情感上的熏陶,对那些不能在课堂上完成的篇目,也通过作业、比较阅读等方式让学生自我完成。例如,对“散文之部”先进行一个总的梳理,让学生自己选择,问他们喜欢哪些散文,于是我们就重点欣赏这些作品,其他的就让学生自己备课、讨论,通过随笔、作文和提问题的形式解决了。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导而不牵,注重学生鉴赏方法的掌握。抓课程目标,这是选修课的纲,纲举才能目张。

经过一段时间的选修课教学,我们认为,上选修课是否成功,首先要看是否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其次,要看学生有没有兴趣,学生没有兴趣,这样的选修课无疑是失败的;最后,要注意方法;选修课不是必修课的延长,不要把必修课的教法套用在选修课上,因为它们的侧重点不同。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与对策

进入新世纪,我国掀起了对高中语文课程的新一轮改革,在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将传统的语文课程进行了分化,分成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部分。高中语文选修课成为了高中语文学习扩展知识面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随着《新课程标准》使用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研究也取得了进一步地深入。在选修课的设计、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准确的学生评价等方面取得了极大进步。同时,高中语文教学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结合和统一,对高中语文必修课教学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作用,提高了高中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扩展了高中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于教师来说,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能给予教学更多的发挥空间,让教师对高中语文教材进行灵活地使用,进一步发挥高中语文在传授知识和培养人生观及价值观的作用。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 教师与学生缺乏自主选课的权力

高中语文选修课在《新课程标准》中规定要让教师与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选修课程。但是从实际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师与学生的这项自力并没有落到实处。主要原因是,各个学校选修课的选择者主要是当地的教育部门,教师和学生并没有参与到整个选修课选择的过程中去,教育部门为了减少麻烦往往对选修课的选择敷衍了事,有时只是选择对升学有利的选修课。这样,教育部门就变相地把选修课变成了必修课。

2.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的编写存在片面性

《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的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根据《课程标准》,很多家出版社编写了选修的教材,到现在主要是5家出版社,但是对于这5家出版社的教材,教师普遍反映缺乏良好的科学性,过于单一。导致整个教学资源不能够合理地进行利用,不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很好的平台。

3. 高中语文选修课缺乏教学时间

每个高中语文教师都希望能够把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功能发挥到最大,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不是很理想。大多数教师反映,在上选修课的时候,时间非常有限,导致整个教学过程过快,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理解。所以在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所以高中语文必修课教学过程中必须的研究性学习变得可望而不可即。

4.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评价模式过于单一

学生在选修课上的学习成果需要教师进行评价。但是教学评价又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我国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相对应的评价标准还没有完成。不少地区和学校对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评价不重视,大多数只是组织一场考试来进行评价,基本上没有什么综合的评价方案。

三、《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课程的改革方式

1. 教师指导学生对选修课的教材进行自我重组

选修课顾名思义就是自己选择对自身发展有利的课程,但是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还处于青春期,对于什么对自己有益处还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在其中扮演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作正确的选择。同时因为高中语文选修课需要面对大多数的学生,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有选择地学习的时候,还要考虑到整个班级的共同意愿。因此自主选择的权力最好能够给予学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合理分配选修课的课时

高中语文选修课作为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其所能分配到的课程还是相对比较少的,所以教师只能进行一定的选择,把其中《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进行讲解,其他的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自主学习,教师再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 掌握好整个选修课的难度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高中生对于语文学习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但是一些选修课的难度对于高中生还是过于深奥了,所以教师在教授选修课的时候要注意难度,最好能够降低选修课的教学难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4. 掌握好选修课的教学梯度

每一节选修课都有其不同的功用,有夯实基础知识的,有拓宽知识视野的,有提高思维品质的,有锻炼实践能力的,有增强文学修养的,这些不同作用的选修课都是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的,所以教师在教授选修课的时候要注意整个选修课程的差异,对于教授的难度和速度进行准确的控制。

5. 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在于让学生发挥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教师在上选修课时,可以通过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有趣。方法应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师生共同品读研讨、开展辩论、写小专题论文、总结学习心得体会、进行课文篇目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6. 综合的评价方式

当前我国对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评价虽然还是处于空白阶段,但是教师可以针对自己的学生,制定一个合适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的出发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标准要灵活多样,以表扬为主。其次教师在制定标准之后要及时将标准内容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

总之,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虽然存在着问题,但是终会有解决的办法。只要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克服和解决问题,那么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是能够达到和实现的。

参考文献:

[1]谭菊妹.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几点思考[J].江西教育,2011(12).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新课标

一、研究《新课标》,了解新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是确定教学内容、编写教材、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的根本依据,课标中规定了选修课的课程目标,对五个系列的教学提出了建议,在附录中还有一些选修课程的举例。这些是我们教学的依据和参考,必须熟悉。《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归结起来就是:内容要求高,专题意识强,授课形式活,课堂活动多。

根据教材设计理念和教材特点,各选修系列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于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空间,重点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选修教材在编写中突出导向性、自主性、趣味性和适用性,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深挖教材,立足教材,适当拓展。

二、兼顾理论学习,更重实践活动。

不同系列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课标“教学建议”据此提示我们:“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选修课主要立足于语文活动,致力于实际的应用;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仍是必须的,但要对学科知识和理论下一番精选的功夫,以服从于提高学生整体素养的需要,因而教学内容一旦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学起来必会兴趣盎然。新课标关于选修课系列的“教学建议”中也提出了一些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在教学中有选择地借鉴,也可因地制宜,利用本校的教学资源,自己创造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学好选修课,扣紧必修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程大部分是在必修的基础上的延伸与提高,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随时联系必修课所学内容,用必修课中所学的知识与能力来指导选修课程的学习,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做拓展与提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因此,凡是必修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适于选修课的教学。我们绝不需因为这是一个新生事物,而必须抛弃原有的成功的教学方法而去创造另一套新的教学方法来与之相配合。

四、学问应拓展,延伸须有度。

选修课学习是对必修课的延伸和提高,教学内容更具有选择性,教学方法更应体现个性化学习的理念,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比必修课有明显的拓展。只有有所拓展才能真正体现选修课对必修课的补充作用。在选修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上的处理要适宜。高中不同于大学,高中学生的语文选修是初步的接触、了解和学习,不是高校中文专业专门化、深入地研究,要防止类同于大学课程,不宜深挖、深究。教学要量力而行,对教材的内容要做适度取舍。由于模块学习短时间、小容量、快节奏、多板块、个性化,不宜对学习做很高要求,不能贪多求深,不能求专求难,有了一些涉猎,能突破一些重点内容、顾及其他内容即可,要以学习实效为重。

五、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

课程改革要求还课堂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必修课上如此,选修课就更应该做到。老师不能把课堂变成“讲堂”,不能以老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内容,给足够时间让学生发表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很多练习也是开放的、延伸的、是多样化可操作或理解的。高中新课程的一个理念,是尊重和突出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学习个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这也是选修课程开设的初衷之一,自然也成为教师开展选修课教学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的重要性在于通过选修课教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不同的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而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

六、能力要提升,高考不能忘。

我们当前的教学改革也只是一种尝试,而最终衡量教改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高考的结果,因为这是学生所关心的,也是家长和社会最为关注的。

所以选修课的开设不能脱离考试的需要,在教学中教者要在选修课的内容和高考的考点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虽然我们要搞素质教育,但还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存在,社会和家长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况且,如果一味地追求让教师发挥特长,就有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一些学术性的电视节目,只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迎合大众心理,甚至哗众取宠。

七、遵循选修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

不同的模块系列,其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应该有一定的区别。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篇5

一、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存在的问题

1.选修模块多样有余而科学不足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围绕这五个系列,各个学校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选修模块,如“论语选读”、“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国民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总体来看,这些选修模块在表面的“热闹”下却掩盖不了存在的缺陷。

2.选修模块限制有余而自由不足

区别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其主旨在于关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由与选择是选修课程的最大特征,这也是落实选修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囿于传统认识、教学设施、教学任务、教师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许多中学在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上作了很多限制。这些限制可以概况为三种:一种是完全以高考为“指挥棒”,明确要求只开设与高考内容相关的几个选修模块,并且要求全体学生都选这几个模块,如此导致选修课程“名存实亡”,湮灭了选修课程的本真含义和价值。一种是由于学校师资、教学设施限制,

3.选修模块功利有余而功效不足

《课标》要求“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然而,当前大多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状况却正应验了这种担心。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教师在选修课教学时,照常按照惯性思维大肆训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至于新课程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关注历史与现实的意识等等或无从顾及或视而不见。二是将选修课上成高考专题辅导课。如开设“诗歌与散文”模块时,许多教师就选择古代诗歌、文言散文或诗词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开设“小说与戏剧”甚至“文化论著研读”模块时,也是把相关的文章作为阅读专项训练的宝贵题材。三是简单照搬大学选修课教学模式,教师单纯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漫无计划,凌乱随意,效果甚微。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的优化思路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优化是指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限制性与灵活性之间的调控以及各选修模块之间最优化的组联方式。要有效优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课程结构入手。

1.宏观结构——探索“双轨并行+同步穿插”的选修模块实施模式

基于新课程理念而言,“走班制”应当是选修课程实施的最佳方式。然而,考虑到高中教育需要保障相对稳定而有序的教学秩序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条件限制,高中选修课程实施要完全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班授课制转到理想化的“走班制”,在当前多少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实行“双轨并行”应当是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可行路径。所谓“双轨并行”是指把选修课程模块分为两轨,且两轨平行进行。其中,限定选修模块(即每个学生必选的课程模块)为一轨,任意选修模块(学生可真正自主选择的课程模块)为一轨。

2.中观结构——构建“统一集中+自主选择”的选修模块组联模式

高中阶段,“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必修课程是主要和核心,选修课程只能是“锦上添花”,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选修课是在约束性下的选择性修习。因此,在高中12个学段的划分范畴内,学校在第1~2学段可只开设必修课程,原因有二:一是高中第一学期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语文习惯各不相同,有必要对语文常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进行统一的教学;二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必修学习有利于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的培养。第3~5学段可以开设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学段学生的语文基础还不够扎实,不能开设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性的选修模块,以防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二是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一是因为这一学段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有了可能;二是必修任务大多已完成,有充裕时间集中选修,为学生的专业方向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学校可在第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主要解决高三学生分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上选修课程模块组联模式,通过兴趣选修模块进入限定选修模块,再到专业提升和择业就业准备选修模块,模块切换频度适中,基本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更注意关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3.微观结构——施行“有机整合+遴选优化”的模块内容选择模式

篇6

一、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存在的问题

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期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将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选修课程设计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并指出:“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1]然而,这种理念上的初衷只是“看上去很美”。现实当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谓问题丛生,具体表现如下。

1.选修模块多样有余而科学不足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围绕这五个系列,各个学校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选修模块,如“论语选读”、“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国民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总体来看,这些选修模块在表面的“热闹”下却掩盖不了存在的缺陷。首先,选修模块大多限于语文学科领域内的“自娱自乐”,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糅合,少有的一些交叉内容却也仅限于简单的移植。显然,选修模块的狭窄视野必然带来学生学习视野的狭窄。其次,选修课程模块对学生发展关照不够。我国普通高中需要完成两个层次的教育任务,“第一层次的教育任务是,按照国家对高中学生提出的全面发展、具有个性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使之达到高中毕业的标准。第二层次的教育任务,是按照高三学生对于升学和就业的不同选择而分别进行升学教育与择业就业教育”[2]。而从现实来看,大多学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只是关照到第一层次教育任务以及第二层次教育任务的升学教育目标,而择业就业教育的目标却极少体现。这与西方发达国家选修课程相比,是有很大出入的。再次,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校本特色凸显不够。一些学校选用了某一版本的必修课教材后,接着就选用该版本的选修模块教材,这样,校本、地方特色的语文选修模块开设空间就显得非常狭小了。最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时间保障不足。大多数学校往往在高二学年集中实施选修课程,以致学校无论如何加快速度,最多只能开设三个或四个选修模块。而《课标》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四个模块。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三个模块。”[1]显然,时间的保障不足可能带来选修模块的“走马观花”以及学生学习的“消化不良”,并且给学校的师资、场地条件带来巨大的压力。

2.选修模块限制有余而自由不足

区别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其主旨在于关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由与选择是选修课程的最大特征,这也是落实选修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囿于传统认识、教学设施、教学任务、教师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许多中学在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上作了很多限制。这些限制可以概况为三种:一种是完全以高考为“指挥棒”,明确要求只开设与高考内容相关的几个选修模块,并且要求全体学生都选这几个模块,如此导致选修课程“名存实亡”,湮灭了选修课程的本真含义和价值。一种是由于学校师资、教学设施限制,或没有更多的教师来开设选修课,或没有更多的教学场地提供给学生走班、自由选课,因此,学生只能“看菜吃饭”,统一时间、室、师指定选修课程。第三种情况是由于必修课程任务繁重,高三升学压力较大,许多学校干脆大量挤占和压缩选修课程的时间,使选修课程仅仅停留在静态的课程设计层面。

3.选修模块功利有余而功效不足

《课标》要求“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1]。然而,当前大多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状况却正应验了这种担心。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教师在选修课教学时,照常按照惯性思维大肆训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至于新课程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关注历史与现实的意识等等或无从顾及或视而不见。二是将选修课上成高考专题辅导课。如开设“诗歌与散文”模块时,许多教师就选择古代诗歌、文言散文或诗词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开设“小说与戏剧”甚至“文化论著研读”模块时,也是把相关的文章作为阅读专项训练的宝贵题材。三是简单照搬大学选修课教学模式,教师单纯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漫无计划,凌乱随意,效果甚微。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的优化思路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优化是指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限制性与灵活性之间的调控以及各选修模块之间最优化的组联方式。科学设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涉及诸多要素。要有机整合各种要素,就要求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兴趣、语文能力,在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凸现课程的选择性,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有效优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课程结构入手。

1.宏观结构——探索“双轨并行+同步穿插”的选修模块实施模式

基于新课程理念而言,“走班制”应当是选修课程实施的最佳方式。然而,考虑到高中教育需要保障相对稳定而有序的教学秩序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条件限制,高中选修课程实施要完全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班授课制转到理想化的“走班制”,在当前多少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实行“双轨并行”应当是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可行路径。所谓“双轨并行”是指把选修课程模块分为两轨,且两轨平行进行。其中,限定选修模块(即每个学生必选的课程模块)为一轨,任意选修模块(学生可真正自主选择的课程模块)为一轨。限定选修模块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并在原有行政班基础上统一实施。而任意选修模块则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并打乱E有行政班格局真正实行“走班教学”。学校可以每周确定一个固定时间,全部安排任意选修课程。这种开设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课的需求,也缓解了大规模走班上课所引发的教学秩序混乱和教学设备不配套的矛盾。

在选修课程模块开设时间安排上,许多中学基本上是先上完必修课程后,再集中开设选修课程。这种安排的弊端在于必修课上得太匆忙而没落到实处,而选修课过于集中导致学生身心疲劳,学习效率低下。因此,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以实行“同步穿插”的方式进行,即在时间上适当同步,在内容上必修与选修相互搭配,交叉安排,协调推进。具体而言,学校可以拉长选修模块的学习时间。在高中12个学段内(将以往的学期制改革为学段制,一学年分为4个学段,每个学段10周,其中9周学习,1周考试),第3~5学段开始设置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第9学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必修与选修同步穿插的课程实施模式,会给学生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式上带来新鲜感,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2.中观结构——构建“统一集中+自主选择”的选修模块组联模式

高中阶段,“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必修课程是主要和核心,选修课程只能是“锦上添花”,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选修课是在约束性下的选择性修习。因此,在高中12个学段的划分范畴内,学校在第1~2学段可只开设必修课程,原因有二:一是高中第一学期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语文习惯各不相同,有必要对语文常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进行统一的教学;二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必修学习有利于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的培养。第3~5学段可以开设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学段学生的语文基础还不够扎实,不能开设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性的选修模块,以防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二是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一是因为这一学段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有了可能;二是必修任务大多已完成,有充裕时间集中选修,为学生的专业方向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学校可在第9学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主要解决高三学生分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上选修课程模块组联模式,通过兴趣选修模块进入限定选修模块,再到专业提升和择业就业准备选修模块,模块切换频度适中,基本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更注意关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3.微观结构——施行“有机整合+遴选优化”的模块内容选择模式

“高中阶段的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选修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结构中不应该占据主导地位,适当控制选修课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必要的。”[3]可见,各个学校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语文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遴选。

篇7

设立选修课程,就是想要从不同侧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探究、应用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化体验,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和多样性目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选修课程的教学实际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从理论到实践,都还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探索与努力。也正基于此,笔者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提出几点思考。

一、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几个误区。

(一)放任自流,对选课缺乏指导

许多学校开设选修课程时,对学生缺乏选课指导,放任自流,学生选课缺乏理性思考,盲选盲从。

选修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和高中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的,因此,学校在开设选修课程时应对学生选课进行充分的指导。许多学生由于缺乏指导,对各种选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了解不够,对自己的学习需要和特点了解不够,造成不知如何选择或盲目跟从。有的学生甚至在学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发现所选的课程不适合自己。因此,学生在选课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合情合理、细致深入的指导。

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有五个系列十几门课程,涉及内容繁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放任自流,那么选修课程目标就很难实现。

(二)对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区别认识不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高中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都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它们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必修课程由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模块组成,侧重语文的基础性。选修课程有五个系列十几个模块,侧重学生个性发展。许多教师在选修课的教学上,对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区别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对课程内容缺乏应有的延伸拓展,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或应考的复习辅导课。而有的学校则邯郸学步,没有结合中学语文的实际情况,没有结合本校学生基础,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所有这些,都偏离了选修课程的目标。

(三)片面追求感官刺激,过度使用多媒体

在选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无疑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具有内容集中、容量增大、手段先进、图像艳丽、色彩鲜明等特点,课堂教学更为直观、生动,容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部分教师忽视了教材的钻研,忽视了学情的研究,片面追求学生的感官刺激,无节制地使用多媒体,致使课堂教学华而不实。

(四)标新立异,过分强调学生的课堂活动

选修课的对象,基本上是对这一课程兴趣比较浓厚或者想在这一方面有所专长的同学,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也就促成了许多教师标新立异,过分强调学生的课堂活动,忽视学生知识的积累,结果课堂可谓热热闹闹,学生的实际收效却甚少。

以上所举只是管中窥豹,远非问题的全部。但是,这些问题和误区足以影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目标的实现,值得我们重视。

二、 立足课程目标,找准选修课程实施的切入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开设选修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对必修课的内容有所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因此,开设语文选修课,是根据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学生语文基础、学习需求以及自我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研究“教学与发展”时,提出了最近发展水平的理论。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即现有发展区),另外一种是最近发展水平(即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水平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学生虽然目前还不能完全独立地解决问题,但是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在集体合作学习中,却能够解决问题。维果茨基强调:好的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根据维果茨基的教学理论,我们可以把“最近发展水平”的理念作为实施选修课程的一个切入点。选修课的教学,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学为本位,以学生开放成长为本位,立足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目标,从“最近发展区”入手,找寻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最佳结合点,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从不同侧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只有立足课程目标,找准切入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才有坚实的基础,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三、 开拓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选修课内容和形式有较大的灵活性,不同类型选修课的课程目标也存在着差异,学生的期望值也更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时,在深入研究学情的基础上,大胆开拓教学模式,努力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对于选修课程的教学,一般的模式是:根据五个系列,开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先秦诸子选读等课程,分专题予以授课。这种通行的做法,实际上还是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来上。

笔者认为,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突破选修教材的原有体系,统筹安排,大胆取舍,把选修课程分成精读、讲读、略读、自读四个模块,分别采取精析精讲、以讲助读、点例示范、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每个模块又有所侧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能发展学生个性,更好达成课程目标。

篇8

德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姚斯在《文学与解释学》中将阅读分为三个段落,其中,一级阅读主要是对文章中形式特征的整体把握,将杂乱无章的阅读形式改造成一定的形式,及审美感知的阅读视野;二级阅读为意义反思的阅读视野;三级阅读为意义融合的历史重建和集合的阅读视野;这种整体的区分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互相交错、互相需要的。因此,江苏教育出版社应从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效果出发,必须井然有序地设计姚斯所提出的三个阶段的阅读方式。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文总共有113篇,从内容的角度而言可划分为20个专题,每个专题中通常包含了4~7篇文章。

一、选文的三级阅读特征

首先,一级阅读,主要以审美感知阅读为主,注重对文本的解释。从审美感知的角度而言,一级阅读注重彰显隐藏在文字中的真实情感。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文章中所涵盖的丰富情感、所表达的情调与境界、心境等美丽的情景,会让学生产生审美感知的力量,对于文章中美丽的情景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需要进行的心理体验。例如,在必修一中,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所选的五篇文章中,都流露出思念故乡之情。利用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鉴定与欣赏体会思念家乡之情,分析研究文章传情达意使用的方法。通过这样的一种阅读方式,能够让学生从文学性的作品中吸取人文艺术营养,领会理解文学大观园的美丽景色与乐趣。

其次,二级阅读,是意义反思的阅读,注重对文本的说明。二级阅读是对作者与读者的双重发现。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光要判断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否是相一致的,而且还要思考作品中表达的内容与现实存在着什么样的不同,和自己的思想观念又有着怎样的差别,此外,还要考虑到其存在某种约束性质以及超越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语文课本进行反思、评论,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理性的思考能力。同时,还要根据高中生的思维特点及学习特点,以现代教育理论观念为主要指导,全面的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不断的引导和教育学生要将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全面的更新,将他们原有的知识观、学习观以及读书观进行全面的转变,以此适应当前社会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的需要。另外,由于当前青少年的心理较为复杂,经常会发生一些自杀、自伤现象,因此,在必修二第一专题中应开展必要的珍爱生命方面的教育,不断地引导学生要认真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要对生活充满信心,要热爱生活。

再次,三级阅读是扩大历史视野的阅读,注重融合与重新创建文本。高中语文新版课程标准强调通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不断地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更进一步的了解文学发展的主要源头;提倡在全面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获取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使其知识范围更加广泛。比如说,在必修三专题二“和平的祈祷”中,以和平与战争为主要话题,给学生讲述人类历史中的几次重大的战争灾难,让他们了解战争的本质,明白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之间存在的区别,祈祷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必修二专题三“历史的回声”,以历史为中心话题,通过教学,不断引导、激励学生了解历史,反思历史,传承历史文化,增强历史责任感。

从上述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专题安排,还是文本的选择与编辑上,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都全面地照顾到了学生的三级阅读特征的心理要求,使学生的审美感知与意义反思阅读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同时,还将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历史的范围不断拓宽,从而也拓宽了他们的思维视阈,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教材选文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方面,教材选文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各种类型的课文目标教学中,存在着对此问题认识不充分的现象。高中时期的学生对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意义的看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是否可以将自己的爱好、兴趣范围不断扩大,不断增强对世界和人类历史的认识,担起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责任,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自这个阶段的心理认识。

其次,在编排精选文章过程中,内容的集中收集、一个版块的几篇文章的编排目的不够清晰,没有主要与次要之分,从而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条理、没有秩序,无法将选文的内容给予充分的理解。此外,从教材的整体内容上来看,其信息数量明显的存在不足和局限性,没有将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学、道德观念、人生理念等文化底蕴充分地体现出来,这样就无法满足高中学生对外面社会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以及探索研究的心理,无法培养高中学生具有渊博的学识以及良好的思想。

再次,教材中的语文知识需要进一步改进,对知识教育不够重视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端。20世纪30年代,语法修饰文辞知识列入到了教科书中,成为现代语文教育区别于传统语文教育迈入科学化道路的重要标志,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末,人们对语文知识的认知范围没有科学的划分。21世纪以来,关于语文知识方面的问题还是没有多大改善,从目前我国所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只有语文课程没有“内容标准”部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的语文知识系统,无法将语文课程目标所提出的要求充分表现出来,无法满足语文实际教学中的需要;第二,新的语文知识结构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最近几年,人们也在反复的思考语文知识到底包含了那些问题,但是一直到现在,语文知识到底包含了哪些问题,尤其是对高中生语文能力培养十分重要的语文程序性的知识具体有哪些,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语文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20-02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开展,虽然高中语文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过程中,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应采取的措施加以改进。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理解高中语文教学内涵不深入

目前,由于我国高中院校面临着非常大的升学压力,所以导致大部分高中院校语文老师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搞“一言堂”,对学生进行满堂灌,这种方式只突出了基础知识的讲授,片面的强调了成绩的重要性,而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内涵不仅仅是讲授语文基础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式的学习,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具体到教学实践中,个别教师仍然沿用原来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没有具体行动来践行新课程改革。

2.教师不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问了活跃课堂气氛,经常会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或是进行一些情景演示,这种方式虽然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改善并活跃课堂气氛,也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语文课程教学方法,但从深层次来分析,教师用来活跃课堂气氛所进行的讨论和情景演示,往往与教学内容相去甚远或毫不相关,这样既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也会在学生中逐步形成一些对语文课程的片面化的理解。长此以往,不能达到高效的语文教学效果,也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3.多媒体应用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存在矛盾

语文教学实践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了语文课程与现代科技的高度结合,给教师提供了全新的教学工具,也为课堂增添了新的活力。目前,我国一部分高中院校为了提倡体现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要求教师每一堂课都要使用多媒体,久而久之,高中教师对多媒体教学工具出现了依赖性,甚至出现没有多媒体,就没办法开展语文课堂教学。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虽然增加了课堂及教学的趣味性,但也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了学生对书本的情感,对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4.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选修课缺失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从实际情况来看,各高中院校为了提高语文成绩,都将语文选修课改成了语文必修课,即便是有一些学校开展了选修课,其选修课程也是按照高考大纲来进行设定的。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对高中语文教师的培训,加深教师对语文教育内涵的理解

目前,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深深影响着高中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内涵的理解,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必须要不断的对高中语文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改变高中语文教师对传统语文教学观念中的僵化思想,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新和拓展高中语文教师的语文专业知识,深层次理解高中语文教育的内涵,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创新,将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首位,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2.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明确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协调好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不能全盘使用多媒体教学莫斯而全然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创设轻松、和谐的良好教学氛围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熟练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和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建立师生间平等互动,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教师要创设平等的交流环境,通过对话、讨论等形式,使师生之间形成实质性的互动关系,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与碰撞,达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与学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求知探索的欲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4.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设置并创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要切实了解高中生的语文知识基础,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由简入难,由浅入深,设置并创新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应有的语文专业知识,还能兼顾与培养学习的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要勇于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自身角色,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使学习既可以学习语文知识,又可以提高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洪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J].科教文汇,2010(23):88-89.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 修辞教学 内容

引言

“高中语文修辞教学”内容繁杂,不仅要求学生在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及语文素养的基础上,还要完成高考目标要求,致使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控很模糊,只是单纯地“机械式”在理解,忽略了修辞手法本真的韵味。本文根据《祝福》这篇文章,分析了其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课文的中心思想,以表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但这并不止于高考考试大纲里面所囊括的内容,只有从实际需求去扩大相关方面的“修辞手法”和“修辞原理”的知识点,才可以能和课文联系上,具体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地位

众所周知,作为一名高中生,其对语文的知识掌握范围是很广泛的,学习方法自然要求“灵活”①。高中语文学习内容主要囊括三部分,分别为“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语言表达运用”。然而,早在1993年,李延扬就发表了文章《语文教学应走修辞教学之路》,其在文章中很明确地指出了“修辞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然而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修辞教学”并没有占到很高的比例,平时在考试中只出现一些修辞手法的辨认,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在于高中语文老师并没有认知到“修辞手法”是在为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奠定基础,从而使得学生也忽略了对语文修辞手法的学习。

二、《祝福》所涉及到的修辞手法

第一,比喻。对于《祝福》这篇文章而言,“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情节发展”主要就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主要描写了祥林嫂的神态、言行举止以及旁人对她的态度。如文中有提到陈旧的玩物、死尸等等;第二,对比。在文中,从三个面去进行“对照”和“比较”并始终在贯穿全文,分别是鲁镇人对所知道祥林嫂遭遇的变化而展现的不同态度;祥林嫂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工作状态;祥林嫂在遭遇前后所表现出来的变化;第三,夸张。文中有鲁镇“乱成一团糟、还可以表示她一个活物”等等都很明显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来突出祥林嫂的不幸遭遇;第四,反复。在《祝福》一文中,有一句祥林嫂,你放着,我来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极其地突出了祥林嫂的“紧张”和“担忧”,更是揭穿了祥林嫂这种层次人物命运的坎坷;第五,衬托。在文中开头,“阴沉的雪天”就足以来表示当时阴郁的气氛,烘托出了祥林嫂命运的不公;第六,排比。《祝福》中卫老婆子在叙述祥林嫂二嫁不愿意时,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第三人的口述,更能明显看出祥林嫂是有在反抗的,只是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抗争依然改变不了什么。除了这六点以外,文中还运用了“借代、反语、飞白、移就”等等相关修辞手法,倘若,缺乏对这些修辞手法的认识,那么很难去读懂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更难领会文章的高超艺术。

三、高中语文对修辞教学的目标及内容要求

首先,要加大力度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正“正确、合理、孰能生巧”地有效运用语文的能力;其次,在必修课上,“阅读”和“鉴赏”的部分要指出按照语境去分析句子的内涵,深入语言表达效果②。一定要学会去多欣赏成功的文学作品,领会作品的真正意图,感受语文的艺术魅力,能够有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体验并受到启发;第三点,还有一点就是在必修课上,要在交流部分指出,善于去积累美丽的词藻,并将其仔细推敲,做到“鲜明、生动、有效”等。学会倾听,合理地进行表达。最佳地状态就是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语境,去借助“语调、表情、”等相关语言去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第四点,在选修课程的“语言文字”和“探究”处指出,要准确无误并生动的进行语言描述,值得注意的是“表达效果”③。在阅读语言文章的时候,可以多学习一些譬如“语法、修辞、思维逻辑能力”等相关知识。因为“语言”和“逻辑”有着相互联系的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表达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格外重要,它直接决定了表达能力的好与坏;最后一点就是,在选修课程的“新闻”与“传记”部分指出,无论是从“选择材料”、还是“构思谋篇、造句”等相关角度都要去详细分析,要针对不同的作品做出不同的评析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