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技巧范文

时间:2023-08-18 17:4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考历史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考历史技巧

篇1

高考历史可能是所有高考科目里最难的,一些考生大省的历史平均分在40分左右。历史选择就有48分的分值,而正确率只有20%到30%。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的解答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的解答技巧一、选择题:审清两个要素

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1、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

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时期等。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也就是我平时所说的时间定位)。近年来文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2、审清答题主题。

答题主题就是指试题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材料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图表、漫画、民谣、历史俗语、小说等),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主题和主流价值取向。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目的、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选择的时候注意回答的方向,比如本题要求你回答某一措施的目的,你却选择了客观作用的相关选项。

二、非选择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论述题):做好非选择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六种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下面对六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叙述型。

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

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

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

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

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

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你的认识”等。

高考历史答题万能公式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高考历史的答题技巧一、书写到位

要求用楷体或行楷体书写文字,不要用草体书写,一笔一划、减少连笔、工整清晰,自然爽心悦目;用笔、用墨也很重要,高考要求用0.5mm黑色签字笔,因此平时做题训练尽量靠近高考要求,不要用铅笔、亮度太低的蓝黑墨水、蓝黑色圆珠笔也少用;历史客观题目前都采用涂卡答题,我们在训练中应选用合格的2B铅笔涂卡,这样能很好地掌握这种铅笔的特性,以免上考场出现折断铅笔芯,涂得太轻、太重等不利现象;考试书写中千万不能出现错误字,否则会大煞风景,影响阅卷者对你的印象。

二、格式到位

文科书写的规格式样是统一的,语文考试中作文格式应运用到历史学科作答中来。答题应分段,每个自然段起笔必须空两格,一行书写不尽的文字转行应该顶格继续书写,不能象做豆腐一样,四四方方一大块,不知头绪;每段字里行间要均匀大方,标点符号也要准确清晰,不能从头至尾只用“圆点”符号;同时,另一个极端也是错误的:有些同学将一道题的答案没头没脑地分成八段、十段文字,“豆腐块”变成了“面条”,这显然是逻辑混乱的表现。

三、层次到位

层次是说话、作文内容的次序,层次到位是正确分段的前提保证。每个历史问题的解答总有主要线索,有的按时间划分若干阶段,有的按地点划分几个地域,有的按社会结构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层面,有的须要按因果关系进行从因素到结论进行论证。我们应该找准适合题目的主要线索,依据线索,整理出第一层次的若干方面,这些方面有几个,就应用几个并列自然段去阐述。一般来说,在第一层次(或每个自然段)内部,只需要将知识要点化就行了,不必再细化第三、第四层次为更多的自然段了。

四、语言到位

例如说就是特指第一次,不能理解为两次。所以,历史学科考试答题,不能自造历史名词,也不能用口头语言,文学语言,甚至修辞手法。要充分尊重历史学科语言的严肃性和科学性,采用教材中的标准概念、历史老师讲解时的正确观点来阐述史实,分析史料,评价人物。同时,文字要简洁,语言要精练。

五、材料解析题

按照略读材料——分析题干——细读材料、提取信息——组织答案的过程解题

高考大纲与去年相比考试范围并没有做调整,只是在考试说明中替换了几道例题。从更换的例题来看,2012年高考将继续加强对考生整理材料,完整、准确、合理解读材料信息并结合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专家告诉广大考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应按照略读材料——分析题干——细读材料、提取信息——组织答案的过程解题。

专家解释说,略读材料主要是粗略地阅读材料,了解材料的大致内容,特别是试题如有导语应给予关注。分析题干主要是对问题进行分析,分析时应注意题干中的提问项、限制项等要求。细读材料就是带着问题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在细读材料过程中还应注意材料与教科书所学知识的联系(既可以是时代背景,也可以是相似事件的联系),这样我们可以利用教科书所学的知识结构和分析角度分析材料、组织答案。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就是材料出处中所提示时间、材料主题思想等信息。”专家说,最后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六、开放性试题

材料中会有多种观点,选择哪个观点至关重要

2010年高考开始历史试卷中增加了开放性的试题,2011年高考文综试卷中则单独成题,共12分,分值很大,是考生得分的重点。

此类问题,专家认为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观点、按照一定逻辑思维运用历史知识论证观点的能力。所以专家给出了他总结出的解答此类试题方法,供考生参考。

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评论”。

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要素、因果关系等)。

第三步:选择要论述的观点。

选择观点的基本原则:一般试题所给材料中会有多种观点,选择哪一个观点至关重要。观点不是选得越多越好,如果观点选得过多,就不能够对观点进行充分论述,因此建议学生选取其中的一种观点(一些试题会要求对材料中所有观点进行评述)。

篇2

    1 审题方法

    能否认真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随着命题技术的进步,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愈来愈强,迷惑性越来越大。因其答案的唯一性,又不像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那样具有一定伸缩性,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导致全错。认真审核,对选择题尤其重要。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明确题意和要求。其具体要求是:

    1.1 明确题目结构。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

    1.2 搞清时空范围。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1.3 搞清基本题型。选择题也有自身特点,根据其特点,明确题目的基本类型,再结合平时的学习和掌握,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对号入座”的思考和把握。

    1.4 推敲备选项。对备选项要认真推敲。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通过比较,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

    1.5 明确理论观点。选择题大都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

    1.6 明确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根据大文科的观点,历史往往与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联系,要利用相关学科知识的互补性,作好答题的准备。

    2 解题方法

    审题是为答题服务的,在审好题的基础上,还必须运用正确的解答方法。下面结合各类单项选择题的特点和具体内容,对解题技巧介绍如下。

    2.1 最佳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 

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2 因果选择题。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2.3 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2.4 组合选择题。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于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多项选择题取消后,该类选择题有增多趋势。解题方法: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依此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位置列竖式,四个选项都有可确定的,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篇3

【例1】(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解析:题干信息主要包括两部分:(1)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2)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若选A或C,从大的方面讲,失之偏颇,不能完整表达题干意思。B和D选项则都涉及清朝朝廷和地方督抚两个方面,因D项中“与朝廷分庭抗礼”与题干意思明显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它表明了题干完整、准确的意思――一些地方督抚的政策(做法)与清朝朝廷不一致,即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二、实事求是分析材料及其与题干的关系,防止用自己固有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知识)误判选项

【例2】(2008年高考文综宁夏卷)25.《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 ()

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

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士族

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

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

解析:不少同学选择了D项,原因很简单,也很不可思议。他们在做这个题的时候,将题中的“大姓”等同于地方“割据”;把脑子中印象最深的唐代“藩镇割据”同题干中“诛大姓”、“善政”等信息联系起来,而不是在实事求是分析史料基础上得出判断。故正确答案为A。

三、弄清题干主旨,排除关键干扰项

【例3】(2008年高考文综宁夏卷)29.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廷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解析:此题的最大干扰项是D项。若仔细分析题干可知其主旨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而“弃用……改用……”,这是封建等级制度,而非封建迷信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故要排除D项,确定选择B项。

四、特别关注选项中的关键词,确定其所在选项的意思与题干信息是否完全相符

【例4】(2008年高考文综宁夏卷)32.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解析:选项A中的“完整”、B项中的“彻底”、C项中的“普及”与题干中“变化”的情况明显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项。

五、打牢通史知识基础,用文科综合能力解决问题

篇4

1答题前准备

(1)备齐必备的考试用具,如毫米刻度尺、圆规、2B铅笔、橡皮、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等(禁止使用涂改液或透明胶带改错).

(2)以平常心态进入考场,不焦虑不慌张.

(3)用好开考前五分钟:①细心正确地贴条形码、填涂考号、座位号等信息;②检查试卷是否有破损、漏印、缺页;③通览试卷,了解试卷的分量、类型、内容、难易、要求和分值等,做到心中有数.

2开始答题

2.1先易后难,向顺序要分

高考试题易、中、难比例一般为:3∶5∶2,答题的目标应该是:保证不丢容易题的分,尽量不失中等难度题的分,力争多得难题的分.答题顺序:先易后难,也就是按卷面顺序从前往后答题,会做的做,不会做的放,某一道题做到中间卡住了也可以跳过去,最后回过头来攻克难题.

2.2答好各类题型,向不同题型要分

(1)选择题

选择题一般考查的是考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及应用,对这些知识进行一些定性推理,很少有较复杂的计算,所以在解答选择题时不能花过多的时间,同时一定要注意一些关键文字,例如“不正确的”“可能”与“一定”的区别,有时要考虑多种可能性.不要挑题做,应按题号顺序做,而且开始应适当慢一点,这样刚上场的紧张心情会逐渐平静下来,智力活动会逐渐活跃,不知不觉中能全身心进入状态,一般的讲,如遇熟题,题图似曾相识,应陈题新解;如遇陌生题,题图陌生、物理情景陌生,应新题常规解,如较长时间分析仍无思路,则应暂时跳过去,先做下边的试题,待全部能做的题目做好后,再来慢慢解决(此时解题的心情已经会相对放松,状态更易发挥).确实做不出来时,千万不要放弃猜答案的机会,先用排除法排除能确认的干扰项,如果能排除两个,其余两项肯定有一个是正确答案,再随意选其中一项,即使一个干扰项也不能排除仍不要放弃,四个选项中随便选一个.对于成绩中下等的同学,多项选择题最好只选一个较有把握的选项,不要没有把握地多选一个,宁可漏选而不要错选,做到每选必对.尤其要注意的是,选择题做完后一定要立即涂卡,没选的题目在试卷上做上记号,等到交卷前再涂.

(2)实验题

实验题涉及填空、选择、作图、计算、设计、数据处理等方式.考试时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①对常用仪器仪表的读数方法要正确,该不该估读?单位是什么?保留几个有效数字?②灵活选用数据处理方法,如图象法、公式法、累积处理法等;③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近些年高考实验题已从考教材实验向设计性实验转移,但实验的原理、方法仍是教材实验中所学过的,关键是将教材实验的原理、方法转变为自己的设计能力,这是一种迁移能力.

(3)计算题

计算题在高考物理试卷中占有很大比例.首先,简短的文字说明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是必要的方程式,必须要有物理规律的原始公式作为依据,这一点最容易被学生忽视.另外,对较难的计算题也不能够轻易放弃,根据按步给分的评分办法,只要按顺序一步一步往下做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分值.解答计算题的关键是审题,审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认真细致,全面寻找信息.审题时应认真仔细,对题目文字和插图的一些关键的字、词、句要仔细思考,有些信息,不但要从题目文字中获得,还应从题目附图中查找,这就是要多角度、无遗漏地收集题目的信息.

②咬文嚼字,把握关键信息.读题时对题目中的关键字句反复推敲,正确理解其表达的物理意义,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模型,快速形成解题途径.对于那些容易误解的关键词语,如“变化量”与“变化率”,“增加了多少”与“增加到多少”,表现极端情况的“刚好”,“恰能”、“至少”、“至多”等等,最好审题时在题目上画记号.

③深入推敲,挖掘隐含信息.反复读题审题,既要综合全局,又要反复推敲,从题目的字里行间挖掘出一些隐含信息,利用这些隐含信息,梳理解题思路和建立辅助方程.

④分清层次,排除干扰信息.干扰信息往往与解题的必备条件混杂在一起,若不及时识别并排除,就容易受干扰而误入歧途,只有大胆地摒弃干扰信息,解题才能顺利进行.

⑤纵深思维,分析临界信息.临界状态是物理过程的突变点,在物理问题中又因其灵活性大、隐蔽性强和可能性多而稍不留心就会导致错解或漏解.因此,解决此类问题时,要纵深思考,审清题意,充分还原题目的物理情境和物理模型,找出转折点,抓住承前启后的物理量,确定其临界值.

对任何陌生的计算题,一定要对新题常规解,长题多读,短题多思;对任何熟悉的计算题,一定要对熟题新解.因此,我们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先进行定性解析,然后用综合法,从已知条件最充分处按步列式,特别应挖掘隐含条件和临界状态,从临界条件入手,先写文字、公式,然后代入数据计算,最后答案应明确写出数值、单位、方向或正负号;对多答案题,应讨论这几种答案的合理性.

2.3认真书写,向规范要分

高考物理阅卷要求按步给分,“得分有理,扣分有据”.而部分考生尤其是男生,在平时训练中往往注重结果却忽视了解题的规范化.

(1)解题过程要有必要、简练的文字说明.

①说明非题设字母、符号的物理意义;②说明规定的正方向,零势点及所建立的坐标系;③画出清晰、准确的草图;④说明研究对象;⑤说明研究的过程或状态;⑥说明所列方程的依据及名称;⑦说明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临界条件.

(2)要有重要的物理方程式、方程书写要规范

高考阅卷多采用“见式给分”的方法,物理方程式是表达的主体,书写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写出的物理方程式必须是原始方程(给分有理),不能以变形的结果式代替方程式;②要用字母表达方程,不要掺有数字的方程,也不要方程套方程;③要用原始方程组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④对多过程问题,应分步列式(分步得分),对各方程式要编号,方程要完备,切忌漏掉方程,不要合写一式,以免一错而致全错.

(3)解题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方式有讲究

①所涉及的几何关系只需说出判断结果而不必证明;②重要的中间结论的文字表达式要写出来;③卷面上不能“约分”;④数字相乘的,数字之间不要用“o ”而用“×”;⑤解方程的具体过程可以不写出,只需写“联立上述各式代入数据解得”即可,因为答题框的位置很有限.

(4)使用各种字母符号要规范

①字母符号要写清楚、规范,忌字迹潦草,阅卷时因为“u、r、v、”不分,希腊字母“ρ、μ、β、”笔顺或形状不对而被扣分已屡见不鲜;②使用题目所给的符号,题目给了符号的一定不要再另设符号,如题目给出半径是r ,若你写成R 就算错;③一个字母在一个题目中只能用来表示一个物理量,切忌一字母多用;④注意沿用习惯用法,如拉力用F ,摩擦力用f ,阅卷人一看便明白,如果用反了就会带来误解;⑤角标要讲究,角标的位置应当在右下角,比字母本身小许多;角标的选用亦应讲究,如通过A 点的速度用vA,就比用v1好;通过同一点的速度,按时间顺序第一次用v1,第二次用v2很清楚,如果倒置,可能带来误解;⑥学科术语要规范,如“定律”、“定理”、“公式”、“关系”、“定则”等词要用准确.

(5)要有简要的演算说明与明确的结果

①演算时一般先进行符号运算,从列出的方程,推导出结果的计算式,最后代入数据写出结果;②数据的书写要用科学记数法,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一般应与题目中给的数据相近,取两位或三位即可,如有特殊要求,应按要求选定;③计算结果是数据的要带单位,且不得以无理数或分数做计算结果,是物理量符号的不用带单位;④用符号表达式做答案的,所有字母都应是已知量,如果最后表达式中含有未知量或者中间量,即使前面已经求出了,也视为运算没有结束,不给答案分;⑤如果题目求的是矢量,要同时答出大小和方向;⑥说明所求结果的物理意义,对题目所问有一个明确的答复,若所求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应作必要的讨论.

2.4不留空白框、不留空白题,向“运气”要分

遇到前面跳过的“难题”,一定不能轻易放弃,在离考试结束还剩15分钟的时候,对前面跳过的选择题凭上述选择题应试技巧涂一个选项、对跳过的计算题就写出你认为题目相关的物理公式,往往会得到你意想不到的分数.

3交卷前检查

篇5

摘 要:高考英语考试加入听力部分(30分,占卷面分数20%),既是高考考试制度的重大改革,也顺应素质教育的推进及时展的需要。学生虽经过中学六年英语的学习及英语听力专项和强化训练,但由于听的语言上、内容上、心理上的困难,使得学生在高考听力时仍感到信心不足和棘手。本文结合近几年高考英语听力设计,从心理学角度谈学生听的心理机制、听力技巧的理论基础及应试技巧注意事项。授人于渔,提高学生应试能力,帮助其在考试中发挥最佳水平。

 

关键词:听力设计 听的困难 心理机制 听力技巧

在高考英语考试中加入听力是国家高考考试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也是顺应素质教育的推进及时展的需要。相应地初、高中各类考试中增设听力,为此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专门开设听力课堂教学。学生在六年的中学阶段听力训练之后,他们的听力水平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提高,然而有很多学生在重大考试尤其是高考中对听力部分仍明显地感到信心不足和棘手。对此笔者认为学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听力答题技巧和方法。我国有“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之说,法国科学家笛卡尔也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若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笔者结合对近几年高考听力部分的分析和自身的教学实践就高考英语听力应试技巧谈几点拙见。

 

一、结合高考英语听力设计谈谈目前学生在听力学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汉语与英语语言的差异所产生听的语言上的困难

在听力测试中,所听的材料由于英语中的连读、弱读、重读、失去爆破、重音移动及新的词汇(含专有名词等)等使在语流中的词句发生变化。而在高考录音方面如:2002年高考的录音速度接近英美正常语速,平均为165字/分钟,并且录音中女声由british english 换成american english,且从2003年分省命题后,录音均采用american english,这些在高考英语听力中出现的情况与平时的教学、训练是不同的,这都会引起学生在听的时候感到不适应,引起听的困难。

 

2. 中西文化的差异所产生听的内容上的困难

由于高考英语听力材料的话题涉及到时的生活领域很广泛,语言材料更真实,其中的文化、知识背景中学生有不熟悉的英美人生活习惯、文化特色、志趣、爱好等,常会感到所听材料虽无具体的难点,却不能抓住关键内容,这方面听的困难会直接影响做题的准确性。

 

3. 高考英语听力的即时性、不可重复性造成学生过分紧张所产生的听的心理上的困难

由于高考英语听力结束后无法重复再现,加之学生听英语时潜在的心理障碍,学生总感到被动、无把握,无法屏弃杂念或在听时患得患失,不能果断处理忽如其来的情况等,这也都造成听的困难。

 

二、结合高考英语听力设计,从心理学角度谈谈学生听的心理机制及听力技巧的理论基础

在高考英语听力约20分钟(含填涂答题卡2分钟)的时间内学生要听10段材料,包含情景设置,对话和独白,听的总量达900-950字,完成20道试题的判断、选择。听力测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听辨能力、听写能力、语篇理解能力、实际运用英语能力。这对学生的记忆能力、认知能力、理解判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高考英语听力载体的平台就是听,而从心理学的角度听的活动可模式化地划分为七个步骤:

1. 音的感知和识别,即刚开始时,声波刚刚传到耳朵时的活动。2. 对具体、简短材料(如具体词、词组、被选项等)的意思的初步理解。3. 对材料进行短时记忆储存。4. 将刚刚储存的材料,与前面已经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材料加以连接。5. 将刚刚储存的材料与正在进行短时记忆储存的材料加以联接。6. 领会材料的意思并进行长时记忆储存。7. 对大意、梗概的回顾。以上活动是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分析和综合功能在言语信号接受中的体现。在听的活动中,从1—6是迅速完成的,4和5是同步进行的。2-5是对听的材料的理解。在听的活动中,学生在不断地进行着预测筛选和印证修正。学生在一定的听的训练基础上,在听的过程中,根据对说话人及其所讲内容的背景事前预读的了解,听了上半句,主动预测到下半句;听了上文、便知下文。如句中有关联词的出现,也有助于学生进行预测,听到because便意味着随后讲原则;so,therefore等则预示着下文有关结果;in other words,that is to say则表示将解释所讲内容。学生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即将注意力集中到与做题选项相关的最关键的部分上,而忽视、剔除、筛去“多余”(次要)部分。因此,在教授学生掌握听力技巧时,应从听的心理机制的基本原理出发,介绍给学生预读带着问题听,边听边猜,综合归纳,抓着关键词、句等方法。

 

三、结合高考听力设计谈谈听力应试的技巧

针对前两个方面所提到的问题,笔者通过实践总结认为高考英语听力应试技巧,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考试前学生首先安定好自身的情绪,从正面给自我能成功的心理暗示,进而产生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决胜高考英语听力的基础。它影响着听力的考试结果,并延伸、贯穿于听力后的笔试部分,乃至考试结束,直接决定着学生英语考试的最终结果。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的学生,应当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听力更是如此,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英语听力测试能力的基础。研究也证明,学生对听力的情感状态与其听力成绩成正比。学生在听前怀着积极的心理状态,充满信心轻松愉快地去听,并具备坚强的耐挫心理准备,则在考试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听力水平,既而形成良性循环,产生积极的后续效果;相反,若学生在听前处于压抑、乏味、焦虑、紧张、无奈的心理状态,则在考试中思维迟钝,难以正常发挥听力水平,形成恶性循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考试中耐挫折心理准备不够,患得患失,而影响了听力和考试成绩。由于遇到部分未听清或未听懂的部分,或是未来得及分析、综合、概括、推理,对听力内容难以准确理解和做出判断,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以致慌了手脚,精神怠倦,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大大降低信息接受的效果。若在听力中出现此类情况,应果断放弃,继续往下听,争取将损失降低在最低限度,不至于影响后面做题,可在听完后重新完善答案时作充分考虑。

2. 听力放音前争分夺秒预先阅读题干及选项,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信息,进行初步判断、推测和筛选,并对于问题的所在做自己熟悉的记号或标记,这是听前必要而明智的准备。高考提前五分钟分发试卷,学生写完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等内容一般还剩四分钟左右,此时不应急于看第二卷笔试部分,而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听力部分,把听力试题题干及选项迅速浏览一遍,争取把问题及选项看懂,留下深刻印象。这无形中

相对延长了自己的考试时间,也可避免边听边看时可能来不及而造成听力障碍;同时通过略读题干及选项,让学生明确问题和任务,“负重”去听,在听的过程中纠正自己的预先错误推测,减轻主观推测的负面影响。

 

3. 听时的技巧是学生决胜高考英语听力的关键。笔者认为听时的技巧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对录音中的试题说明和无关紧要的提示说明应做到听而不闻,把这段时间作为略读题干、选项和理解、记忆的补充;重视试音,此时暗示自己屏除杂念,进入角色,仔细听试音内容。因为试音的语速、音质和正题相似,听好了试音内容对自己调整心态、增强信心有好处,并对听正题打下良好的心理、物质基础。其二:要善于根据预读时产生的深刻的记忆及思路去捕捉关键内容和主要信息,而一旦预读的初步推测得到肯定的验证,做出准确的判断选择后,应充分相信自己,再不要因短时的犹豫而被其他误导信息所左右,从而否定前者,前功尽弃`。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力不应平均分配,听关键词,把握主要线索,辨别,筛选后,获取相关成份,舍弃无关成份。此时,在大脑中把听时短暂记忆的辨别、选择与大脑早期的较长时间的辨别,选择的结果相印证,得出准确选择。其三:整体理解听力内容,避免逐词逐句地在大脑中翻译。要联系预读时的判断和推测,通过上下文各个局部的理解,找到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杜绝片面理解和主观臆断,要把注意力放在整体内容的理解上。其四:速记、巧记信息词、关键词及相关信息。听力材料不象其他笔试材料可多次重复、再现,稍纵即失。这就要求学生在听时用笔在卷面试题旁边迅速地做自己看得懂的,最简单的各种符号、缩写或文字笔记,这样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材料,从而提高听的准确度,尤其对高考中重点考察的推断题和细节题有效果,如边听边记听力材料中的地点、年、月、日、数字、价格、年龄、名字及五个“w”,一个“h”(即who,when,where,why,what和how)……也可以做到长词缩写、长句短记等。

 

4. 听力结束后对还空着未选的或某些拿不准

的答案,做进一步地完善,这是最终决定高考听力成绩的保证。录音放完后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完并做准所有的题目。对于拿不准的答案,依据大脑中的记忆和自己所做的笔记相结合,并根据自身掌握的语言知识,遵循语言规律,通过积极的思维继续展开联想和补充,最后完善答案,听后完善是提高听力准确率的有效手段,也是听力应试技巧的组成部分之一。

篇6

【关键词】阅读理解 题型分析 应试技巧

一、细节题多种多样,细心对待

所谓细节题,是指原文提到了某事物、现象或理论,题干针对原文具体叙述本身发问。

(一)常见提问方式:即五个W(what,which,when ,where, why) 一个H( how many (much,long,etc.) 开头的特殊疑问句 。

(二)解题方法:原文定位法。这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通过扫读直接获取信息的能力。但是要注意排除下列干扰项: (1).扩缩范围 (2).偷换概念。(3).正误并存。

(三)题型举例及解题思路精要讲解

例:In 1918, Irene became her mother’s assistant at the Curie Institute. In December 1924, Frederic Joliot joined the Institute, and Irene taught him the techniques required for his work. They soon fell in love and were married in 1926. Their daughter Helene was born in 1927 and their son Pierre five years later.( 2011陕西卷-B)

50.Where did Irene Curie meet her husband Frederic Joliot?

A. At the Curie Institute. B. At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C. At a military hospital. D. At the College of Sevigne.

题干中有信息where判断细节题,利用解析细节题的特点,返回原文Frederic Joliot joined the Institute, and Irene taught him the techniques required for his work. They soon fell in love and were married in 1926,可知选择A项。

二、推理题考识别能力 推理题要求在理解原文表面文字信息的基础上,作出一定判断和推论,从而得到文章的隐含意义和深层意义

(一)推理题常见提问方式。

The writer (author, passage) implies (suggests) that .

(二)解题方法:推理题也称推断题是阅读理解中难度最高的题类,即要求考生在理解原文表面文字信息的基础上,作出一定的判断和推理,从而得出文章的隐含意义和深层意义。

(三)题型举例及解题思路精要讲解

例:Like her mother, Irene combined family and career. Like her mother, Irene was awarded a Nobel Prize, along with her husband, in 1935. Unfortunately, also like her mother, she developed leukemia because of her work with radioactivity(辐射能). Irene Joliot-Curie died from leukemia on March 17, 1956. (2011陕西)

1.In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spects was Irene Curie different from her mother?

A. Irene worked with radioactivity. B. Irene combined family and career.

C. Irene won the Nobel Prize once. D. Irene died from leukemia.

细节推理题,因为题干中有细节题型标志词which,提干问的是”她与母亲与众不同点”,而最后一段全都在说共同点,所以最后一段中出现的信息不能选,只能选她只获得一次诺贝尔奖。

三、指代题(Reference Questions)

这类题型实际上可以细分为两类:一是猜测生词词义;二是判断代词which或it的指代对象,或者根据文章进行推断。

(一)解题方法:猜代法 。即将所考词选项“代”回原文,利用语境或构词法去猜,有时需要加上点自己的感悟或常识,就轻松搞定。

(二)题型举例及解题思路精要讲解。

1.利用构词法猜词: “ Perhaps, we can see some possibilities for next fifty years. But the next hundred? possibility 是 possible 的同根名词, 据此可以判断定 possibility 意思是“可能性”。

2.利用语境: The herdsman, who looks after sheep, earns about 650 yuan a year. 定语从句中 looks after sheep 就表明了herdsman的词义为“牧羊人”。

因此,学生在阅读理解备考训练中,如果能明确题目设问方式及各类题型的解题技巧,经过一段时间有意识的训练,定能将失误减少到最低,从而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高考英语 阅读理解 解题技巧

2013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对阅读的要求有所提高,而阅读题也是得高分很关键的一部分。本文将介绍一些非常实用的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帮助同学们准确、快速地完成阅读理解。

一、事实细节题

对于事实细节题,剖析一下不难看出,事实细节的内容不会单独出现,它总会与前前后后的段落内容相呼应。考生只要抓住整体大纲,看懂主题,利用内容间的因果关系,通过时间空间的关系转换,并对细节进行深入的剖析了理解,确定主题,将零碎的细节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能深刻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轻松解决问题。

例:At the foot of these fairy mountains, the voyager may have seen the light smoke rising from a village. It is a little village with great age, having been founded by some of the Dutch colonists and there were some of the houses of the original settlers living within a few years,built of some yellow bricks brought from Holland, having latticed windows (格子窗).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third paragraph?

A. There is too much thick smoke in the village.

B. The village is very large but it looks old

C. The original settlers once built some house of Dutch style

D. The village was once very rich in resources

分析:从It is a little village with great age , having been founded by some of the Dutch colonists and there were some of the houses of the original settlers living within a few years中可以很快推断出答案C为正确答案。答案A中的too much thick smoke和原文中的the light smoke相矛盾。答案B也和原文中的a little village不一致。答案D的内容原文没有涉及到。

二、词句理解题

词句理解题主要讲究的是理解题意,通过短文的词、短语或句子的理解来充分理解题意,,碰到不熟悉的词语要避过,先略读再通读,仔细推敲,尤其是对语境的理解要准确。

例:1. When everyone agrees on a decision, the decision is unanimous.

A. 无效的 B. 一致通过的

C. 匿名的 D. 有价值的

2. Food that contains good and healthy things is nutritious.

A. 有营养的 B. 鼓励的

C. 珍贵的 D. 稀少的

3. The farm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in the movie. He is the hero.

A. 英雄 B. 主角 C. 偶像 D. 象征

利用上面的方法,我们不难找出答案分别是B A B

三、推理判断题

推理判断题最主要的就是注重文章结构的逻辑关系,抓住关键词,结合有关的生活和社会常识,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文章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目的,进行推断。

例如: Question forms:

The writer’s attitude toward ... is______.

The writer thought that ______.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______

四、归纳概括题

适合这类题型的阅读理解通常具体反映在文章的题目或一段短文的小标题上;很多文章从一开头就直接说出观点,表达中心思想。所以对于这类题型,一定要提示学生注意主题句和主题段,绝大多数的短文类似于语文的老三段,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注意隐藏的中心思想,准确了解文章结构,把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注重逻辑关系,把握住文章的脉络即可。

1) What is the main subject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3) The title that best expresse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is _____.

4) From the passage we know that ______.

5)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is _______.

6)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_______.

7) Choos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五、图表理解题

图表题一般最简单,主要考察的就是学生的思维模式,注意逻辑关系,分析其中的细节,找出符合图示所要求的必要条件: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maps gives the right position of ...?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diagrams /pictures /figures shows the cor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A.B and C?

3) Which of the drawings below gives an idea of what ... is /looks like?

六、结束语

阅读理解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地加强针对性地训练,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俗话说:解题有法,要做好阅读理解,必须找出一定的方法,但每一个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的阅读理解题,所以必须要多读,多练,要勤于思考,更要学会巧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不断扩大词汇量,拓宽阅读面,提高阅读速度,同时也要探索和总结适合自己方法或,实践出真知,多练出效益,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篇8

准确获取对话中的具体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数字、价钱等,它们在试题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这类题要求学生在听清、听懂信息的同时,还要对所听到的信息做简单的计算、时间比较、深层推理等。

例1:

At what time does train to Leeds leave?

A. 3:00. B. 3:15. C. 5:00.

录音原文:

W: Excuse me, could you tell me when the next train to Manchester leaves?

M: Sure. Well, it/'s three now. The next train to Manchester leaves in two hours, but you can take train to Leeds which leaves in fifteen minutes, and then get off at Manchester. It stops at Manchester on the way.

本题考查考生对话语所揭示信息的分辨能力。在男士的答语中给了三个时间,现在是三点,下一趟去Manchester的时间为再过2个小时,去 Leeds 的火车是15 分钟之后,只有第一个和第三个时间才与所问问题有关。所以答案为B。

二、理解对话的主旨大意。

常见的提问形式有: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 What are the man and the woman talking about? / What does the passage talk about?等等。对于此类题若是对话,则要把对话双方联系起来考虑。一般来说更应注意第一个说话人所说的关键词语,它往往引出一个话题。

例2:

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talking about?

A. A football player.

B. A football team.

C. A football match.

录音原文:

W: Do you know that Michael Owen has won France Football/'s Golden Ball Prize?

M: Not a surprise. He has 20 goals this season.

本题考查对所听对话主题的把握。对话的中心谈一位球员, 而不是一支球队或一场球赛。所以答案为A。

三、推断对话发生的背景、地点及对话者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Where is... ? /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probably take place? / Where are the two speakers now? /Where is the man going? 和 What/'s the man (woman)? / What/' s the man/'s (woman/'s) occupation? / What/'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 / Who is ... ?等等。对于此类问题要求考生根据谈话内容来揣摩、推断谈话发生的场所或抓住暗示人物身份与关系的词语等,据此做出正确的判断。

例3: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

A. Neighbors. B. Father and daughter.

C. Husband and wife.

录音原文:

W: Hello.

M: Hello. Lucy. This is John. Look, could you do me a favor? I/'ve tried to phone my wife six times and I can/'t get through. The line is busy all the time. Could you possibly go next door and give her a message?

W: Sure. What do you want to tell Mary?

M: Could you just say I/'ve run into an old friend and I/'m staying with him and not at the hotel. I/'ll give her a ring later.

W: Sure. I/'ll go round now.

M: Thanks a lot, Lucy.

W: Okay. Bye.

M: Bye!

该题考查考生对谈话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根据对话中的语气及内容,我们不难判断此题的答案为A。

四、理解领会对话的观点、态度及意图

常用的提问方式有:What does the man (woman) think of ... ? / How does the man (woman) feel about... ? 等等。听这类试题我们首先要判断两个人的态度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我们要分清每个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千万不能够混淆。另外说话人的态度是通过语气、语调等的变化体现出来的,因此,听的时候要做出正确的判断。

例4:

6. How does the man feel about David/'s way of sleeping?

A. It/'s effective. B. It/'s strange. C. It/'s the best.

7. How many hours does David sleep a day?

A. Four. B. Six. C. Seven.

8. What does the woman suggest at the end of the talk?

A. People should develop a habit like David/'s.

B. People need longer hours of sleep.

C. People have different sleeping habits.

录音原文:

M: How come David is always so full of energy.

W: He has a strange but highly effective way of sleeping.

M: What is that?

W: He takes a short sleep for an hour every six hours and has a total of four hours/' sleep each day.

M: Where did he get that strange idea?

W: He read from a book which said it was the best way of human beings and he believed that.

M: How many hours do you sleep a day?

W: I need at least seven hours. I once tried to follow David/'s example. But it never worked out of me.

M: If I sleep during the day, I can never wake up.

篇9

关键词: 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翻译学应试技巧

一、题型特点

高校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是针对广大高职高专学生而设置的英语类别考试,它的侧重点在于对考生应用英语能力的考查。其翻译题测试内容包括段落翻译和多项选择两题,为英译汉。在分值设置上,翻译一题占总分比例五分之一,即20分,其重要性不容小觑。然而在应试过程中,很多考生因为没有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或没有合理地运用这些翻译法则,无法熟练恰当地译出所给文字或是选出正确答案。本文向大家介绍一些较为实用的翻译方法及应试技巧,以供参考。

二、常见翻译方法

(一)具体译法

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词或词组,如果按词典上的词义生搬硬套或逐词死译,就会使译文晦涩难懂,不能确切表达原意,甚至造成误解。这时应根据上下文和逻辑关系,从该词的根本含义出发,进行引申,选择比较具体的词或词组表达,使译文通顺自然,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

1.具体译法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1)语义上具体化。

eg:translation翻译翻译作品

class班级全班学生

(2)抽象名词在语言形式上的具体化,主要是在抽象名词后面加上范畴词。

eg:tension紧张紧张局势

persuasion说服说服工作

(3)抽象名词在比喻形象上的具体化。

eg:warm snakes in our bosoms姑息坏人

separate sheep from goats分清好坏

2.具体译法实例

Action and foresight will be needed as well as learning and reputation.

不但需要德高望重的学者,而且需要有远见卓识的实干家。

We should never warm snakes in our bosoms.

我们绝不能姑息坏人。

(二)抽象译法

为了译文的忠实与通顺,我们往往有必要把原文中带有具体意义或具体形象的单词、词组、成语或句子进行抽象化处理,这种翻译方法称为抽象译法。中国的成语和西方的习语之间的差异往往是考生们很难逾越的,这是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所以翻译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原文信息的缺失,在“信”和“达”的基础上追求“雅”的境界。

抽象译法实例如下。

I have no head for music.

我没有音乐方面的天赋。

The matter was finally settled under the table.

事情终于私下解决了。

I was practically on my knees but he still refused.

我几乎是苦苦哀求,但他依然拒绝。

(三)增词译法

增词译法就是在翻译时按照意义、修辞或句法上的需要,增加一些词更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思想内容。当然,这并不是无中生有随意乱加,而是要增加原文中一些虽无其词却有其义的词。

增词译法实例如下。

After the football match,he still has an important meeting.

在观看足球比赛之后,他有一个重要会议去参加。(增加动词)

As he began talking,words poured out.

他一开讲,就滔滔不绝地讲个没完。(增加副词)

Day after day,she does the same:washing,sweeping and cooking.

她日复一日地做着同样的家务:洗衣服,拖地板,做饭。(增加名词)

(四)省词译法

在翻译过程中,有时直译会显得文章拖泥带水,甚至画蛇添足。这时就需要把原文中需要而译文中不需要的词语省去。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增词译法中的规律反过来就是省词译法的规律。

省词译法实例如下。

You can never tell.

很难说。(省略人称代词)

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省略连接词)

His younger sister is an actress.

他的妹妹是个(女)演员。(省略不必要的词)

(五)重复译法

英语语篇的衔接主要依赖代词、助动词或同义词替换,一般情况下避免重复的出现,这是英语表示衔接的特点;而重复原词,不用代词替代原词则是汉语表示衔接的特点。重复在汉语语篇中十分常见,是语篇衔接的一种主要手段。这就要求考生们在翻译一些句子时结合汉语的表达特点,使用重复译法更好地传递原文的意思。

重复译法实例如下。

Let us revise our safety and sanitary regulations.

我们来修订安全规则和卫生规则吧。(重复名词)

You should help her since you have promised to do so.

既然你已经答应帮助她就应该帮助她。(重复动词)

Happy family also had their own troubles.

幸福的家庭也有幸福家庭的苦恼。(重复代词)

(六)转性译法

转性译法是英译汉经常要用到的技巧方法。所谓转性译法就是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译文语言的习惯进行词性转换。如:把原文中的名词转换为动词,把原文中的副词转换为介词,等等。词性转换的翻译方法很多样,关键还是在于怎样翻译得通顺流畅。

转性译法实例如下。

The railway ticket is valid for two days.

火车票有效期为两天。(形容词译成名词)

He is physically weak, but mentally sound.

他身体虽弱,但思想健康。(副词译成名词)

I am certain I saw him.

我肯定是见过他了。(形容词译成动词)

He will be heartily welcome if he comes to visit here.

要是他来这里访问,他将受到衷心的欢迎。(副词译成形容词)

三、应试技巧

在段落翻译一题中,有些考生在遇到些生词或长句时往往会出现紧张心慌的情况,那么这时考生需要稳定情绪,可以根据文章的通篇意思,努力猜测含有生词句子的意思,巧妙地跳过生词或试着寻找其他比较符合其语境的词语代替,以保证翻译出来的文章顺畅。当然,这样的文字有可能是不准确的,但可以体现考生对整段文字的理解,不至于使译文支离破碎,对于成绩是有益无害的。

由于句子翻译一题设置的是多项选择题型,这就要求考生首先快速阅读题干,了解句子大概意思,再默念四个选项。在默念的过程中,考生很容易发现哪一选项是符合汉语说话习惯的,而哪句是特别别扭的。往往感觉别扭的那项就不是最佳选项。这样,考生就可以排除部分选项。通过对比某一单词的不同翻译,找到其在当前语境中最准确的表达,正确答案往往就迎刃而解了。

四、结语

翻译是能够考查一位考生英语综合素质的题目。在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A级要求考生掌握3400个单词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B级要求掌握2500个单词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因此,考生们在备考中首要前提就是建设必要的词语库。只要打好基础,熟练掌握上述翻译理论与应试技巧,临场沉着冷静,翻译这一看似不易得分的难题,其实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高三历史教学 复习活动 复习技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高中教学紧密相连的高考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高考在题目设置、考察目标、题型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高三历史复习阶段如果依然采取过去那种题海战术,必然行不通。因此,在如今的新课程大潮下,我们一定要根据新高考的新要求,在开展历史复习活动的时候结合当前新的实际,注意复习技巧的有效运用,以增强复习活动效果。

一、认真研究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不仅是师生备考的重要依据,更是高考命题专家命题的基本依据。因此,要想搞好高三历史复习工作,更好地迎接高考,就必须在复习之前认真地研究考试大纲。通过研究考试大纲,了解考试的具体范围,考试内容的增减情况,尤其是要注意新的题型的变化,通过研究考试大纲,及时把握高考的最新动向,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二、系统复习,夯实知识基础

进入高三以后,第一轮的复习主要就是对以往的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复习,可以说,系统复习阶段是整个高三复习活动的基石,如果系统复习阶段基础打得牢靠,会为接下来的整个复习工作取得成功发挥明显的作用。因此,在系统复习阶段,我们一定要舍得花大力气。在整个复习环节中,系统复习阶段往往是最为枯燥和乏味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重复之前的知识点占据整个复习工作相当大的分量,由于都是一些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缺失学习新知识的新鲜感,自然容易产生沉闷乏味感。同时,与新课讲授相比,在复习课上,内容量往往比较大,学习的紧张感要高于新课讲授阶段。因此,对于学生来说,第一轮的系统复习往往是比较难熬的时光。虽然在系统复习中,复习旧知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我们并不能把系统复习阶段简单地理解对旧知识的重复,否则将导致复习活动陷入误区。在系统复习阶段,除了传统的教学重难点是我们需要重点复习的部分外,还要注意帮助学生扫除一些之前教材中的学习盲区,使得复习更加全面。除了复习的全面性外,在系统复习阶段,还要注意对教材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在第一轮的系统复习阶段,我们都是按照历史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复习活动的,因此,我们就可以在每一单元复习结束以后进行单元总结。通过总结,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组合成一个个的模块,使得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更加明显,从而不但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更提高复习效率。

三、专题复习,深化理解和掌握

通过第一轮复习,可以帮助学生把丢掉的知识重新捡回来,并进行一定的整理,从而使得基础知识更加扎实。然而,仅仅基础知识扎实还远远无法满足高考的要求。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往往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因此,进入第二轮复习以后,就要注意对第一轮复习形成的知识模块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开展专题复习。很多时候,为了使得知识专题更加整体化,我们可以突破第一轮复习中的章节限制进行跨章节的整合。例如,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无论是古代历史还是近现代史,无论是人类社会的哪个阶段,在教材中都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民族、外交等方面进行阐述。在第二轮复习阶段,我们可以跨章节,打破时空的限制,把每个部分进行纵向的总结,横向的比较,如分类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通过对原有知识模块的突破和重组,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综合复习,提高综合能力

如今的历史高考都是以文科综合的形式开展的,在考试的过程中,往往是同一个材料从政治、历史、地理这三个角度入手,因此,在历史复习的阶段,一定要注意综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对于一些跨学科的交叉点,教师在进行复习的时候一定要重点关注,因为这部分内容往往是高考综合中最容易涉及的问题。通过综合性的复习,可以把政治、历史、地理这三门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迅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是高考进行文综改革的重要目标。

五、关注社会热点,重新回归教材

高考是一个最具时代性的考试,纵观近年来的高考题,每一年都是结合当年的社会热点进行命题,这也是基于把课堂同社会连接起来的目的。因此,到了高三历史复习的最后阶段,教师就要注意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入手开展适当的训练活动。教师可以在这个阶段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对于那些涉及政治、历史、地理这三大学科的热点,教师尤其要重点关注,因为这就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问题。到了临近高考阶段,除了要多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外,重新回归教材也是非常必要的。经过前面的几轮复习,很多学生可能已经很久没有碰过历史教材,这其实是一个复习误区。每年高考中,都会出现一些基础知识的失分重灾区,这就是忽视教材所造成的。因此,在最后阶段,一定要注意重新回归教材,进一步地扎实基本功。同时,在回归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与教材复习相结合,这样才能够让教材复习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

人们常常把高三复习阶段视为高考冲刺阶段,其实这个形容在我看来并不恰当,高三这个时间段说长不长,但说短也不算短,如果进入高三以后,一味地蛮力冲刺,很难达到好的效果。在高三复习阶段,必须讲求一定的策略和技巧,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既要以高考为依据,又不能被高考所束缚,这样通过几轮的复习,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质的飞跃,收获高考成功的果实。

参考文献:

[1]曾文锦.高三历史复习策略[J].黄金时代(学生族),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