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范文

时间:2023-08-18 17:4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篇1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现;生活化教学;有效途径

初中生物学科来源于生活,并且与生活息息相关。该学科涉及到生活多方面的,因而教师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生活实践教学,合理的渗透教材建立与生物学科之间的联系,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气氛,改变课堂的枯燥无味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时,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情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找到学习生物学科的动力。

一、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同,要想打破传统的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找准时机与学生互动,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应试教学模式。高效课堂需要师生与教师共同努力,同时在课堂上需要教师尊重学生,共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不仅是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生物学科的知识技能,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的结合教材知识,找到教材与生活的联系点,从而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气氛。比如在教学《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课本的知识,然后选择学生喜欢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利用多媒体介绍该动物的结构层次,比如小狗、小猫、兔子等动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理解生活与生物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得生物课堂别具另一番风味,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学习生物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学会合理的把生物学科的知识合理的利用到现实生活中,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挖掘生活化教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初中生物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那么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与生物学科之间的联系,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与生物教材知识巧妙的联系在一起,合理的挖掘生活化教材,从而达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挖掘生活化教材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现状以及对生物学科的接受能力,然后再把生活化教材与教学资源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是丰富课堂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比如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衣服变黄或者是沾到血渍可能就很难洗得干净,那么就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日常生活的小常识,比如说可以采用加酶的洗衣粉清洗就很容易洗干净。又如在教学《植物蒸腾》这节课的相关内容,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名言“大树底下乘凉”作为讲解的内容,首先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到大树底下乘凉,原理是什么?加入学生解释不出,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进一步分析该原理,即:植物在蒸腾时会有水变成水蒸气,在这个过程中,水要变成水蒸气就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那么树底下的气温要比其他地方的凉。这样一来想,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内容就了解得更加深入,同时促进学生学习。

三、布置生活化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习的科目众多,比如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等等科目,如此一来就给学生学习带来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对于课后作业,假如每个教师都布置一道作业,那么学生就会反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反而让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构建生活化的教学任务,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布置生活化的教学任务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比较新鲜的作业形式,可以让学生对生物学科重拾兴趣。比如说在教学《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节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每天所吃的食物进行研究,分析所吃的这些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课本上找不到的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在学生认真分析研究的同时,学生养成了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对学生在日后的学习有利无弊。

四、生物实验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物离不开实验,没有了实验这门学科就没有了灵魂。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教育的进步,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穿插生活化的实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设计实验方案时,首先需要吃透教材并且设置好每一节实验课的教学目标,其次把实验与生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方案。比如说在教学《植物的嫁接》这节课的内容时,我们对仙人掌都有一定的了解,因为它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植物。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仙人掌易存活的特点,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让每个学生都嫁接一个仙人掌,在半个月之后统计出嫁接仙人掌的存活率。通过这样实验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体验到动手做实验的乐趣,同时还能够充分体会到该学科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那么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更应该多多的结合生活教材让学生动手做更多的实验,为学生更好的学习生物学科打好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自然是我们学习和探索的重要对象,同时大自然生物具有无穷无尽的奥秘,值得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因此,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的奥秘性,把大自然与生物学科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并且学会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不仅是实现学生提高应用能力的方法,同时也能有效的促进学生提升各方面的生物知识技能。

参考文献:

[1]陈远辉.实现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35):249-250.

[2]江伟伟.生物课堂与生活同在——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实践[J].文理导航,2014(17):72.

[3]缪辉萍.例析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以“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例[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4(5):35-36.

[4]张秋梅.生物课堂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探索[J].教育(文摘版),2017(1):67.

篇2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教授;应用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引言:

我国的生命学科建立相比于其他学科来说比较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探索,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就。同时,分子生物学科也成为我国比较重要的前沿学科之一,为我国的生命学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生物学科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么学科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后续的其他学科学习也有着很大帮助。作为很多专业的必修科目,学生在学习分子生物学时一定程度上会感觉到这门学科的困难性。所以在教学技巧上我们要讨论如何提高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理解,同时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这么学科的兴趣,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1. 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属于生物学科中比较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比较难理解的一门课程,所以学生在学习中以及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中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认识:很多学生对于分子生物学科的认识度不高,认为这门课程比较难懂,而不去学习,没有认识到这是一门作为后续学科的基础学科,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 教学内容:现在很多国内开设分子生物学的院校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及主线的确定上都没有达成一致,存在很多种类型的主线编排模式,层次不齐。

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上,主要都是采取填鸭式教育方式,没有给学生更生动、形象地描述出这门课程的精彩所在,让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去学习,教学方法也显得很单调,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4) 其他问题:还有诸如实验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师资水平有限以及给予学生的实训机会较少等诸多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效果。

2. 采取的教学改进措施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基础之上,分别提出了应对以及改进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于我们分子生物学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

2.1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以及制定教学方式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教材的选取中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很多学生在接触分子生物学之前并没有太多的预备知识,所以考虑到这一点,在教材的选取中,一定要做到难易适中,教材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以及学习的信心。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科学化。本门课程最开始面临的比较晦涩的问题就是教学学时和实验学时的安排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分子生物学与越来越多的学科产生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现象,这也导致很多学科与分子生物学科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复性。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只要把握两个要点就能够将教学内容合理进行安排:

其一是重点内容要突出。尽管很多学科与分子生物学科在内容上有所重合,但是在重点内容上还没有其他学科渗透进来,所以突出重点是主要应对策略,而分子生物学中很多基础问题,譬如"核酸结构"、"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等问题上在很多生物相关学科中都有涉及,在本门课程中只需要简单复习即可。

其二就是要求教师提炼出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知识点,将学科知识的重复点淡化,而在有限的学时内,要多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一部分新概念,提高课程的授课质量。

2.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尤其是对这些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来说,兴趣甚至堪比一把打开学科的万能钥匙。从表面形式上来看,我们只是给学生传授一门新的学科,但是从深层次来看,我们培养的其实是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只有兴趣使然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科研中,取得一定的成果。

2.3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提高授课的质量,我们就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在有限的学时中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是现在提高教学效率比较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内容丰富、应用性强的学科,在亚显微分子水平上有着很大的运用。而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很直观地看到,可以教学起来比较抽象,单凭教师一张嘴是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点,能够让抽象复杂的内容在多媒体课件中更加具体化和简单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同时,建立相关的网络资源库,让学生在课后可以拓展自己对本课程知识范围的拓展,也能帮助学生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

2.4科研带动教学

实战是对我们所学技能最好的考验,而科研就是分子生物学科中的实战。对于学生来讲,课本的知识理解地再深刻,与实际操作都有着一定差异,而分子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一定要通过让学生参与科研任务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通过自己发散思维的加工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体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我们教授分子生物学给学生最终的木笔是要培养出有着娴熟操作能力以及具有创新思维的科研工作者,所以分子生物学科的科研任务,教师要选择一些简单但是能够将学生所学知识运用的来让学生参与进来。同时,也可以通过拨出一定科研经费,由教师带领学生,让学生体验整个科研的过程,包括立项、试验阶段以及到最后的答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个引导帮助的作用。同时,科研带动教学的方法也能够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2.5改革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分子生物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理论教学成果的延伸,而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实验教学部分尤为重要。

在实验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只是教给学生基本的实验过程,而实际的操作过程由学生自己去动手实现。学生在这个实验过程中能够体验到获得成果的乐趣以及通过实验掌握一项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实验中的突发问题,教师也可以交由学生自行解决,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加记忆犹新。

3. 结语

对于国内各大院校在分子生物学中表现出来的若干问题,上述办法通过在部分试点院校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要明白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以及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联系上需要更加紧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还需要通过自身的经验不断去改进本门课程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把我国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秦新民,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10(13):531-532

篇3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现状;策略;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7-068-1

一、中学生物教学现状分析

(一)目前的考试制度使得中学生物教育有点偏离素质教育

高考实行文理分科,部分学生不再学习生物,部分省、市高考实行小综合或大综合,生物也只是会考,或生物学科分值也低。就此,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较以前差的甚远。

再说中考,全国可能只有瘳瘳无几的几个省市把生物学科纳入中考成绩,部分省市中考考了生物,分值少得可怜。这样的考试制度,使得中学教育失去了应有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二)部分领导“行政化”意识,使得中学生物教育被边缘化

1.师资分布不合理。大部分中学合格生物教师不足。农村中学很缺乏,学非所用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些本、专科毕业的生物教师因基本素质较好,而改教化学或其他学科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据统计数据看,全县中学生物教师的专业达标率不到60%。

2.师资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中学在福利和其它待遇上有明显差距,导致农村中学教师的流动性大,相当一部分生物教师或调离战线,改行跳槽,或另起炉灶,改教它科,或校内易岗,干些杂事。

3.生物课时量不足。相当一部分学校领导对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生物学科标准课时量不予开足,他们认为,生物是“副科”,有时,还将不足的生物课时分别搭配给部分主科教师充实周工作量。

4.生物课节分配不平衡。部分学校对生物课节分配不平衡,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绝大部分的生物课节被挤在上午三、四节和下午七、八节,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

(三)教师自身教育观念滞后,教法陈旧

1.教研氛围不浓。由于老师有副科意识,自然而然上生物课的教师就少了;再者,几个教师中本身就有不是生物学专业毕业的,教研氛围不浓;有时也是走过场,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2.教学模式陈旧。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体现学科特点,照本宣科、满堂灌的现象极为普遍。教师的提问、问题的难易度、作业的量与度只能照顾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题型缺乏变化,不善于激发大多数学生的思维。

3.常出现一些知识性错误。有些生物老师由于是非生物专业毕业的,再加缺少教研,备课不充分,所以上课时对生物知识内容自己认识不足,理解不透,常会出现一些知识性错误。

(四)学校的“绩效考核”失衡,使生物教育的发展后继乏力

有些学校生物教师被校内排辈为“老弟”,课时奖金无“额外”,住房评优是“编外”,考核晋升属“候补”,评优排序为“等外”。这对生物教师良好的教学心态构成莫大的冲击。在期终评先方面,部分学校领导时常扮演“重主轻副”的角色,对主科教师的“巨大贡献”高唱赞歌,以突出重点,达到“扬主抑副”的评先目的。

二、如何使生物教育走出困境

(一)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尤其是在学校领导和师生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生物学科的正确认识,摒弃“副科”意识

一是生物学科在开课、教学质量、硬件建设等方面要纳入年终综合考评,促使学校建立健全一套比较科学的激励机制,调动现有生物教师的积极性;二是生物教师在业务进修等方面享有一定的优惠条件,在评先评优方面确保与其他学科同等对待;三是加强调控职能,合理配置师资,毕业分配、在职教师的调动都要符合师资优化的原则。

(二)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有一个适合接受生物学知识的理想途径

1.集体备课。建议县级每年各组织3次—4次、学校每年组织6次—8次集体备课活动,请有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主讲,分析教材特点,提出教法和学法的建议,帮助青年教师提高备课的能力。

2.成立学科中心教研组。由教研室组织部分城内教师和乡校选派的部分农村骨干教师,每学期深入到1—2所学校听课、评课、讲课,了解教与学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其调整教学,促使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尽快提高。

3.定期举行优质课和教学论文评选。建议县级定时举行学科优质课和教学论文评选。此项活动能有效地调动了教师钻研教学规律、及时交流和总结教学经验的积极性。

(三)理论联系实际,建立生物学“知识—技能—应用”三合一的教育形式

1.创设“生动课堂”。教师要不断地积累生动的生物资料、图片。锻炼自己的语言,力争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塑造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

2.增加“乡土意识”。中学生物学既是一本很好的国情教育读本,又是一本可揉进乡土生物教育的好教材。我们可结合身边的乡土资源、农业、人口等直观性资料来分析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业综合开发、人口与计划生育等问题,增强学生的“乡土意识”。

3.走进“第二课堂”。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大胆地让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或作物栽培、动物饲养,并对当地工业、农业、牧业、渔业等产业部门及环境问题进行观察、调查、预测等,使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学到知识,增加兴趣。

三、中学生物教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学生物学教学的任务是:普级和提高公民的生命科学素质,使广大青少年具有从事社会生产、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和能力,树立生命科学的观点,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态度,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生物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影响21世纪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学科。近二十年来,世界各国已充分认识到生物技术在高科技领域中的特殊地位,并予以高度重视;我国也已把生物技术列入“863”高科技计划,作为重要研究和优先发展的课题,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生物课堂 激发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兴趣,是指积极探研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主动性,巩固和掌握知识的程度。传统教学中,呆板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听得疲惫乏味,失去学习生物的兴趣。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变“苦学”为“乐学”,这是关系生物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绪论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优秀教师特别讲究绪论艺术。以教师的出其不意,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并促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是非常重要的。选择导言作为互动点,其理就在于此。而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能否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

教师把教材中的绪论部分的内容上好,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绪论是全书内容的开始,教师在备课时,要准备丰富有趣的生物知识材料以激发学生对生物这一学科的兴趣。例如介绍当前生物学的发展趋势时,可联系实际介绍“组织培养”“杂交育种”“基因组计划”“克隆”“转基因食品”以及生物学科研成果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生物学科研成果创造的经济效益等,进而介绍生物学科知识的重要性。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对生物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学科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生物学科是理科综合科目之一,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知识联系,比较容易利用学生原有的兴趣爱好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例如应用光谱波长解释叶绿体中色素的作用;应用数学概率、排列组合解决有关遗传规律的计算问题;应用水的电解来区别水的光解等。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跨学科知识的深化和思维空间的拓宽,增强学生的学科综合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利用实例激发学习兴趣

联系实例说明理论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可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通俗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其二能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有用,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三大物质的转化”时,提问:“为什么人变胖容易,而减肥却很困难?”对这个问题学生十分感兴趣。由此进一步提醒,人体内糖类大量转化为脂肪,而脂肪只有少量转化为糖类。又如讲到遗传知识时,课前导言提问:“双亲为双眼皮,为什么会生出单眼皮的孩子?”“A型血和A型血的人结婚,会生出B型血和AB型血的孩子吗?”这就引领着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走进了神秘的遗传学世界里。学习生态学的有关知识时,提问:“为什么植物能防止水土流失?”再联系实际举例或亲自示范:在一块草地上,泼上一桶水,不见有泥沙被冲走;如果把草除去,再泼上一桶水,就看见有泥沙被冲走。把理论知识具体到学生身边的实际,使抽象知识直观化,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四、用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有效地刺激学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

1.利用口诀、顺口溜增强记忆

对一些较难记忆的知识点编上一段口诀、顺口溜让学生记忆,这样不仅能提高记忆的效果,而且能激发学生对看似枯燥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例如记忆“外、中、内三个胚层各发育成的器官”,便编成顺口溜。外表神感,内消呼吸、肝和胰。即:外胚层发育成表皮、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内胚层发育成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还有肝和胰,其余的器官就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由此减少了学生的记忆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俗语引发学生思考

在课堂上,适当地应用一些俗语,也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可用“橘生淮南则为桔,橘生淮北却为桔”“大树底下好乘凉。”等来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用“无心插柳柳成荫。”来讲明无性生殖中的营养繁殖;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遗传现象;用“一树结果,有酸有甜。”来说明变异现象;用“一山不容二虎。”来说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用“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来说明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等来说明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和捕食链的特点;用“打一次雷等于下三次肥。”来说明闪电能合成含氮物质;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来说明植物的胚乳先于胚发育等。

五、讲解时事激发学习兴趣

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导入教学;导入语

好的导入如同桥梁,串联着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好的导入如同序幕,预示着接下来的与结局,好的导入还能起到诱发思维,先声夺人的作用。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就像一粒小石子,虽然小,却可以击中学生的“心湖”,激起多多涟漪,形成“一波才动万波随”的局面。因此,教师在导入时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为新课搭桥铺路,引导学生由已知过渡到未知,为探讨新知创造好的开端。可以说,“导入”这一环节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发挥着举足轻重之作用。在此,笔者结合实践教学,列举利用诗词导入能加强情感教学,体现生物学与其他科目紧密相连,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从观察实物和教具的方式导入新课,以培养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导入支点,实现教学目标,实验操作、设置问题导入新课等几种导入方法,旨在提升生物学科的教学效率。

一、利用诗词导入能加强情感教学,体现生物学与其他科目紧密相连

生物教学中,适当运用诗歌导入新课,即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思维得到启迪。例如,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导入新课。这里的“插柳”主要指的是无性生殖中的哪种生殖方式呢?这样很自然地导出“扦插”有关的教学。再如,可利用少年时写的一首“咏蛙”诗词“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导入“两栖动物生殖与发育”的相关教学内容,既生动又形象。再如,在学习“生态系统”内容时,可以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谚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学到新知,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学生也能乐在其中。生物教学中利用诗词导入既生动又形象,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埋下伏笔。为接下来整堂课的高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导入教学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从观察实物和教具的方式导入新课

一节新授课,一般包括导入、讲授、巩固等环节。作为“序曲”的导入在新授课中非常重要。在生物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运用实物、标本、挂图或者模型等直观教具导入新课,能够使学生通过视觉刺激心领神会,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述“骨的结构”时,先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演示纵剖的长骨,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要提出观察的重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骨端与骨中部的结构是不是一样?长骨骨质的外面有什么样的结构呢?骨髓腔中有些什么物质呢?这种导入是让学生在观察实物的过程中既能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又能突出新课的重点,很自然地为讲解新课“长骨结构”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这样一来,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就自然而然地被引了出来。

三、以培养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导入支点,实现教学目标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一个有效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兴趣,生物不同于其他学科,生物学科更注重学生是否学到了生物的本质属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种素养主要包括生物知识以及学习生物时的精神品德在内的各项内容。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高瞻远瞩,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例如,在学习《血液循环》内容时,就可引导学生进行挑战实验,可结合一小孩哈维发现血液循环的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小哈维对解剖科学有严谨研究精神和科学态度,进而开始的一系列发现和实验。待故事讲完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去发现和再现哈维的实验过程,鼓励学生去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最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研究态度,提高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

四、实验操作、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以实验为基础是生物学科的一大特点。在生物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去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可增长知识,又能学到技能。例如,在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节内容时,生物教师可用“膝跳反射实验”将新课引出来。上课时,将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课本中的膝跳反射实验,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察到的现象并且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接着,教师再讲述: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它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那么,神经调节又是如何进行的呢?通过问题导入新课。再如,在学习 “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内容时,可采用植物细胞吸收水分的实验引入新课。先要求学生在课前用新鲜的萝卜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在教学时让各组推荐出的学生代表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且说明为什么一根萝卜条硬挺变大,而另一根萝卜条却变软变小了。通过这个实验很自然地引入新课“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把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思维调到最佳状态,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平常得好好去寻找它。”在生物教学中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对联引入、对比引入等,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始,这些导入都起着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带入情境等作用。精心设计导入,能勾闪着学生有神的目光,引舞着灵巧的手足,萦振着颤动的耳膜,叩响起学生智慧的音符,激起情感的浪花,还能使生物课堂教学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小毛,肖霞英.让幽默点缀生物课堂.中学生物教学,2006(1-2):39.

[2]姚铭洋.解析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创新[J].中学教学参考,2010,35.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文科;理科;教学体会;应对策略

一、文、理科生物学习目标差异

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教学被分为三大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和三大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和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这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六大模块。文科生只需要学习必修三个模块,应对的是学业水平考试,高考不考。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不是学生的学习的重点,虽然教学要求降低,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和学习重点偏移使得生物这一理科的教学面临一定的教学困难。理科生除了学习三大必修模块面对学业考试还要学习选修模块来应对更大难度的高考。

二、高中生物目前学习现状调研

生物学科经历了由72到90分的一个过渡段,尽管高考生物分数加重,但是五年来的生物教学经验告诉我高中生普遍对生物学科兴趣度不是很高。生物对文科生来说,不参加高考,仅仅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就可以.所以学生普遍对生物这门课程不重视,大部分学生上课不听讲、睡觉、开小差。文科生一般会在下半学期努力背背书、记记知识点来应付学考。生物对于理科生来说,由原先高考72分升至90分比重有所上升,但是对于理科生来说,他们依然普遍认为生物学习很简单,单存理解为背诵记忆知识就可以了,在思想上就对生物这门高考科目轻视进而就会决定行动上对这门课程付出多少。曾经我专门做过晚自习调研,一个月之内我选择15天看晚自习,有时候值班会去进班看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进班调研时候,学生们普遍都在做数理化英作业,学习或者完成生物作业同学很少,有时候发现一个班一个都没有做生物作业的,有的同学甚至连续三节晚自习都在一门课上,这样严重偏科现象导致成绩不理想。

三、课程自身特点分析来了解学生学习动态

生物这门课,在学生眼里觉得比较简单,有点理科偏文,文科偏理状态,所以思想上不重视及行动上付出少是学生学习生物和有效提高生物成绩的一道障碍。考试后学生们也有普遍反映“老师我上课都能听得懂但是考试做题或者平时练习时就不会或者有困难”,实际上我认为生物这门课是这些高考科目里面最难学的一门课程。首先它不像数理化那样知识结构单一,考哪块就是那块内容与其他内容或类型牵扯不大,而生物恰恰相反,知识点多、杂、细,一个知识可能考到初中也可能牵扯到大学知识,甚至作为任课教师都难以解决的问题,覆盖面极广。其次生物课程偏向于理解记忆方面,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这也就是学生平时也很用功但是成绩不理想原因之一,也就是说与另一高考科目《语文》有很大的联系,我每次考完试后,都会将语文成绩与生物成绩比较,80%的同学如果语文成绩很好,他的生物成绩也不会太差,这也就是理解加记忆共同结果,所以学生们要学好生物这门课程还是需要下足一番功夫的。

四、文科生与理科生共同生物兴趣爱好

对于文科生与理科生他们共同爱好就是《生物实验》,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学生,都对生物实验带有浓厚的兴趣,这一点很好。这对于提高自主创新学习和做事探究的能力很有帮助。在这里我提倡凡是能开的实验尽量都开,学生是很喜欢做实验。

许多文科班生物教师嫌实验课麻烦,不好组织而放弃了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直接在课堂将原理过程和结果、考试考点告知学生,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渴望能到实验室去做实验或动手操作,其实无论文理科学生都对生物实验有较高的兴趣,通过实验可以让学习效果更佳。例如观察洋葱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通过小组合作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形成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样极大提高了学生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很有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则应重视实验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缺乏条件则可现场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分析思考。

五、如何应对文科生物教学

1.师生关系要融洽.大部分学生不是很喜欢学习生物,所以有些事情老师应该以一个理解的态度去谈,而不是劈头盖脸一顿训斥.否则有些不想学习,会故意不听课给你捣乱.还要多与学生沟通、聊聊人生目标,让教书育人贯穿整个教学上,学生感到这个老师不错,上课认真听课的人数也就会多了。

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方式;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75-01

生物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科学课程,新课程的理念是要求注重较好较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更有效率的学习生物。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首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改变过去"填鸭式教学"的办法,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显得更加得心应手。

1.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要想转变生物的教学方式,不仅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高中生物相比初中生物而言,其学科特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渗透联系也比较紧密。生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在授课时也应当注重提高自身的生物专业素养,通过自己游刃有余的专业讲解,来帮助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生物这门课程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枯燥,为了让学生摆脱对高中生物的畏难情绪,教师特别需要通过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存,使学生明生物的趣味性所在。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生物这门学科的学习。

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避免陷入"填鸭式教学"的误区。传统的生物教学往往容易走入单纯的以生物教师讲解为核心,学生听不听课教师都无法很好地把握情况,学生听不懂,或者觉得生物课枯燥,往往就会对生物这门课丧失兴趣,进而变得学不好生物。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这门学科的兴趣,高中生物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取活跃课堂的教学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将高中生物分为几个模块,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负责相应的生物模块,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引导学生进行生物自主学习的方式,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继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素养。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多读趣味性的生物书籍。正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发展和转变的重要时期,趣味性强的生物刊物或者书籍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开掘学习生物的潜能,促使学生学会思考生物问题,帮助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如何解决生物问题。此外,教师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课堂趣味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设置趣味性的生物问题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是十分有帮助的。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高中生物这门学科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高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忽略对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高中生物教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概念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消化在课堂上的知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挖掘高中生物的学习潜能。因此,培养高中学生的生物动手实践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高中生物教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需要重视实验教学。高中生物这门学科有其学科的特殊性,相比初中生物来说,高中生物的实验变得更多,并且生物实验变得更为逻辑缜密,细节也更为突出。例如高中生物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可以将各类生物实验分组,为学生系统的进行实验奠定基础。教师可以根据生物实验的共性及特性将实验分为观察类实验、调查类实验、鉴定类实验等,将这些生物实验分为几个不同的专题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系统的进行专题实验训练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物实验的核心所在,为培养高中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除了让学生进行实验外,还需要教师为学生讲解实验的要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生物实验是按一定程序进行的逻辑严密的实验,一旦某个程序出现了错误,就容易导致生物实验结果偏离目标值,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强调按步骤进行实验的重要性。例如调查类实验的一般步骤是:首先确定好实验的课题和实验的方案,其次需要制定好相应的实施计划,在制定好生物实验计划后,对实验结果进行缜密的分析,此次实验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还需要给出实验的建议。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时,需要对学生强调按步骤进行实验的重要性,这有利于确保生物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对于培养高中学生的生物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高中生物教学要转变教学方式,还需要教师在授课时注重将生物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实际事例相联系,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如果教师在授课时只是照本宣科,按照书本上的知识理论一页页的往下讲,学生很难从中获得感性的理论认识。因此,高中生物教学要转变教学方式,还需要教师注重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需要高教师关注生活实际与生物学科的共性。高中生物的知识包罗万象,一些知识概念与人们日常的生活联系是非常紧密的,高中生物教师应当敏锐的抓住这一点,将理论与实际联合起来,巩固学生的故有认识,加深学生的相关印象,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概念的理解和吸纳。

篇8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对策

引言

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实施新课改,但是很多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对新课改倡导的生物教学方法缺乏正确认识,仍然采用自导自演的方式给学生灌输生物理论知识,这样的课堂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提不起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这种现状急需改变,要求教师在思想意识方面有所转变,要求高中生物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有所改变,不再只是追求成绩的教学目标,需要树立素质教育目标。高中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生物教学各个环节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重视生物实验教学

高中生物学科的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形成的自然学科。任何自然学科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创新基础上。创新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因此教师应该重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课本上的实验操作过程,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让学生提一些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问题,从而总结实验规律得出实验结论。此外,教师演示完成后,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包括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实验和总结实验结论。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整个实验过程中的信息和数据进行记录。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只起辅助和引导作用,整个实验过程都由学生亲自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任何问题,都需要学生自己解决,这就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和钻研,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学生以后探究生物知识是非常有利的。

2.通过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学生创新的前提。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和启发。教师可以提出一个生物问题,让学生从不同层次和角度思考,从而找到比较合理的答案。例如:给学生讲“胰岛素的作用”时,可以向学生提问“糖类在肝脏内的利用过程和胰岛素有何联系”?这些问题都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启发性,有利于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此外,教师提问这些问题时应该重视创设科学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问题发生背景,不能将学生引向某一固定的答题方向,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

3.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实践作业

高中生物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征。教师在课堂上讲课能解决生物理论教学问题,同时让学生操作一些实验。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在课堂上操作的实验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关于课外实践的作业。学生通过课外实践,可以更透彻地理解生物理论知识。通过设计操作一些和教材内容相关的探究性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知识内涵和外延,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设计和操作实验过程中加入创新元素,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总结规律。整个探究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外探究结果与其他学生分享,让学生在彼此学习和交流过程中获得进步。

4.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适宜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更好地落实教学活动,促使各个教学环节顺利实施。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消除拘束感和紧张心理。只有学生在彻底放松的状态下才能发挥自身创新潜力。需要教师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如果学生出现疲倦或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和课程相关的笑话、故事等,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被激发出来。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科学的抽象性和复杂性较强,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学好生物学科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生物基础知识,而且要尽可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文章从“重视生物实验教学、通过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实践作业、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等方面探析高中生物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研究对高中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何兰平.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J].学周刊,2013,06:154.

[2]周燕莺.浅析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244-245.

[3]马灵轩.对高中生物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才智,2013,23:170.

篇9

【关键词】高中生物;创新思维;学生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生物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高中生物接近生活,学习高中生物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创新精神。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人结合高中生物教学的特点,探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1.高中生物教学特点

自从新课改以来,各学科的教学任务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高中生物也不例外。同时由于生物学科的特殊性,又与其他学科存在不同之处。高中生物与其他学科相比,相对较难,许多都是生活中不常接触到的东西。并且许多知识内容比较偏,比较难以理解。新课改之后大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要求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认识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对我们的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性思维提出了新的要求。

2.高中生物教学培养创新性思维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发展的进行,社会正在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产力加速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传统方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社会的需求。过去的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懂得照本宣科。面对新社会新的需要的时候却不懂的变通。不懂得用创新的思维去解决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全面的培养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人才的培养首先就是从学校开始的。所以从学校就要开始加强对创新型思维的培养。

3.高中生物教学培养创新思维的策略

3.1注重生物课堂教学特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高中学生对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但是由于高考科目多,难度大,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偏科现象,而对生物学科忽视。因此,培养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是非常必要的。学而有用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不仅要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生物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而且还要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运用学习的生物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问题。其次,教师备课时,既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特点,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讲课时,既能针对性地讲授理论知识,又能生动地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再者,注重实验课教学,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通过实验,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的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开展课外科技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3.2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灵活组织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优化设计教学内容和灵活组织课堂教学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我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解、引导、会用”的设计和组织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谓了解就是在上新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新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进入高二,学生才接触生物课程,初中的基础知识也大都忘记。加上课时少,学生不重视,又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采用一般的方法效果很差。因此,在上新课前,我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联系旧知识,提出一些与新授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对新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阅读新内容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能够对教材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听课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疑难问题,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引导就是在学生对新内容有了初步感知后,教师根据新授内容以及与旧知识的相互联系,由易到难帮助学生理解新的内容。在这个环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对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教师还要适当引导。对于一些浅易的知识,学生容易理解,教师可稍作点拨,一带而过,而对于一些难点或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挂图、实物、标本和板图等,给学生直观的认识。会用就是在学生对新内容有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联系现实生活,提出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这就是所说的学以致用。这样,既联系了旧知识又巩固了新知识,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最重要的是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3.3培养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尝试自主解决问题

问题意识不仅仅是“问问题”,“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认知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不断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由问题生成更多的新问题,更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尝试解决问题。要想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先让学生成为“主体”,不能用“灌输”或“复制”的方式教学,而应创设好的情境,或是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在运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增强探究问题意识;或是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批判,在“挑战权威”的过程中使他们的探究问题意识得以升华。

例如,我们在教学比较抽象的生物概念或规律时,就可以把学生引人生物学情境中,或是借助多媒体创设生动活泼的情趣,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帮助学生建立表象的同时,教师要做到 “能不说的尽量不说”“能不想的尽量不想”,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进去,描述看到的现象,鼓励学生总结其中的共性,激励学生探寻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画龙点睛。

篇10

1 教学中的插图、彩图是生动形象、使用方便的直观教材

现行教材插图的数量举不胜举,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其中有世界生物界名人的肖像;有珍稀动、植物图;有大到生态系统、小到细胞构造的图;有描述生物形态结构,揭示其发展的图;有展示生物丰采,挖掘生命奥秘的图等等。这些插图,幅腐生动形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好教材,是教学内容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教学中的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2.1 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对插图产生了兴趣,便能进入有意注意状态,进而又会产生探究其中奥妙的冲动;再这种冲动的驱使下,自然会去阅读有关内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由此而产生。

2.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人的智力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能使学生获的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并帮助他们理解本来不易掌握的知识。学习生物知识,离不开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不可能观察生物界,这就的依靠书中的插图。

2.3 唤起学生生活经验中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所学文字的意义,实现形象和语言的双重联系,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有关生物知识。

2.4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运用插图进行直观教学,可使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去感知所学知识的内容。指导学生看插图可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 再教师讲解,学生的感性认识便可以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形成生物学的各种概念,掌握生物学的各种原理。

2.5 开发学生的智力。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有分工的:左半球主管语言、计算、抽象推理等活动;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空间认识和辨别色彩、音响等,他们既各司其职又相互补充。教师通过插图的讲解,指导学生识图、读图、绘图和写图意等教学活动,可使学生的眼、耳、口、鼻等器官都用起来。经过长期训练,就会增强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联系,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3 教材中插图和彩图的使用

3.1 使用插图的时间和方法。

插图置于文字叙述中,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教师再备课时要认真考虑插图使用的时间和方法,到底是先讲教材后用插图,还是先用插图后讲教材;或是让学生先看图后提问,还是先提出有关问题,然后指导学生从图中找答案?如讲植物的个体发育时,插图应何时使用适宜?怎样用?利用此图应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我在备课时作了这样的安排设计:等讲完胚和胚乳发育后,先提出这样两个问题:(1)受精卵和受精极核,哪一个先分裂发育?依据是什么?(2)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哪一个先完成?依据是什么?然后请学生带这两个问题从中找出答案,接着继续提问:(1)胚乳发育刚完成时,胚发育到什么程度?(2)为什么胚乳的发育早于胚的发育?(3)其他植物的发育如何呢?这样的安排,不仅使用插图与文字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起到了插图起的作用,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利用插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一图代文,用文解图,图文并茂。

教师在讲授有些内容时可以以图为中心,让学生边看图、边读书、边听讲解。如讲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时,教师指导学生边看书上的插图,边阅读,边听讲解 ,既把知识要点既定位在图上又,落实到文中。这样学生便会在脑海里深深留下图中有文,文中有图的印记,从而牢固掌握知识。

3.3 重视插图与其他教学手段的结和。

强调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目的是要求学生重视并合理使用插图,并不排斥其他教学手段的应用,更不否认使用插图应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相反,运用插图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更能显示出插图的魅力,生命力。为此 ,我们常做到如下几中结合:

(1)挂图与插图的结合。教科书上的插图小,教学挂图大,板图显示局部内容,教学中可将三者结合起来使用。教师只要指点到位,讲的透彻,学生便能看的更清楚,听的更真切,因此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插图与模型的结合。让学生看的见,摸的着,这不但能使学生学的实,还能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插图与实物、标本的结合。如讲机遇的外部形态时,每桌准备一条鲫鱼,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摸,通过听、视、触等多种感觉,接受知识。讲授有关人体知识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看成"活体标本",边学、边对照,这样学生便学有兴趣、记有印象。

(4)插图与实验相结合。如讲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时,我先结合插图讲解有关知识,然后当堂做实验。这即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4 生物教学中的识图与绘图

4.1 关于识图的基本要求:

(1)要知道每幅图的名称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2)要弄清各部分的名称、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此图与其他相关图及文字内容的关系

(4)要加强识图常识的教育,如识别血管应让学生懂得什么血管分别流动什么性质的血液,插图中应分别用什么颜色表示。这可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4.2 关于绘图的注意事项:

(1)教师除要举例讲清注意事项外,还需对绘图中易出错的地方作必要的交待。如细胞质浓度的表示,染色质与核液的区分及画法等。做好这些工作,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绘图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