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8-18 17:4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离骚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离骚的知识点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
(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
(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
(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
(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
(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造谣,诽谤)
(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
(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
(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
(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
(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
(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
(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
①古义:荒唐。
②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2)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
①古义:善于投机取巧。
②今义:技艺巧妙
(3)改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
①古义:改变措施。
②今义:改正错误
(4)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①古义:处境困窘。
②今义:经济困难
(5)流亡:宁溘(kè)死以流亡兮
①古义:随流水而消逝。
②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
4.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2):谣诼谓余以善(动作名,的事)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
(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
(8)长:长余佩之陆离 (使动,使……加长)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
(2)唯昭质其犹未兮(固定句式)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
(4)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
(5)虽体解吾犹未变亏(被动句)
04
—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虽好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译: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这也是我心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也不后悔。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
(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译: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退隐了, 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译: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
(6)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译: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译: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佩带。
(8)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译:世上的清芳和污浊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9)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译: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
屈原离骚读后感品鲁迅之作,感慨万千;读冰心散文,细腻委婉;然而,屈原诗歌,给人留下的却是无限激情与对祖国的忠诚!
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民族节日,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
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的确如此,第一眼见到《离骚》二字,就觉得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书籍。果然,大约一看后,无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过书来表达的情感。反复斟酌后才略知一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
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离骚的构思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
篇2
一、静电场:
静电场:概念、规律特别多,注意理解及各规律的适用条件;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
1.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
2.库仑定律:
条件:真空中、点电荷;静电力常量k=9×109Nm2/C2
三个自由点电荷的平衡问题:“三点共线,两同夹异,两大夹小”
中间电荷量较小且靠近两边中电量较小的;
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熟记,特别是孤立正、负电荷,等量同种、异种电荷连线上及中垂线上的场强分布,电场线的特点及作用.
3.力的特性(E):只要有电荷存在周围就存在电场
,电场中某位置场强:
(定义式)(真空点电荷)
(匀强电场E、d共线)
4.两点间的电势差:U、UAB:(有无下标的区别)
静电力做功U是(电能其它形式的能)
电动势E是(其它形式的能电能)
=-UBA=-(UB-UA)与零势点选取无关)
电场力功W=qu=qEd=F电SE
(与路径无关)
5.某点电势描述电场能的特性:(相对零势点而言)
理解电场线概念、特点;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
特别是等量同种、异种电荷连线上及中垂线上的场强特点和规律
6.等势面(线)的特点,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其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距导体远近不同的等势面的特点?),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表面曲率大的地方等势面越密,E越大,称为尖端放电。应用:静电感应,静电屏蔽
7.电场概念题思路:电场力的方向电场力做功电势能的变化(这些问题是电学基础)
8.电容器的两种情况分析
始终与电源相连U不变;当d增C减Q=CU减E=U/d减
仅变s时,E不变。
充电后断电源q不变:当d增c减u=q/c增E=u/d=不变,仅变d时,E不变;
9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qU=mv2;侧移y=,偏角tgф=
①
加速
②偏转(类平抛)平行E方向:L=vot
竖直:
tg=(θ为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
速度:Vx=V0
Vy
=at
(为速度与水平方向夹角)
位移:Sx=
V0
t
Sy
=
(为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③圆周运动
④在周期性变化电场作用下的运动
结论:
①不论带电粒子的m、q如何,在同一电场中由静止加速后,再进入同一偏转电场,它们飞出时的侧移和偏转角是相同的(即它们的运动轨迹相同)
②出场速度的反向延长线跟入射速度相交于O点,粒子好象从中心点射出一样
(即)
证:
(的含义?)
二、恒定电流:
I=(定义)
I=nesv(微观)
I=
R=(定义)
电阻定律:R=(决定)
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U=IR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
=
路端电压:
U
=
e
-I
r=
IR
输出功率:
=
Iε-Ir
=
电源热功率:
电源效率:
=
=
电功:
W=QU=UIt=I2Rt=U2t/R
电功率P==W/t
=UI=U2/R=I2R
电热:Q=I2Rt
对于纯电阻电路:
W=IUt=
P=IU
=
对于非纯电阻电路:
W=IUt
>
P=IU>
E=I(R+r)=u外+u内=u外+Ir
P电源=uIt=
+E其它
P电源=IE=I
U
+I2Rt
单位:J
ev=1.9×10-19J
度=kwh=3.6×106J
1u=931.5Mev
电路中串并联的特点和规律应相当熟悉
1、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见下表):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两个基本特点
电压
U=U1+U2+U3+……
U=U1=U2=U3=……
电流
I=I1=I2=I3=……
I=I1+I2+I3+……
三个重要性质
电阻
R=R1+R2+R3+……
1/R=1/R1+1/R2+1/R3+……
R=
电压
U/R=U1/R1=U2/R2=U3/R3=……=I
IR=I1R1=I2R2=I3R3=……=U
功率
P/R=P1/R1=P2/R2=P3/R3=……=I2
PR=P1R1=P2R2=P3R3=……=U2
2、记住结论:①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小于任何一条支路的电阻;②当电路中的任何一个电阻的阻值增大时,电路的总电阻增大,反之则减小。
3、电路简化原则和方法
①原则:a、无电流的支路除去;b、电势相等的各点合并;c、理想导线可任意长短;d、理想电流表电阻为零,理想电压表电阻为无穷大;e、电压稳定时电容器可认为断路
②方法:a、电流分支法:先将各节点用字母标上,判定各支路元件的电流方向(若无电流可假设在总电路两端加上电压后判定),按电流流向,自左向右将各元件,结点,分支逐一画出,加工整理即可;b、等势点排列法:标出节点字母,判断出各结点电势的高低(电路无电压时可先假设在总电路两端加上电压),将各节点按电势高低自左向右排列,再将各节点间的支路画出,然后加工整理即可。注意以上两种方法应结合使用。
4、滑动变阻器的几种连接方式
a、限流连接:如图,变阻器与负载元件串联,电路中总电压为U,此时负载Rx的电压调节范围红为,其中Rp起分压作用,一般称为限流电阻,滑线变阻器的连接称为限流连接。
b
、分压连接:如图,变阻器一部分与负载并联,当滑片滑动时,两部分电阻丝的长度发生变化,对应电阻也发生变化,根据串联电阻的分压原理,其中UAP=
,当滑片P自A端向B端滑动时,负载上的电压范围为0~U,显然比限流时调节范围大,R起分压作用,滑动变阻器称为分压器,此连接方式为分压连接。
一般说来,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比用电器的电阻小得多时,做分压器使用好;反之做限流器使用好。
5、含电容器的电路:分析此问题的关键是找出稳定后,电容器两端的电压。
6、电路故障分析:电路不能正常工作,就是发生了故障,要求掌握断路、短路造成的故障分析。
路端电压随电流的变化图线中注意坐标原点是否都从零开始
电路动态变化分析(高考的热点)各灯、表的变化情况
1程序法:局部变化R总I总先讨论电路中不变部分(如:r)最后讨论变化部分
局部变化再讨论其它
2直观法:
①任一个R增必引起通过该电阻的电流减小,其两端电压UR增加.(本身电流、电压)
②任一个R增必引起与之并联支路电流I并增加;
与之串联支路电压U串减小(称串反并同法)
当R=r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为Pmax=E2/4r而效率只有50%,
路端电压跟负载的关系
(1)路端电压:外电路的电势降落,也就是外电路两端的电压,通常叫做路端电压。
(2)路端电压跟负载的关系
当外电阻增大时,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当外电阻减小时,电流增大,路端电压减小。
U
U
r=0
I
O
E
U内=I1r
U=I1R
定性分析:RI(=)IrU(=E-Ir)
RI(=)IrU(=E-Ir)
∞
特例:
外电路断路:RIIrU=E。
外电路短路:RI(=)Ir(=E)U=0。
图象描述:路端电压U与电流I的关系图象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U—I图象如图所示。
直线与纵轴的交点表示电源的电动势E,直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电源的内阻。
闭合电路中的功率
(1)闭合电路中的能量转化qE=qU外+qU内
在某段时间内,电能提供的电能等于内、外电路消耗的电能的总和。
电源的电动势又可理解为在电源内部移送1C电量时,电源提供的电能。
(2)闭合电路中的功率:EI=U外I+U内I
EI=I2R+I2r
说明电源提供的电能只有一部分消耗在外电路上,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另一部分消耗在内阻上,转化为内能。
(3)电源提供的电功率:又称之为电源的总功率。P=EI=
RP,R∞时,P=0。
RP,R0时,Pm=。
(4)外电路消耗的电功率:又称之为电源的输出功率。P=U外I
定性分析:I=
U外=E-Ir=
从这两个式子可知,R很大或R很小时,电源的输出功率均不是最大。
P
R
O
U
I
O
R1
r
R2
R=r
E
E/r
E/2r
E/2
定量分析:P外=U外I==(当R=r时,电源的输出功率为最大,P外max=)
图象表述:
从P-R图象中可知,当电源的输出功率小于最大输出功率时,对应有两个外电阻R1、R2时电源的输出功率相等。可以证明,R1、R2和r必须满足:r=。
(5)内电路消耗的电功率:是指电源内电阻发热的功率。
P内=U内I=
RP内,RP内。
(6)电源的效率:电源的输出功率与总功率的比值。η==
当外电阻R越大时,电源的效率越高。当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时,η=50%。
电学实验
---测电动势和内阻
(1)直接法:外电路断开时,用电压表测得的电压U为电动势E
;U=E
(2)通用方法:AV法测要考虑表本身的电阻,有内外接法;
①单一组数据计算,误差较大
②应该测出多组(u,I)值,最后算出平均值
③作图法处理数据,(u,I)值列表,在u--I图中描点,最后由u--I图线求出较精确的E和r。
(3)特殊方法
(一)即计算法:画出各种电路图
(一个电流表和两个定值电阻)
(一个电流表及一个电压表和一个滑动变阻器)
(一个电压表和两个定值电阻)
(二)测电源电动势ε和内阻r有甲、乙两种接法,如图
甲法中所测得ε和r都比真实值小,ε/r测=ε测/r真;
乙法中,ε测=ε真,且r测=
r+rA。
(三)电源电动势ε也可用两阻值不同的电压表A、B测定,单独使用A表时,读数是UA,单独使用B表时,读数是UB,用A、B两表测量时,读数是U,则ε=UAUB/(UA-U)。
电阻的测量
AV法测:要考虑表本身的电阻,有内外接法;多组(u,I)值,列表由u--I图线求。怎样用作图法处理数据
欧姆表测: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G
R2
S2
R1
S1
R1
S
V
R2
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大到小)、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时注意挡位(即倍率)、拨off挡。
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电桥法测:
半偏法测表电阻:
断s2,调R1使表满偏;
闭s2,调R2使表半偏.则R表=R2;
一、测量电路(
内、外接法
)
记忆决调
“内”字里面有一个“大”字
类型
电路图
R测与R真比较
条件
计算比较法
己知Rv、RA及Rx大致值时
内
A
V
R大
R测==RX+RA
>
RX
适于测大电阻
Rx
>
外
A
V
R小
R测=
适于测小电阻
RX
当Rv、RA及Rx末知时,采用实验判断法:
动端与a接时(I1;u1)
,I有较大变化(即)说明v有较大电流通过,采用内接法
动端与c接时(I2;u2)
,u有较大变化(即)说明A有较强的分压作用,采用内接法
测量电路(
内、外接法
)选择方法有(三)
①Rx与
Rv、RA粗略比较
②
计算比较法
Rx
与
比较
③当Rv、RA及Rx末知时,采用实验判断法:
二、供电电路(
限流式、调压式
)
电路图
电压变化范围
电流变化范围
优势
选择方法
限流
~E
~
电路简单
附加功耗小
Rx比较小、R滑
比较大,
R滑全>n倍的Rx
通电前调到最大
调压
0~E
0~
电压变化范围大
要求电压
从0开始变化
Rx比较大、R滑
比较小
R滑全>Rx/2
通电前调到最小
以“供电电路”来控制“测量电路”:采用以小控大的原则
电路由测量电路和供电电路两部分组成,其组合以减小误差,调整处理数据两方便
R滑唯一:比较R滑与Rx
控制电路
Rx
Rx
限流方式
分压接法
R滑≈Rx两种均可,从节能角度选限流
R滑不唯一:实难要求确定控制电路R滑
实难要求:①负载两端电压变化范围大。
②负载两端电压要求从0开始变化。
③电表量程较小而电源电动势较大。
有以上3种要求都采用调压供电。
无特殊要求都采用限流供电
三、选实验试材(仪表)和电路,
按题设实验要求组装电路,画出电路图,能把实物接成实验电路,精心按排操作步骤,过程中需要测?物理量,结果表达式中各符号的含义.
(1)选量程的原则:测u
I,指针超过1/2,
测电阻刻度应在中心附近.
(2)方法:
先画电路图,各元件的连接方式(先串再并的连线顺序)
明确表的量程,画线连接各元件,铅笔先画,查实无误后,用钢笔填,
先画主电路,正极开始按顺序以单线连接方式将主电路元件依次串联,后把并联无件并上.
(3)注意事项:表的量程选对,正负极不能接错;导线应接在接线柱上,且不能分叉;不能用铅笔画
用伏安法测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测量电路用外接法,供电电路用调压供电。
(4)实物图连线技术
无论是分压接法还是限流接法都应该先把伏安法部分接好;即:先接好主电路(供电电路).
对限流电路,只需用笔画线当作导线,从电源正极开始,把电源、电键、滑动变阻器、伏安法四部分依次串联起来即可(注意电表的正负接线柱和量程,滑动变阻器应调到阻值最大处)。
对分压电路,应该先把电源、电键和滑动变阻器的全部电阻丝三部分用导线连接起来,然后在滑动变阻器电阻丝两端之中任选一个接头,比较该接头和滑动触头两点的电势高低,根据伏安法部分电表正负接线柱的情况,将伏安法部分接入该两点间。
实物连线的总思路
分压(滑动变阻器的下两个接线柱一定连在电源和电键的两端)
画出电路图连滑动变阻器
限流(一般连上一接线柱和下一接线柱)
(两种情况合上电键前都要注意滑片的正确位
电表的正负接线柱
连接总回路:
总开关一定接在干路中
导线不能交叉
微安表改装成各种表:关健在于原理
首先要知:微安表的内阻、满偏电流、满偏电压。
采用半偏法先测出表的内阻;最后要对改装表进行较对。
(1)改为V表:串联电阻分压原理
(n为量程的扩大倍数)
(2)改为A表:串联电阻分流原理
(n为量程的扩大倍数)
(3)改为欧姆表的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四、磁场
基本特性,来源,
方向(小磁针静止时极的指向,磁感线的切线方向,外部(NS)内部(SN)组成闭合曲线
要熟悉五种典型磁场的磁感线空间分布(正确分析解答问题的关健)
脑中要有各种磁源产生的磁感线的立体空间分布观念;会从不同的角度看、画、识
各种磁感线分布图
能够将磁感线分布的立体、空间图转化成不同方向的平面图(正视、符视、侧视、剖视图)
安培右手定则:电产生磁
安培分子电流假说,磁产生的实质(磁现象电本质)奥斯特和罗兰实验
安培左手定则(与力有关)
磁通量概念一定要指明“是哪一个面积的、方向如何”且是双向标量
F安=B
I
L
f洛=q
B
v
建立电流的微观图景(物理模型)
从安培力F=ILBsinθ和I=neSv推出f=qvBsinθ。
典型的比值定义
(E=
E=k)
(B=
B=k
)
(u=)
(
R=
R=)
(C=
C=)
磁感强度B:由这些公式写出B单位,单位公式
B=
;
B=
;
E=BLv
B=
;
B=k(直导体)
;B=NI(螺线管)
qBv
=
m
R
=
B
=
;
电学中的三个力:F电=q
E
=q
F安=B
I
L
f洛=
q
B
v
注意:①、BL时,f洛最大,f洛=
q
B
v
(f
、B
、v三者方向两两垂直且力f方向时刻与速度v垂直)导致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
②、B
||
v时,f洛=0
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B与v成夹角时,(带电粒子沿一般方向射入磁场),
可把v分解为(垂直B分量v,此方向匀速圆周运动;平行B分量v||
,此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合运动为等距螺旋线运动。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圆周运动(关健是画出运动轨迹图,画图应规范)。
规律:
(不能直接用)
1、找圆心:①(圆心的确定)因f洛一定指向圆心,f洛v任意两个f洛方向的指向交点为圆心;
②任意一弦的中垂线一定过圆心;
③两速度方向夹角的角平分线一定过圆心。
2、求半径(两个方面):①物理规律
②由轨迹图得出几何关系方程
(
解题时应突出这两条方程
)
几何关系:速度的偏向角=偏转圆弧所对应的圆心角(回旋角)=2倍的弦切角
相对的弦切角相等,相邻弦切角互补
由轨迹画及几何关系式列出:关于半径的几何关系式去求。
3、求粒子的运动时间:偏向角(圆心角、回旋角)=2倍的弦切角,即=2
×T
4、圆周运动有关的对称规律:特别注意在文字中隐含着的临界条件
a、从同一边界射入的粒子,又从同一边界射出时,速度与边界的夹角相等。
篇3
一、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老师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一)老师遇到的问题
首先,由于全国卷考试内容涵盖了高中历史必修三册和高中历史选修四册,涵盖的内容广且量大,并且是第一年使用全国卷,没有经验可循,很多老师是认真的完成了全部的课本教学,致使新课占用时间多,没有合理安排一轮复习时间,导致二轮复习时间很紧张。在艺体生的复习方面,这一问题尤其突出。
其次,因为全国卷分为一卷和二卷,其难度是不同的,对于四川省在使用全国卷时,其难度如何?并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很多老师对于二轮的复习资料无法合理取舍。
再次,正是因为全国卷的难易程度无法正确估量,所以,很多老师还存有这样的疑问:对于二轮复习应该怎样过知识?是对重难点、延伸加做题讲题就可以吗?
第四,对于很好的把握历史框架,构建完成的知识体系是在高三一轮复习时还是二轮复习时?或者是贯穿整个高三复习?
(二)建议与对策
首先,任课老师可以在高二下期必修一、二、三新课程都结束以后,适当的逐步开展一轮复习,复习时可以将选修内容按时间段穿插到一轮复习之中,这样既可以缩短新课课时,又可以为二轮复习争取时间,同时,为保证复习中的提升,复习时可以选用高考5十3历年真题进行训练。
其次,二轮复习时主要应该是对已有的基础知识进行综合概括,把握总的历史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突破重点和难点。二轮复习资料中可多选用材料分析题,尤其是考察大的时代背景的题型,很适合训练综合知识。
再次,对于构建知识体系,这个问题目前是最让高三老师头疼的,因为复习过程中,发现学生根本没有知识体系的概念,一轮复习的知识点完全联系不起来,在做题时已掌握的知识完全用不上。所以,在一轮复习至三轮复习时,老师应针对学生情况,适时的帮助学生或者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二、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一)学生遇到的问题
复习知识时遇到的问题。首先,因为高中历史必修课是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大专题来设置课程的,其历史时间是零散的,所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记忆不清,对历史时间的延续性把握不住。其次,很多学生在复习时还停留在一轮复习阶段,对于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是零碎混乱的,没有框架和体系。再次,在知识的梳理上,学生们对老师过分依赖,不爱动手动脑。第四,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如不总结已经做错的题和复习过的知识;不及时的翻阅课本;不背诵重知识点。
做训练题时遇到的问题。首先,很多学生都有的通病就是在做题时喜欢做选择题,材料题随便写写,然后就对答案。其次,有些学生做题时不注重审题,不研究问题,看一遍题目就开始答题,往往准确率很低。再次,学生们做选择题时,遇到有关联词的题目,如只有……才……等,不能准确的把握住题意,而此类题型在高考题中又比较常见。第四,大部分学生看不懂文言文题,或者害怕做文言文题,而文言文材料题又是高考的常见题型。
(二)建议与对策
复习知识时的建议与对策。首先,对于历史时间,任课老师应该从高一开始要提醒学生记忆,使学生养成看到历史事件自然反映出历史时间的好习惯。此外,在高三一轮复习时更要求学生必须背诵时间点。其次,老师在复习时应该帮助学生构建较完整的历史时间段的知识体系,并要求他们要自己动手且要不断的复习知识体系。再次,教师在复习时可以适当的提问学生,或抽查作业,督促他们动手动脑。第四,对于高考真题或大型考试,必须要求学生总结做错的题目,可以把错题抄写在作业本上,老师按时查阅批注。此外,一定要求并z查学生重点知识点的背诵。
篇4
【关键词】导学式高中历史运用
虽然新课改不断地提出新的教学要求,但是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对历史没有兴趣,从而导致课堂的教学效率非常低,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得不到提高。所以,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将导学式教学方式充分的运用到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笔者就导学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及应用的方法进行分析,以实现学生历史学习的进步。
一、导学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历史的学习本来就是相对枯燥乏味的,由于高中历史知识庞杂,许多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完全不符合新课改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作为主体的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越来越低,甚至会对学习历史产生厌烦心理。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模式,采用导学式教学方法。导学式教学方法很好的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学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很好地唤醒出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地运用导学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只要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会愿意去思考问题。在运用导学式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并且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在课上进行积极的发言,这样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且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习。高中历史的教学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导学式教学则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运用讲授、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看法,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导学式教学法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应重视导学式教学法的应用,将其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以实现学生历史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二、导学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进行教材的自学
在运用导学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教材进行自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让学生在进行自学之前,教师应该将自学的要求和自学的意义告诉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学的重要性。在学生进行自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做好充分地引导工作,帮助学生编写自学提纲,并且合理的安排自学时间和自学进度,避免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学,因为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学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不到保证,而且还会浪费很多时间,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自学式的预习和思考。例如,在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思考事件的性质和造成的历史影响。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学生在进行预习自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掌握好学生的学习进度,并且在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重点的讲解,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实现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快速提高。
2.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在导学模式下开展教学,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以角色扮演为载体,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创设趣味情境,使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习知识,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需要以趣味元素,趣味形式为基础创设情境,通过创设趣味情境,可以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质量。
3.进行交流和讨论
在利用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时候,应该让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能够很好地取长补短,让学生及时弥补自身的不足。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真正地提高。在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讨论的问题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产生的意见不同,教师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讨论,并且解决问题。第二种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对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进行交流和讨论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在学习过程中以主体的位置进行学习,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4.对学生的讨论进行一定的启发
在学生进行讨论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的作用,及时地为学生做出正确指导,让学生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学习。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点,为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讨论学习中,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展现自我,让学生在讨论学习充分发挥自我的才能。教师在进行指导的时候应该是具有耐心的,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掌控课堂的讨论进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学习讨论。
5.做好练习和总结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都是为学生布置课后书面作业来巩固学生学习到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方式没有办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达不到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不是课后作业的时候应该让课后作业变的多样化,在有课本作业的同时也要有一些实践的作业,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既巩固了知识点,又提高了创新思维。教师也应该重视对学生练习的点评和总结,让学生通过点评和总结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及时的改正,然后继续保持自己的优点,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5
【关键词】历史命题;复习备考;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对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卷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不难从试卷中挖掘一些命题思路和趋势,对于老师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备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通过与多位优秀历史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对于高考历史命题的衍变及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高考历史命题突出整个历史进程的主干知识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其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关键的作用和意义。这些主干知识主要包括一些较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人文思想、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影响力较大的历史人物等。对于备战高考的学生来说,要对这些主干知识做到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对中国和世界在历史中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主线和特征进行把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史。在这个历史阶段,要将各个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等相关的制度和特征,以及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不断深化、理解和掌握。二是中国近代史。这个阶段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具体表现存在着何种差异,相同之处是什么,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过程、结果以及影响等要分析透彻;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如何演变而来也要重视。三是世界史。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发展过程和特点需要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归纳和总结;对工业革命的相关背景及影响进行概括。四是对中外历史进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差异化比较。
二、高考历史命题注重对历史课程知识的考查
一是部分历史课程知识在高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甚少,但在之后大学阶段的学习中有着关键地位,也就是说,目前高考命题注重与大学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进行紧密结合。如2012年,海南单科第14题,利用民间的传言反映我国民族矛盾的日益加剧,在高中历史课本中并未体现。
二是高考历史命题中,体现了当前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以及学术界较为热门的争论。如2011年课程标准卷第28题,利用巴黎公社的文告,充分表达巴黎公社从此开始积极关注工农群众的基本利益,从而快速获得了群众支持和拥护,解决了政治孤立的现状。
三是高考历史命题中在考查相关知识的同时,还体现出培养学生史学素养的理念,主要有史学研究观、史学思想、史学研究方法及重要的文史知识等方面。
三、高考历史命题呈现主流价值观
(一)命题中蕴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主要针对的对象是个人或集体,是对国家的一种较为积极的认同感以及行为上的表示。爱国主义就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与民族主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站在历史的角度,中国史和世界史中都蕴含着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主干知识,这是高考命题发展的趋势。对于考试命题来说,不能只是将其作为选拔学生的要求和标准,还是整个历史教学活动的风向标,是整个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考历史命题中,蕴含着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点,历史教师对此要充分重视,引导学生高效复习。
(二)追求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平等、公民意识
社会公平正义是整个人类一直所追求的奋斗目标,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杆。公平正义需要将社会中的各个主体的利益矛盾进行正确处理和协调,从而有效实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民主自由平等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景和向往。在近代史中,人们追求自由、平等以及民主的社会氛围,反对专制统治;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主义的民主得到了充分发展,最大化的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公民意识是每一位公民对自我的认识和定位,核心内容是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把国家主人翁精神与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行有机融合。因此,在高中历史主干知识中,必须建立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机制、多元化的民主体制、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保障人权等基本的思想主张。
(三)尊重文明多元化的同时追求和谐
民族的种类较多,文明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其中,每一种文明的发展和壮大,有着最为根本的原因和依据,同时也有着丰富的价值和积极的作用。各种各样的文明形态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人类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文明与文明之间也存在着交融和摩擦,在冲突中交流,在碰撞中发展。因此,在高考历史备考中,要深入挖掘东西方文明的特征和差异,将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作为学习和复习的主线,注重对不同国家的外交手段进行学习。
(四)符合团结、合作和共赢的精神内涵
团结是任何一个集体发展和成长必须具备的精神内涵,这是一种由多种情感碰撞所产生的精神,团结能建设好一个优秀的团体,也是集体主义的集中表现。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团结能够凝聚整个集体的核心力量,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壮大中占据优势,从而推动国家富强和民族团结。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集中表现的知识点有:清代商帮、近代革命中国共关系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等。
四、结语
通过对高考历史试卷的分析,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备考时,要基于历史课本知识,将其作为高考的新趋势和新动向,善于挖掘和整合历史知识的核心和内容,将多元化的史料作为鼓励和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的手段和途径,并不断完善和优化,从而有效提高历史备考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方旭,付三龙.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与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2(07)
[2]叶倩辉.近五年江苏高考历史卷分析及教学启示[J].现代妇女(下旬),2014(10)
篇6
一、作业前置
常规的历史课堂教学一般在新授课或复习课中或课后布置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巩固反馈。为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提高教与学的实效,今年我市历史学科在高中各年段尝试将作业环节前置,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要求教师设计学生先学的前置性作业(即课前练习),让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尝试完成,教师须在上课前认真批阅并做好精心的统计,课前发给学生,上课时备用。题型上,课前练习的设计和高考接轨,分单选型客观题和材料型问答题两类(当然,也可含填充式知识结构)。题量上,课前练习的设计遵循适量原则,客观题十道左右,主观题一至两道。内容上,课前练习主要涉及下一课时的重点或难点。在难度上要适当降低,特别是新授课型更应注意,否则会挫伤学生学史的积极性,效果会适得其反。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前练习不仅可以督促和反馈学生结合课案的预习情况,而且还有其它意想不到的作用。其一,纠正学生不良的预习态度和方法。其二,暴露学生在知识、能力和认识上的缺陷。其三,教师可以根据学情进行二次备课,调整施教的内容和方法。其四,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水平定位,结合自身情况,有重点的听课。
诚然,课前练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这种以学定教的做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先学中被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在先学中被激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究精神在先学中养成,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在实践中,有几点大家也要引起注意:其一,课前练在选题上要注意知识点的覆盖面,在呈现方式上要注意情境性和新颖性。其二,关注学生对练习的态度,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课前练和预习的关系。其三,教师对学生的课前练一定要及时批阅和统计,并进行认真的二次备课和调整,从而乎盼L实实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讲评结合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质量的提高。随着江苏省五严规定的出台,高中历史学科课时严重缩水,要很好地执行教学计划,就必须适当加大课堂容量,加快课堂节奏,赋予45分钟课堂更多的内涵。为此,我们对以往的高中历史新授课和复习课课型进行大胆改革,做到新授课、复习课与讲评课有机结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具体而言,其一,重点知识诵读化。由于学生在预习时对课案上的重点知识已经比较清楚了,上课时,教师只须以分层提问的形式,尝试让学生尽量采用背诵的方式来达到快速讲述和即时巩固的目的。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师生对课案的熟悉程度。其二,难点知识穿插讲。教师结合学生课前练的情况和教学的经验,对难点(也是学生的易错点)或点、或讲、或评;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难点或思考、或记录、或订正。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师生对课前练习的反思程度。其三,知识体系课课通。教师让学生先进行自主建构,然后通过总结以板书的形式加以科学引导,再让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二次建构,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师生对知识的内化程度。其四,主观题目重解构。“得主观题者得天下”已成历史高考的取胜法则,主观题能否做好,既要求学生要有深厚的知识铺垫,更要求学生要有精准的思路引导。为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形成固定的答题“公式”,即:先明确考查的意图(拨云见日),接着锁定考查的知识范围(缩小范围),而后确定答题的角度(把准线路),最后是文字组织(一锤定音)。此环节的关键是教师的钻研程度和学生的执行效度。
三、养习悟法
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并终身受用不尽。
一方面,教学中“学”的过程的改善有赖于学生良好习惯和科学方法的养成,具体而言,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自主预习和巩固的习惯、资料准备的习惯、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习惯;课中快速翻书的习惯、大声回答问题的习惯、高声呼应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习惯和主动提出问题的习惯;课后独立完成作业和整理内化的习惯等等需不断强化并提升要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有效记忆的方法、正确看书的方法、高效复习的方法、规范解题的方法、每日反思和阶段总结的方法等等力求及时优化调整。另一方面,教学中“教”的过程的改善有赖于教师良好的教育习惯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的养成。教师良好的教育习惯,比如研究课标和考纲的习惯、钻研教材和试题的习惯、先做后练的习惯、四精四必和备课七认真(除了常规的教学六认真之外,还有认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学生交流沟通的习惯、自我反思和总结的习惯等等务必坚持提倡,通过增加教师的深度和厚度,为优化教学锻造攻略。科学的教育方法,比如,因材施教的方法、启发引导的方法、设计课案和练习的方法、讲评练习的方法等等必须常用常新,凭借有的放矢地改进教法,切实提升导学的效率。
四、教学相长
生本教育理念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学,教师的使命是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的核心任务便是要让学生好学。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做到时时心中有学生,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进行,注重发挥积极情感体验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自己的专业才可能健康地成长。可见,学生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者。这样,教师善教,学生好学,实现了教学相长。
篇7
关键词:以生为本 高中历史 认知规律 互动生成
高中的历史已经走过了初中学习历史故事的阶段,它需要我们经过学习掌握和分析出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的方法和技能。但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我们对于传统的历史教学工作仍然停留在让学生背诵条文的原始阶段,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加不能够让学生通过体验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近些年以来对于文科的考试也越来越侧重对历史的分析和解读能力的考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能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合情合理的问题和具备针对性的诱导方案,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后能够认真的进行思考、师生之前、同学之间友好的互动和多多进行沟通与交流,共同探讨知识点,这样能够较好的去完成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理解和运用。鉴于此,笔者结合一线历史教学中的经验对生本理念下如何引导学生们在互动学习中体验生成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明确三维目标,实现有的放矢
要切实可行的做到还原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生成互动中来,我们教师首先就要给他们明确三维目标,这样才能够让老师和同学双方之间做到有的放矢,明确出每一步我们应该怎样的去分析和如何展开讨论,怎样才能为下一步做较好的铺垫工作。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也是我们传播历史知识的重要媒介,我们要有针对性挖掘出教材中的情境进而来引导学生们深入的学习和探究。
比如,在教学“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历史内容时,我们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明确的列出三维目标:①知识目标:学生们通过阅读教材能够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发生的时间、历史背景及标志性的重要事件等基础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方面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强化学生形象生动的认知,我们教师此时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形式,给学生们一种直观清晰的画面展示;②过程与方法:以教材为媒介,结合学生认知规律选择如下几种方式进行引导:A.历史场景再现法:穿越参观第一届世博会,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B.图片比较法思考法:中国和英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深刻思考两国发展道路相差甚远的原因;C.视频观察法:截取《大国崛起》视频思考工业革命的影响等等。最后让学生通过互动讨论深化认知;③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好学精神、科学技术创新意识等等方面的价值观和情感……这样设置的三维目标,都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精神,让学生明确了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我们将要学到些什么,又该怎样的去学,为接下来的互动课堂奠定基础。
二、巧设关键问题,启发深入探究
如果没有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在阅读和自主学习历史知识时可能会有许多的知识细节注意不到,也可能会遇到一些重难点知识不知该如何的下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适时在关键知识环节上设置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独立的思考,进而完成更为深层次的探究和理解。
在这里我还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对知识细节的深入认知时,我们可以设置一下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比如:第一,为什么英国会最先开始工业革命活动?这样通过该问题的提出我们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去深入分析和理解工业革命生成的历史背景和必要条件;第二,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都有哪些重大或具备经典性的发明开创和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同时代的英国和中国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这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和认知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特征上的细节问题,并通过纵横分析比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显著差别;第三,工业革命各个历史环节上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相互促进作用?他们都带来了怎样的积极影响?这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处,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讨论,探寻历史的规律。
这样设置出的问题,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层层的引导,还可以有效的防止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浅尝辄止,引导他们仔细认真的展开阅读和不断深入的挖掘教材中所包涵的知识和信息,继而通过探究和思考将知识链接生成脉络。
三、设置小组学习,多边互动交流
教师、学生和知识是课堂三要素。为了让这三个要素互动起来,我们就可以借助上面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组内同质,组间异质”为原则搭配出一个由5人左右组成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组内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来承担相应的探究内容。这样的设置方式有很强的互动性,也很容易激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在共同的探索体验中学习他人的长处,拓展问题的广度和深入。
面对探索的共同问题,组长还可以根据组员的特长将学习任务分配,然后针对开放性的重点问题实行共同的分析和探讨。具体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互动的方式讨论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影响。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纷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1)生产方式。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2)经济结构。农业比重减少,工业发挥重要作用;(3)国际格局。加快殖民扩张和掠夺,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合作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敢于贡献自己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1+1>2”的互动交流效果,在知识面的同事也扩散了新的学习方法和思考角度,在互动中完成知识的有效融合,同时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具体思考和体验养成良好的历史探究习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四、开展阅读练习,提升理解技巧
材料阅读分析是近些年历史高考的重点,其实也是考查学生历史分析能力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学们要能通过材料描述发现并提取有效的历史因素,寻找其中的历史线索和规律。
这里还以“工业革命”学习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我们在学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可以用多媒体让同学们看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背景视频和对比数据,然后让同学们判断和分析,有怎样相同的历史条件,和怎样不同的历史背景,分别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通过这样的材料整合、分析,可以有效锻炼同学们总结知识,分析历史规律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上文是笔者联系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对高中历史生本课堂以互动完成学生体验认知的分析与理解。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摒弃传统历史的记时间,说故事的守旧方法,要先给学生明确三维目标,然后以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吸引他们参与到知识互动中来。通过合作学习和互动讨论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掌握解题技巧”的学习体验,最终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摘要]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教师对课标三维教学目标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与把握是有效推进教学改革的关键;有效整合课堂教学资源,拓展课堂教学是实践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重要方面。另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以及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等方面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中,广大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活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纷纷出现在历史课堂上,学生学习也开始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个体性差异的存在,导致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存在一定差距,教学实践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对新课标的正确理解与把握、课堂教学资源有效整和及利用、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探讨历史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一、对新课标的正确理解与把握
三维目标是新课标提出的全新教学理念,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者是相互联系、彼此促进的一个整体。在贯彻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对三者的有效统一,首先应该确保知识和能力的基本地位不能动摇,所有教学目标都是在学生掌握一定历史知识的基础之上实现的。在新课程的专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将前后相关知识点的联系,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材所涉及到基础知识框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宏观的、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只有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才能掌握学习方法,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的理解有失偏颇,认为仅仅是课堂教学方法在形式上的改进,因此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形式主义毛病,结果课堂搞的热热闹闹,学生却没有学到多少知识。这实质上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新课程理念中,过程和方法既要求贯彻在教学过程当中,又要求把它们当成教学目标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基础知识在史料研读、图表分析、课堂讨论、问题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支撑下“活”起来,达到在教学中突现方法,在目标中掌握方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知识与能力并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较深层次的教学目标,它拓宽了课程教育目标的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更加强调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做人,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因此教师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设置一些开放性的教学环节,比如观看有关名胜古迹、名人、民俗风物的图片,表演历史剧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课外探究活动,作为学生触摸历史,体验历史的外在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
二、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和及利用
在课程标的指导之下,教材在整体编排上采用模块加专题的形式,课程结构设计突出系统化、层次性和探究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这种编排下与存在教学单薄的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应该积极转变思想,树立起整体的、宏观的概念,在认真研究课标与教科书、借鉴教学参考资料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差异性,以及教学任务繁重与课时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在不应影响教材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或调整,要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突破重点难点。同时根据“模块链接”的提示,指导学生积极搜集相关教学素材,对本课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进行纵横联系,充实、整合同类专题的材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有效整合课堂教学资源,拓展课堂教学是新课程的重要方面。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及学习与实践的结合,都可以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进行科学技术发展史教学时,可以和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联系起来;思想文化专题部分,可以将语文、政治、美术、音乐等课程的相关内容穿去。在历史课堂上让学生把在其他课堂上学过的相关知识点总结联系起来,可以克服新教材知识专题化所带来的学生知识系统不全的缺点,使历史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生动。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通过观看有关名胜古迹、名人、民俗风物的图片,表演历史剧等方式,让学生近距离的触摸、体验历史。丰富有趣的课外探究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的兴趣,都是我们应该合理有效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教师没有把新课程理念完全理解、内化为指导课堂教学的武器,就不能把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会出现“形”与“神”分离的情况。如何才能让历史课变得鲜活生动,富有情趣?如何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进行探究式学习,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效”?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实现新课程目标,教师的观念转变非常重要,不再是教教材,而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灵活使用教材教学。教学设计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有效,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走形式主义的道路。这就涉及到正确对待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态度问题。提到传统教学方法,很多人会联想到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误解。其实方法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灵活驾御。创新并不是指要完全抛弃我们原有的各种教学模式、方法,而是在借鉴原有教学模式、方法益处的基础之上积极探索其他教学模式、方法。
教师要能根据课堂实际的变化不断调整教学,结合教材中的“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学习延伸”等趣味性强的探究活动,指导学生主动收集和利用教学资源,逐步培养学生亲身实践、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同时精心创设形式生动,内容丰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通过组织课堂讨论、辩论会、编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使知识与能力在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支撑下“活”起来。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实现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根本转变。并使学生在探索历史问题中学会交往与合作,在亲身体验中去感悟历史,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新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理念。模块单元专题的编排体例突出了内容精炼,知识系统性强,思维层次高的特点,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更广的要求。因此教师更应该关注自身专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研究能力,要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问题,创造性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当今社会由于多媒体网络技术大量介入教学活动,使得课堂教学所能获得的有效课程资源大大增多,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和有效的开发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在教学设计中如何理解和把握教学中应该“教什么”,完成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在教学条件相对比较落后,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老师又如何能创设出形式生动、内容丰富、富于思考的教学情境?在充分利用有效教学资源,备好教材的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好课堂教学应该“怎么教”。在主要教学环节上,如何过度、如何突破重难点知识,这都对教师的专业研究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更新更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重视个人的文化修养的提高。教师的人文科学文化素养决定着教师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也决定着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能独独辟蹊径,形成有自己个性并适合教学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将丰富的历史知识通过板书的浓缩和转化,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将历史知识中所蕴涵的丰富精神养料,通过准确、生动,且富有感情的语言讲述出来,才能创造出一个丰富活跃的课堂,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达到情感价值观的教育目的。
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为主导,讲述性的教学方法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与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生主体地位的目标有一定的距离。
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可以借助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来完成。比如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名人故居、民俗风物,都可以作为学生触摸历史,体验历史的很好的外在形式。学生通过参观名胜古迹,进行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等形式,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在亲身体验中感悟,促使情感得到升华。古人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高中历史教学时间紧,任务重,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去感受历史气息的机会是不多的。因此,只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设置一些开放性的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如果能注意营造出民主氛围,保持诚恳态度,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就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引导,积极主动投入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必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刻苦钻研业务,培养起发掘和利用教学资源的敏锐洞察力,在课堂教学中磨练教学行为,深入思考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相互学习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将新理念和技巧内化,力争使教学更加有效,在不断的探索与思考中推进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潘虹.“和乐”思想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6,12.
[2]赵克礼.“育人为本“与中学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8.
[3]曾超洪.21世纪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J].理论研究.
[4]孙卫东.把问题意识引入课堂[J].教学研究,2006,(10).
[5]陆继银.对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6,(1).
[6]罗朝晖.历史教学创新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J].政史地教学,2007,(3).
篇9
一、对于现实的思考
现实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信息不亚于老师。因而学生对各种信息的接收,对各种知识的学习,对老师教授知识方式,变得相当挑剔。同时,现实社会日显功利化,已经影响到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体制,学校不得不在老师间、学生间分出个排名。学生在学习方面变得非常功利,上课要看这个知识有没有“用”――狭隘的现实利用价值,是否符合自己的“心意”,是否感兴趣。
历史教材讲的都是过去的事,远离社会现实,教材内容的政治色彩又很浓厚,相对枯燥乏味,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较远。一些学生和家长因此认为:历史知识是没实际用处的,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去学、去记?尽管历史老师一直在跟学生说:学习历史的无限用处,学习历史对于提高一个人的素质,以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可是,回到生活世界,回到教育现状,总感觉实际效果很苍白、很无力。
二、基于现实的教学尝试
迅速扭转社会风气,改革教育评价体制,改变学生的固有观念,一个基层历史老师要这样干,很难做到。那么,该怎么办?我认为当务之急,就是因势利导。历史老师要想办法把学生的这种对各种信息的肤浅接收引向深入思考和理性分析;把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感性兴趣跟历史学习结合起来;把古老、枯燥的历史叙述得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死去”的历史变得充满生机活力;让历史课堂告诉学生――历史离现实很近;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社会、把握人生,大有用处的。为此,我在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首先,在导入方面,我大都以学生感兴趣的新闻素材和生活素材来进行。如专题一第二节《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课文讲到了我国古代陶瓷业的发展情况。从原始陶器到原始瓷器,从青瓷到白瓷,还有后来的唐三彩和粉彩瓷器,可是没有提到元明清三代瓷器的主流(也是现今日常生活用器皿、瓷器古董市场的主流)――青花瓷。这让我想起了周杰伦的《青花瓷》。所以我就锁定以个人清唱《青花瓷》导入新课:“‘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这是哪一首歌曲?(《青花瓷》)你知道青花瓷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吗?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你可知道保存至今的官窑青花瓷价值几许?……”这让学生感觉很“管用”、很有趣,学习热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又如专题八第一节《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我是这样导入的:“2009年4月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向墨西哥提供价值470亿美元的信贷额度,以帮助其在全球经济危机期间稳定国内经济和货币政策。此后,波兰也向该组织提出信贷额度请求,用于稳定受到经济危机影响的本国货币。2009年5月6日,世界银行向中国提供1.5亿美元贷款,用于支持中国文化遗产和环境的保护。其中6000万美元用于贵州,保护那里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以提高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另外9000万美元用于云南污水处理和钦用水工程改造。”我刚播完这两个新闻,就有学生问:“为什么贷给墨西哥470亿,而中国只有1.5亿?”“问得好。我们这节课就是要帮大家解决这个疑问,并且认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两个什么性质的组织。”我的新课导入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完成的。再如《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由当今世界的“制造工厂”广东东莞与一个半世纪前的“世界工厂”英国的比较来开始新的一课,把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与《“自由放任”的美国》建立联系。由于历史课堂的这种改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也更加积极主动,上历史课成为了学生向往的事情。
- 上一篇:手术室护理技术
- 下一篇: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