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科特点范文
时间:2023-08-18 17:4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学科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历史教学
现今的高中生,不仅要面临着学习压力以外的影响,还要应对高考所呈现的压力。所以在历史的教学中,历史的枯燥乏味,往往会更加厌烦学习,产生一些负面情绪。针对这些情况,都是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新课标的指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加上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现在对高中历史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做出以下的措施。
一、加强课堂结构的严谨度
在历史教学的时候,一堂课的中心所在就取决于课堂结构。课堂的结构是否严谨是提高其教学质量的关键之处。虽然说的是严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要注意区分开,严与活的区别所在,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控制住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避免学生太活跃了而导致课堂秩序紊乱,其次就是课堂教学太死,学生毫无积极性,影响上课节奏。所以要对其准确的区分开来,文中的严指的是在课堂纪律方面以及学生学习的态度要严,反之,活的意思是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灵活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而且教师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还要注意结合相关历史教材里的案例来进行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标中的教学方式还指出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将历史融入生活中,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并且在更大意义上去了解历史的必要性。新课标的出现,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的设计以及课堂教学时的要求。
二、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上不论家长如何的督促,教师如何教,都不是重要的。如果学生对于学习没有兴趣,就算怎么认真的学习其学习效果都不是那么的明显。所以兴趣是学生学习上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历史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更好的去学习历史,钻研历史。基于以上因素,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对其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时,也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一般情况来说,在激发学生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几个方面是:
(1)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语音和动画的方式来播放一些历史典故,将典故很好的运用到教学中,调动课堂活跃气氛,起到引导的作用。
(2)在教学的同时,穿插一些历史故事。丰富学生的历史资源的一个积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发散其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好的了解祖国的历史过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以及认识观。
三、所谓的换位思考法的应用
在教学中教师提到最多的一个应用就是换位思考,那换位思考讲的是什么呢?其指的是在思维上的一个突破,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其问题,从而能够更好的去理解问题,思考问题,得出新的知识观点。对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潮流中,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它,去解析它,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历史是多样性的,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通过对历史的相应的换位思考,其优点在于,教师可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一个引导,使他们在活跃自己思维的同时,还可以得出对历史不同的新观点。
四、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理念创新
在实施新课程的同时,其核心理念为全面发展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这一理念下,对于教师的维一要求就是,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在原来教学的基础上树立好以人为本的课程观念。当历史知识和日常生活的一个结合时,能够充分的发挥历史自身的价值体现,同时还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自身的不足之处,采用与之相对应的改善措施。
根据以上所说的,在新课标的实施下,教师开展历史教学的模式已经,从传统的成绩教学转化成了民主式教学。让学生可以对历史进行自我的探索,从而再一次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学生在历史知识的理解,吸收的同时,教师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看,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引导。综合上述才能在学生的基础上,提高其历史成绩,达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课堂开放
(1)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课堂开放,这个体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开放,其意义在于在接受学习的同时也在研究学习。课堂的开放,对于师生来说可以建构一个共同的学习共同体,在新课标下,教是为了学,而教是为了不教。其中,教指的是如何体现出学生的学,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思考,与学生一起探究,可以由教师提出关于历史的问题,然后由学生来探讨。在教学中为了达到目标,师生就要做到互相合作,这样才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2)作业与评价的开放,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应当适量,不能太多。否则会得到适当其反的结果。可以出一些基础性的练习,最好是比较开放性的题目,但是要建立在课本知识上的。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还有作业,由教师点评,也可以学生之间进行互相点评。但是评价要公平,不然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所在。
(3)教材内容要活化,在新课标的选材上,教材只是作为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而已,新课程的要求是教师用教材去教,带领学生走进教材而不是让教师拿着教材走向学生。所以新课程上要用活化教材来反映教师教学的理念变化。从历史联系到现实,做到鉴古知今。灵活的去运用知识,教师可以联系古今历史题材,进行教学。
六、教学的反思和置疑
作为新课标的又一突出特点,教学的反思,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认知的情况,能够做到视情况而及时调整教学目标的行为。在教学中还要了解到,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在哪里?学生的学习情绪怎么样?学生在学习中有哪些困难?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结论是什么?首先是教材的处理意见和教学方式的安排,其次是学生的反映情况,包括学生对本次课程的一个感想,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适应,在对待课堂上比较困惑的问题又是哪些。最后是课后的自我反思,在学了这个课以后有什么感觉,有哪些地方没弄懂等。只有在教学中对自己不断的反思,教师才能够基于这个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应对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 王俊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初探[J].历史教学,2006,(6)
[2] 林如快.新课程下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8.(5)
篇2
关键词:生物实验课;教学理念;社会学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生物实验题的比得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实验题型也由实验分析题逐渐向实验设计题的方向发展,对考生的实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作高中生物教师必须了解、掌握高生物实验课程特点和教学理念,为学生作好导向。本文就是根据新生物课程的特点来探讨生物实验课程特点和教学理念。
一、生物实验课程的特点
新高中生物课要求教师和学生从分子的角度来看待,学习更加微观化和抽象化。生物实验课程就是借助现代的科技器村还原被抽象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所以,它具有高度的现实可行性和科学实践性。它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明确实验器材选择和正确使用方法。例如,在《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组成均相同,但使用方法却又反差很大。前者必须混合使用,而后者必须分开用。前者应加热煮沸观察颜色变化,而后者轻轻震荡后就会出现颜色变化。如果没有学生的实践操作,对知识掌握会很欠缺。
1.严密的逻辑性和反馈性
生物实验过程是具有高度逻辑性的,每个步骤都具有严格的顺序性,只有在适当的、正确的条件下才能达到预期的实验结果。生物实验也具有反馈的作用,它不仅仅能反馈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高低,同时也反馈了学生生物知识掌握的情况。例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一实验,其步骤:暗处理―光下,一片叶,一半曝光,一半遮光―在酒精中隔水加热―清洗―加碘―观察叶片颜色变化。在这个实验中,每一个步骤都是严格按顺序的。如没有暗处理,便得不到相应的实验结论,如果没有酒精中脱色处理,便不会有叶片的颜色变蓝。这样的实验操作可以让学生感受实验的严格性,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还可以反馈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可探究性
生物实验课程往往都是对书本知识的验证,但是生物实验课程所具备的条件不仅仅可以验证书本的知识点,它也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基本思路和理念,让学生触类旁通,适应高考“情在书外,理在书中”的特点。同时生物实验还能大大地刺激学生学习兴趣。
二、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理念
1.哲学思想理念
生物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实践行为,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发展的,是在不断地从实践到理论、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向前发展,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生物实验课程就是遵循了这样的哲学思想。生物实验过程就是把知识用于实践的过程,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巩固和完善自身的生物素养,让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又能对其进行改造、创新,把学生的生物知识用于实践和实际生活当中。
2.教育理念
(1)培养自主学习理念
自主学习是指导自我导向、自我鼓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新生物实验既是对学生生物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对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检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自我学习和总结,就更能把握自身学习的情况,也才能做到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自主学习过程。因此,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点和终点,能使学生了解自我学习的具体情况,提高学生自我判断的能力。
(2)培养合作学习理念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
(3)培养探究学习理念
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和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过程主要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目标。
3.社会学与心理学理念
社会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只有共同的合作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关系。不管是社会行为、群体行为,还是个人行为,都表现在社会关系之中。在生物实验课程中的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生物实验合作学习过程中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篇3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 分层教学 实践操作
一、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与应把握的原则
(一)高中历史课程特点
高中历史课程有其鲜明的学科特色,这是它与其他课程相区别的地方,历史学科鲜明的特色是它的存在形式是过去式的,是人类曾经经历的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无法真实再现,也不能从头再来。人们了解历史是通过文字记载、文物、口述资料等途径,使这些存在于过去抽象的东西用各种物质载体形象化、具体化。单纯用语言文字让学生认识历史、感知历史,必然造成每个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思维的差异,因此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以不同的教学方式讲授知识,让他们在情境中体验或是在语言讲述中体会历史学科的魅力。
(二)高中历史课程分层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本着这一原则,对学生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现在的教育状况下,由于应试教育,大多数学校把注意力放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对他们给予厚望,希望他们考上重点大学。其他所谓的后进生自然得不到教师的关注,教师也没有对他们进行积极的鼓励与教育,这明显违背教育的本质与出发点,我们的教育宗旨是致力于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对后进生更要多加关心、多给予帮助和鼓励,对成绩好的学生要加以指导,促进他们进一步成长。
第二个应遵循的原则是动态发展;教育心理学表明每个人都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学生也是如此,他们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处在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这个过程要将进步的学生划分到更高的一个层次进行教育,使学生感受到积极进取带来的快乐,并使他们拥有良好的竞争力。教师分层的依据分层标准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考察手段与方法进行分层,激发学生的潜力与进取心,成功实现教学目标[1]。
二、高中历史分层教学的模式
高中历史分层教学经常采取两种模式:一是班内分层模式,二是跨班分层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有其特点与优势,下面我们将具体阐述下班内分层模式的内涵与特点,将其应用至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同一班级内的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是不同的,在其他方面存在差异,不能要求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达到同一个标准与程度。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将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程度分为基本目标、中级目标与高级发展目标,然后将学生对应上述的三个目标进行分组,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与进步,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尖子生的智力水平较高,学习能力强,知识浏览面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较强,能够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成绩稳定而优秀。同时他们具有很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习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乐趣,他们乐于学习知识,因此对于这类学生应给予充分的独立思考与发展空间。中等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一般,学习习惯良好,具有较好的心态,但是也许是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成绩不够稳定,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启发,对待这类学生,坚持稳扎稳打的方针,落实双基目标,发展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程度低就是一些后进生,这类学生的问题较大,智力水平参差不齐,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学习习惯不好,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弱,因此学习时常常会感到吃力与费劲。如果教师对此类学生深入了解,加强指导其完成练习,则也许会有不错的效果。综上所述,程度低的学生在知识、学习习惯与思维能力等方面与前两类学生存在较大差距,他们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待这类学生,教师更应耐心些,上课讲授速度放慢些,课堂内容适当些,多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三、高中历史分层教学具体实施途径
高中历史分层教学的实施途径应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展开实施。首先是备课环节,进行分层备课,教师要认真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目标,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因材施教,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对他们实施不同的教学目标教育,对尖子生来说,旨在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的灵活性、创新性与发散性思维能力;对于中等生来说,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锻炼他们的观察思考与知识归纳能力;对于后进生来说,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与重点内容,基本达到历史学科的素养能力[1]。
最后就是进行分层授课,这一环节较难,但是最具活力的部分,如果教师在这一环节发挥好的话就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最后解答问题,并做好及时反馈工作以实现教学目标。在设问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后进生可提出一些容易的问题,对中等学生可以提出中等的问题,对尖子生可提出较难的问题,培养不同的能力。最后在布置练习作业与辅导时,依旧是要遵守上述的分层规则进行因材施教,制定出不同的评价标准与不同难度层次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实现学习目标。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课程有必要进行分层教学实践,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本知识,总结历史学科特点与分层教学时应遵循的原则,然后对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研究和划分,将教学目标与学生层次划分清楚,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发展,最后要积极开展分层教学实践工作,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做起,从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辅导、分层布置习题等做起,成功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多元策略;优化教学
高中历史学科不仅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对学生整体认知的提升均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不论是老师或者是学生都应该充分重视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以便能够更好的满足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要求。
一、树立全新历史教学观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努力革新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新进行角色定位,逐步由传统的主导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方向转变,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构建起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例如,针对“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这一内容,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便要引导学生,避免学生单纯的将该事件视为“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促使学生站在全球史、文明史、近代史等多个史观角度来进行分析。同时,教师还应该利用更多的时间关注最新的历史学术研究,以便在提升自身探究能力的同时将研究成果积极运用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历史研学氛围,从而保障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强化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
合理的问题设计,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不断思考与探索,更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对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并通过采用良好的问题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生成良好的历史思维,进而达到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问题教学模式的搭建,首先应注重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才有利于问题教学模式的创造与开展。例如,在进行“俄国彼得一世改革”这一历史事件的相关内容教学时,为让学生能可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本质,教师应先对此次改革的背景、目的与意义等进行全面的讲述,而后以此为基础,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就俄国当时所面临的内外形式,若你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那么你将以怎样的方式来推动改革的发展呢?”通过提出相应的问题,以加深学生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理解。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不再受历史教材的限制,进而懂得如何站在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各项历史事件与问题。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已全面步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逐渐被应用到教育领域中。通过将多媒体教学设备合理引入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根据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让历史知识更加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的引进,还能有效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从而达到增进师生情感,确保课堂教学有序开展的目的。例如,在进行与“”相关的历史事件教学时,教师便可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的相关影像,如地道战、地雷战,等等。以视频或图片的方式,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学习兴趣,更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进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的与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有利于全面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多媒体技术多么先进,都不能直接替代高中历史教材,而是应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辅助工具,如此才能确保整个高中历史教学始终在正确的航道上行驶,进而保证高中历史教学的完整性。
四、创新历史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教材中有着大量的史实内容,若教师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势必会让整个课堂教学变得沉闷枯燥,从而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若能将历史与野史、演义等有机结合,将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致。例如,在进行“汉武帝加强专制注意中央集权制度措施”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便可结合电视剧《汉武大帝》与部分民间野史,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如此不仅能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帮学生更加深入的掌握历史规律,理清历史知识的脉络,最终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效结合历史学科特点进行不断的教学实践,找出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以构建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明确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这就更有利于针对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从而全面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具惠兰.试探中学历史有效教学的多元策略[J].教育导刊,2012,(10):80-82.
篇5
关键词 高中历史;有效学习;分析研究
历史属于基础性人文学科,承担着传授知识、揭示发展规律以及渗透思想情感教育的多重职责,对学生正确人生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有效学习方式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学会高效学习,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备考。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深入研究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特点,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与备考,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将做简要分析。
一、明确学习基本要求,夯实历史学习能力基础
历史学习既要勤奋踏实,同时也要注重技巧捷径。学生要对学好历史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具有明确的认识,针对性锻炼与提高自己,从而为历史学习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笔者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了共同探究,要求学生夯实“背诵、分析、探索、总结”四项能力。在背诵方面,指导学生认真记忆、高效背诵,在较多内容的记忆背诵过程中,要学会抓住
关键词 与字,可以缓解机械记忆的枯燥,提高记忆效果。学生还可以将记忆要点摘记下来,随身携带,运用学习生活的间隙时间进行学习记忆,化整为零,逐步推进,也能够提高背诵记忆的效果。在分析方面,重点对自己的联系以及测试进行分析,尤其是对错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搞清楚错误之处并进行举一反三,确保今后同类型的题目答题正确。在探究方面,应当要求学生不能完全局限与课堂学习历史,要积极拓展自己的视野,从各种书籍、刊物、网络以及电视媒体中了解与搜集历史信息,既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提高了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效果。在总结方面,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省与改进,学会总结自己历史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从而为自己的历史学习继续后劲。
二、开展方法技巧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掌握效果
授人以渔,能够快速提升学习成效,教师在历史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总结和推广有效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学好历史学科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一个积淀和酝酿、表达的过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历史相关的知识,利用课余时间系统性地了解整个历史过程,站在全局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综合论述性题型的加大中更加突出要点和全面深入。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与巩固中发挥框架体系的作用。思维活动越清晰和具有条理性,所产生的记忆巩固效果也就更为有效,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将相关知识点与内容形成前后连贯的框架体系,层次清楚、条理分明,记忆巩固的难度降低、效果提升。如在学习秦朝的内容时,学生可以将这一章节的内容设计为一个完整的框架:秦朝的建立(时间、都城及重要人物)——统治的巩固(在政治与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具体措施)——秦朝的繁荣(具体的表现)——秦朝的衰亡(主要原因)。在这样的框架引导下,相关学习知识点能够有效融合进去,学生还可以在框架内进一步细化与分支,延伸出若干的分支问题,构成了条线与网状相结合的框架知识点结构体系。这样的学习方法技巧运用到其他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同样能够产生较好的记忆巩固效应,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内容。另外,教师还要从人脑记忆规律以及先进记忆法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内容的记忆效果。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展形象记忆,能够让学生记忆更为深刻与牢固。笔者要求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学会前后连贯记忆,不搞死记硬背,在理解中记忆。向学生介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正确认识人脑的记忆规律,学会分轮次阶段开展学习巩固,让学生花费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歌谣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图表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各种新颖的记忆方式,可以缓解学生历史学习的压力,对学生提高记忆效果帮助较大。在一些重要法案的年份记忆时,笔者引导学生背诵一串数字来简要记忆,如“1689 1787 789 1791 1889”这一串数字,就与英国《权利法案》(1689)、美国《1787年宪法》(1787)、法国《人权宣言》(789)、法国《1791年宪法》(1791)、日本《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等法案的记忆联系在一起,学生更容易记忆和掌握,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
部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思维活跃性不强,对问题的理解与分析深度、广度受限,降低了学习的有效性。笔者在教学活动中,从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首先,笔者在教学活动中改变直接灌输的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课堂上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组思考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与合作小组的其他成员一起进行分析研究,并相互讨论,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历史教学中活跃起来。只有实现了这样的目标,学生的思维深广度才能够得到锻炼,对问题的分析研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才能够得到培养。其次,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创设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互动研究,尤其是对于学生之间出现观点不同的情况,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各自观点的阐述,通过深入的分析来接近准确的答案,逐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学生正确理解与掌握学习内容、全面深入解题等方面都具有促进功能。另外,笔者还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开展互助学习,一方面点评历史学习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学习方式的建议,另一方面相互提问检查知识掌握情况,集体分析研究历史事件与人物,以及探究其中蕴含的规律等等。
篇6
高中历史复习“四步法”复习课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既是对过往教学成果的回忆加强和巩固,又能够让知识更加系统化、科学化。通过复习,学生能够形成整体性大局观的能力,复习也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题海式的训练,学生感到疲惫;单纯的回顾会简单乏味;让学生强制记忆会单调难以运用。复习一般有三种:课后复习、阶段性复习和期中期末或者高三总复习。不同阶段目的不同,要求也不同。所以,如何科学制定复习计划使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在短时间提升最大能力,是教师必须注意的。
课后复习,主要目的是“趁热打铁”,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并加深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课后复习时应该及时,不能拖,对课堂知识进行整理、补充、修改等等。巩固对新知识的记忆,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对重点和难点知识更需要经常复习,牢固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老师要及时布置和检查作业,使课堂知识及时地被学生掌握。
阶段性复习的目的是构建知识结构,使所学过的知识条理化,关联化。对单元、章节、整本课本知识阶段性的复习时很有必要的,复习时要进行知识归类总结,新旧知识联系,重难点凸显出来。
总复习是对一个大阶段的总结,也是对全书或者全年甚至整个高中学习过程的大体系的构建过程,除了分类总结知识点,还有把握整体性,对已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这个时期是锻炼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最终阶段。要注意查缺补漏,争取全面掌握。
如何合理把握阶段性复习,从而达到最佳复习效果呢?
一、整合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复习的第一步,首先要梳理该章主要大事,把时间和事件的主线归纳起来并概括阶段特征。一些事件的前因后果就铺展开来。这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准确的构建清晰的历史事件体系框架。复习过程中要边阅读边整理归纳,从政治、文化、经济等角度去概括各个阶段的特征。比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节课,整体体现了一个线索,那就是不断强化君主专制的过程。
二、联系与比较关联知识
能够学会联系与比较,做到触类旁通,将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是学生复习中应该学会的能力之一。这一阶段学生要把前后关联部分联系好,也不能仅仅依赖于课本内容,而要以本章知识为主要出发点,前后章节进行有机联系,知识能够迁移。历史本身的横向和纵向联系,都能够理解。例如,将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与《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进行对比,学生可以发现中西方君主制度为何走的不是同一条路线,区别和联系一目了然。
三、史论结合提升层次
整理好知识框架,前后能对比联系之后,学生还有能够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进行个人评价,能够有自己的见解,然后和老师及同学进行交流探讨,使历史学习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层次。这对于一些历史大题的解答很有帮助。《考试说明》中列出的“能力要求”4项10条中,也明确提出“史论结合”。所以,这是学生需要第三步学会的能力。这要求不能死记硬背,也不能罗列一些东西就可以应付大题,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
四、走进历史,感受历史
“历史感”的培养,是学生人性方面的提升。学生通过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和系统复习,会对历史有个全新的感受,然后走进历史去体验历史,跨越时空界限,从历史中树立更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历史中学习经验教训,进而启发自己,指导人生。
学生复习需要四步,教师除了授课,也应该做好布置任务和指导学生完成复习的任务。
1.提高课堂效率,为复习各阶段留出时间
首先,教师要仔细研究课标、考试大纲和多种版本教材,从中发现、提炼核心知识点、知识主干用于备课。其次,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新授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勿繁冗拖沓;最后,复习课要注意精讲多练,“精讲”要句句到位,让学生明白知识主线,掌握重点,快速掌握知识体系,“多练”也不能“瞎练”,要强调用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也不能“傻练”要做到举一反三,更不能一味“狂练”要张弛有度,难易结合,练习题要有代表性和延展性,使课堂充满探究的氛围。
2.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进行复习
除了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教师也要合理布置任务,教导学生如何自己课下复习。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去落实,让学生自己准确记忆教材中的概念和事件,为解题打好基础。其次,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让他们通过借助图片、文献、网络等资料去深化了解与课本相关内容知识,是学生知识面得到扩展加强,对历史有更多认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再次,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自己解题之外,还要教他们如何去扩展。在训练中围绕主干问题设计一些周边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加深。在练习中可以让学生把填空题变为选择题,选择题如何转换为大题等方式去训练。最后,引导学生如何联系知识。让学生能够把古今中外,前后散乱与课本中各章节有相同性质、特征的知识点或者概念能够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最好能自己画出知识网络构架,这样学生思路清晰,减少知识混淆,加深记忆和理解。
3.强化热点,关注时事
热点是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桥梁”,也是考试的热点。教师要科学合理地适时引入社会关注热点问题,与历史基础知识相互联系,作为切入点,既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加深印象,充分体现了历史的“学以致用”和“以史为鉴”。
热点问题包括“社会热点”和“学科热点”。关注“社会热点”要注意结合经济文化、时事政治、事件背景、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在关注“学科热点”时要结合学科特点、研究方向等方面。无论哪个热点都有强调与历史的关联。
篇7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
英国“记忆力之父”托尼・巴赞认为,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特征:①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②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③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附在高层次的形式上;④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
二、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实例运用
本文着重探索思维导图在历史学科中的运用,是因为历史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首先,历史知识是以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四个要素为基础的,具有逻辑性和发散性;其次,历史知识具有时间先后的顺序性和连贯性,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历史关联体系很重要;再次,中学历史教学又特别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总体掌握与联系,知识具有综合性。上述特点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帮助他们通过历史学习能够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本质,从全面的和辩证的、发展的和联系的、具体的和综合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问题以及从的立场出发,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社会历史进行认知活动,并做到“以史鉴今”。
下面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2课《》一课为例,说明思维导图在历史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1.收集信息,梳理脉络。
本课以为中心主题,主要以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以及战胜(败)的原因为切入点,从而对照教材中相关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如补充战争前夕的时代背景理解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查找动态的形势图理清战争经过,这些知识储存都为接下来学生的思维发散奠定了基础。
2.知识延展,拓宽思维。
通过上述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已经对《》一课有了系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此为切入点,联想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拓展、以及《》《》的签订等相关知识,也可以让学生由此绘制一幅新的思维导图进行梳理,作为知识延展和思维拓展训练。
三、思维导图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1.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
中学生在绘制历史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需要对教材已有的知识进行组织和管理,梳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由此联想到其他相关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这一思维过程就能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严格遵循了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2.思维导图有助于教师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篇8
大家好!
我首先感谢领导、老师们的信任和支持,给我这个机会参加竞聘演讲。
我是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高中历史老师,1968年11月出生,1991年11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现已执教15年,2002年被聘为中学一级教师。我竞聘的岗位是高中历史教师岗位,我之所以竞聘这个岗位,是因为我具有以下的五个优势:
一、我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我明白教师的苦与累、平凡与无私。没有鲜花陪伴,没有掌声共鸣,没有丰厚的收入,没有豪华的享受,有的只是生活的忙碌,有的只是肩头沉甸甸的责任。但我无悔于自己的选择!我深深爱着教师这一行,用我的汗水,用我的智慧,用我这颗跳动的火热的心!面对着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我揣摩着、尝试着,与他们真诚的交流着,就在这样的轨迹中演绎出一片灿烂晴空。
二、我有较为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不忘学习,勤钻研,善思考,多研究,不断地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本人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研究》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多篇。我参与编写了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学习诀窍点拨》一著作;还参与编写了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乡土凉州》一教材。由此我坚信我的专业知识对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是完全能够胜任的。
三、我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我深知、历史教师在学校基本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历史教师的职责、任务与规范,明白历史教师所应必备的素质和要求,悟出并实践过较好的方法和策略。我所教的学生先后有多名考取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重点高等院校。
四、我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本着为学生服务,把爱献给学生的信条,保持作为教师的言行和风度,踏实教学,关爱学生。经过这十三年的学习和锻炼,我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对教材的整体驾驭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的判断分析能力及应变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完全能胜任历史教学工作。
五、我有较好的年龄优势。我正当青春年华,身体健康,精力旺盛,敬业精神强,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工作中去。
假如我能够通过竞争上岗,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更加科学规范地做好日常教学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在顺应课改潮流的前提下,认真落实各项教学常规工作,确保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2、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情况,配合学校的校本教研,设计并开展丰富的历史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加强个人修养,练好基本功。进一步树立自己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艺术,顾全大局,维护学校良好形象,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在教学中体现实力,在工作中保持动力,在创新中增加压力,在与学生、同事的交往中凝聚合力。
篇9
(克拉玛依市高级中学,新疆克拉玛依834000)
摘要: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地理知识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关键词 :地理知识;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1—0126—02
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地理学关系密切,因此有“史地不分家”的说法。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相关地理知识,非常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地理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地理知识的必要性
(一)历史学与地理学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任何历史现象都发生在某种地理环境中,并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变着地理环境。例如,人类文明大多起源于环境适宜的大河流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改变着周围环境,如森林变良田、荒原变城镇,等等。所以,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说过:“地理与历史,最有紧切之关系,是读史者所最当留意也。”[2]2.历史地理学的出现。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3.地理学史的出现。地理学史就是地理学自身的发展历史。
(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要“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在课程目标中,也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都涉及到地理学的内容。例如,“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涉及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涉及旅游地理的内容;“人与自然的关系”涉及人地关系理论;“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上适当运用相关地理知识辅助教学。
(三)高中历史课本中涉及大量的地理知识。以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为例,必修1第二单元第五课中讲到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时,首先讲古希腊的地理环境;[3]必修2第四单元第十三课讲到经济特区的创办时,提到了广东、福建两省的位置、资源等条件;[4]选修1第二单元第一课讲商鞅变法时,叙述了当时秦国的地缘环境,[5]等等。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相关地理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地理知识的途径
(一)运用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空间感在历史学习尤其是有关战争、疆域政区等内容方面更显重要,教师可结合相关地理知识组织教学。例如,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教师可从军事地理学角度分析德国战败的原因:德国地处欧洲中部,东、西分别与俄、法接壤,这使德国不得不两线作战,造成兵力分散,难以东西相顾,这是德国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又如,讲到元代行省制“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时,可以汉中为例进行讲解:汉中连接关中与蜀地,但与关中隔着高大陡峭的秦岭,而与蜀地却连为一体。所以,此前历代中央王朝都把汉中与蜀地划归同一个行政区。蜀地的地理环境本身就非常封闭,这种行政区划更加强了蜀地的封闭性和独立性。而且,蜀地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一旦中央有变,这里很容易出现割据势力。而元朝却把汉中划归陕西行省管辖,使蜀地在行政区划上失去北部门户,有利于中原王朝控制蜀地,进而控制整个西南地区。运用这些地理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二)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普通高中现行的分科教学模式,使学生很容易习惯性地用单一学科的知识和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这既不符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而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地理知识,则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讲解古代长城的走向规律时,可对比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走向,会发现二者基本一致。从地理上讲,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此线以北干旱少雨,适合发展畜牧业;此线以南温暖湿润,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生产。这条线成为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活动的天然分界线。古人虽不具备现代气候学知识,但长期积累的经验使他们认识到了这一差异。因此,历代中原王朝修筑的长城,大致都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走向一致。
(三)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在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地理知识可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例如,在讲解沙皇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时,可充分结合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沙皇俄国割占的中国领土不仅面积大,而且蕴藏着各种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库页岛(萨哈林岛)现在是俄罗斯重要的石油、天然气产区。另外,这些地区的战略地位也很重要,如沙皇俄国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使中国失去了沿日本海的全部领土,从而丧失了在日本海的出海口,这给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等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样的分析远比只让学生记几个条约名称和被占领土面积更能激发爱国热情。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地理知识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在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地理知识可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但地理和历史毕竟分属不同的学科体系,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运用地理知识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清主次。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地理知识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绝不能偏离目标,颠倒主次,把运用地理知识当作目的,这样会冲淡教学目标,降低教学效率。
(二)实事求是。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运用客观、真实的地理知识,尽量不用某些有争议的假说、理论。在备课时应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地理知识,不能一知半解就进行教学活动,更不能为了追求某种教学效果而随意编造地理概念、数据、理论,否则,会严重影响历史学科的科学性,还有可能误导学生的价值观。
(三)精益求精。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地理知识时,应结合教学内容精挑细选,在运用时力求准确、简洁,不讲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地理知识,否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四)形式多样。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地理知识时,可自己口述,也可让学生讲述,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图、视频等材料,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相关地理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吴松.饮冰室文集点校[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历史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篇10
【关键词】历史教学;感性;学科特点;高考试题
对中学历史教学而言,理性既是方法,也是目标之一。因为这是认识人类社会纷繁芜杂的历史现象的需要,也是 “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需要。因此,历史教学离不开理性。但是那种极端的、绝对的理性化历史教学必须引起警惕,因为在后者的影响下,历史教学出现了概念化、逻辑化: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历史事件被替换成了枯燥的符号;历史进程中精彩纷呈的更替和演进被梳理成了单调的知识体系。“历史课失去了历史的味道”正是学生感性思维受压制的必然结果,同时,学生眼中的历史,也是冷冰冰的、客观无情的。历史教学,多些感性又何妨?
一、多些感性,是中学历史学科自身特点的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可见,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是阐述人类自身那些已经“时过境迁”了的发展。那么,如何带领学生去打开这一扇扇关闭了的历史之门? “必须把自己置于历史人物的位置上,必须感受其处境,必须像那个人一样思想。如果没有这种艺术——不可能解读那些重构历史所依靠的文件。”正因为如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要有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才能体现出历史学科自身所特有的人文性、生动性和哲理性。在一个个感性的历史片段中学生走近甚至是触摸了历史,才能在感受、想象中走向理性。但事实上,在中学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中阶段,由于教师绝对的理性至上,习惯于把很多历史现象通过概念的方式来呈现。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中有很多概念是抽象艰涩的,即使是教师都存在着一定的理解困难,或许这些绝对理性、正确的概念可以通过生拉硬拽强行塞入学生的大脑,那么留给学生的所谓历史,就只能是乏味枯燥的代言词,就是死记硬背,对他们认识、思考历史又能产生多大的帮助呢?
2010年浙江卷第17题: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这道题让很多考生大呼郁闷,关键就在于学习《宋明理学》这课时,对不同思想家主张的认识就是停留在干巴巴、硬生生的概念阶段,这又怎能解读出思想的精彩纷呈?如果带领学生走近这一历史场景“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就能使学生在“感受其处境”中,对朱、陆两派思想更有感悟,枯燥的思想史鲜活了很多。
二、多些感性,是新课程下高考试题的要求
在全新的课程观影响下,高考试题的命制也在悄然而又坚定的发生着变化。 “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题模式成了主流,传统的那种“雕章琢句”或循着历史教材命制试题的模式已经逐渐消失了。以2008年江苏高考第21题为例。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这道试题中引用四段材料,选材角度不再是以往常见的那种“大事件、大人物”,基本上都是从芸芸众生的日常社会生活角度入手,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认识,甚至是对一些细节的描绘,引导学生的思维从“事实到概念”(问题1、4),从“感性到理性”(问题2、3)。这道题是社会史观在高考命题中的体现,所谓社会史观,它对历史关注的重点是社会生活也就是人在各个领域的活动和变化,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依然像过去那样强调逻辑主线,忽略学生从感性走向理性这一思维方式的养成,依然把教材每一课的内容都整理为严密的知识结构,固然可以理性的归纳历史事物并发展演变的过程,但仍然是从结论到结论,在应对“新材料、新情境”时,抽丝剥茧式的逻辑体系下形成的那种直线型的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时就显得捉襟现肘,无法适应新的史观影响下历史试题的变化和要求。这就提示教师必须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新材料,设置新的历史情境,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历史的平台,引导他们从知晓历史到感受历史,再到领悟历史,从而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自然渗透。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李剑鸣.历史解释建构中的理解问题,史学集刊[M],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