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常用文学常识范文

时间:2023-08-18 17:4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常用文学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常用文学常识

篇1

【关键词】“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人物课例 作文教学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有强烈的“学法”意识。而邱学华教授的“尝试教学法”实质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预习先学是保证,教师的引导后教是重点,课堂上的强化训练是主线。课堂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获取新知、掌握学法的过程,教师通过示范引路使学生自悟学法。

在英语高考中,作文占据了整张卷子的25分,是我们教学的重头戏。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在这种模式下能有质的变化?下面就一个写人物的基础写作课例,浅谈一下如何能把“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模式灵活地用于高中英语作文教学中。

一、“先学”

在布置作文任务之前,教师可让学生收集相关词组短语,并可以翻译一些与这个话题有关的复合句,以便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能有所侧重。一上课,老师应该跟学生简短地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让学生在思想上和资料上有所准备。另外,我们在先学活动中先积累一定的相关单词和短语句型,这样一来,在课堂上训练的时候就能快速进入主题。

预习题目:翻译句子:

1.概况:王先生,出生于富裕家庭,毕生致力于教学事业中。

2.外貌: 王先生,我们的历史老师,是一位优秀的老师。他有一双黑眼睛。

3.兴趣爱好:他不仅对科学有兴趣,而且对集邮也有兴趣。

4.职业,主要事迹:他致力于教学事业。2006年,打破世界纪录后,他成了青年们的偶像。

5.教育背景:1999年,他被哈佛大学录取。大学毕业后,他出国继续深造。

答案:(1)Mr Wang,the son of a rich family,devoted his whole life to teaching.(同位语)

(2)Mr Wang,our history teacher,is an excellent teacher with big eyes(同位语,with)

(3)Not only is he interested in science but also he loves collecting stamps.(句型,倒装).

(4)He devoted himself to teaching career.

(5)In 2006,having broken the world record,he became the idol of the youth. (分词)

(6)In 1999,he was admitted to Harvard University.

(7)Having graduated from college,he went on further abroad.

二、“后教”

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

2.明确教的方式。应该是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教师只评定对不对,完整不完整,对“不对”的要帮助更正,对“不完整的”要帮助补充。

3.明确教的要求。要不折不扣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三、“当堂训练”

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让学生在实践中,把之前预习的内容和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延伸、拓宽性的作业。另外,在这个阶段,学生预习中学生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有所侧重地跟学生点明。由于基础薄弱,很多学生在写作上暴露出种种的语法问题。就这篇小作,作文中的问题呈现如下:1.5个基本句型掌握不牢固,谓语动词缺漏或多余。2.语态时态混乱3.缺乏固定句型结构,没有增分点。4.中式英文 “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这个模式的特点就是教和练有机结合在一起。即教中有练,寓教于练。展示了学生问题后,我们就采用”兵教兵“的方式让学生互相讨论学习其中的问题和改正方法。而教师则走进其中,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帮助。

四、“综合评价”

1.落实基本功,落实五个基本句型。五种基本句型虽然能表达一定的意思,但无法自由地表达思想,因此还必须对学生进一步进行扩展句子训练。

2.强化作文训练,落实作文模式。在高中的作文教学当中,尤其是小作,给学生总结出一定的作文模式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应该有目的地强化各类型的作文,确保学生在高考前写过所有的类型文章。

3.落实关键性有用词组和句型。对于一些高级词汇和句型,教师都要在这个阶段逐步渗透。比如一些从句,和一些Not only…but also…等等,一些with 结构,倒装句来提高作文的档次。通过长短句的交换结合,高级句型的合适使用来抓住评卷老师的眼球。

当然,不能生搬硬套地使用 “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模式,课型是动态的,学生的思维呈运动状,知识、技能和能力呈积极状,因此,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训练程序。

参考文献:

篇2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在于,语文是母语的学习与运用,其主要方式是通过语文实践而习得。正是语文学科的这种独特性,决定了语文知识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笔者作为一名初中教师,现浅谈几点初中语文知识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影响。

我们应该对初中语文知识教学树立正确、积极的态度:正视初中语文知识素养在整个语文素养中的独特地位,正视初中语文知识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到高中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是学生的语文能力从稚嫩走向成熟的推动器,是学生形成良好语感的催化剂。学习初中语文知识是极为重要的,切不可一谈初中语文知识就色变。关键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初中语文知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

1、初中语文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

初中语文知识是学生学好初中语文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学生有深厚的语文知识作铺垫,就插上了语文能力提升的翅膀;倘若只强调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熏陶、感染,自然生成语文能力,其效率实在不敢恭维。我们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为例进行说明:学生在小学开始接触了汉语造字的基本知识,比如形声字的有关知识,在初中作为自学板块进行进一步强化,这就大大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也就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2、初中语文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感悟力和领悟力

语感是语言学习的核心要件,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标尺。语感的形成途径多种多样,小学阶段在朗读、感受、体验、品味、交流和表达这些能力中已有雏形。初中语文知识和语感培养让这些能力更加成熟。比如,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对语言的领悟力就会大大增强,有助于形成语言的流畅感和形象感,为高中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初中语文知识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素养的内涵极为丰富,语文能力(听、说、读、写)属于语文素养,语文的学习习惯、方法属于语文素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也属于语文素养,文化视野、文化品位也属于语文素养,初中语文知识更是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举一个例子,如果连托尔斯泰、泰戈尔、莫泊桑、莎士比亚这些文学大师都不知道,能说语文素养高吗?如果连《威尼斯商人》《鲁宾逊漂流记》《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世界名著一点都不了解,能说语文素养高吗?如果连唐诗、宋词都不知道是何物,能说他的文学素养好吗?这些文学文化常识就是初中语文知识的重要部分。所以,初中语文知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初中语文知识,才能达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实际上,语文课程标准很重视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且不说它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就是在课程目标中也多次予以强调。比如,关于表达方式,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关于文学作品,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等等。从这些表述来看,课标很重视初中语文知识的教学,既不能停留在小学阶段的浅易,又不能过于复杂,至于教什么,怎么教那又另当别论了。

二、对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知识的梳理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知识的内容比较广泛,大体包括:

1.语文基础知识,主要有

①词语,除积累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外,还有词语的构成方式:主谓、述宾、偏正、后补、并列;词语的感彩: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成语、谚语、格言、警句等。②句子:句子的类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句子的构成;病句的类型及其修改;句式的变换;扩句、缩句、仿句等。③标点知识,着重了解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冒号、引号、分号、省略号、书名号、破折号的用法和作用。

2.语法知识,主要有

①词语的分类:⑴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叹词;⑵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②短语结构: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动补。③句子:⑴单句类型:主谓句、非主谓句;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⑵复句(限二重复句)构成:单句直接组合,借助虚词组合;复句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3.修辞知识,主要有

①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比、引用等。

4.文体知识

①记叙文: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第二人称;记叙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方位顺序、事件先后顺序;记叙的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记叙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②说明文:说明的对象:事物和事理;说明文的类别: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科普说明文;说明的方法:列数据、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诠释等;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语言: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③议论文: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提出的方式:开篇直接提出、结尾总结提出、中间提出、用分论点的方式提出、蕴涵在议论过程之中;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与讲道理相结合,或曰:例证法、引证法等;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议论的语言:准确、严密。④实用文体,常用的包括标语、启示、计划、请假条、留言条、介绍信、说明书、广告词等。

5.文学文化常识

①重要的作家作品。②课本涉及的重要的文学常识。③主要文学体裁的基本常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童话、寓言、神话等。另外还有古代有名的文学体裁,如赋、词、绝句、律诗、散曲等。④文学描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6.写作的基本要求

会写记叙文,其他文体可以涉猎,不做强求。

7.古诗文语言常识

①字音:多音字、异读字。②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下转12页) (上接13页)假借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④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8.语文学习方法性知识

①读书方法:朗读,默读;精读,浏览;跳读,速读;诵读等。②检字、检词方法:音序检字法、部首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等。③解读文章的方法:对话、探究、体验。④词语理解方法:借助词典结合语境理解;结合生活经验、自己的积累理解。⑤学习作品欣赏方法:联系时代背景评价作品的思想倾向;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⑥口语交际与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

时下义务教育阶段高学段的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种不良的倾向:由于各式各样的教学改革与探讨,口号是“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这些改革的过程中常出现有不重视初中语文知识教学,视初中语文知识教学资源于不顾,课堂热闹,语文知识教学严重疏忽。再者,到了中考时候,主要是以阅读和写作为主,中考几乎不涉及语法知识,连作家作品、修辞、篇章结构等语文知识也考的极少。这也给人以误导:初中语文知识不重要。

篇3

[论文摘要]高职校以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为使技术人才能适应社会、市场、企业需要,高职语文教学应以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本位,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社会从职和交际需要的读、写、听、说能力,尤其侧重口语表达、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语文教学定位

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曾经有过很多的争议,并且持续过很长时间。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魔力下,我们曾一厢情愿的简单地把语文的本质归结为工具性,在课堂上紧紧围绕基本知识、应试作文展开教学。当我们发现学生越来越不会说,越来越不会写时,当大众发出“语文误尽天下苍生”的呐喊时,我们才真正意识到人文性是应该存在却被忘却的一面。因此,在2003年出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重新定位语文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目前,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校的语文新课程标准虽然刚出台,但配套教材还没出版。面对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文化课的语文应该如何与时俱进,如何作好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角色呢?我们能否套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呢?高职语文教学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呢?这些问题都一直未能解决,高职语文教学也就处于较为混乱的局面。

语言是一门工具,我们每个人都要运用这一工具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语文并不是学习和研究语言,而是教会学生在掌握一定语言的基础上,去更好地运用语言。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语言都有一定的思想内涵,语文教学并不是研究这些语言的意义,那应该属于语言学研究的范畴。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关注学生人文思想和道德品质,那是政治课内容。虽然在语文教学中也会体现出人文性的内容,那只是辅的。语文教学不应该把人文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过去这种做法曾经有专家和学者毫不客气的批判,说语文教学是“荒了自己的田,去耕别人的地”。

高职校以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为使技术人才能适应社会、市场、企业需要,高职语文教学应以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本位,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社会从职和交际需要的读、写、听、说能力,尤其侧重口语表达、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因势利导,依托生动的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德育和审美教育,尤其侧重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

其实这一观点,在多年前叶圣陶曾提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从根本上说,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高职语文教学应体现出职业教育特色,立足对学生口语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课程的边缘化。在普通中学,语文是作为“语数外”三大主要科目之一出现的,毕业会考、升学考试都将语文包括在内,而高职的办学经验与教学资源相对不足,师资和教材建设一时难以形成自己的体系,面临的是“市场竞争”,而非“升学压力”,难免带有功利性。因此,在高职里,备受关注的是专业课、实践课的设置和安排,认为语文课与技术培养并没有多大的关联,常常以学制短、专业教育要求高、实践课程任务重为借口压缩语文课所占的比重,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境地;学生的家长也通常关注理工科和专业科目,他们抱有“一技在手,终身不愁”,“百艺好藏身”的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更不在意语文课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质量不高。大部分学生进人高职也是抱着一份“学门技术,将来找个工作”的心理,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而言不那么扎实,因此,对学校开设的文化课、基础课不重视,这样一种态度在无形当中对教师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学生不愿学,老师劳神费力收益也不大。于是,在语文教学中就出现了一种思想的惰性,不花心思推陈出新,而沿袭中学摒弃的“作品背景介绍—段落大意—中心归纳”的老路子,使语文课堂愈发沉闷、呆板。如此一来,教学中的这种敷衍使语文教学的质量难以提高。

课程设置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在高职的教学安排中,语文作为必修课出现,以公共基础课形式出现,没有安排选修课,更缺少其他的实践活动。作为高职生,接受的应是一种职业性教育,学生毕业后就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要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因此在语文教学应该尽可能多地给提供学生一些锻炼的机会,多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高各种语文应用能力。

教材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在语文教材中占大量篇幅的往往是一些经典名篇,这些作品大都缺乏时代感,而当代涌现出来的一些优秀作品却很少选人教材中。甚至一些文章直接来自初中教材,内容重复,缺乏初中教材和高职教材的有机衔接。教材中的实用性内容较少,口语训练和应用文知识往往放在教材最后,所占篇幅较少。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放弃了对学生进行专门口语训练。

三、应用能力培养对策

高职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不和谐之音,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应该加快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步伐,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解决问题、改变现状。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应紧扣职业性和实用性特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学生口语和应用文知识培养。

(一)正确看待语文在职校教育中的地位

于漪老师认为,母语不仅是一门学科的教育,而是凝聚着民族情结,蕴含着文化积淀,是民族文化的根。在学校教育中,这份“根”的意识不能减弱。

高职语文课是文化基础课,语文课应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以语文应用能力培养为本。高职语文课在职校教育中要扮演好“服务”的角色,通过发挥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于专业课程的需求。

(二)编制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应当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因素,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到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文章选择上应做到既有经典名著,又有当代优秀作品;既有各种文体的写作知识和练习,又突出应用文的写作知识;最后还应强调学生的口语训练,提供适当的口语训练材料。

(三)制定口语训练能力目标和应用文训练能力目标

在调研企业对人才要求,分析学生目前口语和应用文写作的不足之处,制定具体的训练目标。口语训练能力目标:

1.与人交谈、交际,能说普通话,且吐字清楚,语气流畅,语义明确。

2.利用听课、听报告、听新闻、听电话等机会练听力,专注地倾听,接收语言信息,领会话语意图,并能听记要点,复述原义。

3.学习和掌握访谈、解说、介绍、主持、演讲和论辩等语言技巧,参与话剧片断、小品的表演,能适合不同情境和对象,把握话题和气氛,在言语交际活动中灵敏应对。

4.读文听文,“人耳为文”;口头作文,“出口成章”,把读、写与听、说结合起来训练。

5.用演播性语言练口头记叙;用评断性语言练口头议论;用介绍性语言练口头说明,使文体和语体知识转化为口语表达能力。

应用文训练能力目标:

1.培养适应不同场合的汉字书写能力,做到字体规范,字形美观,标点正确。

2.能撰写常用的条据(请假条、借条、留言条、领条等)。

3.掌握一般书信和专用书信(求职信、申请书、倡议书、表扬信等)的写法

4.能正确书写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新闻报道、调查报告、评论、综述以及适合本专业需要的应用文。

5.养成修改文章、精益求精的习惯。

(四)分阶段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

根据学生的原有基础,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制定高职语文应用能力阶段训练项目,对口语表达、应用文写作能力分阶段进行训练,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有效推进过程。同时,在教学中增加口语、写作的教学课时数,加大学生的课堂训练比重。另外,组织校园竞赛,如诗歌朗诵会、辩论赛、演讲竞赛等,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口语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

(五)改知识考核为主为能力考核为主,重平时训练成果,将口语成绩纳人考试成绩中。

篇4

“内”,指的是课内,包括课本内和课堂内;“外”指课外,包括课本外和课堂外。“从‘内’到‘外’”,指教学内容从课本内到课本外的拓展,教学活动从课堂内到课堂外的延伸。

1.教学内容的拓展

在现有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篇目、篇幅不可谓不多。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选文为例,古代诗文几近半壁江山:必修1~5,每一模块的“阅读与鉴赏”部分共四个单元,除必修1只有一个单元的文言文外,必修2~5都是一个古典诗歌单元和一个文言文单元。在人教社出版的选修系列教材中,还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等专门的古诗文教材。那么,“向课本外拓展”有何必要呢?

首先,“量变才能引起质变”。古诗文学习要多少积累才能促成“质的飞跃”?难以定量,应该是多多益善(当然会受制于教学时间)。所以教学内容囿于课本篇目是难以满足教学需要的。其次,“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例子(或者叫“样板”)的选择不必囿于课本。在新课改背景之下,不少学校和老师采取校本教材开发甚至是教师个性化教材开发的做法,是值得赞赏和借鉴的。

其次,即便我们按照课本篇目安排教学内容,也有“向外拓展”之必要。背景上的深入了解,内容上的佐证或对照,情景的设置,兴趣的激发……都需要老师“顺手拈来”。例如,我们在讲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如果能够引入白居易《新制布裘》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推己利以利人” 与“宁苦身以利人”的区别,也许学生对“诗圣”的理解是会有所不同的。那种局限于一诗一文读背串讲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有深刻的体悟和长久的记忆。

2.教学活动的延伸

“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是一个教育常识,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我们理应追求高效的课堂。但在追求高效课堂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课外活动的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可以为自主、探究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古诗文学习,无法速成,需要下一番沉潜涵泳的功夫。这往往难以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内实现,“向课堂外延伸”成为必然的选择,而且也完全符合“生活即语文”的教育理念。

延伸的真意,必须是自主、探究的落实,而非课堂教学任务的外移;必须是有助于知识拓展、能力提升的综合实践活动,不能只是简单机械的作业训练。这种延伸,可以是配合课内教学内容的资料搜集;可以是朗诵比赛,可以是小品表演,可以是古典诗词创作(有条件还可以将学生习作结集出版,作为他们诗意成长的见证),可以是基于学生兴趣和自主选择,而又框定在古诗文范围内的课前演讲或读书报告,可以是按作家、作品、体裁、意象、话题等进行的专题研究……

这样的延伸,必能使古诗文教学多姿多彩,生机盎然。

二、“苦”“乐”并重

“苦”指的是苦功,“乐”即乐趣。“‘苦’‘乐’并重”,是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言知识训练,让学生下足苦功;又要致力于课堂教学艺术的提升,让教充满乐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强调训练与追求课堂教学艺术是并行不悖、相互交融的。

1.严格的语言训练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古人的这一训诫,在当下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大有被吞没之虞。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论争之中,语文教学中的“训练”渐渐淡出语文话语圈;在新课程背景下,提“苦”字更显得不合时宜。即便有人谈到训练,也多是表达能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等,少有人理直气壮地谈起语言知识训练。

但我始终认为,中学古诗文教育虽然肩负着文学教育和文化教育的使命,基础还是语言教育,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最根本的目标。 “一怕文言文”的心态折射出的正是中学生文言阅读水平普遍低下的现实。语言教育不花一番大力气进行训练是难奏其功的,所以,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语言知识的艰苦训练,或许看起来不那么“科学”,却是有效的途径。我们这些做语文老师的,回想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又有谁没有经过字词、翻译等方面的严格训练呢?

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整理,文言语法的辨析,文言文段的书面翻译……这些应该是常规性的训练任务,不应该在热闹的教学改革中被革掉。

2.有趣的课堂教学

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要“使学生喜欢”,靠学生单方面的涵泳难以办到,靠冷冰冰的训练难以办到,语文教师只有努力让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富有趣味,才能让古诗文教学课堂充满魅力。一直以来,大家对古诗文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多有探讨,富有启迪。我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1)还原历史现场。古代诗歌也好,散文也罢,貌似带着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冰冷与古奥,其实它也总是特定时空、特定人事遇合的产物,字里行间满溢着与我们一样的“人”的举动与悲欢、思索与迷惘。语文老师要善于通过讲解、引导,将文字背后生动鲜活的历史场景――那一个个名字背后的故事,那一个个故事背后的情感与智慧等等――加以还原,让学生获得一种“在场感”。例如,读游子之诗,要能让学生领略到明月秋霜的寒光,雁鸣鹃啼的凄凉;读帝王将相的传记,要能让学生感受金戈铁马的英武,运筹帷幄的气度……学生只有“在场”,才能“不隔”,注意力、理解力、情感、思维诸要素才能得到彻底释放并形成合力,学习效果达到最佳;而语言积累、文学熏陶、文化濡染等“场效应”才能得以实现。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有些人便很是排斥“讲授”,我觉得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若只是照本宣科式的“串讲”、填鸭式的“灌讲”,那自然是要反对的,但如果是通过讲解让学生获得强烈的“在场感”,恐怕就是必须的了。

(2)激活思维能量。语言与思维紧密相连,决定了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思维的参与。这样的说法似乎有些无聊,但事实是在古诗文的教与学中确乎存在着“死记硬背”的现象,确乎存在着“古诗文就是读读背背”的片面认识。为什么已然背得“滚瓜烂熟”的课文学生一写就错(如将“艰难苦恨繁霜鬓”的“霜鬓”写作“双鬓”)?学生为什么总记不住一个词的若干义项?为什么翻译文言文时纰漏百出(如将《雪屋记》中的“木处而颠,土处而病”译为“住在木屋里会掉下来,住在土屋里会生病”)?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由此及彼、前后贯通的分析方法:没有将如霜白发与杜甫之老年相联系起来理解;没有将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联系起来记忆;没有将前文的“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和后文的“圣人为屋以居”贯通起来推敲(如此便知上古无屋,便不可能是“木屋”“土屋”)。即便是解决这样细节性的问题,也显示出了思维的力量,更不用说文意的理解,思路的把握等等问题了。因此,教师在讲授时注重思维训练,无疑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能量,体会到思维本身的乐趣与效果。

(3)锤炼教学语言。教学语言的锤炼是语文教师永远的追求,专门论述者很多。但课堂教学语言有很多指标,诸如简洁、优美、深刻、幽默等,哪一项在古诗文教学中最能起到激趣的作用?当然是幽默。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加深受众理解。还记得大学时一位老师给我们讲解“佛祖”“菩萨”的区别,他打比方说,佛是董事长,菩萨是总经理。在那个“董事长”“总经理”还比较稀有的年代,老师的这一解释让我们倍觉新鲜而有趣,而且让我们豁然开朗,印象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