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体系范文

时间:2023-08-18 17:4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课程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课程体系

篇1

关键词:古德教育;课程体系;素质教育

一位朋友最近去清华大学参加“中等专业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回来介绍说:他们上课之前必先学《中华文化经典基础选读》,其中包括:《大学选》《论语选》《孟子选》《中庸选》。是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编写的。这说明我国大学教育非常注重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翟鸿国学讲座全集》中,国学大师翟鸿先生介绍自己家教,说他小时候爷爷就教他学习古文,总结说:儿童会背《大学》,孔子跟你一辈子,儿童背会《孙子兵法》,孙子跟你一辈子,真是这样,教育立志就要从小抓起。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

我来自农村,从小也没读过古德教育类书籍,一直到参加工作很多年后,才看到一本叫《增广贤文》的古书,读后有很深的心得体会,书里的很多观点,很实用,感觉早点读过此书对自己命运都会有所转变。这本书不是以谋取私利为目的,是以整个社会责任为己任,恰当保护自己的权益,可谓难得的好书。中华民族文化经典的东西是我们必须传承的民族精华,更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由于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主动寻找这类书籍,先后拜读了《大学・中庸》《朱子家训》《家书》《论语》《道德经》《菜根谭》《弟子规》等等,感觉越读越有是非标准,这些书对我人格、品位的形成起到标杆作用。

当今中国,全民重视教育,独生子女家庭尤其如此,参加各种补习班的人数急剧增加:有学习语文的,有学习数学的,有学习英语的,有学习物理、化学的,还有学习书法的、学习音乐的,可是就没有学习道德的,这是教育教学体系对道德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的表现。由于孩子少,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都惯着,爱子女,爱下一代,这无可厚非,但是过度娇惯,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使他们没有是非观念,不能正确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对于这些现象,我们一定要理性看待,正确引导,避免继续恶性发展。

“举孝廉”,是汉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中国古代以孝治天下,所以称孝廉。到清朝时,考取了举人,还是用孝廉公这个名称。

我国现阶段选拔人才的标准也是“德才兼备”,德在才先,可见德的重要性,无德有才,会坏事;有德无才,没有才能,会误事,可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而道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从小抓起,从孝敬父母抓起,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抓起。

现在教学体制改革,是实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发展,从品德修养,专业技能,身体素质,交际能力,文化修养,审美能力等等全方位来评价一个人的素质。而要达到预期目标,必须有学者从历史的角度,从外国教育体系的形成,借鉴其先进经验为我所用,正如1987年1月27日,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在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阐明他的施政纲领。

当今,孔子学院遍及全球,外国人在21世纪从中国古典文学中寻找做人之道,治国之道,我们国人还不早点学习自己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岂不贻笑大方?

成年人想要学习,可以根据爱好自由选择,但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再从外国人口中知道自己先贤们的道德哲学思想就实在是不应该了。想要普及国民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开设“中华文化经典基础选读”,来促进中华民族学习中华民族的瑰宝“古德教育”,并且作为每位华夏儿女的必修课程,这对提高国民素质,激发爱国情操,提升忠孝思想品行,都会有其他教育无法取代的促进作用。可见,古德教育应该进入中小学课程体系,而且应该成为和语文、数学一样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

参考文献:

[1]朱熹.大学・中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03.

[2]朱柏庐.朱子家训.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07.

[3].家书.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09.

[4]孔子.论语.张燕婴,译注.中华书局,2006-09.

[5]老子.道德经.李湘雅,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05.

[6]洪应明.菜根谭.京华出版社,2000-05.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课程改革 音乐

音乐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重视音乐课程历来是我国幼师学校普遍的教学传统。随着幼教师资培养体制逐步向大专、本科过渡,在高职院校中开办学前教育专业已成为当前幼儿教师培养的重要渠道。但是,高职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建立的时间还比较短,音乐课程体系的内容设置、培养目标、方式方法等还没有及时调整,与原中等师范的音乐课程大同小异,出现了诸多不适应的问题。要培养高素质的幼教人才,提高学前专业毕业生的音乐素养和能力,必须从课程改革这个根本性因素上下功夫。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的脱节。在教学中往往片面强调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教学,忽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缺乏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整合,对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职业技能缺少深入研究,技能训练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不能内化为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

2.教与学、教与做的脱节。音乐教学不能主动适应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需要,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强调以“教”为中心,而不是以“学”“做”为中心,往往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与单科技能的训练上,忽视音乐活动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3.音乐课程诸科目之间缺乏协调。音乐教学各科目之间划分过细,又由众多教师分别授课,影响了各科目间的融会贯通;尤其是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往往是各自为政,造成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脱节,缺乏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

4.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较单一。当前学前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及评价方法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模式,教育观念更新和教学手段创新相对滞后,教学质量和效率受到严重影响。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定位

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幼儿教师。鉴于音乐素质和能力在幼儿教师能力构成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中对幼儿音乐教学的现实需要,提高音乐能力已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提高音乐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共识。

当然,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不是专门的音乐教师或音乐人才,而是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能够在幼儿园实际工作中熟练运用音乐手段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学前专业的音乐课程不能以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而应通过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素养、音乐能力。这应是高职学前专业音乐课程体系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学生通过3年的学习,一是具有理解、感受、欣赏音乐艺术的能力【内容摘要】随着幼教师资培养体制逐步向大专、本科过渡,高职院校举办学前教育专业成为幼儿教师培养的重要渠道,但由于其音乐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手段方法等未及时调整到位,暴露出诸多问题。文章尝试从分析高职院校学前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及目标定位出发,探讨了课程改革的原则,提出了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课程改革 音乐,熟悉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各种体裁、各种形式的中外名曲、幼儿音乐材料,能够灵活选择运用音乐素材指导幼儿感受和体验音乐魅力;二是具备音乐表演方面的基本素养,能够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和弹奏方法去处理和表现歌曲,能够组织开展幼儿歌舞训练和表演活动;三是具备基本的创作、改编音乐作品的能力,能够根据幼儿音乐表演、歌舞活动的需要进行音乐编创工作,运用音乐手段培养和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当按照上述目标定位进行改革探索,才能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地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职业教育的培养规律,把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核心要素,帮助学生扎实掌握未来从事学前音乐教育工作所需的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技能与音乐文化素养,为学生能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音乐、传播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构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体系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能力本位原则。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成为教育目标中优先注重的方面。构建新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必须以当代社会对高素质幼儿教师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成长的根本要求出发,整合构建音乐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科学性原则。即应遵照音乐学科教育的内在规律构建学科体系。在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紧紧抓住音乐学科的“非语义性、感受性、表情性、审美性”的特点,遵循音乐学习规律,把“技术”教学转变为“艺术”教学,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美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发展他们审美创美的能力。

3.师范性原则。学前专业是为幼儿园培养具备良好音乐素养的合格师资,必须突出师范性。应按照音乐知识技能与师范能力整合发展的思路,通过音乐教学及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精神,具备适应幼儿音乐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教师。

4.实践性原则。学生在校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运用。这一原则一方面是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均应以满足学生未来实践需要为主线;另一方面是指奠定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提高的意识和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两个方面的实践性真正得到体现和强化,才有可能彻底改变传统知识传授型课程体系的束缚。

5.整合性原则。这一原则意指改变传统学科分工过细、相互脱节的弊端,以能力为本位整合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分科过多过细,客观上造成了学生负担加重、效率低下。强调课程整合就是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综合,特别是围绕核心专业能力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衔接和有机整合,以综合性课程、交叉性课程实现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融会贯通。

四、构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新体系的思考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比较简单,但实际上因为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差,组织音乐活动的难度更大,对幼儿音乐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也更高。笔者在调研和教学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必须打破过去音乐各学科划分过细、相互脱节等问题,构建新型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全面而均衡地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和综合音乐能力,才能为其毕业后胜任工作打好基础。

1.整合课程内容,开设音乐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的观念是针对学科课程的分科设置传统及其缺陷而提出的,体现了现代哲学和科学方法中的系统论思想,也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本着学科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倡导的“整合”“渗透”的理念,将相关课程知识有机整合成综合课,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例如,声乐综合课程可将视唱练耳、声乐基础理论与演唱技术、声乐作品鉴赏与分析、幼儿歌唱教学、合唱与指挥等内容整合起来,在抓好声乐技术训练以及掌握音准、节奏和表演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向其他方面扩展;器乐综合课程可将器乐基本知识与作品鉴赏、钢琴演奏技术与理论基础、幼儿歌曲即兴伴奏与编配、幼儿打击乐编配与组织等内容整合起来,通过器乐基本知识、作品鉴赏与钢琴演奏技术训练的融合,为器乐合奏的分析、编配、组织奠定基础。由于这种综合课程是建立在多种学科基础上的,所以学生能在对音乐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学到相关的知识技能,有利于教学活动“由点及面”地展开,也有利于保持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2.拓展学习广度,创设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近年来,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广大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探讨和好评。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由“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交往性的实践”,它改变了“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里所说的艺术综合活动课程,正是借鉴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具有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点,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紧紧围绕音乐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这一中心,而设计开展的艺术综合教学设计与活动实践。在具体操作中,可以从幼儿园音乐、语言、美术的综合教学设计与实践,计算机与幼儿音乐、舞蹈音乐的创编,音乐教育软件的应用和制作等方面设计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与内容,把知识拓展、理论提高、实践探索和能力增强有机融为一体。实践证明,在学前教育专业高年级段开设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技能学习、加强音乐知识综合运用的整体认识与体验,更为他们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延伸学习深度,广设音乐选修课程。必修课是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共同目标要求,满足学生从事幼教工作所必需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求。而选修课则可以为具有不同才能、不同潜力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如开设钢琴、吉他、手风琴以及民族乐器方面的技能选修课,能够满足那些在艺术技能方面有潜质的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高自己在器乐演奏方面的特长创造条件;开设合唱指挥、MIDI作曲、乐谱打印等实践性、操作性选修课,可以满足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音乐应用能力;开设音乐欣赏、音乐史、流行音乐等知识性、趣味性选修课,可以宣传普及音乐知识,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等。当然,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幼教事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开设的选修课的内容和形式也应灵活多样。

4.突出能力培养,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教师的职业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训练。适当加大学生在校期间到幼儿园观摩、见习、实习环节比重,通过参与幼儿园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是音乐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一是增加课程见习环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拿出一定的课时安排见习活动,就某类音乐技能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进行观摩与体验;或聘请幼儿园教师指导学生熟悉和组织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在参与幼儿音乐活动中增加感性认识,可以有效增强学生音乐技能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把学生社团、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体系,定期举办各类音乐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应用能力。三是加强对教育实习、顶岗锻炼活动的指导。突出抓好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实习指导,组织好听课、集体评课等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幼儿园参加顶岗锻炼,在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下独立组织幼儿音乐活动等。四是运用微格教学法进行音乐教学技能训练。利用微格教室模拟教学场景和情境,体验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实际状况,以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对教学比较熟悉,能更快地适应教师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张淑珍.音乐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3]李旭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篇3

一、从小培养,打好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对科学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原来的科学启蒙从三年级开始,现从一年级开始,并将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越来越受重视,这是一个机遇,也更是一个挑战,对科学教师的要求更高。1-2年级是学习习惯养成的阶段,科学教师一定要培养好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他们对周围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仍处于懵懂的状态,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以游戏或故事为主导体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中高年级应逐渐过渡到以观察、对比、实验等学习方法,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的乐趣。教师要从低年级开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更要在不同的学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教学内容,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概念统筹,设定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物质科学(6)、生命科学(6)、地球与宇宙科学(3)、技术与工程(3)四大领域中一共设置18个主要概念,18个主要概念又分解成75个学习内容,即以主要概念来统筹课程内容架构,以学习进阶思想设计课程内容。这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学生对某一科学知识从了解到深入,采用不同的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加深理解科学知识。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相应地层层递进,不同的教学目标就会有不一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的培养也相应地不同,例如达到“记忆”层面,教师呈现知识让学生熟记即可;达到“理解”层面,教师要采用观察、实验、思考、交流、质疑等方法;达到“运用”层面,教师要在“理解”层面基础上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前概念、教学内容等,设定合理的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教学目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多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思考科学探究结果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达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方面的目标。

三、技术领域,联系生活

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的基础上,增加技术与工程领域,四大领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同等重要。技术与工程领域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注重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了解事物的特性原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设计和团队合作制作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例如“建高塔”在了解上轻下重、上小下大、三角形的稳定性等基础上团队合作设计制作一个建高塔,让学生经历从理论到实际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反思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亲自感受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珍惜社会财物和保护人类的发明。

四、观念转变,共同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这要求科学教师转变角色,从“教师教”转换成“学生学”。科学教师要学会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不应使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应当抛出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要扼杀学生发言和质疑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不应只局限在三尺讲台,也不应局限在课堂,而要多带学生在校园、在社区、在课外等体验科学,如认识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领略大自然的美好;观察建筑桥梁思考相应的原理等等;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受到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面对全体学生并倡导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来保护学生对探究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体现了以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的双主原则。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摒弃“学生就应该听老师的”“老师说的就是对的”的观点,在科学课上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有时会有很新颖特别的观点,教师不要全盘否定,要学会接受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篇4

关键词:学校体育;健康;快乐体育;兴趣

为了基础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体育课程改革把“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作为总目标。在学校体育改革中,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坚持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开展切实有效的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教学与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体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体格;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贯彻“课程标准”必须做好教学工作

1.要认真做好中小学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试验工作。结合试验工作,进一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积极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器材改革。要认真研究并积极推进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从而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人才的需求。

2.加强学生课外体育的改革步伐,扎实推动全国中小学课外活动园地的建设。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改革,把学校运动会真正变成为广大学生乐于参加的体育会。在总结十多年来学校体育课训练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符合时代要求和我国学校体育实际的体育课余训练方法,加快体教结合的步伐,鼓励并推动学校体育为国家竞技体育多做贡献。

3.加大学校体育评价的改革力度。按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学校体育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并在全国实行。坚持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体育考试改革要坚持有利于全面地、科学地评价学生身体状况,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方便学生考试。

4.加强体育师资培养工作,尽快建立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满足体育教学需求的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根据目前学校体育师资的现状认真研究对策,并加大研究生的培养力度。

5.要始终把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工作重点,制定切实能够推动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重点解决学校体育教师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体育课的开课率。

6.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另外,教师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要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7.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8.以发展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二、贯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改革是关键

开展学校体育,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以下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简单易行。

为了适应学生的身心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或其他有条件的地区,还应该挑选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以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增强自豪感。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学校体育中的落实,学生将会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学校体育在这一标准下开展,将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体育教学要以健康为思想,以快乐为整堂课的主题,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区别对待,使快乐真正深入学习当中,从而使青少年体会到健康的效果,使青少年学生有健康的体魄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崔漩,龚继忠.从安然破产看企业财务控制.财会月刊,2002,6.

篇5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我就采用了先猜想~论证~归纳教学过程。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篇6

关键词:中学 体育与健康课程 体育课成绩 评价

1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1.1改革不合理的评价体系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曾经经历了几次评价方法的改革,直至20世纪末,体育课程评价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改革者对评价改革理念仍然模糊,尚存在认识的偏差,且评价的实施缺乏可操作性,为评价而评价的情况依然很普遍,传统的评价体系是以奖惩为目的,它的作用主要是甄别和鉴定;它的评价方式是终结性的忽视了体育教师的发展性;评价手段的工具化、机械化,缺乏科学;评价主体以领导和同行为主,忽视学生评价和教师自评的可行性。这种评价体系的存在显然已经阻碍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新的评价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

1.2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的评价的确立,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是新体育课程的主要评价对象,此外还有学校的校长、教务主任、体育主任等,随着教育的开放化,家长和社会代表也逐渐参加了体育教学的评价,但是他们在客观性、准确性上与始终参与教学过程的学生和教师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

1.2.1关于学生评价的内容

学生评价的内容应该是综合性的,在强调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和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1)体能的评价:强调与健康有关的因素进行评价,如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等。结合《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并结合学生的个体基础与进步幅度进行成绩评定。(2)知识与技能的评定,主要是对学生对健康的认识以及运用技能的实践情况。(3)学习态度的评定,主要针对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所表现的积极性进行评定。(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定,主要是针对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所表现的心理倾向,与人交往过程所表现出来社会适应性进行评定。

1.2.2教师评价的内容

体育教师的评定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其教学活动及其教学活动的相关因素进行系统的描述,并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生对体育课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学生是否主动地参与体育课程的学习成为衡量一个体育合格的重要标准。(2)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对体育教师的道德、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进行评定。(3)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定,主要是指对教学过程和对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行为进行评定。

需要指出的是体育与健康评价体系的最终确立是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实践中不停地改进。

2对几种教学评价的种类认识

对于评价种类的划分,布卢姆的分类比较适用。他以评价在“干什么”为分类标准从而划定了与学校教学有关的常用的种类与界限,并包括了教师在教学中实际运用的各种评价。

2.1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的首要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并为学生做证明或提供关于某个教学方案是否有效提供一定的依据,这种评价一般出现在学期或学年结束时候进行。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它具体地出现在某一动作技能学习结束的时候,这种评价方式的用途是:首先,对学生动作技能的成绩进行评定,对学生的进步水平和达到的教学目标的程度予以确定,并打出相应的分数。其次是对学生后继学习过程中成功的可能性进行预言,再次为学生的后程学习确定起点,最后证明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反馈学生的阶段体育学习情况。

2.2形成性评价

重视形成性评价是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引导体育教学前进或使体育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它有别于总结性评价,它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后者具有一定的“回顾性”。通过形成性评价使教师了解学习中易犯的错误和遇到困难,改变教学策略,在修正中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它的主要用途表现在:首先,改进学生学习,形成性测试的结果可以表明学生在掌握动作技能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定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最后,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反馈。

2.3诊断性评价

在现在教育中,制定适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的有效教学策略,就必须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解。诊断性评价是一种很重要的手段,它不仅可以单独进行设计,还可以结合上述两个评价进行设计。它的主要用途主要表现在:首先,确定学生入学准备程度,了解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其次是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安置,为不同特点的学生群安排相应的体育教学方案。最后,能够辨识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以便改进教学,以及寻求社会帮助(家长、医生等)。最终,排除干扰学生学习的因素或尽可能降低其消极的影响。

以上三种评价方式,他们之间既独立又相互联系。体育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正确地运用各种评价方式,为自己的体育教学更好地完成提供可靠的依据。

3正确对待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1体育教师能否承担如此细致的评价

新课程中提出了五个领域目标,其中包含了79个水平目标和254个行为目标。为体育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空间的同时,也给广大体育教师无形地增加了工作难度,评价是随着目标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不同的教学目标的实施需要不同的评价与之相适应的,这样就增加了评价的不稳定性,同时也加大了体育教师的工作强度。

3.2评价内容需要突出重点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对评价的内容的介绍中,似乎每一个提出的评价内容都是十分重要的,哪个内容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的不确定性,使大一线教师关于评价的参与只能是人云亦云,一头雾水。体育教师不可能在每一节课的评价时把每个内容都考虑进去。需要明确,哪些评价是核心,哪些是可以选择的。这样,体育教学才有比较性,在突出每个体育教师个性的同时,也要兼顾体育教师的共性。

3.3评价指标确定的科学性

科学的评价指标的确立是评价成败的关键所在,当前的评价指标可谓是五花八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种局面的出现应该得到肯定。但是,缺乏科学的指导,会使体育教师各自为战,难免会走一些弯路甚至是错路,直接影响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最终成效。

3.4“情意表现”的评价操作难度大

情商出现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体系中,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但是,广大体育教师没有评价“情意表现”的经验和具体操作的方法,大家有一种难以应付的感觉,因此,对此类指标的评价体系的研究工作需要加强,以便使广大体育教师早日运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体育教师在思想上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深刻理解《纲要》中指出的体育新课程评价观的精神。正确认识目前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出现的经验总结,为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有力的方法,从而加快评价体系的建立。在教学实践中不停地探索,不怕困难。加强学习交流,全面地掌握最新的体育教学动态,及时地调整自己教学的理念。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要大胆地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经验,创造合理的评价方式,可以在一个教师、一个学校、一个地区地范围推广。其次,体育课程的主管要积极地进行探索,尽快地提出关于评价的科学性指标,协调不同区域的体育教学活动的交流,对成熟的评价方式要进行推广。动员全社会都来关注评价改革,积极参与评价改革,发挥每个人的热情与智慧,倡导合作与创新,把体育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推向深入,推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3]钟启泉,季浏,胡增荣.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8.

[4]季浏,汪晓赞.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篇7

关键词:小学体育 校本课程 开发研究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依据标准与选择实施的空间。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就体育素质来说,每个人的体质体力、兴趣爱好、锻炼习惯及体育态度各不相同,因此对学生的体育教育既要有基本的统一要求,更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满足个体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最能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个性化特征,也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说,素质教育呼唤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也将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推进。

新课程给学校体育带来了巨大的自主选择权,如何让体育教师对课标有一个正确、完整、清楚地认识和把握,如何把课改理念落实在实际操作中,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发挥地方及学校优势,构建以水平目标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就是解决上述问题最好的切入点。

一、坚持“健康第一”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程改革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身体状况对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养成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健康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影响着少年儿童,如何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一个热点问题。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才能保证开发方向的正确性。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校本课程的灵魂和宗旨。在校本课程编制中以学生生活为本,在课程实施中让学生唱主角,在校本课程评价中让学生体验成功。体育校本课程的教材内容并不是预先设定的,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妥善利用已有的条件与资源,充分体现多元性和开放性。教材内容选择要考虑本地实际和学校特点,适合和满足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以提高教材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教材内容的选编要尽可能从实际出发,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教材和乡土教材,注重所选教材的特点,突出自己学校的特色。体育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需要和追求,掌握课程开发的原理和技巧,才能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模式,逐步提高驾驭课程的能力。

三、从学校实际出发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真正满足本校学生的需要,如滚铁环、踢毽子、乒乓球、放风筝、跳皮筋、兔子舞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国家课程体现基础性和统一性,而校本课程则突出独特性和差异性,体育校本课程在适应社会变化方面体现地域特色满足学生需要方面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要发挥学校现有的资源优势,从学校的传统特色项目入手。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要考虑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及怕具备的优势条件。如我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被确定为田径传统项目学校,三十余年来学校积累了丰厚的教学资源经验。将田径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学校一切有利于开展田径运动的资源,就可推动学校田径的全面普及和提高。我校被树为市级少年军校,每学年初都要开展队列操练等军事训练体育项目。也可将队列体操纳入体育校本课程之列,从而形成学校的体育校本特色。只有将各种传统的、特色的体育项目与校本课程有机整合,才能不断适应和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二要使乡土资源服务校本课程。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有不同风俗习惯和传统特色体育项目。一些典型的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项目如踢毽子、滚铁环、踩高跷、摔跤等体育项目,都是体育校本课程取之不尽的资源。三要充分利用教师业务专长校本资源。学校内,体育教师最了解体育教学的具体问题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每个体育教师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课程开发中可将体育教材结构与教师业务专长和学生学习结构充分结合起来,才能使课程内容更适合实际需要。四要合理利用和学校周边环境资源。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时要因地制宜,结合学校的条件和地方风土人情整合资源,合理利用和改造学校及周围环境资源。尤其要尽量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靠山吃山,傍水用水。如爬山、游泳、骑马、山地自行车拉练、橡皮筋等都是符合不同地域及民族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将其开发为校本课程并与国家课程有机结合,才能使体育课成为学生纵情畅游的健身乐园。五要积极挖掘人文课程资源。体育冠军出生地和奥运火炬传递途经地等都可成为体育校本课程最真实的题材,充分利用它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可激发学生强烈的锻炼欲望,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更是德育与体育最佳整合方式。

四、搭建创新发展平台

体育校本课程要冲破传统课程的建构模式,在学习内容选择上要充分体现开放性,以“菜单”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其自主选择,才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需求,学生才会学得轻松活泼愉悦。在学习方式的设置上也要充分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进行学习,才不会使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教师的预设的框架之中。课程开发及体育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和锻炼中掌握技能,并能有所创新和发展,进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篇8

【关键词】 数学; 课程体系; 教育改革

高等数学是医科学生学习的基础中的基础,高等数学与医学的紧密联系日益显现,没有高等数学的支持,生物医学研究很可能进入难以逾越的瓶颈,所以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必须培养出一批既懂医学知识又有数学头脑的高级医学科研人才,才能保证医学的持续迅速发展。我校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正是遵循这一宗旨,着眼于数学与医学各学科、各专业的有机整合,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为生物医学研究开发高层次的平台[1]。

我校从2000年起,经过9年的努力,构建起新时期医科院校实效性数学课程体系。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按层次分流培养”的课程教学结构模式,提高适应不同层次和学科大类的教材的质量,逐步实现教材的层次化,立体化和精品化,为学生的学以致用创造了条件(所使用教材均为精品教材,主干课《医学高等数学》是国家十一五精品教材);继续尝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现代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力争取得新的突破(引入大量医学实例,自制多媒体课件);大力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建设,全面提升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多门课开设计算机实验课);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迅速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多次组织教师进修、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学位);很好的发挥我校改革成果的示范辐射作用,使我校成为医科院校数学教学的典范、样板(多所院校使用我校主编的《医学高等数学》是国家十一五精品教材,并在大会上交流经验)。

首先,将课程设置和教材修订作为实现“实效性”的基本内容。结合医科院校学生层次和专业的差异,以“突出基础、加强应用、注重实验、优化整合、分类处理”为指导思想,将医科数学原来开设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进行结构重组,精选教学内容,补充与医学和生物学紧密相关的数学方法及应用实例,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交叉性和实用性[2]。整合后形成的教材《医学高等数学》被评为国家十一五精品教材。据此,将数学课程设置为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等三大类,见表1~3。 表1 第一大类 医学数学基础必修课表2 第二大类 医学数学专业必修课 表3 三大类 医学数学选修课的课程体系

第一大类:开设四门基础必修课。《医学高等数学》以微积分、线性代数初步、概率论基础为主体;《高等数学》以微积分、微分方程、空间解析几何为主体;《概率数理统计》和《线性代数》以数学应用基础为主体,注重由医学案例导入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第二大类:开设两门专业必修课。《离散数学》和《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第三大类:针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开设《医学实用数学方法》、《临床计量诊断》、《医学数学模型应用》、《临床模糊计量诊断》、《医学数理统计学》、《药代动力学》、《SPSS实用技术与数据处理》、《计算分子生物信息学》、《多变量分析》等9门选修课。以上课程,大部分已经开设多轮,我们不断的对其进行深入的改进和完善。

第二,将加强数学实验作为实现数学教学"实效性"的主要突破口。在数学实验过程中,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再用实践巩固理论的原则,帮助学生打好四个基础(连续量的基础、离散量的基础、随机量的基础、数学应用基础),实现三种结合(数学与计算机的结合、数学与医学实际应用的结合、基础数学与数学前沿技术的结合)。数学实验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由计算机实现的数学基础部分,如定积分、行列式的计算,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第二部分是用MATLAB和SPSS等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医学与数学相结合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校在部分课程中已经开设了数学实验,经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反应,得到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因此在以后的改革研究中,会在数学实验的开发和应用上下大功夫,做出自己的特色。

第三,进一步发挥我校改革成果的示范辐射作用,使我校成为医科院校数学教学的典范、样板,并将此作为实现教学“实效性”的意义延伸。

目前全国各大医科院校已逐渐认识到数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重大作用,因此开始尝试对其数学课程进行革新。而我校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并取得初步成效。教学体系模式在多所院校展开,同行和学生的评价非常好,学生的综合能力普遍提高,并在全国建模大赛中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诚然,改革是没有尽头的,教育改革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化和完善的长期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和广大学生紧密合作与不懈努力的。我们只有在医学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中不断坚持将数学与医学有机结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使我们的数学教学从与医学脱节的理论知识传授向医学实际应用数学模式转化。我们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汲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借鉴其他医学院校的成功的经验,来调整、改善教学模式,努力将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研究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中职 体育课程 教学改革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体育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体育教师应正确处理好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把握课程性质,避免体育课程改革走偏方向。体育与健康是密切相关的,健康是体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为了达到身心健康,体育又是最积极的手段。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就是体育与健康内容的综合体,其最终目的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必须正确理解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同时,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教法、手段、运动经验,以及对教材的理解、课前的准备等,都要先于学生和优于学生,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起到主持和主导作用。因为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讲解、示范具有强烈的真实性、针对性,这是任何多媒体、教学手段所无法无所取代的。此外,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师也不是消极地扮演教材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和专家、学生乃至家长共同构建新课程的设计者,是一个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德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因此,在体育教育中,既要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是健康美好的情感。夸美纽斯也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职业中学学生已进入青春期,其身体形态、机体的代谢功能都已日趋完善。他们具有旺盛的精力、蓬勃的朝气,能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生理和心理不断趋向成熟,但是职业中学学生还具有好动、好胜、自控能力差等特点。教师应根据以上特点尽量将课堂教学设计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1.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学生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从而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所以老师应根据职教学生的心理、生理、知识特点,精心设计好导入,一开始就充满趣味,让学生兴趣盎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老师可以引用名人名言、体育明星、体育新闻、体育故事、体育幽默等进行导入。例如,在进行背越式跳高的教学导入时,我们可以给学生讲一讲我国跳高名将朱建华的故事,从而既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创设宽松情境,营造良好氛围 

精心设计、营造一个宽松的练习环境和良好的锻炼氛围,能够诱发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比如在教排球移动时,可以在教之前,用绳子兜住球,两人一组地进行一个投一个躲的游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脚步移动,再把移动步法融于游戏练习中,兴趣较为浓厚。

3.建立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 

课堂人际关系是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群体心理关系,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基础。教师一旦进入课堂,就要自我调整,尽力摆脱各种不恰当情绪的笼罩,进入教学角色。课堂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是起主导作用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课堂里其他人际关系,影响着课堂心理气氛。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感情深厚、课堂上情感交流、信息反馈畅通,易产生共鸣效应,就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4.善于适时地激励学生 

职业中学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产生矛盾是很可能发生的,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容人之短,不怀成见。老师的宽容是育人的前提,是妥善解决矛盾、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教师对学生应热情教诲,以情感人。若采取“以牙还牙”的办法就必然激化矛盾,严重影响课堂教学,同时也有损教师自身的形象。 

教师是双边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主导者,其教学能力左右着课堂气氛,影响着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讲解生动形象,示范优美正确,口令洪亮清晰,教法灵活独特,多采用游戏法、比赛法,教学情境富有创意,就能使学生跃跃欲试,很乐意去练习。当然,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一方面教师要研究大纲,吃透教材的难

点、重点,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另一方面要向同行学习,多听课、多开课,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改进、不断总结,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体育;游戏;反思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宗旨和理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然而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将对小学体育教学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反思,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能够有效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体育游戏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很多教师盲目地开展体育游戏,在开展游戏时并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没有明确通过体育游戏学生能得到哪些方面的锻炼。虽然游戏教学有诸多的优点,但是在没有明确教学目标时并不能将游戏的效用发挥到最大。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游戏教学,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确定通过体育游戏让学生得到身体素质的锻炼、良好品质的培养等多方面的提升。

2.体育游戏教学内容不充分

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开展前并没有充分准备游戏教学的内容,在完成教学内容后的剩余时间,教师往往随意地通过自由活动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展开游戏锻炼。这种情况下,体育游戏的教学内容得不到保障,学习效率也不容乐观。因此,教师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应该充分设计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仅仅作为消磨课堂时间的一部分。

3.体育游戏教学环节不完善

在体育游戏教学中,不仅仅是让学生进行游戏,更重要的是游戏过后的引导与总结。而目前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环节大多不太完善,仅仅让学生进行游戏运动后便结束了教学环节,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反思

1.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在体育游戏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集体意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因此,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以及环节的设定上,教师都应该充分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例如,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可以举办一些集体游戏,如,拔河、跳大绳等,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为了集体荣誉而努力。除此之外,在一些个人游戏,如踢毽子、乒乓球等活动中,常常有的学生因为一些分歧产生矛盾,因此,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换角度看待问题,学会宽容,找到失败的原因,不断促进自己进步。

2.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体育游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让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

体育游戏和竞赛一样,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在游戏中,输赢常常在一瞬间就会发生改变。因此,在体育游戏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抗挫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游戏比赛的结果,让学生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更加坚强成熟,且具备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在课堂中当“主人”的感受。

3.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体育游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小组体育游戏中,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各组学生分工合作,贤交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而在体育游戏中,偶尔会出现一些意外,如擦伤、碰伤等,教师可以不必一一包办,而是通过向学生讲解简单的急救措施让学生自主处理,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文对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提出了相应完善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策略。希望通过本文,可以让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更加高效,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得到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