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科研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08-18 17:4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科研课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历史科研课题研究

篇1

关键词:课外探究实验 科学探究 探究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也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课外探究实验活动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具体表现。作为课堂教育教学中的补充和延伸,有效地把教科书中的“拓展活动”融为一体。课外探究实验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科学探究兴趣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的意识,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师生共同参与课外探究实验,提高科学探究参与率

在探究性的科学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它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计划,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当然作为学生,在进行课外探究时,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教师大量帮助,这就要求教师要重新定位探究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此时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可以依托的协助者。

(一)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学会课外探究

引导学生课外探究是一个慢慢从扶到放、逐步培养的过程。刚开始时,教师应当为学生的观察、研究搭好脚手架,指导多一些,也可以确定较少的题目,让多人合作或单独探究同一活动。等到学生适应了课外探究的过程以后逐步放手,再让他们各自进行活动。

(二)帮助学生制定好课外探究的具体计划

每次探究活动,都需要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在课堂上,有教师的指导,每次计划都较详细、合理。但是离开了教师,学生能否较全面地制定可行的计划呢?实践证明,刚开始时,学生不知道该如何着手,但经过几次的探究,他们渐渐掌握了课外探究的套路,开始能事先制定可行的计划,并对探究中的某些情况有所预测。某同学在刚上科学课时,课外观察大树,他只是到大树边,自认为是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可是课上许多情况都说不上来;而后来动物单元中,他去探究蜗牛。这回,他事先考虑了如下因素:(1)发现的地点;(2)发现的时间;(3) 蜗牛的样子;(4)发现时在干什么;(5)将蜗牛放入盘子,在周围放上一些食物,看看它吃什么。所以,在了解了学生探究的题目后,帮助、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是取得课外探究成功的前提。

(三)要在学生中成立一定的协助人员

即使学生已能较独立地进行课外探究,教师要花的精力还是不少,像获取反馈信息,指导改进的方法,探究成果的写作、展示……这就必须在班中或小组中成立一定的协助人员,将可行的任务交由他们去做。对于学生课后的探究,教师要给予极大的关注,时不时地问问学生,你们研究得怎么样了?让他们知道老师一直关注他们的行为。

二、反馈交流探究体验,提升科学探究成就感

学生的科学活动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探究活动上,在探究活动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进行反馈,为学生搭建交流的舞台,因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此时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间的交流和质疑,引导、启发学生想办法解决。

(一)提供可交流的平台。

科学课应当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与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在探究之后,教师应当提供学生交流的平台,在课堂上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科学学习有一个民主、和谐、愉悦、包容的氛围,让每个同学都有提问、发表、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及时督促检查,鼓励评价,给学生提供可交流的平台,品位课外探究活动的成功感,也是促使学生养成课外探究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举措。

(二)多形式展示学生课外探究成果

为了让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课外探究,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外探究成果,让他们产生一种科学家搞发明似的成就感。所以,应尽量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示学生课外探究的成果。

(1)学生课外探究的过程及探究的结果,可以让他们以报告或论文的形式整理成文,在实验室专门开辟一角,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

(2)与班主任沟通,利用黑板报,专门展示班中的优秀探究成果。

(3)为每位学生设置探究成果袋,记录探究成果。

几年的科学实验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体会到:通过生活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时间上可以有很大的跨越性和延续性,在空间上可以有很大的拓展性和开放性,在形式上可以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在内容上可以有很大的选择性和重组性。

开展一些课外探究实验,引领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有效地把学生带入所学的环境中,激活了学生思维,激起了学生学习热情,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探索,让他们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享受科学学习活动带来的无穷乐趣,可以让学生再次回到生动直观的探究实验情景中,解决许多没有理解透彻又难以说清的问题。把探究实验活动拓展、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更加深入自主探究和实践创新活动,既深化认识,又培养学生尝试着把学到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科学方法应用于社会和生活。

开展课外探究实验活动,是学生喜欢的充满情趣和快乐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学科学、用科学。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从而促进每个孩子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① 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

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整个教学效率高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各方面因素,有效整合历史教学资源,使其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

一、课前充分准备,为课堂教学奠定扎实基础

缺乏充分的准备,历史教学工作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境地。有经验的高中历史教师都会在教学工作中周密准备,将各种因素统筹考虑在内,制定详实的教学方案。笔者在教学工作中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充分搜集信息。历史教学蕴含的信息量非常大,而教材所能展示的仅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或是单纯的文字内容,这就需要历史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教学资料的搜集整理。例如在《》教学准备工作中,笔者不仅搜集了当年中日两国综合国力的全面对比资料,而且还从影视作品中选取了的一些惨烈场景作为教学补充信息,这样的准备就为课堂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生直观感知效果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科学选择教法。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许多历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切不可墨守成规做井底之蛙,一定要与时俱进广泛汲取其他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并融合到历史教学活动之中。笔者针对历史教学方法广泛搜集了大量资料,有知名教师的教学研究论文,有教学网站上的经验介绍,也有一些推广的教学模式。将这些成功经验中的精华提炼出来,寻找与自身历史教学工作有着联系或者能够吸收的要素,作为历史教学的参考融合到自身教学工作之中,极大的增强了教学方法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深入研究学生。历史教学工作面对的是一个个求知欲望强烈的高中生,对教学对象的研究与教学效果关联明显。笔者既深入研究学生阶段身心特点,了解这一年龄段的高中生有着什么样的思想与心理特点,同时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也进行了全面的了解,以做到教学内容不过度拔高,适合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从而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二、课内统筹安排,让学生学习理解更加深刻

抓好历史课堂教学,需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安排,对各种因素做到统筹兼顾。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演示手段要更加先进。要将多媒体为代表的教学手段运用到历史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更加生动形象的信息,从而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例如在《的》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以动态演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了解的出发点与终点、途中历经多远、经过哪些地区,还运用多媒体播放了过程中一些的困难,特别是翻雪山、过草地、渡急流等危急的场面,提高了学生感知的直观效果。

二是教学流程安排要更加科学。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程度,笔者对历史教学流程进行了科学的调整,特别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使课堂从教师一言堂转变为学生民主参与、踊跃发言。在《》教学中,笔者将这一课设计为专题探讨活动,要求学生分小组研究的背景、推动的主要力量、变法的基本内容、面临的阻碍因素,以及对其失败的结局进行分析,寻找出失败的必然性。整个教学工作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研究,让课堂变成了自由发表意见的学术论坛。学生自主发言,教师在其中进行点拨引导,然后大家群策群力对问题的答案进行补充,最后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这样的教学流程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整个流程前后流畅、互动有序。

三是教学氛围情境要更加浓厚。历史教学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责任,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更是首当其冲。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浓厚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受到深刻教育。在《“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教学中,笔者除了引导学生对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初衷背景、运用实践进行认真分析,还向学生介绍了我国港澳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努力,穿插演示了港澳回归时的一些震撼场景,特别是九七时,驻港部队海陆空同步接防香港,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冉冉升起,这一震撼场景留在了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脑海中终生难忘,在课堂上再一次展示这样的场景,让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在胸中澎湃激荡。

四是教学节奏控制要更加有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发挥好引导启发的作用,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还要有效掌控教学节奏进度安排,保证整个教学每一个环节分布时间合理,同时要圆满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三、几点思考

在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方面,除了做好精心准备,夯实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之外,教师还要积极的向课外进行延伸,使课外系列活动成为课堂教学巩固和提升的有效载体。一是组织专题研究活动,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针对教学中的一些难点环节组织专题研究;二是进行经验交流活动,组织学生针对历史学习积累下来的经验技法相互交流探讨,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目的;三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之,结合社会资源生活感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中做、做中学,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理解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调查研究和分析理解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甲军.有效史料 有效信息 有效思考――也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信息,2011(13)

篇3

关键词:物理复习课;教学原则;目标设计;方法规律;答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20-04

复习课是对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方法等进行回顾与再现、巩固与提升性教学的一种课型。复习课教学效果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整个物理学科的学习效果及物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复习课的教学效果决定了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对物理复习课进行深入地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目前物理复习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少教师的复习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或等同于新授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无新意,无提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仍停留在新授课的层面上。

2.复习课上成“重复课”。教师或“旧课旧上”,或“旧课新上”,或“串讲教材”等,与新授课的不同只是加快了进度。

3.复习课上成“习题课”。有些教师只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若干习题,学生做后教师再“逐题订正”,学生“重复练”、“机械练”现象严重。

4.对学情及课标要求分析不准,教学缺乏针对性。有些教师只是泛泛地“串教材”,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不清楚,不能很好地把握课标及中考的要求。

5.学生不能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有些教师下大力讲解精心为学生总结的“知识要点”,然后讲例题,之后做习题,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被扼杀。

二、物理复习课的特点分析

1.重复性。复习活动是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重复和再现,但不是机械、简单的重复。

2.综合性。复习课关注知识的前后联系,注重综合运用各部分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概括性。复习课注重对学生已学过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关注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注重解题规律的总结与解题策略的提升。

4.系统性。复习课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形成,关注体系内知识、技能、方法的完善、联系与贯通。

5.大容量。复习课时间紧,任务大。复习课往往涉及较多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典型例题等,这些内容在教材中的跨度较大,从而使课堂内容增多。

6.快节奏。由于待复习的内容较多,教师就必须抓住并有效利用每节课有限的时间,指导学生复习更多的内容。同时,教师需紧紧围绕复习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具体问题精讲重点、难点、疑点、总结方法与规律等。故复习课追求“低投入,高产出”,快节奏,高效率。

三、物理复习课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复习课跟其它课型一样,学生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学生参与”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如课本让学生阅读,思路让学生分析,方法让学生总结,疑问让学生讨论,错误让学生指正,实验让学生操作,知识结构让学生归纳等。

2.基础性原则。夯实基础才能建起高楼大厦。物理复习要特别关注“五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实验。实践证明,扎实的“五基”是提升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有力保障。

3.系统性原则。物理复习要注重构建知识体系,并善于将有关知识放在体系中理解与应用,这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与知识的综合应用。

4.针对性原则。物理复习特别是结业时的总复习,要特别强调“两个针对”:一是针对《课程标准》及《中考文化考试说明》的要求。一般说来,中考要求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中考要求到什么程度,复习课教学就应该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二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摸准学情,弄清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薄弱环节、知识死角、思维障碍等,从而确定教学的起点和着力点。“学生实际”与“中考要求”的对接是搞好物理复习教学的重要原则。

5.重点性原则。复习课内容多,时间紧,不能面面俱到,教师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重要概念及规律的辨析与应用、解题方法的总结与提炼、类型问题的解题规律、典型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典型实验的原理与操作等,要作为复习课教学的重点。

6.提高性原则。复习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提高,没有提高的“复习”不算成功的复习。因此,复习课一定要使学生深化理解概念和规律,构建知识体系,沟通知识联系,总结方法规律,强化综合应用,提升创新能力。

7.选择性原则。习题教学是复习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教师要讲的例题,还是学生要做的习题,均需经过教师的精心选择,要选(组、编)那些能体现本单元知识的综合应用、承载方法和规律的典型题及类型题,使学生通过解题掌握必要的方法,会一题而能解一类题;重视“一题多解”与“多题归一”,做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

8.思练结合原则。“课堂训练”中“思”与“练”的结合是提高训练效果的有效途径。缺乏思维的训练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训练时要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做到以思为基,思练结合,以练促思,以思强练,力戒和避免没有思维含量或思维含量低下的机械训练与重复训练。

四、物理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

复习课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落实复习课“温故知新、查漏补缺、弥补不足、巩固提高”等功能,特别是要有所“提高”。

1.梳理知识,查漏补缺,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2.深化理解,沟通联系,能综合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分析解题思路,归纳总结解题规律与方法,提升答题策略。

4.强化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教学,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每节课都要在上述总目标的引领下,依据课程标准与中考要求、命题改革趋势和学生实际等,设计好明确、具体、可测的具体目标。

五、物理复习课的一般教学模式

1.教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要求,并以一组基础训练题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等。题型以填空、选择题为主。

2.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等,将知识形成网络与结构,在此基础上完成基础训练题,学生按学习小组将自己总结的知识结构与训练题答案展示到黑板上,教师巡视辅导。

3.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重点提示与点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等。

4.典型例题提升性训练。教师所选例题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能体现本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疑点、易混点、知识联系点等,并承载一定的方法与规律。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讨论、“兵教兵”等尝试解决。

5.教师对学生所做的题目进行讲评。学生通过讨论仍“不会做”的题目要作为教师讲评的重点。对例题的讲评要注重总结方法与规律,对类型题要形成答题策略。

6.达标训练。关注“目标达成”即关注课堂效果,它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选取训练题要兼顾基础题、中档题和综合题等。

7.布置巩固性作业。

六、复习课“讲”与“练”的内容与方法

“讲”与“练”是复习课的重要环节。教师“讲”要“精”,要结合具体问题讲到“点子”上,讲到“关键”处。“练”不是越多越好,“练”要体现“选择性”、“针对性”、“典型性”、“方法性”和“类型化”。

1.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复习中学生遇到“不会做”的“难题”,往往不是相关的知识点没掌握,而是对物理情景不清楚,解题思路不清晰,不会应用相应的方法等。教师讲解时不能“就题论题”,不能满足于学生会做“这道题”,而是透过具体问题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

案例1:如图1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动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电压表V1示数变小,电压表V2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小

B.电压表V1示数变大,电压表V2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小

C.电压表V1示数变小,电压表V2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小

D.电压表V1示数变大,电压表V2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大 (北京市中考题)

对这道题,教师要用“大视野”的观点来处理,即将本题放在“大整体”中,指出这是“电表示数变化问题”的类型之一,先分析本题得出正确答案B,再适当补充几道或做适当变换,总结出解这类题的一般方法:(1)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2)判断电流表测通过“谁”的电流及电压表测“谁”两端的电压;(3)根据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开关的通、断或连接方式的变化,判断电路中总电阻的变化;(4)根据欧姆定律和电源电压不变判断总电流的变化;(5)根据总电流的变化判断各部分电路电压、电流的变化。学生掌握了以上方法,此类问题就能顺利解答。

2.讲易混点、易错点、易忘点。物理学概念多、规律多、方法多,相似、易混、易错、易忘的现象、概念、规律、方法亦多。复习时教师要结合具体事例,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采取“比较中辨异同”的方法为学生解疑释难,使学生透彻理解,牢固掌握。

案例2:重力和压力是一对易混淆的概念,可列表辨析如下。

这样的对比辨析,学生理解深刻,记忆久远。

3.练综合,练应用,明联系。强化知识间的联系,注重综合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中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应作为课堂训练的重点。

案例3:如图2甲所示是小华同学设计的一种测定油箱内油量的装置,其中R0为定值电阻,R为压敏电阻,其阻值随所受压力变化的图像如图2乙所示。油量表由量程为0~3V的电压表改装而成。已知油箱重80N,压敏电阻R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为800N。电源电压保持6V不变(g取10N/kg)

(1)若压敏电阻与油箱的接触面积是4×10-4m2,则压敏电阻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多大?

(2)若油箱内油的密度为0.8×103kg/m3,则此油箱最多可装多少立方米的油?

(3)若压敏电阻受到最大压力时,电压表的示数达到最大值,则定值电阻R0的阻值为多大?

(4)为了判断此油量表的刻度是否均匀,需了解R0两端的电压U0与油量V的关系,请推导此关系式。(无锡市中考题)

此题涉及密度、压力与压强、质量与重力的关系、欧姆定律、串联电路的规律及数学中的图象、函数等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教师讲解时要着重讲清装置的物理原理(物理过程)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题目中油箱油量的变化导致油箱对压敏电阻压力的变化,进而引起压敏电阻阻值的变化,这一变化又使串联电路的电流变化,从而使定值电阻R0两端的电压变化。因此,用电压表测出R0两端的电压,即可测定油箱内的油量,解题时逆推回去即可。本题是“用电表测量力”类型中的一种,题目一般给出作用在“变阻器”上的力与其阻值的关系,这一关系往往以图像或表格形式给出,读懂图像含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之一。

4.练变式,练发散,求创新。中考命题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创新”离不开扎实的基本知识、技能与方法。实践证明,注重对新情景问题的分析,加强题型的变式与发散训练是提升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案例4:图3是一个电路状态可调的基本电路,给出电源电压U,定值电阻R0及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值即可求出电压表的示数(具体数据略)。适当变换可演变为许多形式新颖、很具应用性的创新题。

变式1:将R改为压敏电阻(如案例3图2甲),给出压敏电阻的阻值随压力变化的关系(图像或表格),计算出压敏电阻的阻值即可知道压力的大小。此即为电子压力计(电子秤)的原理。案例3图2甲实际为基本可调电路的变式之一,其实质为一电子压力计,只是压力来自油箱及箱内的油。

变式2:PTC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陶瓷材料,它的发热效率较高,PTC有一人为设定的温度。当它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其电阻值随它的温度升高而变小;当它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其电阻值随它的温度升高而变大。如图4所示的陶瓷电热水壶就使用了这种材料。它的工作电路如图5所示,R0是定值电阻,其阻值不受温度的影响。RT是PTC的电阻,它的阻值与温度的关系如图6所示。该电热水壶在RT设定温度状态工作时,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1100W。

(1)R0的阻值为多少?

(2)当RT的温度为130℃时,电路中RT的实际功率为多少?(山西省中考题)

这也是由基本可调电路演变而来的。PTC的电阻RT是一个可变电阻,题中给出了其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关系,根据题意和图象可知,RT设定的温度为100℃,且在设定温度时RT的阻值为34Ω。由于R0与RT串联,由P=■得,R总=■=44Ω,则R0=R总-RT=10Ω;

篇4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实验教学 课堂有效性

地理实验教学以自身独特的优势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但高中地理受实验条件、教师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实验教学尚不成熟,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因此在目前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广大地理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探讨解决策略,真正发挥地理实验教学的价值,构建高效课堂,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见解。

一、实验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兼具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其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其他科目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作为一门包罗万象的科目,高中地理涵盖知识范围广且涉及众多地理现象,学习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地理实验以自身直观形象的独特优势可以使学生在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实验数据、整理记录资料、分析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及分析和想象的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宏观的自然现象,符合地理的学科特点。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地理这一学科一度被贴上“文科”的标签,这导致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长久以来对地理实验的忽视,使得实验教学出现“先天不足”的现象,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地将地理划分为“科学”和“人文与社会”两大学习领域,这也体现了地理这一学科的“实验属性”。因此,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夸大实验的作用,注重形式。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一些活动案例是新课改后刚刚增设的内容,部分教师在实验教学的具体开展过程中夸大实验的作用,过于依赖地理实验,将“实验”的形式生拉硬套在这些活动案例上,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也影响了因材施教的实施。此外,“本末倒置”也是地理实验开展中的一大问题,很多教师只注重实验的形式,将一些简单的问题设计成难度很大的复杂实验,妨碍学生的逻辑思维,本末倒置,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使得课堂教学变得繁琐沉闷。

2.实验脱离实际,效果欠佳。

高中地理涉及的往往是一些比较宏观的地理现象,研究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实验并不能解释所有地理现象,揭示地理原理。对于这些复杂的问题,有的教师在设计实验的时候却脱离实际,高度理想化,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降低实验的科学性。

3.学生参与度低,实践较少。

一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很少采用实验教学法,而是将学生动手操作的具体实验过程转化成了“口头表述”,单纯将一些地理实验“复述”给学生听,要求学生记住,使得实验变得虚幻而不切实际,这大大降低了实验的科学性,不符合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地理这一学科的实践性。

三、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凸显学科特点,强化针对性。

首先,对于高中地理这一学科而言,开展的地理实验首先要准确反映教材知识,确保原理的正确性和实验的真实性,而这里的真实性是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时要使模拟现象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情况;其次要确保实验设施的合理性和实验步骤的严谨性,严格控制实验时间,适时启发学生思考,注重实验质量而非数量,真正发挥地理实验的优势,凸显学科特点。此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合理选择和编制实验,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发展。例如在做“流水侵蚀”的实验时,可以让平原地区、城市地区的学生做此模拟实验,研究流水侵蚀作用,而对于黄土高原等地区的学生来说,做此实验并无多大意义。因此,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实验可以达到预设效果,提高教学有效性。

2.紧扣教学目标,提高操作性。

实验的编制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必须在分析实验可行性的基础上细化步骤,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完善原有实验,确保实验的可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在模拟“空气的热对流现象”时,教学的重点要求就是掌握“热力环流现象”,具体实验开展步骤可以将去掉正面的较大纸箱开口处正对观察者,紧闭门窗并在纸箱内一段放入燃烧的香烟,另一端放上冰块,让学生观察烟雾的上升、沿纸箱内顶面的运动及在冰块上方的下沉和在纸箱底部的运动,通过此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热力环流运动,紧扣教学目标。

3.促使学生参与,关注主体性。

地理实验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实验氛围,促使学生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关注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实验,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同时提高实验效率。此外,教师要对学生参与的实验活动实施合理评价,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路、操作步骤的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性,实验结束后,教师对实验结果的评价要客观、科学,并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让学生自主介绍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实验结果,强化主动参与意识,树立自信,同时让地理实验为高中地理课堂增添魅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地理实验教学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给予实验教学充分重视,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地理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费月.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1.

[2]陈炳飞.亟待建设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4).

篇5

提出构建以培养科研能力为引导的生物野外实习新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生物;野外实习;科研能力;模式;

生物野外实习是高校生物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巩固和充实学生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物学综合素质的提高。内容包括动植物学以及相关的生态环境考察等。但生物野外实习时间少、目的不明确、指导教师匮乏、实习环节得不到保障,更没有系统的评价考核体系。致使一些野外实习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没有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现行生物野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培养学生初步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引导,构建生物野外实习教学的新模式,为相关学校生物野外实习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生物野外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陈旧,学生不感兴趣

长期以来,由于师生对生物野外实习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周密的实习计划,于是实习就演变成了只是去验证课本的知识和认识各类动植物,学生问老师答,学生记物种,所属科、属。老师则是一本活知识词典,学生无形当中在进行一场认“种”的比赛。显然这是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一种验证性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多大的兴趣。这种固定单一的验证性教学模式使学生得到的是表面的、零碎的知识,实习效果很不理想。

(二)参与实习主动性不强,目的不明确,与科研脱节

生物野外实习是直接面对未知领域的重要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好时机。然而以往野外实习是一种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很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是觉得在游玩,认识物种,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目的很不明确,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学生仅仅为了完成标本采集、制作与识别等任务,很少与科研活动结合。学生被动的学习,也使得很快忘记内容知识。

(三)评价考核方式单一,没有很好的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查

一般生物野外实习考核方式,都是在最后两天,由指导老师在实习地周边,采集一些常见植物和拿出先前的动物标本,让学生辨认,说出一些简单的特征,对比辨别物种的一些简单特点,由此来确定学生的实习成绩。正是由于这种考核方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决定了所考出的成绩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只能说明学生记住了多少动、植物的名称,不能达到实习效果及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是当作野外游玩,实习效果很难保证,与原本的教学目标相离甚远,不能体现野外实习的真正价值及意义。

二、构建以培养科研能力为引导的生物野外实习新模式

(一)实习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定小组的科研小专题

实习前的准备阶段,给学生讲清楚生物野外实习的目的和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与带队教师讨论并结合实习地的具体情况,每个实习小组要确立一个大家共同感兴趣和切实可行的研究小专题,在实习过程中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

(二)实习过程以培养科研能力为引导构建新型的野外实习教学模式

1.实习观念由验证性向研究性转变

在生物野外实习教学过程中, 实习观念要逐渐由单一的验证性实习,转变为将探索性和验证性相结合的研究性实习。传统的验证性实习是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目的只是让学生简单验证课堂知识,缺乏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学习没有兴趣。而研究性实习则是由学生通过思维过程,进一步探索,得出科学问题的合理答案。学生在对科学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提高观察学习与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从而达到培养科研能力的目的。

2.教学内容由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研究转变

生物野外实习开展科研活动可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实习前,教师设计科研小专题,每个大组细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搭配合理,男女比例适当,每个小组1-2个小专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性实习,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成学生主动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在围绕小专题的调查研究中,学生不紧学会了识别物种,采集制作标本等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主动地从科研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并与教师探讨,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使教师从实习中拓宽科研课题来源,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以培养科研能力为引导的新实习模式才能更好的落实。

(三)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学研究是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探索活动过程,而生物野外实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运用知识。在实习过程中,结合动植物种类识别,标本的制作,每个实习小组同时尝试开展相应的小专题研究工作。实习过程中学生有热情,采集主动,观察认真仔细,查阅工具书积极主动,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层次和高度。另外,我们还把教师的科研课题与教学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科研工作的野外调查,如可开展植物多样性、植物区系、野生浆果资源调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调查等教学活动。科研能力的获得要求在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综合理解基础上敢于实践的思维模式,动植物学丰富多彩的野外实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总之,以培养科研能力为引导的生物野外实习新模式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参与野外实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

参与文献:

[1]龚双姣,姜业芳,刘世彪等.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6,14(3):401-404.

[2]黎桂芳.高职高专植物学野外研究性实习的初步探讨[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篇6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问题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15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036 

高中物理这门学科旨在要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当问题情境被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时候,教师要与实际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内心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 

一、结合实际生活来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与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并将这些素材引入到物理课堂中。尤其是那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但是却无法解释的问题,这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及积极性。 

比如,当教师要讲解“光的折射、折射率”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存在的光的折射这一实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如将筷子放入水杯的时候,为什么肉眼看到筷子好像折断了?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光的折射”这一概念,本节课通过这样一个生活实例来创设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巩固了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又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所学的新内容——折射率。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营造高效的物理课堂。 

二、通过简易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离不开实验,因此学生必须要具备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做实验,将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都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而不是着急将物理结论告诉学生。高中物理教师要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创设问题情境,这样的问题情境具有真实性、直观性的特点。只要教师所选择的实验比较合适,那么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本身集动画、视频、声音等优势于一身,为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将多媒体的优势都发挥出来。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来展示物理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奥秘。当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被调动起来之后,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那么学生的问题也油然而生。有一些物理现象的发生只在一瞬间,不容易被学生观察到,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分解性、再现性等功能来将这一物理现象变缓慢,方便学生的观察。 

比如,当教师要讲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有更为准确的认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放映家庭照明电路中用电器工作情况,让学生分析其是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在多媒体演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即小彩灯的发光呈现出哪些现象呢?家庭电路中用电器是怎样工作的?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小彩灯的发光现象及家庭电路中用电器的工作情况,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 

四、借助物理学史来创设问题情境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讲述发生在物理学家身上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几乎每一项重大发明都源于创造性思维,然而创造性思维却来源于问题。在问题的引领下,物理学家会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从本质上来讲,解决问题就是一个发明、创造的过程。 

比如,当教师要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给学生介绍牛顿发现牛顿第一定律的起源,即当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之后,于是他开始思考: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呢?在这个问题的驱使下,牛顿开始了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因此,在物理课堂上,教师要将物理学家的这些故事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基础,这样做不仅可以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养成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最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五、利用科技研究来创设问题情境 

现阶段,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将目光放在科技研究上。鉴于此,高中物理教师要巧用科技研究来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做不仅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像纳米技术、光纤通信等新名词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让学生对它们产生了好奇。甚至有的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什么是纳米技术呢?光纤通信有哪些优越性呢?教师通过将这些问题作为主线来开展教学活动,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提升了学生摄取新信息的能力。 

六、通过矛盾、错误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出发,发现学生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中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为基础来创设疑问,引发学生已有观念与物理规律产生冲突,激发学生的思考动力,权衡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最终提升学生的能力。 

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实效性 策略 研究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述,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下,课堂的教学效率通常不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各方面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侧重点放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上。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下面提几点策略。

一、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提高初中物理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课前进行有效的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教学的内容及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中知识结构的主次进行详细的了解,合理分配教学课时。

其次,上课时先引导学生对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回顾。这对于所学物理知识的牢固记忆及应用是非常重要的。“温故”才能“知新”,回顾熟悉旧知识之后,再转入新知识的学习,这种以旧带新、以旧导新、以旧入新的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这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接受程度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第三,课堂上进行巧妙地提问。巧妙地提问能够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在设置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时,应该注重体现本节课程中的教学目标,同时应该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2.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时,要能够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注重问题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3.所设计的课堂问题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求知欲;4.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注重言辞的准确性。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本来准备了非常好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但是在提问的过程中,由于言辞过于刻板严厉,导致学生的情绪紧张,不能很好地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例如,在有关磁体运动等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近代的,有关磁悬浮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实例,能够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积极地进入到课堂新知识的学习当中。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初中阶段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同时还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提高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物理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显得非常重要,传统的物理教学中通常会忽略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联系起来,同时,告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如捕鱼的过程中,要用到光的折射知识,同时鼓励学生能够自己例举与所学物理知识有关的实例进行分析,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与思考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标同样倡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合作,教学中让学生合作学习,这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开展合作学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

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效率,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要注重各个小组实力的均衡性,保证各个小组成员的多样化特点,同时能够促进各个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另外,在开展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开始小组学习之前,要让各个学习小组明确其长期及短期的学习目标,保证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教师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扮演好引导者及倾听者的角色。

组织各个小组对学习成果进行汇报展示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环节,这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为了促进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教师在组织小组汇报的过程中,可以巧妙地使用一些引导性的言辞,例如:“哪个小组愿意分享其研究成果?”“哪位同学愿意把他们组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等等。

四、课堂上让学生质疑释疑,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实效性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上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经过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消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存在一些疑问,有些问题在小组中可能解决不了,可以在全班讨论解决,有时甚至需要老师的参与,师生互动解决。如在讲磁现象时,磁针静止的过程中,指北时叫北极,指南时是南极,教师又会提到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就会有磁针静止时,指南极,南极的磁场与磁针之间为什么不会排斥的疑问,出现这种情况时,有的教师因为不在教学内容范围内就对学生的提问置之不理,这会极大地消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课堂实效性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精讲,这是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表现。

五、加强课堂的训练检测,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之后,加强知识的巩固及应用练习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该布置合理的课堂练习,加强学生的课堂实训检测,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在训练检测中,教师应该精选一些典型的例题来加强课后的训练检测,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牢固掌握,如运动定律、能量守恒等实用性较强的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检测就非常有必要了,这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牢固掌握。

六、结语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为了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文提出了以上几种策略,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并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够在所有的教学课堂中都适用,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详细的了解及分析,最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开展物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自强 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3)。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诊断;教师修养;业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2;G633.3;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1-0034-01

在新课改背景下,广大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教育教学业务能力的提升。除了自我学习研究和充电之外,课堂教学诊断能够以第三方的立场更加直观分析教学中的优点与劣势,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相关研究。

一、准确定位课堂诊断的目标,解决“看什么”的问题

课堂诊断是对课堂教学进行细致观察、认真分析,从而做出判断的一个过程,是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师履职能力的重要方法。课堂诊断不是泛泛而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课堂诊断要带着明确的方向与任务走进课堂,重点要诊断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诊断教学目标是否全面。课堂诊断第一项任务就是要诊断教学目标是否全面,是否在制定知识性目标的同时,充分体现对学生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有没有在教学中真正落实和体现出来。二是诊断教学流程是否合理。整个教学工作不能完全采取教师唱独角戏的形式,要体现素质化目标要求,即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学生能力培养,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作用。对照这样的目标,整个教学流程是否科学合理,也是课堂诊断的重要方面。在课前是否安排学生进行了语文基础知识和教材相关内容的提前预习,在课堂教学环节是否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启发引导,是否体现了对学生思维的引领,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否体现了学生的分组讨论,以及教师在点拨引导环节有没有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都是课堂诊断应当抓住的内容。三是诊断教学氛围是否融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要立足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的启发引导效果两个方面,对课堂氛围是否融洽进行准确诊断,判断教学工作是否在一种民主和谐包容的氛围中开展,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

二、明确夯实课堂诊断的路径,解决“怎么看”的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课堂诊断要明确诊断的路径,通过哪些方式了解哪些内容,都要事先做出明确的判断,主要应当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课堂诊断。一是细致观察课堂互动行为。课堂上的互动是整个教学的核心与灵魂,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否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否能够带领学生有效突破重点难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一种流于形式的互动,还是一种逐层深入触及灵魂的思维活动,互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得到深度发掘等等,这些方面都应当是课堂诊断的重要依据。二是仔细了解当堂教学成效。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习惯于采取当堂检测的方式,及时准确了解第一手信息。这一环节是较为科学的,诊断者也可以通过学生当堂检测的完成情况,对整个教学成效进行初步的判断,既要分析学生总体上存在着哪些问题,又要对学生在检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为接下来的交流反馈提供素材。三是针对学生个别访谈。一节课结束之后,诊断者可以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了解他们对这一堂语文课的满意度如何、评价怎样,包括是否完成了学习目标,是否感到理解有难度,是否有兴趣等等。通过这些方面的诊断,从侧面客观搜集语文教学的实际成效,从中发现和整理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充分彰显课堂诊断的作用,解决“什么用”的问题

开展课堂诊断目的在于以第三方的角度,准确深刻分析课堂教学流程、成效,对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课堂诊断活动中,诊断者与执教者要进行面对面交流反馈,使课堂诊断的作用得以充分体现,重点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交流活动既要交流教学的成功之处,更要指出不足,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到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从执教者的语言肢体动作到教学对象的参与配合程度,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要逐一指出来,这也是对执教者进行业务指导和帮助的重要方面。二是有效进行教学难点分析。在课堂诊断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教学重点难点方面进行突破的问题,双方可以进行一些切磋交流。现行教法中为什么效果低下,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补充拓展,这也是课堂诊断中诊断者与执教者进行探讨、共同进步的一个过程。三是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无论是校领导、教导处、教研组还是骨干教师,都要积极开展课堂诊断,并且进行双向诊断交流,在校内形成语文教研工作的浓厚氛围。校领导、骨干教师要到中青年教师课堂上进行随机听课诊断,相应的中青年教师也要到骨干教师、校领导的语文课堂上进行诊断。这些正常性、随机性的课堂诊断及其交流活动,对整体上提高语文教师教学履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堂诊断对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而言是一次业务提升的过程,也是一次交流研讨的过程。从学校到教师都要充分重视这一项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推动课堂诊断有序深入,更好地促进广大教师教学履职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

一、引言

体验式教学的旨在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中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在体验式教学中,亲身感悟与直接体验更容易让人接受。在体验式教学中,大学新生心理辅导的体验活动包括心理辩论赛、团体辅导、心理素质拓展、心理影片观摩、案例分析、课堂教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参观体验。在体验式教学中,体验活动只是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的载体,关键是要通过创设一个亲身体验的情境,为大学新生提供一个自我学习、探索自我的机会,依据教学内容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吸取的方式构建大学新生的心理结构,使大学新生领悟自我心理的积极力量,培养大学新生的心理品质,使其心灵获得启迪和升华,获得积极成长的经验,达到普及教育的目标。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材料

本研究采用自编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考察被试对于课程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方式的主观感受;第二部分考察被试对于课堂内容和主旨的理解和掌握;第三部分考察被试对于课堂的总体兴趣和体验。

2. 研究被试

研究选取四川省德阳市某高等职业院校大一学生作为被试,被试选择均为随机选择。分为两个组,实验组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组学生40人,对照组学生40人。数据均为有效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T检验。

3. 研究结果

对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表1 方差分析

平方和 df 均方 F值 显著性

教师风格 632.813 1 632.813 39.881 0.000

内容掌握 171.113 1 171.113 9.648 0.003

课堂兴趣 344.450 1 344.450 15.783 0.000

由表1数据可知,进行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与进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验组在学生对教师风格的偏好,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以及学生对于课堂的兴趣三个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如表2所示,对实验组及对照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问卷涉及的三个维度方面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的主观体验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2 独立样本T检验

差分的 95% 置信区间

t df Sig.(双侧) 均值差值 标准误差值 下限 上限

教师风格 6.315 78 0.000 5.625 0.891 3.852 7.398

内容掌握 3.106 78 0.003 2.925 0.942 1.050 4.800

课堂兴趣 3.973 78 0.000 4.150 1.045 2.070 6.230

三、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进行体验式教学的实验组被试无论是在对课堂的内容的兴趣还是在对于课程主旨的把握以及自我体验方面均高于进行传统教学的控制组。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的创设情境有利于提高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1.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是一个承载着社会、家长较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敏感的时期,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时期。体验式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创设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大学新生模拟生活场景,练习人际交往技巧和方法。如可通过“国王与天使”“摸石头”等体验活动来学习人际交往,了解与人交往的重心,提高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体验式教学的团体心理辅导有利于增强大学新生的心灵归属感。大学新生正处于自我成就日益扩大的时期,班级归属感、团体荣誉感是大学新生自我成就的重要形式。体验式教学可以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如素质拓展、头脑风暴等体验活动,让大学新生在体验活动中体会和感受个人与团体的关系以及团体对人的重要性,增强团体凝聚力和团体成员的信任感,最终增强大学新生的心灵归属感。

3.体验式教学的积极体验有利于大学新生的自我探索。积极体验会产生内在的驱动力,促使人积极向上,无形中也会转移大学新生的注意力,削弱心理问题对大学新生的不利影响,摆脱因不适应带来的心理问题。而体验式教学可以通过积极的体验活动,让大学新生正确认识、评价自我,扬长避短,促进大学新生内心的和谐,使大学新生在获得积极经验的同时产生自我成长的积极力量,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心理和谐。

体验式教学是精彩生动的理论讲授无法替代的。大学新生在全程参与、体验分享和互动感悟的过程中,通过体验产生感悟,正常释放情感,情绪、情感得到激发和内化,从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大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和领悟到应对技巧,在参与和思考中升华,并内化为大学生积极的品质和心理自助的能力,促进大学新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成长、自我发展,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6).

[2]马丽娜,南纪稳.探究体验式教学[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6) .

[3]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3(11)

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创新教学;树叉图示法;课堂记忆效果

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想要准确地应对当代新型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课堂记忆效果提高是进行创新的好方法之一。笔者主要根据初中历史课堂上出现的教学方法不具体、教学语言不生动、教学应变能力不足等问题,来论述教师与学生两方面需要提高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对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课堂记忆效果,将历史知识内容不但能灵活运用到做题和考试中,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理解,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从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和应变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将提高学生的课堂效果作为必要目标,做到让学生简单而明了地理解知识内容,从而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有关的课堂记忆,做到新课标要求中学生达到的综合素质加强的最终目的。

一、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是使学生提高课堂记忆效果的首要前提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由此可见,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够得到不同的收获。初中历史课程属于文科范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不用像数学一样注重计算和练习,有句话叫做“万变不离其宗”,形容的正符合对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而在课堂上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是使学生提高课堂记忆效果的前提工作,教师如果想要使学生的记忆深刻,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得准、记得多。授课过程中我采用的树叉图示法对提高学生课堂记忆有明显的作用,比如,在川教版的历史课本中,学习的秦朝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时,我将中央集权统治的机构体现形式用树叉图示法来展示成:

学生通过树叉图示法,简单直观地明白了中央集权制的体现形式,将中央集权统治时期的各个职位一目了然,课堂要点让学生在视觉上得到了充分的了解,对学生的思维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力,进而可以达到提高学生课堂记忆效果的目的。

二、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是使学生提高课堂记忆效果的有利步骤

针对于初中历史这门学科,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而学生由此产生的课堂记忆效果也同样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如果使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可以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开启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它是一只控制学生课堂行为的看不见的手,为此,在历史课堂上教师锤炼自己教学语言是非常必要的。(1)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只有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才能确保知识的无误性,有些教师因为课前准备不足,使得课堂知识点错误百出,不但会传递给学生错误的信息,学生也会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产生疑问,造成一种怀疑的听课态度,对课堂记忆效果有消极的作用。(2)教师应该避免模棱两可的语言,多使用一些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和时尚感的教学语言,比如,运用部分文明的网络语言:有木有、神马、浮云等,让学生对教师感到一定的亲切感是提高学生课堂记忆效果的有利步骤,可以让教师的历史课堂充满学生的欢声笑语。

三、具备较好的应变能力是使学生提高课堂记忆效果的可靠保障

在初中历史实际教学中,可能会出现影响教学进度的个别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课堂记忆效果、确保课堂教学的顺畅实施有较大的保障作用。教师的能动性能够灵活地控制教学速度的节奏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氛围,实现教学手段和途径的方法得当,不但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记忆能力。在教学中,有时会出现学生学习情绪不高涨、气氛不活跃的情况,教师可以尝试着合理改变教学目标,先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与学生进行互动,设置一环接一环的教学环节,使用提问或者让学生小组讨论的问题,让学生慢慢地调整状态进行有效的历史知识学习。应变能力强的教师一般能够自由地调控教学节奏,使之有快有慢、有急有缓、有张有弛,教学内容的节奏要求根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情况合理、均衡地分布重点与非重点、难点与非难点,教学语言的节奏要求和谐优美,重视句式的变化,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逐渐提高,对知识内容也会使其记忆力加深。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加强语言的生动性能形成欢乐的课堂氛围,并且如果教师在不同的授课环境下具备较好的应变能力对顺利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只有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才能使学生的记忆效果达到最好,让学生切实地做到了充分理解历史知识,并且提高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符合当代历史教学的新模式、新思想。

参考文献:

[1]杨琼.初中历史教学中故事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于秀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于笑梅.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11.

[4]张婷.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宁夏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