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结构范文

时间:2023-08-18 17:4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化结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信息化结构

篇1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财务人员结构 人员结构优化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些企业在推行信息化过程中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结果反而导致企业效益下降、内部矛盾激化,最后不得不停止信息化。这主要是由于企业信息化启动初始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实际上企业信息化涉及到企业决策、管理、执行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全员参与的项目,特别是企业财务人员结构需要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

一、企业财务人员结构的现状和特点

传统的企业财务人员结构专业水平单一,知识更新跟不上形势,综合分析能力低下,管理流程几十年如一日,没有根据企业发展的形势而变化。

传统财务人员结构特点主要包括:财务人员素质上,知识面单一,缺乏互联网应用知识水平及外语应用能力;财务制度管理上,系统化欠缺,导致执行容易不到位;工作流程上,重点在财务核算上,没有起到财务管理的作用;沟通方式上,联系工具仅是电话及人工传递的文件,影响效率。

二、企业信息化对财务人员结构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以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由于财务管理在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传统财务人员结构的上述特点越来越阻碍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最终可能导致财务管理换汤不换药,企业信息化流于形式。因此,为了达到企业信息化的目标,财务人员结构必然向以下方向优化: 提高财务人员综合业务能力,必备互联网应用知识及外语应用知识; 系统化财务管理制度,与企业经营管理方方面面息息相关;财务核算越来越简便,财务流程越来越偏重财务分析与财务管理;采用电子邮件及网络化平台沟通方式,采用OA企业智能办公自动化系统技术,减少纸质文档的传递直至消失。

三、信息化条件下财务人员结构的优化思路

(一)引进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加强财务人员素质培养

引进适应信息时代的高素质、高水平、懂经营、懂管理、科学严谨的复合型财务人员。为了迅速提高财务部门的人员素质,通过引进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材并带动财务部门其他人员的素质提高是达到这一目的捷径。

提高财务人员综合业务能力,加强互联网应用知识及外语应用知识的学习。在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电算化是财务人员取得会计专业资格时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同时为了获得互联网上大量的外语信息,了解学科发展的主要动态,财务人员必须突破语言障碍,具备外语应用知识。

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财务人员结构向着高学历、高职称发展,企业更加需要重视财务人员的日常培训及企业制度、流程的学习与疏理。财务部门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财务总监往往身兼中高级职称及本科以上学历,有些甚至是注册会计师。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且与企业管理流程相结合,例如企业财务人员不但要求学会如何核算产品成本大小,还需要懂得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控制产品成本,节约企业成本。

(二)加强财务制度管理系统化

企业财务部门经常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管理的现状不断更新财务制度,但非信息化条件下,由于财务制度都是纸质文档,归集及变更财务制度费时、费力,财务制度信息公开缓慢,同时由于很多财务部门没有做好制度的归集,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制度的执行。信息化条件下,采用网络电子平台,将各种规章制度通过电子媒介整合在一个平台上,不但财务部门方便归整各项制度,而且各被监管部门可以清楚迅速的了解在用的规章制度,财务制度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三)工作流程重点侧重于财务分析和管理

1、资金管理方面

银行日记账、银行对账通过电子媒介生成的变化,由于可引用银行数据导入财务系统中生成日记账,出纳不用手工记账,日记账记账时间缩短,但同时增多一项核对功能,即核对记录的日记账银行单据是否已经取得。

银行对账通过电子媒介生成,由于可以自动通过总账系统将会计出账数据导入银行对账系统与日记账自动核对,账账核对时间缩短很多,但由于机器核对缺乏人为核对的灵活性,必须赋予相互核对的两条记录有可以识别的关键字以方便核对,因此财务人员记录会计凭证时需记录下方便核对的关键字(大多数采用“单据号码”)。

企业资金筹措计划更多地借助合同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可以减少多部门重复管理合同局面,财务部门更加迅速了解企业未来收支状况。

在非信息化情况下,要收集企业未来收支状况在一个日常经济活动频繁的企业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企业财务人员的具体工作流程是:首先,要求经营管理部门提交合同纸质版;然后,由财务人员汇集合同所列条款的收、付款时间列出未来收支状况。企业的合同往往要出具好几份同时在财务部门、经营部门、合同保管部门及其他有需要的部门保管。信息化条件下,合同一旦签订,就自动提交电子文档给各个部门具有相关权限的人员,同时用计算机公式将未来动态的资金收付情况提供给财务部门,合同只用出具一份给合同保管部门即可。

2、往来款管理

通过合同管理系统,直接生成“客户”与“供应商”的管理信息及往来款对账。

账龄分析表只需点击一下按钮即可生成,且获取的数据是适时、动态的。虽然不用手工做账龄分析表, 但账龄分析表的准确性与往来款收款状况及时入账核销息息相关,因此凭证复核人员不但需要对凭证信息复核,还需要对往来款核销是否准确复核。

3、资产核算及管理

资产管理流程变为由资产管理人员录入资产基本信息,资产核算人员在这个信息上录入核算数据并生成凭证,凭证复核人员对凭证数据的准确性再次检查。资产管理人员及资产核算人员均通过电子媒介共用系统,相互监督以达到账实相符,减少了固定资产明细账与固定资产卡片核对的流程。

4、收支核算及管理收支信息均来源于经营部门管理系统

根据存货出库及销售系统了解企业经营收入情况,根据原材料入库消耗及员工工资系统了解企业经营支出情况。这些情况均通过电子媒介经经营部门经理审核后进入财务核算模块,经财务人员审核确认后进入财务系统生成证、账、表。核算流程更为简便,避免了财务人员与经营部门人员重复记录数据的过程。

5、报表和税务管理

报表与相关经济活动更密切的相关联,资产、负债的形成状况可回查到经营部门管理系统,不但避免了财务人员与经营部门人员重复记录数据,财务数据与经营数据也可以相互核对,减少差错。

(四)沟通方式电子化、网络化

支付申请及收款情况由各责任人通过电子签章完成审批,减少了纸质文档在部门间的流通,效率提高不少。

财务部门与技术部门既需要相互协作又必须相互监督,技术部门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置权限对财务部门人员权限控制,财务部门通过日常工作核查计算机公式定义是否完整正确。

内部审计部门不仅限于检查财务部门的纸质数据是否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内部审计部门更加重视信息系统的符合性测试,同时需要检查信息系统是否符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及财务部门是否根据企业的规章制度执行监管。

总之,企业信息化对财务人员结构的影响即是挑战又是机遇,企业财务部门如能迎难而上,变革自己的各个方面,在企业中地位会越来越不可替代,成为企业决策层可依赖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朱晓红.信息时代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3)

篇2

一、钢结构企业当前在实行预算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钢结构企业实行了预算管理后,财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一)在编制上缺乏准确性、不够全面

在当前的经济市场中,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许多建筑企业为了抢到工程项目可谓是不择手段。以钢结构企业为例,通常是依靠低价中标手段抢到工程项目后按中标价格签订合同。一般来说,预算的编制和业务部门的谈判尺度都是以合同签订的中标价格为依据的,成本也是以此来计算。然而在实际情况中,这一阶段企业在进行预算时,却并不是全部按合同中标价格算的,或以设计图纸为依据,或以工程量来进行大致的估算,这使得预算的编制难以保证准确性,设计图纸的操作性也难以保证。

此外,成本预算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制造业是有成本预算内容的,而仍然采用传统模式的施工型的钢结构企业,其工程材料却都在工厂内部完成,再向工地发放,这种模式使其缺少了制造业的成本预算,或就算有了成本预算,也没有将其与企业的组织管理、质量控制、资金调控相结合,预算仍然十分片面

(二)执行力太弱

钢结构企业的预算在编制与落实之间存在脱节的问题,即预算编制后停留在财务部门,而不向基层员工进行落实。基层员工仅仅知道企业在实行预算管理,却不清楚自身在预算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没有做到预算管理要求他们做到的事,没有承担预算管理赋予他们的责任成本。

另外,许多员工受自身经验影响,在施工过程中改变管理模式,间接地对预算造成影响。如进行异地施工项目时,施工人员会因管理的需要而采取更加人性化的管理,这与事先做好的预算编制有所出入。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得原有的预算沦为“一纸空文”“空中阁楼”,没有切实被执行。

(三)预算管理的后续考评与激励制度不够完善

预算管理在钢结构企业的实施,依然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即仅仅将利润作为最终考核标准纳入预算管理,至于更现实的质量考核、资金的考核全被忽略在外。就算执行了预算,也不过是对预算值的简单比较结果,而不是细致的分析与说明。更不必说在总结了预算执行情况后,而做出完善的考评与激励措施,预算管理始终无法发挥出在管理方面的真正作用。

二、实现信息化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了解了上文中提到的有关钢结构企业实行预算管理的现状后,就是采取措施进行改善。当前针对钢结构企业预算管理的建议是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如加强材料、部件的预算以使预算表更加完善、制定预算后必须严格执行、得出预算结果后要细致分析以及建立完善的考评激励机制。然而,这些措施的工作量非常大,人力难以,所以需要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建立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来达到对预算的科学、全面管理。

(一)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可以使钢结构企业的预算管理更加全面、稳固

钢结构企业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后,借助信息技术与信息化系统,可以使预算管理体系更加稳固。然而,预算管理于整个钢结构企业中的实施是个大工程,具有非常高的系统性、全面性,涉及到整个企业的所有流程、业务与职员。若单靠人力,仅能在企业中实行最为初步的预算管理,若要使预算管理更加全面、深入,实施力度更加稳妥,就需要寄托信息化的预算系统进行分析。

(二)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能够提高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效率

当前,大多数钢结构企业虽然推行了预算管理,但仅仅是由财务人员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手工操作。这种软件参与到预算管理中,虽然也算是预算实现信息化,但仅仅是最为初级的操作。而且,Excel软件具有易被改动的特点,数据很容易发生混乱。为此,需要采用更加专业、更加高级的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参与其中。这样可以使数据的计算效率更高,数据更加准确、不容易被改变,更可以解放财务预算人员的双手,使其不必再进行繁杂数据的手工处理,而是将精力集中于分析结果、制定控制措施,从而更好地实现钢结构企业的战略目标。

(三)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能够整合企业内各部门之间的管理信息

钢结构企业以前在节能性预算管理时,一般是由财务部门这一个部门独立完成的。而预算管理实际上却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对预算的执行、考评等等众多的信息,都会在期末全部归总到财务部门,这使得财务部门在期末难以负担起全企业的预算管理信息突然集中于财务这单独一个部门的结果。信息化预算管理系统可以避免这样的结果,在企业各部门建立起信息系统,通过网络将各子系统信息归总到一起,可以随时做到数据的互通有无,即时处理,使预算管理更加具有时效性。各部门的衔接也落实的更加有效、更加及时。

三、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预算管理信息化的最佳途径

(一)信息化的预算管理网络与计算机终端

若要实现预算管理的信息化,企业应该在负责编制、执行、分析的各部门及所有操作人员都配备好装有系统终端的计算机,并构建好局域网,以使参与预算管理的所有部门都能做到数据的互通有无与资源的内部共享。

(二)借助会计信息化体系构建预算管理的信息体系

企业若要进行预算,会计信息所带来的数据是必要前提,预算分析也以其为评价依据。研究我国企业发展财务信息的主要方向,均是以决策、人力资源、物流、AO四合一为目标。本章节所提到的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涉及到对预算目标编制、分析总结及绩效考评等具体流程的信息化处理。

1、确定预算目标

预算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的战略目标,因此如何确定预算目标,其意义非常重要。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出现,使得企业得以从两个方向进行预算的信息化建设。其一是固化,其二是细化。简单的说,固化是通过确定逻辑关系来讲预算目标进行固化,使预算更加规范化、信息化;而细化则是将企业内各部门的资金流转通过会计项目收支的录入进行标准化的细致分析与管理,以便期末对会计收入支出进行分析和研究。

2、预算编制信息化

预算编制的信息化过程见图1,这一工作依托的对象主要是预算软件,通过系统内录入的大量逻辑关系与定义,在设定好参数后进行计算与分析。这一阶段信息化的重点是定义逻辑关系,以收入预算为例,是按照经销商计算还是按产品利润算,这是需要人工定义的。当然,在定义完成后,信息化系统就可以自行运算了,这时就不必人力参与,大大解放了劳动力。

图1 预算编制信息化的流程

3、预算执行的信息化

当前国内企业在实行预算信息化之前,主要借助OA系统实现网上的支付报销和预算对比。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出现,使企业得以将账目上报和下达以及工程项目的预算管理以及最终的统计分析工作得以被整合到一起,通过信息化管理加强管理的力度。

4、预算分析的信息化

预算结果要分析,通过信息化系统分析得出的数据可以为企业预算的执行提供依据。

5、预算调整的信息化

预算在执行过程中,会因不可抗力的主客观因素发生改变,这时就需要进行预算的调整,使资源与目标达成一致。然而,预算的调整不能随随便便就做,而要在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的监管下进行调整。尽管外部环境时时变化,但预算却不能经常调整,否则将造成预算失去了意义,企业也发生动荡。信息化系统使得预算调整更加清晰化与规范化,通过规范化的调整流程,预算结果更加准确。

6、预算考评的信息化

篇3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重要性 信息技术

1、企业信息化的概况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网络性生产工具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信息化是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手段, 是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的竞争, 说穿了就是跨国公司的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 企业将直接面对跨国公司,管理落后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企业即使能够生产出和跨国公司同样质量的产品, 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也会使我们在竞争中处于被动。 因此, 信息化建设是带动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突破口, 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是实现企业变革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信息化是企业管理概念、 管理过程、 管理模式的变革,是企业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必由之路,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在竞争条件情况下,企业能否用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已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企业管理落后是影响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管理落后的主要标志是业务流程不规范和信息管理不系统。

在全球化市场上, 竞争的不仅是产品, 更重要的是品牌、 营销渠道、 服务质量、 市场准入等, 面对用信息技术武装到“牙齿”的跨国公司,能否在短时间缩小差距, 信息化是一条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融合, 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竞争的 “入场卷”, 因此,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信息化要通过科学决策,规范业务流程,优化员工行为,实现结构、知识和决策优化的有机结合,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劳动生产率, 把人、 财、 物等资源结合起来, 产生新的效率,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同时,会出现某种 “数字化办公 ”状态, 体现新型企业文化。 毫无疑问, 信息化是不可抗拒的, 信息现已成为重要资源, 其开发与利用已成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

3、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1)加强企业信息化的宣传,提高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

要让企业领导层和员工充分认识到: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进行创新和变革;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使企业迅速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网络经济、信息社会的到来,企业要想在世界范围的竞争中取胜,必须实现信息化。

2)统筹规划制定正确的企业信息化战略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信息基础结构、数据标准化以及网络的连接、使用、维护等多方面的建设。因此,必须坚持“谨慎规划,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然后集成”的原则,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分清轻重主次,有计划、有步骤,分秩序地规范建设,以避免盲目性。

3)强调企业领导者的参与

由于领导者拥有实现企业目标的人、财、物等方面的控制权,能够决定投资、组织结构调整、人员配备、确定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水平等。因此,只有领导者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才有可能实施和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说,企业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支持与参与是企业信息化起步与成功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

4)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加强培训工作,提高统计人员素质,是做好统计信息化工作的智力基础。人才是妨碍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一大障碍。由于统计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到统计信息职能的发挥,因此应当改变观念,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提高培训质量,减少统计人员频繁变动,促进统计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5)建立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断连续改进的过程,有必要建立一个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来全面统筹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这个机构既是企业领导者的主要咨询机构,又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高决策机构,其人员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如管理专家、规划专家、系统分析员、运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在项目决策时,由该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调研、论证,细心听取和尊重专家、建设人员、业务人员等各方面的意见,增加决策的透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争取开发一个,应用一个,成功一个。

篇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信息化波涛汹涌,业务流程重组风起云涌,一场新的企业变革浪潮正在世界范围内酝酿着。这场变革浪潮不只是带来了一些创新的名词,更重要的是它正在改变着企业竞争的内涵和形式。只有站在潮头浪尖的企业才能赢得企业竞争的优势。

1.新的经营环境已经改变了企业竞争的基础、内容和形式。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种种变革,包括企业信息化、业务流程重组、组织扁平化、虚拟企业、学习型组织、电子商务等,正在改变着企业竞争的内涵和形式,是企业面对信息化环境的压力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自我调整。

2.当代管理实践的发展与企业信息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工作需要信息技术的帮助,而企业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又必将融合全面质量等管理工作的理念与内涵。信息技术是促使组织结构变革的催化剂。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的企业业务重组也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对市场反应能力和各部门间协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组织结构的变革势在必行,而信息技术正好为新型组织中的沟通和协调提供了高效的工具,使这种变革顺理成章。纵观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变,包括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高效的业务小组、虚拟企业、知识联盟等等,无不打上了信息技术的烙印。同时,组织结构变革又是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前提,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以一定的组织结构为载体的。

3.商务的电子化促进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率和产品产量在竞争中已不再占绝对优势,供应链管理的价值作用越来越凸显,它能够跨越企业边界,建立一种跨企业协作,以追求和分享市场机会。企业开始集成自身内部的资源,企业的运营模式也从以自我为原动力的“推式”运作转变为以客户需求为原动力的“拉式”运作。这是因为供应链管理覆盖了从供应商到客户的全过程,包括外购、制造分销、库存管理、运输仓储、客户服务等。所有这些涉及的资源和环节,使供应链的管理就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信息技术的先进性恰恰为其提供了有效运作的重要条件。

二、企业信息化需要面向企业管理

企业信息化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而信息技术的商业应用价值也在于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管理层面的应用和渗透,其影响必然波及企业的战略发展、组织结构、规划策划、管理制度、协调控制、企业文化等等。因此,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应该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

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从而促进企业管理的优化。然而不少企业对这点认识不足。面对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抵制与阻碍,他们往往是用现代化的手段去重复、模仿传统的业务处理流程,而没有或者不敢去触动所有的管理方式、管理模式,更不用说变革组织结构了。一些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只是从加强数据处理能力、减少差错或节省成本等表面的作用去理解和认识。必须明白,企业信息化应致力于从深层次触动企业进行管理变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重塑企业。从实质上看,信息技术的挑战是如何认识信息技术对开发普及知识并使之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潜在能力。企业高层管理者面临的主要挑战不在于设计一种更高效的数据处理系统,而在于创造一种能使人们能更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的管理环境。

一般来说,为了充分释放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中的价值,顺利地实现管理变革,企业需要经历以下三个转型过程,即重新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为企业引进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构建信息技术结构,为信息技术应用建立良好的框架;将信息系统的功能与整个企业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达到管理出效益的目的。

三、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基本步骤

1.解决企业基础管理问题。我国企业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是信息基础建设,而不是电子商务等内容。在这一阶段企业首先要进行的是企业信息化准备工作,也就是说企业所有的资源是不是已经被信息化或是数字化了。企业信息化不只在于引进系统,而应重在应用,致力于企业资源的数字化处理。有的企业没有建立起标准化的制度和体制,每个部门对同一的资源根据自己的理解数字化,结果出现了同一产品在不同部门中的编码和命名不一致,从而造成了混乱。

2.实现企业一体化的集成管理。企业应确认内部的基础管理是否规范化,基本管理的流程是不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法来实现的,诸如产、供、销的业务是否连贯,财务处理是否规范,与业务处理是否实现一体化,是否具备实时有效的计划和预算等。特别要注意的是电算化和信息化的区别,仅仅用计算机来代替手工工作只能是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最初级的阶段,不应认为电算化就是对企业资源最有效的利用。在企业流程信息化过程中,改革传统的业务结构,以业务流为导向优化业务方式,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这才是集成化管理的目标。信息化的结果是加速业务的运作,如果不对不合理的流程、规范、标准进行变革,其结果是加剧了不合理,造成投资的浪费。

3.实现对外部资源的利用。通过对外部资源的利用,实现对企业间的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的有效管理。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在有效管理内部资源的同时,必须更注重外部的工作,跟踪客户的情况,开发市场,密切与供应商的联系,迅速作出对市场变化的第一反应,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从而获得领先的地位。 四、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它需要企业认真思考自身的使命、任务和具体的业务。利用信息系统的目的是获取业务上的竞争优势,需要企业严肃审查自身的机构、人员和管理模式,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选择信息系统。企业信息化不是片面地追求自动化,企业需要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自动化曾经是人们热衷追求的事物,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自动化已不再像工业时代那样辉煌了。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需要提高对变化的反应能力,即提高企业的“智商”。企业的“智商”水平取决于企业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供应问题就是研究如何满足需求的问题,并把需求转化为科学技术的解决方案。供应问题也不是简单地购买硬件或管理软件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管理软件商业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引进一些管理软件,但要把握“度”,切不可把企业信息化与引进企业管理软件等同起来。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整体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个性化、敏捷化成为企业基本生存战略的今天,企业不应满世界地寻找和购买那些管理软件,以致企业管理屈从于管理软件的膨胀而浪费资源。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工作,企业应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应用信息技术。

2.建立科学的企业信息化的管理组织。在发展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过分强调集中控制或用户控制都会造成不良的结果。企业必须建立对数据库、通信和计算机应用的管理标准和指南。同时,信息系统又必须适应终端用户的环境,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实现对企业信息化的控制,企业需要处理好系统运行、功能开发、数据库管理、人员培训和系统维护等集中或分散控制问题。总体来说,企业推行信息化应坚持分散控制的理念,当然这并不排斥某些方面的集中控制。借鉴事业部组织结构的管理经验,统一指挥、分散发展,将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在信息经济中,任何企业都需要具有网络化的思维方式。从企业内部来说,优质、高效与快速响应都要求企业能够突破传统的职能界限,把企业各部门整合到一起,实现以职能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任务或关系为中心的管理转变。

篇5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评价;计算机支持系统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强信息化建设.从系统观点看,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并且能起到反馈和控制作用,从而使企业信息化工程系统成为一个闭环系统.因此,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工作与建设工作是同等重要和紧迫的.然而,目前对企业信息化定性的研究,对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定量研究以及相应的计算机支持系统的研制开发等,均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这必将影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本文对企业信息化水平及其评价作了较全面的分析,从技术、管理、人员等信息化的3大构建指标体系着手,采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并将原型法与结构法相结合,设计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

1企业信息化水平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要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首先必须对企业信息化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信息生态学认为,企业是在一定的信息环境中运作的信息系统,系统的组成要素分为:信息工具中的软硬件、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人员(最关键因素),及其与信息系统有关的工作流程、操作规程,以及相应的法规、制度、标准、协议等.

这些要素以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方式互相联系,形成复杂的结构.实现企业信息化不应仅限于建立和运用单一的信息系统,而应将其看成是建设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开发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之中,最终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就要围绕这些目标,以企业信息化所包含的主要方面为考察依据,采用合理、可操作的方法,借助计算机进行量化的评比与分析,进而辅助决策.

目前,虽然已有学者提出一些评价方案,但是由于对企业信息化含义的认识存在分歧,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因素比较繁杂,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在很多方面相互交叉体现等原因,使得这些方案多将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方面,或者过于强调软、硬件的技术条件,不太重视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经营的结合…;或者是指标体系过于定性化,主观性太强,可操作性和量化程度不够.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初步设计了比较简明、全面,且具有一定可操作性、可决策性的指标体系.

a.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指标.包括信息技术在硬件、软件、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应用水平,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及其对生产过程、管理过程、集成一体化的支持程度,以及企业对IT的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

b.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指标.包括组织结构的变革、业务流程的重组力度和适宜程度,以及对整个信息生命周期的管理能力等.

c.人员的信息观念和行为方面的指标.包括企业内部人员对信息化的理解支持态度和观念,处理信息的行为和能力,以及应具备的信息安全意识等.

2用层次分析法建模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对复杂问题做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能将定性与半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的计算,使人们的思维过程层次化,能逐层比较多种关联因素.因此,层次分析法特别适合于难以完全用定量方法进行分析的复杂问题.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建立的评价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3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计算机支持系统的开发

系统的用户主要是企业信息化的管理部门和咨询部门.系统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实现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信息的有效管理,为评价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系统以原型法为主,并与结构化方法相结合,进行系统分析、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编程实现等各阶段的工作.系统以VB6.0为开发工具,由于用户的读写流量和数据存储量不是太大,采用Access数据库即能满足用户需要.

系统由以下3个库及其管理系统组成:

a.模型库管理系统(MBMS).存储简单加权法、层次分析法等多种与模型有关的信息,完成对模型的静态和动态管理,便于将来扩充模型.

b.方法库管理系统(ABMS).存储对应于实现各个模型的计算机程序,为模型运行求解提供服务,并提供对方法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等操作.

c.数据库管理系统(DBMA).存储与指标体系有关的信息:不同参评企业的原始数据、按照该体系的专家打分计算机得到的有关数据、对参评企业的评价结果等信息.

4系统功能模块结构

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如图2所示.

a.数据输入模块.录入或选择有关的指标集、参评企业的原始数据、专家打分等信息.

b.分析评价模块(主要功能模块).根据所选定的指标集和模型对参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价.

c.查询模块.对已评价过的企业信息进行条件查询.

d.辅助决策模块(主要功能模块).通过分析各项指标的得分情况,揭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劣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为企业战略决策服务.

e.系统维护模块.由系统管理员对指标库、模型库、方法库的数据等进行修改与维护.

f.打印模块.以报表形式输出查询信息、评价信息.

5用户界面的功能和特点

用户界面是用户了解和使用系统的窗口,也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本系统而言,它的具体功能有:

(a)使用户与系统之间能进行信息传递;

(b)对用户的操作错误或偶发事件提出警告,并进行提示或作出相应的安全处理;

(C)提供帮助信息,辅助用户学习和使用系统;

(d)具有对环境变化的自适应能力,这主要体现在参评企业数量的变化、评价指标的灵活选择、权重的分配等方面.

本系统的特点是:操作方便简易,评价结果一律量化,清晰明了,且具有较好的开放性和可维护性.

篇6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企业变革管理变革

引言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使得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企业经营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销售和经营决策中的广泛应用,又推动了企业管理思想、方法、手段、模式和理论的创新,为企业管理变革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论文百事通因此,如何抓住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的新机遇,创新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效率,已日益成为企业界和管理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什么是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这一概念包含了以下四层含义:①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以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的结合应用为基础;②企业信息化是依赖信息技术对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集成的信息系统;③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④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

1.对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的认识

就企业管理来说,分三个阶段。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开的时候,主要是靠人的经验来管理,这是经济管理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科学管理阶段。它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的,后来发展到用运筹学、计算机等科学的方法及手段来进行管理,在这一阶段,管理技能对专业管理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标志着专业化管理阶层逐渐成熟。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重组等概念的提出,管理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就是文化管理阶段。经验和科学都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企业文化,要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文化管理的内涵很多,最重要的是要把人放在首要的位置,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个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国内外成功的企业都开始注意企业文化。

同时,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社会条件下,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企业是各种利益股东所达成的一个契约。企业利益是所有参与签订这个契约的各个利益股东的共同利益。企业管理不仅为股东谋取投资回报,还必须为相关的利益股东提供服务。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高,企业管理中的物质资本地位则相对下降而人力资本地位相对上升,这是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企业信息化是引进信息技术与更新管理思想。企业信息化离不开信息技术应用的层面。美国波士顿大学的教授约翰?C?亨德森和N?温卡特拉曼认为:怎样才能最好地获得信息技术的价值?这是一个创造适合于信息时代的新管理思想和新管理方法的问题,并非简单的把信息技术加在原有的企业经营模式上面。我们大谈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时,必须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技术只有在思想的支配下,才会发挥威力。企业信息化只有融入先进的管理思想,才能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信息化应该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

(2)信息化是全方位的企业变革。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不应该只是一项工程的实施。信息系统是企业的神经枢纽,收集、存储、传递企业的信息;它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平台,为企业构造了不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生产经营环境。因此企业信息的实质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使管理决策者能够及时地收集、加工和利用信息资源,及时把握市场机会,更好地组织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由于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方面的渗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涉及到企业的战略发展、组织机构、协调控制、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等,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必须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因此,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个的技术方案,而应该是全方位的企业变革。

(3)企业信息化必须以人为中心。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人始终起着决定作用。从长期来看,企业信息化不在于某个项目的引进与否,而在于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创建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经营管理环境,获取长远的竞争优势。因此,能否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召唤,能否培养出一批信息人才队伍,将是决定企业实施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企业信息化不是企业细枝末节的变革,而是企业的根本性变革。用“信息革命”形容它,一点也不过分。企业信息的切入点应该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2.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变革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使得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管理方法、产品营销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内容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的全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时空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在单一的区域内进行,而是以全球作为竞争的舞台;企业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寻找市场,提高产品和服务,出现了企业战略的全球化和企业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如在资源配置方面,企业将依据不同地区的税收差异和金融风险来配置资本,依据不同地区的技术发展特点来设置技术开发中心,依据不同地区的经营需要合理地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等。

(2)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信息技术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体系使得信息传递方式由阶层(等级)型变为水平(自由)型;与此紧密相联的企业组织结构也将从尖顶的“金字塔型”转向“扁平型”和“网络型”,原来起上传下达作用的中层组织正走向消亡。这是因为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以分工精细、管理严密为特征的科层次等级制,其组织层次繁多,决策速度缓慢。为了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缩短生产周期,必须减少垂直层、扩大水平层,精简组织结构,使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金字塔组织结构逐步趋于扁平化。这样有利于提高组织决策的速度和对市场变化的反映能力,降低信息成本,实现信息交流的极大化,充分调动员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据有关资料表明,全球500强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段平均减少管理环节达到3个之多。与此同时,由于企业之间信息交流的畅通,一种基于相互关联的、柔性的、灵活的虚拟组织,以及柔性组织将会应运而生。

(3)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稳定的、机械性的、重复性的工作,基本上将被机器所取代,或者被“外包”,最终只剩下脑力的、创造性的工作,使得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创造技术的“人”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掘。人力资源管理也从传统的从属地位、事务性静态管理转变到战略性、前台式、动态的管理;管理职能从控制转向支持,从监督转向激励,从命令转向指导;提倡信任员工、尊重员工、消除等级、鼓励个人发挥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理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也由过去的对人的管理向人才的开发方向转变,即人力资源管理向人性化方向转变。

3.以企业信息化推动企业管理变革

信息化环境的出现和升级,改变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容和形式,也为企业谋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可以说,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竞争优势将对未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并与其他变革思想和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大量实践经验表明,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需要管理思想与管理环境的变革;同时,从另一方面看,信息技术的普及又不断推动着管理,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变化。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需要有新的技术手段给予支撑,而新的技术手段的问世,必然促进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企业信息化从深层次触动企业进行管理变革,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重塑企业,使企业成为未来经济时代的佼佼者。

篇7

[关键词] 企业; 信息化; 综述

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人类社会正逐渐由工业化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就必须推进企业信息化。本文回顾了有关企业信息化研究的文献,对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企业信息化评价及企业信息化风险等内容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至今国内外研究仍处于不断探索中。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研究、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等几个方面。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代表性的研究有诺兰(nolan)水平理论。1973年,nolan水平理论立足于美国企业的调查数据,将企业it应用划分为4个水平:引入、传播、控制和集成[1]。1984年, nolan提出了描述组织it吸收过程的扩展it水平理论[2]。

(二)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研究

r.sabherwal采用5个指标衡量it的成熟度[3]。reich b h,i benbasat提出了测度it成熟度的9个指标工具[4]。yash p gupta, jahangir karimi将it在计划、控制、组织和协调方面的职能,作为公司运用信息技术成熟情况的衡量指标,建立了含有20个问题的指标体系[5]。

(三) 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面。barbara farbey提出信息系统收益来源于5个方面,分别是战略收益、管理收益、操作效率与有效性收益、功能收益和支持收益[6]。carol saunders鉴别出信息系统绩效的重要影响维[7]。theophanis stratopoulos比较了运用it成功的公司和运用it不太成功的公司[8]。

二、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相对于国外蓬勃发展的企业信息化研究,我国信息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企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国内学者借鉴诺兰阶段模型中的阶段概念和衡量指标,如马芝蓓认为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为现代组织管理信息模式的选择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9]。郭讯华博士对中国企业网络时代总体信息化进程进行阶段分析。

(二) 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

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构建,另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的研究。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2002年出台《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方案》,该套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估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提供了一个依据和标准。倪明 等从理论上建立了一个基于部门间资源分配的企业信息化投资决策模型。司林胜 等对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三) 企业信息化风险的研究

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因素分析和信息化建设的风险防范两个方面。关于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因素,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巫江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概括为:战略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来自软件开发商的风险和来自企业员工的风险3个方面。王黎虹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概括为:企业文化风险、信息人才资源规划风险、学习借鉴能力的风险、企业组织结构风险、制度风险、人员培训风险、企业领导的认知风险、基础管理风险等方面。彭建华对erp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了erp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陈亮、王燕提出,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风险防范措施为:认真做好情报搜集工作及选择软件开发商、积极加强政府工作职能、健全信息化项目评估体系。

篇8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企业变革管理变革

引言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使得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企业经营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销售和经营决策中的广泛应用,又推动了企业管理思想、方法、手段、模式和理论的创新,为企业管理变革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论文百事通因此,如何抓住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的新机遇,创新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效率,已日益成为企业界和管理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什么是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这一概念包含了以下四层含义:①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以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的结合应用为基础;②企业信息化是依赖信息技术对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集成的信息系统;③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④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

1.对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的认识

就企业管理来说,分三个阶段。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开的时候,主要是靠人的经验来管理,这是经济管理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科学管理阶段。它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的,后来发展到用运筹学、计算机等科学的方法及手段来进行管理,在这一阶段,管理技能对专业管理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标志着专业化管理阶层逐渐成熟。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重组等概念的提出,管理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就是文化管理阶段。经验和科学都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企业文化,要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文化管理的内涵很多,最重要的是要把人放在首要的位置,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个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国内外成功的企业都开始注意企业文化。

同时,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社会条件下,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企业是各种利益股东所达成的一个契约。企业利益是所有参与签订这个契约的各个利益股东的共同利益。企业管理不仅为股东谋取投资回报,还必须为相关的利益股东提供服务。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高,企业管理中的物质资本地位则相对下降而人力资本地位相对上升,这是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企业信息化是引进信息技术与更新管理思想。企业信息化离不开信息技术应用的层面。美国波士顿大学的教授约翰?C?亨德森和N?温卡特拉曼认为:怎样才能最好地获得信息技术的价值?这是一个创造适合于信息时代的新管理思想和新管理方法的问题,并非简单的把信息技术加在原有的企业经营模式上面。我们大谈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时,必须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技术只有在思想的支配下,才会发挥威力。企业信息化只有融入先进的管理思想,才能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信息化应该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

(2)信息化是全方位的企业变革。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不应该只是一项工程的实施。信息系统是企业的神经枢纽,收集、存储、传递企业的信息;它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平台,为企业构造了不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生产经营环境。因此企业信息的实质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使管理决策者能够及时地收集、加工和利用信息资源,及时把握市场机会,更好地组织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由于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方面的渗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涉及到企业的战略发展、组织机构、协调控制、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等,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必须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因此,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个的技术方案,而应该是全方位的企业变革。

(3)企业信息化必须以人为中心。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人始终起着决定作用。从长期来看,企业信息化不在于某个项目的引进与否,而在于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创建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经营管理环境,获取长远的竞争优势。因此,能否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召唤,能否培养出一批信息人才队伍,将是决定企业实施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企业信息化不是企业细枝末节的变革,而是企业的根本性变革。用“信息革命”形容它,一点也不过分。企业信息的切入点应该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2.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变革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使得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管理方法、产品营销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内容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的全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时空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在单一的区域内进行,而是以全球作为竞争的舞台;企业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寻找市场,提高产品和服务,出现了企业战略的全球化和企业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如在资源配置方面,企业将依据不同地区的税收差异和金融风险来配置资本,依据不同地区的技术发展特点来设置技术开发中心,依据不同地区的经营需要合理地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等。

(2)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信息技术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体系使得信息传递方式由阶层(等级)型变为水平(自由)型;与此紧密相联的企业组织结构也将从尖顶的“金字塔型”转向“扁平型”和“网络型”,原来起上传下达作用的中层组织正走向消亡。这是因为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以分工精细、管理严密为特征的科层次等级制,其组织层次繁多,决策速度缓慢。为了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缩短生产周期,必须减少垂直层、扩大水平层,精简组织结构,使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金字塔组织结构逐步趋于扁平化。这样有利于提高组织决策的速度和对市场变化的反映能力,降低信息成本,实现信息交流的极大化,充分调动员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据有关资料表明,全球500强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段平均减少管理环节达到3个之多。与此同时,由于企业之间信息交流的畅通,一种基于相互关联的、柔性的、灵活的虚拟组织,以及柔性组织将会应运而生。

(3)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稳定的、机械性的、重复性的工作,基本上将被机器所取代,或者被“外包”,最终只剩下脑力的、创造性的工作,使得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创造技术的“人”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掘。人力资源管理也从传统的从属地位、事务性静态管理转变到战略性、前台式、动态的管理;管理职能从控制转向支持,从监督转向激励,从命令转向指导;提倡信任员工、尊重员工、消除等级、鼓励个人发挥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理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也由过去的对人的管理向人才的开发方向转变,即人力资源管理向人性化方向转变。

3.以企业信息化推动企业管理变革

信息化环境的出现和升级,改变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容和形式,也为企业谋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可以说,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竞争优势将对未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并与其他变革思想和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大量实践经验表明,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需要管理思想与管理环境的变革;同时,从另一方面看,信息技术的普及又不断推动着管理,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变化。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需要有新的技术手段给予支撑,而新的技术手段的问世,必然促进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企业信息化从深层次触动企业进行管理变革,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重塑企业,使企业成为未来经济时代的佼佼者。

篇9

【关键词】工业工程;信息化;集成应用

当代社会,企业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日益密切。信息技术的出现逐渐打破了企业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给企业的经营模式带来了巨大变化。企业创新日益加快,信息化建设无疑成为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助推剂。

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以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为基础,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需求等业务流程数字化,控制和集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内外部资源合理配置,信息即时共享,使企业能迅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信息化实现了信息技术由局部到全局,由战术层到战略层的全面渗透,其核心是运用信息技术,挖掘隐含的知识,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以及业务流程的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包括以下内容:

(1)企业管理模式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实现管理和运行模式的信息化。

(2)生产自动化。借助计算机技术和软硬件设施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消除盲目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数据信息化。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销售等数据进行处理,挖掘隐藏其中的信息,消除“信息孤岛”,促进信息即时共享,实现企业内部协同化管理。

(4)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优化。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企业的各种资源。企业信息化不只是简单地摒弃人工环境下的流程观念,而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原有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及战略目标制定符合自身经营模式的管理流程,完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信息化。

2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2.1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本文以制造业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1)信息化建设瓶颈多。部分制造企业盲目进行信息化建设,在技术和理念上喜欢追赶潮流,采用高性能的设备,而不注重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及经营模式相结合,对实实在在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缺乏实施指导。(2)对信息化建设投入少。我国信息化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巨大差距。企业对信息化的迫切认识有待提高。部分企业只注重信息化建设的初期,缺乏对信息化后续的建设工作。(3)ERP应用增长速度快。多数企业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纷纷引入ERP软件。但是由于缺乏应用ERP软件的相关经验,以及在信息化建设中急于求成,盲目缩短ERP软件的实施周期,导致实施过程出现瓶颈。

2.2工业工程是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在于提高信息能力,实现资源的利用和共享,减少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这其中包括人的信息化、工具的信息化和组织流程的信息化。此外,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一切的流程,如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基础设施的构建、组织结构的变革等也应该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企业在开展信息化建设之前应该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各种因素,客观地分析企业现状和需求,制定合理的信息化策略。工业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目的是对企业的物料、人员、设备、信息等要素组成的生产系统进行改进及优化,其所具有的设计、评价、改进、创新等功能恰好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1)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撑,MRPⅡ和ERP作为IE范畴的经典信息管理系统,通过IE的理论方法解决了企业资源平衡、生产能力优化等问题,实现了对产品质量和工作流程的有效控制。尤其是在制造类企业中,ERP对采购、制造等一系列体系进行整合,促进了生产线上各项任务的及时完成,增强了企业生产的协调性,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便利。(2)IE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精准的基础数据和理想的软件运行环境(如人员的知识水平、设备的可靠性等),保证了产品生产周期和生产计划的准确性。(3)业务流程重组是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关键。BPR强调利用先进的工业工程和信息技术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管理,改善企业质量和服务。(4)在现有工业工程的基础上,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应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引入先进的制造技术,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的集成应用

我国工业工程和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无论从研究还是应用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国内企业管理技术基础薄弱,尚需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业工程水平和信息技术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平台。在工业化与信息化双重任务下,企业要快速提高竞争力,需要工业工程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和理论支撑,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工程的集成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工程的集成应用是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现状的一个必然趋势,企业应从长远考虑制定合理的战略方针。首先,企业应该在传统工业工程思想的基础上引入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学习其核心思想,避免直接套用其理念,实现工业工程的“本土化”,制定符合我国企业需求的工业工程体系。其次,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构建性能稳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能脱离了工业工程的思想而孤立存在,应将二者结合起来,根据企业现状和发展目标,明确信息化建设方针,保证信息化建设成功实施。

4结束语

工业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应将工业工程的管理理念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实现二者的集成应用,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宋晓艳,朱玉杰.工业工程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分析[J].森林工程,2007,23(2):91-93.

[2]宋飞舟.制造业信息化,工业工程是关键[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8,19(3):26-28.

篇10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7-1366-03

1 企业信息化概述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企业可以不断的利用现有的资源的条件,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一个档次,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形象。这个企业不断提升的过程就被称之为企业的信息化,就一个具体的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实现自动化的生产、网络化的管理、智能化的决策和电子化的运营。

根据企业信息化的定义,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对企业信息化的内涵进行具体分体。首先,企业的信息化就是在生产活动中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技术来完成对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并且不断的进行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革新,对之前的产品设计进行扬弃,吸收其中值得借鉴的精华部分,舍弃掉已经不符合时展要求的部分,来进行新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实现产品的优化升级。其次,对企业来说,信息化的建设也就相当于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企业就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并掌握其中变化的规律,在企业的内部建立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销售系统。然后在这个灵敏性较强的系统中,将产品在市场中的应用作为核心内容,建立起一个能够不断创新的市场信息系统,这样就企业就能在销售信息系统和市场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增加企业对外贸易的交易机会。再次,企业的服务和管理也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企业对信息化的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进行管理方式的创新。同时,在这个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还不能缺少对企业服务能力的革新。只有管理和服务双管齐下,才能真正体改企业的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的创收。最后,所有的企业需要共同努力,来实现企业的信息化集群,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之下,建立一个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区域,从整体上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其实,企业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求企业将信息平台和信息技术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实现对信息技术的最大化利用,并且利用现有的资源环境未能企业创造出一股全新的发展动力,实现企业产品设计的创新,节约企业生产的成本投资,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结构的优化和优势力量的整合,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不断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适应市场竞争对企业提出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企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 企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2.1 实现企业制度创新

2.1.1 促进工作方式的改革,实现信息化的办公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传递消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随之而来的社会交往活动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信息化并不是一种办公方式和工作手段的简单改变,也不是单纯的用计算机来进行业务的简化,更多的是对原来的业务进行规范和提升,实现工作方式的现代化。和一般的企业相比,信息化的企业在工作机制上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让工作更协调。同时,信息化还能实现企业的标准化,让企业的内部和外部都有一个统一的要求,这样才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企业的执行能力也会得到提高,这样就能保证上令下行,各项决策都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化的建设需要长期的努力,不是短时间之内就能完成的,所以不能操之过急,要想马上实现根本性的改变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可以从一些比较细节的工作入手,例如删减一些比较繁琐的工作流程,增强企业工作的时效性等。。

2.1.2 能够促进企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一种金字塔形的结构,其中中间的管理层占有很大的比重,在企业中充当着桥梁的作用,主要的功能就是上令下达和下情上呈。这种多层次的管理结构会减慢消息传递的速度,也很容易导致信息的失真和扭曲。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因为信息技术具有简约化和高效化的特点,所以就能对企业的组织规模进行精简,不断地对企业的结构进行优化和升级,以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2.1.3 实现制度建设的严谨化

科学严谨的规章制度是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企业信息化在进行制度建设是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创造性,能够在企业的制度建设中融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严谨的系统理论,对企业实行科学化的管理。同时,在执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还具有客观性和高效性的特点,能对制度执行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评价,并进行及时处理,促进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规范。

2.1.4 实现评价标准的科学化

如果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能够进一步加快,就能为企业的科学管理提供信息化的技术支持。这是因为,其一,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着海量的数据信息和其他的资料信息,这写数据能够为企业建立科学化的体系提供参考。其二,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企业还可以借鉴其他比较先进的质量评估理论来对的企业现有的制度进行科学的评估。

2.2 能够提高企业的运营能力

2.2.1 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决策能力的提升

在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其中的数据库系统能够为企业管理提供决策上的支持和参考。因为数据库能对企业的所有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执行发干,这样就能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一个非常科学的参考意见,让他们在了解全局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因为盲目决策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为了提高管理者决策的科学性,就需要及时对决策的结果进行反馈,并在网络上征求大家的意见,实现民主决策。

2.2.2 提高了学习能力

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资源的管理和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最核心的内容,能够不断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人员结构的优化升级。只有企业的学习能力提高了,才能够为员工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促使员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2.3 提高了创新能力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人们的思维得到了解放,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模式,使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创造力也在不断的提升。企业员工的春造型爱被激发出来之后,就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的新的活力,也能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动力。

3 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3.1 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真正理解信息化的真正含义,在认识上有一定的误区。例如,有的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就是简单的采购一些计算机的设备,然后再简单的安装一些软件就能实现信息化的建设。虽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误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纠正,但是仍然由极少一部人依然存在这这种认识误区。除了这种去去之外,还有的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的信息化能够解决企业内部的所有问题,能够在短期内看到非常显著的成果,都过分夸大了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也是错误的。之所以会存在这些认识上的误区,是因为企业的管理者对信息化没有进行深刻的理解。其实,信息化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要求企业在管理、生产等各个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条件来提高工作的效率,而不是简单的上网、浏览网页。

3.2 企业缺乏复合型人才

从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很多企业都缺乏信息化的人才,尤其是熟悉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由于很多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不是特别高,不能满足技术性人才对自身职业规划的需求,使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不断流失,尤其是复合型的技术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给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可以说人才是企业成功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如果没有一个系统将信息化知识、技术管理和执行人才的队伍结合起来,那么即便是企业的管理者亲自进行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3.3 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结构有待完善

有一些企业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只注重硬件、网络和技术的建设,对软件、资源和管理等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了信息化的投资结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的结构投入让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不能和国际继续接轨,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差异,使得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缺乏优势。同时,加上企业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导致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受到了很多条件的制约,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4 加强信息化建设过程管理的主要方法

4.1 提高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

首先,要加大信息化的宣传力度,让企业了解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能够增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优势,让企业能够经受住市场环境的考验,并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其次,对信息化建设比较成功的企业进行宣传,并推广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这样就能增强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信心,并为他们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引导作用。最后,要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的教训进行归纳和总结,让企业管理者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的风险和误区,以及在信息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信息化的本质。

4.2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但是因为人才的缺乏导致信息化的系统的稳定性、实用性都受到了影响,而且信息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所以就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来解决。为了能加强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在现有人才的基础上进行培训,让企业的经营者能够掌握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法,提高决策者的素质,让企业的管理者不断进行管理方法的创新,不断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除了对现有的人才进行培训之外,企业还要不断从外部引进复合型的人才,同时不断完善企业对人才的引进机制,做到能引进人才,也能留住人才。需要注意的是,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人才要求有很多,不仅仅只是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更需要能扩大企业业务的人才。而且企业还需要加强各种人才之间的相互协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才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4.3 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的投资

首先,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自己才是投资的主体,一定要通过各种渠道来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引入足够的资金。同时,政府也应该多多关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一些重点企业和另有企业进行政策的倾斜和财政上的支持。对于一些管理水平较高、信息化水平变较高和组织比较给力的国家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支持。一方面,加大对国家重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鼓励国内企业通过市场环境进行资本融资。

其次,要完善信息化投入的结构,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利益。这要求企业在进行信息化投资时,要将企业资源的优化整合作为目标,充分开发各种能被利用的资源。另外,企业还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实行硬件和软件并举、设备和管理并举,提高信息设备和信息技术的利用率。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就要先从本质上理解信息化建设的真正要求,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从观念改变、人才和投入等三个方面来进行信息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顾飞.企业和谐信息化体系构建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 关守成.航天科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3] 张聪慧.企业信息化投资决策风险管理与效益研究[D].天津大学,2009.

[4] 王春新,戴锋,姜玉朗.信息化建设过程风险分析及其智能化管理方法[J].兵工自动化,2011(04):36-40.

[5] 郝晓玲.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D].清华大学,2011.

[6] 熊俐.基础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2.

[7] 任立东.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