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应用方式范文
时间:2023-08-18 17:4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课的应用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微课 仿真物理实验室 教学设计
21世纪初,现代信息技术的日臻完善改变了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仿真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款可以模拟出真实实验情境的软件,“仿真物理实验室”在数据处理、场景设置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1]。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催生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教学模式。与“课堂讲授,课后练习”不同,微课基本采用“课后讲授,课堂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后通过互联网学习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对知识的巩固与评价则是在课堂中进行[2]。实践证明,微课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很多教师反映设计微课的过程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表现在部分需要实验探究的微课设计上。《物理课程标准(2011)》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实践探究”[3],基于此,本文尝试将“仿真物理实验室”与微课相结合,用“仿真物理实验室”弥补实验操作在微课设计上的不足。
1.“物理实验”微视频制作的前景与困惑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媒体已经涌现了大量以科普为目的的物理实验视频,而真正意义上的实验微视频则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与课堂播放的实验视频不同,实验微视频是有组织、有目标的教学视频。通过已有经验,可以发现教师在制作和应用的过程中给予实验微视频很高的评价。
首先,微视频相对于课堂实验来说具有可重复利用性,学生在不理解或者遗忘的情况下可反复观看实验过程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其次,实验微视频的教学效率相对较高,教师制作微视频时,会尽量精简实验过程,如实验开始的一些准备工作和实验过程中的等待时间,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实验微视频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在课外学习实验内容,可以有更多时间反思实验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并通过课堂交流讨论、查阅资料甚至动手实验的方式自己解决存在问题。总之,实验微视频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很多教师提出在实验微视频制作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惑,如实验器材的问题,常规实验仪器在中学实验室里基本配备齐全,特殊的实验器材,很多中学难以提供。在此情况下,教师只能以纸笔演示或者网上的资源代替实际实验操作。除此之外,实验微视频的录制效果往往成为很多教师的难题,有的实验由于过程进行得太快或者拍摄仪器分辨率差等问题导致视频最终呈现的只能是实验结果,而实验过程是不清晰的,如演示平抛运动实验,学生只能通过听声音判断两个小球同时落地,却很难看到平抛的轨迹。
优秀的实验微视频对于物理教学来说具有良好的实践效果,它可以给学生展示真实的实验情境,对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规律有很大的帮助,但事实证明教师在制作实验微视频时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以下笔者将分析如何采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软件解决这些问题。
2.仿真物理实验软件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分析
2.1基于仿真物理实验设计微视频的优势
技术的进步使得“仿真物理实验室”软件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出实验器具,可操作的实验范围越来越灵活广泛。通常仿真物理实验包括力学、电学、光学等模块,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内容选择模块里的实验器材,经过一定教学组织后可以在设置的实验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值得一提的是,“仿真物理实验室”在数据和图像处理方面的功能是很可观的,教师可以自由地设置实验对象的属性和参数,计算机根据不同的变量得出不同的结果或者模拟出不同的图像。整个实验过程和结果清晰流畅,教师只要通过录屏软件就可以将它变成一个完整的、相对真实的实验微课。因此,使用仿真物理实验软件代替实验操作进行微课设计,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是功能完备且简单易行的方法。
其次,“仿真物理实验室”不仅能用来设计常规物理实验微课,最大优势体现在对于那些难以观测、抽象程度较高的实验如真空环境下、磁场中的实验或者中学阶段无法实施的实验,“仿真物理实验室”可以进行过程的模拟与结果的输出。教师设计有关内容的微课时,能给学生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对实验现象有初步直观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实验背后的物理知识和规律。总之,仿真物理实验软件具有功能完备、操作便捷、交互性强等特点,为物理教师设计实验微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2基于仿真物理实验设计微视频的典型案例分析――以“凸透镜成像规律”为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光的折射这一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制作微视频时,通常用实验展示物像之间的距离和大小的关系。然而,拍摄的实际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主要原因在于本节知识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方法和规律,而且要学会构造透镜的光路图。这一点是普通实验难以直接观察得到的,但“仿真物理实验室”软件可以做到。
(1)教学目标
本节微课的设计重在通过仿真实验软件模拟蜡烛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主要教学目标在于:第一,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物距像距的变化、成像的大小等规律;第二,会使用相关实验仪器,能对凸透镜成像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第三,通过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2)微视频设计过程
结合微课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笔者认为运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设计微课的过程如表1:
作为本节微课的核心环节,实验探究的设计应尽量贴近学生的思维过程。第二、三两步骤与学生实际实验操作一致,在第三步时,教师可以选取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进行实验,最终呈现的实验数据应有对照性,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比较得出结论。第五步时,只要打开工具中的“光路图”就能将蜡烛的光通过透镜传播过程展示出来,并且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移动蜡烛,那么光线的传播就会不断变化,屏幕上蜡烛的像也会随之而改变,避免了教师画图讲解的过程,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3.反思与建议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课堂教学方法越来越多样化。“仿真物理实验室”和微课教学模式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两者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制作微课的效率,创造更多的实验条件,降低实验失误率,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然而,每种教学方法有特有的优势,同时存在一定的弊端。“仿真物理实验室”本质上只是一种软件虚拟出来的实验环境和工具,没有真实实验的触感和体验,不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体会不到真实实验的复杂性。微课的实际运用效果近年来受到部分教师的质疑,学生课后能否认真观看教学视频,课堂开展的讨论探究活动能否符合教师的预期等问题说明微课教学仍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
如何利用仿真软件制作微视频及在怎样的情况下应用仿真软件应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现有教学资源等因素决定。如果教师认为仿真实验过于抽象,那么可以选择动手实验或者视频资源代替,而如果教师认为让学生自行应用仿真软件进行实验探究更有利,那么可以在实验微课基础上,将仿真实验软件作为工具提供给学生。
参考文献:
[1]陈琳.“仿真物理实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引用的思考[J].吉林教育教研,2016(4):15.
篇2
【关键词】 课堂结尾 课型 结尾方式
课堂教学中美好的结尾和艺术的课堂导入一样,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课堂教学都起到十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1. 有效课堂教学结尾的主要方法
不同的结尾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选择合适教学内容的结尾方法,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1阅读法
阅读法是很多教师喜欢采用的简单便于操作的方法,但是在调查中发现这种方法虽然有利于教师操作,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最容易遗忘,起不到掌握知识重难点的作用。在课的结尾采用这样一种方式,比较枯燥,不能对学生的感觉神经形成一定的刺激,反而容易让学生形成反感之情。合理地运用阅读教学重点的方法,才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Story time版块作为对话教学,在课上预设一首简单的“chant”,不仅让课堂变得轻松和谐,而且它内容丰富、节奏明快、琅琅上口,让学生在说唱过程中不需要做出多大的努力就能记住其中的语言内容,课堂结尾时可以要求学生再朗读一次,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2归纳总结法
归纳总结法是很多学生很喜欢课堂结尾方式,教师通过一定的题目设置将总结的自教给学生,如果教师采用合理科学的方法,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内合作分析、提炼出知识点,加深对知识把握高度,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并且在今后的使用中能够将这些知识化解为自身的资源,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学生更倾向于这种总结方式。
1.3练习法
调查中发现有部分教师喜欢用做习题的方式来进行总结,希望用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本课所学内容。他们常常会选择一些典型性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说,练习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巩固练习的作用,但是对于一些后进生,这种练习似乎成为一种障碍,不仅没有起到练习巩固的作用,反而还会使他们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所以,这种方式适用于基础比较扎实、课堂接受能力好的学生,并不适合那些有待提高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学习英语教材的第一课就是Story time版块,在教学结尾时,可以自编一些chant,以这种形式来学习Story time版块,对巩固学习效果很好。
2. 英语课堂教学结尾有效方式的设计
2.1强化兴趣
一节好课必须具备“凤头,猪身,豹尾”。如果教师一味地将重心放在开头或者中间过程,那么当新授结束之后就很难在剩下的时间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个课堂气氛也会变得很低迷。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或者合作学习的形式对课文进行整理、归纳和提炼,发现本节课的重难点,用充满热情而又具有激励性的语言把学生的激情调动起来,使学生从思想上受到启发、鼓舞,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将其保鲜,进而成为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动力。
2.2巩固知识
要较好地完成英语教学任务,必须在课堂上留有5--10分钟的时间来进行巩固消化。在新授结束之后,师生可以利用结尾的时机抓住重点或关键性问题,根据本课所学的重难点知识,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操练,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课内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3开拓思路
一节课所授的内容很多,有的知识是零散的。学生不能整体认识所学的新知识,他们对新知识的认识甚至局限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因此,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对新知识进行组织、归纳,然后将其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并能为自己所用,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在新教材四年级上册《Unit 1 I like dogs》 Story time的学习中,课堂教学结尾中,可以预设这样一个chant,来让学生总结字母a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尾是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所学新知识进行实践的最成熟最有效的阶段。课堂上教师我们设置的情境很有限,而实际生活中语言运用的场合有很多。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结尾引导学生使用新知识去发现不同情境的共性,进而启发学生能够自如地用所学到的知识点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学习和应用,从而形成知识的迁移应用。
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 科学思维方法 实践应用
在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科学思维的方法对于其教学有一定的促进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而且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对于以后课程的学习都有很大的益处。思维是具有意识的,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相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以及能动的反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思维方法运用正确,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理论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1 化学学科的特点与科学思维方法的意义
化学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对于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学科知识的获取离不开科学实验,要经过大量的实验总结、归纳来总结知识点。实践表明,在理论的教学中探讨研究逻辑思维、科学思维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得到科学思维方式的良好训练,而且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 逻辑思维方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分析是把客观的对象的整体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分解成为一定的单元或者要素评价认识的思维的方法。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之上把对客观对象的各部分的认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对于客观对象的统一的认识的思维方法。化学学科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自然学科,构成化学学科的体系的是一些基本的概念、原理和定理以及基本的研究的方法等知识点所组成,有一定严谨的逻辑关系。各个基本的知识点既相互的独立,又会交叉组合新的知识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自觉的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从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上,对于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知识点进行统一的整合,最终在整体上掌握其化学的理论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把握分析与综合的关系,不能只对基本的概念、公式以及原理单个知识点进行理解,还要把所有的知识点进行一定整合,构成一个整体,也不能只是注重综合,而缺少了对于单个知识点的深入的了解。两者之间应该相辅相成、相互的转化和渗透。
2.2归纳与演绎思维方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归纳法是根据大量的已知的事实进行概括所得到了一些结论,其是一种逻辑推理的科学方法。演绎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推理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的是预知一些未知的事实,提出假设进行论证。两种方法之间既有区别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归纳是演绎的基础,而演绎也经常的作为归纳的前导。所以在化学进行实际的推理时,这两种科学思维方式是综合应用的。所有的归纳和演绎都不是单一存在的,两者之间相互结合才能总结出正确的理论。
2.3对比和联想思维方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比是思维方式中常用的方法,就是在同一种形式的物质中找到差异,在同种求异,联想的从不同本质的东西中找到其相同点,是异中求同的方法。对比和联想是统一思维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大部分的化学公式都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是建立在客观世界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对比,就可能找到其中的关联性和共同的特点,这样既加深了对于化学学科本身知识点的了解,同时也是学生对于自然的规律有普遍的认识。教师在讲化学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的时候,要灵活地运用对比和联想的方法,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的思维。
2.4逆向思维方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逆向思维又称为反向思维,这是根据辩证逻辑关系中对立的原则,认为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这两面是相反相成的,从反的一方面来思考问题,不会破坏了事物的矛盾统一性,而且这种方法还能使很多的难题得到解决。逆向的思维一般运用在很难从正面来论证的问题上,从反面来得以逆向的论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使其头脑更加的灵活,可以更加有效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于不理解的知识自己也可以进行论证,提高学习的效率。
篇4
【关键词】胃肠外科;负压引流方式;虹吸引流方式
本研究选取本院胃肠外科2012年12月~2013年12月的120例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比较了负压引流方式与虹吸引流方式在胃肠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胃肠外科2012年12月~2013年12月的120例患者, 这些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其中有男88例, 女32例, 年龄在17~74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57.41±10.22)岁。在手术方式方面, 有33例患者为胃大部分切除术, 34例患者为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 20例患者为小肠部分切除术, 28例患者为结直肠癌手术, 5例患者为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术。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2方法由手术医师在手术过程中常规留置腹腔引流管和骶前引流管, 给予观察组患者虹吸引流方式治疗, 运用引流管道将一次性引流袋直接连接起来, 同时注意保持引流袋在患者的引流瓶面之上;给予对照组患者负压引流方式治疗, 运用引流管道将一次性负压引流盒直接连接起来。所有胃管内镜均是10 mm。
1. 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用t检验计量资料, 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P
2结果
2. 1两组患者术后总引流量、持续引流时间、相关治疗费用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相关治疗费用明显比对照组少,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两组患者术后堵塞管道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堵塞管道发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正确的外科引流能够将积液和积血有效消除掉, 将坏死组织和异物减少到最低限度, 将死腔消灭, 对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进行有效的改善, 将组织愈合的良好环境提供给患者, 最大限度地减少腹腔粘连、肠梗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 引流也为外科医护人员术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从广义上来看, 胃肠手术的引流依据引流物放置的位置可以分为两种, 即腔内引流和腔外引流[1]。腔内引流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者消化道压力的有效降低、腹胀的有效减轻、消化液外溢对腹腔造成的污染的减少等, 同时还能够对患者的消化道出血进行有效的观察和监测, 看其是否为持续性出血;腔外引流的主要目的是向体外排出体腔内的积血、积液等[2]。手术之后放置引流物早期可以对手术止血的效果进行观察。依据引流压力, 又可以分为两种, 即被动性引流和主动性引流。依据外界空气是否经引流物向腹腔进入, 又可以分为两种, 即开放性引流和封闭式引流。
胶管引流是外科临床最为常用的引流方式, 该引流方式属于封闭式引流, 由于其很少发生引流不畅等, 因此近年来在胃肠外科的各种腹腔引流、胃肠减压等的治疗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胶管引流有两种原理, 即负压吸引和虹吸引流。通常认为, 负压吸引引流属于主动引流, 能够对负压进行持续的保持, 将死腔及积液的形成减少到最低限度, 且很少发生逆行感染;虹吸引流属于被动引流, 可能会使逆行感染的机会增加, 其引流效果可能比不上负压引流[3]。本研究结果表明, 和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的相关治疗费用明显较少, 术后堵塞管道发生率明显较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 在胃肠外科治疗中, 虹吸引流方式较负压引流方式更能降低患者的术后堵塞管道发生率, 降低患者的相关治疗费用, 有效减轻患者病痛及经济负担,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宇, 赵玉洲, 王宝婷.闭式引流治疗腹部术后切口感染106 例临床观察.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5):38-39.
[2] 郑美春, 朱亚萍, 陈秀杰, 等.应用造口袋收集各种渗出液的体会.大肠病外科杂志, 2008, 10(3) : 226.
篇5
论文关键词:开放性实验室;自主创新;过程跟踪;结果评价
高校实验室是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1]开放性实验室是实验室建设的一种全新模式,虽然在设备使用、日常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高校创新型、开拓性人才培养方面能发挥比普通实验室更加突出的作用。本文结合安徽省池州学院“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对实验室在实践性教学环节显现出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效果以及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一、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开放性实验室在高校实践性教学环节及教师的日常科研方面较普通实验室更能够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学生创新、开拓能力的培养方面提供很好的外部平台
以安徽省池州学院为例,该校是一所刚升格不久的本科高校,开放性实验室建设工作刚刚起步。在理工科课程设置中,实践性教学环节课时一般占课程总课时的30%~50%,且实验项目基本为与理论教学同步的验证性实验,教师在实验课开始前布置任务,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种模式能够将课堂教学内容直观化,起到有效巩固理论教学的作用,但是对一些对课程感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不能满足要求的,他们希望实验室能提供更多的实验项目、实验时间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思路。开放性实验室的设置为这部分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创新性实验提供了非常好的外部环境。
2.为教师的科研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科研是高校的一项基本功能,工科科研工作都是以实验作为基础的,设计思想需要通过实验验证,实验数据必须通过实验获取。很多实验并不是一台电脑和几个软件就能实现的,需要很多大型的、专业的设备,而且需要大量的、不受约束的实验时间。普通实验室的运作模式可以提供科研所需的专业设备,但在实验时间上可能无法满足实验者的需求。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为教师日常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得在实验条件和实验时间的选择上拥有更大的机动性。
3.能够充分发挥专业验仪器的作用,提高使用效率
地方性高校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存在着实验设备投入不足与设备自身利用率低的矛盾。由于设备的专业针对性比较强,除了在教学计划安排的实验课中使用之外,其余时间基本处于闲置状态,设备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正是由于设备不具有“通用性”,因此不同方向的课程需要采购不同的设备,而购置完成之后又只能在特定的课程教学中加以使用,设备很多时候不是“用坏了”,而是“放坏了”,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可以有效提高专业设备的使用效率,在完成配合课堂教学的实验任务外,为教师的科研和学生的自主创新实验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二、开放性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开放性实验室作为实验室建设的一种新模式,在运行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诸多问题,下面就以“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开放型实验室为例,列举出影响实验室正常运作的主要因素。
1.实验室功能定位
这是一个基本问题,即首先要细化实验室服务的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方向,而不能是像“计算机应用实验室”这种宽泛的概念;然后对实验室可以满足哪些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要求,可进行哪些方面的拓展类训练,可支撑哪些创新型、应用型实验等进行论证,形成实验室建设的可行性报告;最后制订设备配置计划,要遵循优先满足基础性实验教学,再为自主创新型实验预留出足够空间的原则,合理采购实验设备。
2.实验室持续投入问题
这是保证开放性实验室正常运转的关键,实验室的投入包括设备的投入和实验专业人才的投入。实验设备中基础性仪器投入是一次性的,只需进行日常的维护维修即可,但实验耗材部分则要在实验室运行过程中及时不断补充,随着实验室服务年限的延长,这种投入会持续增大,如综合布线实验中的RJ45水晶头、短距离的网线等都属于不可重复利用的原材料,需要定时采购补充。实验专业人才的投入也是实验室投入的重要环节,实验员需具备实验室管理的基本技能,如掌握仪器的基本特性、操作方法、故障诊断排查手段等,这就要求实验员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定期派出培训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3.实验项目的确定
这是保证开放性实验室能够发挥其最大效益的核心问题。实验的作用在于验证设计思想的正确性,或是发现数据间存在的某种关系。实验项目可以明确现有的仪器设备能够完成哪些类的实验,单个的设备可以实现怎样的功能。实验室公示出可以完成的实验项目,当实验者有了构思和计划之后就可以预约所需的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最优的项目设置可以使得现有的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并且能够有效激发实验者潜在的创造力。实验项目要根据实验室的功能定位和现有设备配置来确定,并随着课程的理论突破和设备的升级而不断进行更新,对于像“计算机网络工程”这样的学科更是这样,新的理论观点在不断涌现,实际应用的领域在不断延伸,实验教学必须紧跟理论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现实生产生活。
4.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
这是实验室能够高效运行的有力保障,开放性实验室的运行相对于普通实验室,由于要在课余时间对师生开放,而且在同一时间内,不同的人可能在进行不同的实验项目,使用不同的实验仪器,因此在日常管理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室的常规制度,如实验登记制度、实验安全规范、实验仪器使用规范、实验员工作规范等需要照常建立,并严格执行。对于开放性实验室还必须额外制订一些制度,如实验预约制度、设备申请与归还制度、实验过程指导与过程监控制度等。制度、规范的完善和有力执行是保障开放性实验室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必要条件。 三、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开放性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下面给出个人的几点建议。
1.采用任务驱动方式,鼓励更多的学生走进实验室
要发挥开放性实验室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基地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让更多的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而要实现这一点仅依靠学生自身的兴趣是远不够的,教学系部和教师应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迫使学生进入实验室,给学生设定一个目标,要求在某一段时间内完成,并提交相应的结果,常见的譬如毕业设计、科技竞赛、兴趣小组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定的实验工作量,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总结和分析,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2.结合本科生专业水平、知识结构合理设计层次型的实验项目,并据此配置设备仪器
实验项目的层次化设置一方面可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弥补课堂实践教学时间有限、对实验过程掌握不熟悉的不足;另一方面,为那些学有余力且有创新设计思想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如网络工程课程,在本科阶段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通信线路连接、IP地址及路由配置、简单的组网等即可,但对于教师的科研工作或是动手能力非常强的学生,希望通过实验获取更多的知识,那么实验室需要提供创新型实验开展的支撑,如复杂拓扑结构网络的组建、网络安全与共享等方面的实验功能等。
3.强化对实验过程的跟踪指导和实验结果的评价
学生在实验中会出现过程阻塞或是不正确的操作,需要授课教师或是实验员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纠正,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任务,提升实验的自信心以及减少对仪器不必要的伤害。过程指导的作用不言而喻,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实际动手能力都存在差别,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耐心地进行指导。实验评价也是实践性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可以是口头或书面形式的,对学生是否顺利完成实验、实验中存在哪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综合点评,使得学生对完成实验的情况有整体了解。
4.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开放性实验室在素质拓展、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
进一步强化开放性实验室的“三级管理模式”,学校负责实验室的建设与投入,教学系部负责实验室的宏观管理、人员设置、设备申请与报修等,实验室本身仅负责日常的维护与运转,这样责权分明,更有利于实验室的管理。开放性实验室制度建设的核心应该是健全的各种登记制度。登记制度大体上可以分为对设备的登记和对人的登记。对设备的登记如当前使用登记、库存登记、故障登记、保修维修登记、报废登记等;对人的登记则包含实验者相关情况登记、实验过程登记等。另外,还要建立和完善网络预约制度,让实验者能够非常方便地查询到实验室的当前占用情况、设备被使用及库存情况以及实验指导安排情况等,实验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灵活选择开展实验的时机。
篇6
重庆市医学科研计划项目资助(项目号2012-2-148)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to the application of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model in the center of the medical care management effect. Methods select our hospital physical examination center of 34 nursing research management staff as the research object,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Control group using conventional method to a medical center in nursing management work, observation group adopts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mode to carry out the nursing management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center, observe the physical examination personnel of nursing management, job satisfaction, two groups of research object for the management of nursing error rate and average number of checkup every day.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no nursing staff in the medical work error, error rate is 0, the control group a total of three (5.88%) of nursing management staff went wrong; A month time, 17 workers on an average da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ed medical personnel is controlled in 72 cases, control group is controlled in 56 cases, work efficiency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Medical personnel to observe group medical work satisfaction rate of 99%,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91%, more than two sets of comparison difference to be markedly,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model in the center of the medical care managemen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levant personnel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make them more clear responsibility, at the same time for different work experience of the nursing managers are promoted, and thus a medical error rat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eck-up crowd's satisfaction with the work.
Keywords: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mode; Efficiency; Physical examination; nursing
临床多学科工作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1-6]是两个以上的相关学科组成固定的工作组,针对某种疾病进行定期定时的临床讨论会,提出临床治疗方案。MDT在建立多科联合诊疗医护团队的基础上,打破内外科分离的旧格局,按系统疾病分配医疗空间,把同一系统疾病的相关内科和外科从空间上布局到一个病区,缩减同一系统疾病内外科的空间距离。MDT医疗服务模式要求护士对疾病有更广泛和多学科认识,要求护士对病人更深入、细致和全面的护理。
目前国内主流医院采用的护理工作模式是整体责任包干、小组负责制工作模式。整体责任包干的方式是:根据护理工作量的不同,每名责任护士平均负责5~8名患者;或者根据患者病情和护理难度进行分组[7-9]。在多学科工作团队医疗服务模式下,这种整体责任包干的方式存在一个缺陷:责任护士通常要面对不同的专科疾病和不同的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知识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责任护士与主管医生的沟通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在MDT这种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下,采取何种护理工作模式才能与之适应,促进其发展,是临床护理学亟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我院在以系统疾病为中心的多学科融合病区护理管理中应用医护一体式整体责任包干模式,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详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我院消化中心的住院的2032名住院患者和24名护理人员为实验对象,使用随机数字列表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16名。对照组中,男性患者598例,女性患者418例,年龄11~86岁,平均年龄48.35±12.56例;文化程度:中学及以下578例,中学及以上438例。研究组中,男性患者604例,女性患者412例,年龄9~83岁,平均年龄43.57±13.42例;文化程度:中学及以下592例,中学及以上42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疾病种类及危重程度等一般资料上具有可比性(P>0.05)。使用随机数字列表将24名护理人员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2名护理人员。其中观察组年龄在22-36岁,平均(28.9±3.2)岁。工作时间在1-8年之间,平均工作年限为(4.1±0.7)年。对照组年龄在23-37岁,平均(29.6±3.4)岁。工作时间在1-9年之间,平均工作年限为(4.2±0.6)年。两组护理人员在年龄、性别、学历及职称等一般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一名主管医生配备一名固定的责任护士的“一体式”整体责任包干的护理模式:首先按照护理人员资历的不同进行分层,共分为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以及助理护士这三个不同的层次,责任组长主要负责本组总体协调工作。责任护士主要负责患者的护理。助理护士则予以协助,承担非侵入性护理工作内容[10]。多学科融合病区的消化中心,将收治患者由消化内科和消化外科医生组成的医生团队共同管理,并指定一名主管医师。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责任护士分管数个病房但不与具体医生搭配的“分体式”整体责任包干的护理模式,观察患者对护理工作的的满意度、医生对护理工作的的满意度、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平均住院日。
1.3 观察指标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不同模式下患者及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情况,观察组患者共收回965份问卷,对照组患者共收回961份问卷。另外对两组患者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统计,统计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以此评价医护一体式整体责任包干模式在我院以系统疾病为中心的多学科融合病区护理工作中的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和处理研究所得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取(X+S)形式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1%,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向两组医生发放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观察组满意率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从表3可以看出,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00%,同对照组19.00%比较,明显较低,有统计学意义(P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5.6±1.2)d,同对照组(7.3±1.6)d对比,明显较低,有统计学意义(t=5.145,P
3 讨论
责任制整体护理让所有护理人员都明确自己的分内职责,提供更加全面以及高质量的服务[11]。而医护一体式整体责任包干模式在此基础上,将护理工作与医生的工作模式进行融合,其优势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地方:责任护士与主管医生共同管理一定数量的患者,缩短了的沟通距离、增加了个沟通效率、减少了沟通频次、提高了默切程度,改善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情况,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医生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缩短平均住院日。
篇7
【关键词】微课;高校数学;效率
一、相关概述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指的是为了适应我国教育发展进程,满足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需求而开展的以视频播放为载体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加清楚体现知识点,传授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二)微课的特点
1.教学时间相对短
与传统教学相比,微课教学时间相对短,传统教学方式一般以45分钟为一节课,而微课的课程一般是在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因此,微课的教学时间相对传统教学方式较短.微课的特点也很显而易见,微课教学问题比较聚集,主题也比较突出.微课的主要特色是课时时间短,但内容更加精进,又可以称为微课堂,微课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视频,其虽然简短但生动,容易被大众接受.
2.教学内容比较少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微课的教学方式所教学的内容相对少,而是将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集中,并且突出主题,微课主要针对的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或者存在疑问的方面,通过微课的方式将教学内容更加直接化、简单化.微课的内容虽然精简,但是能够突出主题,提高教学的效率.
3.教学主题较突出
微课教学方式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主题突出,通过一个视频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突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中包括教学的反思、学习方式和方法等.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发现知识重点和难点通过传统方式传授,学生比较难吸收或者理解,因此,通过微课的方式来突出主题,将重点和难点简单化.
二、微课在高校数学中应用的意义
我国教育部于2012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微课作品为主题的微课教学评比大赛,大赛的举行引起了我国各个院校的重视,并且微课在高校中的应用同样吸引了高校众多教师们的眼球,微课的概念和应用成为高校教师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微课虽然教授的时间比较短、内容比较少,但是能够集中将教授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解说.微课教学被限制在10分钟以内,是根据心理学对注意力集中研究所做出的决定,研究表明正常人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都是在10分钟以内.微课的理念也非常符合我国现代化教学的理念,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式,微n作为我国新型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够弥补我国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微课教学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微课教学能够减轻教师教学的压力和负担,并且教师在制作微课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多方面素质和能力.而学生可以通过微课的方式提高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缓解学习的疲劳和枯燥.在《中国高校微课报告》中曾指出,未来微课在高校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应用到各个学科,并且可能成为学者对院校进行综合评价和考量的标尺,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力.而高校数学作为高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微课的方式开展高校数学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学习的进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提高微课在高校数学中应用的建议
(一)确定适合微课教学的大纲
微课虽然在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但是也不是所有的高校科目都适应微课这种授课方式.经过实践和科学证明,微课这种授课方式比较模式化,它就是对其中的一个知识点进行目的性的讲解并且收集各种有用资源加以利用,经过一些完善和实践过程.事实证明数学比较适合微课这种教学方式,因为数学一般涉及的公式的推算、基本原理,都是比较不容易听懂的内容,一定要确定教学大纲是否适合微课,然后录制微课小学堂,录制完成后,学生们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下载,更可以在任何空余时间进行复习和联系,对“微课”上的知识进行一定的巩固.
(二)组织微课教学团队
微课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人作为,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有所作为,它不仅工作量比较大,而且效益也不见得那么理想,所以拥有充足的时间、优秀的团队精神、丰富的资源共享更为关键,微课资源必须根据每位教师的工作特长,建立专注研究微课课堂教学的微课教学组,对其进行合理化工作分配并且对相应课业进行研究探讨,微课课堂内容的选择必须针对其自身的特色建立一定的思想框架和理念.视频录制的内容必须多元化,例如,一些资料管理、课堂上的疑难杂症、随机测试等等.所以,微课教学必须把团队精神放在首位.
(三)开展微课教学的培训
微课在高校数学中的应用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但是教师在应用微课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只有制订明确的目标和方案才能保证微课教学的顺利开展.第一,开展微课视频制作、剪辑等相关培训,高校数学教师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但是在视频制作和剪辑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需要对视频制作和剪辑进行培训,不但要将时间进行控制,并且要制作出简单、大方的画面;第二,培训教学内容的提取,受微课时间限制,一定要培训教师学会对知识难点和重点进行总结和提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知识点传递给学生.
【参考文献】
篇8
在互联网技术的催生下,一系列的微事物也随之产生,为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增添了一抹乐趣,为茶余饭后增加了一些的谈资。在微事物的启发应用之下,微课诞生了。可以说,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育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本篇文章第一部分从微课的基本概念出发,对微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二部分将对微课在某市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第三部分分析微课在某市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所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将对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提出解决意见,促进微课的发展。
一、微课的基本概念
1、微课诞生的背景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在十分忙碌的生活状态下,人们追求更加便捷,更加简单,更加高效的生活方式,于是,微博产生了,微电影也产生了带领我们进入了全新的“微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学方式也更加的追求高效、便捷,于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脚步,教育界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不断的吸取新的经验,微课由此诞生。另外,互联网的进步为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育行业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育界也对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微课的内涵
微课的概念最开始是由美国的教学设计师戴维提出的,后来我国的胡铁山教授加以概括,使其更具本土化特征。现在我们所了解的微课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媒介,以电子产品为载体,以短小的视频为表现形式,记录教学者在课堂内外对知识点进行教学和讲解的过程。
3、微课的基本特征
微课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时间短。微课教学时间的长短是由视频的长短所决定的,一般而言,视频时间较短;二,教学内容有深度。相较于传统教学,微课由于时间的限制,所教授的内容并不多,但是微课在教学上比较具有深度,对知识点的讲解更加的深刻。
二、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现状分析
为了对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有个进一步的了解,笔者对某市的部分小学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具体分析。
1、教师对微课的了解情况
在这次考察中笔者发现,大多数的小学语文老师都对微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在这些老师中,对微课有深入了解的人却屈指可数,甚至于有些教师不了解他们所使用的资源是不是微课。而使用微课的老师大多都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并没有对微课内容有深入的了解[1]。
2、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访谈得知,大多数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都会或多或少的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微课,使微课在基础教育中有了一个良好的应用。但是不得不提的是微课在实际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微课的制作、微课课程内容涉设计等。
三、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微课使用的次数较少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相当大的一部分老师虽然对微课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微课的使用并不多见。在他们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他们在使用上更加熟练,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对于使用微课,微课的资源相对较少,难以保证每次都使用微课进行教学。他们表示不熟悉微课的操作和使用模式,这样做的结果便是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开展和教学指标的完成。
2、微课教学效果不明显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绝大部分的老师认为微课在教学中取得的成果不明显,反而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等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3、微课的使用只在课堂
我们从某市的部分小学中随机选取了几名语文任课老师对微课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从中我们发现,基本上所有的老师只是在课堂上是为微课,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都没有微课的加入。这样的应用方式注定了教学方式的呆板,具有局限性,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并未产生良好的效果。
四、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现状的解决措施
1、增加技术支持与指导,提高微课利用率
微课的使用率不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对于微课的了解不够,缺乏相应的使用经验。针对这种情况,国家有关教育部门要对教师群体进行培训学习,使之了解微课的使用方法,增加微课的使用率。
2、转变教学观念
很多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都习惯于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和使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就要求着老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使之适应教学工作的需求,这对于提高微课这种新型教学方式的利用率是十分必要的[3]。
篇9
关键词:微课;微课特性;设计开发;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181-02
微课,是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相融合的产物,也是“互联网+”衍生的教育资源新形式,正在变革着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创造着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空间,成为当今教育的前沿话题和实践热点,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研究、思考。
1 微课的课程属性
课,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单位,其作用就是完成一个局部性的完整教学目的。微课,是以5―8分钟的教学视频为载体,目标明确,内容短小,在10分钟内说明一个教学问题的微课程。换言之,就是以教学视频为载体,记录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全过程,是一种约10分钟的微型化在线视频网络课程。微课的组成内容,包括“一个核心”和“四个要素”,即: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与之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为要素,共同组成一个教学微系统。这一教学微系统,以微蕴博,微而精湛,具有相对开放、相对完整、交互良好的应用环境,适合情景化、模块化的课堂教学,支持个性化、移动化的自主学习。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形式,既是教学资源又是学习资源,也是“互联网+”衍生的教育“新宠”。如今,在微课下的课堂教学,正在颠覆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微课下的自主学习,正在创造着崭新的学习方式。
2 微课的理论基础
学习行为学和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们获取知识信息,源自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知能力,主要依靠视觉来获取90%以上的知识信息,在以视觉获取知识信息时,一般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有效时间约为10分钟。教育心理学揭示,人们对图文并茂、鲜活灵动、满足情趣的知识信息,视觉易驻留,注意力集中,有意记忆深刻,认知学习主动。微课的主要知识信息源,是5―8分钟的教学视频,能呈现出清晰直观、形象生动、甚至趣味卡通的教学内容,满足学习的有效注意时间,符合学生的视觉驻留规律和认知学习方式。
3 微课的主要特性
微课的载体,主要是教学视频。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或学习过程时,教学视频既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教学过程的媒体,具有鲜明的教学特性和媒体特点。
微课的教学视频,具有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选题小(聚焦一个知识点)、容量小(视频文件容量仅几十兆)、内容精(10分钟内说明一个知识点)、影响大(满足教与学的需要)的教学特性,同时还具有内容可视化(知识内容图形化、图像化)、终端多样化(固定或移动终端)、易于传播(文件容量小,易于流媒体传播)、应用广泛(支持多样化的学习,适合多样性的教学)的媒体特点。
微课不仅短小精悍而且传播方便,这一教学特性和媒体特点,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在传播与分享方面遭遇的瓶颈,使信息化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视觉化、互动化,为教育拓宽了视野,为教学注入了活力。
4 微课的设计开发
微课的设计,注重“微型化”,突出“可视化”。首先,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着眼于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将教材体系中的知识碎片化,提炼出核心知识点,设置为教学活动的专题或项目。然后,围绕着核心知识点,精选教学内容,筛选教学方法,确定切入环节,明确重点、难点,力求短小精悍,注重“微型化”;针对核心知识点,选择恰当的可视化路径,使之图形化描述、图像化表达,便于教学视频的制作,突出“可视化”。最后,按照教学活动的要求,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检测手段,制作教学视频,完成微课设计。
微课的开发,关键在于教学视频的制作。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普通教师若要开发微课,大多受制于教学视频的制作技术。随着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推进,智能手机和PAD等数码产品的普及,普通教师只要掌握几种简单易学的技术,就可轻松地成为微课的开发者。如:PPT+录屏软件、手写板+录屏软件、手写板+智能手机等,这些技术门槛低、易操作、好掌握,便于微课的开发应用。
5 微课的教学应用
微课的教学应用,需要教学信息化的环境。学校和教育机构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一种集管理、应用、研究为一体的在线教学平台。基于这一教学平台,可广泛开展微课的资源开发和教学应用。
微课作为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可创建一种在线、离线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
课前,教师将微课推送到在线教学平台,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在线点播微课,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完成知识预习;也可选择使用教学平台的扩展功能,拓展与微课相关的知识技能;或将微课下载到智能手机或PAD中,进行移动化预习。做到随时随地个性化预习。
课中,针对重点、难点的教学环节,学生在线观看教学视频,离线进行协同探究和讨论分享,并可通过智能手机或PAD与教师开展在线互动、交流探讨。教师及时进行教学的检阅评价、在线点拨、离线指导、释疑解惑,并适时进行教学的方案调整,引导学生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实现教学的目标、目的。做到在线、离线的交互式教学。
课后,借助在线创建的班级圈,学生可将作业拍照提交,也可将实训过程录成视频,还可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或不理解的知识发帖上传。不仅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能互相分享学习的成果,共同解决学习的瓶颈。同时在课后点播微课,学生能温故知新、拾遗补漏;反复点播,能加深理解、融会贯通。做到按时、按需的自主性复习。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基于微课的在线、离线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构建了翻转课堂的教学形态,非常适合职业教育的模块化项目教学和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在教学车间中,通过微课下的翻转课堂,能把“做中教,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演绎得淋漓尽致,不但降低了学生的认知负荷,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微课下的课堂教学,创新了教学方式,打破了时空限制,使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知识引导者,学生的角色由知识的接受者变为自主学习者。这一转变,将会重塑教育的未来。
“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主张,未来的课堂只是观看视频和讨论分享,未来的教育将由视频来重塑再造。在“互联网+”的时代,教育的创新已是风起云涌、不可逆转。微课的风生水起,虽是初始,却已风急浪高。我们从事中等职业教育,更应顺势而动,矗立潮头,搏击教育的创新浪潮!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微课;数据结构;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170-02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 Class in Data Structure Course
XIANG Jing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Enshi 445000, China)
Abstract: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ata structure cours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here put forward the data structure teaching reform methods sourced by interactive micro cla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 class, and discusses the desig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process of micro class in the data structure course. The thesis illustrates that micro class, as auxiliary teaching mode, plays good roles in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master the course content and in training students' innovative practice ability.
Key words: Micro class; Data Structure; flipped class
1 背景
21世纪,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对高等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微课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广泛使用而发展起来的创新型教育形式,通常以微视频资源为中心,可与其他配套教学资源共同构成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近几年微课在国内外教育中兴起并发展迅速。国外,以名人浓缩的人生经验制作的TED课程――“让思想插上翅膀”,与全球用户分享思想的盛宴;美国可汗学院以其便捷有效地教学方式,赢得众多学习者的青睐;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应用与推广,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的需求不断增加,都为微课提供了深厚的应用土壤。国内,随着2013年我国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顺利进行,微课开始引起众多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实践,掀起微课建设热潮。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抽象程度高和应用实践性强的特点。数据结构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理论和实践脱节等。近年来,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还有一些问题不容乐观。如何发挥微课的优势,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课堂课余时间,培养具有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2微课的特点
微课教学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短小精趣”等特点。
1)形式多样,提升学生兴趣
微课本身就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通过微课的互联网应用播放方式,允许学生在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场所随时随地开展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自主的学习。
2)主题突出,提炼教学精华
微课不是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划分成片段,而是在一个集中的主题中突出知识的重难点。教师在设计、制作微课时必须思考怎么在极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理解内容、消化吸收且能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教师能提炼教学精华,突出主题。
3)短小精趣,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时间短,并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时间碎片,结合课堂教学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在深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微课的设计
在微课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必须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利用各种教学技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整个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思路清晰,带领学生探究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微课教学的目的。
从总体上来说,数据结构课程主要研究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在具体问题中的操作运算三个方面的内容。纵观数据结构中的知识点,会发现有些知识点是前后连贯的,有些知识点是相对独立的,针对微课最突出的特点短小精趣,微课的知识点应当能在短时间内被清晰讲解,设计不同知识点的微课应注意微课之间的独立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以栈的应用――表达式求值为例,微课教学步骤可设为:1)介绍背景知识:表达式在计算机中的三种表示方法及后缀式的特点:运算符在式中出现的顺序恰好是原表达式的计算顺序。2)提出问题:如何从后缀式求得原表达式的值?3)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分析比较栈和后缀式的特点,提出解决方法:从左至右扫描后缀式,遇运算符即作运算,与之对应的操作数是在它之前刚刚扫描到的压入栈中的两个操作数。4)再提问题:后缀式是未知的,如何由原表达式求得后缀式?5)分析解决:比较原表达式和后缀式发现,后缀式中操作数的相对次序不变,运算符的次序则由它之后的一个运算符来定,提出算符优先法。6)算法讲解:结合栈和具体实例,讲解算符优先法,演示表达式在栈中的编译执行过程。在上述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想办法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角色已经从课堂演出的主演转变为课堂演出的导演,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同时,将内化知识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完成,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数据结构微课主要是针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提升,是解惑而非授业,所以它不能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不是课堂教学的录像课,主要用于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的自主化学习。要实现微课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就需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合理的教学设计,并找到其与传统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在微课设计中,学生不是旁观者,也不仅仅是学习者,而是资源的评判者和建设者。如果把微课看作“商品”,那么学生就是微课的“用户”,教师在设计微课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而探索师生共同参与的微课设计新思路。
4微课的应用
要做好微课的设计、开发和实施,不仅仅是关注微课资源层面的技术性开发指标,更要注意微课设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微课也是课程,应当具备完整的教学体系,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互动进行全面设计,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微课要能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也要注重微课的网络学习平台开发设计和管理。容量小、时间短、主题突出的特点使得微课便于交流和应用,但如果微课的开发平台得不到良好的统一管理,将很难产生学习聚集效应。
5结束语
利用微课作为辅助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话题。数据结构作为计算机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软件开发的过程和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微课教学的特点,以及数据结构课程中微课的设计和应用,微课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重难点,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增加师生的沟通,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瑞霞,文益民,周娅,等.数据结构课程微课设计与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16):59-62.
- 上一篇:平面广告设计实践总结
- 下一篇: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