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08-18 17:4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 历史学科 文本解读 分析研讨
一、引言
文本研究,务于解读,以得文本之意为旨归。文本解读的根本在察文章之本,明文章真意。在初中的历史学科教学中,由此及彼的文本解读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上可以更加深刻,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在进行文本解读的同时,可以间接提高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的综合素质,对历史产生深刻感悟及共鸣。以下将对初中历史“文本解读”研训进行问题和实践的探究。
二、推进初中历史学科“文本解读”的问题提出
众所周知,初中的历史学科相对数理化来说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一门学科,其中的故事情节、历史典故和深刻意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阅读是现代人类社会认知的最基本方法,是人类获取并传承知识信息的最主要手段。现代教育中无论什么学科,读者必须通过对全文语篇的信息阅读来了解知识框架,在此期间,教学者对文本进行意义解读,挖掘其中内涵,对人物进行深刻剖析,使学生提高学科整体素质的关键。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同时,根据内容对文本进行详细和粗略的解读以达到使学生对知识点记忆深刻的目的,通过预测、推理、归纳、概括、联想、发散思维、逻辑思维等教学手段更好地提高学生兴趣。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思想文化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课程教学标准提出后,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思想逐渐超前的现代初中生了,必须通过新的教育革新和教学手段创新来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现状,这个时候,加强“文本解读”教学方法的实践和研训可谓迫在眉睫。
三、对初中历史学科 “文本解读”研训的重要性思考
1.文本解读的研修,使历史教学从“教”转向“学”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当下教学所极力提倡的,文本解读的研训工作开展可以使教学者深刻认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往的传统教学通常是老师教,学生学,效果和效率都不是最佳。文本解读的教学模式不能只是生搬硬套,这样不会产生实际的教学效果,教学者要明白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教什么,要怎么教,并且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在文本理解蕴含的内容和意义。使历史教学课堂真正从“教”向“学”转变。
2.文本解读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等教学活动,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时刻注重课堂的效率,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对文本解读的研修至关重要,文本解读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课文大意,分清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此外,在教师教学中可以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标准,实现历史教学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教学,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力求达到较高的教学水准。
3.文本解读的研训工作使地区指导更具深度
初中历史学科的“文本解读”研训实践的开展要从区域来开展,因此区域教研组从策划到实施都要有一定的理念指导,同时引导备课组和教学者参照既定模板逐步进行文本解读,从课程标准到教材教参等都要有一定的深刻理解,还可以请专家进行文本解读的目标设定方面的指导等,充分发挥地区指导工作的深度。
4.文本解读使教研组和教学者产生了思想上的变革
文本解读使得无论是教研组还是教学工作者都产生了思想上的变化,对目标的设定更加重视,对文本解读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在教学行为上也产生了变化。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学者通过文本解读研训,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和教学反思,在历史教学上有所突破,达到新的水平。
四、初中历史学科“文本解读”的实践与探究
1.组本研修,连接课堂教学和文本解读的纽带。
文本解读的实际目的是为了教学服务的,而不是简单地为了文本解读而解读。在初中的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学者要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将解读的知识点和有用的东西充分运用到教学中去,与实际教学相联系,体现其最终价值。因此,在此过程中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进行解读,同时教学者在解读过程中也要有所感悟和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文本解读的学科素养提升的基本点是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所以,提升学校组本研修的质量是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学的整体质量的重要手段。
当前个初中学校教学工作者在开展“文本解读”教学的同时,大多是以“三段五步”模式进行组本研修,其具体流程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备课组的集体研讨,参考其他文献或教育网上的专业单元文本解读,然后根据备课组和教学者的分析理解,以本校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为基准进行完善和改进,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文本解读教材。第二阶段,历史学科教学者根据现下已经完善的文本解读材料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完善教学的内容,多加入新鲜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典故。第三阶段,历史学科的所有教学工作者集体探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了解文本解读教材,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充分理解教学设计和教学意图。然后通过教学实践对成效进行检验并总结其中的经验,不断改进和创新。
2.资源共享,分任务驱动,体验文本解读的过程
作为初中的历史学科教学工作者,文本解读是教师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所谓的“三段五步”的组本研修只是起到一个示范引领的作用。要想真正做到良好的历史文本解读教学,需要教学者去亲自实践和体验其中带来的成效和产生的不足。学校可以通过简单的文本解读培训使每个教学工作者都能对教材的整体内容有细致且深刻的解读,并要付诸手稿。发挥区域优势,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动员地区的历史学科教学工作者参与文本解读,发挥教研组的整体力量,实现自愿的共享,通过集体的“文本解读”研训让每位教学者都能参与研究和探讨,将最终的定稿上交研训员,通过严格审核后上传校内网,以便教师备课下载。总之,要运用各种手段提高历史学科的文本解读质量。
五、结束语
文本解读既是历史等阅读教学的观察点,又是阅读教学的指南针。可以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预测能力、概括能力和文化意识,通过区域推进初中历史学科“文本解读”研训实践并进行研究,使之在教学者的教学意识中根深蒂固,实现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 潘敬芳,顾维坚. 教研互见 行知相长――华东政法大学附中“文本解读”系列教研活动回顾[J]. 基础教育课程. 2010(07)
[2] 王桂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如何成功解读文本[J]. 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9(06)
[3] 游泽生.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深度思考[J]. 教学与管理. 2010(32)
[4] 黄明坤. 初中历史新课程评价方式改革的探索――来自课改一线的实践[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4(10)
篇2
著名科学家严济慈曾这样讲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授课是一种极具有科学性的演讲,而这种演讲是非常具有综合语言艺术特性的”。如果要真实地表现出教学当中的艺术特质,那么就需要将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因此这种教学模式的建立绝对不是单一而单调的,它更是一种集合性的科学应用。但是要想完成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基础模式构建,就离不开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调节。实践证明,但凡在其所研究的领域中获得成果的人,都是对其所研究门类有着强烈的兴趣的。兴趣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教学原动力,并不是单纯依靠记忆和听讲来实现的,它更需要科学的疏导和实践的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因此,本文就初中基础教学中的历史学科教学展开深刻的讨论和客观实际的分析,希望本文的详细分析能够对教学实践有所启发[1]。
一、加强学生的情感交流
1.加强学生与课本的情感交流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不单单是教师教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注意选用恰当的情感表达方式将书本中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融入授课内容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尽量沉浸到此种历史学习的氛围中,加强和学习内容之间的情感沟通。学生只有完整地掌握历史的真实才能够在构建思维模式的前提下产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所以这也可以说是兴趣的建立和培养[2]。
2.加强学生和教师的情感交流
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主要基于情感之间的互通功能属性。很简单地讲就是学生对教师的一种依从性和钦佩感,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课堂中的交流和课下的交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因为,这两种不同介质条件下的情感交流,能够恰当地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拉近,也只有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才能够自主地接受学习。因此,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效的情感交流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讲是极为关键的。
二、强化教师的自身能力
1.课余时间应该多学习
学习是一件需要坚持的事情,对历史教师来说显得更加的重要。教师要想使历史课堂变得活跃有效,不单单要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理解与掌握,还应该在此基础之上更加重视增加知识储备量,对相关历史人物知识以及历史人物故事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还应该能对其他相关知识信手拈来,这样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的学习气氛调节好。
2.课前应该做好准备
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该有方法地准备授课的内容,并不是单纯地“背课”而是科学地有效地“备课”。当然,这也是具体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一节课的准备工作中应该对没有教学价值的问题进行删减,避免画蛇添足。还要更多地结合学生具体准备的问题和可诱导性的疑问做好充分的准备,于此才能够将教学的统一性的综合性实践于实际授课过程中[3]。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承担着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以及基础能力培养的艰巨的教学任务,然而我们应该运用何种教学方式来具体实施教学大纲和授课是关键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从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出发,依据优质课堂的特点和初中生对认知规律的掌握特点使用多媒体设备实行科学的教学模式。这种多媒体设备可以将历史比较真实地表现出来。实现现代化的教学才是优化教学的最佳方式。这样的方法可以回归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及陶冶学生的良好情操,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4]。
初中历史学科是尤其关键的学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就应该从积极的角度考虑授课的效果,努力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力求探索出最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将科学的教学模式更好地运用于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积极地响应国家的号召,实现基础教育教学目标。
注释
[1]杨荣敦.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12(40).
[2]黄兆恰.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J].中学课程辅导,2011(17).
篇3
(一)从我国教育的现状这个角度来看,最近改革了中考制度,一方面来说学生学习更加轻松,但是另一方面增加了教育教学的难度,课堂需要灵活性教学。主要是历史教学知识丰富,教学过程比较枯燥乏味,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对教材过分的依赖,所以传统的教学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从教学学科的属性角度来看,历史是人文教育方向的一门学科,历史教育主要是提升学生的精神层面,学习历史知识,可以认识自然、社会,甚至可以清楚地认识自我、理解自己,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一个人认识自己的深度加强,他发展自己的潜力就会越大,例如,西方的思想启蒙运动和中国的等。
(三)从个人的发展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和谐持续有序稳定的发展;而现代人要想发展,需要全面的、健康的发展。思想上的解放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因为文化可以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一个人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教育,通过学习历史,借鉴历史,在未来可以更好地发展,少走弯路,这也是一个成功人士不可缺少的因素。
二、初中历史创新教育的对策
(一)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创新的力度。在传统教学中,尤其是历史课,教学基本上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就是先由老师讲述历史产生的背景,之后在这个大背景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或者解答,最后老师讲解一下正确答案,在甚至布置课后作业。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很容易造成僵化模式。目前,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初中历史课程也需要进行改革,任课教师应该灵活的教学,在讲解历史事件时,注重关联事件,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注意引导学生思维,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融入到历史学习当中来,而不局限于历史课堂。同时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思考,开阔自己的视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更要深入思考,进一步升华自己的思想水平。这样做,一方面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可以有效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现在,大多数学校都普及了多媒体教学,初中历史这学科中有着丰富的史事故事,任课教师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讲解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媒体用图片、视频甚至文字对课文所涉及的典故和故事等资源进行播放,这样可以开阔了学生视野,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对材料的理解。特别是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用多媒体从多个角度进行讲解,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们积极地拓展思维,深入地思考和讨论问题,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在课余时间,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和烈士陵园进行参观,让学生体会历史、品味历史。
(三)注重创设问题的技巧性。从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上,找到教学的突破口,使学生融入到讨论与思考的氛围中,特别是一些争议性比较强的历史人物,学生们可以踊跃的发言,实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效果。任课的教师需要巧设问题,取舍有度,既不能讨论面过于狭窄,也不能过于空泛。要按照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视野来设置问题。另外,设置的问题不能过于陈旧,要与时俱进,与当今社会的现象相结合,使之有着较为广阔的解答空间。
(四)鼓励学生提问,营造民主教学的氛围。历史本身就是一门需要质疑的学科,也是通过不断的质疑才向前发展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要独立自主的对有关问题进行思考,从历史事件找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创新原有的思路,这样才有利于科学的创新。另外,任课老师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创新,学会质疑。
(五)开放式教学,培养发散思维。在初中历史课程的讲授中,要是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学,要打破常规的限制,做到由课堂学习而不限于课堂学习,以改革课堂教学为契机,注重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素质教育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在教学中学生们学好基础知识,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在进行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同时,应该积极地推广开放性教学活动,学习不仅限于课堂时间,尤其对于历史博物馆及其历史志的认识应该突破图片的描绘和文字的叙述,从现象走进历史本质,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三、总结
篇4
【关键词】初中生;初中历史;兴趣
初中阶段的孩子,处于人生各方面的重要发展阶段,由于年龄原因,无法做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持久、专注,学历往往依靠自身对某些内容的兴趣才会进行自主学习。所以,提高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必去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作为一名从事初中历史科目教学多年的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对激发学生学习初中历史兴趣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自我的不断提升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首要工作
1.转变语言风格拓展专业知识。学生喜欢语言幽默风趣的老师,这样的老师能够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更多的趣味;自身的知识越丰富,在课堂上就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教材上没有的知识,让学生看到在书本上看不到的东西。语言风趣幽默、适当拓展知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老师往往很受学生的喜欢,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以及现实教学工作中,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在教学工作中,没有办法做到语言风趣幽默,他们认为这一点是由个人性格特点决定的,由于不同的性格,导致了不同的讲课风格,无法做到说话风趣幽默。这一点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风趣幽默确实与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我认为,语言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刻意的去往这一方面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有助于在讲课过程中更快的转变自身的语言风格,用“讲故事”的方式为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久而久之,语言风格就会随着时间慢慢转变。将趣味带入课堂,将趣味带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带领、引导下,慢慢的培养出对历史科目喜爱,从而更加主动、积极的学习历史科目。2.用正确的历史态度激情教学。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是不是充满激情,也对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一定影响。往往讲课激情的老师往往会受到学生的喜爱以及很高的评价。讲课激情的老师,学生能够从老师不同的讲课语气、态度以及表情中感受到历史的演变以及是非对错、是非曲直,能够更加主动、更加乐于走到历史中去,去了解历史、学习历史。那么,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怎样做到讲课充满激情呢?首先,作为一名老师,要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将自己生活中的某些负面情绪带入到教学课堂中去,要做到收放自如,走上了讲台,就要让自己能够保持一个一贯在讲台时的样子,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坐在下面的学生;其次,历史老师应该对教学中的历史内容有高度的历史正义感,通俗一点说,就是要对历史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为学生展现真实的历史,不因为自己的情绪、自己的看法将学生带入与真实历史相背的道路上去,赞扬争议,抨击丑恶行径,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再者,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仅只用讲授的方式达到教学的目的,还有用一定的肢体语言、动作,为学生还原历史情境。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运用情境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当时的历史环境;最后,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抑扬顿挫的语言能够更好的表达自身对于历史事件的看法与态度,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体会到历史事件曲直是非。
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将有趣的历史典故融入到教学中。在我们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为学生讲述一些有趣的相关历史典故,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历史知识,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提升课堂效率。怎样将有趣的历史典故融入到课堂中去,是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该去思考的问题,如何将历史典故运用到恰当好处,并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正确、合理运用历史典故,有利于学生通过趣味故事,加强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以及理解,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2.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的硬件设施逐步健全,多媒体设备在学校中已经基本普及。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声音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它能够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将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相比于传统的讲述方式,多媒体教学更加收到广大学生党的欢迎,能够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就能够直观的了解到过去的历史画面,是初中历史教育从静态到动态的重大转变。多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一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总结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我们要肩负为学生做好引导人,将正确、真实的历史教授给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还要在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有效、有用、可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态度。能够让每一个初中学生都能够乐于走进历史、学习历史,不断的提升初中历史课堂的效率与质量,是我们每一名初中历史老师都应该去不断努力、奋斗的目标。
作者:王常利 单位:固原市第六中学
篇5
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初中学生对上历史课以及历史知识的学习持一种枯燥、乏味的心态,课堂上学生能够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前提在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以及适时适度的引导,多媒体手段就在教师组织和引导的过程中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创设一些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成为知识的接受者和思维者。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一课时,讲到“林则徐”一目时,学生由于没有深入了解世界历史的知识,很多同学会认为的爆发是由于林则徐引起的,面对这样的质疑,在组织本课时,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利用媒体展示文字、图片,认识到鸦片给中国人民身体上和物质上带来的巨大危害,同时可以引入文字,英国在1840年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号称世界工厂,发动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开辟中国这个地大物博的市场,而并非林则徐的,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而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二、从简单接受、观赏到主动参与、操作
笔者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在课堂上的能动性最大化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中国现代史《改革开放》一课时,笔者采用了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教学形式,通过多媒体网络把师生、生生相互连接起来,便于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过程中老师是一个课堂的协调者,把大把的时间交给学生来探讨,在多媒体课件中采用视频的形式回放历史片段,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开始三十多年来的变化,同时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除了课本之外近年来的情况,让学生动手、动脑,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热情,大多数同学查阅效果很好,不仅对于历史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对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能力也是一个考验和提高。在学习检测环节,学生可以自习点击屏幕上的题目进行作答,在完成本节课主体知识的学习之后还给学生设置了一个质疑的过程,“留言板”的交流功能就在于此,学生可以联机提问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这对于更多学生能通过计算机网络参与进来,对所学知识进行记忆和质疑有巨大的帮助。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自己的学习活动。
事实证明,在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应从授课类型和教材内容实际出发,设计的问题和思考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真正的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松弛有度的充分享受多媒体资源带来的益处,老师的教自然的转化为学生的学。
三、辅助资源高效、简洁
传统教学手段有其需要克服的缺点,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本人发现多媒体自身突出的优点在教学操作过程中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就会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表达其他教学手段难或者无法表达的教学内容,本人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一)有利于推行新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利用网络去交流,合作探究,从而掌握新知,提高能力。
(二)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拓展知识面
学生在自主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会接触到课本中或课堂上没能看到或者提及的知识,这种方法解决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对原始资料、文字分析、阅读,能帮助学生思维提升和能力的拓展。
(三)有利于课堂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阵地
学生在媒体手段运用的过程中,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和中心地位,是课堂的主体和主宰,教师成为课堂的一个引领和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能够驾驭组织课堂的基础上,更要拥有先进的理念、跨学科知识,便于在课堂上来正确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多媒体的各种信息手段可以同时调动学生视、听、说等多种感官,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体系,在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的基础上使他们对历史学习充满求知欲,更好地吸收新的历史知识。
(五)有利于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
教师在备课时精心选材,合理剪裁设计,科学穿插,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同时在课堂流程设计上进行周密的逻辑思考,这样学生可以多渠道地和计算机交流、沟通,并通过它的运行,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的主动选择和控制。
篇6
【关键词】 教学方式;探讨式;改革;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1
2012年,在武汉市召开初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改革调研会,其中市教研室童绥宝教研员在和其它教学精英交流讨论后,他指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武汉市历史学科教学急需突破的重点和难点。而从2008年起,广东省的中考改革中历史和政治合卷,意味着历史学习加入主科的行列。为此,历史老师应调整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突破传统观念,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一)明确学习历史意义
在《历史课程标准》明文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首要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学历史的意义所在,而且讲授的方式要生动有吸引力的,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只有这样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兴趣,才能让学生在其它空闲时间自主阅读历史书籍,增强自己的历史阅历和认知。
(二)在体验成功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实践中,要尽量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例如口头考查学生时,把难度降到学生伸手可及之处;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质疑问难)多予表扬和肯定,并引导他们自己解决,把成功交给学生;历史活动中,对每一个善于展示自我的学生,或能参与的学生,不管结果如何,我都要从他们闪光的地方加以表扬,不足之处提出友善的建议。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历史处处有自信、处处有喜悦,其兴趣也自然大增了。[1]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
(一)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提升
学生能否喜欢历史学科,当然还看历史老师个人的知识渊博情况以及素质与修养,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老师讲的肯定要有内涵和能融会贯通的,那样学生才有兴趣听。[2]本人觉得从这一方面来观之,教师首先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并能不断的学习。其次,从学习中、生活中,多与学生接触、多作关心。自然地使学生感到历史老师可敬可新、乐于合作与交流。爱屋及乌,历史老师的课堂也不再枯燥、而是有滋有味,兴趣倍增。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言语表达能力
历史本身就含有枯燥的气息,所以对于历史教师要把这枯燥的知识讲得生动盎然那是相当有难度,但是作为一名历史园丁,其责任无可推卸。[3]就要在教学方式上不断的创新和提升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做到生动活跃的效果,最终吸引学生认真地听讲。
我认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只要是要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根据不同的历史教学内容,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构建图文并貌生动的画面,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无论是对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都比平面的文字、单调的讲解要有效得多。[4]
历史教师的态度是否和蔼、亲切、不粗暴专横等也是关键,当然历史教师不是语言大师,但是基本也要要求声调要有节奏,仰扬顿挫;吐字要清晰,明白流畅;尽可能通俗化,深入浅出等等。
三、环境氛围的改善
(一)建立生动和谐活跃的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5]从整体而言,民主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是学习探究的沃土。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就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气氛,因此,营造出一个生动和谐活跃的情境是很有必要的。
(二)多模式结合的教学
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如今的学生,不能向以往那么单一的教学模式,需要多模式互相结合,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时间就能深刻住历史知识。[6]比如:利用多媒体放映教学。我们对于直观的东西往往能够印象深刻的,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所以要尽量把许多历史情景、现象、线索等,利用多媒体把其生动展现出来,制造动画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印象。并且留给学生足够时间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空间[5],然后在课堂中以辩论赛或是历史故事会方式,让学生参与发言,表达内心的看法,这样方能活跃课堂。
四、总结
在如今教育时代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格外重要。故而历史教师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在教学方式不断创新。除此之外,教学工作的过程也是要做到具体落实和执行,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邢凤英,中学历史教学方式改革探讨[J].学周刊,2012(3):102-105.
[3]杨子福,浅析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改革[J].华章,2013(2):19-25.
[4]石岩,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甘肃省临洮中学,2013(8):24-30.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 问题式教学法 质疑解惑
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改革的步伐。本文就针对问题式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来共同探讨搞好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工作的方法。
一、 问题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第一,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新兴事物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好奇心会转化为问题呈现到我们面前,运用问题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真正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落实。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调动起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适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第二,问题式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使他们能够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活跃的思维一般都是从疑问开始的,产生疑问才能有思考的过程和主动探究的欲望。问题式教学法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和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新课程改革中比较有效的一个教学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第三,问题式教学法更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健康发展。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中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就要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对于历史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对于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条理清晰的脉络,能够正确地获取历史知识和处理历史材料。
最后,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之后,还要培养学生运用这些历史知识的能力,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堂上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通过这些分析,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运用问题式教学法也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深入思考,促使学生提出针对问题的独特见解。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式教学法
(一)设置适合课堂内容的问题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质疑是学习创造的基础条件。所以,教师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要结合本堂课的主要历史内容来设计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教学节奏来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这些问题,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进行的不同阶段了解不同历史材料的基本概念,从而从这些知识的学习中去发现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简单生动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历史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进行思考和分析,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带着教师的问题去学习,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比如在学习各国列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运用复习旧知识的方法来导入新课,设计关于上节课内容的问题: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有关《》的历史知识,大家还记得清政府签订《》之后带来了哪些危害吗?然后由此递进,中日之后,清朝政府向各国列强借了大笔款项,这些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肯借这么多钱给中国?他们想要通过借钱给中国达到什么目的?通过这些逐层递进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借钱给中国的最终目的有一个清楚深刻的认识。教师提出这些问题,继而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者班内共同交流讨论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计的相关问题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长此坚持下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学生的历史思维也会得到提高,历史视野也会越来越开阔,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涨。
(二)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之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思考和分析,也就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寻找教材中的重点,对历史材料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探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探究的过程中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要注意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将问题和材料相结合,适当发挥合理的想象,使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历史事件中,进一步完善历史概念,正确把握历史。
(三)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之后,就会进入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小组讨论阶段。小组的划分可以是教师事先就安排好的,也可以是课上临时组合的,小组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在竞争中激发出他们的求异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活泼热烈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在这个氛围中畅所欲言,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四)师生共同做出解释和总结
篇8
关键词:小组合作;初中历史;历史教学
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亟待提高,需要进行教学方式、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而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改革的关键之一在于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引导作用,关键之二在于改变以课本为课堂教学中心的情况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此逐步提高教学的质量,促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本文所探讨的中心内容就是如何采用更加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而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显而易见,小组合作的教学、学习方式能够有效的达到上述要求,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中,小组里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并且有效地把情感、思想、认知、行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生成奇妙化学反应,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地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与此同时,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还能有效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基础。下面笔者就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研究探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何为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所谓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就是学生在接受课堂教育的时候,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前提,并把课堂上的学生分成小组,而后进行相应的教学。教师在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教学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大前提下,对所有小组的每个成员进行指导,确保能够充分发挥出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并在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团队的合作意识。即使教师未能及时对小组进行管理与指导,小组之间每个学生也都能在小组之中得到锻炼,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并且相互学习。
二、现阶段初中历史学科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第一,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历史学科教学上空有其表,摆空架子,并不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第二,教师往往会存在些许的误区,进而造成小组合作教学显得过分形式化。例如:在课堂小组合作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师提出小组需要讨论的问题之后,学生就开始进行没有组织、没有条理的“七嘴八舌”式的讨论,如此极容易造成优秀的学生占据发言与讨论的主体,而学困生的表现一直是沉默在讨论、发言的阶段,不发表任何的想法、看法,甚至可能出现即使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也不被小组所讨论、接纳。长此以往,明显会造成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即优生更优,学困生更差。
第三,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还是不能深入教育教学的内部,对其运用程度还大多停留在表面上,并且没有令人满意的效果。
除了上面的问题以外,我们知道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渴望,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意识体系,学会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和分享自己的结论与成果。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问题,能依靠小组的力量来完成。然而,很多教师在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这些原则,只是遵循“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回答问题”这一过程进行教学,并未刻意引导学生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
三、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第一,合理制定相应内容的目标。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合理制订相应内容的目标。
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84
与传统的高中教育不同,素质教育在提倡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科学引导,因此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一方面要牢固掌握课本知识,另一方面还需要改变过去单一的记诵学习方式,在积极思考与串联学习中不断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客观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视角综合评价国内外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事迹。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一方面要改变旧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能力,以专业的视角和学习经验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范围,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自主学习,是偏重学习者对学习状态、学习方法的自我监督与自我调整,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中生对历史学科的自主学习往往有着重要的调整和提高作用。笔者认为,高中历史课堂自主学习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对高中历史的学习,主要是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深度延伸,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找到自己学习的步骤和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历史成绩。因此,高中生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一方面需要进行自我审查,另一方面还需要进行自我预知,在自我学习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自我的学习效率。
首先,高中历史教师在教授每一章节的历史知识之前,往往会鼓励学生提前进行章节或者重点内容的预习或资料的搜集。学生们在此过程中,主要呈现的就是自主学习的模式,他们通过各类学习途径或工具搜索多样的历史资料,进行课前预习与资料的选择和整理。这一过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搜集选择历史材料的能力,提高辨认的技巧;另一方面高中生们还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思考与探寻,发现问题,进而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在教师课堂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或讨论,集思广益,继而得到最佳和最广泛的历史见解,进而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
其次,高中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还能够加深对历史知识纵向和横向的认识,继而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快速有效的理解和回顾,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历史教师在教授近代史的的知识点时,学生们往往需要从丰富的知识储备中寻找到各类或运动,提高对历史知识点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认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中学生的历史自主学习是推动历史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值得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促进。
二、调动课堂教学氛围
前文主要探讨的是高中学生自主学习对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意义,除此之外,高中生的自主性学习还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激发自我学习的动力和乐趣,进而调动课堂教学的氛围。这既是对前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延伸,也是保证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优质化。一般情况下,高中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课本历史事件等细节上。
首先,高中生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有针对的进行自主学习,可以极大丰富和拓展课堂上所要教授的历史内容。学生们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活动的学习互动方式,能够充分调节课堂教学活动的氛围和气氛。另外学生还需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历史记载和资料,得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客观的认知,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往往会在教授新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鼓励和督促学生们深入课堂讨论和课堂活动,从而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化对历史的理解,同时也在班级上营造出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其次,高中生的自主性学习,一方面除了自身对自我学习的要求和监督的提高,还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自主性学习得到的相互借鉴与共同提高。在初中历史知识的储备基础之上,高中生对历史的学习已经基本上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另一方面为了最大效率地提高学生们的自主性学习,历史教师往往还会通过布置小组任务的形式,锻炼和提高高中学生的相互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集体团队意识。所以,这样的小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极大调动历史课堂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们对历史问题的综合认知。
三、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一方面是教授学生们了解和记忆相关的历史史实,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另一方面还在于培养学生优良的历史学科素养,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因此,学生对历史的自主性学习也能体现出学生对自己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意义。
首先,根据历史知识学习的步骤来看,学生历史学科修养的提高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预习和准备阶段,该阶段是历史学科学习的基础阶段,是检验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的重要表现要素。第二个阶段历史教师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要求,在此阶段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历史学科的学习习惯,进而延伸到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或步骤中去。
篇10
关键词中学历史主导主体
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与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平等的,因特网密布整个世界,当我们面对十五六岁的初中生的时候,经常会感到已经失去往日在本学科领域绝对权威地位,现在的孩子知识面较广,知识更新快,教师往往会无法满意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指人类对自身学习规律的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目前,我们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本学科内部知识或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历史课题或以历史为主导涉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获取历史知识和应用历史知识。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如何从传统的历史课堂走出,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呢?
一、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1、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第一、 教师自己教学观念应该更新,更要充分认识研究性学匀能够达到的目标和意义。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目标:①培养学生辨证地看待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②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③培养学生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④培养学生在开放性环境中获取、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等。
第二、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方式多样化。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可有多种多样的方法,①撰写历史小论文。如“我看古希腊的民主”,“古埃及的金字塔探迷”,“我在斯巴达从军的一生”等等
②开展读书活动,编写读书报告。根据所要研究的课题,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籍,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做读书笔记,编写读书报告。其内容有该书的重要内容、主要观点、自己的体会,并将这些内容与研究性课题的解决相联系。③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④组织讨论。将研究性课题设定为讨论的题目,在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⑤组织辩论会。如展开“李鸿章是不是卖国贼”的辩论,可将全班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模拟大学辩论会的形式,通过双方的对抗性答辩,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能够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第三、在研究性活动中,教师应平时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包括有关材料、备查网址、参考书目等相关信息和手段等。可以从社会热点问题中提炼出研究课题,如“雅典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的关系”、从贫铀弹事件联想到破黑问题的由来、“伊斯兰教与当今世界恐怖组织”等。也可以从学生关注的问题中提炼出研究课题。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自主设计与自主修习。从学生关注的问题中提炼出研究课题,便于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关注上升为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兴趣,引导学生走向自觉、持久地研究问题的轨道,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2、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整个研究学习的始终。特别是学生选题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计划应该可行而具体,并定期予以敦促、完善。在实施计划中,教师应及时扫清学生的研究障碍,确保研究过程的顺利推进。另外,要对学生的行为在方法上加以指点,逐步将学习研究推向深入。在最后的总结交流评估中,教师更应该发挥好“导”的作用。在评价上应该遵循科学性和正面性的原则。
3、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师生平等的合作研究过程。教师参与研究,一方面是与学生一起研究课题本身,以求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深化,促进知识水平的再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对教法的摸索与再探讨,为研究出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新的教学模式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而积累经验。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力争处理好几种关系
1、全体和部分的关系。研究性学习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过程,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选择适当的课题,参与研究性学习,达到个人的研究目标,力求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的发挥。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研究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不能放弃主导的作用。事实上,研究性学习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工作压力不仅不会减轻,反而会加重,因为研究性学习需要知识更渊博、指导更耐心、学习更虚心、交流更平等亲切的教师。教师的组织、指导、参与作用发挥的如何,将直接影响学习的最终结果。“到位而不越位,参谋而不代谋,指导而不指令。”这是处理主体与主导关系的很好的原则。
3、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研究课题不同,形式就会不同。但是形式必须服从内容,根据客观条件进行研习活动。
4、历史研究性学习和历史学科教学的关系。现阶段这两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他们不能相互取代。在掌握基础的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理解,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阐释和表述,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在思想观念上的提高和在非智力因素上的发展。
5、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强调社会性、实践性,因而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争取多方支持,发展社会资源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学习安排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