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今异义范文
时间:2023-08-18 17:4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古今异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空幽静,凄清,无奈,伤感
历来的文章家都注重炼字。杜甫有“为人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壮语;卢延让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语;杜荀鹤有“典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的豪语。文字和思想情感密不可分,更改一个字,有时也就是改变了作者的情感内涵。但是,高中语文课本古诗词赏析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很多诗人都垂青于“空”字,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金陵凤凰台》),韦庄的“江雨菲菲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金陵图》),似乎无“空”不成诗,无“空”不成文,原因何在呢?
1、“空”字渲染环境的幽静,表达抒情主人公归隐闲适的情怀。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傍晚一场秋雨过后的山间景色,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一个“空”字,写出了山中树木茂盛,人迹罕至,描绘出山中的宁静、村民生活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一种超然物外、归隐恬适的情怀。他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及《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都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既写出了山居环境的静谧,又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恬淡安逸。
2、“空”字渲染景物的荒凉、凄清,传达诗人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前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韦庄置身于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来到六朝旧都金陵,徘徊于往昔的政治中心,如今已荒废的台城,自不免怀古伤今,分外惆怅。在春雨霏霏江草长齐无人理会名城遗址,人听到鸟叫,感觉六朝恍惚如梦一般,这主要是从一个“空”字表现出来的,鸟声再好听,但无人理会,可见此地已萧条冷落之极。“空”与后两句中的“无情”“依旧”一起,造成了诗人有情物无情的巨大反差,取得了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来写,放在来着凉意的潮声中来写,放在朦胧的月夜中来写,更能显出故国的没落荒凉。一个“空”字尽显六朝繁华俱归乌有,隐含着诗人古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诗人用简短而雄浑有力的四句诗,写尽了王昭君一生的悲剧。“连”字写出塞之景,黄沙漫漫,无边无际;“向”字写出了王昭君思念汉室、想念家乡之情。然而天地无情,青冢有恨,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一个“空”字,写出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和思乡而不得归的伤感。而《蜀相》一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自”“空”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更加突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和景仰之情。
李商隐《马嵬》“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诗人抓住最有特征性的事物,只用“虎旅传宵柝”五个字,就烘托出唐玄宗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诗人还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危今安的不同处境和心境,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以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冠以“空”字,意思正好相反,军队不是护卫,而是发生哗变。
3、抒写主人公壮志难酬、功业未就的悲愤和无奈。
陆游一生主张抗金复国,收复中原,然而南宋小朝廷却偏安江南,不思进取,诗人的一腔爱国之心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了泡影。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灭胡虏是他的一生的追求,但诗人壮志未酬而两鬓已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一个“空”字写出了诗人报国无门,杀敌无路的无奈和悲叹。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前三句排比叙事:虞姬刎乌江;孙刘赤壁功曹;班超年迈守边。重点是写后一事,一个书生投笔从戎,功成而名不就,令人长叹而泪下。“空老”,更让报国无门的书生们,在生灵涂炭之时,独怆然而泪下,长叹声里,贯穿了古今多少忧患的话题!
4、写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传达出昔盛今衰的伤感。
南宋词人姜夔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冬至日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写下了著名的《扬州慢》。当年繁华热闹的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如今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一个“空”字,写出了写出了今日扬州城的荒凉冷落。
孔尚任《桃花扇》中一曲【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写尽南京城的衰败和荒凉。“残”“废”“瘦”“空”四字,一字一图,一字一泪。用“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凄凉。
4、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王勃《滕王阁诗》中“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一个“空”字写出了江水永恒、人生短暂。难怪当年曾留下了一字千金的美谈。
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金陵凤凰台》)的“空”,表达的是六朝繁华不再的沧桑之变,给以一种浓郁的历史厚重感。
篇2
第一,直翻实词。这里所谓的“直翻”就是纯粹的类似翻译软件似的直译。根据平时掌握和积累,以及对文段的简略分析,把句子中的所有词(不包括明显的常见虚词)都直译出来。每个词译时如意思不明确也可以把本义,基本引申义和常见义都译出来放在那。译时不太用考虑语境,只要求对词进行直译。
第二,在第一步的直译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人名,地名,官职名,古代文化仪式和礼制,以及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惯用语。这些词在平常的学习和复习中一定要多积累,多理解,多识记,在翻译句子时千万不要把这些专用名词拆开来进行翻译。
例如: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宋史 黄庭坚传》)一句中,“舅李常过其家”不要译成“舅舅李氏常常造访他家”,李常是个人名,如果拆开翻译就闹大笑话了。
第三,找出那些容易闹出笑话的专有名词之后,就要继续寻找句子中有没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了。先说古今异义词,中国的汉字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几千年的复杂演变,所以一些词的古义和今义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大相径庭,更有甚者是完全相反。如果这些词考生要用今义去翻译,那就会闹出很大的笑话。
例如:衡下车,治威严。(《后汉书 张衡传》)一句中,不能把“下车”翻译成“从车上下来”,“下车”一词应译为“官吏到任”。
把握古今异义词的办法除了平时的认真积累外,有的词还可以通过分析字形的方法去理解字的本义和几个常见的引申义,从而避免因古今异义的问题而产生错误。再说通假字,通假字在辨别的时候比古今异义词还有困难些。由于通假字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所以这些词往往隐藏得很深,不仅翻译句子时对于这些通假字无从下手,而且它们还对文言文理解构成了巨大障碍。
第四,把特殊的实词处理之后,下一步我们就要注意各个词的词性在文中是否合理,有没有活用的情况。尤其是要注意谓语,宾语和状语位置的词。考试中在翻译句子题中比较常出现的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活用充当状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及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查找词类活用相对比较简单,只需要铭记这个词的基本词性,然后比较它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根据文言文语法规则区别是否出现了活用。主语和宾语位置多为名词或代词,谓语位置多为动词或形容词,个别时候是介词,状语位置多为副词,这里也是名词作状语最常见的地方。使动用法最主要强调的是主语做出动作的目的性,以此区别动词是正常使用还是使动很有效。
例如: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陆游《书巢记》)这句话中的“病”和“上”就属于活用。“病水”中“水”是名词,根据句意,“病水”应为动宾关系,所以“病”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担心”。“上而为巢”,“为巢”是动宾关系,译为“建造房屋”,那么“上”一定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本文译为“在高的地方”,“而”表修饰关系。整句话就译为:“尧的百姓担心水患,所以在高处盖房,这就是避免灾害的房子。”
第五,到此为止,关于翻译词汇的问题就都已基本解决。接下来我们就需要注意那些在文言文句子中可能出现的特殊句式。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以及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的倒装句。翻译时,一定要按照各种句式的特点进行翻译。判断句主要就是表判断语气的句子,翻译出来跟现代文中的说明文中的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基本相同。常见的标志主要有表肯定“者,也”和表否定的“不,否,非,莫”等,以及“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虚词。被动句就记住一条:看主语位置的词是否是承受动作发出的,看宾语位置的词是否是发出动作的。如果是,那就是被动句;如果不是,那就属于正常语气的句子。也可以参考一些常见的被动词,如:“为,所,见,于,与”等。翻译时只需要在谓语前加上一个“被”字即可。省略句判断起来就比较难了,需要把整个句子的成分分析的基本差不多才能够判断。但通常考试考查的省略句不会太难,基本都是省略宾语和介词,以及语境中省略主语。关于省略句我个人认为古人有个原则,那就是能省就省,不该说的废话或者是逻辑已经很清楚的时候,一些句子成分就会省略不说。
篇3
关键词:初高中; 文言文; 衔接;
现状:高一学生文言文学习存在较大的困难
高一文言文教学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高中语文学习过渡的重要方面。学生虽然也有一定的基础,但初中文言文大多篇幅短小,内容浅易,且教学要求也较低;加之课时充足,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在课堂上反复朗读、背诵。而高中不少文言文篇幅增长,选材涵盖各朝代,文体兼备,不乏一些晦涩难解的文章,教学要求也有较大提高。加上课时紧张,学生常常很不适应。更严重的是,由于在文言文学习上没有与初中很好地衔接,直接影响学生整体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原因:课程的阶段性导致语言学知识的断层
新课程要求具有阶段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教学。”“语法不作为考试内容。”
初中课标没有具体说明“必要的语法”所包含的范围和对象,教材中也只附录了词类、短语、句子成分和常用关联词语的简表,必然导致初中语法教学的难以保障和落实。“语法不作为考试内容”,中考语法知识的考查只能隐性地进行,老师们在平时教学中虽或多或少讲授一定的语法知识,但是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语法专项训练较少或根本没有训练;语法教学尺度不统一。而高中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这就导致语言学知识的断层。在这种严重的断层基础上,高中师生在解决诸如文言实词的活用、特殊句式、虚词作用这些问题时,就是“言者谆谆,听者昏昏”,困难重重。
措施:“瞻前顾后”,前引后连,做好衔接
1、“温故而知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学会新旧联系。例如高一上第五单元《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何厌之有”这一典型宾语前置句,就与初中(八年级)《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句式完全一样。在本单元《勾践灭吴》中,还有“何后之有”一例。在词法句法上,类似的例子大量存在。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获得新知,总结规律,前引后连,举一反三。
2、语法知识补充。
一直以来,高中文言文教学最大的难点就在语法知识的理解上,而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桑代克的迁移理论认为,知识产生迁移的基础就是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因而要使学生学好古代汉语语法就得在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教学中可在高中起始阶段介绍词的分类、短语的辨识、句子的结构(成分、主干)等,这样便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对比性的迁移训练,可以使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法教学实现自然衔接。
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不少同学在翻译此句时,译为“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的责任,这与刺伤并杀死了人有什么不同,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兵器的责任。”译后自己读读也觉得别扭,但又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划分成分后,学生立刻发现问题出在“于”的宾语上,“于”的宾语应为“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而不是学生翻译时译到“刺人而杀之”就认为这一分句到此结束。而本句并非复句,而是一句复杂的单句,可译为“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的责任,这与刺伤并杀死了人,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兵器的责任’有什么不同?”
3、学习方法指导。
其一,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或翻查辞典,根据上下文相关信息来猜读、推断、反复求证、推敲句子大意,力求用现代汉语口头翻译课文,翻译时要直译,有疑惑的地方作出标记。
其二,要求学生使用统一的符号。
从学生一开始接触文言文就要求使用统一的符号,以方便日后的复习。如重点词用“・”,词类活用用“”,古今异义用“”,通假字用“”,固定句式用“____”,特殊句式用“~~~~~”来标识。用符号做书间笔记,重点鲜明,有利于分项积累,巩固重难点,使学生感到条理清楚,熟知每项知识掌握程度,能随时查漏补缺,更有利于复习。
其三,帮助学生找规律。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一书中指出:“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将古人的智慧结晶记录和保存下来,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媒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文言文的教学。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文言文中的遣词用句跟现代的白话文是有很大差别的,有些词句甚至完全相反。文言文大都晦涩难懂,学习起来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习起来也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来记忆和理解。因此,很多学生都对学习文言文提不起兴趣,对文言文学习有抵触情绪。
文言文的学习是从初中就开始的,但初中阶段学习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基础的,只停留在背诵和了解文章大意的阶段。而到了高中,难度就加大了,要掌握字词的含义、用法以及它的语法功能,还要学习几种特殊文言文句式。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材的衔接不紧密,难度突然加大,很容易让很多学生晕头转向,对文言文学习丧失兴趣。
二、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1.树立正确的文言文教学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教师就必须有正确的文言文教学观。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端正态度。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文言文是保留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所以文言文的学习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端正态度,积极致力于文言文的学习。其次,重视讲读。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由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讲读技巧。例如,对于李密的《陈情表》一文,此文用词精准,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重自己的讲读技巧,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文言文的美。
2.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文言文感兴趣才能学好文言文。传统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大都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使学生自动自发地学习文言文。另外,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在课外也主动地学习文言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现在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传统的“串讲”的方式。对文言文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解释,这种教学方法虽然严谨认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单调无趣的文言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兰亭集序》一文时,教师除了对文章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外,还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作者在文章中描述的自然风光。
三、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语感
文言文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并不广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触不到文言文,而且,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遣词用句有很大的差别,读起来很拗口,也就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不了兴趣。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通过诵读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多多接触文言文,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课文类型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例如,在学习《兰亭集序》一文时,教师可以让男女生分别读文章的不同部分,来表现兰亭流觞曲水的清脆水声以及文章中深沉稳重的思想感情。
2.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由于文言文与如今学生的时代背景相距甚远,语法习惯也与学生熟悉的白话文出入颇多,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晦涩难懂,不知所谓,渐渐产生抵触敷衍的学习态度。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重新激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带领他们发现文言文中的语言魅力,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
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需要灵活地综合运用。比如可以在学习前先让学生接触一些关于文言文的影视作品,可以是根据文言文内容改编的电影,可以是介绍文言文写作背景的纪录片,也可以是文言文作者生平介绍的小视频,通过影视作品的叙述可以使学生初步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以所学文言文为主题的多种语文活动。如果是游记类型的文言文,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故地重游。参考作者的游览路线,将观景的心情进行古今对比,甚至仿照文言文结构写下自己的旅游心得。如果是情节性较强的文言文,可以组织学生改编成情景剧,以文言文形式演出来。可以改编成历史正剧,也可以改编成历史喜剧,甚至可以加入流行的现代元素,如穿越,改编成多个历史事件的串烧剧。如果是揭示哲理的文言文,教师可以组织辩论会,探讨文章所揭示的道理是否过时,或者组织一场知识竞赛,对学生的文言知识进行考查。
3.强化字词句的学习以夯实基础
(1)明确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的话,就能使文言文的学习事半功倍,所以,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明确教学重点。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古今异义词、常用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型,所以,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针对这几个方面加强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的学习。
(2)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能使结果事半功倍。在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中,启发推测法、连环翻译法、合作探究法、“以旧带新”等都是行之有效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①启发推测法是指,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抛弃传统的“串读法”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题,教师只在一旁起指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启发。这种教学方法更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文章内容以及字词句的含义和用法。
②连环翻译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翻译文章。这种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③合作探究法也是组织学生进行组织活动,把文章平均分给几个小组,进行组内讨论之后,向全班讲解负责段落的字词句,再由其他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一起合作探究。
④“以旧带新”是指,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链接,以旧知识的记忆来带动新知识的记忆,以新知识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强化记忆,对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字词句进行系统的学习。
4.注重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的总结与积累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字词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规律,就能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注重文言文字词的总结与积累,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字词之间的规律,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效率。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常见的文言文知识进行分析与整理,在不断地总结与积累中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在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础知识,领会文言文中蕴含的美,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篇5
【关键词】文言文 提高 阅读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并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在实施建议部分要求: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的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关键。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欲要工其事,必先利其器
1.1 学会使用工具书。
人类学会了使用工具的时候,自身的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样,当我们学会了使用工具书的时候,我们的学习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文言文学习最常用的工具书主要有《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辞源》(修订本)以及杨柏峻著的《古代汉语虚词》等。因此高中语文教师须向学生介绍几种常见工具书的特点以及使用方法,如笔画、部首检字法,音序检字法和四角号码检字法等。工具书的使用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在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工具书的作用来解决问题,效果要好。但是工具书只能提供一些参考意见,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学生自己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分析。
1.2 学会一些语法知识。
中学生语文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一定词汇量的积累,学生应了解并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实词是意义比较具体的词,离开了文言实词的积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实词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古汉语的实词多一词多义或多词一义、古今异义、词性的活用、通假现象等现象,因此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
1.2.1 一词多义。如:“益”字,在“少益啫食和于身”中译作“增多、增加”;在“满招损,谦受益”中译作“利益、好处”;在“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中译作“更加”等。多词一义的如:吾、余、子、朕、臣、妾等都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用法。
1.2.2 古今异义词。包括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词义的扩大如:“河”字,在汉代以前,“河”特指黄河,一般的河流多用“水”来表示,在“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中,“河内”春秋战国时代指黄河北岸,“河东”指黄河以东。在“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中,“河”也指“黄河”,后来词义扩大,泛指河流。词义的缩小如:“宫”,古代“宫”泛指人们居住的房子,后来只有皇帝居住的房子才称作“宫”,做皇宫、宫殿之意。现在仅指皇宫、少年宫,词义较古代缩小了。又如“臭”古代泛指所有气味,现在则专指秽气。词义的转移如“恨”字,在古代“恨”是遗憾的意思,“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作“痛心遗憾”讲,后来词义发生了转移,“恨”指仇恨。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逐字审视的习惯,了解这些字的古今变化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自觉性。
1.2.3 了解实词的活用。词类活用是古今汉语语法的重要差异之一。 实词的活用实际上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的词性变化和词序关系。
词类的活用最主要的是掌握名词、形容词、动词的用法。首先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本是名词,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游泳”。其次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短”,本是形容词,指长短,句中活用为动词,意为“说坏话”。再次是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是“使之活”之意,即“获救”之意。名词的使动用法如“先破咸阳者王之。”“王”是“让他为王”之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既来之,则安之。”“安”,是“使之安”之意。最后是意动用法,包括形容词和名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是“认为我很美”之意。另外少量的数词也有活用的现象。掌握了词类的活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阅读文言文的一大障碍。
1.2.4. 了解一些虚词的用法。古今汉语的差异还表现在虚词的使用上,虚词的使用是阅读古文的难点之一。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共三十二个,大体上可分为四类,一是副词,包括其、惟、即、且、故、遂、则、既、因、盖、安、或、乃、已等;二是介词,包括于、以、为、因等;三是连词,包括而、以、则、乃、然、虽、遂等;四是助词,包括之、者、所、夫、盖、也、焉、矣、耳、乎、已、为、哉等。有的虚词兼作两种以上的词性,要注意根据不同的语境来判断虚词的含义。熟悉了虚词的用法之后,对文言文的阅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1.2.5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古今汉语句子的成分基本相同,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古代汉语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高中语文教材列举了四种特殊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
判断句的主要格式多种多样,有用主语、谓语的前后顺序表示判断;有用“……者……也”表示判断;有用副词“乃、即、皆、非”表示判断;有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等。被动句的句式有用于引出主动者表示被动;有用“见”字表示被动;有用“见……于”式表示被动;有用“为”表示被动;还有没有标志的等句式来表示被动。倒装句的情况主要包括主谓倒装、动宾前置、介宾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情况。省略句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等情况,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地总结这些特殊的用法,并形成系统的知识,高屋建瓴,学生就不会对文言文阅读望而却步了。
另外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循“信、雅、达”的翻译标准,也要注意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文学史、天文、地理、历法、官职等知识,加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帮助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就是在诵读的过程中学习的,因此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首先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尤其注意通假字和多义字的读音。然后分清句读,不要破读。最后读出语气,不可唱读。在读的过程中老师要给予方法的指导,如:确定重音的方法,掌握速度的方法,以及语调的变化等。桐城派讲的“因声求气”, “声”就是文词的音节美,“气”就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所形成的气势的抑扬疾徐顿挫。 古人就是在疾读和缓读,久读和熟读中悟入的。
当然诵读要选择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来玩味。高中教材是精选之文,因此要立足于教材进行诵读练习。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背诵文本,借助课内外文质兼美的文言文的背诵,以期在学生头脑中多储存一些文言文的信息,锻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加固和补充,是提高高中生文言文能力的必经之路。语文教师只有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1)教师可以根据古汉语的特点,追朔字源,帮助学生积累字义,激起学生的热情。(2)教师帮助学生建立“文言知识库”,形成一个知识链。(3)教师可以授之学生利用字形特点,猜测字义、词义等方法让学生找到阅读古文的“入口”,真切体验到翻译古文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阅读古文甚至会变得很有意思。(4)教师应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平台,让学生读完文言文后,谈古论今、以古论古,让他们的思想在分享阅读成果中撞出美丽的火花。
总之,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不仅要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生一些必要的方法,同时还要求学生主动的阅读,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共同提高高中生的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因为现在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同时还是学生主动的学的过程,离开了谁都不可能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振甫讲怎样学习古文.周振甫著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1.
[2] 古代汉语基础.吴鸿清编著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3] 文言津逮.张中行著 [M] .北京:中华书局,2007.5.
[4] 古代汉语教学参考与训练. 严修,杨剑桥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2.
[5] 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刘飞凤 [J]. 教研天地,2004年 第7期.
篇6
关键词:小组合作 有效性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利用不同的方法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模式,是创新性较高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会使教学活动得以创新,更会让学生找到语文学习的新鲜感。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以及全面素质,而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对于学生思考、交流、分享等能力的提高都有促进作用。
一、合作学习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1.合作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这种“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将会应用的更为广泛,因为所学的课文中很大一部分都涉及多个角色,教师一般都会安排学生创作一个“课本剧”,然后让学生来表演。比如说在讲《雷雨》时,教师可以让小组内的同学推选出一个文笔较好的学生充当编剧,然后收集大家的意见将剧本编写出来,而其他同学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通过小组配合来完成一场小型话剧表演,在表演结束后,通过投票选出演得最好的一组。这样大家在总结成功与失败教训的同时,也能反思自己,懂得如果各凭己见,不在乎其他成员的感受,注定是无法取得成功的,也让学生更加懂得集体观念的重要性。
2.合作学习在知识积累方面有利于师生共同进步。
在当今这种信息发达的社会,获取知识的途径有许多种,以至于人们眼花缭乱,不知该如何选择有用的知识,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庞大的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对此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比如说在学习课文《兰亭集序》时,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也比较复杂,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还有词类活用,可以集众人之所长,发挥集体的力量,将冗杂的学习任务进行拆分,学生依据自身所擅长的,寻找自己能处理的知识。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在提高知识水平的前提下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3.合作学习有益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今教学的发展了,要采取新的教学模式,即合作学习。比如说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来探讨有关“梦想”方面的话题,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老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对未来的规划,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使学生懂得正确规划自己的人生。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师生间能够做到“平等对话”,这样才能使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另一方面知识是无限,教师也不可能做到方方面面的知识都会,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相互探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使“民主教学”的理念在实践中得到发挥,这将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二、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既然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那么,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呢?
1.要灵活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目前常用的高中语文教学合作方法主要分为三种:小组讨论、团体组织的活动、随堂学习。小组讨论又可以细分为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和课外调查。团体组织的活动主要是是带领学生参加由班级或学校举行的辩论赛或演讲等。随堂学习则主要针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及课外名篇互教互学等。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方法时,需要学会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分组方式和合作学习方法。
2.要努力、积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时,老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这一技能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合作技能的重要性。当然,这个问题不能老师总是通过简单说教来进行,反而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更有说服力,更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合作技能的重要性。其次,就是要教会学生将合作技能具体运用到实践中。例如,当我们在讲授学会倾听的技能时,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来阐述如何才是会倾听,很多同学就会想到要保持安静、“不时的点头表示自己在听或者是认同别人的观点”等等。由此可见,只有当学生了解了这些技能的具体表现后,他才会知道如何真正去运用这些技能,从而实现和他人之间的友好合作、相互尊重。
3.探究未知,建构思维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
篇7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经典文学;人文价值
网络的便利对于整个社会的冲击是巨大的,尤其是网络文学作品的出现全面改变了大家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同时网络新名词的出现也对语文教学造成巨大冲击,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一、当前语文教学的困境及其成因
1.重分数轻技能,语文教学需要回归基础
多年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套路教育,阅读理解有通用的解题思路:说明文怎样作答,议论文怎样总结和分析,记叙文怎样延伸等一系列套路性问答把学生对于文学的理解局限于问答的层面,忽视了对于作品本身的欣赏和发现。很多学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回答问题时可以写得华丽流畅,可是进行文章阅读时却结结巴巴,很多字词甚至都不认识、不理解,更谈不上与作者进行对话,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需要回归本源,重视对字、词、句、段、篇章的阅读和理解。
2.对于名著及经典文学作品缺乏必要的欣赏
近年来,我国人民的阅读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把经典文学作品放在特价促销的窗口,依然无人问津,更有很多图书馆因此倒闭关门。相反的是习题集,课本配套练习册以及青春书一直遥遥领先排行榜,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家长的选择影响孩子的购买趋势,很多家长本身不热爱阅读,对于文学作品也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孩子对于他们也就相应的缺乏认知;其次,教师的影响,很多教师为了教学任务大多推荐给学生很多习题册,把学生的阅读时间压缩成练习时间;最后,网络的冲击影响了读物的销售,相对于时下流行的速食型文学作品,经典文学作品更多的时候辞藻没有那么华丽,剧情也没有那么容易进入,这就加剧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疏离。
二、新课标下呼唤更加全面的语文素养教育
1.稳抓基础,重视能力提升
语文教育说到底还是字词句的推敲和整合,我们日常也可以意识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看似平常的词句置于不同的环境就会产生不同的意思。记得看过一个笑话,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时问“方便”是什么意思,老师说方便就是便捷的意思,例如,方便袋,方便面。一次他和朋友一起出去,席间朋友说去方便一下,他很疑惑地跟过去,结果是去厕所,他知道了方便是这个意思;还有一次一个美女说“你方便的时候去请你吃个饭”,这个外国人当时吓得不得了,方便的时候怎么吃得下饭。其实一词多义在汉语中十分常见,细细研究就会发现汉语的无穷魅力,尤其是很多古今异义的词汇和短语,用现代意义去解释非常枯燥,可是放置于古代又是另一番境地,别有洞天,这也是很多文学家热衷于研究古文的妙趣所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发音和拼读之外,多给学生解释一些字词的意思和引申义,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查阅字典、词典的良好习惯,对于夯实语文基础作用巨大。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除了通过阅读测验可以完成考试之外,阅读还是我们从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又分为精读和略读,通过略读我们可以粗略地掌握文章的大意,确定需要精读的段落。如学生非常喜爱的网络小说,既然我们限制不管用,就可以推荐他们这样去阅读,粗略快速地阅读以节省时间,此外,很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或者心理描写都非常的细腻生动,学生如果能够借鉴会大有裨益。而对于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桥段我们可以推荐学生采用精读的阅读方式,通过反复阅读体味文章字里行间作者的真情实感。此外,阅读还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如很多科技类文章用词严谨,结构考究,都是不可多得的学习佳作,通过对这类文章的阅读,学生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的科技知识,掌握先进的科研方式,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都很有帮助。此外,学生以后参加工作或者后续学习也需要通过阅读不断获得新知识,因此,阅读是学生不断进步的原动力。
3.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价值观念
对于人文价值观,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很高的话题,离中学生非常遥远,其实这个范围非常广泛,小到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大到对于家国的深深眷恋,这些都是人文观念的重要体现。现在的独生子女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私念太重,不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以至于走向社会之后一旦碰到问题就产生轻生、危害他人等社会影响恶劣的事件,因此通过语文教学唤起学生心底对于爱和尊重的认知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很多经典文学作品中对于爱的阐释非常具体而深刻,学生学习之后可以体味得更加具体而深刻。如中学教材中的经典之作《背影》,里面对于父爱的阐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感动在心中涌现。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更加广泛而具体,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言,教师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与学生一起沟通和交流,从而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参考文献:
[1]李伟.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素养培养策略[J].广西教育, 2016(26).
篇8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出现的问题,大都是在语感上。因此,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把着眼点放在文意的疏通上,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解题过程中,也一定要让学生回到文段中,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理解。
[例1](2012年全国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已 已: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清求
D.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
A项中的“冒”字解释为“贸然”是错误的,因为该句后面紧接着还有这样的句子:“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译文:被流箭射中左肋,勇健而不去拔箭,奋力大呼,活捉到贼人才停止;各军跟着他前进,(最终)敌军逃走,(郭浩)从此出名。]如此英勇,如此振奋人心,并且最终活捉贼人取得胜利,怎么可能是“贸然”前进呢?再看文章包括A项的前四句,都举的是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的例子。所以,结合前后文段来看,不难推敲出:“贸然”这样一个带有贬义感彩的词语绝不可能用于传主郭浩身上。“冒”在这里的正确解释是“迎着”。
A句译文为: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迎着敌阵前进。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从逻辑上去推测词义。如果长期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解题,就能让学生养成习惯,处理好题点与文段的关系,弄懂文意,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二、处理好已知与未知关系的意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小学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初中又学了三年文言文,应该说高中生有了一定文言知识的积累,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积极联想,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推知未知领域,这已有的知识包括成语和学过的课文例句。从命题角度看,所有考点全部来自高中语文教材范围,来自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常见的文言知识,即所谓立足于课内,选材于课外。如果我们平时学得扎实,掌握得熟练,答题时就会很容易进行联系比照,从而找出正确的答案。
[例2](2012年山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履途泥,率先期门 躬:弯腰
B.犹称所长而达之 称:称赞
C.兴叩头流涕,固让日 固:坚决
D.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 能:和睦
A句译文为:亲自脚踩泥土,作期门的表率。A项中的“躬”字解释为“弯腰”是错误的,在这里,“躬”作动词“履”的状语,应翻译成“亲自”,这个义项在成语“事必躬亲”中保留着。这里启示我们:借助成语学习文言文,是一条捷径。成语绝大多数来源于古代诗文,是古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是语言的“活化石”,因此,成语中的许多词语的含义及用法与文言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求证具体语言环境下的文言词语的词义。
一般来说,文言试题的选文虽是课外的,但考查的知识点往往是课内学过的,这就要求学生能进行知识迁移,学会产生联想。如高考文言虚词题要求考生比较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往往提供四组句子,其中有四个句子是高考阅读文段中的,另外四个句子往往来自初高中课本中的典型例句,学生只要有了一定的积累,又知道先从熟悉的点出发,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就能从已知的条件中得出未知的答案。
三、处理好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关系的意识
虽然语言有一定的继承性,但语言毕竟又是发展的。汉语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词语的词义发生了变化。那么,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应牢牢树立起这样一个观念:不可以用现代汉语来理解古汉语。近年高考文言文试题中就经常涉及这方面知识的考查。
[例3](2012年全国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参考译文]臣在任时已听到警报,担心夏人一定会乘机侵占边地,希望朝廷选派将领设置守备。
句中的“设备”是两个词,这是一个典型的古今异义的词语,意思是“设置守备”,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设备”。考生在答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不可望文生义。也就是说等同于现代汉语的解释往往是错的。因为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的特点,且在古代文言文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运用往往有较大区别;命题者通常会在四个选项中故意对其中一个词进行“望文生义”式的解释来迷惑考生。
2.多积累形式上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课文里有许多古今异义的词语,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一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作息”就不同,这里是偏义复词,词义偏向“作”。又如《张中丞传后叙》中“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中的“成功”,这里是两个单音词,“成”是“成就”的意思,“功”是“功业”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成功”是一个双音词,是“获得预期的结果”的意思。同学们要注意在平常的学习中多积累,以便更好地理解文义。
为了应对高考,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完全有必要进行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以下三种必备的能力:
查阅工具书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很重要。学习文言文特别需要让学生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不理解的句子,不熟悉的文学典故、文化常识等,这些都会影响同学们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兴趣。这时就需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相关的工具书,使学生在查文献和字典的同时,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归纳总结的能力。学习文言文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积累,需要对已学过的知识及时进行总结,获得规律性的东西。做任何事情都有规律可循,掌握了规律就能触类旁通,就会学得轻松愉快,事半功倍。例如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教师可以把任务按组分配,让学生分头去收集资料。在这中间可让小组成员合作归纳,也可每人独立完成,然后由小组成员予以补充完善。我们在高二年级就完成了文言实词120个、文言虚词18个详细用法归纳(例句全部来自教材)。因为是同学们通过分工合作自己总结出来的,这样大大增强了记忆效果,也完善了教材。
答题能力。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除翻译题是主观题外,其余几道题均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这就是说答案已在其中。如何求得正确答案?还是有一定的技巧的。我们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猜读推测能力,以提高学生答题的速度和精准度。所谓猜读推测能力是指根据遣词造句的规律,以及上下文义,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推理、猜测未知部分的能力。这里介绍三种方法。
1.对文推断法。所谓对文,是指在结构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关的对句中,相对应的词语在意义上常常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关系。比如成语“尔虞我诈”,相对应位置上的“虞”和“诈”,“虞”可能不了解,但“诈”是“欺骗、欺诈”之义大家都懂,就可以推知“虞”也是“欺骗”之义,从而求出该成语的意思是互相欺骗。
同样的道理,文言文中,很多对文的词语可以互训。对文训释的意义在于据已知训未知、由易知训难知。这就便于我们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循序渐进。
如苏辙《黄州快哉亭记》中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一句,我让学生猜“将何适而非快”中的“适”字的词义,开始时,很多同学都是瞎猜,后经诱导,有些同学就能由对称性的句子中对应位置上的字词的词义多是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规律,猜出“适”与“往”同义,“适”就是“到……去”的意思。当然猜读不是主观臆断,而是从文章实际出发,由已知的内容去进行合乎逻辑的推测、揣摩,所得答案要经得起检验。
篇9
关键词:初高中文言文;断层;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84-01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中“断层”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尤其是文言文教学断层问题较为突出,值得我们深思。
一、关于“文言文”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1]作为现代汉语的源头、中华思想文化的结晶,我们有必要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历史久远,不同于普通话的语义及文法。突出表现为句式多样,并伴以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词等语法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以明确区分、熟练掌握,理解时常如云里雾里。
二、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断层”及其原因
1、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断层
一般而言,学生多从初中阶段接触文言文。该阶段的文言文多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教师串讲大意与学生诵读相结合,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接受和理解文言文。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多感学习文言文有些艰难。多因必修教材所选文言文篇幅较长,内容理解多较深,需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相关文法知识等理解,且考试中的文言文阅读来自于课外。加之教师则是以语义、词法、语法为主进行教学。一些学生即使认真听课练习,但考试效果并不尽人意,因此渐渐失去对文言文学习信心。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不连贯,造成严重的“断层”现象。
2、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断层”成因
其断层的出现,归根于初、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教学标准与评价的差异:
“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2]“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3]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4]“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5]
初中文言文,注重记忆与背诵,淡化文言句法等知识,易导致学生文言功底不牢,文言基础知识浅薄。高中文言文,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刚入高一的学生因文言功底尚浅,难满足高中学习需求,多感觉文言学习文较吃力。
三、修补“断层”, 做好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
针对断层现象,笔者拟结合自身语文教学作如下探讨:
1、重视文言基础的学习
认识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必要性。文言文教学,有利于其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利于塑造其良好品行,有利于写作能力提升(如生动简洁的表达方式和素材积累)。同时,文言文教学也是应语文考试需求而产生,意义突出。
学好文言文,必须重视文言基础,如文言字词、语法规则。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认真地讲好讲透,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比较浅显的文言文,通过学生的回想,让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学生应扎实做好相关笔记并经常翻阅,增强记忆理解,并通过适当练习,巩固强化所学。
2、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法
在文言文学习上,古人积累宝贵经验,如诵读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6]学习中应多读多背,在反复诵读中增强理解和感悟。
部分教师功利性突出,恨不得把文言文从内容到形式全部灌输给学生。教师忽视学生接受能力与感受,未给予其有效的诵读理解时间,教师通堂专讲,学生死气沉沉、缺乏活力。
教师应明确自身角色―― 引导者。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避免一味讲解而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以免削弱其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因此,让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诵读,多读多背方能感知、理解文言文。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7]传统文言文教学方法多为教师全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其倍感单调乏味。那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呢?
1、讲故事
孩子都有一个共性,爱听故事。教师在备课时精心准备,如相关的故事、典故等。课堂上娓娓道来,使学生觉得饶有兴趣,同时又能较好联系文本。如《烛之武退秦师》,可结合“秦晋之好”等典故,帮助理解文意,并激发兴趣。文言文中多饱含典故、逸闻趣事等,或述背景故事,或述人物坎坷经历,或述后人对他的评价等,敢于拿来,寻找素材丰富教学。
2、角色扮演
学生可通过角色扮演,深入感悟体会。为扮演好文言文中的相关角色,学生常多方查找资料,并细心揣摩人物性格、语言、动作等。在扮演中,既拉近其与文本距离,又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如《荆轲刺秦王》,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人物,通过生动的角色扮演,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充分利用多媒体
教师应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的出现,以其丰富性、形象性等,常能给课堂带来别样效果。在文言文学习中,制作精美的教学PPT,配上乐曲和画面,让学生摆脱枯燥的同时,充分感知文言文的美。结合相关的视频资料,丰富课堂内容,并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如《鸿门宴》,可结合《王立群说史记》,补充相关知识,并加深对人物个性等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王力.吉常宏等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篇10
关键词:高中教育;语文教学;自学能力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和途径。高中学生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需要的是独立工作能力,这就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即自学能力。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独立学习语文,加强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感觉到:要教会学生独立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克服“惯性”,转变教学观念。
许多老师习惯于用老观念讲授课文,对课文作字字落实,句句清楚、面面具到的串讲,生怕学生听不懂。一堂语文课,老师从上到下的灌输,学生习惯于做听众和观众,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没有讨论辩论的机会,一句话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使本应充满生机、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刻板、乏味。学生疲于应付老师滔滔不绝的分析,生怕记丢了,记错了。其效果如何呢?学生只能学到老师教给他的东西,却缺乏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更谈不上自主地探索。无论老师教给他多少,都是有限的,只有学生自己去学并学会自学,才能打破这种有限,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就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克服旧的教学模式的“惯性”,确立起新的观念――应立足于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尊重学生主动发展的权利;应立足于人一生的不断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
二、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自学。
“兴趣和爱好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一种以精神需要为基础的认识兴趣,它表现为对语文学习本身具有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并强烈地倾向于去掌握语言表达艺术。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认识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最现实、最稳定的因素。因此,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培养其对语文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高中学生大多处于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个矛盾期,在他们身上,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求知欲强,希望自己什么都懂,对什么都感兴趣,但分析力、鉴别力差。根据他们的这些心理特点,教师应尽量利用课堂教学唤起学生对所教科目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一堂课要使学生听得有趣,趣中有思,思有所得,学生有了愉快的情绪体验,才能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要力求将学生导入情景之中。
三、授之以法,使学生善于自学。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会生存》一书中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可见,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学习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学习方法,既包括思维方法,也包括具体的操作方法。广义的思维方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具有纲目性、原则性答案,如,说明文常见的四种说明顺序,小说的三要素,散文形与神的分析等;具体的操作方法很多,如查阅工具书、参考资料,朗读的技巧,抓文本重点,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根据上下文及构词法、造字法等推断词义,文章中文眼、题眼的位置等。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学习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魏书生老师的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六步自学法”很值得借鉴。六步自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定向,即确定这节课的学习重点。自学,根据学习重点,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己研读课文。讨论,经过自学,大部分难点可解决,不能解决的,自己记下来;前后左右,四个人一个讨论组,研究自学过程中各自遇到的疑难问题。答疑,分组讨论,仍没解决的问题,则提交全班同学,学生如果会,则由学生解答,学生不会,则由教师解答。自测,即自我检测,有时学生根据学习重点自己出题,有时请一名同学出题,大家答,也有时每组出一道题,其余组抢答。自结,即学生自己回忆总结这节课:学习重点是什么,学习过程有几个主要环节,知识掌握情况如何。
四、指导训练,使学生学会自学。
积累知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人的自学能力是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将知识归类,归类时分出主次轻重。如:文言文教学中可根据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特点等作为梳理重点,同时也要教给翻译、断句等知识。积累知识靠平时多观察、多读、多想、多记。记有自然记忆和笔录记忆两种,这两种记忆各有优缺点,要求学生对一些简单的知识,采用自然记忆法,对于复杂的重要的知识则用笔录记忆法,如编制卡片,编写索引等,这样查找起来就方便了。知识积累多了,再加以运用,自然而然就转化为自学能力了。
- 上一篇: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 下一篇:高中语文技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