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概述范文

时间:2023-08-18 17:4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学概述

篇1

首先,国际金融市场上巨额游资的存在对于民族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提出了挑战。表现在①巨额资本快速的流入流出对于国家经济的巨大影响。②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战略上的失误及经济结构上的缺陷,成为易受国际游资冲击的对象。

其次,金融创新促进了世界金融一体化,也对民族国家的经济安全提出挑战。①金融创新加剧了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由于国际金融传导机制的存在,使得民族国家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国际金融风险。②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不仅为国际游资对国家进行冲击提供了手段,而且使得通过国际金融市场直接掠夺一国的财富成为可能。

再次,国际金融体系内的权力分配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随着世界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权力分配更加有利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操纵着国际金融体系中游戏规则的制定,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内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不断加深。在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着巨大的结构性缺陷的前提下,发展中国家将始终面临着金融风险对于经济安全的挑战。

3、国际经济体系中的金融霸权

二战结束以来,金融霸权已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冷战时期,两弹一星,亦即核子工程、宇航工程曾是世界强国争霸的战略领域。在冷战之后,特别是在实际之交的今天,信息业与金融业则成为全球战略的基础。今天,世界上所有的经济发达国家,无不力图抢占现代金融的制高点。前美国政治学会会长、哈佛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一书中列举了西方文明控制世界的14个战略要点,其中第一条“控制国际银行系统”、第二条“控制全部硬通货”、第五条“掌握国际资本市场”都与国际金融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冷战后,由金融霸权所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呈现两种趋势,一是发达国家内部对金融权力的争夺日趋激烈,另一方面,西方金融霸权又联合起来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控制。

70年代末,以格拉斯为首的一批美国左派经济学家首先提出了“金融霸权”的概念,所谓金融霸权是指以大银行家和大机构投资者为核心的金融寡头及其政治代表,通过控制经济活动施以重大影响并以此牟取暴利或实现其他政治、经济目的的一种社会关系。[12]金融霸权理论认为,金融霸权的权力主要在于①控制货币资本或其他信用工具;②利用金融衍生物;③金融行业趋于垄断。金融霸权控制企业的两种工具是控制资本流动并设置金融市场各种参数。金融霸权对国际关系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控制国际资本流动,二是进行国际金融投资,三是操纵各种国际经济组织。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金融霸权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后果日趋凸现。从对国内经济结构影响来看,金融霸权通过控制资本流动,不仅可以改变左右一国的产业结构对各个部门的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还会促成泡沫经济的形成,降低政策的效力并影响政府的行为。从对国际经济影响看,金融霸权控制国际资本流动的直接后果是加剧国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金融霸权会以通过各种形式从发展中国家抽走极为稀缺的资金,同时又会扭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模式,使其经济与社会失衡加剧,最终导致南北国家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二)克鲁格曼的“萧条经济学回归”

保罗·克鲁格曼在最新出版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书中指出,我们不应以短期的救火态度来看待1997年以来的危机,而应认识到一个国家经济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两难选择的三个方面,即“三难选择”是当今国际经济体系的内在特性。

所谓“三难选择”,即克鲁格曼早些时候所说的“永恒的三角形”。它指的是下述三个目标中,只能达到两个,不能三个目标同时实现: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

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永恒的三角形”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一目了然地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方法。

克鲁格曼认为欧洲货币联盟和历史上的金本位制,均选择“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牺牲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中国大陆则是选择“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放弃“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即只开放“经常帐户”,不开放“资本帐户”。

克鲁格曼认为,“三中择二”是国际经济体系内在的“三难选择”的体现,可追述到国际经济学中著名的蒙代尔──弗莱明定理。因此,不顾其它两个目标,单追求一个目标(如发达国家近年来向发展中国家所推销的“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在理论上是占不住脚的。那么,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在1973年以后选择了“资本自由流动”和本国“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两个目标呢?克鲁格曼认为,这是因为它们对“汇率不稳定”的承受力较大,而这又是由于国际资本市场对发达国家的信心较大,使发达国家贬值幅度可以恰到好处,不至于过度。相反,国际资本市场对发展中国家信心不足,结果造成发展中国家贬值往往在资本外逃压力下过度。因此,克鲁格曼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三中择二”,应是选择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而放弃“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他高度赞赏中国中央银行近来连续降低利率的政策,认为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其他亚洲危机国家所不具备的,其原因正在于中国没有开放“资本帐户”,没有实行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他说,中国的选择,对于防止世界重演1930年代的大萧条,意义重大。[13]

(三)货币一体化理论

货币一体化就是各成员国联合起来,结成固定的汇率,执行共同的货币政策。西方学者对不同层次的货币一体化进行了划分:(1)汇率同盟。(2)假汇率同盟。(3)货币一体化。(4)货币联盟。货币一体化理论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越不能靠经常的汇率变动来改变相互之间的贸易条件和本国的国际收支地位,这两国(或多国)走向货币一体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具体说来又主要是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1)相同或相似的通货膨胀率;(2)要素流动的程度;(3)一国的经济规模与开放程度;(4)商品多样化的程度;(5)工资、价格的(变动浮度);(6)商品市场一体化的程度;(7)财政一体化程度;(8)政治因素。

货币一体化的主要收益来自于汇率稳定。汇率经常经常性变动会影响正常贸易和投资的开展,使用单一货币能减少外汇风险,而外汇风险会象交易成本一样减少一国的进出口,同时单一货币能减少外汇风险,而外汇风险会象交易成本一样减少一国的进出口。当前货币一体化理论的最新进展就是运用理性预期的形成,时间不一致性,信誉问题以及汇率决定等宏观经济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及分析方法对货币一体化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在货币中立问题方面:弗里德曼和卢卡认为因为有理性预期的存在,长期来看,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并不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应该存在着与通货膨胀率毫不相关的自然失业率。在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方面,在对“货币中立建议”西方学者进一步运用时间不一致性观点来考察货币一体化的成本。(四)国际汇率问题

与商品市场一样,外汇市场交易也有一定的行情和价格变动,所谓汇率即外汇买卖的价格,它等于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交换的比率,国际汇率问题在国际经济学理论中一直处于较为重要的位置。从历史上看,关于汇率的理论有汇率决定的贸易论或弹性论,汇率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论、汇率决定的货币主义理论、汇率决定的资产组合平衡理论等。最近十几年来,对汇率的模型与动态分析、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关系、资本帐户研究分析等较为吸引经济学界的关注。

1、汇率的模型分析

汇率决定理论是西方外汇汇率理论的核心,70年代以来,由于浮动汇率制取代了固定汇率制,汇率的变动幅度以及影响汇率变动的各种因素方面,出现了固定汇率制下从未出现的异常现象,为了从理论上解决这一问题,西方学者构建了许多模型以分析

(1)浮动价格的货币模型--弗兰克尔模型

1975年弗兰克尔和罗德里格斯提出了浮动价格的货币模型。该模型实际收入y,价格水平P,名义利率I(相应的外国需求等变量则标星号)。即有下列等式成立:

mt=Pt+kyt-θit(1)

mt=Pt*+k*yt*-θ*it*(2)

其中,K,K*,θ,θ*均为参数。浮动价格的货币模型一个最重要的假设就是购买力平价。

浮动价格的货币模型是以购买力平价说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前提假设,并且假定现实世界是一个能进行无阻力、无成本和瞬时调节的世界,这就保证了无论在长期或是短期,购买力评价都是成立的。浮动价格的货币模型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将人们的注意力重心转向了资本市场,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联系起来研究。浮动价格的货币模型在方法上的就是发展了一种关于汇率决定的存量分析框架。

(2)粘性价格的货币模型--多恩布什模型

1976年,多恩布什提出了多恩布什模型。而多恩布什则假定:资产市场价格(如利率、汇率等)是瞬时调节的,而短期内商品市场价格是粘性的,即短期内购买力平价假定并不成立。但多恩布什模型保留了浮动价格的货币模型的长期均衡的基本决定因素。多恩布什认为,短期内产品市场仅仅是缓慢地调整,金融市场的调整似平要快得多,事实上瞬间完成的。金融市场为了弥补商品市场价格刚性,会对扰动作出过度的调整;而在长期内,则会慢慢趋向于回到其长期均衡水平。(3)罗伯特·卢卡斯以及斯托克曼的一般均衡的汇率决定模型

进入80年代,罗伯特·卢卡斯以及斯托克曼于1982年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汇率决定模型,从某种意义上说,一般均衡模型是浮动价格的货币模型的延伸和推广。它把浮动价格的货币模型由两个商品进行贸易推广到充分多个商品在两国间进行贸易。

(4)布兰森的资产组合模型

布兰森认为个人会将其财富配置于各种可供选择的资产,这其中最常见的是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以及本国证券和外国证券。各国货币的比价决定于各种外币资产的增减,各种外币资产的增件源于投资者对资产组合比例的调整,这种调整会引起国际资本的流动,从而影响外汇供求和汇率的变化,资产组合模型将货币只当作人们可能选择持有的一系列资产的一种,强调了不同的资产组合对汇率的决定以及影响作用。[14]

2、保罗·克鲁格曼的汇率动态研究

保罗·克鲁格曼认为贸易流量对汇率变化反应迟缓,为进入一国市场,进口商和出口商必须承担一定的沉没成本,他们的未来收益采取一种货币形式,而成本则采取另一种货币形式,当汇率的未来变化不确定时,他们未来赢利也不确定。在短期内汇率对贸易流量没有什麽影响,因为不确定性诱使贸易商继续等待,但此后为回应基本冲击,汇率必须发生大幅变动才能使市场出清,这样,最初的波动就会对汇率变动产生放大的影响,在《目标区域与汇率动态》一文中,保罗·克鲁格曼认为,当汇率接近区域上限时,由于预期未来汇率会下跌,投资者就会减少货币持有量,从而导致汇率迅速下降,在目标区域的下限,情况正好相反。[15]

3、南方国家的汇率风险

目前发展中国家汇率所面临的风险极为巨大。这是因为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对于发达国家的利率变化极为敏感,而后者完全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控制之外。加州大学著名国际经济学家艾其格林等人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从1975年到1992年,100个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危及的触发,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利率(简称“北方利率”)变化密切相关。“北方利率”每增长1%,“南方”银行危及的可能性就增长3%。这是因为国际资本(尤其是证卷资本)流入主要是在“北方利率”降落之时,一旦“北方利率”上升,国际资本就有可能掉头回转。不完全信息经济学告诉我们,货物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市场失灵”程度不同,后者更受“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影响。因此,“北方利率”的上升,不仅提高资本回转的可能,而且增加了对“南方”银行的“逆选择”:高利率只吸引过度乐观的“南方”借款者,从而加剧金融危机的爆发。

4、购买力评价对国际汇率的影响

目前对一个经济发展衡量指标有计算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传统计算方法以及购买力平价(PPP)方法,传统计算方法是根据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把按本国货币统计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折算成美元来计算国民经济的规模。传统计算方法的缺点是在计算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时,把国民生产总值以美元汇率计算,而没有把该国货币和购买力因素计算在内,购买力平价方法与传统的汇率计算方法完全不同,购买力平价的方法,利用购买力平价作为转换因素,将本国货币在国内市场上的购买力按国际市场价格折算成美元,来估算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例如把中国每年生产的东西都按国际市场的价格计算,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就比较国内价格计算大了许多。

DominickSalvatore在《国际经济学》提出汇率决定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建立在没有交易费用、没有关税及其他限制条件,贸易自由的基础上,并认为汇率的变化与两国的物价水平的变化率之间存在比率关系。这虽然在在短期中汇率常常与购买力平价预测存在较大差别,但是购买力平价理论在长期或纯粹货币扰动引起的情况下,能够给出相当不错的均衡汇率的近似估计。[16]

彼得·林德特也认为:“从长期看,在价格水平同国际汇率之间存在一种可以预期的联系,一种由商品和服务能够在一国或另一国购买这种事实所造成的联系,这便导致把国家通货价格同汇率联系起来的购买力平价假设”[17]彼得·林德特提出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相联系的公式为:P=R×Pf在这里汇率R表示以美元计算的外国通货(比如说英镑)的价格,而价格水平P与Pf则分别表示本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以本国货币计算的价格水平。

如果把购买力平价方程式同本国的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货币数量论方程式结合起来,便产生了基于货币供应与国民总产值的一种汇率预测。可以用公式:

r=P/Pf=(M/Mf)×(Kf/K)×(Yf/Y)

表示。

注释:

1,DominickSalvatore:《国际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页4

2,刘向民:《保罗·克鲁格曼及其经济理论》,《经济学动态》,1997年2月,页74

3,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页323-324

4,弗雷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1986年,页16

5,DominickSalvatore:《国际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页211

6,TimLangandColinHines:“TheNewProtectionism”,Eathscan,PublicationsLtd.,London,1994,Page3

7,TimLangandColinHines:“TheNewProtectionism”,Eathscan,PublicationsLtd.,London,1994,Page126

8,DominickSalvatore:《国际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页260-261

9,易定红:“新贸易理论政策述评”,《经济学动态》,1999年3月。页63-64

10,易定红:“新贸易理论政策述评”,《经济学动态》,1999年3月。页65

11,刘向民:《保罗·克鲁格曼及其经济理论》,《经济学动态》,1997年2月,页75

12,柳永明:“论金融霸权”,《经济学家》,1999年5月,页68

13,参见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页145-151,页199-200,PaulKrugman:“TheReturnofDepressionEconomics”,ForeignAffairs,May/June1999

14,陈东:“西方汇率决定理论的新发展”,《经济学动态》,1996年8月,页46-49

15,Krugeman:“TargetZonesandExchangeRateDynamics”,QuarterlyJournolofEconomic,August199116,DominickSalvatore:《国际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页380-381

篇2

关键词:企业融资;融资途径;融资结构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102-01

1.融资

“融资”也称资金融通,即经济中某一经济单位根据自身资金运用的需求,通过一定渠道,采取一定方式,通过自身积累或者从外部资金供给者处获取资金,以满足其因从事经济活动而产生的对资金的需求。

科普兰通过对分部门资源流动账户的研究,将整个经济部门划分为资金盈余部门、资金平衡部门和资金亏损部门,资金盈余部门收入大于支出是储蓄者,资金亏损部门支出大于收入是投资者,这就产生了对于融资的需求。融资实际上就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经济主体将自己积累的储蓄用于投资,称之为内源性融资;若从其它资金供给者处获取资金,称之为外源性融资。在外源性融资中,涉及三方面当事人,即资金融出者、资金融入者以及为融资活动提供中介服务的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等。

2.企业融资

企业融资是指以企业作为资金的融入者,向资金融出者获取企业运营所需资金的一种金融活动。企业融资的过程也是一种通过资金供求关系表现出来的资源配置的过程。资本的逐利性总是会使资金流向投资收益率较高的企业,这一过程可以将有限的社会资金配置于产出效率较高或者当前经济发展最为需要的企业或部门,这就起到了引导和配置社会资源,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的作用。

3.企业业资结构理论

(1)传统融资结构理论

传统融资结构理论分为净收入法、营业收益法和传统法。美国经济学家David Durand提出了企业的资本结构可以按照三种方式建立起来,即净收入法、营业收益法和传统法。净收入法认为,负债是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的,并且负债的程度越高,企业的价值越大,所以,只要权益资本高于债务成本,企业负债越多,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就会越低,企业的价值就会越大。当负债比率达到100%时,企业此时的加权平均的资本成本达到最低,企业的价值达到最大。营业收入法认为,无论企业的财务杠杆的具体情况如何,它都不会对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以及企业的价值产生影响,后两者总是固定。这主要是因为当企业的财务杠杆发生作用时,就算企业的债务成本并没有发生变化,权益成本也会随之上升,所以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和企业的总价值就会保持固定不变。传统法是介于净收入法和营业收入法之间的理论。传统法认为,尽管企业利用财务杠杆会导致权益成本上升,但却并不会完全抵消利用低成本的债务所带来的好处,所以最终会使加权平均资本下降,并使企业的总价值上升。但如果超过了一定程度来利用财务杠杆,债务的低成本就不再能抵消权益资本成本,就会导致加权平均成本以及债务成本的上升,并和权益成本的上升共同起作用,促进加权平均成本上升的更快。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是由加权平均成本由下降变为上升时的转折点所对应的企业负债比率决定的。

篇3

1.任课教师知识单一,相关金融类专业知识匮乏

由于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师队伍基本上都由数学专业的教师构成,数学专业的教师常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但经济、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相对匮乏。因此,教师将数学与经济学有机融合的实施过程中就缺乏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所以作为一名经济类院校的数学教师必须通过加强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来补充自身的不足,甚至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对金融类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进修和学习。

2.教师缺乏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目前,由于高校的评估、教师的考核和职称评聘主要看重科研水平,所以许多教师认为科研成果是自己的,而教学改革是其他人的事情,他们将大量的时间花在自己的论文、课题上,忽视了教学改革方面的事情,一直用陈旧的教学方式完成任务。因此,学校应加大对教师教学成果方面的奖励,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责任心。

3.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单一,主要以学期末的考试成绩为主,这种评价体系不够全面,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另外,这种评价的时间周期比较长,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及时复习和掌握知识情况,以及不能及时反馈总结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而这一环节上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目前,在经济数学的教学评价上,仍然缺少行之有效的科学评价体系。由此可见,在金融类院校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缜密理性的思维素质,注重与金融、财经、管理等专业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势在必行。

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1.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长期以来,在高校的经济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老师在按部就班地讲,学生在机械地记,讲解的内容大多重理论而轻应用,教师将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数学理论的讲解和证明上了,而数学在金融、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涉及得很少。又由于数学理论本来就晦涩难懂,特别是在经济数学的课堂上,学生们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知识到底有什么用处,这些都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自然不好。我们都知道,经济数学是金融类高等院校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与金融、管理类专业课程交叉、渗透,为学生们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理论知识。由此,在金融类高等院校的经济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数学的教学紧密地与金融专业课程结合在一起,用生动的、便于学生理解的语言讲解数学理论,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等,引入具体的经济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实现数学为经济服务,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这样,不但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同时,也让学生们充分地感受到了数学与他们所学的专业课程密切相关,是他们日后所要从事的专业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有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自然就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的效果也就会得到改善。

2.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数学建模知识

市场经济体制下,在解决金融实际问题中,经济数学模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知识的培训,可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建立经济模型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由此,可以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开设数学实验课程,引入数学建模知识,让学生们在数学建模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地将数学知识与金融、管理等专业知识有效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应对和处理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经济数学的教材进行改革

目前,经济类高等院校所使用的经济数学教材,大多理论性、科学性较强,但实用性相对薄弱。主要还是以数学理论、定理证明等的讲解为主,而在金融、经济、管理方面的实践应用涉及得较少。虽然有一部分教材,已经引入了部分经济方面的案例,但解决经济活动实际问题的案例过于简单、片面、陈旧,缺乏深度、广度与时代感,难与当前的经济形势相联系,难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金融类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满足目前经济社会大形势下,经济类院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所以,针对金融、管理类专业的特点,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重点放在应用性和时效性上,重新编制经济数学教材。从而来改变目前经济数学教材重理论而轻应用的状况,大幅度地增加与当前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具有时效性的经济案例,案例的深度、广度和分量上尽量符合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使数学知识、理论真正地成为学生掌握金融类专业知识的强有力的武器,切实地发挥数学在经济领域的工具性作用。

4.加强教师知识的扩展与更新

作为经济类院校的数学教师,在讲解经济数学的课程中,要将经济学知识渗透到数学中来,使学生明确数学服务于经济的作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掌握数学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还要掌握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目前掌握了数学与经济学知识的“双师型”人才队伍正在逐步扩大。所以,数学专业与经济学专业的教师还应该加强彼此间的学术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高校间的交流及学术会议的交流都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使教师了解最新的科学研究方向。此外,高校为有能力的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也是促进教师知识多元化的有效途径。

5.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单一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发展目标的需要。一个好的评价体系不仅要能够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能够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可以通过学生完成课业的质量来认定,同时结合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则可以采取多种考核方式,这也是考核中的难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教师布置开放性作业,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2)学期末考试可以布置小论文或调查报告,这部分考核需要有教师进行指导,主要考核学生用数学知识来分析经济现象,难点是数学模型的建立,还要为学生提供数学实验室对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考核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 经济数学教学 教学模式 改进途径

经济数学是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课和工具课,经济数学核心内容是微积分,是分析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有力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都是非常有用的。改进已有的教学模式,引进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更加合理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好经济数学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其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是经济数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一直思考的问题。

传统的经济数学教学偏重自身的理论体系,过于强调基本理论的介绍。这样一种固化的教学模式,常常会使学生觉得这门课程内容晦涩枯燥、抽象难懂,从而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改进经济数学教学的几条途径。

1?郾加强学科背景知识的介绍

经济数学概念较为抽象,如果采取纯粹的定义、定理加推导的方式,学生容易失去兴趣,也很难深刻理解相关概念。现在许多教师上课时,过于注重数学知识的完整性,对这门课程的相关背景却无暇顾及。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有必要追溯本学科的相关历史。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了解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拓广他们的知识面。

例如,极限是这门课的第一个抽象概念,也是贯穿经济数学课程的主线。在讲授极限概念时,可对其理论的发展过程作如下介绍。极限的朴素思想和应用可追溯到古代,早在两千多年前,庄子的《天下篇》中就有一句著名的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是我国古代极限思想的萌芽。三国时代刘徽创立的割圆术,就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面积”的极限是圆面积这一思想来近似计算圆周率π的,并指出:“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随着微积分学的产生,极限概念被明确提出,但理论基础却含糊不清,直至19世纪,由A.L.柯西、K.魏尔斯特拉斯等人的研究,以及实数理论的建立,极限理论才建立在严密的理论基础之上。

这些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帮助充实教学内容,对这些数学家的历史贡献和生活趣事的讲解会使学生对这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数学家既好奇又崇拜,他们渴望了解这些数学家的具体工作,自然会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寻找答案。

2?郾注重知识点的几何意义阐述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另外,由于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很多问题能迎刃而解,且解法简捷。

例如:求定积分计算?蘩dx(a>0)。

解:设x=asint,则dx=acosdt,且x=0时t=0;x=a时t=

故?蘩dx=a?蘩costdt=?蘩(1+cos2t)dt=t+sin2t=,其几何意义为以(0,0)为圆心,以a为半径的四分之一圆的面积。

从实际教学效果看,采取这样一种图形的处理方式,有助于学生从直观上加深对定积分几何意义的理解。

3?郾借助Mathematica软件进行运算

传统教学模式偏重于经济数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强调基本理论的介绍,对经济数学的方法和应用重视不够。在计算机广泛应用的今天,现代教育迫切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数学与计算机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数学实验就是其中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把利用数学软件将数学知识与计算机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下面我们就以线性规划问题为例说明Mathematica软件的作用。

在Mathematica系统中,用ConstrainedMax和ConstrainedMin函数求解线性规划问题,其调用格式如下:

ConstrainedMax[f,{inequalities},{x,y,…}]表示对非负变量x,y,…,在约束不等式组{inequalities}下,求目标函数[f的最大值。

ConstrainedMin[f,{inequalities},{x,y,…}]表示对非负变量x,y,…,在约束不等式组{inequalities}下,求目标函数[f的最小值。

例如:求解线性规划问题:max z=4000x+3600x s.t.3x+2x≤122x+x≤9x+3x≤8x≥0,x≥0

解:In[1]:=Clear[x,y]

In[2]:=ConstrainedMax[4000x+3600y,{3x+2y≤12,2x+y≤9,x+3y≤8},{x,y}]

Out[2]=17600,x,y?摇

由Out[2]知,该问题的最优解为,,最优值为17600。

4?郾培养学生应用经济数学的意识

现在的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能力和实践意识的培养,强调素质教育,事实上经济数学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工具课在各种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向学生介绍经济数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情况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比如成本分析、物流运输、信贷投资、财政预算等无不以经济数学为其理论基础,而许多同学对这方面内容非常感兴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针对相关知识点介绍一些经济数学在这些方面的应用情况,为他们做一些指引工作。这些内容看似占用教学时间,却有利于学生了解经济数学的应用价值,深化对经济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应用意识,为他们将来学习专业课程和从事实际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敏玲.对高职院校经济数学教学现状的思考及建议[J].职教与成教,2006,4.

[2]葛琳.高职院校《经济数学》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探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1.

篇5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数学的教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活能力收效甚微,而在素质教育理念之下,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应试教育对于学生思维和能力提升的影响,从而不断改革和创新,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但是,由于当前应试教育的理念还未彻底褪去,加之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老套的现状。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困境分析

1.教师的教学理念传统落后

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传统而落后。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受到教学理念以及教师综合素质的影响,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的灌输式,仅仅是给学生灌输一些知识化的东西,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性不足,对学生的感知能力低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数学教学缺乏生活实践性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生活化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当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数学课堂和生活的联系不够,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后,难以将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生活化能力的提升。

3.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是指导教师教学的主要思想。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改革仅仅是流于形式。这一方面源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部分教师的思想和水平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学改革存在着力不从心的现状;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各种考试制度的影响,很多教师为了提升学校的声誉以及自身的知名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重视学生考试能力和考试成绩的提升;此外,由于学校管理水平以及教师责任感的因素影响,很多教师的教学改革仅仅是应付检查,但实际的教学却依然是传统的应试型。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不顺利,不彻底,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三、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举措

以上,笔者分析了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停滞不前。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进行怎样的改革和创新,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有序推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方法:

1.创新教学理念,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面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落后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为氛围,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明确教师自身的主导地位,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有序推进。

2.强化学生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而言,教师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生活化能力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应当避免出现灌输知识的模式出现,而应当通过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欲望,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对数学的教学,还应当不断提升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广度和胜负,让学生对同样的数学问题,有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灵活性,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3.形成有效的奖励评价机制

篇6

1.加强数学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强调知识的关联性、系统性,加强同一门课程不同知识点、不同课程的相关性和交融性教学,比如增加极限、导数、积分和级数等关系的介绍;反复强调数学分析在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等课程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知识点;每章结束及时给学生做一个小结,帮助学生做到融会贯通。

2.加强数学知识来源、动机的介绍。每讲一个重要知识点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讲几个为什么,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到闭卷思索,充分享受数学之美。

3.增加数学思想史,数学人物传记等相关内容。例如,在讲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的时候,可以把二人的历史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对重要数学名词、数学家等用中英文同时标注,方便同学们查阅其它参考文献。

4.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增加实践性教学。结合简单有趣的数学模型,在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现实之间架起桥梁,增强数学知识的目的性,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将数学建模思想与具体的教学内容融会贯通,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在进行“定积分的定义”的教学中,通过对涉及到几何知识“平面图形的面积”,物理知识“变力沿直线做功”等具体实例作分析并进行数学抽象,将其归纳为数学模型,进而导出定积分概念。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1.贯彻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用来解决数学问题,体现数学思想的手段和工具。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把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传递给学生。《数学分析》的知识就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积累起来的,它充满了丰富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例如,《数学分析》中的极限理论即含有辩证的思想方法,概念中的任意性和确定性,深刻地反映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2.采用“问题式”教学。数学问题的提出与如何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不断提出问题,同时也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教与学的主动性,提倡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撰写小论文。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3.将传统的板书教学与多媒体课件教学相结合。自古以来,“数”与“形”就密不可分,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在讲授一些抽象内容时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数学软件如mathematic,matlab,maple等融入其中,使所讲知识更直观、更形象。

(三)、注重过程管理,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

期末评价方面主要仍是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计算求出总评成绩。期末成绩为期末考试卷面分,比较容易评定。而平时成绩是一个模糊化的概念,为了合理给出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保证每个学生的分数公平公正、合情合理,我们不断充实与丰富平时考核的内容与形式。一般以抽查考勤、作业情况、平时测验三个方面来综合评定平时成绩。抽查考勤主要考察学生的到课情况、迟到、早退情况;作业情况主要考察学生作业上交情况,以及完成质量情况;平时测验主要有课上随机测验和期中测验两种形式,此外,可以加入小论文写作这种形式,内容包括对微积分内容的认识,对微积分科学、方法智慧的探讨,数学建模论文等。另外,当代的大学生电游、漫画、网购等已成为其成长伴侣,可以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网上测评。

(四)、总结

篇7

关键词:问题情景;意义;创设;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问题情景”的概念

首先对“问题”界说一下:这里的“问题”不同于“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前者包括后者;除此之外,还包括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甚至自然界的规律)以及学生头脑中出现的各种疑问等等,“问题情景”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1、它是这样一种“气氛”――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诸如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发现规律的兴奋以及对教师的热受,等等.不难想象,一成不变的授课模式、干巴巴的讲解、严谨却枯燥无味的教材、太难或太简单而又毫无趣味性的习题是不可能产生什么“问题情景”的;那种令人透不过气来的题海就更不必说了,题海战术之所以摧残人就在于它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权利,压抑着人的情感。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情感”呢?现在有学者认为,我们应该把学校教育目标由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模式转变为“情感――能力――知识”模式,即把“情感”作为首要的教育目标.这看似偏激,但确是有感而发:当一名学生从学校毕业后,他所获得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第一,正确的人生观;第二,终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第三,自学的能力.前两条的培养都要涉及到情感问题;培养情感要靠各种“情景”的设置.这也正是近年来人们关注“情景教学”的原因.

2、它是数学概念赖以产生的现实背景.这个“背景”可以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总之是产生某一数学概念的源头.陈重穆先生在《淡化形式,注重实质》一文中提出,不要把概念放在最前面,这不符合认识规律;要把问题背景放在前面,即在呈现概念之前,首先应呈现与之相关的足够的材料,使数学概念以及数学思想方法从其中自然地产生出来,而不是教师和课本强加给学生的.笔者赞同这一观点并有以下看法:这样做到一种思想的熏陶.近年来,我们总是批评中国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太差,并把这归因于“数学理论应用得太少”,于是从1993年起在高考试题中增加应用题,以便起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但结果并不如意,在历年的高考中应用题的得分率就没高过.原因何在?我认为其根本原因并不仅仅在于理论应用得少,而在于我们讲授理论时违背了上述的原则,即砍掉了其源头(现实背景)和形成过程,直接将高度浓缩的概念、定理、方法等呈现给学生.这样一来,虽然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却模糊了理论产生的来龙去脉,使所授的数学思想即使练了很多应用题,恐也是舍本逐末.只要我们翻一翻教材便可有此体会.旧教材不必说,在新教材(试验本)中,虽实际问题有所增加,但主要放在例题和习题上,而在引入概念时却例行公事地举几个例子就进入正题,显得很突然.比如三角函数,实质上是用来描述自然界的周期现象的,如简谐振动、电磁波、交流电等,但教材并未安排多少背景材料,而是在推广角的范围之后直接给出了四个三角函数的定义,然后推出一系列性质和公式;理论讲完了再去练习应用.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岂能不脱离实际?学生怎么会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教材如此,教师的做法更是可想而知.笔者认为,我们创设问题情景,都应从上述两方面予以考虑.

二、创设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景的方法

数学概念有些是源于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有些是由数学自身的发展而产生,更有许多数学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但又依赖已有的数学概念而产生。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根据数学概念产生的方式及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可用下列几种方法来创设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景。

(一)利用学生熟悉的已有相似概念,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景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研究已学过的概念属性,然后创设类比发现的问}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这样新的概念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这类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景创设一定要抓住新旧概念的相似点,为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通过与已知的概念类比(类比的形式可有多样,如平面与空间的类比、有限与无限的类比,以及方法类比、结构类比、形式类比等等),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新的数学概念。当然,也要注意通过类比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修正错误的类比设想,直至得出正确结论。

(二)利用已有相关概念的比较,创设归纳发现的问题情景

有些数学概念是旧有概念的扩充,若能在教学过程中,揭示概念的扩充规律,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入新概念。这类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景创设,其关键是揭示出相关概念的扩充发展的背景及其规律,从而引出新的数学概念。

(三)利用相关数学概念,创设引发猜想的问题情景

许多数学概念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点设计成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建立起新旧概念间的联系,从而引发猜想并验证,可以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新的概念。用猜想和验证来创设问题情境,可引起学生认识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猜想与验证中得到促进和发展。这类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景创设一定要抓住新、旧数学概念间的本质属性,为新概念的产生创设适当的固着点,使其孕育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郑毓信. 数学教育哲学[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革 分组教学 经济数学

一、引言

在经济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教师还是以讲授型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教师操作起来会比较省时省力,但是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很难形成更深层次的能力行为,容易造成思维定式,不利于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学生来说,课堂上有一堆枯燥知识点需要吸收,课后还有铺天盖地的习题,这种课堂状况直接造成不良后果是学生的厌学心态,据调查有7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倦数学,进入大学后,这种厌学意识还会继续影响着学生,最终会有相当多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成绩不理想或者不及格。这种不尽人意的现状追根究底是我们的教学模式不够全面,无法迎合学生的需求,因此要改变经济数学教学现状,应从转变我们的教学模式做起。

二、分组教学的意义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自主讨论学习的,强调合作性原则。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理性思考,提升他们的境界,拓宽他们的胸怀;这样也可以发现和挖掘学生各自知识层面的优势与长处。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本位的观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在这一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分析、总结、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三、分组依据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按照时间长短采取临时分组和永久分组;按照分组过程可分为随机分组和有针对性分组。但是不管采取哪种分组方式组建小组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分组人数,组与组之间尽量均衡,考虑教室实际布置情况,还要适当考虑组员意愿。小组人数:每小组可由六人组成,首先,它已达到一定的量,因为小组的规模大些组内可能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信息的量也就相对大些。但人数并非越多越好,人数过多,就会使有些学生丧失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因而这种量应当是有限度的。这一数量可以同时满足上面两个条件。六个同学也便于组织,可分为两排三列或者两列三排,这样都能保证同学之间方便沟通;各组之间的均衡:在人数固定的情况下各个小组的知识力量应保持均等,这是指在学习成绩、能力水平和课外活动能力等方面。这样均衡配置的好处首先在于每个小组都能讨论起来;其次是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和深入交往;再次是有利于各小组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赛,相互帮助。另外,需要注意分组的男女生均衡,同一学习小组中男女生的人数应该相对均衡分布。教室布置:小组教学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必然需要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学生座位空间形式的变化就显得尤为必要。座位的方式有秧田型、新月型、方形或圆型、模块型等。秧田型是传统教室的排列形式,因此采用六人一组的三排两列或者两列三排的模式学生之间的沟通比较方便;组员意愿:学生参加哪个小组,可以适当考虑学生自己的意愿,以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组织实施过程

鉴于基础数学这门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常规教室的座位布置情况,笔者采取三排两列和两排三列相结合的小组教学组织模式,即教室的左右两边采取三排两列的小组结构形式,教室中间采取的是两排三列的组织形式,这样教室两边的同学三排一组,前、中、后六人讨论比较方便,教室中间的同学两排,左、中、右也是六人,讨论也比较方便,最末一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适当自由组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先小组讨论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尽量让小组成员都把自己所能总结的表述出来,这样强化已经学习的知识,讨论结束后教师做简单的总结性复习,然后集体预习新课,预习结束后让小组讨论新课中的重点、难点,各小组分别派代表陈述各自的讨论情况,教师对各小组讨论情况做简单点评,然后引导全体同学对新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统一的点拨和详细、深入的讲解,让小组讨论、反思预习情况。处理习题时,基本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各小组同时讨论同一道题解题方案,比较各小组的速度和准确率,提高小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另一种是同种难度,不同题目分别派发给各个小组,小组之间相互学习。教师在组织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讨论,并对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评定。

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改革;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0-0159-02

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当今教育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各个领域,如医学、建筑、环境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而社会对数学人才量的需求越来越多,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笔者结合数学教学现状展开研究,发现教学过程存在以下问题:①教材内容设置不合理;②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③没有掌握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缺乏对数学的领悟能力;④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传统数学教育模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为了培养适当前社会发展的数学人才,对数学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这是现代社会的客观需求,也是当前教育模式改革的客观需求,更是让学生适应高校教学方式的客观需求。

一、数学教学困境

1.没有正确理解数学教学改革的本质要求和意义。改革与改变有很大区别,改革是对某个体系或系统进行全方面地改善,预示着新时代开始,旧时代结束。它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比改变更深刻。例如,对学生的学习环境进行调整属于改变,对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属于改良,也不是改革。因此,在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抓住主次,做到胸有成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将数学教学改革与改变相混淆,应通过改革给数学教育带来突破性进展。

2.在改革过程中急功近利,不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欲速则不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不能一蹴而就,不会在短期内看到效果。事物的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数学教学改革同样如此。教育周期比较长,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改革,而且数学教学的改革效果在若干年之后才能显露。

3.没有依据数学的特性进行改革。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将空间和时间相结合的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紧密性的特点。如今,数学已经形成一个相当庞大的科学体系,拥有众多的分支学科,如微积分、多元统计、高等数学等。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实际应用方面,数学的理论知识已经服务于世界的各行各业,具有广泛性、多样性等特点。但是,在数学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并没有针对数学的自身特性进行改革,只是增加或减少教材内容而已,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改革,达不到教改的目的。

二、改进措施

数学教学改革存在许多困难,在改革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没有深入理解改革内涵和当前的数学教育情况,导致教学改革发展缓慢。为了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学改革,笔者结合当前的困境提出以下建议:

1.针对数学学科的特性,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教材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基础,数学教材内容的设置要体现实用性,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实际化,强化学生利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专业基本素质。例如,许多高校增加了数学建模的内容,鼓励学生经常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这就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增加数学的学习魅力,突出数学教学的实用性。因此,在数学教学的改革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的自身特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还要兼顾数学本身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2.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数学教学改革是一项艰苦而又漫长的过程,彻底改变数学教学现状还需相当长的时间,不能急功近利。在改革过程中,要尽快制定适合当前社会需要的改革方案,并且不随意改动,否则往往会出现效率不高、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因此,实施改革方案时,要保证方案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且实施过程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时刻总结改革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改革方案。

3.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规律。在改革过程中,要遵循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构建数学理论体系的过程,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地将理论知识“复制”给学生,而要鼓励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挖掘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参与思考,并且营造互相讨论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知识的规律,有效地将“教”与“学”结合起来,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能学习”而是“会学习”,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强化学生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计算机的广泛使用让社会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在今后的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一门研究数据内在规律的学科,具有严谨性和规律性的特点。我国已经迈进大数据时代,如果利用手工算数或计算器来处理数据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因而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是学习数学必要不可少的内容。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的数学理论知识能满足岗位需求,但利用数学工具的能力比较差。因此,在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利用数据代入抽象的数学公式进行计算,不仅让学生对数学公式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还能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这适合社会发展需求。

数学教学改革是一项漫长而伟大的事业,要不断积累经验、借鉴国外先进事例,在探索中求进步,不断完善改革方案。避免急功近利,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重大的损失。作为高校数学教师,要刻苦钻研,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同时根据实际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和理论型的数学人才,使数学教育事业登上新台阶。

篇10

一、教学改革中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互相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进行相互学习的重要途径。鉴于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合作学习具体运行的程序上,忽略了其本来的意义。据调查在部分实施合作学习的形式中发现,有的是优生在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有的小组的学生把此时作为逃避课程的最好时机。就学生而言,实际上没有思维火花的撞击,小组中基本停留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层次上,缺乏真正的互动、讨论与合作,且往往只由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发言。

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实效,教师必须加强指导,让学生学会交流。其一,小组的学习安排要合理分工明确;其二,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价值;其三,讨论学习的时间要适度;其四,交流的方式要灵活;其五,学习结果要反馈。当然,教师对于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内容选择以及各种条件给予保障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则是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达到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思维方式的不断改进、合作、交流与表达的完善以及在合作过程中人格的发展等是教师更加应该关注之所在。这样才能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二、艺术设计专业自主学习法

艺术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才是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的根本。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被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取纳,并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其改革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加强,也使得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一系列转变,然而,部分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误解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教学理念的内涵,从而相对弱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也不等于教师的置之不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对于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内容,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以全面体验学习过程;对于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内容,教师应该予以适当的辅助,主要依靠学生自己达到目标。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应是在教师指导下,遵循不背离学习目标的要求,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拥有适当的自主选择权;在不误解或曲解文本思想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拥有对文本的自我解读权;在不脱离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让学生拥有学习方法的选择权。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切实得到体现,自主学习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新课程倡导的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为教学信息获取的便捷和高效的传递提供了可能,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不少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仍存在不少误区。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传统教学媒体,同时应积极引进现代教学媒体,使二者恰当结合,相辅相成。这样既能准确、迅速地传输教学信息,又能及时反馈调节,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四.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要更加注重实践过程的教学,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将在外实习的课题项目带到学校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从而在实践中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在设计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课堂上老师在完成教学的过程后,要让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完成课堂学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建立课堂教学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