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建设路径范文

时间:2023-08-18 17:4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化建设路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信息化建设路径

篇1

关键词: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

化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为自身的特殊性,发展一直都很平稳,没有实质性突破,也不被外界所关注。在当前时代,积极采用新技术,就意味着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因此化工企业也不能继续闭门造车,要用积极的态度去迎接信息化技术,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提升自身竞争力,获得更久远的发展。

1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开放度越来越高,全球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有化工企业超然世外的地位已然消失,国外大量的化工企业都看中了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纷至沓来。这样无疑对我国自有化工企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化工企业在这种局面下,若想有效地应对挑战获得机遇,就必须一改以往的发展模式,积极地进行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全面完成信息化建设,无疑就是化工企业获得更高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全面的信息化建设,化工企业整体的结构会更加完善,功能会更加明确,企业整体的运转可以更加流畅,企业可以获得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全面提升。除此之外,由于信息的发达,化工企业还可以更迅速地了解国内外有关化工企业的新技术、新发展理念,可以确保自身的发展始终与时展速度保持一致。可以说信息化建设,就是帮助化工企业完成全面升级的过程。

2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2.1信息化理念认知不足

在我国,化工企业的发展历程是极其漫长的,作为我国经济建设早期的支柱行业,在现阶段已然进入了发展的中后期阶段。也正是因为漫长发展的原因,化工企业自上到下全部员工,都形成了一定的定式思维,接受新兴技术、理念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员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不适应,还是习惯以传统的生产运营方式,使信息化建设在企业中还只停留在最初的阶段,用以辅助工作,对5G技术等一众高超技术的利用率极低,这与国外先进化工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观摩国外先进企业不难发现,大多数化工企业依托于信息化技术,已然实现了全自动生产,大幅度提升了工作效率,而这是我国大多数化工企业都未做到的,企业并没有将信息化建设当作长远发展的一部分。

2.2信息化建设力度不足

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句空口号,企业若想完成全面信息化建设,就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然而正是因为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不足,所以在建设方面,并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也是导致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速度缓慢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资金的短缺会导致各类先进信息化设备引进速度缓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速度做不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是需要大量的信息化人才作为基础,而在这方面资金投入不足,企业很难吸引人才的加入,同时也无法对已有人才进行有效的培训。除此之外,很多信息化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都是需要耗费经费去维护升级,如果企业不能平衡投入经费与维修经费,就会导致很多信息化设施在使用过程中损坏而无法维修的情况出现,从而不能持续地提供服务。

2.3信息安全问题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其标志性的一点就是信息的共享性。对于化工企业而言,共享性无疑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如信息获取与传递的速度大幅提高,成本就得到了有效的降低。而这背后也具有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信息安全问题。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因为对安全防护的不重视,极有可能导致公司的信息出现泄露,从而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因为化工企业缓慢的信息化建设速度,信息安全防护方面的建设目前仍处于空白阶段,自身的信息安全并没有得到充足的保障。

3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可行路径

3.1树立正确的信息化发展意识

对于一家企业而言,获得发展、提高竞争力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有接受新兴事物的能力,对化工企业而言也同样如此。在化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信息化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要明确其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具备正确的发展意识后,各项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展开[1]。在化工企业的日常工作中,一定要加强有关信息化技术的宣传,让企业上下都明确5G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一众高超技术对企业的作用,要让每个人都对信息化建设有一个充足的认知,将信息化建设、创新建设等正确的发展意识有效地刻入企业文化,让企业全体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正确的发展意识的熏陶,积极配合企业完成信息化建设。

3.2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企业在完成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投入力度,要将信息化作为一个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事业来进行[2]。针对信息化建设,企业可以制定一个单独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定期注入资金,使信息化建设可以获得充足的支持,使现有设备可以获得及时的更新,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专款专用,必要时可以成立相应的资金督查小组,确保每一份资金都如实用于信息化建设。在每年年中与年末的公司总结上,要将信息化建设后公司获得的变化与以往进行有效的对比,让企业上下都明确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改变,从而不断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速度。

3.3重视信息安全防护

信息安全是企业在完成信息化建设时,必须要重视的一个环节。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要不断对信息防火墙等一类的防护软件进行更新。要通过安全防护性能出众的安全防护设备及软件来提升对外界侵入的防护。同时还应该建立对内部的安全建设。具体可以采用分级的措施进行,不同级别的员工所拥有的权限是不同的,一些关于企业核心利益的信息,只有企业的最高权限人才可以浏览查阅,通过这样的形式,来确保企业核心信息的安全。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内外兼顾的形式,来确保企业的信息安全。

3.4完善企业信息化运作模式

现阶段,大环境中信息化技术、信息化设备的种类繁多,这些不同的设备不同的技术,会延伸出完全不同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因此在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进行深层次的选择,需要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与自身发展最合适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信息化建设,对于化工企业而言是一个帮助企业获得更为久远发展的一项计划。因此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一定要立足于当下,放眼于未来。在建设过程中,对于已完成建设的部分,要进行不断的升级完善,确保这些部分可以始终有效地发挥作用,对未完成建设的部分,要进行全面的分析,选择最适宜的技术予以引进[3]。而针对一些未引进的技术设备,也应该进行全面的分析审查,厘清它的优点与弱点,对企业发展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从而决定是否引进。要确保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发展并顺利运行的,以此来保障企业在提升效益的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3.5扩充信息化人才队伍

人才是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先决条件,也是使信息化建设发挥功用的基础条件,只有确保自身信息化人才储备充足,化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才能获得更有利的保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要始终坚持对自身人才的培训以及对高技术人才的引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不断提升信息化人才储备的深度。针对企业已有员工,可以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来提高已有人才的信息化水平,具体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即针对性培训、短期培训、长期培训[4]。针对性培训就是指,当出现一种新兴的信息化技术或者设备时,在确认对自身企业有帮助的情况下,要帮助人才在短时间内掌握该技术的正确使用方法,迅速地让该技术在企业中发挥功用,创造效益。短期培训是指进行一些树立企业信息化建设脉络的培训,要让相关人才明确企业已有的信息化技术以及设备,并熟练地运用它们,来确保建设的有效性,确保这些技术设备可以有效地发挥功用。而长期培训就是指对信息人才的思想培训,要通过不断地培训,让信息化人才明确信息化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如安全意识培训,要从根本上让其明确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使其可以主动地进行相关方面的学习,巩固企业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通过意识的不断升级,带动技术的有效实施。而在引进高质量信息人才时,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企业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的企业文化,提高自身对人才的吸引力,使人才愿意主动地加入企业。另一方面,企业要通过丰厚的薪资待遇来引进人才,通过丰厚的薪资、良好的企业文化,来提高信息化人才的留存率。

4结语

信息时代对于化工企业而言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化工企业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完成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因此企业一定要明确信息化建设才是自身更长远发展的保障,明确只有加速信息化速度,企业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始终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蓝庆新.论新型工业化下的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J].南方经济,2003(3):52-54.

[2]蓝庆新.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J].社会科学辑刊,2003(4):57-61.

[3]张永强.集团型煤化工企业数字化生产管控平台建设探索[J].新型工业化,2019,9(12):113-117.

篇2

关键词:企业文化;社会学;建设路径;企业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作为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的企业文化,也间接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当今时代,文化传播交流频繁,人们思想活跃,积极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和谐社会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不仅关系到提升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效益,更关系到提升全社会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本文将试探讨新时代下,企业文化的建设路径。

一、何谓企业文化以及企业文化的特性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作为特定的社会组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企业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具有本企业特点的价值观念、制度形式、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的总和。

企业文化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时代性

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必然会受到当时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制约。而就同一企业而言,在发展过程中,其企业文化也将不断发生变化,进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深圳特区的一些企业,他们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其企业文化必然具有改革初期、市场经济探索时的特点。

(二)独特性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组织形象的反映,是一个企业一贯表现的集中体现。一个企业无论是从经营规模上,还是企业价值观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反映在企业文化上,就是与众不同的个性。新时代下,企业的组成类型繁多,如国外独资企业、港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正是有了企业在性质、经营方式、规模大小等方面的不同,才使得各企业的文化独具特色,异彩纷呈。

(三)区别性

由于企业间的发展情况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它们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理念、目标也有着显著的区别。例如,某企业产品主要针对大众化消费,那么,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则定位在公益性文化建设上,因为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信誉等。而对于生产专业性较强产品的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则侧重于员工的素质上。这将有利于提高产品的专业性、权威性。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困境

(一)企业文化建设缺乏长远考虑

在当今时代,一些企业过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无视长期企业战略发展,更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以致企业中缺乏能够统领全局又稳定持久的经营理念。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生存问题仍是首要问题,在企业前途未卜,命运发展不明确的情况下,企业家更多考虑如何完成订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还不能从长远考虑企业的经营发展。

第二,一些企业没有意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性,企业家更关注效益、利润,忽视员工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当作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事情来抓。

第三,随着企业用工资本的不断提高,各种费用不断上涨,一些企业赢利空间缩小,负担加重,虽然已经意识到建设企业文化的必要性,但苦于资金有限,经费短缺,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只能是有心无力。

(二)建设理念与实际情况有偏差

虽然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足够重视,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但由于对文化理念能否在实践中应用研究不够,因此,在实际中,常常出现偏差,直接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

第一,企业员工大多来自农村,素质普遍不高,对企业文化并不关注,更无参与热情,使得企业文化理念难以贯彻到底。

第二,企业员工以年轻人居多,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而大多数企业能提供的文化往往陈旧、单一,不能与时俱进,这不能满足员工不断增加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部分企业员工骑驴找马,不能完全融入企业。一些企业虽然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并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但并不能得到员工的认可,严重挫伤管理者搞企业文化的热情。

第四,企业文化活动形式流于俗套,员工们没有参与热情,对企业组织的一些文化活动不感兴趣。

(三)对企业文化内涵的认知有误区

第一,企业内部的领导者常将企业文化建设误认为是搞思想政治工作,认为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党委的事。在实际工作中参加政治学习,多听听报告,就是参与了企业文化建设。

第二,有的企业的文化建设则流于形式,虽然粘贴了不少口号、标语,但并不一定真能反映企业的价值取向、管理风格,员工不理解,不接受,因此不能真正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三,一些企业管理者认为建设企业文化就是搞活动、带领员工娱乐,进行不进行都可以,这就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层进入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加之一些企业缺少凝聚力与目标指引,最终造成企业文化成了一盘散沙,员工与管理者各执己见,缺少统一性。

(四)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在共享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区

一些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备了完善的发展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些经验对于刚刚从事企业文化建设的公司来说,有很大的借鉴作用。这就导致新企业在借鉴老企业的企业文化时,不能充分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成功的企业文化挪到刚起步的企业中,导致企业现状与企业文化建设高度不符现象,不利于新建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文化建设途径

(一)企业自主建设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观念、制度以及物质三个层面的建设一直都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企业在建设自身文化时充分发挥自主能力,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及发展方向,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逐一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阻碍,这时,企业必须要坚定信念,大胆突破,坚决摈弃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制定和树立能够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实力的健康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企业内部建设和外部环境影响两方面,在规章制度中引入文化理念,规范内部管理体系。力争总结提炼出本企业的优良传统和经营风格,确立的既符合时代特征又可以传承的企业文化精髓。

(二)企业家为主导

企业家是企业的最高领导者,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更是居于中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与企业家的思想理念、经营方式等基本等同。所以,发挥企业家在建设企业文化方面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要使企业家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就必须通过教育、经验学习等形式,让企业家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从而使他们积极学习成功的企业文化建设经验,站在促进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顺应时代,与时俱进,推进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只有这样,企业文化建设才能更快更好地登上新台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不断提高。

(三)员工积极参与

一个企业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就是企业员工。成功的企业文化,少不了员工的热情参与,而只有适合员工发展和需求的企业文化,才能得到员工的认可,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家的主导作用与员工的参与应当紧密结合起来。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发动员工广泛参与,必须要倾听群众的心声,尊重群众的建议,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提高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广大员工在参与的过程中,认同企业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愿意为此目标不断努力。企业还要积极为员工搭建发展平台,挖掘员工各个方面的才能,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使员工价值与企业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企业文化以其特殊的功用,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打造出高品质的产品,更展示了企业的精神风貌,并将带领企业,走向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王京生,主编.文化立市论[M].海天出版社,2005

[2]张平.企业文化建设中政府的定位和作用[J].经济论坛,2002(07).

[3]白以娟,主编.社会学基础[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8.

篇3

电力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管理革新、业务流程优化、系统规划、方案设计、系统选型、实施、运行维护等多方面。在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浪潮中,传统电力企业必需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管理效率,以不断谋求发展。

从EAM到ERP

作为资产密集型企业,江苏利电能源集团从2002年开始采用点检定修制进行电力设备维护。为了适应这一新模式,利电能源集团决定引进企业资产管理系统(EAM)。

利电能源集团信息化主任林波表示:“在采用EAM系统前,我们曾使用自行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但由于缺乏企业管理的全局观,系统显得比较孤立,无法满足点检定修模式的需要。2002年前后,发电厂信息化建设比较热门的举措就是引入企业资产管理系统(EAM),我们也希望通过使用EAM系统解决我们这种资产密集型行业的维护维修、配件管理、库存管理等核心问题。”

IFS软件系统架构的可扩展性以及丰富的行业经验最终吸引了利电能源集团。“发电厂管理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IFS一方面有成熟的行业服务经验,另一方面其软件采用的模块化架构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能够满足未来功能扩展的需求。”

“其实,当时发电厂信息化建设路径也一直存在争论,是选用EAM还是ERP?EAM显然更为实用,而ERP当时被认为不太适合中国企业发展需要。我们认为EAM可以作为信息化建设的起点,成功之后可以找准时机再引入ERP,因此我们选择了IFS可扩展的EAM系统。事实证明我们当时的做法是很明智的。”谈及十多年前的决定,林波不无感慨。

“因为IFS的EAM系统不仅解决了当时我们在维护、维修方面的问题,而在管理水平需求不断增长时,也能满足我们在原有系统基础上继续引入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销售管理等模块的需求,最终形成ERP系统,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扩展。”林波表示。

目前,利电能源集团已形成了利电企业资源管理及厂级监控信息系统两大应用平台,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发电厂的目标。

信息化推动集团变革和发展

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一直是利电能源集团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在不同发展阶段,信息化系统都为其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2004年,随着新一轮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利电能源集团开工建设了4台630MW燃煤发电机组。尽管发电规模急剧扩大,但管理和运营人员却并没有增加很多,因而对原有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

“这是我们在2005年决定在原EAM基础上扩建ERP系统的原因,希望借助管理信息系统增强管控能力,提高管理效率。”林波表示。

2009年,电力行业竞争加剧,发电厂进入微利甚至亏损的状况。为进一步加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化解市场风险,利电能源集团在能源产业链上向上下游拓展,以发电板块为基础,于2010年组建了航运、码头、煤炭销售等专业公司,成为集煤炭加工、物流、航运、发电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能源集团。

“集团化的转型是水到渠成。煤炭占发电行业70%的运营成本,煤炭价格直接影响了发电厂的效益。采用集团化运营,不同分公司之间能形成有效联动,各版块业务紧密协作,使资源得到极大整合,降低整体经营风险,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林波表示,这也意味着集团需要为下属子公司的业务提供有力支持,更需要信息化平台强有力的支持。

为强化集团化管控,将各子公司纳入信息化体系,利电能源集团在2014年将原ERP系统升级至IFSApp8。林波强调:“随着系统产品迭代,原有系统的支持力度逐渐变弱,老版本已无法适用于新的IT应用环境。当我们将子公司管理纳入集团ERP系统时,需要大量优化和客户化以实现集团化管控,而App8本身已经包含一些我们所必须的新功能,无需再次进行定制化。”

目前利电能源集团拥有围绕发电产业链的12个子公司,员工总数约1400人,IFS应用系统已覆盖所有部门和子公司。

优化创新 深化管理

林波认为,利电能源集团始终坚持管理信息系统服务于企业管理思路转型,通过持续改进和创新深化管理是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的关键所在。

“1997年左右,我们自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时,几乎没有业务流、流程化的意识,有什么需求就开发什么模块,开发内容彼此孤立也缺乏企业管理的全局观。后来我们才意识到,原来工单就能把维护维修的各个资源和流程结合在一起。当时,我们只是把手工工作变成电子化而已,没有从根源上解决企业管理优化的问题。”林波回忆道。

“后来,我们意识到吸收软件系统中先进的管理经验才是重点。信息化项目不仅仅是软件项目,更重要的是对管理理念和管理文化进行革新。”林波认为信息系统应用推进中最难的是改变原有思路和习惯,包括改变原有的工作习惯和流程,如从原有配件管理的手工记账纳入系统化管理,取消小仓库,统一库存管理,以及调整传统的发电厂管理架构对人员进行重新分配,加强对员工进行计算机使用培训等。

在系统成功上线后,利电能源集团大力开展培训和持续性改进。数据是信息化系统的基础,面对设备编码不统一的问题,利电能源集团投入大量人力完成了几万条设备编码的规则设定和编辑工作。

此外,利电能源集团还每年投入人力物力,保证新老功能在IFS系统平台上稳定运作。作为最早使用PDA手持设备进行库存管理和巡点检管理的发电厂,利电能源集团还实现了检修文件包的全部数据库化,将检修维护标准纳入信息化系统,不仅方便设备检修项目的策划,检修费用也能一目了然。

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动,林波坦言,云计算、移动应用、可穿戴设备等必将为企业发展带来革命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