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的研究特点范文
时间:2023-08-18 17:4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博弈论的研究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博弈论;慕课;教学应用;必要性;优势
一、博弈论教学
博弈论也称对策论,是研究在特定情境中互动决策问题的一门学科。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过,“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了解”。
博弈论作为一门经济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在各大高校经管类专业中都有开设,而且以专业必修课居多。而且博弈论的方法,在我们日常生活决策中有重要的应用。它教给我们一种理性思维去分析生活当中的事情。其实博弈论的思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已经广泛渗透。比如,小时候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小学语文课本中“田忌赛马”的故事;生活中的讨价还价等,都是博弈思想。只是当时我们还没有接触到这个概念,没有系统完整的去学习。
大学课堂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去更加深化思维,更深入的学习博弈知识,从而更好的在生活中应用博弈方法。但是目前博弈论课堂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依托讲授习题练习,结合案例。学生的参与不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足。所以怎样丰富博弈论课堂,加大信息量,更多的体验博弈论思想在生活中的积极应用,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博弈论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而慕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二、慕课
慕课是二十世纪兴起的一种网络课程模式。以大范围,形式新颖等特点,为大家广泛地应用于现代教学中。目前慕课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2014年在网注册的慕课学员已经达到60多万,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现在已经有很多专业从事制作慕课的团队,也完全能满足各类学员各类课程的要求。
三、慕课与博弈论教学的结合
慕课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为一种方便的自学方式,慕课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作为博弈论课程的补充。弥补传统课程课时不足,信息量有限的弊端。传统课堂一节课50分钟,各大高校博弈论课程安排34-51课时。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去更多地教授博弈论的知识,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去体会博弈论思想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应用。但如果能在传统博弈论课程当中结合慕课,那么部分知识,包括大量的案例,情景O定等都可以通过慕课来完成。
慕课具有范围广的特点。博弈论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在经管类院校中被广泛开设,基本上所有专业都要学习该课程。但是学校资源有限,老师的精力有限,而且各专业课时不一致,深度要求不同。仅凭传统课堂,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慕课作为一种网络课程,范围广,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只要网上报名就可以学习,可以很方便的去弥补传统课堂实体资源有限的缺点。完全可以满足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同时学习的要求,既方便又快捷。
慕课具有开放性。慕课作为一种网络课程,对学员没有限制。任何学员只要在线注册就可以参与,有利于博弈论教学在全校的开展。虽然博弈论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课。但是很多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也有很大的需求想要学习该课程,所以当资源有限,不能全部安排课程的时候。慕课就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可以供任何专业的学生学习。同时去全民推广博弈论课程也有利于经济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慕课形式新颖。能方便的演示实验,模拟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能让学生更真实感受博弈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怎么影响个人的决策,充分的体现理论应用实际的现实意义。比如一个很经典的博弈案例“智猪博弈”,博弈故事描述的是大猪和小猪谁去按食槽开关的决策问题。实际上,这样的博弈思想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可以模拟大小企业共存的问题。传统课程只是结合案例简单的分析了这种应用。如果在传统课堂讲授外能再更多的结合慕课深入案例,那么学习效果是事半功倍的。也可以让学生更多的去切实的融入到生活情境当中,感受博弈对决策的影响。
慕课具有自检性。学习不光要听,更要练习巩固。通过检验考察自己掌握的情况。传统课堂老师能面对面地观察学生,通过表情以及学生的课堂反应了解到学生的接受情况,并及时调整课堂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还有课堂练习测验的方式,也可以很方便的考察学生。慕课作为网络课程也考虑到了这一问题。安排了作业,测验,在线讨论等方式,力求学生能尽可能地掌握所学。而且慕课的网络特点是可以重复播放任意片段,一旦有知识不理解的,学员可以反复听课,直到完全理解。
慕课具有约束性。注册慕课后,学员只有完全学完课程,完成课程安排的学习任务,并在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得相应学分。这样的约束性可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应用到博弈论教学当中,在全校学生都能学习的情况下,还能保证学习质量。确实可以作为传统博弈论课堂的补充。现在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和特定的慕课平台建立合作培养,承认学员在慕课中心拿到的学分,并计如总学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课程的学习,也有利于慕课在现代教学中的进一步推广。
四、结论
慕课的特点可以很好的将其结合运用到博弈论教学当中。去弥补传统的博弈论教学方式单一,课时有限的缺点。但是慕课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教学方式,在发挥自己优势特点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它的弊端。首先,在没有老师的强制约束下,学生是否能自觉地独立完成所有课程。其次,学生虽然能够反复观看视频,反复理解学习内容。但是如果反复学习之后,仍然不能透彻理解时该怎么答疑解惑要怎么办。这都是网络课程所不能给予的,必须通过传统课程去更好地实现。再者,慕课对学生的考核包括测验,讨论等方式,合格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所有学员都采用同样的标准是否合理。这些都是将慕课应用到实际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所以必须要明确,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课程,在帮助学员学习课程,辅助传统堂的时候。更多的只能定位为一种辅的学习方式,绝对不能代替传统课堂。
【参考文献】
[1] 何国平,杨云帆,陈嘉等.“慕课”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展望.中华护理杂志[J].2014(49)1095-1099.
[2] 胡珊邢涛.慕课视域下“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现代教育技术[J].2015(24)78-82.
[3] 张长海,焦建利.地方高校大学生慕课接受度影响因素研究.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J].2015(345)64-68.
[4] 姜泓冰.“慕课”,搅动大学课堂[N].人民日报,2013-07-15(15).
[5] 王思佳.幕课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启示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篇2
竞争情报是通过连续而系统地搜集有关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组织自身的信息,帮助企业识别市场中的机会和威胁,提前预警,缩短反应时间,从而增强竞争优势的一项智能活动。但是,随着世界的多元化发展,竞争环境越发表现出动态性、复杂性、超强性、非连续性、非线性、不确定性等特点。面对这种竞争环境,传统的线性、连续性、确定性的竞争情报方法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竞争模拟却可以在事件未发生之前,通过前瞻性的思考、体会、预测未来可能的动向,成为洞察竞争对手、把握竞争环境、获取竞争先机的可行途径。因此,研究如何在竞争情报中充分利用竞争模拟的手段、方法和工具,对于竞争情报在新的环境中仍能发挥情报制胜的效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对模拟的对象、模拟的手段不同,竞争模拟方法也不尽相同。本专题在充分把握各种竞争模拟方法的基础上,探讨它们在竞争情报中的具体应用。该组文章从大局出发,从博弈这一竞争本质入手,把博弈论在竞争模拟中的具体应用作为铺垫,从点到面地探讨了战争游戏法在动态分析中、情景规划法在动态竞争环境监测与跟踪中的不同作用,并将沙盘演练引入到竞争情报,最终利用竞争模拟方法实现竞争情报过程的优化,提升竞争情报对企业实战的价值。
竞争的本质是博弈,博弈论在经济领域中的发展相对成熟,将其作为竞争模拟的立足点,可以让企业在与各方互动模拟中崭露头角,可以定量地模拟博弈进程和结果,从而为企业在博弈过程中提供决策支特。
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中,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政府任何一方的动作与举措都会与竞争环境产生共鸣,对企业造成难以预知的影响。战争游戏法可以最直接的让参与人员扮演本公司、竞争对手、第三方以及顾客等,各方根据自己面临的竞争对手和商业环境,提出自己的战略和规划,采取相应的行动,再根据消费者的一方反应和裁判的判定来决定胜负。
隐藏于纷乱复杂的环境发展变化表象的内部驱动因素需要通过竞争情报去监测,但并非竞争情报所有方法都可以做到对内部驱动要素的监测。情景规划法可以建立这些要素的确定性认知,进而重点对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进行持续跟踪。
企业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经常进行一些体验式培训活动,沙盘演练就是较为热门的人员素质提升与商业训练实战,通常针对具体的企业或虚拟企业进行模拟,具有体验性和竞争性等特点。将沙盘演练引入竞争情报,应用层次遍布企业的战略层、战术层和操作层,可以更好地支持企业进行战略决策。
20世纪80年代美国竞争情报大师Herring提出了著名的Heing模型,该模型以决策者、竞争情报用户或其他用户的竞争情报需求即关键情报课题作为导向,通过竞争情报规划、信息处理和存储、情报搜集和报告、竞争情报分析与生产以及竞争情报传递五个步骤,将情报传递给决策者、竞争情报用户或其他用户。利用竞争模拟中的情景模拟,嵌入竞争情报流程中的每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及时补充各种最新的情报,从而提高竞争情报应对动态环境的能力。
总之,利用竞争模拟开展竞争情报的各项工作,为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竞争对手、顾客、行业动向,在现实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中有动前谋定,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奇效。一言以蔽之,立足当前,关注变化,决胜未来。
[摘要]将博弈论引入企业竞争情报模拟方法,对博弈论在情报模拟方法中的定位进行分析。从互动性条件下的决策支持角度以战略式和扩展式两种博弈模型论证博弈论应用于竞争情报模拟方法的可行性。总结博弈论在情报模拟中的应用范围:竞争环境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和企业内部分析。讨论博弈模拟的实施步骤:建立情报课题,情报收集、情报分析和情报服务。
[关键词]博弈论 竞争情报 模拟
[分类号]G350
国内关于博弈论和企业竞争情报关系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从博弈论的角度研究竞争情报。毛军1999年发表的《博弈论和企业竞争情报》最早阐述了这方面的研究,他把竞争情报看做是企业博弈过程的博弈信息,强调了竞争情报对于博弈进程和结果的影响。此后不少学者沿着这个思路进行了研究。这类研究的共同点是把竞争情报视为博弈过程的一个要素进行分析,目的是通过竞争情报活动提高博弈分析的效果;二是从竞争情报的角度研究博弈论。这类研究是把博弈论作为一种情报方法引入到竞争情报,目的是提高竞争情报在处理互动决策问题上的能力。夏咏梅分析了博弈论在企业竞争与合作中的应用,并以两个案例论证了博弈论作为一种情报方法的重要作用。席彩丽归纳了博弈论在竞争情报中应用的领域,不过这种归纳局限于竞争对手分析,范围过窄。目前学术界比较重视第一类研究,第二类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成果较少。本文属于第二类研究,并且把博弈论视为一种竞争情报模拟方法,对企业竞争情报模拟活动中应用博弈论进行初步探讨,希望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个总体思路。
1 博弈论
博弈论也叫做“对策论”、“赛局理论”,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博弈论从本质上来讲是研究决策问题的,但与传统决策理论有所不同,它更加关注的是博弈决策中各方的互动行为,主要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博弈论的应用相当广泛。其应用范围已由20世纪40年代初的军事领域,扩展到经济、政治、文化及法律等诸多领域,甚至对进化生物学和计算科学等自然科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博弈论的基本思想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博弈论由5个要素构成:①参与人,是指博弈中选择行动以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决策主体;②行动,是指参与人在博弈的某个时点的决策变量;③战略,它规定参与人在每一个轮到自己行动的情形下,应该采取的行动;④支付,是指参与人在博弈中的所得;⑤信息,是指参与人所具有的关于博弈的所有知识,如关于其他参与人行动或战略的知识、有关参与人支付的知识等。博弈论的分析过程为首先根据信息要素确定博弈问题类型,然后给出博弈问题的规范性描述,最后求出博弈问题的解――纳什均衡及其精炼。2企业竞争情报模拟
所谓情报模拟方法就是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模型,并利用模型进行实验,比较不同后果,选择可行方案。
情报模拟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并不致力于求出问题的最优解,而是回答在企业某个时期采取某种行动对未来将会产生什么影响。利用模拟模型,在不改变实际条件的情况下,就能够确定变化产生的影响。模拟是模仿现实的过程,它是通过what-if分析来测试观点的过程。笔者借鉴管理实验的分类方法,将企业竞争情报模拟进行以下分类,如图1所示:
人群模拟的典型例子是角色扮演,其核心思想是构建一个特定的模拟环境,观察和分析事物内在规律,从而发现和解决具体的问题。人机组合模拟指的是在准确客观地描述模拟对象的基础上,构建反映现实世界的模型,然后编译成软件系统,再由真人参与开展模拟活动。以机为主的模拟包括分析型模拟和数值型模拟两大类,前者与运筹学和管理科学联系比较紧密,主要解决最大利润、最小成本等结构化问题。数值型模拟更多地运用系统仿真的思想,使用各种变量和参数把真实企业情况变成具体的模型。以人为主的模拟只是将计算机作为一个工具,其核心是对人和组织的行为模拟。战争游戏法、情景分析法和沙盘演练法等传统情报模拟方法都可以在这个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博弈论是通过设置初始数据和参数建立博弈模型进行模拟的,而且其实际模拟过程都是由计算机完成的,较少或不需要人工参与,所以它属于数值型模拟,将博弈论引入竞争情报模拟领域可以弥补以往情报模拟方法在定量方面的不足。
3 博弈论应用于企业竞争情报模拟的可行性
3.1 博弈论为企业的互动博弈问题提供决策支持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需要处理与各方面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外部的包括竞争对手、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潜在进入者等,内部的包括工会、员工、子公司等。如图2所示:
企业在处理这些关系的时候经常面临棘手的问题,如竞争对手计划开发一种新产品,我方是否也开发?企业在进入某一市场时,在位企业会如何反应,是否选择进入?供应商要求提高供货价格,我方需要采取什么订购策略才最合适?如何与工会谈判才能维持一个和谐的劳资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正在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这类问题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互动性,即本方企业的决策并不是单方做出的,而是要考虑对方的决策,双方是在你来我往之中完成一个决策回合的,这是典型的博弈问题。
随着企业规模不断增大和纵向一体化与横向一体化战略的逐步实施,企业需要处理的博弈问题越来越多,而处理效果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战略联盟、虚拟企业和供应链中如何协调企业与合作伙伴的竞争、合作关系就是摆在当前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由于这些博弈问题具有互动性强、信息不对称、非线性等特点,常规决策方法往往很难奏效,而模拟方法却可以有效地处理。博弈论就是专门处理博弈问题的模拟方法,它可以对企业遇到的博弈问题建立相应博弈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若干次实验就可以模拟出企业在博弈进程中的利弊得失,辅助企业在博弈中制定最佳竞争策略,使企业在互动中占据有利地位,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3.2 博弈论提供决策支持的具体形式
企业在遇到博弈问题时最想了解的是对于我方企业的每一次行动,对方会做什么样的应对战略,以及经过几轮对决后双方最终的收益大小。如果企业能在博弈前即洞察双方博弈过程和结果,就可以增加企业选择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博弈论在这方面可以提供良好支持,它可以将博弈的过程和结果以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下通过两个例子来展示博弈论的模拟过程。
3.2.1 战略式博弈 战略式博弈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决策模型,这种模型假设每个人仅选择一次行动或行动计划(战略),并且这些选择是同时进行的。以下是一个战略式博弈的例子。两个企业准备各自开发同一新产品,并投放市场,其战略式描述如图3所示:
每个方格中的一组数字表示参与人采用相应的战略组合所得到的支付。在企业面临互动问题时,竞争情报人员如果能将博弈战略式提前模拟出来,决策者在选择战略时就具备了主动性。决策者可以清晰地洞察未来双方不同行动下可能的最终收益组合,不管竞争对手将来采取什么行动,我方都可以采取对本方有利的行动进行化解。
3.2.2 扩展式博弈与战略式侧重描述博弈结果相比,扩展式博弈更注重对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所遇到决策问题的序列结构的详细分析。扩展式博弈一般采用博弈树表示。新产品开发博弈的博弈树如图4所示:
扩展式最终的结果和战略式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它还直观地展示了双方企业达到每一种收益组合的路径。在现实竞争中,多数情况下双方企业决策并不是同时做出的,而是在观察到对方战略后再做出自己的战略。扩展式适合于模拟这种企业先后做出战略的情形,通过将竞争过程分离为几条可能的路径,可以让决策者明确自己在某一条路径上的位置,并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前进,为企业带来极大的主动。
4 博弈论应用于企业竞争情报模拟的实施框架
4.1 应用范围
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可以分为竞争环境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和企业内部分析三大领域,其中很多互动决策问题使用常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很难解决,而博弈论对于其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进行模拟,如图5所示:
4.1.1 竞争环境分析 竞争环境中有许多企业需要处理的方面,如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企业、供应商、购买者等,当企业与这些方面有较强的互动性时就可以采用博弈论进行模拟,得出的结果可以为企业处理各种关系提供依据,从而有效地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威胁。①潜在进入者。企业在决定是否进入某一新市场时,可利用博弈论模拟市场中在位企业在不同反应情况下双方收益情况。②替代品。市场上常常存在具有相关性的替代品,利用Benrand模型可以对这种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在生产能力约束和随机配给规则下求出本方最优价格策略。③供应商。通过建立合作博弈模型和非合作博弈模型可以对供应商与本企业之间的信任、合作和定价进行机制设计。④购买者。博弈论可通过建立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根据消费者掌握信息及偏好,设计出最佳产品定价策略和消费菜单。
4.1.2 竞争对手分析 传统竞争情报方法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是线性的,无法有效处理与竞争对手的深度互动,博弈论则可以对其进行充分模拟和展示。①在寡头市场上确定产量。博弈论特别适合于分析寡头市场中厂商之间的产量决定问题。不论是在完全信息或是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该模型都可以确定使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②是否开发新产品。如果两个企业都试图开发一种新产品,这时就要分析对方开发或不开发的条件下本方企业的收益,博弈论可以模拟双方不同行动下的收益,帮助企业做出是否开发的决策。③如何与竞争对手既合作又斗争。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并不完全是你死我活的生存斗争,有时候只有采取合作才能将利润做大,不过在利润分配上就要进行斗争,博弈论为企业提供了在合作联盟中利润分配最大
化的办法。
4.1.3 企业内部分析 企业内部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互动问题,如企业与工会、工人与工人之间都有竞争关系。如果这些关系处理不好也会影响企业竞争力。博弈论通过对这些内部互动关系的分析可以为企业提供处理策略,帮助企业化解矛盾:①劳资谈判。在企业中,劳资关系不同利益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追求,企业关心降低成本、获取最大利润,工会关心的是自身的权益。博弈论通过对双方让步或不让步的组合分析可以建立劳资之间合作的最佳机制。②员工激励机制设计。企业需要在工人之间设置不同的工资水平来促使工人努力工作,但工资差距不能太大或太小,否则都将产生负面效果。博弈论可以在模拟工人之间竞争的基础上确定企业最优工资水平。
国内有学者认为博弈论也可以用于企业反竞争情报活动的模拟,并构建了相应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有些牵强,其中有些地方违反了博弈论的基本原则。在这种模型中,企业收集对手情报或保护自身情报被看做博弈要素之一的“战略”,这不符合博弈论中对“战略”的规定――战略是企业采取的实际行动,这种行动对于对方有直接的影响。收集对方情报是本方企业制定战略的部分环节,保护本方情报是阻扰对方企业制定正确战略,二者均不是实际、直接的战略行动,因此不能当作博弈中的“战略”来看待。另外由收集对手情报或保护自身情报所产生的另一个博弈要素“支付”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计算出的,导致该模型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4.2 实施步骤
企业竞争情报模拟实施博弈论的步骤如图6所示,包括建立情报课题、情报搜集、情报分析和情报服务4个主要步骤:
4.2.1 建立情报课题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了博弈问题的时候,企业管理者就产生了对于博弈过程和结果的情报需求。竞争情报人员要针对这种情况主动建立竞争情报博弈模拟课题,明确竞争情报博弈模拟的方向和目的,如这次模拟的对象是什么?是对外模拟还是对内模拟?属于战术上的模拟还是战略上的模拟?预期成果是什么?虽然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模拟的具体目的不同,例如确定最佳产量、判断能否进入新市场、是否开发新产品等,但各种博弈模拟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即帮助企业在与各方面的博弈中避免损失、争取收益的最大化。
4.2.2 情报收集竞争情报人员要根据模拟对象和目的,收集整理有关市场情报、竞争对手和企业自身的关键情报。博弈论是一种数值模拟,它是先把博弈环境、博弈双方的初始数据都输入计算机,建立一个初始的模拟环境,然后由计算机自动根据这些数据建立博弈模型并计算出模型的解。可见,输入计算机的初始数据对于计算机正确建立博弈模型以及最终结果的精确度具有决定意义。相关情报收集得越详细、越全面,博弈分析得到的结果就越准确,模拟结果才能更加接近现实情况。
在常见的博弈模型中,如市场进入和退出、非合作寡头垄断、共谋与重复博弈、掠夺性定价、多市场战略组合等问题,一般都要对以下信息进行搜集:
・共同知识,主要包括市场容量、企业数量、企业注册资本。
・市场情报,主要包括消费者数量、进入成本、单位生产能力的固定成本、生产边际成本、单位存货成本、资金利率、总销售量。
・决策情报,主要包括生产能力、产量、最大销售量、销售价格、贷款数量。
・状态情报,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合计、销售量、存货数量、货币资金、生产成本、总成本、债务、净资产、利润。
4.2.3 情报分析博弈论的分析过程分为两步:①建立博弈模型。博弈模型是对博弈问题的一种规范性描述。在上一步收集的数据基础上,根据博弈问题本身的特点,可选择战略式或扩展式对其进行建模。②求出博弈模型的解。在博弈模型基础上运用一些运算方法如重复剔除劣战略、支撑求解法等就可以模拟出博弈结果,这个博弈结果称为纳什均衡。例如在图2和图3所建立的新产品开发博弈中,(开发,开发)就是企业1和企业2的纳什均衡,它的含义是在某一种市场需求状况下,为了实现自己利润最大化并考虑到对方战略,企业1和企业2都应该选择开发新产品。
博弈模型的解就是情报分析的最终结果,不同博弈问题解的形式也不一样,但都是企业与各方面博弈中需要采取的最佳战略,这些战略将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由于涉及大量复杂的数学知识,博弈求解过程相当复杂,靠人工难以完成。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实际的博弈模拟都是利用计算机来完成的。这里介绍一个在国外使用相当广泛的博弈论软件Gambit。Gambit是用于分析与计算有限战略型和扩展型非合作博弈的软件工具和程序库。它拥有一系列方便博弈论研究与应用工作者使用的特性:
・友好的、跨平台的图形用户界面。所有Gambit的功能都可以通过图形界面在Linux,FreeBSD,MacOSX,Windows等操作系统上使用。用户界面提供了非常灵活的方法来创建战略式或扩展式博弈,同时可以使用系统集成的多种算法来计算纳什均衡。Gambit不仅提供计算结果的图形化模拟表示,也提供交互工具来对结果进行分析。
・多种纳什均衡算法。Gambit包含了多种纳什均衡求解算法,如Lemke-Howson算法、单纯型剖分算法、函数极小化算法、全局牛顿算法、多矩阵迭代算法等。
Gambit软件为企业竞争情报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博弈模拟过程基本上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过程,大大加快了博弈模拟的速度。情报人员只需要在模拟前将搜集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就会自动模拟出结果。通过与计算机的互动情报人员还可以对博弈进程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加深他们对于博弈过程的理解,可以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4.2.4 情报服务这一步骤的任务是将得出的博弈结果以合适的方式递交给企业决策者,通过情报搜集、分析后得到的博弈模拟结果在这一阶段将发挥其价值。有必要指出的是,传统的情报服务大都是书面分析报告,这种形式对于博弈论的分析结果不太适用,因为它不能清晰展示整个博弈过程。情报人员应通过软件以可视化的形式提供给企业决策者,使决策者不仅看到博弈结果而且能体验整个博弈过程。这会赢得决策者对竞争情报工作的信任,使竞争情报工作获得良好反馈。
博弈论在对企业与各方的互动模拟方面具有优势,可以定量地模拟博弈进程和结果,从而为企业在博弈过程中提供决策支持。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日渐复杂,需要处理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多,企业竞争情报人员要注意研究和使用博弈论来帮助企业决策者解决博弈问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博弈论的运用需要大量数学知识(如集合与函数、最优化理论和概率论)和经济管理知识,对情报人员素质有较高要求,另一方面博弈论关于参与人完全理性的假设与现实也不十分相符,这些都对博弈论在竞争情报模拟中的应用造成了障碍。不过从长远来看博弈论有着巨大潜力,作为一种情报模拟方法它必将为企业带来更多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毛军博弈论和企业竞争情报,情报理论与实践,1999,22(4):290-292
[2]董新宇,吴贺新竞争情报的博弈论分析,情报学报,2000,19(4):373-380
[3]夏佩福,黄骥情报竞争的博弈论分析与竞争战略选择,图书馆杂志,2004,23(11):22-24
[4]胡序,博弈论与竞争情报研究,情报科学,2007,25(6):819-821
[5]白雨虹,杨秀彬,王延章,等量子博弈与竞争情报研究,现代情报,2008(12):186-189
[6]夏咏梅,试用博弈论分析竞争情报与企业合作,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33):86-88
[7]席彩丽,博弈论在竞争情报与企业合作中的应用,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20(12):61-64
[8]黄涛,博弈论教程:理论・应用,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1-2
[9]谢识予,经济博弈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4-5
[10]包昌火,谢新洲,竞争对手分析,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11-112
[11]何斌,王学力,魏新,等,管理实验与实验管理学研究,管理学报,2010,7(5):649-655
[12]王知津,竞争情报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77-80
篇3
关键词: 房屋拆迁;演化博弈论;拆迁补偿
中图分类号:F746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In the research of housing demolition, we can see that a 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molished and the demolisher has been formed like the situation among the roles of the game theory.so this paper is going to introduce a evolution game theory which set up a binary asymmetrical model reflecting in hawk and dove evolutionary game. through the anasysis of its existence and how it evolutes,we use dynamic equations to do some quantitatives analysis. And then a new method of housing demolition compensation process can be fully copied to reflected the real benefit of both parties and the overall situation.
Keywords:the housing removal;evolution game model;removal compensation
1研究背景
1.1房屋拆迁的背景
城市房屋拆迁是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而出现的,在本质上是对私有权利的一种消灭方式,前提条件是拆迁人对私有权利人应当给予相应补偿。在我国的国情中,现在拆迁问题越来越突出,拆迁带来的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对被拆迁居民的补偿问题,是研究拆迁问题的研究人员关注的问题。
在补偿问题中,如果被拆迁的居民得不到合理的补偿,会将拆迁补偿的问题放大化,导致拆迁工作无法正常的运行,国家如果不对现有的补偿方式研究和改进,那么拆迁补偿会越来越棘手,所以研究拆迁补偿的新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1.2演化博弈论的研究背景
目前引入我国的研究方法很多,像博弈论、神经网络这样的利用生物进化学和神经学的研究方法,是较为突出的两种方法,本文利用博弈轮中的演化博弈的分支来进行科学研究。
在生物进化研究中,演化博弈论是最早提出来的,1973年生物学家梅纳德・史密斯运用数学知识,严格刻画了演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ESS)这一基础性的概念。1982年梅纳德・史密斯出版的《演化与博弈论》中,首次将生物进化论和博弈论综合的形成一种系统的分析过程的一门新学科。使得博弈论更加的具有实际的理论研究基础,不再停留在完全理想的情况下作分析,从而会加入不同角度的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博弈论研究的重点已转向了以有限理性为基础的演化博弈论。演化稳定策略把均衡看作是调整过程的产物而不是某种突然出现的结果,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博弈过程动态化,但关注的焦点仍是均衡选择。
直到21世纪,我国才慢慢引进了演化博弈论的研究,针对于各个领域的范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房屋拆迁的理论基础
2.1房屋拆迁
2.1.1房屋拆迁的概念、特点
城市房屋拆迁是指因国家建设、城市改造、整顿市容和环境保护等需要,经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由建设单位或个人,对现有建设用地上的房屋及其附着物进行拆迁,对房屋的所有人和承租人进行动迁、补偿等系列活动的总称。其特点如下:
(1)城市房屋拆迁应当依法拆除。其表明,整个的房屋拆迁活动都应该具有一定的法律依据,应当符合《城市拆迁管理条例》中的要求。
(2)城市房屋拆迁的立足点在于对房屋的权利人需要给予补偿,不得损害房屋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2.1.2房屋拆迁补偿的概念、特点
(1)拆迁补偿的概念
按照《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规定,城市房屋拆迁是指导拆迁人依照有关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国有土地上的房屋进行拆迁,并对被拆迁人进行补偿、安置的活动。
(2)拆迁补偿的特点
1)拆迁补偿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
2)拆迁补偿产生的原因是合法行为给他人财产造成损害。
3)拆迁补偿的对象只能是被拆迁房屋及其附属物的所有权人,补偿是对受到损失的当事人给予的财产抵偿,因此只有受到损失的当事人才能得到补偿。
2.2房屋拆迁补偿的对象和方法
2.2.1房屋拆迁补偿的对象
拆迁补偿的对象针对的是人和物两种理解,在人的基础上,拆迁补偿的对象,应该是拆迁房屋的使用权人。从物的角度上讲,拆迁补偿的对象应该是合法的,具有法律认证的房屋,其他的非法建筑物,拆迁时不予补偿。
2.2.2房屋拆迁补偿的方法
建立完整的拆迁补偿制度是我国的针对拆迁问题中的首要任务,怎么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房屋在我国的使用权的价值,是我们研究拆迁补偿制度的核心。当前政府采取的是以货币化补贴和房屋使用权的交换补偿为主,再加入其他补偿方式的主要办法。
所谓“货币补偿",是指被拆迁人根据房地产评估确定的房屋拆迁补偿价格,要求拆迁人支付货币,自行到房地产市场购买居住房屋。这就是建立了拆迁人与被拆迁人的一种货币化关系。另一种补偿的方法则是“房屋产权调换”,就是,由拆迁入向被拆迁人提供住房,被拆迁人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现住房情况进行选择,最后结算新旧房屋的差价。
3拆迁补偿演化博弈模型
3.1引入演化博弈论的理论
3.3.1基本概念
演化博弈论具有博弈论的三要素,即博弈方、策略和得益。
(1)博弈方(Players):在博弈运算当中,独立思考,独立承担结果的个人或组织。一般用表示博弈方的集合。
(2)策略(Strategies):供博弈方在进行博弈运算或者决策时,选择的方法。一般用有限纯策略集合。
(3)得益(Payoffs):在博弈方选择的方案当中,都会得到相对应的结果,其结果表示一个方案的得失。一般博弈方的得益用表示,各博弈方策略的多元函数。
3.3.2演化稳定策略下的复制动态方程
假设博弈方总体中的所有个体的原有策略为,变异者采用的变异策略为,将选择策略的个体占总体比例表示为,变异者占总体的比例表示为,其中。当选择策略时,会得出:
(3-1)
则策略是方案的演化策略。如果不是最优策略,那么会有一个策略能够得到更高的收益,根据的连续性可得到:
(3-2)
根据式3-2的连续性可知,当决策者开始博弈时并没有选择方案,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转而去选择另一种策略类型博弈方,最终达到了最后的收益,此时可以看出,这两种决策的类型可以写成含有时间参数的函数式,即、。
博弈方策略类型比例动态变化是有限理性博弈分析的核心,其关键是动态变化的速度,方向可由速度的正负号反映。博弈方的学习模仿速度,关键在于模仿对象的数量大小和模仿对象的成功程度。
才用以决策类型为的博弈方为例,可以用动态微分方程表示其变化速度,则动态方程如下:
(3-2)
―才用策略的博弈方占总体的比例;―才用策略的期望得益;―平均得益;
―选择策略的博弈方占总体比例随时间的变化率。
令,根据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定理”求解博弈进化稳定策略。
本文以拆迁人和被拆迁人互相的经济关系的变化,通过博弈演化的方式,对变化的趋势进行初步预测。
3.2拆迁补偿演化博弈模型
3.2.1非对称二元鹰鸽演化博弈模型建立
针对某市房屋拆迁补偿做以下定义,以方便建模时使用。定义:J―被拆迁房屋市场价格;F―搬迁奖励费;H―被拆迁人得到的补偿金额;Z―拆迁人获得的土地市场价值;K1、K2―被拆迁人所花费的斗争成本(K1>K2);C1、C2―拆迁人所花费的斗争成本(C1>C2)。本模型的基本要素如下:
(1)博弈方:拆迁过程中的对象,即:博弈方1为被拆迁人,博弈方2为拆迁人。
(2)策略集合:博弈两方的策略集合为。
(3)得意情况:根据被拆迁人和拆迁人的策略集合的4种结果,推导出来的各种博弈方的得益情况,见表3.1。
表3.1 被拆迁人与拆迁人二元鹰鸽博弈收益矩阵
根据此矩阵的结果,可以列出博弈方的不等式如下:
u1(斗争,妥协)u1(妥协,妥协)u1(妥协,斗争)u1(斗争,斗争)(3-3)
u2(妥协,斗争)u2(妥协,妥协)u2(斗争,妥协)u2(斗争,斗争)(3-4)
代入定义推倒得到:
H-G2F0-K1(3-5)
0FH+C2C1(3-6)
如果被拆迁人采取斗争策略的概率为P1,采取妥协策略的概率为(1-P1);拆迁人采取斗争的概率P2,采取妥协策略的概率为(1-P2)。得益较差的一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改变现在的博弈策略是对自己有利的,所以上述概率函数会随时间的变化发生变化,所以可以引入时间参数t,上述概率可以写为和,下面为了方便论述,仍写成P和1-P。
根据概率中的推导出被拆迁人采取的纯斗争策略的平均收益U1e,被拆迁人采取纯妥协策略平均收益U1d,拆迁人采取的纯斗争策略的平均收益U2e,拆迁人采取纯妥协策略平均收益U2d。下面列出博弈双方的总平均收入公式:
(3-3)
(3-4)
―被拆迁人总平均收益;―拆迁人总平均收益;
两个博弈方的动态变化速度可以用下列动态微分方程表示:
3-5式所示被拆迁人采取“斗争”策略类型;3-6所示拆迁人采取“斗争”策略类型。
(3-5)
(3-6)
式3-5、3-6表示为系统称为被拆迁人和拆迁人的动态复制系统。在此系统中,讨论博弈演化策略时,令、,解出本系统五个平衡点,分别为。
3.2.1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1)建立雅可比矩阵
动态复制系统的平衡点对应的策略组合为演化博弈的一个均衡,及演化均衡。根据微分方程稳定定理,我们可建立雅可比矩阵,进行局部稳定分析得出结果。
令矩阵J为动态复制系统的雅可比矩阵,那么如下所示:
解得:
矩阵J的行列式为:
(3-7)
矩阵J的迹为:
(3-8)
(2)局部稳定结果分析
经过计算矩阵J得出结果,如表3.2所示:
表3.2局部稳定分析结果
由表3.2可知,当矩阵的行列式符号为正,迹为负时,即存在两个稳定平衡点E2(1,0)、E3(0,1)两个,其分别对应的是{斗争、妥协}、{妥协、斗争}。另外,E1、E4为不稳定的平衡点,E5为鞍点。
3.2.2分析结果
如图3.1所示,点E1、E4和E5连成的折线为收敛于两种状态的临界线,分别收敛于两点E2、E3。其收敛于E2稳定平衡点的现实意义为:被拆迁人采取斗争的策略,迫使拆迁人采取妥协的策略,表明拆迁人为了加快资金周转,尽快投入建设在谈判中做出让步;其收敛于E3稳定平衡点的现实意义为:由于现阶段拆迁人和被拆迁人的地位不平等,当拆迁人采取斗争策略的时候,被拆迁人随着时间的变化,意识到选择斗争的策略的收益小于选择妥协的策略,便选择妥协策略,获得更多的收益,趋于平衡。在现实的生活中,这种方法被更多的被拆迁人所采用,即在整个演化博弈中,等更多的趋向于E3点,选择斗争的策略的被拆迁人随着时间的变化,选取的策略会被淘汰。
图3.1博弈方的动态变化过程
4案例分析
4.1背景资料
某市某拆迁户45平方米的住宅房屋为例,住宅坐落于二类土地上,区位基准价格1400元/平方米,综合环境修正系数为13.80%,房屋为砖混二级丙等,其重置价格为300元/平方米,根据标准计算:
房屋区位价格=1400×(l+13.80%)=1593.2元/平方米
房屋评估价格=1593.2×45+300×0.85×45=8.32万元
在El(0,0)情况下,拆迁人采取“妥协”策略,在房屋评估价格基础上,给被拆迁人多支付0.5万元的搬迁奖励费,得益为Z-8.82万元;被拆迁人亦采取“妥协”策略,接受补偿金额早日搬迁,同时获得收益为8.82万元。双方博弈结果为(8.82,Z-8.82)。
在E2(1,0)情况下,被拆迁人认为补偿太低,采取“斗争”策略,迫使拆迁人提高补偿标准,最终与拆迁人达成协议每平方米增加800元;
最终获得的补偿金额=(1593.2+800+300×0.85)×45=11.92万元,斗争成本为补偿金额的3%,即0.36万元;拆迁人付出补偿价格的同时还付出了应付被拆迁人“斗争”的行政成本,占补偿金额的2%,则拆迁人得到的收益为Z-(1+2%)×11.92=Z-12.16万元。双方博弈结果为(11.56,Z-12.16)。
在E3(0,l)情况下,被拆迁人采取“妥协”策略,仅获得拆迁房屋的评估价格8.32万元;拆迁人采取“斗争”策略,仅对被拆迁房屋补偿,不提供搬迁奖励费,拆迁人得益为Z-8.32万元。双方博弈结果为(8.32,Z-8.32)。
在E4(1,1)情况下,博弈双方采取{斗争,斗争}策略,博弈结果是被拆迁人获得拆迁房屋的评估价格8.32万元,所花费的斗争成本为获得补偿金额的6%,即0.49万元;拆迁人付出的斗争成本和信誉损失占补偿金额的50%,则获得的收益为Z-12.48万元。双方最终得益为(7.82,Z-12.48)。
表4.1得益矩阵表
J=8.32,K1=0.49,K2=0.36,C1=4.16,C2=0.96,H=2.88,F=0.5
将以上数据代入方程4.14、4.15计算:
E1(0,0)
J的行列式:(H-K2-F)F=(2.88-0.36-0.5)×0.5=1.01(+)
J的迹:H-K2=2.88-0.36=2.52(+)
经计算,雅可比矩阵行列式和迹的符号同为正,故点El(0,0)为不稳定均衡点。
②E2(l,0)
J的行列式:
(-H+K2+F)(-C1+H+C2)=(-2.88+0.36+0.5)(-4.16+2.88+0.96)=0.65(+)
J的迹:K2+F-C1+C2=0.36+0.5-4.16+0.96=-2.34(-)
经计算,雅可比矩阵行列式和迹的符号相反,故点E2(1,0)为演化均衡策略。
③E3(0,l)
J的行列式:K1F=0.49×0.5=0.25(+)
J的迹:-Kl-F=-0.49-0.5=-0.99 (-)
经计算,雅可比矩阵行列式和迹的符号相反,故点E3(0,l)为演化均衡策略。
④E4(l,l)
J的行列式:Kl(Cl-H-C2)=0.49×(4.16-2.88-0.96)=0.16(+)
J的迹:Kl+C1-H-C2=0.49+4.16-2.88-0.96=0.81(+)
经计算,雅可比矩阵行列式和迹的符号同为正,故点E4(1,l)为不稳定均衡点。
⑤E5(0.85,0.84)
J的行列式: =0.08(+)
J的迹:0
经计算,雅可比矩阵行列式符号为正和迹的符号为0,点ESS(0.85,0.84)为鞍点。
表4.2稳定平衡分析
4.2演化博弈论的动态变化分析
由表4.2可以看出,本案例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其收敛于E2、E3稳定平衡点,即:采取拆迁人斗争策略,被拆迁人采取妥协策略;或者采取拆迁人妥协策略,被拆迁人采取斗争策略。由表4.1可以看出,开始被拆迁人采取妥协后,得到了8.32万元的补偿金额,即E3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个别的被拆迁人采取斗争策略后,迫使拆迁人妥协,最后得到了12.16万元的补偿金额,即E2点。
最终演化博收敛于E2平衡点,被拆迁人得到了更高的收益。
5小结
本文基于演化博弈论的理论方法,研究了在我国的拆迁背景下,被拆迁人与拆迁人之间的博弈关系。通过对房屋拆迁概念性研究,并建立了房屋拆迁的演化博弈模型,并通过实例分析很好的表明了其中的两种角色之间的最终博弈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 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 王文宾.演化博弈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统计与决策,2009,(3):159.
[3] 刘怡.基于演化博弈论的西安市房屋拆迁补偿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4] 周洪军.探讨城市房屋拆迁补偿政策[J]. 中华民居,2011,(1):10.
篇4
王则柯,著名经济学家,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致力于我国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的工作,并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提供建议,主要研究领域为微观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王则柯教授擅长用平实流畅的语言,向大众传播经济学知识,几十年来出版了多部上佳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在《妙趣横生博弈论》中,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会和你玩剪刀-石头-布博弈:如果是“布”赢就得5分,因为“布”需要张开5个手指;如果是“剪刀”赢就得2分,因为两只手指表示剪刀;如果是“石头”赢则只得1分,因为只有一个端点。这样的博弈论著作,是不是很有吸引力?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迪克西特是经济学模型的高手,在很多领域都有卓越建树。博弈论在20世纪下半叶发展很快,迪克西特首先认识到,博弈论的洞见在商业、政治、体育以及日常社会交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5年前迪克西特和耶鲁大学教授奈尔伯夫合著的第一本关于博弈论的书――《策略思维》,出版以后很快就在世界范围赢得读者的青睐。
就学科而言,《妙趣横生博弈论》的特点,是展开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的许多有趣的内容。信息经济学是与博弈论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专门研究信息不对称给人们和市场带来的新问题。例如“怀才不遇”,就是信息不对称的一个后果,原因是人家不知道你的本事。为此,你需要发送一些特别的“信号”,告诉人们你有本事这个事实,学位、证书、论著、身手敏捷、行为举止大方得体等,都是这样的信号。但是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进一步告诉我们,因为人们普遍在意发送自己有本事的信号,结果最有本事的人反而不做发送这种信号的事情。上升为理论,那就是通过不发送信号来“发送信号”,叫做“反信号传递”。有人统计加州26所大学的语音邮件系统的电话留言,结果发现:来自有博士生项目的大学电话留言中,只有4%的人会告知自己的头衔,而来自没有博士生项目的大学电话留言中,却有27%的人使用自己各种头衔。本来,这些人都拥有博士学位,但是向对方提醒自己拥有的学位和头衔,恰恰表明这个人觉得需要一个“凭证”来把自己从芸芸众生中区别出来,而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教授因为已经非常有名,却无须发送这种信号。我们偶尔会看到一些人的名片上印着一大堆头衔,也是同样的道理。间谍故事充斥着信息不对称,自然应该是信息经济学的题材,但是以我非常有限的阅历所及,只有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会带领读者细细品味新世纪以色列间谍的故事。
篇5
关键词:演化博弈论 制度分析 制度变迁
一、制度分析的三个流派
制度一般包括个人的习惯、群体的习俗、习俗中硬化出来的惯例规则以及契约等正式制度。制度安排常常是市场价格机制的一种替代物。制度(规则)之所以出现和存在,其主要功能就在于降低人们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协调成本。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制度分析逐渐成了当代经济学的一种主流意识,影响并逐渐渗透了当代各主要经济学派的理论思维。当代国际经济学界的制度分析,实际上有三大流派:
第一个流派是以科斯、诺思、阿尔钦(Armen A.Alchian)、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张五常以及巴泽尔(Yoram Barzel)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这一学派是西方当代经济学中制度分析的主流。这一学派的整个理论框架是建立在科斯所提出的“交易费用”这个核心概念基础之上的。
第二个流派是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Kenneth Arrow,Frank Hahn,Jürg Niehans等一批当代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家对一般均衡模型中交易费用可能的位置的研究。在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的框架中,假定:经济中惟一存在的建制就是竞争性的市场,并且经济中所有的信息必须由市场上形成的价格来传递,并假定市场体系在一个非常理想的环境(生产和消费函数的凸性、连续性,不存在外部性和不确定性等等)中运作的。经济中没有货币、没有政府、没有法律体系、没有产权制度,即:不存在价格以外的信息来协调经济活动的许多社会惯例和制度,交易费用为零。科斯的交易费用概念至少改变了人们对现实经济世界的看法,使当论经济学更进一步接近社会现实。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以阿罗为代表的一些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家就致力于在瓦尔拉斯-阿罗-德布鲁均衡中引入“交易费用”这一概念,从而开始了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进行交易费用分析。这一流派主要致力的目标是试图把“交易费用”引入“一般均衡”之中。
第三个流派以Andrew Schotter和、Robert Sugden、H.Peyton Young、John Harsanyi、Ken Binmore以及青木昌彦等经济学家为代表,利用90年代中后期以来才发展起来的演化博弈论进行制度分析。Andrew Schotter、Robert Sugden和H.Peyton Young等主要采用现代博弈模型尤其是演化博弈模型,试图把哈耶克式的社会秩序和制度的自发生成机制在理论上展示出来。
二、演化博弈论的理论进路和目标
哈耶克认为,每个人的知识都是分散的,每个市场的参与者可能都掌握着对己有益且惟一的信息,只有当基于这种信息的决策是由每个人做出的时候,这种信息才能得以运用。由此,哈耶克认为,正是价格体系,才构成了分散的市场当事人之间交流和沟通信息的有效率的社会机制。哈耶克否定了完全经由中央计划进行资源配置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并为自发-扩展秩序理论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20世纪的世界历史实践证明了哈耶克的理论判断。今天已很少有人质疑价格体系是资源配置上的一种主要的且非常有效率的市场机制了。问题在于,尽管价格机制是一种市场活动的有效率的信息传递机制,但它毕竟不是市场运作的惟一协调机制。虽然价格传递着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信息,并由此创生出了对当事人经济行为的激励体系。但是那些不能由价格所完美协调的可预期行动的信息,则是由社会制度则向其它当事人传递。在竞争性价格不能充分协调人们的经济活动时, 市场制度则补充价格机制所不具有的内容,给原来可能的无序状态添入了结构与秩序。
市场惯例和制度作为一种信息传递机制的重要性决不亚于价格机制。只有有了承载着某种确定和已知信息的惯例和制度的存在,人们的社会活动和选择才是可以预期的,人们在市场博弈中的策略选择才是稳定的。市场中的价格机制的运作是建立在种种社会惯例和制度规则基础之上的。人类社会中的习俗、惯例和制度,是作为现代市场秩序之轴心的价格机制得以运行的条件,而价格机制只是种种社会制序演进的结果。
制度产生一般有两种进路:一是康芒斯的“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的制度设计论传统,在布坎南(James Buchanan)的理论等延续下来。一是亚当・斯密-门格尔-哈耶克―诺齐克的演化生成论传统。 虽然很多制度是被计划者设计出来的,或是多边讨价还价(在立法的情况下)的结果。但是那些用以帮助我们解决社会问题的大多数制度,特别是非正式制度(习惯和风俗等),或者是有机地滋生出来的,或者是自发创生出来的。这包括今天在大多数社会中正在实行的星期(天)制度等,它们是自发社会秩序的结果。
最早把博弈论引入制度变迁分析的当属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科特,在他的分析中,把制度作为一种博弈参与人的均衡解,制度的变更是经济行为人通过不同的战略最大化其收益的结果,从而开创了制度变迁研究的新视角。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演化博弈论在制度变迁理论中受到重视,它不依赖博弈参与人计算能力,以“有限理性”来说明均衡选择过程,从而在纳什均衡的理性主义解释遇到理论困难时,显示出了通过演化机制实现纳什均衡的可能性。
演化博弈论主要目标是说明经济和社会制度如何从许多个人的交互决策中生化出来。在新古典经济中,均衡是占有主导性的范式,个人决策被假定为在给定预期下是最优的,而预期在给定证据下也被假定是合理的。演化博弈论对均衡的过程进行研究,重点关注随机力量的连续冲击对均衡的影响,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在适应性过程足够长的情况下,演化力量常常可以替代个人理性。演化博弈论的基本思路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主体不可能正确知道自己所处的利害状况,它通过被认为是最有利的战略逐渐模仿下去,演化动态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它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在这样的经济中,能够观察到采用更高收益战略的人数比率逐渐上升,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如下面的模型:
这个博弈有两个纯策略均衡(工作、工作)和(偷懒、偷懒)和一个混合策略均衡。
但偷懒是风险占优的,即偷懒是一个比工作更保险的策略。假设一个人相信有大于30%的可能性对方要偷懒,那么最好他自己也偷懒。为什么每个人都在工作的境况下,有人会相信有30%的可能其合伙人会偷懒呢?答案与人群的异质性有关。即使大多数人努力工作,也几乎有人要偷懒。假设某个人刚好与偷懒者接触一段时间,他就会相信,有一定比例的人偷懒,这就引致他也跟着偷懒。这一行动后来被别人注意到,进而增强了这种有人在偷懒的想法。因此偷懒就普遍起来。当然这一过程也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进行,工作因被感染而普遍起来。所以,一般而言,制度的惯性(the inertia of the system )――从一种风俗到另一种风俗所需的等待时间――以相当复杂的方式取决于社群的大小、人们与邻居或远方的人交往的程度、他们收集的信息等等。在不同的条件下,2×2博弈中风险占优规范是随机稳定的,长期来讲,它具有演化优势,而无论结果是否为社会最优。
演化博弈论制度分析的研究进路,是将经济均衡分析与演进过程分析结合起来的一种理论,具体展示了哈耶克的自发社会秩序理论和制度生成的自发机制。演化博弈论假设经济主体是有限理性的,这一假设更符合现实。
三、演化博弈论和传统博弈论的区别
传统博弈论和演化博弈论二者相比,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传统博弈论分析的是较为固定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进行的特定博弈,而演化博弈论则假定博弈方是不固定的,取自大量的潜在博弈群。第二,在演化博弈论中,个人之间交互作用的概率依赖于外生的因素,例如他们生活在何处,或者他们在一些适当定义的社会空间中的接近程度如何。第三 ,传统博弈论假定博弈参与人在信息获取和博弈结果的预期上是超理性的,而演化博弈论则假定博弈参与人的理性是非常有限的,它们依据零散的信息进行决策,对他们所处的过程也只是具有不完全的模型,他们根据对他人行动的预期来调整他们自身的行为,而且这种预期是根据他人过去行为的信息内生出来的。基于这些预期,博弈方采取行动,而这种行动反过来又变成了影响以后人们行为的前例。这就形成了如下的反馈回路:
最后,演法博弈论假定动态的过程会受到随机扰动的冲击,产生这些扰动有各种原因,例如外部冲击或者人们行为的不可预测性。这些冲击扮演的角色如同生物学中的变异,它们意味着演化动态永远不会停止,它总是处于变动之中。
四、结论
演化博弈论把哈耶克社会自发秩序理论用博弈论的数学语言程式化,它采用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假设,注重对均衡过程中路径依赖的研究,对解释传统、习俗等非正式制度变迁是一个全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2]韦森.哈耶克式自发制度生成论的博弈论诠释-评肖特的《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 2003,(6):43-57.
[3]李军林.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 证券市场投资者 投资策略 博弈论
序言
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在许多方面尚未成熟。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可分为机构投资者与普通投资者,前者在资金实力、分析手段与信息获得与把握上具有优势;而后者由于势单力薄,经常揣摩、打听前者的消息或行动,作为自己决策的参考依据。在我国,中小投资者占投资者的绝大部分,他们的决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的发展状况,而他们又以弱势人群的姿态出现,其决策行为的非理性严重导致了市场的不稳定。因此,仅借助现代金融学的方法无法正确分析我国证券市场。在这里就引入博弈论的思想对投资者的决策心理及投资策略做一个研究,希望能有益于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特别是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理性化,以保护其利益。
1. 什么是博弈论
博弈论在理论上进一步拓宽了经济学的领域和范围,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博弈”是在多个决策主体之间行为具有相互作用时,各主体根据所掌握信息及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的一种行为。正如其英文翻译“ game playing”,整个博弈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游戏,游戏参与者权衡利弊,通过策略性的行动降低比赛过程中的风险与损失,最终赢得比赛。博弈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合作性博弈和非合作性博弈;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信息是博弈论中重要的内容。
2.引入博弈论的必要性
对于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理论认为:证券市场投资者应该是理性的,按照最大效用原则进行个体投资者行为。但鉴于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较短,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及投资心理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风格,且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又加之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认为情绪、性格以及心理感受等主观的行为在金融投资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投资者并不适应理性的态度作出决策,其投资行为不仅受自身固有认知偏差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有经济学家认为,如何才能保证投资者投资行为理性化,我们假设每位投资者都是的专业投资理财人员,并假设其可以理性的进行投资就可能实现。现利用博弈论的收益矩阵作分析,如果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前者与后者均可以考虑是否选择运用博弈的相关理论,优化其投资行为。如果双方都采取比较积极地态度,则可获得很好的受益,这样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投资风气,进而有利于形成全新的投资风格。如果只有一方采取积极态度,则积极方获得有限受益,消极方受益极小甚至损失。如果两者都采取消极措施则受益为负。由此受益矩阵如下:
由此得出结论,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只有都运用先进的理论优化其投资行为,才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形成良性经济循环。
3.博弈论在投资中的具体运用的必然性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普遍存在以下投资特点。
首先,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好的股票。中国的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不同的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而机构投资者的信息库和专家队伍则可以对政策的把握有一定的预见性,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可以采取反向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的波段操作。由于信息不对称,这就需要投资者应用博弈,权衡相关信息将对市场投资者造成的影响。其次,寻求在一定期间中股价变动的连续性。如股价变动连续趋涨,则采取连续卖出的策略,反之亦然。该效应会带来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差幅,而这一差价最终的收敛意味着那些有大量资产收益未实现的股票一般要比那些有大量资产亏损未实现的股票有更高的预期回报。利用这一异象可以获利。再次,我国投资者典型的羊群行为带来的信息骤集效应也增强了技术分析的有效性。通过分析“信息”得出相似的结论,据此进行交易时,就会从中获利。将博弈论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中,合理引导投资者的行为。 最后,是风险偏好型的不当选择,投资者的投机性过强,这不仅仅是在投资者,金融产品的制造生产者也不例外。例如,中国的基金产品往往偏向那些高收益的产品导向,而忽略了其高风险性,以至于近年我国基金市场持续亏损,当然高风险导向性也是受消费者需求影响的。
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通过教育合作共赢的实例来使其趋于理性化,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的运作效率。对于机构投资者,要灵活运用博弈策略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提高投资决策的技能。
结论
正如博弈大师托马斯·谢林和罗伯特·奥曼所著的《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中所举的堵车的例子,运用到中国证券市场就好比每个投资者都抱着“发横财”的心理,在交易市场上凭自己主观臆断做决策。如果从微观上看每个个体可能仅仅是损失了自己的投资资金,那么从宏观上会造成整个证券市场过度投机的非理性的投资风气。综上所述,可见将博弈论引入中国证券市场对优化投资者决策,稳固证券投资市场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托马斯·谢林和罗伯特·奥曼《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2] 孙立平《博弈》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 (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
[4] 杨荣基《动态合作——尖端博弈论》
2007.
[5] 冯.诺依曼、摩根斯顿、王文玉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篇7
关键词:儒家伦理;博弈论;“和”;“生”
中图分类号:B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2)05—0019—08
一、博弈论需要面对的伦理追问
当前,作為一种分析现实社会关系的工具,博弈论(game theory)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凡是我们试图对竞争与合作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时,似乎都无法绕开博弈论。“博弈论是对相互依赖的理性选择所做的系统研究。当个人的选择依赖于其他人的选择时,它可以被用来解释、预测和评估在这种情况下的人类行為。”“相互依赖”这个词组命中了博弈论的核心,也足以解释為什么它在出现之后便能引起现代社会的广泛兴趣。现代社会显然是一个联系日益紧密的社会,任何个体的“独立”选择都只是相对的,都无以真正独立于他所置身的环境而不受他者影响,因此个体就不得不在进行选择之前权衡他者可能发生的选择。相互依赖的既定事实使得所有个体选择的结果相互制约,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如何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进行策略性选择,使得风险和损耗等尽可能小,而安全指数和收益等尽可能大?现代博弈论的研究大多围绕此问题而展开,当这些研究进入到从博弈关系中寻求合作前景时,就进入了伦理学的视阈。
关于两种结果的描述生动地呈现了博弈论所倚赖的伦理思路。
第一种博弈结果被命名為“零和博弈”,意思是:输的一方收益為零(即被另一方所彻底击败或吞并),赢的一方收益為正。“零和”产生于对抗性竞争,是现代博弈论所力图规避的损伤性结果。关于这一点,博弈论的研究者们常常用我们耳熟能详的“囚徒困境”模型进行论证。“囚徒困境”的初始形式是一次性“囚徒困境”,在这个实验场景中,警方需要足够证据对两名疑犯进行判决,他们被分开囚禁和审讯,并被给予三种选择:(1)若一方选择坦白,并且愿意作证指控另一方,而对方拒绝坦白,那么坦白的一方将即刻获得释放,而拒绝坦白的一方将入狱10年;(2)若二人同时选择了坦白,并且作证指控对方,则二人各入狱5年;(3)若二人都拒绝坦白,由于证据不足,两人将被拘禁1年。如果两名囚徒有完全理性,则应当在相互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第三种选择,这是在信息完备的旁观者一眼就可以看出的最优选择。然而,在一次性囚徒博弈情境之中,基于自利的权衡后,囚徒常常会做出背叛的选择。默尼根等学者们都力图用“囚徒”模型来说明:脱离合作的利己行為不但损害了对方,也使得自身的损耗加大。
另一种博弈结果则被称為“非零和博弈”或者“正和博弈”,也就是日常语言中的“双赢”或“共赢”,意思是各方得到的收益都為正。关于这一点最常见的是多次“囚徒”博弈分析。初始的一次性“囚徒困境”演示了被假定為纯粹利己的人在突发性利益冲突中进行选择所注定的败局。由于现实生活中的选择主体之间存在的是长期关系,那么就需要进行重复博弈分析。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在重复博弈情境研究基础上给出了“囚徒困境”的悖论,他发现:在重复的博弈当中,一次性“囚徒”选择不能也不会被允许重演,因為“囚徒”们将吸取教训而选择合作。具体说来,这种“囚徒”合作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基于下面原因:在长久的竞争关系中,并无一种有效隔离手段可以持久隔绝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各方必然领悟到只有打破“囚徒”背叛,才能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获得双边收益最优。因此,一种在竞争又相依的命运中发展起来的合作型关系必然要成為主导型关系。显然,正和博弈是彼此妥协和互惠互利的竞争合作所产生的结果,这种结果呈现了博弈论基于现代竞争社会相互依赖的事实而归纳出的帕累托效率。
在现代博弈论从“零和”到“正和”的分析中,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影响十分明显,主要表现為两项特征:第一,博弈论预设了选择的各方都具有趋利避害的基本人性。这种人性预设既被利己主义推崇,也為功利主义所承认。第二,趋利避害的选择将产生对利益最大化的普遍期望,“双赢”(也就是“正和”)是基于最大福利计算的功利选择的必然结果。
尽管基于“囚徒困境”模型之类的博弈分析似乎从利益分布上给出了充足理由来昭示合作型竞争给人们带来的美好前景,但从“合作”这个状态所涉足的伦理学角度来说,博弈论分析及其导出的“双赢”(“正和”)结果至少还需要面对以下几个问题的严格追问。
第一个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趋利避害的人性假设是否足以承载所有人的共同选择?如果这个基本假设是不成立的,那么当博弈论被应用于分析社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时,其合理性就不得不受到质疑。以“囚徒困境”中的两个囚徒為例,我们有什么理由假设他们之间仅仅是一种彼此漠不关心的关系?即使这种关系成立,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假设所有利害冲突者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如同两个囚徒这样,既没有一丝情感的维系,又没有半点道德和良心在其中发声?泰勒和庞德斯通等人都质疑过:将纯粹利己主义作為人性的假设基础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弗兰克则试图赋予人性一种或者多种“更高尚的动机”。
第二个问题:基于“囚徒困境”的博弈分析启示着竞争社会走“双赢”道路,从分析过程到结果展示似乎都很完美,但我们何以理所当然地认為竞争者之间一定存在博弈关系?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一样指向人性。不过,第一个问题是在问博弈关系存在时行為选择的人性基础,而这个问题要问的是博弈关系本身是否存在。这里不妨顺着人性分析的思路继续往前发问:由于人们的思维习惯不可能脱离社会联系的历史和事实,那么,如果人性的朝向更多地偏于和谐一致而不是利益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究竟是自然产生的合作关系,还是基于功利计算而选择的合作关系?
第三个问题:假定竞争社会的基本关系是博弈关系,我们又何以证明合作的选择不会因為情境而发生变化?换言之,合作的发生很可能仅仅依附于某人决策时所处的情境,而决非出自至上道德理性约束的内在动机。那么,在长久竞争关系中,如何确保合作将成為完全共同理性的结果,而不会因為某个特殊情境而改变?譬如,当“我”完全有实力掌控某个市场时,有什么理由即刻说服“我”放弃激动人心的征服欲和霸占欲而选择与他人分享市场?
第四个问题:即使我们能够证明博弈关系存在,那么博弈分析要的终局性结果就是“双赢”的利益分配格局吗?这里以最具有竞争特性的商业活动為例。商业自古就是人类文化生活中的一种事实存在,但它存在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让流通产生的财富在利益竞争者之间得到相安无事的分配。商业起源于“农有余粟”,以“通四方之物”的流通作用而使整个社会供需达到平稳,商人及其经营机构不过是因承担“通材鬻货”的流通作用而得到报偿。说到底,商业最终不是指向商人之间的利益分配,而是社会全体生活的繁荣发展。换句话说,商业竞争不是為了“双赢”,也不仅仅是為了“双赢”所导向的商家之“生”(即商家的生存和发展),而是整个社会当中所有群体的“共生”。因此,為了这个“共生”的目的,往往不能单以“双赢”的博弈规则来决定商业竞争格局及利益分配,而需要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来决定何种类型的商业布局应被优先选择。
二、博弈论可以在何种伦理学意向下改良
博弈论是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中的一个核心工具,常常被称為“社会科学的数学”。作為一个应用工具,它原本并不需要面对道德诘难。并且,单纯从它在论证过程中所呈现的逻辑理路而言,博弈论推导“双赢”型合作的思维路径并没有太大问题。不仅如此,“囚徒博弈”之类的分析方法还可以作為相当有效的工具用于日常社会生活,比如说在面临几种方案选择时就可以凭借这种分析方法找出最优决策。但是,当这种模式被运用来分析现实的社会关系时,实际上已经进入到伦理学的考察范围,不得不与“善”、“正当”、“幸福”等伦理基础词语发生密切的关系。上面论及的几个伦理追问,就是博弈论深受近现代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影响时难以克服的掣肘。换言之,这种掣肘归根到底不是博弈论本身的掣肘,而是当它作為分析现实社会关系的模型和方法為自己的论证思路设置人性假定时,跟从利己主义与功利主义所必然要发生的掣肘。
作為一种分析现实社会关系工具的博弈论如果想要寻求改良之途,它就不得不跨出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来进行系统反思,尤有必要进入到对上述两种伦理思想批判最有力的道义或美德伦理中,以寻找资源来补其不足。当博弈论需要如此来完成对自身的改良时,它或许可以重点考虑借助于儒家的“和”伦理。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儒家伦理十分关注现实人事,因此,在论“和”时,儒家并没有仅仅停留于生硬的理论说教,而是用例证类比等方法进行逻辑解说,比较详尽生动地讨论了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合作当中竞争性存在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关于这一点,后文还将进一步地详细论述。尽管儒家对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具体论证方法与博弈论有所不同,但这种将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的理性考量方式与博弈论的思考路径颇為趋同,因此,双方的接轨就并非难事了。
其次,儒家伦理有其独特的德性解说方式。儒家伦理是一种与西方道义论既有相似性又风格迥异的德性传统,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的德性思路使得它和道义论一样可以承担对博弈论的深刻批判任务,可以对人性及以人性為基础的社会行為进行审慎洞察与分析;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方面,尽管它与道义论一样重视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但又绝不将这种道德认知能力寄望于康德式的道德理想以及这一道德理想指引下的先验式建构主义,这使得它更容易获得基于现实考虑的支持,而现代社会受到热切关注的博弈论显然是一种基于现实考虑的理性论证方式。
第三,儒家论“和”,将“和”的根本意向定位于“生生”,亦即社会竞争者之间的“双生”或“共生”,这就与博弈论所追求的“双赢”或“共赢”产生了一个关联和比较。从伦理学角度来说,无论是“双生”或“共生”,还是“双赢”或“共赢”,都是应当追求的。但是,显然前者比后者要更為根本,更為基础和更不可动摇,如斯宾诺莎所说:“道德的根本是努力维护人的生命,而人的幸福源自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因此,当我们将博弈论置于儒家“和”伦理意向下进行改良时,“生生”就使得博弈论获得了比“双赢”更為基本和宽泛的逻辑目标。
三、儒家“和”伦理的描述图式
《说文解字》说:“儒者,柔也。”温润的精神气质决定了儒家在面对竞争时尚和,即推崇以“和”的原则消解矛盾。“和”在儒家叙事中被描述為“利贞”之相,所展现的是一个有伦理的、吉祥完满的社会形态。西周的史伯首倡“和”,提出了“和实生物”思想。正是这个“生”字高度概括了儒家“和”伦理的基本精神。儒家论“和”,没有止步于社会伦理现象的和睦吉祥,而是指向更深层、更本原的伦理意义:“生生”,即各竞争主体在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相应、相辅、相生,并由此而引致社会整体充盈润泽地向前生成和发展。所以《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能够达到“中和”,天地便能安安稳稳地各当其位,而万物也能繁茂地生长发育。
儒家伦理精神从“和”到“生”,走的是宇宙伦理图示的描述路径。
儒家首先从“和”的自然生成性开始讲起。与西方哲学思路将元素和质料等视為宇宙本原不同,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文化传统将宇宙的根本生成要素概述為阴阳二气,认為阴阳二气虽然相互对立,但也相互包含,阴阳和合而万物生。《周易》指出:“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意指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交织而形成一种醇和之境,从而使得万物生发。荀子也说:“天地合而万物生”,“万物各得其和而生”。董仲舒则说:“和者,天地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至宋明理学,儒家宇宙伦理学说逐渐发展到几近臻境,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论及阴阳相和而生万物:“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张载则称阴阳中和之气為“太和”,也就是“和之至”,并认為“太和”能产生出各具特色的人与事物,即“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王夫之在张载的基础上进行论说,认為“太和”是阴阳二气的始和,而所谓“和实生物”,就是指阴阳二气相互充实、相互交孕,从而生成万物。
儒家宇宙伦理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天人合一,将宇宙自然的规律与人事纲常连為一体。于是,“和”的自然生成性也就悄然过渡至社会人事结构中的生成性。天、地、人三者常常被儒家相携而谈,当三方都呈现出和谐景象时,世界也就呈现出完满的生成之态。王夫之就直接将人的仁义、天的阴阳、地的刚柔一同视為“太和”的产物,他认為:“一物而三才:阴阳,气也,而谓之天;刚柔,质也,而谓之地;仁义,德也,而谓之人。才以成乎用者也。一物者,太和氤氲合同之体,含德而化光,其在气则為阴阳,在质则為刚柔,在生人之心,载其神理以善用,则為仁义,皆太极所有之才也。”既然人事与天道本為一理,那么“和”就不仅仅是在宇宙自然中使得万物生,而是在社会伦理生活中也同样具有生成性了。
“和”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其生成性的呢?关于这一点,儒家以“不同”来进行逻辑解说。在儒家描述的“和”之完满境域中,决不存在咄咄相逼的尖锐对抗,但同时又决不会泯灭个体的差异性。并且,恰恰正是由于各类个体具有独特鲜明的风格,彼此争奇斗艳、交相辉映、相辅相生,才成就了竞争境域中的勃勃生机。
在清楚认识“不同”所具有的生成力量之前,先需要辨明“和”与“同”。关于这两个概念,儒家进行了严格区分。《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晏婴就通过味道和声乐的比喻陈说了二者歧异:“公日:‘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酽、梅。以烹鱼肉。箪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泻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声亦如味……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正是由于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不同”,既构成了“和”的前提,也构成了“和”极力保有的一个实质性内容。“和”以“不同”為实质性逻辑起点,从形式目的角度而言,是為了自然社会和人事社会的竞争主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丰盈态势;从更长远和更深层的角度而言,则是要致力于通过保有“不同”,即保有个体的差异而获得整体的生成与发展。
“不同”内含的生成性即為“和实生物”的关键所指:“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正是由于不同者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汲取和相互转化,才成就了万物的生长繁茂。若完全消除事物之间的对立而以“同”代之,即以完全的一致性代替差异性,那么世界将失去向前发展的动力。这种基于“不同”的“和实生物”辩证思想被儒家融会贯通,并赋之以道德特征,便形成了“和”伦理的重要思维理路:“和”是异质性、差别性、多样性的统一,异质元素汇于一体,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和生成,进而使得整体充盈丰满、生生不息。关于“和”中所蕴涵的对立和斗争之意,张载是这样说的:“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就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在最完美的“和”之中,必然包含着“浮沉、升降、动静”的矛盾与对立,也包含着“氤氲、相荡、胜负、屈伸”的差异与斗争。正是通过内部的矛盾、对立、差异、斗争,事物才得以变化和发展,才成就了整体的、动态的、永不止息的“生生”之“和”。
四、儒家“和”伦理对博弈论的补足性改良
儒家“和”伦理的描述图示从根本上意向相竞相争的各主体之“生生”,在此种“生生”意向下,既能获得现代博弈论分析所要的“双赢”效果,又与博弈论的“双赢”思路大异其趣,并且為后者突破其功利主义掣肘提供了大有裨益的参考,使其能够获得一条补足性的改良之途。為了更直观明晰地察看这种补足性改良何以发生,这里就前面所论及的博弈论需要面对的几个伦理追问依次进行分析。
(一)对人性更為真实和丰满的考虑
博弈论对人性趋利避害的基本假设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对于人类整个丰富生动的情感与理性体系而言,它就显得过于冷酷与苍凉,也过于狭隘了些。泰勒就反复地疑惑和追问:如此凄苦的人性逻辑是否可以成為群体共同生活的有益指南?由于博弈论已经进入了伦理学的视阈,因此,无论对博弈论的反对者还是支持者而言,这都是一个必须做出严肃回答的问题。一些学者已经在试图修补博弈论的这种人性分析缺陷。在弗兰克的“高尚动机”当中,就在探寻用德性主义的某些核心思想来弥合博弈论在人性逻辑上的功利主义困窘。这是一种相当有益的尝试。正是基于这种尝试的提示和对这种提示的进一步细致探讨,这里力图用儒家“和”伦理来补足博弈论在人性分析处的基础性缺陷。
儒家“和”伦理赋予了人性一种具有深刻洞见的道德认知能力。这一能力产生于人对“太和”的体悟,它的最终定位是伦理学中最為基础和不可抛离的点:“生生”,即世界生成性的永不止息。由于它关注的是永恒生成而不是阶段幸福,就使人的思想意识中拥有了超越短期功利的挚诚。它并不排拒利益,只要利益没有成為超越道德的优先考虑,它就认可利益的获得。同时,由于它的逻辑起点并非利益,从起始发生处便不受到利益辖制和摆布。这种既承认利益又超越利益的思维理路,将人性置于真实丰满的考虑之中。与博弈论单纯计算利害得失的人性逻辑相比较,它无疑為后者提供了一种更為审慎完全的参考思路。因此,博弈论在面对人性质问时,不妨将人性起点定位于“生生”追求,而不是趋利避害假设。
(二)达成非功利合作和非情境合作
一旦博弈论参照儒家“和”伦理的思路而将“生生”追求定為逻辑论证的人性起点,博弈论所需要面对的接下来两个伦理追问几乎都迎刃而解了。
现代博弈论将竞争社会的合作视為经过理性权衡计算的最优抉择,这就产生了前面所提到的第二个问题:相互竞争的主体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不经过功利计算的、先天的合作倾向吗?应该是能的,至少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否则就无以解释亚当·斯密的“道德人”,也无以解释日常生活中道德直觉的发生了。儒家“和”伦理就有利于促成这类道德直觉的习惯性生成。在儒家论“和”的宇宙伦理图式中,“和”的生成意义以几乎不言自明的理由而毫无困难地说服了人们的理性:显然,“生”是天地万物正常运行的存在性基础,离开此处,任何伦理道德规范都将沦為空乏的说教。正是由于抓住了“生”这一最不容置疑的伦理起点,儒家“和”伦理要比功利主义等伦理学说更易于获得人类竞争社会中的普遍敬意与支持。这种普遍认同将使得社会合作逐渐成為一种道德习惯,最终成為社会各主体的一种道德直觉,也就是成為主体做出行為判断时毋庸置疑的本能性反应。显然,这便形成了一种依附于道德习惯与道德直觉的非功利合作。
基于同样的理由,博弈论所面临的第三个关于情境影响的伦理问题也将被消解。儒家“和”伦理的思路使得社会各主体的道德习惯和道德直觉形成后,情境对道德意识的削弱能力便大大降低了。关于这一点,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多商人的行為给出了明证。譬如近代儒商中声誉最盛的晋商,他们就创立了一种“相与”模式。山西巨商乔家和渠家某年面临在关东市场全线崩塌的风险,实力与他们一直旗鼓相当竞争的曹家本可借此而置乔、渠于死地,但曹家当家人毅然解囊相助,帮助乔、渠渡过了难关。诸如此类的例子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染下的商业领域并不鲜见。正是基于儒家伦理的长期濡染,很多传统中国商人在可以彻底击垮竞争对手时,常常会心甘情愿放弃成就自己霸业的机会,反其道而行之地选择了扶持对手重新崛起。这就使得儒家的“和”超越于博弈论而具备了强烈的社会伦理意蕴。
这里要附带提及的是:非功利合作与非情境合作所产生的实际收益可能比基于功利与情境分析的“双赢”更大。这是因為:当人们关注的是竞争对手的“生”时,很自然就会囊括了关于“赢”的关注在内,于是“双赢”收益就成為基于道德直觉的合作选择的衍生结果,而绝非预设前提。①由于“共生”是长期的动态描述,因此它衍生的“双赢”就是诸多阶段性“双赢”的累积。与儒家“和”伦理从“共生”衍生“双赢”的长期动态描述不同,现代博弈论却常常是从可以预测到的有限时间段内的策略分析人手,这样可以达到阶段性的“双赢”,却并不保证可以获得下一个或者很多个阶段的长久“双赢”。
(三)产生优越于集体意识的共生意识
对博弈论所需要面对的第四个伦理问题的分析实际上相当于在分析“共生”与“双赢”何者更具有优越性。
博弈论显然已经注意到集体理性在现代竞争社会中对于个体理性的优越性。当它对竞争者之间“相互依赖”及“正和”效应进行强调时,尤其是当它通过“纳什均衡”的描述强调个体利己策略在社会交互行為系统中的软弱,并考虑一种经由“正和”效应而呈现的帕累托最优时,它已经在展示一种认真严肃的集体意识。这一意识的浮现使得博弈论虽然始于利己人性分析,却终于朝向了一条与利己主义截然不同的道路。集体意识将使得各竞争主体把对竞争对手的敌意隐忍不发,并基于功利效果分析而相互退让甚至互施援手,从而产生出一种“正和”的乐观局面。因此,集体意识相对于纯粹利己意识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对于一个需要永久性向前生成和发展的伦理社会而言,单有这种集体意识还远远不够。
篇8
关键词:演化经济学;博弈论;模型化;奥地利学派
与主流经济学相比,演化经济学更加注重于动态因素的研究。由于超越了主流经济学完全理性和个体偏好不变得到假设,使得演化经济学方法对于不管是微观还是宏观经济行为的分析更接近于现实。近年来,使用演化经济学范式研究经济问题的文献也逐渐增多,在理论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对西方演化经济学思想进行梳理,对在今后的的研究中能够更加精准的使用演化经济学这一工具分析问题有促进作用。
一、演化经济学思想的起源:达尔文时代的社会进化思想
生物和演化论隐喻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其中以德国和英国的发展程度最高。在德语世界中,有机生物类比采取了许多种形式,跟许多种命题联结在一起,包括对有机主义本体论的描述、对个人所受社会影响的认同、对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系统相互依赖的认识以及明确参照有机生物体成长过程的历史“阶段”理论。在对社会经济系统进行分析时,可以认为它有自己的意志和想法,而这种意志凌驾于个人意愿之上。在英国,1870―1920年间,生物学的化约主义十分常见。大家普遍相信,社会进步最终取决于人类的基因遗传。斯宾塞将社会比作一个活着的有机生物体,他认为社会知识追求各自目标的、自我约束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加上连接这些个人的社会安排,他强调有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过程。
社会进化思想与当今演化经济学思想相比,显然具有更大的应用范围,同时也更加抽象和概括,但思想的内核都指向了一个问题:制度是否可以设计?如果承认制度是可以设计的便承认了人类理性的超能作用,这便和主流经济学构成了同样的理性假设。显然,达尔文时代的社会进化思想同时蕴涵了主流经济学的思想内核,比如黑格尔提出的世界历史是一个确定和序列。
二、早期演化经济学思想的流派:制度经济学和奥地利学派
这里的制度经济学是区别于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它的代表人物为凡勃仑。演化经济学这一术语最早源于凡勃仑的著名论文《经济学为什么不是一门进化的科学》,而美国演化经济学会也是在美国制度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建立的。凡勃仑综合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德国历史学派和马克思的观点和方法。他从本能出发分析社会冲突和社会结构变化,将本能划分为建设性本能和破坏性本能,前者包括劳作本能、闲散的好奇心和父母之爱;后者包络竞赛、好斗和掠夺。凡勃仑的工具―礼仪、金钱―工业的划分都是在这种本能演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将社会知识分为工具性和礼仪性知识,工具性知识是实用的知识。他通过这两种知识背后的拥有者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抗衡论述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而这种结构的变化也是制度变迁的方式。凡勃仑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主义,其出发点是制度作为社会结构的一种特定类型,不仅是一种约束,还能够潜在的改变行为者的目标或偏好。制度对个人的行为具有重建力量。同时,制度是个体在群体交往中的产物,制度不能离开个人的存在。由此可见,此时凡勃仑的制度观中已经有了朴素的博弈均衡思想的存在。另外,凡勃仑给出了制度变迁的一个范式,即本能―习俗―习惯―制度的制度变迁演变阶段,其中,习惯和本能是核心范畴,这其中既蕴含了道格拉斯诺斯的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思想雏形,也具备了纳尔逊和温特提到的惯例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的思想框架。
奥地利学派在演化经济学流派中独树一帜,原因在于它的观点与新古典经济学颇为类似,但方法论确实演化性质的。奥地利学派预设经济行为人是在真实的历史领域中活动的。这意味着未来的确具有不确定性,他们需要在个人的主观领域中进行经济分析。与制度主义相比,奥地利学派更倾向于强调历史对个人决策行为的影响,因而可以因之构建经济运用所需的恰当的主观抽象概念。相应产生的交互作用的复杂性被认为将会阻碍对历史过程进行宏观经济学上的正式描述。自发秩序被看做是突发的,并内生于惯例、规范、规章、法律和其他制度中的。因此在制度分析中,奥地利学派重视对新奇、能动性、异质性、过程性这类问题。
三、演化经济学的模型化:纳尔逊和温特的演化理论
纳尔逊和温特模型化了竞争市场中产生调整过程的机制,从模型化中所得出的结果,不管是与新观点理论的中间主张和终极主张都是相容的,而非冲突,但他们对于古典理论的异议却让人信服。以产业行为分析为例,他们是以单个企业遵循的决策规则即惯例的用语进行的,产业行为被作为产业中单个企业行为的总和来分析。惯例是指企业有固定的行事方式,生产、惯例、销售、投资与研发都有一定的惯例,整个企业的运转离不开这些惯例。企业的惯例与人类的技巧有相似之处。组织是由个人构成的,组织的行为可以归结为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理解技巧在个人发挥功能中的作用,就可以理解惯例在组织发挥功能中的作用。熟练的个人往往不假思索的采取某种行为,而且许多知识是无法言传的。企业的惯例通常是持久不变,但有时需要适应业已改变的市场情况而作修改,这需要搜寻新的知识和惯例,这就是熊彼特所说的创新过程。企业的惯例犹如生物学中的基因,在经济变迁过程中起作用。
纳尔逊和温特先后使用模型分析了以利润最大化和长期均衡为条件静态选择均衡、企业和行为对已改变的市场情况的反映、演化经济增长和竞争过程中行业结构的变化。同时,经济变迁的演化还为政策分析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即经济变迁的演化不仅通过市场机制,还通过有意识的社会政策来进行。该政策观并不等同与主流经济学中的分析思路。主流经济学认为政策是对市场失灵的补救,政策的目的是实现利益最大化。演化经济学的政策观认为政策的实现受到信息、公平要求和官僚政治的限制,政策的选择很多时候并非最优政策,即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政策,而是“较好”的政策,即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政策。显然,这种政策观更符合实际情况。
四、演化经济学新进展:演化博弈论制度分析
演化博弈论这一分析工具的引入为制度演化分析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也为演化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将这一分析工具用语制度分析,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肖特在演化理论观点考察了制度源自理性设计还是演化生成,他通过博弈论模型再现了制度的演化过程,并验证了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理论。他认为福利经济学必须研究形成社会行动博弈的规则以及有助于决定其结果的那些规则、法律和制度的比较最优性。培顿・杨认为博弈者不是完全理性且信息不完全。人们根据有限地数据进行决策,使用简单的可预测的模型,有时候还做一些无法解释甚至愚蠢的事情。经过一段时间,这种简单的适应性学习过程就能趋同于颇为复杂的均衡行为模式,并把这种思路用于社会经济制度的研究。他认为制度是由许多个体的积累性经验经过长期发展而出现,一旦他们互相作用结合成一种固定的期望与行为模式时,一种制度便产生了。同时,这一理论对该过程会遵循的演化路径以及由此产生的制度形式的多样性做出定量的预测。
青木昌彦认为博弈规则是由参与人的策略互动内生,存在于参与人的意识中,并且是可自我实施的。显然,这里的制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外在约束条件,制度主体的经济行为也不仅仅是特定制度约束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而是“共有信念的自我维系系统,其实质是对博弈均衡的信息浓缩”。这种关于制度的定义拓展了传统制度的分析范围和精确度。该制度观引入了博弈论(古典博弈论、演化博弈论和主观博弈论)做为基础分析工具,博弈的主体为一固定集合的参与人,每个参与人面临一个技术上可行的行动集合。行动集合决定了每个参与人的报酬分配,而决定报酬分配结果的规则称为博弈的外生性规则。
除肖特之外,多数博弈论制度分析者都声称自己是哈耶克主义者,并把自己的博弈论关于习俗、惯例、制度的经济分析的理论任务,界定为对哈耶克思想的程序化。
五、结论
综上所述,演化经济学思想的演化特点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来源于达尔文生物学和进化社会学,其思想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二是演化经济学的研究经历了从抽象的思想研究到具体的经济现象研究的转变。三是时至今日,跨学科研究依然是演化经济学研究的鲜明特点。
参考文献
[1] 杰弗里・M・霍奇逊著,任荣华等译:演化与制度:论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学的演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理查德・R・纳尔逊,悉尼・G・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7.
[3] 杨虎涛:演化经济学讲义―方法论与思想史[M].科学出版社,2011.
[4] 库尔特・多鲁弗著,锁凌燕译:经济学的演化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 H ・培顿・扬:个人策略与社会结构―制度的演化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篇9
一 博弈理论简介
(一)博弈论的名称
博弈论,英文名称为Game theory是研究各方策略相互影响的条件下,理性决策人的决策行为的一种理论。博弈论刚被介绍至我国时,曾有过多种译法。有的学者根据其英文名称,直译为游戏理论;有的学者则从该理论本身的研究对象出发,转译为对策论或对策运筹论。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多地接受了博弈论这一名称。这除了由于博弈这个带有文言味的词本身的学究气浓郁而给人的第一印象较为深刻外,更重要的是博弈一词能更准确、全面地体现策略选择、依策而动以及最终结果三者的统一。
(二)博弈的要素
一个完整的博弈应包含如下四项要素:1,博弈的参加者(player)。也称局中人或博弈方。是指博弈中能独立决策、独立行动并承担决策结果的个人或组织。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跨国公司乃至一个国家,只要能独立决策和行动,都可视作一个博弈方。比如柯达与富士公司的竞争,就可看作一个有二个博弈方的博弈。一般说来, 博弈的参加者越多,情况就越复杂,结果越难预料。2,策略空间(strategy space)。是指各博弈方可选择策略的集合。strategy直译应为战略,不过战略一词对大多数博弈来讲显然过于抽象和宽泛了。每一个策略都对应一个相应的结果。因此每个博弈方可选的策略数量越多,博弈就越复杂。3,进行博弈的次序(the order of play)。博弈中各博弈方行动的顺序对于博弈的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博弈方、同样的策略空间,先后决策并行动和同时决策行动,其结果是大相径庭的。 4,博弈的信息(information)。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见信息对博弈的重要性古人早已知之。博弈中最重要的信息是有关对手策略以及各博弈方得益的信息。例如,在各博弈方同时决策的博弈中,必须保证不能让对手知道自己采取何种策略,否则自己将永远是博弈的输家。得益(play off),也称支付,是指博弈方策略实施后的结果。有关得益的信息是促使某博弈方选择某种策略的关键参考值。理性的博弈方总是选择能使自己获得最大得益的策略。一旦确定了以上四要素,一个博弈也就随之确定了。值得注意的是,博弈论特别强调“理性人”的前提假定,即参加博弈的各博弈方始终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惟一目标。除非为了实现自身最大利益的需要,否则不会考虑其他博弈方或社会利益。
(三)博弈论的结构
由于一个完整的博弈需具备上述四要素,因此博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成不同类别:1,按博弈方划分,可分为单人博弈和多人博弈。单人博弈因为只有一个博弈方,所以它已退化为一般的最优化问题。经济学中常见的求最优问题,实际上是博弈的特例。多个博弈方的博弈较单人博弈复杂,而且两人以上的博弈会出现合作博弈问题。这样,多方博弈又将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因为在社会与经济关系中,竞争与不合作是基本方面。所以当前的博弈论主要研究的是非合作博弈。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位得主的主要贡献,即在非合作博弈方面。2,按策略空间划分,可分为有限策略博弈和无限策略博弈。因为每一种策略都相应地对应一个得益结果,所以从理论上讲,有限策略博弈的结果必然是有限的,而无限策略博弈的结果则有无穷多种可能。3,按进行博弈的次序划分,可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各博弈方可同时决策并行动的博弈称为静态博弈。当然,严格讲各博弈方在非常精确的同一时点同时决策是不可能的。因此,同时决策是指可近似地看作同时作决定的过程,如乒乓球团体赛的出场顺序,虽双方决策可能有早有晚,但一旦敲定便谁也不许变更,因而可看作同时决策。各博弈方不是同时决策,而是先后、依次决策、行动的博弈叫动态博弈。弈棋就是一种典型的动态博弈,双方的每一步都将取决于前面的情势。4,按信息划分,如按得益信息分类,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与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complete)信息,是指各方对自己每种策略的得益情况完全清楚,否则是不完全信息;在动态博弈中,如按博弈进程信息分类,可分为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与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完美(perfect)信息,是指博弈方在决策前对其他博弈方的行为完全了解,否则是不完美信息。5,按得益情况划分,可分为零和博弈、常和博弈和变和博弈。一方收益必来自另一方的损失,这样的博弈叫零和博弈,零和博弈的博弈方始终是对立关系;各方都会有收益,但收益总和是一固定常数,这样的博弈为常和博弈;各方不同的策略组合会有不同的收益,这样的博弈称变和博弈。显然,零和博弈是常和博弈的特例,常和博弈是变和博弈的特例。6,综合分类。综合分类是将博弈次序与博弈信息结合起来的一种分类方法。按这两个标准,可将博弈分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但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完全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以及不完全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针对不同特性的博弈进行研究和求解。
博弈论 (Game Theory),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因此,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比如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的人、其他企业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博弈理论又译为“决策理论”。博弈论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博弈论的研究达到了顶峰。博弈论研究的决策不仅包括经济学领域,而妾包括政治学、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公共选择等各个领域,因而博弈论又被称之为方法论。本文拟将这种方法引入到反垄断法领域,具体分析反垄断法规则的制定过程。
二、反垄断法的博弈分析
(一)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1, 政府和企业博弈的根源
企业,作为市场运行主体,在市场经济中具有强烈的追求利润的理性意识;企业的理性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要以这个目标为指导。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指导下,企业必须研究市场上其他主体的战略并确定自己的战略,从而市场上各个经济主体都是企业博弈的对象。企业决策往往具有局部性、个体性和短期性的特点。与之相对,政府作为市场运行的监管主体,是社会理性的当然代表,其决策往往带有全局性、整体性和长远性。由于政府制定的各种市场运行规则客观上限制了企业理性的发挥;尤其是当社会理性和企业理性发生冲突时,作为被管理者的企业只能寻求“次优方案”。当然,企业也并非只是一味地妥协,也可以与政府进行博弈从而影响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由政府所代表的社会理性和企业理性的冲突及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政府所代表的社会利益与企业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矛盾,决定了二者都将对方视作自己的博弈对象,从而使具体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反垄断法的制定过程,表现为政府和企业的博弈过程。
2,政府和企业参与博弈的目的
企业,作为盈利性的经济组织,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其根本宗旨的;并且在这一根本宗旨的指导下组织各种经济活动。只要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企业都不惜一试,包括采取垄断的方式。但是,垄断的存在,不仅侵害了广大的消费者的利益(具体表现是通过垄断价格,将相当大的一部分消费者剩余转化为超额利润。),而且凭借其“市场势力”阻碍了有效的竞争,打破了市场竞争的均衡状态。政府,作为社会利益的代表,具有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维护市场有效的竞争秩序的当然职能;其可通过制定法律影响着企业决策的“可选择集”,即企业只能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选择。显然,“可选择集”越大,对企业越有利;而决定企业“可选择集”大小的恰恰就是政府。因为政府通过确定其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具体内容和相互关系,影响认定垄断的界限,并通过反垄断立法决定了企业可选择范围的大小,从而间接地决定了企业的盈利空间。企业参与博弈的目的就是通过影响政府的反垄断法规,实现对企业行为的有效规制,进而最大限度地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3,反垄断法的博弈分析
反垄断法指的是国家为了保护竞争,针对一些限制竞争行为所规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就是政府通过法律的手段限制企业有碍于竞争的经济行为。政府在决定是否将一种企业的经济行为列入受限制之列前,政府要作如下的博弈分析:保持企业退出
政府面对一种限制竞争行为有两种选择:干预,即将其限制于合理的范围之内;或者放任自流。政府要进行干预需要支出相应的费用,设费用为5,占总收益10的一半,那么经政府干预给社会带来的净收益是5(总收益10减去干预费用5)。此时,企业针对政府的干预政策有两种策略:其一是保持原有的状态不变,继续从事具有垄断性质的经济活动。但是,由于法律的强制性,如果企业采取此策略无异于自取灭亡。此时,企业不但不会盈利,相反还会被强制清除出场。其二是企业选择退出。此时,企业只需要付出沉淀成本,设其为收益的一半为5;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收益为-5.政府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就是放任自流。这样,如果企业保持原来的垄断状态,就将获得全部的利润所得,社会公共利益为0;如果企业选择退出,那么全部利润将自动流向政府所代表的社会公众,此时,企业还要支付相应的沉淀成本。由于政府干预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垄断利润”返还给广大的消费者,(0,10)所代表的状态正是政府介入的原因,并且是政府所要竭力改善的初始状态。(10,-5)所代表的是企业自动放弃高额的垄断利润,并且还要为此承担相应的前期投入,即沉淀成本。这是不符合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目标的,因而是不现实的。由此,政府只能选择干预策略。企业根据其对政府选择的分析判断政府介入的可能性,然后在(5,-10)、(5,-5)和(0,10)三种状态中进行选择。由于(5,-10)的高成本和(0,10)的不现实性及由此决定的高风险性,迫使理性的厂商选择(5,-5)所代表策略。这样,可以将损失降低到最低。政府经过上述博弈分析,最终决定将该经济行为纳入禁止之列;而企业也会选择放弃该垄断行为。至此,反垄断法的目的得以实现。
4 对反垄断法进行经济分析的意义。
对反垄断法进行博弈分析的意义在于揭示反垄断法的制定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政府和企业的博弈的过程,反垄断法律规范的具体规范则是政府和企业的博弈结果在法律上的认定。所以,在反垄断法的制定过程中,应该站在企业的立场上考虑企业可能做出的策略选择,然后再确定法律是否对该行为进行规制及如何规制。这样,才能保证制定出的法律能有效地规制企业的行为,有效地保证竞争。
(二)企业间通过价格等垄断协议的博弈分析
在寡头市场上,当寡头数量很少时,从理论上说,他们很容易通过谈判实行勾结定价,即像一个垄断者那样用高价格来宰消费者。这样做,交易费用(寡头进行价格勾结谈判达成协议所需要的费用)并不高,而勾结定价可以为参与者带来共同的利益。但为什么这种勾结定价在现实中成功的很少呢?尽管许多国家“反垄断法”中有禁止勾结定价的条款,但实际上这个条款的作用极为有限,因为寡头之间可以采用不易被发现的隐蔽性勾结——默契。我们可以用博弈论的分析来说明现实中的勾结定价难以成功的原因。
我们假设某地牛奶市场由两家寡头瓜分,这是寡头中最简单的寡头——双头,也是最容易达成价格勾结协议的寡头市场。如果这两家寡头(A与B)之间没有任何勾结,各自按成本最低时产量进行生产,各生产3000磅牛奶,成本为每磅6元。这时,市场总供给量为6000磅牛奶,价格为6元。各家都没有经济利润(经济利润为零)。
现在这两家寡头达成价格勾结。要实现高价必须减少产量。现实中寡头之间的价格勾结总是以限产为前提的(以后要谈到的欧佩克就是这样)。如果这两家寡头把产量确定为 2000磅牛奶,这时成本为每磅8元。市场总供给量减少为4000磅牛奶,需求并没有变,价格上升至每磅9元。在这种价格时,每家寡头可获得经济利润 2000元。当然,勾结起来对双方都是有利好的。
如果达成协议方有一方违约会有什么结果呢?如果一方违约,生产3000磅牛奶,它的每磅牛奶成本约为6元,另一方守约生产2000磅牛,每磅牛奶成本为8元。这时市场总供给量为5000磅牛奶,价格为7.5元。市场价格只有一个,是整个市场的供求总量决定的。违约的一方,成本仅6元,价格为7.5元,每磅牛奶的利润为 1.5元,总计经济利润为4500元。守约的一方,成本为8元,价格也是7.5元,每磅牛奶亏损0.5元,2000磅牛奶共亏损1000元。
这两个寡头的价格勾结协议的实施并没有法律保障,因为这种协议是非法的。守约的一方无法对违约的一方提出诉讼,即缺乏有效的惩罚。是否守约完全取决于各自的意愿。他们是否会守约呢?一方守约与否的结果还取决于对方是否守约,协议并没有保证对方守约的硬约束,因此,各方都有守约与违约两种选择,而对方到底会选择什么,无法确定,这时就可以用博弈论来分析各自的决策了。
我们来看A的决策过程。A要分析在B不同的选择下,自己的选择会有什么结果。A先假设B是守约的,这时A选择守约可以赚2000元,如果选择不守约可以赚4500元。两者相比,A守约时,B的占优战略是不守约。A再假设B不守约,这时A选择守约要亏损1000元,如果选择不守约可以不赔不赚(经济利润为零)。两者相比,A不守约时,B的占优越略也是不守约。A的结论是,无论B守约还是违约,对自己最有利的还是不守约。B的分析方法和结论与A完全一样。结果A、B都选择了不守约,价格协议成了一张废纸。
在这种情况下,A、B如何才能实现勾结呢?研究者发现,如果就是这两个寡头,同样的博弈会多次进行。双方最终会发现,达成勾结的条件是采用一报还一报的策略,即对方这次守约,我下次也守约,如果对方这次不守约,我下次也不守约。这种情况下,双方会发现,从多次博弈的结果看,违约是不利的,从而自觉守约。这种一报还一报就成为有效的惩罚。但在现实中这种情况极为罕见——只有两个寡头,而且多次重复同样的博弈。在常见的多头博弈,而且同样的博弈很少反复进行的情况下,价格勾结就难以成功了。
这种分析与现实一致吗?一个最常用的例子就是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价格勾结。欧佩克是一个限制产量并提高石油价格的寡头价格联盟(又称“卡特尔”)。他们在70 年代的成功更多的是共同的政治动机。但经济利益在长期中是高于政治的。随着时间流逝,博弈论分析的情况就出现了。各成员国都想,无论其他国家是否守约,我违约对自己是有利的,于是纷纷打破限产规定,增加生产,结果到80年代,石油价格就大幅度下跌了。以后的石油价格上升不是价格协议起作用,而是供求关系变动的结果
在任何一种市场上,决定价格的最基本因素还是供求关系。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任何价格勾结都不能长远地提高价格。在供小于求的情况下,无需价格勾结,价格也会上升。在价格决定中,价格勾结是无用的。过去我国出现过的汽车行业自律价和民航的禁折令等形式的价格勾结,哪一个实现了?人为的价格勾结当然阻挡不了供求决定价格的客观规律。博弈论分析的结论与现实是一致的。企业还是不要玩这种小权术,老老实实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
三、小结
本文通过对反垄断法的制定过程进行简要的博弈分析,旨在说明法律的制定不仅是立法机构的单方行为,还是一个规制者与被规制者——政府和企业相互博弈的互动的过程。如果在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点,就很容易导致法律对于现实生活的无效和“无能为力”,从而不能有效地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冯涛。程瑜。微观经济学[Z].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
篇10
《巨人的脚步:365天自我提升训练课》
作者:安东尼·罗宾斯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定 价:?18.00
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世界级成功学、激励学领域顶尖大师安东尼·罗宾斯励志经典名著带你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巅峰!先后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戴安娜王妃、南非前总统量曼德拉、世界网球冠军安德烈·阿加西,以及众多皇室家庭成员、诸多500强企业领导的私人顾问和咨询专家。
《自己就是一座宝藏:陈安之成功法则》
作者:陈安之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定价:?24.70
只要每天能应用一条口诀,宝藏大门就会为您打开!一本书,在海外畅销了10年,在亚洲销量数千万册,造就了麦金斯、凯西等等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亿万资产和各行业成功者;作者陈安之:一个25岁创业,27岁就成为亿万富翁,继卡耐基之后的第四代成功学大师;他的成功学著作边续三年荣登台湾连锁书店排行榜冠军!辅导了康柏、强生、西门子、丰田等世界500强企业。这些成功的法则和誓言对成功者有效,对您也同样有效。助你提前二十年打开成功之门!
《耶鲁博弈论》
作者:郭晓斐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定价:?29.80
《耶鲁博弈论》没有一句高深的理论,从我们生活中的小事入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揭开博弈论的谜团。手把手的教我们如何成为真正的策略高手。《耶鲁博弈论》内容包含:世界顶尖学府耶鲁大学最具玩味课程。为什么麦当劳和肯德基总像恋人一样,形影不离?为什么可乐利润这么高,却只有百事和可口可乐两家公司?为什么乞丐宁愿要一美元也不要十美元?我们每天都在思考该从事什么工作,结交什么样的朋友,该还是另谋高就,该买进或抛掉哪只股票……这,全是博弈。
《中国人的优势谈判》
作者:林伟贤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上一篇:高中基本语文文学常识
- 下一篇:对学习平台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