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英语教学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3-08-18 17:4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智能在英语教学的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工智能在英语教学的应用

篇1

关键词: 隐喻 认知功能 大学英语教学 应用

1.隐喻的认知

(1)隐喻

隐喻的基础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来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隐喻是在反复出现的体验形式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一个纽带。隐喻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产生,可能随着其发展逐渐消亡。胡壮麟(1993)认为“认知”应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思维过程,即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二是世界通过大脑对人们思维的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主要通过语言的方式,非语言的手段在认知过程中稍逊于语言手段。

隐喻是借助语言表达出来,但隐喻的源头却落在思维概念上。如果讨论隐喻不深入到思维概念的源头,就不能真正地认识隐喻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冷落了不少原本应该在译文中反映出来的隐喻。隐喻化成分在语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莱考夫的Metaphors We Live By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莱考夫的经典之作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比喻和翻译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提出了隐喻的认知功能。他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A事物来进行理解和体验B事物。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重要的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同一社会的文化、隐喻思维和语言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许多深层文化内容(如人生观、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隐喻来表达和传承。此外,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在隐喻使用上有较大差异。隐喻是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因此掌握隐喻的功能特点在现代外语教学中越来越重要。

隐喻比如有一个常用的比喻:Argument is war.辩论本身并不是战争,但这两个现象有不少相似的地方。首先在战争中,一般有甲乙双方,辩论中也是这样。另外,战争可以有输有赢,辩论也可以有输有赢,战争有攻有守,辩论时也可能有攻有守。但战争毕竟是一个有具体形式,可以有不少物理特征的过程,而辩论就不见得那么具体了。这个例子就是用较具体的战争来构造辩论的概念就更便于说话者表达,也更便于读者理解。这种从思维概念衍生出来的比喻表达法如下:

1)You disagree?Okay,shoot!

2)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3)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he target.

4)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5)I demolished his argument.

6)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

7)If you use that strategy,he’ll wipe you out.

8)He shot down all of my arguments.

?摇?摇?摇?摇?摇?摇(Metaphors We Live By,p.4)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表达战争时使用的一些概念都被用来表达争论了。这种借助一种较为具体的概念来看另一个不那么具体的概念的方法,使人能以一种更熟悉的经历为基础来理解另一个不那么熟悉的事物,这恰恰是比喻的本质。正如莱考夫所说:“The essence of metaphor is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one kind of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

很多抽象概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概念的边缘比较模糊,不容易把握。如果可以找到一个比较具体的、可以触摸的,可以感知的东西作为理解抽象概念的中介,那么进行思维就比较方便,表达起来也就更容易。莱考夫用inflation这个词为例,可以看出实体比喻的概念在我们生活中俯拾皆是:

Inflation is an entity.

1)Inflation is lowering our standard of living.

2)We need to combat inflation.

3)Inflation is backing us into the corner.

上面的例子中,inflation这个完全是抽象的经济概念被当成实体。把上面句子中的比喻去掉,作一下对比:

1)Because of inflation,our life is not as good as before.

2)We need to do something against inflation.

3)We are in a very difficult situation because of the inflation.

在1),3)句中inflation就好像一个人,在比喻用法中变成了动作的实施者。而combat inflation中的inflation就如同敌人。2)句中的inflation就变成了被把握的对象。可以看出用比喻的句子文字优美生动,更是为了便于把握意义。这些实体比喻都是隐性的。莱考夫在书中用大量的例子来说明这类隐喻的普遍性。比如:

1)Our influence in the world has declined because of our lack of moral fiber.(entity)

2)He went to New York to seek fame and fortune.(substance)

3)My mind just isn’t operating today.(mind as an object)

4)Life has cheated me.(life as a person)

这些是隐性的,属于文化的,属于语言体系的,约定俗成的比喻。

2.隐喻认知功能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语言层面

人类的语言是以词汇为基础,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中首要先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核心。比喻不只是语言的表达形式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的思维方式问题。语言表面上的表达形式都有深刻的原因,比如目前在高科技文化中有人说data warehouse。这种表达方法实际上是说话人在使用这个语言表达法之前先将data比作了一些实物,而将储存data的地方比作一间间有形的仓库,思维概念上这么一比,一个语言上的隐喻就出现了。这个比喻相对来说是比较明显的。所以我们可以直接翻译成“数据库”,而没有必要说“所有的数据像放在仓库中一样”。有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用比喻说话,因为有些比喻说法由于使用的时间较长,比喻色彩已经没有那么浓厚了,不再如当初开始使用的时候那么引人注意。但仍然是以比喻为基础,比如“Jack is in depression.”,很难意识到其中有一个比喻。in本来是表示三维空间的,我们可以理解为“杰克处于失落之中”。把in所体现的三维氛围在译文中体现出来,比如:“Lily is in the classroom.”但当我们用同一个in来表达depression的时候,实际上是借用表达空间的in来描写情感。in是一个“隐蔽”的隐喻.但有时隐喻是比较明显的,容易被忽略。比如“There is a farm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其中foot表示说话人将mountain比作人,所以才用foot。也可直译成“山脚下”。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从教材中多讲解隐喻结构的语言点。比如在《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册中,“A Valentine Story”这一单元中“Each letter was a seed falling on a fertile heart.”。其中seed很形象地把书信的频繁、密集的联络表现出来。letter和heart的关系,通过隐喻的表现成为seed和soil之间的关系。而seed最终也会萌芽结果,意味着letter也会带给寄信人感情的升华。人类总是喜欢借助较直接的物理性经历来把握非物理性的经历,而这种用一种经历来理解另一种经历的方法恰恰是各种比喻说法的思维基础。比如“Mary is in the classroom.”是纯粹表达物理方位。把in 借用来表达love,实际就是一个比喻。把love变成一个有三维的空间,某人正在这个空间中。在日常生活中,将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引入另一个领域,使其看得见、摸不到。比如,“I have a cold.”,这时cold就像是一个可以用手把握的实体。我们说“我头疼得要裂开了”,是将头比作实体,在内部压力下快要破裂了。还有download a program,是将program这个看不见的计算机软件当成了可以从车上卸下来的实体(如机械)。如果比喻只在语言中存在的话,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美化语言,使语言锦上添花。

在英语教学中如要求学生用较抽象的思维方式,用事物内在的一些特征来组织经历,有时会抓不住想要表达的概念,一用比喻,把握起来就方便多了。比如“He is at the peak of his career.”其中的peak一下子就生动地把他目前事业如日中天的状况表达出来。如果不用比喻,可以这样表述“He has never been so successful in his career.”没有比喻的这个说法没有第一个更有表达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运用隐喻进行思想的语言表达习惯。在教学上尽量创造轻松又要求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的有情趣的环境,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以声、形、图、景等激发他们的想象和兴趣。

(2)文化层面

在课堂教授中,教师应该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联合起来。在讲授语言现象时穿插英美文化内容,由于比喻不少都是借助方位、实体等基本思维概念来表达,不同文化的人在基本思维概念上有相通之处,直译的情况很常见。如in love(在恋爱中),foot of the mountain(山脚下),peak of his career(事业的顶峰),the income rose(收入上涨),seek fame and fortune(追求名利),the seed of his great ideas(他伟大思想的种子),framework of his theory(理论框架),at the crossroad(在十字路口)。但英汉两种语言毕竟不同,有些比喻就不宜搬到译文中来,如虽然可以将under his control译成“在他的控制下”,却不能将control over her译成“她上面的控制”,而应该译成“控制她”。much more inflation不能译成“更多的通货膨胀”,“He is on top of the situation.”不能译成“他在形势之上”。慢慢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培养学生用隐喻思维进行语言表达。重视文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与目的语语言文化密切相关的价值观、交际规则等。语言表达是否得体主要取决于语言使用者是否掌握交际规则,这些都植根于文化。

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不同文学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不同的文化现象。在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Civil Rights Heroes”这一单元中,指导学生了解在当时背景文化下的知识和信息,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介绍它所反映的更广阔的社会时代背景――文化。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民族的、意识所形成的文化,表现不同的民族在崇尚方面的文化倾向。课文中出现了Quaker(贵格会会员),Methodist等宗教名称,对学生举例一些宗教的词语,如Pandora’s box(比喻灾难、麻烦和祸害的根源),Prometheus(热爱人类、反抗压迫的象征)等。这些隐喻都源自于古希腊文明或基督教文明。课文中出现的underground railroad,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已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地下铁路,是一个协助黑奴(用passenger代替slave)脱逃的地下组织,废奴主义者(conductor代替helpers)通过这个组织,以隐蔽的方式,经由秘密的路线和食宿站作为避难所(station代替refuge),指引和协助黑人逃离南方。文中大量地使用隐喻,是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分不开的。

在教学中,强调要区别一种表达方式是属于集体的,还是属于个体的。上面讨论的那些所谓的“隐性的”比喻大都是一种文化中的人约定俗成的,反映的不是写作者一个人的思维模式,而是一个群体的思维模式。在翻译中保留这些比喻可以揭示原文说话人所处群体的集体思维模式。比喻如果为了交流的目的而写,为了充分达到交流的目的,就要尽量提高可接受性,不必去照顾模拟源语的思维模式,比如在实用性的科技、经济、法律等语篇中就没有必要去反映思维模式,而应着眼于信息的交流。当然纯粹反映思维模式而进行的翻译是不多见的。

3.结语

隐喻的研究可以揭示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教材中的隐喻式,教师应该把认识语言学有关隐喻的研究成果熟练运用,准确地把握隐喻所表达的意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隐喻环境下的背景文化知识。用比喻就更容易把握住想要表达的事物的实质。正如莱考夫所说,不少对人类来说非常重要的概念都是十分抽象的、不容易把握的(如情感、想法、时间等)。但我们又必须把这些概念紧紧抓住,所以只有求助于另一些概念,用另一些更容易把握、更有物理形状或更能从基本的物理感觉上理解辨识的概念(如方向、物件等)来把握抽象的概念。即用有形的、容易把握的概念来解释抽象的、不容易把握的概念。这就要求教师要把隐喻概念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注重传授西方文化知识,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学习者的不同背景进行因材施教,多讲解一些在语言文化教学中适合学习者领会的隐喻形式,帮助学生掌握隐喻的分析方法,通过表面的语言现象深层次理解其包含的文化内容。

参考文献:

[1]Byram,M.& Risarger,K.Language Teachers.Politics and Culture[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9.

[2]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王守元,刘振前.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2003,(01).

篇2

【关键词】 多媒体 初中英语教学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9-091-01

与传统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实行的是素质教育,不管是从教育内容上还是从教育目标、教学手段等方面来讲,现代教育更加侧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对此,将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引入现代教学模式中已成为必然趋势。现代教育环境中,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成为当今教育界研究的重要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加强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策略做出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1. 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手段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初中英语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高效引用多媒体技术,能使英语课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某一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时,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对于英语学习也一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教学目标取得预期效果。多媒体技术使集音频为一体的现代教学手段,能够为学生创造与英语相关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英语学习的魅力,从而激发兴趣,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其次,教学的目标是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多媒体的高效运营,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英语单词、语法等内容的学习相对而言是枯燥无味的,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示英语的学习是有难度的,另外,老师在讲授这些知识时,很抽象,导致学生出现听不懂的现象,如果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英语教学中,英语学习的内容就能变得立体起来,变得生动形象,使得英语教学取得事半功陪的效果。另外,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能使英语课堂更加具有表现力与感染力,能快速的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英语老师教学效率的增高也离不开多媒体教学。网上素材的运用,能为老师节省很多时间,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与教学效率。从另一方面来讲,多媒体只是教学手段中的一种,初中英语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高还应靠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努力,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与能力,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网络资源,不断优化网络资源,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2.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策略的概述

2.1优化课件制作水平

一般而言,多媒体教学科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师直接采取网上现成的优秀课件,另一方面是教师根据自身所带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借鉴网上优秀课件,进行教学与课件构思,制作出符合本班学生特点的优秀课件。英语多媒体教学要想取得预期效果,是离不开一个优秀课件的,只有课件与本班学习特点相符合,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的。另外,教师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制作教学课件的能力与水平。在原有优秀课件上,进行精心构思,把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宗旨等重要内容穿插到课件当中去,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科学化课件。同时,教师在运用课件进行讲课时,要彻底贯彻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路,使教学课件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不断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能力与水平。

2.2突出重难点

教学过程中,重难点是关键,不管是哪一门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重难点内容的设计。在英语对媒体的教学中,把教学目标细化为不同部分穿教学重难点过程中,是提高英语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重难点的设计要形象化与科学化,要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好知识,形成有效的理解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文化素养。

2.3不断开创学生思维

多媒体技术对初中英语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强化学生记忆,二是开创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中,课件的展示应结合学生的语言需要,不断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学习语言的乐趣与自信,让他们体会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思维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在英语课件素材中,加入许多有利于学生思维开发的小游戏或小知识,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

篇3

、教学任务:

1.本年主要继续担任科技英语的教学。第一学期继续承担的是《电子商务》的教学。这是我第二次带这门课,这次除了认真备好课外,继续不断扩展和电子商务相关的课外知识,争取在讲好课文本身的同时,给学生介绍和电子商务有关的基础知识。这次比上次讲解更详细,而且讲解章节覆盖更广,取得较好的效果。第二学期承担的是《计算机科学概论》的教学。这是我第四次带这门课。但是为了精益求精,我把课本详细地进行了整理,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在课件上补充了一些图片,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更直观,增加讲授课人工智能这一部分,并且沿承以前的方式,针对大一新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每节课布置作业,坚持批改,及时了解学生听课的情况,对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重点讲解,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是教学过程中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方面自己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在讲授计算机和电子商务相关知识中不能做到深入和精确,另一方面在教学进度和学生所要求的教学速度上未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这些问题是在新学年中我要努力攻克的,希望能在同事和自己的帮助下使得科技英语的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2. 担任了信管0834班的英语教学工作。信管0834班是我从大一第二学期接班的,针对这种情况,积极和班主任沟通交流,了解他们以前的成绩,课下也和学生保持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学习情况,尽快完成我和学生互相的了解与适应。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地完成了从比较基础的《新概念英语》到难度加大的《新视野英语》再到四级强化的教学任务。结合上次的经验,针对各个学生鼓励教学,及时总结学生成绩情况。

在公共英语的教学中,深刻地体会到

了和以前上科技英语课的不同。公共英语课强调的是英语基础词汇和应用的培养,而且小班教学更需要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所以虽然担任的都是英语课的教学,但是要因材施教,学会在不同的课程中转换角色,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承担了06级英语专业汉英翻译和07级英语专业汉英翻译的教学任务,翻译是英语专业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这门课之前请教了同事,参考了多本资料,教学中补充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点,通过大量的例子讲解翻译的理论,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由于这是第一次上这门课,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面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这意味着需要更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改进教学方法;

总体来说,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尤其是科技英语老师,在教学上不能浅尝辄止,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4.毕业论文指导

圆满完成了2010届毕业生论文指导的工作。这次所带论文涉及经管类经济、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等方面,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也加强了这方面的涉猎,从开题报告到论文的初稿、中期到终期答辩都给予学生认真的指导,最后十个学生都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论文,并有几名同学获得优秀论文的荣誉。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针对性不强,都选择了大方向、大角度入手,缺少贴身的、时效性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案例分析。所以,在论文的深度把握上还有一定的欠缺。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不仅帮助学生完成一门学业,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让我们老师也看到了学生们是如何看这个世界,感受着每一位即将步入社会的学子心灵闪现的火花。与其说是老师指导学生,还不如说是我们师生共同上了一回社会大讲堂。

二、班主任工作:

10年下半年接任了英语0612班的班主任工作。这对我而言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领域。刚接班就面临着校区搬迁的工作。在学

校和系部的缜密安排下,我积极和同学沟通,向同事请教带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得搬迁的任务得到圆满的完成。后来在学校的严密部署下,在甲流期间坚持每天按时到教室测量体温。后半学期和考研学生一起拼搏考研,及时了解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压力,与他们及时交流,不时为他们鼓劲。在这虽然不长的一学期的工作中,深深体会到了一名班主任的责任重大和工作的不易。

篇4

 

一、新媒体概念及其特点

 

在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互动便捷交流的需求日益增长,新媒体成为这个时代的宠儿,它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与生活。

 

对于新媒体概念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

 

一是互动性。新媒体在传播过程当中,使接受体和信息源产生互动,人们拿手机看视频、读新闻,还可以发消息,直接进社区去讨论某个话题,这使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二是快捷性。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人们通过手机、电脑或者其他智能终端能够快速信息和及时接收信息。打破了传统媒体定时传播的规律,真正具备了无时间限制和无地域限制的传播。

 

三是大众性。新媒体由于形式多样,使参与者都可以通过各自的平台进行交流,这使得平台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主体。

 

四是多元性。新媒体不断的涌现,内容涵盖面广,其表示形式表现出日趋多元化的特征。

 

由此看来,大众媒体时代正逐渐让位于个人和参与性媒体时代,这将改变整个社会包括教育行业。

 

二、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弊端

 

在当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讲授式教学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模式,虽然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仍旧存在着其固有的不足。

 

一是缺乏双向性。因为传统英语以一对多的单向灌输的模式,学生学习中获取信息渠道过于单一,学生上课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位置, 而没有更多的被给予用语言思考和交流的机会。

 

二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学生学习上的自发自主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必须是按部就班,没有更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的可能。而且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知识内容的领悟能力不同,学生这一个体差异性没有能够得到传统课堂教学的充分重视和有效解决,同样地也就限制了学生学习上地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而直接在学习效果上面打了折扣 。

 

三、新媒体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经由新媒体技术的帮助,课堂教学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1. 消除传统教学形式化矛盾

 

通过新媒体技术,教学内容能以立体、集成的方式呈现,而不再总是线性的、平面的;如果需要,既可以无限放大以深究其细节,又可以无限缩小以观其全貌,察看与其他部分或要素的完整关系,端看教学目标之追求。就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不仅可以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而且由于虚拟体验、3D打印技术的介入,传统媒体时代在课堂上难以做到的"亲身"体验也能轻易实现。可以说,新媒体有可能帮助教学更好地解决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矛盾,即人类历史文化成果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换言之,在数字化新媒体的帮助下,学生能够以最直接的方式去体验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这样便弱化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抽象、枯燥、形式化的弊端。

 

2. 解决传统教学僵硬化问题

 

新媒体环境下参与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新媒体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交流的机会,学生的话语权在新媒体的支持下延展,积极性和主动性非常高。

 

举例来说,利用新媒体的技术特性,教师可设置主题关键词或分组讨论,同学们利用微博平台或手机媒体对同一个问题各抒己见,发表看法,各种观点平等地呈现在平台上,交流碰撞,激发更多的思想火花,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共同建构知识内容的参与式教学 。

 

四、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变革以应对挑战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样也让其面临严峻的挑战。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新媒体并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改变,还包括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改变。仅仅改变教学手段并不能提高教学效果,也不能实现推动教学信息化的初衷。推进新媒体下教学改革不仅要实现新媒体教学方式,还要从根本上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培养创新人才。

 

1.推进学科教学改革

 

在云平台和云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开展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利用新媒体传播技术支持学科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与创新。

 

(1)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内容应包括:能使学生了解创造活动过程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独立思考的内容;能使各门学科有机结合的综合知识内容;能够让学生思考、补充、发展的不完整的知识内容等 。

 

(2)学习资源的开放。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获取知识,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学校云资源平台等途径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

 

(3)教学空间的开放。加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人才整体培养,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予更大的灵活性,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学习工具和资源,提高学习效果。

 

(4)思维训练的开放。通过课堂提问、课后思考题、习题作业等环节,培养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尤其重视开放性问题,解决一个个开放性问题的过程就是一次次创新思维训练。

 

2. 促进教师能力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还必须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在知识可以借由新媒体的帮助轻易获得的情况下,教师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回答是肯定的,教师的作用显然不限于传递知识。在新媒体时代,由于新技术的帮助,教师得以从重负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发挥本应有的丰富多样的主导作用。但是主导作用并不是有了新技术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实现,教师只有自觉改变长期以来把自己当做知识"二传手"的态度,努力改变教学作风,主动发挥更多样的作用,才有可能在新媒体时代不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1)具备更加广泛的知识结构

 

新媒体英语教学对课堂内容的充实性、丰富性和趣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能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计划,运用多媒体资源库中的视音频材料,增加教学趣味,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要懂得其他多个领域的知识,综合运用,更好地向学生讲解教材和传授知识

 

(2)着力提升技能水平

 

新媒体教学要求教师掌握多媒体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网络新媒体技术,为此教师应该不但懂得用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 ,而且能使用各种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开发,将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新技术融会贯通到课件制作过程中,具备"会制作、会使用、会维护、会教学"四会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大信息化时代已然来临,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给出态度,要积极适应并作出适当改变。无论是旧媒体还是新媒体,都不能天然地应用于教学,必须通过有目的的、自觉的改造,才能使其服务于教学。

篇5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教材; 教学方法; 教师素质0 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专业英语已成为其学好众多计算机课程的重要基础。如何学好计算机专业英语成为关系到能否及时有效地获取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能否正确地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动向的关键。因此,计算机专业英语作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显得尤为重要。它既不同于基础英语课那么注重讲解语言学的内部规律,又比一般专业课多了一道“英语障碍”,这使得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有其特殊性。然而,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存在着若干普遍问题,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出发,探讨对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提出较合理的课程改革方法。

1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与重要性

1. 1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

1. 1. 1 专业性强

相比基础英语,计算机专业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专业词汇和术语,而这些专业词汇又来源于基础英语,只是在不同的专业中表现出不同的含义,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以register 为例,在普通英语中指的是“登记簿、名册、挂号信”

等,而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则指“寄存器”,在电学中指“记数器、记录器”,在音乐中指“音区”等。虽然来源于普通词汇的专业词汇已经具有了新的词义,表示的概念与原词已有所不同,但我们往往仍能看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1. 1. 2 时效性高

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可谓是日新月异,大量的专业术语随之产生,而这些新技术大多来源于英语国家,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新技术时往往受到语言的制约,严重影响到对新技术的理解和消化。尽管现在有些软件出现中文版,但是当成熟的中文版出现的时候,该技术也可能已经落后甚至即将被淘汰了。

1. 1. 3 涉及面广

计算机专业英语不同于其它的计算机专业课,它基本上覆盖了整个计算机专业的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组成、数据结构、编译原理、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以及各种应用软件等。这就要求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师资队伍不仅具备专业的英语知识,也必须掌握足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否则很难将英语和计算机融会贯通。

1. 1. 4 缩略词多

在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硬件中经常能见到很多缩略词。所谓缩略词,即取词组中每个词的第一个字母来进行组合,代表这个词组构成新词。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的专业性,使得很多术语都很长,所以为了简练起见,在使用这些术语时经常用其缩略形式。

1. 1. 5 语法相对简单

由于科技英语文章要求叙述准确、推理严谨,因此计算机专业英语中对于单个句子的成分而言,句式相对容易。而且在一些技术资料中,为了满足技术人员快节奏的阅读和交流,人们往往更喜欢采用简单的句子来表达意思。

1. 2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不管是在校学生、教师还是IT从业人员,都切身体会到计算机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大中专院校计算机专业在校学生的必修课,也是部分国内、国际IT 认证考试的主考课程,如程序员、软件设计师、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等考试中都有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内容; 同时还是使个人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国外计算机技术动态信息的语言工具; 还可以帮助我们在离开学校后继续进行自我提高。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更新越来越快,而这些技术大部分来源于英语国家,等待译文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掌握新技术的时间。而且国内很多行业在引进新技术时,往往受到语言障碍的制约,严重影响到对新技术的理解和消化。

2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观察,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 1) 教学目标不明确。对应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

目前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并没有向职业能力教育靠拢。

( 2) 教材陈旧,内容安排不合理。一本好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首先应该考虑到计算机的基本体系及常用操作,同时应该紧跟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尽可能地覆盖整个专业面,以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词汇量。然而现状却是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而教材却依然是那一本,缺乏最新的科技动态和流行术语等内容,从而导致和现实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与专业课程不同步,学生在没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情况下,学习起来较为困难,这样无疑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

( 3) 教学观念与模式落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多以教师“教”为主,教师更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际技能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参与、使用和演示英语的机会,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将很大一部分时间浪费在已经掌握的基本语法和课文分析上,弱化了专业性。在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中,过分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造成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听、说、写能力差,形成了只会看而不会写、听不懂、说不出的“聋哑”英语。漠视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必将导致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无法与国外同行进行顺畅的沟通与交流。

( 4) 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目前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上,主要由英语教师或者是计算机专业课教师讲授计算机专业英语。不管是哪种授课教师,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英语教师在词汇和语言的讲解上必然会胜出一筹,但是他们没有受过系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教育,在专业知识的展开上就要逊色一些; 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水平虽高,但是有可能会受到自身英语水平的局限,导致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偏差。

3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整改措施

3. 1 教材方面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应具备以下几个要求:

( 1) 全面性。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精心设计听力内容,配备听力光盘,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进而做到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 2) 层次性。教材中的专业文章可分为精读和泛读两种。对于难度比较大的文章采用精读,以教师为主体,以专业知识为背景,向学生详细讲解重要的专业术语及翻译技巧等; 而相对比较简单的文章采用泛读法,以学生为主体,几个学生一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完成对文章的理解。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 3) 扩展性。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必须要兼顾行业考试。在之前已经提过,计算机专业英语也是部分国内、国际IT 认证考试的主考课程,那么,在教材中应该要有所体现。可以将历年考试中涉及到的词汇、句式等运用到课文或习题中,让学生提前熟悉各种认证考试的题型与考查点。

( 4) 先进性。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且新技术市场化周期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计算机技术和实用工具,就必须考虑教材的先进性。

( 5) 趣味性。现有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往往比较枯燥、抽象。我们可以根据基础知识的体系关系,增加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专业知识小故事与情景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2 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方面

3. 2. 1 融入科学的教学理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关键所在。教师在讲授课本内容的同时,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从根本上提高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水平。

3. 2. 2 教学方法多样化

激励法: 在课堂上通过讲解一些计算机专业成功人士如何学好英语的案例,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采取加分手段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讲英语,在同学与老师之间用英语相互交流。

情境法: 在课堂上,创设合适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事实证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与学双边互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2. 3 教学手段多元化

尽可能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每一节课的内容用课件、音频、视频及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来。由于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介绍的都是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内容,很多都比较枯燥、抽象,如果单凭学生通过思维去理解这些知识,肯定比较难,而且与实际应用有偏差。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讲授的同时将课程内容用趣味性的方法演示出来; 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立体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求; 向学生推荐学习网站,建立QQ 群,开通群空间,以达到学用结合、相互促进的目的。

3. 3 教师素质方面

培养人才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一名合格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方面的广博知识,而且还要懂语言教学的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既可以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丰富和完善知识储备,又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改善教学效果。另外,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还要定期下基层,实地接触毕业生的工作环境,了解用人单位的最新需求,使教学与社会实际紧密相连。

4 结束语

要不断地提高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任课教师必须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处理,结合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能力,解决一些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时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想方设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针对课程的特点,利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教学手段,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俊荣. 计算机专业英语[M].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2] 董艳芬,张得生.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不足及整改方法探讨[J]. 教育研究,2010,( 6) .

篇6

关键词: 图示理论 英语听力教学 听力理解水平

一、图示理论概述

1.内涵

图式(schema)是指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将新事物与“先存知识”联系起来,围绕某一主题而形成的一定的知识单元。图示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1781)在其著作中提出的。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F.Burtlett,1923)最先把图式的概念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他认为,图式是对先前反应或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也就是说图式是由过去的经验组成的。上世纪70年代,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Rumelhart)将其进一步完善,把图式的概念发展成一种完整的理论。图式论认为,过去的经验会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框架,这种框架有利于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任何语言材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都无意义,它只是指导听者或读者如何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恢复或构成意思。当人们接收到的信息能够激活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就能更容易获得材料所要传递的意义,达到理解材料的目的。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图式会不断地得以扩展、修正,并给人们提供一定的参考。当输入的新信息和大脑中已有的图式相吻合时,原先存在于大脑的图式就会进一步加强;如果大脑中原有的图式和所接收到的新信息有差别,大脑中原有的图式就会受到相应的修正;如果大脑中没有和新信息相关的图式,人们就会主动构建新的图式。

2.分类

根据图示理论的观点,在听力理解中,语言图式、内容图式、修辞图式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

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是听力理解的基础。它指听者已掌握的语音、词汇、句型及语法习惯用语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在语音方而,它包括连读、重读、弱读、同化等;在词汇方而,它包括单词拼写、读音、语义、用法等;在语法方而,它包括时态、语态、词句衔接等。听者具备这些语言图式基本知识,才能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及解码。从而在理解对话、短文等传达的内容。

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式亦称背景知识,是决定听力理解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它涉及语篇的内容和主题,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背景知识,直接决定着听者对题材的熟悉程度。如果我们大脑中存在此类图式,那么所听到的内容就熟悉,容易理解。反之,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就会遇到阻碍。

修辞图式(rhetorical schema)指听力材料所使用的文体,包括篇章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等知识。它是听力理解记忆的保证,它决定了信息在语篇中的安排方式。鉴于每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其特有的形式,图式对听者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修辞图式知识能够帮助听者有序地、更多地回忆语篇内容。

二、图示知识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

图式论的观点认为,图式知识主要包括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人们大脑中的图式知识对语言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听力理解过程是一个从声音到意义的转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听者对口头语言所传递信息进行提取与理解。具备一定的图示知识,是理解语篇的关键。图式知识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预测听力材料

听力理解的效果于听前预测息息相关,而听前预测是通过图式实现的。通过对已知备选答案及语篇的分析,听者获得的信息越多就越有利于激活大脑中已有的图示,对听力内容展开合理推理和预测,从而在听力练习尚未开始之前占据主动。

2.促进听力理解

听力理解完成的关键在于找到吻合的图式。听力过程中随着听者图式的不断激活,在预测的基础上构建的图示能够不断得以纠正,从而重新构建图式,获得理想的听音效果。因此,图式储存越丰富,理解能力就越强。

3.建立心理暗示

图示能为听者理解听音内容提供一种积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状态。听力过程中迅速激活图示,有助于听者增加信心,集中注意力。听音过程中听者需要沉着冷静,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捕捉稍纵即逝的信息。通过合理运用图式知识排除干扰,筛选听音要点,在听音过程中区别相关信息和干扰信息,听者便可以迅速准确地完成听力任务。

三、图示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1.图示的输入

听力理解过程不是简单地对字面信息进行解码的被动过程,而是输入信息与听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的动态交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听者要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所接受的声音符号进行分析、合成、归纳,从而实现语义的重构。根据图式理论的观点,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听者要运用“自下而上”(bottom-up)的信息处理方式,即听者先注重单词、词组等细节性语言信息,然后再上升到对语句、语篇的整体理解。随着信息内容的增加,听者又会采用“自上而下”(top-down)的信息处理方式。“自上而下”的处理方式是从高层次的图式背景知识开始,利用大脑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处理新信息,即先从对语篇的总体理解开始,再注重对语言细节的理解。

因此在听力过程中为了使听者迅速启动并构建图示,教师应该在教学环节中注意两点。首先,要重视语言图式的输入。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要重视学生基本语言知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对英语词语的理解,激活他们对某些词语形意的认识,在大脑中建立词语的认知图式。还要帮助他们增加对词语多种意义的认识,如感情意义、社会意义等。其次,教师要注重内容及文化背景图示的输入。由于我们的文化背景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存在诸多差异,教师更应重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填补知识结构中有关外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与空缺。

2.图示的激活与重构

随着教师积极有效的输入及学生英语素养的不断提高,英语学习者在长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会积累并掌握大量的图示。这些已经存在的图示是听力理解中有益的要素。迅速有效地激活并重构这些图示,是完成英语听力理解的必要条件。图示的先期输入是一个漫长而见效迟缓的过程,而图示的激发与重构却是相对短暂,但立竿见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平时练习中刻意的引导与训练,学生可以卓有成效地激活并重构图示,完成听力理解。

为了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平时练习中教师要带领学生适时复习巩固相关语法知识,便于学生“自下而上”地进行听力理解。同时针对听力材料的相关内容、主题、背景文化等方面进行知识扩充、信息扩充。就某些关键词或文化单元进行详细讲解或展开集体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总结语篇中的爆破、连读、弱读、省音和同化等语音现象。对学生进行正音训练。引导学生对相关材料进行有效的预测。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关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听力的材料,采用提问、启发、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推测能力,挖掘出与材料有关的词汇和事件,及时激活学生大脑中的先存图式,为“自上而下”的理解做好铺垫。听力理解过程是一个对信息预测、筛选、推理和证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听者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搜索语篇信息,并利用所得信息对语篇的内容进行预测并最终证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标题、主题词语等对听力语篇的体裁,以及所涉及的方面或相关情节进行预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整体理解的良好听力习惯。

在听力理解的最后阶段,要求学生根据所理解的内容构建新图式。学生可以尝试把听懂的信息及时重组,以便把新的图式存储在大脑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讲故事、概括大意的形式将所听材料复述出来,也可以节选部分对话性的材料,让学生体验对话中的角色,进行情景重现;要求学生概括作者的观点并提出自己对相应事件或问题的意见或看法;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经验,以促进其新图式的形成与建立。

四、结语

图示理论为英语听力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与策略。图示理论指导下的英语听力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听力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对听力材料的兴趣,开发了学生的英语思维,提高了学生英语素养。同时避免了传统听力教学中以词汇、句子为中心的弊端,将语篇的整体理解作为听力理解的重点。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语言基础知识的储备,而且要了解英语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头脑中建立大量图示,从而为听音过程中进一步激活图示,理解材料做好准备。因此,在听力教学中,教师既要加强语言知识的灌输,又要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帮助学生构建丰富的图式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汪兴权.图式理论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与应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2]于善志.语境、图式与第二语言听力解码[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3]吴一安.题型与听力测试的有效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

[4]周相利.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