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教材范文

时间:2023-08-18 17:4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新教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历史新教材

篇1

关键词:新教材;新变化;施教策略

一、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新变化

由于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新变化较多,系统论述相关内容则需要较长篇幅,所以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其发生的新变化进行梳理。1.结构方面的新变化。在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中,专家主要通过“点”与“线”结合的形式编写内容,其中,“点”主要针对的是重要历史史实,而“线”则是历史发展的线索。整个教材通过点线融合的形式,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逐一展示。在内容呈现方式上,主要是在单元框架中设置课文,每篇课文中设置子目,并且每个单元前都用单元导语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概述。教材的主体是课文,课文主要是把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在新教材中,每篇课文一千字左右,并结合课堂分成三个子目,对基本史实进行叙述,大部分内容采用文字方式来呈现,确保课文较为通畅;而课文辅助部分,主要是配合课文学习而设计的相关栏目,比如激趣、知识拓展、材料提供和促进思考以及开展活动与巩固提升等。前设主要是以导言为主,而在旁设中则设置了历史史实、人物简介和材料研读以及问题思考;在后设中则包含了课后活动和知识拓展。由此可见,在课文辅助栏目设计的初衷就在于将教本和学本进行有机的结合。而在插图方面,每页评价设计了两到三幅插图,插图的作用是配合课文来叙述内容,达到巩固和提升内容的目的,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情境的感受和观察,促进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提升。插图主要有历史地图类、文物类、遗址遗迹类、绘画类和图表类,它们成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更好地利用插图来设计活动,而且每册书中都有一节活动课,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自主探究历史问题和内容,促进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双重提升。2.特点方面的新变化。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新特点就在于时序性、时代性及适切性较强。就时序性而言,主要是内容编排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采取点线结合的方式给予呈现。这种编排方式与初中生自身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相符,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的前提下,能更好地厘清历史发展顺序。就时代性而言,主要是从党的十以来,把我国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作为关注的焦点,同时将计算机网络、人口发展和生态保护等内容补充到课本中,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发展和面临的挑战。而适切性主要是指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对基本史实进行精选,删除过时的知识,学生在减轻学习负担的同时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简而言之,教材内容变得更加精简、清晰,在表述上更加科学规范,专业性与严谨性更强。[1]

篇2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对新课程理论的认识,从新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困惑三个方面阐述我对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学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1 教法初探

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在这种模式下,要求教师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有效问题。

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善于调动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教师与学生成为互动的统一体。这是教学活动的崇高境界。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弗思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行为爱好,研究教材,研究课程资源,找准时机,通过提出有效问题,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学”、“乐动”、乐于探究,从而达到和谐的师生互动和教学共振。

2 教育要“回归生活”

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皮亚杰的知识结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走进教室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的经验和观点。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地理学科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

3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素养、思想品质和社会能力的形成,对教师工作的心情与成败得失,对实现预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有着很大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3.1 利用图象指导学生,由“学会”地理到“会学”地理。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教师的指导必须是把学生导向“会学”的境地,这不仅是终身教育的需要,而且从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来看,学生只有“会学”,才能真正具有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力。我在教学中不仅注意利用课本中种类多样的图象指导学生学会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会学”地理的能力方面下功夫。例如讲《我国主要工业基地》一节时,先指导学生把各工业基地的简图画出来,然后把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填注到图上,再指导学生分析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进而推断出有哪些工业部门和工业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一堂课从始至终动脑动手,紧张兴奋。课后学生说:“这样教,我们越来越会学,不用死记硬背。”

3.2 指导学生“读”、“想”、“做”,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在各自的教学中正在积极进行教改探索。我认为实现转轨,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教材的改革就是其中之一。初中地理新教材增添了“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三个栏目,是这一改革的体现,为地理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架起了一座桥梁。

3.2.1 指导学生“读一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我在教学中潜心指导学生阅读这一栏目,使学生从中积累知识,收集信息,开阔眼界,广收博采,在潜移默化中情感受到熏陶,意志品格得到培养,审美情趣及道德情操得到陶冶,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指导学生从读“珠峰探险”的短文中,领略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培养学生战胜艰难险阻为国争光的高尚情操;从读“科技与湖南的水稻生产”,“北京高科技实验区”的短文中,加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理解;从读“日本开办的树木银行”短文中,体会到森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把植树造林、爱护花草树木做为自觉的行动。

3.2.2 启发学生“想一想”,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

从教育过程实施的动态发展来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而非被动地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劳动的等方面的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较为全面的素养,使身心两方面的潜能都能获得提高,使发展呈现一种生动活泼的态势。初中地理新教材122个“想一想”栏目巧妙、新奇蕴疑地向学生提出了200个思考问题,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为营造愉快活泼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2.3 组织学生“做一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设计;教学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巨变的世纪,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的社会化,文化的多元化、信息的网络化等诸多方面。这样的变化就要求教育能够为新时代输送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此背景下,此次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等一些新的课程理念。我国的地理基础教育,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地理教育进入了空前活跃的阶段。对此,本文就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为研究对象,对其内涵和定义进行了解释、分析和阐述,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与措施。

一、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的设计

(一)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的内涵

用比较抽象的思维来看,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是地理教材的一个子系统,是与课文系统、图像系统相并列的。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系统,一般用写有“活动”二字的图标来标明活动的内容,并且用区别于课文系统的格式来表示。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系统都用粉红色来填充底纹;新世纪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活动系统都用淡蓝色来填充底纹,并且标明了不同的活动类型,如探索、思考、实验等。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系统的表现形式通常多为文字、图像和表格等。

(二)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的设计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的教学方式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社会中去,只有将学科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生才能更好的学到知识,并运用知识。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比较好动,大量的实践活动正好能满足他们好动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掌握地理技能。

2.层次性原则

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设计的层次性主要体现在活动难度的层次性。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地理的整个过程,地理教材活动设计的难度应该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所以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应该侧重于对学生的基础只是,基本能力的培养,活动难度不宜过高。

3.适应性原则

在设计初中地里活动时,一定要考虑活动的适应性。一方面,地理教材中活动应尽可能适合于不同学校开展。例如:我国的国土面积广大,不同地区学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别都比较大,就算是在同一地区,办学条件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地理教材中活动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包括学生的能力差异、性格差异等。

二、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的教学

(一)初中地理新教材与“作业系统”相比较

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系统,是从以往地理教材中的作业系统发展而来的,都有与之有明显的不同。首先,从两者的类型来看,作业系统主要包括填空与选择、读图与绘画、问答题与思考题以及活动这四大类;而初中地理新教材活动系统要比作业系统更加丰富,出来原有的类型外,还有设计、讨论和游戏等。第二,从两者的功能定位及其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来看,作业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复习巩固课堂知识,所以往往被安排在某一节课文的最后出现;然而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系统的主要功能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变为传授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功能,所以初中地理新教材中各种活动在地理课本中出现的位置比较灵活,没有统一规定的模式,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来安排活动的位置,例如,新世纪初中地理新教材每一节前的探索活动。当然,活动也可以放在课文的中间及最后。最后,从两者进行的方式来看,地理作业系统主要以书面练习和实践活动为主;而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系统进行方式除了书面练习和实践活动之外,还有口头表达的形式。由此可见,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系统与以往教材中的作业系统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两者在相比之下,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系统类型更加丰富,活动编排更加灵活,内容形式更加多样,是对以往教材中地理作业系统进一步的补充与发展,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地理知识文化。

(二)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的分类

初中地理教材中活动内容形式丰富多彩,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粗略的阐述。分别从活动的内容、时间、形式等来进行划分。首先从活动的内容来看,我们一般可以分为思考、讨论、读图、绘画等等。然后从活动的时间来看,可以将其分为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课内活动是指地理教材中要求初中学生在课堂内完成的学习活动内容,例如读图、计算、思考等;课外活动是指教材中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的学习活动,如收集资料、调查等。最后从活动参与形式来看,简单的将其分为个人活动和集体活动。我们所说的集体活动是指教材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或者以班级为单位的形式参加并一起合作完成的地理学习活动,如策划、调查等;个人活动是指教材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活动,如计算、读图、思考等。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新教材在以往的基础上有很大的改进,但是从总体来看,在我国初中地理新教材“活动”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需要及时改进的问题。首先,根据教材中“活动”设计的实践性原则,应进一步加强活动的实践性;其次,根据地理教材中活动设计的探究性原则,应进一步加强活动的探讨性。再次,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适当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在教学时地理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时刻保持对教育知识的新进行。加强对“活动”的重视,时刻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和全面的教育观。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时,注重评价手段的多样性,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

【参考文献】

[1]刘书奇.创新教育与地理教材处理初探[J].地理教学. 2004(01)

[2]王肇和.地理探究性学习探讨[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3(04)

篇4

自实施新课标以来,我市开始使用粤教版地理新教材,我也担任了七、八年级的地理学科教学任务,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感触颇多。初中地理新教材在体系构建、素材选择、内容呈现、价值取向、教育策略等方面是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的,是对“课程标准”的解读、诠释,是新课程实施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资源。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正确有效使用教材,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是摆在每一位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严肃的问题。为此,笔者就如何有效使用初中地理教材方面谈一些个人的粗浅认识,就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 正确认识教材,善待教学文本

1.既要依据教材内容授课,又要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报刊、杂志、新闻媒体、教师的知识储备、学生的生活体验等。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教教材,而对相关知识的整合不够。教材中有那些内容讲什么内容,有多少讲多少,基本谈不上相关知识的链接与延伸。教学内容不丰富,使本来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缺少了情趣,抑制了学生非智力因素——兴趣的发展,这种情况必须得到根本改变。

2.既要重视地理知识的表述,又要对地理基本原理进行适当的理性分析。

初中的地理知识大量是识记的内容,这并不是说初中地理只是地名加物产,初中地理教学只是机械记忆。它也需要适当的理性分析,特别是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比如,四季的形成、地图上方向的判断、地图图幅大小与地图表示内容详略的关系、地图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表示内容详略的关系、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根据需要选用地图、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规律,各种气候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等等。这些知识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必须进行适当的理性分析,必须让学生明白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否则学生得到的知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时间一长,就会遗忘,根本谈不上灵活应用。一些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这种理性分析不到位,在课堂上一是知识密度不够,二是学生所学知识死板。

3.既要重视文字系统的讲授,又要对图像信息进行深入挖掘。

新教材与原来的教材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图文互补,两者紧密联系又互不重复、相辅相成。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教材的文字叙述比较重视,而对教材给出的图像分析较欠缺,甚至在使用教材插图中出现偏差和错误。地理教学突出的特点是地图教学,对地图教学重视不够,教学必然事倍功半。

4.既要重视知识再现层次的“练习”,又要有效地开展教材设置的“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填空、选择、问答等练习形式,巩固知识、落实知识是教学的必要环节。但是,一些教师忽视了教材给出的“活动”。这些课堂活动,其功能不仅限于巩固和落实知识,大多是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或掌握更深层次的知识。例如俄罗斯的客运以哪两种交通运输方式为主?货运以哪两种交通运输方式为主?由此可见,忽视了教材的“活动”就不能很好地完成课标要求,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就是不完整的。

5.既要重视教材知识内容的讲授,又要挖掘教材的思想、情感、人格等功能。

新教材有着多方面的功能,既有智力功能,也有思想、情感、人格等功能。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各方面的功能,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既要使学生体验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 正确使用教材,改进教学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深层次地参与教学活动。

根据知识的发展过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创设必要的情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成为知识的研究者;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2.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是否具有吸引力,主要是看教学活动是否有利于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求奇、求真、求美、求知等的个性需求。在教学中设计真实或虚拟的情境,描述与所学内容有关的地理现象,提供生动直观的辅助材料,可激发学生的感性认知兴趣;设置与新知识有关的疑问或悬念,提出对未知事情的猜想与论证,摆出对立的观点和想法,请学生们辨析等,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理性认知兴趣。

3.善于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情景,组织学生有效活动。

地理教材在体系构建和体例结构上,为学生个体活动、小组活动与班集体活动的有机结合方面提供了许多有效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情景。

4.设计高质量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篇5

关键词: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

历史学科不仅有着强大的人文、社会功能,能够丰富学生的见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并促进他们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然而目前,随着我国对各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这门课程无论是在教材内容上还是教学模式上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在正确地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合理的教学模式对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提升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笔者以当前北师大版的初中历史教材为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的特点

1.语言丰富、精练

新推行的北师大版的初中历史教材具有语言丰富、表达精练的特点,能够极大地刺激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兴趣。举几个例子,新教材中对于“寻访丝绸之路”“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礼物”等知识点设置了许多场景和悬疑,这样就巧妙地抓住了初中生的心理,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欲望。

2.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化

新推行的北师大版的初中历史教材在内容呈现上变得多样化。比如,新教材用“走进美国黑奴的生存空间”等文学名著来引导学生对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制度进行审视,从文学的角度来呈现历史内容。

二、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

如上所述,在明确教材的这些特点后,初中历史教学者就应该根据实际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的状况来选择与之对应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活动。当前,主要的教学模式有三种:其一是建立在“整合性”“层次性”“适应性”等三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用学科结构教学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的“结构教学”模式。其二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建构以问题为中心的“问题式”教学模式。其三是建立在提倡开放化、多样化的环境上以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交流协作为目的的“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下面笔者仅以现行的北师大版本的七年级历史教材中《秦的统一》这一知识点为例子,阐述“问题式”教学模式在实际历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应用和功效。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譬如秦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文字和货币统一的政策,以及焚书坑儒、修建万里长城等等,通过这些历史事件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个全面的了解,然后适时地提出“秦始皇建立的这些制度、政策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一问题,最后让学生以分组合作的方式对该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这样逐步构建起来的“问题式”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对知识点熟练地掌握,还能够让他们学会运用知识点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收到了不错的成效。

总之,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初中历史教学者,首先要对历史教材进行充分的理解,然后选用相应的教学模式来实施合理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美丽.初中历史的探究性学习[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09).

[2]胡拥军.如何指导初中生进行探究性学习[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07).

篇6

一、受考试制度影响

从学校的角度看,中学教师的配备,都为中考服务。历史学科多年不参加中考。历史教师中精英多被充实到语、数、英、理、化队伍中,相反把教师队伍薄弱群体移到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从教师的角度看,不参加中考的科目无压力,另外多年教历史的教师,书本那点知识已烂熟于心,新教材“只是换汤不换药”,教学方式我行我素,有人听课临时作秀,这部分群体从思想底层,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因而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技巧“老生常谈”。

二、受对新课程不重视程度的影响

从教育部开始实施新课程之时,我们在教研中就宣传、渗透新的教学理念。2004年秋,我市开始使用新教材,我们开展了新教材培训、研讨课、片活动、定期深入到校调研指导等活动,目的是提高教师对新的理念,新教材的认识和理解,解决教师教学活动中的困惑。经过一段时期调研我发现,新的教学理念并没引起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

三、受教师自我因素的影响

1.拒绝接受新的教学理念。

许多教师长年的教学习惯已成定势,要把新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思想中,抛弃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是一个很难接受的过程,所以,许多教师毅然采用老方式授课。

2.对新理念理解有偏差。

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所以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只要学生动起来了就是一堂好课,在课堂教学表现的是:不论什么课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没有思考,新课程教师的地位作用是什么?课堂教学中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是什么?一堂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化了吗?

3.缺乏主动学习、合作的精神。

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新教学观的理解程度,除了受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外,主要因素是教师自身。大部分教师喜欢单打独斗,对身边大量可借鉴、可利用的学习资源视而不见。如:我在调研中发现,同一所学校,同一学科,有的教师综合能力很好,对新教材,新理念的运用驾轻就熟,而有的教师相差甚矣,问其常向别人学习、请教、讨论吗?其只是一笑了之。

4.缺乏研究、反思的精神。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仅凭感觉,自己教学依据什么理论?自己教学是否适合学生需要与发展?自己教学与别人的差距有多少?等等问题,可能想都没想过,更不用提研究、反思。 转贴于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采取的对策是:

一、稳定队伍

各学校要稳定教师队伍,要克服师资参差不齐的困难,让历史教师有一个持续、稳定的学科定位,并能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从初一带到初三,才能使教师义无反顾投入到本学科的学习当中,才能使每位教师学科知识体系化。学校努力给历史教师创造自我学习的条件,适当订阅一些杂志、报刊,学校给教师创造集体备课,学科评优等活动。

二、提高认识

学校、教师要加强对历史学科的认识,避其参不参与中考不谈,历史学科连接过去、现实与未来,它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轨迹在人们意识形态和知识系统中的反映,故它是一门具有“价值理性”的综合性知识学科。可见,在学生人格养成方面历史学科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历史教育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真正学好历史,对学生道德提升,人格发展起积极的作用,同时可促进其它学科的完善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学习

每位历史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与社会,我们所处的时代知识与理念不断更新,科技突飞猛进,我们不进则退,甚至被淘汰,更何况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终身学习,不断进取,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如今,课程改革紧锣密鼓地在我们工作中进行,它要求我们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领路人。

历史的重任,逼迫我们要学会以下几点:

1.学会学习。

学习人类一切先进的科学知识;学习他人的经验;学习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尽快从古老的教学理念的窠臼里。

2.学会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学会合作与交流。

英国作家萧伯纳对思想交流有一个独到的比喻:“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另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流这种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各有两种以上的思想,因而,教师在日长工作中要和同事们多合作交流,知识共享,让别人灵感引发自己的灵感;和学生多合作交流,教学相长;和领导、家长交流、合作,你的工作将得到更多支持。

4.学会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我们要学会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的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使教学质量高效地进行;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同时,教学反思会促成我们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5.学会创新。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标 备课

备课是教师根据教材,与文本对话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师在整合上课思路、学生学习思路及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对课堂情境进行预设的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任务的完成。2011年国家对历史学科进行了课标修订,新课标的修订更多的是体现历史学科的学科性:在了解历史、掌握历史事件的同时更应该塑造学生的思想,做一个有责任、爱国、上进的学生。正是这些新的元素造就了历史教材的编排更多与以前教材有了编排上的差异,所以我在备课过程中总感觉到有的专题与专题之间、小节与小节之间,以及相邻的学习内容之间缺少过渡显得生硬,不过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发现只要对课标、教材进行认真的处理,新教材还是能灵活运用。下面我就历史新课标下历史备课的处理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以求能抛砖引玉。

一、用活教材,使教材成为我们的工具书

教材的“资源性”无论是在课改前还是课改后他的地位是没有改变的,但我们必须强调的是,教材绝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而只是最重要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教材除了具有资源性,还具有“工具性”,它承担着提供学生学习方法的功能,方便学生随时查阅的功能等等。而现在所使用的新教材,从编写的角度看,它是编者按照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来编写的,因此我们在备课前必须充分了解教材用活教材的工具功能,备课的核心一定要以教材为中心,选择出课文中的重难点并以此为中心备课。

二、向集体备课转变

个体备课室高耗、低效的备课形式。教师绝大部分时间都耗在备课上面,经常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确定教学思路。个体备课有它的封闭性、静止性,没有生气,没有活力。新课改则要求我们学会合作、资源共享。 集体备课则有它的好处:

1.集思广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资源共享,凝聚集体智慧;

3.团队协作、轻松愉快;

4.节省时间,减轻压力,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就以几个单元为例:比如每一次集体备课都有一个中心发言人,作为一个人,都希望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呈现给大家。在发言之前,他(她)都会翻阅大量的资料,准备时间几个小时甚至更多,做好充足的准备,集体备课让老师们都积极地参与,去走进教材、研读课本,最后走出教材,久而久之,集体备课让每一位教师业务水平、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这样既保证了备课质量,最后还实现了资源共享。但是是不是集体备课的成果大家都应该照搬照套呢,记得有一次外出听课,听初三历史课,几位教师上的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听课老师听到的几节课几乎是一个样:一样的设计,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一样的过程。我就纳闷:为什么几节课如出一辙呢?后来才知道,这几位老师事前集体备课了。难道集体备课就应该让教学过程“如出一辙”吗?这实际走上了教学极端――思维抄袭,这样久而久之,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最终失去自我。怎样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呢?我们历史组在备课过程中不断的探索与创新。

三、注重二次备课

历史课堂除了交给学生历史知识以外,还应该注重历史情境,塑造有思想的人。教师在前期备课完成以后,还应该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改革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思路。二次备课只是在原教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师抓住课标,思考课文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深思方能透,方能明。只有将那些粗糙、凌乱、表面的教案,经过反复的发酵提炼才能真正成为精华,同时这也是教师再次熟悉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一个过程,更是教师自身获得真正意义的成长。

四、动态性备课

篇8

【关键词】新课程观 高中思想政治 教材处理

新课标的提出和实施,是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新课程着力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使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一、问题的提出

新的教学要求的教材内容,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首先教师的教学观要改变,一是要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二是要时刻注重从生活入手,努力把现实生活的题材融入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去理解和把握抽象的哲理。其次教师的学生观要改变,要从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者,改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主动性,以生为本,相信学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最后是教学方式的改变,为适应新课标,新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新设了很多栏目,这些栏目要是老师都进行讲授,教学时间就不够,只有在相信学生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才能解决,如讨论式、小组协作式、综合活动式等。

二、处理的策略

总的原则是: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

1.新课的导入。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它是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的关键,可以说新课导入好,这节课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就成功了一半。如果教材的新课导入的材料和设问合适,接近学生的生活,就采用,如果对学生既“生”又“难”,则可灵活地用现实的社会生活热点、学生身边的实例作为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因为哲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哲学道理。只有用学生生活中生动的、新颖的、真实的事例,才能使哲学课吸引学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哲学道理的现实意义,才能使学生学会用生活去体会和理解哲理。

2.教材辅助内容的处理。新教材的辅助内容较多,如果按老方法教学,在规定的课时量内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而且教学效果也不会好。如何处理是教学的关键。综合探究是对教材中相关内容以实例为导入,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达到调动学生参与和掌握相关知识的目的;专家点评和相关链接往往是对七节教材主体知识的补充扩展和实例说明;名言是学生了解中外哲学家的思想的一个窗口,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其所对应的哲理。这些内容有的通俗易懂,有的很理论化,难以理解;有的与授课内容关联性大,有的关联性小;对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对通俗易懂和与授课内容关联性大的重点处理,做到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对理论化难以理解并与授课内容关联性大的以讲授为主;无论难易,关联性小的可以要求学生自学。

3.教材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处理。新教材是以生活逻辑为基础进行编写的,以生活逻辑为主取代过去的理论逻辑为主,这一新课标的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按要求认真落实。首先,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框题内容偏多,一课时讲不完;有的上一框题的部分内容与下一框题的部分内容是紧密相联的,此时我觉得应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如在第九课《矛盾》的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中,有两个问题,一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二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教学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偏多,一课时难以完成。同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与下一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可以把“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这一问题与下一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起讲,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则单独用一课时讲。

其次,每一单元教学结束后,应对单元知识进行系统归纳。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和有密切联系的。新课程以生活逻辑取论逻辑,只是对哲学知识体系的另一种组合,并不是完全否定理论逻辑。因而,每一单元教学结束后对单元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对学生系统地掌握哲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篇9

一、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加强课程实施研究

新的学年,新课程改革要在科学操作、整体推进、自觉反思、不断调整的基础上,把握重点难点,把握推进节奏,力求课程改革改出实效、改出质量。

1、科学操作。深入研究新教材,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求,

2、整体推进。鼓励教和倡导教师尽可能在7-9年级实行循环,重视研究教材体系,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3、自觉反思。利用各种反思形式开展教研工作。①课标教材学习深度的反思;②反思新课堂教学的效度;③反思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程度。

4、不断调整。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不断的调整,通过集体备课、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反思我的课堂等活动不断的调整我们教学行为。

二、聚焦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新的一年里,一要加强新课程实验研究,聚焦课堂教学,关注研究常态教学,积极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途径。积极组织开展以“读懂课标、读透教材”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和“人人上达标课”活动,以此为载体,组织教师研究课堂、评价课堂、改善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盘活教育资源。

二要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有效性课堂要实现“五个转变”:

①目标上,由单纯的为学生考试而转变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②内容上,由单一的书本知识转变到联系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上来;

③对象上由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转变到关注学困生,面向全体学生上来,树立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思想;

④要求上,由一刀切转变到发展学生个性上来;

⑤方法上由被动式转变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来,变学会为会学。

三、强化管理,创新校本教研制度

1、加强集体备课,把握基础知识,用集体智慧打造智慧的集体。

2、加强教学管理,落实常规。

3、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群体成长。

教师培训从四个方面促其成长:①认真学习研究成果,提升理论素养,站得高才能看得远;②学习研究历史知识,提升课堂驾驭能力;③学会怎样引导学生学习;④为青年教师成长打造平台,创造各种条件。

四、深化课题研究,更关注过程,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有效载体,是解决教育教学关键问题的有效途径。课题研究不要觉得太高深,要树立“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解决即成果”

附:主要活动安排

九月份:1、做好上学年末科学文化素质调研测试初中历史成绩的质量分析; 2、对全区初中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征文进行评选;3、制定本学期教研计划。4、做好市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初评工作。

十月份:1、组织骨干教师开展送课到校活动;2、召开历史学科研讨会; 3、期中测试命题;4、参加对峪山一中教学视导工作。3、推选参加全市初中历史说课竞赛的优秀选手。

十一月份:1、组织好全区历史优质课评选活动; 2、参与对鹿门中学教学视导工作;

十二月份:1、参与学段统一组织的教学工作检查;2、认真做好2019—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科学文化素质测试初中历史的命题工作;3、搞好对三个年级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使用情况的调研小结。4、组织教师参加全省历史教学年会。

2019年元月份:1、做好本学期科学文化素质调研测试历史试卷的质量分析。

附:历史教学进度安排表:月份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九 月第1—6课第1—5课九(上)第1—12课十 月第7—11课第6—11课九(上)第13—17课十一月上旬期中考试

第12—17课上旬期中考试

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育教学 环境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147-01

众所周知,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教师的目标。新时期,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师的讲授和讲授方法。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奋斗提高自身能力,尊重个体差异,创造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育工作着,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笔者对于新时期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创造学习历史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教育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大部分中学都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了探索,很多学校与专家提出初中历史教学理念,这些新鲜的教学理念给历史课堂带来空前活跃的气氛,对改变“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旧教学模式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对于新时期初中历史的教育,我们教师要创设学习历史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动机是指激励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因和力量,所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在教学中笔者尽量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引人人胜的意境.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一味提倡探究式学习,排斥接受式学习,这种做法其实并不科学。它看似以学生为主体,其实忽略了学生是受教育者的客观,忽略了学生需要有一个接受真理,积累知识,增长才能的过程。同时我们还要营造学习历史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因此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极大的兴趣投身于学习、参与教学。学习环境的构建作用不可小觑,环境的作用不言而喻,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切记环境构建的重要性,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 紧跟时代节奏,重视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

新时期,时代在进步,教育方式也随着改革。传统的初中教育模式,教师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应付中考而进行的家长和学校把对初中生的教育目标更多的定格在了参加中考以及中考成绩上,导致学生的能力丧失了,那种教师单向传输,学生被动的接受,目的只有一个,在如此教条僵化的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初中生,怎么能学好历史呢。这是许多人一直在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新时期教学改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它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革传统教学中的那种教条的僵化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使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成为适合每一人,或者说是具有个性差异性教育,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教育,是影响人终生的教育。新时期,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就是搞好初中新教材教学工作的思想保证在教学上,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基础,教学质量的优化取决于思想意识与社会发展的同步,如果还是一味地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考试,那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违背了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的观念。如今,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养成研究性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学历史的意义,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才有意义。

3 新时期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