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范文

时间:2023-08-18 17:4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

篇1

高中语文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在逐渐扩宽,在趣味性可读性的同时融入了更深层次的内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学习教材内容。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中,能够将声音、图片以及影视等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这样就扩充了课堂的容量,提升了学生对课堂的吸引力,改善了课堂的听课效率。现代教学技术中能够结合语文知识,将其转化为形象的声音、动画、视频等,这样增强了课堂的形象性,教师通过课件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另外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知材料,使知识赋予了灵性,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样教材中的难点被易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意识,在现代教育领域中接受教学,打破学生的思维,为知识的灵活运用开辟了新的天地。

二、树立整体教学意识,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其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中来拓宽知识面,增强写作的能力。然而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是想象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整体教学的意识,在基础知识以及课外知识的结合中,为学生找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1、立足教材,扩大教学视野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在正确运用语言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由于在语言教材中,其大部分知识点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在学习基础知识之外扩宽教材容量,将基础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贯通,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扩展到书本之外,并且灵活的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从中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应用水平,培养对语言的创新能力。

2、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

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根据其中的规律,有计划、有针对的开展教学活动。通常在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的是逐句分析,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就破坏了整体性的思想,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因此在新课改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在教材中学会自己去寻找规律,在整体性教学中总结,创新。这种教学通常体现在高中语文的总复习过程中,例如在学习中,归纳、分析和总结知识,全面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结合历史背景等,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例如在语文学习中可以根据历史人物、具体事件等分成小组具体讨论,这样就在基础知识全面掌握的过程中,扩宽了视野,在总结的过程中寻找规律,将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种过程性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将课本内的知识与课本外的知识相贯通,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在学习方法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创新。

3、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坚持单元教学

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全面了解高中教学过程中的字、词、语法、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简介,这些教学内容仅仅是让学生增强知识面,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更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针对这种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要结合教材单元提示,让学生在全面了解和基础知识之后,指导学生熟悉单元文章,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在接受知识、接受方法中提升语文的素养,陶冶情操,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创新能力,全面培养人格。

三、总结

篇2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语文 复习技巧

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语文学习需要大量的阅读和长时间的学习累积。根据我国新教育改革对高中语文的要求,完成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改进科学教学的方法,把先进的教学手段运用到高中语文总复习中,向全体师生进行推广,从基础上解除高中语文总复习留下的弊病,在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同时,提高师生的语文素养,为教师以后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打下基础。

一、主观上的复习

经历过高考的人与正在备战高考的学生都知道,高三学习任务是非常繁重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高三复习任务来说,这是一项非常枯燥而乏味的工作,不但要求教师认真负责,对学生来说更是一项巨大的考验。面对高三压抑的学习氛围,一些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无法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另外,由于个别语文教师对复习内容的忽视,造成学生不认真对待复习课,是导致复习失败的主要原因。这种主观上对待高中语文总复习的态度是十分不正确的,高中语文总复习并非是简单的学习过程的“查漏补缺”,而是通过系统化的复习,对所学知识从宏观到微观的总复习。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的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尤其是面临高考的高三阶段,科学合理的总复习能够让学生更系统化地接受知识,避免了知识点混淆的弊端,同时让学生对知识点薄弱的地方进行再次复习,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面临高考的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二、复习手法的改革创新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下,对高中语文总复习做出了重要的批示,对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改革,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判的主要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摆脱传统教育对其思想的约束,使学生打开思路,创新思维,更好地与新时代相结合。例如传统的诗歌复习中,教师主要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诗歌内容,而不是理解诗歌的意思和文化背景,使学生对诗歌的复习产生惰性和抵触情绪。新的教育方法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意思和文化背景,使学生对诗歌感兴趣,甚至可以自己创作简单的诗歌题材,这样不但使学生适应了高考中对诗歌鉴赏的变化(为了防止押题、猜题现象的出现,高考中尽量减小对名家诗篇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学生的语文修养,达到了双赢。

三、制订复习计划

高三学习任务是繁重的,高中语文的总复习是复杂和繁琐的,极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混淆,我们必须对复习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制订清晰的学习计划与目标,避免盲目复习。

(一)加强基础知识复习

高中语文复习中充斥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使学生“眼花缭乱”,找不到学习目标。高中语文复习首先要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只有根基扎得牢,才能保证学习畅通,奠定解答难题的基础。

(二)总结分类复习

由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异不同,复习题难易造成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复习题目简单又易使学生忽视,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复习指导工作,把语文复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类,按实际情况复习。

四、抓住重点

对高中语文复习不能是概括而论的,也要抓住其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特别复习,可以根据高考题目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析,对高考语文中较难的题型做重点复习分析,加深对题型的练习与理解,使学生在主观意识上减少对难点题型的抵触与惧怕,强化对重点难点问题的解答效果。

五、文言文的复习方法

无论是什么样的复习方式都要学生掌握对题型的解答方法,对于文言文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文章的理解。

(二)能够按照题目要求理解答题思路,并快速找出答案。

(三)进行总体概括,检查全题。

六、结语

高中语文总复习是一项繁琐而又复杂的学习工作,需要师生共同重视。信息化时代,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型社会的需要而被淘汰,新兴的教学理论需要师生共同学习。高中语文复习的重点已经不再是死记硬背学习内容,而是需要调动学生更主动地积极参加。只有这样,在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大力教育的共同作用下,更好地完成高中语文的总复习计划。以上对高中语文总复习的技巧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希望对广大师生提出可行建议。

参考文献:

[1]杜明明.口语教学中运用自由讨论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2]王艳.开拓阅读教学的新天地[D].华东师范大学,2003.

篇3

【关键词】教育戏剧;高中语文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61-01

一、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

语文素养就是各种语文学科所需能力的统称,具体包括以下几大层次。

一是基础知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包括了汉字音形义的学习、重点词组语法修辞手段的应用、文章的阅读锻炼与写作提升等,这些内容需要日常积累才得以掌握。教师应考虑对具体基础知识的研究安排,让知识的普及更加顺利。

二是语言累积。高中语文课本内容经众多专家学者审议核验,较为经典。高中生应围绕课本展开文章阅读,掌握足够的生字生词,同时强化诗词的阅读诵咏,努力提升自己的语言阅读积累量。

三是语言技能。高中阶段要求语言技能达到熟练应用程度。语言技能有查阅资料、阅读文章、语言交流实践、文字写作等。学生掌握多样化阅读方法,并拥有固定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将自己的思维活动用语言加以形容表达,从而实现对信息的加工处理。

四是W习习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让学生掌握重要的学习方法,能够为未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信息和习惯。只有坚持在教学中强化查阅资料找信息、注重阅读、摘抄记忆、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分析写作等能力,才能对学生的未来产生足够大的帮助。

五是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内外兼修,培养儒雅文明举止。待人处事落落大方,举止得体,措辞严谨讲究;与人交流时注重交换思想,倾听不同声音,在取长补短的观念中与人交往。

六是文化修养。语文的不同题材、体裁的文章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的魅力,自身见识增长后,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也将增加。学生在欣赏汉字形象美、语言艺术美的同时,必然感叹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必然惊叹于其中的多元文化智慧。

二、基于教育戏剧理念的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策略

(一)利用语文资料编排戏剧来获得深刻人生感悟,提高文化修养。任何一个角色的塑造,都需要经过台下漫长时间对饰演角色内心的揣摩,才能真正演活角色,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可与喝彩。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戏剧作品超过十余部,无论哪一部,都可以称得上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戏剧剧目。这些戏剧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其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个性分明,对于演员有较高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将这些选段作为剧本进行戏剧表演,让参与表演的学生感受到戏中角色的内心世界。表演者在不断感悟中,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份子,必需具备更为丰满的人生阅历,拥有更加成熟稳定的性格,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赞许,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感悟,提高文化修养。

(二)利用语文资料编排戏剧来获得为人处世经验,注重言谈举止。借助语文教材中的部分戏剧选段来编排戏剧后,学生参与其中进行编演,精心模仿不同角色的人生。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不同人生的知识、视角、经验等都成为了学生可学习的内容。教育戏剧的模式中,无论是参与戏剧表演的学生,还是作为观众的学生,都能够在理解角色和解读背景故事的基础上,将心比心看自己与剧中角色的对照表现,从而可以更好地激励成长,向更优秀的人学习,注重积累生活经验,强化自己的言谈举止。

(三)利用语文资料编排戏剧来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技能习惯。团队协作能力是教育戏剧理念中值得继续加强的培养要点之一。随着戏剧的编排开始,很多参与者都必然需要加强各岗位各角色之间的合作扶持。作为一项团体参与的活动,若学生能够在各方面保持默契,明确分工,坚定落实职责,就可以促成一部戏剧的出色完成。在语文课堂上学习戏剧片段文章与实际开展戏剧表演是两种感受。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故事发展,并持续与周围人保持交流沟通,建立尊重互信的合作氛围,可以更好地融入戏剧,完成教育戏剧的培养目标。同时,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必然要运用各种语文课程所教授的语言听说读写能力,无疑可以同时进行有效培养,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结语

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随着教育戏剧理念的不断深化,现代高中语文教学可以扩大利用教学戏剧进行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尝试。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对书本戏剧片段进行编排,形成新的戏剧让学生参与表演,有效提升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论.教育戏剧的原理探究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天津师范大学,2016.

[2]巴君超.论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培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王聪.高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研究[J].新课程(下),2016,(2):56-57.

篇4

关键词: 语文趣例 高中语文教学 情感体验

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教学对情感的表达。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进行的阅读、写作都是最好的体验情感的过程,其中语文趣例在高中语文课堂情感体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验情感的氛围,促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快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老师要以快乐为主旨,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生动形象的例子;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感知知识获得的过程;以情感体验为指导建立语文课堂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艺术的熏陶魅力。

一、语文趣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语文趣例的应用可以烘托出课堂情感的教学气氛,优化课程设置。老师在应用语文趣例进行课程讲解时可以为学生营造相应的感情氛围。例如在讲解关汉卿的《窦娥冤》时,可以介绍相应的作品背景,使学生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氛围,这样再进行课程讲解,就会使学生自觉地融入作品中,使学生更好地体验语文情感,进一步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2.语文趣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获得的渠道,促进学生的情感升华。高中语文课堂情感体验是建立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上,实现情感的表达目标。合理运用语文趣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基础知识,提高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有效进行情感交流,实现彼此沟通顺畅,促使自身情感的升华。

3.学生对语文趣例进行理解时可以更好地联系到生活实际,提升自身的情感感受。通过高中语文课堂开展语文趣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更好地提高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更好地进行情感表达。

4.语文趣例可以更好地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情感的体验。高中语文教学体系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情感体验,语文课堂情感体验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语文趣例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更好地发挥语文趣例应用的实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5.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对语文趣例进行实际的应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情感,培养乐观的心理素质。语文趣例已经成为课堂导入的重要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可以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语文趣例的应用有很多手段,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细致分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讲解课程内容。

二、情景教学中对于语文趣例的应用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语文趣例教学,有效进行语文课堂导入,将学生引领到教学情景中。情景教学可以将学生引入语文情感体验中,这是情景教学过程中运用最广泛的教学方式。学生积极的情感可以通过情景激发出来,在感性的基础上领略文章的内涵。否则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消极地对待学习,这对教学及学生的成长都产生不良的影响。在进行语文情景教学时,要注重对情景的设置中适当地应用语文趣例。

三、写作教学中对语文趣例的应用

1.语文写作过程是对学生综合知识的总结,是实践的重要过程,同时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应用语文趣例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语文趣例的应用可以使写作教学取得实质性的发展。例如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明确写作是一种书面形式的表达,学生在词汇的运用上会出现一些相应的错误,老师通过语文趣例的应用纠正学生写作方面的问题,使学生在趣味中增强高效写作能力。

2.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语文课堂情感体验教学已经成为指导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思想,关系到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语文趣例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影响高中语文课堂情感体验的效果。正确地运用语文趣例可以活跃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兴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例应用,不断优化教学架构,更新教学形式,使高中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四、结语

我们要深入细致地研究语文趣例教学,正确对待语文趣例带来的功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取得成功。不断发展教育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例子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更新教学方法,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彬福主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篇5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内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文言的基础用法,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文言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文言字词的理解能力。对字词句等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既是教学目标,又是辅助学生进行文言学习的手段方式[1]。当前阶段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过于重视对学生文言基础的考查,忽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以下问题:第一,文言文课堂较枯燥乏味,学生兴致较低;第二,文言文教学过于重视学生的字词积累,忽视相近字词的对照辨析;第三,教学内容局限课本,文言文拓展范围较窄。为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本文对其教学措施的革新策略进行探讨。

二、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策略

(一)背景知识介绍,提高学生兴趣。

通过总结与归纳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课文,可以基本了解苏教版在文言文单元设计中以文章内容为单元选择与编排的标准,同时遵循以文育人的编排原则,注重文章的人文情感及社会价值。因此,教师在对苏教版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单元进行课文教学时,要注重挖掘作品的背景,对文章的时代信息、作者情感及人文意义进行深入探寻[2]。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向学生进行背景导入,丰厚文言文的文学内涵,同时以淡化高中学生对文言文的时代跨越感,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进行阅读、理解和探究的兴趣。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中编排了文言文课文《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衰变化,反映作者对历史发展循环往复的感叹,借此警醒唐朝的统治阶级避免重蹈覆辙。语文教师可根据课文写作环境,在课前向学生介绍文章背景:杜牧所生活的唐朝末年,政治腐败,外敌入侵,阶级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在大背景下,杜牧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在其主张的巩固国防、加强统一、富民强兵等政治理想落空后,杜牧针对唐朝的统治阶级写出了《阿房宫赋》,借古讽今,以此警醒统治者正视唐朝政权所面临的危机。通过背景导入,学生在课前对该文言文形成初步认知,有效提高学习兴趣。

(二)重点字词对照,细化课程知识。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文言文课文的选择,注重内在的人文价值及情感态度,在内容方面,对文言的基础知识进行了弱化处理。因此,在文言文的解读和梳理阶段,教师的教学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对字词的辨析能力,包括字义、字形、词性等。具体可通过对照比较教学,指导学生对带有共性的词句进行差异性的比较,帮助学生审视并解决在课文学习中存留的问题,继而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活动,最终实现对课文的透彻理解[3]。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编排文言文课文《师说》。该课文重点词句较多,具一定糅杂性。教师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可将字词句进行对照比较,梳理知识点。例如可首先进行古今异义的对照比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的“所以”一词,古义中代表“用来……的”,而今义中为因果连词;又如对一字多义进行对照比较:“师”在“古之学者必有师”中,作为名词,意为老师,而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作为动词,代表拜师求学,在最后一段“吾师道也”中,同为动词,但意为流传。教师通过对重点难点词句进行比较对照,帮助学生树立课程知识,增强文言文学习效果。

(三)多媒体资源利用,优化教学模式。

近年来,多媒体科学技术已不断应用于高中课堂,大部分高中学校都安装了多媒体技术设备,目的在于丰富教学资源,实现课程优化。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由于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及课文内容特点,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易产生疲乏心理,为集中学生精神,教师可在文言文课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4]。根据文言文内容搜集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直观化、生动化、具体化,以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中的课文《蜀道难》,作者李白对蜀道的险势进行了多角度的叙述,用词精准,想象力丰富,文章具有一定气势。同时,由于语言运用差异,学生在进行课文理解时可能面临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对蜀道的真实场景进行直观的展示。通过投影仪展示蜀道各段路线的实景照片,播放旅游专题节目,直观表现四川蜀道的险峻风光。学生通过相关影像资料的观赏,将《蜀道难》中的文言文表述、自身的理解及真实的场景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资源的利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效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问题;建议

新课程的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要很大程度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带给高中语文教师新的难题。教师在对教学进行改革的同时,要了解高中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即“新课标”做出的如下界定:“高中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新课标明确的标准要求下,做好课程的改革,优化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教学不同于低年级的语文基础教学,因为高中语文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与矛盾。总结当今高中语文教学的矛盾,可归纳为以下几点: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的矛盾;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必修课内容与选修课内容的矛盾。具体而言,即: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授课内容并不直接对应高考内容,课程标准中规定要在1.25年完成必修课程,而1.75年完成选修课程,学习选修课课程的时间要多于必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学生多样的选择,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但是考试大纲中却将选修课的考试内容限制到了最低程度,语文教学中培养的语文素养不是考试中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产生了第一条矛盾。第二条矛盾,则是因为语文学科要求具有基础性,但其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具体而言,选修课程虽然在力图实现基础性,满足学习的多样性要求,但是学习的内容要求却层出不求:在知识方面的需求多一些;在学习方法上的需求的多一些或者在情感态度上需求多一些。这使得语文课程的多样性与基础性产生了矛盾。另外,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必修课与选修课的不同,在教学上采取相同的方式,这违背了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以学生为主体的需求,这便是第三条矛盾。那么,该如何解决这矛盾呢?

一、确立核心目标

所谓确立核心目标,即要求明确教学的重点培养目标,该目标要不受书本内容和考试内容的限制,明确出学生在进行高中语文学习之后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与具体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核心目标的确立要依据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的要求并结合教学中实际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上,高中语文的考试与教学内容不应存在很大的矛盾,高考的主要考核方向应该是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经常在考试过程中,我们发现,语文的考试评定中对基础知识的考核依旧占有很大的比例,对技能、思考能力的评定形式多样新颖,却并没有明确的考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抓住核心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而这些能力则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和步入社会所不可或缺的。明确了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过程中便少了许多的难题,也避免了上完必修上选修,选修课当必修上的现象。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比较可靠的自我评价依据,更有针对性的培养自身的能力,吸收有价值的信息,抓住学习的重点。在这种核心目标下,教师培养学生便不再是“考什么学什么”,在培养学生指定的技能与能力之后,高中的语文便是“学什么考什么”。

二、构建开放有序的教学体系

所谓有效开放的教学体系,即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教学,语文作为一门大学科,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多样广泛的,而其有效性则要求所选的学习内容不要偏离了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的基础性。虽在广泛的学习内容下,要抓住共同的知识核心,明确教学要点。高中语文教学要追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整合。高中语文是着重人文培养还是注重文字基础学习与应用一直以来都是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语文的基础学习无论在何时都是高中语文学习的必须,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而文学素养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丰富学习内容,并对学习内容进行精心挑选,使得课程多样有趣,适当拓展努力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基础的培养,做好基础知识上的铺垫工作,并认识到学生自我发展需求上的异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高中语文的教学,要让同学们达到对语文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并同时升华到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整体把握教材,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教材在编排上既然将选修与必修分开,而不一概而论,自然表明对不同文章的要求也不一样。然而,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将选修课同必修课一样,采取相同的教学方式,显然并未达到教材的设计要求。选修课更多的目的在于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个性化及思维方式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明确整体的目标,明确选修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的,通过选修课程合理的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性,而不要采取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有教师及时的点评。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选修课的教学,课本应该作为载体,教师应在范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创新学习方法、实践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学习,逐渐形成较高的文学素养与鉴赏能力,以满足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

总之,新课标要求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在收获了许多成功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问题,高中语文教师要直视这些问题,积极地需找解决办法,为教育事业奉献自身的光和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7

一、教学有共性目标:注重基础

必修和选修有一定的差别,传统的惯性思维认为必修课注重给学生打下基础,而选修课就是百家争鸣,我说我是。依据本区域的学生语文素质环境,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服务的,选修就无需重视基础。其实,这是对新课程的一种误读。

“注重基础”应该是贯穿到整个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共性目标。高中仍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环节,仍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这在高考试题中也是得到了印证的,《课程标准》说“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可见,选修不是孤立的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联系必修课的所学内容,必修课的学习可以说是为选修课授之以渔,提供了文本特质的教学点以及文体教学风格,必修课的文本解读方法、理解能力技法、思维习惯等应保留并迁移拓展到选修课中来。选修课教学的导学案设计也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语文素养和需求,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运用和语感思维的发展和提高。同样,注重基础也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既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又要应付高考要求,这也就成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二、教学有选择内容:张扬个性

教学的内容,必、选修都要落实在两个主体上:一是教师,二是学生。

至于选修的“选”字如何落实,笔者认为老师的教根据实际大胆取舍,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力求张扬个性,尊重学习需求。即可获得多样化的双赢。

教师对选修课的教不必全像必修那样去课课精讲、面面俱到,选修课应体现为“用教材教”来促进必修课的所学得到巩固,在选修中大胆取舍一些课文和个别单元来研读。如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集体备课中制定一个总体教学框架原则,如文本研读、要素探究、主题赏析,在每个框架下又要设置具体教学目标;“文本研读”,重在落实学生基础知识和积累,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欣赏。“要素探究”按照传统小说欣赏的路数去教课文,重在探究小说的三要素或注重其一,这一环节要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借要素探究来深化对小说的理解和把握。“主题赏析”更多的是关注小说的人文性和艺术表现力、价值追求、审美情操等。

教师这样有取舍的教重在张扬学生学习愿景的个性追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这也是选修课程开设的初衷之一。通过选修课教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不同的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而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的人才。

三、教学有民主的方式:自主合作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不论是选修还是必修都应是学生本位教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角色要充分展现出来,也只有这样,“自主、合作、探究”的民主学习方式还能得以落实。

课堂教学过程应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流、互动、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

选修作为高中语文史无前例的新内容,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形成一套科学完备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期望的实现还需要更多的一线教学者归纳总结自己的心得、经验、成果并与同仁共勉,以期大语文教与学的环境日趋清新。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

一直以来,诗歌鉴赏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整体素养,还可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新课改中着重强调审美教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有效开展审美教育,而诗歌鉴赏有利于审美教育的落实。笔者将依照现有的教学经验,针对诗歌鉴赏教学浅谈个人的观点。

一、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要点

(一)自主鉴赏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主要存在现代与古代诗歌这两种形式,其鉴赏标准各不相同。对于高中生而言,增强其古代诗歌鉴赏能力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且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1]。自主鉴赏指代学生可参照现有的知识深入剖析诗词,发表个人观点与见解,以免雷同。

(二)审美鉴赏

古代诗歌内容中渗透着一定的审美价值,高中语文教学应着重增强审美鉴赏素质,全面整合审美鉴赏、知识讲解和能力培养。其中,审美鉴赏是一种重要的语文素养,可从感觉顺利转换到审美心理,可将生活阅历和逻辑思维结合到一起,冲破视觉束缚,拓展形象。

二、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形成稳固的基础,这是提升诗歌鉴赏效果、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基础知识教学一般包括下述两项内容:1.意象知识教学意象是组成诗词的主要单位,主要包含意和象,具体来说指代作者内心情感与客观实物的整合。2.诗歌分析教学高中生一定要具备诗歌分析能力,掌握自学流程。例如,学习醉花阴之前,学生应提前预习,反复朗读,纠正发音,认识文字,并搜集李清照的个人经历,查阅写作背景。然后,参照教材注释初步理解,再利用网络资料深入理解,发表个人观点。高中生一定要明确上述学习流程。综合来说,在鉴赏教学中,不仅要增强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还应奠定稳固的语文基础,不断增强语文素养。

(二)构建情境,提升学习兴趣

现阶段,主要学习白话文,而白话文和古代诗歌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开展相应的鉴赏教学活动中,首先应构建教学情境,借助特定的氛围,拉近学生和诗歌之间的距离,进而促进诗歌鉴赏。例如,学习蜀道难时,笔者借助多媒体展现四川地形,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掌握易守难攻的特点。通过多媒体的刺激,学生完全投入到诗歌中,十分专注。另外,学习虞美人和霸王别姬时也利用这一策略,构建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正确鉴赏,大大刺激了鉴赏兴趣,课堂氛围异常活跃。情境构建一般包含多种方式,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要确保有效。例如,可依照趣味故事来构建情境,也可依托作者的生活阅历来构建情境。

(三)强化诵读品味,增强美读感受

诵读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手段,借助诵读不仅能加深学生的感受,还可切身领会诗歌中蕴藏的美学。古代诗歌通常比较追求音韵和谐,且将其看作诗歌的生命。语言精简、凝练,借助诵读可让读者深入体会隐藏的美感。由此可知,对于古代诗歌而言,在其鉴赏教学过程中,应强化诵读品味,增强学生的美读感受。例如,学习江城子时,笔者通过引导,将学生设定为苏轼,然后诵读,且饱含深情;学习满江红时,引导学生将自己设定成岳飞,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浓浓的爱国情怀。此种教学方式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喜爱。经过反复训练,学生慢慢融入到诗歌中,可切身体会诗歌描述的意境,进而达到了全面和深入鉴赏诗歌的目的。

(四)依托诗歌意境,合理开展鉴赏教学

作者通常沿着特定的路线与情感来创作诗歌,因此,我们在学习和鉴赏诗歌时,一定要随其道而行,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作者的想法。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可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路线。由此可知,在诗歌鉴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写作路线进行鉴赏。然而,诗歌区别于小说、戏曲等其他阅读教学,通常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且跳跃性较大,主要采用含蓄表达,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仅仅能看到表象,只有深入认识表象后,才可体会作者的情感[2]。综上可知,诗歌鉴赏应以意象为切入点,指引学生合理分析诗歌结构,深入研究诗歌情感,规范鉴赏,让学生学会诗歌鉴赏方法,依托意境逐步鉴赏,进而切实增强诗歌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解读诗歌内容,切身体会诗歌情感。

(五)平等对话,走进内心

本文中所指代的平等度化具体包含两层内涵,一层指代教师和学生,另一层指代学生与作者。古代诗歌通常不会直接表达,主要采用含蓄的手法,进而增加了理解难度,使得学生非常容易混淆诗歌的含义。在诗歌鉴赏教学活动中,高中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正确鉴赏,禁止越俎代庖,不允许剥夺学生的鉴赏机会。例如,讲解咏怀古迹时,笔者利用相关诗歌让学生认识昭君,同时针对昭君出塞提出个人看法,虽然学生的观点各不相同,但可充分展现学生的见解。经由一段时间的讨论与总结,然后剖析和鉴赏咏怀古迹,此时学生便可轻松理解杜甫表达的怨恨之情。

【结语】

增强诗歌鉴赏能力,提升鉴赏教学效果,已变成高校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高中语文教师应明确诗歌鉴赏能力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并关乎着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应有效开展诗歌鉴赏教学,不断改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曹圣萍.试论如何提高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导学,2014(28)

篇9

【关键词】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方法

1.重视对阅读材料的选择,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

在日常现代文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阅读文章的选择,要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切合高考总体方向的文章内容作为训练资料。好的文章结构清晰,文笔优美,寓意深刻,能够在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给予其深刻的启示;另外在选择阅读训练材料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文章题目的设置,好的题目不仅构思巧妙,难易适中,最关键的是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得到基础能力的提升;再有教师要在面向学生展开阅读训练之前,自行分析阅读材料题目的答案,要看答案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其知识掌握水平,另外还要看答案和题目的相符程度,对文章内容的展示和总结程度。教师要认真研究文章内容和题目设置,这样才能确定答案的合理性和严密性,为进一步锻炼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方法传授,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新课改环境下的现代文阅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日常的现代文阅读训练要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能力,掌握语文知识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阅读速度,阅读水平,理解深度和鉴赏水平几方面,只有全方面提高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才能保证其面对未来高节奏,高效率的学习环境做好充足的准备。阅读能力是需要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结合细致的计划安排得以提升的,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要从培养学生的能力的角度入手,强化学生在现代文阅读和分析方面的基础能力,实现其现代文阅读的整体水平。

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首先就要求学生能够精读文章,也就是要保证学生深刻了解和吸收文章内容,能够从文章整体入手完善分析文章的各处细节。只有掌握文章的细节,才能感受文章的整体思想,同样的,只有明确整体构造才能感受细节处理,也就是说,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整体和局部处理的关系,适当融合对两方面的理解,进一步分析文章内容。这样才能实现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对细节的掌握,对语言的理解,对内容的明确以及对思想的感悟。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现代文材料的时候进行三遍阅读,第一遍时从局部到整体把握文章的意思;第二遍是要明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同时结合文后习题分析文章结构及细节内容;最后要结合问题阅读,在肯定之前的总结认识的同时,寻找问题答案。另外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以此强化学生的能力。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但更为关键的是使其具备独立思维的能力,能够充分结合发散性思维思考文章内容。

三、强化基础系统知识的掌握,锻炼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提高现代文阅读水平是要靠强化个人语文基础知识作为基础的,在现代高考的语文现代文阅读当中的题目具有综合性和高难度的特点。想要顺利解决综合性强,难度大的问题,就要以基础系统的知识作为解题的基础,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系统的语文知识,才能够以此入手,实现其更高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在日常的阅读训练中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基础知识的训练,以帮助其形成为解题服务的基础知识网络。

在日常阅读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教材文章的利用,可以是基础的课文,也可以是课后阅读的小短文,这些文章都能够总结出一些阅读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对现代文阅读更加深入的了解。另外教师在训练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时候要注意对文章中重难点知识的转移和迁徙做以重点强调,教师要向学生分析文章结构顺序的分类和方法,除了基础的时间和空间顺序之外,常见的心理和逻辑顺序是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的重点,这两种写作顺序的理解难度相对要大一些,教师要加强在这方面教学精力的投入。另外像一些文章的结构安排,也是有一定知识基础才能分析出来的,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由浅入深,由深及浅,由现象到本质等多种结构形式,要让学生明确不管是何种文章结构安排都脱离不了要符合人类认识规律这一基本原则。在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以后,学生就能够通过知识迁移和理论转移实现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在解答问题的时候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四、重视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系统全面的知识是解答问题的基础,灵活多变的思维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在训练学生现代文阅读水平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思维是抽象的存在,但是思维却可以通过人们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强化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需要强化学生在认知理解,综合分析,抽象概括,调整融合,差别比较与评价总结多方面的能力。在这些现代文阅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当中,抽象概括是较难的一项,目前很多高中生都习惯在文章当中寻找原句用以解答阅读习题,这种原文概括经常会出现不全面,不准确,不切题等多种问题。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训练,要培养学生全方面,多角度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站在全局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能从文章的整体立意分析其细节之处的设计意图。另外要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由点到面,由细节到整体,由表及里的分析并总结问题,提高对文章细节内容和思想表达的认知水平。由此确定文章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实现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这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升高考现代文阅读成绩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结论

所有高中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题海战术的现代文阅读训练方法,要选择优质精美的文章供学生练习使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要结合适当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学生阅读和解题的能力和技巧,使学生在积极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主动地解答习题,将现代文阅读训练看成是一种学习享受。只有引发学生对阅读训练的兴趣,消除学生对阅读习题的畏惧心理,强化学生解答阅读文章题目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提高学生在现代文阅读方面的能力,最终实现高考现代文阅读成绩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封清华;;浅谈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复习策略[J];吉林教育;2010年01期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 接受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

近些年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认为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是对立的,彼此不能统一,也有很多教师认为接受性学习已经不再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终究会被探究性学习所取代。结合经验和实践,本文通过分析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各自的特点,提出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两种模式应有机整合的观点。

一、接受性语文学习的优势与局限性

在接受性高中语文学习中,教师将课文中涉及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重视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满足于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的应知应会,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较为系统、全面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尤其是需要背诵记忆的知识。同时,在接受性语文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进程,便于教师组织和控制教学活动。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接受性学习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一)单一、封闭式学习,学生能力发展易被忽视

接受性学习以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为重要的评价标准,教学内容侧重于现成的、系统的固化知识,教学模式单一、封闭,未能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亲自感悟的机会,长期下来,学生只是僵硬地掌握了字词句的基本意思,而不能很好地从这些字、词、句所组成的优美作品中感悟到鲜活的情感与灵动的思想,在运用精确的文字去传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时更是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囿于教材、拘于课堂等缺点,使接受性学习不能引导学生探究语文知识对于自我完善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二)学生的情感培养易被忽视

在接受性学习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认知的工具,情感、价值、潜能的感受与发掘受到限制。如在《荷塘月色》的课后练习中,有“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样一道题,在接受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向学生介绍作者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境遇,然后由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总结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反映了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与苦闷彷徨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如果我们本着“把薄书读厚”的原则,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查阅相关资料,答案也许就不会这么简单直接,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感悟也会更加丰富和真实。

二、探究性语文学习的优势与局限性

(一)以问题为中心,拓宽学生知识面

探究性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其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以问题为中心,涉及范围很广。探究性语文学习的问题既可以来源于课文本身,又可来源于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社会生活,或者是具有时事性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包含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结合、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结合以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在这一开放式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和了解到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

(二)参与过程性,学生充分、能动地参与语文学习过程

探究性语文学习改变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表述思想以及交流成果的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能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通过自我体验、自我探究和自我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得到发展。

(三)实践性,激活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探究性语文学习的优势之一是能够在实际运用中提高语文学科知识的价值。探究性语文学习强调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关注社会重点、热点问题,如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影响等。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有利于学生激活学习中的各种知识储存,能够促进学生运用知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探究性学习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心与使命感。

虽然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上多方面的优势,但探究性学习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语文学科基础知识,与教学目标相背。

三、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整合

(一)课堂教学应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学习的结合

在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同时应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该“少讲多问”,通过提出适宜的、开放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在语文课堂中,凡是需要读的就让学生去读,凡是需要写的就让学生去写,凡是需要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凡是需要归纳总结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讨论、思考和总结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二)在课堂中建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

在整合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时,应改变传统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单向输出知识,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学习知识的师生关系。从注重“教师主体”向注重“学生为中心”改变是整合这两种学习方式的重要方面。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于引导、启发和鼓励,教师不是课堂的权威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中,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探究意识,让学生积极、能动地求知。

(三)创新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是不够的,一则思考单一,二则有时容易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通过讨论、小组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围绕一个话题集思广益,相互交流,互为补充,既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交际能力。以上教学方式是对接受式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补充和突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