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目的范文

时间:2023-08-18 17:4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的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学的目的

篇1

关键词:法律经济学;效率;经济分析方法;交易成本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3—0127—02

一、法律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

法律经济学(Economics of Law),是一门“用经济学阐述法律问题”的经济学与法学交叉学科,按波斯纳所言,法律经济学是“将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方法全面运用于法律制度分析”的学科[1]。具体地说,法律经济学采用经济学的理论与分析方法,研究特定社会的法律制度、法律关系以及不同法律规则的效率。

法律经济学产生并形成于20世纪中期,但萌芽于18世纪中期。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在论述“刑罚应当与犯罪相对称”这一原则时指出,此原则必须依赖于对刑罚与犯罪所获得的利益之间的比较和衡量。立法者“在政治算术中,需要以可能性的计算代替数学中计算的精确性”[2]。对此,边沁做出了进一步的经济学分析,用成本效益来解释罪罚相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3]。此后,经济学思想开始被用于对法律制度、规范的分析。

19世纪晚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周期性的越来越明显,旧制度经济学者们企图利用经济分析方法分析现有制度的动态演进,并通过对制度的改良来缓解经济发展周期性问题。与此同时,以弗兰克、卢埃林为代表的法律现实主义运动兴起。在这两大因素的影响下,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芝加哥大学的亨利·西蒙斯和艾伦·迪莱克特开始利用微观经济学来研究政府管制和反托拉斯法。艾伦·迪莱克特教授在1958年创办了《法和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亦译《法律经济学杂志》),即为后来法律经济学建立的标志之一。这个时期,法律经济学对法律的经济分析基本局限于反托拉斯法,以及政府的公共管制等个别领域,区别于后来对法律作出全面经济分析的新时期,这个时期通称为“旧经济分析时期”。

以1960年罗纳德·科斯的经典论文《社会成本问题》发表为标志,法律经济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新经济分析时期”。就学术流派而言,主要有产权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经济分析的范围,除了反托拉斯法、政府管制外,逐步向侵权法、财产法、劳动法、婚姻家庭法等领域全面扩展。这一时期,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理查德·A.波斯纳,他的《法律的经济分析》集这一时期的经济法律分析之大成,这部著作在1973年的出版,标志着法律经济学完整理论体系的建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律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较为平和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传统的法律经济学流派依然采取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形式化”、“模型化”的研究方法,但是由于这种描述分析案例的方式本身的局限性,使得研究进程较为缓慢。另一种“非主流”学派强调“法律的经济哲学分析”,注重经济哲学、政治哲学与法律哲学的相互关系,分析和评估可供选择的多种社会模式,研究和探索选择各种不同社会模式的法律制度与经济关系的后果[4]。这两种方式相互排斥,相互影响,主导着现今的主流研究方向。

纵观以上的法律经济学发展历史,笔者在此提出一个问题:既然任何一门社会科学的发展,都自然会受制于历史进程中一定的社会规律,那么真正贯穿于法律经济学的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二、法律经济学的核心——“法律”还是“经济”

以法律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来看,法律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效率”作为核心衡量标准,以“成本—收益”及最大化方法作为基本分析工具,来进行法律制度分析的。因此,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传统法学研究所强调和重视的“公平”、“正义”这一类概念本身的含义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同时,在很多情形下,经济学的分析模式都可以得出与法律分析相同的结论。所以可以用“经济效率”去取代“正义”之类的传统法律概念,甚至可以将法律转为经济学。鉴于此,法律经济学一直被作为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来看待。

但是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法律经济学最初的研究目的,根据尼古拉斯·麦考罗和斯蒂文·G.曼德姆的定义,“法和经济学是一门运用经济理论来分析法律的形成、法律的框架和法律的运作以及法律与法律制度所产生的经济影响的学科。”[5]法律经济学显然是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为工具,研究法律制度中的经济问题的一门学科。那么我们进行这些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很明显,利用研究得出的成果,改变法律制度与法律实践中的经济效率问题。因此我们对法律经济学的研究,最终还是要回到法律上去。在198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的注释》一文中,科斯指出:“科斯世界正是他极力说服经济学家离开的世界,传统经济学错就错在忽略了交易成本。人们应该研究存在正交易成本的现实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法律制度至关重要。如果不对交易赖以进行的制度详细地加以规定,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交换过程的讨论就毫无意义。”[6]这说明,即使科斯本人,也认可提出科斯定理的目的在于修正现实中的法律制度。

因此,即使法律经济学中以大量的经济分析方法为基本工具,法律经济学首先也应当是一门法律学科。因为作为区分学科的重要标准——研究对象是法律及相关制度。经济只是工具,法律才是目的。

篇2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微观经济学;步骤;实践;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21)01-0108-02

项目教学法是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被忽略,机械般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师上课积极性受挫,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的现状提出来的。在现实教学设计中,将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再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分解为一些可操作的任务,再将这些任务细化分解为不同的子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学生完成项目的全过程中适时指导,引导学生保质保量完成相应的任务。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在场景中学习掌握知识,提升各项能力。项目化教学法重在克服当前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使教学工作能够帮助学生进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对授课任务进行灵活处理的教学方法,具有鲜明的实践意义。怎样才能够展开项目教学法,哪些课程适合运用项目教学法?这是采取项目教学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克伯屈对项目教学法的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教学目标与现实的联系比较紧密,能够结合现实获得解答。其次,学生凭借现有的基础知识水平可以完成计划的任务,在完成任务时,学生不会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而完不成事先计划的任务。其次,学生的分组依据需要合理地权衡,因为小组成员齐心协力才会使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再次,教师对整节课的各个环节有较高的操控能力,具有极强的应变水平。最后,任务完成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公允,一旦评价不真实就前功尽弃了。正因为项目教学法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它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与认可。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项目教学法运用的可行性

微观经济学的特点决定了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可能性,它的授课内容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等。微观经济学注重单个经济单位的研究,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的满足。同时,微观经济学还分析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运行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使学生在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能够客观地分析问题,正确地解决问题。理解微观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观点,重要的数学模型等,运用微观经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释市场经济中常见的一些经济现象。

学生的自身条件是项目教学法得以施行的重要原因。本科院校的学生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他們学习态度端正,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良好的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集体精神等都是项目教学法能够付诸实践的前提条件。相对于专科学生而言,本科院校的学生的知识体系已经形成,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解决比较复杂的现实问题;具备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与应变能力;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述能力;同人交往时,能够营造公平公正的氛围;在遇到困难时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不会退缩,不轻易放弃。这些特点都是项目教学法得以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三、项目教学法的课堂实践

“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它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知识的学习,夯实专业技能,在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了讲授法、案例法、小组讨论法、提问引导法、练习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的任务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消费者的选择”这两个教学任务就是运用项目教学法完成的。项目教学法分五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课前准备,资料搜集。第二步是情境导入,明确任务。第三步是分析资料,制定方案。第四步是分工协作,具体实施。第五步展示结果,修正完善。第六步是评估检查,拓展升华。为了使项目教学法能够顺利展开,特地将这两章的理论难点进行了讲授,接着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结合供给、需求以及价格均衡、消费者主体等的问题开始了材料的搜集,任务的确定等工作,他们以自己使用中的物品为商品,营造了两个时代的社会场景,一是以商品经济不发达为背景的商品买卖的场景,二是现代化气息浓厚的城市社会场景。通过运用项目教学法完成授课任务,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感受知识点,锻炼能力,整个课堂授课效果较为理想,使自己的课堂讲授能力得到了提高,也留下了需要继续改进的一些教学问题。为了能够清楚地了解项目教学法的优势,特就供给、需求以及价格均衡这一部分运用项目教学法的情况加以叙述。

在讲解供给、需求以及价格均衡这一章时,先将理论知识给学生梳理了一遍,接着让学生从书中找出这一部分的重点、难点,给学生列出了与此章相关的一些书目,并布置学生查阅后英国把洋布运到中国销售的事例、2008年的“限塑令”对供需的影响,“老干妈”针对辣味不同级别客户的销售策略,“洛阳纸贵”的故事。当看完这些同供给、需求密切相关的事例后,同学们如果发现了问题,碰到了疑惑就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媒介相互讨教,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寻找答案。等到同学们的热身工作做足后,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准备工作也就有眉目了,也就是说课前准备,资料搜集这一步工作完成了。接着开始第二部分,即情境导入,明确任务。先让学生说说阅读矛盾《春蚕》的感受,这部小说主要写的是清明节后所发生的,关于老通宝一家在一个月时间里,经过“大紧张,大决心,大奋斗,同时又是大希望”之后,好不容易获得了蚕茧的大丰收,可是卖茧的收入反而还不清买青叶所借的债务。明确学习目标供给、需求、价格均衡的关系,我们要掌握需求的含义,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的函数,需求表和需求曲线,概括需求定理,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供给的含义,供给的影响因素,供给函数,供给表和供给曲线,供给定理。均衡价格的含义,均衡价格的形成,均衡价格的变动,供求定理。弹性的含义及类别,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的含义及计算。在确定了学习任务之后,结合相关资料,制定方案。全班30名同学分为五组,每组五人,依据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地域进行分类,按南北方同学组合,不同区域同学组合的原则确定了每组人员。各小组分工之后就开始了第四步工作,相互协作,完成任务。教师在探讨、质疑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引导学生完成所有任务。每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后,由小组选出的成员代表一一解答问题,有异议的问题可以存留,作为课后作业继续探讨,这一过程就是第五步工作。最后,学生之间互评,教师根据每位同学的表现给他们分别打分。再将学生和教师的打分平均就得出学生最后的分值。至此,项目教学法的六个过程就结束了。

通过总结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将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供给、需求的事例引入课堂,使整堂课气氛活跃,很接地气;积极思考的同学可以带动不善思考的同学;含羞拘谨的同学也被活跃的气氛所感染,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前查阅资料,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老师的一言堂变成了学生成为主人的课堂新关系,学生是主体的地位真正确立了。

四、合理科学地拟定评价标准

项目教学法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也有一些不易把握的环节,譬如如何科学合理地评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就是一个大难题。在教学中多次运用项目教学法,对拟定评价标准产生了以下两点想法:第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合理,应把握以下标准。每组同学能否理解分配的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小组成员能够主动承担任务,正确处理相互关系,协助他人完成任务;是否具有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运用拓展知识解决问题;完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逻辑思维清晰。第二,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要公平公正,不能挟带个人情绪。同学能否积极参与小组任务中,尽心尽力;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互包容,对有争议的问题是不是持保留态度;当遇到难题时不退缩,大家齐心协力克服难题。

五、课堂反思

课堂教学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侧重知识点的归类与总结,结合以前所学的经济学基础知识,能够对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与理解,并能够结合现实的经济问题加以分析。

篇3

关键词:工程项目 招投标 工程经济学 应用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主要用以研究工程技术实践活动经济效果。目前,随着工程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越来越多的工程经济学理论被用于工程项目的分析中,从而指导工程项目进行资源的高效利用,经济效益的加倍回收。对于工程招投标而言,经济学理论主要应用于工程的报价。分别从影响项目价格定位的动态因素、静态因素、风险因素和实际投标影响因素入手,实现最佳的项目报价,保证承包商的最佳利益。

一、影响工程项目报价的因素分析

运用工程经济学理论,充分考虑工程项目中的各个因素,优化工程成本,从而获得最佳效益。在工程项目招投标中,工程经济学应尽可能考虑工程项目施工时会遇到的问题,将影响因素归纳到成本报价体系中,减少突发的事件所产生的经济损失,减少成本支出。

(一)动态性原因分析

对于工程项目招投标的利润的评估具有一定的计算公式,但工程在实际建设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只有将这些可变因素考虑到利润评估中,才能保证工程保价具有准确性。工程工期延误问题。投标人员应在报价中考虑工期延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系数。在施工中有两方面原因会造成工期延误,一是自然天气的影响,属于不可抗力,其所造成的损失可以归纳到项目报价中,由业主承担主要责任。对于这一系数变化应按误工所损失的劳务费、管理费等计算。二是由于承包商管理、施工效率问题所导致的工期延误,主要由承包商自主承担利润损失,同招投标没有直接关系。如,2013年,某地的工程承包商,由于缺乏对整个工程队的管理,导致在工程进行一半,有一半的员工离开施工队伍,最终导致该工程施工队缺少员工,延误半年工期。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只能由承包商承担。物价和工价上涨问题。在投标过程,投标人员应在报价中充分考虑物价和工价上涨系数变化问题,同时要考虑这一变化因素对于整体报价的影响程度。通过实地考察,投标人员初步掌握未来工程实施时的物价上涨趋势,从而确定相关系数,做出准确的报价。其他可变因素问题。影响报价的可变因素还有银行利率的变化、国内相关政策出台等。所以应该在报价中采取动态分析方法对可变因素进行计算,提高报价的准确性。

(二)静态原因分析

工程招投标的静态分析是投标人员从丰富的投标经验积累中所得。主要是各个环节的成本数据呈现比例关系,投标人员只要进行相关数据计算即可得到合理的报价。

1、报价结构比例问题工程项目费用主要由管理费用、劳务费用、材料费用、设备费用组成,其报价结构的合理性是通过各种费用的比例验证的。例如,劳务费实际消耗100万,材料费实际消耗200万,实际中两者的比例为1:2,而在报价计算主要以1.5:2来计算,可以得知报价结构存在不合理。因此在计算时,应适当考虑当地发展情况,进行调整。

2、工期和报价比例问题工期是影响工程效益最主要的因素。投标人员根据报价和时间计算员工的实际收入,根据经验,投标人员分析这一指标是否属于正常标准,如若超出了标准,投标人员应适当缩短施工工期。材料价格和材料使用数量比例问题。这是与同类工程比较所产生的数据。例如,同等工程项目中该施工项目的材料价格和使用数量都有所增加,则表示该工程的报价不应用同等工具报价一致,应重新计算。可行性问题。当一个工程项目开始投标时,应对于工程项目整体统筹分析,个体进行精细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得出每个数据,抛弃其不利于成本控制的环节,深入分析有利于成本控制的环节。实现工程项目各个环节的节约成本的可行性分析。

(三)风险原因分析

报价所要承担的风险是指在项目投标到项目竣工这一期间,社会环境问题或自然环境问题所造成的不可抗力事件。例如,经济危机到来,导致经济萧条,工程项目在实际实施中所产生的费用多于报价,最终影响工程的工程利润后实施工期。

(四)盈亏因素分析

竞标时应该严守盈亏分析所得的报价。由于盈亏分析主要计算出工程的最大利润和最小利润作为竞标的最高报价和最低报价。盈余问题分析。报价取得盈余的标准是,投标人员要对相关费用进行最低花费计算,得出最高可能盈利数额,将其作为报价的最低标价。亏损问题分析。报价保证零亏损的标准是,投标人员对施工过程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进行最大损失计算,得出最低可能产生亏损的数额,将其作为竞标时最高报价。

(五)投标现场报价因素分析

投标是工程报价最后的更改机会。同行业现场发挥的状态,直接影响该承包商在现场所做的最终报价。工程招投标具有透明性和公开性,主要是各个承包商的利益最大化的比较。在投标中,投标人员只有经过合理、科学分析,才能得到最合理的报价,与业主所出的最高出价保持一致性,从而获得投标成功,顺利承包工程项目。

二、工程经济学在工程项目招投标应用的积极意义

(一)提高了工程项目投标报价的准确性,增加承包商经济效益

运用工程经济学,充分考虑影响报价的各个方面的因素,基于对这些因素的计算、微调,从而得出同业主最具一致性的报价,赢取最终工程的施工权。

(二)提高对工程项目招投标各个工序的配合度

工程招标是对工程项目整体成本的管理分析,它由工程项目的各个部分和工序组成。工程经济分析贯穿整个工程项目的发展,对于工程项目中各个工序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统筹兼顾,从而成功提升各个工序的和谐性,提高工程项目报价的整体性。

(三)为工程项目招投标方面提供专业化的工程经济人才

在工程项目招投标中,投标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相关数据和系数的计算,同时随着投标经验的增多,投标人员加快了对相关数据的处理效率,同时,基于经济成本考虑,投标人员对于经济政策、工程材料等的掌握上升到专业化的程度,在必要时,能够快速的调动思维,为工程项目的实施提供经济学方面知识的支持。

(四)提高对工程项目招投标的认同感

工程经济学有目标地对工程项目招投标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可以对数据进行经济化分析,实现分析数据的全面性和一致性。从而提高标书的刻度性,提高业主对标书的认同感。

结束语

工程经济学对于工程招投标的报价的准确性计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高承包商经济效益的主要做法是结合影响报价的动态因素、静态因素、风险因素中的具体问题,通过彻底分析,得到投标的基本价格,最后在竞标现场对于基本报价调整范围应该在盈余和亏损两种情况的报价之内。在未来的各种工程活动中,都要充分发挥工程经济学的积极作用,提高工程质量和保证工程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秋芬.浅谈工程经济学在工程项目投标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2,09:316.

[2]侯继光.谈工程项目招投标的风险管理[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13:160-161.

[3]姜海.我国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规范化管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篇4

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经济平台课程中的工程经济学,是由技术科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等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它从经济的角度考虑技术问题,它为后续课程提供经济理论和经济效果的定量分析方法,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将工程经济学课程体系建设放在学科建设的整体框架下进行,研究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质量的社会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确立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目标

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具有项目经理和注册造价师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工程管理专业的同学在本科毕业之后可能会有多种选择:狭义的工程管理、工程咨询、造价管理、工程监理以及考研,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工程经济学的运用,对工程与经济结合的理解以及领悟则是他们执业的首要要求。在我国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的执业资格考试中,工程经济学是必考的、通用的一门基础课。为了学生从业生涯的顺利发展,必须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工程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实践能力,由此,我们认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应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两部分组成,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以提升学生的工程职业能力。

2 改革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以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研究学生学习规律及学习兴趣,根据本科教育特点及教学时数,改革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思想上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探索。

具体做法是:在教学上选用优秀教材,以教科书内容为主,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

在课程讲授上,具体教学内容参考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及国家新的规程、规范,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前瞻性,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知识,把握求职竞争的先机;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对课程主线进行设计,根据学生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归纳、总结形成讨论题,以讨论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内容;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课程要点、难点的讲解,图形图表及案例资料的演示,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以保证课程讲授条理清晰、信息量大;而公式的推导、推理过程等一般采用板书方式,以便学生主动思考,参与推导过程,帮助加深理解。总之,本课程的讲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具体授课方法和手段的确定以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为原则。

3 制定与提升学生的工程职业能力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工程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实践能力,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应确定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两部分组成,组织对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进行编写,集中力量将教师多年参加的相关科研项目整理、简化、编制成适应学生设计的工程背景资料,建立课程设计选题资料库;力争使学生进入一个开放式的工程实际情景中,学会从设计题目入手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及数据处理,掌握具体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估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项目前期决策中核心问题的综合能力。

4 注重理论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环节知识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本课程从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入手,重点讲授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把较为抽象的工程经济原理用具体案例表示出来,以加强现实感,便于基本知识点的贯通和综合应用;在课程设计中,让学生参与实际工程,强调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课程设计等有指导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强化训练,为学生在随后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中从事相关的专业实践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鼓励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参加课题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中,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增强素质,提高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横向科研项目的辅助研究工作,培养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点、独立分析实际问题、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5 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为学生建立多层次的学习、交流和互动平台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将本课程的课程介绍、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授课教案、电子课件、经典例题、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指导及背景资料库等教学资源上网,并通过答疑、E-MAIL进行讨论和意见反馈,有助于解决学生预习、复习、自学中遇到的困难,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学习方式。缩短同学与教师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同学们的疑问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同时在教学网站上提供系列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研究论文和研究网站供学生阅读。

教学资源上网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学,以及由于课堂信息量大给学生做笔记带来一定困难等问题,并有助于形成教学过程和课程建设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健康发展的机制。

6 总结

随着市场竞争方式的变化,工程经济学的理论在发展,新的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的优化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毕业学生出口状况及教学计划形成自己的特色,将工程经济学课程体系建设放在学科建设的整体框架下进行。

(1)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及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研究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组织论证和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以达到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实践性和系统性;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知识,把握求职竞争的先机。

(2)研究工程经济学课程特点,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对课程主线进行重新设计,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3)实现传统教学手段(如课堂讲 授、上习题课)和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软件应用、网上答疑等)的紧密结合,为学生建立多层次的交流和互动平台。

基金项目:武汉工程大学教研项目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 袁丽,冯静.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强化途径研究[J].价值工程,2013(11):301.

[2] 曾淑君.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2013(2):129-130.

篇5

开展实证项目分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题,即确定“怎么开始,亦或如何开始”的问题。选题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深化认识的过程,一般而言,需要从两个层面进行考虑:首先应该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然后是在所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中选题感兴趣的具体题目。显然,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前者是对拟研究问题的一个总框架或总领域的确定,后者是要明晰一个具体的、真正的研究问题。当然,研究领域的确定要依据我们所学专业,亦或结合在诸多经管类课程学习过程中,自己所掌握到的知识来确定拟研究的科学领域。在对课程论文选题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重点选择我们在经济、社会等领域中给予广泛关注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选择的问题一定是具体化的问题,而不是空洞泛泛、言之无物的问题。第二,明确研究范围。研究的范围可以是宏观领域,也可以从微观层面来探讨。第三,题目的选择不应太大。我们应综合考虑实证项目研究的条件和现实可能,如:个人理论水平层次、数据可获得性、完成项目或课题的人力资源、物质成本及时间条件等。作为本科生课程论文,题目不能选得过大而无重点,否则工作量太大,建议选择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小题目”。第四,数据的可获得性。数据来源是进行计量经济学建模及研究的基础,若不能获得具体的观测变量数据,将无法进行具体的计量研究。另外,选题过程中也应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如图书、报刊、电子图书馆和网络数据库等。有效利用资料和文献,可避免做已有学者已做过的学术研究。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综述和评价,指出现有研究成果中存在的不足,也可从中发现自己论文写作可能的创新。文献综述和回顾是研究论文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人会将文献综述部分作为文章的引言,以保持整个课程论文结构上的连贯性。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1.模型设定。课程论文研究题目选定之后,就要考虑模型的设定和建立问题。一般来说,模型优良的判别标准有:第一,构建模型的基本准则与所得数据表现的现实相统一和一致。第二,模型构建应与经济理论一致。第三,构建的模型需要外生变量构成回归变量,且构建模型中含有明确因果关系。第四,参数应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五,模型必须具有对数据的代表性和优良的拟合性。第六,模型应具有尽可能大的包容性。最后,模型的简洁性。设定模型首先要确定模型中的变量,其选择的依据要根据研究目的,以经济理论为指导,抓住其主要影响因素和特征,同时根据研究需要,对所选变量进行取舍并加以检验,以确保避免对变量设定的误差。当变量选择好之后,就要对回归模型的函数形式进行设定,使所设定的变量间函数形式能够体现变量间的基本关系。

2.数据收集与处理。在计量经济研究中使用的数据,包括:统计年鉴数据、对外公报、实地调查数据和人为构造数据。可用于估计参数的数据主要有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面板数据和虚拟变量数据。如何取得用于实际计量的适合的样本数据,是计量经济研究成败的关键。计量经济研究中所用数据,要力求真实、可靠、完整,数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所估计参数的可靠性,对明显失真的数据,应当予以剔除。收集数据工作结束后,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先处理,可进行一些初步查验与分析,这样可得到调查数据的统计特征。

三、计量经济分析

当设定的计量经济模型确定之后,就可利用所获得的数据来估计模型中的参数。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普通最小二乘法、WLS法、广义差分法、工具变量等方法估计模型中的参数。接着,还需要进行模型检验,主要从其经济意义、统计推断、模型预测等方面进行。此外还有模型诊断性检验,主要包括变量检验、残差检验和稳定性检验。模型检验不存在通行的模式,每个阶段的检验需要大量地判断和验证,不同学者使用的检验方法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我们要避免在没有对模型进行更多深入分析之前就仓促地下结论,也需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诊断和检验。最后,利用我们选取的统计量数值对诸多模型的优劣程度做出判断。经过检验和调整后的估计模型是符合要求的,接着就要对模型所提供的数量信息做具体的分析。根据研究目的,可能是经济预测、结构分析、政策评价或验证理论。对实证分析结果做出说明:如回归系数正负符号、大小、经济意义、检验结果解释、不同估计方法的差异性等角度。

四、课程论文范例

1.题目: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的实证研究。

2.前言: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对农产品消费的研究也已成为目前社会科学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展了消费者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转基因食品等认知、支付意愿和购买行为的研究,且成果颇丰。区域特色农产品极具浓厚的地域特性,它们在生产后被营销到当地,会发生如何的意义?与当地消费者的互动如何?这成为了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研究在对郑州市240位消费者问卷调查基础上,从微观层面探讨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认知状况、需求动机和购买行为及影响因素。

3.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我们以面谈形式填写调查问卷,调查人员为高校研究生。在正式调查之前,先于2011年3~4月、6~8月进行预调查,并于2012年1~3月进行了正式、全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消费者基本情况、对新疆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认知和购买等内容,获得240份有效问卷。根据所调查数据,对消费者基本情况统计。

4.描述性统计分析: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的认知和购买、了解渠道、购买及目的、消费者对新疆库尔勒香梨的鉴别、质量安全性和价格水平的评价。

5.计量经济分析:模型采用以下函数形式表示。Y=F(X1,X2,X3…X11)+μ式中,X1,X2,X3…X11分别表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个人月均收入、对健康的关注、对原产地的关注、销售推广介绍、亲朋好友的推荐、个人喜好、对质量安全水平的评价和对价格的评价,μ表

示随机扰动项。本研究拟采用二元逻辑斯谛(Binary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回归模型可表述为:logP(Y1)P(Y0)--=b0+b1x1+…+b11x11+μ式中,Y1为购买过新疆库尔勒香梨,Y0没有购买过新疆库尔勒香梨;b0为常数项,

6.结果分析: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回归分析,由于本研究构建模型主要目的不在于预测,而是定量分析与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故在回归处理过程中,采用向后逐步剔除法(回归结果略)。主要研究结论:影响消费者购买主要显着性变量有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对原产地关注、销售推介、个人喜好和价格水平评价等7个因素,另外可知它们的显着性水平不尽相同。结合实际调研结果(描述统计部分),进一步可知:新疆特色农产品有着较高的认知度,相比较而言,新疆库尔勒香梨和阿克苏“冰糖心”苹果的市场认知度有待提高;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着较高的评价,同时也认为价格较高;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需求动机存在多样性。

篇6

关键词:慕课教学;会计学;教学形式

在发展迅速的互联网背景下,保障了数据的迅速传播和发展。如今,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便利,大数据的传播和运用都得到了很好的支持。信息化技术的传导在不停的被公示,明了化。以网络作为基础的慕课(MOOC)骤然屹立,网络信息技术和传播作为交流用具,面向社会,在不收取费用的前提下为他们供应有关课程的资源材料,这些行为是对以往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打击。慕课教学形式的产生是源于国外,近些年国内也相继进行了相关的一些研究。怎样从国外现有的成果中学习到先进的操作经验和使用流程是及其重要的,在不断学习的同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为模式是研究的重点所在。

1慕课教学模式的发展和行使

1)慕课教学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慕课教学模式最早始于2007年,经过5年不断的努力和改进,在2012年实现慕课平台的使用和试用,并应用到各类的学习科目。我国于2013年加盟慕课的在线教育平台,我国第一次实现的“在线学堂”是由清华大学正式推出的。其他高校也紧跟时代进步的步伐,不断相继地推出属于本校的慕课课程。不难得出,慕课教学理念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以互联网为基础,以网络技术作为传播途径,慕课教学得到了很大很广的传播和应用。在不断改善和修复的过程中,慕课教学系统通过增加点击访问量和线上监控等手段来提高广大学生线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慕课学习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学生主动的学习,积极配合线上的相关工作,另一方面是学生参与线上网络的课程学习,可以和其他同学一起进行交流学习,最后一方面是结合线上线上的学习方式,不仅参与在线的学习也参加线下的实际课程中。2)MOOC教学模式的首要特点。a.随意选择所需的课程资料。MOOC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让更多层次的学习人员可以随意的进行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完全体现出学习模式的公正公开原则,让学习人员的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只要拥有畅通的网络和良好的接受设备,就可以完成学习人员的学习。b.公正公开式的学习模式。MOOC的教学资源是开放式的,对每一位学习人员都提供自觉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绿色通道”。学习人员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求,选择自己需要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用具和课程内容。MOOC的教育考核内容和方式信息是公开且透明的,学习人员可通过在线提问、上交作业、与老师交流知识等办法取得考核通过的资格。c.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转变。MOOC模式下的老师和学生不再像课堂上一样,学生经过课前的学习和掌握,在课堂上与来世进行充分的交流。课下,学习人员选择自学方式来提高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课上,与老师径直地进行沟通,解决自学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这样的学习模式不仅提高学习人员的学习兴趣,加大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还加强教师的准备课程工作,把重点放在学习人员的不解之处。d.一直优化的教学资源。在MOOC模式中,通过学习人员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意见进行收集整理,督促老师在制作教学视频和课件的过程中加强优化,不断改进。通过任课老师精心的准备,每一个教学视频和课件都是老师教学精华所在,线上的学习人员可以经过多次的观看和学习,吸取更多的知识。e.逐步提升学习人员的学习效率。MOOC模式是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过渡的体现,是节约时间、金钱、高效学习的学习教学模式。

2MOOC应用在会计学教学的启迪

1)设计内容言简意赅,学习氛围轻松。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会计学作为高等财经院校的基础课程,一般情况下的学时在63个学时左右,其涵括内容广泛,重点和难点也错综复杂,MOOC可为学习人员补充易错难懂的地方,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反复的推敲,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疑惑。2)解释专业术语更加便利,言简意赅。每个慕课课程都讲解了不同的知识点,让学习人员有目的、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和掌握。通过对专业术语中的重点内容的解释和变通,让学习人员更加容易理解和学习。3)按时准确地进行有效的学习交流,师生关系和睦。通过提前的学习和理解,大体上掌握了知识的整体含义,从根本上变化了以往会计学的学习理念,由单一的传授课程、接受课程变成自主学习和及时交流,让师生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搭建稳定的网络体系,让优异的资源资料得到共享。通过慕课教学模式的不断深入和推广,汇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有关会计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取长补短,不断学习,完成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3慕课的教学形式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的不同,两者之间的迥异对比和优势

慕课的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转移核心教学,提高学习人员的兴趣,将传授课程和内容的方式更加自由化,让学习不再是板板正正的课堂接受模式,而是自我学习和课上交流的多变模式,很大程度上不仅提高时间效率还加强知识的牢固性。

4在模式的选择上,会计学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

1)慕课教学与传统教学相为结合,互助互利。应用先进的慕课教学模式,将慕课和传统相结合的方式实践在会计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在提高学习人员的积极性的同时增强课堂交流的实质性,使学习更加进步。2)加强教师学习技能的提高。慕课教学模式也需要教师的不断学习和完善,培训教师技能的同时也相应出台一些制度来奖励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学习态度。5结语在会计学学习的课程中加设慕课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够加强教师的成果研究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成果的同时,不断结合本身的实际情况,学其所长,弃之糟粕,不断建设属于本学科的慕课平台。

参考文献:

[1]王玉娟.慕课与高职财税专业建设[J].财会月刊,2015(3):118-119.

[2]彭凤麟.高校会计教学MOOC模式及其发展建议[J].财会月刊,2014(7):117-119.

[3]毛华扬,杨洁.MOOC模式下会计教育浅探[J].财会通讯,2014(28):120-121.

[4]裘益政.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管理型财会人才”为目标向导[J].财会通讯,2008(7):21-22.

篇7

【关键词】目标导向;学习目标;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1―0038―05

一 GOLEs 设计原理的提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为了实现某些目标、达到某些 目标而乐此不疲,不断地努力。认知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 人类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尝试失败和模仿别人成功行 为的过程,也是人们不断追求目标的过程【1】。由此可见,人 类的学习行为本就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和导向性。当学习者处 于某种学习环境中,其所发出的学习行为从一开始就受到学 习目标牵引,因而,学习环境设计人员应该根据学习者所要 达到的学习目标为其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工具、策略等。 学习环境自身也就随之被赋予了一定的目标导向性。“目标 导向的学习环境(Goal-orientated Learning Environments,简称 GOLEs)”之概念正是基于此而提出。

1GOLEs 的界定

在定义学习环境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习环境是学习目标导向的,学习环境是一种辅助和支持学习者 学习的给养型环境,而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总是围绕一定的学 习目标而展开的,不同的学习目标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必然不 同,因此,学习环境是受学习目标所导向的。第二,学习环 境的定义要明确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 其本人最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最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学 习环境的设计是围绕“学习者”为中心而进行的;第三,学 习环境的定义要明确学习环境的各个构成要素。由此,我们 提出学习环境的定义:

学习环境是学习者为了实现某种学习目标而在学习活动 展开过程中所必需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心理环境、物质 环境和社会交互环境的集合体。其中,心理环境主要由动机 和自我监控构成,物质环境主要由学习资源(学习资料)和 学习工具(认知工具、效能工具、通讯工具等)构成,社会交互环境则由学习共同体、角色/分工和规则构成。这三者并非完全独立或排斥的,而是依靠学习者的学习活动紧密联系 在一起,共同构成学习环境。

2 GOLEs 设计原理

GOLEs 设计原理包括三部分:第一,学习环境是学习目 标导向的,它与学习过程共生共存,而学习目标贯穿整个学 习活动过程中,持续指导着学习环境的设计;第二,学习环 境是学习者为了实现某种学习目标而在学习活动展开过程中 所必需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心理环境、社会交互环境和 物质环境,学习者通过一定的技术中介分别与这三个部分建 立互动关系;第三,学习环境设计围绕学习活动全面展开。

二 学习目标持续指导下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一个动态概念,学习环境与学习过程是共生 共存的【2】。随着学习过程的不断展开,为学习活动和学习过 程提供支持的学习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在研究学习环境时, 务必要将学习环境放至学习过程中进行考察,这样才会避免 走向静态化。基于此,我们给出目标导向的学习环境在学习 活动展开过程中的工作原理图,见图 1。

图的最左侧是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包括三类,即行为目 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当然,这三种目标并不是学 习目标的绝对划分。学习目标是整个学习活动过程的决定性 因素,它对之后的每个教与学的阶段或环节都起到了重要的 导向作用。接下来是终点目标,这是对学习目标的性质和形 式详细分析之后进一步确定下来的目标。学习环境的支持贯 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之中,为了形象表示学习环境的动态 特性,我们用如图 1 所示的三个层次来表示学习环境在学习 过程中的持续支持作用。其中,最里层是以学习者个体和学 习共同体为主体的心理环境和社会交互环境,再往外一层是 以信息资源和技术工具中介为主体的物质环境,最外层则是 教师在学习者与心理环境、社会交互环境和物质环境交互的 过程中予以的指导和帮助策略。为了达到终点目标,可以将 终点目标依次分解成多个使能目标贯穿到整个活动过程中, 对应每个使能目标提供不同的学习环境支持。在展开学习活 动的过程中,学习者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的信息资源、技术 工具和人力资源,完成一个个的使能目标,并最终形成学习 结果。这里的学习结果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在 学习活动完成之后,所有学习者和共同体的其他成员都要进 行一定的反思,检查各自的表现并进行修正和总结。评价贯 穿于学习活动展开过程的始终。

1学习目标 在课程领域,主要存在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

目标三种取向。学习目标由课程目标转化而来,它是课程目 标具体化的结果。因此,学习目标也可类似划分为三类:行 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其中,行为目标

(Behavioral objectives)主要指向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所引 起的学生行为变化,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适用 于结构化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描述。生成性目 标(Evolving purpose)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 展开而生成的课程目标,强调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和知 识建构以及学习者、教师和情境的之间的交互作用,具有过 程性、情境性的特征。表现性目标(Expressive objectives), 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 的个性化表现【3】”,“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某种 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的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4】”,它 主要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目标,具有唤起性和 开放性。

学习目标(站在教师或教员的角度,又被称为教学目标) 是指课程学习结束时学生所要习得的能力或技能【5】。学习目 标在教学设计阶段包括两种,即终点目标和使能目标。其中, 终点目标,即学习活动结束时学习者所要获得的知识和习得的能力或技能;使能目标,即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需要学习者 达到的目标。终点目标与使能目标之间紧密联系,使能目标 在本质上是由终点目标所决定的,但是它们的性质不同。终 点目标强调学习活动结束时要达到的目标,而使能目标则是 活动过程中要达到的小目标,是终点目标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的结果,是保证终点目标达到的先决条件。在最一般的意义 上讲,先决条件是先于终点目标学习的任务,它在于“帮助” 学习或使学习能够发生【6】。使能目标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设 置的要求学习者达到的小目标,进而一步步引导学习者走向 终点目标。

2学习环境

在图 1 中,我们将目标导向下的学习环境支持划分为三 个层次。最里层是以学习者个体和学习共同体为主体的心理 环境和社会交互环境,再往外一层是以信息资源和技术工具 中介为主体的物质环境,最外层则是教师在学习者与心理环 境、社会交互环境和物质环境交互的过程中予以的指导和帮 助策略。里面两层是心理环境、社会交互环境和物质环境, 按说这两层已经将学习环境的全部内容包含完整了,为什么 还有最外面的第三层呢?这是因为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还 有一个具有特殊身份与作用的因素,那就是教师。

教师身兼许多角色,是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既是共同 体中的重要一员,同时又要时常跳出共同体外,对共同体和 学习者个体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行为进行指导和监控;教师既 是导师,又是学习伙伴,还是监控者。因为教师所扮演角色 的多重性和所发出行为的多样性,我们将教师单独拿出来, 将其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不断给以的策略指导单独设立一层, 即策略层。教师不单单是要让学习者知道他需要学习的学习 内容和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更重要的是在他学习的过程中 告诉他应该如何学习、怎样才能达到学习目标,即给予一定 的策略性指导。

3学习结果

这里的学习结果并不一定必须以具体形式来表示,只是为了突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展开前后所发生的变化,重点在 一个“变”字。学习目标导向不同,对要展开的学习活动的 设计也就不同,学习者在活动展开前后所发生的变化也就有 所不同,同样地,学习结果的表现形式也就不同。行为目标 导向的学习活动侧重可测量、可观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学 习结果多以量化的、可测评的形式出现,比如用测试成绩来 表示最终的学习结果。生成性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重过程而 不着重强调结果,它更强调学习者自己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形 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为达到这些学习目标而不断付出努 力,学习结果多以一定的成品形式出现,比如制定一套方案、制作一件作品、解决一个问题、完成一个项目等。表现性目 标导向的学习活动重表现,强调学习结果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每个学习者所展现的结果不尽相同。

4反思与评价 反思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评价是为了促进反思,

是为了更加有效地促进学习。杜威强调,提问要周期性地检 查和回顾以前获得的知识,以便吸取其基本的意义,总结和 掌握先前讨论中的重点,并使之从枝节性问题和尝试性的、 探索性的评论中突出出来【7】。提问和总结的过程就是一个反 思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教师来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引导 学生来完成。评价分自评和他评两种,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 的学习情况进行自评,然后由教师和其他学习伙伴对该学习 者参与活动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自评可以帮助学习者检查 学习情况,及时总结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以方便 之后活动的开展;而他评则可以对学习者进行全面的评价。 教师在反思与评价过程中,需要对所有学习者进行必要的引 导和指导,有必要让他们了解需要反思哪些方面、使用什么 反思工具,有必要让他们知道如何进行自评、如何对别人和 共同体进行公平而公正的评价、常用的评价工具都有哪些。

三 学习者借助各种技术中介与学习环境互动

学习者处于整个学习环境的中心地位。学习者是学习的 主体,他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就是他学习和生活于其中的 学习环境。学习者通过一定的技术中介与周围环境发生交互, 交互过程中学习者获得认知的重构、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 的改变,而环境也会同时随之发生变化。为了更好地说明学 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互动关系,我们至少要搞清楚两个问题: 第一,学习者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与目标导向的学习环境进 行互动;第二,在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中,学习者是如何与 其所处的学习环境进行交互的。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两个问 题,我们建立了学习者与目标导向学习环境的互动模型,见图 2。

1目标导向学习环境中的技术中介

按照之前我们对学习环境的界定,学习环境由三部分构成,即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交互环境。学习者本人通 过不同的技术中介与这三种环境建立联系、发生交互作用。 技术中介在这里起到帮助学习者获取信息、建构意义的作用, 这与学习环境的“辅助和支持学习”的本意是一致的,因此, 我们将技术中介也看作是学习环境的一个重要要素,并且将 其和信息资源一起划入物质环境的范畴内。

首先,学习者通过学习监控工具来实时调整内部心理状 态,营造心理空间环境,这些学习监控工具帮助学习者和教师对学习活动进行规划设计、追踪监察以及反思和评价。其 次,学习者通过信息处理工具从信息资源丰富的物质环境中 汲取营养,这些信息处理工具帮助学习者对各种类型的资料 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不断进行意义建构,并设计形成新的信 息资源或产品。第三,学习者通过社会交互工具的中介,与 所在共同体的其他成员进行交互,这些社会交互工具帮助学 习者与其他人建立联系,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进 而实现共同体内的观点共享。

2学习者通过技术中介与目标导向学习环境进行互动

从图 2 所示的互动模型可以看出,学习者个体和学习共同体是学习活动的中心,他或他们通过一定的技术中介与周 围的环境进行交互。学习者个体的学习活动可以从两个维度 进行考察,即接受学习―探究学习、个别学习―合作学习, 将这两种维度进行组合便可得到四种学习活动模式,即个别 接受学习、个别探究学习、合作接受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这四种模式都各自有其适用的条件,目前的教学模式大都是 这些活动模式的具体变化形式。当学习者个体进行个别接受 学习或个别探究学习时,他通过一定的技术中介(信息处理 工具)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而当学习者个体参与合作, 选择合作接受学习或合作探究学习时,每个学习者个体都通 过技术中介(交互工具)与学习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建立联 系。通常情况下,学习者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其个人 动机和个人监控密切相关,带有明确学习动机和个人监控能 力较强的学习者,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多持有主动积极的 学习态度,并且容易在共同体中占据中心地位。为了实现特 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者个体通过各种技术中介获取所需的信 息资源,与学习共同体的其他成员进行互动。在这种互动过 程中,学习者一方面从中获取和享用各种信息资源和社会交 互资源,另一方面,他可以将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意见发表, 将自己所制作的产品或成果,此时学习者的这些观点、 想法、意见和产品、成果又以资源的形式出现,以供其他人 参考或学习。不论是学习者个体,抑或是学习共同体,都是通过技术中介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交互的,这也足以看出技术 中介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四 目标导向的学习环境设计流程图

设计本身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目标导向的制品创建行为, 是技术过程中的核心过程。而学习环境设计是一种环境创建 行为,它面向的对象是想要实现特定学习目标的学习者,而 负责这项工作的则是一个团队,是包括学科教师、学科专家、 教学设计专家、编程人员、辅导教师等多种身份与角色在内 的一个工作组。学习环境设计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念 的落脚点【8】,是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提 供学习策略、计划活动空间的过程。学习环境的设计离不开 学习活动的设计,为了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我们需要 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活动,然后再根据学习活动的设 计全面考虑学习环境的设计;同时,学习环境设计也离不开 学习过程的展开,学习环境与学习过程共生共存,随着学习 过程的不断展开而动态变化。因此,我们将学习环境设计放 置在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加以考虑,进而得出以下流程图, 见图 3。

1需求分析

目标导向的学习环境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就是需求分析,包括学习者分析和学习模式分析。学习者分析主要是确定学 习者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和认知结构变量,进而形成学习 者学习模型。学习者分析的方法包括群体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学习档案袋等。学习模式分析主要是指学习者主要以什 么样的方式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学习模式的类型影 响着之后学习环境的整体设计,不同的学习模式所需要的学 习环境的侧重点也不同。

2学习目标分析

这里的学习目标是学习者希望达到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学习者达到的学习目标的统一体,是在充分考虑学习者自身的 学习需求和学科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目标分析的 关键是三种学习目标的陈述。学习目标包括三种,即行为目 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其中,行为目标陈述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 适用于结构化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描述,经常 用于良构知识领域;生成性目标的描述用词通常是动态性的、 过程性的、生成性的,这种陈述方式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 法”领域;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描述学习者自己的心理感 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习者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 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主要应用于“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领域。

3学习活动设计

在目标导向的学习环境设计中应当区分不同的目标导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这种针对性主要表现在活动设计 上。其中,行为目标导向的活动主要围绕学科课程中的基础 概念、理论与基本技能而展开;生成性目标导向的活动主要 围绕真实或接近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而展开;表现性目标 导向的活动主要围绕学习者的自我表达、自我表现、自我肯 定而展开。

学习活动设计主要包括活动主题设计和活动流程设计。 活动主题的确定主要从学生的兴趣、主题的价值以及学科和 课程的特点这三方面予以考虑;确定活动主题后,还要将设 计的活动分解成一个个的任务,以便活动的执行和展开。活 动本身重在过程,活动流程设计主要包括活动意义、活动目 标、活动主题、学习环境设计、活动过程指导与活动评价六 大块内容。

4学习环境设计

不同学习目标导向的活动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不同,学习环境设计者应该根据这三种目标导向下的活动,有针对性地 为活动的展开提供相应的学习给养和支持。学习环境设计主 要从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交互环境三方面进行设计。

(1)心理环境设计可以从动机诱发和个人监控的指导两 方面着手进行。动机诱发没有固定的方法可资遵循,只能凭 教师的专业修养、专科知识以及教学经验,在教学情境中灵 活运用于师生交感的教学活动之中;在学习活动开始前和展开过程中,进行有关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策略的指导,对营 造学习者的心理环境大有裨益。(2)物质环境设计包括学习 资源和学习工具的设计。学习资源设计从学习者的参与性、 学习者差异与所选的学习方式三方面加以考虑;根据学习内 容和活动任务的性质为学习者设计可以灵活选择的各种学习 工具,并为学习者及时提供在何种时间使用何种工具以及如 何使用某种工具的指导和帮助。(3)社会交互环境设计包括 社会共同体、角色/分工和规则的设计。常见的学习共同体包 括四种,即合作学习共同体、协作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共 同体和民主学习共同体;按照真实的或虚拟的角色,依次明 确每位成员的职责和分工,逐步引导学习者完成自己所负责 的任务;规则设计主要包括监管规则和评价规则的制定,规 则一定要明确具体。

5策略指导、反思与评价设计 学习者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获取他们所

需要的各种给养,但这并不是说完全不需要教师了。在目标 导向的学习环境设计中,教师承担着设计者、指导者、帮助 者、评价者等多种角色,尤其在实际的活动开展过程中,教 师的策略指导尤为重要。在为学习者提供环境给养的同时, 还要让学习者知道如何汲取、如何使用、参与活动时要注意 哪些问题、如何合作协商等等,为其提供相应的策略指导。 因而,在目标导向的学习环境设计过程中,也要事先对学习 策略指导进行预先的设计。

目标导向的学习环境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反思与评 价,对学习活动的展开、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学习结果和效 果进行反思,并给以相应的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对 学习者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让他们了解需要反思哪些方 面、如何进行自评与他评、常用的反思与评价工具都有哪些。

五 关于 GOLEs 设计原理的讨论

围绕学习目标对学习环境设计的持续导向作用,我们将 学习环境置于学习活动与学习过程中加以研究,认为 GOLEs 由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交互环境有机构成,学习者借 助于一定的技术中介与周围的学习环境发生互动,进而提出 GOLEs 设计原理。GOLEs 设计原理从心理的、物质的和社会 的三方面来界定学习环境,建立了目标导向的学习环境在学习活动展开过程中的工作图、学习者与目标导向学习环境的 互动模型、目标导向的以活动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设计图,为 目前学习环境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期为实际教育教 学中的学习环境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由于研究方法与理论逻辑水平等方面的限制,GOLEs 设 计原理的完备性和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整体的理论体 系还需要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该原理在 充分考虑了三种学习目标的特点之后所提出的关于学习环境 设计的流程图,其中并未分别标明三种目标导向的学习环境 设计应该如何。虽然,在活动设计和学习环境设计部分,各 个要素(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流程设计、动机诱导、自我监 控指导、学习资源设计、学习工具设计、学习共同体设计、 角色/分工设计和规则设计)在名称上是相同的,但在设计内 容上却是不同的,每个要素都要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而进行 针对性的设计。有关三种目标导向的学习环境设计需要进行 更加深入的研究,进一步建立这三种目标导向的学习环境设 计量表和评价量表,增强 GOLEs 设计理论对实际的学习环境 设计工作的切实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郑颖.目标导向情境学习的教学设计应用研究――以中学 数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

[2] 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4. [3]武法提. 目标导向网络课程的设计原理[J], 中国电化教育,2006,(1):17-20.

[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皮连生.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07.

[6]皮连生.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36.

篇8

[关键词]口语;交际;教学;途径;素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口语交际能力已经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在今天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里,口语表达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的口语表达有着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们具备准确、敏捷、高效的口语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必须通过训练及大量的口语实践才能养成。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口语交际的训练不可忽视。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专注敏锐的倾听能力、清楚流利的表达能力和积极互动的应对能力,同时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提高学生语言修养。努力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吻合学生兴趣的话题,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而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在各种活动实践、各科教学活动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1.口语交际的态度

“耐心专注地倾听”:耐心倾听,不随意插话和打断对方的话,尊重别人发表意见的权利,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要有礼貌地等对方把话说完。

“自信、负责地表达”:在说话活动中,学生会有胆怯于讲话的心理障碍,这时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克服它,增强学生说话的勇气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发表欲,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自信、大方地表达。

2.口语交际的能力

倾听能力:即辨别说话者的用意,准确理解话语,正确记忆,公正评判。

表达能力:即组织语言并准确描述的能力,将思维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传达出来。

应对能力: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往往需要随机应变,即根据场内气氛、秩序、听众情绪、注意力是否集中等以及谈话内容的变化机敏地改变思维路线,调整说话内容与方式。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途径

1.互动交流,双效结合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如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使观众、选手、主持之间互相积极参与,人人互动,可采取诸如“畅所欲言”“即兴演讲”“辩论大赛”“说评结合”等活动,调动每位学生的表达兴趣,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道理层层展开辩论,一场场的表达和思想的激烈碰撞大战,不但锻炼了学生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有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消除隔阂,同时教师也能从中得到启迪,可谓一举多得。

2.注重环节,有意培养

课堂教学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主阵地,利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进行口语能力的培养往往可以收到最佳的效果。可在课堂提问、回答、纠错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口语能力,在各个环节中多安排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机会,而且在题目设计上要适应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多说多谈。另外,在课堂开始前,可开展三分钟演讲、新闻播报、古诗词诵读赏析等活动来引出课堂口语交际教学,而课堂结束前,可组织学生交谈本堂语文课的收获和感受,或者发表对老师、同学和自己在这一节课中的表现的评价,这样不但使这节课有个完美的结束,还能让学生从中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3.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哲学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由此可知环境至关重要。口语交际学习,不能做鼓励静态的设计,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产生“如入其境”的亲历感、现场感和对象感。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巧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开展诸如“课前三分钟演讲”看谁的演讲精彩,“我的推荐名著”看谁的推荐更有吸引力等活动。创造多种情境,把学生带到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情绪及内在动力,让学生产生口语交际的欲望。

4.灵活方法、实践锻炼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生活无处不是课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将日常生活引入课堂,灵活地采用各种方式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的口语交际具有实用价值,能在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形成交际能力。比如设计学生在陌生城市问路,到市场买菜跟菜农砍价,或者作为旅行导游介绍景点,作为销售向顾客推销商品等情景,让学生把具体的口语交际知识从理论变成实践,从而让口语训练灵活起来。注意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多接触社会、接触人,借机训练。

篇9

关键词:学术出版;“走出去”;目标;路径

一、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意义与目标

当前,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我国一批重点大学的首要任务,而学术出版“走出去”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抓手。“走出去”是学术出版议题的应有之义,只有“走出去”,才能被全球科学共同体成员所阅读、参考、引用、讨论或者质疑,才能提升作者和大学在国际科学界的学术地位,彰显中国的学术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环境已今非昔比。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积累,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某些领域的科学技术水平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能用英文写作的中国学者越来越多,我们的学术出版也已跨越了单向引进的阶段,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

在学术出版“走出去”的过程中,作为学术出版的主力军,大学出版社应主动适应学术出版转型,建设学术成果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大学出版社只有走向国际,搭建学术出版国际化平台,广泛传播中国学者的优秀成果,增强国家的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才能切实提升学术出版的影响力,实现有品牌、有实力、有地位、可持续发展的学术出版发展目标。第一是有品牌。未来中国的学术出版,将形成若干在世界范围内有较高学术声誉和公信力的品牌,成为文化厚重、大师云集、令人向往的文化殿堂,掌握与中国学术成果相匹配的学术话语权。第二是有实力。未来中国的学术出版将会出现若干实力雄厚的现代化出版传媒集团,深度参与国际出版业的激烈竞争。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同时学术出版开始与数字出版、版权贸易嫁接,使得学术出版的盈利能力逐步提升。这是难能可贵的现象,为中国学术出版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也让我们对学术出版的前景有了更美好的期待。第三是有地位。未来中国的学术出版,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将发挥更关键的作用,在整个文化界将拥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会得到国家更大程度的重视。第四是可持续发展。学术出版的最高境界是后继有人,随着品牌效应的凸显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从业人员收入会更加体面,社会地位逐步提升,学术出版这个职业将成为“金饭碗”,学术出版社也会成为令人向往、人才集聚的文化机构。

要实现上述目标,只靠丰富的学术出版资源是不够的,关键是大学出版人的文化担当、社会责任、敬业精神、学术判断、策划能力、编辑水平、品牌意识,以及发现“走出去”的最佳路径。唯有如此,大学出版社才可能实现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高品质、原创性、规模化、规范性,才能实现走向世界的目标。

二、学术出版“走出去”的路径选择

1.合作出版“走出去”

合作出版是学术出版“走出去”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借力方式。与不同专业出版领域具有较高市场影响力的国际出版集团合作,共同策划选题,共同制订并执行出版计划,利用其对国际图书市场的深度把握、成熟营销技术和广泛销售渠道,可将中国图书快速、规模化地输送到国际图书市场上去。我国以往的学术著作主要用中文出版,在我国大陆发行,导致很多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不能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其国际影响力与著作本身的学术价值并不相称。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出版英文版中国学术专著,能迅速提升中国学术及学术出版的国际影响力。

国内已有一些大学出版社在合作出版方面有所尝试,并有所突破。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上海交大社”)做出的一系列有益尝试取得了显著成果,“以精品为带动,以学术为依托,以国际主流出版商为合作伙伴”,其经验值得借鉴和分析。上海交大社与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剑桥大学出版社、圣智学习集团、德古意特出版社等欧美主流出版机构通力合作,联合出版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原创英文版学术著作,包括《学术著作系列》《钱学森文集(1938~1956海外学术文献)》、“大飞机出版工程”、《光物理研究前沿系列》《中国工程技术前沿系列》《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东京审判:中国的记忆与观点》《盲信号处理》《基于质量的网络内容传输》等英文版科技专著。其中,上海交大社与剑桥大学出版社签约合作出版的《东京审判:中国的记忆与观点》列入“剑桥中国文库”;与施普林格出版集团联合出版的《中国工程技术前沿系列》已签约近20种学术著作;由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校长张杰担任总主编的《光物理研究前沿系列》中文书稿还在撰写中,全部8种英文版版权已经被著名的德古意特出版社购买。

通过合作出版模式,上海交大社年版权输出数量达到50余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这些出版项目对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为相关领域科研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智力支持,形成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大飞机出版工程”还被誉为“出版为国家科技发展服务的典范”。这些项目都是学术出版“走出去”的实践成果。另外,中国外文局与耶鲁大学出版社合作推出《中国文化与文明》丛书等,也是借力国际知名出版公司推动自身版权输出的范例。

2.数字出版“走出去”

数字出版是另外一种极佳的可选择的“走出去”路径。数字化是传统出版社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但却是学术出版迅捷传播的最大福音。学术出版的数字化传播主要表现在学术著作数字化形式的出版、专业数据库的建设以数字化的营销。一些出版商已打破传统图书的概念,进而构建数字出版“走出去”的传播平台。数字出版具有容量大、便于搜索和更新等特点,契合了现代学术出版的要求和专业人士的使用偏好,逐步推动了学术出版的形式创新和价值提升。

上海交大社一直十分关注数字化、国际化转型的问题,提出“数字出版是专业出版的表兄弟”,实施“出版+项目”、“出版+评价”等新的出版理念。目前,上海交大社的数字出版已颇具规模,依托上海交大的优秀科研资源建设了各类数据库,积极探索业态数字化与专业规模化相融合的模式,其“科技文献双语语料库教学平台”获得了上海市科委数字出版项目资助;与上海交大医学院、图书馆等单位合作开发了新的数字出版项目;“超声医学影像资源数据库”“东京审判数据资料库”等项目,都逐步实现了学术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成功嫁接,并正积极探索数字出版“走出去”平台的构建。

篇10

关键词:少儿趣味田径项目;传统田径项目;体育教学

田径项目虽然是我国小学阶段体育教学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但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体育教师对田径项目教学都不够重视,田径项目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而且也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锻炼热情不高,不愿意参与到田径项目教学中。而少儿趣味性田径项目就是对传统田径教学的创新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田径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自愿参与到田径项目教学中。

一、我国传统田径项目的教学情况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教育部门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做过几次详细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在近二十年里,体质健康状况在不断下滑,无论是学生的肺活量、运动耐力、运动爆发力等等各个方面的体能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而与此同时,我国青少年因为缺乏运动量而引发的肥胖症等各种疾病的发病比例也在逐年上升。身体素质的下降不仅让青少年更容易患上各种疾病,也会对他们的记忆能力产生很大影响。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的希望,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情况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导致我国青少年体质日渐下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现在的青少年参与的体育锻炼太少,这与我国的体育教学质量有密切的关联。虽然在素质教育改革之后,我国对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水平越来越重视。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国的小学体育教学一直都没有受到师生的充分重视。首先,在传统的田径项目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老师组织的体育活动不感兴趣,参与度非常低。其次,体育老师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很多田径项目都没有让学生参与或者对学生的动作要求都不标准。所以传统的田径项目教学活动非常单一,无法满足学生锻炼身体的要求。最后,学校的硬件设施也不齐全,很多田径项目需要用的体育用具学校都没有,所以老师也无法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少儿趣味田径项目给传统田径教学带来的影响

少儿趣味田径项目的主要内容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设计不同的趣味性体育项目。它的特点就是让田径运动中融入更多的趣味性,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体育活动。下面就对这种趣味田径项目给传统田径教学带来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1.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

趣味性田径项目可以让学生在做游戏的同时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处在小学教学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也是好奇心比较强、非常爱玩的年纪。只要体育老师能够把握好学生的性格特征,用有趣味性的田径项目来开展体育教学,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这些田径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但想要让趣味田径项目可以在教学中发挥更好的效果,老师还要注意把握项目的难度设计。如果老师把难度设计得过高,学生努力很久之后都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同样会打消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即使田径项目具有趣味性,时间长了之后学生也会产生畏难心理而不愿意参加。所以,这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田径项目就非常有必要。

2.真正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少儿趣味性田径项目不仅在项目中增添了趣味性,让学生爱好上田径运动,也对传统田径运动所需的运动器材进行了创新。创新之后的趣味性田径项目对设备专业性的要求和运动场地的要求都更低了,这就让小学体育课堂田径项目的开展更加容易实现。这样,体育老师在开展田径项目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给学生安排更加多种多样的项目运动,而且也能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参与度提升上来之后,得到锻炼的机会也就比之前的田径项目教学要多得多。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增加之后,自然身体素质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3.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我国的体育教学质量一直都比较低,所以才导致很多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越来越低。但是,如果体育教师可以把趣味性田径项目很好地融入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一定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为了让学生在体育课上更有动力地参与到田径项目中,达到提升我国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老师可以经常以比赛的形式开展田径项目教学活动。具体的过程就是把班级学生分成两个或者多个小组,让小组之间采用计分制来进行小组间比赛。

综上所述,趣味性田径项目的兴起是满足我国素质教育要求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方法,能够改变我国传统的田径项目教学,为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新动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