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8-18 17:4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内部资源相对丰富
企业信息化既受到企业内部资源的限制,同时也受到企业外部基础设施的制约。从目前情况看,企业内部资源相对来讲已不再是信息化的瓶颈,而外部基础设施却明显不足。
从硬件资源看,CCID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企业中台式机、打印机的拥有率几乎为100%,服务器的拥有率也超过了50%。大型企业中有近4成的企业电脑拥有量在100台以上,并且预购率仍然很高,这说明台式机已从耐用品逐渐演变为易耗品(见图1)。
在企业硬件资源中,联想的台式机和服务器、Epson的打印机、梅兰日兰的UPS、3Com的交换器、Cisco的路由器有很高的渗透率(见图2)。
在网络建设方面,目前已有近一半的企业拥有局域网,对于暂时没有局域网的企业,表示未来三年内会建立自己局域网的逾4成。在外部网建设方面,贸易企业的外部网拥有率较高(35.1%),其次是石油、电子企业,上述三行业的外部网建设好于其他行业。在所调查的企业中,33.8%的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和独立域名。(见图3)
从软件资源看,目前,企业所拥有的软件资源主要集中在操作系统、系统维护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和财务软件等基础软件上。(见表1)
表1:企业软件资源拥有情况软件操作系统杀毒软件网管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生产及管理自动化软件拥有率%98.990.822.489.715.6欲购率%27.812.610.017.69.1软件进销存软件财务软件erp软件crm软件scm软件中间件拥有率%27.585.510.711.48.14.5欲购率%7.817.210.09.53.52.5
在软件资源中,微软的操作系统、Office、中间件,用友的ERP、CRM、财务管理软件,HP的网管软件的渗透率较高(见图4)。
但是,目前我国Internet国际端口少、带宽不够,已经影响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我国Internet国际端口只有5个,带宽仅为351M,已适应不了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需要。
信息水平不太平衡
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之一就是建设企业核心的业务管理和应用系统。CCID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企业只有10%左右实施了ERP和CRM方案,6%左右实施了SCM方案,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以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局域网的应用也主要停留在信息共享的层面上,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很少。(见图5)
与此同时,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极不平衡。首先是地区差异明显。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观念先进,对外交流畅通,企业信息化进程较快,基础设施建设、参与电子商务的程度以及企业的认知度等方面都明显好于其他地区,其中:南京、沈阳、上海、深圳、重庆、武汉等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较好。其次是行业差异明显。这种局面的形成与行业特点、目前及入世后将会面临激烈的竞争有关。第三是大中小企业差异明显。
总体而言,企业拥有电脑数量的多少、网络建设情况、企业信息技术人员的平均拥有量、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与未来参与的可能性等方面都和企业的规模成正比,大型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
电子商务刚刚起步
CCID调查显示,汽车行业、电子行业、贸易行业信息化建设水平遥遥领先,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分别为35.1%、32.3%和29.7%。未来一年内,25.0%的食品企业表示将考虑参与电子商务,而45.0%的建材企业表示较长时间内都将维持现状,不会考虑电子商务。(参见图6)
目前,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仅仅为22.3%,并且未来参与电子商务的积极性明显不高,企业未来1年参与电子商务的可能性仅为13.7%。在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中,网上查询、网上信息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分别达到72.9%和71.4%,但是在供应链集成、网上支付、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应用还不普遍。其中,网站有在线支付功能的不到1/3,利用互联网进行过集团采购的只有1/7。
目前我国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足,信息系统在企业定位不明确,不少企业将之视为可有可无或仅仅是显示自己实力的东西,不清楚信息化对自己的企业意义何在,有些企业认为只要使用计算机,使用网络就可带来高效率,不考虑管理、业务和技术的配套发展,只是生搬硬套把业务搬上计算机系统。
CCID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产品宣传、知名度提高等较低的层面上,缺乏对电子商务的深刻认识。因此,更新观念,明确认识迫在眉睫。(见图7)
事实上,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买设备、建网络,信息化建设是由硬件建设和应用工程两部分组成的。硬件建设是基础,应用才是根本目的。借助于企业信息化,企业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结构,信息流得以顺畅地在企业内部流动;通过整合市场供应链的各类信息,可以提高企业的采购、生产、库存、销售及售后服务的流水化作业能力,能够通过信息共享获得大量的新技术研发信息,及时确定自己的产品技术创新方向,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
中国电子商务的顺利发展离不开物流基础的进步和完善,但是,我们知道,物流产业是工业化高级阶段的产物,然而,我国的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物流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这大大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在积极倡导“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同时,还要积极发展物流产业,加速企业信息化进程。
市场环境亟待培育
篇2
【关键词】企业 会计 信息化 对策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企业会计的人工化和会计电算化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的会计业务正向着信息化的时代迈进,不过在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是怎样的,在进行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会面临着怎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国家和企业要思考的。
一、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在我国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大体分为三种,财务会计系统和供应链系统发展的已经相当成熟,管理分析系统还有待完善。在一些企业中,由于会计信息化人员相对较少,会计信息化系统还不能与其他系统之通过网络建立联系。系统对数据处理的准确性相对较高。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主要受到系统硬件、应用软件和人员较少的影响。硬件系统的配置较低,无法满足应用软件的运行,软件的更新与维护不及时,没有专业的人员来进行系统的管理、更新与维护,这些都限制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在这里主要从企业高层的不重视与意识的缺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人员匮乏和应用软件不统一,各企业间很难沟通等方面详细的进行说明。
(一)企业高层的不重视与意识的缺乏
由于一些企业高层对会计信息化不能正确的认识,认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应用范围在公司内部较小,如果系统没有好的安全性,就会面临被病毒入侵,公司财务数据被泄露的危险,给公司带来损失,而系统安装后,又要为系统重新配置相应的硬件,系统日后还要进行更新和维护,又要对会计信息化的人员进行培训,觉得即浪费了时间又增加了开销,也没有为企业的利益带来提高,所以很多公司的领导都不采用会计信息化。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的人员匮乏
企业信息化的技术人员不仅要懂得会计的基础知识,还要懂得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系统管理知识。现今能达到这种标准的人员较少,有的员工虽然懂得会计知识却不懂得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系统管理知识,无法对会计信息化的应用软件进行操作和管理。
(三)应用软件不统一,各企业间很难沟通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应用软件开发的领域越来越广,对于一个服务来说,会有很多种应用软件可供选择,在我国,各企业间没有统一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会计信息化应用软件的种类也较多,公司会根据自己会计的特点来选取相应的软件,数据的输入方式和输出方式不统一,这就导致了各公司的会计信息很难通用。各企业间的财务信息很难沟通。
(四)企业会计信息化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有时会忽略对会计信息化的管理,企业对会计信息化没有一个健全的管理制度,使公司内部人员随意进出会计室,这样公司的财务数据很容易被泄露,而且国家对会计信息化也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泄露数据的人员也不会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三、企业信息化的对策研究
根据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四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企业高层要提高认识
怎样提高企业会计的信息化,首先就要让企业的高层提高认识,企业会计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1世纪,科学技术必将取代人工操作,一个企业能够利用科技手段来加快公司的发展,就会增强企业间的合作,进而提高公司的业务效率。所以,企业高层的决定和认识直接关乎到企业的未来,所以,企业领导必须提高认识,积极的采用信息化技术。
(二)要培养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科技的发展靠的就是人才,在我国,由于会计信息化的人才匮乏,因为,我国高校开设会计信息化的专业较少,会计信息化人员既要懂得会计知识又要懂得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学生们只是在某一方面擅长,无法驾驭会计信息化系统,高校无法为社会输入会计信息化人才。所以,国家应加强会计信息化专业的教育政策,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化时,要培养公司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企业高层就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将员工送入相应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要让员工对会计信息化有一个积极的思想。为企业输入更多的会计信息化人才而努力。
(三)国家应统一会计信息化的软件
各企业间,由于公司的观念不同,使用的财务应用软件也不同,这就造成了数据的输入和输出的形式不同,各公司间无法进行数据的交流,影响了公司间的合作,所以,国家应开发出一套综合的、全面的财务应用软件,统一公司的财务软件,这样就使企业间的交流不再受数据形式的影响,加强企业间的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制定健全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有的公司人员会通过泄露公司数据来换取个人利益,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就不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给公司的利益带来不良的影响,公司也没有办法对其进行追究。所以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来加以约束和制裁,对泄露数据的人员通过法律给予惩戒。企业还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来约束企业的员工,企业可以制定非会计人员不可以随便进入会计室,要想进入会计室就要经过领导的同意等制度来保证企业数据的安全性。对于破坏公司管理制度的人给予警告或开除处理,但公司所指定的管理制度应是合情合理的。
四、总结
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是时代的必然趋势,企业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加强企业的信息化,给公司带来更大的利益。所以,企业领导要提高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国家和企业要培养更多的会计信息化人才,要开发出统一的软件系统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来解决企业会计的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为了就是能够更好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促进公司发展,提高公司的业务效率。
篇3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第三服务行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行业在我国的物流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增幅速度甚至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在物流行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信息化成为目前的热点问题。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提到“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推进物流信息化”,可见信息化对物流行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物流信息化主要指的是以物流信息资源,物流信息技术为基础,将物流运作过程中的储存,包装,搬运,运输,加工,配送等环节以信息处理的方式加以管理和完善,从而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完成精细化管理需求。当代的物流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定位系统,自动识别技术,交易处理技术等。
二、物流企业信息化的主要问题
第一,信息化意识薄弱。在我国很多物流企业中,高层领导者信息化基本没有什么意识。一方面因为信息化建设需要的资源投入较大,但并没有立竿见影的盈利效果,所以很多企业的管理者甚至认为对于信息化的投入是一种浪费,直接导致了信息化的投入过少。另一方面很多管理者对于信息化的认识是错误的,认为信息化就只是硬件的完备,多都买几台计算机,多安装一些软件,却忽略了人员的意识的提高,人员操作的技能的培训,最终使得信息化硬件设备的信息化。
第二,对信息化持有抵触情绪。在物流企业工作的很多员工对于信息化有着比较强的抵触情趣。一方面,在信息化过程中势必会出现人员的重组,部门的调整,甚至是流程的变革,那么一些员工的利益可能会受到损害。甚至由于信息化,一些人工操作会被取代,进而出现裁员的情况。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员工对信息化存在惧怕的心里,特别是一些年老的员工,本身对计算机操作就比较生疏,现在又对专业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心理上难免会害怕恐慌,进而对信息化的抵触情趣会比较严重。
第三,信息化战略规划差。在我国物流企业里,信息孤岛的现象很严重,所谓信息孤岛指的是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往往是想到什么做什么,或者是看到别人做了什么我就来做什么,并不了解自己的世纪需求是什么,更别谈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规划了。此外,在我国物流活动被人为地划分成了一些具体的活动,包括,预测,包装,物料搬运,运输管理,采购管理,仓储管理,售后服务等,也就相应地出现了独立的物流活动软件。所以很多物流企业虽然涉及到了软件的使用,但往往只是这些具体物流活动里边的某一个软件而已,从而忽略了从整体上去把握物流信息的规划,七零八落的物流活动软件是没有办法真正体现出来物流信息化能给企业带来的独特之处。
第四,信息化高层次人才稀缺。现代物流作业流程复杂,信息量大,因此需要既有企业管理背景,又懂信息技术,还需要有一定的物流工程知识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但在我国从事物流行业的员工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以及以下为主,大学本科毕业的是少之又少。另外,在我国物流行业里也不注重对于员工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所以员工本身就没有专业知识,企业也没有提供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就导致了高层次人才的严重缺乏。
第五,物流化信息技术落后。我国企业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比较落后,不仅应用比较少,而且应用层次较低,目前主要集中在办公自动化和日常事务处理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条形码和无线射频技术缺失 ,条形码和无线射频技术属于物流信息技术里的基础应用,但在中国的物流行业里缺失依然比较严重,这必然会影响信息管理管理系统的运行效率,限制仓储日常管理自动化的实现。 其次,诸如EDI,GSM,GPS等较为先进的技术应用十分有限。因为我国的计算机普及率和应用水平都比较低,对产量,供应,销量等重要资源的管理还没有完全实现电子化,此外,这些先进软件的安装维护成本较高,也是应用有限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对策研究
第一,加强“软实力”在信息化中的应用。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除了关注具体的硬件技术之外,软实力也应当是关注的另外一个重点。通过建立和信息化相关的企业文化,让管理者和员工认识到信息化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生产部门,营销部门,财务部门职能部门一样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另外管理者也可以在日常的管理风格和管理模式里体现出来信息化,例如通过信息化构建辅助的决策支持系统,员工绩效考核和反馈系统等。总之要让信息化不再仅仅是外部的简单模仿,而要打造出来形似且神似的信息化体系。
第二,制定物流信息战略规划。在现代物流企业中,信息化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应该是整合的,高度集成的以供应链为基础的信息战略规划。虽然信息化总体战略规划的完成还是以单个活动作为基础的,但单个活动信息化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信息化的利益最大化不是指某个物流活动利益最大化,而是整个物流系统信息利益最大化。在实施物流信息化战略之后,需要企业针对战略实施的具体结果进行评估,评估标准包括经济效益指标,客户服务指标,业务运营指标等,通过系统的评估分析为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如图1所示:
第三,加快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在动态环境下,信息平台建设首先需要加速互联网平台建设,,它是企业实现外部联系的基础条件。未来物流信息化建设是以互联网作为基础的,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处于不同地域的企业之间的快速,便捷且低成本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成为可能,极大地降低了地理距离对于企业数据交换的影响。其次,信息平台建设需要关注企业内部信息交换平台的建立。因为内部信息平台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基础,也是内部信息透明化的条件。内部平台具备系统接口,数据查询,信息,用户权限以及信息咨询等功能,可以大大地提高物流效率。
第四,引进并加大先进物流信息技术的使用。在信息化大背景下,物流信息化建设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也飞速发展,涌现出了诸如GIS,GSM,ITS等高性能,高水平的物流信息技术,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实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物流信息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使得物流信息系统从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交换和交换都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因此物流信息化建设应该以先进技术作为发展的旗帜,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和使用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以提高物流信息系统的整体性能和运行效率。
第五,物流信息化建设中使用PDCA理论。PDCA 理论是质量管理中常用的评估工具。在物流信息建设中,通过对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来实现对信息建设质量的全面把关,实现信息建设的动态管理和综合协调。在整个循环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主要以数据流动作为基础,对物流信息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如图2所示:
篇4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 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 现状 发展策略
一、引言
2008年,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北部湾经济区将建设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这对广西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将建成中国一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为此,广西将按打造“三个基地一个中心”的目标,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三大重点领域,重点抓好沿海港口区的建设工程、沿海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工程、沿海铁路通道建设工程、机场扩能改造工程、现代产业基地建设_T程、现代能源基地的建设工程、信息建设工程、水资源的利用保护工程、沿海工业园区及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建设工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等十个方面的重大工程建设。从完善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布局中,可以看出,信息化建设是十大重大工程之一。因此,北部湾经济区的信息化将进入一个空前的大建设和大发展时期。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在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大建设的环境下,开展北部湾经济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相关课题研究,对于推动该经济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北部湾经济区企业会计信息化现状
(一)会计信息化普及率不高,发展不平衡目前会计信息化普及率不高,发展不平衡,各地市之间的会计信息化水平还存在有较大的差距。刘红霞(2006)的调查研究显示,就“企业是否使用财务软件”调查项目而言,企业使用财务软件的比例,全国平均约为45.73%;而没有使用财务软件的比例,全国平均约为48.76%。广西作为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地区之一,如果按照国家统计信息中心的《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中的广西信息化水平指数值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42个百分点的水平,那么广西会计信息化的平均普及率大约为33,65%。如果基于北部湾经济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于全广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69%的水平,按照信息化水平与当地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方向变动的关系,那么,北部湾经济区企业会计信息化普及率约为39.27%。因此,目前北部湾经济区企业会计信息化程度不高,普及率低于全国的平均数,水平比较低。
(二)会计信息化建设资金投资渠道单一,融资环境有待改善
当前,北部湾经济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资金投资渠道主要是企业自有资金的投资,部分企业因受资金渠道的制约而减少或者压缩会计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从而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如果企业拥有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则将有利于企业筹集会计信息化建设资金,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从而加快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三)会计信息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紧缺,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调查数据表明,广西信息化人员整体素质较低,软件系统分析员和高级软件设计师等高端技术专家和复合型人才极为稀缺,中低端信息专业人才占绝大比重。近年来,具有培训资格的社会服务机构和部分高校在会计电算化的初级层次水平上,培训了大量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满足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操作员岗位的要求。但是,通过学习和培训,取得会计电算化中级证书的会计人员不多,尚不能满足系统维护员岗位的需要。在大中型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工作中,ERP系统正常运行,需要大量ERP系统的应用专家熟练的利用ERP系统对各项业务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但是,广西目前具有"ERP应用专家”的人才很紧缺,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其主要的原因是,当前广西在会计信息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推进力度不够大,成效不够明显。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不少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纷纷流向东部发达地区,从而严重影响了广西信息化的发展。
(四)缺乏具有推动和带动北部湾经济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大发展的龙头和示范企业
从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出,早期出现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闭门造车”现象,严重地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北部湾经济区缺乏具有推动和带动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大发展的龙头和示范企业,使得北部湾经济区企业发展会计信息化缺乏本土化的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和案例。此外,由于缺乏具有推动和带动北部湾经济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大发展的龙头和示范企业,从而导致尚未形成企业会计信息化大建设、大发展的经验交流的外部环境氛围,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阻碍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三、北部湾经济区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定位
(一)引领广西乃至西部地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根据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广西将抓住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发展的机遇,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努力构建包括商务投资、金融、港口航运、产品质量检验检疫、旅游、劳动力、科技、文化等综合性和专业性信息在内的中国一东盟区域性国际信息交流服务中心。为此,政府必将出台相应的政策,采取各种有力的措施促进信息化市场的发展,加快“信息交流中心”的建设步伐。而对于会计信息化建设来说,从我国会计信息化进程的角度看,我国会计信息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推动。因此,政府应配套相关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措施,统筹兼顾,树立会计信息化样板建设示范单位,大力开展和广泛推动会计信息化建设。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从高层领导者到普通员工均高度重视会计信息化建设,企业和政府积极配合,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投入,创新建设思路,破解建设难题,使会计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出现了具有推动和带动北部湾经济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大发展的龙头和示范企业。从而引领广西乃至西部地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速度赶超东部发达地区
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背景下,北部湾经济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将得到空前的发展。人们能够深刻认识到信息的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创新机制体制,制定配套的政策,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彻底改变信息基础规模小、层次低,信息网络分散,应用水平低,以及缺乏统一的平台和强有力的信息枢纽等的现状,具有一大批复合型高素质信息化人才,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驶入快车道。企业会计信息化普及率高,各地市之间的会计信息化水平差距不大,发展平衡,其发展速度和水平基本达到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力争超过东部发达地区。
(三)基于会计信息化的企业价值创造与企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企业通过建立和应用会计信息化,借助ERP平台,可以降低成本,拓展利润空间,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世界著名的ERP供应商SAP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和协同化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世界500强80%以上的企业都正在从SAP的管理方案中获益,SAP被称为世界500强企业背后的管理大师,它为世界500强创造巨额财富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首先,从企业ERP软件功能上看,会计信息化解决了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创造了企业价值,这是因为:一是实现购销存业务管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一体化管理,有效整合了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二是通过实现生产经营成本的自动计算等方法,有效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三是通过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的信用控制机制、付款控制机制、库存资金占用控制等方式有效控制企业的财务运营风险;四是提供企业的分析决策信息,为企业决策服务。其次,从企业ERP软件应用效果实例看,会计信息化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利器。如沃尔玛通过ERP系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时间优势。赢得了核心竞争力,创造了巨大的企业价值,成为全球500强之首。沃尔玛拥有“先进计算机系统支持的物流体系”:高效率的配送中心;迅速的运输系统;先进的卫星通讯网络。1985年至1987年间,沃尔玛安装了卫星通信系统,通过该系统全球4000家沃尔玛分店可在l小时内对每种商品的库存、上架、销售量全部盘点一遍,通过自己的终端与总部进行实时联系。1990年沃尔玛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向供应商提供商业文件、发出采购指令,获取收据和装运清单等。通过网络,97%以上的商品由物流配送系统从供应商直接送到商场货架。实施会计信息化,沃尔玛能够对企业的现货和现金流量进行实时管理,提高销售额,加快商品周转速度,减少存货损失。因此,北部湾经济区企业通过建设和发展会计信息化,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的企业价值创造功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从而使基于会计信息化的企业价值创造与企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四、北部湾经济区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策略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指导,也是我国会计信息化事业发展的思想指导。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推动会计信息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一是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全面认识信息化环境。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化将更加不断升级和完善,其应用前景更广阔。因此,我们必须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的思想认识,及时调整策略,加快会计信息化发展。二是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发展观点。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或者组织、规模等的扩大。纵观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会计信息化是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结果,只要我们坚持“发展”的观点,会计信息化事业就能够走向更辉煌的明天。三是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要把员工的利益作为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员工的需求和促进员工素质全面的提升,协调好员工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等关系,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四是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全面协调可持续。由于会计信息化工作涉及企业的各层业务和各个部门,因此,会计信息化必须全面开发和启用所涉及到的各层关系和各级部门所对应的功能模块。由于会计信息化工作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均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要协调好会计信息化发展中各方面的关系,立足全局,统筹兼顾。企业会计信息化目标的确定、建设规划、模型的选择等要有利于长远的、持续的发展,不能盲目选型,否则,将造成会计信息化建设失败而又推倒重来的情况,从而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五是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统筹兼顾。会计信息化工作涉及企业的采购业务、生产业务、销售业务、存货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会计核算、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业务管理,涉及到采购、仓库、生产、销售、财务、人事等部门,因此,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必须统一筹划,全面照顾。六是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着力解决现实问题。由于北部湾经济区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企业积累的经验不足,建设会计信息化面临着安全问题、内部控制问题、电子数据的合法性问题、实施会计信息化的风险控制等一系列新的管理问题,为此要着力解决好这些问题,以推动会计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
(二)全面开展会计信息化普及工作
大力开展会计信息化普及工作,将极大地推动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会计信息化普及工作涉及的内容广而大,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结合北部湾经济区的特点,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切实提高各级政府和企业领导的思想认识,要深刻认识到大力推进信息化,对于创造企业价值,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级政府和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如果企业建立会计信息化得不到政府和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参与,那么很难改变员工的思想认识,很难协调系统建设中所涉及的部门之间和员工之间的利益。二是在国家法规政策范围内,政府部门要尽快出台强制各级企业事业单位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具体计划、法规以及与之对应的奖惩政策,逐步建立适合于北部湾经济区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法规与政策,形成激励应用会计信息化的机制与环境。三是加强会计信息化的普及培训,要严格考核,杜绝培训流于形式,保证培训取得实效,真正提高会计人员的会计信息化水平。四是政府与财务软件公司联手推进会计信息化普及工作,实行财务软件价格优惠政策,加强与规范财务软件的技术服务。
(三)着力改善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融资环境
调查数据显示,影响财务软件推行主要障碍因素中,“资金不足”因素为第一大障碍因素。北部湾经济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资金筹资渠道主要是企业自有资金的投资,融资渠道的单一化,其结果是:一方面,使得经济实力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有明显差距的北部湾经济区企业更多地偏向于压缩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资金又无法从其他渠道筹措,导致了会计信息化建设资金的严重不足,从而影响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因此,要大力改善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融资环境,出台相关的融资政策,采用政府贴息等方式,形成多种融资渠道并存的融资环境,以利于企业筹集资金,加快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四)大力培养会计信息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针对会计信息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紧缺的现状,除了继续开展会计信息化初级层次水平培训班以外,重点是将培训转移到会计信息化的中级和高级层次水平上。同时,政府部门应主动与实力强大的财务软件公司联合,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功能,通过校企联合的等方式,与高校共建"ERP实验中心”,实施"ERP人才_T程”战略,大力推
广“ERP沙盘模拟对抗课程”,大力举办“ERP应用专家认证”的学习培训,积极开展ERP才培训教育活动,为企业输送一大批会计信息化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从而逐步解决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匮乏问题。
(五)创新会计信息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信息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北部湾经济区企业会计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大力培养会计信息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以外,还要创新会计信息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尽快出台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创新北部湾经济区会计信息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一是要充分重视人才,在北部湾经济区营造一种重才、选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创造出有利于人才引进、有利于人才创业发展的北部湾经济区环境;二是针对广西大中专院校每年所培养的大中专生,多数流向广东等东部发达省市的实际情况,通过以项目留人、以发展机会留人等方式,给人才有用武之地和发展空间,积极创造留住人才的环境;三是通过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利用当前北部湾经济区大开发大发展的机遇,引进一大批高层次的人才,加快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六)树立会计信息化的龙头示范企业
实践证明,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单位之间缺乏经验交流的“闭门造车”情况,严重阻碍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从而影响了整个地区的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因此,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的过程是企业单位之间会计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和经验借鉴的过程。针对当前北部湾经济区缺乏具有推动和带动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大发展的龙头和示范企业的现状,政府部门必须通过“帮”、“扶”等方式,树立起会汁信息化的龙头示范企业,使得企业发展会计信息化拥有本土化的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和案例,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的龙头企业示范带头作用,逐步形成企业会计信息化大建设、大发展的经验交流的外部环境氛围,进而加快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根据北部湾经济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现状,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定位为引领广西乃至西部地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赶超东部发达地区、形成基于会计信息化的企业价值创造与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此,各级政府和企业领导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大会计信息化普及力度,改善信息化融资环境,创新会计信息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大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信息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和示范带头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北部湾经济区企业会计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简介:
黄锡远(1966-),男,广西武鸣人,广西财经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8)。
[2]韩康:《北部湾新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级》,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3]刘红霞、孙宝文:《中国财务软件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国家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统计研究》2001年第2期。
篇5
【关键词】 职业卫生信息化;现状;发展趋势
信息化包括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信息环境、信息资源、信息安全及信息产业等内容, 已逐渐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中, 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科技含量、促进社会发展等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随着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等范围不断扩大, 逐渐向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等方向发展。职业卫生作为预防医学的重要内容, 其研究的重点是职业人群及职业中的卫生问题, 包括工作环境监测、健康教育、安全卫生措施等内容[2], 主要目的是保证职工健康。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职业卫生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潮流。本文就此主要分析了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趋势。
1 国内外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现状
1. 1 国外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现状 ①网站建设。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表现方式是网站建设。世界卫生组织、英国卫生安全执行局等机构都构建了专业职业卫生信息网站, 并分门别类的合理分配资源, 同时提供检索功能。此外, 美国CDC等还利用手机短信、微博等新媒体为用户提供及时的资讯。②信息标准化。当下职业卫生信息分类代码有MeSH(医学主题词表)、UMLS(一体化医学语言系统)等, 信息模型有HL7等。
1. 2 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情况 网站建设及信息公布是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手段。政府网站上主要内容是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等。职业病防治机构等网站上包含政策、法规、专家、科室及职业病专业知识等内容, 与政府网站等相比信息丰富。
2 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趋势
2. 1 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国家和职业卫生防治机构等越来越重视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问题。2010年卫生部起草了“十二五规划”中卫生信息化发展意见, 一方面将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问题暴露无遗, 另一方面给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带来巨大的机遇。当下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如下:①信息混乱。职业卫生信息内容丰富, 包括国家政策、职业病知识、防护技术等。当下这些信息资源之间的联系未建立, 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信息共享存在问题。②职业卫生信息框架及标准还未建立。③用户参与少。当下信息化的主要途径是网站建设。网站建设不仅信息不足, 而且用户参与度低。
2. 2 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趋势
2. 2. 1 制定信息化建设相关规章制度 ①根据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 制定当下和未来发展战略及工作流程。相关部门间加强沟通交流, 互通有无, 避免信息资源收集、利用重复, 逐渐实现资源共享, 促进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②建立职业卫生信息准则及标准。以国外先进信息模型、信息技术等为参考, 构建职业卫生信息化体系, 从信息开发、整理、处理及应用等整个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标准, 提高信息化规范性。
2. 2. 2 加强职业卫生信息人才教育及培养 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工作人员, 要加大财力、人力及物力投资, 培养一批高素质、有涵养的信息化专业团队, 提高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的科学性。
2. 2. 3 信息保护 信息化建设的最大危险之一就是信息安全问题。加大信息安全技术开发和利用, 充分利用防火墙、杀毒软件等加强安全保护, 防止劳动人员个人信息泄漏。
2. 2. 4 构建国家级职业卫生信息服务中心 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资源自主分配和管理。云计算是在网格计算、分布式处理等基础上延伸而来的, 通过把计算任务放置在资源池(由大量计算机组成)中, 让各应用系统各取所需, 包括宽带资源、计算服务器等内容[3]。国家级职业卫生信息中心通过云计算将本地职业卫生机构连接起来, 形成连通网络系统。信息中心将国家政策、法律、职业工作影响因素等进行系统整理, 并综合考虑到当下职业卫生工作内容、人员、资金、技术等, 一方面可以为政府监督指明方向, 另一方面为监督人员提供重要参考及智能工具, 能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减轻工作人员负担。
2. 2. 5 职业卫生信息建设与企业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 职业卫生的主要职能就是对职业人群健康及工作环境进行监测和预防。职工作为企业的一份子, 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而职工实现价值的重要前提是健康, 因此职业卫生工作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ERP管理系统、GPS等技术将职业病预防、工作环境监测等相关职业卫生工作内容传输到企业信息中心, 实现职业卫生信息化中心和企业信息化中心之间的连接, 实现资源共享, 为企业工作环境调整、员工健康防护等活动开展提供重要依据[4]。
2. 2. 6 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职业病相关知识宣传和教育, 提高劳动人员健康意识, 同时也能让劳动人员及时的获取职业健康信息, 对照并不断调整自我, 避免出现职业病。
3 小结
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不是构建现代信息网络系统, 而是利用信息网络系统不断提高职业卫生防治等机构工作效率,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为广大职业人群提供优质技术服务, 共同参与职业病预防及治疗。要加强职业卫生信息化标准建设,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构建国家级职业卫生信息化中心, 把职业卫生信息化中心和企业信息化中心结合等, 真正发挥职业卫生信息化在职业卫生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才有.“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研读.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2,9(02):13.
[2] 本刊编辑部.卫生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分析.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2(03):1.
篇6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现有部分较为知名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回顾,指出现有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研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提出企业信息化测度应从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能力3个角度建立三维立体测度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
1企业信息化测度研究现状
1.1部分研究成果
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对企业信息化测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十分丰富的成果。
1. 1. 1刘凤勤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测度方法。吉林大学刘凤勤于2001年2月在《情报学报》《机械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测度方法》提出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综合力度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中3个一级指标是:信息化信息装备力;信息化信息利用力;信息化发展潜在力。该指标体系对企业信息化测评研究具有独到新颖的见解。
但是,指标体系中一些指标并不贴切,如:指标体系中的“每百人函件数”,在电话、电子邮件十分发达的今天,函件已经不是人们沟通信息的重要手段,所以,该指标值已经不能反映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说,指标数据的下降反而可以说明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另外指标“信息技术经济效益值”的计算采用企业信息技术使用前后的年收人和年成本进行计算,虽然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路,但其做法是十分不科学的,因为,企业信息化的经济效益具有滞后性,而且,企业的“产出”或“利润”的增加,也不能都归功于企业信息化,所以,以此来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是不合适的。
1.1.2梁滨的企业信息化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生梁滨1999年5月的博士论文《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测评方法》可能是我国最早的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研究成果。论文从人本管理的思想出发,认为企业信息化包括以下5个方面:生产过程信息化;流通过程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体现人本理念);组织结构信息化;生产要素信息化。根据这5个方面,梁滨第一次提出了具有20个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对各具体指标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并首次使用“企业信息化水平与企业经营相关度”测算企业信息化效益的方法,具有较大的开创性。
但是,该指标体系中并没有完全体现他在理论分析时所提出的5个方面,没有设置反映企业管理信息化、组织结构信息化、生产要素信息化的具体指标。另外,整个指标体系的指标测算绝大部分都是以投人的经费为基点进行测算的,这样指标体系的计算结果就是经费投人越多,信息化程度就越高。而实际上,经费的投人多少,只能说明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而且过多的经费投人,可能导致过度信息化,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改变企业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态度。因此,这一套指标体系的运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 1.3唐志容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体系研究。天津科技信息研究所唐志容于2002年3月在《科学与科学管理》杂志上《企业信息化指标测评指标体系研究》,提出了一个包含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的5个一级指标是:信息技术投人及设施水平;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营销信息化水平;人员素质。
这一套指标体系明确的将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作为2个独立的一级指标提出来,说明作者意识到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但是,该指标体系中用“生产过程自动化”作为一级指标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并不太合适,因为,“生产过程自动化”不能等同于“生产信息化”;在一级指标“管理信息化”中,虽然提出了4个非常精彩的二级指标,但是对信息化对管理变革中的组织机构变动、流程再造等并没有作出反映。
1. 1.4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川。2000年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企业信息化基本测度指标试行方案”,该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战略地位;基·础建设;应用状况;人力资源;安全;效益指数。这一套指标体系剔除了企业特点和行业特征,是一种通用型的指标体系,使得不同行业能够在除去行业特征的情况下测评共有的信息化特征水平,如果指标能够很好地推行、应用,可以大大地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测度的发展。
1. 1. 5唐小我等人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2001年6月侯伦、唐小我等人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发表文章《企业信息化及其指标体系探讨》,文中提出一个包含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56个三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的3个一级指标是:信息化组织建设评价指标;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指标;应用信息系统评价指标。
但是,该指标体系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一级指标中没有考虑到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我们知道,无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多么好,没有与之匹配的信息资源,信息化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这就像无论公路修得多么好、车速多么快,但是没有货运就不会产生经济效益一样。其次,指标体系中定量与定性指标显失平衡,定性指标太多,定量指标太少。第三,指标体系没有给出具体的指标测算方法,使得这套指标得应用受到限制,缺乏可操作性。
对企业信息化述评测度理论研究成果除了上述之外,还有很多,在此文章不再赘述。
1.2综合评述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为推动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作者认为,现有的成果中存在以下一些共同的不足之处:
1.2.1操作性不强。通过文献查证,我国众多企业信息化研究成果中,大多是一些描述性、介绍性的文章,虽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缺乏可操作性;对企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少,要么测度不全面,要么指标体系过于庞大,指标无法准确测算,缺乏操作性。
1.2.2定量研究不足。多数文章在研究时定量分析工具使用较少,这种从定性到定性研究,缺乏说服力和科学性。企业信息化研究应该尽量多使用定量研究方法,从具体指标的定量研究到企业信息化定性结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当然,指标体系中有一些十分重要但又很难进行定量的指标,如,“信息化效益”指标在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对持续建设企业信息化的作用很大,但是,该指标量化的难度较大,这也给我们继续进行研究留下一些课题。
1.1.3研究角度单一。在现有的文献中,对企业信息化测度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企业信息化静态现状着眼,强调、侧重企业信息化的现有数量、规模,研究角度十分单一,所以无论怎样顾此轻彼、顾彼轻此的指标体系研究都不能改变研究的先天性不足。因此,企业信息化测度研究,应该从信息化发展水平、信息化发展质量、信息化发展能力多个角度着手,进行立体的研究。
1.1.4指标测算缺乏科学性。在现有的成果中,多数学者对信息化指标测算都使用“投人法”或“产出法”。如果测算方法太侧重“投人法”,其结果是投人越多信息化程度越高,这将违背“适度信息化”原则;如果测算方法太侧重“产出法”或“利润法”,因信息化效益具有滞后性,因而测算方法缺乏科学性。
2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新方法
2. 1三维立体测度理论与方法
我国一些企业在早期信息化发展阶段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信息化格局较好,但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于是在新的一轮竞争中逐渐落伍,最后与企业期初信息化目标相差甚远;一些企业信息化高标准、高投人,最后企业负债累累、举步为艰。导致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不能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科学的指导,不能确保正确树立“适度信息化”的企业信息化理念,于是我们在充分考虑到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企业信息化测度从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能力3个角度立体测度,以改变现有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先天性不足,提出新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
三维立体测度理论—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数量与规模)、企业信息化发展质量测度(效益和稳定性)、企业信息化发展能力测度(可持续能力)。
通过研究确定,企业信息化内容都具有“信息化组织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信息系统”四大属性要素,因此,建立以这4个要素为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与质量指数,建立以“信息化系统”和“信息化环境”为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
发展水平:主要指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即信息化要素的数量和规模,建立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EIDI)。
发展质量:主要测重信息化系统结构和经济效益,建立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EIQI)。
发展能力:是指信息化系统中的可持续建设能力,建立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EICI )。
企业信息化测度方法:以投人法为主,兼顾信息化效益和发展潜力。
2. 2企业信息化测度的综合指数模型
建立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EISI):
α,β,γ分别为企业信息发展指数、质量指数和能力指数指标权重。
其中:
EiDi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反映信息化发展现状水平。
Di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二级指标权重;dy为三级指标权重;f( Aij)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具体指标。
EiQi为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反映信息化的效益体现程度,包括稳定性和持续性。
Qi为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二级指标权重;qij;为三级指标权重;f(Bij)为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具体指标。
EiCi为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反映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Ci为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二级指标权重;cij为三级指标权重;f( Cij)为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具体指标。
2. 3指标的处理
由于企业信息化评估涉及许多指标,而且各企业间指标数值有高有低,情况十分复杂。所以在进行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测算之前,必须把各指标的情况综合起来形成单一指数,以符合多目标综合评价的要求。但是各指标又不能进行简单的相加和罗列,因为,首先各指标的性质和计量单位不一样,有些是总量指标、绝对指标,有些是相对指标,还有人均指标,这些不同性质和计量单位的指标无法简单相加;其次,各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处重要程度不同,简单相加不能体现出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因此,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运用模糊隶属度函数的方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篇7
[关键词]海量数据 云计算 企业信息化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虽然我们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许多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和层次,有些甚至还在传统的人工管理阶段,管理效率和水平十分低下。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注重自身信息化的发展,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先进的IT技术来取代人工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
1.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困境
反观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如下几个困境。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知道有企业信息化这样一套先进的企业管理办法,但是他们满足于既成的传统管理方法和既得利益,不愿改变现状。
二是资金缺乏。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不同,他们的现金周转速度很快,而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笔现金去购买必要的软件和硬件设备,这对中小企业的现金流造成一股不小的压力。
三是技术缺乏。许多中小企业并不是处在IT相关领域,所以认为没有必要设立专门的信息技术部门来进行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后期的维护,这就导致许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在自身建设的初期就畸形发展,没有前途。
2.中小企业信息化一元方向发展严重
随着软件行业的发展,许多财务会计软件层出不穷,然而,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许多中小企业进行的所谓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其实仅仅是在建设会计的信息化,这种一元的信息化并不能帮助企业建立完整的信息化体系,甚至成为真正意义上企业信息化的一大阻碍。
二、云计算在中小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在前文已经介绍过的云计算的三种应用形式Iaas,Paas和Saas中,Saas是最适合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形式。Saas是既成的云计算基础设施,上面也有既成的应用程序,按需收费。中小企业只用租赁他们的云计算服务便可以使用海量数据的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得到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技术支持。这可以帮助中小企业省去购买必要软、硬件和聘请专门信息人才的巨额资金。与此同时,Saas服务涵盖了企业的生产、供应链、客户关系、人力资源、财务、办公、电子商务等软件服务,避免出现数据孤岛的弊端。
三、云计算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局限性
虽然云计算在商业应用领域有着独特的优越性,但其自身拥有的局限性是云计算技术进一步发展和普及的最大障碍。
1.安全性
安全性是用户选择云计算时的首要考虑的因素,也是云计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多个用户共享同一个云基础设施,这就必然造成用户对自身企业数据泄露的担忧,这也是许多大型企业对云计算技术始终保持观望态度的重要原因。
目前许多提供云计算服务的企业开发出了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等不同的云架构,其目的就在于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选择,从而更好的避免数据泄露的风险。
2.带宽限制
云计算的服务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而云计算资源池中的海量数据也是通过互联网流动的,由此就容易发生服务中断、网络延迟等问题。企业如果要实现云计算的流畅运行和操作,多多少少都要改变企业自身的网络架构,而且需要更大的宽带带宽。然而中小企业并不是每时每刻都面临海量数据的挑战,改变自身网络架构和一次性部署大带宽对他们来说并不划算。因此要使云计算走进中小企业,解决网络接入和宽带带宽技术的问题也成为一项重要议题。
3.信息垄断
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信息化相比,最大的差距是技术上的差距。大型企业往往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同时能够迅速吸收当今社会的新技术和新经验。云计算作为一项新的技术,以其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独特优越性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是今后助力企业信息化的一项关键技术。然而,许多中小企业并没有紧跟技术潮流,仍然将眼光局限于既成的企业发展模型。而大型企业迅速抢占新技术高地,并开发了自己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和平台,如Microsoft的Azure,Google的App Engine,Amazon的弹性云EC2等等。正如前文所说,云计算正从一项技术发展成为一种信息资源,今后会如同水、电一样被交易。而大型企业正逐渐成为这种资源的生产厂商,形成云计算的垄断,这必将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又一个瓶颈,使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
四、结束语
随着IT技术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成为企业提高自身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其中的中小企业,面对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更是必须尽快实现自身的信息化,才能从整体上提高自身实力,跻身行业上游。相比过去企业实现信息化需要专项资金购买必要软、硬件设备和聘请专门的IT人才,云计算的落地帮助了众多中小企业解决了资金不足和技术缺乏的难题,成为了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的一条捷径。相信云计算技术将不仅仅活跃在计算领域,并将在企业信息化,数据分析等领域以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未来。
参考文献:
[1]如何应对海量数据的挑战.,2011.5.24
篇8
[关键词]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研究现状;综述
[作者简介] 方仁,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文经教学部讲师,硕士,广西 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8-0005-0002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在二战后,随着世界信息化浪潮得到了很快发展。我国旅游业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21世纪,旅游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旅游管理的一个方面,我国学术界对快速发展的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检索较新的相关文献,对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作为旅游信息化的一部分,国内对其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学者们探讨了许多相关的概念,例如,刘文波等(2000)探讨了旅游网络化经营[1],曹军辉等(2001)探讨了信息化决策[2],傅细三(2009)探讨了旅游信息化[3],比较接近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探讨。刘晓虹等(2001)认为旅游业的信息化管理是旅游业领导部门统一组织和规划,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利用旅游信息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加速旅游经济发展[4]。此外,还有郑向敏(2002)对“旅游企业信息化”的探讨[5],等等。
二、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它是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众多学者探讨了旅游信息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田丹等(2000)[6]、钱益春(2001)[7]都认为旅游业的信息密集性决定了信息化发展道路。唐俊雅等(2002)认为旅游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8]。
一些学者研究了旅游信息化中技术对经济活动的重要意义。吕宝水、王菊园(1999)分析了信息技术对铁路旅游的意义[9],杨丽(2002)说明了信息技术在旅游统计管理中的重要性[10]。
在具体的地区案例研究中,一些学者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说明了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例如,陆亦农等(2000)对新疆旅游业的探讨[11],廖真萍等(2001)对云南旅游信息网络的分析[12],等等。
三、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从现状来看,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存在着不足之处,理论界对此进行了探讨。
对于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总体情况,孙静(2003)认为中国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化模式单一,与经济发展不协调[13];胡云(2004)认为我国旅游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是:整体水平不高,东西部发展不均衡,技术应用不成体系,缺乏旅游信息化建设的人才[14];盘红华(2008)结合我国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趋势,对旅游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15];张补宏等(2011)论述了旅游信息产业这一新业态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发展低碳旅游中的重要作用,旨在推动我国旅游新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低碳旅游的健康发展[16]。
在地区案例中,石长波等(2009)认为黑龙江在旅游信息化程度及经济、技术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建设目的地营销系统的充分条件[17];王杨帆(2009)概述了西安市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存在的问题[18];廖钟迪(2011)总结广西开展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旅游信息化建设提供经验借鉴[19]。
对于信息化网站的建设,杨春宇等(2002)认为我国旅游网站发展要解决搜索引擎、交易安全性、信用建立的问题[20];刘庆广等(2004)认为我国旅游网站存在总体发展水平低、信息更新缓慢、效益不高、信息库应用功能单一等问题[21]。
四、发展对策研究
对于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如何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如何适应旅游的要求,众多学者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对策。
对于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总体方面,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包括,彭滋霖等(2000)[22],成剑英(2003)[23],胡云(2004),孙静(2003)等。例如,胡云(2004)探讨了管理模式和思想要现代化,完善信息网建设,行业管理要规范等发展对策;孙静(2003)分析了要掌握旅游信息规律、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和培训等发展对策。
对于网络营销管理方面,赵云昌(2001)强调要以人为本,转变管理模式的发展策略[24];杨絮飞(2001)探讨旅游业网络营销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组合策略[25];史灵歌(2004)认为中小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实应加强有关各方的协调与沟通,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以电子政务促电子商务[26];王嘉(2006)认为在新经济时代,推动旅游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强化信息开发,保护网络营销[27]。在具体案例上,林卫红(2000)对广州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发展进行了探讨,要理顺体制,建立权威性的旅游综合信息网[28]。
一些学者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探讨对策,张美英等(2003)认为旅游信息化发展应建立旅游信息数据库[29]。胡磊、董莉莉(2004)分析了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的数字化对策[30]。在地区实例中,罗怡(2001)认为应结合GIS和网络技术,来设计昆明市旅游信息系统[31],薛亮等(2002)分析了青海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原则、结构、设计等[32]。
五、研究简评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对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研究涉及的面是比较广泛的,当前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在我国目前的研究中,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相关概念众多,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该领域研究的多样化。
2.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研究范围广泛、充实,学者们探讨了许多方面的内容,例如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网络营销、信息管理等等,都与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相联系。
3. 对于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大多数学者认为目前我国还远滞后于世界的发展水平,其中信息化模式单一,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人才缺乏等因素是主要原因。
4. 对于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对策研究,学术界从多方面做了分析,包括管理模式、思想要现代化,要完善信息网络建设,行业管理要规范等。一些学者从技术应用或信息化某一方面进行了分析。对于旅游业整体信息化发展对策的研究比较深入,办法建议较多。
[参考文献]
[1]刘文波,丁力.网络化: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11).
[2]曹军辉,彭滋霖.网络时代中国旅游饭店发展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2).
[3]傅细三.旅游信息化研究文献综述[J].商业时代,2009,(2).
[4]刘晓虹,陈耀.关于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的思考[J].地方政府管理,2001,(11).
[5]郑向敏.中国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篇9
关键词: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
针对汽车维修行业来说,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管理在相应的技术手段或者是相应的技术方式的引导下,已然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任务。针对不同的企业,也应该有相应的模式与方法,结合自身的企业特点采取不同的信息化管理形式,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利益,解决汽车维修企业本质的技术问题,才是真正的有效措施。
1.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管理涵盖的内容
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管理所涵盖的内容是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建立,基本形成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自身汽车维修企业的情况,有效建设能符合信息技术要求的各类型的业务和管理制度,补充和更新完善本企业的各类管理制度,促使整个企业经营模式更加有序发展。(2)针对自身汽车维修企业,建设两个基本管理数据库,基本包括本企业以经营和管理为中心的实际数据和基本关系,另一个是企业高层在经营管理中的决策信息数据库。(3)针对自身汽车维修企业的情况,建设相应的自动化以及信息管理系统,从整个汽车维修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信息中,提取每一项信息进行信息的处理,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为企业高层作出正确决策提供有效数据。(4)针对自身汽车维修企业,建设企业内部信息查询平台,可以根据内部网络实现企业内产信息的自动化办公与信息查询,有效提升企业内部信息的最佳配置。(5)针对自身汽车维修企业接入互联网,通过互联海量的信息,补充和更新适合自身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信息资源。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企业经营信息,达到更多的宣传途径。
2.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2.1. 有效支持,适应竞争
汽车维修企业可以通过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支持,整理制定出更适合本企业经营模式。优化在经营过程中更多的环节,创建适合自身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结合市场信息反馈,有效提高企业高层针对汽车维修行业作出强有力的决策,更好地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2. 降低经营成本,获取更多信息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本质在于在降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运营费用。汽车维修企业通过信息化管理,获取到更多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外部信息。甚至汽车维修企业可以根据信息化管理对所进行车车辆维修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还可以根据自身企业的需要,对库存进行信息化管理,合理的解决了配置配件库存量的问题,这些都是通过企业信息化管理,有效地降低了管理成本的有效措施。
2.3. 掌握市场需要,提升汽车维修企业市场能力
利用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可以直接拉近了企业与客户的距离,有效地建立起从企业到供应商再到客户之间地关系网,可以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资源,把握汽车维修行业的市场消费能力,针对市场需求调整经营模式,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从而有效提升了汽车维修服务质量,从市场中脱颖而出。
2.4. 完善信息化管理数据,促进企业高层决策,提升企业综合素质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从传统管理到先进管理模式的一种转变,针对自身企业经营模式,制定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创新管理理念。通过信息化管理,获取到更多的有利企业发展的相关信息,更加及时的掌控市场需求。提高企业内部高层针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数据分析能力,为企业发展作出更为正确科学的决策提供相应的依据。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管理,还可以提高企业员的技术知识,通过信息化管理对汽车维修信息及市场信息的传播,有效提升企业整体的综合素质。
3.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的有效措施
(1)汽车维修企业需要安排相关技术人员针对对汽车维修企业计算机管理系统使用情况进行培训学习,可以参考更多先进企业或地区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模式,根据自身企业发展需要,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实可行规划。(2)汽车维修企业计算机管理系统在选用和建设上,需要按照汽车维修行业的标准规范,公开召集相关维修企业进行系统招标,可以由企业代表与系统服务商签订协议。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前,需要对本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宣传和相关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培训,通过互联网接入,提升信息化管理人员计算机操作和网络知识应用,制定出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操作流程,从而为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安装启用打下良好的基础。(3)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在根据自身企业的情况,满足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的各方面要求,执照各个管理部门的需求,有效地掌控企业经营的数据和信息,并且自动上传到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专用服务器,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对经营活动及时进行查询和监控。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建议报表网上统计机制,把统计报表进行汇总统计,提升企业行政管理。(4)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针对客户建立起车辆档案,有效提高自身企业形象, 为客户的个性化服务打下基础,针对客户咨询做出迅速正确地反应。通过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对客户的信息进行跟踪,具体掌握客户及所维修车辆的每个细节, 及时对客户进行各类维修建议,有效体现出个性化服务的市场需求性。
4.结束语
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任务,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进行统筹、循序渐进地完善企业信息管理。面对汽车维修企业目前企业信息化管理不完善,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情形,更加需要企业及时对经营模式进行更新与补充。针对信息化管理系统操作的复杂性,汽车维修企业需要结合自身企业安排进行统一筹划,分步实施的方法,有计划实现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卫,何玉梅.汽车维修企业实施CRM的障碍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5(17).
篇10
1 企业信息化的相关概念和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我国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的发展现状探究
在我国,计算机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在今天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国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自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融入到企业发展中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进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21世纪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3、我国企业进行企业信息化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21世纪,信息与人才是最重要的企业发展因素,信息的流动与总结有利于企业应对市场现况及时做出正确的企业管理决策,有利于企业在信息时代的同步性,因此必须要进行企业的信息化改革。另外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了企业的劳动时间,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劳动有效性,为我国企业模式改革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4、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4.1提高企业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1)缩短企业空间距离,拉近了企业领导层和员工的距离。这种管理令公司氛围更加和谐,也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加快了公司管理结构优化,另外也促成管理层次升级,实现企业扁平化管理。举例说明,网络会议和视屏会议的出现,节约了参与者时间,大大加快了企业运行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通讯软件更新换代很快,这些软件使得企业各部门的沟通更加顺畅。
(2)计算机技术帮助管理者准确高效的分析企业信息准确把握和分析市场信息是管理层做出正确决策的可靠依据。企业内部信息量正比于企业规模,大量的信息处理依赖于专门人员的分析归纳。但人力分析效率低下,错误率高,难免出现信息丢失和信息延误,影响企业管理层的正确决策。计算技术准确率极高,存储量大,很好的弥补了 工的不足。将信息技术同企业管理有效结合,能帮助企业节约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同时信息技术处理过的信息可信度高,能够帮助管理者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4.2 有助于企业工作效率的提升
由于企业的信息来源十分广泛,所以信息数量和构成也比较庞大和复杂,这也使得信息的管理需求变得急切。
如果将一些计算机技术应用和融合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加快信息资源的传输,有效地整合和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使企业办公室实现自动化和无纸化,使企业的办公灵活性得到增强,也能为后续电子商务服务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有助于消除以往不平衡和不合理的业务环节,减少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一系列工作问题和失误,使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够得到优化,办公质量和办公效率能够得到提升,在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4.3 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企业综合实力的强弱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地位,所以,通过不断提升企业实力,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能够不断的发展。
将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合理地纳入企业的信息化过程当中,可以不断地改善企业内部信息的共享性问题,使员工责任感和岗位意识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不断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的经验和技术能够通过企业信息化合理地转化为企业内部资源,从而使企业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加强,在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
5、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建议
我国企业信息化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第一,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信息化还很落后,即使是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毫无竞争力,发达国家在信息化上的投入一般占到全年的10%到30%,而我国却只有1%左右而已;第二,我国企业管理观念还处于转型时期,较为落后,导致信息化的应用经验不足,造成了大量的投资被浪费;第三,信息化水平发展极不平衡,不仅存在行业上的不平衡,还有地域上的不平衡,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较为缓慢,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经济区域同样也是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因此,要从思想上要让管理者和员工明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要能接受新时代的产物,与时俱进,不断对企业信息化系统进行更新。同时培养一些专业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再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打造出具有企业特色的信息化系统,这样才会使信息化建设在企业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 上一篇: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 下一篇:高一语文学科总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