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范文

时间:2023-08-18 17:4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篇1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手术室;临床应用

手术室作为临床外科手术救治患者的重要场所,尽管手术患者在手术室内只有短短几个小时,但此时的患者心理比较脆弱,加上手术治疗手段的特殊性,会使患者内心感到恐惧与不安。本科在我院护理部的支持下,于2008年5月积极采取多项临床护理措施对手术室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本研究将人性化护理应用于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来我院手术的308例手术室患者,并对临床护士的基础护理的质量进行评估及考核。经过3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系统、科学、行之有效的人性化护理体系,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于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来我院手术的308例手术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03例,占65.91%,女性105例,占34,09%;年龄16~89岁,平均年龄(49,01±8.67)。包括普外科手术患者98例,占31.82%;骨科手术患者87例,占28.25%;妇产科手术患者56例,占18.18%;腹部外科手术患者53例,占17.21%;胸外科手术患者14例,占4.55%。

1.2方法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来我院手术的308例手术室患者分为人性化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4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术前常规准备、宣教及术前护理,而人性化护理干预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手术前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

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与需要手术的患者进行交谈,交流的主题围绕需要手术的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手术的必要性和术前需要做好的准备等,其次,认真倾听患者的意见和要求,评估患者的心理反应,告知患者相关心理问题应对方式。

1.2.2手术室手术中的护理

在患者进行手术的当天,为手术准备好相关的手术器械等,将手术室温度保持在适宜的温度。患者进入手术室,护理人员主动问好,为患者遮蔽手术需要外的身体部分,在对患者进行各项临床操作时,动作轻柔,并向患者说明这些操作的目的。麻醉师对患者进行操作时,护理人员在旁守候,必要时与其进行有效交谈,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操作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在进行交流时言行要和蔼冷静,不交谈和此次手术无关的事情,避免引起患者的不良情绪的发生。

1.2.3手术后手术患者人性化护理

认真填写巡回记录单,包扎手术伤口,清洁皮肤,擦干手术患者切口周围的血迹,帮手术患者穿好衣服和裤子,移动手术患者时动作轻柔,手术患者身上的各种管道妥当安置,护送手术患者到病房并与手术患者的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交接。向结束手术的患者讲明麻醉和手术后需要注意的注意事项,并且在手术后3天内继续对其进行心理护理,让患者手术很顺利,病灶已经切除,在麻醉作用过后切口疼痛是正常的。

1.3效果观察

基础护理合格率由护士长和责任护士按照护理部下发的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测评,患者满意度由患者在出院时对护理部下发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填写。

1.4统计分析

将所有数据录入EXCEL后导入SPSS16.0,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χ2检验及t检验。α=0.05,双侧检验。

2结果

应用人性化护理前,2组患者基础护理合格率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应用人性化护理后,干预组基础护理合格率为90.26%(139/154),基础护理合格率为80.52%(124/154),2组患者基础护理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人性化护理是一个新的现代化护理的理念,其本质就是“以患者为中心”,全方位为患者服务,用护理人员的细心、诚心、爱心来换回患者的放心、安心、舒心[1]。在手术室应用人性化护理的目的是为手术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最大限度地保障手术患者的安全。研究结果表明2组患者基础护理合格率和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分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张红霞.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18-219.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手术室3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⑴志愿参与本次研究;⑵身体健康;⑶会使用微信软件;⑷一年以上工作经验。排除标准:⑴不愿参与本次研究;⑵实习护士或是外来进修护士;⑶不会使用微信软件。所有护士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9.7±2.4)岁,护龄1~20年,平均护龄(8.7±2.3)年;中专12名,大专10名,本科及以上8名。2组护士在年龄、护龄、学历方面并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医院手术室建立起微信信息管理平台,组织手术室护理人员加强护理信息沟通和交流,进而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具体内容为:⑴对微信平台使用进行培训,要求无微信的护士注册微信号,并对微信管理平台的使用方法进行图文介绍,要求护士熟练掌握相关的操作方法。⑵建立微信群,民主选举微信群主,负责在微信群中护理管理信息,并安排一名专职经验丰富的护士安排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内容。⑶建立微信使用管理制度,由群主将相关信息下发给群成员。⑷在护理管理中充分应用微信平台,如手术室晨会管理、手术室护理业务学习、手术室风险管理、手术室信息管理、护士的人性化管理等。2组均在护理文件书写、安全用药、护理感染管理、仪器设备使用维护、病理标本留送管理、三方核查等方面进行护理质量评价并评分。

1.3观察指标

1.3.1医生满意度

采用自制量表分别统计微信管理平台使用前后医生对护士在手术配合质量、危重抢救配合、服务态度、护理工作整体性方面的满意度。每一项采用Lakit满意度5级进行评分,即1表示很不满意,2表示不满意,3表示一般满意,4表示较满意,5表示很满意。

1.3.2护理质量评定

按照我院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对微信管理平台使用前后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评定。评定具体内容包括手术室仪器设备管理、护理文书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安全管理等内容,每项内容得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护理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医生对2组护士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的满意度

医生对2组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使用微信管理平台后,医生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各项护理工作内容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2组护士的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变化

2组护士手术室护理质量各项评分有较大差异,微信管平台实施后,护士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

3讨论

3.1微信应用在医生对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满意度中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建立微信管理平台后,医生对护士的护理工作满意度得到显著改善,这表明微信管理平台的应用可以提高护士在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质量。微信平台可以容纳较多的人员,同时可以在短时间内即时传递信息,确保每一位护士均可以了解和掌握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同时护士还可以依靠微信平台与管理人员和群成员之间进行互动,即时反馈医生的要求和建议,进而不断提高自身参与护理管理工作的积极性,这样使得每一项护理管理工作均可以高效地落实到位[3]。同时微信平台还可以分享较多的专业护理知识,便于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水平,这样可以满足各科医生在手术室中的要求。

3.2微信应用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在建立微信管理平台后,护士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各项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这表明微信平台可以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在使用微信管理平台过程中,可以不断培养护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手术室可以依靠微信平台强化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指导护士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不断降低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各项风险,规范手术室护理操作行为,预防护理风险的出现。以往的口头书面通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微信可以及时完成沟通,有助于提高沟通效率和学习效果,进而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综上所述,使用微信管理平台可以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而确保手术室工作更有效率,更具安全性,同时还可以降低护理风险。

作者:尹佳灵 梅方 单位: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应急管理路径;急诊手术;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1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09—02

Emergency management path in emergency surgical care and experience

HU Qun—hua

Shuangliu County,Sichuan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 of Sichuan Shuangliu 610213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pathways in emergency surgical care.Methods 280 cases of emergency surgery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in recent years were randomly equally divided into the usual care group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groups,two groups of patients to take care measures.Results The quality of care of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usual care group,both groups the indicator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

【Key words】 Path of Emergency Management;Emergency surgery;Care

手术室是对患者实施手术、抢救和治疗的重要场所,其环境与工作的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使其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及高风险性[1]。安全、有序、迅速、有效的应急管理路径,对于消除安全隐患、保障患者的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我院共收治了280名急诊手术患者,在急诊手术护理中应用应急管理途径,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急诊手术患者280例,其中男164例,女116例。年龄15—82岁,平均年龄54.2±2.8岁。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即常规护理组和应急管理组,每组140例。两组患者病情、年龄、性别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1.2 治疗方法 调查分析急诊手术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根据所得结果,制定相应的应急管理措施和科学的风险处理策略。根据卫生部医院质量管理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评估常规护理组与应急管理组两组的护理质量。

1.3 护理方法

1.3.1 常规护理方法 遵医嘱执行护理任务,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做好基础护理与日常生活护理,准确及时地填写相关护理记录。

1.3.2 应急管理措施

1.3.2.1 评估高危因素及制定应对措施 ①手术前:急诊手术的危险度高于择期手术,准确识别急诊手术患者非常重要,尤其是昏迷、危重、无名氏、婴幼儿、语言不通、的患者,应仔细核对其“腕带”,明确患者就诊时间及ID编号。务必确保手术部位正确,手术前医生应该在手术部位做上标记,手术室护士、麻醉医生、外科医生等共同核对是否正确。②手术中:在手术过程中,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尤其重要,有效的沟通是指及时、完整、准确、用易被患者理解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手术药品要准确标志其名称和浓度,所有药品要留标本,方便术后核查。保证手术物品齐全,功能性良好。术后准确清点物品的数目,防止物品遗落在患者体内。③手术后:急诊手术由于需要及时抢救,未能对医务人员的手及患者的手术部位的皮肤进行有效的消毒;未能进行及时而充分的肠道灌洗准备;术中没有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或者手术器械消毒灭菌未达标;均可引起急诊手术患者术后并发医院感染。医护人员应该加强重视,采用应急管理措施,快速而有效地进行消毒,规范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严密监测消毒灭菌的效果,使患者远离医院感染。

1.3.2.2 制定应急管理路径 制定一套完善的、高效率的应急管理预案,其中包括停气、停水、停电、火警、抢救应急预案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控制医院感染等一系列的应急管理预案。

1.3.2.3 应急管理培训 加强医护人员的日常培训。每月组织急救技能培训和演练,规范医护人员的护理行为,提高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增强医护人员面对急症时的应变能力,要做到镇静,忙而不乱,正确地应对和处理急诊、危重、各类突发状况。拓展和提高护理队伍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能力[2]。一旦出现急救事件,立刻报告相关领导,统一指挥,组织相关科室人员配合手术,进行抢救。加强行为督导、人员调配、心理支持等职能作用,提高护理质量和医疗水平。

1.3.2.4 人力资源配置 明确工作的内容与分工,合理的定数与定位。按年龄资历和工作能力优化人力资源,充分开发个人的潜能,提高每个人的应对能力,加强培训护理人员的的急救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3],保证适当合理的人员分配。设立应急小组,成员应包括:护士长,当班急诊护士,急诊PRN护士,充分调动人力资源对急诊进行援救。

1.3.3 疗效评价标准 手术的安全性可根据其风险指数来判断,风险指数=概率×严重程度[4],详细结果,见表1。

1.3.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当p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风险指数比较 详细结果,见表2。

2.2 加强应急管理前后护理工作目标的完成程度 详细结果,见表3。

3 讨 论

急诊手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难以预测和估测,这使得急诊手术的风险指数大大提高。增强手术室护士的责任感,提高护理质量,培养其灵活的应变能力,定期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使手术室护士的急救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在保障患者的安全方面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

应用应急管理路径后,急诊手术室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通过改进和完善工作制度及急救流程,评估急诊手术中的高危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全面、科学的应急管理预案。同时,加强对手术室医务人员的应急培训,规范工作流程,定期进行预案的演练,使手术室护理更加的安全、有效、有序,消除安全隐患,保障患者的安全。

综上所述,应急管理路径在急诊手术护理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非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缪春乐.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7,21(1C):264—265.

[2] 高琳,王世荣,刘静.护理风险管理在病人集体运转中的运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5):441—442.

篇4

关键词:手术室;焦虑;满意度;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380-02

手术室作为治疗患者的一重要场所,不管是对环境,还是对护理质量均有着较高要求,同时手术室也是医疗纠纷发生率较高的一个场所[1]。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目标为提供优质且全面的护理服务,以此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护理质量[2]。本次研究笔者选择了2012年11月至2014年8月到我院手术室实施治疗的56例患者作为实验组,采用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获得了良好且显著的效果,现将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把2012年11月至2014年8月到我院手术室实施治疗的56例患者作为实验

作者简介:楼攀,1986.2,女,汉族,本科,浙江永康,金华市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护理学。

组,男30例,女26例,平均年龄为38.45±9.16岁,手术类型:胃肠术12例,肝胆术10例,子宫术8例,心肺术10例,四肢术8例,卵巢术5例,脑部手术3例。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把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到我院手术室进行治疗的5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29例,女27例,平均年龄为39.65±8.75岁,手术类型:胃肠术11例,肝胆术12例,子宫术7例,心肺术9例,四肢术10例,卵巢术4例,脑部手术3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服务模式,实验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主要如下:1)术前:加强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其病情,具有针对性地消除其不良情绪,介绍手术流程、术前相关准备工作和手术室环境等,及时解答患者所存疑虑;询问患者所存病史和药物过敏史,全面评估其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介绍成功案例,强化患者信心,嘱咐患者家属应保持良好心态,以免其不良情绪影响到患者,继而影响手术的实施。2)术中:协助患者进入至手术室,控制好手术室温度以及湿度,运送患者时速度应平稳且防止碰撞;予以鼓励性话语消除患者恐惧感,强化舒适度,比如提供毛毯或者枕头等,若患者存在关节性疾病可提供相应的棉护垫;静脉注射需准确,遮盖好患者,辅助医师将患者放置在合适;对非手术处可进行按摩,防止其水肿,对嘴唇干裂或者口渴者可将浸湿棉纱放置在其嘴唇;加强局部保暖,防止出现低体温,协助医师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针对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以及突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3)术后:术毕用温水擦拭干净创面血迹,盖好被单,将患者送到病床;增加回访次数,密切检测患者各项体征指标,和管床护士以及患者家属实施交流,嘱咐患者术毕近期应卧床休息,且注意营养,当患者病情有所恢复以后简单地进行动作练习;构建档案,记录患者和气家属的有关建议,并及时反馈相关部门,以为下次护理工作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参考。

1.3观察指标

术前、术后应用焦虑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焦虑情况进行评价;应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满意度,且按照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护理质量。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实验数据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t比较检验组间计量资料,表示方式为均数±标准差,即( ),用x2比较检验组间计数资料,以p

2.结果

实验组术前、术后焦虑评分分别为56.4±2.8分、47.1±2.2分,护理质量评分为87.5±7.4分,患者满意度为89.29%(50/56);对照组术前、术后焦虑评分分别为77.4±5.5分、62.4±4.5分,护理质量评分为65.3±3.6分,患者满意度为71.43%(40/56),通过统计学分析,实验组患者焦虑评分情况、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3.讨论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确保手术顺利且正常地进行,保证手术治疗效果,各医院也开始加大力度探讨如何对手术室护理工作进行改进,以提高护理水平和质量[3]。手术室具有风险高、技术性强、工作时间长以及工作量大等特点,任何不稳定因素均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对此,加强手术室护理工作,提供优质且全面的护理服务也变得尤为重要[4-5]。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中心为患者,根据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要求,结合患者自身实际情况予以优质且合理的护理,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满足患者合理需求,相对于常规护理模式而言,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还注重术前随访工作以及术后回访工作,经优质护理服务,缓解和消除患者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绪,以此进一步提高护理水平和质量。本次研究发现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实验组,患者术前、术后焦虑情况、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即P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不仅可缓解和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同时还可提高其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值得应用以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邱红,张金凤,刘兰莲等.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实践及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1367-1369.

[2] 宋焕玲.优质护理服务在提升手术室工作质量中的作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0):265-266.

[3] 白晓霞,敬洁.手术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学杂志,2012,27(16):51-53.

篇5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优质护理服务;护理质量;应用价值

手术室是医院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患者情况复杂,病种多样,受专业化特殊原因的影响,对相关护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深化服务质量的护理理念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也成为手术室护理人员要面对和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1]。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手术室接收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对于存在语言认知障碍和转院治疗的患者予以排除,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性30,女性20例,年龄范围为12~72岁,平均年龄为(42.6±3.7)岁,脑外科手术15例,泌尿外科手术18例,五官科手术4例,普外科手术10例,骨科手术3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范围为13~70岁,平均年龄为(42.5±3.6)岁,手术类型:脑外科手术14例,泌尿外科手术17例,五官科手术5例,普外科手术11例,骨科手术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和手术方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严格按照手术室护理程序开展护理工作,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术前、术中和术后整个护理环节进行优化,对各项护理内容进行深化,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2.1制定优质护理服务方案:

重新修订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集中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目标为“深化优质服务理念,提高专科护理水平”,通过考核后方可上岗,对护士进行分层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明确各层级护理内容,并进行层级考核。

1.2.2落实优质护理服务内容:

手术室患者病情较为复杂,病种较多,应确保护理服务的针对性和系统性,首先应加强基础护理,落实既定护理内容,满足患者基本护理需求,其中术前护理应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术中全程陪护,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情绪变化,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和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术后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以良好的服务态度赢得患者的信任;其次是深化服务内涵,同时关注患者的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通过环境管理、健康指导、生活干预等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持续、优质的护理服务,要格外注重护理细节,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和情绪变化,多与其进行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其治疗依从性[2]。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随访调查,采用SAS量表对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结合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情况,对两组护理质量进行评分;同时设定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分指标均以(x±s)表示,护理满意度则以n(%)表示,分别行t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定量分析:

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平均SAS评分均有所降低,其中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定性分析: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手术室护理人员面对的情况较为复杂,同时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护理的要求较高,常规护理模式在实践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有必要对术前、术中和术后全过程护理内容进行深化,通过提高优质护理服务来确保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3]。刘玲等[4]对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发现该模式对护士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患者满意度的提高均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可用于指导手术室护理工作。本组研究中,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观察组50例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和总满意率分别为(86.5±6.4)分、92.0%,而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50例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和满意率分别为(75.8±6.2)分、8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得到证实。综上所述,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到手术室护理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对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程度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该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毕湘蓉.责任制整体护理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10(3):80-82.

[2]张露.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J].全科护理,2014,10(2):179-180.

[3]吕晓娇,成健.人文关怀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和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9(7):7228-7229.

篇6

关键词:五常法;手术室;规范管理

随着外科学的迅速发展,手术量、手术种类、高难度的手术不断增多,加强对手术室的规范化管理是每一个手术室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五常法"又称5S法,即常整理(抛掉不要的东西或入仓,制订工作计划)、常整顿(所以东西都有位置责任标签,30 s内能找到)、常清洁(清洁责任的划分,做到环境明亮照人)、常规范(透明目视储藏物品,防止出错)、常自律(自觉履行个人职责),"五常法"是优质的管理方法。我院手术室于2012年5月开展了"五常法" 这一科学的管理模式,加强对手术间进行管理,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成立"五常法"管理小组。手术室护理人员、保洁员均是"五常法"管理小组成员,由护理骨干担任组长。组织科内人员就如何对手术间进行"五常法" 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让所有人掌握"五常法"的知识,树立"五常法"的理念,做到统一认识,全员行动。并针对手术室环境、药品、物品、设备管理和操作规程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对照"五常法"的要求,制定手术间管理的相关规则,质量评价标准,执行流程。管理小组每周进行专项督查,护士长每天检查"五常法"工作的落实情况。将存在问题做好反馈,制定整改措施,按时追踪整改效果,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1.2具体做法

1.2.1 常组织 制订手术间管理的相关规则,按规定对手术间进行管理。每间手术间设专人负责,责任到人,建立《手术间使用登记本》,手术前后由巡回护士按基数清点和补充室内的物品及药品,做好记录,便于追踪护理工作质量情况。管理小组每周进行专项督查,护士长每天检查"五常法"工作的落实情况,每月图文并茂反馈质量检查情况,讲评后提出改进措施。

1.2.2 常整顿 手术间的物品定位、定基数,分类放置。如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分开放,外用药和注射药分开放置。使用频率高的物品放在易取用的位置。小件物品分类放在塑料篮中,粘贴有醒目的标志,保证30s内能准确取到所需的物品,减少找寻物品的时间。按手术间功能配置物品、设备基数,标识清楚、摆放定点定位放置,并处于备用状态。并画好布局平面图贴在墙上,使工作场一目了然,保持手术间的整洁、有序、规范。

1.2.3 常清洁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医疗废弃物严格分类放置。手术间内所有设备及物表每日术前及术后湿拭清洁、消毒,并进行空气消毒。连台手术之间,及时将污物清理出手术间,做好手术间地板、设备及物表的清洁、消毒方能使用;手术结束,整理好手术间物品,恢复手术间的清洁、整齐,并做好空气消毒工作。进行1次/w彻底的卫生清洁工作,每月做好室内物表及空气细菌监测。

1.2.4 常规范 每天坚持运用"五常法"对手术间进行管理。建立《护理工作友好温馨提示本》,营造"我对本班工作质量负责,接班护士对上班工作检查"的良好工作氛围。通过连续、反复不断地坚持前面的3s活动,养成坚持的习惯,并接受监督,目的是通过制度化维持成果。充分 发挥 五常"管理小组的作用,大家平时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人人参与管理,个个都是质控员[1]。个性问题,及时指出,共性问题,晨间交班反馈,及时处理,消除安全隐患。

1.2.5 常自律 培养员工自觉遵守管理制度,提高对标准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培养"慎独"精神,做到有人在无人在一个样,有人监督无人监督一个样,严格遵守手术间管理的规则和良好的工作习惯[2]。

2 结果

实施"五常法"后,改善了工作环境,使手术室变得规范、整洁、舒适,物品的定位定量放置、定人定时检查,使手术器械、物品准备完好率、精密贵重仪器使用保管完好率、急救药械完好率、物品消毒合格率均明显提高,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增加了手术医生及患者满意度。每月护理部护理质量检查和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督查,手术室成绩均在98分以上,无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3 讨论

3.1运用"五常法"这一科学的管理模式,手术间管理规范化。①制订手术间管理规则后,使大家工作有指南、行动有准则。简单易懂的布局图,工作场所让人一目了然;②物品、定位、定基数、标识管理,缩短了寻找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仪器放置于固定的位置既保持室内环境整齐[3],又可避免了反复搬动引起仪器的零件松动而导致的无谓损耗;③执行清洁制度常态化,保持了手术间的整洁、有序,大大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3.2手术间实行责任制管理,责任护士每周清洁、检查、保养,保证了各项设施的完整性和完好性;巡回护士每天根据手术使用情况检查、补充手术间的无菌物品,并按有效期先后依次排列,按序使用[4],杜绝了无菌物品过期及物品用空无人补充现象。

3.3建立《手术间使用登记本》,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增加了护士的责任心,所记录的内容作为质控员和护士长考评的依据,减少了"无头案"、"不关我事"的不良现象。培养了护理人员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护士长每月图文并茂反馈、讲评质量检查情况,提出改进措施,持续提高护理质量。

3.4建立《护理工作友好温馨提示本》,营造"我对本班工作质量负责,接班护士对上班工作检查"的良好工作氛围和团队精神[5],人人以标准为规范,以自律为中心,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消除安全隐患。"五常法"是手术室科学管理的有效方法,增强了手术室护士工作的责任心和计划性,实施易、见效快,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晓琴,汪玉霞,张林,等."五常法"在洁净手术室保洁维护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3):531-532.

[2] 吴桂芬,周广红,张晓辉,等."五常法"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管理[J].吉林医学, 2012,33(14):3079-3080.

[3]运用五常法规范基层医院手术室管理的实践及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 13(35).

篇7

1 分组模式

1.1科室除护士长以外,正式护理人员12人,年龄 20 ~ 42 岁,平均 25. 6岁。其中护师以上职称6人,护士6人。将其平均分成六组,每组成员2人,一名组长,组长通过科室领导小组考核,由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综合素质相对较好较全面的护师担任,一名组员。

1.2科室成立6个质控小组,分别是护理管理质控组、基础危重专科护理质控组、服务礼仪环境质控组、急救安全院感质控组、中医护理文书书写质控组、操作培训考核质控组,依据个人综合能力进行相应配组,对科内各项护理工作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2 各组质量标准

2.1护理管理组质控组质量标准 护士长组织各组长参照护理部各项检查标准、护理优质服务标准结合手术室专科的特点制定了满意度评价标准。科内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团结协作情况; PDA扫描是否落实,巡视是否到位 ;床边交接是否落实到位;口服药发放是否及时;各种检查表单完成时效性等。

2.2基础危重专科护理质控组质量标准 分级护理落实情况;晨午晚间护理;各种标识执行情况;五卡规范;三短九洁落实及护士对患者“十知道”掌握情况;输液输血是否按流程操作;专科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管道护理、压疮管理、风险管理是否到位;危重症抢救护理是否及时。

2.3服务礼仪环境质控组质量标准 病房环境是否清洁整齐,物品摆放统一规范;健康宣教落实情况及健康教育路径单完成及时性;护理人员仪表着装规范性;便民措施完备性;健康手册及时补充;科内患者满意度调查。

2.4急救安全院感质控组质量标准 急救车管理规范,完好处于备用状态;科内药品,一次性物品均在有效期内,分类放置规范;冰箱温度维持在2~8℃;安全通道钥匙定点放置,消防通道无杂物;消毒隔离标识清楚,按时消毒更换;医疗废物分类放置,登记完善;每月考核一个应急预案,人人达标。

2.5中医护理文书书写质控组质量标准 护理记录单、体温单、护理首程完成及打印及时性;各项护理表单完整性:如入院须知,手术交接单等;护理记录单中医内涵及辨证是否有针对性并切实可行;医嘱单签字是否及时规范;出院指导是否真实、合理、准确。

2.6操作培训考核质控组质量标准 每月按培训计划完成科内专科技能培训及考核;完成科内新进护士培训及考核;完成实习学生理论和操作技能培训与考核;科内护理人员自学本及继续教育本完成情况。

3 实施方法

3.1各质控小组成员认真学习质量标准,掌握评分方法。由组长负责,每周对科室护理质控相关工作检查1~2次,并如实记录检查结果,第1,第3w由组长记录,第2、第4w由组员纪录,月底由组长对当月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制定质量改进措施。

3.2加强对重点环节的质量控制,护理组长每天督查、评估本组负责的专科手术患者的风险评估、安全核查,并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指导,每天中午、下午时段至少有 1 名组长当班,对接台手术患者进行评估、核查,根据手术患者的情况及要求合理调配人力,负责班内疑难问题的解决、危重患者的抢救配合及指导,包括重点患者、重点环节、重点时段。

3.3护士长检查各组工作落实情况,随机检查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消毒隔离规范的执行、安全核查制度的执行、手术配合的质量、摆放的质量,护理组长每天将检查的情况记录在环节质控记录簿,次日晨会后进行点评,讨论整改措施,每周进行跟踪评价整改结果,护士长每周点评质控结果,做到每月有计划,每周有重点,进行自查,并认真填写质量控制记录,做到日有检查,周有重点,月有覆盖。针对护理缺陷,做到现场指正,重大问题及时上报护理部。

3.4各组组长做好与各自负责的手术专科的医护关系的协调管理,负责服务品质管理组的组长每月给每个临床科室发放调查表了解满意度,每月科内进行一次护理质量评价及护理差错、缺陷分析讨论会,将各质控组检查情况反馈给全科护士,找出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质量改进措施,下月跟踪质量检查。

4 效果评价

自从科室进行分组质控以来,护理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护士由传统的被动管理变成主动参与质控,有效的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增加了护理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2];更重要使护理质控由单一的护士长管理变成了方方面面的细节均有护理人员协助管理,使护士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保障各项制度的落实和重点环节的质控,从面有效降低了护理风险,保障了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吕忠勤,陈静华,等.护理质控督办单管理办法应用效果评价[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9(20):924.

篇8

【关键词】术前访视;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14-01

手术常导致患者产生生理、心理应激反应,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使患者手术耐受性低,对手术造成一定的危险性,不利于术后康复[1]随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的普及深化,术前访视越来越受重视。开展术前访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压力,减轻手术带来的应激反应,使患者主动配合麻醉及手术。也可是护士充分评估手术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情况,制定护理计划,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术前恐惧、焦虑情绪,确定护理要点目标及要实施的护理措施 ,更好的配合手术。我科开展了系统的术前访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07年9月―2008年7月择期手术患者260例,其中普外科,胸外科,骨科,头颈科等患者做了术前访视,男108例,女152例,年龄18―72岁。

2访视内容及方法

2.1访视的内容(1)查看病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机体状态,周围血管情况,与手术医生沟通以确认手术名称、手术方式、手术及麻醉方式,手术所需用物及特殊器械。(2)访视者自我介绍。(3)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顾虑、术前准备情况,耐心解释手术必要性。(4介绍手术室环境、条件、术中监测、练习等。(5)发放注意事项单。(6)做好家属思想工作,取得家属配合,帮助患者调整心态,使之处于接受手术的最佳状态。

2.2访视的方法(1)访视一般在数钱一天下午进行,避开病人进食、午睡与探视者交谈或医生查房时间。(2)选择患者心情比较好的时候,与患者交谈时间在十分钟左右,但也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3)语言表达要清晰,注意语言技巧和沟通方式。(4)对不知情的患者要认真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5)访视的护理人员表情仪态自然,主动介绍自己说明来访目的,以取得患者的配合。(6) 对小儿患者的访视时间要适当延长 小儿的依赖性强,让其离开父母单独进入手术间相对困难。术前访视时需花较多的时间消除陌生感。让其父母了解手术的简单注意事项,共同做好患儿的术前工作。(6)术前宣教的形式多样化 术前访视宣教主要采取口头讲解与简单书面文字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应考虑开发多种形式的术前指导,将手术室环境设备、手术相关知识制成录像、投影、图片等,让病人观看并予以解说,使宣教更形象、直接,取得更好的效果。

3结果

从260例术前访视内容分析,术前访视患者紧张的有83%对手术有疑虑的有35%,担心麻醉不成功的有50%担心术中疼痛得有75%担心术后效果不好的有47%经过术前访视以上几项明显改善,手术当日精神紧张着40%对手术疑虑者20%,担心麻醉成功者10%,担心术后效果不好的20%,担心疼痛的35%

4讨论

4.1术前

访视能够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帮助患者安全的度过手术期。手术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恐惧心里,往往导致睡眠不好,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时甚至导致手术无法进行,通过术前访视,可以针对性实施心理疏导,使患者感到被尊重

4.2术前访视使患者对手术和麻醉有了初步认识,缓解了恐惧心理,做好了必要的准备,能尽快适应手术室环境,完成角色转换,处于接手术的最佳生理和心理状态。

4.3术前访视有利于全面了解和掌握患者的整体情况更好的做好术前准备,从护理角度遇见手术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对手术全过程做到心中有数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

4.4术前访视有利于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素质,为了能与患者更好的交流,护士需收集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治疗、护理等相关资料,学习护理心理、护理伦理人际交流等知识,从而提高护士学习的自觉性,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素质,为手术护理质量的全面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5术前访视是整体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具体实施,为评估患者的情况积累了资料,同时缓冲了患者术前的应激反应,减轻患者焦虑情绪,利于麻醉手术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患者术后身心的康复(2)

4.6术前访视提高了患者的认知能力,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初次手术患者的焦虑程度更高,且获取相关知识愿望必有手术史的更强烈[3]。有文献报道,心理干预可降低患者的心理应激程度,维持术中生理的稳定,使患者顺利度过手术期,降低对疾病的反应性,减少术后并发症。术前访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缓解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了思想顾虑恐惧心理和身体不适,提高了应对能力,体现了人性护理的价值所在,为手术室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收到了术前访视所要达到的效果和目的。

4.7术前访视在患者与访视护士之间架起了一座互相交流的桥梁,对其治疗和预后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探视,提高了护士的自觉性,认识了继续护理的重要性。新近有研究表明手术前12 h到病房访视加上在手术室停留等候手术时段与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其效果更佳,这点我们在实践工作中也深有同感。此外,我们也发现工作中还存在相当多的不足和局限,我们要不断地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更新学习,定期加强访视人员的培训;制定规范化访视程序,制定合理、切实可行、符合本部门实际情况的术前访视质量评价标准,指导术前访视工作;丰富访视的形式,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增强访视效果;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支持条件;认真对待患者及家属的反馈意见,认真总结整改并及时落实到实践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彭南海、杜贵平围手术期护理理念、内涵和进展 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6

[2] 郭道心,宋国英术前访视对手术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四川医学2002.23(2):128

[3] 李映兰,胆囊切除术患者焦虑与术后疼痛的关系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2):75

篇9

[关键词] 感染率;手术室;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1-0120-03

医院感染控制中院内获得性感染是一个重要部分,在医院护理质量评价中也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及手术切口为感染发生的主要部位,其所占比例超过80%,在院内感染中外科切口感染具有较高的发生率,约为13%~18%。介入、导管植入等侵袭性操作也是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手术室的管理与手术切口感染及侵袭性操作感染具有密切的关系,手术室护理人员强化管理的加强对于院内感染的减少及避免具有重要的作用[1-2]。笔者收集来我院手术室采用手术治疗的186例患者分组后分别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并对结果进行比较,以探讨在医院内感染发生中手术室护理人员强化管理工作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3年7月来我院手术室采用手术治疗的1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5例,女71例,年龄19~65岁,平均(50.16±7.52)岁,不同的手术部位中头颈部手术55例,胸部手术62例,腹部手术69例。186例患者按照就诊的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3例,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的手术室护理采用护理干预方案。第一,手术室医院感染制度的建立,成立质量控制管理小组,该小组的主导为麻醉科主任及护士长,指导护士对手术室各项管理工作制度严格执行,护理人员个人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在个人的考核指标中将以上情况纳入;第二,对手术室工作人员定期给予感染相关知识的教育及培训,考试合格后上岗,通过学习将最新的医院感染控制及消毒灭菌方面的临床信息掌握好;第三,对手术室的空气消毒制度严格执行并提高重视,严格管理手术室的流动人员,设定明显的标识区分污染区、清洁区及无菌区,与手术室没有直接工作关系的人员或者没有规范着装的人员不能随便进入手术室,工作人员需将个人防护用品佩戴完善后方可进入手术室;第四,器械的检查、消毒等工作非常重要,对无菌物品要定期检查,停止使用有破损的或者培养后有细菌生长的无菌用品,充分清洗手术器械,消毒灭菌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定期清洗麻醉机及监护仪器等,相应的工作记录要清楚、准确;第五,医护人员如需要参加手术则要正确洗手并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以使手上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大幅减少。

1.3 观察指标

(1)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将全国感染监控中规定的诊断标准作为患者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临床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指标作为是否发生医院感染的诊断依据[3]。(2)患者满意度: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内容涉及临床护理服务及医疗专业技术水平等方面,调查共分为三种评价标准:满意、一般及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情况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发生医院感染率明显较低,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

表2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情况比较[n(%)]

2.2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不满意度明显较低,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

表3 两组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在整个临床诊疗及护理工作中,手术室的工作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普通病房比较,手术室的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护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该场所主要用于集中手术治疗,发生交叉感染的几率较大[4]。所以患者的预后及临床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优劣的影响,在医院感染的各项因素中手术室工作过程中以下几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其一,部分医院内感染在手术操作过程诱发,如患者具有较大的手术创面,其组织损伤较深,同时手术操作的医师没有进行规范的无菌操作,临床经验欠缺,没有掌握好手术的技巧等均会导致患者发生院内感染[5]。其二,部分医院内感染在麻醉过程中引发,更换或者没有及时的对在较高频率下使用的麻醉设备的管道、吸氧罩等进行清洗会大幅增加细菌污染率;患者的支气管在全麻过程中直接暴露,并且该操作会明显增多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非常容易滋生细菌;其三,部分医院内感染由手术室的空气洁净度不达标导致,由于空气流动性的存在导致手术室内消毒过的空气中微粒或者细菌感染的概率增大,此外,手术室更换患者较为频繁,不能保证稳定的人员、药品及器械等,以上均加大了院内感染发生的风险;其四,部分医院内感染由手术室护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无菌意识的严重性导致,降低手术室院内感染发生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但部分护理人员对此没有提高重视程度,对器械的处理过于简单。此外,护理人员对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佩戴不及时,有的医务人员存在皮肤损伤及咳嗽等情况也可以进入手术室,以上均使医院感染发生几率加大[6]。

我院针对手术室存在的各种影响医院内感染发生的因素制定了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其中包括加强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管理三个方面。其一,加强术前护理管理,为使患者免疫功能提高,要增强营养,对手术物品及器械等严格消毒达到灭菌要求,为保证手术器械使用的安全性,由器械护士在手术前检查手术器械,护理人员应确定无菌范围,与使用时间比较,无菌范围的时间尽量等同,降低暴露与污染的概率,其确立时间在4 h以下[7]。其二,加强术中护理管理,将消毒频次适当增加,以使麻醉设备的及时更换及消毒工作得到保证;为保证手术室有适宜的温度,防止患者的切口部位落入手术医生汗滴,要安装温度调节装置;避免不必要的人员在手术过程中流动,手术医务人员要丰富无菌概念的相关知识,提高重视程度,如果医护人员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则要佩戴双层口罩,如果病情严重则不能参与手术。为降低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手术过程可对患者实施预防性的抗感染治疗;此外,器械及敷料等如果已经接触到污染物则器械护士应将其及时地撤离手术台,使感染发生率降低。其三,加强术后护理管理,对患者的伤口要定期观察,以降低发生感染几率,采用擦拭消毒及紫外线消毒等各种方式对手术室的地面进行消毒,使用过的一次性器械及非一次性手术器械给予不同的处理方式,前者进行预处理后销毁,后者特殊消毒处理后常规灭菌[8]。

总之,医院感染中手术室为高发区域,多种因素均会引发医院内感染,应对手术室的操作流程严格执行,医务人员加强职业素养,提高对无菌等概念的重视程度,以达到使手术室医院感染发生率降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黄静. 手术室感染控制与管理[J]. 医院管理论坛,2010, 27(1):49.

[2] 刘萍. 手术室潜在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 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5,5(8):606-607.

[3] 张桂芬,郑惠云,庄云. 浅谈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J]. 中国伤残医学,2013,21(5):12-14.

[4] 李胜彦,柏居林,张兰英. 手术室存在的护理隐患与管理措施[J].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4):57.

[5] 任月环,孙红敏,马杏娟,等. 安全管理模式在防范手术室护理风险中的应用价值[J]. 河北医药,2013,35(12):1907-1908.

[6] 李连丽. 手术室风险管理与安全隐患预防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398.

[7] 梁改红. 加强护理管理预防手术室医院感染[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4):138-139.

篇10

【关键词】教育;护理教学;单向评价;全程双向评价;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满意度

临床护理教学效果与患者的护理安全、护理质量、患者病情恢复密切相关,更关系到我国护理人才的培养[1]。长久以来,如何采用科学、有效的护理教学方法,提高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医院带教质量,始终是护理教学研究的热点课题。在临床教学中,教学评价是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完善护理教学的有效手段[2],传统的护理教学中,普遍是由老师单向评价,护生很少参与其中。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3]:师生动态双向评价模式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以及护生的学习效率。本研究分别比较了单向评价与全程双向评价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过程进行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45名对照组护生选自2018年1月—2019年6月,女43名、男2名;年龄17~21岁,平均年龄(20.16±0.24)岁。另选取同期45名护生作为观察组,其中44名、男1名;年龄18~21岁,平均年龄(20.35±0.18)岁。两组护生学习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涉及手术室、外科、内科、急诊科、儿科、肿瘤科、妇产科等多个科室,组间比较护生的个人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单向评价:带教老师针对护生的学习态度、组织纪律、操作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工作能力、沟通技巧、团队协作能力等各个方面及逆行综合评价,评价标准包括优良中差四个等级[4],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做出调整。全程双向评价:每轮转一个科室,转科前举办护长、老师、学生互动交流会,共同探讨护理教学中的问题、老师的教学经验、护生的学习心得体会。鼓励护生畅所欲言,对临床护理教学方法、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建议,发放调查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从带教意识、带教责任心、教学手段、表达能力、知识水平、技术水平、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5]。

1.3观察评定标准

(1)护理教学质量评分[6]:采用《带教教师质量评价表》进行评估,满分100分,技能操作30分、理论知识30分、带教能力40分,三项评价指标相加之和即为教学质量总分。(2)护生满意度[7]:采用《临床实习反馈表》进行评估,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四个级别,总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一般。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临床护理教学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教学态度、教学知识和教学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总分(95.13±2.79)分、对照组(71.68±3.4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生对护理教学的满意程度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护生的满意度分别为88.89%、6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